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减排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减排报告

篇1

2020年11月24日-27日,本人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有色工业炉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该论坛于25日在南昌金陵大酒店召开,26日由协会组织参会人员去贵溪冶炼厂参观。下面将论坛和参观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25日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家生、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志方、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方云先后致辞。上午9点至中午12点30分,先后由东北大学、昆明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铜集团、铜陵有色公司等十多家公司发表了报告。下午1点30分到晚上19点,冶炼技术、固废处理、耐材应用、金属加工及相关配套分论坛和工业煤制气分论坛,又有二十多名专家进行了报告。

25日的论坛,主要针对铜的冶炼过程中,涉及到铜的冶炼技术、冶炼炉窑、冶炼燃烧原料、炉窑耐火材料以及冶炼烟气排放等多个领域。

与金威铜业有关的内容不多,仅有一个《细晶粒超级锡磷青铜带退火工艺的研究》。由江西铜板带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刘羽飞报告。该公司生产的C5191、C5210、C5240等锡磷青铜有些开关复杂、折弯半径小、折弯角度大的端子、深度较大的深冲件及一些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按压的电子器件会出现折弯深冲开裂及按压失效技术 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一是在水平连铸时引入电磁铸造技术,起到减少反偏板及细化晶粒的作用;二是采用铸坯预压下再均匀化退火技术,细化开坯后产品晶粒组织;三是调整在制品中间退火工艺,细化在制品晶粒组织;四是调整成品加工率,减少不均匀变形,提升产品弯曲性能。通过引入电磁铸造,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使金属液由无序凝固变成有序凝固,减小反偏析。金相试验表明铸坯晶粒明显减小。通过调整退火温度和退火速度,发现在制品晶粒度也有明显减小。

研究表明通过对锡青铜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在化学成分不变的情况下,成品的延伸率、屈服强度、晶粒组织及抗折弯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解决了客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折弯橘皮开裂等技术难题。

篇2

关键词:减排目标;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

中图分类号:F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13-05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一些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设立了“碳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履约机制,催生了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交易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由于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市场机制和成本最小化等原理引入气候保护的国际合作中,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成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 1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400多亿美元。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低迷,但新西兰碳交易体系(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Scheme,缩写NZ ETS)的交易却逆势而上,市值由2010年的910万欧元增长至1.06亿欧元。虽然NZ ETS市值与欧盟无法相比,但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个启动ETS的国家,经过近4年的发展,不但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

一、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概况

1990年,新西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9 797.2千吨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ee,简写CO2-e),2010年,增加到71657.2千吨CO2-e,增长19.8%,平均每年增长0.9%。其中,二氧化碳是新西兰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增长最快,达到34%。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是农业和能源部门。虽然新西兰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总排量的0.2%~0.3%,但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达7.80吨/人,是西欧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中国的1.6倍(2008年中国为4.91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上升对新西兰的气候影响越来越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1950年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气温上升0.3~0.7摄氏度。气候的变化使新西兰西部雨季泛滥,东北部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近年来,新西兰大部分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导致农牧业产量及产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是新西兰经济的基础,其农牧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50%,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农牧业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因此尽早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实施节能减排,对新西兰而言刻不容缓。

NZ ETS自2008年运作至今,已将林业部门、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纳入NZETS中。同时,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参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开发,设立气候变化科研基金,积极承担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社会责任。NZETS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实现了低成本节能减排的目标。1990年以来,新西兰的总排放量逐年上升,但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出现下降。新西兰通过NZ ETS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投资的目标。可见,NZ ETS发挥了应有的减排作用。

(一)明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新西兰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一个长期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不断提出更高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目前,新西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的要求,即到2010年碳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中期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lO%~20%。2011年3月,新西兰又提出长期减排目标,即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为实现减排目标,新西兰采取了碳税、奖励、补贴、直接监管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加强立法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新西兰加强了立法工作。2001年11月通过了《2002年应对气候变化法》(CCRA),并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间,就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奖励、补贴、直接监管措施等五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广泛征询意见,最后确定建立NZ ETS作为低成本实现新西兰碳减排的首选方法。2008年9月15日,新西兰对该法案进行修订,明确NZ ETS是新西兰以低成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给所有经济部门限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限额,超额排放需购买额外指标。并确定了加入的行业部门和时间表、温室气体类型、排放单位的配额分配、碳价格等内容,同时制定措施以降低NZ ETS对企业、家庭和就业的影响。2011年5月17日,新西兰针对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对该法案再次进行修订,针对有关的机构和人员做出了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NZ ETS。2012年8月,在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全球碳交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西兰再一次提出修订草案。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在新西兰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上,确保NZ ETS的推行不会使国内企业、家庭面临额外经济成本的增加,同时进一步提高NZ ETS系统的运作效率,确保NZ ETS在新西兰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制定各部门减排时间表

NZ ETS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2008年1月1日,林业部门成为首批进入碳交易体系的产业部门;2010年7月1日,扩展到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2013年1月1日,废弃物排放和合成气体行业进入Nz ETS。农业部门原定2013年加入,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推迟到2015年。到2015年,NZ ETS将覆盖新西兰的所有行业及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全部六种温室气体。同时,在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免费发放较大比例排放许可配额,其他部分通过NZ ETS以25新西兰元(约等于127元人民币)的固定价格购买一单位新西兰排放单位(New Zealand Units,NZUs)。二是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的企业,只需要履行50%的减排责任义务,每排放两吨CO2-e温室气体上缴一个NZUs配额,相当于12.5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合理分配碳排放配额和规范碳交易价格

为使新西兰企业不因NZ ETS竞争力受损,NZ ETS允许本国企业只对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承担减排义务,并在过渡期对一些企业免费发放排放许可配额。以2005年排放合格的企业排放水平为基准,对碳排放中、高密集型企业按照基准的60%或90%进行免费发放。此外,出口企业按排放基准的90%进行免费发放;农业则在2015~2018年享有2005年排放基准的90%的免费排放额度,从2019年才开始逐年核减免费排放额度。免费发放碳排放配额的措施不仅消除NZETS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也有利于各行业逐渐接受、熟悉进而加入NZ ETS。

超过额定排放的企业通过NZ ETS购买NZUs,或通过海外交易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为自己的额外排放支付更多的费用,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同时,节能减排有盈余的企业,也可在碳交易市场出售自己的排放单位获利。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会根据市场交易中排放单位价格的不同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减排的目的。在过去几年里,NZUs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交易稳中有升,而二级市场交易规模很小,只有少量的补偿项目交易,二级市场价格在17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和22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之间。

(五)建立完善的登记、核证、监管和惩罚制度

新西兰将碳排放量的监测、报告及核查制度作为整个交易体系运行的核心,对检测和计算排放的方法进行详细规定,并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了新西兰减排单位登记系统(the New Zealand Emission Unit Registry,NZ EUR),为新西兰碳减排单位提供登记、报告、核查、监测等服务。要求NZ ETS参加方自我评估排放量,采取月报、季报、年报的方式提交排放报告,政府再通过审计部门核查其是否合规。新西兰还不断收集、修正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库。此外,对于故意不履行减排义务,即不能提交符合要求的排放单位的主体,既要以1:2的比例提交高一倍的补偿额和每吨二氧化碳当量60美元的罚金,还要面临被定罪的可能性。

