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优势与前景

生态旅游的概念来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是由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就是去往相对来说没有干扰或没有污染的自然地区的旅行活动,为了研究、欣赏和品味这些地区的景色、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存在的文化表现组成的特殊目的。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塞罕坝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1地理条件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邻,距北京460km,距承德避暑山庄近240km,位于北京——天津——承德黄金旅游城的延长线上,离北京、天津不到1天的车程,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1.2历史文化蕴涵

塞罕坝森林公园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是狩猎之所,直到清朝仍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闻名于世。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保留着20余处历史古迹、遗址,流传着诸多的传说典故。在塞罕坝可以寻觅秋猕文化的根源,体验满蒙汉等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因此,到塞罕坝旅游、参观的人无一例外地要领略一下塞罕坝特有的历史遗迹、传说典故和乡土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开展各种示范教育活动,使塞罕坝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弘扬,这是塞罕坝重要的社会影响。

1.3自然气候独特

塞罕坝按地形分坝上、坝下2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m;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m。年均气温-1.5%,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3.4%和-43.2℃,年均无霜期60d,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虽地处华北,靠近京津,但其气候特点与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冬季寒冷,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如此独特的气候,再加上优美壮观的森林草原景观,在整个华北地区均属罕见,实为夏季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冬季滑雪狩猎的理想之地。

1.4自然景观优势

塞罕坝森林公园内可同时看到森林、草原、湿地和沙漠等多种景观,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如以白桦天然林与云杉、落叶松林为主体的森林景观,以五花草甸、金莲花草塘为特征的草甸景观、以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为代表的干旱草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原景观及以莎草科为主的沼泽景观,白桦天然林与落叶松林,连绵起伏,横无际涯,每到秋日,层林尽染,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平坦的草甸,如锦的五花草塘,适合观赏和摄影,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毗邻,蔚然壮观;森林公园西部的沙地与沙丘姿态万千,荒漠沙地景观独特,魅力非凡;区内吐力根河和撅尾巴河两岸,草甸沼泽相连,逶迤的河道穿行其中,美不胜收。

1.5人文景观优势

保护区所在地是原清王朝“木兰围场”皇家猎苑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其历史与文化遗产也比较丰富,区内的12座联营遗址、扣垦坟、塞罕敖包、康熙亮兵台、塞北佛石庙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1.6生物景观优势

景观斑块复杂,生物多样性与众不同,极具生态旅游价值。植物景观以五花草甸、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最为独特;花色缤纷,枝叶滴翠,连片分布且随处可见,面积上百公顷的天然二色补血草群落,花团锦簇,堪称塞罕坝一绝。引人注目的还有连片分布的天然百里香群落和面积相当可观的蓝刺头群落;随处可见的柳兰、黄花菜、金莲花群落;令人目不暇接的山韭、委陵菜、翠雀群落等。

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中常有马鹿、青羊、豹猫等出没,白头鹞、苍鹰、红隼等在蓝天白云中盘旋,俯首近视,蓝马鸡、黄羊、狍子等在灌木丛中游憩,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塞罕坝开展生态旅游前景预测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条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富饶的的汉中盆地。近年来,汉中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的独特性与人文资源的无可替代性,使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特色业的具有很大优势,生态旅游将成为促进汉中经济发展的六大绿色产业之一。根据汉中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就生态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汉中市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也对汉中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同时,陕西省已经把秦岭的整体旅游开发和品牌营销列入重点,汉中市已列入陕西省整体旅游开发格局的次中心。抓住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加入陕西的整体开发,是汉中市实现突破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的资源优势

汉中市位于陕、川、渝、甘交界,是秦蜀的咽喉,西北、西南的关口。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汉中市已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使汉中市融江南风光、西北风情、西南风俗于一体,集两汉三国文化和丰厚地域文化为一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资源,是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两大优势。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和汉水、秦岭、巴山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汉江两岸底蕴深厚的风俗民情,构成了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三)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汉中旅游业发展开辟一条捷径

