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讨论

现代林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地区的政府一定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建设。本文就对现代林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动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林业的意义及重要性

1.1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的新型林业。从科学发展过的角度来讲,现代林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途径和根本要求,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由于经济问题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现代林业的发展。

1.2现代林业的重要性

根据现代林业的概念可以看出,现代林业的整个经营对象是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地共荣”的终极目标。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植被,搞好环境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对发展林业的共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在重要任务,现代林业是国民经济在基础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的生态屏障。由于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是整个森林系统,而森林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经营时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从而让现代林业可以有序的运行。

2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所谓的生态文明,实质就是指人们对以前文明进行改造和创新,积极地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调节好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各个地方政府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2.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虽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也会出现一些环境上的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针对这一现象,现代林业的发展一定要积极的开展,林业的发展是人员自然和谐相处的枢纽,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奠基石。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2.2现代林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

现代林业的良好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非常的重视,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因此,一旦林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很难继续的开展下去。

2.3生态产品

源于现代林业生态的产品主要是指森林里独有的且能够产出的东西,比如说清新的空气。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经济逐渐的变得市场化,人们只一味的追求利益,对森林及树木进行大面积的砍伐,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影响了生态产品的产出,从而导致产品的质量逐渐的降低,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态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导致了生态产品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了不平衡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力,是相关技术人员的重点工作,但是由于人们对森林的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一定的损坏,土地荒漠化、旱灾、水灾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各个地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加大了这一方面的管理力度,但是对于一些环境问题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生物的生存环境,它们所处的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一些地方虽然治理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吗,因为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工作,在短时间内改善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一定要将这一工作落实好,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分开展下去。

3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现代林业的良好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一点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林业,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措施如下:

3.1提高现代林业资源的管理及保护力度

由于管理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森林的面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质量也在逐渐地提高,相关部门的资源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化,很大程度上的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少数地方出现了很多林地非法占用的情况,而给出的理由是对土地进行整改从而改变了对林地的用途,在对一些低产的林地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规范的操作,从而对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降低了林地的利用率,改变了生态的结构,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地使用形式的审查,控制好项目建设所用的土地,对于恶意的毁坏林地、非法开荒的人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罚。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要对森林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森林的变化、森林的用地等等,从而促进森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应该将保护林业的思想观念落实到人们身上,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从思想意识上明确生态文明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只有对这一观念重视,才会落实到个人的行为当中。在对生态文明进行宣传的过程当中,管理者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每一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行动中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深化他们的意识和思想,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从小事开始做起,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3.3加强林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研人员一定要加大对林业技术开发的力度,提高林业技术的转化率,保证林业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发展中,不断地提高质量,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3.4加强资源的利用率

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完善管理系统,从而保证林业产品更加的绿色、环保。除此之外,科研人员应该不断的研究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现代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关的,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对于资源利用方面,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这样就会造成很多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对森里资源的利用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好、更舒适、更宽松的社会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5加强农村建设,推动林业发展林业发展的主要

根据地就是在农村,因此,如果想快速的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进度,就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建设,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于农村的建设,我国也是十分的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把建设都重点放在了农村,而林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林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发展农村建设才可以让林业的发展更加的规范化,才可以尽早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结束语林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要想我国的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各个地方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和重点,充分的意识到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5):136-137.

[2]牛美玲.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

[3]王新秋.浅谈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5):136-137.

[4]郑建中.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浅谈尤溪县造林绿化的实施举措[J].厦门科技,2017(2):54-56.

[5]王丽英,李春芳.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花卉,2017(10).

篇2

关键词:湘西北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0 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切要从问题根源入手,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下几点:

(1)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2)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3)工业生产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4)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匀

本次调查选取了常德市鼎城去石公桥镇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石公桥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到目前石公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乡域的基本概况

石公桥镇距常德城区30公里,地处洞庭湖西滨,太阳山东麓,西接大龙站镇,东抵西洞庭管理区,北靠周家店镇,南临镇德桥镇。全境西北山丘起伏,中部平坦,东部低洼。全镇管辖2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个渔场。土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958亩,水田39477亩。乡镇人口约3.8万人。

据史志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当年“经张公渡过柳堤至周家店,弃程而率之”。张公渡, 即石公桥,柳堤即石公桥东柳堤。桥西的“神仙观” 、桥东的“龙子岗”、桥南的“卧龙岗”、桥北的“仙人庵”与“白云阁”等名胜古迹迄今仍有遗址可寻。《杨氏族谱》一书中有记载杨氏普通公夫人朱妣之墓也是葬于此镇。

2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绿化建设方面:打造“绿色长廊”

