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中和理论

篇1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中药煎煮机改变了传统的炉火,砂锅煎煮中药的方法,采用自动压力罐煎煮,之后直接进行无菌灌装,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需要先煎、后下、烊化等才能达到药效的药材,不适宜使用煎煮机。

2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如地道人参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为引种人参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3中药服用

正确服用中药,能使其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联用西药,会产生各种问题,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2]。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山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3]。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4]。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5]。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6]。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红星.中药不合理用药寻因.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1-1362.

[2]赵捷.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0):12718-12719.

[3]闵泽春.对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分析与建议.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1.

[4]王学军.中药的合理用药之我见.首都医药,2002,9(8):44-45.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课改革;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33-02

物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传统的物理课,实际上是普通物理的浓缩和简化,它偏重理论教学,追求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重脱离了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不相适应。同时,教师在盲目追求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魅力。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呢?笔者认为,职业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整合的思路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同时面对学制四年制中专改为学制三年制中专、文化基础课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的教育现状,我们对不同的专业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了过滤,结合我校的实验设备情况,制定了如下改革思路:将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整合,以实验为平台,借助网络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物理知识;淡化理论知识讲授,删去纯数学公式推理,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整合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系统地讲述完整的物理学理论知识,而是将专业所需要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加以呈现。

1.以实验为平台,讲授物理知识。力学是物理理论教学的重点,在机械专业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必要的基础。我们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物理量进行讲授,以物理量为核心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汽车行驶启动过程以及急刹车过程人们的表现引入牛顿定律,以牛顿定律为主线,连接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几种基本的力、物体的运动学公式以及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这次实验舍弃了复杂的理论论证和公式推导,着重讲解了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完全满足工程力学这门专业课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从理论到实践,这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得多。电学是物理理论教学的一大重要部分,同时是电气工程的必备专业基础课,我们没有系统地讲解电学的物理量,而是从大家都熟悉的家庭用电及家庭电路谈起,引出串、并联电路,描述电路的各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路图的识别,并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去设计电路图。我们从家用电表出发,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来表达一度电的含义,引出相关的电功、电功率等概念。教授长度测量时,我们安排了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的使用操作实验。本次实验,贯彻了比较法、机械放大法,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长度的测量、微小长度的测量以及长度的估算。同时,我们总结出来有刻度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一看、二测、三读、四记。“一看”,是测量时的第一步,就是要看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对不同的测量仪器,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测”,是测量时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确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之后的实际测量过程。“三读”,是测量的第三步,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垂直,对可估读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四记”,是测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使用科学技术法并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2.反复强化,不断提高。学生将来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专业课学习中需要使用的仪器,如游标卡尺、千分尺、万用表、钳表、接地电阻等,需要通过多次实验和反复使用。同一种仪器,虽在多个实验中重复使用,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我们反复强调,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力争使学生对各种仪器有较全面的理解。

3.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物理知识的运用。在长度测量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在自已身体上找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具体部位,估算教室的面积、教学楼的高度。在质量测量中,我们要求学生估算1个鸡蛋、1个苹果、1瓶洗发水、1位同学的质量;在电学实验中,我们让学生计算一个60瓦的白炽灯泡、电视、冰箱、电饭煲等一小时的用电量,然后估计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我们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给电瓶充、放电,力争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基本概念。

4.做好三个转变。与传统的物理课相比,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授课场所的转变。不同的专业在教学给定的学时里,基本上有三分之一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其余的在物理实验室实验操作,增加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二是授课重点的转变。我们以重要物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转向以学生专业应用为主,以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以及实验条件的实现为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物理课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数学知识滞后等原因,对物理理论课,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改革的物理课,省去了难懂的理论公式推导,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物理不再是一门难掌握的课程。物理课采用在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看,而且能动手操作,听课情绪异常高涨,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很少动手做实验,缺少必要的实验常识,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开始的时候,学生在实验仪器的摆放、器材的拆装次序、每个线头的连接等方面,每一步都需要教师手把手指导演示,出现错误,学生也不能自行排出,在电学实验中连最基本的串、并联电路都不会。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训练,学生大多能根据实验原理,按照实验要求,合理摆放实验仪器,自行组织实验步骤,正确采集实验数据,准确判断实验数据的正误,实验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在电学实验中出现错误,他们也能借助多用电表自行排除,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各个班级学生人数的差异,每个实验小组通常由三到五人组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合理分工、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每个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实验过程中,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是物理理论课无法完成的。

