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17-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亲情的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我校24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有70.1%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7.3%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9%,甚至有16.5%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留守儿童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248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
2.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248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的,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48名留守儿童中,有40%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38.7%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从几年的学校德育及对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尤为突出。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发现,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条件下,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等,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内容,增加生存技能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鼓励、支持团队中的核心角色与留守儿童深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抚慰他们的心灵和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3.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J].教坛聚焦,2010(17)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6(8)
[3]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MPA学位论文。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篇2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
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在班级管理中我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有一位留守女生,她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班主任问她原因, 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经过家访,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此后,班主任经常和她耐心谈话,节假日带她回家吃饭,嘘寒问暖。从这以后,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从这以后,她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知道她渴望母爱,她需要更多家庭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班主任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母爱洒落在孩子身上。现在,她有了明显地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陈某是福成中心校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偶尔回家看一看,陈某跟着读中学的哥哥,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班主任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陈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语文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的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两个月来,他语文成绩跃居全班第八,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
运用电话等通讯工具和其父母取得联系,可以鼓励留守孩子写信和父母进行交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外挣钱的不易,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其实父母一直在关心他们,从心底里爱着他们,想着他们,念着他们,并为此而发奋学习,使亲情的纽带不至于松散。福成中心校有一个女生,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授课老师经常鼓励她用热线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留守生的心理,细心体会,耐心倾听,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有人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篇3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21-01
1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自立自理能力缺乏,委托监管难以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
(1)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缺乏共同的语言,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此外,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与学校联系少,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因而,大都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
(2)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3)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4)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有的留过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能挣钱,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5)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心的安全隐患。
2 教育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儿童的多半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首先,师资要过硬。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把不合格的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而且要注意的是考核不能唯分而论,而应全方位的考察,检测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做到不愧于为人师表。其次,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应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如开设精神、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课程,这对成长中的儿童是必要的。第三,对于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强寄宿学校建设来予以解决。最后,在学校教育方面,为了能更好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动向,笔者认为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很有必要。通过建立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管理,时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给他们多一分关怀。对他们还有必要设立“家长制”,将对他们的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头上。施行专人专管,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给他们以“父爱”、“母爱”,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14-02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2075.42万,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宽,这个数字正在增长。“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我国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父母缺席的困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可见解决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道德认知模糊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 孩子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才可以判断是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识模糊,如部分留守儿童信奉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有任何用途,长大还是要和父母一样务农或外出打工,所以他们学习不上进,有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行为。家长大多关注物质补给,忽略精神关爱。家长认为物质上满足孩子就足以让孩子满意,所以把教育重任交给学校,而学校注重学生智力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缺失
道德情感是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缺失主要表现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厌学现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时,有教师歧视,他们有问题不能在老师那里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情绪易失控;回到家里,父母缺位,祖父母知识有限,课业无人辅导,问题堆积成山无法解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情感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变化的关键转折期,父母常年在外,亲子关系疏远,对亲情逐渐淡漠,不愿意与人交往,易产生交流障碍或交往困难等问题。
(三)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主要表现在学习自觉性差。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做事情没有热情,对生活失去信心,遇到困难时经常选择逃避,不愿意面对和解决。
(四)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在有一定道德认知观念后的行动结果。在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实现知和行的有效转化。现在留守儿童已出现了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现象,在课堂上冲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逃学旷课;部分留守儿童有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偷盗行窃的行为;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虚拟世界,网上交友聊天、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部分留守儿童还出现心理情感问题,并伴有自杀、自残、自虐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道德问题的原因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他们道德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缺位