2012年3月27日,石公桥镇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号召全镇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打造湖区樟树之乡,建设生态环保镇。石公桥镇依托冲柳垸环垸治理综合工程项目,在公路硬化的基础上,利用路边、沟边、坎边、田边、湖边等小块地形植树造林,全镇300公里樟树长廊建设完善。进一步改善土壤情况,加固路基,而且美化家园、净化空气,创造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生态农业多样化

各种植业面积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该镇2012-2012年,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且为棉花、柑橘、湘莲等种植业各占有一定的比列。结合表1的数据统计了解到该镇的种植业中水田的种植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效益,棉花紧随其后,湘莲与柑橘也产生了不俗的经济效益。水田、棉花、柑橘等的种植,形成该镇生态农业多样化,必定会为村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表1 石公桥镇2010-2012年生态农业情况统计

2.3 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改善环境、卫生、景观三方面

2012年4月,该镇开始对环境整治进行改造,指出集镇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对集镇的环境卫生进行整顿,从解决环境、卫生、美观三方面问题出发,积极改造,以下就是其整治内容:

3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

乡域内随着近年工业生产的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也是并驾齐驱。乡镇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已经逐渐阻碍了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到目前仅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而其余的乡镇并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3.2 生态文明价值观上缺失

调研时,不难发现该乡域的马路边上、水域内都扔了许多垃圾,市场管理不够完善,整洁度不够。居民们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由它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只是点燃在社会精英群体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

3.3 规划管理上较薄弱

农村生态规划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立法缺位匮乏。除了政府相应的法律规章外,石公桥镇地区很少有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分管生态环境的领导,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生产活动又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使得整个乡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管理与规划十分滞后。

产生问题的原因:

(1)环境立法不够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5)对农村环境问题宣传上的不足,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淡薄。

4 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持续正常的能流通量和物质循环强度,高效益、高产出、少污染;并且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从而使我国农村、农业进入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4.2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然未颁布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法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仅根据现有的环境立法难以解决。因此,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

4.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行政开支有稳定来源,加大力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支持,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要全面落实农村,如果人口得到控制,人口的总需求量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压力自然而然的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农村的教育方面也不容忽视,在农村贯彻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的不足之处,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促使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

4.5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必须在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创造出一个人人时时注意环境保护、关心生态环境的新局面,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探析[J],法治与经济(下旬刊),2013(10):112-113

[2]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65-66

[3]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3):30-32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张诗倩(199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学习研究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林业产业;管理策略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必须加强应用各种保护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是森林经营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恢复了森林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但为了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发展各项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产业发展之前,必须要加强了解林业资源,规划和设计相应的林业资源,从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1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举措,比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为了发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则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加强各种林业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可以成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林下栽培可以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从而有机结合林地的长期、中期和短期效益,增大林地的附加值。森林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补发展,是当前各地在挖掘森林经济效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果,可以缓解社会的压力。当然,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栽培各种作物,需要研究栽培技术,提高各种产物的存活率,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当前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退耕还林产业模式,使得当地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速度更快,能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提高经济水平。与此同时,在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碍,比如选择的产业类型不合适、种植技术不够等,会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

2 退耕还林产业管理策略

2.1 进一步强化宣传,提高认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

森林建设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的重要措施。尤其退耕还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过程中,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建设林业产业。因此,要广泛宣传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林农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保护森林资源,并且积极探索各种产业,使得相应的补贴能够用在相关的项目上。

2.2 加强调查当地森林资源

对森林资源调查计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退耕还林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将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而落实各种具体的规划。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前期,应积极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的林业生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开展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种前期工作。同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的调查效率。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制定指导各区、块的详细调查规划设计及批准调查规划设计,从而使得当地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到森林资源的概况,并且能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各种林业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3 加强落实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

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补贴是保障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的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各项补贴的使用实现透明化管理,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导部门应该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各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培养技术人员、各种苗木的购买和管理、产业技术投入等方面,从而为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4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

在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发展。比如林草间作、林经间作、林药间作等,都是不错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随着林木的逐渐生长,仅仅是在林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则很难实现产业发展。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势情况、土壤条件、林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比如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也可以成为退耕还林产业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合适的产业时,应与市场保持平衡,还可以拓展产业范畴,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常见的退耕还林产业主要有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森林经营模式,瓜果、蔬菜复合式森林生态经营模式,复合式森林生态经营模式3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农业发展目标、林业发展目标,综合各种产业,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森林资源,同时也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应加强退耕还林发展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但损失的耕地则需要相应的林业产业作为补偿。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退耕还林产业,并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爱梅.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 2014(9)

2 陈罗英.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

3 曾庆祥.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林业与 生态,2002(12)

篇4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要措施

1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档次的有效载体;是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休闲娱乐、生态、社会效益。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呼唤绿色成为人类共同心声。让人们享受绿色环境、舒展人们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陶冶艺术情操,能充分体现园林绿化生态功能效益。

