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物流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物流方案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23-02

1 高职物流技能培训背景分析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岗位具有知识面较广,责任重大,专业知识较强,但重复性劳动比较多的特点。另一方面,目前的物流岗位人员均缺乏系统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目标是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链接,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进入企业后即能胜任关键技术岗位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掌握扎实专业技术,具备专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员工是理想的人才选择。

实训基地是通过在校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成长发展为高素质实践型人才、掌握良好职业素养、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技能。所以,如何运用好高职教学中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成了高职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实施方案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培训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见表1)。

表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名称[]功 能

学院物品存储室[]经营性仓储管理实训

物流模拟实验室[]模拟3PL企业整个运作程序,学生可以在物流实训室掌握全自动立体仓库、电子分拣设备、液压叉车、电动叉车、手动以及自动打包设备等多种设施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使用

物流驾驶训练场[]驾驶实训

物流实验机房[]物流信息系统实训

学生超市[]经营性实训场所,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学生可在学生超市掌握物流配送中电子订货、物品保管养护、出入库、盘点、理货补货、送货退货相关作业技术

根据以上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物流技能培训,把专业教学课堂转向物流实训基地,相关穿插培训如下:

(1)充分利用课堂穿插物理技能培训。如在讲授《物流配送实务》时,利用学生超市和物流模拟实验室,组织学生以物流专业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物流配送中电子订货、物品保管养护、物品出入库、电子分拣、盘点、理货补货、送货退货相关作业技术训练;在讲授《仓储管理实务》过程中,组织学生利用全自动立体仓库进行系统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全自动立体仓库得出入库操作,并能完成货位编码和检索,利用重力式货架和驶入式货架以及液压叉车和电动叉车创立仓储管理实务情景实训,使学生掌握叉车的相关使用方法。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技能培训。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学院物品存储室进行仓储模拟实训,在寒暑假前期,对学院4000多名师生进行行李等物品储存,通过设计出入库单据,制定仓储室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对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该实训室在运行四年来,收发行李等物品近25000件,货损率均控制在5%以内。在培养学生物流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利用物流技能队强化操作技能。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组织成立专业技能队,利用物流管理教师课余时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如成立物流设施设备练习技能队,由带队教师负责强化训练学生的叉车驾驶技术、提高货物分拣速度、订单处理熟练程度等;试验证明,参加过该技能队的学生叉车证的获证率在85%以上。成立物流信息系统技能队,由带队教师负责强化学生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处理常规工作的能力;成立物流理论研究技能队,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研究物流相关理论学说;成立物流客服技能队,培养学生服务理念和应对紧急问题的应变能力。

(4)成立专业学生社团强化物流技能。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物流协会、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利用学生社团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社团活动和社团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经常组织赴企业参观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通过隐形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

3 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实施方案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见表2)。

校外实训基地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

(1)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与以上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其输送物流人才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引进社会资源,在学校设立技能培训基地,形成校企一体化、学工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先进的实训技术为核心,研发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物流实训系统。

(2)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用“2+1”的办学模式,针对物流岗位群(见图1)分析根据对物流行业、企业的调查,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专业教师的共同分析,将职业岗位(群)对作业人员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职业能力图(见图2),并针对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联系校外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4 实训教学管理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和学院要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训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教学做好各项工作,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实训教学技术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实训教学队伍,以保证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并获得有成效的提高。

(1)师资的组建与管理。师资是实训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教学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抓师资建设,一是调入,二是从企业选聘,三是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四是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做到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2)革新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安排不同的技能学习,采用弹性、开放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技能培训。所以教学管理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尤为重要,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以专业为本位;另外,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满足学生获得经验知识,职业技能,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心态。

(3)建立有效的实训评估考核系统。针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效果做好切实的评估考核,尤其是动手操作水平。如仓储模块实训中重点考察学生仓库运作流程熟悉情况,账目管理能力、仓位调配能力和产品养护能力;设施设备操作中重点考察学生叉车的驾驶水平等。

(4)创建全方位技能学习氛围。学校要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加强技能学习的宣传。引进用人单位进学校和学生面对面交谈,传播用人信息、用人意向和用人要求;邀请毕业生回校交流,传达工作中的技能要求;举办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竞赛、示范、表演活动,让学生有学习、锻炼、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技能培训的路程任重而道远,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只有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健康长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胡颖.浅析物流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财富,2010(10) .

[2]陈萌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张广敬.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J].管理观察,2010(24).

篇2

 

工业4.0(Industrie 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1]。

 

1 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物流

 

对于物流业来说,工业4.0带给我们更多的还是供应链的创新与优化,通过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之间的互联与协同,达到智能供应物流、智能生产物流、智能运输与智能配送。

 

1.1 智能物料供应

 

最终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定制,相关信息直接传递至智能工厂设计部门,设计部门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设计过程中可与最终用户不断沟通并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设计部门确认后即可生成智能物料清单,其主要信息有:生产工艺相关信息、成品需求数量、日期及收货人详细信息;半成品及原材料需求数量、时间及具体工序(包括工序相关信息)。该智能物料清单的必要信息与相关供应商和需求客户进行共享,各供应商根据相应需求时间进行备料并供货,所有物料均嵌入智慧标签,根据物料标签,供应商仓库人员针对不同需求厂家的需求时间和分布地点进行智能物料备货及供货,使得各物料的供应能够满足各需求厂家的具体需求。

 

1.2 智能生产物流

 

在智能生产中,人员、机器和资源相互之间进行即时通信,智能物料能够感应它们被制造和打算被使用的具体情况,可以主动辅助制造过程。生产链中所集成的所有生产设施能够实现自组织,并可根据当前的状况灵活地调整生产过程,从而形成高度灵活的生产模式[2-3]。

 

1.3 智能运输

 