1.监护人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监护人大多为祖父母。祖父母,隔代监护,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不能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学习困难;另外,祖父母带的孩子比较多,他们一般只会照顾孩子的温饱问题,不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感问题,缺乏沟通和交流;最后,隔代溺爱问题非常明显。孩子刚有错误意识和行为,监护人认为是小问题,不必小题大做,不予以纠正和制止,最终容易发展成为道德行为的大问题。
2.父母道德教育缺位。
外出的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式大多是打电话、发短信、写信。据调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打电话居多,每次通话时间短、联系频率低。 父母每次打电话关心的基本是孩子吃饱穿暖问题、学习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几乎不关心孩子的个人情感问题。这将导致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有问题时无人倾诉、没有办法解决,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走上自杀或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错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这种观念在农村依然很严重,学校经常以教师所在班级的成绩进行各项评比,对老师各项素质技能进行评估。老师只关注学生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无人帮助,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素质相对偏低。据调查,一些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教师一人担任好几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备课时间长,感觉压力大。教师有时知道谁有学习或者情感问题,想沟通交流、家访,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基层教师素质偏低,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态度恶劣,冷言冷语,有的还动用武力,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家庭责任,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家庭道德教育,要强化家长的监护与教育责任。一方面,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如果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相对疏远,这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创造一个温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母有一方在身边的,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交流;父母都不在身边的,要尽量创造条件,通过打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子女交流,让子女在远方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以及内心情感,遇到苦难时积极鼓励他们渡过难关,取得进步时要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要尽量让学校教育家庭化。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学校每个月发给或寄给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一份留守儿童近期表现资料,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动态,学校也要针对不同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之余要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发展的游戏或活动。活动要结合农村的环境特点,重视留守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要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加大师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应多方面关爱留守儿童,主要是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和学习,在出现问题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村委会要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社会要积极提供帮助,可建立一个关爱基金会,对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救助,还要提高社会及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政府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民工回流,让更多的父母愿意回家,让农民工在家务农、就近工作或创业。这样,父母就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政府还可以改变留守儿童的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涂小艳.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J].智富时代管理,2016,(3).
[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皖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92-02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皖北地区指处于黄淮海平原西南端、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国土面积占全省近三成、人口占全省四成多,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农村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批出现,教育产生了新的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为此,我们开展了皖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从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每个市分别选取了农村初中或小学3所,每所学校随机抽3~4个班,共60个班级,总人数4 000多(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例约为2∶1)。据统计,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约占75%,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其中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占37.5%,其余均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62.5%)、祖辈监护(30.5%)、亲朋监护(4.7%)和自我监护(2.3%)四种类型。
(一)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首先,大多数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都将监护的重心放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监护人精力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监护,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二)品德教育松弛
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急切致富心态迅速膨胀,只看眼前利益,部分农民工看到上高中、大学不是义务教育,费用较高,又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家的子弟就业更难。因此,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加之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不关注。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和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三)防卫意识较差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校方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身心发展畸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和最现实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构建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流入地政府开放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扩大公办中小学借读规模,“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并接收以教育成本补偿等问题应具体分析,一一加以解决”[2]。同时,适时修改相关法律,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流出地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鼓励和动员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寄宿制学校,让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走进留守孩子;多方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办学效率;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
(二)学校支持
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各级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要作定期而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建立留守子女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帮助、督促、检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其次,要调整现有学校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就现有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兴建农村寄宿式学校,成立亲情服务部,建构“家庭式”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部”。再次,优化教育内容,加快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增加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即使初中毕业也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将来外出打工,也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即农村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3]。最后,突破旧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家庭支持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所有问题自然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持消极态度,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与学校联系,导致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工情况缺乏准确的信息,自然外出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也不了解,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所以父母在外出打工前,一定要到学校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同时在外出打工后应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配合、支持学校开展教育。然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如果父母都外出,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多同临时监护人和孩子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要与孩子的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社区支持
