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篇2
[摘 要] 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满城县 乡村旅游 旅游产品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篇3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曲靖 655011)
(Department of Biologic Rec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摘要: 对于云南这样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较好、条件优越的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发展中也遇到同其它旅游形式一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产品雷同等现代性问题。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合理继承和扬弃。它实现了从商业化向个人生命体验的回归。它以环境为背景或是更加关注环境,本身就具备可持续的特性。作为一种意识、思潮的后现代主义与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产物的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既能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Abstract: Regional tourism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Yunnan. But there also appears many modern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disappearing, similarity of tourist products. Postmodern tourism is a reasonable inheritance and sublation of modern tourism. It realizes the returning 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It more cares the environment, so it owns the sustainable features originally. There is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postmodernism and rural tourism. They tak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core idea, and take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s their duty. So researching rural tourism with the ideas of post-modernity is very necessary because it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stmodernism at the same time.
关键词 :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旅游;云南;乡村旅游
Key words: modernism;post-modernism;postmodern tourism;Yunnan;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58-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010C022)。
作者简介:张玲(1974-),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0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环境污染、传统文化消失、旅游地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1]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促使后现代旅游意识的萌芽,它必将对旅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乡村旅游亦是如此。
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modern)来源于拉丁语汇“modo”一词,意思是“就是现在”。现代主义,在基础建设的生产意义上,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这是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时代。[2]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3]现代主义的长期弊端——由于经济成功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如今已无法逆转。[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动态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后现代”,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后现代化(Post-modernization)”。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伴随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组,它改变着我们体验社会存在的方式。[5]后现代主义将改变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再让人类隶属于机器。不再让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态的考虑服从于经济利益,它将超越于现代的两种经济制度之上。后现代精神是建构主义的、乐观的、合规范的。它不是抛弃现代主义的积极的一面,而是试图取代其消极的一面。后现代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有能力摆脱当今世界的暴力、贫穷、生态恶化、压迫和非正义主义。[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时代、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种方法,它们既矛盾,又兼容。
2 现代旅游与后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福特主义的力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旅游逐步现代化、商品化、雷同化(左晓斯,2005)。
后现代旅游的核心意识是从商业化的旅游向生命体验的回归。变以经历欲、享乐欲的满足为主的现代旅游为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新型旅游(白光润,2007)。
后现代主义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旅游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以环境为背景,或者说更关注环境。后现代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为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现代旅游强调远离传统的大众打包式的旅游发展方向,试图通过对个性旅游、小众旅游的探讨来改变人们过去改造自然为人类娱乐服务的粗暴方式,更注重人们在日常的时空里实现和享受旅游的过程,避免对环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坏。由于后现代旅游活动强调在日常的时空中进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同时更多新颖的、可选择的旅游形式的出现开始挑战过去的大众旅游,如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绿色旅游、适当旅游(appropriate tourism)、品质旅游(good tourism)和生态旅游等。[6]
3 乡村旅游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
后现代旅游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侯满平2009)。后现代旅游研究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寻找既能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方法。而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秉承“回归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心理需求,又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后现代旅游与乡村旅游无论从方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它们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责任。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旅游,既能够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4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快发展。
4.1.1 云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全省范围内16个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从数量规模看,全省有近10000家“农家乐”,500多家乡村度假村,70余个特色村。200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3402万人,总收入达58.04亿元,直接从业人数17万人,间接从业人数38万人。从发展水平看,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从空间分布看,全省乡村旅游呈现“环城”、“临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 云南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几种模式 云南省已经形成五种乡村旅游驱动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临景型)发展模式;二是区位驱动(环城型)发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沿路型)发展模式;四是产业带动型(特色型)发展模式;五是企业再造型(企业型)发展模式。
4.1.3 云南乡村旅游呈现多种产品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家耕生产型、特色物产经济型五种类型。[7]
4.1.4 云南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兼融多种市场需求 云南省已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的旅游形式,[8]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组织经营分散。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三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乡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识。[7]
5 后现代旅游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5.1 以后现代思维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地位 现代主义更多的是追求当今的利益和价值,将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视为发展旅游的核心,而后现代主义则从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经济活动,强调对未来利益的关注。在云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应以非经济主义观点为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在调查清楚省内乡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农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旅游为载体,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针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削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融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持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农味,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农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8]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明确农业产业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合理定位旅游产业,避免因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而导致影响农业生产,危害粮食安全等后果。
