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法指导 策略

一、前言

初中生在由小学过渡到中学后,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适应中学紧张有序的生活,但是对于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其方法技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面对日益加快的课程进度,这一部分中学生便潜意识中开始质疑自己,觉得跟不上进度,逐渐变得力不从心,成绩也随之下降,长此以往,不仅会打消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综合成绩中出现偏科现象,而且也会对以后的职场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初中英语的学法指导对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这便需要初中英语教学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英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然而对于一些资历尚浅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或因为对英语学法指导的忽视,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还是按照小学时代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从而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死循环。

二、初中英语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会在中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的扩充,更需要的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其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而且也会有助于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预习新知识、阅读英语课外读物,培养其高雅的英语文学情操。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让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可以消除其对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使其切身体会到英语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随之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有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作为中学阶段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加之较复杂的英语语法,使其成为许多中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也是导致学生总成绩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英语成绩的提升成为广大中学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是不想学好,也不是不努力学习英语,而是由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到了中学阶段,面对一下子增多的英语课程和纷繁复杂的知识点更一时无从下手。这时英语老师要及时的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帮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在其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关的意见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学生逐渐摆脱过去对于英语学习的盲目状态,而且长期坚持也有利于其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当中学生一旦养成了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习惯时,今后便会自发的投入到中学英语的学习中去,不仅有利于其英语成绩的提升,而且也会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3.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科学健全的英语学法指导,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备条件,会使得中学生在英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其英语交流能力,开拓其学习英语的思维,慢慢的对英语学习产生内在兴趣,并有助于其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这样既减轻了因英语老师对学生课下监督的压力,缓解了部分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英语的学习日渐成为学生生活中陶冶情操不可缺少的部分。

4.有助于提升中学生英语的综合素养。新课改的形式下,教育部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期望不仅仅局限在考试成绩的提高,更强调对中学生综合英语素养的培养。基于此,英语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针对其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接受能力给予其适当的英语学法指导,这会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出学习英语的窍门,在充分吸收英语课堂上的知识后,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英语的综合素养,陶冶自身的英语情操。

三、初中英语学法指导的策略

正如古语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年龄和智力的增长,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英语老师要适时转换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激发学习英语的潜力,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1.联系生活,联想记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单词的熟练掌握是学好英语的首要任务,英语老师要善于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讲解单词要巧妙的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激发其开拓性思维。例如在讲解bicycle这一英语单词时,英语老师在讲解完bicycle这一单词的音标、发音以及相关的中文意思后,要引导学生联想在其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其他的交通工具的英语词汇,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老师再把自己备课时准备的相关的英语词汇进行补充,以此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再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单词联系身边事物进行造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单词的记忆,也开拓了其英语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其英语口语水平。

2.对比记忆法。语言之间具有相互融通性,英语老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对比,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总结出一定的学习规律,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似和不同,这样不仅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甄别能力。比如对于一些英语词根相同和英语词义相近的词汇要适时对其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对其对比的同时既滤清了其脉络又强化了记忆,同时避免其在考试中因记混而做错题目。

3.逆向思考法。学好英语必须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管齐下,英语老师在讲解题目时,不仅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选这个选项,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其他的选项,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免学生养成只靠感觉做题而没有牢固扎实的英语知识作为支撑。比如一道题目的正确答案为A,英语老师在讲解完为什么选择A后,要向学生发出疑问,即为什么不选其他三个选项?那个选项与正确答案最相近、最容易混淆?如果选其他三个选项的任何一个选项的话有哪里不妥?等等,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对一道题目进行彻底的了解,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同时也使得学生逃离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苦海。

4.归纳总结法。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定期进行归纳总结,英语也不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日益增多的课程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英语老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要适时的教授学生一些归纳总结的技巧,定期给学生布置一些归纳总结的作业,以加深其对学过的知识的印象,在自己脑海里形成坚不可摧的语言系统。一方面英语老师要对学生的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有效的辅助监督,及时对学生在自我总结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归纳总结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要善于分享自己的总结归纳的心得,这样既能促进其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四、结语