4.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以往,实验室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而现在,基本上从上午第一节课到下午第六节课都有实验。五个工作日至少要完成20节实验授课任务,这在我校建校以来还是没有过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篇3

关键词: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的音乐教育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歌唱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不仅具备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之美,还综合着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以及思想、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在艺术欣赏课中,我通过给学生们欣赏和讲解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中外经典声乐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教学生们学唱几首优秀的中外声乐作品。在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唱歌发声的基础知识(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和嗓音保护的常识,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歌词,生动形象的讲授,声情并茂的范唱,听录音随琴哼唱,根据歌曲意境即兴绘图等,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欣赏歌曲《过雪山草地》时,通过我的讲解和分析,学生们对歌曲的意境有了较深的理解。这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朗诵组、演唱组、绘画组,随着音乐的响起,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朗诵组极富情感的朗诵歌词,生动的表现了战士与风雪搏斗的坚强意志和信心;演唱组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歌声壮阔而豪迈,演唱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绘画组满腹激情描绘出了钢铁与暴风雪搏斗终于翻过了雪山的场景。

二、器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的表现形式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部分,是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器乐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创造能力。器乐教学中需要眼、耳、口、手等器官协调并用,从而使大脑和手指,以及各种感觉和运动器官更加敏锐、灵活,使学生们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得到综合的发展。在艺术欣赏课中,我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通过讲解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以及他在乐队中的地位,表现形式等,使学生们能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域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对乐器的音色学习、品味,我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发动学生自制乐器,并把乐器运用到教学当中。如:以易拉罐装上沙子代替沙锤,把汽水瓶盖穿在一起替代串铃,以硬塑料瓶盖互相敲打替代小响板,把大铁钉拴起来敲打替代三角铁,罐头盒蒙上牛皮纸做手鼓等。在欣赏器乐曲《春节序曲》时,我节选其中一段旋律,根据学生们自制的乐器,把学生们组成一个简易的乐队,而我自己则充当总指挥。音乐开始,学生在指挥的提示下,根据自己所持的乐器,进行有序的演奏,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特点和表现力,另一方面发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乐器在音乐表现中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律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律动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体验和表现活动。在艺术欣赏课中,我通过对中外经典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欣赏、讲解,使学生们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鼓舞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做各种简单的动作和舞蹈,展示力量和形态,来表现音乐的意境。例如: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时,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对每一段曲子的意境有了较深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们假想,自己就是川江船夫中的一员,每人手持一船浆,跟着音乐,随着号子,作划船的动作,边划边喊号子,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把热情倾注,把学生自己的经验引发律动,借此发展学生的探索、创造意识和技能。

四、欣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欣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常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在欣赏音乐同时,我穿插讲述一些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体裁等方面的知识;讲述音乐的历史、特征、源流等知识;讲述音乐家的生平,创作个性,时代背景和有关史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欣赏曲目和音乐知识有机的结合,逐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从官能欣赏进入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阶段。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理解音乐作品,进而产生联想与想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响等辅助教学来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属于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技能性学科。而且,从音乐教学内部的时间安排和支配来看,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践练习上。如果离开了这些实践性的学习,音乐教学就显得单调、贫乏,失去“音乐”特色,无法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多方面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周报》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育教学 实验 兴趣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54-0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方式,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化学实验一样非常重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既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初中阶段化学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充分利用实验的本身优势,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教学重在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很直观的表现在同学面前,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各种化学反应,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欲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学习酸碱滴定反应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无色的氢氧化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喷上无色的酚酞试液,就能看到一朵红色的小花跃然纸上。又比如学习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这部分知识前,教师可以先设计实验。魔棒点灯;在学习酒精与水相关内容前,先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神奇的实验。实验做完后,所有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然后教师再引出下面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看到如此神奇的反应,自然也会产生动手操作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给学生讲解一下在时间生产中的用途,学生就会进一步的感觉知识在生活中有了平台,学习兴趣会进一步提高。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主动地实验,去探索,去获得成功。

