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排放存在的问题

篇1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emissions trading,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in China, and suggests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such as enacting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law" and constru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cer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减排;排放权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emissions reduction;emissions rights

中图分类号:F205 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33-03

0 引言

早在1898年瑞典科学家Ahrrenius就说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温变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气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暖问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参与国签署世界上第一个应对气候变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为未来数十年设定了减排进程,并基于公平原则,规定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应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1997年,公约缔约方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为了发挥市场机制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促进作用,在《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成为一种有效地促进碳减排的市场手段。碳排放交易能够激励技术水平高减排成本低的企业积极投资减排技术获得减排收入,而对于技术水平低减排成本高的企业,也可以从碳排放市场购买碳排放权,以避免较高的减排成本支出。目前,世界上已建立20多个碳排放交易平台,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均已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2013年,全球碳交易总量已达120亿吨,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世界碳排放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交易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明确宣布2020年我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我国碳排放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意义非常重要。目前虽然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七省市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但是总体情况不如人意,存在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地方政府也不重视碳减排,碳排放交易平台建设缓慢等问题,故而我国要积极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基础建设。

1 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及其减排机制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束手无策,而寻租又使得单纯行政手段也不能有效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对付污染排放问题。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Daves首次提出“排放权”概念,Daves基于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污染排放是环境资源,环境资源可以象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转让,排放权概念随之出现,排放权交易市场也逐渐出现。排放权交易首先在水污染控制中得到应用,之后,逐渐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权交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成为最大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污染排放权原则上属于全社会所有,但是考虑到排放权的分配问题,实际上排放权是由政府所有,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预先设定排放权的数量,并基于一定的原则分配给企业,企业污染排放数量如果低于其所获得的排放权数量,没有用完的部分可以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出售获得减排收入,反之,企业排放数量超过企业所获得的排放权数量,则必须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超出的部分,否则将面临严重处罚。这样,政府部门就可以根据环境承受能力和减排能力确定排放权数量,以实现减排目标和达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排放权交易形式一般有总量控制、基线信用额度、抵消型三种,总量控制型排放权交易首先是设定排放总量,在排放总量范围内,根据一定规则确定各成员的排放配额,成员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允许的排放量,则需要从没有用完配额的成员那里购买配额;基线和信用额度型排放权交易是先给成员设定一个排放基准,如果成员实际排放量超过基准排放量,则需要购买超过的信用,反之,没有超过的成员就可以获得节约下来的信用;抵消型排放权交易一般是针对新增加的排放源,具有新增排放源的成员需要根据原有排放源所获得的排放量购买相应的排放量。三种交易方法中,总量控制型实际是想从总量上绝对控制排放规模,基线信用型中的基线数量相当于总量控制型中设定的排放总量,而抵消型则是为了控制新增的排放数量。

因此,为有效促进减排,参与排放权交易的各方需要共同达成一致且有法律效应的供识,主动参与减排,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义务。

2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刻不容缓。2008年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相继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2011年我国批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庆、广东、深圳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2013年这七个省市相继进行碳排放交易,2014年我国进一步推广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并计划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易市场。

从目前试点工作看,我国碳排放交易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交易量偏低,碳价波动较大,还存在其它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2.1 碳排放交易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碳排放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碳排放交易方式、监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碳排放权计量、交易参与方的权利及义务、排放配额的分配等方面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是保障碳排放交易健康运行的基础,碳排放交易中发生的问题在法律基础上才能够得到公正公平的解决,像欧盟等国外发展较早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均是建立在严格规范的法律基础上,如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和《限量与贸易体系》,北美地区的《西部气候倡议》和《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虽然我国试点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则规范碳排放交易,但都是基于本地区,难以推广,不能满足我国今后碳排放市场的发展。

2.2 碳排放交易覆盖范围狭窄,不利于资源的流动

试点的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场局限于试点地区,互不联结,彼此独立。由于试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等均有差异,这就使得当地碳排放市场所覆盖的产业类别和企业数量有限,使得碳排放市场范围较为狭窄,碳排放权不能充分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碳减排成本的最小化。而且,各地碳排放交易市场由于相互独立,使得国家对碳排放市场的管理较为困难,重复配置的监管机构、交易设施等进一步增加了碳排放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成本。

与我国现有市场分割情况不同,欧盟碳排放市场覆盖欧盟27个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教士登和挪威3个国家,其产业覆盖逐年增加,美国和加拿大虽然也是基于州或省进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独立运行,但这些市场之间具有联动机制,可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2.3 碳排放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二级市场

我国试点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基本是一级市场,而一级市场具有很强的行政特点,初始排放权的分配完全由政府部门决定,由于政府失灵和寻租的存在,使得排放权的分配具有较大的不公平性。同时,碳排放量的监测和审核均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导致排放配额的交易过程带有很强的行政特征,甚至交易价格都受到政府的影响,市场机制没有有效地建立,企业缺乏参与交易的积极性。

我国是2013年开始进行碳市场试点工作,截止到2015年7月27日,我国7个试点地区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6000万吨,而欧盟在碳市场运行2年后的2007年成交量就达到20亿吨,碳市场运行时间不长的澳洲新威尔士地区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同年的成交量也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2300万吨,以我国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资源数量和这些地区相比来说,其交易量相当低。

2.4 碳金融发展缓慢

碳金融是指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金融制度的总称。碳金融来源于环境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环境金融的最新发展形式。随着碳市场的运行而逐渐出现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等纷纷参与其中,碳金融市场逐渐形成。碳金融可以说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而生,在碳交易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碳金融得到迅猛的发展,纷纷推出碳金融产品如碳基金、碳排放期权期货等金融产品。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金融市场对碳市场的促进作用,欧盟在碳市场运行初期,碳价格波动剧烈,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配套的金融避险措施和风险防范机制,于是欧盟推出了碳期货产品,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稳定了碳价格。

与此相比,我国碳金融发展缓慢,虽然也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等产品,但碳金融产品这类稀少,规模不大,融资渠道狭窄,参与碳金融的金融机构较少,参与积极性不高。正是由于我国碳金融不发达的情况下,作为世界CDM项目的最大供应方在世界CDM市场上却没有话语权。因此,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碳金融。

欧盟在进行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时,最初是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少量竞价拍卖,之后逐渐增加竞价拍卖的比例,使得配额分配趋于公平和高效。我国配额分配主要以免费为主,这就导致寻租和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3 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3.1 制定《碳排放交易法》及配套法规,规范碳排放市场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国家层面上关于碳排放交易的法律,试点地区虽然出台有关的交易规则,但规范不尽相同,难以在全国推广。因此,为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国家层面的《碳排放交易法》,对碳排放的目标设定、配额分配、核查报告、交易模式、违约问题、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参与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等基本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以保证碳排放交易的合法性。同时,制定具体的市场运行细则,规范市场的交易行为,确保碳排放交易市场高效、有序、平稳地运行。

3.2 加强碳排放的量化核证报告体系的建设

碳排放的量化核证和报告体系是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基础,只有经过核证确认的减排量才可以取得交易双方的信任,才能参加后续的配额分配和交易。因此,量化核证是碳排放市场运行的一个必须过程,且需要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以保证核证的公平和准确。

核证工作需要建立在碳盘查标准的基础上,我国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碳盘查标准,规范核证方法和核证边界,标准应能对促进我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减排能力发挥作用。

3.3 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我国碳排放交易过程中,政府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交易是基于政府的撮合而完成的,有的甚至是直接行政干预的结果。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市场参与者的热情不高,政府的穿针引线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政府过多的干预,甚至直接参与交易过程,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因此,政府部门不应行政干预市场的具体交易行为,而应转换角色,充当市场的监管者,加强对碳市场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管,保证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3.4 积极发展碳金融产品,促进碳排放市场发展