西(安)汉(中)高速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了西安汉中的距离。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大大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汉中与西安、汉中与成都的距离,方便了汉中的“北上”和“南下”,也方便了游客来汉中旅游。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更好的开发汉中市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汉中市同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周边城市合作发展跨境旅游,有利于汉中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现状

(一)旅游竟争加剧,旅游开发滞后

汉中市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一些世界级的生态资源目前尚未得到国际认证,不能提高这些资源的品牌。西汉高速公路的贯通后,虽然为汉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但是,如果生态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服务不能提升,不仅南来北往的人流不会成为汉中的游客,甚至原有的游客也会直奔周边的四川成都,使汉中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优势发挥仍显不足

从人文景观上讲,四川的人文资源和西安、咸阳的历史资源,都都对汉中市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某种程度上讲,周边的旅游优势制约着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景观上讲,生态景观无非是山、水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汉中市的生态环境较好是相对而言的。近年来,汉中市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开山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汉江水域的大面积污染,使得汉中市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的恶化,对汉中市发展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汉中慰问演出是宣传汉中的好机会,但整台节目提到汉中的很少,就暴露出可宣传的汉中元素不足,汉中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宣传的问题。有效治理和科学开发,是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接待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汉中市的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4—10月份,旅游淡季长达5个多月,由此导致了汉中市的生态旅游业,旺季接待能力受限,淡季旅游设施闲置的现象发生。2010年4月,佛坪县举办首届秦岭大熊猫旅游节、第三届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动。由于节前县上作了充分准备,这次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佛坪,“亲近国宝熊猫、畅游茱萸花海”。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县城太小接待能力有限,出现了大量游客吃住紧张局面。如何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汉中市生态旅游的接待能力,是发展汉中市生态旅游的新课题。

三、汉中市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汉中市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是汉中市生态旅游的基本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在汉中市经济发展定位上,要做大做强汉中旅游业,要挖掘汉中市生态旅游的特色,要给予生态旅游业以支柱产业的定位,让独具特色的“青山绿水汉文化”的汉中市生态旅游业作为带领汉中经济腾飞的先导产业。汉中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市场定位

要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汉中市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有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完善“行、游、住、食、购、娱”等服务功能,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使汉中市生态旅游业实现“突破”发展。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把汉中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特色城市。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定位

篇3

一、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游客提供参观服务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通过优美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加强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生态资源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目前,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认可和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力度。但是,大幅度的生态资源开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对于生态资源保护在法律制度方面缺乏实效规定,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生态资源开发的约束,容易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会使生态环境的价值大打折扣,从而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良好发展的前提就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生态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应的保护机制能够为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保护也进行了相关制度的规定,以约束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实施的实效性不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使生态旅游在资源保护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

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保护法律监督制度等法律制度,但在生态旅游中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中,大多数的法律制度内容都是以保障游客权益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制度,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一直都缺乏系统性的法律规范,不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旅游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事实上,为了拓展生态旅游,促进多元化旅游经济发展,部分开发商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大幅度的开发,甚至是过度开发。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保护未能予以重视,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违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建设

(一)完善立法制度

具有实效性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立相应的立法制度,规范生态旅游。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应该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正式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中,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从而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毋庸置疑,这对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的法律支持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在弥补立法缺陷的同时,需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由旅游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立法约束,规范原有的管理办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严格参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只有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持良好的状态下,才能开展生态旅游。同时,明确旅游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态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在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为其提供良好保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见,这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篇4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它发生的区域是农村,这里具有天然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链,是它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因素,乡村生态旅游能够将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结构,能够协调乡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来源过于单一,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乡村旅游区的游客来源不丰富,主要以周边各城市的散客、自驾车、休闲度假的游客为主,且旅游的重点单一,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出游团体为辅,在小范围内进行发展。客源范围较窄,外地旅行社组织来此的游客数量极为匮乏。另外,部分旅游区还存着交通不便的现状,旅游区附近没有直达的公交站点,周围没有出租车,严重的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乡村旅游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有些周边城市的市民对乡村旅游区情况了解甚少,某些地区甚至普及知晓度为零,特色旅游品牌不够突出。同时,部分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没有代步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游客没有充足的休息区,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使游客感觉景区的服务力薄弱。管理景区内车辆的停放比较混乱,进入景区的道路也时常拥堵,严重影响景区未来发展前景。