二、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点

(一)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新西兰最大的特色。一般碳排放交易参与方是能源、交通高排放行业的重点企业。农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占GDP的10%、出口额的50%以上,为12%的就业人口提供工作机会。同时,2010年,新西兰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47.1%。因此,要实现减排目标,将农业纳入NZ ETS就成为必然之举。2008年9月,新西兰《2002年应对气候变化法》修正法案正式将农业纳入NZ ETS,同时,考虑到碳排放价格化将提高农产品的成本,导致新西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农业是最后一个纳入NZ ETS的行业,并在2015~2018年过渡期内,享有2005年排放基准90%的免费排放配额,从2019年开始逐年核减免费排放额度,到2030年核减完毕,从2031年开始农场主承担完全排放责任。在将农业纳入NZ ETS之前,新西兰农业实施了5年的“无碳计划”,凡经认证获得无碳合格证书的天然低碳农业,均取得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的双丰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无化肥、无农药的天然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新西兰通过NZ ETS推动农业节能减排、发展有机农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企业既可通过国内市场也可通过京都市场进行碳交易

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不仅创建了NZUs作为国内的排放单位,用于国内各企业间减排量的交易,而且规范了《京都议定书》下确定的国际排放单位在新西兰的交易规则,国内企业可进行海外交易,使用国际碳信用额度。如,《京都议定书》中基于配额交易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核证减排量(CERs)和联合履行(JI)项目减排单位(ERUs)及长期土地补偿的清除单位(RMUs),以实现最低的成本减排温室气体。不过新西兰碳交易的价格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NZUs的需求和供给。

(三)强制减排和灵活参与相结合

2001年,新西兰通过《2002年气候变化应对责任法案》,并在2008、2009、2011、2012年进行修订,从2008年开始逐步将林业、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工业加工部门和农业强制纳入NZ ETS,最终在2015年,通过NZ ETS实现新西兰所有部门、企业和六种温室气体的减排。因此,NZ ETS可以说是双强制性碳交易体系——强制加入、强制减排。但NZ ETS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参与NZ ETS的方式上。已强制纳入NZ ETS的一些企业,可从政府获得一定的免费NZUs,企业可用于抵消自己的减排义务,多余的可选择在碳交易市场出售;尚未纳入NZ ETS的企业可选择是否进入NZ ETS。这时,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行业性质及规模与政府协商,获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与政府签订碳排放合同的方式来确定本企业的减排责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激励企业加人NZ ETS。

(四)预留了与其他国家、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接轨的相应条款

NZ ETS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与其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协调和衔接,并对未来使用其他国家、区域的排放配额预留条款。目前,NZ ETS主要是通过京都市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进行衔接。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允许本国企业不但可在国内碳排放市场进行交易,也可进行海外交易,使用国际碳信用额度。不过,2012年3月,新西兰政府一度建议限制AAUs、CEils、ERUs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国际碳信用额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使新西兰国内碳交易价格由2011年的20新西兰元跌至7新西兰元。为确保NZ ETS与国际碳市场进行对接,国内企业有机会以最低的价格来进行碳减排,新西兰政府2012年7月宣布继续允许国内企业无限制地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同时,在2015年,新西兰、澳大利亚两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实现互联。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2012年之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并从2008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环境交易平台开始,尝试引入碳交易市场机制,实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减排和低碳技术的提升。新西兰自2008年建立NZ ETS,低成本减排效果明显,对我国有一定启示。

(一)以渐进式方式逐步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新西兰根据本国各部门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渐进式NZ ETS,逐步将林业、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工业加工部门和农业部门纳入NZ ETS。而目前我国企业碳减排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法制、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可借鉴新西兰的做法,根据我国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阶段地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我国明确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计划于2013年各自建成碳市场,通过设立七个地区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积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验,到2015年逐步拓展到全国范围。鉴于我国国情,我国应先发展自愿减排市场,通过减免税收等奖励措施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随着企业减排意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选择碳排放比较大的行业,如水泥、钢铁,电力等,根据我国的强制减排目标发放碳排放配额。我国在分配碳排放配额时首先应采取免费发放形式,然后再逐渐降低免费配额比例、增加拍卖比例,最终实现全部行业碳排放额的完全拍卖。

(二)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法律基础,无论减排目标的确定、排放总量的限定、MRV(可测量、可报告、可监管)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否则,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成为缺少约束力的市场,很难运转起来。2010年,中国虽然把明确的减排目标和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计划写进了“十二五”规划,但与之相匹配的细则、奖惩措施、MRV体系建立方法等都并未“法律化”。而新西兰通过多次修订法案,从法律角度确定了NZ ETS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流程。这种渐进式立法模式,不仅有利于新西兰政府赢得国内企业、环保团体等各利益方的支持,同时也通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立法修订,使该机制日益完善。因此,我国可借鉴新西兰立法模式,先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基本法案,为目前正实施的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通行的法律规则,再根据试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修订法案,使我国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日益完善。2012年9月,欧盟商会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2-2013》就指出,若无一个统一的规则,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可能会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未来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级别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形成我国的碳排放定价机制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目前中国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自愿减排的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参与碳交易。通过CDM市场,我国将碳排放指标卖给发达国家,换取资金和清洁技术,但作为卖方的中国企业没有定价权,完全处于劣势,这促使我国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省内四家水泥企业以60元/吨的价格,花费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成为我国国内首例配额交易。但这个碳排放价格并非由市场形成。新西兰的经验显示,碳交易价格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如果不采取减排措施或降低产量,则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一个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形成合理“碳价”。我国可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初期可像新西兰那样规定一个过渡期,但考虑到我国减排情况的复杂性,可制定一个有上下限的可浮动的固定碳价模式,实际碳价格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但不超出浮动范围,这样的“碳价”既有利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系统

1.前言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全面重视,相应公约制度也逐步出台,例如哥本哈根协议等,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世界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问题。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应积极探寻有效的低碳经济建设发展模式,方能跟上时代形式,实现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有效应对碳会计明确、计量、处理、披露信息与碳管控等问题,进而创建优质碳会计系统,提升核心竞争力。

2.企业碳财务会计体系科学创建

2.1 明确碳会计与科学计量

碳会计发展应对的重要问题为碳排放的相关权利明确以及具体计量。目前我国有关排污权的具体交易为推行发展时期,欠缺良好管控机制,因此我们将碳排污权视为无形资产。同时在市场逐步构建为成熟的发展环境时,碳排污权则会逐步成为金融产品实现买卖投资,并遵循金融资产的操作交易规范实施处理。通过借鉴国外的碳排放核算经验,基于我国受到市场发展成熟水平、法规政策完善程度的影响,计量明确碳排放权应基于控制模式,遵循历史成本的实践原则,进而构建良好的披露信息以及管理控制会计体系,科学实现全面控制,兼顾激励的发展目标。明确碳排放相关配额阶段中,则可采用等比例、平方比例、调节优化、系数分配等方式。由企业设置科目的体系结构与实践特征审视,在其实务界,相关碳排放以及交易管理阶段中的问题仍旧位于排污权会计相应标准处置体系中,没有独立以及特有会计信息、科目与帐户进行记录以及映射。在企业获取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污权利时,依据市场具体价格,或参照类似交易成本明确。也就是进行碳排污权利无形资产的借记,同时进行递延收入的贷记。在报告时期,企业则摊销排污权,基于其具体排污总量进行环境经费的借记,并贷记碳排污权。当准许交易排放的实践期限之中摊销政府机构发放的递延收入补助,并以及具体碳排放与准许排放的标准比例明确收入。在出售碳排放权的日期,应将各类收入经费同排污权进行摊销的款项剩余差额明确排污负债,进行现金借记,实施碳排污权、应缴纳经费无形资产的贷记。在年终则应就碳排污权实施重新评估,应参照公允价值做好排污负债具体金额的优化调整,借记环境经费,并贷记碳排污权,做好政府机构发放递延补助收入的摊销以及将负债明确结算。