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情况表明,碳市场交易不活跃,交易量较低,有些地方出现交易真空。造成碳市场不活跃的原因有多种,缺乏资金支持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减排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中小企业资金并不充裕,一方面需要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资金缺口较大。据估计我国未来碳金融市场交易量将达到30亿-40亿吨每年,交易金额现货市场约为80亿元每年,如果进一步发展期货市场,则交易额有望达到4000亿每年。如此巨大的资金,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介人。我国应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对碳市场的支持,努力开发碳金融产品,根据不同交易行为和不同企业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碳金融产品。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逐利的特性将会推动碳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加快碳市场的发展。

3.5 完善碳排放权分配制度

碳排放权分配制度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配额分配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对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地域分布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减排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同一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相差甚大。碳排放权分配制度应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减排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以实现公平原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减排和参与碳排放市场的积极性。

3.6 加快一体化碳排放市场建设

尽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增加市场交易体量,促进碳排放权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我国减排压力非常大,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将会促进我国的碳减排,对于我国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减速,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对许多企业和产业来说,将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是有压力也有动力,通过倒逼机制,能够促进企业重视减排,加大减排力度,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为我国实行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作用。

4 结论

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使得我国的减排任务严峻而迫切。为充分发挥具有较强减排实力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高效减排,我国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特别是加强碳排放交易法规建设,逐步完善和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Dales. Po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M]. Toronto: University Toronto press,1968.

[2]杨志,王梦友,马玉荣.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 学习与探索,2011(1):138-140.

[3]靳敏,孔令希,王祖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6(3):134-140.

[4]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关于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5(1):15-16.

[5]蒋志雄,王宇露.我国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4):56-58.

[6]姚晓芳,陈菁.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1(4):35-38.

[7]王鸣华.发达国家碳排放交易机制构建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5(6):118-120.

[8]黄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现状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0(6):101-105.

[9]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118-123.

篇2

关键词: 住宅给排水;系统安装;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1、做好给水系统安装的合理性

住宅给水系统在新建和大修施工主要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是水表安装不符合要求,各户水表、阀门明装在首层的公共地方,有些工程为考虑抄表方便和美观,将各楼层各户的管道总阀门和水表均设置在首层的公共地方,无任何防护措施。当住户维修室内管件或被人误关总阀门时必须到楼下检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根据《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第4.2.10规范要求:水表应安装在便于检修、不受曝晒、污染和冻结的地方。安装螺翼式水表,表前与阀门应有8倍水表直径的直线段。表外壳距墙表面净距为10~300mm; 其次是部分工程采用塑料管作为冷、热水管,暗敷在楼层混凝土楼板内。由于塑料管的线膨胀系数相对钢管要大,因水温或环境温度变化,其热胀冷缩的长度变化值较大,对于有分支管或管接头的管道来说,产生渗漏的机会较高。因此在卫生器具集中的厨房、卫生间内,宜采用分水器多支路单向布管方式,将每一根配水支管直通到配水点与卫生器具和从龙头等连接处,以减少或取消在暗敷管道中使用劣支管或管接头。

2、应注意排水系统安装的实用性

排水系统存在以下通病:首先是地漏安装不符合要求,有些室内地漏安装高出地面,造成积水,影响使用环境;或者地漏过低,在地面上形成地坑,影响地面的洁净且不便行走。而屋面地漏的周边不造成坡度,无形成有组织排水,其格栅使用了普通透气管的网罩,未按照雨水斗格栅进水孔的有效面积应大于连接管横断面积2~2.5倍的规定造成因雨水倒进水孔被堵塞而使屋面积水的可能。因此地漏的选用应遵循下面一些原则:公用卫生间不宜采用钟罩式存水弯地漏,钟罩式地漏过水横断面小,杂物不易通过,易产生上部堵塞。而且钟罩地漏水流转弯急,水头损失大,使上升段水流冲力小,易导致悬浮物下沉产生下部堵塞。因此建议采用格栅加P型或S型存水弯式地漏;不能用地漏取代屋面雨水斗,一方面因标准雨水斗顶部有盖,水从侧面进入,空气不能进入管中,在雨水斗处产生真空抽吸,管内为满流。排水能力大,而一般地漏因无顶盖,排水时会产生旋涡,夹带空气进入管中,减少过水能力,另一方面地漏进水口为平面,很容易被垃圾堵塞,此情况在低层建筑更为严重;饭堂盥洗槽的排水口,应在排水口处设活动网箱隔渣,其尺寸应大于200mm×200mm×300mm(长×宽×高),且应方便取箱倒渣。

其次是高层建筑中设置的UPVC排水管,无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室内装修时将排水立管围蔽,但在立管检查口处无设置清通用的检查口,给以后的维修清扫带来麻烦;各楼层外墙无预留空调机凝结水排水立管,让凝结水自由地散落,容易污染建筑物的外墙面。

再次是透气管口设在建筑物挑出部分(如屋檐檐口、阳台和雨篷)的下面,容易造成臭气积存,或者其上人屋面的透气管高度小于2m,使臭气容易在屋面活动的人群中散发。根据《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第5.2.10规范要求:在经常有人停留的平屋顶上,通气管应高出屋面2m,并应根据防雷要求设置防雷装置。

3、塑料排水管堵塞与渗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室内外UPVC排水塑料管道施工质量常见通病主要有两种:堵塞与渗漏。

3.1 管道堵塞的主要原因

(1)主要原因。①设计缺陷。如:横管管径偏大,使横管流速过低造成沉淀堵塞;管道转弯过多,致使水力条件不好,流动阻力增大,转弯处容易滞留杂物而堵塞。②施工缺陷。由于室内外管道可能不是同时或由同一班组(工种)人员施工,因而在标高控制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导致室内排出横管的管底标高低于连接室外检查井排水干管的管底标高,在用户使用后很快产生堵塞;横管未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放坡,产生坡度过小或倒坡现象;不注意成品保护,存水弯或立管底部积存建筑垃圾,导致管道不通畅。

(2)针对上述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①工程开工前,要求现场技术人员会同设计人员、施工负责人严格进行图纸汇审:在保证管道充满度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使介质的实际流速大于规范中的最小设计流速;在建筑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转弯数量,以改善水力条件;最大限度地放大管道坡度。②施工时除加强各专业工种协调外,安装人员还应严格按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成品保护,及时在管口部位做好临时封堵。③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试验:用通球和通水的方法检查管道的通畅性,验证是否堵塞。

3.2 管道渗漏的主要原因

(1)主要原因。①因材料不合格引起的粘接管件漏水,如:管材与管件的间隙过大、管材的椭圆度超出规定、粘接剂质量不合格或不配套;②因操作方法不当漏水,如:粘接一个直径较大的管件时,许多操作者将管件插至规定位置后没有继续保持所施加的外力,导致管件缓缓退出,造成管头插入较短,粘接面积不够,导致漏水;③因成品保护不当漏水,如:粘接后固化时间短且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就继续施工;④因工作环境不适宜漏水,如:在环境温度低于5℃或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施工,粘接剂凝固不起来导致漏水。

(2)针对上述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①严把材料质量关。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许进入施工现场,管材、管件及粘接剂必须是由同一个厂家或配套厂家生产,且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②施工方法适宜。如:安装伸缩节时,要求操作人员留出伸缩缝10~15mm,在管材插口处做插入深度记号,防止插管时直接插到底,无法起到伸缩作用,造成天冷时插口脱出橡胶密封圈的保护范围,臭气外泄,天热时管材又无处可伸,胀坏接口;③成品保护及时有效。由于交叉作业多,施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硬物进入管道,掉到立管底部,砸坏管道,导致漏水。因此在施工时,要随时封堵的排水管口,防止杂物落入管道;④管道连接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当温度低于5℃及空气湿度过大时(管表面凝水),应停止施工作业;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试验:采用灌水及通水的方法检查管道的严密性,验证是否渗漏。