2 目前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以往城市绿地没有科学性的绿地规划系统,园林绿地随意建设,城市绿化布局缺乏统一性。总是按照领导指示“见缝插绿”、“破墙透绿”,而不是“规划建绿”,难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功能。

2.2 绿地比重偏低、分布不均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率应达到40%~50%才能有效调节环境小气候和改善环境质量。许多开发商通过政府部门竣工验收后,立即撤绿地建停车场或搭建违章建筑,绿地率降到20%左右。绿地分布不均,主要局限于道路、河流、建筑周边绿化,没有按人口密度、环境质量需要来绿化布局。

2.3 重建设轻管理

园林绿化俗话“三分建、七分管”,可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绿化不同建筑和市政工程,要确保苗木成活率,需经过一段时期精心养护,才能达到设计效果。许多绿地建设时都达到园林验收标准,后期养护跟不上,出现病虫害多、杂草丛生、死树多等现象,绿地景观效果大大的受影响。

3 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依据。在编制时应确定绿线范围,贯彻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树立全区域绿化的大生态理念,统筹考虑绿地,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

3.2 增建小游园绿地

市中心城区在完善配套街头游园的基础上, 2012年南通市实施了人民东路小游园、姚港南路小游园建设,今后应把适宜于建设绿地的空间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着重建设街头小游园绿地,每年增加小游园的数量、提升标准和档次,满足市民就近休闲、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

3.3 着重抓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后期的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工程,重点绿化项目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保证。当前,实施的环保公园、龙潭公园、唐闸公园扩建、长江南路、江海大道、通宁大道景观带建设,大面积增加绿量。后期的养护管理主要落实好养护队伍,加强养护管理检查考核。通过精心管理使新建的大型公园和广场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充分反映城市生态绿化功能。

4 南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优势

4.1 发展优势

南通市自2011年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领导对绿化的重视程度高、建设部门推动力度大。2012年,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投资规模达到12亿元,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3%、43.6%和9.5m2。

4.2 潜在优势

南通市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南通濠河建设入手,精心规划、高强度投入、精细化管理,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中心景观,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荣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南通濠河风景区获得“国家AAAAA风景区”称号。

4.3 人文优势

南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张謇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狼山、濠河等为代表的景观文化;“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绿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位;以人挖掘城市的底蕴”的建设思路、打造了一座“山水相间、城园交融、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秀水绿洲中国近代第一城。

5 结语

推进做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南通市面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冲刺阶段,必须立足市情、发挥优势,需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从而形成人人懂绿、爱绿、护绿的氛围,全面推进南通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引言]:

作为一种对人类发展十分重要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不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目前人们重点关注的使怎样使林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最基础的森林培育工作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企业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对提高林业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森林培养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现状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森林培育的理解一般是指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对森林立地与树种的选择、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森林苗木的培育、森林的营造、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以及对森林结构的改造,这些系统工程统称为森林培育;而生态环境建设则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和系统工程建设的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进行改善,由于我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造成现如今因为对森林培育的不够重视所造成的植被退化和环境恶化等现象,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肆意砍伐,使森林资源锐减,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这需要我国进一步重视森林培育的建设,认清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价值,以改善目前相对不利的生态环境。

2、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对于森林来说,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研究数据表明,1cm厚的枯枝落叶层,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至裸地情况时的1/4以下,还能有效降低泥沙量,降低率高达93%。不仅如此,在雨季来临时,森林还能对洪峰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洪水量,当处于旱季时,可以保持河流的流量,调节流域水量平衡。正是因为森林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国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2.2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森林培育,能够有效增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进而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通过森林培育,就能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对于防风来说,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将灾害性大风转化为无害的小风。另一方面,还能改变风向,另外,通过森林培育,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浑浊度,对于一些乔、灌木来说,能够稳固土壤颗粒,提高土壤的肥力,能够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现象。

2.3森林培育可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人在呼吸的过程中需要氧气,同时,忍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在人类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中,煤炭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得物质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这些问题对人类产生较大的威胁。森林中的植物不但能吸收CO2,还能释放O2,其吸收能力较强。通过植物的调节作用,气温得到控制,空气湿度增加,温室效应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对气候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2.4确保农业高产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的危害越来越大。所以,耕地数量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作用较大。对于土地而言,夏季过高温度和冬季过低温度都是不利的。在森林附近的农田,温差较小,所以冬季温差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要小一些。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使空气的湿度增加达20%作用。所以,调节农田微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要在农业区打造防护林,这样就能很好的帮助农作物度过严寒的冬季。除外,对于耕地而言,旱涝灾害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森林培育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进行。

