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概况 特点 历程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以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500万台左右,大多在73.5kW以上,最高达276kW;各种联合收割机150万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深松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联合作业机械配套齐全;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饲料粉碎机、挤奶机、牛奶保鲜加工成套设备已广泛应用;节水农业中的沟灌、喷灌、滴灌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现代化的激光、计算机、声控等高新技术已在农业机械化上大量采用。当前美国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
1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1农机公共管理及服务
美国对农业技术的科研经费投入较大,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可得到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中心有专人负责农机化工作,各州立大学也有从事农业工程研究的部门。制造商可以同研究部门合作开发新产品,也可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发或研制产品。制造商本身不零售农机具,而是在各个地区委托商销售。制造商对申请的经销商进行考察和对比,尽可能寻找推销能力强、信用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维修力量较雄厚的销售商作,双方签订合同。制造商为每台主机购买产品责任险,且供应零配件。农机生产、销售、服务等均为市场行为,政府不可干预。
1.2农机科研
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它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2美国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2.1系统、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 以上。这种高效的推广率是与美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制密不可分的。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除了对基础研究和国防工业有投资外,对一般民用工业的科研不列入财政预算。但对农业科研除每年拨出大量经费外,还建立了庞大的公共科研体系。目前,从事农业科研的科学家、专家有2万多人,在农业基础理论、应用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1914 年通过的《史密斯- 利弗尔法》的规定下建立起来的。
2.2美国的农场合作社与农机设施合作
美国农场合作社的历史已有200年左右。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场主合作社是1810年康涅狄格州的奶牛农场主组建的,目的是加工和销售奶油。
对于一些大型而又昂贵的农机具和公共农用设施,单个农场无力承担或无需独立购置,因此就有必要成立提供农机设施服务的合作社。设施利用合作社向社员提供设施服务,同时向使用者收取手续费,收取的手续费主要用于设施的更新和维护。最初设施利用合作社主要提供像棉花轧花机、烘干机、饲料加工机、谷物收割机、农药喷洒机等等服务。1993年它们又将稻谷烘干合作社也划入这一类。
3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
美国农业机械化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己成为当前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钓制约因素,引起不少美国学者的忧虑。
3.1人口日减的农区, 日渐增高的失业率
生产每一环节的机械化与电汽化, 自然节省人力,其结果在提高劳动生率的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美农业人口一直呈绝对下降的趋势。从历史观点来看,美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可耕地上缺乏可用之劳力。机械化的发展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客观上也增加了社会失业率。众多无地可种的农民流入城市,为早期工业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昔日需要劳力的大工业时代已经过去。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使城市无法接纳这么多人,失业率不断上升,导致出现城市拥挤、高犯罪率等许多社会间题。
3.2农业机械化使小农场破产加剧
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美农场规模日益扩大。农场破产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场不堪重负。有部分农场主不得不在灭顶之灾到来之前卖出自己(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39页)的农场,这使许多美国学者感到忧虑。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农场兼并。最终可能动摇美国固有的家庭式农场制度。近年来美国农业部在遏止农场兼并和农区人口锐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
3.3城乡差别缩小,但农民政治地位相对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经济方面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减, 但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 农民的政治地位相对下降。美国著名农业政策专家海特在谈到这种现实时就说过:“农民是政治上的少数派, 他们在国家选举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何调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仍将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4资源遭破坏,环境受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美国农业发展初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很不在意, 因为它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限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造成的不良后果十分有限。本世纪一十年代以后, 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学者的警告,上自联邦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始关注, 与环保有关的一系列法令法规也纷纷出台。应该说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其工业农业的原则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源与环保依然是今后美国农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美国技术先进的农业系统最终会支撑不住, 因为它损害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森布拉姆.二十一世纪农业[M].科学出版社,1987.
[2]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吮农业[J].农业技术与经济,1987(03).