4、结束语

室内外给排水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及工作息息相关,如果在施工中的细节上处理不当,会给用户和住户带来诸多问题,同时也为日后维修工作也带来不便。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程、标准操作,不断总结施工经验,以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健词:地铁给排水;消防给水系统;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地铁的给排水系统,在整个地铁运营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地铁车站及区间都位于地下,排水问题特别重要,不仅要做好平时的结构渗漏水工作,还要合理处置消防救灾后的废水、暴雨天的水,使得车站机电设备不被破坏,确保行车以及乘客的安全。鉴于地铁给排水系统在整个地铁运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研讨地铁给排水中施工中的暴露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具体措施予以解决,为保证池铁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性。

1消防给水系统安装的规范性

消防给水系统一般会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管网试压的实施没有依据原方案。管网试压由试漏检修、强度试验两个环节组成。试漏在常压状态下就可以实施,但强度试验就得在工作压力或试验压力条件下进行。现在大部分的工地在对管网测试时只对单一的环节检测或试验压力不符合要求,这样就给系统的正常运作埋下了隐患。依照规定,管网安装完工后,应该经过强度试验和严密性检测检验。对于消防给水管道,试验压力应该是管道工作压力的 1.5 倍,且大于 0. 6 M Pa。强度试验是管网在试验压力下 10 min 内,压力降小于 0.05 M Pa为合格。而后将试验压力缓慢调到工作乐力,如果无渗漏,则严密性符合标准。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设计工作压力≤ 1.0 M Pa 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为设计工作压力的 1.5 倍,并且高于 1.4 M Pa;在设计压力 >1.0 M Pa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该工作压力加 0.4 M Pa。水压强度试验是管网在试验压力下稳压 半个小时 min,压力降小于0.05 M Pa 为合格。

(2)某些工程未按规定要求,将塑料管道当作消防给水管道,或者将在建筑物里安装的塑料给水管道连接到消防给水管道。因为塑料管道在加热后不稳定,硬度降低,如果火灾发生,就会导致管道损坏,引起消防水输送不便。如果塑料给水管道连接到消防给水管道,在突发火灾时,容易损坏塑料管道,导致泄漏,不能保证消防流量和水压的需要。因此在消防给水系统中应使用钢管。

2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给排水出结构外墙的柔性防水套管未进行预留

防水套管型号、材质预留错误。地铁车站中各种有压给排水、消防管道等穿过地铁风道结构外墙处设置柔性防水套管,目的是防止室外水进人车站内部,避免其影响车站运行安全。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土建施工单位负责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及预埋穿外墙的柔性防水套管,但有未按照图纸施工的情况,例如:土建图纸上按照规定标注为“DN150柔性防水套管”,即柔性防水套管的规格与穿过套管的管道管径一致,但实际套管的内径是要大于穿过管道的管径,土建施工单位在未查阅标准图集的情况下,误认为预留一个“DN150柔性防水套管”即为DN150钢套管,照此公称直径的钢套管预埋后,设备施工单位安装的管过结构的管道也是DN150,结构墙体上预埋的也是公称直径为DN 150白勺钢套管,或是UPVC套管,此时套管不但出户管道无法穿过,且无止水环,会造成室外水向车站结构内渗水,有安全隐患。

2.2 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施工时,未控制两设备的距离

因室外消火栓的设计及施工属于市政给排水设计院设计范围,设计图纸中未标明室外消火栓的定位尺寸,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2.8条规定“消火栓距路边不应大于2m"。在施工阶段市政施工单位未按照此规范执行,消火栓距离大多超过2m,地铁设备施工单位在对水泵接合器施工时未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4.2条规定“消防水泵接合器应设置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与室外消火栓的距离宜为15~40m",导致消防局进行消防验收时,此两处设备进行返工、整改。

2.3风井中立管管道的PAP卷材包裹不严密

在冬季有冻雨期间,电保温管道容易被冻裂,电保温不起作用。风井中有压力污水、压力废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管道出户,管道保温外侧都包覆PAP卷材,且风道中机械风和活塞风风速较大,加之很多风井都为敞口风井,太阳能够直接晒到保温卷材,保温卷材风化情况也较严重,车站运营一段时间后,在风井中的给排水管道的保温包覆材料都有“开口”现象。冬季初期,下雨后,雨水可以从保温包覆材料的缝隙中流人到保温如管道之间,随着温度短时间内下降至零度以下,管道的保温材料随即被冻,电伴热发热电缆发出的热量也就随之散失,此段被电伴热保护的管道就被冻坏了。

2.4车站风道管道局部出现低点时,未及时增设泄水阀

车站风道内有通风管道、动照桥架、弱电桥架、给排水管道等汇集其中,给排水管道在安装时,有时会遇到与本专业管道交叉,或是与其他专业交叉,造成局部管道需增设弯头,降低本专业管道标高来避开与其他管道交叉。施工单位对管道局部调低后,但未安装泄水阀,此段局部降低的管道就会有积水,在北方冬季,车站风道内温度低于零度,此段处于低处的管道会结冻,管道的排水或是供水功能就会受阻,无法满足运营需要。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对于柔性防水套管预埋错误的问题

施工单位首先要提高自身施工业务水平,详细阅读02S404《防水套管》国标图集,按照设计图纸标注,以及图集相应规格采购、安装柔性防水套管,加强对施工班组的施工交底工作。监理应采取旁站方式对此处进行重点监理,因为此处返工较困难,后补的柔性防水套管防水效果不好。同时,设计单位加强施工前期的设计交底工作,给排水专业设计应与土建设计一起进行预埋交底。

3.2 水泵接合器与室外消火栓的距离问题

首先,设计单位在施工前期设计交底时,需着重交底。其次,车站风水电施工单位需对具体施工班组进行交底,明确两者关系;风水电施工单位还需要与市政施工单位(即室外消火栓施工单位)密切配合,确定现场室外消火栓的设置位置后,在距离室外消火栓15~40米范围之内设置水泵接合器。监理单位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验收,避免消防验收时再返工的情况。

3.3对于风井中各种被电伴热保护的管道保温进雨水的问题

首先,由设计单位在风井的立管上部设置一层遮雨棚,材质为不锈钢板或是玻璃钢材质都可以,防止雨水直接落人保温开口处;或是设计单位将风井中的保温卷材更换成铝皮包覆,这样就能有效避免风化或是施工未密封,导致管道保温进水。其次施工单位应加强风井中管道保温的施工质量,监理同时加强监督。

3.4对于风道中管道出现局部低点,未加泄水阀的问题

首先是施工单位自身加强对施工班组的施工教育,应对工程的重要性,及工程质量的严肃性提高认识,施工时应全面考虑,尽量避免施工时出现局部低点,如果无法避免,应在局部低点设置泄水阀,避免局部存水被冻,影响地铁车站正常运营。其次,监理单位应加强督导及验收时加强检查,争取在车站投人使用前,将问题消化解决。

4结束语

地铁车站给排水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很多,本文就不在这里一一罗列,只是将比较突出的问题举例说明,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现场施工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家参建单位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所有参建单位通力配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以国家规范为准则,这样才能建造出符合质量规范,合格并优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龙赛虎. 浅谈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J]. 江西建材,2014,04:82.

[2] 蔡政宏. 浅析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J]. 门窗,2014,04:69.