(三)景区内土地盐碱化,垃圾分类不明确

土地的盐碱化不但会影响绿色植被的正常生产,荒白的土面也会给景区的观赏景观减分,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较差印象。另外,部分景区内,垃圾桶的分布较少,分布不均,景区内垃圾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再次利用起来,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公共厕所建设有待改进,农家乐的规模较小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内厕所较少,且厕位不足,公厕建设不能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公厕的建设应该与景区内的环境相互适应,要符合环境建设的美。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较为短,发展不够成熟,其相关衍生的餐饮业发展也不够规范,规模较小,餐饮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数量,使人流积压各环节工作脱节,由此游客会产生抱怨的心理,给整个景区服务减分。

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游客的来源

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应对景区做一个好的策划,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吸引游客,扩大游客范围;不仅可以对景区内进行策划,也可以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单,或是针对高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景区,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也能达到招揽更多游客的目的。

(二)进一步改进桃源旅游区交通设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车次,来缓解交通不便。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伴随着污染这一因素,租赁车渐渐的流行于市,它可以起到方便,清洁,节约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为旅游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可以通过政府的帮助并与公交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专门的公交站点。

(三)品牌效应,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部分旅游区虽然占地面积大、基础施舍还需完善,但是由于建设地位于市郊,对外影响小,名气不大。因此,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多种方式来为桃源旅游区打响品牌,也可通过进校园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游客。

(四)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设青少年娱乐项目,增加青少年儿童娱乐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的形式,吸取大量资金,用来进一步的健全基础设施,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吸引顾客,打响品牌。另外,注重防止环境污染设施建设,旅游区应该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多设立垃圾桶,垃圾进行好的分类,对游客有个暗示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景区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景区内员工的素质,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针对景区内车辆的停放,可以安排多名工作人员进行疏导,改善景区内车辆停放混乱的问题。

(五)针对土地盐碱化,加强环境治理

通过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针对于生物改良可以在景区内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可以进行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使得景区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引进环卫垃圾桶,摒弃传统垃圾桶,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环卫垃圾桶,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再配合环卫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打扫,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一个干净整洁的映象。

(六)改善公厕环境,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三、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也存在大量问题,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不足,旅游景区经营超载等。针对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态旅游必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2、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使旅游区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4、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篇6

一、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本情况

“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林芝地区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

大香格里拉区域堪称是中国乃至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举世无双,这里几乎拥有除了海洋和沙漠之外的一切陆上景观类型,显得博大精深,底气十足而又自成体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她囊括了滇川藏三省区最精华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要素,这里有北半球距离赤道最近,在原始森林簇拥下横空出世的壮丽的雪山群―――玉龙雪山、稻城三雪山、梅里雪山、贡嘎山、南迦巴瓦……;这里拥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和独特的高原水景;这里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江并流的旷世奇观,造就了最壮观的峡谷群,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这里是秦汉以来我国著名的西南民族走廊―――藏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诸多兄弟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和色彩斑澜的多样性文化;这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经济活动区;这里是天然的遗产长廊:自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滇西北三江并流、纳西族东巴文献古籍、稻城亚丁已先后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名录。而正在申报和待申报的预备清单,则可列出长长的一串: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纳西古乐、宝山石头城、丹巴碉楼群、贡嘎山、康定情歌、格萨尔王传、德格印经院……