智能工厂完成生产后,可自动生成运输指令,根据智能产品标签内所包含的出发地—目的地信息即生成运输订单,经由互联网发送至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订单处理中心,订单处理中心获取运输订单信息,根据运输订单所包含产品的特性、目的地、重量、体积及到货时间等进行智能配货,结合车辆信息完成车辆装载方案并对车辆下达运输指令,车辆受到运输指令后,按要求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按照车辆装载方案进行由装车并按既定路线完成运输[4-6]。

 

运输过程中,区域智能运输系统实时更新运输信息,如有意外情况如车祸等发生,系统可即时获取事发地周边道路、车流量等信息给出应急方案并与车辆及周边相应部门共享信息,以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收发货人等相关方可通过移动终端查询最新信息。

 

1.4 智能配送

 

货物运抵目的地之前,目的地物流公司通过互联网读取智能产品标签信息,判断其后续工作,如需仓储,则在智能仓库中搜寻最合适储位,安排相应接货人员和设备在智能产品到达时间及时接货并自动存储至相应储位。如需配送,智能配送系统以满足客户配送要求为前提,以车辆最少、里程最少、运输费用最低、时间最快、满意度最高等因素为目标,把若干配送订单科学地分配给可用的车辆,协同仓库部门一起完成配送任务。智能配送系统将配载订单的明细列表、装货顺序、车型、送货顺序、任务完成时间表等写入车辆智能标签,送货司机在送货过程中可根据到货顺序接听指令并按指示停车送货,最终客户也会在智能产品送达前一定时间接收到送达时间信息,确认后即进入配送模式,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配送时间,最终用户录入信息后智能配送系统即给出备选方案,并实时修改在途配送车辆停车顺序及配送路线[6-7]。

 

2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必将对中国现代物流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分拨线路的拉长,海量物流数据的产生和管理,对中国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物流虽然整体上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使得我国整体物流发展状况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改善现有物流发展模式以跟上或超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通过更高效更智能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和技术为最终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成为所有物流从业者追求的目标。

 

整体来看,我国物流发展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2.1 生产制造以自营物流为主,生产物流质量不稳定

 

现有生产制造企业内部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的规划设计,只是需要什么功能就建立什么样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分工合作以及信息的有效沟通,企业物流系统功能单一,整体感不强。企业和企业之间同样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使得各个企业内部都建立功能相似的物流部门,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物流功能如物流信息交互平台等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

 

这些情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内部物料流混乱、重复搬运多、生产流程不合理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效率明显偏低、物流设施设备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物流组织结构不适应生产或市场变化的需求,内部协调不力,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之间的纵向脱节;对外部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有力的横向与纵向监督机制。整个地区重复建设严重,物流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2.2 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内容单一,增值功能弱

 

中国物流企业大都由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物流服务质量、效率、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均较低,服务方式和手段也较原始、单一。除个别物流企业能提供综合性、系统性的物流专业服务外,绝大多数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等单项或分段运作上,物流增值功能弱。能提供“门到门”、多式联运、多功能服务的企业甚少,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能够开展服务的更少。

 

对于承接“物流外包”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其服务方式以“分包”方式为主,“外包”干线发运、市内配送和仓储、包装业务,“外包”家数在2至10家,有的甚至达到10家以上,企业物流严重分割,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因而就很难控制整个公司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的质量,也不容易使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2.3 物流信息平台重复建设严重,总体应用效果不佳

 

物流信息平台由于其即时更新的各类物流信息能够满足从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到最终用户的不同需求,近几年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其开发主体从各级政府部门到各类企业,实际运营的物流信息平台数不胜数,典型代表有全国物流信息网、中国物通网、云梯物流网、中国货运信息网、锦程物流网、义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传化物流网等,打开各家网站首页,其基本结构大概包含:公共资讯、车源信息、货源信息、公司介绍等项目,各网站均支持手机客户端软件的下载。

 

开发一套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软件开发费,具体运营需要主服务器及交换服务器等硬件购置费、运营管理费、人工费等综合费用,运营初期需要向各企业进行推广,从网站投入使用到正常运行拥有一定的业务量保守估计也需要三年左右。

 

在这些物流信息平台的搭建及运营过程中,平台和平台间并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甚至是相互孤立或者对立的,这样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

 

由于政府推动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多数还未进入运营正轨,运营效果不易评价。但是根据《货运车辆》研究部调研,目前企业主导型物流信息平台在运营中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很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难以支撑,也有很多平台无奈的关门转行了。

 

2.4 物流标准化工作凌乱,推广不力

 

物流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各行业均有紧密联系,没有物流的标准化,社会各行各业在货物相互接洽时就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物流过程的减缓或停滞,从而提高物流运行成本,降低物流运行效率,在智能物流时代,为了保证智能数据的云共享及智能计算,物流及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如条形码标准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集装箱标准技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托盘技术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等,各部门在制定标准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其他标准的影响,从而导致标准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协调现象。

 

在社会物流实际运作中,各类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开展,如海运中集装箱箱型与铁路运输的集装箱箱型不一致,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其他诸如物流器具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配套而导致的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型降低,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3 工业4.0环境下我国智能物流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运行保持平稳增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增长,物流细分市场继续分化,物流业行业管制趋于放松,行业监管走向规范,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但中国物流面临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口,面对新的形势,展望工业4.0环境的到来,中国物流业应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打造中国智能物

 

流[8-10]。

 

3.1 推进各项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智能供应链

 

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物流要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各项新技术应用将是重中之重[11]。

 

从最初的原材料供应开始,到生产的全线管理、产成品的包装及运输和配送(包括车辆和人员的即时跟踪和管理),整个过程涉及的物料、人员车辆均要贴上智能标签,通过各种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可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定位追溯、在线监测、远程控制、调度指挥、报警联动、安全防范、预案管理、远程维保、统计报表、决策支持、在线升级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物流的“管、控、营”一体化。

 