2.2 做好碳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

温室效应、碳排放的显著特征在于具有一定风险,并包含不确定性因素,因而,构建企业碳会计系统应充分考量潜在风险以及不确定影响因素,会计人员则应全面、客观、快速的在企业报告之中作出明确反映。对于框架文件,具体的碳信息的有关披露应涵盖,气候变更导致的各类风险、提供的机遇,规划的战略措施以及具体的减排目标。例如气候变更的具体风险涵盖自然环境的风险影响,恶劣气候便是其主体风险因素之一。气候变化还会形成法规以及竞争风险,即提升能源效率的具体标准,探索开发低碳技术并实践应用,另外还会引起声誉风险,环保责任便是声誉风险的种类之一。做好温室气体的标准减排计算尤为重要,应优选核算具体方式,做好减排会计工作报告的科学编制,并完善外部签证管控与审计监督管理,应对年度排放碳污染的具体状况进行对比,明确直接以及间接减排总体温室气体量。实践管理阶段中则应明确减排控制项目、排污权利的具体交易、总体排放标准强度、承担能源成本、优化减排管理规划等工作。再者应做好气候变更的有效治理,明确减排责任,并贡献必要力量。纵观各企业进行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以及具体风险格式,我们应明确,当前还存在一定缺陷弊端。即披露碳信息其相关性有限,具体披露内容、实践目标与方法包含不足之处,内容信息欠缺细化分类,理解起来则具有一定难度。同时企业自愿披露的相关碳交易具体信息并没有通过细致周密的鉴别审核,因此其可信度不高。加之当前没有构建统一一致的碳核算实际标准,令其信息不能实现科学量化,对于企业碳减排的具体成本以及实践成效则无法做出针对性研究比较。再者碳信息的需要以及供给方并没有构成科学有效的良好互动关系。在欠缺公认量化要求标准下,企业披露碳信息无法体现良好的可比性,虽然一些企业呈现的碳报告意图令各类复杂的体系机构、组织运营管理,例如气体与影响转化为一致统一的碳标准,然而,碳市场无法将这一目标自动实现。因而导致了碳排放以及相关风险信息的披露报表存在不清晰,欠缺关联性以及可比性。

纵观上述弊端现象,企业在构建披露碳信息的系统框架阶段中,应明确划分核算、控制以及审计管理体系构成,核算应涵盖科学收集、全面记录各类减排信息数据,做好减排报告的良好编制。控制则应涵盖明确减排具体目标、编制与践行减排管理计划,做好报告编制。审计管理则应做好减排报告的具体审核验证,明确减排总体数量。该体系内容应互相联系,实现相辅相成的影响。其中核算碳排放的具体信息数据是做好控制管理的核心基础。对碳减排的总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审计评估则可为碳污染减排控制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支持。提升碳控制水平则可降低审计与管理鉴定的操作风险。企业构建碳信息总体披露体系框架应参照自身实际的减排行为,确保披露信息内容详实全面具体,适应国情需求,符合我国碳交易发展初级阶段特点,方能提供更为优质有用的碳交易价值信息。

3.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优质创建

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创建同样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财务业绩、各类股东的价值以及发展经营的目标战略。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经营发展环境,企业为应对气候变更形成的风险,会在生产制造阶段中更加注重碳减排并开发应用低碳新型工艺技术。同时在采购生产原材料、物流运输以及商品流通、经营消费以及废气回收的阶段中会更为注重产品价值链阶段中形成的碳足迹。由此不难开出企业创建优质碳管理会计系统影响到其内部的经营生产、成本管控,还影响到企业相关贸易关系、具体交易对象的重新明确界定。为此,该体系成为企业发展经营的全新标杆以及优质价值标准,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优化企业长期以及中期经营收益能效。

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将价值链研究碳足迹引入管理决策之中,综合考量环境影响。可由环境成本的会计视角创设合理优质的核算体系。即可由企业生产原材料、具体的人工人力资源、管控费用、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利用成本之中将碳排放交易成本有效分离,并实施归类累计。还可利用生命周期原理进行碳成本的优质核算,做好准确计量。企业应依据自身财务发展状况、核心需求做好成本效益的全面对比研究,在做好碳排放成本管控的基础上,应将碳排放、管理交易与战略成本控制、战略会计有效集成,构建科学全面的碳排放及交易管控系统架构。创建碳管理会计系统实践中,应确保管理会计的积极参与,令其设计有效的核算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式,进而参照排放具体价格标准、货币化方式做好成本分析。还可创设开发碳排放、实践交易的计算、整理、研究、审计与编订报表的科学流程,辅助决策者做好有效措施的科学评定调控,优化企业应对碳排放的科学经营战略。

4.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做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的制定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经营水平,创建优质的碳会计系统,方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令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有效应对激烈竞争,赢取主动,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华,李婷,施先旺.碳会计确认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

[2]王琰.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低碳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1(21)

[3]王爱国,武锐,王一川.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4]程林秀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J].商业会计,2012(6).

[5]包慧英.浅谈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低碳会计[J].财经界,2011(18).

[6]温倩.低碳经济范式下的企业碳排放会计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3).

篇4

、评估机构开展碳减排等生态评估工作的起因及 其意义对低 碳减 排的关 注和研 究源于联 合 国哥 本哈根 气候 变化大会上 我 国承 诺~aJ2020年将单位GDP碳 排放在2005年 的基础 上减 少40% 45% 西方 国家针 对我国的碳减排承诺提 出 三可 问题 即 可测量 、可报告 可核 实 ” ,但 由于我国是提 出 自主减排 行动 的国家 如要接受国际核查 ,就会 涉及主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联 想到笔者参 与的 日本销毁遗弃在华化 学武器征 占用林地 评估 项 目。当时,日方就强调评估 的独立性 问题 ,即提 出赔偿的数值应该是 由完全独立第三方作出的公允值 ,并要求就评估结果接受专家对专家 ,机构对机构 的答疑和咨询。在91、交部 日遗化武办 的主持下 ,我方 同 日方专家和机构进行 了多达八次的谈判答疑 ,最终 日方按照我方的评估结 果接受 了我国提 出的生态索赔要求 。在谈判过程中也 了解到 日方的一个重要诉求是 :无论赔偿额度的大小 他们都需要 向日本 国会汇报通过 并接受质疑 ,如 果赔偿额度是我国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提 出的 ,其独立性就会受到质疑 而作为第三方的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 反而更容易得 到 日本国会的认可 。所以在涉及 到碳减排 的 三可 问题 .可不可以变通 为在评估行业主管部 门的指导和支持 下 ,由评估机 构来负责碳减排 的评 估和对91、报 告 , 并同国际社会进行解释和沟通 。这样操作会减轻我国政府层面的直接压 力 .有利于推 动碳减排谈判工作的进行 。

本着对等的原则 ,评估机构也可 以代表 中国对国91、有关国家进行 三可” ,一方面可以了解国91、减排 的新技术新成果 .另一方面对我国的减排工作也会有所裨益 。

