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发展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

篇1

关键词:江西;光伏产业;SWOT分析

一、引言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全球主流学者认为人类在经历了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石油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未来25至50年时间内,将进入以新能源使用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能源革命与互联网技术、新材料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每个建筑都是一个发电厂”的梦想,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电力共享,从而彻底摒弃给地球带来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的化石能源,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理念,就是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出版的《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十二个见解》,其中第一个见解就是“太阳能和风能决定一切”。在国内,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在出版的《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中认为虽然风光并举的总体方针没错,但是并非每种新能源都能担当“能源革命”的历史重任,能帮助实现“每个建筑都是一座发电厂”美好愿景的主要就是光伏发电。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等政策,在多个层面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江西作为国家新能源试点的主要地区,具有发展新能源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会,加快发展新能源,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多元、绿色和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增加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光伏产业代表当今世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方向,作为江西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产业是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和“亮点产业”。江西光伏产业在经历了短暂初生期,快速增长期,调整阵痛期后,面对当前光伏产业的复苏迹象亟待科学分析其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而制定合理的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对将其培养成为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西光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西光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生期,在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后遭遇了2011年和2012年的调整阵痛期。当前光伏产业已出现复苏迹象,究竟会如何发展江西光伏产业,取决于对光伏产业的分析认识和策略选择。SWOT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又称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

ties)和威胁(Threats),对企业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定位后,用于在制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借助SWOT分析方法,可以系统地、客观地认识江西光伏产业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1)产业自然资源储量丰富。江西省拥有丰富的用来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晶硅原料――石英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石英储量将近2000万吨居全国首位,其品质优良二氧化硅含量可达99.5%以上。岩盐探明储量100亿吨以上,萤石探明储量近1000万吨。天然的优质资源禀赋为江西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持续、稳定、安全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保障。(2)产业智力资源密集。江西省在光伏产品研发以及相关人才培养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是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之后,世界第二所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光伏学院,同时也是是中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具有完整的实验平台和较强的研发能力。2008年新余学院设立了全国首个光伏专业,培养从事光伏相关产品的生产运行、技术管理、检测和质量控制等人才。南昌理工学院太阳能光电工程学院在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光伏系统工程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太阳能专业特色职业学院。同时,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也落户新余,赛维LDK获批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江西省在光伏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3)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3年,江西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9.5亿元,并已形成了硅料2.6万吨、硅片7450兆瓦、电池片2235兆瓦、组件3728兆瓦、薄膜电池130兆瓦的生产能力。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检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的产业监测雷达图显示,江西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平、竞争能力、创新能力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细分指标中,也只有创新投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细分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4)产业集中度高。截止到2012年,江西在册光伏企业达170多家,投产企业70多家,海外上市2家,在建项目60多个,总投资逾千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新余赛维LDK、新余瑞晶太阳能、上饶晶科能源、上饶光电高科、九江旭阳雷迪、南昌LDK太阳能等为龙头企业,以新余、上饶、九江三市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规模前十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行业总量的75%,行业集中度较高。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1)集群效应尚未显现。虽然江西光伏产业的总体经济规模仅次于江苏,位居全国第二,但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数量不多。光伏企业依然依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的扶持政策等打造中国式的竞争力,导致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区域配套协作较少,产业合作深度尚需进一步挖掘。除新余外,其他地市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整体集群效应不够突出。(2)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产品出口”与“技术进口”是江西乃至全国光伏企业共同面临的产业链困境。虽然我国已启动光伏应用市场,但国内光伏产品消费仍十分有限,96%以上的光伏产品以及

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都用于出口,行业发展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这使得光伏产业命运受控于海外,一旦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光伏产业就将面临停滞或倒退的窘境。近几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能源政策调整、相关补贴下降以及与欧美等国已发生的多起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贸易纠纷,都会直接影响到江西光伏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多晶硅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晶硅电池生产用精细高档设备仍依赖进口,薄膜电池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另外,在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成为江西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痛点。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1)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球极端气候异常和PM2.5飘升等等现状都为靠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时代敲响了丧钟,能源危机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光伏产业前景依然看好。2002~2011十年间,全球光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3%。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更超乎人们的想像。2003~2007五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1.3%。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产业。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各国发展新能源新的动力之一。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市场的投入。全球有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形式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推出新能源政策,补贴太阳能发电,成为光伏发电装机的主力市场。中、韩、印、非等新兴市场也开始启动并迅速崛起。光伏发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预计将从2010年的0.2%,发展到2020年的1.3%,到2050年将达到10.8%。(2)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扶持。为了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支持光伏发电的国家层面政策。江西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发展规划(2009~2015)》、《促进我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快推进全省光伏发电应用工作方案》等省级支持政策,并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万家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纳入项目除享受国家规定电价补贴外,还将享受3元/瓦的省专项资金的初装补贴,超过5 KW部分按1.5元/瓦补贴。列入全省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万家屋顶项目除外),建成并通过验收后,在享受国家补贴基础上,按发电量每度电给予0.2元补贴,补贴期20年。

