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节能产业 趋势

节能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构成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和合理使用能源为直接或间接目的而开展的技术产品研发、设备制造、节能咨询、诊断、改造和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活动的总称,是为节约能源提供物质基础、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跨产业、跨领域、综合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都属于节能产业范畴;狭义来看,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技术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产业三部分内容。从各国发展历史看,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度量的各国宏观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都呈不断提高态势。其中,节能产业发展是支撑能效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国能源和节能战略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视,节能和环保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带动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达243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比2004年增长630%。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把加大节能产业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复苏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间接针对节能产业的总投入达472亿美元。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加快变革,节能潜力空间将进一步增大,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节约能源潜力将达其他能源品种新增供应量的2倍以上,节能将成为满足未来世界能源需求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成为越来越多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也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为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稳定在450ppm的发展目标,2010—2030年全球节能领域新增投资需求将达10万亿美元,占2030年全球GDP的1.1%,主要包括购买先进的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建设高效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型建筑,以及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并与全球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观点认为,节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快速进步,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二)主要发达国家在战略上对节能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直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带动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进一步把节能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努力争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2007年,欧盟就提出到2020年节能20%的目标,在2010年通过的新的《2020年能源战略》中,进一步强化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体系,提出建设“节能欧洲”的发展目标,并把节能产业作为欧盟实现“知识型、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力争保持节能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英国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80%的目标,专门出台了《气候变化法案》,通过建立碳预算制度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保障约束性减排目标实现。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5%的目标,出台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及国民的减排责任,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美国2011年公布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白皮书,把节约能源作为首要战略,提出要成为“能源经济的领导者”。目前,在《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立法过程中,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17%的目标,并计划建立“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三)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

为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发达国家普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一方面, 从扩大需求角度, 以法律形式规定长期节能或减排目标,明确主要用能单位节能责任, 实施能源税或建立排放交易机制, 为企业增加节能投入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 扩大节能产业市场需求。例如, 欧盟对成员国提出每年节能1%的强制性指令要求, 要求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能源供应、 工业、建筑、交通、家用电器等具体行业, 并制定动态调整细则。英国将减排目标分解到主要耗能企业并签订气候变化协议, 对完成能效或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碳税减免优惠。同时,政府部门带头, 加大对节能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对公共部门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 例如, 英国要求政府办公建筑到2012年前率先实现“零碳排放”, 法国要求政府优先采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美国要求政府采购必须是“能源之星”标识产品。

另一方面,从增加供给角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官产学研合作,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增强节能行业技术竞争力。同时, 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手段, 支持企业和居民购买节能设备产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交易成本, 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许多欧洲国家还实施“生态税制改革”, 利用征收能源税、 碳税收入, 对节能领域项目给予支持。例如, 欧盟在第七个研究与开发框架(2007—2013年), 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7亿欧元,美国2009年在“先进能源计划”中对清洁煤等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4亿美元,日本2009年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用于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达460亿日元。在支持方式上, 发达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普遍给予全额补贴,对示范、推广阶段技术项目给予1/3—1/2的资金补贴。英国、德国等对企业节能诊断、审计、节能培训等费用给予补贴,并对节能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二、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我国政府首次把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 提出到2010年, 单位GDP能耗相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把节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进一步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五年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法律、 经济和行政措施, 不断完善节能政策体系, 节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为全国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9.1%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据测算,2009年我国节能产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 从业人员530多万, 节能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一)节能装备技术

在节能基础装备方面,行业成套设备能力得到提升, 国产化、自主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先进、成熟装备技术行业普及率明显提高。发电领域, 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百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经完成研发,即将投入运行。我国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工业领域,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装备大型化趋势明显,一批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发展。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低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高温空气蓄热燃烧技术等开始大范围推广;水泥行业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我国自主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压、闪蒸、双压、复合系统”四大低温余热发电热力系统广泛普及,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电解铝行业300KA及以上的大型预焙槽已成为主流装备, 500KA、600KA电解槽技术也逐步成熟并开始建设。

截止2010年,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 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 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节能产品

