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生态设计,发展趋势

引言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产品,它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双重作用。建筑及室内设计基本任务是合理的组织空间,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规则,寻求具体空间的内在的美学规律,创造人为的环境,改善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建筑及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着广泛的内容和自身的规律。

1.合理运用建筑及室内设计诸因素

1.1 合理运用空间

使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设计的基本任务。在设计中,空间的处理是主导的因素。室内设计的建筑艺术特征取决于房间的功能用途、空间构图、家具布置、设备安排以及陈设等等的精心处理。空间的形象概念不要拘泥于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应该勇于探索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下赋予空间新的形象,如赖特设计的哥根汉博物馆、赛尔特设计的马.德里米罗作品展览馆都采取了缓坡式的设计,空间变化丰富,打破了一般室内空间的处理手法,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然,过分的不规则形体往往会使人感觉到不安,例如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的手法,虽然独创新颖,但无论是外形、中庭,还是室内空间的装饰,都给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因此合理运用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

1.2 合理运用色彩

本身无冷暖之分,因给人的心里感觉不同而有冷暖的区别。我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每每发生一种联想,引入常见的冷暖色彩上去。因此在心理上便产生冷暖的感觉。色调主要分类为:暖色,冷色,中间色三种。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灰色、紫色、白色--为中间色;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冷。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色调的搭配,能在建筑环境和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

1.3 合理运用光影

人类是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除了使人消除封闭感,而且还可使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要善于利用自然采光为人类服务,这也是设计一个重要环节。自然采光利用得当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活力而且还能起到划分功能空间改善有效空间的作用。随着照明灯具光效应的改善,人工照明已被广泛地利用起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根据实地自然采光条件和功能空间布局结构来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灯具并使其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1.4 合理运用材料

新材料的发展赋予了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可以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风格表现,使之既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又能符合装饰艺术共性的规律,同时还要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在材料选择上要不拘一格,打破原有固定模式去尝试运用新材料,大胆的实践创新。

2.贯彻生态设计思想

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已经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从德国学者E海克尔于188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这一概念时起,迄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问题,并用这些问题筑成自身的困境-生态危机。因此,人类需要一种在开发自然,变革社会,推动文明的过程中经常反思,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

生态设计是上世纪 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设计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状态。它的核心有三点,第一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第二要减少有害物的排放;第三是要使被设计的对象能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我们设计中贯彻生态设计思想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2.1 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

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这是所有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因此装修材料的选用要首先考虑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材料。

2.2 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处理

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设计,把它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通过科技手段,遵循美的法则,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这不仅为室内设计增加了新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2.3 采用现代绿化技术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绿化是多层次的,从技术上讲它可以建设在建筑的任何一层,也可以设在阳台和屋顶上。多层次的室内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建筑自然通风、采光的处理相结合,改善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态,把自然生态延伸到室内环境。

2.4 节约常规能源技术

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和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各种复合构造形式与室内设计结合,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而大大节省能源。此外,节能型灯具和节水型部件等节能产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

2.5 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

使用洁净能源既能保证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最符合生态型的室内环境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太阳能设施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后,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不会给室内设计带来麻烦。另外,最有发展前景的阳光温室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都已发展成熟,这使室内空间呈现出崭新的特点。

2.6 与现代高技术相结合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将对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室内环境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设计出现一次新飞跃,为室内生态化设计提供可靠的保证。

3.中国建筑及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1人性深化这一主题。建筑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从人性出发,方便人的行为,满足人的需求。要从强化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甚至从人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人的历史及未来着眼来研究,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使用者改善生活环境。

3.2 那个空间该是怎么样的,她就去怎么样演绎它。就像是一个导演或是演员,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去怎么演。这世界是多元的,不能将固有的东西生搬硬套。一个空间要先把功能体现出来,再发挥创意,而这些创意,特别是空间方面,有地方特色是最吸引人的。比如说在广州做酒店,能做出岭南特色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这样别人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广州风情,有到广州一游之感受。如果同样的岭南特色搬到北京等地方,与周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就会弄巧成拙。另外,在对美追求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节能,环保等问题,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当负责的社会责任。

篇2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自愿碳减排;黄金标准;VCS;熊猫标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2-0005-03

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表明碳交易市场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该方案还提出,我国将从自愿碳减排交易入手,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并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自愿碳减排市场”也首次随着政府文件进入公众视野。

1 自愿碳减排市场综述

本文首先要提出的概念是“自愿碳减排”。自愿碳减排,英文简称VER,它是指个人或者企业自愿购买碳排放指标,以抵消自己的碳排放数额,实现零排放,也叫做碳中和。它是一种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量之外的自发的、公益的、可认证的减排信用额度。

与自愿碳减排相对应的是强制碳减排,它主要指的是《京都议定书》下定义的三种减排机制:议定书第六条所确立的联合履行(以下简称JI)、第十二条所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以下简称CDM)和第十七条所确立的排放贸易(以下简称ET),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参与的只有CDM。

自愿碳减排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指的是一种碳排放交易市场,由不受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约束的企业、个人或团体,自发性出资,购买减排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用于抵偿其产生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缓解其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自愿碳减排市场最先起源于一些企业、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的所有方(项目业主)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它的形成伴随着京都议定书中CDM机制的发展。对项目业主而言,自愿碳减排市场为那些前期开发成本过高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进入CDM开发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了开发和销售的途径;而对买家而言,自愿碳减排市场为其消除碳足迹、为其实现自身的碳中和提供了方便而且经济的途径。VER项目比CDM项目减少了部分审批的环节,节省了部分费用、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降低了开发的风险,同时,减排量的交易价格也比CDM项目要低,但开发周期要短得多。

自愿碳减排市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但受法律约束的场内交易市场(如CCX),另一类是自愿且不受法律约束的场外交易市场(OTC)。无论是场内交易还是场外交易,都需要相应的核算标准开发减排指标,进而才能进行交易。

2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在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应用

与CDM项目标准不同,VER市场没有一套特定的法规和核算标准,而是一系列得到不同机构认可的多种标准,VER市场允许制定创新的实践标准,更好设计的标准可以促进VER市场更健康地发展,同时降低VER的交易成本。就世界范围来看,VER市场有许多独立的第三方标准,其中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CAR(Climate Action Reserve)及Gold Standard是VER标准中的领跑者,在场外交易市场的碳排放量交易总量中分别占据58%、12%及12%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际及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活跃着以下两种常见的减排量核算标准:

2.1 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

黄金标准是由环境社会非赢利组织的一个小组制定的,适用于自愿减排项目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它具备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程序,强调对项目所在地产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黄金标准旨在保障碳抵消质量,通过改善和扩展CDM程序加强项目双赢。黄金标准对大型项目的要求与CDM一致。不同于CDM的是:黄金标准要求小型项目也有CDM额外性的要求。

根据Gold Standard网站统计,截至2012年12月7日,中国共有123个项目申请或成功注册GS,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679)的18.11%;中国共签发2463171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占GS签发总量(14108347吨)的17.46%;其中,中国在黄金标准下已交易200012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占GS交易总量的(12455977吨)的16.06%。

2.2 VCS 2007.1(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 2007.1)

该标准由气候组织、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和世界经济论坛于2006年启用。VCS旨在建立一个通用的、满足基本质量的标准,并减少管理义务和成本。其重点放在温室气体减排的特性上,并不要求项目具有额外的环境或社会效益。

根据VCS网站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日,中国共有230个项目成功注册VCS,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916)的25.1%。共有725个项目成功进行过签发,签发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共计108230408吨。

黄金标准与VCS标准的比较请见表1:

目前,国际上类似的自愿碳减排核算标准还有很多,比如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VER)、The Voluntary Offset Standard (VOS)、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The Climate、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CCBS)、Plan Vivo System、ISO14064-2标准、CarbonFix Standard(CFS)、Green-e Climate等,无论项目采取哪种核算标准,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自愿碳减排市场这个新兴的市场。

2011年场外自愿减排市场(OTC)减排量总交易量约为93000000吨,占全球自愿减排量交易量的约97%。同时,全球自愿减排市场中的减排量总交易量约为95000000吨,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28.5%,但成交总额增加了33%,约为5760000000

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的动荡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自愿碳减排市场活跃的两种常见的减排量核算标准下的减排量的国际交易价格与成交量也出现小幅动荡。

3 结语:建设国内自愿碳减排标准和国内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国内碳交易市场伴随着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发展稳步前进。目前,中国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平台有三个,分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环境交易所及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

除了发展市场,中国也开始进行自愿碳减排标准的研究开发工作。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的“熊猫标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推出的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该标准依据国际市场规则,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为中国碳减排项目提供一套完整的项目开发工具和规则体系。熊猫标准着眼于关键地区农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行业减排项目的开发,并于2011年3月29日成功实现第一笔基于“熊猫标准”的碳排放交易。

篇3

在经历了对高科技的顶礼膜拜后,户外技术又开始向着舒适度和方便性回归。因此,如今对于户外装备的选购,人们最需要的也许是一些最简单和最浅显的建议,而不是导购员们铺天盖地的专业字眼和数据。

未来之路――人性化

“前几年,户外装备市场充斥着纳米、红外线、生物科技等现代高科技名词,让人肃然起敬,又无所适从。”资深户外玩家老薛开玩笑说,“我可以理解薄膜面料的透气性和防水性,但是对纳米技术一直搞不明白。”在他看来,无论是红外线保暖还是纳米防雨更多是来自机械检测的数据,对人体感受并没有直接效应,“就保暖而言,无论如何,厚度和羽绒的含绒量才是硬道理。”

不过现在好了,经过一番高科技洗礼,户外装备技术又回归平易近人。北京山与人户外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陈经理告诉记者,在数十年的发展中,户外装备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获得充足发展,未来技术将越来越趋于人性化。所谓人性化,即更加强调人体的舒适度和方便性。据探路者市场部总监康泰介绍,在实现防风防雨保暖的前提下,目前户外技术研发更关注轻薄、舒适、易打理。也就是说,当防暴雨和速干技术不再成为攻关难题时,谁家的冲锋衣更加轻薄,抓绒衣更抗静电,速干T恤更舒适,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关键。

运动技术和户外技术联姻

越来越多的时尚运动品牌涉足户外领域。比如阿迪达斯今年便在中国市场推出户外产品系列,时尚和个性化为户外装备领域带来新的思维角度。

据阿迪达斯户外系列负责人蔡先生介绍,阿迪达斯推出的新款户外鞋,除了采用高科技GORE-TEX防水透气功能面料,还特别将运动鞋中的“Formotion”技术加入,增强了山地行进中的脚部控制及缓冲性能,保护双脚免受尖利石块的伤害。

环保――未来的主流趋势

环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即使户外装备领域也不能例外。户外爱好者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群,他们会更加重视环保和节能,具体表现为选择的装备以及行为方式。近两年来,当你翻看户外品牌的新品手册或者广告宣传时,常常会看到关于“低碳”和“环保”的字眼儿,比如废瓶子回收、再生面料的T恤、绿色有机生态棉的衬衫等。但是,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与当下环保热潮似乎并不同步。“我想知道,绿色有机生态棉是不是比普通的棉花更舒适。”一位消费者孟先生告诉记者,“说实话,我更关心的是功能和价格。”

不过,业内会看得更远,“环保是户外装备未来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全球生活方式的未来趋势。”北京喀纳斯体育有限公司市场部杨伯伦指出,在美国或者北欧很多户外品牌以环保著名,在那里,环保是户外装备领域的一项行规,“一个注重环保的品牌会获得政府的鼓励和同行的尊重,并且拥有大量的忠实拥趸”。

所谓环保,并不是推出一款有机棉T恤那么简单,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投入技术研发力量。据添柏岚(Timberland)中国总经理马瑾瑶介绍,这份计划包括实现“碳中和”目标,即完全降低并抵消其工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影响;减少化学物质,这是鞋类和服装行业面临的永恒的挑战;以及从产品到包装、店面,使用有机材料和回收材料。“除了产品本身,实际上我们走得更远,比如,在中国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种下100万棵树,即将在中国举办碳中和音乐会――11.11地球英雄群英会等。”她认为,“一个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只存在商业交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今天的消费者期望品牌能做得更多,而不仅仅是一个优质产品。”

