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开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开发建设

篇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能源资源状况

(1)小水电:全县有大小河流7条,大多数属平原季节性人工河流,主要作用是抗旱排渍,自然落差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大,只有2100kw,可开发量1700kw。

(2)太阳能:全县年日照1995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6%,太阳能年总辐射量0.45MJ/cm

(3)风能: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相当于2级风,开发利用价值不高。

(4)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仍是吉水县农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作生活用能的农作物秸秆16.8万t,占总量的68.7%,返田作肥料占31.3%;薪柴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生物质能,薪柴资源包括薪炭林、防护林、速生用材林、灌木林、疏林和“四旁”树等,全县薪柴开发总量为3.99万t,随着国家封山育林及林业加工业的发展,薪柴可用作农村生活用能量日趋减少;全县生猪存栏9.35万头,鸡10.6万羽,年产生畜禽粪便9.1万t,可利用量为15.1万t。

从以上可以看出,吉水县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极度缺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大。

2.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生活用能的需求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靠当地秸秆和薪柴,采取直接燃烧方式,能源有效转换率仅有10~30%,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能源缺乏与浪费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吉水县农村生活能源使用出现了新趋势,呈现出“三减三增”特点:一是自及自足能源消费减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二是秸秆能源消费比例减少,液化气、煤等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三是高能耗用能方式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

3.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吉水县农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3.1生物质能开发

(1)沼气。沼气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发应用的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超过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沼气是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中甲烷约占55~75%,1m3沼气相当于0.7~0.8kg标煤,热值较高,燃烧后只产生和CO2和H2O,是一种高品位的清洁能源。

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甲烷0.102万t。

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灰分,改良土壤功效十分明显,其中有机质含量36.9%~49.9%,腐殖酸10%~24%,粗蛋白5%~9%,全N0.8%~1.5%,全P0.4%~0.6%,全K0.5%~1.2%;沼液含有多种速效营养成分。

沼渣沼液可广泛用于作物浸种、叶面喷肥、基肥或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家畜添加剂和鱼铒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用沼液浸种,水稻增产9.4%,玉米增产9.35%;沼液作叶面喷肥,密柑单株增产20.2公斤,茶叶喷施沼液能够促进茶叶株高增长,增加茶叶的百芽重和单叶重,促进茶树增产,增产率为9.0%。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一个新亮点。

(2)农作物秸秆及薪柴。

秸秆及薪柴具有体积大、密度小、热值不高的缺点,远距离输运成本大,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将其进行气化或压缩处理做为燃料是提高利用效率可行办法。

①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是采用一种生物质热解技术,先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切碎,在缺氧条件下,使秸秆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一个4口之家每月需要燃烧秸秆130kg,每100kg燃料费用为13~15元,每农户月燃料费16.9~19.5元,秸秆气化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常规燃料。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煤的含硫量(约1%),秸秆气化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可以部分代替高品位商品能源。

②固化成型。将秸秆或薪柴干燥粉碎后,经过成型机械挤压成密度为0.8~1.2t的柱状或颗粒状燃料,1t成型燃料相当于0.429~0.571t标煤。是一种能代替燃煤的新型低碳、节能、环保燃料,具有燃烧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清洁环保、节省空间等优点。

3.2太阳能利用

①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可替代标煤150~180kg,2009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955.56万台,面积已达4997.06万m2, 嘉鱼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 及率已达11%。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全年可节电1.8GJ(约512kwh),按本地农村电价0.6元/度计,每台热水器全年可节约307.2元,农户6~7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可达15a。

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主要是通过太阳能板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白天吸收太阳能光子能量产生电能储存,夜幕降临时产生照明。太阳能路灯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不用专人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可行,一次性成本回收较快,节能效果显著。

③太阳能温室大棚。不仅在瓜果蔬菜、花木苗圃等种植业上广为应用,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对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4.新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4.1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延长了农业生态链,既生产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太阳能,既能有效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使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4.2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农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目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减排问题,逐步会将减排成本纳入考量的范畴,传统能源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发展可再生能源,符合减排趋势。

4.3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粮、鱼、果)生态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培肥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篇2

新能源示范城市利好颇多

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主要形式为: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太阳能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中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可见,中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对于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六大类能源得到大力推广,蒋莉萍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六大类新能源环境友好、储量丰富且可持续利用。当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我国最新的《规划》显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被显著提高。截至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可以变成商品交易的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会达到4亿吨,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到2015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要形成较大规模。即:建设30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币和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入户率达到50%以上。

对于能源局大力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建设,蒋莉萍认为这将有利于各城市充分利用当地的新能源资源条件,把新能源开发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能源供应相结合,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并以本地消纳应用为重点,这对于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建设不能只是满足于做了几个项目,它应该要探索一种经济、高效、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新能源使用模式,或者通过自身的示范,告诉别人新能源的发展模式更适合哪种类型的城市,新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技术、管理或政策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如果这100座城市能够总结出来这些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蒋莉萍说。她还告诉记者,通过示范项目总结新能源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必要、很有价值的事,可能不是某一个城市所能完全回答的,所以很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在这一百个城市的实践的基础上,去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蒋莉萍认为,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以及建成之后长达二十年运行期内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业主者都会懂得、而且也不必要必须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培育专业的服务产业、或者说建立一个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去解决这些专业问题,也就是说,项目业主者只需关心项目的经营管理,碰到专业的这些技术问题,只需要去咨询或者委托专业的服务机构,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就会带动起一个新兴的产业,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应该作为新能源示范城市的主要示范内容之一。