3.2 加快智能物流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智能物流的运行离不开智能物流软件系统及智能物流平台的支撑,目前在不少工厂有生产物流系统,物流公司有仓储物流系统、配送系统及运输系统,销售公司有销售系统,但大多均处于自我服务状态,相互间很少甚至没有信息的沟通。工业4.0环境下的高效智能物流要求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商品流通智能物流平台,集成从最初的供应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物料供应、智能生产系统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智能物流系统、销售终端销售系统在内的物联网相关软件和硬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物联网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商品流通智能物流平台的开发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的支撑,在物流标准化的基础上互联互通各相关企业。可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委托有技术实力的软件公司进行开发,产品可在龙头企业开始实行,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并逐步在其他相关企业逐步推广直至全面应用。

 

3.3 继续推进物流及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各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对现代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理顺和协调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消除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方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12]。

 

在制定物流标准的过程中,要切实调查企业对于标准的需求,对涉及的各类企业选取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和统一,并做好相互之间数据接口。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中,并且把一些企业应用较好的标准加以推广,标准的应用就会提高。同时,物流标准化建设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避免由于标准不一而遭受损失。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

 

3.4 提供信息交互安全保障

 

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物流平台系统涉及的是海量数据,很多智能决策所需数据要在“云”端进行信息交互,这样虽然极大地方便用户高效使用共享的存储资源、软件资源、计算资源,但面临的最大挑战、存在首要问题将来自信息安全方面。如果云计算的信息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那么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物流所有优势都无法体现出来。

 

为了保障智能物流信息交互安全,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云计算安全战略,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的综合保障体系。其次要推进云计算信息安全法律规范的建设,规范云计算模式下的知识产权、用户隐私保护、商业保密信息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建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建设规范、运营服务软件的验收规范,建立云服务资格许可证制度,建立云计算产品技术准入制度。第三要支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13-14]。

 

4 结束语

 

2014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率和效益。智能物流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高层次技术应用,物流行业应清楚的认知物流发展趋势,把握工业4.0的机遇,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智能物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篇3

上海速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20日,是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完成多项软件产品登记,并取得24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2012年2月,速锐FastSOA数据交换平台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2012年3月,速锐科技被上海市认定为二十家“最具活力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业务遍布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成功案例涵盖烟草、医药、电力、塑胶、钢铁、造船等行业,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信息化运营服务。例如,为贵州、四川等地市烟草公司提供仓储可视化运营方案,为中船湘钢提供信息化运营方案等。公司坚持以需求为核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几年来,速锐科技积累了信息系统运营经验,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运营服务体系,及时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和信赖,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2007~2014年间,公司销售业绩呈成倍增长,趋势喜人。

二、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1.调研行业需求,自主研发新一代物流设备智能四向穿梭车。2012年通过对物流仓储相关客户的深入调研,速锐发现物流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如仓储费高、存储量小、自动化程度不高等,更为严重的是物流行业信息化标准程度低,导致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脱节。基于以上的问题,2012年速锐开始自主研发新一代物流设备智能四向穿梭车。它配合全自动智能密集库,在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整体提升了密集库的系统集成能力及计算机的管理调度等实施能力,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且占地面积小,成为未来市场上的一种发展新趋势。

2.针对应用需求,自主研发全自动智能密集仓储系统。该系统具有高密、智能、快捷、安全等特点。同时,以简洁的方式配合使用全智能四向穿梭车,集四向行使、货物搬运、自动堆垛、自动调平、爬坡、换向、换层、地面行驶等功能一体,且其自重仅为其他搬运设备的十分之一,节能优势突出,同时出入库无需二次搬运环节,可以使生产、仓库、分拣无缝衔接。仓库存储量新增近一倍的存储量,提升率平均达到93.94%。

3.整合软硬件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全自动的智能仓库解决方案。具体表现在①升级企业核心产品,数据交换平台FastSOA升级至3.0,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②健全产品线,丰富产品类别,速锐WMS系统、WCS系统推广到更多行业仓库;③设计新式高科技自动化设备,与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无缝对接;④对网络系统全面规划和调整,重新配置软件、硬件网络防火墙,完善企业的网络安全体系;⑤充分考虑将来可能产生的大数据,置购高性能服务器,组建分布式计算机群形成企业云。

三、主要成效

1.将仓库与货物数据,通过云端数据运算中心计算,形成最优化的物流运输、入库、出库、配送方案;

2. 配合全自动仓储设备、最新的密集式仓储方案,实现仓库有效存储面积、存储密度最大化,减少仓库的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 云平台的使用终端采用多样化处理,将操作平台扩展到移动终端,使用智能手机通过APP能够实现业务的无缝对接,不再局限于桌面电脑和工控机;

4.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消息的通知与推送,包括邮件、短信、微信实现实时提醒,提高了决策效率。

四、小结

篇4

国内油田企业已经普遍实施了ERP系统,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对条形码、视频监控、车载GPS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有一定的应用,但也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物联网新技术应用程度不够

国内油田企业对无线射频(RFID)技术、条形码、3G通讯、智能优化等物联网及信息技术应用还较少,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技术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1.2支持效率化运行的数据分析不足

业务数据分布在各个数据环节中未能及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数据统计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准确地为管理决策及时提供数据支持。这些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不足,致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长期存在:首先,物资管理已经实现了从物资供应部门到下级单位配送的信息化应用,但是供应商至物资供应部门的采购阶段、下级单位到消耗现场及回收阶段仍缺乏信息化的作业支撑;其次,油田企业物资的全过程动态管控体系不够完善,物流可视化、物资流转过程中关键指标的实时预警能力不足;第三,全过程信息追溯能力不强,由于质量监控节点较分散,质检数据散布在各个系统或各级单位内部,需要建立一个全过程物资信息采集及存储信息库,实现质检信息的全局共享、全过程监控预警和信息追溯。

2油田企业物资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方案设计

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油田企业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油田企业急需深化自动识别、移动通讯和智能数据分析等物联网技术的大范围应用融合,形成覆盖物资供应管理全业务链条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运营。因此,油田企业物资管理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工作应集中在:集成多种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打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多入口及随时随地的信息共享通道,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立可视化管理应用方案和智能决策应用方案。