在大香格里拉区域,自然资源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具有关联性和相似性,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区域甚至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划的范围,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组合性和互补性,且有现成的或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线路可将各地区间的旅游景点和城市连接起来,因而具有形成同一旅游板块的优越条件。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并积极争取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确定的西部重点开发区域。

二、构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性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从丽江和迪庆的经验看,正是由于正确地实施了旅游先导战略,一个曾经贫穷落后、边远封闭、靠采伐森林维系生存的滇西北地区在短短的10年间已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香格里拉”旅游胜地,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为配合旅游业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迅速发展的旅游经济又全方位地带动了城市、文化、水能、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地区,具有世界级品位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在这一区域发展旅游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适应性。随着旅游先导战略的确定和实施,继丽江之后,香格里拉、西昌、芒康、稻城亚丁、泸沽湖等一些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节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格局,丽江―迪庆―稻城亚丁―泸沽湖―丽江香格里拉旅游小环线和更大范围内的丽江―迪庆―芒康―巴塘―理塘―康定―泸定―石棉―西昌―攀枝花―丽江香格里拉旅游中环线的成形,将会全面提升和盘活整个片区的大旅游经济,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燎原之势。在滇川藏三省区间构建跨区域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具有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因而意义重大而深远。

1、跨区域发展旅游经济,符合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地区间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减少无序竞争,从而促使区域内的各个省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赢共荣,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有益探索,是加快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大香格里拉地区是世界上至今整体保存完好的罕见的自然和人文原生态区,是全球生物、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3、大香格里拉区域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社会化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构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保持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狭隘地从局部或单一行政层面上来理解和发展香格里拉经济,无疑将损害到香格里拉的品牌本身,这既不符合香格里拉渊源的历史事件精神,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和品牌效益的最大化。用大香格里拉品牌来整合、提升、统一滇川藏濒临区域的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性大旅游经济,符合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和参与全球旅游市场竞争的发展要求。上世纪下半叶,印度和尼泊尔先行一步,纷纷打出了香格里拉的旅游招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只有联手构筑跨区域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吸引全球的高端旅游市场,真正将这一地区培育成在全球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构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几点建议

在东部发达地区跨区域构建旅游经济圈,就要联手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政策壁垒和地区间的封闭局面,主要涉及调整和优化的问题。而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将会是一个更为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局面的打开,整体状况的改善,可能会远远超出单一旅游管理部门的权限和协调能力,超出地方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需要有更高层部门和单位的介入与广泛的支持。

1、精心编制和优化《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争取纳入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在有条件有潜力的地区和城市增设口岸机场,增加对外国人开放的县份,降低进入的门槛设置,简化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

3、可进入性差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按照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尽快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环线,提升和改造香格里拉中环线的级别,把散布在滇川藏濒临区域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接成经典的香格里拉旅游线路。

4、要实施旅游城市及旅游小集镇发展带动战略,把丽江、中甸、昌都、康定、西昌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打造成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集散地。把泸沽湖、稻城亚丁、德钦、巴塘、理塘等地建成重点的旅游小集镇,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丽江市参与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丽江已获得了世界自然、文化、记忆三项遗产桂冠,被国际旅游组织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下一步,丽江的发展离不开香格里拉的历史命题,而香格里拉要实现从宏伟蓝图到美好现实的重大转变,离不开丽江的参与和带动。丽江要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作出贡献。

丽江是现阶段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要素配置最好的城市,位于未来大香格里拉旅游小环线、中环线、大环线的同一切点之上,是环线的起点,也是终点。同时,丽江位于云南与藏东南、川西南的重要双向通道的节点之一,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通过大丽铁路、大理―丽江高速公路,攀枝花―丽江高等级公路,丽江口岸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引入,将丽江打造成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的超级发展平台,将会有力地撬动大香格里拉旅游板块经济的成型与发展。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丽江主持召开“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发展论坛”,以便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篇7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污染以及资源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思想及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醒人类要关注世界人民发展的需要和环境质量,确保全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持续生存。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依然非常重要。玉溪庄园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云南省庄园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一直存在诸多问题,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一直不好,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大。因此,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寻求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玉溪庄园概况