(四)威胁分析(Threads)。(1)国际欧债危机与美国“双反”同在。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占据全球光伏需求量80%的欧洲市场急剧萎缩。雪上加霜的是占据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10%的美国自2011年10月起,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双反”调查,这也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认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双反”成立,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和14.78%~15.97%反补贴税,对国内光伏市场给予重击,同时引发了在全球范围内光伏贸易争端的连锁反应,使整个产业链陷入混乱。美国之后,欧盟、印度也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2014年1月美国再次展开针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7月初裁认定补贴幅度为18.56%至35.21%,随后欧洲太阳能代表机构向欧盟控告中国光伏企业违反反倾销协议,涉及赛维与晶科两大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江西光伏产业复苏之路再次遭遇挑战。(2)国内重复建设严重与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并存。金融危机过后,新兴产业因此受到各方面关注和追捧,一些尤其是风电产业和光伏产业,被一些地方作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解决危机之道。国内许多地方都积极上马光伏企业,据了解,全国至少有17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地区的支柱型产业,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省内各市、县的情况也类似,一哄而上,缺乏有序发展。同时,江西省内光伏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不仅带来企业相互间的过度竞争,也制约着光伏产业科学发展和整体转型升级。(3)新型太阳电池的潜在威胁。按照技术成熟度分类,市场化最高的晶体硅电池属于第一代太阳电池,而第二代太阳电池中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太阳电池、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砷化镓太阳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等薄膜太阳电池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第二代电池以其价格低廉、转化效率高和工艺简单等优势正在挑战晶体硅电池的地位。而第三代新概念太阳电池如叠层太阳电池、热光伏电池、量子点太阳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等等不断的提出,其实验室效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其他传统太阳电池。江西对于此领域内技术门槛高的太阳电池未完成完成相应的技术储备,也没有进行前瞻性布局,使得江西光伏产业未来很难在太阳电池新老交替过程中保持现有竞争优势。

三、江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战略

运用SWOT分析制定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和消除威胁,寻求未来的可选战略集合,包括:SO(Strengths―Opportunities)策略,考虑优势和机会,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WO(Weaknesses―Opportunities)策略,考虑劣势和机会,使劣势趋于最小机会趋于最大;ST(Strengths―

Threats)策略,考虑劣势和威胁,使优势趋于最大威胁趋于最小;WT(Weaknesses―Threats)策略,考虑劣势和威胁,使劣势和威胁因素趋于最小。

(一)SO(Strengths―Opportunities)策略:把握政策红利,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实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发展光伏产业不仅顺应了世界潮流,而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江西光伏产业应抓住当前产业复苏的大好机会,充分利用利用省内矿产资源丰富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链条,加强“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产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品牌塑造的转型升级,使江西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

(二)WO(Weaknesses―Opportunities)策略:加快产业集聚,强化自主创新,拓宽海外市场,启动国内市场。江西光伏产业要把握机会,变劣势为优势:一是要加强块状特色经济,在光伏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新余、九江、南昌等地应加强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在继续保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以太阳能电池高效高质和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方向,推进光伏产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赢取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在积极拓宽海外市场的同时不断挖掘国内市场,降低光伏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改变光伏产业“国外节能,国内耗能”的出口创汇模式。

(三)ST(Strengths―Threats)策略:审慎海外设厂,独辟细分市场,加大新技术储备。面对外部威胁,国内光伏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一是要启动海外设厂计划降低欧洲市场比重,分散风险,把主要客户锁定在不受“双反”影响的地区以及付款条件好的客户。但是海外设厂成本到底增加几何,需要具体产地具体分析,不应盲目上马,而应提前布局,如晶科的海外工厂主要是南非工厂,以满足南非市场为主是早有布局,并非针对欧美“双反”。二是要开辟细分市场。光伏企业既有公用事业市场,也有住宅民用市场,应进军已有的并开拓未有的细分市场,针对各类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消费光伏产品。三是要加大新技术储备,以应对技术新老交替的威胁。

(四)WT(Weaknesses―Threats)策略:合理降低产能,积蓄腾飞力量。在产业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同在,即企业存在内忧外患,面临生存危机之时,企业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科学考察与严格评估自身企业实力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坚决淘汰污染重、效益差的产能,开发新工艺,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进行设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努力开辟新市场或等待原有市场的复苏。

参考文献:

[1] 王薇. 促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以光伏产业为例[J]. 企业经济,2011,08:121-123.

[2] 陈枫楠,王礼茂.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2,02:287-294.

[3] 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 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1:116-125.

篇2

关键词:新能源;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煤、石油、天然气大量消耗,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急剧短缺,同时也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发展可再生资源,优化能源的使用方式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开发和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光伏产业的发展背景

1999年底,石油价格10美元一桶,2005年,升至大约50美元,到了2009年,升至约100美元。石油价格大幅度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供需失衡”。全球范围内面临着化石能源价格日益上涨的困境,所以可再生资源将扮演“拯救人类文明”的角色。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中长期的可再生能源及光伏行业发展的规划。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起步迟,与风力发电相较,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也较少。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扩张突出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非理性扩张的问题,例如江苏某太阳能生产企业,全盛时期的产业额高达13亿美元,但企业并没有把钱投资在太阳能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而是继续投资在产业的扩张上,一味地追求增加利润,导致产能大幅度扩张,产量急剧增加,出现产能过剩的早期预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是认为有足够的市场,接着扩大产能,结果市场上产能过剩,企业之间低价竞争加剧,形成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2.缺失核心技术

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业,目前,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才梯队。持续稳定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强大的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我国在该方面的人才培养速度已经跟不上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尤其是在高端领域,企业依靠海归和国外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缺乏核心技术人才是光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障碍。

3.政府干预过多

国家大力扶持光伏产业,无论在项目审批、税收、用地、信贷上都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这就给了投资商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只要进入光伏产业就能赚钱,使光伏产业急剧发展,产能大幅度扩张,致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多的公司濒临破产。