5.2 深度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成为云南优势产业 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换,也就是旅游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发展,还包括产品升级、营销升级、生态环境升级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云南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繁荣和壮大云南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云南省旅游业的新力军;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热点。[7]
5.3 打造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以适应后现代旅游需求 后现代反对整齐划一、单调雷同,强调个性化、特色化。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化的,高层次的。单一的、初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无法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努力实现升级。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目标是: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系列化乡村产品、建立特色化乡村商品卖场、保护乡村民间艺人和技艺、扶持和培育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做精三大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旅游小镇休闲产品、人类学村寨体验产品、大地艺术田园产品);做强四大乡村旅游基础产品(城郊农家休闲产品、农业科技展示产品、边地风情体验产品、自然风光游览产品);做响六大乡村旅游节庆(罗平菜花节、元江水果节、斗南花卉节、富民养生节、大理兰花节、昭通洋芋节)。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推动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升级。[7]
5.4 坚持后现代的环境伦理观,实现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环保旅游理念。云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趋利避害,针对不同的关系类型采取有效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完全可以在不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比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全过程中,对重大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民族村寨进行精心策划、维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解决好能源问题;强化村寨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坚持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原则,乡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态与聚落环境的承载力。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而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实行优先保护、战略储备,切忌盲目建设。对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不因为惧怕旅游可能带来的破坏而受到束缚,应该集中精力优先发展,获取的经济利益反哺环境保护。杜绝绝对保护和绝对开发,避免因为环境而失去开发良机,或因为开发破坏环境,力争保护与开发互利共赢。坚持社区与环境融合共进原则。[8]
5.5 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后现代形象 后现代旅游形象应当是鲜明的、多元的、独特的,通过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传,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离不开对当地区域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离不开区域旅游开发总体形象的带动,区域总体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点,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地方性等特征,并结合对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旅游资源特色等因素综合分析,将云南乡村旅游的形象概括为“七彩乡村,印象云南”。[8]通过产品、项目设计、各类节庆活动策划,打造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实现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升值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6 结语
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优越,依托于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后现代大旅游时代到来之时,乡村旅游的后现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云南旅游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作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生力军及“四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之一,云南乡村旅游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扎奥丁萨德尔.视读后现代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6,11,13.
[3]D.R.Griffin. Spirituality and society.[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128.
[4]Charles Jencks.Critical Modernism where is post-modernism go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19,21-23,34.
[5]Soja, E. Postmodern Geographies[J]. London and New York,1989:27.
[6]潘秋玲,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7,5:24-28.
篇4
关键词:秦皇岛;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和“亲身体验”特性,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诉求,但是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产品开发不合理,旅游者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乡村低碳旅游倡导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灌输低碳生态问题。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必走低碳之路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概况
(1)乡村旅游资源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东经118°33’~119°51’,南北最长127公里,宽110公里,总面积812.4平方公里。秦皇岛市境内 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
(2)乡村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主要交通形式是公路。秦皇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70公里,路网密度为4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03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471公里,三级公路1009外错角城,四级公路1488公里,等外路52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66公里,省道622公里,乡道1646公里,专用道90公里。全市75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达74.7%[1]。总之四通大达的交能也使秦皇岛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低碳”是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到了60%。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05年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占全球所有排放量的5%,这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等三方面(不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整个旅游部门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占到了约5%-14%[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技术报告,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在旅游业现有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者数量将增加17.9%,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将增加15.2%,整个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加18.8%[3]。我国台湾地区学者Nae Wen Kuo和Pei Hun Chen(2009)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澎湖岛旅游者进行跟踪调查,以“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排放“等指标,量化出旅游者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环境负荷(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秦皇岛市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的主要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低碳旅游的一般发展模式,主要包含3个主体: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乡村低碳旅游是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共同协作的旅游发展新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政府、乡村旅游业和旅游者共同为低碳旅游目标而努力,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也来自于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低碳旅游的开发模式。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入流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结论
从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小环境来看,秦皇岛市政府已经把“旅游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秦皇岛市的重头戏。近几年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低碳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在乡村低碳旅游过程中,旅游景区可以采用循环技术,构建以沼气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系统:种、养殖系统。正真做到“变废为宝”。
总之,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俗人的产业,必须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走低碳化之路才能使其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光霞.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2~13.