新能源开发利用应有更广阔的思维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蒋莉萍告诉记者,我国风力发电技术已经基本实现规模化发展;更加高端的太阳能热利用也具备了市场竞争力,从洗浴热水到供暖、工业热水供应,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当记者问到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新能源应该如何开发利用时,蒋莉萍表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一种更广阔的思维。

蒋莉萍告诉记者,自然界赐给的能源资源和我们对能源的最终利用是不一样的。无论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是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它们本身,而是它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所提供的热(冷)量、照明、动力和控制功能等等。其实很多新能源都有其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利用方式。例如水能,最原始的做法是利用水能机来提水灌溉;风能,则是用传统的风车提供动力;对于太阳能,最直接的是热利用,例如热墙的设计、居民楼安装的热水器等等。但是无论是太阳能、水能还是风能,要想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都需要采用转换为电能的方式。海洋能也是有类似的地方,现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一般都是转化为电能。而且,唯有电这种能源形式,能够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对能源利用的所有诉求。

“转换为电力,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和高效、便捷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新能源的其他利用方式,而是应该用一种更广阔的思路去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例如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方式多元化,鼓励就地消纳,直接转换热能等产品,直接与终端消费需求对接。”蒋莉萍表示,借助国家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等活动,“十二五”期间不妨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发展思路,鼓励各地区结合各自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和终端用能需求,探索更加经济、高效的新能源开发综合利用模式。

蒋莉萍告诉记者,尽管中国发展新能源前景广阔,且时机逐步成熟,但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尽快纠正和避免,比如,“一窝蜂”地大干快上,不分析资源状况,不比较技术经济性,不考虑市场风险,盲目上项目、上规模但不重视技术研发,等等。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处理好全面推动与因地制宜的关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全社会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构建新能源城市

篇3

抢占太阳能产业制高点

德州市太阳能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皇明、亿家能、博源、腾龙等为骨干的企业群。皇明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基地和清洁能源供应商,太阳能热水器年推广量2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的总和,比北美多两倍。博源热能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无机高效热管技术,生产出了无机高效热管壁挂式太阳能集热器与工业换热、余热回收设备,并成为海尔、力诺、清华阳光太阳能系列产品的配套商。

由皇明太阳能集团倾力打造的“中国太阳谷”,已经发展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热研发检测、制造物流及光伏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太阳谷”是对太阳能生产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相关配套产业支持的统称,是对太阳能产业集群的形象概括,规划建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世界太阳能“硅谷”。“中国太阳谷”涵盖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高温热发电、太阳能锅炉、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电照明、温屏节能玻璃、生态门窗、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等众多门类。根据规划,“中国太阳谷”将被打造成世界级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检测中心、制造物流中心、科普教育示范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五大中心”。

“中国太阳谷”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高科技孵化器,汇集了全球顶尖太阳能热利用科技,掌控着干涉镀膜、高温热发电、温屏节能玻璃等太阳能热利用、建筑节能的核心技术。在这里每年有500多项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其中绝大部分是全球领先或独有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世界太阳能热利用领域,“中国太阳谷”的科技研发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中国太阳城”

德州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制定了系列扶持优惠政策,着力在光热、光电应用上下工夫,太阳能应用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在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上,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并不断健全和完善配套措施。首先是在政策、土地、环境和企业上市等各个方面培植皇明集团等龙头企业,巩固其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再通过自我膨胀、内引外联、产业延伸、股份合作等措施,推动太阳能产业群体扩张:其次是启动产业园区,在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集太阳能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中国太阳谷”。

另外,德州市还专门成立“中国太阳城”战略推进委员会,确保各项政策的推行,并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发展太阳能产业的优惠政策。在发展环境上,对引进的、落户太阳谷的太阳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优先办理有关手续,对引进的太阳能研发人才给予落户、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的照顾,尽力为太阳能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配套措施为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把德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之城”,近几年,德州市加大了太阳能产品推广利用的力度。一方面实施“百万屋顶”计划,目前市区居住建筑全面进行了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示范设计和施工,全市住宅小区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率达到了50%,市区达到了90%以上:另一方面实施了“百村浴室”工程,全市已有100多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浴室,此外还大力推广安装太阳能灯,长河公园成为国内首家全部利用太阳能照明的景区。

在打造“中国太阳城”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引导作用,重塑“太阳文化”,以“感恩太阳”为主题,在城市建筑形态、城市文化、居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太阳城”直观感受和深厚内涵。坚持每年开展“太阳城”科学普及活动,开发建设了太阳能科普生态工业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太阳能主题旅游。

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德州的“太阳城”城市品牌已经享誉世界。这里有长达10公里的太阳能路灯大道,有完全靠太阳能提供热水、制冷、取暖、照明的“零排放”建筑群,还有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博物科技馆。太阳能热水器在城镇居民中的普及率高达90%以上,太阳能生产企业群的生产总量相当于整个欧洲产量。同时,全市还拥有30多位行业顶尖水平的科学家团队,与国内中科院及多所著名大学联合建立了科研机构,目前拥有太阳能产品专利422项。而太阳能产业的龙头企业皇明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第一品牌、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研发基地,品牌价值达51.3亿元,不仅具备了国际领先的光热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良好条件为打造德州的“太阳城”品牌奠定了基础。

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

在太阳能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德州市在各种新能源的研发上也迈出新步伐,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多项突破,风电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在节约常规能源的同时,超前谋划,抢占先机,着力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及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了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制造为主要目标的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利税突破20亿元。

