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光伏农业;设施模式;产业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85-02
光伏农业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是通过在农业设施棚顶安装太阳能组件发电、棚下开展农业生产的形式,将光伏发电与农业设施有机结合,以期达到“1+1>2”的产业融合效果。同时,光伏农业也极大地吸收了最新的光伏与农业技术,有效促进了2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基本的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外,还可结合观光采摘、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游、科普基地、田园景观等形式,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 光伏农业设施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
1.1 光伏春秋大棚
光伏春秋大棚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春秋大棚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达到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5.3 m左右,远高于正常春秋大棚(3.0~3.2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组件对北侧大棚及太阳能组件遮挡,需要加大南北方向春秋大棚的间距,造成大棚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太阳能组件支架与大棚结合紧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组件板上降雨冲刷、板上融雪冲压会对大棚棚膜及棚架造成破坏;此外,为了定期清洗太阳能组件,也需要在大棚南侧预留水车通行道路,降低了土地种植利用率。
1.2 光伏日光温室
光伏日光温室分为架式与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架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日光温室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6.2 m左右,远高于正常日光温室脊高(3.4~4.8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太阳能组件对北侧温室及组件遮挡,需加大南北方向温室间距,造成温室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因支架防风、建造成本、组件维护等考虑,架式光伏日光温室的脊高一般就低不就高[1]。
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在日光温室棚体顶部或棚体坡面上间隔安装,以保证棚下作物有足够的受光率,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棚体建设与棚间距可基本按常规日光温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同时,为满足棚下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一是太阳能组件要有一定的透光率,一般为10%~40%,降低了单位面积太阳能组件的光转化率;二是太阳能组件要在棚体上间隔安装,不能满棚铺装,影响了单棚发电量。
1.3 光伏联栋温室
光伏联栋温室是以一定透光率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连栋温室的南坡,适合喜阴与耐阴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光伏联栋温室所用覆盖物南方地区多用棚膜或PO膜,北方多用PC板或浮法玻璃。
常规联栋温室一般是东西排跨、南北开间,而光伏联栋温室因太阳能组件采光及结构需求,一般是南北排跨、东西开间,棚内如种植高秧作物会影响采光或通风[2]。
1.4 牧光互补设施
牧光互补设施是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联栋框架结构上,框架下进行畜牧或禽类养殖,框架高度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在1.5 m以上,能起到遮荫避雨的效果,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与投资效能高。
1.5 渔光互补设施
渔光互补设施是通过打桩将太阳能组件架设在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上,太阳能组件组成开放式矩阵,组件支架要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及养殖作业。该模式能提升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资源的使用效能与经济效益,开拓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丰富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内涵,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效果。
该模式太阳能组件的遮荫会降低水体温室效果、削弱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造成个别鱼种生长缓慢,如果水体深度不够,甚至会造成在北方地区难以越冬。
2 光伏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点
2.1 优势
以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光伏农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农业广泛地融入了现代工业、农业、生物、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将第一、二、三产业高效结合,在不改变土地性质、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使光伏发电与农业融合发展,开创了新型产业模式。
2.2 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光伏农业项目不额外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并行发展,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增值,属于高效的设施农业项目。
(2)投资与生产规模大,对运营与管理的要求高。光伏农业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地面积、生产规模都远高于一般的农业项目,对农业产业的制度建设、生产技术水平、过程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稳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得到长足发展[3]。
(3)适宜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与运营。光伏农业因其投资、生产规模大,投资回收与运营成本压力大,同时因其设施设备规范、占地面积大,便于将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电站运营与管理技术等融入光伏农业的设计与日常生产运营中,适合规模化发展高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再结合品牌化运营,能将现代科技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克服产业短板,这样才能按预期收回投资、获取收益,支撑高额投资与运营成本。
(4)光伏农业设施使用年限长。光伏农业大棚使用年限一般要求25年,比传统农业大棚使用时间长,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设施的使用效能,降低年摊销成本,另一方面适宜开展生长周期长、附加值高的作物生a。
(5)适合电网达不到的偏远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家电网达不到、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可发展光伏农业大棚设施,既可满足灌溉、照明、温控、补光等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也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
(6)部分棚型与地区太阳能组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太阳能组件平铺在温室顶部,或温室坡面的棚型不利于采光,或区域光照资源不充足,均会造成棚内光照条件不均匀或相对较弱,对棚内作物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太阳能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可产生热量,在冬季可提升棚内温度,但在夏季会造成棚内温度过高,作物越夏困难。