2 合理开展化学实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不容否认,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作为初中阶段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实验课堂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强调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逐步走上正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亲自动手实践,并大胆探究,而不是教师演示,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或者干脆用多媒体体实验那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践踏,剥夺了学生的自,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变成缺乏动手能力的高分低能儿。自主为主合作为辅共同开展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协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实验课上遵照自主、自觉、自律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协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助的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尝试探究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即使有再多的创新意识也不能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化学探究活动。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兴趣,不断的发展探究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兴趣;激发;生活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就提醒物理教师,应当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式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学生中间,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所在,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出发点。下面,笔者就列出几个激发学生物理探究兴趣的策略。

一、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通过挖掘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寻找学生们的认知经验的共同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进行,并且可以成功的引导、启发学生依据自己认识水平、知识经验的逻辑性提出自己多感兴趣的物理学科的问题。如在上“水的沸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安排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沸腾时、和沸腾后温度计读数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提出这样的问题:“水是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沸腾?沸腾后虽继续加热,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却不再上升?你能从教材中找到科学的依据吗?”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学习与思考,学生兴趣很高,也会学得很投入。

二、依据学生思维实际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维发展和思维高度各不相同。教师要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讨论、探索与表达。要把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作为教学的资源和生长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组是让学生用力推木块在桌面上运动,然后停止用力。另一组让学生用力推乒乓球在桌面上滚动,然后停止用力。让学生观察木块与乒乓球运动情况。同时思考: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两个实验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差异,发生了冲突。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提出疑问,这很自然地引起思索。教师以此作为教学资源的生长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育家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说明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现在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心理,如果他们认为某些知识有用,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所以,教师应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让物理学科的知识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所学内容只有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与吸引力,学生才会对其产生亲切感,才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巨大魅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例如:在刚进入学习“光”这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雷电交加的雨天,人会先看见闪电而后听见雷声呢?”并且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眼睛在耳朵的前面,这么说对不对?”引导学生对光产生兴趣,以便于后续的学习。再如:在惯性的教学中,用鸡蛋、玻璃杯、纸板、水配合演示物体的惯性。用鸡蛋实验,有惊无险的实验现象,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寻物理原理的欲望,而且因为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尝试。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信息技术这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教学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普及与应用。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创设物理探究式教学情境给物理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也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师通过自己制作的物理课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比较好的课件、网络课程、Flas、三维动画等方式轻松方便的创设各种物理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进行处理,将不见转换为可见,将静止转换为动态,将动态转换为静止,将抽象转换为具体,将微观转换为宏观,将复杂转换为简洁明了。如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对工农业生产了解甚少,是个教学难点。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后,通过影视与动画,展示火力发电厂生产全过程,对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结语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对于要探究的教学内容已经熟悉或者已经有很坚实的认知基础,那么他们就会失去进行探究的兴趣,致使探究式教学失败。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过难,这样也会使学生丧失进行探究的兴趣,过难的探究教学内容可能会给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设置障碍,致使学生以后再也不想进行探究式学习了。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满足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即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是可以获得或者实现的,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要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褚丽娟.探究学习基本理论评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篇6

关键词:和谐理论 项目建设 经济发展

1.和谐理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拉动内需项目建设大规模开展的今天, “和谐”理论的贯彻和执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尤其显为重要。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一个和谐的项目建设环境,应该是项目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按程序开展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环境;应该是各方建设责任主体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建设矛盾和其他工程领域内的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环境;应该是各方责任主体互帮互助、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环境;应该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项目建设持续、稳定、有力、有序推进的愿望得到尊重,良好建设推进建议得到支持,建议成果得到肯定的环境;应该是项目建设组织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完善、项目建设秩序良好、各方建设责任主体互助团结的环境。

