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光伏农业;设施模式;产业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85-02
光伏农业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是通过在农业设施棚顶安装太阳能组件发电、棚下开展农业生产的形式,将光伏发电与农业设施有机结合,以期达到“1+1>2”的产业融合效果。同时,光伏农业也极大地吸收了最新的光伏与农业技术,有效促进了2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基本的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外,还可结合观光采摘、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游、科普基地、田园景观等形式,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 光伏农业设施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
1.1 光伏春秋大棚
光伏春秋大棚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春秋大棚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达到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5.3 m左右,远高于正常春秋大棚(3.0~3.2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组件对北侧大棚及太阳能组件遮挡,需要加大南北方向春秋大棚的间距,造成大棚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太阳能组件支架与大棚结合紧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组件板上降雨冲刷、板上融雪冲压会对大棚棚膜及棚架造成破坏;此外,为了定期清洗太阳能组件,也需要在大棚南侧预留水车通行道路,降低了土地种植利用率。
1.2 光伏日光温室
光伏日光温室分为架式与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架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日光温室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6.2 m左右,远高于正常日光温室脊高(3.4~4.8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太阳能组件对北侧温室及组件遮挡,需加大南北方向温室间距,造成温室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因支架防风、建造成本、组件维护等考虑,架式光伏日光温室的脊高一般就低不就高[1]。
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在日光温室棚体顶部或棚体坡面上间隔安装,以保证棚下作物有足够的受光率,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棚体建设与棚间距可基本按常规日光温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同时,为满足棚下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一是太阳能组件要有一定的透光率,一般为10%~40%,降低了单位面积太阳能组件的光转化率;二是太阳能组件要在棚体上间隔安装,不能满棚铺装,影响了单棚发电量。
1.3 光伏联栋温室
光伏联栋温室是以一定透光率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连栋温室的南坡,适合喜阴与耐阴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光伏联栋温室所用覆盖物南方地区多用棚膜或PO膜,北方多用PC板或浮法玻璃。
常规联栋温室一般是东西排跨、南北开间,而光伏联栋温室因太阳能组件采光及结构需求,一般是南北排跨、东西开间,棚内如种植高秧作物会影响采光或通风[2]。
1.4 牧光互补设施
牧光互补设施是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联栋框架结构上,框架下进行畜牧或禽类养殖,框架高度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在1.5 m以上,能起到遮荫避雨的效果,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与投资效能高。
1.5 渔光互补设施
渔光互补设施是通过打桩将太阳能组件架设在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上,太阳能组件组成开放式矩阵,组件支架要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及养殖作业。该模式能提升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资源的使用效能与经济效益,开拓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丰富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内涵,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效果。
该模式太阳能组件的遮荫会降低水体温室效果、削弱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造成个别鱼种生长缓慢,如果水体深度不够,甚至会造成在北方地区难以越冬。
2 光伏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点
2.1 优势
以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光伏农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农业广泛地融入了现代工业、农业、生物、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将第一、二、三产业高效结合,在不改变土地性质、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使光伏发电与农业融合发展,开创了新型产业模式。
2.2 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光伏农业项目不额外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并行发展,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增值,属于高效的设施农业项目。
(2)投资与生产规模大,对运营与管理的要求高。光伏农业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地面积、生产规模都远高于一般的农业项目,对农业产业的制度建设、生产技术水平、过程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稳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得到长足发展[3]。
(3)适宜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与运营。光伏农业因其投资、生产规模大,投资回收与运营成本压力大,同时因其设施设备规范、占地面积大,便于将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电站运营与管理技术等融入光伏农业的设计与日常生产运营中,适合规模化发展高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再结合品牌化运营,能将现代科技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克服产业短板,这样才能按预期收回投资、获取收益,支撑高额投资与运营成本。
(4)光伏农业设施使用年限长。光伏农业大棚使用年限一般要求25年,比传统农业大棚使用时间长,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设施的使用效能,降低年摊销成本,另一方面适宜开展生长周期长、附加值高的作物生a。
(5)适合电网达不到的偏远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家电网达不到、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可发展光伏农业大棚设施,既可满足灌溉、照明、温控、补光等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也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
(6)部分棚型与地区太阳能组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太阳能组件平铺在温室顶部,或温室坡面的棚型不利于采光,或区域光照资源不充足,均会造成棚内光照条件不均匀或相对较弱,对棚内作物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太阳能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可产生热量,在冬季可提升棚内温度,但在夏季会造成棚内温度过高,作物越夏困难。
3 光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光伏农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光伏农业设施与生产模式也不断丰富、完善,光伏农业项目的前期设计、标准化施工、光伏与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都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光伏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
光伏农业没有成熟系统性的产业研究成果与体系,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等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3.2 光伏与农业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多数光伏农业项目光伏与农业并没有真正融合,不是光伏企业搞农业,就是农业企业在做光伏,光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光伏与农业产业布局、业务比重、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还停留在或者偏重在企业的第一产业(光伏或农业),并没有将2个产业真正地同等对待,没有根据2个产业的特点与实际,分别制订、建立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专业团队,或者更高层级地建立可充分兼顾、推动、管控光伏与农业2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系统与专业团队。只有做到这些,光伏农业才有真正发展与成功的可能性[4]。
3.3 光伏农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与丰富
国家对光伏农业的优惠政策还是停留在单一针对光伏发电或者农业上,没有针对光伏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光伏农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仅对单一产业的扶持,更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支持与推动。
3.4 光伏农业项目用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因国家土地政策的要求,光伏农业项目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只能在一般农田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这类土地种养殖条件比基本农田差,有些甚至水质或水源都难以保障,造成农业生产投入大,产量及品质不高,农业部分效益不理想。
3.5 光伏农业项目管理层级多,结构相对复杂
光伏农业项目跟常规农业项目比投资较大,管理层级多,管理人员数量大,人工效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不能真正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6 光伏农业项目投资建设速度快,农业生产与团队建设滞后
光伏农业项目推进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统一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高。常规农业项目是首先在一个地点启动生产,在主要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体系流程、销售渠道等方面逐步成熟与稳定后,根据市场或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同地或异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产能能够使用或借用原有管理与销售体系,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低。而光伏农业的发展与项目地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光资源、国家政策导向、各地光伏发电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光伏农业项目建设、启动速递快、分布广、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体系建设、团队建设、销售渠道、发展方向、战略规划等远远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速度与需求,造成农业生产、销售与管理易出现混乱局面。
4 产业发展对策
(1)建议国家农业、能源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协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深入系统地研究光伏农业产业战略发展方向、运营规律、系统性行业标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光伏农业产业健康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光伏农业企业应依据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特点与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项目分布区域、各区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项目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农业产业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研判、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明晰各自的发展方向。
(3)光伏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产业分布情况、战略发展方向,分别建立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的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专业团队,使2个产业的管理与专业团队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能够相互支撑、融合发展。
(4)针对光伏农业项目土地等自然条件不足的问题,光伏农业企业应加大现代光伏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与研究,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向科技、管理、规模要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5)光伏农业产业要重视、秉承清洁、生态、有机、安全的发展理念,通过种植、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采取标准化的生产与控制流程,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并适时开展品牌化运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知名度。
(6)要重视专业团队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光伏与农业产业要有各自独立的管理与生产团队,不能一支队伍管两块业务,甚至外行管专业的事,真正做到专业人士负责专业的事,规避生产与运营的人为风险。
(7)农业不同于光伏产业,很多生产、管理、产品品质、销售过程与环节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标准化,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忠实度等对生a销售过程与结果影响巨大,应适时开展农业绩效考核制度,调动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光伏农业企业良性发展。
(8)注重规避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特别是光伏企业在开展农业项目的初期要注意把控农业项目的推进速度与规模,避免盲目冒进。要将农业产业放到与光伏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农业团队建设、制度体系、管理流程、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销售渠道、自然条件改良等方面没有成熟完善之前,不宜同时异地多点大规模建设光伏农业项目、启动农业生产。
(9)要研究设计将多个光伏农业基地统一协调发展,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供应能力,延长供应时间,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规模效益。
5 参考文献
[1] 房裕东,黄绍华,秦树香,等.光伏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长江蔬菜,2015(18):35-40.