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老师的课程进度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专心上课,课后做好充分的复习,而且对于英语老师传授的关于学习英语学法的指导要悉心甄别,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英语老师在传授学生学习英语学法之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分层次指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m合自己的最佳英语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运用人体的姿态和动作,将生活中的事物和任务进行反映,并且将人们的情感思想进行表达,对人们的生活进行表现,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舞蹈。在人类最早出现的艺术活动中,就有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说,舞蹈的发展过程历史悠久,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人们对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时空性的艺术。

舞蹈的运动规律及特质在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也可以得到美育功能。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激发,与此同时,还能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促进幼儿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比较全面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舞蹈是非常直接,并且具有具象性的。在进行多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和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进行比较,舞蹈教育更具有通俗性、直观性,这样幼儿就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接收到教师传授的动作。所以,要想使幼儿自身素质得到非常有效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幼儿舞蹈教育是必要的。

2 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成长的作用

(1)幼儿学习舞蹈,可以促进他们的骨骼得到良好的生长。人们较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阶段是幼儿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幼儿新陈代谢的速度非常快,幼儿在此时进行科学的舞蹈训练和学习,将能使他们的骨骼得到更好的生长,促进身体更好的健康发育。在对各阶段同年龄幼儿的调查中,将学习舞蹈的孩子与没有学习舞蹈的孩子进行对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我们发现学习舞蹈的幼儿,小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1~3厘米,中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2~3.5厘米,大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1~3厘米。

(2)幼儿进行舞蹈训练,可以使幼儿具有优美的体态,有利于促进幼儿优美体态的形成。通过教师教授舞蹈课程,在一定的学习与训练后,幼儿的形体逐渐转变得更加优美。腰背变得具有挺拔感,腿部因得到了一定的拉伸训练而线条变得更加笔直,颈椎的提拉训练使得脖颈的形态更加优美。通过这些基本的形体塑形使幼儿的气质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外界会对其体态美反馈较好的信息,从而使幼儿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舞蹈的训练,可以使他们驼背、端肩、弯腰的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些都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能够拥有优美形体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3)舞蹈的训练可以使幼儿在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使它们在训练中都得到相应的促进与发展。在学习舞蹈时,幼儿需要进行全身各部位之间的相互配合,手眼身法步的基础训练可以科学的塑造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幼儿在进行系统的舞蹈学习后,身体的机能逐渐趋向灵活,身体的关节因柔韧性训练能够使身体动作具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动作的协调度越高,身体运动就会变得轻盈了,身体的灵活性也就越好。

(4)通过舞蹈的训练,能够让幼儿肌肉控制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在这过程中幼儿的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使之变得更加强韧,具有力量。幼儿身体肌肉通过训练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趋势,促进身体肌肉骨骼的生长态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同时还锻炼了自身肌肉的控制能力。

(5)舞蹈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心肺的功能、体能和消化系统得到提升,由于幼儿在舞蹈的过程中,相当于进行了一个全身都在运动的过程,所以在这整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器官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幼儿在做每一个舞蹈动作时,都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这样可使幼儿的心肺功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会消耗一定的体能。体能的消耗,使孩子的食欲得到促进,消化机能也能得到很大的增强,使身体微循环得到提升,也使身体的抵抗力得到了提高,免疫力也有所增强。幼儿舞蹈的学习,对幼儿的体质可以起到增强作用,使孩子的身体机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3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促使幼儿心理的健康得到较好的发展

(1)幼儿舞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道德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做人最根本的就是道德,如果没有起码的道德,即使你有一些本领和学问,也并没有什么用。”幼儿舞蹈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情节性、教育性以及故事性,幼儿在表演、学习、排练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例如,在一些歌颂正能量的舞蹈中,通常都会演绎一些助人为乐的事迹,一些优良的品德,幼儿在学习这些舞蹈后,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并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