“十一五”时期, 为扩大内需,促进节能减排, 推进产业升级,我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 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以来,共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进一步扩大了节能产业市场规模, 带动产业研发、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空调行业,高效节能空调市场普及率明显提高,已达到80%以上,先进的定频、变频空调技术得到应用,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行业,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截止目前,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增加到427个,其中自主品牌车型达到59%,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推广比重达到36.5%,有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汽车能效水平的积极性。照明行业,2009年我国荧光灯产量达55.2亿只,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二,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一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大幅提高。电机行业,高效节能电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无铁芯设计技术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的朝阳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也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达8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达84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达29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为实现全国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节能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巨大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约束性节能目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节能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从市场空间看, 节能技术发展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技术节能潜力超过3亿吨标准煤,投资需求近万亿元, 节能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从行业基础上,我国节能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体系较为齐全, 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制约节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地区和企业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对节能事业的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集成和系统服务水平不够,自主发展能力薄弱。三是有利于节能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四、加快我国节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扩大节能产业长期市场需求。在《节约能源法》中明确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要求, 加强节能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加快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税费形成机制改革, 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机制, 为节能产业发展提供长期、 稳定、 透明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条件。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逐步取消能源补贴,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责,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节能降耗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培育能源审计、节能量检测、节能融资等第三方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节能监察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落实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和产品购买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鼓励节能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重点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倾斜。发挥媒体、公众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提升节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集中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力量进行突破。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选择应用面广、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20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3]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4/8/EC and 2006/32/EC, 2011

[6]European Commission.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Realizing the Potential, 2006

篇2

中国风能协会统计的2016年中国市场风机制造商排名近日出炉,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动力”)从第二名滑落到第四名,居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风电之后。

合动力一名内部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他们更认同彭博新能源财经稍早的排名统计。在那版排名中,联合动力、远景能源、明阳风电并列第二,2016年新增装机均占当年中国市场约9%。

曾经的风电冠军华锐风电陨落后,联合动力几乎成为金风唯一有力的竞争者。2012年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后,连续四年保持着这一地位。

联合动力拥有先天优势,它是国电集团控股的三级子公司。国电集团控股的龙源电力,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商。国电控股的另一上市公司国电电力,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风电开发商之一。

但是联合动力并没有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时移势迁,金风仍然是行业龙头老大,联合动力却和后来者远景能源、明阳风电列入“第二阵营”。

联合动力正在进行自建立以来最大的变革,改变曾经着力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联合动力首先剥离了自己的风机发电机制造业务。去年底,联合动力控股方国电科环公告,联合动力以2.56亿元的价格,将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宜兴)有限公司85.80%股权,出售给浙江诸暨一家企业。

《财经》记者了解到,在风机发电机制造业务之后,联合动力后续将会陆续剥离下属的风机齿轮箱、风机叶片制造业务。按联合动力母公司国电科技环保集团的官方说法,这是联合动力“优化及强化主营业务,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举措。

2015年以来,联合动力就提出“两个转型”。一是剥离零部件业务,二是跟随行业趋势,向风电运维及后市场转型。

但联合动力正进行的变革,仍没有触及联合动力问题的根源。从建立到现在,联合动力的定位始终没有改变,其首要任务,是服务国电集团风电业务的发展,这种从属地位,使得联合动力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

另外,身为央企国电集团的子公司,联合动力也受到体制的束缚。国有机制固有的激励不足,以及流程冗长,使得联合动力难以避免人才流失,并容易错失市场机遇,这让联合动力在竞争激烈的风机制造市场上,逐渐力不从心。 瘦身战略

联合动力成立以来,制定了发展垂直产业链的战略,并相继建立了齿轮箱、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制造基地。2015年底以来,承继国电集团的瘦身战略,联合动力开始逐渐去产业链化。 国电集团内部市场始终是联合动力的第一大市场。

联合动力的前身是龙威发电技术有限公司,由原电力工业部下属的龙源集团和西屋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主营业务为2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改造。

2006年,龙威发电进行战略转型,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于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并于次年注册成立了联合动力。

与国内其他风机制造商选择购买许可证生产略有不同,联合动力选择与德国Aerodyn公司联合设计针对中国市场的1.5兆瓦的双馈机组。

联合动力的第一款机型在设计上做了调整,将Aerodyn原机型的77米叶轮直径改为82米。这一改动提高了发电能力,但由于82米叶轮直径并非一般规格,这使联合动力风机叶片供应出现问题,最终促使了联合动力投资发展自己的叶片制造业务。到2013年,联合动力已经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布局,分别为保定叶片生产基地、包头齿轮箱生产基地,以及宜兴电机生产基地。

在中国风电的发展初期,垂直产业链风行一时。全球领先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就是垂直产业链的典型代表。金风科技也曾寻求发展自己的垂直产业链,曾收购协鑫集团的叶片资产。

联合动力一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联合动力发展垂直产业链的另一个考虑是保证供应,比如叶片,2013年之前,时常处于供不应求状况。

《财经》记者了解到,联合动力除齿轮箱主要采购自南高齿外,自有的叶片制造基地、电机基地仍是联合动力主要的供货方。比如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宜兴)公司,联合动力绝大多数电机均在此生产。财务数据显示,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宜兴)公司2015年实现营收2.73亿元,实现净利润5549.22万元;截至2016年8月31日,实现营收1.15亿元,实现净利润1108.65万元。