篇4

一、碳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碳会计的会计确认问题。碳排放权在我国确认为资产,已经是没有争议了,但由于对排放权本质认识的差异,究竟确认为何种资产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导致了实务中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化。比较主流性的观点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存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取得的碳排放权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企业的持有目的是为了在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以获得利润,而且该项资产又形成了自由交易市场,有具体的定价机制,可以进行现货和期货、期权交易。 存货观点的学者认为对于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而言,碳排放权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符合存货的定义。 无形资产观点的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可以单独出售或转让,持有过程中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因此碳排放权基本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碳排放相比,碳固的研究目前有些不尽人意,更不用说给企业提供确实可行的会计处理规范了。在实务中,企业都是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应该把碳固确认为何种资产,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有学者尝试性地提出碳固业务应按企业碳固方式的不同,分为物理碳固、化学碳固和生物碳固一一确认。但根据PwC和IETA的调查,实务中企业主要是将碳固量确认为存货或无形资产,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确认方法,使得信息的透明性和可比性大大减弱。

2.碳会计的计量问题。对于碳排放权的计量,主要的争议是以历史成本还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最为合适。一些学者认为,从资产归属类别上来看,既然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就应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后续计量中,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摊销,摊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把碳排放权归类为金融资产的学者自然认为无论初始计量还是后续计量,都应采用公允价值。国外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碳固的存量或实物量的测算,只有少量学者涉足碳固的会计核算领域。而国内在碳固方面,只有少数学者对碳固的温室气体存量展开研究,除了肖序和周志方等在有关碳会计的文献中谈到碳固会计外,几乎没有其它学者对碳固的会计核算进行研究。甚至在物质流测算方面,对企业碳固过程中存储的碳实物量的核算方法也尚未能达成共识,并且操作方法极为繁琐,企业对碳固的碳实物量核算难度很大。Viorel Blujdea、David Neil Bird和Carmenza Robledo认为目前存在多种估计和计算碳固量的方法,导致可比性和一致性欠缺,呼吁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能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计算方法,以提高造林/再造林碳固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3.碳会计的信息披露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各国关于碳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国际组织制定的自愿碳信息披露标准,不难发现目前的碳信息披露现状存在很多的缺陷:披露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碳排放信息的需求和供给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由于缺乏统一披露标准,影响碳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碳信息的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各有其局限性。而且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明显滞后,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归集为以下几点:缺乏碳会计信息规范的指导;没有形成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我国上市公司的低碳意识还不强,缺乏披露碳会计信息的自觉性。

二、解决对策

1.碳会计的会计确认。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建议把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事实上,这三种都不全面。存货模式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碳排放权不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主要产品,它只是附带产生的;其交易发生的概率也不是很频繁,不属于日常业务的范畴;二是存货应具有实物形态,而碳排放权只是一种权利,不符合存货的概念。金融工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碳排放权虽然可以进行现货和期货、期权交易,但碳排放权与其持有者之间并没有相应的权益关系;二是虽然我国碳减排量交易活动在不断增加,但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交易市场,无法确定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而当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出售时,无形资产模式也不合理。结合各国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明显发现,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目的是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以出售为目的的碳排放权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本文认为碳排放权对于不同的交易主体具有不同的经济性质,不能够一概而论,应当根据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不同用途作区别处理。当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是出售时,应该把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企业以自用为目的持有碳排放权时,则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

关于碳固会计,由于国内外的研究实在不尽人意,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设想应该设“碳固资产”和“碳固材料”两个账户进行处理,而不是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因为无论物理碳固、化学碳固还是生物碳固,都需要购买(建造)一定的碳固设施和设备,并购置必要的碳固材料,而这样的设备和材料必会占用大笔资金,所以另设账户的处理符合重要性原则。对于物理碳固和化学碳固引起的经济业务,“碳固材料”账户反映消耗性的碳固材料,在“碳固资产”账户下设置明细分类账“长期性碳固资产”来反映使用时间较长的碳固设备或设施等。而对于生物碳固的确认,则需要考虑是否同时产生生物性资产。如果没有同时取得生物性资产,表明企业的生物碳固业务与其一般性经济业务是分离的。企业可在“碳固资产”账户下设置明细分类账“生物碳固资产”进行反映。但如果同时取得了生物性资产,那么企业的碳固经济业务与一般性经济业务就是相融合的,还需再细分进行处理。这种情况主要是指造林/再造林这种固存方式中,森林碳汇与林木资产之间的共生关系。若消耗性林木资产用于森林碳汇,但由于这类林木资产生长周期短,而且用于森林碳汇的林木载体会被砍伐,所以不需要考虑碳汇资产的确认问题。若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森林资产用于森林碳汇,由于这两种林木经济业务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企业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完全可以归集到这两类资产,不需要分配给森林碳汇资产。但企业需要按公允价值将两类林木资产产生的森林碳汇确认为“碳排放权其他资产”,并同时确认“碳固收入”。

2.碳会计的计量。本文认为碳排放权的计量不仅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且计量单位也应多元化,以货币计量单位为主,实物计量单位为辅。理由如下:(1)货币计量单位为主: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节能量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是必然的趋势。但如今国内外对于碳排放权的计量方法各有不同,相互间的转化也是相当复杂,在现阶段以节能量作为计量的主要单位是不现实的。再者,碳排放权虽然不是劳动产品,但它有效用,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效用可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而货币又是效用的计量单位,因此传统的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仍是主要的计量模式。(2)实物计量单位为辅:由于影响碳排放权的一些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不是货币计量单位能表示,因此碳排放权必须结合非货币计量单位。这些非货币计量单位主要是指实物数量指标。基于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可以考虑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辅助的会计计量单位。相比较碳固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较为简单。无论是物理碳固、化学碳固还是没有同时取得生物资产的生物碳固引起的经济业务,初始计量都按购置成本计量“碳固资产”下的各个明细科目和“碳固材料”。后续计量时,将碳固过程中发生的碳固材料的耗费,长期性碳固资产和生物碳固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用,以及相应的人工费用等其他相关费用,计入“碳固成本”。

3.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于企业来说,碳会计影响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与日俱增,碳信息的规范披露势在必行。因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已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碳会计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很多问题都没形成共识,如果将其纳入现有的财务报表中容易造成信息混乱的局面,因此本文设想编制独立的财务报表进行披露,这样的披露方式有两个优点:一是披露的碳信息更清晰;二是可以完整反映上市公司相关的碳会计信息,从而避免碳信息披露零散的问题。(1)独立的碳资产负债表。独立式的碳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为反映碳经济业务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单独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借鉴传统的资产负债表,碳资产负债表左方登记碳资产,右方登记碳负债及碳所有者权益,同时也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2)独立式的碳利润表。设置单独的利润表,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在减排活动方面的绩效,揭示企业保护环境和节能的成效。碳利润表的碳收入通过碳排放权收入、碳固收入和其他低碳收入来反映;碳费用则分为碳排放权成本、碳固成本和低碳负担费用。(3)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为了与碳会计报表相辅相成,本文认为,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信息:企业年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企业制定的减排目标以及相关措施;企业为低碳减排而进行的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况。为了更完整地反映低碳活动对企业的全面影响,不仅要编制独立的财务报表,还必须进行表外的补充披露。考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本文试图对目前碳会计信息进行一些补充,使之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篇5

摘要:本文在介绍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尝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方式,并总结了我国实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改善人类发展模式的基本方向与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而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又是其中的焦点。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近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兼顾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应运而生。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尚无碳排放权及其交易方面的规范,碳排放权交易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会计问题。

一、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相关概念

(一)碳排放权。碳排放权,是指由法律认定的在一定额度内的含碳化合物的排放权利。该排放额度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历史排污水平、减排技术、减排成本,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因素。