[2] 李卫.前景广阔的光伏农业[J].黑龙江粮食,2015(11):39-40.
篇2
西北地区应优化光伏发电布局
1.光伏产业有望成为西北部地区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光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中国能源向绿色转型的重要产业。西北地区光伏资源丰富,大型光伏并网容量大约占全国总量的3/4。西北多数地区工农业发展滞后、经济资源贫乏、增收渠道少。虽然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且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g歇性,因而充沛的光伏资源有望成为地方扶贫主渠道。由于水电受低温影响大、风能不稳定性高,造成西北部这些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反而缺电频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可以实现风光互补、水光互补,稳定用电以保障落后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大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西北地区健康发展。
2.全国光伏发电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截至2015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7%,已居全球第一。特别是西北地区光伏资源禀赋优异,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均居前列。然而,中国光伏发电占比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的1/10,不及欧洲的1/50;与此同时,“弃光”现象也十分严重。2015年,全国弃光电量约46.5亿千瓦时,全部集中在以上四省,平均弃光率为12.6%,甘肃、新疆尤为严重,弃光率分别高达31%、26%,弃光电量占总量的近90%。
“弃光”现象反映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快速扩张的产能受到消纳能力、电网建设、外送通道容量等制约,尚未实现与消费需求的有机衔接,局部产能过剩与总体供给不足并存。总体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光伏资源禀赋和生产力的逆向分布格局有关。西北地区光伏发电条件优越,却远离负荷中心,又难以实现就近消纳。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规模增长过快、与电网接入规划衔接不够、项目布局与电力负荷分布不协调等实际问题,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矛盾,成为导致弃光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3.优化西北部地区光电发展刻不容缓。第一,西北地区发电空间严重不足与屋顶质量差和空地少密切相关。西北地区人少且多游牧,房屋数量少,经济落后导致房屋质量难以满足光伏发展的需要;另外,西北地区发展光伏的空地少与中国土地资源稀缺及土地政策有关。中国耕地占比约10%-13%,林地和草地占比约50%左右,但优质草地仅占10%左右。西北是中国重要的林地和牧草地资源储备地区,大量土地质量差且利用率低。而根据相关政策,发展光伏应主要使用未利用地,林草地转建设用地审批非常困难;且禁止在林地和牧草地上同时建设光伏项目,要求确保尽量不毁坏原有林草植被。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光伏资源丰富的地方未利用地极少甚至没有,而大量性质为林草地的土地已荒废甚至寸草不生。如果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土地资源和光伏资源将被大量浪费。西北地区大面积林地和牧草地由于缺少水分已处于退化或荒废状态,如果在这类土地上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能保持这些废弃地的生态质量不下降,还可以实现废弃土地的充分利用。如果能进一步改良生态环境,实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共赢,将是对土地综合利用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第二,自身消纳能力差和电网建设滞后是西北地区弃光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用电量低,自身对电能的消耗能力弱;另一方面,虽然西部地区充足的光伏资源禀赋及优厚的国家扶持政策吸引了诸多发电企业,但是电网规划及建设却没有跟上,导致发电建设与电网建设严重脱节。客观上说,虽然加快特高压建设对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及全国能源转型非常重要,应尽早规划布局,但无论其规划、审批还是施工建设都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完成。如果能尽快在西北部地区高电能消纳地加大光伏建设,实现就地消纳,不仅能突破电网建设滞后的障碍,也能及时解决严重弃光现象,促进当地及周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西北部电能高消纳地大都经济较发达、人口多、未利用地少。在造成这些地区发电空间不足的原因中,屋顶质量和数量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游牧生活方式等因素扭转难度较大。但是,一些地区林草地相对占比较高,存在大量的荒废或退化的牧草地或林地,合理利用土地空间可以成为短期内扭转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应该在西北部地区尝试合理突破用地限制,合理利用废荒的林地或牧草地发展光伏发电,促进光伏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推动区域内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探索一条 “光伏+生态”共赢的发展之路。
青海海东发展光伏的重要意义
1.促进电能本土化消纳,构建光伏产业链。青海地区光伏产业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海东地区也潜力巨大。这主要归因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一,海东地区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日照达到2708-3636小时,全年辐射量约为6200MJ/m2,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第二,并网条件具有优势。目前,海东具有750千瓦变电站2座,330千瓦变电站4座,330输电线路23条,共1053.5公里,110千瓦变电站40座,公网110千瓦线路41条,线路长度774.6公里,35千瓦公网线路38条,线路长度443.78公里,并网优势明显。但是,青海地区光伏项目主要集中在海西、海南、海北等偏远地区,在具有巨大资源优势且消纳潜力更强的海东地区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发展,以致于目前青海必须通过远距离高压线路将电能输送至西宁、海东等负荷中心;而受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电网结构相对简单以及稳定性要求强等因素制约,远距离输电能力严重受限。如果海东能大力发展光伏本土化则可以明显改善该现象。
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看,发展光伏发电必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能有效改善目前光伏配套产品远距离运输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光伏产业链的本地化还将滋生大批制造企业,提高海东地区的电能消纳能力,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海东属于兰西城市群,是青海的主要经济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必将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间隔,实现跨省经济联合,增加区域内电量需求,扩大清洁电能的消纳潜力。由于光伏远距离输电损耗比煤电还大,就近消纳效益更高,像海东这类清洁能源丰富且并网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近为自身及城市群等负荷中心提供大量清洁绿色电能。
2.推动光伏扶贫政策落实,实现地区脱贫。目前,全国贫困县592个,西部占据375个,为重点扶贫地区。而海东全区6个县中有5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73.8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4%,是青海省贫困山区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虽然海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工商业发展弱、农产品发展环境差、农民依靠农产品及其他方式增收困难、扶贫渠道少,但该地区日照条件好,具有发展光伏的资源优势,光伏发电有望成为精准扶贫脱贫的主渠道。目前,青海光伏扶贫试点建设光伏电站共15万千瓦,海区分配6万千瓦。由于光伏电站投资额高,成本回收期长,技术水平要求高,青海根据本地情况,探索采用村企共建模式。即国家安排光伏资源,贫困村安排建设用地,企业负责投资。但由于青海贫困地区住房条件差,大部分地区电能消纳能力弱,采用屋顶分布式发电条件有限,经济效益差,难以吸引企业投资。如果能拓宽利用荒山荒坡、草场阳坡废弃空地规模化发展光伏的空间,海东地区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将十分巨大。
从实践来看,海东地区发展光伏可以扩大扶贫脱贫经济来源,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一是获得企业提供的土地补偿款。按照目前政策,使用土地补偿农牧民一次性给付约1800元/亩,海东农牧民土地拥有数量在2-20亩之间,按照每户平均5-6亩,预计可增收1万元左右,约相当于目前人均贫困人口5年的收入,扶贫力度相当大。二是随着光伏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农牧民能通过在相关产业就业实现增收。三是由于在林草地上发展光伏,并不会改变原有土地的性质,牧民仍然可在该草地上放牧;而太阳能电池板的遮阳作用可提高牧草覆盖率,改善牧草生长环境,从而增加牧业收入。四是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农牧民可以入股合作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
3.可改善阳坡生态环境,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多个研究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尤其土壤水分是影响高原山地不同坡向草地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海东与邻近地区海南和海西具有相似植被及自然条件特征,因此,海西、海南阳坡建设光伏的生态效果对海东地区具有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一是太阳能电池板遮阳后减少蒸发量可大幅提高植被覆盖率。根据青海大学对海南州共和县、海西州德令哈市太阳能光伏电站调查结果,电站建成后当地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少,蒸发率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有微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10%以上;再辅以人工绿化措施,海南州示范基地植被覆盖度由30%提高到了60%以上。二是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植被覆盖度增加对于降低风速和输沙率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起到防风固沙、治理荒漠化的目的,光伏电站周围也就变成了优良牧场,牧草株高和产量均比未建设光伏电站前增加了50%以上。三是减缓气候变暖。根据对上述两地区太阳能光伏电站对当地植被影响的调查,由于能将部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日平均温度降低了0.049℃,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
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1.主要问题。第一,土地政策阻碍其高效利用。西北部地区很多地方适合发展光伏产业的土地类别多为林地和牧草地,极少有符合国家鼓励发展光伏产业的大面积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而牧草地是禁止同时另作他用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同类土地特征各有不同。例如,阳坡和阴坡生态特征差别很大,由于土地用途受限,这些地区的牧草地阳坡大面积退化甚至荒废,而大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因为缺少用地未被充分利用,没有创造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类情况不仅存在于青海|部地区,在其他一些地区也普遍存在。例如,我们在河北曲阳县考察项目用地时,发现一片退化严重的草地荒地,光照资源非常适合开发建设光伏电站,但是,最终由于这块土地性质属于草地而被迫放弃。
第二,电网建设滞后制约电能跨省远距离外送,造成资源浪费严重。西北部一些地区电网建设相对较好,但多数仅限于本地区及附近周边地区电能消纳。虽然“十二五”期间加大了电网建设,初步形成东接甘肃、南联和西引新疆的电网,但仍难以解决区域及各省内部的电能调配问题。另外,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稳定资源发电,电网稳定性低,经常出现“发电资源丰富时期用不完,匮乏期不够用”的现象。因此,应继续加强该地区电网建设。一方面,西北部及周边地区尽快实现电能互补需要远距离输送。水电、风电和光伏资源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段特征,尤其是水电,在西北部地区占比极高,装机容量占比高达70%-80%。在丰水季节,大量电能需要外送;在枯水季节,又需要从外地调配电能补充。而光伏目前在大部分西北部地区开发尚且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水电、光电互补自调。事实上,即使未来光伏实现了长足发展,“水光互补”仍需外调煤电等稳定电能来补充;另一方面,未来大规模光伏电能外送同样需要远距离输送。近年来,西北部地区新能源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就地消纳能力有限,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电能远距离跨省外送问题,未来将造成更多的“弃光”、“弃风”现象。电网建设相对落后导致新能源浪费的现象在西北多个地区都存在,例如,在甘肃,光伏和风能都有50%电量被弃。
第三,缺乏对光伏设施造成山坡水分影响的系统研究。尽管实地调研发现发展光伏发电对山坡阳面牧草地改善明显,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获取到关于阴阳坡蒸发量的权威数据,也没有电池板遮阴后减少蒸发量的系统数据,以及坡度对蒸发量影响的公认数据。目前,光伏对牧草地改良作用的数据是根据少量实地调研的测算估计所得,缺少该部分更为精细化的数据支撑。
2.政策建议。一是探索土地综合利用,合理解决光伏发展用地问题。中国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区、西南区和华北区,该范围内的多个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却有大面积阳坡由于缺水,牧草地废弃或植被覆盖率非常低。建议在至少不损害甚至还能改善生态的前提下,允许在退化或废弃牧草地上进行光伏建设,合理解决规模化发展光伏需要的用地问题。探索在不改变土地原有类别基础上,实现土地综合高效利用的解决方案,通过提供补偿、租赁或入股等方式实现牧民和光伏企业的合作。即牧民不仅可以在原有牧草地上放牧,还能额外获取企业使用土地的补偿,并可以使植被质地更加优化。但在此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农用地的保护,严格把好用地转建的审批关;另一方面,必须注意与土地所有权的农牧民充分沟通协调,避免后期利益纷争。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方式、补偿金额及补偿方式等。
篇3
关键词:徐州市光伏产业;产业链;多晶硅
中图分类号:F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72-02
一、光伏产业综述