3、森林培育的应对策略

3.1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科技水平

应当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森林培育,从而保证森林培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森林培育管理体系,使森林培育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对于植株还需要培育人员运用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时的检测,对植株的生长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于可能影响植株生长的各种例如火险、病虫害等风险进行密切的检测,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培育的整体质量。

3.2建立科学的森林培育理念

首先,树立积极的森林培育理念,对于森林自然恢复的消极观念应当彻底克服,从而养成良好的森林培育习惯,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森林的人工恢复,使的森林培育质量不断的提升。其次,对于以往的木材随意获取的行为应当予以严厉的制止,只有从内心树立正确的森林培育义务,才能获得获取木材的权利,最终使人们的森林培育意识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全面的提升森林质量。最后,应该从长远发展考虑森林培育的工作,深刻的认识到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的做好森林资源的人工恢复,使得森林质量从根本上不断的提高,从而存进森林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3.3强化森林经营,形成发达的林业产业链

现如今,我国林业发展资金投入形式单一,林业发展也表现的过于单一,因此,林业生产经济效益比较低,对此,应该丰富林业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单一的产业链。另外,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森林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效益难以实现,因此要全面促进绿色化的税收制度的推行,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加深产权制度变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结语:

通过森林培育,农业生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原因在于森林能够起到防灾减灾,调节温差的作用,夏季,能够改善高温灼热的影响,而到了冬季,能够有效降低低温寒冷对农业生产的负面作用。同时,森林覆盖面积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就会更加明显,空气湿度就会因此增加,极大改善作物生产环节。另外,森林还能有效防治干旱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就城市而言,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设计不当时常是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从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本身,对建筑工程现状进行改善,以减少因城市建筑的建造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提高城市形象。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建筑工程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建筑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含义,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以及绿色使用等都属于绿色建筑范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做出了如下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从规划到拆除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追求的是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到拆除的整个建筑寿命过程中,以最少的资源使用、最少的环境污染,得到较为舒适的居住办公环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贯彻实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下,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相比传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资源消耗、设计与施工过程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环境温和性,其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绿色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能源消耗大大低,更有利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2)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其设计具有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的灵活性。

(3)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4)相比传统建筑而言,绿色建筑更注重环境保护在工程中的具体实施。施工过程中,对于噪音、扬尘等环境因素都进行重点控制,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建设的整体指导思想。

2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阶段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费用,在应用阶段因其设计的独特性,能给使用者更好的居住或工作体验,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作为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1构建资源节约型设计与施工方案,节约工程成本

建筑工程建设是城市中资源消耗的大户,部分建筑单位受传统理念制约,认为资源的消耗与建筑的质量成正比;除此之外,相关部门领导好大喜功,认为投资越高的建筑,越能表现出其业绩,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施工的过程,都深刻贯彻资源节约的理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理念能有效减少电能、汽油、混凝土和水资源等多种能源的使用,对于建筑整体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2.2减少建筑碳排放量,符合国家低碳要求

碳排放量过多与全球气温的升高息息相关。“低碳”是目前国家对建筑领域的基本要求。建筑的低碳设计是采用碳排放量较低的绿色建材与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的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等都应满足低碳标准,节约能源,禁止浪费,构建低碳环保施工现场。绿色建筑理念符合国家规定的低碳环保要求,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

2.3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绿色建筑对于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采用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不论从建筑外观还是从建筑内部设施方面都做了较大程度的优化,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更贴近市民的生活。建筑周围的环境在建筑设计时也得到了精心的改良,使城市拥有一个整体的主题,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的需求,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与此同时,绿色施工能有效减小施工噪音,较低的碳排放对于城市整体温度的控制有益。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绿色建筑能使市民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与工作。

3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而当时较多的重点放在了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上。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各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且解决的问题。因此绿色建筑理念逐渐被提出,在此之后,北京、上海、天津等较为发达的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绿色生态建筑小区。时至今日,绿色建筑的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种先进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被研究出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1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在设计方面,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更合理、更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热资源的建筑结构,如光导采光系统的研发。然而,由于技术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投资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研究中的科研经费一直是制约这方面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许多好的想法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难得到实施。另一方面,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由于建筑建设单位的思想较为陈旧,不愿意采纳或利用较为新颖的绿色建筑方案,这也是绿色建筑结构推广较为缓慢的原因。

3.2绿色建材的应用

国外在绿色建材方面研究的成果较多,近些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较多符合我国自身绿色建筑情况的绿色建材,如无公害涂料、纤维强化石膏板、防潮壁纸等新材料。除此之外,各类新型合金的研发,不但使原有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与韧性,还具有抗腐蚀、轻质量等特点。然而,新材料的研发必定需要较高的成本,在绿色材料被投入到建筑工程应用的初期,价格必然会相对昂贵。为达到低碳环保要求,国家应对使用绿色建材的建筑项目实行适当的建筑经费补贴,这也更有利于新型绿色建材的研发与推广。