(2)幼儿舞蹈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幼儿将处于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音乐、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中去感知最基本的身体动作运行与情感体会。这些外界因素的促使下,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能够逐渐形成最初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对美的理解,对美的鉴别能力。在不断的舞蹈学习活动中,幼儿会从舞蹈作品中获取更多样的审美元素,这些都是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石。

(3)幼儿舞蹈有助于幼儿意志力的发展。从小就让幼儿开始练习舞蹈,可以很好地使幼儿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例如,舞蹈在进行肌肉韧带拉伸的训练时,将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痛苦感,想要达到效果就需要长期的练习过程,在坚持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和坚定性。通过这些练习,使幼儿不怕累,不怕苦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 结束语

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舞蹈,对孩子的多方面都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舞蹈教育能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幼儿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还能在进行舞蹈教育过程中发现孩子很多潜在的优势。在舞蹈教育活动过的程中,大量的幼儿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类活动的现象,舞蹈已经成了很多幼儿的一种娱乐以及表达方式。在此同时,也成了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良好手段,对成长阶段的幼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侯松燕.幼儿园教育过程性质量与在园幼儿智力水平的关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

孙智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南京体育学院,2013.

崔文菊.幼儿园教师用书对农村幼儿园的适 应性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智力开发

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优势,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教育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孩子们同样也在面对着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升学压力。这时,他们比拼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优劣,还有一个隐性条件至关重要。那就是性格。

而舞蹈教育是一个对性格培养很好的手段。它能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幼儿舞蹈是一个能使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

1.懂得不轻易言弃,学会坚持

无论是芭蕾课还是中国舞的训练,无疑都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辛苦,这些对于幼儿来说是需要极大的毅力来坚持完成。孩子的心理素质并不如大人那样的成熟,随着训练的枯燥和新鲜感的消失,他们渐渐觉得无聊,甚至没办法再集中精力训练。加之现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娇气是难免的。所以舞蹈教育的每一节课程,都必须时刻贯穿竞赛意识和挑战风气,以此来激励孩子们的斗志,但是要注意,教师对孩子的因材施教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之,就是要从最大程度上完成每次的训练,从而使之在舞蹈训练中懂得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不会轻言放弃。

2.让幼儿愿意表达,乐于表达,有开朗、活泼的阳光性格

作为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切的艺术,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应该让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但在我看来,艺术不但源自于生活,更是要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看起来很美的学科。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可以的,但是当他的情感表达不出他想要的美的时候,不只是旁观者的无趣更是他自己的一种压抑。这时,就需要我们教育者来做出正确的规范告诉孩子们怎样来正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师傅领进门’才能‘修行在个人’,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加自由的想象,充分利用舞蹈的动作来表达他们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懂得表达,自然没有了压抑,释放压抑,才能拥有阳光的那一面。

3.学会合作,懂得团队精神

一个完美的演出,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美丽,而是所有人完美的结合,配合的默契。这种默契需要的就是大家平时的合作与长期相处下表现的团队精神。舞台上,一个群舞需要所有人的动作一致的配合,其中还有领舞、独舞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分配;舞台下,按顺序出场,更换服装,跑场都需要他人协助完成。孩子们必须要在这些团体演出中学会“配合他人、分工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演出效果,当他们懂得并且学会时,‘团队合作’的意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扎根。

二、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

1.舞蹈知觉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认为审美性的知觉在幼儿和艺术家的眼里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尤其是幼儿。因为这一群体所受的科学教育少,想象敏锐,因而审美性知觉强于受过教育和经过生活历练的成年人。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是,幼儿一般会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创造性地把握视觉式样。而舞蹈艺术在充分调动幼儿身体训练的同时,更是用每一个动作来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利用舞蹈中的知觉促动对幼儿的影响性,做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