评估机 构开展 碳减排 评估 对国 内而言 ,可 以建立完善碳减排领域 的评估体系 ,使各地方 各企事业单位及国家实施 的相关大型项 目的节 能减排工作也能得到独立的第三方 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 .据以为国家提供科学 、客观的决策依据 ,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我国走向和谐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二、评估机构开展碳减排评估工作的可行性评 估机构 开展碳 减排评 估工作 的可 行性 主要 表现 为 :1 作为评估机构 .其独立 、客观 公正的第三方地位易于被各方接受 ;2 对 国际社会 ,我 国评估机构做 出的碳 减排评估结论可以在行业主 管部 门指导下和 外方 以机构对机构 、专家对专家的方式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讨论 、沟通 ,不涉及到敏感 的主权 问题 ;3 对 国 内而 言 ,可独 立 、客 观 、公正 的评 估各省 各地区或各单位碳减排及生态建设成 果 :4 评估行业经过 多年 的发展 ,在行业管理 专业评估理论 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碳减排评估 工作 的条件和能力 ;5.评估机构已经开展相关生态评估业务多年,做了许 多与碳 减排 评估相 关 的生态评估 方面 的个案 积累 了丰富的生态评估技术和经验 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被国际所 公认 ,固碳和减排评估方法和技术可以掌握和 突破。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 公司成立了生态评估研究中心 .对 森林评估技术 ,特别是森林 生态和景观的评估技术做 了大量深入 的研究工作 积 累和掌握 了一些生态领域方 面的评估 经验和 技术 方法 ,并应 用于实践 ,完成日遗化武处理 占用 中国林地的涉及生态影响赔偿 ” 、青岛毁林案件生态评估 等评估项目,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 对 2008年 南方雨雪冰 冻灾害造成 的森林资 源资产 (包括生态 )的损失 以及 汶川大地震 中对森林生态损失”等具体评估工作 .项 目成 果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三、评估机构开展固碳及碳减排评估工作的条件评估 机构开 展固碳及 碳减排评 估 工作 ,需具备 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政府 的认 可和推 动 。如果政府认可这种运作模式 ,可 以在和 国外有关国家谈判 中,提出这种模式 。如外方认可 可以开展相关的评估项 目 也 可以对等地核查国外有关国家的减排情况。

2.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 。由于碳减排评估对评估行业而言是新市场、新业务.所应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同传统的资产评估业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和协调 。

3.相关专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碳减排评估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和行业 评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可能会涉及到我国的经济情报和商业秘密,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评估机构是无法独 自完成的。

篇5

[关键词]碳排放权;碳会计;CDM项目

一、基于CDM项目的原始碳排放权概述

(一)碳排放权交易

因为有了《京都协议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碳排放权交易也就是碳减排购买协议,合同一方通过支付获得二氧化碳减排额,用于减缓二氧化碳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且标。通常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我国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此类典型的交易为CDM项目交易。执行CDM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核证减排量(即CERs),其可在碳交易一级市场进行交易,即原始碳排放权交易。随后与核证碳减排量挂钩的碳期货、碳期权等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也相继面市,形成了与碳一级交易市场挂钩的相关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本文仅就前者进行探讨。

(二)CDM项目

《京都协议书》构架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碳减排”贸易机制(ET)。其中CDM机制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碳减排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CDM项目的碳减排交易。据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我国政府已批准2 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量为1.9亿吨,约占全球的58%以上,居世界首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能够成功注册一个CDM项目,就意味着能够通过出售减排量而获得额外的收入。 根据200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第七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马拉喀什协定》,一个CDM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实施,并且最终产生有效减排量,需经历项目识别、项目设计、参与国批准、项目审定、项目注册、项目实施、监测预报告、减排量的核查与核证、经核实的减排额度的签发等主要步骤。由此可见,CDM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较长、初始投资额大、交易成本难估计、风险较高等特点,这都给参与CDM项目的中国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会计核算难题。

二、基于CIB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确以与初始计量

对于中国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而言,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这一资源由于CDM机制的实施具有了价值,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又由于其获得会付出各种代价而具有价值,因而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应该作为一项资产在会计系统中予以确认和计量。

(一)碳排放权的经济性质

在CDM机制下,企业通过CDM项目所产生的被称作商品可买卖的是执行CDM项目所产生的经核实减排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即CERs,它既不是有形产品,也不是无形的知识产权,既不是技术转让合同,也不是货物买卖合同。因此文章认为企业由于投资CDM项目而产生的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或企业的存货。

1 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存货

工业制造企业进行一般的项目投资是指生产性资本投资,是企业投资生产活动所需的资产,如机器设备等,其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是生产产品以备出售实现价值,因此一般项目投资生产的产品在会计上确认为存货(即库存商品)。存货的特点一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二是存货为有形的实物资产。

企业投资CDM项目是企业为获得CERs而投资的,如同存货的库存商品一样,CERs是为了出售。但CERs与存货不同的是CERs没有实物形态。因此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企业的存货。

2 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拥有的目的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碳排放权是CDM项目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与无形资产类似。但是对于我国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而言,与发达国家购买CERs不同,其持有CERs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出售,这与无形资产不同。因此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操作建议 借鉴“生物资产”“油气资产”“无形资产”等的会计处理,投资CDM项目的企业应独立设置“碳资产”会计科目核算碳排放权。由于CDM项目能否或者何时能够给企业产生预期未来经济利益,以及成本能否可靠计量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CDM项目的成本费用在满足特定的条件时,才能够确认为“碳资产”,否则应该当期费用化。

1 确认为“碳资产”的条件

CDM项目在先期投入进行项目识别、项目设计后。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然后由联合国交易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核查,得到许可后才有资格将经核实的碳减排额CERs进行交易,在企业与CERs购买方签订销售合同后才能实现CDM收入。因此,企业只有在CDM项目通过EB注册后,方可证明碳排放权的价值,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收入的碳排放权方可确认为“碳资产”。

2 设立“CDM项目成本”科目 在CDM项目投资过程中交易成本可能高达20-25万美元,主要包括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如项目搜寻、估计减排量、准备技术文件、东道国批准、环境评价等;还包括监测费、核查核证费、调整收益分成(每年CERs收入的2%)、管理收益分成等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时我国规定企业的CDM项目收入国家获得65%的收益。企业只获取35%的收益,因此对于企业的CDM收益目前国家实行免税优惠。因此对于CDM项目的成本费用应单独核算。

企业可设立“CDM项目成本”科目核算CDM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在发生CDM成本费用时,通过借记“CDM项目成本”进行汇总,相应贷记银行存款、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会计科目。若CDM项目在EB注册成功,则CDM项目的成本应该资产化。全部转入“碳资产”;否则CDM项目的成本费用应该计入当期损益。

三、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

由于当期我国企业投资CDM项目主要进行的是原始碳排放权的交易,受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环境的限制,企业大都采用的是固定定价合同交易方式(中国发改委规定CERs的最低价格是8欧元/吨),因此与发达国家进行碳衍生品交易不同,不适合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是由于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碳排放权的价值有自然增值的属性,因此文章认为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和后续摊销等后续计量问题。

四、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披露

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与碳排放权有关的下列信息:CDM项目的投资规模、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信息、CDM项目的相关成本费用、CDM项目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CDM项目的收益、外币折算方法、CDM收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英国实施“碳预算”既有减排考虑,也兼顾低碳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目标。欧盟等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需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英国的低碳式复苏可以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