根据光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在世界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下,受技术进步和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的强力驱动,光伏产业自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07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7.2%,超过了日本和欧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二、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光伏产业起步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四大千亿元产业之一――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光伏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市非常重视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出台了《能源产业规划纲要》,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给予全力支持,投资新能源产业除可享受正常优惠政策外,还可得到规模为1000万元的“专项基金”支持(2008年《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从2003年起步至今,我市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多晶硅1.8万吨、太阳能电池80兆瓦、组件230兆瓦的产能,2008年实现产值53亿元,预计到2011年产能将达到:多晶硅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1500兆瓦,总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能力增强
我市光伏产业主要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光伏产业园中,建成项目有:江苏中能硅业、江苏艾德太阳能和宁波麦克森,签约项目有:台湾强茂集团年产700吨单晶项目、中美硅晶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太阳能晶片及半导体晶片项目、中能投资2亿美元的铸锭/单晶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产业链,以江苏中能为龙头的光伏企业都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企业集群。
(四)产业特色鲜明、原材料具备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的突出优势是多晶硅材料制备,中能硅业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现已被江苏省规划为省重点硅材料产业基地,预计2009年多晶硅产量能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业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台湾强茂集团综合实力强大,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以及产业延伸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我市光伏产业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恶化,仍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我市光伏企业面临困境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市光伏产业产品95%以上出口,因此受冲击很大。一是订单巨减,如江苏泰德太阳能产能闲置,被迫限产;二是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企业效益快速下滑,多晶硅原料价格从最高时每公斤500美元下降到8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中能硅业的毛利率下降幅度很大;三是欧元汇率下降使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的汇率损失,江苏艾德太阳能2008年10月份对欧洲出口2亿多元,因欧元汇率变动减少毛利近3000万元;四是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压力增大,新投资和企业扩张趋于谨慎,普遍处于缓、停观望状态,中美矽晶晶片、强茂单晶硅、中能硅铸锭等签约项目均处于缓、停状态。
(二)上游多晶硅产能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产业链结构不够合理,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从上到下依次薄弱,目前上游的多晶硅年产能已达1.8万吨,不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处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年产能80兆瓦,与上游原材料产能相比发展滞后,同发展目标年产能1500兆瓦有很大差距,而产业链中的硅铸锭、切片、光伏发电集成生产环节是空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国内区域竞争增强,企业风险加大
国内已有20多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中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河南、浙江、青海等省分别拥有一批优势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全国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态势明显。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经有产能过剩的迹象,而且由于光伏产品市场严重依靠国际市场,产业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我市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关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四)人才培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我市光伏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力量不足。一是已成立的光伏产业科研机构少,目前全市只有“江苏中能”科技研发中心;二是没有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市各大中专院校无相关专业,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很少,仅有徐州工程学院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对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重视不足,目前我市尚无针对吸引光伏产业人才和支持光伏企业研发的激励政策。
四、我市光伏产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内光伏市场开始启动,我市光伏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并且经过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弱势企业被淘汰和整合,产业环境得以净化,给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和大型规模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降低不利影响
为消除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企业为中心,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低潮期,投资机会少,但不能忽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人员应该积极走出去,拜访符合我市光伏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加强与客商的联系,积极参加和举办行业论坛,结识新的客商,宣传我市光伏产业,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上,为产业景气时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准备。
(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大落实扶持政策的力度;三是要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积极与省政府协调,争取规划项目落户或项目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区、示范性道路、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全社会应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科普功效的应用工程,引导和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三)结合当前形势,完善现有产业链
一是提高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产业链上游优势。在上游原材料制备环节,国内多个大型多晶硅项目逐步达产,供需趋于平衡,近期不宜盲目扩大产能,应重点围绕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通过引进一批采用冶金法、流化床法、硅烷法、CP法等新技术制备多晶硅材料的企业,使生产更加多样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多晶硅产能优势;二是加大对中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获得突破。硅铸锭和切片环节位于产业链中端,在我市光伏产业链中尚属空白,随着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的增加,以及国内新开发出性价比很高的大型硅铸锭设备,目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该环节取得突破,完善我市光伏产业链,与多晶硅一起形成更大的优势;三是适度超前规划,发展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及其他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环节处于产业链下端,由于目前晶硅类电池产能总体过剩,近期投资机会不多,但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不断扶持政策,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四)针对光伏产业投资特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徐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统一指挥产业发展和招商工作,统筹资源,加强组织、指导、协调、调研和规划工作,形成专业招商力量,适应专业化、精细化招商的要求。二是发展产业集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充分利用江苏中能多晶硅产能优势,使用行政手段,要求中能公司对来我市投资的中下游企业提供优惠优先的多晶硅供应,其中差价政府可以给与补贴,并且政府应支持江苏中能、强茂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充产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和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通过政府行政行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光伏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和以商招商的主要依靠。三是举办光伏产业招商会,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定期在我市及光伏产业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会,结合我市产业规划要求来邀请有实力客商参会。四是针对投资多元化特点,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针对光伏产业特点建立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策划和包装机制,提升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
(五)企业主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提升我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
一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产学研、科工贸群体,将政府目标和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进行运作;二是在我市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研发中心培养光伏行业的专门人才,并积极引入国内外发达地区专业人才,制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待遇,要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缩小我市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的企业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四是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实力行业组织的合作,利用他们专业水平高和对外联络渠道广泛的特点,获取光伏产业市场行情和世界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2009~2012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
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挑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75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的能源,是非常宝贵的,因而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整个能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据着比较领先的地位。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过程主要是根据太阳能收集到太阳光之后所散发出的能量,通过一种半导体的电子器件从而转化成电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对外界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比较小,非常的持久耐用。为了能够快速的发展这一新兴产业,政府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发源地,并不断的把这种新能源运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这标志着我国的新能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产能过剩
根据政府的鼓励政策,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有关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规划,从而强化当地的新能源发展,但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太阳能资源等因素,导致太阳能光伏发展缺乏一定的统筹协调性,因而在很多地方呈现出多晶硅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的现象。例如在天津的某些太阳能光伏企业,是以国家示范工程的方式而建设的,并采取项目业主自有资金投资或自发自用的模式运营,对前期项目的审批、认证与验收进行了相应的监管,但对太阳能光伏企业前期需要的投资融资及后期的维护、经营等却没有规划,导致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2.2 政策扶持瓶颈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关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扶持政策,例如对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补偿,但这些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所出台的扶持政策过多的侧重以经济补助为主,却没有设计出一个非常高效的协调机制,因而使很多太阳能光伏企业与电网公司、建筑物业之间出现了不协调;二是虽然有些扶持政策中的补贴比较明确,但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比例不明确、补贴范围不清楚,从而使用户难以估算其安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建设;三是有的扶持政策是短暂性的,只在太阳能光伏安装的初期给予补贴,而对后期过程中的验收、测试及并网等缺少了相关的政策指导,这对太阳能光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发电成本较高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成本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比传统的发电成本高出两到三倍,严重制约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其在寿命期限内的发电成本与发电总量。因其前期投入过高,可能会造成个人的投资困难。如在其安装前期的投资在1万元/千瓦~1.5万元/千瓦时,可能会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除此之外,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费用。