玉溪庄园位于澄江县龙街街道,地处云南烤烟黄金走廊,紧靠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2173小时,森林覆盖率达80%。玉溪庄园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为有机化生产和生态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玉溪庄园被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批准为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整个庄园以“三个一”建设为核心,即一个核心示范区――有机烟叶技术创新区、一条生态示范带,一个综合管理中心。庄园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工业企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云烟园、云花园、云药园、云菜园、云果园“五大园区”。

玉溪庄园采取超前的理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管理,创新的把庄园理念和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全国第一座集高端旅游、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烟草庄园,推动了澄江县旅游业发展,增加了烟农收入,为全国烟草行业生态旅游打造了一个样板。作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典型代表,玉溪庄园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定位较高、发展较快,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富集地区,探索现代庄园开发经营,在发展种养加循环经济的同时,拓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在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全面跨越,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也为云南省在发展庄园经济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笔者对玉溪庄园的实地调研以及访谈,认为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主导性过强

当前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行完全是依照政府意志在行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导致了玉溪庄园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庄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主导使玉溪庄园在土地审批、资金获取等方面占据了优势,但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其生态旅游的运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严重与当前生态旅游市场脱节,所以单从旅游方面讲,玉溪庄园目前的收益并不理想,示范作用并不强。

(二)封闭性过强

玉溪庄园采取的是半封闭式管理,目前只接待团队游客,散客不得进入,并且绝大多数游客来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虽然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小众化的旅游,游客数量的减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玉溪庄园的封闭方式会导致公共资源私有化,玉溪庄园也就成为了特殊群体的私人庄园。这样的封闭与当今日益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大相径庭,正是由于玉溪庄园的封闭,导致其目前的知名度并不高,对于多数人来说它是一座神秘的庄园。从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玉溪庄园的封闭也使得它无法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建设的大局。

(三)旅游业态不完善

玉溪庄园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其旅游业态还不完善,游客在庄园内的多数时间是在参观,体验项目极少,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览乐趣,缺乏丰富的旅游业态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玉溪庄园综合管理中心内部大部分面积为烟草育苗区,虽然有一定的参观价值,但是专业性比较强,并非适合一般游客参观,所以玉溪庄园的核心吸引物的打造并不成功。

(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玉溪庄园地处抚仙湖沿岸,拥有水质优良的灌溉水源,但是玉溪庄园的需水量会随着园区的发展日益增加,抚仙湖的水位正处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玉溪庄园的用水对抚仙湖水位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此外,如此巨大的庄园,种植农作物面积很大,这必然会改变土壤的肥力,长久下去极有可能发生土壤板结等土地问题,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不利。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最好采取纯天然的方式,过多的人为干预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日趋紧张的社区关系

玉溪庄园建立之初,是把当地村民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烟草合作社。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目前看这种方式还没带来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但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感到利益分配的不均,社区矛盾很可能被激发,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一旦与社区居民产生矛盾,生态旅游将无法开展。

(六)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发展脱节

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虽然每次旅游发展规划都将其纳入其中,但是它更多受红塔集团企业内部决策的限制,企业制定的发展策略主要目标市场是烟草市场,这样发展重点与旅游发展的重点不尽相同。目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已经纳入了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盘中,发展前景广阔,多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展,但是玉溪庄园旅游发展显然并未能跟上这种步伐,造成了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脱节的结果。

四、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从提出以下的实现路径。

(一)市场导向

生态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是一种市场商品,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玉溪庄园的生态旅游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可以在人事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干预,但是在产品设计、运营模式等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牢牢抓住目前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包装旅游产品对其进行市场化营销。