一位户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户外装备的环保消费市场刚刚起步,主要是因为缺乏体制鼓励和意识转变,对国内高端户外消费者来说,价格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良好环境和美好户外的关系。”

■环保户外产品

可专业分解再利用的鞋

Timberland最新推出了地球守护者2.0系列EK2.0靴款,是世界上第一双可经专业分解、回收再利用的鞋。鞋底42%以可回收的废轮胎橡胶制成,为地球消化每年13亿个废轮胎的庞大污染与掩埋问题。

被淘汰的鞋的皮革部分将在多米尼加工厂翻新;环保橡胶将被送回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工厂再利用;可拆卸的金属零件可重复使用于新的鞋款或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内里还可再生利用于新的聚酯纤维商品。

篇4

关键字:城市扩展;土地利用;低碳城市建设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led to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he land use change only carbon emissions in fossil fuel burning after, is the world's carbon dioxide levels increas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climate change. Therefore, the city as a important source of carbon, the land use change of atmospheric CO2 content increase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urban carbon source carbon landscape pattern carbon process mechanism research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xian city in case of the area,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gional scale in the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effect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ime rule and low carbon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ow carbon targets city carbon source carbon landscap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mode.

Key words: the city expansion; Land use; Low carbon citi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全球目光聚焦哥本哈根会议之际,温室气体减排、低碳城市建设正在逐步成为全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而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城市化时期,城市人口与城市空间规模不断增加,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扩展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量仅位于化石燃料燃烧之后,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所以,城市作为重要碳源[2-3],其土地利用变化与低碳城市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1. 城市空间扩展与低碳城市

1.1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1单核同心扩展模式2轴向带状扩展模式3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4大城市圈扩展模式四种[4]。城市空间扩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碳排放,是位于化石燃料燃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排放量。

1.2城市空间扩展与碳排放关系

城市空间的扩展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的估算:1850~1998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1/3;而中国1950~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累计碳排放10.6PgC,占全部人为源碳排放量的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12%[5]。

从分类来看,IPCC将土地利用划分为6大类,即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地和其它土地,在此基础上考虑各地类内及其相互转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据此,碳源可以被认为是任何能向大气中排放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则是指任何能把碳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而碳增汇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以及林地耕地、草地和湿地的管理等方面,碳减排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碳减排、建设用地碳减排和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碳源碳汇景观则是把碳源碳汇、碳增汇减排政策与土地利用类型与变化结合起来。

2城市空间扩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2.1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

预计未来二十年,将有18亿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碳排放占到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而在我国,600多个城市和20000多个集镇的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其中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8.84%。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4.9%,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8.5%,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向耐用消费品升级,未来20年能源消费的增长和碳排放将更加集中于城市。

2.2城市空间扩展中土地利用与低碳城市建设

一般认为,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类,其中又以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主。H.Form把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驱动力,二是权力行为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与模式,市场驱动力通过行为力作用于城市空间,前者主要揭示变化的宏观过程,后者重在揭示变化的微观过程[6]。

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相关过程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楚,由于土地利用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及区域差异性,其对碳循环、碳源碳汇等的影响程度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和不确定性。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7],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而实际上,经济建设、产业布局、城市扩展和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最终都要落实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上。

3.西安市城市空间扩展与碳排放研究

西安市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预计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865平方千米,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未来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和碳固定总量将发生巨大变化。

3.1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

根据西安市2001――2007年统计年鉴,统计期间西安市不同土地变化趋势如下:

表1西安市2001――2007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显著增加,西安地区城镇建设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急剧扩大,大量农用地被占用,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表1中反映出了西安地区2001年到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面积明显呈递减趋势,从2001年的2878km2减少到了2007年的2612 km2;工业用地面成倍积增加,从2001年的36km2增加到2007年的61km2;而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从2001年的4174km2增加到2007年的5048km2。

3.2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碳排效应:农地的碳排放强度为0.37吨碳/公顷,较国际平均水平低,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农业传统重视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农业土壤有机碳蓄积效果显著。

林地碳吸纳强度为0.49吨碳/公顷,是重要碳汇,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森林蓄积量不断提升,大量中、幼龄林生长效应的碳吸纳效果明显,强于同期的木材采伐、薪柴采集、灾害干扰等影响所致。

建设用地方面,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为最高。西北地区的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为33.90吨碳/公顷[5]。

根据计算,将西安市2001年――2007年不同土地类型碳排放量统计如表2:

表2西安市2001年――2007年不同土地类型碳排放量

通过统计可以得出,虽然工业用地和耕地的面积差异较大,但是由于工业用地的碳排放系数远大于耕地的碳排放系数,二者在西安土地碳排放的主要排放中差不多。林地作为主要的碳汇地,由于其面积远大于其它类型土地面积,所以能中和很大一部分碳源。

另外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从05年开始林地面积开始逐年减少,工业用地面积开始大幅增加,导致05年的碳排放总量开始猛增。

4.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从2000到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较快,综合土地动态度为1.9%,耕地、未利用地、园地、水体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则显著增加,年变化率为3.1%,草地和林地面积小幅度增加,导致建设用地急剧增加的原因是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归因于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举措[8]。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城市成为重要碳源的重要原因;不同的经济与城市发展模式的碳排放效果及产生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意义不同[9];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已经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10],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碳吸纳过程,抑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增加碳吸纳能力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11]。而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源、碳汇格局对低碳效应的影响,表现为不同尺度特征,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低碳建设应该与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但从城市空间尺度来看,土地利用变化也与碳排放、低碳有密切关系。所以对城市空间扩展与低碳城市建设来看,应该兼顾不同的尺度,以此来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Houghton R. A, Hackler. J, Lawrence. K, T. The U.S. Carbon Budget: Contributions from Land-Use change. Science, 1999,285:574-578.

[2]Quay P D,Tilbrook B,Wong C S.Oceanic uptake offossil fuel CO2:carbon-13 evidence[J].Science,1992,256:74-79.

[3]Houghton R A, Hackler J L.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from land-use change in China[J].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3,17:1034-1047.

[4]徐东云,张雷,兰荣娟.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06.

[5]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J].中国国土资源报

[6]Form W H. The Plac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 Use[J].Social Forces, 1954,32:317-323.

[7]陈擎,汪耀兵.低碳化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0,20.

[8]郭斌,任志远.西安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测评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4).