一个项目建设,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建设工作,“利益经济”在该领域的诉求最为频繁,也最为直接,一些经济纠纷出现各自“据理力争”、利益不可调和;一些经济行为,如“拖欠人工工资”等引发社会思考、道德的评说。严重的甚至成为影响到地方安定团结的不利因素。其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构建和谐项目建设环境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依托“和谐”理论,去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项目建设各参建群体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和睦相处,营造和谐、健康、稳定、有序的建设氛围。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和谐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如何将和谐理论融入到项目建筑中

2.1以“和谐”理论为核心,增进沟通,促进了解,秉承“求大同,弃小异”的观念,在建设过程中摒弃影响友好合作氛围的小异问题,共同开展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建设“横向与纵向联动并举”的协调、沟通工作,才能搞好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切实打牢推进项目建设和谐开展的工作基础。横向协调项目建设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取得“和谐开展项目建设”的共识,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建设环境;纵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本着自身参与建设的目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益关系,只有通过细致、深入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才能使各参建单位、集体或个人相互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使大家都增强项目建设的责任感,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最后达到和谐开展。这样,才能避免因各自利益引发尖锐的建设矛盾,进而促进项目建设的稳步、有力推进。

2.2以“和谐”理论为原则,重视实际、强调客观,在处理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力求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构建和谐的项目建设环境,促进各方责任主体的公平认可,最根本是要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影响最大、亟待处理的难点问题及时解决好。在“和谐”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好关系各方责任主体切身利益的实事而保稳定,不断夯实和谐建设的根基。为此,既要宣传项目建设“和谐开展”的指导思想,搞好协调疏导,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项目建设各方利益的行为,同时,耐心引导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合理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合理诉求,妥善解决项目建设内部矛盾,避免为了维权护利而采取过激的行为和大的冲突,从而在社会形成珍惜安定团结局面的良好氛围,塑造项目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良好社会形象。

篇7

论文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任务驱动,进行合作探究;加强指导,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一、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活动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二、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实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如在《动与静》的教学中,播放2008年春晚小品《公交协奏曲》片段。这是动与静相对性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小品中笑星冯巩与乘务员站在车厢内风趣地谈论,车窗外是后退的树木与房屋。此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冯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现象进行识别,从而引发认识上的冲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三)任务驱动,进行合作探究

给学生下达任务,这个任务是为了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对学生具有实际的意义,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探究“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身边物品设计运动与静止现象进行探究。学生探究的欲望很强烈。有的学生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铅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分析文具盒相对于桌面、相对于课本的运动情况。有的学生推动铅笔盒,分析铅笔盒内的钢笔相对于桌面、相对于铅笔盒的运动情况,等等。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从而使学生突破认识上的障碍,得到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结论。

(四)加强指导,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教师角色就是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提出可能的因素(物体的体积、物体在液面下的体积、物体所处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等)与实验方案,引导学生采取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法,如在发声的扬声器上撒泡沫塑料,用乒乓球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等。还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常用的其它的探究方法,如类比法、等效代替法、建立模型法等等。

总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领会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付诸实际行动。相信课程改革能屏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走出教育的误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塑造新世纪的栋梁之才创造科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辨证方法 实践 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14-01

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践根源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对辨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相继创立了多种辨证归类的方法。这些辨证方法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代下形成的,时间跨度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多种辨证方法的相继出现呢?