3 光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光伏农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光伏农业设施与生产模式也不断丰富、完善,光伏农业项目的前期设计、标准化施工、光伏与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都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光伏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
光伏农业没有成熟系统性的产业研究成果与体系,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等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3.2 光伏与农业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多数光伏农业项目光伏与农业并没有真正融合,不是光伏企业搞农业,就是农业企业在做光伏,光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光伏与农业产业布局、业务比重、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还停留在或者偏重在企业的第一产业(光伏或农业),并没有将2个产业真正地同等对待,没有根据2个产业的特点与实际,分别制订、建立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专业团队,或者更高层级地建立可充分兼顾、推动、管控光伏与农业2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系统与专业团队。只有做到这些,光伏农业才有真正发展与成功的可能性[4]。
3.3 光伏农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与丰富
国家对光伏农业的优惠政策还是停留在单一针对光伏发电或者农业上,没有针对光伏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光伏农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仅对单一产业的扶持,更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支持与推动。
3.4 光伏农业项目用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因国家土地政策的要求,光伏农业项目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只能在一般农田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这类土地种养殖条件比基本农田差,有些甚至水质或水源都难以保障,造成农业生产投入大,产量及品质不高,农业部分效益不理想。
3.5 光伏农业项目管理层级多,结构相对复杂
光伏农业项目跟常规农业项目比投资较大,管理层级多,管理人员数量大,人工效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不能真正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6 光伏农业项目投资建设速度快,农业生产与团队建设滞后
光伏农业项目推进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统一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高。常规农业项目是首先在一个地点启动生产,在主要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体系流程、销售渠道等方面逐步成熟与稳定后,根据市场或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同地或异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产能能够使用或借用原有管理与销售体系,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低。而光伏农业的发展与项目地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光资源、国家政策导向、各地光伏发电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光伏农业项目建设、启动速递快、分布广、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体系建设、团队建设、销售渠道、发展方向、战略规划等远远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速度与需求,造成农业生产、销售与管理易出现混乱局面。
4 产业发展对策
(1)建议国家农业、能源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协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深入系统地研究光伏农业产业战略发展方向、运营规律、系统性行业标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光伏农业产业健康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光伏农业企业应依据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特点与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项目分布区域、各区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项目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农业产业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研判、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明晰各自的发展方向。
(3)光伏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产业分布情况、战略发展方向,分别建立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的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专业团队,使2个产业的管理与专业团队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能够相互支撑、融合发展。
(4)针对光伏农业项目土地等自然条件不足的问题,光伏农业企业应加大现代光伏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与研究,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向科技、管理、规模要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5)光伏农业产业要重视、秉承清洁、生态、有机、安全的发展理念,通过种植、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采取标准化的生产与控制流程,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并适时开展品牌化运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知名度。
(6)要重视专业团队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光伏与农业产业要有各自独立的管理与生产团队,不能一支队伍管两块业务,甚至外行管专业的事,真正做到专业人士负责专业的事,规避生产与运营的人为风险。
(7)农业不同于光伏产业,很多生产、管理、产品品质、销售过程与环节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标准化,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忠实度等对生a销售过程与结果影响巨大,应适时开展农业绩效考核制度,调动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光伏农业企业良性发展。
(8)注重规避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特别是光伏企业在开展农业项目的初期要注意把控农业项目的推进速度与规模,避免盲目冒进。要将农业产业放到与光伏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农业团队建设、制度体系、管理流程、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销售渠道、自然条件改良等方面没有成熟完善之前,不宜同时异地多点大规模建设光伏农业项目、启动农业生产。
(9)要研究设计将多个光伏农业基地统一协调发展,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供应能力,延长供应时间,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规模效益。
5 参考文献
[1] 房裕东,黄绍华,秦树香,等.光伏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长江蔬菜,2015(18):35-40.
[2] 李卫.前景广阔的光伏农业[J].黑龙江粮食,2015(11):39-40.