[9]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7.

[10]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2):197-210.

篇5

关键词: 低碳; 旅游;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在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其经营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尽量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达到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并存的双赢。

1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的现代化产物,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从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低碳经济有助于社会各大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包括以下2项基本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生态环保化;生产活动中经济发展低碳化。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开拓一条全新的低碳发展路线,制定多项有利于减排降耗的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流程,才能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发展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2.1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1.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农业经济必须要采取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以降低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中剩余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使用,从而避免这些剩余物、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除此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以逐步建立一个环境优化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2.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工作者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国家推出的相关法规,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并立足当地实际,选择最优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开拓“碳中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针对农作物这一天然特征,相关人员应考虑农业生产中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实现“碳中和”,从而达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譬如说:在土地闲置的季节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并在适宜的地带上种植树林进行隔离。不仅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以吸收温室气体;隔离带中还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草料。这种利用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直接解决了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不对等的问题,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动劳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业从业者亟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单位可以定期对农业者进行科技讲座,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技能知识;还要在当地建立信息交流展,及时解决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调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革新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结语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低碳发展也会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只有实现经济与低碳的融合,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碳交易;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

中图分类号: X511 文献标识码: A

Feasibility Research on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

SUN Wei1 ZHANG Tian-gang2

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2 Aeronautical Automation College,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Abstract:China ranks the second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is the biggest supplying country in CERs in the world-level market.However,China,ly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carbon transaction,is only a participant in carbon market and a follower of the carbon market rules.As one of the biggest supplying countries of the emission authority,China does not have an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comparable to those marke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refore, China has lost the pricing power in carbon transaction. Through analysis,this article worked out the problems in carbon trading tim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rading mechanism, discusse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establish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is of building trading market.

Keywords: carbon transaction; CERs; trading mechanism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单纯依靠联合国强制性减排要求及各经济主体自主性减排意愿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切资源使用和一切污染都可以归结为碳排放;一切碳排放都是可计量的、具有标准性和权力性;而一切可计量、具有标准性和权力性的东西都可以商品化。碳交易构架了连接低碳环境下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的桥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资产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最终引导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滞后已经使中国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主动权。有专家预测,到2012年,全球的碳交易总额将高达1 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有望在其中占据3成以上的份额,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碳交易的价格每吨要比印度低2-3欧元,更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1]。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谈判,信息透明程度不够。这种分散的不公开的市场状况,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拥有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还必须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

1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1、市场总量大。根据2007年6月18日最新统计的结果,我国注册清洁发展机制(CDM)[2]项目比重已经上升到 12.6%,相比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年均核定减排量仍然占据43%的份额,在CDM市场地位稳固。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237个;2007年截至5月1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197个,其中在京都议定书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的项目达到76个,签发核证减排量(CERS)的项目有10个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政府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年减排近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有953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3]。

2、项目保持持续增长。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交易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项目中,中国年减排量已经达到46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总注册成功减排量的40%[4]。从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来看,截至2007年5月22日,中国注册项目数占所有国家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12.31%,但实现的核证减排量比重为44.4%,可见项目规模相对较大。2006年前3季度的CDM市场上,中国、印度、巴西和非洲的平均单笔交易规模分别是390、160、110和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表1为各个国家已经注册成功的核证减排量和项目比重。

表1 各个国家已经注册成功的核证减排量和项目比重

Table1 The CERs and Proportion of project about successful registered country

2 碳交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随之来的是,环境的破坏、能源的大量消耗。中国致力于不断改善民众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缓解贫困,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旨在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耗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等低碳实践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伴随着碳交易量的迅猛增长,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开始凸现,很多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有必要找出中国碳交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否则会阻碍未来的中国碳交易的发展。

2.1交易体制发展缓慢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越来越严峻,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机构和能力一直非常薄弱。直到2008年,才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组织拟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与有关部门共同牵头组织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负责国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由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式管理机构刚刚成立,而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复杂、涉及面广、责任重大,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是发展低碳经济,都面临着管理困难和障碍,仍需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加强和改善。

2.2 经济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态势,这些都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同时,由于市场总体上将会呈现卖方市场特征,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将会进一步加剧高碳特征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不足,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仍属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从而加大了低碳转型的难度。未来很大程度上,中国将不得不通过估计技术市场高价购买引进低碳技术和设备,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5]。

2.3 没有市场定价权

CERs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主体交易的“最终产品”[6],因此,CERs的价格关系到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主体的各自利益。虽然缔约方会议中明确规定了CERs的非商品性和CERs转让的非市场性,但是,在实践中CERs严重受到发达国家交易市场供求关系的干扰,成为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CDM项目市场表现出很强的买方市场的特点,购买方一般都是采用直接谈判或者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作为买方的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业主的议价能力弱,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混乱,卖方市场存在着恶性价格竞争,导致了过低的CERs价格,使中国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企业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市场中成为CDM项目的供给方,使CER的价格进一步降低,预期的收益将会大幅度缩水。此外,欧盟2004连接指令允许从2005年起使用CERs来实现其减排承诺,即CERs可以在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中全面转让,但目前欧盟排放权配额(EUA)的价格和CER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差价,发达国家的买家通过购买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CER可以通过EUA交易获得十分可观的收益[7]。而中国企业还没有掌握清洁发展机制的定价权,其价格一般都通过合同的方式预先确定下来,发达国家的买家取得了绝大部分CER的溢价收益。

3 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3.1 国家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应对气候挑战的双赢选择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环保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仅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CDM项目涉及到的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637万吨,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从本质上,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推动低碳经济事件,将意味着各类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事件,毫无疑问将有助于中国目前的一系列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措施的实现,包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改变增长方式和改变产业结构等。

3.2国际气候谈判下的必然趋势

目前就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立场和具体举措仍然处于矛盾重重和悬而未决的阶段,但从国际社会到各国、各地区,更多的力量与智慧正不断地集聚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上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人类集体应对气候变化历程碑式的文件,也直接催生和发展了碳交易市场。虽然中国目前承担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还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在巨大的减排压力下,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国际沟通谈判能力,减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巨大减排成本,并与美国和欧盟展开双边的减排合作行动;另一方面,应凭借中国广阔的项目空间和减排潜力,大力发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碳风险而服务。