2.1可视化管理方案

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3G/4G网络、运输GPS/GIS车载视频监控、库区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集成,实现对油田企业多配送中心、多库存地点物流作业和管理的动态可视化管理,提升保供服务水平。

2.1.1物流站点可视化管理

建立各物流节点环节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实现站点可视化管理:借助条形码/电子标签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建立物资在站点内每一业务环节的自动、精确采集和处理,最大程度提高日常作业效率,实现每一环节内的业务运行可视化。并自动甄别物资库龄、失效期等信息,智能推荐作业策略,准确执行先进先出等作业。

2.1.2在途运行全息管控

建立在途运行的全息管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可视化管理:结合GPS、电子地图、车载监控、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集成创新,实现对在途物资的无缝、精细管理。如:通过全局电子地图动态展示车辆位置及运行状态、提供运输线路偏离报警、站点靠近提醒、实时车载视频监控、订单资料跟踪等,为司机、车辆调度人员、收发货站点提供消息提醒和相互沟通服务。通过协同工作,实现对物资在途状态的全程掌控,使物资流通更加快捷化、可视化、智能化。此外,通过可视化运营管理,实现物资供应全流程的追溯管理。通过跟踪物资条码或RFID,实现对物资在供应商发运、物流运输、仓库管理、发货管理、接收确认等全程状态信息进行数字化追踪。

2.2智能化决策管理方案

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软件系统和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进行应用集成,实现基于实时数据的多维、图形化分析和决策支持,为油田企业管理者实现随时随地监测物资供应业务的各种运营情况,并对异常指标进行预警和挖掘分析,实现对物资供应管理的“一手掌握”,其重点功能方案包括:

2.2.1供应商智能决策管理

自动抽取和洗涤软件系统记录的供应商服务信息。自动按照年、季度、月、周进行同比、环比;月度对比时,同时进行每月占当年的百分比构成分析。重点建立包括融合供应商份额、交货质量、交付准时性的综合分析模型。

2.2.2物资质量智能决策管理

与ERP等软件系统集成,建立融合不合格物资批数、不合格物资价值、入库货物一次检验合格率等关键指标的评估模型,实现自动化的同比分析、环比分析及横向对比分析。并可通过图形化的趋势分析和研判,自动进行异常预警。

2.3.3库存决策管理

从物资类别、供应商类别和时间等多维度进行数据切分和抽取,建立融合库存周转率、库存资金周转次数、平均库存金额等关键指标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加工及输出,实时展现、输出分析报告,自主分析、发现异动,并自动进行相应的预警。

3展望

篇5

1 智能物流系统基本构成

食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冷藏运输也叫作冷链物流,是冷藏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货物出库到消费者签收之间的所有活动。冷链物流对食品的卫生、营养、新鲜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食品的配送质量和效率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物流是较科学的解决方案,智能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物流过程数据智慧化、网络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因此,智能物流系统基本构成包括:

(1)物流货物监控和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实时监控、双向通讯模块、WEB实时查询。

(2)智能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配送物品分析,配送路径规划,车辆动态调度模块。

(3)智能终端系统,开发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智能终端集成GPS定位、IC卡读写、磁条卡读写、摄像头、条码扫描、语音等多种功能。

(4)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与智能物流相结合,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者之间数据共享,形成完善的冷链经济生态系统。

2 智能冷链物流关键技术

2.1 RFID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技术的读写器设备对射频标签进行非接触式识读,达到对数据自动采集的目的。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智能物流应用中至关重要,它能够快速又准确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输入,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2.1.1 数据采集

RFID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也可以同时识读多个对象,具有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等特点。电子标签是FRID的信息载体,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包括货物信息、加工信息、配送信息、仓储信息、销售信息等都必须全部记录下来。在智能物流系统中,为每一件货物都安装上RFID电子标签,保证了货物信息的完整性。

2.1.2 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对冷链物流尤为突出,智能物流要实现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监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知情权,并且能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RFID存储容量大,并且是对每一件货物的唯一标识,存储冷链物流全部过程的信息,并且可以对标签的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使得信息不易被篡改和窃取,方便相关人员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实现产品的追溯管理和安全维护。

2.1.3 环境监控

冷链物流整个环节都需要处于冷温环境下,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主要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采用温湿传感器和RFID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这样就可以对冷链物流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度,当发现异常时能够及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实现了环境的可控性。

2.2 GIS技术

GIS是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与工具之一,主要用于物流配送方面,使用GIS可以构建一张综合物流图,将订单信息、网点信息、送货信息、车辆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都直观地在一张图中进行管理,它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对于改善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物流地图查询

将物流企业的网点信息,例如地址、电话、配送员等,标注到地图上;并且通过GIS采集道路动态信息,如交通流量、道路拥塞等,以及物流的配送路径和位置信息都实时的反映在地图信息上,用户和管理者通过移动终端便可以快速查询相关信息。

2.2.2 配送路线规划

管理物流网点地理信息大数据,划分物流分单责任区,并与网点进行关联,使用GIS地址匹配技术,搜索定位区划单元,将地址快速分派到区域及网点,并根据该物流区划单元的属性找到配送员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采用物流配送辅助规划系统,合理规划路线,保证货物快速到达。

2.2.3 配送车辆管理

从货物出库到客户接收进行全程监控,使用GPS对车辆进行实践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利用率。并且安装报警设置,当有特殊情况出现时,发送提醒指令,保证配送车辆顺利达到。

2.3 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是智能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机载终端和移动终端,它必须具有开放式操作系统,使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互联网接入,通过安装应用软件和数字内容为物流系统提供服务的终端产品。通常需要具备高速接入网络的能力;开放的、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平台;较强的处理能力;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触控、语音识别等)。智能终端,集成了GPS定位、IC卡读写、即时通信、指纹识别、条码扫描、单据打印、语音和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将逐步完善并应用于智能物流系统中。

