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它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及其过程,如人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人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启示。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时知识表征和信息加工过程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原因,把人看成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认为人脑在接收外部信息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他要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他们的本质,结合有关知识,选择其主要的、有用的信息把它们储存起来。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去创设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可以激起学生进行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同时,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还有利于我们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原认知技能。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学会如何学习。

对于化学学科课程而言,有机化学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抓住该部分知识的学习要领,学起来如鱼得水,还有些却迟迟不能人门,导致所学知识如一盘散沙,无法开窍。现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从知识表征、学习策略和原认知技能三个方面来谈谈有机化学的教学,希望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有效地进行教学。

1 知识的建构与表征

知识的建构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与组织的过程。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或者说知识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如何有效地建构知识并使知识表征最优化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因此在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要做到知识的条件化、程序化;网络化、系统化。

1.1 知识的条件化、程序化

在化学学习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学习思想就是“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因此有机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结构中官能团的分类进行编排的,每一类有机物官能团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各类有机物的特殊反应也主要决定于它的官能团。学生在学习时就需要把所学到的具体物质与相对应的官能团的性质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如学习了最简单的烯烃――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知道乙烯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分析碳碳不饱和双键具有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性质,由此及彼,可得知丙烯、丁烯等烯烃都有此性质。扩展到烃的衍生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中,也可推断出,若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则易发生加成与氧化反应。

1.2 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

学生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构建良好的结构系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系统完整、脉络清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分清知识的主干与分支,形成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知识主要分为烃、烃的衍生物、有机高分子物质几大类,相互间能够转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机物的各类官能团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如下图列出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2 学习策略的掌握与改进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认知、反馈、调控和优选学习方法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的总和,它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策略两大类,主要包括注意策略、记忆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思维策略和自我调控策略(任务指向、自我指向)等。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策略展开学习。

2.1 激发注意的策略

注意策略指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选择,保证大脑有效的加工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或问题设计确立学习目标,强化焦点注意。使头脑保证警觉和知觉集中,能迅速地选择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如:在学习乙酸酯化反应的性质时,教师通过乙醇与乙酸的实验来引起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奇怪的化学现象(有油状液体和香味产生)会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环环相扣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2 增强记忆的策略

记忆策略就是记住学习材料或保持新信息的有效方法,包括识记、保持、提取等策略。若要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保持,就需要多次复述和信息编码。分类归纳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基本过程和依据。如:

通过这样的分类与官能团的性质比较,能有助于学生记忆的准确快速。

2.3 提高思维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采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抓住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使静态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

如:羧酸的学习中,先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羧酸――乙酸,了解并掌握了乙酸的性质后,分析其官能团羧基的性质,推而广之就知道了羧酸类物质的性质。而作为酸,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无机酸,可通过比较有机酸与无机酸的酸性加深对羧酸的理解。

3 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元认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了解和对怎样处理进入学习系统的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时,能把握活动的目的要求,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积极自觉地监控自己认知活动的进行,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地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制订学习计划

在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前,先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有机物的学习往往是从最简单的或最常见的物质人手,展开一类物质的学习,从个体到一般,再从共性到个性。

3.2 开展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针对一定学习任务的认知要求,自觉地评价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自我监控的培养要逐渐进行,使学生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并进行调整。

3.3 认识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性

学生需要充分地体会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认识到作业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更加有效的学习。有机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高分子化合物的不断推陈出新为人类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学生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使他们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对当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供了帮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更好地去体会并加以很好的利用。

篇2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及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同,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版本教材会有不同的表述和阐释,观点也会产生分歧,这对我们解读历史知识造成了困难。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教材记录了历史事实,如新航路的开辟确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人类活动;另一方面,教材的结论只是专家学者针对基本的历史事实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视角而得出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可能反映了当前史实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但还有很多教师依然奉行“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不加选择、不加整理地全盘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背教材、背结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历史学习的实际意义得不到有效体现,致使学生距离新课程所界定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内容界定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课程资源,而非传统意义上奉为“教学大纲”的“教科书”,认真落实“教材内容资源化”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教材无用论”的极端认识。教材虽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目前来看,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用好、用足。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