3.3提升我国在碳定价方面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我国的碳交易所已不少,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设计明朗的碳市场机制,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使得这些交易所的交易都还不够活跃。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义务,所以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近几年来,无论是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和CER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己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一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8]。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

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别成立,2010年1月底,首个低碳交易市场落户深圳。同时,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但是能够真正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碳交易的却屈指可数[9]。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全球通用的碳排放交易价格,目前除参考欧盟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外,就是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的价格。国家发改委关注的是欧盟的价格。中国由于尚未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减排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压得很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4 具备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

4.1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初步搭建

目前,中国的CDM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也建立起了若干环境交易所平台,并在积极探索交易机制的设计和交易产品创新。

4.1.1 基于项目级的CDM市场

CDM是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项目级进行合作的机制,其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完成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减排目标;二是通过项目级的合作[10],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并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而IET是有着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

目前,中国已成为CDM项目交易的主要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截止到2009年12月全球已核证签发CERs为3.58亿吨CO2当量,而发达国家每年需向发展中国家购买2亿―4亿吨CO2当量,中国占了其中近50%的市场份额,即每年近1亿吨CO2交易量。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中国潜在CO2交易量将近8亿吨,远远超过其他潜在供应国。由此可见,CDM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具,在低碳投资领域中利用其杠杆作用,为中国的私营企业带来了良好机会,造就了一大批碳汇、能效提高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融资机会,同时催生了大批清洁技术,并加速了这些技术在国家间的扩散。而发达国家通过碳信用这种方式,购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环保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额度,在减少CO2排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CDM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1.2基于自愿减排(VER)的碳市场探索

2008年以来,各地环境交易所陆续建立,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初具规模。

1、北京环境交易所(CBEEX)

北京环境交易所于2008年5月挂牌,是北京市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特许经营实体,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出资设立。其目标是成为国内、国际环境类权益的价值发现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成立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为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推出资源减排碳交易市场,环交所和美国NYSE、欧洲BlueNext、澳洲FEX、韩国KEMC。等一些交易所合作,一起共建了中国自愿减排碳项目市场交易平台。这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10年6月5日推出,已设计出完整的业务框架,包括开发买家、推出自己的价格体系、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规避交易风险等。目前中国主要是碳减排交易的卖方市场,北京环交所将挖掘买方客户,这包括通过碳信用卡的发放来发现国内的个人买家,通过碳中和联盟发现企业买家,尤其通过与法国、美国、韩国等地的环境交易机构联手,开发国际买家。

开发了中国首个低碳指数CLCI(China Low Carbon Index)。北京环交所于2010年6月公布中国第一个低碳指数,把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纽约3个资本市场上市的35家以中国为主要运营区域的低碳类企业,包括清洁能源发电、能源转换及存储、清洁生产及消费、废物处理4大主题下的9个部门的上市公司数据收集、整理、归纳、加权,形成一个中国低碳产业发展指数,成为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和企业投融资的风向标。为CDM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我国CDM项目数量众多,北京环交所搭建了一个CDM信息服务平台,让买方、卖方、服务方以及中介咨询方可以找到更可靠的信息,进行更多的比较,做出更好得项目判断,发现更公平的价格,这个平台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收费标准化、流程系统化。同时采用会员制形式,对会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项目进行筛选和尽职调查,尽量做到让买家卖家都放心,让DOE容易挑选项目,让咨询方容易开发项目。图1为北京环境交易所CDM信息项目运作流程。

Fig.1 The flow of CDM Project in Beijing Environment Exchange

2、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SEEEX)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同一天成立,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综合性的环境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平台,是集环境能源领域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积极构建CDM项目信息服务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构建CDM项目信息平台,为CDM项目开发者和碳汇买家搭建了一个公开、专业、规范的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积极筹建“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变化对策培训中心”,以推动发展中国家获得减排技术,并使减排工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该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成为一个新的国内外CDM项目信息聚集地。

在合同能源管理及排污权交易方面与境外企业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截止目前,包括世界银行、英国GFI公司、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德国电力交易所、澳大利亚金融及能源交易所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碳基金、国际知名企业和碳汇买家均与环境所达成明确合作意向,日本经济产业省有175个项目在环境所挂牌交易,EcoTech International、ITT已成为环境所核心驻场会员。

2009年9月,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商务部有关部合作开通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系统,作为解决国际间多层次、多管道技术与资金转移问题的一个答案。这个平台的主旨在于推动国际间政府及私有部门的清洁技术转移,目前主要功能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环境友好技术及资产的发现、包装、推销及转移,在南南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该平台将设立3种商业模式以应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问题:一是商业伙伴匹配模式;二是清洁技术推广模式;三是能力建设模式。2009年12月17日,国内单笔最大碳中和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交,完成国内单笔最大基于资源减排机制下的碳中和交易,上海润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该交易所平台成功购买福建屏南县亭头港水电站项目所产生的自愿减排量24046吨,以实现该企业自身碳中和。

3、天津排放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9月25日,该所主要致力于开展SO2、化学需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能效交易及相关咨询服务,是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交易平台。目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己发展了40多家会员单位和近10家战略合作伙伴,交易系统和交易平台准备就绪,正在准备推出中国国内首个碳市场计划。

2009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计划招募2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型排放类企业,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CO2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证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目前,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和三星、摩托罗拉、丰田、拉法基等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共30多单位正式加入,共同设计和制定承诺目标、交易规则和制度,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证平台。

4.2 相关政策的酝酿出台

4.2.1 全国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

2008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的批复》,明确要求滨海新区“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清洁发展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参与决策机制”。天津市市政府随后制定的《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中也提出“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业务创新,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试点”。2009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中提到的6方面内容30项主要工作中,再次明确提出了要“搞好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

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在理论上讲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总量控制,二是排放权交易。其中,总量控制是通过具体的行政手段执行,然后根据科学分析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的预期,适当确定本地区和本国未来的包括碳、S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强度控制目标。

4.2.2 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政策

2009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面向社会优选节能服务机构,建立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机构库,从资本、企业人员结构以及历史业绩来“择优录取”,共两批30家企业成为北京市挂牌的“节能管家”,同时,委托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具体承担节能服务机构的评选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这一举措有效地保证了未来服务商的品质,为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打下了基础。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最大的问题之一的行业标准确实,北京市特别了《北京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办法(试行)》,确定了五家国家级的检测机构来对项目成果进行检测。

4.2.3 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7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联手,已经将企业环保信息首次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要求各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在政策指导下,各大商业银行均宣布,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贷款审批重要依据,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的信贷投放。

5结语

虽然我国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内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是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的减排压力很大。未来的气候变化问题谈判将由技术先进者掌握主动权,我国一定要加强这一领域的开发力度,避免在国际竞争中被发达国家压制和要挟。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可提升我国在碳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法杖以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立均, 荆哲峰.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4): 30―36.