学龄前儿童从来都是喜欢新鲜和善于变化的事物,同样,由于他们单纯的天性造就了他们小小的脑海中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力。

春游的时候,孩子们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儿,他们会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小小的精灵,会奇怪哪朵云儿更像糖果。当这些美好的幻想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变换为舞蹈中的动作,他们就会变得很兴奋:原来我们的想象可以这样实现。正是这样的感官知觉创造了舞蹈艺术在孩子们眼中的神奇,它为幼儿无穷的想象力提供了实现的平台,同时也是挖掘孩子想象力的一个工具。另外,正由于知觉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可 靠基础,所以依靠直观知觉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映和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舞蹈艺术的价值在于发展健康的和美好的趣味,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它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在有了一定的教学基础下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2.长期坚持下的舞蹈教学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

(1)模仿=增加记忆力.在最初的舞蹈学习中,幼儿首先要学会模仿,不单单只是模仿教师的动作,还需要细心的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一大段生活片段中找出可以激发他们情感的那个片段,记住它,模仿它,表达它。可以这么说,幼儿舞蹈教育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鼓励他们去模仿,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在枯燥的舞蹈学习中得到快乐,使他们的大脑在学习中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涵,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并自觉自愿地践行,需要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及实践体验,让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解析传递给学生,避免教师生硬的灌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入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解读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正义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有学者说,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提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工夫。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开放式、自由式、互动式授课方法,这一特色恰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为例,高校法律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以教材即《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主,按现有的教材来看,其内容以宪法为首,囊括了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再加上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复杂性、学生的不重视等原因,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一是典型案例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靠近自己的事物,人们越关心;越是具有权威性的东西,人们就越崇拜,即所谓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案例教学法将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活生生的案例摆到学生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二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成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44.

[2]侯淑波.法律案例教学与教学系统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篇5

关键词:LEEP刀;中药熏洗;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疗效

前庭大腺囊肿(bartholin cyst)系因前庭大腺腺管开口部阻塞,分泌物积聚于腺腔而形成[1]。患者可感到外阴有坠胀感或有不适,可反复发作。目前,对于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前庭大腺造口术、囊肿剥出术、挂线疗法、中医药坐浴熏洗疗法等,但均有各自缺陷[2]。我院从2012年以来,应用LEEP刀配合中药熏洗在门诊治疗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2例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患者,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6)岁,囊肿直径约3.0~6.0cm。术前均常规做妇科检查及白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出凝血常规。

1.2方法 采用深圳市金科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F-1208型LEEP刀(功率30-40 W)行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配合中药熏洗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阴常规消毒铺巾,将LEEP刀电极板置患者左大腿部。术前局部浸润麻醉,切口选择在小内侧中下方、处女膜外侧的皮肤黏膜交界处,做纵行切开,切口大小取囊肿长径的2/3。注意切口要尽量靠囊肿下方,一般距囊肿下极0.5~1.0cm。排净囊液后分别予0.9%生理盐水、0.5%甲硝唑液依次彻底冲洗囊腔,术毕予凡士林纱条引流,术后24h取出,术后加用自拟中药熏洗方(蛇床子15g,地肤子15g,苦参15g,黄连10g,黄柏15g,土茯苓30g,丹参20g,白癣皮15g,生地15g,皂角刺20g,甘草5g),将上述中药先用温水浸泡30min,然后放入砂锅中,大火煮开,小火再煮20min,一剂药煎煮2次,2次药汁混合后先熏后坐浴,药汁约100~150ml,1次/d,10min/次,连续治疗1w。

2结果

术后定期随访1年,32例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患者术后均完全愈合,无1例术后出血、感染,无1例影响腺体功能,术后均无局部瘢痕形成、无复发。

3讨论

前庭大腺也即巴氏腺囊肿,位置为两侧大后方1/3深部,腺管开口为处女膜和小间。前庭大腺囊肿是诸多原因造成腺管口堵塞不通,无法将分泌物有效排出,导致分泌物潴留所致。前庭大腺囊肿大小不一,一般是由小逐渐变大,如果患者囊肿较大,则其常会有不适或外阴坠胀感[3]。

