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几何概念教学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实践应用的前提。立体几何涉及大量的几何概念知识、性质、定理等。概念教学切忌死记硬背,教师必须从理解的角度出发,结合图形、文字、符号进行真题训练教学。尤其是在空间关系、空间角、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教学中,通过采用几何真题进行概念训练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例1】设直线m与平面a相交但不垂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平面a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m垂直
B.过直线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平面a垂直
C.与直线m垂直的直线不可能与平面a平行
D.与直线m平行的平面不可能与平面a垂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对于A,过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我们必然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与直线m垂直。于是,平面a中任一平行于该直线的线都与直线m垂直,则A选项错误。对于B,在直线m上取一点作平面a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即与平面a垂直,则B正确。由A选项中的推论可知,必然存在直线与平面a空间平行,则C错误。对于D,我们若是将B中构建的平面进行前后平移,构造出与直线m平行的平面,且该平面必然与a垂直,则D错误。
从长期的实践教学出发,我认为通过综合性概念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这也是进行立体几何证明与推断的敲门砖。
二、灌输解题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他们在以后空间的证明与判断上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我认为,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向量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底面ABCD,底面ABCD为正方形,PD=DC,E、F分别是AB、PB的中点。
(1)求证:EFCD;
(2)在平面PAD内求一点G,使GF平面PCB。
【分析】拿到本题后,学生们首先尝试运用立体几何的线位关系进行证明,几经尝试后无果。此时,我们必须利用向量的知识,将几何证明转换成向量计算,这是高中几何常见的求解方法之一。首先,我们以线段DA、DC、DP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设AD=a。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各点的坐标,D(0,0,0)、A(a,0,0)、B(a,a,0)、G(0,a,0)、E(a, ,0)、F( , ,
)。然后,要证明EFCD,即相当于证明 =0。于是,利用向量乘法原理,我们可得(- ,0, )・(0,a,0)=0,即可证得EFCD。对于第二问,我们不妨设出点G(x,0,z)。于是可得 =(x- ,- ,z- )。由题中所给条件可知,要使直线GF平面PCB,只需要有 =0 、 =0。即是(x- ,- ,z- )・(a,0,0)=a(x- )=0,解得x= 。再由(x- ,- ,z- )・(0,-a,a)= +a(z- )=0,解得z=0。综上,我们可以得到G点的坐标为( ,0,0),G点就是AD中点。
三、非常规思维教学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题常常会作为试卷压轴题出现。对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立体几何解题中的非常规思维展开教学,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勇于创新,为高考解题节省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在立体几何角度、距离、面积的计算中非常规思维常常会对解题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3】在四面体ABCD中,设AB=1,CD= ,直线CD与AB的距离为2,夹角为 ,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为多少?
【分析】对于本题,若是直接求解四面体的体积固然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非常规思维进行转化求解。
作线段BE与CD平行且相等,再连接DE、AE。此时,我们将四面体转换成四棱锥A-BCDE,也可以看成两个三棱锥A-BCD和A-BDE。由于底面BCDE 为平行四边形,则三棱锥A-BCD和A-BDE的底面积与高相等,则他们对应的体积也必然相等。于是我们可以得到:VA-BCD=VA-BDE=VD-ABE= SBDE・h = AB・BE・sinABE・h= 。在本题中,我们采用的补全法,将四面体转换成四棱锥。在高中立体几何解题中,教师必须注意对这些特殊思维方法的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2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中职生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应用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研究、数学思考、数学应用的思想方法,其本质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数形结合是提高中职学生数形转化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教学为例说明数形结合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环节一:创设易于“数形结合”的情境
欣赏一段视频――泰姬陵,泰姬陵是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传说她的陵寝中有面大理石墙壁,墙壁上有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图案,用了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嵌而成的(如图),一共有100层,那么你能计算出这100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
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
1+2+3+4+…+100=(1+100)+(2+99)+(3+98)+…+(50+51)=5050
虽然可以求出答案,但是他们对这种“首尾配对”方法的认识仅仅还是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不能灵活的运用。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问题一。
环节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1.问题一:这个全等三角形的图案中,第1层到第15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这是一个求奇数项和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使用“首尾配对”将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要将奇数项问题转化为偶数项求解,进而引申出一个问题:求若干个前自然数之和是不是需要看其项数的奇偶呢?即求1+2+3+……+n需讨论n的奇偶呢?而对于这种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中职生们往往望而却步,不知从何下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简捷的做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进行直观演示:把全等的一个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
回忆初中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补上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那每层的个数都相等(1+15=16),共有15层,非常直观,容易的得出算法。这种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特点,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求出答案。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最好渗透,具体、直观,体现的恰到好处。
2.问题二: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1
从求确定具体的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并为倒序相加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模型。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获得“倒序相加法”的思路。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这种算法的改进。也体验到了“倒序相加法”这种算法的简洁明了,并且巧妙的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这点对中职生来说是个难点),也为顺利完成等差数列求和的推导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问题三: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中,定义前n项和为,如何求?