篇2
关键词: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策略
1、研究意义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经历了跨跃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世界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长,地球上有限的能源储藏量和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1990年到2010年,全世界的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3%左右。据统计,在过去的这30多年里,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费量每年平均增长1.8%左右。按照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速度,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在百年左右将会枯竭。按国内专家计算,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约15年,天然气约40年,煤炭约80年。按照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速度,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在百年左右将会枯竭。
伴随着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耗,全球的环境问题日趋恶化。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电,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大型火电厂排放的燃煤污染物可以污染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在北京、上海出现的沙尘暴中都含有大量的煤炭污染物;另外火电的耗水量接近我国工业耗水量的一半,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石油、天然气等其他一次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电力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的火力发电量还在逐年提高。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持续、清洁环保的能源,然而目前主要使用的化石能源的储藏量并不能支撑人类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对,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这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应该成为未来支撑人类社会和全球发展的主要能源。我国的能源目前80%依靠煤炭,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不到30%。随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地下的煤矿被过度的开采,地下和地表的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尤其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和空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应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目前权威数据显示,每天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约为2.5亿桶石油,而且太阳能是一种绿色无污染能源,基本上不会造成任何环境问题。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都将开发利用太阳能视为一个重大电力项目,作为本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当前,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光化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能动力利用等,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被看作是最具潜力的一种。进入21世纪,光伏发电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光伏技术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及配套组件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3%。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为了激励光伏发电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措施;其中在众多国家中德国提出的“上网电价政策”及“10万屋顶计划”,在太阳能利用率和装机容量方面多处于领先地位,为世界各国多方位的发展光伏发电系统提供了样例,大大的促进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2、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光伏发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随着光伏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发电已成为现在世界电力工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的10年里光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表1展示了近10年的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增长趋势。并且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欧洲光伏发电产业协会(EPIA)日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积装机容量达到10.2万MW,比上一年增加44%。在截至2012年底的全球累积装机容量中,欧洲占7成,德国(31%)和意大利(16%)加在一起占全球的接近一半,其次是中国(8%)、美国(7%)和日本(7%)。
截止 2012 年底,全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已达到大约30GW,其中之前占据全球六成光伏市场的德意两国在今年增长缓慢,只占据了40%左右,其中德国占26%,意大利占10%;中国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德国,占据16%;美国排在第三位,占据13%,但是美国的实际装机容量低于预期,日本占据全球市场的7%;东欧和印度市场增长较快,高于预期。
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层面还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因为我国的太阳能发电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与光伏产业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等)之间光伏项目合作的深入和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补贴制度,有力的刺激了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兆瓦级别光伏并网发电电厂的成功试点给国内大容量光伏并网电厂的研究和建设开辟了道路。除了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国家出台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通知,如《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设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和《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都为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光伏发电的电价将会进一步降低。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的成规模的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012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在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服务效率、免收相关费用等方面做出15条承诺,各级电网企业认真履行各项承诺,确保并网服务工作实施有序、服务畅通[10]。这为小型光伏电站的并网敞开了大门。在2012年全国的并网太阳能装机容量为3.28GW,同比增长47.8%,发电量3500GW时,比上年增长4.1倍,在过去的2013年里也建成了大约3GW的光伏并网装机容量,基本实现了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GW的目标。根据我国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简况》(以下简称《简况》)。《简况》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容量3.30GW,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00%。其中,新增光伏电站并网容量2.30GW,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1GW。
