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道路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正文: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新,王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0
[2]韦秋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比较与结算审核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小侠;寒区旧水泥路面沥青罩面层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 农机安全示范村;创建;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S23;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54-01
农机安全工作是关乎社会治安的重要方面。互助县农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乡村道路缺乏有效规划,伴随农机数量的增多,易出现安全隐患,加之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对交通法规的认识不够,对安全法规的了解更少,对农机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出现无证驾驶、无牌行驶和非法载人等现象,致使农机安全生产无法保障。现通过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以推动农机安全工作的开展。
1 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创建条件
以村为基本单位,确保村内农业机械与驾驶员年检审、农业机械上牌率均达90%以上,农业机械与驾驶员配套比例为1∶1以上。村内年内无农机重大事故发生,农业机械的事故率、死亡率、重伤率均低于0.3%,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安全设置良好。村内每一位农机手参加安全培训达6次,每人手持一份农机安全操作手册,群众和学生在年内接受农机安全教育达100%。村内所有农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提高了安全驾驶意识。乡村道路规划良好,无安全隐患[1]。
2 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必要性
2.1 加强互助县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
农业生产面广,且种植的种类不同,农业机械的作业环境不同,各类农机安全生产的隐患也不同。如设施农业机械、山地农业机械、规模种植的大型农业机械所在的作业环境不同,所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就不同。这就要求从每一个人做起,以村为单位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从源头上消除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2]。
2.2 有助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交通法》的颁布明确了农机管理的法定地位。应正确面对当前农村农机管理工作的现状,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全方位地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以点带面,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树立典型,带动其他村开展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创建工作[3]。
2.3 有助于健全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乡镇农机站撤并到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农机管理岗位少,上级业务部门监督管理脱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跟不上,农机安全生产日趋严重,这就要求各级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农机安全工作,把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避免乡镇一级脱管。
2.4 有助于提高农民农机安全意识,确保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普遍存在一部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后,不上牌行驶,不参加正式驾驶员培训,拖拉机搭人等违法现象,究其根源,是农民普遍缺乏遵章守法的意识以及交通安全意识差。应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成立农机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农机安全知识,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4]。
3 农机安全示范村建设对策
3.1 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近几年来,从各乡镇开展的农机安全示范村成果来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过于形势化,干的多,巩固的少,长期效果不太明显。为更好地抓好农机安全示范村的建设,要确定各乡镇开展创建工作的标准以及验收标准,督促各级政府长期、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开展[5]。
3.2 各级农机部门确立为民服务意识
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农机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应以服务作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培训工作,深入每户进行农机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脚踏实地地服务于农民[6-7]。
3.3 落实责任,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要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由专人来抓,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示范村创建标准,规范农机安全操作的各项章程,与农户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到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确保平安 力求发展 努力打造平安农机示范村——嘉祥县朱街村“农机安全示范村”创建纪实[J].山东农机化,2009(3):23.
[2] 林永廉.遂溪举办省级“农机安全示范村”服务活动[J].现代农业装备,2008(11):73.
[3] 蒋建荣.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的意义和思考[J].农业机械,2008(26):53-54.
[4] 王申广.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 扎实推进省级“农机安全示范村”建设[J].浙江农村机电,2007(2):10-11.
[5] 吕继卫.找差距促整改争创十佳“农机安全示范村”[J].湖北农机化,2005(5):23.
篇3
*村民组位于**乡东南部,东北与宁国市及本县家朋乡相接,东南毗邻浙江临安市马啸乡。该村民组现有农户103户,人口383人,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森林及地势山貌得到很多专家及旅游开发商的青睐。具林业部门森林资源调查该地森林覆盖达到97%,木材储藏量3.1m3。再是上核桃年产量25吨,人均1000多公斤。新种的山核桃约500多亩,产量将逐年攀升。
*公路的建成将成为以**乡通道为主干线,与全乡54个村民组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实现县委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战略目标,加快当地农村奔小康步伐,切实摆脱贫困村落后面貌的现实需要。当地群众改路修路积极性很高,愿意集资、投劳。建设*公路极大改善该区的交通条件,促进深山地区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二、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村*公路建设工程
建设地点:*村民组
项目责任单位:**乡人民政府
项目责任人:
三、项目建设综合条件评价
1、地形
项目区属山丘区,四面崇山峻岭中间地势平缓,是典型的盘地形状。整个项目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820m以上。
拟建路线与**公路相衔接,地形标高在610m至820m之间,全长2.2公里,路基宽4.5m,行车道宽3.5m。
2、水文、气候、地质
溪流两边居住农户,溪水汇入**河流入浙江省属钱塘江流域。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20mm,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12℃,无霜期180天。
项目区沿线大量分布花岗岩、石灰岩、平板岩与泥土混合工程地质条件好,就地取材简易。
3、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石料可采用路段边开采边利用,一举两得。间砂可在**河开采筛选。所需间砂、水泥、钢筋等材料以农用车运输为主,直接送往工程工地。
四、项目建设标准、规模
根据当地具体地理位置,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再结合资金、施工技术等因素确定主线采用乡村公路建设标准,路线全长2.2km,路面宽4.5m(弯道5—6m),最大纵坡7%。
五、工程概算
人工工资:根据我乡相继几条公路建设惯例和当地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人工粗工工资不作编制说明,主要实行自愿投劳施工。技术工资根据基本建设工程的有关规定,技工1500工,按40元/工计算,计6万元。
材料:石料、河砂就地取材。原木按工程需要实行农民自愿捐助,不作编制说明。钢材3T,钢材3600元/T,计1.*万元。水泥80T,按410元/T(含运费),计3.28万元。炸药、雷管、钢扦及轰钻设备等估计3万元。
土地征用、三费补偿:水田征用3亩,按1.4万元/亩计4.2万元。坡耕地8.0亩,按0.7万元/亩计5.6万元。经济林(主要是山核桃林)补偿7万,共计16.8万元。
其他费用及不可预计费用3万元。
总计所需资金概算33万元。
六、工程的实施计划
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对工程进度如下安排:
20*年3月份前做路线测量、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经济林补偿等前期准备工作,6月开工。
20*年8月底完成土石方开挖,档墙、路基、桥梁涵洞。
20*年10月前完成排水沟及路面整平工作,并竣工通车。