[2] BERNSTEIN P M, MONTOMERY W D, RUTHERFORD T F, et al. Effects on restrictions on international permit trading: The MS- MRT model [J]. The Energy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9, 20: 221―256.

[3] 侯宁, 刘娜, 朱思翘等. 中国碳交易研究综述及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6): 18346―18349

[4] 高天皎. 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法杖现状简述[J]. 中国矿业, 2007, 16(8): 86―89.

[5] 李婷, 李成武, 何剑锋.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 经济纵横, 2010 (7): 76―80.

[6] SPRING U. The market for tradable GHG Permit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a survey of model stud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3, 25: 527―551.

[7] 肖祖. 基于宏观经济结构视角下的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关系研究[J]. 兰州学刊, 2010 (10): 36―39.

[8] 刘卫东, 陆大道, 张雷等.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篇8

[关键词] 碳标签;贸易壁垒;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015-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谈判成为继WTO国际多边谈判和活动之后的又一全球关注的焦点,每年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都要围绕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相关的气候协议。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CO2导致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气候变化问题从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演变为影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问题,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降低由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为核心,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碳标签”应运而生。

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和碳足迹

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指为了减少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产品标签中以量化的指标标示出商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示该商品的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更加低碳的商品,促使企业采用各种措施减少碳排放,达到缓解气候恶化的目的。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例如核算一包薯片的碳足迹,从土豆种植、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生产企业要对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作细致调查,确定估算方法,计算出产品准确的碳排放数据。

目前国际贸易中碳标签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各国对低碳环保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以及碳标签在推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碳标签在国际贸易商品中的推广和应用将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由于环保水平更高,更加积极设置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其对碳标签制度的适应性相对较强,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的碳足迹往往较高,若出口产品被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则容易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碳标签要在国际贸易中得以广泛应用并达到其既定目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要有简单透明、准确有效且成本较低的碳标签认证体系,以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成本负担;二是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生产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接受碳标签制度,并把使用碳标签作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消费者则应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更多地选择低碳商品;三是相关的国际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碳标签制度和标准,在减少商品碳排放的同时避免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二、碳标签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室气体减排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自2007年英国政府率先推出产品碳标签制度开始,国际上有关碳标签的讨论就不断升温,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宣传和推行碳标签。实行碳标签制度,鼓励企业向消费者承诺降低产品的碳排放,并在生产的产品包装上标识碳标签,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同类商品中碳排放较低的商品。

截至目前,英国、日本、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十几个国家都已经推出了碳标签制度。英国最大的连锁企业特易购公司在2007年1月表示,其超市货架上的所有商品都要标注碳标签,如一瓶罐装啤酒的碳排放量是120g。继英国之后,其他国家也随之积极推广碳标签。法国 Casino 公司于2008年6月推出的“Group Casino Indice Carbon”碳标签,其适用于所有 Casino公司的自售产品,并邀请约500家供应商参与了该碳标签计划,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碳足迹计算工具。日本在2008年7月由其内阁出台的《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建立计算产品的碳足迹系统,以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也于2008年7月推出了碳足迹试点项目,目的在于为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碳足迹的评价方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则推出了三类碳标签制度:一是由 Carbon Label California 公司推出的碳标签,主要在食品中使用;二是由Carbonfund公司推出的美国第一个适用于碳中和产品的碳标签;三是 Climate Conscious 碳标签,由Climate Conservancy 公司推出,旨在帮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选择较低碳足迹的产品和服务,培育环境友好型的市场机制,从而减少碳排放。此外,瑞典、加拿大、韩国和泰国等国家也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实行碳标签制度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必将成为今后国际商品流通的通行证之一。

三、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主要贸易对象中的英、法、美和日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碳标签制度,其涉及到的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波及到我国出口商品比重较大的有服装、农产品和日用品等商品。以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为例,其全球10余万家供应商都被要求完成碳足迹验证,影响波及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而这些生产企业一半以上都在中国。所以我国的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受碳标签的影响较为明显。

(一)增加我国出口商品成本

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服装、家电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在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了出口商品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同时产品的利润较低造成企业资金匮乏,因此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资金获取先进的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如果发达国家强制要求对商品加注碳标签,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将面临严峻挑战,相关产业也将遭受巨大冲击。如果再加上碳标签的认证费用,将导致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竞争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国外的消费者接受了碳标签和碳认证的理念,这既有助于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回归,还会大大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碳标签或将成为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据统计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一旦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对碳标签制度的实施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与协调机制时,强制要求商品加注碳标签,则容易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发达国家在国内推行碳标签、碳认证渐成潮流,对其国内生产和消费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西方消费者对低碳产品有需求偏好,在碳排放方面有能力出台高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是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又难以在短期内引进和采用。碳标签就可能会被某些国家或商家滥用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使之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篇9

嘉宾简介:

王昀,自2015年5月起担任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主要负责飞利浦照明在大中华地区的策略制定、业务发展和管理工作。曾先后在多家智能/信息领域的领先企业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拥有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走进一家全球领先的照明企业的办公大楼,最关注的自然是他们的照明有什么高明之处。

开放的办公环境,明亮的灯光,似乎并没有让飞利浦照明在上海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的办公楼有什么不同。目之所及,当然不如员工的体验来得真切:

大小不等的会议室,有着风格不一的照明方式,“灯光就像灵感的咖啡,让沟通的氛围变得活跃、自然”;靠窗的LED灯具可根据窗外日光调节亮暗,晴天几乎不用打开,靠近走道的办公区域内如果15分钟没有人活动,灯光就会自动熄灭;办公区域的照明设有白天模式和夜间模式,下午六点以后,灯光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切换到加班模式,“既节能,也提醒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早点回家”……