3、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要实现并网,不仅要使逆变器侧的输出电流在频率和相位上与电网电压保持同步,并能够很好地跟踪电网电压参数变化,且电流总畸变率 THD 要很小,这样可将对电网谐波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还要使逆变器侧输出有功功率达到最大值,即功率因数接近 1。因此,控制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系统的关键所在,选用何种逆变器控制策略也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不具有同步发电机那样的外特性曲线,为了使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设定要求的电压、频率、相位的电能,需要对光伏并网逆变系统进行相关的控制,一般是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方法其实就是从采用来的电网电压中分析有无变化和何种变化,然后输出反映了该变化的指令信号,使得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实现对电网电压的跟踪。逆变器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逆变器分为电流源型与电压源型两类。直接电流控制与间接电流控制是两种常用的逆变器控制策略。间接电流控制无需电流反馈,控制算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间接电流控制对系统参数敏感,电流动态响应慢。而直接电流控制需要电流反馈,且电流的响应速度快,输出电流的质量较好,适合进行精密控制。本文中对常用的瞬时值滞环比较控制、定时比较控制、三角波比较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无差拍控制等是较常用的电流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重点分析PI控制和重复控制,PI控制的参数较少,简单可靠,易于实现,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稳态误差,PI控制的抗干扰能力也较差。重复控制则可以实现对参考信号进行无差跟踪,实时控制效果较差。
近年来,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渐渐取代了模拟控制技术。数字化 PWM 控制算法因其算法简单、控制效果好、硬件调试电路比较简单,这样使得硬件成本下降不少,因而得到了不断发展,应用前景广阔。为了使并网逆变器侧输出单位功率因数且无谐波的正弦电流,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验,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数字控制方案。针对并网电流控制,仅仅采用常见的控制策略有重复控制、滞环控制、无差拍控制、PI 控制等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控制目标,来采取多种控制策略的转换来实现。
为了改善逆变器输出波形,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并网控制策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改进。文献(1)提到,将扰动观测器加入无差拍控制中去,通过观测器发出扰动可以实时观测负载电流,增强了负载适应性。滑膜变结构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鲁棒性较强,因为具有固有的开关特性非常适合应用到逆变器的控制中去。文献(2)利用重复控制技术对逆变器输出波形进行谐波抑制。重复控制技术的特点是输出特性相对稳定,谐波含量较少,系统稳定性强,但是对误差的跟踪性能较差,会延迟一定时间。文献(3)等人在控制系统中加入PID控制方法,可以对开关周期进行追踪通过较为精密的参数设置可以是系统获得良好的性能,弥补波形输出质量不高这一缺点。彭传彪等人提出滞环电流控制是一种优越的非线性控制,控制简单,易于实现,但是因为环宽的局限性导致开关频率不稳定,谐波种类较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适应滞环电流控制策略,采用基于滞环电流控制的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改变环宽来实现开关频率的固定,减少输出波形的畸变率,抑制谐波。文献(4)引入频率反馈环节,考虑开关频率的周期性变化,通过PI控制器调整滞环控制器的环宽值,使用模糊推理在线整定比例参数,提高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文献(5)通过对比传统正弦脉宽调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方法―反相载波交点式采样法,该方法的调制效果接近自然采样法而优于不对称规则采样法,因此利用该调制方法产生的SPWM波更接近正弦波,控制点时刻的计算只需求解简单的直线交点方程,控制算法简单,节省了微处理器的储存空间,易于在DSP系统中实现。
针对光伏系统直流注入的研究,文献(6)提出采用半桥拓扑逆变器的方法来抑制直流分量流入电网。文献(7)提出一种基于直流分量检测及校正方法,采用高精度检测电路和检测元件来实现较为理想的直流抑制效果,但是,这样成本较高。文献(8)同时提出在逆变器输出侧串联隔直流电容器的方法,为了避免基波的压降过大,要采用较大的电容,但在实际应用中理想电容并不存在,并且电容元件对电路的影响很大,一旦损毁,就会引发断路,会导致过电压的现象。文献(9)将虚拟电容的思想引入直流抑制中,通过改变控制方法来代替隔直电容,使并网逆变器的输出中不含直流分量,但是光伏并网系统的LCL滤波电路工作时,采用电容隔直的方法可能失效。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PR与PI联合控制的直流抑制技术,利用PR控制器的无静差跟踪交流参考量、PI控制的无静差跟踪直流参考量的特性,这种方法无需增加硬件电路,且只占用很少的控制芯片资源。
4、总结
全球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但是传统的化石能源总会枯竭,世界各国在能源上的争夺愈发激烈,加上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又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就是众多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中一种,日益成为各国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热点。而光伏并网发电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必由之路,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MATTAVELLI P. An improved deadbeat control for UPS using disturbance observ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 2005,52(1):206-210.
[2] CHEN Sufen , LAI Y M, TAN Siewchong,et al. Optimal design of repetitive controller for harmonic elimination in PWM voltage source inverters[C] ∥Telecommunications Energy Conference, 29thInternational. Rome, Italy:[s.n.],2007:236-241.
[3] 高军,黎辉,杨旭,等.基于 PID 控制和重复控制的正弦波逆变电源研究[J].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02,21(1):1-4.
[4] 彭传彪,王少坤,王晓锋,侯振义. 自适应滞环电流控制逆变器复合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31(7):42-47.
[5] 曾江,刘艳,叶小军,余涛. 有源滤波器的低损耗滞环电流控制方法[J].电网技术,2012,34(1):73-78.
[6]彭振江. 基于DSP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优化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2013.
[7] 刘鸿鹏, 王卫, 吴辉.光伏逆变器的调制方式分析与直流分量抑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9):27-32.