篇4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阳新的交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县一大批交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十一五”投资规划,总投资高达55亿元;大广、杭瑞两条高速即将动工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全面铺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产业、资金向中部转移;“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启动等等。面对这些难得的机遇,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牢牢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交通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来抓,迅速掀起我县公路建设新。关于我县交通“十一五”发展思路和今年的工作安排,等一下市交通局汤局长和县委刘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1、始终把交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交通建设资金来之不歇,我们的一些建设项目也是经过千幸万苦争取来的。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交通工作的领导,把交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不定期地研究和解决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管是国道、省道、县乡道还是乡村道路,都要尽心尽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支持、参与交通建设。特别是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沿线各级政府更要给予高度重视,确保有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治安秩序。对干扰、阻挠、破坏工程建设的要坚决查处,决不能姑息手软。要继续实行交通重点工程领导责任制,对重大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交通建设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掌握情况,解决问题,保证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扶持、激励作用,用政策调动和保护干部群众兴办交通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保证交通建设的需要。等一下,会议还要签订责任状,希望会后把任务迅速落实下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
2、全面支持配合交通建设。交通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做好相互协调工作至关重要。规划部门要把交通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搞好规划审批;电力、通讯部门要积极加强与交通部门联系,按照施工要求,认真做好杆线的迁移,不得影响工程进度;国土、林业部门要抽调专人负责,配合乡镇搞好土地征占用、林木的补偿;公安、交警要派干警抓好道路疏通和矛盾的排处工作;要加强对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督检查,严禁将公路建设资金用于其它开支,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公路建设做好各自工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为公路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做到既保质量,又兼顾进度。“十一五”时期,特别是今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公路建设规模大、任务重、时间紧。交通部门要切实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积极推行交叉施工、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在二、三季度的黄金施工季节完成主要工作量,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在全面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公路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严格工程质量,切实把这项利民之事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决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留下骂名。在这方面,交通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工程建设质量作为交通建设的命脉,高度重视监理工作,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和“项目管理合同制”的管理办法,层层夯实建设责任,把好每一道程序、每一环节的质量关,确保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对通村公路建设的质量监管,防止出现不注重质量,单纯追究高速度、低成本的倾向,避免建设质量标准不高,甚至前边修后边烂的现象发生。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限期整改,出现重大问题的要公开曝光处理,一律不兑现建设补助资金,并视其情节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实行“阳光操作”,特别是要改革和完善招投标机制,尽可能少花钱、办大事、办好事。
去年全县续建工程和动工新建工程共11项,投资总额1.2亿元。106国道路面改善工程、界浮省道白杨至官桥段3公里扩建工程、沿横省道三溪至毛坪段27公里的改建工程,排市大桥建设工程、为我县全面完成“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开了好局,起了好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就是要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紧扣交通规划目标,坚决好中求快、快中创优,努力夯实交通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篇5
1.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建设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与农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历史因素、重工轻农思想、重城轻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村设施差,教育水平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缓慢也影响到了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2.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一个目标,也是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农村,根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截止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需要达到8000元,近年来平均年增幅为4.0%,这是无法达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村面貌变化并不大,如果这一现状无法得到扭转,是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要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现阶段来看,促进经济水平增长的渠道有贸易、投资、消费几个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主要是贸易与投资。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虽然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无法拉动内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必然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从这一层面而言,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点在农村,扩大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就是应用先进管理措施与现代化科技水平对农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市场化管理的活动,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销一体化农业。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可以从以下几渠道开展:第一,提升粮食生产量。为了有效提升粮食生产量,可以采用田间灌溉、土地整理、品种更新等措施,提升粮食单产量与土地产出率,发展优势产业带,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区域化生产,提升粮食效益与品质。第二,注重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注重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从各个渠道来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第三,促进龙头企业的转型。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转型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障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切实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还要做好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农民提品加工服务、市场预测服务、价格信息服务、营销物流服务,形成科学的服务网络。第五,改善生产环境。各级政府需要适当增加农业投资力度,做好农村生态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村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2.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综合生产力,种种实践证实,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是一个见效快、投资少的经济有效渠道。就现阶段来看,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不到美国的1/6,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农村实施的是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承包制度,要想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市场与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劳务收入开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够达到繁荣农村的目的,才能够提升农业效益,采用劳务输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数量,避免过多的人口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多余的土地资源贡献出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集中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除此之外,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要求,农民外出务工可以获取到经济收益,还能够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