“好的时候,一年的利润能有七八千万。”联合动力相关人士称,从联合动力的角度,肯定不愿卖,联合动力去产业链化,更多还是执行国电集团的瘦身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瘦身健体”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词。

国电集团首先退出了煤炭等低效、亏损资产后,“瘦身健体”向下一阶段发展,逐渐剥离非相关业务,优化主业,并向二、三级公司下沉。

联合动力随之提出“两个转型”,其中之一就是去产业链化。多位联合动力人士表示,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宜兴)公司只是第一步,后续将陆续出售自有的叶片及齿轮箱制造业务。

联合动力技术中心一名负责人表示,出售这些关键零部件业务,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关的技术能力,联合动力还会保持相关专业能力,只是更聚焦于整机设计、制造。

随着金风科技在国内的大获成功,以金风为代表的“轻资产”模式逐渐为业内推崇。金风也曾推行全产业链战略,购买叶片资产,后来又陆续剥离。

上述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去产业链战略的另一个好处能提高人均产出。比如叶片制造资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剥离后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在国企考核方面也会有裨益。

“我们只不过是走金风走过的老路。”该负责人说,去产业链是一股潮流,“连最执着全产业链模式的三一重能都开始外购核心零部件了”。 豪门得失

得益于母公司国电集团的风电大发展战略,联合动力迅速攀升至中国风机制造的榜眼地位。

联合动力两大股东分别为国电科环集团股份公司与龙源电力集团股份公司,持股比例s为7∶3;国电科环和龙源电力又均为国电集团的控股子公司。

龙源电力成立于1993年,最早隶属于国家能源部,后随体制变迁辗转从属于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风电的专业化公司。2002年,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龙源电力划归新成立的国电集团,承继了原国家电力公司的风电资产,并确立了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公开资料显示,到2015年6月底,龙源电力控股风电装机已经达到1456.82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

2014年底,中美联合在北京《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清洁能源比例提升至于20%。

五大发电集团随即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国电集团控股的国电电力清洁能源装机逐年攀升。2016年,国电电力控股风电装机达到462.52万千瓦。

联合动力作为国电电力、龙源电力的关联公司,在风机销售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两家风电开发大户的风机选择名单中,联合动力始终是第一选择项。自联合动力成立以来,集团内部市场始终是联合动力的第一大市场,集团外市场只是补充市场。

联合动力一名高管透露,早前为扶持联合动力的发展,只要达到一定的投资回报率,集团内招投标便会选定联合动力,如今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执行的是同等优先原则,即选用联合动力风机和别家风机投资回报率相当,才会选择联合动力。

伴随龙源电力及国电电力在风电投资上的迅猛发展,联合动力的销售业绩也逐年翻番,2012年在中国风机销售市场占比中仅次于金风科技,成为行业第二,此后连续四年保持这一地位。

联合动力很早就注意到过于倚重集团内市场的风险,一旦龙源电力放慢风电投资步伐,联合动力销售市场就会萎缩。联合动力市场开发中心一位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理想状况是集团内外市场各占一半。”

联合动力从2012年开始向集团外市场发力,还外聘了职业经理人来推动市场开发。联合动力2012年、2013年集团外市场销售业绩激增。《财经》记者了解到,2012年联合动力集团外市场比例达30%,2013年这一比例更是增加到了46%。

上述市场开发中心人士透露,当时国电集团十分重视联合动力的外单业绩,联合动力采用低价开拓市场的策略,快速获得了市场,价格水平与以低价著称的明阳风机相当。

但2015年席卷风电行业的抢装风潮,打断了联合动力扩张集团外市场的节奏。

2014年底,发改委下调风电上网电价。2015年1月1日以后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以及2015年前核准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风电项目,将适用较低的风电上网新电价。

为了获得较高的原上网电价,风电企业开始抢装风电项目,以赶在2016年1月1日之前投运。

联合动力相关人士回忆,当时市场上风机供不应求,为了保证集团内市场的需求,联合动力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外单,“得罪了不少客户”。

“这对联合动力发展外部市场打击很大。”该人士表示,联合动力从成立之日起,其战略目标就是服务集团发展风电的大战略,发展外部市场,只是作为补充。

其次,2015年以来,联合动力在内部推行“三提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外则打造高质高价的形象,价格开始向金风、远景看齐。这些导致了联合动力外部市场比例不升反降。