1.将新材料、新情境贯穿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最明显特点,也是新课程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学中,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更有利于再现历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限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宽资源的宽度和深度,重视通过运用鲜活历史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原貌,更清晰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实施历史教学也要避免走入误区。新材料的运用应当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而选取,是为落实课程标准而服务的。要避免为材料而材料,致使课堂变成了材料的累积,忽视对教材现有资源的利用,增加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材对哪些历史知识解读不够全面或表述不够,然后再去选取鲜活材料进行运用。

2.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交流和学习。同时,在“一标多本”的教学现状下,高考命题不会只依据某一个版本教材知识,而是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讲授教材知识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思想观点,予以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悟、去理解,才是历史学科的真正发展方向。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篇3

一、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

1. 兴趣特点。初中学生的兴趣往往限于直接兴趣(好奇好看)和操作兴趣;不象高中学生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同时在起作用,并且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因果关系的兴趣和概括认识的兴趣占有很大比例。

2. 思维特点。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和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来自各方面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切身感悟,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直接的理性认识以及形成的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3. 观察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能有目的、自觉地从观察现象中发现个别特征,并且他们能融会贯通地将这些个别特征同微小的物理变化很自然地联系起来。然而也有的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图新奇、看热闹,只是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而不加以认真地思考。

4. 记忆特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探索心、求知欲、好奇心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决定了记忆特点,其突出地表现在很愿意记忆和积极记忆那些感兴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不愿记忆或机械记忆那些缺少实验,由枯燥的抽象思维形成的物理概念、规律。

5. 情感特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受着教师态度的影响。当教师时刻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学生就会强烈感受到一种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他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甚至蔑视、讨厌,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

6. 注意力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活动,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突然发生变化,哪怕是比较脆弱的刺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手段,切忌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以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充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过程

1. 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2. 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就是知觉,知觉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从各种物理现象、实验中通过分析总结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尽管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反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 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

物理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由实验直接概括形成的,属于非本质的东西。许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如果仅仅依靠物理表象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还必须揭示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本质,牢牢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和规律,这是形成概念和规律的关键环节。

三、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运用学习心理规律,使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汪延茂曾说过:“谁掌握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谁就能把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好问、好学、好胜,求趣、求新、求活等心理特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新颖、有趣的物理问题,向他们展示一些鲜明、生动、奇异、少见的物理现象,这样可引发学生好奇、求趣、求新、求异的心理。针对初中生好问、好学的求知心理,教师要善于设问,引导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动”,让学生独立地做练习、动手表演实验和设计探索性实验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动”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实施方案;针对初中生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特点,教师引导围绕课标要求,开展一些物理课外活动,搞一些小实验、小发明活动,开展物理竞赛,增加一些近代物理知识讲座,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课堂上可以把教学内容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以及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

2. 利用教学情感,使学生热爱物理学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即发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的情感影响着课堂气氛。其次要发展和丰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良好情感,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之美,巧妙精湛的物理实验、和谐统一的物理规律、简洁对称的物理公式等,这些美的感受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果。再次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和教给学习成功的方法。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得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习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获得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3. 优化学习心理,构建学生最佳物理学习心态。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心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质量。优化学生学习心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教学中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把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始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以轻松、愉悦、主动的心态投身于物理学习活动之中。

篇4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对自主探究很有效

历史自主探究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历史因其不可复原性,其特点比较适合自主探究活动。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就是把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疑点、焦点、热点等问题,以较多小主题的任务和形式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3―5人自由组合成各个小组,并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探究主题,选题尽量避免重复。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集相关主题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制成专题网页或多媒体课件。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某小组研究的相关问题时,就让选择这个主题的小组学生代表来当主讲人,用自己做的课件,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事前教师把学生感兴趣的、有不同争议的历史话题适时抛向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知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通过事前设计好的评价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活动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实现融教学、学习和评价于一体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对评价反馈很有效