现阶段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传统手术疗法为前庭大腺囊肿切除术及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传统手术操作较为简单,然而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患者外阴具有丰富的血肿,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出血风险较高,且患者常需住院治疗。如在行囊肿切除术时,囊壁底部组织通常难以剥尽,极易出现组织残留,术后复发风险较高。且在缝线融合及脱落时,患者创面仍相对新鲜,极易导致复发率高。现阶段前庭大腺囊肿治疗方法不断增多,部分新的治疗方法如微波刀治疗、激光及囊肿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等,这些方法是对囊壁上皮组织予以永久性破坏,从而实现治疗目的,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往往会导致前庭大腺功能遭受破坏。

LEEP是圆圈状电外科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的英文缩写,其工作原理是由电极尖端产生的3.8MHz高频电波在接触身体组织的瞬间,由于组织本身产生阻抗,吸收此高频电波而产生高热来完成各种切割止血手术[4]。此时局部温度达到65~100℃,可使组织蛋白变性、凝固,还可封闭3~4mm直径的血管,从而达到彻底止血的效果。使用LEEP刀治疗前庭大腺囊肿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易行,无需缝合,手术时间短,术中极少出血,解剖层次清楚,手术野清晰;②不需住院,术后活动自如;③术后肿块立即消失,局部无肿胀,无缝线吸收反应,愈合速度快,仅3~5d局部愈合,而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后3d局部仍有线结反应;④患者疼痛感小,痛苦少,局部无瘢痕形成,可保留腺体功能,对性生活不造成影响,且复发率更低。外手术术后常常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抗菌效果虽好,但患者常常自觉外阴干涩。

中医认为,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属中医阴疮的范畴。本病由经期、产后、不洁等引起热毒内蕴,伏于与气血相搏结而成[5]。《灵枢・痈疽篇》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清热解毒为其常法。同时佐以补益气血、除湿化瘀、消肿止痛之品。依据此理论,本研究特配合中药熏洗方,以提高治愈率。该方剂以蛇床子散(《中医妇科学》1979年版)为基础方加减,本方方药组成成分为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连、黄柏、土茯苓、丹参、白癣皮、生地、皂角刺、甘草等,其中蛇床子有燥湿祛风、温肾壮阳、杀虫功效,在寒湿带下、宫冷、妇人阴痒中均有良好功效;地肤子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在皮肤瘙痒、湿疹风疹、阴痒带下及小便涩痛中均可发挥良好效果;苦参可祛风杀虫,清热燥湿,黄柏可解毒疗疮、泻火除蒸、清热燥湿;土茯苓有利水泻湿、燥土健中、壮筋骨而伸拘挛、利关节而消臃肿之功,丹参有祛瘀止痛、活血调经、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白癣皮有祛风解毒、清热燥湿之效,生地有养阴生津功效,皂角刺可消毒透脓、消肿排脓,甘草可对诸药加以调和,全方共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可助力于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治疗。本次研究通过治疗发现,LEEP刀术后予此方熏洗可促进术口愈合,防止复发,亦可避免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引起的外阴干燥涩滞的弊端。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LEEP刀配合中药熏洗应用于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治疗其治愈率更高,且复发率极低,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6-247.

[2]周建辉.微波治疗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120例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7):43.

[3]颜仙.电刀加10碘酊治疗复发性前庭大腺囊肿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473-2474.