三、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1.总结光伏产业的发展规律

国内光伏产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放缓,经营效益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期。在人口红利下,低廉劳动力成本促进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两头在外”的模式严重制约着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即原材料进口价格高和产品出口利润低,导致企业利润微薄,企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为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深入总结和探寻光伏产业发展规律,针对风险采取一定手段和方法予以化解,并结合规律形成一整套的风险应对和发展体系,以真正推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2.开拓国内光伏市场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市场以海外为主,这样的经营和发展模式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比如,技术壁垒的出现直接造成国内光伏产业海外市场销售额急剧下滑,许多企业都濒临破产困境。对此,在全新的市场形势之下,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市场至关重要。首先,国内光伏产业应积极开展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政府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对于西北、中部等城市和地区,在自然资源贫乏的情况下,可利用光伏电站满足地区电力能源需求。其次,国内光伏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研发适合于个人家庭的光伏产品,开拓全新消费市场,增强产业稳定性,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

首先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光伏产业应与国内研究院和高等院校加强联合,通过长效科研攻关机制实现技术工艺上的突破,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除了从生产角度降低成本之外,同样可以从使用寿命和维护角度,提升电站的整体使用寿命和效果,这同样也是有效降低发电成本的方法。

4.落实各项帮扶政策

作为重要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能源短缺等危机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光伏企业前期投入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的大力帮扶和支持。

目前,全球范围内光伏产业发展较为可观,其中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这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针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相机颁布和推行了一定的鼓励优惠政策,但是在力度上仍有所不足。对此,国家政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光伏产业的关注,调整光伏产业战略地位,制定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为光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为解决光伏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瓶颈,国家政府也应该积极拓展资金获取途径,建设和开通全新的融资平台,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单位紧盯政策,盲目上马项目,利用国家补贴政策,贪图眼前利益,靠政府补贴生存等。因此,在项目的立项、审批上就要求相关部门加以甄别。

四、结语

我国光伏产业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必须要不断总结和吸取长期的发展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不断降低光伏产业成本,协调国内外光伏市场,全面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琦.分布式光伏发电:中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篇3

作者:陈育明 定价:48.00元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本书系统介绍了太阳能LED照明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构成和设计应用。全书共8章,第1章简要叙述了太阳能LED照明技术的背景、意义和基本原理;第2~5章主要介绍了构成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各部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特性,包括了太阳电池、LED光源、蓄电池和控制系统;第6章介绍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设计;第7章介绍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应用情况;第8章介绍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安装和维护。

本书可供从事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应用、研究和管理的相关科技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高等院校、专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参考。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应用 》

作者:杨贵恒、强生泽、张颖超、郑勇 编著

定价:39.00元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本书紧紧围绕我国节能减排工程计划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方针与宗旨,以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讨论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及其应用技术,将光伏发电技术基础知识、光伏发电系统工作原理、光伏电池与阵列、储能装置、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能变换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有机结合,以供读者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参考。

本书通俗易懂,把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0)》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编写

定价:98.00元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本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编写,全书包括6篇,共39章,对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生物技术发展前沿与热点、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生物技术专利分析、生物产业投资情况、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从多角度对中国生物产业状况进行了清楚的透视和实在的分析,对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现酵微生物实验技术(第二版)》

作者:诸葛斌、诸葛健 主编

定价:45.00元 出版日期:2011年3月

本书延续了《现酵微生物实验技术》(第一版)编写中“图文并茂,有论述,有操作,有结果”的特色。在内容上保留了显微技术、微生物细胞特殊结构的观察、噬菌体、标记菌种获得与应用、原生质体系列育种技术和固定化细胞生物转化等实用技术,并结合本研究室近几年的研究经验,对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部分实验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基因敲除、定点突变、表达蛋白提纯等实验技术,使该章节体系更完善。

新增了第八章“菌种保藏与机构”和第二章中“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形成及观察”等相关实验技术。

《基于生物质的环境友好材料》

作者:张俐娜、陈国强、蔡杰、

周金平 等编著 定价:48.00元

篇4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政府补贴。

1 光伏产业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1。1 产能严重过剩。

据欧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实际产能达到63GW,产能过剩率约50%。由于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产能仍将严重过剩。我国产能增加是推动全球产能持续增长的主因,而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薄弱甚至亏损。

1。2 市场过度依赖外需据。

2011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海外,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15%,而欧盟市场占比约60%[1]。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国内企业,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在征收高额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后,出口量明显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下降到287MW,同比下降了18。23%,较第一季度(766MW)下降了62。53%。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更广,包括了光伏产业几乎全部产品,其不利影响会更大。

1。3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多晶硅企业低价竞争策略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致使我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亏损较为严重。

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净利润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2013年3月,因无力偿还71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2 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1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电费、土地和投资等补贴模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破坏了市场规律,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2。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大了行业危机。

国内光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风险来临时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期阶段,重规模、轻效益、好风险的扩张模式导致光伏企业的负债率超过90%,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加剧了经营风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向日葵等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企业激进扩张而风险管理失控等累积的内因。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有企业倒闭,将引发其他企业相继倒闭,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末兴起,但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并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但是光伏产业下游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与节能减排完全背离的“新能源出口、碳排放自留”现象。这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深受国际市场变动的牵制,存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4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并且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过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的模式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虽然政府补贴直接给了光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但并未有效地拉动光伏产品需求。另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光伏市场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光伏企业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适度降低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光伏市场还很狭小,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和其他边远地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意图快速释放国内需求市场,光伏企业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发展国内市场。2012年4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 709MW;9月,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 10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 000万kW;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承诺免费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服务,允许多余电力上网,并且全额收购多余电量。此项政策标志着光伏产业将逐渐由大型地面站建设转向独立、分布式工程。