(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因碳排放权的相关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以及进行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并以此来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的经济控制系统。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时也能够掌握相关会计信息,所以应该对整个交易以会计的方式进行记录、反映。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无法统一。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于碳排放权的性质还没有明确,所以碳排放权会计属性就无法确定。碳排放权是否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如果碳排放权符合资产属性,那么应该将其归类于哪类资产呢?核心概念无法统一成为了阻碍制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的原因之一。

(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成熟。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参与者只是在其所在的交易试点进行相关交易活动,无法走出本地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认可度比较低,而且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透明度也存在质疑。在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活跃程度也不同。在活跃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也就不同,资源分布就会不合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对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

(三)信息披露不完善。我国企业非常关注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事项披露的重要性,即企业应该以重要性原则为指导。目前,我国企业中很少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使披露了,披露的信息也很少,而且一般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审核和鉴证,可信度比较差,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简化起见,对其不进行披露。

(四)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的制定并不十分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对混乱的局面,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制度的建立,来解决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对象的确认。笔者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将碳排放权统一确认为某一种资产,而应该按照来源和持有目的分别确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权主要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政府无偿分配的;第二种是企业通过自行开发获得的即通过CDM项目;第三种是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的。企业购买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用途又分为两类:一是为了弥补当期的超额碳排放量所造成的排放权的不足;二是为了短期持有以便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赚取差价。对于政府免费分配的、为了弥补企业需求不足和企业通过CDM项目自行开发的部分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为了持有而获取收益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对象的计量。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即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笔者认为,应根据碳排放权的来源不同,在对其进行初始确认时,计量属性的选择应有所不同:政府无偿授予的,按公允价值计量;自行研发的,按实际成本确认;企业自行购买的,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更好地体现碳排放权的价值,应该选择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

(三)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记录。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将持有的碳排放权根据其不同来源和持有意图分别进行确认。

对于我国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权,企业没有为此付出相关的成本,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递延收益――政府碳排放权补贴”科目;对作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进行摊销时,应借记“环保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当年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时,公允价值增加计入“资本公积――碳排放权增值”,公允价值减少计入“营业外支出――碳排放权减值”;假如企业持有的碳排放权有剩余,可以对其进行出售,出售时,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的金额按出售部分占全部碳排放权的比例转出;当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不足以弥补企业的碳排放需求时,借记“环保费用”科目,按其差值贷记“其他应付款――碳排放权”科目。

如果是企业自行开发所获得的碳排放权,首先应该按照整个项目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初始确认,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对于该部分的后续计量,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增加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科目;公允价值减少时做相反处理;出售碳排放权时,根据国家的规定,将上缴国家的部分计入“其他应付款”,而且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国际税费和国内资源税,将其分别计入“应交税费――国际适应性基金”和“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同时将持有期间的市场价值变动算作此次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科目,将其最终的差额计入到“营业外收入”当中。

当企业从交易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以弥补不足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碳排放权”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

企业购入欲近期内持有以获利的碳排放权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科目,发生的取得该资产的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公允价值增加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科目;公允价值减少时做相反处理;出售碳排放权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科目,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拥有期间的市场价值变动算作这次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或作相反处理。

(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表内披露和表外附注。我们可以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产生的会计科目融入到传统的会计科目当中,丰富现有财务报表的内涵,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将“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环保费用”“应交税费――国际适应性基金”等科目进行列示,也可以将因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或流入在现金流量表中进行列报;目前在表内披露的基础上还有一种方式,即在原有财务报表之外,根据碳排放权交易信息编制独立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报表,从而组成最终的财务报告。企业在表外附注中也可以文字和图表方式披露一些碳排放权细节,比如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配额、企业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以及实际减排情况等。

鉴于我国当前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政府职能的监控之下,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原有报表的基础上增加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相关科目进行表内披露。随着碳排放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企业也应结合表外披露对其会计信息加以完善,并且碳排放权信息披露准则的不断规范,编制独立的碳排放交易会计信息报告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四、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法律基础建设。将碳排放权交易在法律的层面制度化,可以为企业的碳排放交易活动提供指导和指明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于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现阶段我国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尚处空白,碳排放权法律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所以制定有关碳排放权交易及其会计的法律规范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政府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成立专业的组织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的碳排放交易活动进行指导和监测,并从中注意总结经验与教训,政府要使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避免企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同时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相关准则的制定贡献力量。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目前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研究还只是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核算方面,对于其报告和披露研究很少,国际上很多先进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可以到国际上的相关机构进行考察学习,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

(四)加快培养碳排放权交易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碳排放权会计涉及的学科众多,所以应加快培养既具备会计相关知识,同时又具备环保、生态建设等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以适应并满足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的需要。X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石油公司 碳资产管理 管理模式

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我国受到越碓酱蟮墓际压力。按照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将建立以5年为周期的全球盘点机制,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进入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已经成为我国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具。国家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计划于2017年试运行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石油天然气生产储运和炼油化工是仅次于煤炭发电的第二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将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碳市场建设速度很快,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石化企业于2016年6月30日前将碳排放数据上报;同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已在国务院履行立法程序,开展碳资产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跨国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现状及启示

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碳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碳盘查、减碳解决方案(低碳路线图)、信息公开(碳披露、碳标签)、碳中和、碳交易和碳金融等。

主要跨国石油公司都十分重视碳资产管理和新机制的探索,将绿色、低碳、可持续纳入发展战略。国际石油公司以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石油公司(Shell)等走在碳资产管理前列,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提前部署碳资产管理研究和模拟交易,把握先机

英国石油公司于1998年9月建立内部碳交易体系,目标为2010年前将碳排放在1990年的排放基础上减少10%,在这个基础上BP加入了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管制,BP又陆续加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州、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壳牌石油公司于1998年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对壳牌公司全球业务潜在影响的研究,结论是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地位将是一个构建品牌和声誉的商业机遇,在与制定规则的政府进行谈判握有发言权对公司十分关键。壳牌创建二氧化碳交易平台,参与先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运行的丹麦和英国的排放交易体系,在2002年壳牌在丹麦和英国的体系之间做成了第一笔互换交易。从交易角度来看,内部试点体系重要经验:控排企业的参与战略是减排责任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得到履行。

(二)制定集团层面统一战略,主动履约

大型跨欧盟成员国经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集团层面统一制定战略,专业化交易公司集中运作的碳资产管理、决策和执行模式。埃克森美孚的碳管理有非常明确的量化目标,其2009年碳排放比2008年减少了300万吨,幅度约为2%。其全球炼化厂2012年比2002年至少提高能效10%。壳牌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级主管领导的新的二氧化碳部门,该部门的重要任务包括参与制定壳牌公司的二氧化碳战略并开发支撑该战略的相关技术。在实践中除满足各自集团内履约需求外,还将碳交易作为新的市场机遇,通过专业化碳资产运作获得额外的收益。欧盟碳交易体系在法律层级、试点设计、配额总量设定、市场调节机制、配额延续性、交易规则透明度与交易平台发展等方面,既有值得国内借鉴的经验,也存在需要避免的教训。

(三)多部门联合组成碳资产管理工作组,专业管理

BP每家实体企业都有一个碳排放工作组和管理委员会,由政策法规、合规、策略、交易、财税、采购、销售、法律、宣传和系统建设方面的成员组成,企业具体负责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核查(MRV)和企业所在区域碳排放控制履约。BP总部在碳减排解决方案、新技术及新合作模式、全球碳减排交易、安全及操作风险四大方面为BP下属企业提供支持服务,其中综合供应和交易(IST)部门对BP全球的碳资产价格变动风险进行管理。同时,IST下还设立全球排放的交易部门,目标以最小限度地降低BP集团合规的成本并且通过这种优化来最大限度地提高IST的收入,全球排放的交易部门分布于伦敦、新加坡和休斯敦,可以覆盖BP集团内履约企业的全球范围的交易需求,并对碳资产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和屏蔽。