篇2
一、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畜禽、农作物、水产生产期的需要,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
2、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制造、研发。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3、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结构不尽合理、能耗物耗偏高、科技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相统一。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
1、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另一方面旅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由初级阶段迈入了中级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
2、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和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农业机械本身是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时又是其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面积应用的有效载体。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提高农业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出现,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政策下进行,虽然国家财政收入不多,但是对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到1980年时,机械耕地面积就占到41%,机械灌溉面积达到40%,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加上劳动力、耕地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第二阶段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小型农业机械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大型农业机械数量相对较少。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市场经济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社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机械数量大幅度增加,机械作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第四阶段是以《农业机械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从法律层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指导,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发展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作业水平达到59%。
2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普及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2.1农业机械化为农民增产创收
农业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机械,如在种植业中,利用机械,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在耕地过程中疏松土壤,改变土壤的原有的物理状态,从而增加产量,使农民增加收入[1]。
2.2为农业生物技术提供保障
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必须有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才可以得到应用。例如,在种子遗传育种过程中,要选择优良的种子,才可以保证栽植的成活率与母体的优良性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拌种机、敷料机等机械进行筛选和处理,再用播种机进行播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先进的生物技术要与农业机械相结合,才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效益。
2.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无法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2],而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可以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将机械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人类面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的困境,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虽高投入但高产出,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减小农业方面的负面效应,实现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的战略性地位[3]。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
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耕地制度严重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因此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变土地经营政策。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第二,进行多主体的土地流转,鼓励除农民以外的其他经营组织参加。第三,实行分阶段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3.2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息息相关,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因此要加大金融投资力度,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国家制定鼓励政策,吸引各金融机构发放关于农业机械的贷款,并对支持农机的金融机构施行奖励。第二,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采取农户质押等形式,优化贷款业务。
3.3政府加大重视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机发展,为农机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加强农机法治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治理念,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第二,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创新,加快农机发展进程。
3.4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制约了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并对农村人口定期进行培训,在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同时,增加农村剩余人口的就业量。
3.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增强农机服务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加强省和省之间的合作,加大区域间的合作力度,将农机创新、农机作业等相结合,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一定能普及全国,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忠云.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篇4
关键词 新常态;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97-02
2004年,我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农业支持工业模式,开启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篇章,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刚需,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在10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让中国农机人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惯性思维,更加习惯和适应这种快速增长,因而对于市场判断形成了持续的乐观情绪。而事实上,自2011年开始,中国农业机械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趋势。据分析,这种变化不是行业周期性引起的需求变化,而是农业机械化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标志。
1 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呈现的特点
在2015年新年讲话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各项工作,须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研究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出路,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的新特点[1]。
1.1 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
在不同的时期,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不同,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区间。把握合理的运行区间基于2个要点:一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二是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当GDP在10%以上的增速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大于3%的增速与之相适应是合理运行区间;当GDP在7%~8%的中高速增长时,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例,超过2%的增长速度处在较合理的运行区间[1]。随着GDP的逐渐变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过渡到另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经过一个逐渐的、趋合理的变化过程,重新进入稳定期,是符合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后期的发展规律。另外,农机化发展的质会稳步提高,发展的速度会逐步放缓。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能够在转型时期依然保持2%左右的增长速度,增加的绝对值非常大[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能够赢得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
1.2 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2],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2]。但也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耕作方式仍大量存在;农业生产资源占用多、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情况依然存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要着力做强,大力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以数量增加为主要指标的增长方式,逐渐建立以数量、质量、效益为主要指标的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只关注提高生产能力、保障生产安全的推广重点,将提高竞争力、促进增收、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获利增效为中心,适当放缓发展速度,稳中提质、增效,使农业机械化向结构合理、形态高级、效益增长的方向持续发展,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引领作用。
1.3 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四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付出了过度开发、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耕地质量退化、气候变化恶劣等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12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达180.6万t,迫切需要精量、精准、高效、安全的施药机械装备和技术;201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 912万t,试验表明,若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合理施肥,可节肥30%;2013年,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中超过60%被用于农业生产,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国家农业节水纲要》要求到2020年达到0.55以上[3],节水空间很大。发展有政策、技术、装备支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安全农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是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着力点和发展增长点。
1.4 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共享
新常态更加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共享。一是在新形势下,通过政策鼓励、经济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户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的受益面积,让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到方便、适用、优质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三是以往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的落后地区、困难领域、薄弱环节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补贴,发展速度加快。四是农机职业将成为光荣、体面职业。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1],建立农业机械化人才流动、继续教育培训机制,资格认定系统,更好地发挥职业化农民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早日实现同志提出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的中国农机梦做出实际的贡献!