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中大型荒漠电站的装机占比为73。4%,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系统装机量,但是西部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客观上使电能直接在用户侧消纳成为可能,远比从西部荒漠向外输电更为经济,尤其是符合作为补充性能源定位的光伏电能属性。分布式发电市场容量和项目回报率均高于大型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示范项目是未来国内发展的重心,待分布式补贴细则出台后,行政力量的推动将促使国内分布式市场迅速崛起。

3。2 适度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价格互补。

1)拓宽产业链随着分布式光伏工程的增多,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来销售产品,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2)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伏电池市场,从销售光伏面板和充电器为主,转为推出更多的光伏应用产品,如太阳能水泵、太阳能家庭供电设备等。

3)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尝试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直接开通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网上零售[2]。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综合目标。

3。3 转变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理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光伏租赁是美国光伏企业一种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以Solarcity、Sungevity为代表),可以为用户提供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通过收取客户的租赁费,在未来20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租赁模式创新贯穿融资、安装和运营环节,合理地顾及各方利益诉求。销售电价高于光伏发电成本、日照条件好、完善的政策配套和金融体系是租赁模式在美国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发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高,对发电设备生产商方面来说,原材料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制造成本高昂;对电力生产终端太阳能发电厂或是独立的个体光伏发电系统用户来说,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用太高。利用变售为租的新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下游企业的初次设备采购的成本,减弱电厂或系统使用客户的压力,先保证开工生产或使用,分期付款;同时形成配套的安装维护系统,费用依然可以分期付款,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举。

以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利用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实现双螺旋式的协调创新,最终化解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

1)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企业应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更经济、电能转换率更高和发电成本更低的光伏产品生产技术,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2)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强应用创新,在新产业或新领域中寻找产品的新用途,从而提高效用[3]。许多光伏产品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家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代替高额的远距离传输。但光伏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发电,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宽光伏发电的应用渠道,降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移动基站等产品的成本;或将光伏发电与其他营收方式相结合来降低发电成本,这种应用方式包括光伏发电与蔬菜大棚、制冷采暖、大型化工企业结合等。

4 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4。1 加快转变光伏企业“走出去”方式。

1)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斡旋,并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光伏企业应当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力争在诉讼过程中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要从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不存在倾销的抗辩,在判决中争取获得不存在倾销、只存在轻微倾销或者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

2)到海外设厂或投资海外光伏电站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短期内规避贸易壁垒,消化庞大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导致企业库存巨大,关闭产能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奈选择。转移部分产能到海外,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短期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金额较高,因此投资海外光伏电站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环节的利润率也高于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海外投资和运营光伏电站可以 更 好 地 树 立 光 伏 企 业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和形象[4]。

3)转战新兴光伏市场每瓦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2007年的超过4美元下降到现在的0。6~0。8美元,大批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具备了使用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开始涌现,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也在迅速崛起。新市场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美国、欧盟对光伏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并为此想方设法不断打压我国光伏企业;另一方面也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应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太阳能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4。2 有序推进兼并整合。

我国光伏行业经过萌芽、缓慢发展和迅猛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反思整合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在苦撑待变,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还未出现。但是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入,不少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库存难以消化的问题,部分企业破产在所难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整合是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产能在吉瓦(GW)量级以上,企业主要以组件生产制造为主,并且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市场整合中握有竞争优势。如若仅靠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则此过程势必漫长且残酷,即使胜出者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可能有损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普遍存在亏损,并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配角,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

4。3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相当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一些专用原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标准检测设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应该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增加核心技术投入。

依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同时,也很可能逐渐以度电补贴替代初装补贴模式。这就要求光伏产品组件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实现更多的电力稳定输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高效率、大功率和低衰减率的方向转变,这对光伏企业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产品质量把控和高规格组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具体技术方面,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通过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还要积极发展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效率。硅片企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单晶、准单晶上,争取在增加有限的成本下,较大幅度的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环节应关注开发高效电池技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和背面主栅电池等。

5 完善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1 优化行业竞争环境。

为避免光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必须优化光伏行业的环境。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维护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的有效引导,规避产业风险。产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光伏市场,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5]。

作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若干意见》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及薄膜太阳能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将要出台。准入条件将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数据,作为引导未来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性指标。未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将受到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严控。在全行业引入准入标准,将加速光伏产业整合的步伐,并且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对光伏行业整体将产生长远以及积极的影响。

5。2 完善光伏补贴政策。

1)改进我国的补 贴政策。

我 国应该 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制定对有关行业地区或部门的法律或法规,使补贴有依据,更加公平合理。我国目前还有多种不规范的补贴类型或方式,其中一些与WTO反补贴规则相悖,或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误解与分歧。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应改变补贴方式,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

2)转变补贴方式。

为提高国家投入的经济性并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必须转变现有光伏补贴方式,逐渐将从产品销售、安装等供给端进行补贴,转向对光伏的应用端进行补贴。

如“金太阳”工程发电项目应从“事前装机补贴”,即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进行的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即根据实际发电量采取度电补贴的“先发电后结算”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从补贴发电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的差值,改为补贴用户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销售电价的差值;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从“最低价中标”模式,即通过竞标将合同授给要求最低补贴的企业,改为借鉴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的“低价中标次低价合同”模式,即在评标中出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但以投标中次低价确定为补贴额[6]。