联想到练习题中堆木料的例子,从直观的图像出发,把等差数列“看成”一个梯形,引导学生实现从一个数列“配对”的方法发展到两个数列的“配对”,为“倒序相加方法”做一个铺垫。
如图所示:
几何图形能非常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推导思路,帮助理解知识,因此作为中职的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数形结合的学习意识,学会用图来帮助理解数,真正的学活起来。
本环节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从“形”出发探究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避免了用首尾相加的方法要讨论的项数的奇偶问题,更直观形象的推导出求和公式,也为后面公式的记忆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类比梯形面积公式记忆求和公式,体会数形结合的魅力
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引导联想到将两个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将求和公式1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其实初中所学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正是利用了倒置的思想。
公式2与梯形面积的另一种推导方法相类比。用“割”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求梯形面积就是这两部分面积之和。
借助图形的辅助,充分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类比着记忆数学公式,不仅可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种采用形状记忆法的好处就是图形和公式互相印证,互相提醒。用这种方法记忆数学公式,学生不仅便于理解,而且记忆特别深刻。同时,有了图形的介入,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对公式的理解加深了,学习数学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公式的记忆自然也就更高效了。
环节四:变式练习,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个笔架,最下面一层放10支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5支,最上面一层放90支.这个笔架上共放着多少支笔?
学生独立完成变式训练题,提高了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模型的能力,也强化数形结合的意识,渗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结构的类比记忆达到了对求和公式的辨析应用效果,进一步加深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印象。
本课例“润雨细无声式”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对数形结合这一基本数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充分的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所带来的魅力。利用数与形的转换,绕过一些学习障碍,使得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明了了。通过以形助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借助于几何直观类比记忆公式,真正掌握公式。
纵观整个中职数学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指引下展开的,只有灵活、有效的用好数形结合这个工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相信长此以往一定能树立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韦中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1.
[2]王佳灯.数形结合解题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数学教学,2005,(5).
篇3
一、挖掘“错解”中合理成分,使作解者能得到同伴的赏识,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自豪感,不仅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同伴间的鼓励与赏识显得尤为珍贵,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1:点(-1,2)关于直线y=x-l的对称点坐标是( )
A.(3,2) B.(-3,-2) C.(-3,2) D.(3,-2)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简单的题目。常规方法是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答案是D。而在一次会考补弱课结束后,一位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对我讲述了他的解法:把点(-1,2)中的“x=-1”代入“y= x-1”得:“y= -2”,“y=2”代入“y=x-l”得:“x=3”,所以选D。我一时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问他这样解的依据是什么?他说不知道理由,反正答案是对的。粗看他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对称”的条件在他的解法中是毫无体现的,得出正确结论纯属是一种偶然。正因如此,他才会向我询问,也希望我能帮他从中找到“正确”的理由。一般我们都会以“你错了,你的解法同题目要求不符”来结束思考,然后给他正解。但是,他的一句“反正答案是对的”提醒了我:既然答案是正确的,是否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便尝试着与他一起进行探究,此时我想到了一个相似的问题:若把题目改成“求点(-1,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这一特殊的对称问题,通常用“反函数的性质”,只要把点(-1,2)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对调就可以了,所求的对称点为(2,-1)。我们能否对此“简便方法”加以推广呢?这个方法也可以这样解释:把“x =-1”代入“y=x”得:“y= -1”,“y=2”代入“y=x”得:“x=2”,这样求得的对称点坐标为(2,-1)。这样的解释刚好与这位同学的解法不谋而合。此时,我们都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个“理由”似乎已经被找到。我继续变式:
(1)点(-1,2)关于直线y=-x+l的对称点是_________;
(2)点(-1,2)关于直线y=2x+l的对称点是_________。
通过对称问题的常规方法检验,发现变式(1)还是能适用的,但变式(2)就不适用了。这说明刚才的这种“特殊方法”仅适合于某些对称轴方程比较特殊的题目。这又是一个新问题:“点P( , )关于直线y=kx+b的对称点坐标是_______”。根据上面的“特殊方法”得出的结果是“( (y0-b)/k,kx 0+b)”,而用对称问题的常规方法,设对称点为Q( , ),得出的结论:只有当k=时,x1=y0-b), y1=x0+b,与“特殊方法”求得的结论一致。此时,我也看到了这位学生脸上得意的神色。正因为有了他的“异想天开”,才有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得到出入意料的推广。在随后的课堂中,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赞赏了他的这种“简便方法”,以及他的这种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许。在此后的学习中,这位同学学习数学一直都保持着很高的热情。
二、挖掘“错解”中合理成分,让多数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鼓励学生质疑