2.4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商平台、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组成。其中,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运输、存储、配送、仓储和物流信息等管理活动。电子商务下的智能物流可以优化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网络,设计适合电子商务的物流渠道,以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且使用物流服务可以向上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查询、物流方案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财务结算等。智能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代表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3 结语

智能物流的核心就是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以及智能运用技术。在智能物流的各个环节中,技术的实现存在差异,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物流活动的智能化管理,如何达到智能物流的最优化,在于技术运用的不断创新和系统架构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据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作为物联网数据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无线通讯模块已经广泛应用到车载、医疗、电力等行业,并在3G的推动下迎来了快速增长。

3月2日,泰利特无线解决方案公司(AIM:TCM)2300万美元收购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M2M模块业务部门,而摩托罗拉相关员工也已顺利加盟泰利特。收购之后,泰利特在2010年度(截至2010年12月31日)合计收入将达到约1.8亿美元。泰利特在全球M2M市场上 占有近20%的市场份额。

6月8日,泰利特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公司在北京召开“2011泰利特(Telit)中国战略”,宣布将全方位开拓中国业务,持续深入拓展包含智能交通、智能表计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从而巩固其作为一体化M2M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强势地位。2011年,随着中国各地智慧城市规划出台和部分发达城市的示范作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收购摩托罗拉M2M部门后,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M2M厂商,泰利特将在2011年持续积极拓展中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各项业务,在实现12%市场占有率目标的同时,成为跨国M2M厂商中在中国市场最大的无线模块供应商。

据了解,泰利特(Telit)公司是国际领先的无线机器对机器(M2M)技术方案商,是全球唯一一家为各种无线技术提供通讯模块的公司。其专门开发、生产和销售GSM/GPRS, UMTS/WEDGE/HSDPA, CDMA/EVDO和短程射频应用模块。M2M应用让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之间通过移动网络进行沟通,该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泰利特于2009年7月与深圳比亚迪签署了产品合作协议,每年比亚迪为泰利特生产600-700万的模块产品,销往运往世界各地。近日,泰利特首席执行官Oozi Cats在深圳接受《物流》杂志社的专访。

《物流》:目前泰利特在深圳比亚迪生产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的射频范围都有哪些规格?识别距离最长的是多少米,最短是多少米?主要供哪些国家或地区的用户使用?供中国用户使用的射频范围主要是哪几款?

Oozi Cats:目前Telit在比亚迪生产的无线射频模块覆盖的射频频段为:433M/868M/915M/2.4GHz。有效的通讯距离最长的达到1000米,最短的也有70米。目前主要应用于欧洲的自动贩卖机、物流仓储管理和无线抄表等领域。适合国内使用的主要有: 433MHz,2.4GHz,Zigbee等产品。

《物流》:中国物联网建设正在渐步开展中,国家及部份城市也出台物联网相关规划,面对庞大的新的产业链, 政府、企业及物联网企业应该如何配合?请你谈谈欧美等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

Oozi Cats:随着市场的不断成长,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分工定位将更加明确。政府将在宏观层面主导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产业链上游的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将为各个细分行业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并提供稳定安全的通讯服务。而物联网企业由于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他们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目前在欧美等国家,行业应用主要是由运营商主导,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根据运营商提供的标准接口和服务器开发产品。

《物流》:泰利特M2M技术在国内的智能电网、无线支付和个人跟踪定位方面提供完整的方案。在中国,受十二五政策利好刺激的物联网概念股集体飙升,您怎么看待物联网的应用潜力和压力?

Oozi Cats:中国的物联网相对来说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有很多的系统化、标准化得工作需要去完善。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的行业和范围将势必会有极大的丰富。当前中国物联网的应用还是主要集中于工业应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远程医疗,智能家居也必将逐渐兴起。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物联网未来的应用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行业的标准化,产业化过程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另外国内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的缺失也是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物流》:泰利特物联网系统在国际上的用户主要是哪些行业?在国内,你认为哪些行业将是物联网的潜在用户?

Oozi Cats:我们目前的客户主要还是集中在物流调度,车辆追踪管理,无线抄表,个人追踪,无线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家庭安防等行业。未来国内的物流调度,远程医疗等行业将会成为物联网的下一个增长点。

《物流》:专家认为,物流行业是物联网技术潜力最大的行业,但国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几乎为零。你是如何看待国内物流企业对此技术运用的难点?

Oozi Cats:其实国际上物流行业的应用一直是物联网的一个重点。像Symbol, UPS,DHL等企业一直在通过使用M2M相关产品来提高他们的仓储管理效率以及缩短物流的配送周期。这些全球物流行业巨头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国内相关企业借鉴的。在技术层面来看,国内物流企业面对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更多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企业的一次性设备投入成本与投资回收周期的平衡问题。

《物流》:在国内物联网技术方面,业内人士从之前关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到目前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协议方面,在国外无线通信网络运营商在物联网的运用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

Oozi Cats:营运商的介入势必对物联网行业产生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运营商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国内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制定以后,产业化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目前国外的运营商的工作重点也主要是放在标准的制定和如何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性方面。

篇7

记者的一位朋友,从小受过专业围棋的训练,长大后又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围棋的奥妙深有体会,因此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开始前,他曾拍着胸脯说,对战的结果一定是5∶0,人类轻松获胜。可是事情的结果呢?事与愿违。通过此事,记者的这位朋友对于人工智能(AI)有了更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将从此产生质的飞跃?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底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11月1日―2日,一年一度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 2016在日本东京举行。我们或许能从这次大会一窥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向。

NEC主办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大会今年已经是第20届,“Orchestrating a brighter world”(协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成了本届大会最响亮的口号。NEC希望借助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方面的诸多技术和产品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构建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社会的责任。

改变已经发生

“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NEC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新野隆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连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充分、有效地利用ICT的创新。”

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新的数字化革命,而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物联网等技术将成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技术驱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ICT厂商,NEC将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扬长避短?NEC中国总代表兼日电(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吉田直树表示:“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长年服务大型企业级客户累积的经验,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全面的针对其应用需求量身订制的解决方案。”