6 结语。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面对光伏产业的危机,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拯救光伏产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Alim Bayaliyev,Julia Kalloz and Matt Robinson。ChinasSolar Policy:Subsidies,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C]。December23,2011。

[2] 李钢.基于价格竞争力的我国光伏业“双反”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3(1):45-47。

[3] 王维成,朱欣民.创新双螺旋理论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8-131。

[4] 史丹,白旻.美欧“双反”情形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2(12):15-20。

[5] 朱晋伟,孙江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25-128。

篇5

(1.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提出基于光伏产业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的几点新思考,以学生充分就业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探讨徐州工程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如何开展专业建设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关键词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我校当年为了和省内高校进行错位竞争,选择将光伏方向作为应用物理学的突破口,从专业开设至今,为省内外各大光伏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期间,光伏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外部影响严重,无论是电池组件,还是多晶硅的产量增长率均下降严重,近九成光伏企业停产或处于停产边缘。2013年以来,在国内多项利好政策带动下,光伏产业逐渐恢复,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景气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合理的专业建设来应对产业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相关高校光伏方向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光伏产业辉煌时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采取粗放性的教学,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修改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对于提高该方向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也对于日后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及自身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2009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2009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2009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2011年,对于2012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009版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2.26%,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14.41%,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 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LED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2015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目前已经开设《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我院2014年12月8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 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光伏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产业波动较大,对于将来要从事该行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恰巧处于谷低时期的毕业生,对于该行业的从事热情较为低。我院当前专业的生源超60%来自富裕的苏南地区,该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较高,就业地区也有明显的倾向。据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该公司在西部地区长期从事营运、管理的职工中,来自于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当小。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应该要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就业观、区域观要加以引导。

通过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而本文所考虑的几个问题,部分已经在专业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有助于我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能够真正实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方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和三大平台的互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打造,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普通本科转型应用型本科大潮中,我院应用物理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2]徐燕,刘永生.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61-162.

篇6

1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 2009 和 2012 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 2009 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 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 2009 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 2012 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 2011 年,对于 2012 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 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 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9 版和 2012 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 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 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 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 版的培养方案中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选修课程、 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 2.26%,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 14.41%,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 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 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 LED 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 2015 级学生中开设《

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 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 我们目前已经开设 《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 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 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我院 2014 年 12 月 8 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篇7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

随着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成本逐步降低,新能源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都在国外,而重大的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基本靠进口,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过高,不仅使得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造成国内风电、核电等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在内需萎靡,国际市场利润空间受控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要想壮大成国民支柱产业前景渺茫。而自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与国内环保压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当前如何克服发展的技术瓶颈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1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膨胀,但由于扩张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这种“虚热”的状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①风电产业——失衡的产业链。中国风电产业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连续4年实现新增装机容量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1221万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竞相上马的风电项目背后,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效益,风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0.37%。同时,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kW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国内风电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机组质量和电网模式制约等方面。

而从风电产业的产业链上来讲,严重失衡。今年上的风电项目都集中在风机制造一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风电场建设的高歌猛进,催生了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使得风机制造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风电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所以我们说风电过热过剩其实指的是风电产业的这种结构性过剩。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尽管风电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生产企业走的却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②光伏产业——国外环保事业的打工仔。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工业体系大约在0.21美元左右,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于火电价格的成本。而且成本还将进一步的下降,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光伏产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的增长期。我国光伏产的发展也是随着国外的需求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其扩展主要在海外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至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安装量将不会超过300MW,因此目前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仍将在海外。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产业扩张迅猛,价格回落预期强烈,多晶硅行业的暴利时代将逐渐走结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下游光伏需求,许多曾出台庞大扩产计划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将推迟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项目,近几年将发生无情的洗牌。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将摆脱多晶硅原料产能瓶颈,行业毛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但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晶体硅,我国矿产储存很少,因此不得不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这种发展模式无疑等同于担任着国外环保事业“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新能产业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推广很快,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3284万m3,占全球安装总量的70%以上,产业形态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2008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90万t,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的进程还很缓慢。总体来讲部分新能源细分产业在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虽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还不错,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行业的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泡沫无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又一隐患。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大多规模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技术的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效率和能力。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战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幅缩减了产业的利润空间。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目前太阳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性能,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上游产品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单晶硅基本都靠进口,由于前期生产过快的扩大,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后期的发展不容乐观。

②设备与制造技术落后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个问题在风电、核电等产业都很突出。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是风电发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

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MV,丹麦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MV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新能源并网应用技术滞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费瓶颈。我国风电、光伏电站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后,电网负荷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人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对电网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kW,但其中仅有800万kW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将来新能源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电网的系统接入、并网技术标准、并网管理等方面开展突破性工作。

3 对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应该做好超前布局和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不足的软肋,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

②建立起行业标准,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积聚式发展。

③加强示范与应用,推进关键技术与产品产业化。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重点包括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能够促进光伏发电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围绕成形燃料开展能源作物的育种、繁育等高科技产业化;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通过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与应用,从而推动这些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商业化,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并网光伏;市场风险

0 引言

作为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而利用太阳能发电具有环保等优点,且不必考虑其安全性问题。这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在能源短缺,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的我国,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太阳能将越发重要。