2.4 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标准及规范,都呈现出不全面与不规范的现象,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太阳能光伏的相关技术标准,但大部分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不规范性,严重缺少符合建筑要求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由于其标准的迟缓,使太阳能光伏检测与认证的机构设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检测水平。除此之外,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管理机制。
2.5 环境污染问题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在发电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的金属硅作为发电的原材料,通过发电之后,就会产出大量的废气与废渣,例如常见的一氧化碳、四氯化硅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生产原料与废弃物没有达到高效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形成原料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3 解决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3.1 加强规划工作,完善体系建设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我国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一些实际可操作性的整体规划时,要有效的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各个省、市、地区要制定出详细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与布局,并与国家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另外,还要重视对电源电网协调同步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新能源的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同机制。当然,在进行持续稳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时,需要得到政府完善的规划体系,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市场的推动。总之,要合理的安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而使太阳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增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前,要先积极的探索使政府引导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制定出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增加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的资金补助方式,对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专项补贴;从而推动国家有关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落实。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要增加对其的资金投资力度,并在不同范围内,建设不同模式的示范工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供热等。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地降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成本,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3.4 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
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企业之间应当采取相互联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进而不断促进构建太阳能光伏的整个产业链。通过强化对原材料工艺流程的标准与严格控制质量,来吸引其他企业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研发技术。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来增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有效的降低耗能,合理的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3.5 优化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有效的减少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界环境的污染。例如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极性有机物,采用硅胶带极性吸附剂进行吸附处理;而对溶于水的有机物,通过添加絮凝剂进行处理;对排放出来的一些酸性气体,则在排放前用碱性的药剂进行处理。
在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电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不断改善生产工艺,从而把太阳光光伏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把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在太阳能光伏产业过程中多晶硅原材料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问题,企业应坚持节约、循环、清洁的原则,发展低耗、低排与高效的循环经济。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循环发展,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要增强太阳能光伏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4 结 语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尽管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面对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合理地优化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通过企业之间内部的联合,来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光伏产业;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20-04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急剧缩减和光伏产业发展步伐严重放缓。而2011年10月美国又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至此,“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人了“寒冬”时期。欧美光伏市场需求的缩减和“双反”调查带来的严重冲击反映出了中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能过剩、市场布局失衡等问题。分析“双反”调查及由其引发的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审视其制约因素,对确定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进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1世纪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7-2010年连续四年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出口额达到202亿美元;电池组件产能和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21GW、8.7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多晶硅产能达8.5万吨,产量为4.5万吨,同比增长了100%;全国多晶硅进口量达4.75万吨,进口额为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1%;中国光伏企业达500多家,在海外上市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多晶硅产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均占据了4家。5家中国光伏企业进入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形成了江苏、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和内蒙古等区域产业中心,100多个产业基地,涌现出了英利、保利协鑫、赛维LDK、尚德、天合、阿特斯和晶澳等一批知名光伏企业,涵盖多晶硅材料、电池片、平衡部件、拉单晶、铸锭、封装、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呈现急剧下滑趋势,中国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已经停产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超过了50%,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马绍栋,2012)。全球6家光伏企业被列入危险指数评级企业,其中包括中国的尚德、赛维、阿特斯和晶科。
二、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公司Solar World美国分公司及其他6家美国公司匿名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调查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光伏反补贴初裁结果:税率为2.9%至4.73%。其中,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反补贴税率为2.9%,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有关税率为4.73%,其他单独税率资格的企业税率为3.61%,并追溯90天征税。虽然这一结果低于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提出的“向中国企业最高征收100%关税”的预期,但由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将会给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
(一)中国光伏企业竞争力削弱,美国市场萎缩
成本低廉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目前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在美国销售光伏组件的成本约为0.75美元,美国平均价格为0.97美元),“双反”调查的裁定必将增加中国光伏产品成本和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再加上尚未裁定的反倾销税的影响,其对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将造成更大冲击。有业界人士指出,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补贴、反倾销综合税率可能达30%。该预测一旦成为事实,那么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面临成本优势尽失和市场份额被严重压缩的风险。事实上,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11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约19.5亿美元,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尚德、英利、天合和阿特斯四家对美国太阳能的最大出口商出口美国产品的数量已经分别达到总量的19%、14%、20%、10%。0按照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的出口量计算,仅反补贴一项,中国光伏企业就需多支付至少4.45亿美元,如果反补贴税再向前追溯90天,那么中国光伏企业将蒙受更大损失。正是考虑这一因素,中国部分光伏企业已经停止对美国出口光伏产品。
(二)加快中国光伏企业调整市场布局步伐
原材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出口“两头在外”,国内市场启动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虽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但仍有90%以上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其中欧洲市场份额最大,形成了极高的对外依赖性。由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和投资过渡所引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在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光伏企业陷入了倒闭或破产的困境,由此英国、希腊、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停止或者削减光伏补贴幅度,欧美光伏市场需求严重缩减。更为严重的是,此次“双反”调查已经引发了一定的连锁反应:欧盟很可能会跟进美国的“双反”调查,近期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拟在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申诉。在国内产能过剩、内需启动不足与欧美市场萎缩的“内忧外患”夹击的困扰下,调整市场布局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转型