评价是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创新评价的方法,调整传统课各栏目评分细则,增删评价的内容,评价后的信息反馈、课后辅导也要跟踪到位。历史教学有效性评价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对历史老师有效性教学的评价。对历史教师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使其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老师对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情况评价。历史老师对学生有效性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定期的历史考试来获得的。针对河南历史高考,我们历史教师加重了历史选择题的训练,对于历史选择题的答题分析与反馈,我们一般采用阅读器OMR,它数据分析功能强大,可输出普通教师所需要的平均分、得分率、学生错误情况排行榜、各小题区分度等一系列测试结果信息,对一线教师非常有用,可对错误较多的选择试题加以关注和考情分析,能极大地提高历史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阅卷结束后,历史老师能立马得知本学校的历史均分、与兄弟学校的差距、主观题每一大题和每一小题的得分情况,本校内各班历史主观题的得分情况,让历史老师明白自己所授班级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哪一本历史教材复习掌握不扎实,需要补救,哪一部分、哪一种题型需要引起今后教学的重视。

篇5

摘 要: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更是思考如何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探讨这些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获得地理知识,同时让学生的地理技能得到训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让地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地理美 多媒体教学 自主探究

为了响应中央新课程改革政策,我校在近几年中大力推行新课改政策,并通过开设“公共课”等活动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在对近几年有关地理教学模式的探讨分析过程中,我认识到如果要顺利实现地理新课标希冀的目标,不仅需要地理老师对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学资料如《地理环境新课程标准解读》仔细研读,还需要端正自身教学态度,充分扮演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的角色,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主动探索。此外,在新课程教学推广之后,我有幸聆听了由市教研室主办的地理观摩课,从而充分意识到通过新课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小组相互合作能力。然而,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优势的同时,我也观察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1.地理美的缺失

地理的美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领悟,才能够发现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能通过探索宇宙的奥美,回溯地球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发现欣赏地理学科的美丽。然而,由于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老师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应试分数的基础上,反而忽略地理学科的本质,忽略地理学科的地理教学、地理创造之美,令地理课堂成为枯燥乏味的应试课堂,从而不仅没有办法将地理课堂的美丽充分展现出来,更无法借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其希冀通过自身将地理的美传递给学生,则需要不断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具体而言,第一,除了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以做到博学多才,从而针对学生日常教学中提及的问题仔细回答,让学生在得以解惑的同时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之情。第二,对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师更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将已有教学资源整合优化[1],并与学生一同解决生活问题,令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智慧教学、科学教学的方式打造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应地理知识及最基本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本质[2]。

2.“做秀”的课堂气氛

在颁布的《新课改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此,对于某些教师而言,他们往往会盲目在课堂上增加探究学习部分,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理念,从而造成课堂气氛虽较为活跃,但探究活动质量却远远没有达到理想标准,甚至以形式化活动加以形容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这种“作秀”般的探究活动不仅错误理解了新课改探究理念,而且由于在开设的探究活动中缺乏对学生自身想法的关注,不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认知能力的区别性,使学生在没有办法充分吸收、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厌学、退学的心理状态[3]。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在发现学生面临难题之时,应先鼓励其积极思考以寻找到解决方法,并在适当时机采取小组讨论法协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从而成功推动学生不断发展与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状况,严格遵循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讨论活动的开展与否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倡民主探讨、自由探究,更要端正自身态度,允许学生对老师进行提问,进而大大增强学生探究热情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教师不仅将最好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与实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黑板空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理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教课的主要工具,传统黑板教学几乎不复存在。多媒体教学具有黑板教学不具备的趣味性、生动活泼性,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以境助学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加快学生理解速度,使教学效率借此大大提高。换言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利用是势在必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会事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课件,没有与学生商讨,没有考虑学生想法,从而让课件制作缺乏合理性。由于大部分教师很少利用黑板进行教学,一堂精彩的课程过后,没有在课堂上留下丝毫痕迹,也没有办法让学生继续回味课程详细内容。

综上所述,我以为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但依旧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手段,而应该将两者结合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动手能力,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顺利,教学更高效。再者,在地理课堂上以边画边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能分阶段展示各类地理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事物特征的同时,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相关知识[3]。

4.泛滥的表扬

是不是有时觉得学生像瓷娃娃,温室里的花朵,受不了任何挫败?原因就在于过多泛滥的表扬,长时间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失去本有的喜悦,这样的鼓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而错误的回答,要明确指出不足,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只有在客观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用地理思维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5.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学习,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4]。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但是离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探究仍有不小的差距。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更谈不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知识[5]。如开展课外实践,让学生以新课内容为背景,在实践中有观察、有操作、有问题、有思考,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动机。这种做法打破过去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形式,将只是成绩好的少数人的活动变成全体参与的活动。