1 应用背景及技术依据

有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10年间全世界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增加34倍,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5456MW,组件产量已达6791MW以上。受国际市场影响,近5年内,我国太阳能相关产品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0%早在2008年,太阳能电池在我国产量已超过2000MW,占据全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技术应用依据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财政部《关于组织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施意见》〔计高技(2000)2433号〕;《国家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 太阳能产业前瞻

2.1 产业技术优势

根据联合弓公布数据,按现有人口增长趋势,2050年全世界人口达到89亿。人口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能源消耗的增长,届时能耗将是现在的三倍。可再生能源将提供未来能源的50%,达到现有能耗的2倍之多。中国能源界的权威人士预测,在2050年的中国总能耗中,煤占据30%~50%,其余50~70%将依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生物质能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发电、风力发电、海洋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许多可再生能源中,目前在国际能源行业和研究领域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光伏发电有无可比拟的优点:1)充分的清洁性;2)绝对的安全性;3)相对的广泛性;4)长寿命和免维护性,5)实用性;6)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

1954年当世界上第一块实用的硅太阳电池与第一座原子能电站于同时在美国诞生后。由于太阳能本身的分散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等特点,也由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理论、材料和器件研究的难度,原子能逐渐成为新能源的主角,太阳能则被甩开距离,局限在实验室研究。美国建立了光伏发展基金,日本则出台“新阳光计”,欧盟了“可再生能源白皮书”,都将光伏发电优先项目。

早在2000年,世界经济研究所,就曾经提到光伏是21世纪世界高新技术聚集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德国和欧盟七国早在1999年就声明不再新建核电站,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之后,核电的不安全性再次被重视起来,德国更是开始加快进度关闭现有的20座核电站。在技术层面上,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能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

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先后发起的大规模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刺激和推动下,世界光伏工业近年来保持着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目前世界光伏发电累积装机容量已超过2500MWp。

中国太阳能光照姿源丰富,有近6000万无电人口,具有广阔的光伏发电前景。中国光伏工业整体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先进行业水平比,还在起步阶段。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节能环保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光伏产业同其他绿色环保行业一起快速发展起来。对比国内外光伏工业的发展实践,中国亟需一个统一的国家光伏发展计划来指导我国未来光伏工业的发展。

2.2 太阳能电池产业现状分析

随着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太阳能电池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特点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和政府的重视。在他们制定的鼓励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推动下,多晶硅材料和太阳能电池产能迅速释放。 如上文应用背景中所述,整个相关产业规模出现35倍的增长。在国外产业和资金的示范效应下,我国的上游多晶硅和下游太阳能电磁产业都迅猛增长。早在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35%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据统计,太阳能电池企业平均产能65MW,产量32MW。2008年全球前十位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中,中国占了四位。这充分说明我国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太阳能产业。中国“973”和“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有关光伏研究的项目就有三项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 市场需求预测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开始下滑,多晶硅价格大幅下降,硅片价格也迅速下降。但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是能源发展的一个趋势,太阳能光伏发电自身具有的清洁、无生产资料成本等优势,在不久将来必将取代部分常规能源甚至成为未来能源的主体。

目前国家出台有“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并推动“送电到乡”工程等的发展。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太阳能相关产业推动发展迅速。到2008年初,我国各应用层面的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100MW),超过50家独立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超过1188MW,太阳能电池产能超过2900MW,位居日本、欧洲之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在2009年3月23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为符合条件的光伏建筑提供最高20元/瓦的补贴。预计在未来的20年-30年里还不可能有其他材料和技术能取代晶硅电池位居第一的地位。未来几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仍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4 基于电力应用的太阳能发展方向

4.1 户用光伏系统

户用光伏系统和独立光伏电站是解决我国边远无电地区居民和社会用电问题的重要方式。在2002年,全国累计推广l0~l00Wp的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近30万台,光伏电池组件总功率6MWp左右,其中10~20Wp的小系统应用较多。随着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户用光伏系统存在一定的市场潜力。

4.2 独立/村级光伏电站

几个千瓦至兆瓦级的独立光伏电站具有质量稳定、维护方便、安全可靠、故障率低等优点,适用于人口相对集中的无电县、乡、村。

4.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对于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由于在电网覆盖的地区,光电应用成本太高,目前没有竞争力,因此我国只在1997年有少许示范性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但作为光伏发电未来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预计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未来l0~20年内将迅速发展。据测算,在距电网距离大于20km,供电负荷小于l0kW的地区,光伏发电具有竞争力。

4.4 通信领域

我国当前最大的光电市场仍然是通信领域,包括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地面站、卫星电视接受差转系统、程控电话交换机、部队通信台站等,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

5 市场风险及解决的措施

市场需求变动风险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产业政策风险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光伏产业上。虽然技术进步对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仍然是常规发电(煤电或水电)的数倍,因此该产业发展目前还是较多依赖各国政府政策的支持。

6 结语

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具有持续推动发展必须性,应当持续开展需求研究与数据收集,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对太阳能的电力应用属性的持续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是电网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金焕、于化丛、葛亮,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01.

[2]Simons R H,Bean A R. Lighting engineering[J].Architectural Press,2001:455.

[3]Corbusier L.Por uma arquitetura[J].Sao Paulo,Brazil:Perspectiva,2004.

篇9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企业面临着亏损、裁员、倒闭、破产甚至光伏老板无奈跳楼。一系列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笼罩在光伏企业家头顶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

去年10月美国掀起“双反”浪潮后,又逐步扩散至欧洲,无疑将中国光伏产业推到了生死边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曾对媒体表示,未来两三年内,光伏企业将超过30%被踢出局。

深陷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应该如何自救,该得到怎样帮助?又该怎样突围?