篇6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

篇7

由于法治教育的增强,德育课程发生一些变化是必然的。但我认为德育课程不会法律化,更不会变成法律课程。第一,法律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则更为根本。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对基本道德的保护,而不是相反。第二,道德教育可以脱离法律教育而单独存在,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因为没有道德基础而流于知识概念。也就是说,即使单独从法律教育的立场出发,也需要道德教育的存在。第三,德育课程的传统已经形成,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值得珍惜,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第四,从国家的角度看,现阶段对法治教育的强调,与前一阶段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的强调是一个逻辑,都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特殊需要的反映,不是用一个教育去否定、替换另一个教育。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离开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成问题。法律意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如果只就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而言,道德意识、心理健康显然更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法律教育有多重要,都无法替代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名称的更改与内容的变化肯定会引起德育课程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朝向某一个特定内容的变化,而是更加综合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从小学低段、中高年级段,再到初中年级段,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综合。也就是说,德育课程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综合课上。因此,课程名称的更改,只是突出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的性质定位。法律内容的增加,也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程整合多维度教育内容的性质。更何况德育课程的综合性不但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上。应该承认,法律内容的增加,尤其是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对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有所伤害。新德育课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儿童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综合设置道德、心理、社会科学知识、法治、国情等教育内容,内容的选择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线索,淡化学科与内容的痕迹。法治教育专册的出现打破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逻辑,突出了法律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拆散了课程的综合性。从这个角度看,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有可议之处。我想,这是落实法治教育的一个权宜之计,从长远看,法治教育还是需要放到德育课程的内在体系与逻辑中进行安排,与整个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以现在割裂式的专册面貌出现。

作为综合课程,德育课程应该在稳定性和开放性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德育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所谓稳定性,是指德育课程的性质、定位、理念和内容的基本稳定;所谓开放性,则是指德育课程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适当调整内容结构。这次法治教育内容的增加与加强,就是这种开放性的体现。法治教育内容的增加,不是德育课程内容调整的第一次。对此,业内人士应该都记得,在大约30多年以前的德育课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是很少的。心理教育内容的进入,反映的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记得当时也有很多质疑与担心,包括心理教育不是道德教育、德育课程的心理化等,但如今的发展,已经证明心理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入德育课程。同样,相信法治教育的增加也不是德育课程内容调整的最后一次,今后还会根据国家、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课程内容。但无论如何调整,道德教育始终应该是德育课程的灵魂。也就是说,德育课程始终应该以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支柱,无论如何变,都不能失去道德教育,成为一门“缺德”的课程。一方面,无论什么内容,只要进入德育课程,都应该为道德教育、为儿童的道德人格形成服务;另一方面,都应该在道德教育的统领下找到自身在德育课程中的准确定位。以法律教育为例,进入德育课程的法治教育,既是为法律的,也是为道德的,也就是说,德育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的提高努力,也要发挥法律的道德意义,为道德教育而努力。法治教育,正是在与道德教育的互动中去寻找自身在德育课程中的合适位置的。

篇8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篇9

[关键词]人生观;道德素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

生活化思维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培养生活化思维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以德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注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添了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辅材料。新版教材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的生活素材,能吸引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习材料,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在思考时可以产生代入感,更有兴趣来了解相关的知识。这种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有别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充满好奇的探索学习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目前,各个学科都有海量的配套学习资料,知识点总结得非常详尽,学生回答问题时懒得思考,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内化,理解流于表层,学过考过就忘了。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学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善于动脑、乐于思考的习惯,注重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学生一旦形成了生活化思维,犹如在现实生活中长了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把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设身处地思考现实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感悟与思考,收获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设计了开放性思考的教学模块,多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多样化、灵活化地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开放教学的意识,激励学生突破唯一答案的思维限制,对生活中的事物多多观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拓宽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提高其自学能力和水平,不甘于只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去主动发现课堂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热点,甚至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不断提升创新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对教材中某些专有名词和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需要适时给学生设置一个恰当的、与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设身处地感受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两人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吗?发生了不愉快会主动去解决吗?你珍视两人的友谊吗等生活话题。这种利用生活中学生间交友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学生聆听了其他同学对待友谊的看法和故事后,对友谊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日后在自己和朋友交往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就会比较自如地运用教材的知识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多媒体教学,提升生活感悟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会产生强大的视听效果,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在瞬间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融入课堂,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时,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精彩的剧情和强大的视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科学吗?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吗?如果生命不能永恒,为什么人们还要活着?这些问题的设置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催化作用,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探究。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素材海量且易得,除了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播放思想品德教育片、法治纪录片,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资料。这些素材贴近生活,可以把比较深奥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时,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的片段。电影中,两位主人公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挫折,但他们的乐观、坚强与百折不挠,给学生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学生看后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主动谈了自己遭遇挫折的心态与历程,探讨了有关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并表示这堂课相比以往深刻有趣多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真切具体,增强了生活体验,提升了感悟力。