“问”是新旧知识产生碰撞后进行思维、想象的结果;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也是对新知识的渴求。同时,“问”也是思维活跃程度的一种反映,能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得多。因此,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从而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例2:已知lim(2an+3bn)=5,lim(an-bn),求lim(an-bn)。
在讲解此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求解,多数学生的解法与下面的解法大同小异,
解:
解得:
lim(an+bn)=liman+limbn=+=
对这样的解法,我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便结合极限的运算法则指出:liman和limbn一定存在吗?这时,部分学生若有所悟,但还是有不少学生一脸茫然。前者虽然感到解法有些不合情理,但还是不明白,当liman和limbn不存在时,为什么lim(2an+3bn)和lim(an-bn)会存在?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我举了反例:an=1-n2,bn=1+n2,显然liman和limbn 都不存在,但lim(2an+3bn)=5,存在!此时,多数学生都默认了我的观点,明白了自己的“错误”。随后我又指出:由题设我们不能判断liman和limbn是否存在,从而上述解法缺乏依据,是错误的,关于这类问题,我们一般通过“待定系数法”求解。
解:设an+bn=x(2an+3bn)+y(an-bn),
则(2xy-1)an+(3x-y-1)bn=0
,解得
lim(an+bn)=lim[(2an+3bn)+(an-bn)]
=lim(2an+3bn)+lim(an-bn)
=+=
虽然,这样的讲解既充分暴露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巩固了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但我还是在心里嘀咕:学生的“错解”与“正解”结果是一致的,这里面总隐含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当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来得及去探究更深一层的联系。当然,由于对这种问题自己心中也没底,担心会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课后,我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一位学生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你上课举的反例不成立!那个反例只满足了一个条件lim(2an+3bn)=5,但不满足另一个条件lim(an-bn)=2。所以,我们的解法是对的。我不得不承认,我举的反例的确不恰当,同时,我更佩服这位同学的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虽然他说的“正确性”还得不到保障)。当然,我也不甘示弱,原来的反例不行,不就可以换一个吗?在做了一些努力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找不到反例,但还得对“liman和limbn 不一定存在”有个交代呀!最后问题还是转向了利用“待定系数法”,取得了成功。由an=(2an+3bn)+(an-bn),bn=(2an+3bn)可知,lima和limb是都存在的!因此草率地讲“liman和limbn不一定存在”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中出现的“错解”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立足之处的,只不过在逻辑上少了一个步骤,即检验“liman和limbn”的存在性。有了这个基础,我与这位同学一起优化了解法,利用“换元法”更易说明问题:
另解:设An=2an+3bn,Bn=an-bn,则limAn,limBn=2,
且an=An+Bn,bn=An-Bn
lim(an+bn)=lim(An+Bn)
=limAn+limBn
=+=
存在的,就有其合理的原因。我们许多教师都长期坚持着类似于“liman和limbn 不一定存在”这样的“信念”,却很少有人去进一步弄清这种“不一定”中的“确定性”。这除了有知识、逻辑的因素外,对多数人来说,恐怕还有一个“人云亦云”、迷信权威、迷信刊物的思维定势。其实,充分挖掘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份,就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和人格的尊重,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多数教师所忽视的情感交流,与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一顿训斥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忽视和训斥往往会影响纠错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挖掘“错解”中合理成分,暴露矛盾,从而引发当事者的自我反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认知冲突;当人心里失去平衡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需要平衡的需求,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建立心理平衡。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3:已知aa+。
这是某市高三模考试题中解答题的第一题,许多学生的解法是:
解:a
>-2,即>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0}
这样的解法,显然混淆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违背了解不等式的“等价变形”原则。
正解:原不等式(x-a) >0
当a=即a=-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x>0}
当a>即-10}
当a
但我们并不能在“正解”完成的同时,结束讲解。“没有功劳,亦有苦劳”,学生去做,虽然错了,但至少还能说明他们去尝试过、努力过。如果遇到错解,就对他们进行全盘否定,久而久之,必然会使他们失去解题的信心。那么,我们拿什么去“肯定”和“褒奖”他们呢?挖掘“错解”中的合理成份!通过正误对比,仔细分析“错解”产生的原因与“错解”的结果,不难发现:
(1)能看到“a+”这一结构,联想到均值定理的应用。
(2)“正解”讨论了“a
(3)将问题改为“不等式:>a+对一切a
在纠错的过程中,正面指出错误的地方,具体分析错误的性质,是错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通过以上(2)、(3)两点的正误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自己“错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元认知知识,获得元认知体验和进行元认知调控”,从而增强此类问题防错的免疫力。
篇4
关键词:理论;实际
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一、定向诱动创设物理情景联系实际
物理学习的基点在于物理观察,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则他就能在日常观察,课堂上看演示,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现一些直观材料,并通过比较、分类、对比想象、推理等各种方式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造的境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是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的发问发展,使提出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能紧密结合。其次应培养和训练学生搜寻问题,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教师可以对需要探究的问题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如一幅图画、一个实验或者一个故事。
例如:在学习杠杆时,老师可以先展示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出问题。