篇4

随着传统能源开发潜力下降、能源价格快速上升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青睐。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并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热点。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于2005年起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政策和规划。自此,我国部分新能源利用如光伏发电、风电等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去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达4505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为214万千瓦和550万千瓦,占世界比重明显提升。但从发展质量看,除了个别规模目标外,其他目标的完成情况都不够理想,未完全达到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初衷。为此,我们应当冷静看待新能源发展热潮,深入剖析并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一、新能源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一)新能源内涵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其特征主要包括:资源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科技含量较高、无污染或污染相对较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资源禀赋相异的地区,新能源所指的能源种类也不一样,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其范围应该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聚变能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能源。

(二)发展意义

1、扩大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从国内看,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低,尤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4%和7.5%。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较慢,石油开采只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煤炭开采条件也越来越恶劣,能源供给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继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未来我国能源缺口还将增大,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尤其2010年以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局势愈发紧张,给我国的能源进口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还给我国外交增添了许多压力。为此,着眼长远,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扩大能源供给渠道,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能源基础。

2、改善能源结构,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一是要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我国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初步测算,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0亿千瓦,国土三分之二以上面积年太阳辐射量超过每平方米5000兆焦,生物质能每年可利用量约4.6亿吨标准煤,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更是达到33亿吨标准煤/年,发展潜力巨大。对上述能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将极大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使能源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并进一步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3、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的发展,可以带动新能源行业及上下游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具有产业关联广、资金需求大、技术层次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金融危机后,新能源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手中的“香饽饽”,美、日、欧盟等均把新能源技术与产业作为战略突破口,希望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2009年1月,奥巴马签署的《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首要目标就是通过重点投资清洁能源领域促进美国经济的转型,增加就业,扭转美国经济的颓势。我国也在2010年将新能源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毋庸置疑,鉴于新能源产业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势必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动科技进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尤其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极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新能源发展环保要求高,对技术依赖大,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可能导致新的技术革命产生,从而催生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领域相比,我国新能源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算太大。为此,我国必须要抓住时机,努力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以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推动力度不一,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并网规模年均增长90%,光伏发电为63%,均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和规划目标。2011年,光伏并网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长了两倍有余。此外,随着风力发电开发建设、太阳能利用补贴、特许权招标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风能、太阳能利用领域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其他新能源如生物质能、地热能、页岩气等则仍处于“摸清家底”阶段,利用规模低于世界平均增速,甚至地热发电装机不升反降。可以看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挑肥拣瘦”现象比较突出,这将导致大多数新能源在未来发展中落后于人。如,美国页岩气产量已从2006年的311亿立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1800亿立方米,超过我国当年常规天然气产量,而我国页岩气开发才开始启动相关工作,两者差距明显。

(二)配套协调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虽然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发展迅速,装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发电量却并未同比增长。2009年我国风、光及地热的装机容量约为美国的65%,而发电量却不到24%,利用效率差距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相配套建设不完善,与新能源发展速度不协调。以风电为例,伴随着风电场的并网,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2011年进一步凸显。一是出现大规模的风电脱网事故。去年前10个月,仅酒泉风电基地就发生脱网事故73次。二是“弃风”现象严重,消纳矛盾突出。已建成运行的河西750万千伏输电工程的外送能力仅为230万千瓦左右,其余都无法外送。脱网事故和“弃风”现象,不仅暴露出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不高、风电接入安全性不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问题,也暴露出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划时过于侧重资源开发、对具体的风电送出和消纳考虑不够的问题。

(三)带动效应明显,但产业质量不高

我国新能源的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早在2008年我国就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2010年全球前15大风电装备制造商中我国就有8家。但从发展质量上看,新能源产业似又在走传统行业的老路,未能体现转型升级要求。一是产能过剩严重,以致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二是产业链位置尴尬,企业竞争力不强。风机制造企业极少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大多购买国外风电机组生产许可证,按图纸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光伏发电的硅材料和设备90%依靠进口,90%以上的产品依靠国外市场,“两头在外”现象十分突出;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相关制造业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导致新能源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水平低。

(四)科技创新乏力,关键技术和设备缺失

科技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美国GE公司风电设备在12—25米/秒风速间可以满负荷发电,而国产设备满负荷风速区间仅为15—19米/秒。目前,我国仍未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核心技术,亦不具备大型风机整机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同时,由于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顺畅,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研究薄弱,缺乏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较高的技术发展平台。关键技术的缺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

四、政策建议

对于新能源发展,必须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予以统筹考虑,不仅要考虑其能源属性,还要考虑其产业属性;不仅要兼顾近期的重点任务,更要兼顾长远的发展目标,应稳中求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一)稳步实施总体战略,推动均衡发展

面对新能源开发过程中“冷热不均”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在目前出台的各项能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未来20—30年的新能源总体发展战略,明确发展路线图。考虑到其他新能源利用潜力同样巨大、可弥补风光能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足、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应在发展战略中对其发展给予充分重视,在推进力度上与风光能保持大体均衡。就现阶段而言,一是要加快做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确定资源总量和具体分布,开展勘探开发试点。二是要努力扩展利用生物质方式,提高利用规模。三是积极研发地热发电技术,提高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四是继续推进核聚变能利用实验。对于风能、太阳能的发展速度则可适当调低,不宜突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规模,以免继续过热。

(二)稳步推进配套建设,提高利用效率

新能源的开发,最终是要将能源输到消费端,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东部地区用电紧张局面与内蒙、甘肃等地“弃风”、“弃电”现象并存,反映出我国在新能源建设中并未形成有效供给。为使新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培养新能源需求市场,提高消纳能力。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效益,增强新能源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品的国家补贴标准,加强新能源产品推广使用。二是要加强配套设施和制度建设,提高新能源输送能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明确电网企业收购新能源电量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完善新能源发电并网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项目与配套电网的协调建设,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体系。此外,考虑到我国岩页气资源富集区很多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在油气管网建设时也需提前规划布局,予以考虑。通过以上措施,使新能源发展真正步入“送得出,用得上,不浪费”的良好轨道。