因“光”而生的飞利浦照明――125年前,在弗雷德里克・飞利浦和杰拉德・飞利浦荷兰埃因霍温开设的工厂里,白炽灯和电力技术的结合改变了世界――对光无疑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光’其实一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全新的理念、更卓越的思考与创新。”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王昀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因为创新,在照明行业的每一次大变革中,飞利浦不仅未曾缺席,更是一次次成为行业变革的领军者。

照明作为三大主要能耗之一,消耗了世界近1/5的电力,因此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将极大程度地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照明行业对于光的价值进行探索,发展出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发展模式。这一次,飞利浦照明依然希望做领先的行动者。

2016年9月飞利浦照明下一个五年可持续发展计划――“闪亮生活,美好世界”。这是飞利浦照明2016年5月上市后设定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飞利浦照明承诺,到2020年,公司80%的营业收入来自有益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产品、系统和服务;商业运营实现100%碳中和,并采用100%可再生电力。

“我们不仅视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责任,更是势在必行的全球化行动。对我们而言,可持续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发展业务的途径”。王昀希望,透过“光,超乎所见”这一品牌承诺,人们能够看到飞利浦照明不断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改善人们生活的努力,更能看到飞利浦照明对于事关未来人类发展的责任担当。

你之所:照明是一个传统行业

你所未见:闪亮生活的新触点

作为一枚发光的芯片,一块半导体,LED改变了许多事,飞利浦照明无疑是其中之一。

2006年,为了支持能效更高的LED技术,飞利浦就开始呼吁世界各国逐步淘汰其首款电子产品及其照明业务的起源――白炽灯。到2020年,飞利浦照明更承诺将售出20亿个LED灯泡。对利浦照明来说,这一照明行业的转型,正是有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据了解,飞利浦照明已将80%的研发资源投入到了可持续创新中。

“全球范围的LED照明技术革新可以为照明领域带来53%的能耗降低。而当LED照明通过物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无线控制,其能耗同传统白炽灯相比,可减少近80%”。王昀在加盟飞利浦照明,担任大中华区总裁之前,已在IT领域沉浸了十余年。两年前的这次“跨界”多少有些让人费解:互联网与“开+关”的照明有什么关联?但如果考察近年来照明行业的发展,就会发现这种跨界的顺其自然。巧合的是,昀,意即日光,这也让他与飞利浦照明更多出了一些缘分。

照明是一个传统行业,但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却没有受制于传统,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影响下,灯光早已突破了照明的局限,变得更加高效、“聪明”。

每一盏灯都能根据日光变化和人的动静转移,调整照明强度;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同时实现对照明设备供电和传输数据;员工只要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办公室的照明进行个性化控制……让王昀自豪的是,飞利浦创新的智能互联办公照明系统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中的应用,让整栋楼的照明能耗降低了75%。

王昀认为,这体现了飞利浦照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在他看来,循环经济即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有限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具有共享化,节能化的特点。

“对资源利用的再思考意味着放弃20世纪消耗即增长的商业信条,在物联网的实力辅助之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有望得到质的飞跃,继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的再设计和再思考。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系统变革,无论是在公司还是组织当中,拥抱循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各个部门心态和方法论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历史性的机遇”。王昀认为在两个维度上的模式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个维度是业务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产品售卖转变到提供服务与产品的综合模式。正如你在餐厅享受美食不必将餐具一同买下,客户同样可以选择只购买光的服务,而灯具和维护由照明企业提供。目前飞利浦照明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就尝试了这种模式。客户节约成本的同时,飞利浦照明通过对灯具的回收利用实现了50%电力消耗的减免。

另一个维度则是发掘产品的衍生价值。例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以及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管理。

“照明在一个城市是最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家居照明还是市政照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照明,这就让它变成了物联网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王昀表示,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平衡对于资源、空间和安全的各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还要让城市更宜居,让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舒适,这让智能互联照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照明点的数量预计将接近700亿。

当路灯不再只是灯杆加灯头,也不再只解决照明需求,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载体,用来传输信息和数据,城市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将大大提升。

“如果我们通过智能互联照明系统控制这些路灯,比如说系统识别这是一条鲜有人迹的街道,就会把亮度调暗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通过系统可以即时获知路灯运行状况以降低S修、运营的成本。比如灯泡的检修,现在可以从后台操作,代替了人力的巡查。这些举措的累加可以节约能源,提高运营效率,可以达到近80%。”王昀说,这引发的是对照明行业的重新思考和塑造。

你之所见:百年品牌的历史厚重

你所未见:面向美好世界的可持续积淀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互联LED照明产品、系统和服务领导者,飞利浦照明正在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善生活的同时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承担责任,提高我们在生产、运营和供应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王昀看来,企业的运营不能仅追求效益,更要考虑环保,可持续和社会责任,平衡今天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这也是125年来,飞利浦开展业务的方式。

“闪亮生活,美好世界”体现的是飞利浦照明面向未来的宏伟愿景。2016年9月在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7)上,飞利浦照明向全球了202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意在以高品质照明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在关于这一计划的描述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对于“2020年公司80%的营业收入来自有益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产品、系统和服务”的目标,飞利浦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产品、系统和服务需至少在一项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上领先行业标准。这些核心指标包括:能效、包装、有害物质、重量与材料、循环利用、便利性、基本照明需求以及以人文本的照明方案。

作为全球管理层委员会11个成员之一,王昀参与了这一计划的制定。他坦言,对于这种“自我加压”,在公司内部也曾遭遇反对,因为这会把制造的成本、门槛提高很多,但最终飞利浦照明还是选择了严苛的目标。为了兑现这一承诺,飞利浦照明重新审视了包括业务运转、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在内的每一项工作。

“为什么很多欧美的公司能够做成百年老店,不只是技术的领先,有很多还是在文化、理念上,从一开始就要铺垫中长期很多愿景,这是整个企业价值观的沉淀。”王昀很有感慨。

打开飞利浦照明全球官网,的确可以看到其对可持续发展及其路径方法的详细介绍。正是在碳中和、可持续照明、可持续运营、可持续供应链、确保产品合规、创造社会影响方面的实践,支撑着飞利浦照明“闪亮生活,美好世界”的可持续计划。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飞利浦照明系统、深入的供应链可持续管理。“我们负有改善人们生活的使命。这一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创新产品、系统和服务,还延伸到了供应链。我们致力于与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尊重善待工作人员,并以环保方式工作的供应商建立关系”。