新野隆特别强调了NEC的三大技术优势――人工智能、连接性、网络安全。NEC在这些技术领域的许多创新之作都可以在本次大会的展示区看到。据NEC的工作人员介绍,往届大会的展示区通常是按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类别来划分,而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助力数字化变革为核心,突破了技术间的界限,以蓝色、红色和绿色三种颜色来划分展区:蓝色代表“AI和IoT引发的数字化革命”,主要展示NEC在AI和IoT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红色代表“加快数字化变革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网络安全、SDN和云平台;绿色代表“利用AI和IoT加速构建更美好的世界”,主要展示NEC的AI和IoT在制造、流通、通信、医疗、市场营销、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成功应用。

在展区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NEC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人脸识别可以说是NEC最擅长的一项技术,不仅识别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极高,已经在机场、海关,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的很多应用场合得到了广泛部署。在人脸识别技术展台前,记者做了一次亲身体验。负责演示的技术人员现场用平板电脑给记者拍摄了一张照片,并上传到后台的数据库中,然后记者走到摄像头前,NEC的人脸识别系统几乎是瞬间就认出了记者。

其实,人脸识别在今天来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中国厂商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在人脸识别方面,我们会将其他厂商不做或做不到,但又是NEC所擅长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入中国市场,凸显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吉田直树介绍说,“我刚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以及中国同类厂商的动态。虽然很多厂商都可以提供针对特定个体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在数百人中快速找到特定的人还是一个难题,而这正是NEC的强项。”

NEC还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探测未知的网络安全威胁。NEC的自主学习型系统异常监测技术,可以在攻击发生后到产生实际危害前的这一时间段内,及时发现系统异常并报警,从而尽量避免造成实际的安全损害。NEC已经将这套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系统异常监测技术用于公司内部的16万台设备上,更好地保证了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在行动

在本次大会上,记者还看到NEC将人工智能用于健康和医疗、物流,以及智能工厂等诸多领域。比如,NEC将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用于工厂的设备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以及远程监控等,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在物流行业,即使是一个新手,他只要通过一副智能眼镜和一块智能手表,就可以根据货运单的要求,准确找到货物存放的货架,然后将货物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这同样得益于NEC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NEC就已经开始在可视化、分析、控制等领域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声音和图像识别、语义解析、机器学习、风险预测、控制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多个商业场景。这为今天NEC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可视化、分析、控制和引导三大领域,NEC拥有多项世界领先或唯一的技术创新成果。

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了NEC世界最高精度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出入境系统、可以察觉因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状态变化导致故障的飞机故障预警系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可精确预测订货需求的零售订货系统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创造安心、安全环境的公共安全领域、大型社会基础设施的监控、强化企业营销、提升业务效率等方面。NEC希望通过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调,最终实现生活的智慧化。

就在本次大会召开前,NEC刚刚了几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解决方案。NEC the WISE NeoFace Watch Image Data Mining可以快速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据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速、准确率最高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另外,像Auto Responses Solution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文件中上下文的意思。NEC the WISE IoT Platform提供了一个验证平台,让那些有关物联网应用方面的创意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新野隆介绍说,NEC还与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低功耗智能芯片等。NEC与通用集团合作推出的IoT方案已经在某些领域付诸实施。

上文提及的NEC最新推出的产品名前面都有“NEC the WISE”的字样,其实这是NEC今年正式的人工智能技术群的统一品牌名称。在本次大会的现场,“NEC the WISE”的标志无处不在。NEC the WISE表明,NEC将协调人与AI技术,为创造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社会做出贡献。

人工智能的核心之一是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与大数据有机地结合一起。吉田直树表示:“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地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从技术的角度讲,人工智能的推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础技术研究,二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出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NEC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将主要精力放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方面。NEC与各国当地的合作伙伴,以及各行业的用户协作,共同开发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NEC the WISE所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是NEC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还要与其他相关软硬件,以及行业应用需求紧密结合。未来,NEC会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独立业务计算收入。

本次大会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NEC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以大数据、物联网、安全、云计算等为核心,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本次大会也可以看作是NEC全面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进军的誓师大会。它为NEC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协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差异化和本地化是关键

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所有ICT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NEC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更好地实现本地化发展。

吉田直树讲述了NEC的原则:第一,人无我有,做别人没有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在大数据方面,很多厂商都可以做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那么NEC就把重点放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上;第二,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创新,比如NEC与农业有机栽培方面的专业公司合作,利用ICT的创新改进西红柿的栽培,推而广之,就是将NEC在构建大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与特定行业或应用领域专业公司的技术特长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NEC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上面的两条原则具体体现为,根据中国用户和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和发展模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寻找属于NEC的蓝海市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NEC将当前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安全、流通和零售,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安全包括与政府相关的公共安全,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两个方面。NEC的策略是,积极与本地的伙伴合作,在一些自己拥有优势的细分安全领域进行投入。NEC在流通和零售行业的业务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可能是一个新的瓶颈。NEC有针对物流行业的融入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便利店的管理方面,NEC也有先进的解决方案,比如很多便利用店的POS机就是NEC的产品。POS机是信息汇聚的一个源头,以后针对POS机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也是NEC的强项。

篇8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为提升智慧物流配送水平、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2016年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促进物流信息平台协同化等要求[1]。智慧物流时代,先进信息技术将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①首先必须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与企业资源组织方式,掌握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优化、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的处理方法;②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重塑企业智慧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资源组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供应商、分销商、合作商、配送车辆、配送网点、配送客户等各环节信息,并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③具备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的能力,能有效构建适应“互联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集成式物流模式,同时也能为具有小批量、多品类、快速交货和连续补货等需求特征的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