3.3绿色节能施工工艺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噪音与施工扬尘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隔音墙等设施也逐渐被引入到建筑施工行业。除此之外,在基坑开挖、高层建筑施工等大型工程中,也引用了许多优良的施工工艺,对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损坏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废弃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建筑垃圾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展开,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为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问题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指导实际工程中废弃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置。

4结语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它对于建筑工程中环境污染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形象的提升都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绿色建筑在节约工程成本、促进低碳生活和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成果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与低碳节能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金洋等.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J].科技向导,2012(02)

[2]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08)

篇7

关键词:城市景观;桥梁设计;造型;思考;

人类在最开始的时候所建造的桥梁根本谈不上是设计,更不能说是美观,那时候的桥梁仅仅是为了方便河流两岸的贸易沟通而建造的,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锻造铁艺工艺的进步,桥梁已经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标记,之后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桥的建造又将桥梁建设工程向前推了一大步。

以前人们一直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认为建筑景观的设计只是对桥梁设计之后的包装以及装饰,是在桥梁的结构上附加的累赘物体,所以对于桥梁景观的设计一直发展比较缓慢。现在,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发现桥梁的建筑景观设计是从本质上对桥梁的建筑造型的设计,桥梁的建筑规模不同,它的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工程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无论是什么规模的桥梁,建筑师都应该在最初的设计阶段介入到工程当中,并且对单体桥梁工程所处的环境、周围的地质地貌、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桥梁的线型等作出分析。至于群组桥梁的设计,还应该对桥位的方案从政治、规划、文化、经济、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推动着城市的桥梁建设工程的发展,桥梁在现代城市的环境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当代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2、由于桥梁具有巨大的建筑体量,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把物质、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糅合在一起,都赋予到桥梁的建筑中去,形成桥梁的历史和人文等丰富的景观,它的影响也因此而远远超出桥梁的本身。3、一个美的桥梁的景观设计,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或者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一定拥有超范围的标识性和地域性。所以说,桥梁的景观设计是其工程设计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桥梁的分类1、街桥

街桥又叫做步行桥或者人行天桥,主要分布在城市中交通比较密集的地区,是为了方便建筑物之间联系,或者解决人车分流而修建的,街桥的荷载小、桥面比较窄,是城市景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2、水桥水桥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桥梁,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是城市环境一个引人注目的要素,它可以跨越江河、湖泊、海湾等,水桥独特的水文和地理地貌条件成为城市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城市中的水上桥型应该根据水景的具体角度而选取,从而营造出一个城市美好的建筑环境。3、城市立交桥以及高架桥这是在现代城市中新兴的一种桥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立交桥是不同性质和方向的高速交通通道相互交会的一个交通设施。立交桥在造型上有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和方向立交等三种形式,具体是按照功能和空间上的造型而定的。而城市的高架桥是为了改善现代交通的空间枢纽而建造的。高架桥的造型应该根据城市的广场、建筑、道路和城市的高速公路线路而定。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城市的桥梁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而产生的。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桥梁景观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们所研究以及应用的领域与视野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和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是很不相适应的。例如:我国南方的某个园林风景城市,沿着这个城市的主要河流模仿建筑了一批世界名桥,这和当地浓郁的中国式园林风景就显得格格不入,不仅没有为城市的景观增添美感,反而影响了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有其他一些大的城市在今年也先后修建了一些景观桥梁,这些桥梁在造型设计上追求别具一格,忽略了和城市主题景观的配合,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总体来说,现在我国城市桥梁在景观设计以及建设上存在下列问题:1、错误的认为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桥梁建筑只是工程师的杰作,对于从事桥梁的景观设计的设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认为桥梁的景观设计只是建筑之后的包装,也就是在结构之外再增加一些装饰物,形成“伪桥型”。例如:把梁板结构比较简单的变成拉索或者拱形。而没有在桥梁的方案设计阶段从总体上进行考虑。3、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自主创新方面没有源动力。4、在城市桥梁的夜景照明方面,更多的是为了满通照明的需求,缺乏对于建筑艺术的推敲。例如:一些城市的桥梁只是追求桥体本身的亮度,没有根据桥型的具体特点,做一些系统的照明设计,所以虽然桥体本身被照得通亮,但是它的照明的最终效果并没有体现出夜景照明的艺术表达,也没有展现出桥梁自身的魅力。

四、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

设计前期

在桥梁工程的设计前期,景观设计人员就应配合项目工程设计部门的工作,去收集城市的流域文化以及人文历史和风貌风俗这等精神层面的相关资料。使桥梁在前期的设计中就有其特有的特性,防止出现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或者自然景观不符的现象。