【讨论】如何移动一块非常重的石头?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呢?
这时学生积极思考,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让大家来实际操作一下,来证明哪样做最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下边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解惑过程,在问题中来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最后使思维活动有意识转化。这可见创设物理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的环节
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过程,所以师生互动模式,力图通过在教师诱导下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导向的控制。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学生这种热情是瞬时冲动,这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始终获取准确信息,让这种冲动迁移到教育目标上。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却能在畅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诱达思,以导促学。既然提出了问题,就要把问题的解答探究出来。怎样探究呢?先要进行假设。有了假设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辩析来学生的物理创造思维。
例如,在讲分子的热运动时,分别给相临座位的两个学生每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告诉他们要分别在里面滴一滴红色墨水,让他们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并提出相关的假设,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并总结出结论。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与自己的假设进行比较,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并总结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师导动环节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的导动功能突出“导”字,教与学双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模式是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走。这种以导促学就是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双方参与。
其中心在“导”字上通过导思、用导来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落实:让学生会学、会探索、会创造、会做人。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导动中一定要有新意,能承上启下。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带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产生学习欲望。这就需要在授业解惑中巧妙而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在司空见惯问题上,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展开一幅幅图画,让学生在情感上燃起对问题寻根究底的欲望。由于学生提出的假设很多,还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断定。检验假设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动手进行观测实验,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而物理实验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实验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论证时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同一磁体各部分磁性是否相同时,学生猜想不一。教师提出用什么来检验呢?让学生去思索,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索解惑的情景。经过讨论交流,知道用铁屑较好。经过实验很容易发现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进而引出磁极的概念。如果说苹果落地和壶盖跳动分别刺激了少年牛顿和瓦特的求知欲,那么这种演示便促使了学生对磁力的规律的了解掌握,所以我们在导学中一定要得法,一定让学生在山重水覆疑无路时,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参与探索中,豁然开朗,使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和现象与物理学习联系在一起。
总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能善于提出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篇5
本人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咨询关系的良好与否是决定辅导成败的首要要素。如果辅导者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等成份的关系气氛,就一定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下面我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一、对接受咨询的学生必须保持平等的态度。
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基础。这里所谈的辅导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而是辅导教师主观上的平等。辅导老师不以长者身份自居,承认在辅导过程中双方有同样的权利。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果能够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以自己的平等待人去诱导学生的平等意识,就会使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不断拉近,进而实现平等无间的交流。
二、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能够同感理解。
同感理解就是辅导得设身处地投入地去倾听受辅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验他的内心感受。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留意对方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这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接受咨询学生的态度要温和。
辅导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热情、耐心和爱心对咨询会谈进行有效、良好的把握。辅导老师必须清楚,咨询、或者说是会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己的故事。在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听到不少的故事、甚至说沮丧话与粗话,有些虚岁可能还会因此对辅导老师产生移情,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辅导老师身上——比如大吼大叫等等。这些都是让人很难堪,也是不得不正面对待的问题。那么身为一名辅导老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身怀痛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故事,并了解学生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关注与倾听就足以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对接受咨询学生要真诚
