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篇2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篇3
但是,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的出现,甚至日益严重化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被破坏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
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
篇4
引言
旅游扶贫是最新提出来的一种概念,主要是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进程中,通过结合实际发展经验与实践而提出来的新概念。但是在实际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比较松散的形式。而在政府高度上也是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开发模式作为样本和标准。另外旅游扶贫相关理论的研究更是比较匮乏,所以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引导和利用,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
当前我国开展扶贫工作中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运作形式,能够就解决贫困问题。因为本身覆盖面较大,经济效益客观,更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缩短贫富差距的新思路。所以旅游扶贫开发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带动贫困地区的旅游业,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开发的全新思路和规划。通过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和开发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色,更是能够为贫困地区改变贫困现状提供了发展机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健康和均衡发展。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
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和投入,只有在人力和财力的双重保障下,才可以开展扶贫旅游业。当前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地区主要是政府投资的形式,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力度,但是生态旅游成型之后更需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资金维护。可是政府的投资一旦出现断层的情况下就会对资源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贫困地区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确保自购的资金支持。但是贫困地区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生态资源都得不到利用和开发,往往会出现开发力度跟进不上的情况,浪费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
除了对资金的需求外,贫困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即便是贫困地区资金足够,能够维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但是如果旅游人才缺乏同样会对扶贫旅游发展产生影响和制约。
(二)急于求成,生态保护严重不足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出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发展扶贫旅游过于急切,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科学和完整的规划。相关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更是会有同质化的情况,地方的特点和特色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贫困地区本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旅游资源严重浪费。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的力度,期望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而往往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原本贫困地区完全可以走可持续生态旅游道路,结果却坚持了过度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的模式。这与旅游扶贫发展目标相左,也不利于扶贫地区旅游发展。
再加上,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浅显,比如把国家保护湿地或沼泽加以开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效果,还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旅游项目单一,效益差距大
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落后,在思想意识上更是不足,在开展旅游业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旅游项目更是单一且同质化,没有体现自身旅游发展特点,对外吸引力不足。而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定点的开发和利用,很多贫困地区都没有充分开发起来。因为地区旅游开发的不均匀,导致贫困和落后。
另外困地区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为资金的缺乏,发展技能水平低。旅游景点的相关活动都是被外商掌控,自身收益少。虽然从整体来看,扶贫地区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因为是定点的开发,受益面较少。
(四)缺乏合理开发方案,资源浪费严重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大多都是自主开发,并没有旅游专业人员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方案。而在开发过程中更是因为受到旅游业高效益的趋势影响,开发商随意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而且旅游项目较为单一,相关设施和设备落后,无法充分开发旅游资源,虽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扶贫地区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喝血合理的规划方案,过于看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就会对扶贫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加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有利措施
(一)政府加大旅游开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政府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引导者和带头者,在促进旅游扶贫开发上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支持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当前限制旅游扶贫发展重要因素便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所以需要从两方面支持扶贫旅游业发展:首先政府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资金的前期投入,更应该在旅游资源建设和维护上的资金保障。积极引导贫困丢旅游管理部门开拓新思路,增强积累资金能力,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而后要保障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人才支持,通过引进专业旅游人才的方式改变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呈现新发展状态。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未来旅游扶贫发展主要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方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以操之过急,应该要循序渐进。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反感。保障经济效益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共同发展。主要是两方面实施:第一,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帮助扶贫旅游发展。从技术层面上支持贫困地区开发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和方向,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地方旅游特色,拒绝同质化发展模式。第二,政府要加强贵州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旅游管理和开发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提高贫困地区受益者的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切实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效益。在实现脱贫致富后更应该引导其他没有受益的群体走上旅游扶贫开发的新道路。这样先进带动落后,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均衡,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扩大受益范围,支持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
当前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过于单一,因为资金的匮乏,无法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造成旅游项目单一,受益面小。所以要从多角度加强旅游多元化进程: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开发旅游项目和活动,严禁同质化发展现象。第二,改变以往旅游定点开发的现状,增加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受益面,将更多的贫困人去纳入到高收益的范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保妥以往对于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过度依赖。第三,开展旅游扶贫项目多元化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保持生态环境完整的前提下,发展和拓宽多元化旅游产业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和持续性发展。
(四)合理制定科学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尽管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收到交通、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发展比较落后。另外因为贫困地区旅游业资金的严重缺乏,就需要合理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生态经济得到了很快提升。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征:(1)生态性。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2)高品味性。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3)二重性。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5)自然趣味性。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
第一个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旅游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有意识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等。
第二个是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较短而产生的认识不清,设施,人员,法规等的不配套问题。诸如,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人才等问题。
三、对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要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地方和旅游应学习法律、法规,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开发,要环境法律,规定哪些严禁开发,哪些可以开发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二)提高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针对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四)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篇6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法律 政策
生态旅游一般认为最初始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1)。生态旅游在我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近几年前往各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中外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虽然,我国在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今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现有的相关法律不能适应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缺失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规范旅游和旅游区经营者的行为,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平衡,是保证我国生态旅游沿着法治路线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然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综合性的旅游保护法律法规,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中,对于利益的分享及产权问题规定不明确。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一般都是具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特征,且国家采取特别措施加以保护。对特定区域环境的保护法律和相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条例的规定存在一些,但这些规定只是很笼统,不全面的。其中,对旅游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的均未涉及。