[8] ARMSTRONG M,ATKINSON D J,JOHNSON C M,et al. Autocalibrating DC link current sensing technique for transformer less, grid connected, H-bridge inverter systems [J]. 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 2006,21 (5) :1385-1393.
篇3
【关键词】控制技术 逆变器 标准
1 技术背景
1.1 技术含义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电网电压跌落的情况下,光伏系统能维持并网状态并正常运行,且支持电网电压恢复至正常值,这种低电压区域的过渡技术即为光伏低电压穿越技术(LVRT)。
1.2 低电压穿越规范
电力系统由于各种因素产生电压降低的现象以后,光伏系统的并网点电压若降至曲线下方,如图1所示,则系统将光伏电网隔离开。在此期间,仍然保留在电网内的逆变器应逐渐恢复至原值,恢复速度为额定功率*0.1每秒。为保证光伏系统的安全,可将系统设计为逆变器供应动态的无功功率给电网系统。图1即为光伏低电压穿越具体要求。
由于之前的低电压穿越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增添了零电压穿越这一新技术规范。规范要求电网电压为零后,光伏系统应能提供150毫秒的并网运行时间,实际工程中则需要结合重合闸动作、保护动作等因素消耗的时间,以及电网管理单位的要求综合设计。
2 光伏低电压穿越原理
由于光伏设备将电能收集并转换后,转换的电位为直流电而不是电网的交流电,因此需要用逆变器进行预处理,图2即为逆变器和光伏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为了达到低电压穿越目的,当前主流的控制策略是双闭环控制法,包括电压外环控制以及电流内环控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针对电压在逆变器处理前后的不稳定现象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因电压波动产生的电能损失,将光伏发电的能量利用率尽量提高;后者则针对功率进行控制,并根据并网指令电流对光伏系统的功率、功率因素等方面进行即时调整。图3为双闭环控制原理。
电压外环控制是用于稳定直流侧电压以及并网逆变器有功功率的输出,通过直流电压外环的闭环反馈以及PI调节作用,可以无静态误差地跟踪直流侧电压。在直流侧,由于存在有功功率消耗,若不考虑逆变器能量损失,则有如下结论:通过对有功电流的调节,能实现光伏发电产生的直流电的电压稳定控制。对此,可以设计光伏发电直流电压的外环PI调节系统,以达到控制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大小的目的。
逆变器三相输出电流PI前馈解耦通过电流内环控制进行,由上图3的结论可知,有功电流分量比较电压外环控制的参考值得到差值,测定的无功电流分量减去参考值的结果由PI调节,实现误差电流的调节功能。将PI调节器得到的信号经解耦量的引入,再通过空间矢量脉宽(SVPWM)调制得到控制开关管的开关驱动信号,进而完成逆变信号的输出。
电流控制方法有比例谐振法和滞环PWM控制法等。滞环控制中的滤波器不易设计实现,电流谐波含比较高;重复控制法稳态性较好;无差拍控制法的劣势是系统参数的变化会干扰控制效果,且系统的频率适用范围较窄;比例谐振控制法实现较为困难,即使得以实现也因为电网频率改变、系统精度下降等原因效果较差。PI控制的优势体现在能独立的对电流的有功部分和无功部分进行控制,在保证输出较好的跟踪参考值的同时兼具优异的动态、稳态特性。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郑飞, 张军军[1]针对LVRT数字仿真进行光伏系统的设计进行介绍,这种方案以数字仿真器(RTDS)为理论基础,能够实现光伏并网逆变器在两种工作状态下的LVRT控制:一是三相电网电压保持在正常水平时的工作状态,其次是电压对称跌落时的工作状态。但是本文所提出的办法对直流侧电压过大问题的解决没有涉及;2011年7月,新竹大学科研人员发现,LVRT可以通过正序、负序电流注入法实现;2012年,华北电力大学刘子兴、冯燕闯、梁海峰等通过研究,提出了全新的以电流无差拍为基础的LVRT控制思想,主要是通过逆变器输出电流范围的限制以及系统中增添卸荷电阻的方式防止直流侧电压过高的情况发生,从而实现LVRT。
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目前,LVRT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部分国家的光伏产业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如德国、美国、西班牙已经针对本国电网的特征相应出台了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标准。随着光伏产业日趋成熟,相关标准必然趋于更加合理和全面。当电网出现电压暂时性跌落故障,且跌落至电压均方根值90%以下时,光伏电站必须能在20毫秒的时间内维持无功功率的传输支撑电网电压,此阶段的电网电压、无功电流关系为前者暂降1%,则后者应上升2%。电网恢复后,光伏系统的向电网输送的有功功率增长速度应保持不少于20%Pn/s。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和西班牙对此其提出了明确规定。