3.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生活实践

教师可以以某个课堂知识点为切入点,设计开放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获取生活实践经验,强化生活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积极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当然,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有创新的实践性活动。例如《爱在家人间》一课给出的探究活动是“和一位家人尝试一起完成任务”,据此,可以为学生设置四种任务――完成一项家务活、做一次心灵对话、探讨一则生活要闻、周末一起出游。明确的任务目标,让每位学生与家人都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结束,学生纷纷表示与家人间多了一份理解与关爱,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4.关注生活热点,开拓生活视野

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热点焦点事件,会瞬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迫不及待地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意见不同之处,学生会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选取最近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尽量让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热点事件与之匹配。学生也会觉得关注热点的教师能够跟上潮流,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也更愿意投入学习。例如目前社会上的网约车安全问题,可以和教材中的《敬畏生命》一课相联系;由网友见面被骗案例联想到《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此外,食品安全问题、马航MH370坠机、韩国客轮沉没、精神永存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如能把这些事件合理运用到《生命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又有生活气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总之,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就是把教材中抽象、深奥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把生活变成学习的主要阵地,消除学习的距离感,让课堂知识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很好地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焕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志杰.浅析隐形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35).

[2]孟召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J].学周刊,2016,(35).

篇10

【关键词】道德立法 研究状况 发展趋势

道德立法,或叫道德法律化,就是指国家的立法部门将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为社会所必需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具有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道德立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与一致性,它们都起源于社会的公序良俗,都是由社会最基本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它们的一致作用,都是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但是,法律维护的是社会最基本的秩序与稳定,是通过国家机关运用强制性手段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是建构国家的精神文明体系,是通过社会舆论与人的内心自觉实施的,也就是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立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推动道德在实践中的运行,遏制不道德的行为,并逐步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遵守道德规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建立高度文明的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国内外对道德立法的研究

从古今中外的立法实践看,道德的法律化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强制力把一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变成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同时,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同源性与一致性的论述,也从理论形态走向了制度形态。

国内关于道德立法的研究。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立法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法律儒家化”,就是儒家道德的法律化,儒家认为,“非礼无法”,即不合“礼”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荀子认为:“故学也者,礼法也。”①这里明确提出了“礼法”的概念。儒家追求的是“礼法合一”,孔子也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孔子认为仅仅靠法律并不能真正规范百姓,只有道德礼制才能从根本上教化引导百姓。《唐律》更是成为“一准乎礼”封建立法的典范,青年法学家梁治平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为自汉唐以来“儒家以其价值重塑法律,系统地完成了儒家伦理的制度化与法律化。这一过程亦即是后人所谓的‘以礼入法’,我们名之为道德的法律化。” ③“古代所谓‘礼’因此具有法的威权,古代之法亦相应具有礼的性质。”

二是以法家为代表的法典法家化,即主张法律不一定都是“善”的,“不善”的法律也是“法律”,不能因为它不合道德便不承认它的法律资格,即使是恶法也必须遵守,恶法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先秦法家慎子到说:“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这是说,即使有恶法也比没有法好,因为恶法也能起到“一人心”即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亦强调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因此主张推行裸的暴力。与韩非相同,商鞅的“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也主张重刑治世,这样的“法治”也就与道德法律化越走越远了,是一种典型的非道德主义观念。