注:本文为2012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2A036。
篇5
关键词:基层政府;行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以著名的古梨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这里的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社区中,当地居民与旅游地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是解决“三农”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属于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导模式。如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基层政府的行政作为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自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连续两年组织了名为“陇原物华”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进行了乡村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小分队由专业指导老师高亚芳副教授带队,对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游客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在调查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累计355份,问卷回收及有效率近91%。
1对什川镇政府行为的调研研究
什川镇政府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节会型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什川旅游,带动什川经济发展。他们的一系列行政作为对旅游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下列三大举措具有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生死攸关的决定意义。
1.1“梨花会”――政府主导的节会型旅游发展模式
1.1.1举办“梨花会”,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自2003年以来,再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县人民政府和兰州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连续七年取得圆满成功。2003至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达到约4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也不断增长,年均总收入达到870万元,客源市场逐步由以兰州、白银为主向周边县区扩展。旅游规模接待点由2003年的6、7家最高增长到2006年的39家,农家乐接待点近百个。2005、06年什川镇经营户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875、855万元。可以看出,在当地基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什川镇乡村旅游项目在不断丰富,总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1.1.2该模式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梨花会”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调查表明:该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乡村氛围商业化与环境污染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户、经营者和基层管理部门利益不同,政府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理解,一些管制措施还得到经营者的排斥,甚至抵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
1.2修建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规划行为
2005年,什川镇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规划什川镇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部门旨在通过修建民俗文化街完善什川镇当地旅游的多样性,协调性,民俗文化街的修建队什川镇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表现在:①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②有利于当地政府部门针对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建设旅游型小城镇。③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政府部门这一举措对改变农民农业单一化增收模式有积极促进作用,其目的最终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经济,最终促进农民增收。④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上半年,上车村民俗文化街开始按照规划修建,当地村民和经营者对该项目的理解度如何呢?
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民俗文化街的修建,有28%的人表现出不满和抱怨。调查表明,表示出不理解的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修建区附近,抱怨的原因主要是要整改自家房屋,或施工影响自己生活和正常经营。这其中,政府部门对着眼于大局,促进当地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宣传工作不足也是主要原因。支持的理由主要有两个:①增加旅游项目,可以招揽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带动经营者的增加经济收入。②文化街的修建不会很深程度的影响其生活状况,反而美化了生活环境。
基于农户与经营者关注自身的和眼前的经济利益的基本心态和行为,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当地人民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工作。
1.3征收乡村旅游景区停车费--政府的利益的再分配行为
什川镇几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基层政府为此投入巨大。最初的投入纯属“政绩资本”的注入,是扶持性和诱发性投资,政府并未索取经济回报。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农户和经营者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业的经济回报开始凸显。同时,随着兰州周边乡村旅游多元发展的竞争格局出现,什川镇政府面临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再投入压力也不断增大,旅游业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中的再分配问题浮出水面。2007年新的旅游旺季到来之时,什川镇政府通过统一的收费站,利用收取停车费的办法(20座以上每辆20元、10座以下每辆5元),来切得乡村旅游经济的一块蛋糕。
1.3.1有利方面:合理利用征收费用,用于景区各方面建设。①基础设施的建设。据调查,什川镇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超过一百万。同时,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解决;②什川周边的道路维护。经过对当地游客的调查,游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周边地区到目的地的道路问题,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是政府发展旅游的长远之举。③保护古梨树。“华夏第一古梨园”的乡村生态资源特色是什川发展旅游的资源依托。什川镇树龄超过三百年以上的古梨树达到近10 000棵,古梨树的保护和当地空气质量的治理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什川乡村旅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代价一定是惨痛的。但随着什川旅游发展,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如表三),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掠夺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多。征收停车费费的行为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数量,缓解了环境承载的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增加了古梨树保护的费用,这也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长远之计。