随着国内外对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的深入,光伏并网系统的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未来由光伏产业发出的清洁的电能将会占据很大的装机容量比例,这种趋势也对传统的电力系统产生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故障出现后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方面。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电网电压下跌,并网电流就会冲击式上升,这种冲击尖峰电流对变流器的性能的考验十分严峻。如果用解列这种被动保护式的应对方法进行故障的解决,很容易大幅降低光伏设备的有功输出,从而将电力系统的故障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其他电站的解列,引起大规模停电的供电事故。由此可见,低电压穿越功能对于光伏电站十分必要。
4 穿越的关键技术
若要实现较好的光伏电站低压穿越,首先需要检测两个参数,一是电压同步锁相信号,其次是正负序分量,这两个参数对于算法的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低电压穿越的基础。
4.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对于光伏发电系统而言,温度、太阳能辐射度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光伏电池输出电参数的主要方面,也决定了光伏系统输出的不稳定性。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目的,就是将光伏电池的效率提升至最大值,并实现光伏投入产出比的最佳。
4.2 防孤岛检测技术
光伏发电并网后,将系统转换的电能输送至电网。一旦电网由于某些原因产生故障,电网随即产生跳闸等保护动作,而光伏电力输送不会因此而停止,并持续的向本地负载输送电能,这种现象称为供电的孤岛现象。孤岛现象的危害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会因为电力切断不彻底给电力维修人员造成安全威胁;其次是系统设备的冲击力会影响逆变器等器件的性能,甚至导致设备的损毁。
4.3 锁相环技术
q轴定向锁相、过零点检测等锁相环技术都能实现不同电网的电压同步。基于q轴定向的锁相技术原理是建立两相旋转坐标系,将坐标系q 轴的旋转频率调节至与输入频率一致,由此得到锁相信号。该方式原理简单,实现方便。但其劣势体现在电压的不对称跌落情况下,因为同步旋转坐标系所携带的直流部分会掺杂2 倍频交流分量,这个交流分量导致锁相信号精确度降低,严重的甚至无法进行正弦信号的锁相。为了能对不对称的电压进行锁相信号的获取,一般进行锁相环带宽减小的处理方式进行锁相。过零点检测锁相的原理则是首先进行电压的检测,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电网电压极性进而得到相角信号,但是存在电网电压畸变时检测的过零点会有多个的缺陷,目前应用较少。
4.4 正负序分离技术
电压如果存在跌落不平衡的因素,锁相信号的获取难度较大。基于正负序分离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常见的分离方式有五种,分别是滤波器分离法、陷波器分离法、T/4 延时法、解耦法以及二阶广义积分器法。这五种方法任意一种均能有效提取出正负序分量,但各个方法均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系统实际情况选择。
5 总结
本文阐述了逆变器的工作原理,总结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关于光伏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控制方法和关键技术。现如今,对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研究较多且较深入,低电压穿越的理论也趋于成熟,但是在具体进行低电压穿越的控制设计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低电压穿越相关的参数标准不够明确,这对于光伏并网的规范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此阶段的光伏电站的实际建设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郑飞,张军军.基于RTDS 的光伏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建模与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22):19-24.
[2]Chia-Tse Lee,Che-Wei Hsu,Po-Tai Cheng.A Low-Voltage Ride-Through Technique forGrid-Connected Converters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2014,47(4):1821-1832.
[3]梁海峰,冯燕闯,刘子兴,等.基于无差拍控制的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J].电力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1(21):110-115.
[4]BOLLEN M H.Understanding Power Quality Problems:Voltage sags andInterruptions [C].IEEE Press Series On Power Engeneering.New York.2015.