6.结语

地理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会学生学习地理为目标,而不是以让学生学会现成地理知识为最终目的,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地理课上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更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探讨这些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探讨、研究过程中自觉获得地理知识。地理新课程的另一要求是用已有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解释本来不明白的现象和地理问题,并且寻求解决办法,让地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2(11).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讨数字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探讨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变化;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交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化体现在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难点: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很想与大家一起欣赏,只可惜我不知道歌名。但是我记住了歌词“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大家帮我想办法一起来找到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将轻松的搜索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歌词检索找到歌曲,实践了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找到歌曲,观察歌曲的格式。

师: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声音,怎样能把它存储到计算机中呢?

设计意图:通过旧课复习,回顾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是采样和量化。再次明确数字化的概念含义,为数字化应用做铺垫。

2.畅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是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呢?

生1: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生2: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生3:网络聊天。

……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自由表达数字化生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师:数字化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快捷、便利。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1年6月做出了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教师展示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之间各项网络应用统计表,学生从网络用户规模、半年间的网络增长率,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出用户使用率大幅增加的是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经济领域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目前中国网民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应用的各项比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微博、电子商务为首的数字化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师: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在逐渐地数字化。今天,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班分成教育科技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时间为10分钟。

因为有部分学生对案例的搜索不是很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

任务实践: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完成了案例的搜索,并由组长代表发言。

组长发言(略)。

师:那么校园数字化有什么优势,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组长发言(略)。

师:你觉得此类数字化应用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搜索与分析案例,提炼关键词,列举自己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组员共同讨论,体会信息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推动作用,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对数字化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理解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所渗透到的领域,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

师: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大家才可以共享到这么多的信息,开拓了眼界。前几天有一则好消息,我们宁波获得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个奖说明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全班群策群力,共享了信息,我鼓励每位同学,并提及我们所在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师: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就像刚才我看到部分同学很为老师着想,已经帮我下载了歌曲。大家想想,这种方式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呢。这首歌曲饱含了作者的心血,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师: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你无意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一个创意,可能就属于你的知识产权,是你的财富。

设计意图:从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知识产权,从歌曲下载引到知识产权,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示任务:自学教材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

学生看书并回答知识产权的概念、种类、法律法规,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产权概念,为接下来的案例探讨做好知识铺垫。

师:从2005年起,百度就因为MP3下载一事官司缠身。大家认为百度有没有侵犯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呀?你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看书,思考,并寻找相关论据。

生:没侵权,估计百度和唱片公司有约定。

生:没侵权,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保护。

生:没侵权,百度没有向我们网民收费。

生:有侵权,百度怎么可以把这么多的歌曲放在网站上呢?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等非法操作。

设计意图:挑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又比较有争议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梳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判决结果和媒体的评论,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觉得MP3下载中,谁侵犯了知识产权?②你认为未来MP3的免费下载时代将终结吗?

学生浏览网站,思考问题,揭晓有争议的案例谜底,思考未来的下载模式,考虑该如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提炼数字化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音乐搜索、下载这条主线,展开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组工作,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7

【关键词】佛教仪式音乐;文化人类学;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25-02

佛教中的音乐是中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魏晋时期,佛教梵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中国各地不同的世俗音乐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佛教音乐派系:南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和汉传佛教音乐。地处浙江东部的宁波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有着浙东“四大丛林”之称的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禅寺等。自宋代以来,宁波佛教又形成了以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共融的“江东佛教”风格。

佛教历来看重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在慧皎的《高僧传》中,他形容佛教中的音乐是:“玄师梵唱,赤雁爱而不移;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昙凭动韵,犹令象马蜷局;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醒心琴谱》:“南宋普庵禅师所作。佛教咒语也,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之妙。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其音节清净平和,自然安稳,为静虑涤心之妙曲。”这些都说明音乐在为佛教教义服务和在渲染佛教仪式的气氛时“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作用。

一、对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详实采录

笔者采录了2014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宁波天童寺僧众举行的瑜伽焰口仪式实况,对仪式中的音乐进行了现场录像和记录,仪式使用文本为《瑜伽焰口》,音乐以声乐为主要吟诵方式,使用的乐器有:小木鱼、铛、铪、引磬、小鼓、大鼓等。瑜伽焰口仪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7:30仪式开始,主位金刚上师站于法堂中间,手持如意,斋主站于两旁,起腔唱《戒定真香》。17:45起唱“观音”念心经“供养咒”,大众师附合,金刚上师上香礼拜,斋主依次上香礼拜,念完唱“南无阿弥陀佛”。