现代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法律是体现一定道德精神的,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道德立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应该有一定尺度,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上升为法律。

国外关于道德立法的研究。国外研究道德立法,主要也有两大学派:一是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认为:只有符合人类道德的法律才是法律,不合乎道德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道德与法律不可分。该学派所谓“自然法”就是指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包括正义、公平、平等、自由等等,他们认为自然法具有普遍约束力,国家制定的法律应该合乎自然法,否则就不是法律,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就道出了“法是善的促进者和恶的抑制者”的名言,点明了法律与道德的潜在联系。自然法学说对近现代西方各国的立法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国制定的宪法典几乎都把正义、公平、平等、自由等等的道德原则转化成了法律原则。

二是分析法学派,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和道德无关或至少二者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实然的法和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恶法亦法,不道德的法也有法的实在性,奥斯丁说:“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现代的新分析法学派虽然没有绝对反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但不以是否符合道德作为判断法律效力的依据。新分析法学派主要代表著名法哲学家哈特的一个基本论点是:虽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道德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说法律必须完全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的法律不是法律,就可以取消它的法律资格,法律之所以为法律并不取决于法律是不是合乎道德,即使不合乎道德的法律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哈特在这里所说的“法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良法”,也包括“恶法”,他说:“或许有一个宁愿选择广义法律概念的较有力的理由,它使我们能够想到并且说这是法律,但它是邪恶的。”④“道德上邪恶的规则可以仍是法律。”

美国现代著名法哲学家博登海默对于法律与道德的观点更符合辩证法。博登海默认为,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性命令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某些规范领域却是有重合的,所以道德与法律是密切相关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是一体的,他们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道德中的某些领域是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法律中的某些规范也不一定符合道德的判断,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仍然是存在的,不合乎道德的法律虽然是“恶法”,但仍有法律效力,道德与法律实际上应该是“双向流动”的等等。⑤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道德立法的发展趋势

道德立法的有限性。据国内外对道德立法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道德立法是未来国家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势,但道德领域与法律领域还是独立的,它们均有各自的作用与价值,虽然两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但法律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而不是取彼舍此。如果使法典彻底道德化,变成“道德法典”,这反而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道德立法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上升为法律,只有属于“社会公德”范畴的道德才有可能上升为法律。在我们试图借助法律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的时候,不能忽视道德与法律的差异性而片面夸大二者终极价值目标上的同一性。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或理想化的道德,是一种抽象的道德价值,这样的道德不宜被国家制定成法律,否则就会强人所难,其结果也是不道德的,它可以作为社会立法的依据,但是不能成为具体的道德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那些可以成为法律的道德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承认抽象的道德价值与具体的道德规范的不同,才能分清道德领域与法律领域,才能真正做到道德与法律差异性基础上的统一,只有在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将二者统一才是真正合理的。特别是当前的中国,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人的道德观念很容易混乱,在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公民没有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的情况下,盲目将一切道德规范立法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还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对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后果,更不利于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习惯的遵守。

法律与道德是“双向流动”的。法律与道德之间应该是双向流动的,即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那些越来越重要的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大家都应该必须遵守的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那些对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弱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接受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可以“下降”为道德,法律与道德是可以“流动”的,即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同时,法律也可以“下降”为道德,如“通奸”以前是属于法律范畴,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要,“通奸”现在已“下降”为道德范畴,即法律上不会再受到惩罚,但在道德上会受到社会与自己内心的谴责。博登海默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说:“反过来看,一些在过去曾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而需要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被划出法律领域而被归入个人道德判断的领域之中。”⑥法律与道德的“双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状况,即那些重要的应该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公德”上升为法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证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秩序稳定,那些作用逐渐减弱的法律下降为道德层次,继续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的法律与道德与时俱进、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作者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研究生、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教师)

注释

①《修身》

②《论语・为政》

③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