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能促进自由探索和更开放的交流。辅导者的真诚态度具有榜样作用。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应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辅导员”。不必对自己的想法字斟字酌,应泰然自若。若遇到学生的埋怨或攻击时,不会被激怒,不会去反驳、辩解。反而同感理解学生的心情。做到表里一致、心口如一,愿意分享自我、提示自我。
五、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接纳要尊重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他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咨询学生是怎样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能够接纳它,并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因为青少年学生更需要人们尊重和理解。当咨询的学生受到咨询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接纳时,学生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作引导。我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来咨询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等施于影响。
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创造一种温暖的氛围。
实践表明,受辅者希望他的辅导员有经验、有能力,但同时又是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有的辅导关系在一次会谈后就中止,当事人不再来寻求帮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辅导者冷冰冰、公事公办的态度。温暖是通过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式来表达的。真正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面部表情中最应注意的是目光接触。辅导者看着受辅者,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作用。你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听着你,我愿意听你说,我理解你。”若谈话触及某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时,应避开对方。
篇6
关键词:快乐学习;注意力;集中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63-02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年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在十五分钟左右,十五分钟后一般就会走神,而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约在十分钟左右,十分钟后也会走神。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水平,这种驾驭水平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快乐学习中达到集中注意力。
教师如何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习又能集中注意力呢?这里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1.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这一位置,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置,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子”的做法。围绕教学规律和教学大纲,设计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和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出让学生喜欢的课,落实好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做到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授课。
如在教学《落叶》一课时,刚开始上课,根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以“你最喜欢什么”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段落进行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接着分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喜欢它的理由。这样步步深入,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各自喜爱的内容进行朗读。这一选择不仅推动了教学由浅入深地发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流露出自己的喜悦之情,使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学生的情绪虽在不断地变化,但多能集中注意力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之中。
2.教学内容与趣味性幽默笑话结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可按照教学特点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趣味性的小幽默和笑话,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紧张情绪,使学生解除课堂的疲劳和困顿,让学生快乐起来,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课本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爱劳动”这一主题课文时,教师可引用这一笑话:有个懒婆娘,平时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丈夫,有一次丈夫要外出半个月,他就做了个大饼,在中间挖了个洞,套在她老婆的脖子上,告诉她若是肚子饿了,只要动动手,就可吃到饼,之后,丈夫就放心地出门去了。半个月后,丈夫回来,却发现老婆死了,而大饼只是在她嘴够得着的地方被吃掉,其他的地方一动也没动。这一例子既与教学内容相关,又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学生听完必然大笑,笑过之后就轻松了,就快乐了,注意力也就能够集中了。
3.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能使儿童的运动器官很好地发展,能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是个好方法,这样做可让学生感到有趣,在乐趣中学习。
例如:查字典比赛,猜谜语、词语接龙比赛、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做游戏的主人。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处于主动的状态,就能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旧知识,充实新知识。