(二)加大开放力度,走大众生态旅游路线

在旅游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大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玉溪庄园目前这种封闭化的生态旅游运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大众生态旅游的需求。鉴于这种现状,玉溪庄园应加大开放力度,从之前的只接待团队游客变成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将散客组织起来,达到一定人数后即可开始游览。

(三)丰富和完善旅游功能

如今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已经不简单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要有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给游客更多、更好的体验。玉溪庄园应在现有观光项目和极少的体验项目基础上,开设专门的体验园区,提供采摘、手工艺品加工、生态美食品尝、生态住宿设施等新颖的生态旅游项目。此外,还必须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四)确保对抚仙湖的零破坏

玉溪庄园现在的经营已经达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相关标准,对生态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抚仙湖这一特殊的湖泊,细小的影响也是不容许的,必须做到零污染、零破坏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此,玉溪庄园种植作物的灌溉应限量从抚仙湖内取水,差额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庄园内作物一律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并大力推广最新的保水节水技术,确保最大限度保持抚仙湖的原生状态,进而实现玉溪庄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

玉溪庄园的烟草合作社形式,是红塔集团广泛采用的一种反馈社区居民的方式,在某些地区已经显现出来了弊端。因此,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作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可以放出部分项目的经营权,在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允许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只收取一定的租金,其他收益归居民所有。同时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地居民。

(六)打造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

抚仙湖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著名旅游资源,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在玉溪市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建设已经被纳入玉溪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大局,玉溪庄园正好处在抚仙湖北岸湿地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结合相关规划的具体安排,围绕建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的目标,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宣传,在大环境下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篇8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 ;瓶颈;前景

【分类号】:TG333.7

1.前言

我国拥有29亿余亩森林、5亿余亩自然湿地和19亿余亩荒漠戈壁,这些资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0余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森林旅游业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林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尽管如此,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发展森林旅游生,使得森林旅游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森林旅游发展遇到的瓶颈

2.1设施建设滞后

森林旅游景区的各要素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地处偏远林区,在基础建设上需要的投入更加巨大,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地方财力有限,招商引资的难度也很大,从而使得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开发,严重限制了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引导森林旅游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引导和扶持这个庞大产业实现大的飞跃。森林旅游是一项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产业,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性、扶持性投入,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投入还有助于提高业务主管部门规范和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森林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2.2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是在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业单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森林公园,通常与国有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其森林旅游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前大多从事传统林业生产,对森林风景资源的价值缺乏认识,对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需要有一个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的适应过程。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景区建设粗糙、经营管理粗放、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品牌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在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中顾此失彼的重要原因。

2.3占有率需提高

虽然森林旅游产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但森林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了很小比例的一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大部分森林公园由于认识、人才、投资、区位、宣传等种种原因发展缓慢,建设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拥有优越的森林风景资源但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还普遍存在。全国一小部分森林公园经常为节假日的人满为患发愁,公园的建设压力、管理压力非常大,而大部分森林公园则是门可罗雀,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森林公园几乎没有提供基本的森林旅游服务,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

3.森林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3.1保护开发并重

发展森林旅游,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根本。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到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坚持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饰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做到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一管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实施中追求自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界定保护区、规划区、建设区,防止和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及建设污染和建设性破坏,确保生态完美,风光秀丽,不断增强森林旅游景观在省内外、国内外的吸引力。

3.2改善基础设施

对已有政策的,要抓紧实施。职工危旧房改造,要着力抓好配套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森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第二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契机,抓紧与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协调争取森林公园安全饮水纳入农村安全饮水范畴,确保公园职工和游客饮水安全。对政策不明朗的,要积极争取。公园管理处至各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纳入国家计划,一旦政策下来,就要及时作出规划,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大力加强连接各公园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加通达各公园的公交线路,不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通过3-5年的努力,使森林旅游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3.3建设景区景点