篇5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定义;历程;技术内容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42
1 保护性耕作定义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联合国粮油组织的定义是对土壤尽可能少的扰动、地表永久秸秆覆盖、提倡轮作。美国的定义是播种后地表秸秆覆盖率达30%以上,(以30%为界),耕作类型:免耕、残茬覆盖耕作、少耕。欧洲的定义是任何能够减少改变或者消除耕作、避免秸秆焚烧、以保留足够的地表覆盖。从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地对保护性耕作的具体说法不一致,但是其主旨是统一的,即减少对土壤的干扰,保留秸秆覆盖。我国农业部对保护性耕作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一些单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验示范,但是由于受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耕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这些单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进行推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恚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种类功能的丰富,人们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不断开展开来。
从1992年开始,历经10多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局、中国农科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共同合作,对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获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应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可以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促进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启动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项目,研发推广出一批保护性耕作机械,例如: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各种推广条件逐渐成熟。
3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
3.1 秸秆与表土处理
秸秆覆盖要均匀,一般秸秆覆盖量以200kg/667m2为宜,秸秆覆盖率不能低于30%,如果秸秆过高,要进行处理。当地表不平时要进行表土处理,表土处理主要是浅松、浅旋、耙地等。
浅松顾名思义,即松土的深度不能超过耕层,是指在耕层以内的松土作业。浅旋、耙地都是在此范围内,不能过深,过深容易破坏土层的稳定性并容易误杀蚯蚓。
3.2 免耕播种施肥
免耕播种施肥就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任何其他操作,直接进行施肥播种的种植方式。少耕播种施肥即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浅松)后,进行播种施肥的种植方式。免耕播种施肥的种植方式对作业要求无堵塞,化肥要施于种子下方5cm左右,以免烧种。
3.3 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由于免耕或少耕播种,没有进行杂草的清除,针对这种耕作方式,杂草会比较多。因此,防治杂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环。防治杂草主要有3种方式:人力除草;机械除草;化学除草。人力除草即在出现杂草后,进行人工拔除,也可以结合表土处理方式(浅松)进行除草。机械除草即是通过采用各种除草机械对杂草进行去除。化学除草,即用化学药剂杀死杂草,要求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合适的时间进行喷洒,化学除草是较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化学除草能够减少对土壤的操作,但是化学除草也有药物残留等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尽可能的研发出一些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以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可以进行种子包衣、在病虫发生盛期进行预先的药物防治等。一旦发生病虫害,及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现状;问题;建议;中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03-01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s the material base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in us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 sustainabl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s now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solving these problems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sure the fast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hina,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in-depth analyzed,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China
人们将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称之为农业机械[1]。中国是农业大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机械的物资辅助,良好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仅对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将对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带来强有力的保障。
1 发展现状
1.1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增速放缓
2000―2014年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在保有量方面,小型拖拉机由126.4万台增至1 729.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由95.5万台增至568.07万台[2],农机总动力方面翻番,从5.26亿kW增至10.80亿kW。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之前农机总量增速明显,自2008年之后增速放缓,其原因在于农机保有量已经趋于饱和。
1.2 农作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发展速度放缓
根据2006年数据显示,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藏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25.2%,三者总面积达到1.56亿hm2[3]。在农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方面,2000―2005年期间共提升了3.6个百分点,2005―2010年期间是高速发展期,连续5年增速在3.5个百分点左右,2010―2013年期间,增速有所放缓,每年增幅在2.0~2.5个百分点左右[4]。
1.3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2000―2014年,水稻种植以及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分别为从5%提升到38%、从1.7%提高到56%[4]。在此期间,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之比也大幅提升,从1.00∶13.16上升到1.00∶3.08,说明大中型拖拉机增速明显、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将成为发展方向。
1.4 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快速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2010―2013年期间,我国农机作业服务机构数量发展迅猛。在农机专业户数量方面,2013年达到520万个,相比2010年增幅为7.5%;在农机合作社数量方面增速尤为突出,2013年已达4.1万个,相比2010年增幅为63.9%;截至2013年,拥有农机原价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8万个,相比于2010年增加了4倍之多[4]。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地域分配不均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之自然条件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农机区域分配出现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具体体现为虽然我国东部农业用地面积较少,但农机数量、总动力占比较大,相反农业用地面积较多的西部、西北部,农机数量以及总动力方面占比却较小[5]。