(三)逐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应充分重视这次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切实扭转目前水平较低、重复建设、发展无序的现状,避免再走传统产业发展的老路,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布局,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控制产能,遏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冲动,引导企业理性、有序生产。二是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完善新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推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产业结构效率。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提高新能源设备及产品检测中心认证能力,完善新能源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通过规范新能源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四)扎实推进研发能力建设,破解技术“瓶颈”

篇5

一、可再生能源全球发展趋势

(一)各国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制定激励政策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43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30多个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措施,32个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上网政策。

(二)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成为可能

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总比例将达30%。

2004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4.3%和6.8%;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7.5%、20.5%、10%和22%;到2020年将都提高到20%以上;到2050年,德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50%。韩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2.1%提高到2010年的5%。日本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3%和7.5%提高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分别达到20%和15%。

(三)国际社会对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加大

根据《经济学家》杂志2006第11期的研究文章,国际社会对清洁、可再生能源投资幅度增长很快,2004年为300亿美元,2005年为49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约100亿美元,私人投资约250亿美元),估计2006年将超过630亿美元。目前,可再生能源公司股市市值达300多亿美元,一些风险投资正从IT行业转入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举措

(一)部分欧洲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德国通过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德国制定了《未来投资计划》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迄今投入研发经费17.4亿欧元。200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年销售额达100亿欧元。风力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4%,太阳能供热器总面积突破600万平方米。

法国推出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2007年之前将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3倍,使其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4个生物能源工厂,年均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生物燃料的总产量将从目前的45万吨上升到125万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由于生物燃料目前的成本比汽油和柴油贵两倍,因此法国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生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

英国把研究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作为开发新能源的突破口,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重点开发海洋能源。不久前,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世界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正式启动。英国第一座大型风电场一直在不断发展,目前风电装机总量已达650兆瓦,可满足44万多个家庭的电力需求,近期还将建设10座类似规模的风电场。

(二)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计划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性。

中国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定了明确目标。

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政府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印度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

东盟国家也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10个成员国各自都有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照东盟的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其中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将成为领先者。

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状况与发展

(一)太阳能的发展与利用

太阳能发电以其无污染、安全、维护简单、资源永不枯竭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光伏电池生产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整个光伏行业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特有的“卖方市场”格局。太阳能市场目前占全球能源市场的1%,市值约70亿美元。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研究报告,太阳能工业2030年将占到全球能源市场的8%。

(二)风力发电的发展与利用

丹麦BTM咨询公司估计,2004年至2008年世界风电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4%,累计装机增长率约为18.8%,欧洲风电在近海风电场真正“起飞”之前将保持中等增长。2002年欧洲风能协会与绿色和平组织发表了一份《风电在2020年达到世界电量12%的蓝图》的报告,对展望未来20年风电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报告认为,首先,推动风电发展的因素是气候变化,风电不排放任何温室效应气体,在电网中可以达到工业规模。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温室效应气体指标已经分配到地区和国家层面,各国一定会增加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其次,市场已经表明风电成本正在显著下降,目前的发电成本仅相当于20年前的五分之一。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长,最大的商业化机组达到2500千瓦。迅速增长的风电商务引起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密切关注,新的投资商如石油公司等正在进入这个市场。第三,世界各国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风电的经验。在欧洲的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美洲的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都积累了成功发展风电产业的重要经验。第四,近海风电正在开辟新兴市场,欧洲北部将要建设2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三)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利用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贮存的是太阳能,更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生物质能也称“绿色能源”。 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国家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至少有14个工业化国家在开发“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有些国家通过实施“绿色能源”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能源不足的矛盾,而且显著改善了环境。

生物质能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质能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电能质量最好、可靠性最高,其效果远高于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可以作为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补充能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次,农村能源结构由传统生物质能利用为主向现代化方向转化,生物质能发电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第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亟待有效开发利用,加工增值,促进经济发展。第四,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比较成熟。

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能发电,而目前生物能发电只占整个电力生产的1%。届时,西方将有1亿家庭使用生物能电力。生物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为社会创造近40万个就业岗位。

(四)水电的发展与利用

水电是可再生能源,而通常的大型水电属于传统能源,而小水电却属于新能源。小水电从容量角度来说处于所有水电站的末端,它一般是指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据2003年世界水能大会估计,世界小水电可开发资源大致为1.2-1.44亿千瓦。中国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如以原统计数7000万千瓦计,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水电资源只开发利用了18%。小水电站具有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等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中国于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鼓励包括小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

四、工发组织的促进举措

联合国工发组织将能源与环境作为组织工作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并于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工发组织在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生物质能

2005年12月,工发组织与印度科学院合作,以促进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技术和非洲南南合作为框架,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专家会议。这次会议增强了来自非洲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对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现状和所提供机会的认识,这些技术可利用当地生物废渣为农村地区发电,为工业应用供热。

(二)小水电技术

推进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其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进行小水电技术合作,工发组织与国际小水电中心合作,帮助建立印度、尼日利亚分中心,培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员,提供咨询与设备,在非洲建立多个示范项目点。工发组织将进一步加强与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的合作,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探讨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在非洲10国开展“点亮非洲”及“发展生产”的试点项目,这些活动预计需筹资1000万美元。工发组织计划于2007年5月在马来西亚召开棕榈柴油亚非合作会议,推进棕榈柴油在亚非国家的发展。