《财经》记者了解到,2016年联合动力集团外市场比例不足三成。

另外,作为发电集团的子公司,联合动力在电站业务上也受到限制。

风机制造商向下游拓展电站业务,在业内屡见不鲜,典型如金风科技,旗下子公司天润新能专门从事电站业务投资,截至2015年底,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10万千瓦。

联合动力2016年才得到集团批准,可以进行小规模“试验风场”的投资,以支持风机整机设计业务。

联合动力一位人士表示,他理解国电集团的考虑,从国电集团的角度,由龙源电力来投资风场,肯定比联合动力来投资更专业、更有效率。但他也表示,在中国风电市场,风机设备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利润最高在电站投资环节,从联合动力的角度,不能做电站,是一大损失。 体制束缚

联合动力战略定位保障集团内风机供应,这使得联合动力外扩动力不足;另外,联合动力国有机制固有的激励不足,使得联合动力难以完全发挥潜力,并难以避免人才流失。

多位联合动力人士表示,联合动力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龙源电力的风电发展战略。彼时中国市场以外资风电为主,价格昂贵,联合动力的出现,可以大幅降低龙源电力的风机采购成本。

“联合动力第100台风机下线的时候,那些外资风机供应商全部下调了风机投标价格。”联合动力技术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从这个角度看,联合动力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充足的内单使得联合动力缺乏外扩的动力。联合动力市场开发中心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联合动力并不像金风或明阳那样有那么强的意愿去开拓市场,“即使外单一个也没有,联合动力的业绩也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国有机制对管理团队的激励不足,导致联合动力在开拓集团外市场方面始终未能发挥全部潜力。

上述市场开发中心人士透露,联合动力也会有激励,但是国有机制会限制太过突出的业绩。“比如今年你很出色,能拿到二三百万元(奖励),第二年就会设置各种更高的条件,让你拿不到,因为国企的工资总额是固定的。”

“国企就是这样。”该人士说,在这样的机制下,最合理的选择是完成每年的考核目标,但不必用尽全力,以免在下一年度给自己出难题。

国有机制下相对较低的薪酬,使得联合动力难以避免人才流失。

联合动力一位中层管理者透露,他和金风的人时常交流,在他这个层级,金风的工资水平是联合动力的“3倍-5倍。”

“公司高管,还可以想着升官走人。”这位管理者称,对于中层及以下的员工,因为升迁缓慢,工资收入是很重要的体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一位联合动力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他注意到,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往往愿意选择联合动力作为工作的起点,“工作三年至五年后,然后跳槽走人,去别家寻求更高待遇”。

篇3

二、新能源车辆技术――畅想绿色未来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的态势下,只有清洁能源的转换才能使汽车业得以继续发展。目前,国际汽车发展方向逐步转向了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辆技术成为了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风向标,这是大势所趋。

第11届北京国际车展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与大多数国际车展一样,将着力点同样定为节能环保。虽然在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新能源车辆已经是热点,但本届车展新能源更是热得发烫。本届车展共有95辆新能源车在现场展示,展出数量已相当于全部展车数量的十分之一。国内外各大汽车巨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氢能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绿色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研发成果纷纷亮相。如果说国外品牌的技术比较领先,那么自主品牌则力图在新能源车领域抢占制高点。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无论是一汽、东风、上汽等大国企,还是吉利、奇瑞等新生代,此次车展都推出了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在电池、电机等方面一些技术都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在乘用车领域,本届车展上,连商用车制造商也扛起了新能源绿色车辆的大旗,让人在寒冷的春天里看到了浓浓的绿意。

从奔驰S400 hybrid混合动力车(图1)、宝马BMW Concept ActiveE纯电动车(图2),到大众汽车在“大众之夜”上首发的分属上海大众的E-Lavida、一汽大众的Golf Bulemotion Technology,再到日产的量产电动车型日产聆风、沃尔沃的C30纯电动概念车(图3、图4),以及国产品牌吉利的全球鹰纯电动车、北汽的C30 EV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种类非常多样,并有很多车型都强调了充足的续航里程、电池充电的便捷、高时速。以及量产的可能性。例如:沃尔沃C30纯电动概念车能实现行驶距离最高达150km,时速130km/h;上海大众的E-Lavida可达135km续航里程。能够满足在市内行驶的需要;吉利的全球鹰能够满足家庭式充电和充电站充电,并可望成为在市场上销售的车型。