英国“碳预算”减排目标和规划

“碳预算”是英国根据2007《气候变化法》制订的碳减排规划。作为2009财政年度预算的组成部分,“碳预算”明确提出,2008年至2022年期间,每5年为1个周期,设立3个碳减排周期,力争经过阶段性努力,使英国碳排放到2020年末较1990年减少34%,实现2050年排放较1990年降低至少80%的长期目标,这一目标较迄今为止英国政府提出的所有目标都更为激进。

根据减排目标,预算安排了相应的支出,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量化估算。预期政策实施后,2020年不同领域均取得可观减排量和环境效益。

可以看到,2009财政年度预算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从减排角度对财经政策进行整合,将社会经济活动全面纳入了碳减排定量管理过程,使低碳发展融入到经济发展和财政预算总体规划中。政府大量直接投入,展示了低碳发展的前景,有助于动员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低碳部门。“碳预算”标志着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减排行动的尝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实施“碳预算”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

英国2009财政年度预算确定,将向低碳经济新增投入14亿英镑,预期3年内为低碳经济动员资金104亿英镑,以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低碳领域企业成长,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占据并保持英国在低碳式经济复苏中的领先地位。总额14亿英镑的支出主要包括:

1.支持海上风力发电。通过调整《可再生能源义务法》相关规定,提供约5.25亿英镑,对2009年到2012年间资金到位的海上风能投资给予支持。预计可以动员90亿英镑资金,向约280万家庭供应电力。2.提高能效和资源效率。拟提供3.75亿英镑资金,支持今后两年企业、公共建筑和家庭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事实上,节能是相对容易的减排方式,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家庭和公私部门的费用支出。3.支持低碳产业和绿色制造业。安排预算4.05亿英镑,主要支持风力和海洋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强化低碳供应链等产业的发展,确保英国在上述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位置。4.支持碳捕获项目。提供6000万英镑,支持4个碳捕获和储存项目的工程和设计研究,未来还将在环境预算额度中划出3000万英镑支持此项活动。5.支持小规模和社区低碳经济发展。为分散的小规模社区低碳能源发展提供7000万英镑。这些措施实施后,每年将减少约3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和6000万英镑的能源支出,还可以提供部分就业机会。

除预算资金直接投入外,2009预算案中还包括以下与减排相关的财税政策:

1.调整气候变化税,支持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预计到2015年将带来逾25亿英镑的资金投入和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新增装机容量3GW(百万千瓦)。2.提高燃油税率,从2009年9月1日起税率每公升提高2便士,2010年到2013年按实值计算每年提高1便士/公升,减少燃油产生的碳排放。3.上调填埋税率,2011年起至2013年,每年4月1日将填埋税税率上调8英镑/吨,鼓励替代填埋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减少填埋导致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4.获得欧洲投资银行融资支持,英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可以向该行申请特别融资,总的资金上限为40亿英镑。

根据《气候变化法》及预算规划,政府将在2009年夏天正式“能源和气候变化战略”,包括为达成“碳预算”目标而制订的系列政策,以进一步强化碳排放长期规划,并针对供热节能、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住宅等推出特别措施。

几点思考

“碳预算”将在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英国实施“碳预算”既有减排考虑,也兼顾低碳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目标。欧盟等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需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英国的低碳式复苏可以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如果“碳预算”实施带来预期效果,减排行动更容易与财经政策挂钩,将对全球减排行动特别是目前尚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

“碳预算”增强了减排行动的可行性,保障了减排目标的强制力。

“碳预算”将减排规划融入政府预算,减排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相对应,保障减排活动落实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使经济发展与减排路线图保持一致,是宏观经济管理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有机结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案的一部分,“碳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执行依托于预算机制,成为对经济主体的活动具有“硬约束”效力的减排方案。

应适当关注英国气候变化政策演变与实施。

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 碳会计核算 碳排放

低碳经济是现代环保意识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后产生的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基础为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其核心技术为能源减排技术。企业为了满足大环境下对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目前,我国碳会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业界乃也缺乏统一准则,科学合理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亟需建立。

一、碳会计

(一)定义

碳会计这一概念最初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挪威,当时仅仅是朦胧的大范围概念,并没有明确使用。在千禧年前后,碳会计这一专业词汇才开始在学术界中正式使用。现今所使用的“碳会计”一词,其概念涉及科学、生态、经济等诸多学科,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国家等多个层面。

广义的会计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处理范围广泛的会计业务,但碳会计与传统的会计概念不同,作为环境会计下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核算内容为碳排放核算与碳固核算等几个方面。目前,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扩大,碳会计的核算内容也逐渐扩大,碳资产和碳负债也加入进来。

目前,我国对碳会计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对其概念的定义仍非常模糊,学术界各有各的想法,在内容的界定上存在极大争议。不过,总的来说,碳会计还是与企业碳的排放传输沉淀吸收有关,其主体为企业。

(二)特征

(1)专门性,即碳会计信息披露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专门性要求碳会计信息应该选择影响运营但是不影响碳排放的信息进行报告。有用的才报,无用的不报。

(2)合理性,即企业报告的必须是真实的计量数据,若因为检测设备缺乏可靠性、碳计算技术不够发达或碳核算分布过于零散而使得真实数据得不到,则可以参考同行数据来估算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

(3)全面性,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要涵盖整个营运过程,采购、运输、生产都需要进行核算。

(三)对象

(1)由国家分配所得用于企业运营的配额。企业若想顺利进行营运需要从国家获得碳排放权,国家分配给企业的配额是免费的也是有限的,然而,企业实际运营时无法保证所有企业或所有生产过程都在国家配额范围内,若发生超额问题,就需要再次购买,否则将会受到国家队企业的惩罚。

(2)碳交易市场所得碳排放权。交易所得的碳排放权的性质可以大概的参考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持有时间较短的无形资产,核算时,需要计入当期损益。

计量属性。碳会计的计量不仅仅要对二氧化碳进行核算,还要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气体的碳排计量涉及在地的现实和历史排放量、省级清单的规划和历史排放量还有IPCC的历史排放量这几种计量属性。

二、企业碳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诸多科学研究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按地域的区别,通过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开始对碳排放量与碳固量进行核算。企业也展开相同的研究对碳排放与碳固进行核算,由此,碳固和碳排放会计诞生了。

(一)碳排放

要进行碳排放会计核算,就要对于企业的碳足迹进行重点核算。碳足迹的核算标准可以参考《温室气体协议:企业核算和报告准则》这一指导性文件,对于在企业控制内的排放、企业购买电力后的间接排放、不受企业控制的其他排放,都可以根据《温室》内制定的不同标准来进行区别性的核算。

(二)碳固

企业碳固会计核算涉及到碳汇这一概念,企业的碳排放或通过碳汇吸收,或通过碳固技术将碳排放量封存以降低企业碳排对大气的污染。碳固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人工碳固,即企业购买碳固处理设备作为固定资产,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进行碳固技术处理;其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物碳固,这种方式以碳汇为主要方法,有造林育林、修复环境、保护湿地等等。与物化碳固手段相比,生物碳固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碳排放权会计

碳排放权交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配额的取得和确认,另一方面是权交易与核算。

(1)取得、确认。现行的《京都议定书》主要是联合国为发达国家制定的对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碳排放量进行限制的一份文件,其基于全球的需求,因此配额的总量是固定的,额度已用完的国家可以向无配额要求的国家购买,无配额国家的企业可以不减排也可以自愿减排,由其国家政策决定。自愿减排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参照强制减排的规则进行会计计量确认。