(三)氢能技术

2004年在土耳其建立国际氢能技术中心,计划五年内得到土耳其政府4000万美元捐助,该中心目前正在实施若干项目,并侧重生产“清洁能源载体”氢。

(四)海流发电技术

在意大利政府的资助下,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开始实施海流技术区域方案。这个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助并实施的项目使用的是一家意大利公司与意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海洋流发电机组。有关机构认为它是国际上将海洋流动力能转变为电能的最为成熟的发电技术。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

(五)与拉美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方案

2006年9月26-27日,工发组织与乌拉圭合作在Montevideo召开了“生产应用型可再生能源部长级会议”,15国能源部长通过了“部长宣言”,加强区域合作以提高能源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并在乌拉圭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有效利用区域检测中心”。

五、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日趋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世界能源消费将越来越向中国和亚太地区聚集。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煤炭国内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量,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原油的缺口最大。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来说既重要又迫切。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能源的开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每年以超过250万千瓦的速度迅速发展。风电发展也很快,2005年底建成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6.5万千瓦,解决了约300万偏远地区人口基本用电问题。沼气年利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改善了1400万农户的生活用能条件。预计到2020年,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生物质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虽然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但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仍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等困难。例如,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成本的1.2倍,生物质发电成本为煤电成本的1.5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通过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鼓励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在法律、政策和市场层面的障碍,并给予相关产业以资金支持。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问题始终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与国际能源署(IEA)等国际组织和各国能源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能源战略研究与统计,跟踪世界能源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能源合作论坛与交流机制,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参与国际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制定,并为我国及时制定战略、政策提供参考。

二是扩大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上的合作,利用亚欧合作机制,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与技术,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的开发与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篇6

【关键词】波浪能 综合开发利用 海岛及沿海地区

1 海洋波浪能开发前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发展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成为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

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海岛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2)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3)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4)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深海钻井平台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 波浪能开发利用现状

国内外对波浪能利用的研究已有相当长时间,经历了不少艰难和曲折,英国、日本、挪威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波浪能发电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分为沿岸固定式装置和离岸漂浮式装置两大类,而从目前波浪能所采用的转换原理上看大致可分为聚波蓄能式(水库式)、振荡水(浮子)柱式、摆式和筏式等。虽然世界上对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开发历史不短,也研制了不少试验发电装置(电站),有的容量还相当大,但是目前整个行业尚未达到高度商业化的阶段。

3.1 国外现状

在国外,波能转换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益田善雄首先开发成功航标灯用微型波力发电装置。在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沿海工业化国家陆续开始波浪能开发研究,各类波浪发电装置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设计实验层出不穷,以英、日、挪为代表的各国专家在对众多波能转换装置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后,筛选出几种有前途的转换方案,各国相继建成了约20个波浪能转换装置或电站,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商业化的运用开发。本世纪初以来,开发发电成本低、生存能力强的商业化波浪发电装置,成为当前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成功的当属爱丁堡的Pelamis Wave Powe公司研制的“Pelamis”波浪发电机。目前,在葡萄牙、苏格兰等地分别有该装置的试验基地,其中,在葡萄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Pelamis”商用海浪发电站。

3.2 国内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开发国家之一,波浪发电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从80年代初开始主要对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以及摆式波能装置等进行研究,且获得较快发展,微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成熟,小型岸式波浪发电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波浪能开发的规模远小于挪威和英国,小型波浪发电距实用化尚有一定的距离。

总结来讲,国内现有的波能转换装置通常采用岸线式或近岸式布置方式,它们对装置使用地点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求该地区的近岸波浪能足够大,又要求沿岸地形适合相关土木工程建设,另外,此类装置多为固定式装置,存在抗恶劣天气能力差的缺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波浪能转换装置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但仍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来看,我国的波能转换装置的研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尚未形成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产品。

4 波浪能综合开发利用思路

多元化和综合利用是目前波能开发利用发展的新动向。在海岸工程领域.关于波浪能开发利用的研究和探索正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结合防波堤等海工和港工设施建造波力电站,可为波能利用开创了新途径,是目前波浪发电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电站的土建可以结合工程进行,波浪发电的成本大为降低。电站的吸收波浪能的作用,还可减轻作用在海工建筑上的波浪冲击载荷,提高建设费效比,增加工程可靠性。对于重点发展旅游业,需要建设客滚船和游艇码头的沿海岛屿,为保护停靠船艇的安全,必须建设防波设施,研究比较把防波堤建设与组合波浪能发电系统建设,综合性策划、设计,结合起来建设,可以功能互补、减少重复、节约成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海岛的开发建设,还是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稳定可靠的能源动力作为保障,因此,解决能源问题对于开发与发展海岛至关重要。由于其孤立的地理位置,海洋岛屿无法实现电网覆盖,岛上军民的用电紧张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海岛能源利用方式以大陆供给常规能源为主,具体分为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及柴油发电两种方式。

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普遍应用于距离大陆较近的海岛。离大陆较远的海岛无法铺设电缆,同时海底铺设电缆还会对海底植被和生态造成一定破坏,而且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柴油发电适用于具有一定电力条件(输变电设备等),因距离较远等因素无法通过电缆直接供电的海岛,需要用电只好采用柴油发电的方式,但是柴油发电存在运行维护成本高、燃料运输困难、噪声和尾气排放影响当地军民生活的问题。当内燃机出现故障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维修,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地理、气候、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常规能源得不到持续供应,全国多数海岛仍处于缺电、缺水的境况,尤其是在台风频发的东南沿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相关学者提出了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决海岛能源问题的方案。利用波浪能解决海岛、沿海的部分能源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远程网电和海岛柴油发电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2)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3)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自然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海水淡化、植物培植等入手,形成独立的自然循环经济结构,可以为海岛人类生存、长期生活、支撑发展、维护权益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经济效益上,目前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将这部分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养殖、海岛建设、海上旅游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效益上,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当地人气,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示范工程将为解决近海岛屿供电、供水问题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1、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创国家间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本。