就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新能源车辆的产品类型主要有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醇类燃料等多种车型。此外,还有二甲醚燃料、液压混合动力及超级电容等车型。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采用氢燃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车辆是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线,燃料电池及电驱动车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形式,但目前由于制造及使用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还无法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混合动力驱动方式作为一种过渡形式有望在一段时间内大规模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同时,替代燃料、清洁燃料车辆的开发也是目前汽车摆脱对石化燃料依赖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次北京车展上的新能源车型呈现三大阵营:一方面是自主品牌推出的纯电动,其数量高达十多款;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厂家推出的全球概念车型。而位于两者之间的合资品牌。其展出的则更多是在今、明两年便能量产投放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与此同时。考虑到充电时间、最高时速及续航里程的限制,目前纯电动车型的主要目标群仍锁定在城镇上下班代步使用。

纯电动车

纯电动车依靠蓄电池和电动机来驱动车辆行驶,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能源解决方案,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首先是电池容量与体积的矛盾问题,既要容量高又要体积和质量小,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行驶里程;其次则是充电的便利性和充电速度的快慢问题。电动车显然不会有排放污染问题,但目前电池容量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问题仍然阻碍着电动车的发展。

一汽一大众奥迪品牌展示了A、Q、R三大系列21款车型,其中亚洲首发的全新奥迪A8 hybrid混合动力(图5)、四驱版e-tron纯电动超级跑车和A1 e-tron纯电动轿车(图6)组成了奥迪品牌的全新“绿色”阵容。奥迪新一代旗舰车型中的全新奥迪A8L也在车展上全球首发。

全新一代奥迪A8于2009年11月在迈阿密首次亮相。作为代表奥迪技术实力的旗舰车型,全新A8 hybrid是一款完全混合动力车型。通过一台2.0L TFSI汽油机和一台33kW电动机的组合,全新A8 hybrid可输出180kW的最大功率和480N・m的最大扭矩,而平均耗油量仅为6.2L/100km,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至144g/km。

曾在日内瓦车展亮相的奥迪A1e-tron是一款专为未来都市打造的纯电动小型车,具备灵巧的外观和高效的动力系统,可以在纯电动模式下连续行驶50km。奥迪e-tron大胆地将全电动技术应用到了跑车上,150kW与2650N・m峰值扭矩,0-100km/h加速5.9s,续驶里程达249km。

除以上车型之外,大众公司推出的E-UP!零排放纯电动概念车也在2010北京车展上亮相。大众E-up!采用了前置前驱的布局,装备了一台最大功率60kW(持续功率40kW)的电动机,可产生210N・m的最大扭矩。虽然车子不大,但E-Up!的动力性能却惊人的好,0-100km/h加速时间为11.3s,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驾驶乐趣。在市区行驶,E-Up!仅需3.5s即可从30km/h加速至50km/h。E-Up!之所以具备这样强劲的动力,一方面得益于电动机出色的扭矩特性,另一方面还得益于E-Up!轻盈的车身,全车仅重1085kg。E-Up!所使用的锂电池可以提供18千瓦时(kWh)的电池容量,可足够驱动E-Up!行驶130km,能满足多数车主在市区内的续航里程,并且真正实现了零排放。此外,车主只需刷卡就可以为E-Up!在私家车库、室内停车场或未来在市区设立的充电柱上“加油”,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充电至电池总容量的80%。如果是通过私家车库的230V民用电为E-Up!充电,则充电时间最多为5h。

日产公司在北京车展上推出了纯电动的Leaf轿车(图7)。该车型目前已经具备了量产投入市场的能力。日产Leaf是一款5座掀背两厢纯电动汽车,采用了骐达底盘作为基础平台,装配了日产设计的层叠式紧凑型锂离子电池驱动,电池组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90kW,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则有80kW,扭矩峰值可以达280N・m。其独有的制动系统和创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结合,使得该车在完全充电的情况下巡航里程可达160km以上,最高车速为140km/h。Leaf是一个没有排气管的真正零污染车型。而且既可以在家里充电也可以在专门的充电站充电。根据日产公司透露,LeafU需30min即可充至80%的电量。在家充电时,使用200V交流电源,大约需要8h可以使车辆充满。如果配套设施完善,Leaf应该有很好的扩展前景。

本田公司的3R-C Concept是一款仅

供个人使用的电动代步车型,除了纯电力零污染的亮点之外,该车应该是一个解决个人用车方案的较好案例:一是体积小,个人代步方便;二是电力驱动无污染。

由于在启动时间上与国外厂商不相上下,国内汽车企业也励精图治,力图在新能源车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本届北京车展上,不论是整车产品,还是新能源技术,国内厂商都与国外企业全面打起了擂台。国内电动车行业的领军者――比亚迪此次推出了F3DM双模电动车、E6电动车;长安汽车的展台也是一片“绿色”,混合动力版杰勋、悦翔,纯电动汽车奔奔mini,还有中国首辆自主品牌燃料电池轿车――氢动力志翔;北汽的C30EV、C71EV纯电动汽车;还有上汽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等等,一时间北京车展竟成了绿色的舞台。