二、相关政策欠缺
旅游政策是国家和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旅游发展目标,根据旅游发展的现状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指导并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是衡量旅游事业取得成效的尺度。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双刃剑”,一方面提醒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向本应保护的生态地提出新的经济利益要求,这无形中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和紧迫感。但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并不多,例如建立资源保护基金。充足的资金是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的关键,有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设备较慢,保护力度不够,加上片面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态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又如我国部分地区现在掀起了一股参与性生态旅游潮,即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旅游业,如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由于资金的短缺,当地居民并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和开发,例如旅游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肆意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
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其严重性远远大于游客旅游带来的污染。通过科学专业的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有序的进行。在项目开发中,要有专家的可行性论证,在与环境协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布局。做到环境保护、检测的统一,避免造成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相对国际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其政策法规出台较晚,尤其是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统一性缺乏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主要依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颁发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其中涉及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非常的少,或者还存在空白,例如对环境容量、市场前景、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生态环保教育、生态景区布局等方面的规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除此之外,关于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规定。
其次,缺乏科学性。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的前期工程,是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容量的量测、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设计、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目前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研究还不是很多,如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未能真正建立,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甚少。已有的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多局限于自然环境承载力,而忽略了旅游对生态旅游区及周围社区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研究。因此,要全面考核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区的影响,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方面。在具体对评价指标筛选中应在遵循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衡量精度及研究方法。
四、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旅游管理方面,其管理范围和法规层次远远达不到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据初步统计,我国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大12个,我国景区名义上属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个景区内,建设、文物 、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景区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导致了旅游景区宏观规划和微观发展都呈现出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形势较好,但是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生态旅游相关法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存环境;旅游业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早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在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具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以欣赏、享受历史和现存自然文化景观为目的,这种行为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且不应该受到损害,当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觉醒,提倡绿色消费等运动风靡全球,生态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飞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和“保护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在旅游中欣赏美丽景色,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倡导认识生态、保护生态、不破坏生态、最终达到永久的和谐,这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用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用生态保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不会破坏自然,还会让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获取经济效益。
二、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状况
1.认识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被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议程,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旅游业涉及面较宽、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必须实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突破体制局限,达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2.宣传不到位,生态旅游推广度不够。在推广宣传生态旅游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认真的研究规划,仅仅依靠简单且小范围的宣传等是远远不够的,各个旅游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宣传手段还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没有将宣传达到最大的发挥,无法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规划不到位,无法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必然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盲目建设等,既浪费资金也破坏资源,更严重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1.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物品等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观光者进行参观,达到对革命知识的认知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例如韶山、井冈山等旅游区。
2.风景名胜旅游。我国有着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这些旅游胜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物与悠久的历史文物,从壮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观,再到民俗风情,无不尽展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物华天宝。
3.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做出规划设计,用生态旅游组合旅游产业,以此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湿地旅游。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旅游逐渐兴起,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湿地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我国重点开发的湿地旅游景点有青海湖鸟岛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国多处地质地貌独具一格,特别是我国地貌区域的界山有着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过度的奇观,不仅有着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还有生物景观、气象景观等的独特性。
四、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有些生态旅游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缺乏科学的管理,生态旅游区的多方面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例如风景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等,这样就存在着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在其中则成为了牺牲品。
2.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在许多生态旅游区,相关部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缺乏对旅游区的规划等,甚至有个别旅游区在资源本地调查没完成时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导致多数保护区假借生态旅游之名,实则发展大众旅游产业,能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区少之又少。
3.生态旅游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当地社区参与少。开展生态旅游业,对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护区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资金不足,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适应。生态旅游是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统一体,若在生态旅游指导方针里只是一味强调一方面,则会导致生态旅游发展上出现偏颇,而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是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较低,由此证明,我国生态旅游保护区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处。
五、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是有别于其他旅游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具有原始性和整体性价值,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发展与保护要得到同等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策划生态旅游,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让生态旅游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2.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宣传推广是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与策划者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我国游客的需求。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宣传促销的理念,采取电台、媒体等多方面渠道对生态旅游业做出宣传。还要求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达到最大力度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2]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篇8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生活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比例也显著增加。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关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及发展困境的原因,以探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困境;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70-02