4.教学内容与歌曲联袂。注意把课堂教学与歌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在教授《借生日》、《妈妈的帐单》、《游子吟》时,可把《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颂妈妈的歌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无限感激之情。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使大脑及时得到休息。在听歌的过程中,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精神就能够集中在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也就达到教学之目的了。
5.教学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亲。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把教学手段多样化,在多样化之中实现快乐学习,在多样化之中达到集中注意力。
(1)经常把课文编成小品、课本剧,让学生去说去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赞赏学生。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的策略,体现了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的平等。老师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应该不吝啬给学生的奖励。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当学生信心不足时,当学生羞于回答时,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都应以不同的奖励形式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用竖大拇指夸奖,轻拍学生的肩膀或面带微笑。或用语言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来鼓励他们。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快乐的催生剂,学生在受到教师表扬之后会表现出愉快的心情,他们在上课之中自然也就快乐了,也就不会疲劳了,他们就能保持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关注了。
(3)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分组朗读、听录音朗读、小组讨论等等。都能达到让学生快乐学习,集中注意力之目的。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一、重视文本价值取向
文本,是作者向我们传达其思想和体会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其价值,将其中的内涵、道理向学生讲解。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语文要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找出文本的价值和内涵。
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累积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语言文字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内容的实践应用相联系,使语文在科学性教学的基础上既充满知识性教育,又有很强的实用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及运用,我们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重点,深入把握语言文字的构成特点,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构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内容。
三、加强能力培养
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项技能。我们教学以教材为参考,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上讲解为主,实施探索实践。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培养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培养辩论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广泛阅读的时候能够把握住所需的信息内容,在精读的过程中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能记录读书笔记,提升阅读的速度与效率。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
工程造价管理包括诸多的环节和阶段,结算审核是最后一个阶段,然而虽然其所处的位置比较靠后,但是其重要作用却是不能用其所处的位置来衡量的,因为工程结算和审核担任着管理工程总投资的责任,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能够采用科学而合理的结算审核技巧和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程造价结算的精确性,核算效率也会得到提高,最终发挥和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
1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要点
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范围。在预结算审核中,需要审核工程的范围,包括总施工范围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部门小的施工范围。对于小的施工范围,需要明确施工界限,对各个小范围进行单独审核。审核时要严格按照划分范围进行,避免重复审核。审核完成后,需要制作报表。第二,工程数量。建筑工程的数量审核是有章可循的,在审核时,需要关注细节,如建筑内的房间高度、窗户与墙面的比例、钢筋保护层等等,审核人员要依据建筑图纸以及相关的规定对建筑的合格性、安全性进行审核,只有各个部分的数量达到了规定数量,才可以通过审核。第三,工程单价。单价审核包括直接引用单价和单价换算两种。直接引用单价时,要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审核单价引用是否合理,对每一项工程材料的单价都单独进行审核,在审核前要了解市场价格,尽量引用最合理的市场单价;单价换算时,需要计算各项材料费用及人工费等,换算出与实际单价最为接近的单价。第四,工程费用。费用审核时,需要依据施工合同以及相关部门的费用规定,结合实际费用进行审核,审核时要检查每一笔费用的费率、计算方法。
2 预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存在很多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但是上报的工程价格并没有改变,导致实际价格与上报价格的脱节,实际成本与上报成本之间的差异明显;第二,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较大的利益,往往采用虚报账目、提高价格的方式增加工程造价;第三,工程造价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施工单位在账目上变相增加费用,如设计变更费用、赶工费等,但在实际施工中,这些费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 预结算审核的方法与对策
要增强审核的有效性,必须要解决目前审核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对策,才能保证审核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审核中,需要引进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制作表格,这样能够减少错误率,提高审核的效率;同时,还要对审核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审核能力,增进他们对工程造价预结算知识的了解,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都能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工作内容,并且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筑造价审核工作的效率。