2、设计流程

对桥梁的大体桥形、环境景观和肌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设计部门提出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和总体的景观设计的概想。在方案大致确定之后,景观设计人员要对桥梁建筑的外形、桥墩和桥台的构件以及桥栏杆与其它构筑物等进行景观优化设计,并提出节能、环保、的建议。在桥梁的景观设计中不能忽略或者违背桥梁的通行能力与河务的通航及排涝等功能。还要注意桥梁景观设计要和城市的主体景观相互协调。

桥梁饰面和桥面的处理一座桥梁在施工结束之后,混凝土的表层常常会出现蜂窝麻面、模板接缝和钢筋外露等现象,这不仅造成人们在视觉上的冲击,还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互冲突。所以,要对桥梁的装饰和桥面做必要的处理。最常用的饰面方法是花岗岩饰面与预制板材饰面。桥面和人们的接触是最多的,所以对于桥面的处理非常重要。人行道的装饰材料的色彩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人行道的面积大小和装饰材料的质感、宽度以及位置和材料的尺寸等都决定了桥梁人行道的美观。还有路缘石以及中央的绿化分隔带等也都会影响到桥梁的整体美的效果。

城市桥梁的照明设计桥梁的夜景景观是桥梁艺术和照明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人们对城市的景观的多样化的必然的要求,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体现。桥梁的夜景景观拓宽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的展示了桥梁的魅力,是桥梁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延伸。桥梁如果是处在滨水区域,它广阔的视域就是景观表达的重点,桥梁夜景景观对于表现一个城市的夜景景观的景深和空间上的层次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桥梁的夜景景观被广泛关注的原因。桥梁的夜景景观更趋向于成为一个亮带,这样的夜景景观的格局体现出了桥梁的个性和本质美。桥梁的夜景景观在灯光和灯色方面不仅要有软质景观的特点,还要成为桥梁景观的理念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

桥梁与周边的环境景观桥梁的周边环境,主要包括风景区的植被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城市的规划的协调等等,桥梁一定要将自然环境景观或者城市的风景景观相互结合,这才是桥梁的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桥梁的景观设计和周边的环境的生态平衡体现在使桥梁的景观和周围的景观“互补”、“保护”和“增强”等方面,充分的利用自然风景,使桥台和连接道路完美衔接,尤其是桥台和道路衔接的边坡的处理上,大面积路堤和条石对景观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大的,一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采用水泥设计建造成各种造型的预防滑坡并种植一些花草植物等。但是仅仅这样所达到的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所以还要在桥台及桥墩的两旁种植一些爬山腾之类的植物既可以全部的将的弃土覆盖,又能够将大面积的条石以及路堤遮盖住,同时还可以在引桥的桥墩四周保护好植物和特有的地质风貌,尽可能的减少或者避免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结束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城市的景观建设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桥梁作为一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交通的拥挤。而是要求其在景观设计上配合城市的主体建设,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往人们认为桥梁的景观设计仅仅是工程师要考虑的问题,或者是单纯的桥梁建造之后的后期装饰工作,事实证明这些想法是错我的,桥梁的景观设计是从其造型上就体现出来的。所以景观设计人员要从开始的设计开始就配合施工设计部门的工作,从始至终,把工程建设的每一步进行优化处理,最终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吕佳,浅谈桥梁总体设计和规划,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4期;

王大海,崔永彬,城市桥梁造型及景观设计思考,交通世界,2010年09期;

蒋承杰,丁豪,林振袍,运河桥梁的复合景观美学设计,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4期;

潘晶星,茅文舟,论公路桥梁景观设计――桥梁设计与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0期;

陈正斌,关于城市桥梁生态景观设计,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周超民,桥梁景观设计探析,房材与应用(材料・结构),2006年01期;

篇8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主要的社会矛盾,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失衡,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为了使环境保护得到有利地保障,就要在环保工作中加强环境监测,同时培养环保监测人才,提高环保监测技术,使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近年来,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甚至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都形成了严重的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人类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全面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有力地帮助。

2.1有利于提高环保工作效率

在环境保护中全面实行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利地保障。那么,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就需要结合先进的监测技术,从而利用监测技术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准确地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为了全面提高环保力度,就需要准确地掌握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的污染程度,有关部门才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所提供的数据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环保工作效率。

2.2为突发性污染提供有利帮助

突发性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最难处理的污染问题之一,其主要产生的原因是员工在工作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突发性的污染情况。尤其是在化工行业中,这种突发性污染是非常容易产生的,在化工行业中,极其容易发生泄漏或爆炸的突发性污染。那么,针对化工类行业中突发的污染情况,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这种突发性污染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导致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导致污染源大面积扩散,不仅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同时污染源的扩散将会导致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在发生突发性污染时,提前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就能够在环境污染突发的同时,及时掌握污染源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污染情况的及时掌握,就能使有关部门制定出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并且,对以后的污染事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在化工类行业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环境监测工作,做好长期持久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突发性环境污染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从而使环保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人民的安全提供有利地保障。