生态旅游包括旅游与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发展前提的旅游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来讲,生态旅游主要包括单纯的旅游活动与自然及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内容,参与者通过生态旅游行为获取一定的原始享受,进而推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支持,从而促进生态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
1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的生态旅游思想古已有之,但生态旅游在中国实现其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风景区域的建设发展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仅1982年一年的时间,中国就建立了44处国家级保护区和24座国家历史名城[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就此建成,并成功的实现了旅游与生态的结合,并提出旅游开发需要将资源保护作为其前提条件,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效利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自然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深入发展,但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生态旅游行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过分开发导致环境问题频发,造成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阻止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区域持续发展的进程。
2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开展生态旅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对自然美景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现阶段,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步履维艰,具体分析,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破坏
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旅游的最基本目标即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而环境保护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在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公益性价值体现相对不明显,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破坏,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对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欠科学性导致的生态系统整体破坏,比如生态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发展倾向导致植被的破坏、景区内大量建筑物的建成导致自然景观的破坏使得原始生态区环境一去不复返、景区内的野生动物与植物也受到一定的干扰[2]。其次旅游景区内过多的游客以及景区内游客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潜力受阻。最后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景区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旅游负荷较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2.2生态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生态环境受旅游行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恶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改善、整体恶化[3]。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倒退的模式中,现阶段国家已经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为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而受到严重的损害,有11%的地区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与20世纪相比,目前我国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总增加近11倍,全国总森林面积减少了近十分之一。中国许多旅游景点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环境退化现象,植被覆盖率降低、动植物生存范围缩小,甚至部分地区为繁荣经济发展,将铁路、公路等修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
2.3交通等因素对生态旅游活动发展的制约
生态旅游活动通常需要有发达的交通等条件做保证,交通状况能够决定旅游区域的综合运输能力,通常生态旅游区域与所依托的城市相距较远,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旅游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旅游区域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除交通条件外,旅游景区的发展还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一定的资金基础是旅游景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具备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但受资金的限制,同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由此可以发现,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状况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态旅游区域的持续发展。
2.4生态旅游的基本教育功能缺位
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旅游者通过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引发感慨,从而自觉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因此加强关于生态知识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构成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还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且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知识内容欠科学,教育宣传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知识的需求。另外在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内,很多导游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无法将景区内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及动植物状况介绍清楚,因此游客无法有效认识环境,也就起不到环境保护教育的作用。
3生态旅游发展困境的原因探讨
首先,生态旅游区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区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但现阶段,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实践性较差,整个生态旅游体系不健全,因此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位。另外,在生态旅游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具备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服务人员,比如导游等也比较缺乏,这些人员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其次,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造成生态旅游区域的间断性发展。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行为相比,更加重视环境、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不断的进行旅游机制安排,才能推动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4]。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理念的制定、规划的专业化程度等存在明显不足,过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和对环境效益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生态旅游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最后,生态旅游区域内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旅游区域实现自身的新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放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行业中还较广泛的存在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现象,乱扔垃圾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导致环境的污染与持续恶化,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4生态旅游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意识宣传为中心,同时重视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
规划以及生态旅游法制管理的全方位发展模式。
首先,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中国的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很多旅游者、居民及当地政府部门均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科学认识,因此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的基本思想与内涵,同时借助多种宣传与教育手段、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旅游业及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印象,进而推动群众成为群众保护的主体,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教育机制,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尤其要重视针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其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强调生态旅游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知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基本规范等方面内容,其中文化知识与自然环境是推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讲解有关自然与文化的内涵,来提高群众保护自然、尊重文化的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的新发展。
再次,强调科学规划,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只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论证,进而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关的工作。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布局等设计与规划均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上,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强调法制管理,突出对生态旅游业的保护。现阶段,中国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机制相对薄弱,很多旅游景区出现旅游者不服从当地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而且政府及当地居民受利益的驱使,还将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发为旅游地,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活动。
5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旅游者进行强化教育,另外还需要多方参与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也提出了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主体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建设,很好的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加与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更深层次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路,郑向敏.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3-27.