2007年11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在管理和运转中,中国和新加坡建立了两国政府副总理级的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联合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中新合资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中新生态城的一级开发商,是以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为主体的中方联合体,与以吉宝集团为主的新方联合体共同组成的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股份。此举不仅完善了双方会谈、三方沟通、四方联席会议制度,还使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中的重要事项能够及时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协商。

在具体合作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前期部部长张伟向记者举例说,双方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个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编制了生态城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了规划设计、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水务、公屋5个联合工作小组,在招商引资、社区管理、公屋建设、教育培训、交通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

2、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全球首创“141项生态指标”。

按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要求和“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理念,唐山市曹妃甸新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瑞典SWECO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城市详细规划。目前已完成 74.3平方公里新城总体规划,起步区30平方公里概念性详细规划和12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学习借鉴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科学制定了141项指标体系,构建了水利用及处理、垃圾处理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交通保障、信息系统、绿化生态、公用设施、城市景观、绿色建筑等“9个方面”的技术体系;在城市发展方向上,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休闲会展、金融贸易、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城市服务业“六大产业”。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中国特色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说法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的。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是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因此不管在技术还是制度创新上都需要很大的革新,中国在落后世界先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几十年的情况下,抓住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机迎头赶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低碳经济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同时对于不同国家和体制,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国内的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而更好的发挥中国新能源体系下的低碳经济。 1国际新能源的定义体系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3)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2中国能源情况及特点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一直是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当前我国火力发电是电力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煤炭丰富、电力偏紧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仍将在电力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构成电力工业的火电、核电、水电、风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当中,除火电外,其余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但这些能源由于市场和开发原因,市场份额还很小,因此需要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 3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3.1水能方面

我国的综合规划十分落后。直至2007 年国家才启动新一轮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修订,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际通行惯例是河流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跨流域调水不超过 20%。但目前许多水电公司的开发模式却是“下一级库尾接着上一级大坝”,江河变成了一个个“平湖”,根本无法解决河流的生态蓄水。密集的水电开发不仅影响生态,还会破坏许多人文历史景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电开发,应该尊崇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原则,否则后患无穷。

3.2风能方面

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有利于缓解当地的电力需求紧张。在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优势,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发展大规模风电产业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我国风电市场由政府主导,80%市场集中在国有大型电力集团手上。目前从风电制造业层面,并未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对风电需求的明显影响。但市场化严重不足,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造成风电项目的接入难、送出难,导致资源浪费。

3.3太阳能方面

中国国土面积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全国最高,因此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中国已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共约16万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在能源需求和环保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中国光伏发电仍然存在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技术创新与研发不足、经济激励政策不够、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未被有效利用等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预期暗淡背景下,我国依靠补贴政策带动产业增长的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短期考验。

综上三项,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也有一定发展。但总体看,国内再生能源行业整体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行的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同时除小水电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成本远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

4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误区

4.1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认识的误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少地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新能源。“有不少地方不切实际、不计成本、大量投入搞新能源项目,却对传统能源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注意不够。”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能效项目“万元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为5吨标准煤/年左右,而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不足1吨标准煤/年,能效项目投资有明显的优势。

4.2经济效益方面的误区

任何政策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所谓新能源之即相对旧能源而言, 而新能源替代旧能成立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其经济性, 任何行业发展和技术开发都必须经得起这种经济性的考量。对于新能源来说 或者是新能源的价格持续降低,变得更为便宜;或者是传统能源的价格持续上涨,变得更为昂贵。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以赢利为目的,只有相对的经济性优势才能使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制定政策以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价格的下降。

4.3企业对发展新能源认识不足

对于发展新能源,很多企业就一拥而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思路上有很大误区。一是我们对能源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二是,对产业布局对产业的影响认识不足。三是对新能源虚拟经济认识的不足。

5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对策

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能源革命”的考验,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从“新能源”向“新兴能源”认识的转变。要“开源”,更要“节流”,是对绿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增加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是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和无碳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能源来源的途径;而对现有能源的清洁化处理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也相当于增加能源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泡沫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新能源,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就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使新能源有泡沫的是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这个大背景,而去泡沫化的手段是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立承担能源变革中出现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合作很重要,但不宜寄希望于国外技术援助,要警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能成为国外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末端。我们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出路在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培育。

5.1国家层面

5.1.1战略定位。鉴于目前国内能源现状,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是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回避不了、躲不开的客观现实。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们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还必须要明确新能源的概念、范畴,“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在占到相当份额的同时,能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如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车用新型燃料”等都应叫做新能源,它们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共同构成了低碳型新能源体系。目前我国应该积极推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同时逐步推进风能、太阳能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新型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

5.1.2政策方面。(1)税收政策:国家应考虑对提供清洁能源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减半甚至减免。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国家应允许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在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可考虑对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征收较低的关税或给予免除、加大一系列激励出口的税收措施、加大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力度。(2)税收和信贷政策:完善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贷款和贴息贷款,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专项开发建设基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或对化石能源消耗征收的一定数额的碳税。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进一步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国外赠款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基金和投资。(3)价格政策:主要研究光伏发电价格政策。 研究国外的上网电价体系,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标准购电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的实际操作问题。(4)补贴政策:国家应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如对投资直接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根据新能源产品产量进行直接补贴等。补贴政策的资金需求可通过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来解决。

5.2企业层面

5.2.1加大自主创新。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能源问题的关键就是能源科技问题。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政府对于新能源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要与现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大横向联合的力度,以便形成合力,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尽快产业化。

5.2.2加大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产业,技术是关键,规模也是关键。目前国内很多新能源企业不乏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群不够成熟,在市场中缺乏规模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外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非常大,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新能源产业集群,抢占国内、国际新能源产品和设备市场。

5.2.3加大示范力度。通过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使绿色能源在某些地区率先得到推广,并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进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5.2.4产学研结合、国际间相互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与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合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

参考文献:

[1] 崔奕,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2] 李凤鸣,赵小娟,马赛.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国际农业工程大会论文集.2010.