1.3.2存在的问题:旅游经营主体和游客的认同度低(见表2),造成了游客锐减,引起了经营户的强烈反对。
调查表明:①非旅游经营农户多为对这一政府举措报无所谓态度,说明政府这一举措并没有深层次的影响到他们眼前的生活状况。②旅游经营者对政府这一行为坚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政府部门征收停车费影响了客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数量,另外,大部分经营者认为他们要赚的钱,被政府部门“赚”去了。
对于征收停车费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政府和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共享,互动共赢,是当地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也是什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基本作为
以上调查资料显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管制是极为重要的,但如何扶持和管制,如何兼顾乡村旅游各主体的利益,政府的作为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高度,明确自身在旅游发展活动中的行政作为,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裁判员和服务员。
2.1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价值的再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引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2.2对当地乡村旅游进行精心规划
制定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规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主管旅游部门必须聘请资质部门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完善乡村旅游要素配置,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3打造乡村旅游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吸引。因此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是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重点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注重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用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等乡村生态旅游吸引物来满足游客审美、休闲的需求。第三,应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满足精神享受的需求。将地方的风情、习俗、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组合在一起,满足游客感受、参与和体验的要求,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4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工作
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并加强评审检查工作。要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能力培训工作,同时要十分重视对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的培训和培养,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2.5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主导的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政府应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影视制作等传播途径,营造“口碑效应”,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6创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
政府部门要深入研究乡村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创新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管理措施。通过加强自然村、农居、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加强卫生和保洁的各项工作,对已经遭到损坏的自然环境要进行恢复和治理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要积极借鉴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研究系高亚芳主持的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创新工程《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甘肃乡村旅游开发创新研究》和阮金鹏主持的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资助金目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开发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2]林峰,旅游运营方略[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3.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信息化;互动式;旅游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43-02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旅游业正在加快信息化程度,电子商务和现代化信息系统代表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信息经济时代,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消费、管理和教育科研活动都直接受到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深刻影响。
2乡村旅游及旅游信息化的定义
21乡村旅游的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1996)、王兵(1999)、熊凯(1999)、郭焕成(2000)、杜江和向萍(1999)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总的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
22旅游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而对于旅游信息化的定义,广泛应用的是: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利用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改善旅游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旅游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和效率。
3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据统计测算,2012年,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相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言,广西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却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14个地市旅游局才基本上建成了官网,但在60多个县旅游局中,只有6个县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官网,其他县份都依托广西旅游在线或者区旅游局的官网来获取信息。总体上看,全区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区所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旅游网站数量和规模都不大,除了区旅游局网站和广西旅游在线等几个网站,其他的知名度都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在广西的2500多家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中建有网站或网页的仅有约60家,仅占24%左右。而且在这60多家景点中,很多仅是有个网页,大部分经营者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甚至很多景点连电脑都没有,全部是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