此次“双反”调查既有美国保护本土企业的因素,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光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光伏企业主要是集中在获利最薄弱的技术含量最低、工艺最简单、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太阳能电池板组装产品的制造及生产环节上,只能依靠简单加工组装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二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中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企业整体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单位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多晶硅企业为例,中国大型企业的成本高达35—50美元/公斤,一些中小企更是高达60~70美元/公斤。而德国瓦克、美国MEMC的生产成本仅有15~20美元/公斤。三是核心技术缺失,技术水平落后。中国光伏技术虽然在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新兴电池的开发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控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在多晶硅提纯中也主要是采用非闭环改良西门子法,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是技术更高、污染较小的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由此可见,在贸易保护频繁、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技术掌控权,实现产业转型。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对策
可以预见,由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的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的趋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实现保护本土企业发展和抑制国外产品进口的局面也还将延续,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和多样化。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市场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和增强贸易保护争端解决能力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向。
(一)调整市场布局:扩大国内市场、巩固欧美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
欧美市场光伏产品需求缩减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对于把欧洲作为光伏产品主体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大而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巩固欧美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应该是其市场布局的战略指向。(1)扩大国内市场。中国光伏市场潜能巨大与应用市场启动不足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加速启动和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布局的核心命题。下阶段至少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已经实施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金太阳工程”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强化光伏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增强各种政策之间的组合带动功能,加强政策实施监管,确保政策得到落实和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加快光伏电站建设。以农村市场为重点,加强非并网式、离线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应用,解决阻碍农村光伏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村光伏市场开发。三是加快上网定价,突破电网瓶颈。要尽快形成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管理机制,加强光伏并网发电、分布式应用、离网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发并尽快出台。以并网为主流,分布式作为重要补充,离网为配套,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的并用协同带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2)巩固欧美市场。一方面,适当鼓励和引导中国光伏企业到欧美国家投资建厂,规避“双反”调查制约,扩大光伏产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光伏技术项目的研发合作,通过入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欧美光伏企业投资,增强与欧美光伏企业合作水平进而建立产业同盟,通过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强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3)开拓东南亚、印度市场等新兴市场。此次“双反”调查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大陆生产的晶体硅电池片,如果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国内生产再向美国出口就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东南亚、印度的光伏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而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运输成本较低的优势,将中国光伏市场向其转移既可以抢先占领市场,又可以解决中国光伏产能过剩而欧美市场需求缩减带来的相关问题。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及光伏企业应加强与上述国家的沟通协调,研究上述市场需求及特点,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中国光伏企业到其投资建厂。
(二)加快企业转型和产业整合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
1 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光伏产品核心竞争力。中国光伏产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光伏核心技术和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光伏产业由市场驱动向创新驱动,增强光伏产品的竞争能力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重点推进以多晶硅节能降耗、副产物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池高效高质和低成本新工艺技术及硅烷法、流化床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构建、完善光伏产业“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新兴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基础,尽快推进国家级光伏产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搭建光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共享和提高;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交流合作及高技术引进、培养。
2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善产业链体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行业统筹规划,调整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国家能源开发、供给、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重点扶持产业链完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知名度突出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推进资源整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引导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和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企业兼并改造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益差的光伏企业,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优化。坚持光伏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和外部横向合作化相结合,推进光伏产业链建设。就企业内部而言,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光伏企业,把产业链向前和向后延伸,实行垂直一体化建设;从外部来看,重点是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结合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以光伏产品及发电系统技术标准、光伏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光伏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行业监管体系等标准体系或制度建设,提高光伏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光伏产业市场和行业良性发展。
篇6
各地方政府在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抵御挥之不去的金融危机影响,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驱使下,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纷纷加入到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的战阵中,渗透到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组件制造,到下游的应用市场的产业链各个环节,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但是,在这各自为阵的激烈竞争中,已出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不够、同质化竞争严重、地方保护主义隐现、高端人才缺乏、能源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等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光伏产业时应从产业本身出发。
首先要加快光伏产业涉及的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相关科研院所等的平台建设,以及对相关高端人才有吸引力的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产业的上、中游地区应加大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下游终端市场地区应侧重光场补充能源、电网接入网络、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要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由于国内光伏产业技术和市场仍然“两头在外”,加之欧、美、日的知识产权保护大旗高举,技术封锁壁垒森严,故对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刻不容缓。
其次要弄清国际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慎重研判光伏行业各种技术路线的短长,并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在瞄准行业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龙头目标企业的基础上,注意引进区域产业链缺失的高端项目,避免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同时,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环保、单位产值及能耗等指标门槛,避免能耗高、技术一般、占地规模偏大的“傻大个”项目挤占了极其有限的发展资源,防止少数企业占口岸、炒地皮,切实提高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并为将来更好的项目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注重延长产业链条。在晶硅材料、电池及组件等产业环节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仔细分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潜力,考虑向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配件制造、下游的系统集成及运营维护甚至生产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延伸,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约化发展优势。
在积极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在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上,应深入研究本地现有企业的发展情况、行业地位和发展战略,建立“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对其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协调解决,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本地及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行业的航空母舰。
篇7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作为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问题,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发展目标单一、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等,导致光伏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1]。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加强国家的调控督导,积极扩展国内外市场,有效疏通融资渠道,从而增强我国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一)发展目标单一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使得发展目标发出偏离。同时由于相关人员对发展目标没有清晰全面的认知,仅仅将其定位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发展目标单一化。光伏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于获利,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情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许多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取得良好成绩,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光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规划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低下,导致光伏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出现非理性投资现象[2]。随着产能的大量建设,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