2.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均衡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结构上存在不均衡问题,体现出部分产品过剩、部分产品短缺并存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机使用效率,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推进。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来看,老化十分严重,并未及时更换,而且运输的机械较多,作业机械不足,以中小机械为主,大机械不足,低档低效的机具居多,高档高性能的机具较少[6]。目前,产能过剩的农机产品多集中于拖拉机、收割机、运输车辆等领域,然而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园管理机械、经济作物收割机械等方面的精细化农机产品方面仍较为短缺。
2.3 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程度不均衡
我国土地类型多样化、地域广阔,农作物种类繁多,致使我国农业机械化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数据显示,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普遍地域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而粮食作物来说,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水
平要低于小麦的机械化水平[7],以2014年为例,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为38%,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为56%。此外,在农业机械作业中机耕的机械化水平相比于机播、机收水平要高出很多。
2.4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应当涵盖生产前、中、后等各个环节,并涉及畜牧业、林业、农产品的加工处理等方面。目前,我国在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服务体系,存在配套农机具缺乏、农机服务单一、服务范围较窄、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农机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技术人员少、专业技能薄弱,缺乏良好的培训体系,很难满足对农业机械服务的需求。
3 发展建议
3.1 农业机械智能化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发展仍较为粗放,常常出现农药、肥料等浪费现象,同时也伴随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有必要发展精细农业来缓解上述问题。精细农业基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与支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微观管理系统[8]。想要发展精细农业,必然要走农机智能化道路,从而实现劳动成本降低、对环境污染程度降低以及更好满足农艺需求。因此,在农机产品的研发方面,应该更多关注产品的科技含量,躲在智能化方面下功夫,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产品的质量。此外,还应当提升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做好农机生产、安全等重要技术指标及运行状态的监控,使机手能够直观地通过仪表获知监控信息,最大程度上发挥农机产品的效能。通过农机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肥水、种子等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来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2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不断深入,膜下滴灌、精量播种等精细化农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农机与农艺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农机是发展农艺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农机化是实现最佳农艺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耕、种、管、收等全流程上实现高度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的最大效益,从而实现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3.3 农业机械“绿色化”
农业机械行业应走“绿色化”道路,应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导向,提升农机科技含量,力争实现零排放、低能耗的目标,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由于燃油在农机生产过程中占据了一定成本比例,因此用于对农机节能方面具备较高的需求,节油节能的需求也将直接主导我国农机机械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目前,绝大多数农业机械采用柴油作为驱动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因我国多数农业机械设备科技水平不高,致使柴油机排放超标问题十分严重,也时常出现设备漏油问题。因此,应当针对农业机械产品现有的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等问题加以重视,不断提升其科技水平,丰富绿色环保措施。我国农机企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环保、节能、节肥、节水、低成本、高效率农机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上,确保与国家政策、用户需求、市场走向、自身发展同步。
4 参考文献
[1] 李宝筏.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吴志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商业经济,2010(5):12-14.
[4]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2001―201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245-248.
[6] 甘露,潘亚东,孙士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2):203-208.
篇7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8.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一百多台,农业用载重汽车、联合收割机这些大型的农用机械就更少了,几乎为零。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综合统计甚至不足百分之一。现建国近七十年,经过举国上下不遗余力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空前提高,农业机械的实际保有量大幅上升,相比较建国初期,增量至少千倍,有些常用种类的生产机械增量达万倍之多。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生产,更加进一步面向各类经济作物;从单一的种植业模式发展出系统的农业产品加工业、副业、养殖水产业等等;耕作方式也从简单粗放的大田农业转为操作高效、管理便捷的设施农业,不仅着眼于生产过程本身,更注重培养产前+产后的链条。以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等的生产为例,都已实现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其中小麦生产更是一马当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2)农机产品多样化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国家本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陆续出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产业政策,使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增加了很多经济作物和蔬菜、果类产品的种植面积。从发展农业机械的角度,传统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增速必然减缓,而新兴农业产业布局所需求的经济作物机械必然增加。随着近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设施农业的装备及节水效能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批示范项目,因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带动了此类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所以农业机械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也在不断更新和提升,产品拥有越来越大的附加值空间。(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户作业模式相对封闭,家家户户耕种规模都不大,很少有人在这种状况下去特意购买农机,因为不必要,且经济上不划算。这就引出了一个课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真正开始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跨区域小麦机收割说起。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这样一来,小麦收割效率上来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提高了。这一措施让许多农民实现了小麦收割机械化操作的愿望,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体现,同时,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也因此大幅增加。