比亚迪公司展出的E6是一款纯电动四驱轿车。E6的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可使用220V民用电源慢充,若采用快充则15min左右可充满电池80%。据比亚迪公司介绍,该车续驶里程超过300km,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同时E6动力强劲,0-100km/h加速时间在10s以内,最高车速可达160km/h以上。纯电动车E6目前已通过国家强制碰撞试验,并有望在今年内置产上市。

上汽公司在本届车展上全球首发“E1”纯电动概念车,该车应用上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气推进动力系统技术,其代表了国内先进水平。

本次车展,吉利新能源车族首次集体首发,其中五款量产新能源车型预计都将在两年内先后上市。此次吉利带来的两款电动车――EK-1(图8)和EK-2,都以熊猫车型为基准分别采用了铅酸和铁锂电池系统。其中EK-1的最高时速80km/h、续航里程80km;而EK-2的最高时速可达150km、续航里程为180km。并可在18min内完成快充至80%的电量。两款电动车均将在近期陆续上市。采用吉利智能启停GSG(Geely Stop-Go)技术的帝豪EC7(图9)车型将在今年8月投产,并迅速在吉利大部分车型上推广使用。

吉利还推出了两种不同模式的GPEC(Geely Plug-in EIectric Car)吉插入式混合动力配置:搭载于帝豪EC7上的串联式GPECs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和1.0L发动机,纯电动驱动可行驶60km,近期即将上市;搭载于帝豪EC8上的并联式GPEC系统,节油和动力性兼顾,如与2.4L发动机搭配,则可为GE、GT等车型提供动力。

海马汽车也展出了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成果――纯电动普力马以及混合动力海马3,而混合动力海马3将于2011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据悉,本次海马汽车展出的纯电动普力马以及混合动力海马3都以量产化为研发目标。目前,混合动力海马3的量产化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它在原海马3纯电动轿车的基础上增加了油电混合动力起停系统,续航能力超过500km,最高车速可达160km/h,而油耗100km不足7L。

燃料电池动力车辆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将氢气和氧气在电池内部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获得充足的电能来驱动汽车前进。该技术就像是给汽车装上了一个小型的移动“发电厂”,而且氨气与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排放物只是水而已。但氢气的获取以及储存技术和燃料电池的批量生产成本控制以及商业化运作等环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氢燃料电池动力暂时并未得到推广。

通用公司的雪佛兰Sequel是一款集氢燃料电池、线传操控控制技术、轮毂电机以及锂离子电池等多项高科技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了清洁的氢燃料电池,还配合了锂电池提供额外动力,满电下续航能力可达480km。

奔驰F-Cell氢燃料电池车有两个类型,分别基于奔驰A级和B级所开发,其中以B级为蓝本的车只属于概念车型。目前具有实际意义的是A级F-Cell,它最早在2002年亮相,该车拥有65kW的动力输出,能够使其达到近140km/h的极速,充满氢气后也可达到200km左右的行程。

本田公司的FCX Concept搭载了最新开发的HONDA FC STACK系统,由于采用更轻量化的材料,使电池组较上一代轻了30%,体积小了20%,而这套高能电池组也将动力提升到了100kW。

新一代宝马Hyd rogen 7搭载的是一款氢气和汽油的双燃料V12发动机,搭配一个容量约8kg液态氢储存罐,单靠氢推动汽车可行驶200km以上,转换到燃油运行模式能补充高达500km的行程。虽然发动机只能输出191kW左右的动力,不过氢动力所带来的尾排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马自达Premacy Hydrogen RE Hybrid是一款使用氢气和汽油的双燃料转子发动机清洁能源汽车,不仅如此,它还将纯电力与电动机引入该车,使其真正达到“混合”的效果,带来前所未有的环保效应。采用FF驱动布局,第二排座椅下安放高能电池组,而储氢罐则放在第三排位置下,从而使车内空间宽敞、性能表现卓越。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混合动力技术是目前各大厂商最为推崇的替代方案。由于其既使用常规燃料油作为动力,同时又辅以电来作为补充,在油耗水平与碳排放量都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它作为一种替代能源的过渡阶段得到了普遍认可。在以电力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技术中,混合动力技术成为了最早量产化的技术。作为连接电动汽车时代和内燃机汽车时代的过渡产品。混合动力技术无疑是个不错的折中选择。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混合动力已经基本成熟,不但日本车企大量投入,而且德国奔驰、宝马等车企也纷纷开发出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型。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也几乎到处都是混合动力车型,连法拉利599 Hybrid、保时捷Cayenne Hybrid、奥迪A8 Hybrid等豪华车都开始了混合动力方案,混合动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节能环保,它也开始跟豪华、性能等词汇靠拢。