我国对碳排放权的资产分类尚不明确,确认为存货?还是无形资产?还是金融资产?学术界存在颇大争议。根据配额的目的性,暂时可以如此确认:国家分给企业的配额归类为无形资产;实际碳排放量超过国家配额,若从交易市场上购买则可以归类为无形资产,若未购买,其缺口视为“预计负债”;实际碳排放量少于配额,若留存至次年自用可以归类为无形资产,若近期销售则归类为金融资产;若企业处于销售目的购买的配额也要划归于金融资产这一类。

(2)核算。由于历史成本法忽略了配额的市场形势变化,碳排放权的计量最好采用公允价值法。这就需要确认配额的市场价值,通过与减排成本的比较,借助非市场信息来估计得出。

针对配额与实际碳排的差距,需要对差额进行会计处理。企业或购买超排量配额造成企业利益流出,或进行减排余下配额增加企业利益,这两者的会计处理,都必须至年末计算,无论超排还是减排,其得出的碳排放权损益都要在年末转入本年利润。目前最好的方案是单独设置碳排账户,以便于企业能够直接获得相关信息。

篇8

提交人:晏路辉(中国北京)

方案热度:

概述: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这是一个强制性的碳减排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的减排目标。随后,共计43个省市被纳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低碳试点,7个省市被纳为碳交易试点。

碳交易的第一步就是对试点企业进行碳排放的核算,继而为其分配每年的碳排放配额,根据企业节能减碳表现,如果企业需要更多的碳减排配额,则需要购买;反之,如果企业节能减碳表现优异,则企业可以将其剩余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出售,为企业带来利润。国家发改委的说法是,预计到2015年形成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样就将有更多的企业将被纳入碳管理和披露范畴。

方案点点看:

在这个过程中,碳阻迹公司主要为企业机构提供碳排放计算的培训、咨询、软件等产品和服务,使企业有能力对碳排放信息进行披露,同时也能了解到自身的碳排放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据介绍,计算碳足迹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国际标准ISO-14064,找到合适的方法学和排放因子对碳排放进行计算。在量化的基础之上软件能自动分析出企业减排潜力,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减少企业成本。还可以生成一份符合ISO-14064的报告。

对此,碳阻迹团队于2011年底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款碳排放管理软件——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英文名CAMP:Carbo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已经取得三项软件著作权,通过软件的模式取代传统手工Excel计算碳排放的方式,实现企业碳排放管理的高效性与标准化。

受阿拉善基金会委托,碳阻迹公司作为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策划方案提供商,为2012年11月4日举行的阿拉善绿色契约活动提供碳排放的量化以及碳中和方案,到场的嘉宾和企业家包括吴敬琏、冯仑、黄鸣、任志强等。碳阻迹公司根据活动性质,制定了碳排放计算的整体方案,为每位企业家计算了由于参加本次活动个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种树的形式抵消其个人碳排放,实现企业家个人和活动的碳中和。

核心竞争力:

碳阻迹公司创始人晏路辉(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联合国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专家组成员,CDP技术组成员,ISO-14064碳核算师、顾问师)拥有IT和环境咨询领域的双重背景。公司其他团队成员包括IT界资深精英以及环境咨询专家。

碳阻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立时建立的商业模式:软件+咨询。这比起单一的软件或咨询公司有着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在碳排放管理领域,传统的软件企业也开始涉足此领域,但由于其缺乏对碳排放管理业务的深刻理解,无法在业务层面和用户体验上与碳阻迹抗衡。而比起碳管理咨询公司通过传统的excel手工计算方式模式,碳阻迹倡导的通过软件来计算和管理碳排放的模式,体现出明显的高效性与规范化。同时,碳阻迹能提供一套以碳排放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包括培训、咨询、软件以及碳中和的产品服务。

篇9

关键词:碳排放贸易;市场格局;准入条件;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0067-06

一、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市场格局

(一) 碳排放贸易的界定

碳排放贸易属于排污权交易的一种。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排放贸易也称为碳交易,它是指一方凭购买合同向另一方支付以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获得既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行为(Capoor and Ambrosi,2007)。现阶段国际碳市场上进行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其他几种主要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的排放权交易量将在今后得以逐步增加。买方可借此交易达到其减排承诺,或取得集体公民身份,或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目标。支付形式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组成:现金、股权、债券、可自由兑换的债券或凭证、提供对等偿付服务(如提供减排技术)等。

(二) 碳排放贸易的市场结构

从现阶段来看,国际碳市场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从减排强制程度、辖区范围和贸易标的物等三方面对国际碳市场予以分层(章升东 等,2005)。

1.国际碳市场按减排强制程度划分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

减排强制程度,可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强制性减排交易是一种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市场机制为手段的贸易行为,多表现为具有强制力的减排目标下的期货交易。而自愿性减排交易则是一种建立在基于法律约束的自愿承诺之上的贸易行为,多表现为自愿参与并达成一定减排目标下的期货交易。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碳市场按减排强制程度可以分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即为强制性的减排交易市场,在《京都议定书》引入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三个灵活机制的前提下,各国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减排承诺而开展碳交易。就这个角度而言,《京都议定书》与其说是一个环境保护议定书,不如说是一个贸易协定书。而非京都市场即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建立的碳交易市场,属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区别于京都市场上排放权买方是根据京都议定书承担减排义务国家的政府或企业,自愿市场的排放权的买方往往是一些做出自愿减排义务的大公司,它们参与其中的原因就是为了达成自愿承诺以维持公众形象,同时可以积累排放权交易的经验以便为将来的变化做准备。

2.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按贸易标的物不同分别划分出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

碳排放贸易的标的物为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可分为两类,即排放配额和基于项目的排放信用。因此,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下按贸易标的物种类又可分为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前者是指专门买卖由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的排放配额的市场,如京都市场中《京都议定书》下的“指定量”(AAUs)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下的“排放配额”(EUAs)、非京都市场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市场的“环境信用”(NGACs)等。而后者是指专门交易从一个经核实减排的项目中产生的排放信用的市场,如京都市场中《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通过减排项目分别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URs)等。

3.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按减排辖区又可划分为多级市场

就当前已经开展的碳排放贸易而言,笔者认为,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下按减排辖区划分,又可分为多国区域合作级市场、国家级市场和地市级市场。

多国区域合作级市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达成区域合作协议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由该管理机构主导,在多国区域范围内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碳市场结构体系,使各成员国的碳排放权、资金、减排技术等能够实现区域内自由流动。欧盟于2005年1月1日启动的由欧盟委员会主导的欧盟排放贸易计划(EU ETS)就是该类市场的典型代表。该计划覆盖了欧盟25个成员国,由成员国将欧盟内部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分解到企业,并允许成员国间的企业自由买卖减排额度。

国家级市场是在一国内部,由该国政府主导下各排放实体间进行碳排放贸易形成的国内碳市场,如英国的排放贸易计划(UK ETS)。

地市级市场是指以一国的某个地市为交易范围,在地市政府的主导下各排放实体间进行碳交易。该市场的代表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GGAS)。

二、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市场准入分析

所谓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物、劳务与资本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我们这里所说的碳市场的市场准入,是指一国或一实体进入碳市场开展贸易的资格。

(一) 国际碳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

1.国家参与碳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

虽然碳市场对国家的参与资格依市场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为了保证碳市场的有效运行,各级市场对参与国的基本要求又是相同的。一国若要进入碳市场参与碳贸易,就要有一定竞争力的能源市场、共同或可互相换算的计量单位、标准化的排放数据报告协议,此外还必须实现资产的跨境转移。