此举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作业方式朝着集中的机械化生产推进。此后,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农业机械要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无论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新兴的农业产业。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看,传统农机功不可没。农业耕作由于其作业区域的广泛性和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作业时段集中,作业量大,百年来传统的农业机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时,老式机器也在技术层面不断大胆地变革和创新,力求适应新的农艺要求,匹配生产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机械的装备技术,跟随国家的产业战略,进一步融合高科技成果,获得全面发展,在电力电子、信息联动和微控技术的主导下,向着智能型、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国家倡导的各种跨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开发进程,帮助一大批新技术成果运用于农业机械装备,这些改变很好地适应了重质量、降成本、提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方面便捷了劳动者的生产操作,改善劳动环境,增加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2)种植科学管理和水土环境保护。日新月异的耕作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也有助于整合农田和水土资源利用。各种少免耕、秸秆覆盖、减轻机械作业对土壤压实等等在不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下因地因时,合理规划的农田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和措施,新型的耕作装备,干旱少雨区的集水、微灌技术,对于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尤为重要。作为传统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课题,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战略的驱动下,水土保持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将把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和自动控制在智能化灌溉技术层面的集成作为重点方向。(3)建立基于信息管理的生产技术体系。综合应用现代信息高新科技和农业装备技术、作物生产和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决策等先进科技成果的“精细农业”技术,是21世纪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技术之一。该技术在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的前提下,实时获得并处理相关数据。这项工作的完成,要依赖高精度传感器,因此需要能够快速采集环境、土壤和农田作物各样本基本数据的高性能传感器、智能分析仪器和等级匹配的定位系统,开发出能够基于模型、数据和知识,以运算结果为依据来提供决策参考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制造出可以对各种生产条件和环境变化作出量化反应的农业机械,以实现汇总信息数据,完成运算分析并精确定位、精准控制的农业机械作业。(4)重视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近年来,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过去主要集中于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这种现在看来近乎封闭和狭隘的模式,很多时候沦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许多国家都把目光从重视专利工作更多地转向重视标准。专利的影响可能是某个企业,或者是若干企业,强调对专利所有权人的保护。而标准却能实实在在影响一个产业,甚至塑造一个产业,乃至以这种影响力改写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现在各国都能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在技术标准中确立某种技术要素或设立某项技术指标,就有可能建立一套属于本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认知力的进化以及二者的相互促进,越来越突显。20世纪下半叶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农业机械的技术更迭速度缓慢,而今天,在受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支配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展观念的开放,新的、好的技术大批应用在农业生产设备上。在这个背景下,要谋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要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实施技术创新、牢固技术储备、强调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就是技术专利追求的最高形式。标准在竞争中越重要,标准制定者就越有市场话语权。
3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化科技含量效益日益提高。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等,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阿布来提·达吾提 单位:新疆巴州农牧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玉米;机械化收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10-02
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玉米、小麦、水稻是三大农作物。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它的收获已经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说加快机械化收割玉米的发展已经是当务之急。
1玉米收割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玉米的机械化收割技术是在玉米成熟时期,根据它的一些种植方式方法,在机械的工作下来进行对其进行摘穗、剥皮、脱粒还有玉米秸秆的处理的一系列工序。玉米在收获时其籽粒具有一定的含水量,在进行收获的时候不能直接进行脱粒,所以先将玉米进行直接带皮摘穗或者是剥皮玉米摘穗,然后进行玉米秸秆处理,最后进行玉米穗晾晒风干。
1921年第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在澳大利亚产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于国外工业的发达,实现了玉米收割的机械化。由于现今技术的发展,将多种技术进行整合,使得其性能达到了更高一层的水平。
在我国,玉米收割机研制起步时间比较晚,在农业机械化改革工作会议之后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改进,然后投入使用。
2 玉米收割机械开发生产的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小麦收割机发展的情况下,玉米收割机也逐渐成熟起来,玉米收割机的推广也来临。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从事研究制造收割机械的单位有30家以上。它们所研制出的型式有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其中收割行数可以分为单行、2行、3行、4行。它们可以完成摘穗、集箱、粉碎等作业。
2.1牵引式玉米联合收割机
我国最早研制开发出来的机型为牵引式,主要含有机架、摘穗装置、切碎装置、升运装置、牵引架、动力传动系统、剥皮装置和起落装置等部件,同时它具有摘穗、剥皮、装车、秸秆处理还田等功能,在拖拉机牵引下时各个部件同时开始工作,适合大场地使用。
2.2悬挂式(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
它是一种特有的玉米收割机械,它利用拖拉机的动力和行走装置,可以灵活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主要部件有摘穗台、拖拉机、前悬臂架、果穗箱托架、升运器、果穗箱、粉碎机、纵梁、横梁、油缸支座、主动臂、支臂、扭轴、支杆、挂接臂和轴座孔,它的特点就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而且价格比较合理。
2.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该机型可以一次性完成摘穗、输送、秸秆还田等一系列作业。它含有分禾器、横输送器、往复式切割器、夹持链、摘穗辊、切碎滚刀、抛送器、根茬破碎装置、升运器、果穗箱和茎杆收集箱等结构,同时它的特点为机构紧凑、性能完善、作业率高、质量好。但是它的售价较高。
3 玉米收割机应用现状
玉米收割机研制出多年来,通过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生产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与小麦、水稻来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自身来看,玉米收割机的发展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玉米收割机械的研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有许多单位开始进行研制,从而解决我国玉米收割技术的问题,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玉米收割机的性能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各地都进一步加强玉米收割机械化的推广。部分地区发展较快。