二、我国石油企业碳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碳资产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法律约束和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国家发改委已起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并提交国务院审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理办法。随着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成运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部分公司将被纳入碳市场,但与跨国石油集团公司管理理念和方法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起步较晚,由于中央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大多对碳交易政策采取观望立场,相关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管理压力,缺乏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目前国内碳市场建设速度很快,没有太多时间留给企业适应规则,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能力建设不足

控排企业是碳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碳交易政策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之前纳入试点地区的企业积累了部分经验,但其他大部分石油企业下属公司并不了解碳交易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这将会影响碳市场的发展和活跃度。国际经验表明,BP、Shell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2005)开展之前均已在内部开展了碳资产管理研究、工作和模拟交易,为正式碳交易做好准备。2016年3月19日全国首个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落户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该中心将全面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协助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非试点省市碳市场能力建设。

(二)缺乏高质量监测、核查体系

准确的核算数据是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披露和进行碳交易的基础。为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相关制度,发改委出台《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和《中国石油化工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其中为所有的排放源都给出了缺省排放因子,该因子是为没有能力自测的企业参考使用,但多数企业往往仅满足于使用缺省排放因子,并不注重排放因子的实测。但这些缺省排放因子很多是针对十年前的技术情况,不能反映现今的技术水平;另外对于具体企业而言,企业不同情况不同,比如逸散排放在不同区域的差异较大,因此导致数据误差。而国外企业如BP每年需要在工厂层面做碳排放监测计划,实时监测后提交第三方机构审核。

三、石油企业碳资产管理发展方向

距离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对于重点碳排放行业石油行业,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对比及差距,我国石油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应立足于国际化管理,从发展战略、管理标准、管理模式和低碳会计等层面出发,从体制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运行模式。

(一)发展战略层面

在发展战略层面上,在管理层面把碳减排目标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的综合决策和投资成本中,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碳资产管理,强调低碳在价值创造、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地位;目前除了部分石油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碳资产管理,但碳资产管理意识的缺失以及管理能力的限制,不但影响企业对碳资产价值以及减排成本的评估,最终也会在投资决策和预算制定方面影响整个公司。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保障战略目标的执行,建立专业机构或部门策划和推进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组织、协调企业及各子公司的碳交易工作,建立统筹协调的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机制。

(二)管理标准层面

在管理标准层面上,执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生a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企业碳排放核算将更加规范、透明和具可比性,包括碳排放核算的方法论、排放源粒度、监测计划、数据来源、排放报告的内容和格式都会有统一的模板和填报要求。目前国内几大石油公司之前都有各自的企业标准,有一定的数据计量基础,但还需将企业现行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与之对接,按照发改委指南与报告要求,调整核算方法、参数,高效出具符合格式与内容要求的报告报表,分批、有序推进地区公司碳盘查能力建设工作;同时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出台碳资产管理办法。

(三)管理模式层面

在管理模式层面,建立实施碳资产管理强有力保障和支撑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信息平台、监测系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增强控排企业的能力建设。石油行业主要为央企,地理分布广泛,建立集中管控模式可充分发挥系统内碳资源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目标。小型石油企业也可借助碳资产管理专业机构提供的进行节能减碳咨询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碳资源整合;整合碳资产管理工作,满足国内国际政策要求;实现企业碳资产保值、增值。

(四)低碳会计层面

在低碳会计层面,完善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和审计制度。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会因节能减碳而成为企业潜在的碳资产,为企业创造财富,也会因为超排而成为潜在的碳负债,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除了关注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外,还应该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足迹”,即从产品设计、能源结构选择、低碳技术研发、投融资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碳价值,提前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量。通过碳会计,一方面有助于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优化配置碳资源,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会计计量的绩效考评功能,激励和约束企业全员、全部门的节能减碳,共同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益,实现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Z

参考文献:

[1]方施.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林业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碳会计; 碳交易; 建筑企业; 低碳经济;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各国政府施政理念越来越科学高效, 大家都意识到全球变暖是一个不可回避、亟须解决的问题。多国科学家经过精密研究发现, 从2001年到2101年, 这100年间全球气温将上升至少3.6摄氏度。目前, 学术界、政商界、民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基本达成共识, 那就是温室气体的肆意排放和超标排放, 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所以, 作为经济社会进行市场交易的主体, 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碳排放市场交易时, 建立依据企业自身特点的碳会计体系, 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 研究意义

1、碳会计问题研究有利于保护环境, 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3年伊始, 雾霾侵扰了我国大部分地区, 美国驻华使馆一直播报的PM2.5数值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环境问题再次被政府、企业、民众所关注。部分外国旅游机构和外国人将北京咳写入中国旅游须知和旅行游记中。雾霾这一恶劣气候现象告诉我们, 如果再不注意保护环境, 蓝天白云和新鲜湿润的空气将成为奢侈品。研究企业碳会计体系中的潜在问题, 将碳排放会计核算纳入企业商业运行全过程, 将碳会计升级成公司治理问题和企业发展战略,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2、碳会计问题研究有利于有效评估企业价值。

我国加入WTO后,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随后, 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国家层面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传统企业中的会计体系并没有考虑资源消耗的问题, 特别是碳排放问题。政府如果出文要求将碳会计体系建立纳入企业财务活动中, 引导企业将企业环境责任纳入企业价值评估制度中, 则能有效体现企业真实价值。

3、碳会计研究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2007年, 英国超市巨头特易购要求下属连锁超市中所有商品必须要有碳标签, 即商品备注单中要求注明商品是否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含量比例。该举措一经推出, 大受英国民众的支持和追捧, 有碳标签的连锁超市销售量倍增。随后, 亚太地区的韩、日、澳三国也推出本国商品的碳标签体系。截止到目前, 2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推出或酝酿推出碳标签这一环保制度。我国的出口产品和出口劳务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不仅要依靠低价和品质, 还要加入环保这一人文因素。碳会计作为保护环境的会计工具, 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碳会计相关理论基础

碳会计是指, 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企业旅行低碳责任,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

(一) 会计学。

碳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碳会计根植于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所以, 碳会计也主要分为六大要素, 主要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权益、碳收益、碳成本和碳利润。

(二) 产权理论。

已故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产权理论的奠基人, 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科斯从正面阐述了产权在经济领域的影响, 他认为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的产权能够妥善处理外部性问题, 解决外部性经济问题, 减少社会总支出, 确保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性得以在制度框架内延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及其弟子主要研究的是私人产权这一领域。

三、建筑行业碳会计存在的问题

碳会计在我国出现晚、发展慢、体系不统一, 财政部、商务部也没有系统的政令指导。因此, 本文结合行业特点深入提炼, 得出建筑碳会计共性建议, 为其他类似的建筑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一) 碳会计系统指导。

进入十二五规划后, 我国碳会计学术领域的研究逐步丰富起来。可惜的是, 大多数学术探索比较单一、零散、空洞, 还未形成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财政部、商务部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碳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指导。鉴于建筑行业的粗糙性和不规范性, 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碳会计实务就可能出现很多争议和问题。

(二) 碳会计法律制约。

缺乏健全完备的碳会计法律环境和法律制度约束, 对企业碳会计实施缺乏法律监管, 容易造成企业, 尤其是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时, 有低碳信息相关使用的投资者对获得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有些不诚信的建筑企业利用碳会计进行不合法获利或者进行新领域的布局时滥用碳会计概念。

(三) 碳会计碳排放权计量选择。

碳排放权的计量选择可以从三个部分来阐述:选择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及动态股价。选择历史成本的人认为选择该种模式可以有偿获得排污许可证, 免费取得量按零计算赞同公允价值的人重视现行的市场机制, 而支持动态估价的人认为, 碳排放权可以由非货币转变为货币度量, 运用碳额度进行评估测量。