2我国高校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几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比较好,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①师资力量来源过于单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都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经济专业转变过来,不太了解物流行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与最新的物流操作方法[2]。而且,由于高校引进师资时,非常注重学历,许多引进的博士师资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仅仅具有相关理论,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有一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地方特色。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趋同,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要。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实训实验室,但与物流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有一些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设立了物流实训基地,但大多仅仅只提供观摩功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物流操作。使得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

3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智慧物流时代,企业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智慧物流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还要掌握智能物流流程设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方法,更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有效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合理制定符合智慧物流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智慧物流发展现状,预测智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归纳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据此制定智慧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购置相关物流教学设备设施与仿真软件、申报智慧物流创新计划训练项目[3]。②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来源结构。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等。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教师,让他们真正下课堂,传授物流实际操作与项目管理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挂职、下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合作,一起解决物流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4]。③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物流协同教学平台。采用校企合作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参照,将专业能力标准与专业素质模块相对照,搭建高校智慧教学资源数据库、企业实习基地资源数据库与社会培训资源数据库。采用情境化数字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目标,实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操作、职业资格证书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落实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参与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了解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法与职责。让学生学习物流相关软件与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设备与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将毕业论文与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用物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设计物流方案的综合能力[5]。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的通知[Z].发改经贸〔2016〕1647号,2016.

[2]李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8.

[3]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价值工程,2018(5):161-163.

篇9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供应链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2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项快速发展应用的新技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最早提出来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最早是在2009年8月,时任国家总理的同志深入阐述了“感知中国”和物联网传感技术新理念,物联网得到快速发展。

早期,“物联网”也称“传感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的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至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条码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微纳传感器、数码摄像头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11年5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年)》给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概括来说,物联网目的是实现万物互联,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主要内容:一是硬件层面上,物联网把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多种传感器等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二是软件层面上,物联网将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上,并采用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物联网在生产、营销、物流的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物联网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的应用有三个层次:一是传输通信,它是物联网应用的保障。利用企业网、互联网、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通信载体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送。二是全面感知,它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利用RFID读写器和标签、传感器、二维码、条码阅读器、智能终端及其他各种感知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对各种对象信息的采集,全面感知世界。三是应用方案,它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物联网是面对具体应用而存在的。物联网的创新、普及和应用,要以具体的应用解决方案的整合创新为出发点。

以物品状态信息作为流动主体的物联网应用,是物流供应链的关键。通过物联网,可以使得物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下贯通,提高物流运输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务流程,保障配送。管理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定位最优线路,实时向运营车辆发送指令,实现对物流车辆及司机的全程监控和调度管理,可以使得运输过程的数据传输更加正确、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车、人、物、路、位置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保证货物在最短时间送至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标签随时查看货物从生产到存储到出库全过程信息。运用物联网,能够促进物品在物流供应链流转过程中的透明管理,可视化程度更高。物流中心内部的上架、补货、扫描、发运等进程都通过相关信息系统进行跟踪和监控,供应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追溯产品生产者、产品特征以及产品流转运动轨迹,依此推广品牌和降低安全质量事故。对于物流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分为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下页图所示。

感知层主要是获取并处理物品信息,由最低端的条码标签、RFID标签、传感器、摄像头、GPS以及传感网关、传感节点设备组成。主要是对物流供应情况进行信息采集。网络层负责传输感知层信息。应用层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化成视频、数据等方式,方便对物资进行调度、跟踪监控、运输安排、仓储安排,从而实现物资流转的全程可视。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推动企业物流供应链向智慧化、智能自动化发展。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采购、生产管理

在采购、生产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采购、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物料、零部件进行质量跟踪和追溯,对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自动识别,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有助于帮助生成者合理安排生产和进度,保证生产线稳定作业,保证产品质量。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架构

3.2 运输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智能调度、在途监控,实现对运输路线、运输时间与运输货物的可视化跟踪。此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行车线路,提前预知货物的到达时间,进一步提高运输到货及时率和客户物流运输跟踪体验。

3.3 仓储管理

通^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库自动扫码出入库,自动指引上下架,在库自动化盘点,对库内存放位置进行精准定位等,实现准确收发货,及时补货,降低库存,减少物品损耗。

3.4 销售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减少销售物流等待时间,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

3.5 物流设备设施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应用能力,促进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向智能化发展。除了比较成熟应用的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外,物流设施设备都将嵌入RFID电子标签或其他感知载体,通过标签所记录的信息帮助相关信息系统及时掌控各项物流进程,促进物流管理、运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

4 结 论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可以使得物流环节更加高效便捷,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动化、可视化,利用新的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感知技术,将带动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推动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开创智慧物流新局面,并从整体为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丽艳.物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

[2]白剑,金静阳.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J].科技视界,2013(26):21.

[3]王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篇10

关键词:港口配煤 堆场调度 智能系统

目前国内煤炭码头配煤调度中普遍存在操作管理简单粗放,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配煤调度管理中很多环节还是完全由人工操作,数据记录等使用原始的纸质表单方式管理。配煤多采用估算,精度差。部分环节虽有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但未能形成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造成分散的信息孤岛,使得整个港口配煤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港口配煤的优势难以发挥。

智能配煤调度系统在港口配煤中的作用

专业化煤炭码头相对于煤炭物流供应链其他环节更适合开展配煤业务不仅在于煤炭码头具备堆场、装卸设备等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煤炭码头拥有多种不同煤种,各类不同用户需求的大量数据。这是煤矿、煤炭消费用户等不具备的。如何利用好多种不同煤种,各类不同用户需求的大量数据是港口配煤的一个关键。信息化的智能配煤调度系统在港口配煤中不可或缺。

智能配煤调度系统首先可以起到综合调度管理作用。整合配煤出场多项业务,实现智能配煤,提高配煤精度,优化配煤方案,减少配煤装船等待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实现管理部门对煤炭港口物流全过程各环节信息的快速交换,有效利用堆场煤炭相关数据,及时反馈堆场资源信息,辅助堆场管理人员制定合理堆场调度计划,有效提高煤炭码头堆场利用率,提高码头经济效益。