为引领供应链向更健康、更安全、更合乎道德转变,飞利浦照明制定了很多战略性计划来帮助供应商改进其可持续发展表现,这些计划涵盖对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表现的评估;对管控物质、冲突矿产、循环采购的管理;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负责任的采购计划。

而其中重要的经验,王昀认为是“全行业与其他社会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

作为“可持续贸易组织(IDH)”电子产品项目的倡议者之一,飞利浦照明携手多个利益相关方,与中国100多家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合作,支持开展创新型劳务管理、提升可持续发展表现和业务绩效,以改善中国电子行业超过10万名员工的工作条件。

为了创造社会影响,飞利浦照明充分发挥自身业务所长,调动企业自身及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以“光”为主题的公益项目。在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的乡村地区捐建LED照明项目,既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同时又促进了环保,节约了能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篇10

(一)企业低碳动因与目标应用

BruceBellingham以奥巴马政府增加经济投资强化低碳审计为例指出,低碳审计关乎环境气候变化必须尽快落实审计活动。卢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出发,对英美国家的低碳审计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后,为我国低碳审计目标提出了建议。JennyDawkins从决策有用观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低碳审计的动因即经此审计后的信息会更具公信力,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李兆东、鄢璐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需求为切入点,认为低碳审计的动因从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实施以及碳交易市场审计评价与认证的需要。欧阳弘毅、付敏则从企业的角度通过规范分析,归纳出企业低碳审计的动因主要是实现低碳经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吴静归纳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审计政策以及我国目前的问题,对我国碳审计目标提出建议:总体目标是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体目标则与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相类似。

(二)低碳审计主体研究应用

目前国内关于碳审计的主体有着较统一的认识,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钱纯等学者对低碳审计主体展开分析比较,认为现阶段应加强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审计主体的队伍建设。刘颖、侯锦川从动态的维度通过分析归纳环境审计与碳审计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提出有必要将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纳入低碳审计主体构成中。王爱国在分析归纳出国外低碳审计研究成果经验,提出我国低碳审计应以政府低碳审计为主导,逐步扩展到内部低碳审计与社会低碳审计,丰富了低碳审计主体范围。陈燕燕、彭兰香通过归纳分析了环境审计与低碳审计二者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应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三)在碳审计的内容方面的应用

低碳审计模式可以沿着“将低碳生产流程、节能减碳技术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袁宏路归纳出企业碳审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政策效果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低碳产品的审计、低碳行为的认证。张薇、伍中信则是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低碳审计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应包含合规性、“碳中和”、碳绩效审计三方面的内容。孙圣洁在进行了规范研究后认为企业低碳审计的范围应涵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及治理的审计。钱英莲、樊鹏燕以煤炭企业为背景,对低碳审计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理论建议。杨应杰归纳出低碳审计的两大关键内容:制定碳消费目标程序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审查。

(四)在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问题方面的应用

英国是低碳审计的起源地,王帆在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后认为我国应开展低碳审计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刘惠萍、王爱国对我国低碳审计进行规范研究,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低碳审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何雪峰在总结当前低碳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步骤应分为确定审计项目、数据收集与方案确定、实施低碳审计、编制低碳审计报告四部分。综合国内外以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低碳审计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自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政府、企业等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目前低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研究依然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低碳审计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论指导低碳审计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审计实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研究的审计案例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规范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审计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

当前国外低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即具体某领域的低碳审计:Amodeo,Christian以英国土地信托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审计研究。FrancesStewart针对公司规模的不同,分别讨论了大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开展低碳审计的现状。也有学者针对目前的碳审计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观点,JonathanRiley认为应给予已开展低碳审计的企业以实质性的鼓励。国外不仅是相关学者进行低碳审计理论研究,许多专业机构也致力低碳审计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参数值为低碳审计提供了准确的计量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了《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详细阐述了低碳审计的五个步骤:确定审计边界、定位碳排放源、选择排放量计算方法、数据收集与汇总、计算并编制排放清单与审计报告。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Canada)制定了《实践指导: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审计业务》为碳鉴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标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服务机构致力于开拓碳鉴证业务,这些机构往往以国际审计鉴证标准中非会计业务审计流程为依据进行低碳审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11年了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第3410号《温室气体排放声明鉴证业务》征求意见稿,这项准则规定了低碳审计的依据以及审计主体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与遵循的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标准的恰当性等。国内低碳审计实务研究方面,我国香港是最早开展低碳审计活动的地区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标准,刘少瑜等对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审计的指引进行了介绍。有学者结合特定行业对企业低碳审计进行案例与实证研究,李飞对半导体企业的低碳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钱英莲、樊鹏燕等学者对某大型煤炭企业的低碳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低碳审计挖掘煤炭企业的节能减碳潜力。杨渝蓉等学者以“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为评价标准,从低碳审计的基本流程入手,对某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以上论述的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中的应用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所选定的低碳审计研究对象多为污染性较大的工业行业中的某些企业,这是因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业对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二是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相较于规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的应用较少,但其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是两类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随着低碳审计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更多的学者会寻求新的方法对低碳审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审计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来进行低碳审计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在碳审计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为主、案例研究方法辅之,综合国内外低碳审计文献可以发现,低碳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关于开展低碳审计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低碳审计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学者们关于低碳审计的内涵、动因、主体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2.研究方法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缺乏低碳审计实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低碳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为其作科学的指导,因此学术研究更侧重于低碳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另一方面现阶段由于低碳审计相关的数据收集与核算较为困难,这也是低碳审计的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展低碳审计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推动低碳审计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构建低碳审计理论体系

为促进碳审计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应积极探讨低碳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模式,建立起国家主导、企业内部审计为基石的低碳审计系统。对此政府应致力于制定有关政策,为低碳审计理论和应用程序提供政策依据,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力量,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推动低碳审计的发展。低碳审计理论体系应涵盖从低碳审计的概念、动因、审计主体与客体到低碳审计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低碳审计理论框架,为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开展低碳审计的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