3.1 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无太高要求,它只需要工作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工程数量、范围、单价、费用进行全面审核。相对于其他审核方法来说,这种审核方法的工作量较大,但工作内容比较简单,无太高的技术性要求,适用于小型工程的审核,但是并不适用于大型工程的审核。
3.2 重点审核法。这一审核方法常适用于大型工程的审核,一般来说,大型工程的工程量较大,预结算内容较多,如果采用全面审核的方法,可能会出现重复审核、遗漏重点内容等现象。而采用重点审核的方法,将重要工程列出来,进行全面审核,可以抓住工程重点,避免审核过程中的遗漏或者重复。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审核的效率,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能够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当然,在运用这一审核方法进行审核时,需要详细计算各项费用。
3.3 筛选法。这一方法是将需要审核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制作成表格,工作人员只需要查看表格,便能够清楚的了解各项工程的数量、单价、费用等等。然后对有问题的工程进行单项审核。
3.4 对比审核法。对比审核是将类似的或者规模相当的工程拿出来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审核方法的运用要求两项工程处在同一地域,人力资源、材料等价格一致,建筑的用途一致,且建筑结构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够排除外界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对比。
3.5 分组计算法。这种审核方法与筛选法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分组计算也需要将工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小组,然后对各个小组的工程进行单独审核。这种审核方式能够让审核工作变得有序,减少重复审核、漏审等情况的发生。
3.6 强化定额套用方法。在对定额套用进行审核时,要求定额适用范围及时效性符合施工要求,避免施工高套错套单价等情况的出现,更加考验审核人员的专业性、技巧性。定额套用界限对每个工程项目套用子目时,尤其是在子目单价方面,施工单位往往选用就高不就低的方式套用子目单价。审核人员应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理论,掌握工作要点,丰富工作经验,找到科学合理的审核手段,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成本的作用。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以及审核人员自已的行业竞争力。
3.7 提高工作人员的审核能力。作为审核人员,必须要求熟悉和精通本职业务,对计算机相关软件、工程计量等审核必备的内容要做到了如指掌,同时也要掌握施工的具体规范和施工的相关程序,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根据委托方的需求及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工程造价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造价审核人员要提升自我的素质,对各方关系进行处理与协调,使造价预算更有效率的执行。此外,保证工程项目造价准确性的同时,审核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提升工程造价审核的效率,体现工程造价的客观性、公正性。
4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影响着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建筑企业选择合理的审核方法,才能够对工程造价预结算进行有效的审核,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选择审核方法,在审核中,还需要把握审核的要点,并总结审核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同时,还要对审核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位审核人员在上岗前都能熟练掌握审核方法,熟悉工作流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核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启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5).
篇9
高中历史试题分两类,一类是选择题(客观题),另一类是非选择题(主观题)。下面就这两种题型,谈一下如何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以及做题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历史选择题
基本结构:每个选择题都由两部分组成:题干和题项。因而做选择题也分两步,即审题和选项。
第一步 审题――全、准
首先,要做到“三看”。看什么?看中心项(解题的主要对象或领域),限制项(限定解题的时间、空间等)以及求答项(解答的未知项目)。明确这三个部分,建立求答项与中心项、限制项之间的联系,并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接合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其次,注意三点方法。
(1)抓住关键词。如时间、历史概念等。特别是明示或隐含(朝代、时代、世纪、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等等)的时间。这一点很重要,它往往决定着成败得失。因为时间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时间,能找到问题内容的历史定位及其时代特征。
(2)抓主题。
(3)做记号。因选择题不收卷子,所以对题目中常出现的词作一个记号,以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如 “不、最、特点、本质、根本原因、影响等等。
第二步 选项――稳、准
首先,选项时,一般做到三思。建议首选排除法。
一思,排除表述错误的历史事和历史结论。特别注意程度、范围等细节之处的表述。如都、一直、了,开始等标志性时间。
二思,正确历史事实和结论,但它不符合原题要求的,排除。
三思,如果看似正确的选项有两个选项以上,选最佳答案(能包含其他项的)。
其次,选项时,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或者说处理好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往往用在最佳选择)。
2.处理好现象与本质,内、外因与主、客观,异同,原因与结果(防止因果倒置),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的对应关系,选完答案可建议用推导反问法,反证一下。
3.其他关系,如程度大小;时间先后;阶级立场;时态是现在完成时还是将来时等。
二、非选择题
1.基本结构:一般由导言、材料和问题组成
2.基本类型:材料解析题
3.答案类型: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开放性答案。
4.解题技巧: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审、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审: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审问题,要仔细。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审问题,看每个问题里有几个小问题?哪几个?他们的中心词与限定词(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分别是什么?答题的形式是概括、比较还是其他的什么形式?问题之间有没有前后联系?答题途径是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二者兼有还是你自己的见解?再次要审分值,根据分值列写要点数。