2.法律实体参与碳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

法律实体是碳排放贸易中具体的买家和卖家,包括私人企业、当地政府和市政当局、非政府组织、经纪人和个人。一般来说,应由各国来决定哪些法律实体可以参加碳交易。但是,考虑到实体进行碳交易会给所在国的指定减排量带来潜在影响,因此法律实体在进入各级碳市场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若该实体在法律上负有国内减排义务,通常会被各国强制要求参与碳排放贸易,且要求其独立监控排放能力达到较高标准。而像经纪人和非政府组织这样的实体没有国内的排放义务,他们也会考虑获得排放权,然后转售或持有。这些实体由于不负有国内排放义务,所以他们不用将排放权上交政府,且他们持有的排放权数量的变化对该国指定减排量不会造成影响。这样,政府对这些实体的市场准入门槛也就相对降低。例如,政府规定只要这些实体保证将其持有的排放权上报该国国家记录系统,他们就可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Baron, 2000)。

(二) 京都市场的准入条件

1.京都市场下国家的准入条件

在京都市场中,参与碳排放贸易的国家或区域必须满足表1中所列条件,如有任一条未达标,将不予准入或取消其准入资格。此外,一国是否有资格参与京都市场的碳贸易,由履约委员会的促进事务组(Facilitative Branch of the Compliance Committee)决定(Mullins,et al,1999)。

表1京都市场参与国的准入条件

配额市场项目市场(1)该国必须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且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附件一国家(即发达工业化国家);(2)国内可以独立对“AAU”进行计算并出具报告;(3)具有一套国内温室气体评估体系,并于每年提交排放评估报告;(4)具备国家登记系统以确保掌握准确的排放权发放、持有、转让、获得、取消、退市、过量持有信息以及其它公开信息,并保留一定水平的储备配额;(5)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最新排放数据清单。CDM项目(1)该国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2)缔约方自愿参与CDM项目活动;(3)国内必须建立一个CDM项目活动的管理机构。JI项目(1)该国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且必须是附件一缔约方;(2)缔约方自愿参与JI项目活动;(3)国内必须建立一个JI项目活动的管理机构。多国区域合作市场(EU)(1)满足配额市场全部标准;(2)参与国为包括新加入欧盟的10国在内的25国;(3)各成员国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国家分配计划(NAP)。资料来源:《京都议定书》、DIRECTIVE 2003/87/EC。

在多国区域合作市场中,参与国必须是事先达成合作协议的缔约方,且同意服从区域共同设立的碳排放贸易专职管理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以欧盟碳市场为例(详见表1),该市场由欧盟委员会对各成员国排放配额的分配、交易以及实际履约率进行管理和监督。

2.京都市场下法律实体的准入条件

《京都议定书》第17条指出,国际碳排放贸易中的各缔约方应量化其国内减排承诺,但对政府管制下的法律实体没有做出明确说明,也就是说,法律实体既不包括也不排除在该条款外。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否参与国际碳排放贸易是由其自行决定的。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法律实体参与贸易的资格是受所在国或地区法律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影响的。在此主要对欧盟和英国的排放贸易市场加以分析(见表2)。

表2京都市场法律实体的准入条件

多国区域合作市场(EU)国家级市场(UK)强制性参与者认定标准:(1)能源业:拥有耗能20MW以上内燃机的实体、从事炼油业的实体;(2)钢铁业:每小时产量2.5吨以上的实体;(3)水泥业:每天产量500吨以上的实体;(4)玻璃业:每天产量20吨以上的实体;(5)陶瓷砖厂:每天产量75吨以上的实体;(6)纸浆造纸业:每天产量20吨以上的纸浆造纸厂。(1)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而自愿承诺绝对减排目标的企业可直接参与碳排放贸易;

(2)自愿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承诺相对排放目标或能源效率目标的企业;

(3)其他没有承诺减排义务的任何个人和机构,可自愿参与排放贸易;

(4)所有承诺减排目标的参与者在进入市场前,必须按相关条例测算和报告企业的排放状况,且操作方法上必须透明、公正和连续。

由表2可知,京都市场下对法律实体的参与标准是较为严格的。欧盟的排放贸易计划中,以排放点为单位来限定参与实体的范围,约12000个排放点(每家厂商可能有数个排放点,即installation)必须参与该排放贸易计划,市场规模达15亿吨,约涵盖目前欧盟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45%。国家级市场中,各国会对国内碳市场的参与者资格加以限制,如英国于2002年启动了为期5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贸易制度。英国排放贸易体系是按自愿参与原则,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减排行动。

(三) 非京都市场的准入条件

鉴于非京都市场不受《京都议定书》的约束,故其对国家进入该市场没有特殊要求。因此,这里仅讨论法律实体进入非京都市场的标准。以非京都市场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新南威尔士州市场(GGAS)和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CCX)为例,准入条件如表3所示。 表3非京都市场法律实体的准入条件

新南威尔士州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具体准入实体包括:新南威尔士州持有电力零售许可的电力供应零售商、直接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力市场进行消费的电力客户、为新南威尔士州本地大客户供电的电力生产商、某些新南威尔士州其他耗电大户以及被推选出来从而直接参与计划的个体。必须是美国《商品交易法》(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 Section 1 a(11))中规定的合格的商业实体。

地市级市场中,政府对该地市排放贸易计划所涉及的参与者进行限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排放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1日开始运行,该计划是为了减少新南威尔士州发电排放密度而制定的,其参与者的准入资格倾向于与电力直接相关的实体,且具有强制力(Passey,et al,2007)。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于2003年,为全球首度由企业发起,横跨北美的企业与都市间的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组织,其准入条件较为宽松,只要符合规定的商业实体均可成为会员,现已有会员200多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其中也包括州市政府当局、学校、医院等。

三、碳贸易的市场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各级碳市场的准入条件均不相同,京都市场的准入标准要高于非京都市场,而强制性减排市场则比自愿性减排市场的准入标准要严格。越严格的准入条件就意味着国家或法律实体的市场进入成本越高。那么,高昂的市场进入成本是否就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效益呢?因此,研究碳贸易的市场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国际碳贸易数据不易获得、仅有小样本供参考的特点,在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市场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刘思峰 等, 2005)。

(一) 数据选取及计算过程

依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欧盟(EU)、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新南威尔士(GGAS)三个碳市场的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年均承诺减排率X2(基期均为2000年)和实际履约率X3(均取计划施行后的均值)。同时,将三个市场的准入条件X1按高低量化打分(1~3分),分值越高,说明该市场准入条件越严格。相关指标数据如表4所示。

即市场准入条件与年均承诺减排率的灰色关联度为0.811,市场准入条件与实际履约率的灰色关联度为0.612。由于结果都大于0.6,故市场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市场准入条件越严格,该市场带来的环境效益越大。由0.811>0.612可知,市场准入条件与年均承诺减排率的相关性更强,即市场准入条件越严格,国家或实体进入该市场后所承诺的减排量就越多。换句话说,一国或法律实体进入市场的成本越高,其进入后承诺的减排目标越高、履约情况也越好,就会产生越多的环境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接受并采用碳排放贸易这一基于市场的有效减排策略,全球的碳市场格局正逐步趋于多元化。依据减排强制程度、辖区范围和贸易标的物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看出,京都市场与非京都市场下又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各级市场均有其各自的特征和规范,为碳排放贸易的潜在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方式和渠道,保证其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减排,从而提高了碳市场的整体效率。

各级碳市场除基本的准入条件有共性外,其他准入条件均依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就大市场而言,京都市场的准入标准较高;就细分的多级市场而言,强制性的减排市场的准入标准较高。但由于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因而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也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效益。

此外,各级碳市场的准入条件多是针对实行碳贸易机制的国家及其实体设立的,因此有其特殊性。从现有碳市场所覆盖的国家来看,绝大多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国家,且除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盟项目市场外,其他市场均不允许境外实体进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附件一国家及其实体参与碳贸易的途径。

碳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碳交易的地域范围、商品种类的不断扩充,由此产生的矛盾也会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参与碳排放贸易。所以,国际碳市场应适当放宽准入条件,让非附件一国家也能真正参与其中,使碳排放贸易真正向全球化、多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 2005.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50-84.