精心包装好森林旅游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生态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推向市场。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赋予经营者经营权和建设权,延长经营期,实施“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开发原则,依法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森林公园投资主体多样化、多元化的格局,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变过程。全方位开放生态旅游业,鼓励、支持、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调动旅游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业引进国内外大旅行社、旅游酒店集团的资本、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的进程,打造更多的特色景区、精品景区。

3.4提升文化品位

引导森林、湿地公园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指导各公园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区位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内涵,加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解说步道、科普走廊、宣传解说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导游词、解说词,提高导游和解说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鼓励开发民俗文艺表演和互动性节目,举办独具特色的节会,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综合性购物点;支持各森林公园争创国家和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森林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森林观光、休闲游憩、森林养生、山水摄影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级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主管部门也深感责任重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谋划,为各级主管部门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前进目标,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2(4):58-61.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

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篇10

摘 要 阐述了中国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描述,为了确保此发展前景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 民族体育 旅游 现状 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能力结构升级,人们更加追求旅游所带来的快乐,这一趋势助推了我国旅游业的迅速。作为旅游业形式之一的体育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既迎合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又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娱乐的消费空间。实践证明,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为体育产业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还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动力。然而我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却远不及其他旅游项目,并且体育旅游也必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方能展开。目前,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旅游开始受到了国家的全面重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开发与利用,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一、中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旅游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我国旅游事业和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开始蓬勃发展。

(一)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已初见雏形

当前中国民族体育旅游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已深入人心。据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内体育旅游业的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游客参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旅游人数占85%以上,人们对城市化的旅游开始慢慢变淡,转向生态旅游,追求大自然的绿色,原始地球风貌的旅游。这些旅游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那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政府为了刺激当地经济,往往会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交通道路,住宿等基础设施刺激当地的旅游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俨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一颗新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力度不够,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全,花样多而且品位高,但是在景区进行表演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开发的项目比较少,有的只是在很少的一些项目中开展体育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内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性的规模效应。比如广西景区中已开发了三十多个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些市场规模,但是实际上广西拥有的140多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再比如湖北,先已开发攀岩、野外探险等刺激类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只是针对年轻人,而对于其他群体并没有考虑进来,限制了体育旅游市场整体方向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还没完善,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关联比较大,目前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特征,尤其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更是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整体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欠缺,并且长期的破坏性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另外,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经营和管理人才。当前我国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人才上是非常缺乏的,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严重阻碍了我国在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近几年新起的体育旅游项目攀岩、滑雪等,到现在还没有加入到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了体育旅游服务中经营管理和素质都达不到要求,间接影响了民族体育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市场经济化管理的规范化、法律化程度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规模小、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导致当地的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分成熟,再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律上还不完善,也没有出台什么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规范,这样造成了民族体育旅游市场化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律化程度明显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化发展。

二、中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

民族体育是一种快乐、文化、健身等多种功能综合一体的旅游资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业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业务生活,更能促进经济建设,其发展前景相当开阔,巨大的开发商机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在国内民族体育旅游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刻,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于明晰其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首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交通环境的建设,大力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政府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吸引外资,做好旅游项目的区域规划。其次,借助旅游风景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可以在著名景点结合实际向游客展示民族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各地民族体育项目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或民族体育活动,构筑民族体育、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的产业群体。然后,聚焦政策,整合资源。政府制订出管理措施,建设相关的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提升当地体育旅游的专业性,把民族体育叠加到旅游业上,将双方的力量科学组合,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再次,完善设施与安全保障措施,让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开阔。项目负责人和企业都应十分注意安全因素,对于一些存在风险的项目,做好一定医疗急救准备,告知游客不要因为价格而忽视了意外保险。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本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近些年来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加强保护理所当然,因此,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工业城市发展研究.2011(1):74-78.

[2] 陈同先,谢忠萍.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功效探析[J].体育科学.2012(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