留守儿童生活在社区,受社区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就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社区对未成年人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村委、乡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指导,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同时,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组织。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由党政机关相关人员或退休人员组成,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共同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篇6
【关键词】教育教学工作;留守儿童;语文教学;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留守儿童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有少部分儿童属于城镇留守儿童,是父母亲属到其他区域发展、务工而导致儿童留守于城镇,但城镇留守儿童较少。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而促使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属在为城镇化、工业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至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家庭上的因素而导致其正常的学习活动受到影响。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何抓好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学校的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长期担任语文教师,不少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此谈谈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抓好语文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留守儿童及其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也就是具体指那些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而儿童自己一个人在家或者跟随爷爷、姥姥等生活在家的孩子,留守儿童以农村儿童为主,我们平常所说的留守儿童,如无特别强调,均指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的儿童具有许多差别,其在心理上、情感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和相应的缺陷,正是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得到大规模快速推进由此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多转移到城镇暂时工作、生活而导致的,因为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且相应地报酬更为优厚,所以鼓励许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生活,但是由于这些到城市务工、生活的“农民工”并没有城镇户口,其子女在城镇上学受到一定影响,虽然目前许多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可以在城市上学,但是由于无人照看子女、没有住房、经济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只允许儿童留在“老家”上学。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留下的并发症,深刻体现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矛盾交错冲突的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同时也比较多,主要体现在:第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正确看待问题,对于事物的好坏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所以导致留守儿童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第二,许多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辈”的亲属照看,对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较为低下,总体学习成绩较低;第三,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作息时间没有规律,生活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第四,许多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内向、孤僻,非常不善于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甚至少数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疾病。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必将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障碍。
二、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是上述诸多问题,是摆在学校教师面前需要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据此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但归纳起来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在外务工,许多外出务工者为了节省路费和开销,以及用工者不准许务工者回乡等因素,一年之间只有在过年过节回家几次,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关心,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功用无法发挥,致使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影响其语文学习效果;第二,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处边远贫困山区,其父母就是因为家庭较为困难而不得不长期到倒是从事苦力劳动的,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也较为缺乏,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第三,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城市务工,父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和照顾,父母在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从而尽量在金钱、物质上满足子女的不当要求,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更加忽视,容易养成留守儿童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攀比物质享受等不良性格。
三、抓好留守儿童语文教学的对策措施
语文课程作为“百科之父”,学生学习许多课程均要以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如果一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相当匮乏,那么就难以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并且,在许多中小学中的语文教师通常兼任班级的班主任,不仅要进行教学活动,还得负责对学生开展道德平日、日常生活学习管理等方面的诸多职责,语文教师和留守儿童的整个学习活动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抓好留守儿童语文教学的对策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为此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语文教师从单纯的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为既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引导、学习引导的角色,既要做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师,也要做留守儿童的“朋友”,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第二,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知识文化素质、更加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以更好地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第三,语文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除了认真抓好具体的语文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培育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别帮助和指导,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
篇7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区已组织班主任教师和部分科任教师,通过入户走访、填表、班会座谈等形式,对服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以及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进行了摸底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掌握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成长需求。
就笔者所在学区服务范围内现状而言,2011年我学区在校学生为904人,“留守儿童”有206人,占全校学生的22.8%。其中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为155人,占全校学生的17.1%,母亲在外的为24人,占2.6%;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学生为27人,占2.9%。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的163人,占79.1%,隔代托管的留守学生为29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4.1%,亲友托管的为14人,占6.8%。2012年我校在校学生为987人,“留守儿童”则上升到310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31.4%。总体来说,我校农村留守学生人数较多,呈逐年增加趋势,存在的问题,一是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教育削弱,甚至断裂,使“留守儿童”的正常教育受到影响。特别是孩子长期缺乏亲情关怀,造成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流能力差;或者变得任性,放任自流。二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管理孩子重视教育和成才,爷爷奶奶则更关心孩子的生活。前者严,后者松,往往导致“严厉”与“溺爱”的冲突。三是部分“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了一些家庭责任,生活上有困难,患病不能及时治疗,易受到意外伤害;四是部分留守学生家庭贫困,生活条件差,孩子营养不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要求
一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尽快和自己的父母团圆。
二是大多数“留守学生”对父母寄予了理解,知道父母在外的难处,表示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但也有个别学生对父母感情日渐淡薄,甚至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好”,在不在家无所谓。
三是生活上渴望得到帮助是“留守儿童”的另一心愿。特别是一些隔代托管和亲友托管的学生,生活上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除上学外,洗衣、做饭、照料家禽家畜等所有家务活几乎都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有的甚至还要照顾自己年老的爷爷、奶奶、年幼的弟妹。身心极其疲惫,学习成绩下滑,健康问题较多,属于很“苦”的一种孩子。
三、学校的应对策略