章升东,宋维明,李怒云. 2005. 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 世界林业研究(5).

BARON R. 2000. Market access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GHG Emissions Trading[R]. IEA.

CAPOOR K, AMBROSI P. 2007.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7[R]. The World Bank.

MULLINS F,et al. 1999.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R]. OECD Information Paper.

PASSEY R, MACGILL L, OUTHRED H. 2007. The NSW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an analysis of the NGAC registry for the 2003, 2004 and 2005 compliance periods[R]. Centr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Markets.

Analysis of Market Structure and Access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LIAO Mei DAI Jia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Abstrac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which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reduce emissions, has been adopted by many countries and has become a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This paper sets out first with a systematical review about carbon market access requirements. Then, it analyzes correlations between market access requir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high access cost leads to mor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ut the current high access requirements have constrained the channels to join in carbon market for nonAnnex 1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篇10

“我们瞄准的是2020年这个目标!”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陶良虎教授告诉《鄂商》记者:到2020年,中国将被列入强制减排国家,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打算要成立碳交易所,但湖北的区域性碳交易却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可能到时候碳交易所成立的不止湖北一家,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赶上头班车,成为第一个。”陶良虎是湖北最早提出“设立武汉碳交易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专家之一,也是在武汉推广碳交易的有力支持者。

尴尬“卖炭翁”

“中国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核证的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国,是碳交易最大的卖方市场之一,但由于中国一直处于国际碳市场及价值链的低端,又缺乏碳排放量的定价权和交易的主动权,不得不很尴尬地充当着低价‘卖碳翁’的角色。”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教授对此深表忧虑。

统计显示,中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达671个,占总数的35.1%,已获得核发CER1.69亿吨,占总核发量的47.51%。截至2009年7月,中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中国已注册项目数量及签发的减排量均为全球首位。

中国能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同时碳交易市场却主要在西方国家。当前,全球四大碳交易所分别为: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ETS)、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其中欧盟排放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仅2008年其交易份额就占到全球碳交易总量的60%。但这四大交易所目前还只是从事区域性碳交易业务。

二氧化碳等温室型气体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不是自然可交易商品。在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暖的日趋严峻的形势之下,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公布,则为碳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后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碳排放行为进行总量控制,导致碳排放权产生稀缺性,因而二氧化碳等温室型气体开始明码标价地进行买卖交易。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正式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形成,碳交易额明显出现爆炸性增长:2004年碳交易额为3.77亿欧元,到2008年则一跃至910亿欧元。“但目前碳交易额只占市场需求的10%左右。”陶良虎介绍,以现行价格计算,发展中国家有120亿美元的机会,中国可至少获利20亿美元,到2012年,中国碳交易潜力将达数十亿欧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据世界银行测算,发达国家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等购买碳排放额每年2亿吨~4亿吨,每吨价格在15~25欧元,每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价达20欧元。“比如一家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发了一个年减排20万吨的项目,拿到欧洲去,就能净赚400万欧元。”

碳交易巨大的差价存在,也使得众多炒家竞相到发展中国家来“炒碳”,据了解,仅2007年至2008年,国外有一百多家企业扎堆在北京炒碳,以较低价格将碳指标买去,然后到欧盟市场倒卖,以从中获取暴利。最早进入中国的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通过CDM融资投资中国的低碳产业,其运作主要是参与CDM项目、购买CER,以及对一些CDM项目的前期融资。截至2010年5月,该集团在中国运作的CDM项目总数超过50个,签约金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资料显示,目前聚集在中国投资运作碳交易的外资资金量已经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已有200多家企业通过“卖碳”获得了来自外资企业的资金补助,总计金额达3亿多元人民币。

“由于全球碳交易标准、定价权、主导权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而这恰恰也是我们的软肋所在,中国目前低价’卖碳翁‘的地位暂时不会改变。”陶良虎表示。

中国低碳路

国内外碳金融竞争的白热化,预示着碳金融时代正加速到来,而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1995年签署到十年后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共同而有区别对待的原则。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减排,但是又有区别: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对其减排量的最早规定是2008年到2012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5.5%左右,发达国家必须兑现,如果没兑现就将在下一个五年追加减排量百分之二十五;发展中国家采取自愿减排,因而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发展权的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早在2005年之前,中国就提出了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目标。在节能减排上,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考核方面设立了两个硬指标,明确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能耗要下降20%(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污染物的排放要下降10%。这表明中国政府开始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视。

在全球经济转型中,中国政府在碳交易方面一直比较积极。2008年8月5日,北京环境资源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资源交易所在同一天成立;9月25日,天交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随后武汉、长沙、深圳、昆明等地纷纷成立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此外,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等地也都在积极筹备之中。各地环境资源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的政策在全国的落实实施,而由政府主导发展低碳经济目标在国内媒体的大肆宣扬之下已深入人心。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倡导绿色出行活动,产生了8000多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在北京资源环境交易所完成交易。2009年5月27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建立国内第一个自愿碳减排的交易品牌,其主要作为网上交易平台,运行一个月即完成交易项目526例。截至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2400多个项目,约700多个中国项目在EB(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EB注册的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尽管如此,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作为碳资产大国,国家政策虽然逐步向低碳经济倾斜,但更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机制平台,为我国碳资源在世界范围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我国的环境交易所亟需面对的并非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是应该探索我国碳交易的减排量核定体系和定价体系。

武汉尚欠东风

在碳交易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中,中国自主碳交易所的设立已刻不容缓。尽管国内专家学者对碳交易的研讨早已有之,但是真正提出构建我国自主碳交易平台却是在2009年年底由湖北省最早提出。

早在2006年,武钢集团即申请了5个CDM项目,每年共减排316万吨二氧化碳。截至2009年底,湖北共有27个CDM试点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核总的碳减排量36.4万吨,按照目前在欧盟市场交易价格大约是十五到二十欧元每吨,总额约5760万元人民币。

湖北在碳交易领域的较早涉足,让湖北对碳交易饱含信心。2009年,湖北省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该年年底,开始有专家学者提出在武汉搭建中国首家碳交易所。2010年1月18日,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副校长陶良虎联合撰写了《关于设立武汉碳交易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下称建议)的报告,指出:目前全国尚未成立碳交所,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权先行先试,产权争先,设立全国首家碳交所,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在国际上树立独具特色的中国碳交易标准。

此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报告提出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两性社会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与举措,应该高度重视并组织发改委、金融、环保、林业部门共同研究工作方案。”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等领导也分别作出了批示。该建议作为今年湖北省两会的议案引起代表们的热议,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在两会期间专门就此作了报告,并吁请国家发改委支持湖北设立碳交易所。

据了解,武汉碳交易所将以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平台,联合省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心组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但是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作为我们交易所来说,各种条件是具备的,比如从碳交易的检测,交易,认定,规则,包括能源,我们都具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