由于光伏产业作为能源产业,光伏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更为重视,而忽视生产经营系统以及营运管理问题。企业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忽视营运管理,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以及指标结构较为重视,导致营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公司融资环境较差,光伏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其融资的渠道广阔,资金层面压力小,这样导致工作人员的运营意识差,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能源的利用,使其发展方向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规范体系,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产业信息的公正透明,实现产业的有序运行。此外,我国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如《国六条》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宏观调控我国光伏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就目前而言,某些光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分析物质流动去向时,多采取物质流成本估算的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提出增量均衡原则以及正产品和负产品的产出概念,对产品进行全面性的成本核算,有效计算出物质流成本的价值。这样的核算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及时有效反映出来,促进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光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光伏产业,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
光伏产业能够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确保工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3]。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以及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光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队伍监管力度,定期严格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确保技术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促进光伏技术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有效纳入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量,从而约束其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良好稳定发展。
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光伏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分析得知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这些措施对于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能源,2012,04:28-37.
[2]侯晓林.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173-174.
[3]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176.
篇8
关键词:光伏产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可持续发展;中国
作者简介:吴琦(1981-),男,山东莱芜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97-02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能源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需求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枯竭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自1990年起了四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3]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4]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这将严重制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举措。[5]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也进入世界前列。但由于当前欧美市场需求增速放慢、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我国光伏企业普遍进入了生产经营的寒冬期,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颖的能源供应模式,将会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光伏发电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也决定了光伏发电发展应用更适合分布式。[6]我国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也为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需求仍面临刚性增长,同步进行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将使建设更多的区域型或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可能,为实现能源体系变革和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推进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及特点
1.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念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建在用户需求侧,通过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有别于集中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当地发电、当地并网、当地转换和当地使用,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以及长距离输电的损耗问题。但大多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也需要公共电网的支撑,否则就无法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2.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具备如下特点:
(1)较小的输出功率。光伏发电的模块化特点,决定了光伏电站的规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同时项目经济性却不受影响。相对于动辄几十万千瓦乃至几百万千瓦的集中式光伏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都控制在在数千千瓦以内,但投资收益率并不会低于集中式项目。
(2)较轻的环境污染。除了需要考虑分布式光伏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协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噪音,也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可部分缓解供电紧张。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用电需求最高的白天出力最高,但是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较小,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供电紧张状况。
(4)可实现发电用电并存。集中式发电是升压接入输电网,仅作为发电电站而运行。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接入配电网,发电用电并存,且要求尽可能地就地消纳。
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示范项目,明确规定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补贴。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分布式光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我国光电建筑示范项目装机规模已达30万千瓦,“金太阳”工程的装机规模也已超过117万千瓦。而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要达到1000万千瓦。2013年,国家电网继2012年启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政策之后,再次《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用户自己装置光伏发电设备,国家电网可以为其接入电网,发电量可以自用,多余部分也可以上网卖给电网。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受理分布式光伏报装业务119件,发电容量33.8万千瓦。
2.面临问题
现阶段,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
(1)从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来看,供能企业若依赖单一能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会受到地域、环境、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2)从运营方面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施工规范和运营标准等尚不健全,可能会导致后续问题的集中显现。
(3)在并网和配电方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和配电均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分布式供应与集中式供能之间调配困难,难以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不稳定的缺点。
(4)在发电业务许可方面,按照国家规定,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存在法律规定与现实需要不符甚至相悖的问题。家庭分布式光伏主要用于自发自用,项目容量小且分散,不具备成为从事发电业务的法人主体的资格。因此,如果套用集中式发电的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尤其是家庭用户可能会因为经济性和便捷性的考虑,放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三、我国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对策措施
1.开拓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
鼓励各类电力用户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做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优先支持在电价较高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大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支持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居民社区等建设小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加强分布式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
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编制并执行国家及地方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发电与配电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电力市场规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合理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
3.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
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行业规范,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秩序,避免恶性无序发展。健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监测体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监管力度。
4.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相适应的电网建设
督促电网企业加强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配套的电网改造和建设,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网接纳能力。对于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电网企业负责接网及公共电网改造。对于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企业负责公共电网改造。
5.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服务
督促电网企业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程序,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及运行的监管力度,构建简捷高效的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系统,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及时并网。
6.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和补贴政策
根据当地的光照资源禀赋和生产建设成本,分区域制定分布式光伏电站上网标杆电价。建立并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支付制度,电网企业按月向项目转付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7.建立健全扶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金融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出台适合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信贷政策,创新有利于分布式光伏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技术创新。
8.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土地政策
对利用建筑物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的情况下,简化项目申报和建设管理的相关程序。对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土地主管部门可以在土地规划、计划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9.促进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途径,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配电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Mohan Munasinghe.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SED):Issues and Policy[C].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5.