18:00大众师绕行于四生六道坛、孤魂坛、至亡灵坛,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问讯。敲维那的法师起腔唱《莲池》,念“弥陀经”,唱《供养咒》《弥陀》,斋主礼拜。

18:20念完回主坛,由第二位法师颂,诵完偈文后,众僧唱诵《杨枝净水》,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礼拜,金刚上师行十方礼,斋主随礼,众法师互相行礼,礼毕登金刚座,戴毗卢帽,奏鼓段。

18:40《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开始,引磬和鼓声,众人唱诵《吉祥会启甘露门》,众斋主在香灯师引领下礼拜。

18:50第一金刚上师直颂“此一瓣香至收来在一微尘”,众师唱诵《佛面犹如净满月》。

19:00金刚上师诵“五方玉佛大威神,结界降魔偏刹尘”(众和),金刚上师登宝位,边颂“准提咒”边手持五佛冠,至额前正反顶礼,礼毕放回桌上,众僧唱念《稽首皈依苏悉帝》。金刚上师呼“毗卢如来”,众师起立和诵(鼓和引磬齐鸣伴奏),后唱诵《五方佛》。

19:25众师诵《大悲咒》一遍,唱“南无甘露五菩萨三遍。金刚上师摇铃,唱诵“我今振铃语,声遍十方处”,至“十二因缘咒”。

19:40上师三宝真言,众师唱诵《方便自性》,接唱诵《音乐咒》,金刚上师念“施食文”,念毕众师齐念“偈云”,金刚上师拍惊堂木,此时钟、鼓、木鱼、引磬齐鸣。

19:50金刚上师诵“三宝文”,大众师齐唱《志心信礼》,结印,维那师唱《音乐咒》,大众师和,此时,木鱼、钟、鼓齐鸣。

19:55金刚上师拍惊堂木念《皈依三宝》唱诵完毕,众人起立,钟、鼓、铃、木鱼齐鸣,奉请三宝,金刚上师手持檀香唱《香花吟》,众师唱《香花清》,金刚上师请圣,金刚上师唱诵《启告十方》,大众师齐唱《十方一切刹》至“普供养菩萨莫诃萨”,金刚上师念《萨荔多文》,诵毕金刚上师摘冠,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座唱诵《回向》,大众齐唱:“施食功德殊胜行,无边声符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斋主同金刚上师礼拜,仪式结束。

以上仪式的全过程共运用二十八首唱诵:《戒定真香》、《天厨妙供》、《观音》、《弥陀》、《莲池》、《千华眙上卢舍那佛》、《杨枝净水》、《吉祥会启甘露门》、《五方佛》、《香盖》、《稽首皈依苏悉帝》、《礼请诸圣贤》、《嘛呢哞》、《十二因缘》、《志心信礼》、《方便自性》、《安曼怛》、《音乐咒》、《萨哩执稹贰《谛想清净》、《音乐咒》、《十方一切刹》、《以此振铃申召请》、《我今奉献甘露食》、《一心召请》、《六趣偈》、《稽首皈依雄》、《回向》,音乐贯穿到整个瑜伽焰口仪式的过程之中。瑜伽焰口仪式中的音乐即在祭奠亡灵、消灾祈福等仪式中运用的音乐,是信徒自我修练的一种途径。法师和信徒在演奏仪式音乐、唱诵仪式音乐时关注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起伏,控制自己的内心回归淡泊、平静的状态。从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曲调、旋律特点中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仪式音乐大量吸收了宁波本地民间音乐素材。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民间化、世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教理教义,这种佛教音乐观念是佛教普渡众生思想渗透到世俗社会中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佛教音乐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的体现

(一)佛教音乐培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从事音乐活动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体验美、感受美,不断地从生活中感受美好事物所形成的音乐体验。佛教中的音乐同样也是帮助信徒们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摈弃信徒在生活、工作中所产生的恶念,激发信徒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和积极人生状态的向往,引领信徒摆脱生活困境和内心痛苦,达到内心安详平和的人生状态。