全面来看,我国玉米机械化收割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收割时期由于工艺的不足,从而稳定性差、可靠性差,机器故障频繁,造成玉米籽粒破碎、果穗损失率高。
4 玉米收割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从目前来看,我国机械化收割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据研究各个地区的种植行距和要求的各不相同,各个开发机构开发了许多不同的机型。根据农村经济的不同情况,我国玉米收割机械产品开发有相应的重点:第一,从玉米收割的作业功能上来讲,应该开发一种穗茎兼收的机型。在收割的同时将秸秆一起收获,秸秆可以饲养牲畜,减少农民负担,是今后发展必不可少的热点问题。第二,在近几年由于需要,应该对悬挂式收割机进行改进完善。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拖拉机的利用率、缩短农民的投资回收期限。以我国现有的农村经济来看悬挂式收割机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
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作物中,玉米的收割机械化发展是最缓慢的一个,已经变成制约玉米生产乃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要以适用性、可靠性、成本方面为主要方向。针对我国现今农村的经济水平,农民们的收入有限,在研制机械时候应该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发展的机械。我国还应该加大对农机新产品的投入与开发。相关部门对新产品进行强化考核。第二,要坚持大小中相互结合,分层次的进行开发与推广。在研发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村的种种因素。从市场调查来看,中小型的玉米收割机比较有发展前途。第三,根据农民经济需求,一机多用,提高机器利用率。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小麦收割机与玉米收割机进行合体,将割台用最简单方便的技术进行互换。这样可以提高收割机的利用率,缩短投资的回收期限。
5结论
玉米收割机械化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发展中的一大薄弱环节。
要实现玉米收割机械化,需要将科学研究、生产等结合起来。首先,要把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把握好。要知道,农民需要的是性能高、利用率高、操作方便价格可以接受的机械。这样要求相关方面应当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抓好机遇,稳定推进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事业的今天,玉米的收割机械化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它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机遇,相关的企业单位应该发挥自己的各种优势,加大科研的投入,实现农业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佑福.收获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S]. 收获机械论文集,2005.
[2]尚书旗,董佑福,姜学东主编.玉米联合收获机使用与维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1-22.
篇9
摘要从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等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轻简化植保机械是当前生产所需,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关键词植保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粮食作物大部分地区从耕作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与此相比,植保机械则相形见拙。尽管过去的“跑、冒、滴、漏”已显著改观,“工农-16”也基本退出市场。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仍然以人背小型机械为主。在“耕、种、肥(施肥)、保(植保)、收”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中,植保机械是相对落后的[1-4]。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轻简化中小型机械仍将是主流,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必然趋势。
1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1.1植保机械的作用对象即农作物病虫草害复杂多变,制约了植保机械专业化发展
病虫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病虫害偶发、突发、大发、小发等不一,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获等那样的简单一致。病虫害防治,难以规律性、统一化机械作业,也难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术和知识的农民独立担当。近年来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专业化程度很低,与机械收获那样的专业化相差很远。
1.2 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尽管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后,土地公有私用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个体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很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粗放生产难以根本改变,大型植保机械缺乏市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为了减少农民,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民走向二、三产业。但是,二、三产业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转移农民就必须扩大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又必然侵占农业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8年8年间,全国共减少耕地833.33万hm2,年均减少104.17万hm2,距离1.2亿hm2“红线”仅差166.67万hm2。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且越来越突出,根据中央现行政策,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关系将长期不变,这就意味着,小规模生产经营将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制约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此外,如前所述,由于植保工作的特点,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难以顺利发展,也影响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因此,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小型植保机械仍将是主流,实现植保机械轻简化符合生产要求。
1.3 新生代农民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强烈,青睐轻简化植保机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更为强烈。 新生代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对促进先进生产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轻简化植保机械可能更受欢迎。如轻便型、操作更加简化的电动喷雾器、烟雾机等,如果施药效果、工作效率能够等同于或优于机动弥雾机,则前者更有市场。
2植保机械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发展历程看,今后我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植保机械从“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其必然,而且将表现三大趋势:一是大型化,小型机械将逐步被中型、大型机械所取代;二是综合化,单一功能的机械将被多功能机械所取代;三是智能化,传统机械将逐步被数控化、信息化智能机械所取代。这可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由于施药器械和技术落后,农药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0%~30%,与发达国家50%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改进施药机械或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对于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将更加重视,对一些用药较多的作物如冬枣等,针对性地研制保护性施药机械,如果能将大量喷施后多余的药液进行回收再用,必然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这类作物用药次数多,药剂价值高,施药量大,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4参考文献
[1] 弋晓康.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6(4):72-73.