学校首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建档,并与家长和监护人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座谈会,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求;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经常家访,与监护人沟通,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孩子。笔者所在学校已尝试按学生居住地域划片成立“校外学习生活互助小组”,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以做到经常性、最大限度地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农民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城乡二元制的结构,使大量的农村孩子不能一起进城,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同时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是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上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心理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性格内向且孤僻。这些孩子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特别少,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表现就是冷漠不爱交谈。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得不到关爱的孩子,自然在心理上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此外,留守儿童过早比同龄的儿童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歧视或者是扭曲的心态。
(二)教育上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上的问题。在农村,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过程中,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就是在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方面,长期的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情感上的呵护,自然在品德方面的表现逊色于别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方面的问题,自然很容易产生诸如`纪违规、小偷小摸,甚至违法的不良行为,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人格方面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还表现在人格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在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因为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但是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父母因为生活外出打工,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人格的健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这些留守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没有健全的家庭,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
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应该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心理上跟别的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特别关注,帮助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还表现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学生一起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同学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别人帮助提高成绩,健全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温暖。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学校可以给这个特殊群体,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还需要配备心理老师,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可以健康安全地学习与生活。此外,学校应该尽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的交流,都应该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生活状态,与家长不断地协商,从而制订最后的教育策略。作为班主任,也可以采取自己的方式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开展孩子与父母的视频对话,来不断地引导孩子,尽量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目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心理上的问题,还包括教育上的问题,需要当地的管理中心结合农民就业问题更好地去解决,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建设的速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辜胜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3]辜胜阻.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5).
[4]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1).
篇9
留守儿童学生品质发展水平教育启示“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基本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家庭(主要是父母)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
一、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研究的意义
纵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的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学习品质的维度等学习品质内部结构层面进行的,且针对的多为中小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尤其是揭示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的现状的。
只有了解认清学生的学习品质的结构和现状,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品质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品质结构和现状,有的放矢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
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但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呈两极分化现象比非留守儿童严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1.低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
由于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学习的阶段,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还处于同一起跑线,自我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因此对他们学习品质发展水平的了解方式也较少和简单一些,从低年级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价各项得分和学生学习状况上分析,低年级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无论从哪个维度看没有明显的差距。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分较高的学习状态也较好,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分较低的学生基本上学习状态也不佳,从调查中了解:个别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前提,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品质就像一张白纸.
2.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
在调查中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没有明显的差距,但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呈两极分化现象比非留守儿童严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我们分别在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差和较好的群体中找出典型个案,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自身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调查,寻找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
3.中、高年级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差”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现状及分析
据调查: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往往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不是年老体弱的就是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监管的孩子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无力去教育培养这些孩子,更谈不上在学习上给这些孩子什么辅导和帮助了,隔代亲,老人往往会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使孩子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氛围。导致这些孩子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低,学习状况堪忧。从学习品质四个维度分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志薄弱,自我认识不全面;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能力较差;厌学情绪较重,甚至引发学习心理障碍。
4.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好”的中、高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现状及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且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相当的不错,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家庭结构、生活学习环境都处于劣势,即使与其他留守儿童比较,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毫无优势而言,而他们为什么会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突出?我们不妨从学习品质的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这些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兴趣;这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学习独立性水平,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基本科学,且有较强的学习意志;“较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强烈,学习习惯良好。
三、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的对策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1.社区方面
由于农村文化娱乐事业的落后,留守儿童在节假日“无娱可乐”,会受些小混混影响,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影响留守儿童们学习品质的形成。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如能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充分发挥我国农村良好的优良传统,积极调动农村高素质的老年人以及乡村退休的老教师参与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品质水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等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对留守儿童来说,如能通过必要的学校教育补充家庭教育的缺失,将有利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
3.家庭方面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