3环境监测的对策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已经威胁到全球人类的日常生活,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普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那么,为了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在环境保护中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使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顺利地进行。

3.1培养环保监测人才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其工作的特点,因此,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度要求很高,那么,只有具备专业技术型的人才,才能够胜任环保监测工作。现阶段在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我国严重缺少环境监测的人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就要全面培养环境监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中,不仅要重视环境监测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重视监测人员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仪器,并且,还要培养环境监测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为环境监测工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2改进环保监测技术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为了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作为有力地基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技术是整个环境监测的核心,也是监测工作中的重点。尤其针对一些突发性的紧急情况,更加需要环境监测技术的有力支持。从而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地保障。由此可见,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还要对监测技术进行全面地改进。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技术与监测效果是成正比的。目前在很多突发性污染事件中,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长期地发展,就要全面改进环境监测技术,进而使其在环保工作提供良好地技术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就要在环境保护中全面进行环境监测,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马瑛,任洁琼,王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99.

[2]李兆斌.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185.

篇10

关键词:林草措施;水土保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22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十报告对于水土流失工作所给予的重要的行动纲领。现今,维护生态文明系统是全国乃至世界所普遍关注的话题,其对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与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的激增,社会经济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在过去,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不甚了解,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度危及到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保持的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1],其对于生产企业做出约束、对遭到破坏的环境予以修复,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支撑措施,其对于经济社会的腾飞有着强劲的推动力。鉴于此,本文在详尽阐述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林草措施治理的内涵及生态服务功能上,在充分分析水土保持林、种植草等生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为水土保持业内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 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阐述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及耕作等技术措施,我们总称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生物和蓄水保土耕作是其重要的措施分类。

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类工程设施,我们称之为工程措施。主要以保持土体稳定及截排水体的建筑工程为主,重点包括治坡工程(梯田、台地、水平沟和鱼鳞坑等)、治沟工程(淤地坝、拦沙坝、谷坊和沟头防护等)以及小型水利工程(水池、水窖、排水和灌溉系统等)。生物措施是采用林草植被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绿化,减少地面土壤侵蚀,通过造林、种草及其管护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进而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措施手段,也可称为植物措施。据王晓南等[2]报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与干旱、降雨及坡度等有关外,当地植被覆盖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植被无论是稀疏、通风,还是紧密结构均可对风速及能量产生抑制影响,减少风对土壤所带来的侵蚀、降低水土流失,这也是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机制,而其防治水蚀作用则是通过植被冠幅及枯枝落叶层对雨滴溅蚀及降水拦截所产生的。常被用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有:一般山丘的坡面绿化。凡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其受重力侵蚀的作用将极大削弱;沟头造林。沟头是指径流汇入较为集中的地段,基于防护工程基础,在沟头选择分蘖性强、固土抗冲的乔灌木进行混交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常被用于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沟坡造林。沟坡应采取先封坡育草,待草类繁茂后,再行全面造林;沟底造林。在结合修建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选择耐水湿、抗冲淘、分蘖性强的速生树种栽植,以增加其抗冲缓流、拦淤泥沙的作用,阻止沟底冲刷下切;以生物措施治理荒山,结合土壤生态及环境性状栽植适生树木,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原则。最后一项措施,即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就是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的手段来保土蓄水、改良土壤,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常用的相关措施如下:等高耕作(也可称为横坡耕作)。以梯田为主要形式,在缓坡地面沿等高线耕翻作垄播种,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即沿等高线方向用犁开沟播种,利用犁沟、锄沟等阻滞径流,增大拦蓄和入渗能力,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地表,减少水土流失;等高带状间作。就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为若干条地带,在各条带上交互或轮种密生和疏生作物,或将牧草与农作物间作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其通过对土地实施局部耕作进而达到全田终年覆盖的效果;沟垄耕作。就是在等高耕作基础上,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与垄,在沟内和垄上种植作物或牧草用以蓄水拦泥,防止土壤侵蚀。该措施在坡度较大区域的使用效果更佳;少耕、免耕。前茬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地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新一轮作物的耕作方式,亦可称为零耕或留茬耕作,一般采用联合免耕播种机在前茬地上一次性完成切茬、开沟、除草、施肥、播种及覆土等多重工序,少耕的目的在于减少动土程度,降低土壤受压频率,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长期免耕会使土壤板结,病虫草害加重,因此,低洼易涝、土质黏重且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块不建议采用免耕。以上三种措施手段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均可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工作中,可相辅相成,因地制宜、缺一不可。