光伏劫难

10月15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短期融资券兑付公告,此举意味着于21日到期的4亿元“11江西赛维CP001”短融券将会如期兑付。此前,市场一度担心该期短融券存在兑付风险。

即便如此,赛维还有巨大的债务偿还压力。而对于目前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70%-80%的中国各大光伏企业来说,偿债压力是萦绕在身边挥之不去的阴云。晶科能源企业债净值自今年8月以来一直处在下跌通道中,市场对其债务问题也存在担忧。

巨大的债务压力使得很多光伏企业裁员或者削减产能,以此来度过危机。今年以来,赛维共计裁员5554人,占员工总数五分之一以上,到了9月,更是将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新余市政府。另一巨头尚德日子也很难捱,不久前,尚德宣布削减四分之一光伏电池产能,1500名员工绝大部分离职。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中国最主要的两家光伏企业尚德和赛维LDK已经濒临破产,其市值相对最顶峰时已经跌去95%以上,目前仅分别为1.3亿美元和1.7亿美元。中小企业破产者更是不在少数。

于是,悲观甚至绝望情绪油然而生: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产业,似乎整体性地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纵观中国光伏业十多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样板的标签:中国经济需要能源保障,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中国需要告别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制造,而光伏业符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符合高附加值产业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光伏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资本,而且生产过程中的难度已经被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大大降低,而这两项都正符合过去政府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标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人为降低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使得行业迅速繁荣,与此同时,难免泥沙俱下。

在行业发展初期,政府在其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地为了争夺光伏创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入,对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而这些支持暂时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启动。由于光伏业是一个对固定资产需求非常高的行业,一旦投资到位,赛维、尚德、英利等巨头脱颖而出,整个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张。

截止2011年末,全球光伏业中资产排名前三的企业中,赛维总资产为68.5亿美元,First Solar为57.8亿美元,尚德为45.4亿美元,而三家的财产、厂房和设备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56.5%、31.5%、34.6%,资产收入比分别为3.17,2.1,1.44。

由此可见,光伏企业很多技术被凝聚到设备中,技术门槛无形中降低,这意味着,光伏企业最大的难点就是设备投资的资金,而在当前投资热的中国,这并非难事;此外,由于设备占有较高的投资比重,反过来会提高其产品的固定成本,导致一旦产能过剩,企业打起价格战来会不惜血本。

以尚德为例:过去五年,尚德的毛利率除了2011年下降为13%,以及受到美国双反影响,在今年第一季度骤然下降到0.6%,其他时间都在20%左右,这让该公司仍然有利可图。不过赛维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它在2007年时的毛利率还高达32.5%,但随后随着中国各地大量企业进入上游的硅片制造环节,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它在2009年和2011年的毛利率甚至出现负数。与此同时,First Solar在2011年毛利率仍然高达35.1%,此前更是高达40%以上。

由于政府支持和投资过热,中国光伏行业在兴起之初,就已经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今年我国光伏产量在7-8GW,目前产能估计在15-20GW,相当于全世界的消费总需求。根据光伏产业规划,2020年光伏发电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近两年每年新增50万千瓦,2012年后每年新增100万千瓦。反观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造成现在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说到底是我国国内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布局,对产业政策缺乏考虑,企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对中国集体说“不”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可以说毫无还击之力。

我们再从几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看看:赛维2007年的负债率为47%,而2011年已高达87.7%,尚德2007年的负债率为58%,2011年已经上升到79%;相比之下,First Solar在2007年的负债率为20%,2011年大幅上升后,也仅为37%。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对外部资本依赖的模式不仅使得中国企业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反倾销调查,也使得业内恶性竞争不断——在光伏业,企业提高回报率有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投资研发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从而获得回报,一是通过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投资,以期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由于产能过剩,必将导致企业大打价格战,这使得重视研发的企业也无法幸免。必将造成全行业混乱。

自我救赎

据媒体报道,2005年落户江西新余的赛维享受的是当地政府“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不仅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还在土地、供电、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周到服务。然而,即便是这个全天候保姆也拯救不了赛维,这个曾经的“光速神话”缔造者如今正游走在破产边缘。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褚大建指出,中国的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夕阳做法”。光伏名义上是高技术产业,但我们却做成了传统的、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和新工艺设备都是国外的,市场也是国外的,我们就组件加工。听起来很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思路却是老套的。前几年国外供应不够,关卡少,价格卖得很高,现在门槛抬高,关税上升,马上就亏了。

我们来看数据:2009年-2011年,First Solar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3.8%,3.7%和5.1%,而尚德分别为1.71%,1.39%和1.23%,赛维分别为0.76%,0.43%和2.16%。与中国公司相比,First Solar显然更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

而一些地方政府,准入门槛很低,一看是战略型产业,一开始很来钱,就爽快给地、给贷款、给人,一哄而上,扩大产能,根本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他们更看重的是规模和数量。政府浮躁传导到企业,使得企业一味求大,注重当前利益。产业要做强做持久很难,但要一哄而上托起来却总是很快,结果往往是大起大落。

因此在新的产业机遇面前,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采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从夕阳做法转化为朝阳做法,建立一套将支持力度与技术水平相挂钩的奖励扶持措施,彻底放弃过去单纯基于规模的激励政策,真正跟中国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是亟待反思的关键。