[2]尹少华,何平,罗明春,等.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104-108.
篇9
关键词:盘锦 旅游业
旅游业作为盘锦市近年来新兴的朝阳产业,可谓异军突起,在全市的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增加地方收入、拉动就业、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不断提升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在十二五期间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盘锦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盘锦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最美的湿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以湿地温泉为核心的休闲度假资源,以丹顶鹤、黑嘴鸥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鸟类资源,以翅碱蓬为代表的盐生滩涂景观植物资源,以百万亩芦苇为特征的湿地植被资源,以众多河流为代表的生态水域资源,以河蟹、文蛤为代表的湿地水产资源,以盘锦有机水稻为代表的辽河平原农业旅游资源,以辽河文化产业园、张氏祖居、祖墓及甲午末战古战场为标志的辽河口历史文化资源,以油井塔林为特征的辽河油田工业旅游资源,这九大资源优势为盘锦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近年,盘锦市市旅游业发展迅猛,态势良好:
1.编制旅游规划,明确发展战略。
1996年,市旅游局机构组建后,先后编制完成了《辽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盘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盘锦市生态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了盘锦市建设“北国湿地休闲之都、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战略发展目标,为盘锦市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2005年开始,盘锦在辽宁省率先把旅游规划重心由总体规划向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延伸。先后编制完成了《盘锦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盘锦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规划》、《盘锦世界湿地之都——四海风情小镇暨盘锦湿地生态旅游未来城综合开发项目策划》等规划。特别是2010年,盘锦编制完成《盘锦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红海滩湿地温泉度假区规划》、《辽河口生态旅游集聚区规划》,并围绕《规划》面向全国征集《盘锦市湿地旅游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完成,为盘锦市湿地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旅游经济跨越式增长,效益显著。
一是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数量从1996年的5.8万人次增长到2012年的2547.2万人次;二是接待海外旅游者的数量从1996年的0.1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1万人次;三是旅游总收入从1996年的0.4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29.3亿元(预计)。增速在全省位居前列,取的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推动了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初具规模。
吃、住、行、游、购、娱各项服务设施建设得到了重点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20多亿元,重点用于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市建成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6家,旅游定点单位8家。二是全市共兴办各类旅行社53家。三是投入资金6.8亿元,建成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景点,其中2个国家4A级旅游区,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历史文化旅游区,还有以石油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区。
4.旅游宣传力度加大,影响力逐渐增强。
几年来,盘锦市成功的打造了由国家旅游局、省政府主办,省旅游局、市政府承办“国字号”节庆活动---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百余家电台、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外200余家权威平面、网络媒体均播发、刊登过盘锦旅游发展报道。共编辑出版《魅力盘锦》、《鹤乡万象》、《盘锦导游词精粹》等多部丛书,再版《盘锦旅游》、《湿地之都—中国盘锦》等画册,并建立了旅游网站。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让盘锦的“红滩、绿苇、蓝天、白鹤”生机盎然地展现在世界面前,让湿地成为盘锦靓丽的名片。这些做法,形成立体式宣传态势,充分向世界展示了盘锦旅游的独特魅力。
二、盘锦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条不完整,阻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盘锦市旅游业发展产业化水平不高,与其他产业互动不足,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产业链条断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受到制约。
2.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待健全。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通达条件不尽完善,制约了景区进一步发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还没有全部延伸到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水上交通还需建立和完善,部分景区内部的道路建设不足,承载能力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环路;各景区或景点之间的联系不够,无法形成联动效应,不利于旅游产业格局的构成。
3.旅游开发缺乏统筹规划,景区同质化发展严重。
旅游产品开发种类较为单一,项目建设的重复性也较高,在开发建设中缺乏统筹安排,导致旅游景区的同质化发展,旅游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旅游发展中的资源内耗加大,从而影响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
4.缺乏旅游管理人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市缺乏了解市场化运作,懂得景区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景区投资者缺乏长期考虑,或实力不足,后续投资乏力。企业重硬件、轻软件;重效益、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很普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培训力度不够,服务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
三、盘锦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突出旅游特色,避免趋同化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发挥本地的资源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趋同化发展。特色是最好、最强的竞争力,要以宜人的尺度和特殊的风貌吸引游客,“以特色为美”,而不是追求丰富多彩,面面俱到的“大而全”的旅游模式。盘锦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红海滩资源和湿地芦苇资源,要“以自然为美”,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把自然资源的美发挥到极致;作为鱼米之乡,清新的田园风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要“以乡土为美”,回归地域传统和自然田园氛围。
2.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旅游业集聚发展。
把盘锦市的旅游发展放在全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统一布局中去考虑,加强省内各旅游城市的联系,争取成为省内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节点,扩大游客规模和影响力。争取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形成联动效应,共同开发沿海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沿海旅游产业。
加强市内对旅游业发展的统一规划,要统筹发展,避免同质化的发展和竞争;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使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加强各景点、娱乐休闲场所的互动和联系,形成精品线路,使旅游更便利和系统。
3.增强旅游软实力,推动旅游业长足发展。