作者简介
肖远逸(1992-),男,江西省九江市人。曾获得上海电机学院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伏并网。
王B,女,北京市人。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特聘教授,洋山学者。
翟立唯(1990-),男,江苏省泰兴市人。上海电机学院硕士。
篇4
美国又在开始引领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就是互联网代表的信息革命。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广泛利用导致信息的大量生产。当每天创造出多如牛毛的信息后,就有人开始琢磨,怎么从中淘出有用的东西,为个人生活与企业提高绩效服务。IT产业的前沿目前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信息的搜索、挖掘、分析。前几年国内大量上马云计算,很多单纯强调节约成本。然而,利用同一个云计算服务的各个组织的信息不仅仅是单个组织信息的简单累计,它们更构成集结层面的信息。如果从内部打通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集结层面的组织行为。对云计算而言,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节省单个组织的IT成本(即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是它如何提供新的信息并为分析这种信息服务。要发展分析能力,建立数理模型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两年美国讲的更多的不是云计算,而是计算(computation)。许多大学正在把计算作为跨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很多传统学科的名字最近纷纷被加上“计算”这一前缀。目前最热的就是计算生物学。
对新的信息的挖掘和计算正在成为创新活动的前沿。讲个例子,英国有一个对冲基金,它把全球每天Twitter上面的信息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处理,以此来测量每个国家的公众情绪,然后再推测这个国家当天的股市走势。每天由Twitter制造出来的信息有成千上亿,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利用它,但他们想到了。如果某国公众今天发的信息以悲观为主,就说明他们的情绪不好。人一悲观就容易卖股票,一乐观就容易买股票,他们据此对股市的走向进行预测并决定他们公司投资的方向。两年下来,他们的表现比产业平均高两个百分点。
一个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是个人化医药。生物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学的发展方向。现在从一个人身上可以搜集数百万个生物标签。然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机制是什么,现在的医学界根本不知道。可能至少还要50年,而且需要全世界规模的大笔投入,人类才能搞清楚生物标签之间及这些生物标签与药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医学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病,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生物学特征调整药的化学成分,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对症下药。也就是说,未来的西医在治病用药时将与中医相似。现在的西药是大众生产时代的产物。它只是告诉你,吃这个药是治肝炎的,65%有效,35%没效。这35%为什么没效,没有人知道,因为它只是在临床试验时的统计数字。与此相反,中医一直强调根据个人的病情下药,但问题是中医把生物过程完全黑箱化,没有具体的因果分析。在信息革命的未来,医学将出现西医强调的因果机制和中医强调的个人化用药的结合。这将是一场医学上的革命。
对中国的未来有最深刻影响的恐怕是三维((3D))打印机的出现。它不用经过因循守旧的敲击、扭曲和切削原料这些传统机械工序,而是通过一个像打印机一样的机器用层层叠加材料的方式生产出产品。比如说做手机的壳子,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把所有设计调出来,一摁键,那边就开始做,就像浇铸似的,用特殊的材料,一层一层地打印,结果很好。在未来世界的许多东西,按照一个理想状态,都可以这样做出来。这个东西的诞生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将是十分深刻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各种东西都是由工人在工厂里用机器来制成的。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机器,它什么都可以造,而且根本用不着去专门的工厂,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到了那时,还需要世界工厂吗?今天支撑世界工厂的中国农民工到了那时候将以何为生?
在一个在家里可以生产各种商品的时代到来时,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将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才能应对这一天的到来。在三维打印机的产业链里,用来印东西的复合材料必将成为最有潜力的一环。同时,各种产品的设计也将成为重要的一环。大量的就业将会围绕着为生产,维护这些打印机、这些打印机使用的复合材料以及各种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咨询服务而存在。很多美国专家认为,当生产由大规模制造模式转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时,很久前被新兴市场抢夺的生产岗位将会重新回到发达国家手中。这对至今还在对富士康拼命招商引资,还在想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地方政府而言,应该是敲响警钟的时候了!