已经有国内企业在做这样的尝试。以太阳能电池为例,太阳能电池占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六成以上,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是降低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要想达到1元/千瓦时的“平价电网”电价水平,光伏系统售价要低于8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20%;非晶硅等薄膜组件的单价要低于6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12%。英利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5%。该产品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低30%,光电转换效率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成本可降低7%。

其次,上述专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针对光伏企业提出“扶优扶强”的政策,他比较认可,但他同时建议,对于大型光伏企业破产,政府不一定要兜底,使之逐渐“国有化”,而是选择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由国有能源巨头出面,或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参与其私有化,当然更多的企业存留应该交给市场决定。

第三,光伏企业将市场重点转向国内,逐步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对于光伏业的振兴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未来中国光伏需求将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应“自力更生”,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将市场重点转向国内,逐步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并时刻视欧美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政策,采取对等的开放政策,这样即便完全失去欧美市场,也可以通过将欧美企业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使中国企业拥有一段积蓄力量的时期。

近日,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次作出调整,由21兆瓦(GW)调整到40GW,且上不封顶。而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10倍以上。可见,国内下游市场的需求增长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企业应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相关设备、组件生产成本。

最后,重中之重,是政府应该退居幕后,成为单纯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让资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在这里重新生效。最近传言某地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帮助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这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却是下下之策。

与之相反的是,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权威人士处了解,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将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创新进步等多个方面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孟宪淦也透露,一份题为《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已上报国家层面,近日国家电网开会原则拟定有条件免除光伏并网的接入费用。“并网一直是影响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启动的一个重要瓶颈,此举意味着这一瓶颈将极有可能被打破。”

篇10

[关键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优势;障碍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13-02

一、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优势

(一)成本价格优势

成本价格优势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优势。光伏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使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趋势,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仍然较低。此外,我国硅矿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利于降低成本。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低的产品,低成本使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优势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光伏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许多地方政府看中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力求以光伏出口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因此,政府积极扶植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和效率提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技术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光伏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三)绿色能源优势

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倡导的主题。在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各国政府政策支持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无污染。太阳能光伏产品属于绿色能源产品,一方面可以享受国家对绿色能源新兴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因此,作为绿色能源产品的光伏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生命周期优势

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目前,晶体硅材料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阶段,太阳能电池处于成长期阶段,导入期的产品在向成长期阶段发展。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的产品的重要特征是产品迅速被消费者接受,产品需求量上升,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随着需求的扩大和产量不断增加,带来规模效益的提升,进而加速了光伏产品成本的下降。

二、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

(一)内部障碍

1.生产能力过剩

生产能力过剩是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许多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出台了许多配套的支持政策,行业准入门槛普遍降低,导致光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重复建设和产品类型趋同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但国内缓慢增长的需求无法消化过剩的产能,因此不得不大量依赖出口。而欧美市场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了产能的过剩。目前,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为40GW,而全球市场的需求也不过20GW~30GW。因此,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企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往往竞相压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恶性竞争。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频发,使行业发展步入困境。

2.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核心技术是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是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核心技术必然导致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境地,从而受制于人。目前国内光伏产品生产的行业技术标准尚不明确,企业的产品生产没有既定的标准可以参照。许多光伏企业多依靠技术引进或技术模仿,自主进行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以多晶硅为例,多晶硅的生产和提炼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而这些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际供应商手中。我国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落后,因此产品质量较差,生产成本也较高。

3.材料依赖进口

光伏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虽然目前我国在多晶硅的提炼和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产量不断提升,但仍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依赖性过高,导致市场风险加大,一旦出现进口受阻或国际市场原材料供应短缺的现象,企业的生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成品的出口。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也较大。此外,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及生产技术落后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充当加工者的角色,出口附加值很低,出口效益较差。

4.成品依赖出口,出口市场单一

目前,我国光伏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大部分用来出口。过度依赖出口,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或进口国实行贸易限制,出口企业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并且目前许多光伏企业的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口风险。

(二)外部障碍

1.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是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障碍,同样影响着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往往都没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达不到标准,产品就无法进入其市场。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制约了产品出口。此外,企业为了达到技术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从而加大了出口成本,削弱了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双反调查

双反调查是近两年我国光伏产品遭遇的另一个障碍。美国对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2012年11月美国宣布对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最高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计算惩罚性关税后的我国光伏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完全失去价格竞争力,加之技术优势不如发达国家产品,出口额大幅下跌,一些企业举步维艰。此外,双反贸易措施作为一种贸易壁垒具有连锁效应,继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展双反调查,这对于已经遭遇重挫的我国光伏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对策

(一)整合产业链

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上游产业链的晶体硅生产要在重视产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质量,下游产业链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应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切实提高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上游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下游企业实现利润的增长和效益的提升。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上游企业控制原料的供应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实现原料的稳定供应。

(二)实现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光伏出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体现差异化优势。光伏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应加快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产品。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切实掌握光伏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开辟多元化出口市场

我国的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出口带动自身发展,出口是其核心业务。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市场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往往又是技术标准较高并经常实施贸易限制的国家。一旦产品在这些国家出口受阻,企业将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我国应该在继续巩固欧美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亚、非、拉美等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以分散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

(四)积极应对贸易争端

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是近来导致中美经贸关系、中欧经贸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光伏企业因此受到巨大影响。对于贸易争端,首先应该做好预警工作,多渠道搜集国外关于光伏产品的技术信息,对可能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双反措施的国家时刻保持警惕。在出现贸易争端时,应加强政府间磋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同时也可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争端双方的争议。行业协会要组织企业进行应诉和给予企业信息支持,企业要积极应诉,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宁.中国光伏产业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