32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广西信息化水平较弱,尚未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体制尚未形成,支撑信息化运行的多元化机制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相关网络技术设备使用不足,信息化应用程度滞后于旅游总体发展水平。
(2)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参与者意识素质、相关硬软件的完善性及管理协调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相关参与人在收集、整理、利用各类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时,无法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多层面的信息渠道,从而形成了全区的旅游网站内容单一,普遍侧重于城市或者某地区的知名景点,忽视了乡村旅游景点信息的收集与。
(3)旅游信息服务程度低,未形成全省性的旅游信息平台,网站实效性差。在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网站上,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网站仅起到展示和通告的作用,而未能展示出良好的互动性,游客或者经营实体很难实现即时互动流。
(4)旅游网站和论坛缺乏长期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90%的网站无人问津,访问量少,起不到宣传旅游景点信息的作用。广西的14个地市60多个县所建成的相关旅游网站中,几乎是没有做网络推广的。大部分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网站排名搜索引擎排名的结果逐年下滑,形成马太效应。根据世界最权威的网站排名搜索引擎alexacom(世界排名第四)的alexa web search搜索,网站(wwwgxtagovcn)的访问排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据2013年9月10日的调查发现,网站 wwwgxtagovcn 当日访问量全球综合排名第1144469位,最近一月平均排名为第2266861位,而最近三个月的平均排名为第1261948位,下降趋势明显。本月访问人数10万人次,已经有676个网站和本站链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旅游网站的知名度普遍偏低,宣传推广不到位。
(5)各乡村旅游景点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仍较少。下面以淘宝网平台为主,统计全国和广西在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店铺卖家数量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西网上旅游卖家的数量仅占全国卖家数量的290%;另外全国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淘宝卖家数量仅占旅游类主题卖家的750%,说明乡村旅游的网上交易量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而从广西来看,区内乡村旅游的网上卖家仅占全区旅游网上卖家总量的532%,比全国的水平还低一些。从以上相关旅游主题网络卖家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广西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
4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强政府规划与扶持工作
各地市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总体规划、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强化对市场营销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和清洁乡村为突破口,优先安排打造一批旅游村,使其成为旅游产品,借助各类强势媒体和网站大力宣传和推广本地乡村旅游。
42加强网站建设与运营管理
(1)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和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即时互动性的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构建本地区旅游目的地平台。在建设时,应着眼于把信息与即时互动交流作为建设重点,可以借鉴淘宝网所采用的淘宝旺旺即时沟通工具,也可以借鉴腾讯QQ的即时聊天工具模式,这些都是主流的即时沟通交流工具。
(2)网站的信息更新方面,应采用下一级政府部门定期上报指定信息模式和旅游经营实体主动与网站管理方即时互动交流信息模式。各地旅游局和网站管理方得通过有效手段,让各经营实体进入该交流平台,这才是关键点。同时,网站管理方还应根据上级所下发的活动安排及本地实际,积极配合推广和宣传本地的旅游信息。
(3)管理方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持续健康运营问题,因此网站在设置板块时,应开辟一些营利性板块,获取一定的收益,保证网站的健康发展。
(4)网站的管理方要注意网站的安全维护及稳定性,杜绝各类不良信息特别是各种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在即时交流平台上,注意及时清理各类虚假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43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供给结构和提升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1)各地市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努力完善景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以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景点的最大赢利。
(2)各乡村旅游景点实体的经营者应努力学习,提高市场化和信息化意识,会使用主流的移动通信设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即时网络工具如淘宝旺旺或腾讯QQ等来快速和收集相关旅游信息,主动融入到本地的官方旅游网站和交流平台中,寻找跨行业和跨区域合作渠道,有效开拓新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宋书巧,张建勇,屠爽爽广西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魏少卿山西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4]谢明,周弥桂林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
篇7
一、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信阳市地区河南省南部,南接湖北,东临安徽,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信阳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本文以信阳市城郊为例,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风光优美
信阳市郊区风景十分优美,有水面广阔、烟波浩渺的南湾湖,有四季景色秀丽、山水相间的震雷山,有著名的产茶区车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等地,还有以盛产草莓、樱桃出名的十三里桥乡,这些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以产高档信阳毛尖闻名的车云山、黑龙潭、白龙潭等地,气候温润,茶树众多,还有深潭与瀑布。十三里桥乡,春有红红的草莓,夏有可爱的樱桃点缀水上,引得很多游客去采摘。信阳市郊区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2、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食宿行游购娱”,购物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在旅游中地位很重要。目前环境污染较严重,食品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心,而乡村地区山清水秀,山上出产物品、农户自产农副产品由于其绿色的品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信阳郊区有竹林产笋子,有十三里桥的蜂香草莓,四月底有香甜的樱桃,有以鱼肉细滑而出名的南湾鱼,秋季有籽粒饱满的大石榴,有香甜的板栗,还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3、交通便利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交通状况良好,游客能进得去,旅游才能发展良好。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信阳市境内有京广、京九、宁西3条铁路,有京港澳、大广、沪陕3条高速,G106、G107 和 G312 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信阳市的铁路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均位于全省前列。而新开通的石武高铁又把信阳置于武汉、郑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而信阳郊区离信阳市较近,可进入性较好,公路蜿蜒于田间地头,连接信阳市与农村,游客可以进得来散得开。优越的交通条件对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特色的乡村美食