(二)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对信徒积极心理的支撑作用

在佛教仪式上,音乐是用来渲染整个佛教仪式气氛、营造佛教的神秘感和庄严神圣氛围的。参加佛教仪式的信徒们置身在神秘庄严的佛教音乐的仪式法会上,使他们的心灵从烦躁不安和欲求不满的现实社会中转换到安静祥和、庄严肃穆的精神体验,借助音乐使信徒感受神灵,实现与神灵的交流互动等,使信徒通过佛教音乐营造的氛围了解人生、认识人生和顿悟人生,从而影响信徒对不良行为的有效控制能力,支撑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心理状态。

(三)佛教音乐传播和谐人生观念

佛教音乐中传递着佛教的教理教义,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用慈悲、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无论这个人是你的亲人、爱人、仇人或者陌生的人,提倡信徒遵守社会规范和次序,尊重和敬畏生命,主张人们和平共处,培养信徒的仁爱之心,将这种仁爱传递到家庭、单位和社会上的陌生人之中,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唱诵使信徒更容易了解和记住佛教的教理教义,将佛教众生平等、弃恶从善的思想灌输给每一位佛教信徒,并通过信徒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来实现佛教的思想,进而通过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梁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卷四)[A].大正藏(第50册)[C].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33.

[2]张悦鸣.天童禅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3]杨秋悦.瑜伽焰口仪式与仪式音乐[J].乐府新声,2012(02).

作者简介:

朱惠娟(197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硕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篇8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hBNP组,rhBNP按0.1 mg/kg,通过舌下静脉给药,其他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然后计算心肌梗死面积(MIS),NBT染色心肌标本,测定心肌酶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心肌染色变浅,梗死重量和MIS及AST、LDH、CK活性均明显升高(P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酶;自由基

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1〕。有实验证明rhBNP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供氧〔2~4〕。但rhBNP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少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观察rhBNP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3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50 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rhBNP(西藏药业公司);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上海前进试剂厂);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在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上测定。

1.3 大鼠模型的建立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rhBNP组,每组10只。大鼠冠脉结扎按文献〔5〕方法稍加改进,在乙醚麻醉下仰位固定于手术台,自左侧3~4肋间开胸,暴露心脏,于肺动脉圆锥及左心房间找出冠脉左前降支,除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以0号线立即结扎冠脉,结扎时用一细小乳胶管垫于血管与结扎线之间,将心脏送回胸腔,并挤出胸腔内血液和气体,迅速关闭胸腔,开胸时间不超过30 s。rhBNP按0.1 mg/kg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于结扎后立即舌下静脉给予相应组别的药物,给药容积0.2 ml/100 g体重。

1.4 心肌标本的染色和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

取血后剖取大鼠心脏,用生理盐水洗净心腔内积血,去掉心房组织及脂肪,称重,将左心室心肌横切4片,然后浸入NBT磷酸缓冲液中,置37℃恒温水浴,待染色完全后取出,用数码相机记录心肌标本,正常组织染色,梗死组织不染色。切下梗死心肌称重,用梗死心肌与左心室湿重的百分比计算心肌梗死面积(MIS)〔6〕。

1.5 生化指标的测定

各组动物在结扎30 min后松解结扎线进行再灌注,再灌注4 h后,以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插管取血,检测血清AST、LDH和CKMB活性;按试剂盒方法测血清MDA含量,SOD、MPO活性。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均以x±s表示,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两样本均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rhBNP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NBT染色浅,梗死重量、MIS(P

2.2 rhBNP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MDA、MPO含量明显增加,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