概括的说,是在实践的逼迫下产生的,是追求治疗效果所致。疾病使生命受到损害,身体受到损害就会出现临床表现,而医学必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给出不同的解释说明,然后方可指导临床诊疗。但是仅一种辨证方法是不够的,因为对其他很多疾病,依据这一解释指示的方向而处方用药时不能获得预期效果,这就使得人们重新寻找解释的方法。其实一种辨证方法只抓住了一种问题进行说明,而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如果按照此种辨证方法得出的方药是有效的,那么这种方法的治疗范围就会拓宽或者被固定下来,如果治疗效果是无效的,那么这种方法的治疗范围就会被限定,人们也就会寻找新的方法来重新解释疾病,治疗疾病,直到这种方法被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不同的辨证方法是应实践不同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实践中疾病种类的改变,导致原有的辨证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这时作为医疗实践的主体必须建构新的经验体系,以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从古到今,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新的医学实践中,援用新的思维方式而得以实现的。物理学家温柏格说:“只要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半步,就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张仲景在发现《内经》理论不能有效治疗当时流行的“伤寒病”时,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发现《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不能用来治疗温病时,就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方法。

二、辨证方法产生的理论根源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要求对疾病重新作出解释才导致各种辨证方法的相继出现,但是一个完整的辨证方法只有实践的推动是不够的,要想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还要有理论工具。

首先,中医学为新辨证方法的产生提供了工具条件。可以说,所有的辨证方法都是导源于《内经》的。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中就已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藏象、经络、卫气营血等中医基本概念的出现,也有了病因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其中气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脏腑经络是器官,阴阳五行是动力源泉,这就组成了工具库。当实践要求产生新的辨证方法,人们利用这些不同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概念,形成新的分析工具来构建新的辨证体系。

其次,理论的内驱力量促使人们对疾病作出完整理解和圆满的回答。临床上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病因却没有发病,病因相同而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都是虚证表现却不同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促使了辨证方法的相继产生。一次完整的治疗必须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物等几个本质性要素,那么人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会追问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是什么性质?是身体的那种生命物质受到损害?但是每一种辨证方法都不能同时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人们在中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的概念中不断的寻找新的答案。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等;病位是表里、五脏、六腑、经络、三焦等;病性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物是气血津液等,是多还是少(气虚、血虚、津亏等),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气滞、气逆、气陷等)。

篇9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到我们的教学中

在我们的物理教材中,有很多课程的设计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的代入,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去考虑与分析所遇到的物理问题,学生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能有效地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去探究温度计的功效、结构、原理等,再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自己制作温度计,这样就能让他们明白所学的知识,还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对于物理知识的再深化与提升的过程,这样做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做动滑轮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课本上的理论指导得知使用动滑轮理论上可以省一半的力,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所得的实验数值与我们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这时,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去探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后经过一定的引导与探究,我们的学生就会知道我们所得结果不一致是因为存在摩擦力的缘故。这样,为了使动滑轮实验所得的实验结果更加符合我们的理论,我们应该在实验中尽量去减少摩擦力的影响。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既加深了对于动滑轮知识的理解,又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感到更易于接受,他们就会感到其实初中的物理知识是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对于物理知识就会产生兴趣,这样就会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例如,在我教授学生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后,在后续每一次要用到天平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一边使用一遍说。这样,学生就会一边回答一边操作。我通过这个学生熟识的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更加专心,这样,他们就能高效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策略

1.课堂教学目标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这样结合课程我们才能真正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然后再通过教学目标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我们每一个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要用我们的教学目标去指导教学,例如,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都会制订好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我们的实验目的,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尽量引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我们的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而这也说明设计良好的教学目标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必不可少的。

2.物理实验要做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到新的知识。新课改以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去掌握物理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我们知识的传授由生活实践的情境引入,到在情境里学习知识,再转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3.物理课堂做到延伸到我们课堂之外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资源整合;实践探讨

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计划,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满足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使逻辑更加清晰化,能够浅显易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对历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的编写上往往只注重于学生整体,而在运用知识解答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去,这就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减少学生记忆的内容,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整体结构的调整。如,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就可以一起进行教授,这样学生记忆的东西就更加系统化,梳理知识的时候也更加方便。这就为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提供了保证。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教师要想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资源整合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资源整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制订正确的教学计划,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也就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去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玉祥.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