民以食为天,特色美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可小觑。信阳地区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人们喜欢吃也善于吃,美食众多。近些年涌现很多地锅饭,农家餐馆,这些地方很受信阳市人民所欢迎,一到周末和节假日,顾客盈门,经常找不到停车位。这些餐馆所制作的南湾鱼、闷罐肉、红烧鲫鱼、橡子面凉粉、地锅馍都很有特色。
5、旅游节庆活动的推动
旅游节庆活动对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信阳市十分重视旅游节庆活动的举行。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来推动旅游的发展。例如信阳茶文化节,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22届,信阳茶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带动了信阳毛尖的消费,提高了信阳毛尖了知名度,扩大了信阳毛尖的影响力,而且在“以茶为媒,发展经济”的组织思想下,推动了信阳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每年茶文化节期间,全国各地来信阳的游客非常多,信阳市的宾馆酒店经常提前几天都被预定一空。
二、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信阳市城郊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和条件,近些年信阳市政府也在为推动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对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信阳市城郊虽然有公路连接各个主要乡村旅游点,但是公路等级较低,如白龙潭一带的公路路面较窄,两辆车会车都很困难,并且沿线标示系统缺乏,加油站的数量少,能提供修车、洗车服务的地方较少。有的景区由于没有配套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到处流淌, 废弃物到处堆放, 不仅给“农家乐”的“经营者、临近居民和消费者造成生理健康的损害, 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2]城郊的农家乐质量不高,多数不能提供住宿服务,这阻碍了一部分想过夜的游客,也不利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益。
2、旅游产品单一
丰富的旅游产品不仅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能促进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并且对旅游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产品还比较单一,基本停留在观景、采摘、垂钓、吃农家饭、喝茶打牌等项目上,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很少,这造成了游客觉得乡村旅游层次低,从而不愿意停留下来,并且重游率低的情况。
3、淡旺季明显
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淡旺季非常明显。每年的4月到10月是信阳市乡村旅游的旺季,特别是4月、5月,人数众多,农家乐门口经常找不到停车位。而其他月份旅游人数明显偏少,景点农家乐门口罗雀。如此明显的淡旺季会造成旺季游客的拥挤,影响服务质量,淡季旅游资源和设施的闲置,影响经济效益。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会带来高质量的服务,推动旅游的发展。目前信阳市城郊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家庭妇女,服务理念比较弱,服务技能偏低,服务水平比较差。要想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统一组织,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以高低点、严要求切入,并且加强对旅游道德的培育。
三、结论
信阳市城郊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着明显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但是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信阳市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道路的建设,高标准严要求来建设旅游通道,保证旅游通道的顺达;增加道路标识系统、 进行停车场建设、 进行加油站建设、 提供洗修车服务,增加通讯基站的建设,合理设置旅游宣传牌和指示牌。
2、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是旅游发展的保障,资金的缺乏将阻碍旅游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旅游经营者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档次,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来源,所以项目只得搁置。在资金的筹措中,政府要发挥牵头作用,坚持投资方式富哦氧化,打破地区、行业的限制,可通过政府拨款、招商引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企业投资等渠道筹集资金,还可在地方政府权限的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的旅游发展优惠政策。[3]
3、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性开发,突出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独特性和乡土特色,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布局,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力求形成 “开发一个景区,保护一方生态,带动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4]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篇9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公地悲剧;公共资源;博弈分析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的公共资源与人文资源为依托,利用城乡差异设计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形式[1]。近年来,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性强、关联性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点,有效地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需求,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村民个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生态环境污染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的“公地悲剧”[2],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公地悲剧”的表现
课题组2012年7月通过对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30个自然村、80位村民和256位乡村旅游旅行者的问卷调查,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破坏
由于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准入门槛低,甚至很多地方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村民对利益的追逐以及对成功者的盲目跟风使得乡村旅游经营户数量大幅度增加,为扩大经营面积大量占用土地,客流量增大的同时还带来了景区噪声、空气、水源等污染。在河北省白洋淀景区,虽然在保护环境禁止企业污水排放,但是河道两旁的居民、农家乐经营者都将自家的污水管道与河道相通,直接将污水排入淀区。渔民过高的网箱养殖密度和不合理的饵料使用也导致水质下降,并对周边环境形成交叉污染。此外,质朴、勤俭、古老的乡村文化受商业化冲击,大量村民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接待,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流失。