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国内外厂商极力推出可望量产销售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使我们看到了“绿色”汽车真正在不久的将来走近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切可能性。

通用汽车公司此次展出了雪佛兰Volt插电式混动车,不过此次展台上的已经不再是概念车,而是从预装生产线上下线的第一批商品车。

雪佛兰Volt混合动力车采用一台额定功率为45kW(峰值输出功率为120kW)电动机驱动前轮的方式,配合1.0L排量3缸涡轮增EECOTEC汽油发动机以及最大输出功率为53kW的发电机。发动机和发电机安装在车前部的发动机舱中,锂离子充电电池则配备在车辆的中央通道位置。

雪佛兰Volt混合动力车的车载电池采用锂离子充电电池,其容量为16kWh,这是目前销售的丰田普锐斯(Prius)装备电池容量的12倍。这套锂离子电池可以利用家用电源充电,充电一次可作为电动汽车行驶约64km。同时,Volt混合动力车每天仅需一个110V接口充电6h即可充满。一旦电池即将耗尽。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此时耗油量相当于2.4L/100km,这样的油耗是传统混合动力车和汽油车所望尘莫及的。

虽然是一种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但雪佛兰Volt采用了容量高达16kWh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已经可以和不少纯电动汽车相媲美,大容量电池也将雪佛兰Volt从混合动力汽车的范畴更多的拉向电动汽车。尽管高昂的电池成本将这款雪佛兰Volt混合动力车的售价推至4万美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具有出色性能表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无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本届车展期间,大众汽车公司了其全新大众旗舰SUV车型――途锐混合动力版(图10、图11)。该车采用强混的油电混合方式,其混合动力系统由TSI发动机和电动机构成。其中,V6TSI机械增压直喷发动机输出248kW,电动机输出35kW,两者同时最大可提供283kW和580N・m的动力输出。混合动力途锐的0-100km/h加速时间也因此达到了6.5s,极速240km/h,油耗为7.4L/100km。该车型在纯电动模式下可加速至48.3km/h。

毫无疑问,丰田汽车公司的普锐斯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多的混合动力车型。虽然丰田新一代普锐斯已经在全球市场展开销售,并且很快国产车型也将上市,不过此次丰田却将展出的重点放在电池容量更大的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看来通用雄心勃勃将于今年年底推出的雪佛兰Volt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不是第一批试水的插电式混动车。

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所采用的发动机和电动机与第三代普锐斯相同,只是充电电池从现有的镍氢电池改为可用家用电源充电的松下锂离子充电电池,在230V电压下充电仅需1.5h便可以将电池完全充满。由于电池容量的大幅增加,插电式版本的普锐斯纯电动行驶里程提升到了23.4km。尽管这一纯电动续驶里程与雪佛兰Volt所能达到的64km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由于雪佛兰Volt采用串联方案,而普锐斯采用更为复杂的混联方案,因此在实际节油效果上,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动车甚至比Volt更加省油。由于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动车在适合发动机经济运行时会启动发动机,从而降低电动机耗电量,因此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动车的油耗仅有1.75L/100km,较雪佛兰Volt油耗还低27%。另外,由于普锐斯插电式混动车的电池容量较雪佛兰Volt少2/3,因此在售价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进入混合动力车领域较早的本田汽车公司一直坚持采用辅助混合动力技术来实现更低的油耗和排放。本田公司此次展出的新一代混合动力车Insight(图12、图13)的混合动力系统成本较现款本田思域混合动力车型所使用的混合动力系统成本降低50%。

本田新一代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系统依然采用现有车型使用的“IMA”(综合电机辅助系统)原理。但是新开发的IMA混合动力系统将彻底修改设计理念,更加追求小型化、轻量化及构造简单化,从而实现大幅的成本降低。尽管混合动力系统成本大幅降低,但是节油效果和排放性能却比第四代IMA混动系统有较大提升。使用了本田最新的IMA综合电机辅助系统,搭载1.3L汽油发动机和10kW无刷电机,本田Insight油耗为5.7L/100km。