[2] 赵明宇,王英姿,邱立春,等.我国植保机械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2004(3):37-38.
篇10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研究
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机械加工生产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而且保证了机械工程行业健康和稳定的长效发展。目前来说,机械工程自动化在我国仍然还处于初级或者中级阶段,距离国外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差甚远。基于此,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以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一般在没有外力干涉的环境下,机械装置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度进行自动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如今该技术已经在机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各个环节工序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保证自动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能够通过加快生产投入物的流动速度来推动机械工程行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机械工程自动化在我国尚处于刚性自动化和单自动化的初级阶段。与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集成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发展的工业发展国家仍然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相当企业仍然应用传统管理模式于机械自动化生产的管理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事实上早已完成了对计算机各个环节的管控,而且对机械工程的工业组织与管理模式、机械生产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升级和创新。综上所述,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受控于相关技术的限制,而且相关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自动化技术的落后,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机械自动化技术管理有待改善、对自动化技术投入不足等影响我国机械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使得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具体来说,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基本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机械工程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毫无疑问的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得到了高速、稳步的发展。制造业在产品制造和引进设备、新型产品和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其发展历程中相关问题不断涌现。例如我国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层次比发达国家低。企业数目虽然众多,但发展却极不平衡。为了实现机械自动化,越来越多的努力在我国开展,但手工作业仍占据主要地位,生产出较为粗糙的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独立的研发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能力在我国尚不成熟,自主产品尚几乎没有。即使是“国产化”的大型电器品牌企业,其实核心技术仍然接触不到,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距离仍然很远。总的来说,中国尚属于生产大国,但是对相关技术掌握还不足,计算机在机械行业未得到广泛普及,并且计算机化尚未应用于生产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途径
自动化加工、配置、检测和反馈等属于现阶段机械自动化的功能,其实现了生产产品周期的缩短,产品生产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生产水平的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途径,几乎遍布所有领域,其主要有以下应用途径:
2.1农业
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占据了资金投入的主要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拥有量逐年升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农业自动化水平和综合机械化水平。并且,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所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等领域均引进了机械自动化技术。每年农作物灌溉和收割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本,劳动力得到了节省。基于此,自动化机械的购置和实用在农民群众中大大加强,进一步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促进。
2.2工程
对于处于比较险峻地形的施工现场,基于其十分恶劣的工作条件,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例如,施工机械上所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位置进行识别,而且还能对系统设计的路线进行实施监控,如果出现偏差,其具有自动复位的能力。而且,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识别沙子、石头等材料,大大降低了机械工作过程中的风险,而且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大大提高。无人化控制是迄今为止最高端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无线电信号是机械接受指令的主要方式,资源和劳动力均得以节约,并且快速、安全、可靠。自动操控系统的开发与研制是今后工程机械自动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可以实现深水中无人自动化施工,而且还能够实现机械间相关技术的研发。
2.3工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于此同时对食品工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食品包装行业的主要价值所在,是产品精确度得以提高,收益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将包装机械、电子信息和食品检测等多中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包装机械自动化,实现了机电一体自动化,包装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
3、总结
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受控于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自动化技术的落后、自动化技术使用领域受限、机械自动化管理不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经费不足等影响我国机械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使得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农业、工程和工业等均有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彬.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7):2109-2109.
[2]王志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