(二)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的缺失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自发性,一个旅游景点可能带动附近若干个村落开展旅游活动。如河北省邢台地区内丘县侯家庄乡依托寒山景区,有五个自然村开展乡村旅游。为了获得更高利润,旅游项目经营过程中卫生与住宿条件较差,服务质量不高,产品种类较少且雷同现象严重。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乡村旅游经营中拉客、欺客、宰客、以次充好、掺假使假、假冒伪劣等现象已成为常态。在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者调查中发现,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最不满意的是什么”这一选项中,有86人选择“宰客现象严重”,占32.6%。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
(三)乡村旅游品牌维护动力不足
河北省灵寿县横山湖景区,是距离省会石家庄最近的国家二级水库,水质清澈,环境优美,宜于垂钓、划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调查发现,虽然横山湖景区内村民积极开展如农家乐餐饮、酒店、游船、快艇等旅游服务,但景区四周没有路标,景区内没有停车场、路灯、便利店、下水管道和防洪排涝设施,农家饭菜也缺乏特色。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很难增加游客的重游频率并吸引新的客源,也难以将自身品牌做大做强。村民个体很难想到去主动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或主动进行宣传以增加乡村的知名度,更不会自己出钱进行卫生、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导致乡村旅游中最重要的竞争资本―品牌受到损害。
二.乡村旅游“公地悲剧”产生原因的博弈分析
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都属于公共产品,即可以被一定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利用,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每个村民都可以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服务,同时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的权利。
假定一流域内有N个农家乐经营者在流域内排放污水与清倒垃圾,假设每户农家乐回收垃圾,并开挖污水管道改善生态环境,使游客增加带来的收益为S。而农家乐经营者排放污水导致环境污染,旅游区不再存在后的收益为0。假设农家乐经营者有两种选择:排放垃圾和回收处理。在一部分人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收益为F,且S>F。对于单个农家乐经营者而言,排放垃圾的后果将由所有村民共同承担,且个人排放垃圾污水的行为对村民集体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3]。如果经营者选择回收垃圾,则要承担垃圾清运与排污管道铺设的成本C,且假定C
通过图1的博弈矩阵可以发现,对于农家乐A而言,如果其他经营者选择排放垃圾,此时自己排放垃圾的收益为0,回收处理的收益为-C;而如果其他经营者回收垃圾,此时自己排放垃圾的收益为,回收垃圾的收益为-C+。显然,无论其他经营者采用哪种策略,农家乐A可以获得最高收益的策略选择总是排放垃圾,这也将是其他村民的理性选择。村民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排放垃圾成为集体行为,河水污染、垃圾满地。同样,在关于农家乐餐饮定价、拉客宰客等行为中,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角度出发,经营者也会选择利已的宰客、以次充好等行为,这些行为均导致乡村旅游公共资源和品牌受损,公地悲剧出现。
三.乡村旅游经营者无限期重复博弈模型的建立
虽然乡村旅游发展中极易产生“公地悲剧”问题,但却不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之间处于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公共资源利用的博弈是反复进行的重复博弈,随着村民对于重复博弈过程及其结果认知的增强,其策略选择将会发生改变[4]。
假设某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农户共同组成旅游业联合组织,如果农户按规定经营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可以定期享受到联合组织提供的技术指导、产品宣传与其他的公共服务等利益R。如果发生私自排放垃圾、污水,或者宰客等行为,将被驱逐出联合组织。假定农户失去联合组织为其提供服务利益的现值R0=,其中为贴现系数。此时博弈模型的收益矩阵见图2所示。
当农户选择合作可以为其带来更高收益时,旅游联合组织将会约束农户在维护乡村旅游公共资源和集体品牌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因此,将分散乡村旅游经营者集合起来,共同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构建农户在集体组织中的行为关联博弈,可以有效维护旅游公共资源[7]。
四.克服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模式
(一)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联合组织
通过上述博弈分析可知,成立农户联合组织约束农户的行为,可以使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觉维护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农户可以通过联合组织获得相对较高的期望收益。因此,旅游联合组织必须有实质性的表现,首先要求对于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权威性,其次可以在旅游市场上进行独立决策。虽然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旅游组织或协会,但作用发挥并不充分。由于协会不是政府机构,缺乏行政约束力量,在村民合作中的协调、规划、服务等方面作用有限。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广泛认同度,能代表全体村民利益的乡村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可以由村里有较高威信的人出面组织,或通过民主投票组成,以增强乡村旅游联合组织的权威性。
(二)规范联合组织市场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仍然以竞争为主。在对旅游地居民问卷调查中,关于“是否感受到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问题的回答,55%的受访者回答“是”。为了避免村民间的恶性竞争,需要联合组织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村民在合作的框架内展开竞争。这一乡村集体组织的主要任务在于制定有一定约束力的规则,保障利益分配的均衡和村民机会的公平,并协调村民之间以及与外界的关系。如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眼石村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即由村书记牵头组成村旅游协会,统一规定餐饮、住宿价格,并兴建排水管道、公共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并负责本村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村民联合组织的引导与带动下,村民努力构建与维护自身的声誉,从而减少单个经营者破坏环境、宰客等追逐短期利益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村民联合组织对村民个人的声誉约束解决公地悲剧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认知和博弈过程,而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公共资源是珍贵而脆弱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外部力量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保护。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的职能在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方面保障村民公平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权利,同时惩戒不良经营行为和环境破坏活动。并建立建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清理制度,综合运用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制度等,控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餐饮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