3 讨论

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标本NBT染色变浅,梗死范围增大,梗死重量及MIS均增加。MIS与左室舒张期末压之间呈平行关系,左心室MIS愈大,左室舒缩性能降低愈明显,恢复愈差〔7〕。心肌细胞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血清心脏标记物)开始弥散至心脏间质组织并最后进入梗死区的血液中。心肌细胞损伤时CK溢出越多,活性越高,反映心肌损伤程度越重〔8〕。LDH增加可反映细胞膜的损伤,其外漏的程度也可间接反映心肌再灌注受损程度〔9〕。因此,心肌梗死重量和MIS及血清CK、LDH及AST的活性测定可作为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及药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和预后的指标之一。本实验表明,rhBNP能明显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NBT染色变深,明显降低梗死重量和MIS及血清CK、LDH 和AST活性,证实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环节之一〔10〕,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随着大量氧的涌入,致使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后者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连锁反应,造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使膜电位不稳定,触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1〕。MDA是脂质过氧化的共同产物,细胞中MDA水平常可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反映心肌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和细胞损伤的程度,因此MDA是评价心肌缺血损伤的较好指标之一〔12〕。有研究表明早期冠脉内皮细胞损伤和其后所引发的中性粒细胞聚积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的阶段〔13〕。MPO是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嗜天青颗粒内的一种氧化酶,炎症时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与过氧化氢(H2O2)作用,产生次氯酸等强氧化剂,进而造成邻近组织损伤,MPO的活性愈强,炎症损害愈严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愈重。氧自由基极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新的自由基,如羟自由基,其活性更强,能引起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更大的损伤,从而加剧缺血心肌的损伤。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因此,SOD活力的高低可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本实验观察到rhBNP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及MPO含量明显减少,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表明rhBNP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MDA、MPO含量,提高SOD活性。说明rhBNP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还包括微血管损伤等,rhBNP 还可能通过直接扩张冠脉血管及微血管,对抗神经激素应激导致的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痉挛,增加冠脉及微血管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症状及微血管损伤,从而发挥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长玲,张 雷.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9;12(16):9978.

2 D′Souza SP,Yellon DM,Martin C,et al.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imits infarct size in rat isolated hearts via KATP channel opening〔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4(5):H1592H600.

3 Tsuruda T,Boerrigter G,Huntley BK,et al.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s produced in cardiac fibroblasts and induc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J〕. Circ Res,2002;13(27):112734.

4 董玲玲,崔雪阳,孙志军,等.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813.

5 杨建业,张迎春.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变化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1):49.

6 杨 简,杨 俊.腺苷介导大鼠心脏缺血后适应的保护效应〔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4):2936.

7 Hama N,Itoh H,Shirakami G,et al.Rapid ventricular induc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acute myocardio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92(6):155864.

8 顾迎春,于晓玲,郭维军.川芎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际心血管杂志,2009;9(36):9.

9 高恩宇.养心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10 Zhao W,Fan GC.Protection of peroxiredoxin II on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cardiomyocyte death and apoptosis〔J〕.Basic Res Cardiol,2009;104(4):37789.

11 孙 涛,苏全生.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4) :946.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篇10

自高校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恢复以来,我国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将其教学目标限定在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上,主要讲述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但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院校单一培养向高等教育开放式培养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再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局限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教材体系的学科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过分拘泥于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注重按照学科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往往注重了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公共课心理学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现为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中就已经指出:“公共课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本身,或它们中的几门简单凑合,而是一门综合心理学有关分支的科学内容,自成一体的心理学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笑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对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该教材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正确,体系构建合理,教材内容新颖而成为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指向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目标。即公共心理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现实指导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教学目标。公共心理学教学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人类自我认识目标。这是心理学教学的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的教学目标。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可以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3]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通过公共课心理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素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中所提出的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跳出了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内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构建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该教材共分为三个知识模块,现分述如下。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对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这个知识模块中,该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只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作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陈规,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纳入到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模块中。这样,学习者不单能认识掌握个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也能掌握群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不单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现象,也认识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这样的基础知识模块的构成,能使学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实的心理学学科基础。

2.教师职业心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等内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使学习者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规律,了解影响学习活动与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这个知识模块,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综合考虑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3.学生心理生活指导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生群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模块考虑到了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问题,内容涵盖了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该模块的学习,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个人发展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提供指导,为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提供帮助。

这样的一种教材体系,突破了传统公共心理学教材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做法,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科逻辑严谨、完整有余而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三、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与人文性

注重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闪亮的创新之处。心理学是一门“人学”,是人类为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认识人,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学的“人学”价值,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篇幅,对心理的本质从生理、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其观点新颖、论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中也难见有对该问题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该教材既是一本优秀的公共课教材,也是一本生动的通识教育读本。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高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创新性,教材体系构成具有科学性,教材内容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笔者相信,该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将对我国高校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1]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卢家楣,张庆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C].心理科学,1994,17(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