宝马、奔驰、保时捷等欧洲汽车品牌,也都在本届车展上展出了使用混合动的概念车或量产车。

广汽丰田生产的凯美瑞混合动力轿车,4月12日在广州刚刚下线。北京车展成为凯美瑞混合动力在国内量产以来的首次亮相。凯美瑞Hybrid的混合动力系统应用了丰田的现有成熟技术,由一台最大功率109kW的2.4L直列4缸发动机和一台最大功率29kW的电动机提供动力,并匹配CVT无级变速器,电池组则位于后备厢内,官方数据显示其油耗可以达到6L/100km的水平。与消费者已经熟悉的普锐斯一样,凯美瑞Hybrid在低速启动时仅靠电动机驱动行驶。在一般行驶状态下则由发动机和电动机分别驱动,在全力加速时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而在减速时发动机将停止工作,刹车所产生的能量也会被转化为电能。在油耗方面,凯美瑞混合动力轿车比同排量汽油车型节油40%,各项排放更是大为降低,环保性能优异。

在国内最先实现混合动力汽车量产的长安汽车,本届北京车展带来了新能源微车混合动力版“奔奔i”。该款市场名为“奔奔i”的电动车在纯电力驱动下,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20km,0-100km/h加速时间为16s,快速充电时间为半小时,慢速充电时间为6h,一次充电最大行驶里程可以达到150km,100km能耗仅为10kWh,可以达到零排放。奔奔MINI电动汽车于去年12月初在重庆试产下线,今年将实现产业化和量产。下半年正式上市销售。长安汽车表示,到2012年长安自主品牌的所有产品都将“混动”。

比亚迪前身作为一个电池厂,在电动车的领域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在本次车展上比亚迪推出了F6DM混合动力轿车。F6DM除了搭载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外,引人注目的是其自主研发的铁电池。铁电池具有容量大、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势。这一点是普通镍、锂电池所不能相抗衡的,因此F6DM在混合动力上更具竞争力和发展力。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F3DM双模电动车,成为全世界第一款实现商业化的混合动力加电动双驱动汽车。本届车展,F3DM和续航能力400km的E6纯电动出租车成为比亚迪展台上的亮点。

此外,北京车展上展示混合动力汽车的还有东风、海马、上汽、一汽、华晨等。

三、呵护备至的行车安全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机动运载工具,其基本的功能和要务是实现人或货物平稳安全地在不同目的地之间迁移。然而,多年以来,随着全球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和车辆行驶速度的提高,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环境中,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汽车乘员或行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亡。因此,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也一直成了汽车制造商和技术人员不懈追求的热点之一。

无论汽车的DNA会有怎样的变化,它的安全性永远引人注目。历来注重安全的沃尔沃汽车公司在本届车展上打出了“城市安全系统”的旗号。早在XC60上,沃尔沃就加装了城市安全系统。沃尔沃在本次车展上推出了新款S60。在S60上,城市安全系统将成为标配,而带全力自动刹车的行人探测保护系统将成为选配。全球最领先的安全系统技术将使沃尔沃的“安全”根本更加坚实。

这款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高配具有世界首创的主动安全科技――带全力自动刹车的行人探测保护系统。该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行人交通意外死亡率。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置于车上的雷达和摄像头会对行人、车辆、道路进行探测,它们会把不同的物体进行编码,如果有人走入汽车的行进路线即会发出警告,在车速小于35km/h时,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对警示做出反应,带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行人探测系统可使汽车避免与行人相撞。在较高的车速下,尽可能在发生碰撞前减小车速。沃尔沃汽车公司用了5年的时间来开发带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行人探测系统,并且在世界各地进行了路试,以涵盖所有可能的交通行为差异、路况和气候。该系统的自动应急措施要视当时车速而定,如果车速过高,系统会选择减速。比如车速是60km/h,系统会把车速降到30km/h。沃尔沃汽车的安全技术发展理念就是“2020年实现沃尔沃汽车无致命事故或严重伤害事故”。这种基于雷达和摄像头的系统可以探测车前的行人。

除沃尔沃外,福特汽车也把安全技术放在了展台的主要位置。他们展出盲点侦测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和集成制动辅助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福特的工作人员介绍,盲点侦测系统集成了两侧来车警示功能,当两侧车距较近时仪表盘能够给予显示。而另一种安全系统会在道路不畅时自动降低车速,以维持车间距。万一碰撞难以避免,系统会自动为制动系统预加压,激活电子制动辅助系统,帮助车主更快地停车。

斯巴鲁在其展出的概念车上还应用了革新性驾驶辅助系统“EyeSight+”(图14),该系统可以提供车辆与道路对车辆之间的沟通功能,利用独特立体式摄影机提供车体防碰撞预警功能。对于车辆、行人与机动车皆能提出辨识与事先预警。比如在高速路上,驾驶人员疲劳驾驶,没有注意到与前车保持距离,这一系统就可自动根据车速以及摄影机探测到与前车的距离,在有可能发生碰撞之前发出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