四、建筑行业碳会计发展建议

(一) 碳会计加大系统指导的研究力度。

目前, 我国资源现状应当和低碳会计理论紧密的联合起来, 并且对我国碳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此外, 我们还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会计理论体系。

(二) 碳会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会同社会组织、典型企业, 结合行业特点不断完善碳会计控制体系, 及时识别和防范碳会计控制存在的风险, 及时找出该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改, 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经营风险,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做到: (1) 有法可依, 实践要与准则完全匹配; (2) 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在归集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时, 责任界线要清晰。因此, 在做好相关工作、抓好责任界定的同时, 一定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做好顶层设计。细致规范的碳会计法规是一系列工作重要性水平的标准, 也应当从法律和规范角度出发, 分层制定有效的范围和制度规范, 将有法可依真正落到实处。

(三) 碳会计全方位、多层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碳会计事业在我国发展缓慢, 而建筑企业特点显着, 其具有周期长、粗糙繁杂、专业人才稀缺的特点。我国建筑企业要正确的运用碳会计这一财务活动, 除了引入外部财会力量、建立专家库, 还需加强自身财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如增加培训机会、实行轮岗, 邀请高工对企业进行实务指导。与此同时, 根据人员层次不同, 开设不同的培训, 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培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结论及启示

目前, 我国已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化的碳交易市场。建筑企业应当意识到对企业内部财务处理人员碳会计实务培训的重要性,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当让工作人员学习国际碳计量方法学新知识、碳金融发展新趋势。我国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来改善建筑业会计继续教育模式, 推动我国碳会计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建筑领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J].中国矿业, 2007.8.

[2]涂毅, 郝玲.IASB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回顾及影响[J].财会通讯, 2008.7.

[3]周志方, 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9.11.

[4]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 2010.1.

[5]胡荣, 徐岭.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10.5.

[6]王爱国, 武锐.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1.10.

篇8

(一)碳资产管理

目前,对于碳排放不能仅仅只从环保的角度进行单纯考虑,而必须将其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所谓碳资产管理,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涵二氧化碳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如:碳监测、碳披露、碳减排、碳交易,以及在低碳时代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其他措施。这些行动的自愿或是强制属性,将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政策监管环境,其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营及品牌价值。碳资产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资产管理一般包括碳检测、治理与战略、碳绩效评估与披露等。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将碳资产管理分为7个步骤:第一是准备工作,第二是摸底监测,第三是设定目标,第四是信息披露,第五是评估改进,第六是实施计划,第七是碳交易。他还强调,碳盘查是碳资产管理中最关键的程序之一。如果一个企业要实施碳资产管理,就应当清楚地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以及各业务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只有通过有效的碳盘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分析、计算企业那些看不见的“碳排放成本”,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碳市场交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严格的碳盘查至关重要。

(二)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碳排放市场虽然尚未运行强制减排机制,但是从全球的碳减排情况来看,我国推行强制性减排将会是必然趋势,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碳资产管理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我国碳排放机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所以企业碳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几乎都是空白,关于碳资产方面的研究都滞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也大都参照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性研究并不多,对于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尚未能提供充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这就要求尝试进行碳资产管理的企业自身要慢慢摸索。其次,由于碳排放涉及到环保,所以很多企业把碳资产管理的重要责任放在生产或者环保部门,并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整体的管理系统中。再次,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认为碳资产的管理跟其无关,并没有认识到碳资产相当于金融工具这一性质,更没有注重碳资产管理对于碳市场价格、财务风险、税务以及对资产负债表和企业利润等各方面的影响。另外,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对碳排放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工具了解不多,也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碳排放权,忽略了碳资产包含的其他内容,研究思路具有局限性,限制了现代企业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最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企业对于碳交易产生的收益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同时边际成本高的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发生了额外成本,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勇敢尝试的积极性。

二、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案例列示———以硫酸行业为例

硫酸行业作为无碳能源行业,其余热利用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碳资产,特别是硫磺制酸所产生的热能。所以从无碳能源的角度,整个硫磺制酸的热能源利用都可以视为碳资产。以下仅是以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为例。我国硫酸行业最先申请CDM项目的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双狮(张家港)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宜昌宜化太平洋热电有限公司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他们投资开发的项目均是硫磺制酸装置废热回收发电项目,该项目利用我国大型的硫磺制酸装置的中高温余热,引进美国孟莫克公司开发的HRS废热回收系统,回收硫磺制酸生产过程中的废热生产蒸汽,提高酸吸收热的回收率和整个硫磺制酸系统的热利用效率,利用多余的蒸汽发电,所供电量将全部用于满足企业自身生产装置的用电需求。对于该项目,三个公司都是在2008年在联合国EB成功注册,宜昌宜化太平洋热电有限公司在2010年获得减排量的签发,而双狮(张家港)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也在2011年分别获得减排量的签发,并且通过此次减排量的签发获得不菲的收益。随后,在此基础上又都相继进行了第二次减排量的签发申请。除了CER这部分碳资产之外,在考虑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情况下,双狮、宜化和重庆涪陵化工还可以对其硫酸装置的风机、水泵等大功率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电耗,提高能效,这部分的减排量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和方法进行量化,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和可核查,成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三、完善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对策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环保经济将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在企业中推行碳资产管理,使碳资产管理创造更大的价值,政府和企业需要付出共同的努力。

(一)政府

1.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在我国政府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和权威性,在碳资产管理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实施必要的强制性规定和管理,监督和敦促企业进行有效的碳资产管理。比如可以强制要求企业定期公布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温室气体的监测与控制,在产品上粘贴节能标签等。

2.尽快制定碳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和标准。企业碳资产管理在我国并未有深入研究,因此其实施尚未有相关规范可依。为提高企业自觉进行碳资产管理的意识,政府应进行相应的引导,制定企业碳资产量化管理标准,对相关标准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建立健全企业碳资产信息数据库,主动借鉴国外碳资产管理经验,与国际接轨。3.建立相应的碳资产管理机构。碳资产管理具有一定技术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难度相当大,这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考虑建立必要的碳资产管理与咨询机构,他们接受政府的委托和授权,为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并进行一些前期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这样为我国企业碳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最有效的管理提供保障。

(二)企业自身

1.企业家应当形成低碳思维。在低碳经济时代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下,中国企业家需要用低碳的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问题。如果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该企业提出低碳要求,企业家必须以低碳的思维对企业如何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碳排放政策、如何应对行业内部的低碳标准、如何应对消费者对产品低碳的要求、如何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用低碳思维对其进行改造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思考,这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

2.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企业要进行碳资产管理,需要企业员工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但是就目前我国碳资产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低碳培训。管理人员要对低碳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学习和掌握,培养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能力;技术人员要掌握开发和运用碳减排、碳排放的核算标准和方法等;操作人员则需要具有具体执行和实施相关标准的能力。

3.为碳资产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层面,还要积极主动地为碳资产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经验,积极主动地成立碳资产管理的民间机构,企业间定期就碳资产管理提供良好提案。

4.制定企业碳资产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企业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碳资产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将碳资产管理落到实处和细节上,积极开展碳足迹评估、碳资产会计处理、碳信息披露等研讨。

5.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国外目前很多企业已经采取的一项措施,我国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习和借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性堪比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它是企业计算每年碳排放当量的表格。我们可以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其排放源,在接下来的生产经营中进行针对性的碳减排。

篇9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to build our own carbon marke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lacking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market; development lag; carbon market regional imbalance; carbon trading system is not established.