2 林草措施的内涵及其生态服务职能

2.1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内涵

水土保持是多部门、多领域综合进行的防治工作,其不仅需要环境破坏后的修复工程,而且需要对尚未破坏、仅存风险的工程进行系统评估及跟踪。水土流失事关子孙万代,容不得半点马虎,该领域涉及土壤学、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土地管理学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前段文字已有叙述,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生物及蓄水保土3种。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具有保护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涵义,其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有效改善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作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林草措施通过对水土流失区域实行造林种草及封山育林,使沙土流失地水源得以涵养、风沙得以固持,最终使土壤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前进。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林草措施在水蚀和风蚀等地区,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固沙林及经济林等手段,均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趋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渐恢复其自我平衡的能力。众所周知,土地上的植被群落,对水土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其可有效抑制并减缓坡面径流,降低水、风侵烛的发生。植被生长于土壤中,其根系通过物理穿插改善着土壤的物理性状、根系分泌物调节着土壤生物性状,微生物活性的增加优化了土壤的化学属性,可见,植被对于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独特的优势作用,可以说,土地抗侵蚀、抗剪切作用与土壤性状密切相关,地表植物的面积与水土保持的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 林草措施的生态服务职能

作为水土保持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生态防护手段,林草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深远的影响。林草配置如若合理,其垂直的多层次则能使降雨未到达地面之前就对其实施有效拦截,冠层的复杂性能够使蒸发量增加,且能减小降雨对地面的打击动能。如此看来,植被的冠层可有效吸收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降雨径流。植被的根系可固持土壤,使其不易被径流冲刷带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抗蚀性。同时,植被的健康成长亦可稳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抗冲刷、抗蚀性,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通过土壤大孔隙比重的提升,加大水流的下渗速度,有效防止地表径流。可见,林草措施的生态服务职能就是其对维系、改良和保护人类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其存在可有效改善地表糙度、减缓径流流速、促使水分入渗以及泥沙沉积,进一步减少径流及泥沙的产生。

3 种植草及水土保持林的生态作用

3.1 种植草

种植草及草地植被能够防治水土流失、维系生态平衡,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泥沙流失。另外,草本植物根系的穿插及其分泌物可有效改良和优化土壤性状。经种植草改良后的土壤,其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更高。此外,通过牧草种植还可以获得肥料及饲料的原材料,有效促进农、林、牧、副业的共同发展。

3.2 水土保持林

依靠封山育林等手段培育天然的、具有水土保持自愈功能的生态措施。水土保持林可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树冠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的直接击溅,避免了土体表层结构的破坏,树冠还可以截留降雨,被截留的雨水一部分通过蒸发而逸散至大气之外,其余部分能够缓慢滴落或者通过树干向下渗透,改变了雨水落地的方式和降雨的二次分配。林木的枯枝落叶在林地地表能够形成松软的透水层,具有良好的透水、吸水能力,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地表所形成的苔藓、地衣夹杂着枯枝落叶,能够显著增加地表粗糙程度,进而抑制地表径流的速度;水土保持林的营造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林木凋落物经过微生物腐解,将高品质的腐殖物质归还于土壤,使得林地土壤的结构优化,形成更为良好的土体结构;林木根系还能够疏松土壤,部分豆科植物亦可产生根瘤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固氮作用,最终促进养分性状的提高。

3.3 林草措施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森林植被可有效抑止土壤浸蚀和山体滑坡。林木具有强大的根系,盘根错节的根系使土地具有一定的抗冲刷和抗剪切能力,在洪涝和山体滑坡发生时,可有效防止雨水冲蚀;林木对暴雨、洪水等灾害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拦截洪水主要是通过森林蓄水功能实现的,其枯枝落叶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保水性,有效削减了径流的数量,此外,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良好,亦可保蓄一部分水体;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由于树冠及其枝叶的相互摩擦,可使气流能量得以削减,风速的降低能有效防风固沙。

4 发展林草措施的若干建议

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栽植树木要充分考虑土壤特性及树种的生活习性,同时还应结合地形特征做好合理规划;尊重地域特征。应以地域性特色为基础充分结合当地水文、地质、土壤及气候等因素,因时因地选择适宜的草木品种;多部门协调,同商共管。在实施林草工作过程中,需要涉及环保、农业、财政、林业、水利及国土资源等部门,因此政府要单列协调及组织机构,做到各部门无缝对接、精诚协作,最终建设出效果优良的林草防护工程;做好宣传,发动群众,树立全民林草养护理念。应加强群众防护林草的理念,使其自觉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最终确保林草措施在公众的支持下发挥最优的水保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宇烨,陈静. 浅谈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作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14(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