(2)找(相关信息):此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来源有出题人提供的文、图、表及其前言、出处等。处理方法:大段文字材料以句号为界,句句分析,得出要点,抓住关键词,不可漏要点。表格注意其名称、出处,关注比项,遇到数字纵向、横向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3)接(嫁接):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与教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4)转(思维转换):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5)答(组答案): 基本要求:要做到“提示化(中心问题)”、“序号化”、“要点化(关键词)”、“系统化(多角度)”“专业化(历史学科语言)”、“条理化”、“整洁化”。
5.非选择题的思路分析
(1)关于背景、原因类:运用好唯物主义理论,要多角度、全面分析。例如,原因角度有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而政治可能包括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等),国际(有利与不利);主观、客观;内因与外因等多种说法。大同小异,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2)关于作用、意义、影响类:运用历史、发展、辩证的观点。可按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也可国内与世界分析;还可按时态(过去、现在与将来)分析;甚至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政、经、思、文、外等等。
篇10
一、运用时事材料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恰当选取时事热点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贴近实际,能给学生一种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概念,从而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Ⅱ中提到城市化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个内容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尤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这两个阶段是学生易混淆的,难以区分。对于这个内容的处理,我收集了学校所在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一些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时事材料,具体举例区分这两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郊区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正如集宁区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范围和发展规模 :①规划区范围 :东至东环城路,南至京藏高速公路,西、北至二 0 八国道支线。②用地规模 :城市用地规模达到 50.7 平方公里。包括三个分区,旧区 27 平方公里,新区 18.3 平方公里,生态园林区 5.4 平方公里。 ③人口规模:新、旧区城市总人口将达到 50 万人;④新区城市规划要做到 50 年不落后。这则材料足以体现郊区城市化。而逆城市化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的现象。运用这则时事材料辅助区分这两个概念,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使得课堂讲解更言之有物,说理性更强,而非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联系集宁区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步理解郊区城市化的表现,以及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从这个课堂实操案例可看出,在讲解中用好时事材料,既可以将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立足于实际分析问题的学习理念。教师的教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法,教师常以身边的实例分析问题,学生就会立足实际思考问题,我想如果学生能将这样的学习理念贯穿于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验证了时事热点与教学结合的有效性,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信心。
二、运用时事材料于高考复习,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高考试题可以说是指引高中教学的一盏明灯,对高考试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明确高考的出题方式、能力考查方向、热门考点。教师对高考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才能将自己的认识穿插在教学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考复习方法也要不断更新,按照高考总复习资料一章一节按部就班的复习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对于尖子生的培养是很不恰当的。教师应该适时选取恰当的时事材料汇编成专题,以此展开复习。这样复习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设计专题,也可以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设计专题,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复习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复习更上一个台阶。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出题方式越来越偏重于材料性试题,在客观题中尤为突出。既然材料比重增加,那么试想出题专家会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资料,我想时事热点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近年来的高考出题理念是考查我们身边的地理,和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时事热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感,能及时传达不同地理位置、国度的最新资讯和信息,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整理发现,有试题以时事热点为材料出题,如 2010 年课标版全国文综卷选择 1~3 题 :天气系统和新疆异于常年的严重洪灾 ;2009 年四川文综 39 题 :交通区位选择和昆曼公路的建设 ;2013 年全国文综选做 42 题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南省建立三沙市等题目都是时事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了时事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也督促、引导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要学会把时事材料汇编成专题开展复习。
到目前为止,我已与同学们分享了 10 余个时事专题。例如 :日本东京申办 2020 年冬奥会成功、叙利亚生化武器问题、黑龙江省大豆之乡连续八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广东、福建等地冰雹频发、南苏丹战乱、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宽生育政策的决定、雾霾、湿地保护等内容,广集了自然与人文多方面信息,这样可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新意,也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