[2]Li Zhido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energy strategie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5):2149-2160.
[3]Bwo-Nung Huang,M.J.Hwang,C.W.Yang.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1):41-54.
[4]British Petroleum(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Full Report 2009[R].2009.
[5]江林.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国内外政策分析与启示[J].江苏电机工程,2013,32(3):66-68.
篇9
关键词:光伏;金融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光伏行业现状
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目前主流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电池,其产业链包括从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片制造到组件制造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下游发电系统集成安装、发电运营等发电业。根据欧洲光伏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0G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GW。目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前5位国家为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西班牙。
我国光伏发电2009年以前一直增长缓慢,主要用于偏远地区或特殊供电领域。随着政府陆续出台金太阳工程和特许招标等鼓励政策,尤其是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光伏标杆电价,我国光伏发电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装机陡增到2GW,累计装机达到3GW,成为世界第6大光伏装机国。与之相反,我国光伏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猛。2007年至今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10年后电池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经超过35GW,当年产量达16GW;预计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SolarBuzz公布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10强企业依次为:First Solar(美国)、尚德(中国)、晶澳(中国)、英利(中国)、天合(中国)、茂迪(台湾)、晶显(台湾)、新日光(台湾)、阿特斯(中国)、Sun Power(美国);其中中国大陆有5名,中国台湾有3名。
自2010年10月起,全球光伏装备行业进入了下行周期,产业链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四个环节的价格至今下跌均在60%以上。2012年以来价格下跌趋缓。近期,由于美国双反制裁导致美国市场对非中国制造电池片的需求增加,引起电池片价格小幅反弹,但不具可持续性。本轮周期带来了行业震荡。2011年底至今,Evergreen Solar、Solon、Solar Millenium、Odersun等海外光伏巨头相继宣告破产,曾经世界最大电池片生产商Q-Cells于2012年4月递交破产申请。国内也接近全行业亏损,尚德、英利等亏损严重,LDK甚至出现运营困难;大量中小光伏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低,行业情况相对好。
二、产业现状分析
1.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下跌。本轮价格下跌是由产能严重过剩引起的。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9GW,而组件产能近50G,过剩严重。与常规能源及风能、核能等平价上网的清洁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成本高,尚不能实现平价上网,市场发展严重依赖各国的补贴政策。随着德、意、葡等欧洲传统光伏大国的补贴减少,新增需求减速,进一步加剧了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价格持续下跌。
2.国内光伏产业凸显制约因素。(1)光伏产业投资过热,供需失衡,产能过剩。(2)主要硅料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电池和组件90%以上销往国外,两头在外极易受国外政策干扰。(3)很多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4)多数中小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劳动密集和盈利能力薄弱的环节,抗风险能力差。
三、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1.产能过剩将持续。2011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已超过30万吨,可转化为近50GW电池产能。Solarbuzz预测,2012年全球组件产量将达53GW、新增库存约10GW;与欧洲光伏协会(EPIA)预测的2012年全球最乐观40GW新增装机相比,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
2.国内光伏市场启动,欧洲市场增速降低。2012年2月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也明确了光伏的上网政策目标,2015年累计装机达到15GW。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2011年国内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业界普遍预期2015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可能达到近20GW。受欧债危机及光伏装机价格下降影响,欧洲各国补贴政策大幅减少,市场增速将放缓。EPAI预测2012年在乐观情形下欧洲光伏新增装机约为21GW,略低于2012年的装机量。
3.成本下降与平价上网。过去5年欧洲光伏装机成本已下降50%,2011年最低装机成本达1.85欧元/瓦。预计到2020年装机成本有望再下降35%-51%。过去3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超70%,2011年平均水平为1美元/瓦,预计2012年将再下降13%。2011年,意大利、塞浦路斯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已实现居民用户平价上网。预计2012年德国、西班牙等大部分主流光伏国家都将进入居民用户侧平价上网。2013年到2015年,中国、意大利等主流光伏国家将大规模进入工商业用户平价上网的时代。
四、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坚定不移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之一。预计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可很快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市场前景广阔。而在全球高科技电子领域,中国光伏产业是为数不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型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历程:(1)科技创新;(2)产业导入;(3)快速发展;(4)产能过剩、技术提升、成本下降;(5)行业整合集中;(6)持续健康运营。目前价格下跌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技术进步。金融系统应继续坚定不移的支持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转危为机。
2.选择性支持重点企业,促进产业整合集中。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完善的风控机制,可参考“名单制”管理的方法,选择性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与品牌效应的重点企业,支持其利用先进产能在市场中扩大优势地位,促进产业的整合集中。
3.严控新增产能,重点推动技术升级改造提升。金融机构应完善光伏信贷政策,除极少数先进技术改造项目外,严控新增光伏产能贷款,防止行业继续盲目扩张。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利用信贷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4.重点支持光伏企业下游电站建设,拓展全产业链。为应对行业过剩危机,金融系统当前应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光伏厂商向下游拓展,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方面可通过终端系统建设拉动其组件、电池产能的消化,为其产品提供市场保障;另一方面电站作为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光伏企业的收入结构,提升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
5.近期加大流动性支持,提升企业“造血能力”。目前在光伏业全面亏损的情况下,可加大对重点企业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提升“造血能力”,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富硒茶;SWOT分析;广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78-02
SWOT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Guangxi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HUANG Min-zhou PANG Yue-lan* DENG Qian
(Guilin Tea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Development status of Guangxi se-enriched tea was analyzed by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in-depth analyzed.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Key words se-enriched tea;SWOT analysis;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硒是人和动物必须的一种重要非金属微量元素,也是迄今为止自然界发现的对生命健康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防病治病功能及广泛的药理作用。硒具有“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的美称,适量补充硒元素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病率,有效延长人体寿命。目前,通过富硒农产品进行适量补硒是公认的科学、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此,天然富硒产品的研究、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富硒保健食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土壤中富含硒元素。以优质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加之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富硒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高度重视,相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等生产基地,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广西打造成为“中国富硒农业之都”,建成国内最大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广西富硒农产品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广西富硒茶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 优势(strengths)