【关键词】中国碳市场;问题;挑战

【Keywords】 carbon market in China; problem; 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F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58-02

1 引言

碳交易市场在世界被兴起,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可能将超过石油市场,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在碳交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高,随着中国“十二五”期间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我国势将建立自己的碳排交易系统。然而,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其面临的挑战有: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内现状与国际交易相结合的市场体制。

2.1 中国碳市场发展缺乏国际话语权

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碳交易市场体制,尤其是与国际交易市场能接轨的,对于成熟的碳市场体系更是缺乏其多层次、多元化。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没有话语权;对于国内外市场的机制我国无法进行接轨,这样我国在资金自由流动以及信息预期过程中产生了阻碍,根本o法将国内市场与国际进行一体化。再者,就目前我国基本参与的是少部分自愿减排交易以及CDM一级市场挂牌交易,而且在交易标上还停留在传统范畴,在CER竞价中不能真正的进行,交易很难在一级市场内实现。卖方信息服务平台是我国目前在碳交易市场的角色,功能上只能从事简单的,对于国内碳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更无法去参与国际碳交易了。

2.2 碳市场全国性缺失

对于碳交易市场来说,最终还是依托实体经济,由于我国自身的特点,造成碳交易市场内部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说我国在区域政策上倾斜变化、地理区位不同,资源能源的各异等,最终使得碳交易市场无法平衡发展。虽然说现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已经构建了一些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但是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建立较少,由于构建碳交易市场的不平衡,并不利于推动全国低碳的转型。因此,必须鼓励各地区将碳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建立友好关系,并且要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这样才能让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区域性碳排放信息及数据收集平台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从而对区域内行业及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把握。

2.3 无法分解碳减排指标,未建立碳交易制度

碳交易制度监管运行及碳排放权分配的核心是碳减排的报告制度和监测。就我国而言,在碳监测技术上并不成熟,对碳排放清单及家底没有进行整理和收集,需尽快建立监测体系及数据报告,对每年不同区域、企业等排放情况进行相关条例的检测和报告较为缺乏,未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而且核实和监督并没有相关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

3 中国碳交易存在的不足

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目前来看并不完善,其表现为对碳交易市场体制以及市场发展建设不完善,支撑的条件不充足。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①我国目前在法律法规中还未对碳排放权交易方面进行规划,环境法中并没有碳交易的相关规范内容。更无法看到碳排放权交易指南。针对碳交易的产权界定、交易纠纷解决办法、排放权交易规则等关键性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

②碳排放在各省区的实践,在法律基础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碳排放权取得尤其突出。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对碳排放权交易规范了地方性法律文件。但是大多数地区在碳排放权交易实践中在法律法规上比较盲目性,从而影响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

3.2 监管体制不健全

对于碳排放计量我国在基础上较为薄弱,尤其是减排政策需要的检测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法达到,更不能对购买者的排放数量及出售中的减排情况进行准确的监测,对于碳排放单位的真实数据作为相关主管部门等无法进行有效的掌握,更不能全面、有效的开展交易情况的核实和跟踪记录。另外,国家发改委对于别类碳交易形式未进行有效的控制,只对CDM项目申请的第二阶段进行了核实以及负责。我国政府对于大大小小的中介机构并未采取相关的咨询认证资质。

3.3 碳交易非标准化

对于CDM项目交易市场我国还未形成标准化的交易合约,碳价就无法通过交易形成,对于节能环保产业及低碳技术的促进作用及发展带动造成很大的阻碍,更无法体现出交易所的经济效益。

4 中国碳交易市场不完整性的分析

碳交易市场,在我国来说目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我国目前在市场经济上还并不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不完整性进行分析,希望我国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4.1 我国碳交易缺乏法律基础,碳排放权尚未界定

我国对减排没有强制义务,对自愿减排无法限制总量,而且碳排放配额无法形成国际市场的有效交易。从国内来看,在相关的环境法律体现中并没有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和承认,在许多的环境法中,对于排放权以及排放权取得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规定;对于总量控制也没有具体的法规。对于碳排放权的保证权益法律的作用不大,这无疑会出现很多企业对排放实体滥用的现象。

如果碳排放一直没有限制,没有相关的措施管束,企业最终会以盈利为目的,对排放所指出的成本的减少认为是一种负担,从而造成政府的排放管制措施的失效。碳交易前提就成为了个人低碳环保觉悟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制性排放约束指标及总量限排缺少的情况下,对于市场的需求并不明确,也没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这无疑造成碳市场的不完整性。

4.2 公平和效率在碳排放初始分配难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这种产权是在确权以后,也是在控制区域总量过程中,对于企业在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中,必须对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由于我国分布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巨大,经济发展也造成很大的落差,如果将地区或省作为单位进行分配,@样无疑会给发展的省区以及重工业刚起步带来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出现类似在国际碳减排额度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承担不公平的问题,如果以企业为主进行分配,关于中小企业的承担要如何规定,行业在减排任务中需要承担多少,这都属于公平性问题的范畴;如果分配原则是无偿的,对于初始分配权已经成立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对于新进的企业来说,为其设置了壁垒,对于碳排放权必须在市场上有偿取得,这样对新成立的企业是不公平的。

4.3 碳交易市场报告制度及监测的缺失

碳交易制度管控主要为报告和监测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额。我国目前在碳监测技术以及排放激励基础上较为薄弱,这也就造成政府对企业的主导下无法建立碳排放数据库,对于碳排放单位的真实排放数据相关部门不能有效区地掌握,不能全面展开对碳交易情况的跟踪和记录核实,更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测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及不准确,对于风险和收益的评价市场参与者也不能做出更好的市场决策。

5 结语

就我国情况而言,碳交易市场以及交易所工作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我国的碳交易体系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解决,充分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让我国碳交易市场顺利的运作起来,安全可靠、持续开发地发挥其自身的市场作用,最终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从而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碳交易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有必要开展低碳会计的核算,低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领域,其含义为“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1]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均离不开低碳会计,它的出现是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碳排放权是资产还是费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权应当做资产,而不能作为费用核算,但是碳排放权是何种类型的资产,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论。[2]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购买的预期用于补偿以后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划分为存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被当作有价证券,如Sandor和Walsh。然而Ewer是这样认为的,碳排放权应该被当作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因为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征。[3]而法国企业运动联盟(MEDEF)却认为,排放权的几个特点明显符合存货的定义,不能够因为排放权不具备实物形态这一事实就认定其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存货。而对于计量,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burritt(2000)认为,应运用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我国的研究大部分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上,王艳、李亚培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红梅则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可交易排放权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可交易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采取多重计量属性;郝玲、涂毅建议抛开排放权的问题,直接把与CDM相关的费用成本等都纳入其他业务核算。

(二)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低碳会计的核算,首先离不开碳资产,碳资产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社会性,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低碳会计的核算,有利于了解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的社会,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各个国家都着力于研究低碳经济,探讨低碳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碳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关系着我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着在国际上承担碳减排任务的重大使命。具体来讲,碳资产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1年2月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因此,如何在会计核算上对碳资产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怎样做会计分录,如何在会计报表上对碳资产进行列示及碳资产的披露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制定碳资产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依据,促使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更好实现。

2.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价值的正确定位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企业是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学所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们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然而,当今是时代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企业必须正确的衡量自身的价值,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任务,更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如何进行定位,碳资产的会计处理至关重要,通过碳资产的核算和计量,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信息,客观公正的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达到对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

二、碳资产会计问题初探

(一)碳资产的定义

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个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城市、地区,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更可以对应于全球。全球碳资产的流通总量虽然在操作上很难量化,但在逻辑上是完全存在的。从碳资产的定义来看,它不仅包含今天的资产,也包括未来的资产;还包括产生的增值,它们是由于实施低碳战略而同比、环比产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