煤炭码头配煤调度系统的设计

1、煤炭码头智能配煤调度系统的框架结构

煤炭码头智能配煤调度系统设计上为三层架构,以包含港口配煤调度业务全流程的数据平台为底层基础,中间以不同业务单元的逻辑功能模块作为支撑,最上层作为用户服务层,设计上采用统一的UI模板结合详细设计与逻辑业务紧耦合的方式。系统三层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底层数据平台在数据应用上又分为支持基础业务和支持决策的两个数据库,中间层则从不同的业务单元视角分为不同功能模块,如港口商务视角的计划管理,中控视角的堆场调度,质量检验视角的煤质分析等,这样既有利于底层数据管理的统一性也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2、煤炭码头智能配煤系统的调度原则

智能配煤调度系统是一个涉及用户需求、煤种特性、堆场周转、船舶装卸等多种因素的整合系统,所以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优先级和约束关系。基于分析提出以下调度原则:①用户需求原则,即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生成不同配煤调度方案,从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②配煤性价比原则,根据煤种特性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下,选择成本最优的配煤调度方案。③快进快出原则,在追求满足港口吞吐量最大化原则下,选择码头堆场周转效率最高的调度方案。④先进先出原则,考虑到煤炭的自燃性质,长时间码头库场堆放会带来的损失和安全风险,因此,较早进入堆场的煤炭应该优先出场。

3、配煤模型设计

智能配煤调度系统的决策支持模块整体上采用层次分析模型框架,主要分为三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最优配煤调度方案;中间层为准则层,即上述用户需求、配煤性价比、堆场周转、安全风险等四方面准则;最下一层为方案层,即可供选择的配煤调度方案,由配煤算法或系统专家库生成。

根据港口配煤工艺特点,一般码头通过堆取料机或取料机从不同货堆取货,然后将货堆煤炭送上不同皮带输送,根据皮带的速度,以及皮带秤的计量反馈来控制不同种类煤的给煤量,进行混合配煤后装船。其中装船皮带在同一船作业中数量有限,通常为2~3条,限制了同时可以用来配煤的堆场调度复杂程度,因此煤炭码头出场的煤炭配煤方案重点考虑用户要求和市场成本来配煤。

煤炭码头配煤综合用户要求和市场成本两方面,主要根据煤种的热值、硫分、灰分、挥发分和成本等参数建立数学参考模型,在煤炭特性参数约束下计算最优成本或在成本约束下计算最优热值。

通过线性优化模型可以计算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一个或一组可行的配煤方案。再根据准则层的指标权重来评估这些方案,最后根据不同配煤调度原则的权重来生成供配煤调度决策支持的最优配煤方案。如以先进先出原则优先为例,在该原则优先的情况下该原则在准则层指标中的权重会显著大于其他原则权重,从而筛选出最利于先进先出但又兼顾其他配煤调度原则的可行方案。

煤炭码头智能配煤系统的原型实现

煤炭码头智能配煤系统基于当前通用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快速应用开发,系统实现采用三层架构。煤炭码头智能配煤系统在数据访问层的实现考虑到系统既涉及到OLTP联机事务处理业务又涉及到DSS业务,因此在RDBMS数据库平台上创建gctos和gctos_dss两个独立的表空间,其中gctos表空间收集OLTP业务数据,然后定期将数据复制到gctos_dss表空间,提供给DSS分析查询。由于存在gctos和gctos_dss两个不同的数据表空间,以及考虑到今后数据库的新增或更改,故采用统一的DAL抽象接口。两个数据表空间不论gctos还是gctos_dss对数据的基本操作是一样的,所以将功能相同的一系列操作抽象出来实现为一个接口IDAL。让具体的类都可以继承这个接口。具体方法如下:

Class IDAL

{

public:

IDAL() {};

virtual ~IDAL()=0 {};

virtual void AddNew()=0;

virtual void Delete()=0;

virtual void Update()=0;

virtual void DataToDAL(bool output=true)=0;

virtual const string GetList()= 0;

……

}

在业务逻辑层上的实现主要涉及具体业务对DAL数据基本的增、删、改、查和业务流优化。煤炭码头智能配煤调度系统除智能配煤算法、决策支持外,其他大部分如计划管理、船舶作业、设备管理等沿用通用GCTOS业务逻辑。对配煤算法的具体实现上采用通过细化算法约束条件预先筛选排除不合理方案从而降低整体算法复杂度,如根据码头装卸皮带的数量和装船皮带的传送速度比率可预先提出一组该码头常规配煤比的可能范围,基于这组条件实现降低配煤最优解的算法规模。在表现层上的实现采用混合式WINFORM开发,WINFORM在界面开发上相对于单纯的MFC提供了更多的控件,而且控件功能更强大,更易用。通过控件可以方便的实现支持煤炭码头堆场的自定义,并实现显示堆场调度的动态信息,如图2所示。

结语

大型煤炭码头开展配煤业务具有堆场、装卸设备等硬件条件和用户信息、煤种数据等软件条件两方面的优势。整合软硬件优势是煤炭码头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智能配煤调度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将用户信息、煤种特性数据、配煤决策算法、堆场调度整合起来实现智能配煤调度。智能配煤调度系统的应用将减轻配煤调度管理的难度,解决当前港口配煤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同时智能配煤调度系统通过优化配煤方案可以提高港口配煤业务的利润空间,增加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煤炭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费用。对于推进港口配煤的专业化,改造煤炭物流供应链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继中. 高炉生产配煤配矿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 武汉科技大学 2009

[2] 郑占彬. 港口自动化配煤系统应用前景[J]. 科技资讯. 2011(05)

[3] 安小刚,张澍宁.基于GIS技术的港口散货堆场管理系统研究[J].港口装卸,2011(2).

[4] 郑枫. 精细化动力配煤在煤炭中转码头的运用[J]. 水运工程. 2013(02)

[5] 贺向阳. 大力发展港口配煤[J]. 中国水运.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