[3] 石军,贾书娣.从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新能源发展对策.

[4] 吴疆.发展新能源:三思而后行.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01).

篇9

关键词:风力发电;管理提升;授权管理;成本控制

: the wind energy utiliz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our country, how to develop wind power projects and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to supply and adjust the energy structure in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wind power generation; Management of ascension;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The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公司自2009年注册成立以来,秉承“为股东创效益、为社会担责任、为员工谋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打造酒泉市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宏观政策引导下,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依托中国水电建设集团的大平台,以瓜州干河口第电场项目为契机,在风电场的建设管理中实现了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公司大部分管理人员由原来以施工管理为主的技术人员,发展成为以投资、开发、管理为主,集风电建设、风电运营、咨询培训、光伏发电、水力发电开发投资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从组建伊始发展到现在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实现了巨变,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推进管理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实施管理提升

科学的战略和强有力的执行手段是企业成功经营的两个基本方面。战略解决的是公司定位和目标问题,而执行手段则包括运营与管理模式的确定。公司成立之初,集团多位领导莅临一线指导工作,对公司“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文化精神给予高度的认可,公司全体员工以此激励自己,在摸索中圆满完成了甘肃瓜州干河口第电场项目的建设,实现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只用了八个月时间,比计划工期缩短6个月的目标。在2011、2012年两个运行年度,发电量在地区同类风电场中名列前茅。并提出“以风电为主、兼顾水电、光电,展望西北能源市场”的科学方略。

二、不断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为公司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1)公司管理制度授权原则要点:

1、权限是按业务需要,而不是按工龄长短、名望、职位或等级来定。

2、权限是授予岗位,而不是个人。因此,固定或代行岗位拥有相同的权限。

3、各级授权必须和本人的责任相对应。

4、各级授权,各级执行人员在其主管业务和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行使职权。

5、公司各级人员处理业务时,行使权力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公司的有关政策、指引和程序,包括各项开支标准,维护公司利益和公司声誉。各级人员应行使其专业知识及判断力,恪守管理权限。

6、公司制度中只列出各级批准权限,经办人员应对有关事项进行准备工作和进行评审,有需要时应在报批前通知有关职能部门参与评审,最后以书面明确表示意见和提议,报告批准人。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或与有关部门联络,共同评审并提交联署报告。

(2)公司的管理特色

公司的分层授权管理模式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开始推行,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实践和不断完善,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特色。

1、以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导向。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出发,用开放的心态取得资源、用科学的态度开发资源、用严格的管理保证资源的增值,从而使公司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11年5月,获取《瓜州安北第五风电场40万千瓦项目的批复》;2011年12月22日公司同时收到了《在武威市凉州区开展50MW光伏发电项目的批复》;2012年3月29日,获取了《在武威凉州区开展光伏发电二期项目50MW的批复》,《在敦煌市开展光伏发电一期项目20MW的批复》;2013年3月,获取《甘肃武威民勤县红沙岗100MW光伏发电项目的批复》。投资开发的甘肃武威光伏电站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9月16日正式开工,目前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13年8月份可以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其他项目已经相继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2. 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公司是从事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及运营的企业。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概算,公司瓜州干河口第电场项目概算投资额为21.6亿元,实际投资额为17亿元,节约投资四个多亿。节约投资的主要原因:一是购买国产设备退税;二是贷款利息节约;三是节约建设项目管理费用。

3. 以质量、安全为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检查验收,组织相关参建单位进行各工序之间的转序验收,单位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工程质量优良。在工程建设中,坚决贯彻公司“一切受伤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的安全原则,在工程建设阶段实现了零伤亡、零事故的安全目标。公司把质量与安全的有效融合,保证了公司管理的有效性。

三、以成本管理为重心,引进内部市场化

成本控制是实现预算目标的关键。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公司投资的全部项目推行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一)改变过去以计划价格为依据的“正算法”为以市场价为依据的“倒推法”

公司将新能源公司下达的年度预算指标分解为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和职工个人,使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承担降低费用的责任,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共同体。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时刻关心电场的发电量情况,限电情况,成为承担成本责任的经营主体。

(二)按照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把各级各部门协作关系和管理关系变为等价交换、价值结转的经济往来关系

建立公司为一级市场、部门为二级市场、个人为三级市场的三级市场化运行机制,将其划分为三级市场核算主体,在计划合同、财务产权管理体系内进行市场运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财、物资源的增值潜力。

(三)建立以薪酬为主线的绩效考核方式

公司各部门和每一个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各自承担的工作量和成本费用指标紧密挂钩,人人身上有任务,人人身上有成本。成本就是薪酬,薪酬就是成本,省下来的就是赚出来的成为员工的共识。薪酬不是企业给的,是靠自己挣出来的。

(四)建立“日清日结”的部门工作方式

公司要求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必须日清日结,单日的事情必须当日办理,并形成工作日志和工作过总结,汇总到部门经理审核,对未完成任务必须说清楚原因,分析影响因素,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分析和措施。

四、结论与启示

经过三年多的经营和发展,以“全面授权管理、责任分解到人”为核心公司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总结公司管理经验,主要有:

(一)树立以成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

通过全员参与预算过程,全员参与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的理念,使全体员工成为内部市场经营管理的主体。让每个员工都树立了价值意识、资源意识、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成为成本管理的责任主体,人人当家理财,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人在企业管理构成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

通过深入实施管理提升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改工作,各部门的责、权、利更加明确,综合管理、计划管理、概算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更加完善。同时,各部门学习使用体系管理文件,客户管理、6S管理等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在企业内部初步建立了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经营运行模式。

(三)明晰企业战略目标

深入实施管理提升,所有的重大经营活动决策都必需受到预算的约束,决策过程不再是“干了再算”,而是“算了再干”,规避了决策风险,优化了决策质量。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进行,并保证经营活动的效果。

篇10

论文关键词:The,Necessity,andcountermeasures,for,full,use,of,bio-energy,in,rural,areas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於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1]主农村农村生物能源主要是指能源作物、农作物秸、淀粉等物质。生物能源作为绿色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而化石能源却是不可再生能源,这是生物能源的一大优势。根据估算,地球的石油枯竭期最多可延长到百年,而对于中国这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来说,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而生物能源主要利用淀粉质生物如植物,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其他燃料,从大范围来看具有大量的来源。

一、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必要性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生物能源。据测算,我国理论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于50亿吨标准煤左右,是目前国内总能耗的2.5倍左右。目前,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能约折合5亿吨标准煤,主要是能源作物、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6亿吨,除去用于饲料、肥料和其他工业原料外,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1、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当前,能源短缺、价格暴涨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促进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然选择。生物能源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可持续能源,从战略上说,世界最终将转入生物能源的永续利用。人类使用的三大主要能源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迟早要枯竭。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这三种能源还能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2]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免费论文。我国生物能源资源丰富in,可循环使用,又不污染,必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调整能源结构是近期的重要任务。

2、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粮食”和“血液”。能源的稳定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世界性能源供给形势日趋紧张。再加上作为世界石油主要供给地的中东地区的局势不稳,导致石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与能源问题密切相关的是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制定地球暖化对策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进入本世纪以来欧美、中国以及俄罗斯都相继开始转变能源基本政策。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1亿吨,天然气缺口400亿立方米。因此,开发洁净生物能源已成为紧迫的课题。[3]

3、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转化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处理秸秆主要采取传统的焚烧办法,这一办法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烟雾污染,使城乡居民感染呼吸道疾病增加,并且烟雾覆盖机场和高速公路,致使能见度降低,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并可能引发重大事故。而随着生物能源转换技术日臻成熟,这一状况将彻底改变。通过综合利用庄稼废料,既可生产出有用的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4、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投入少,收益多,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明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收益,在农村生物能源的开发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也是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利用生物能源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一是出售农作物秸秆,用于造纸、生产胶合板等建筑材料以及发电等;二是种植能源植物,如不少地区种植木薯用于生产乙醇,形成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村生物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大成绩,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生物能源的利用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开发生物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清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均仅够开采到即将到来的下世纪中叶或更早。发展生物能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减排温室气体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熟悉。对中心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能源的方针落实不够。有的地区没有编制生物能源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2.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从国外的经验看in,政府支持是发展生物能源的关键。国际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物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汤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我国生物能源推广应用的地区多为边远贫困地区,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不高,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激励和支持。

3.财政投入不足 八十年代以来,国家为推动生物能源的发展,采取了事业费补贴、研究与发展补贴、投资贴息和项目补贴等政策。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政府对生物能源的投入太少。迄今为止,我国生物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过少,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如大中型风机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导致发展缓慢,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

4.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生物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依赖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生物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要求,没有形成支撑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免费论文。[4]总体来看,中国在新的生物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力量分散,在关键技术上长期难以突破,产业体系零散杂乱,相关企业良莠不齐,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缺乏保障,还没有进入持续稳定的产业成长阶段。

三、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能源的对策

1.提高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意识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渠道,对广大农民利用和再利用可再生生物能源的教育,要把环境资源意识与健康意识、经济意识、节约意识和社会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针对农民讲现实、讲实惠的特点,帮助他们算好几笔帐。诸如经济帐、环境帐、资源帐、身体帐、家庭帐、社会帐等等。通过算帐等方式,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对可再生生物能源的认识,对可再生生物能源利用和再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化解环境资源矛盾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加强政策引导 一是要加强示范项目的建设,通过农村能源成功模式的推广in,用效益吸引农民群众和业主,主动参与项目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充分运用国家资金,引导农民群众和业主开展项目建设。三是研究制订有关扶持政策,鼓励生态能源建设,激发农户和业主参与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三是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1999 年初,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同年,农业部选择10 个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影响的大城市郊区和4 条高速公路沿线,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重点地区,集中投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尽可能向农村倾斜,支持科技推广项目、节能降耗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发建设;建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包括绿色产品质量认证机制、价格调控补贴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在资金使用上,以项目支持为主,采取垫付、预付、追加补助等形式。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开辟筹资渠道,采用多种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农村生物能源利用和再利用,推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国家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以支持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秸秆气化技术,解决农民用能问题和缓解农村环境污染。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废生物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和使用的科技投入力度,尽可能多地开发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尽可能多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送去科技知识、节能降耗产品和技术,帮助解决废生物能源利用和再利用的工艺困难,如沼气产、供、用系统工程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搭配、科学施用技术等,帮助农民提升科技素质水平和科技产品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四海,农村能源软化国家能源约束途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2王友成等,秸秆固化:农村能源替代担重任[J].现代农业2007(12)

[3]李卫林,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9(01)

[4]杜建,我国农村建设中生物能源技术应用现状调研及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