美国能再次引领新工业革命,在于它有一套由新人、新公司、新办法来创造新产品的市场机制。从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来说,不断更新的市场要容易得多。日本的电子行业永远是由索尼、松下那几家垄断,其内部的各种惰性和既得利益使它们很难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断地做出创新。《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说,这样的体制正是日本的电子业衰落的重要原因。对照美国、日本的创新体制各自的优缺点,中国必须认清由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体制的强项与短板。短时间的大量资源投入是中国模式的强项所在。然而,当各地蜂拥而上光伏产业后,很快就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并导致全球光伏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缩水。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它应该依赖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为企业提供他们没有但又十分需要的支持。政府手里的资源也不应该像赌博一样一下子砸在一个产业里,更忌讳政绩驱动原则。政府应该干的是提供创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并鼓励产业发展的多样性。
物品极大丰富时代的平等
经济学一直在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美国最近有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为我们带来一个物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计算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工程、三维打印、纳米技术、人机互动界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将创造出一个物品过剩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整个人力资本的结构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制造业工人将面临失业的威胁。但与此同时,会有大量与新产业相关的服务需求产生,比如机器维护、各种各样的设计。这种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一个社会后果是,有知识的人会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而没有知识的人将在就业与收入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现在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工作的人,收入和一般老百姓已经差距很大。科技革命带来的后果将使收入差距会更大。未来的社会将在平等和分配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问题。如果不想办法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任何社会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非要打造所谓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很多可以从小事做起。据报道,一位印度的企业家做了个有益的试验,他把iPad给根本没有上过学的贫民窟孩子,里面存有用英语教生物学知识的游戏,看这些孩子能不能自己学东西。三个月之后发现,他们能掌握20%的知识。后来这个企业家派了一个比他们大几岁、但也没受过教育的孩子,专门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去鼓励他们。又过了三个月,发现他们能自己学会30%的内容。这个企业家又为这些孩子找来志愿者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提供辅导。三个月后发现,这些孩子掌握的程度上升到50%。通过这样一个试验,这位企业家得出结论,印度需要的是25美元一台的、有类似iPad功能的电子产品。它将成为印度在信息时代为减少不平等的努力中重要的工具。中国有这么强的电子产品的山寨生产能力,为什么不学习一下这位印度企业家呢?中国地方政府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出资提供200元以下的,有类似iPad功能的电子产品,然后再组织大学生、退休教师为主的志愿者,通过互联网提供学习方面的咨询,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苏联教育模式新启发
篇5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生产实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进而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这就要求有强有力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支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要求较高,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校外集中进行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经费紧张等原因,两者在形式和内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和重合,影响实习与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探索新型的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1生产实习常规开展方式与新需求分析[1]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及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现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专业涉及领域由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和特种材料拓展到光伏玻璃、膜材料、复合材料等多种新型功能复合材料;而生产现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场地越来越小、密封性越来越好。同时,企业对技术的保密意识越来越强。显然传统的实践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不利于符合生产现场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现状下,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教学与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2生产实习的重要性[2,3]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
2.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
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了解,也就最清楚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人才层次、类型、规格等方面。因此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使它们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充分发挥了企业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使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能够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2)企业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真实的工程环境,这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企业必须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这些是作为教学单位的高校所无法达到的;企业所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研发、市场、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训练和培养工程人才能力的最好题材;企业所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正是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所不及的;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场地和机构,是工程人才未来发挥作用的场所。因此,只有开展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设备、师资的最佳组合,才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出满足“卓越计划”培养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总之,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借着带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机会,真正地深入到企业、车间、班组中去,本着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带着问题去学习,以弥补自身偏重理论教育而工程实践较少的不足。
2.2企业实践
我们聘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采取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原则上每7名学生聘请1名企业导师,同时配备1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将学生带到企业后,首先接受企业的进厂安全培训以及各车间、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培训。然后,学生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入实验室、车间、班组,在企业导师、工艺人员、师傅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每一个生产工艺中设备布置、工艺制度、操作制度等细节部分。在对岗位较为熟悉后,可助岗或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与工程实践亲密接触,丰富专业知识,进而探究现有工艺过程的优缺点,帮助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较早接触社会,学会与人相处,增长人生阅历。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第7学期熟悉所在企业、车间的原料准备、成型工艺、烧成工艺、窑炉制度、检选包装等工艺流程,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第8学期,双导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实践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可以是产品的研发、制品的使用跟踪,也可以是几种原料的性能比较、原料不同含量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各工艺、制度研究,或是对企业某项产品质量及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不拘泥于题目类别与研究形式,只要是在这其中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最好的。
3与企业合作生产实习模式[4,5]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校企合作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点,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选择。近年来,我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突出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如下几点:
(1)“企业引入”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
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
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
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4结束语[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经学生和实习基地反馈,此培养方法效果较好,学生熟悉了专业、企业,培养了能力,企业较早培训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学校真正完成了对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三赢。高等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具备较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实现高等教育和有志青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8-140.
[2]焦宝祥.卓越工程师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2(75):147-148.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5-17.
[4]李娜,王武,王红玲.实习基地外延拓展与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5-187.
[5]魏宏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35-37
- 上一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