如果说湿地资源、温泉资源、田园风光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则是发展旅游业的软实力。对不同地域文化、风俗的体会和了解,是很多旅客的兴趣点,加强地域文化的发掘,包装,宣传,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加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以软实力赢得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4.完善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条。
针对游客的购物需求,尤其是对具有纪念意义和盘锦特色礼物的需求,应加大市场的开发力度。“盘锦礼物”的征集丰富了礼品的种类,下一步应加强销售环节,对于体现盘锦特色的礼物,可以确定专门的营销场所,进行统一、规范的销售,以方便游客购物。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物流等产业,使旅游业发展更合理、更人性化。
篇10
【关键词】:森林旅游;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引言】:1982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此之后,森林旅游业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无论是雄伟的长白山还是热带的西双版纳,丹霞风貌的武夷山还是林泉辉映的九寨沟,都是世界各国人们所钟爱的旅游地。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某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便可以抓住这一优势条件,使森林旅游业成为经济欠发展地区的支柱和龙头产业。由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大规模的发展生态林业也满足了目前的时展需求,符合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不长,人们对这一产业也存在很多的误解,这就使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们存在的误解和问题,才能够使当前旅游业健康可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1、人们对森林旅游业开发的误解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带动了资源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的地区处理的不合理,起到了反作用,没有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这些状况的源头还是人们对森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人们认为凡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可以发展森林旅游业,为了带动经济大幅度提高,大力开发这一资源,对这一产业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只要抓住了可利用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们就极力开发,丝毫不按照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结合实际发展状况,这样只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另外,地形和交通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林业的地区大多交通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之旅游人才的稀少等都阻碍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再者,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固定性,一味模仿,不会因地制宜的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接受新的发展理念。这样只会使旅游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无法创立自己独立的品牌特色,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
2、如何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在森林旅游业发展问题上的误区加大,随之带来的不良效应也变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低谷,达不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规划模式,制定一系列促进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前的关系,使二者相协调,是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2.1认真制定好森林旅游规划,着手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森林旅游规划划分为“旅游”“景观”“生态”三个层次。策划是“旅游”环节中的关键。另外还要考虑游客的行为心理,兼管对森林旅游业资源和项目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景观”规划主要负责规划好旅游项目,对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安排。“生态”规划即结合旅游区自然要素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旅游资源,而前提是要规划好保护生态的一系列措施。为了防止出现破坏环境的局面,我们要扭转思想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制定好以生态导向型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还要留意规划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2.1.1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面向外界,结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把人们的实际心理需求与旅游业发展现状相结合,把关注点从资源开发和接待设施转移到人们的需求上。
2.1.2动态评价旅游资源。把当前资源利用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动态评价森林旅游资源。
2.1.3协调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规划的重心始终放在生态文化保护上,进而可以使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此,还要注重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可利用性。
2.2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2.2.1明确规定好森林资源的产权问题,规划好旅游资源的动机体制和旅游体制。明确财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处理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其中,财产权由国家掌握,其他权利归为旅游业管理。企业利用这些权利,根据风险与收益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开发和运作规划,从而达到提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效益的目的,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2.2改善森林旅游资源管理和监控系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即是森林,因此我们要采用各种方式明确规定森林资源的保护问题,始终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重点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另外,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合理的投入一些资金和先进设备,例如对森林旅游环境和资源进行检测和监察。
2.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中,既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面,也有对环境造成不良效应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带动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从科学、生态、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对森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在其开发时,对于每一项环节都要严格审核,对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勘测和评估。确定每一个环节无误后方可具有可实施性。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规划出一套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方案。确定其可实施后,方可进行开发建设。另外,做好对森林旅游区客源市场、游客客量、旅游者文化层次、心理需求的了解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结语:
当前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因人们对其发展观念存在误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工作。本文从森林旅游业管理的制约因素、发展状况和效果出发,制定一套发现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孟华.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