1.1 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
广西地区以红土或黄土为主,呈现弱酸性(pH值4.5~6.5),其中富含硒、锌等元素,且有机质丰富,加之特有的自然环境形成独特气候,是生产优质茶叶的优势地带,历来是我国重要茶产地之一。广西种植的茶树,其生长周期长、品质优、产量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此外,广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优越,植被质优、空气清新,所产茶叶具有绿色、无公害的显著优势。
1.2 硒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研究表明,该酶具有能够破坏自由基、抗过氧化物,以及对机体内有毒物质解毒的作用。各种癌症的诱发多来自于体内的过氧化物,而硒元素具有天然的抗过氧化物特性,因而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根据我国癌症发病人群的分布分析,土壤和食物中富含硒元素的地区癌症发病率要明显低于硒元素含量低的地区,且多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与患者血液中硒含量水平呈现负相关。根据美国学者的实验结果显示,适量食用硒元素对结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1.3 硒具有抗衰老作用
除具备良好的抗癌、防癌作用外,硒还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曾静的研究显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必要组成成分,当人机体内自由基或过氧化脂质(LPO)过多时,将导致机体出现衰老症状,而GSH-Px具备良好的自由基和LPO清除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延缓衰老的目的。
1.4 硒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
首先,硒能够影响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而吞噬细胞的溶解作用和杀伤感染的微生物是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功能。其次,硒对淋巴系统中的部分酶体系具有激活作用,适量的硒元素能够增强人体内T细胞、NK细胞的活性。此外,当人机体血液内硒含量较低时,淋巴数目减少,其活性、免疫力受影响。最后,适当补充硒能够有效促进机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形成,进而增强体液免疫能力。
2 劣势(weaknesses)
2.1 施肥对生产富硒茶的不利影响
土壤施肥、叶面施肥以及新梢施肥是硒肥的主要施用方式。通过研究茶园施用硒肥与春茶产量、硒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施用富硒有机肥的春茶,其硒含量明显高于采用喷施清水的对照春茶,且硒含量符合我国农业富硒茶含硒量标准;此外,通过对盆栽茶树进行叶面喷施硒肥的试验,结果表明其硒含量及茶叶品质明显提升。可见施硒肥是提高茶树体内硒质量比的有效途径,但硒的补充应当适度,如果过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1-4]。虽然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茶叶硒含量,但毕竟是外源加硒,必须对人工添加方式产出的富硒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风险评估。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硒肥比例标准非常重要,以为富硒茶的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2.2 土壤类型对富硒茶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土壤含硒量直接影响到茶叶的硒含量,我国土壤富含硒元素的地区有陕西紫阳、湖北恩施、安徽石台及四川万源、贵州开阳、江西丰城等部分茶区。上述地区所产茶叶硒含量较高,且品质优、产量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最大的高硒区位于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平均含硒量为20~30 mg/kg,高者达到40 mg/kg,是地壳硒克拉克值的1 682倍,已经开发出多种富硒茶产品。而广西主要是红、黄土壤,呈酸性,pH值为4.5~6.5,相对于我国高硒地区没有显著优势。
在不施硒肥的情况下,茶叶中的硒主要来源于土壤。研究发现,茶树对硒的吸收程度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pH值越大,其水溶硒的含量越高,也就更加利于茶树吸收。
3 机遇(opportunities)
3.1 政府出台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广西各级政府相继制定扶持政策助力茶叶产业发展。其中昭平、凌云以及三江等县已经发展成为产茶大县,茶叶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增效,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5-7]。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广西省茶树总种植面积已超过6.67万hm2,年产量高达3.75万t,产量规模位居全国前10名,单产高居全国前列。并输出100多个优质茶品牌、30 多个创新品牌。
3.2 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对富硒茶的需求不断增加
富硒地区十分稀少,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在中国,换言之,真正含有天然有机硒的茶产于中国[8]。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硒含量较低的地区,所食用的食物硒含量普遍较低,天然有机硒茶叶中80%的硒是对人体有益的蛋白有机硒。因此,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越发重视的大环境下,对富硒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能够生产天然有机硒茶的区域极其有限,天然富硒茶早已供不应求,在茶饮市场中捉襟见肘。
4 威胁(threats)
近些年来,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学者对富硒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纵观整个富硒茶产业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4.1 无规范的标准,导致富硒茶开发存在众多问题
目前,我国已出台《食品中硒限量卫生标准》(GB 13105―1991),但在富硒a品的生产方面尚无规范标准。为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富硒茶产业,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富硒茶生产相关标准,使富硒茶生产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监管部门,如各级工商部门、卫生检疫部门等应当严格遵照富硒茶生产与销售规定进行监管把关,严禁不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经营富硒茶,杜绝不符合富硒茶生产标准的假冒、劣质富硒茶进入市场,确保富硒茶产业步入正规化、市场化轨道,否则将扰乱整个富硒茶市场,不仅影响富硒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4.2 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中通常也富含多种重金属元素,富硒茶在生长过程中也常常容易吸收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导致富硒茶中重金属超标,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因此,在天然富硒茶的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重金属元素吸收防控,从源头上控制重金属元素含量。此外,在富硒茶成品流入市场前需要进行严格的重金属、稀土元素以及农药残留等检测监管,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富硒茶严禁流入市场,只有符合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的富硒茶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5 结语
广西茶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茶韵浓、茶品优、茶市早,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发掘其潜在价值,不断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富硒茶产业发展,在扶持现有茶叶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进一步围绕市场变化注入新的内容,以发展优质茶为目标,根据消费者需求,努力开发特色富硒茶产品。此外,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支持广西富硒茶的发展,为广西富硒茶产业新局面的到来奠定坚实基础。
6 参考文献
[1] 汪敏,庄海铃.关于人体补硒标准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4):549-550.
[2] 陈亮,李桃.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21(3):58-59.
[3] 陈历程,张勇.微量元素硒的研究现状及其食品强化[J].食品科学,2002,23(10):134-137.
[4] 常硕其,张亚莲,周浩.富硒茶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5(4):7-9.
[5] 翁蔚,白以.中国富硒茶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茶叶,2005,31(1):24-27.
[6] 温立香,郭雅玲.富硒茶的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201-206.
- 上一篇:碳中和的理解
- 下一篇: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