3.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并不高,还存在很多的文盲与半文盲,大多数的农民也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农民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要真正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懂技术、文化素质水平高、会经营的农民。为此,必须要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动力。
4.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篇6
按照《××省农村信用社20__年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县政府纠风办确定的“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抓机关必须抓基层”的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企业为目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以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为突破口,认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通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使我对当前形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政风行风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廉政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加强业务学习、充实自我、转变思想、提高服务质量的紧迫性。政风行风是一个单位工作风气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单位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依靠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在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公共行政机构和服务行业的风气进行公开评议,作出综合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被评议部门把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纳入部门和行业管理,推动行业作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要真正认识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将其作为反腐倡廉和树立部门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发挥地方金融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是全县农村信用社高举的一面旗帜。加强行风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和实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培育、抓营销、抓创新、抓服务,切实让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我们要克服为评而评、应付一下或怕麻烦的思想,而把测评作为我们接受监督、创新管理、提高素质、反腐倡廉、提升形象的良好契机。
二、要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职责,把政风行风评议作为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信用社是展示农村信用社形象的窗口单位,最能直接反映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作风和精神风貌,是这次评议的工作重点。要把加强行风建设与“质量年”建设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有机融合起来,与业务经营工作同步抓、同考核、互促进。一要抓好网点设施建设和改造,营造整洁美观、规范有序的营业环境,做到标识统一,环境优化,设施先进;二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行员工行为规范,自觉做到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办事快捷、操作规范;三要推行社务公开,特别是要公开贷款政策,实现信贷业务全程“阳光操作”,切实提高服务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努力使每个行社都成为展示农村用社行风建设成果的“窗口”,每个员工成为传播农村信用社企业精神的使者。
三、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关键是树立并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良好政风行风的形成,关键是要增强宗旨信念。在勤政廉洁、依法办事、规范程序、高效服务等方面率先垂范,做出榜样。要从基层社和民评代表的意见建议中寻找履职薄弱点,寻找廉政风险点和管理服务盲点,进一步确立全省农村信用社行风建设的工作支点,把严格管理与高效服务结合起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严明工作纪律,加大问责力度,切实把加强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使市民群众感受到政风行风改本文进的成果。
1、着力解决信贷业务中以贷谋私、自批自贷和冒名贷款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县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得到加强,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但内部信贷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极少数员工无视政策法规,违反信贷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利用手中权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违规办理信贷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信贷业务中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甚至索贿受贿;二是滋长不良作风,不愿进村入户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坐等上门;三是热衷于傍大款、垒大户、贷富不贷穷、贷大不贷小;四是按贷款金额一定比例扣收股金,强迫群众入股,或扣收还贷保证金及利息;五是自批自贷或顶名、冒名贷款,挪用资金经商办企业或炒股、买彩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严重败坏了行业形象和声誉,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必须下决心整治。
2、着力解决业务中违反政策、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据反映,极个别信用社政策法规观念淡薄,还有个别信用社置金融法规政策于不顾,听命于乡村干部口头指令,扣划国家补助农户资金用于修建乡村道路,使党和政府惠农政策得不到落实,甚至走样变质,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众利益,性质相当严重。这些问题需要在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中加强教育,重点防范和整改。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达市农机监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结合全县农机安全生产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农机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巩固和创新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方式、方法,以正面宣传为主,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推进农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农机安全氛围。为搞好“安全生产年”活动,促进我县农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有效的促进我县农机安全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机安全设备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机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整改,促进县辖公民农机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全县农机安全形势的持续好转。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加强对“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由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局长张正贵同志任组长,监理站站长陈明伟任副组长,监理站全体职工为成员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监理站,负责“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各乡镇农机站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1.突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主题。今年是“安全生产年”,要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广泛宣传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意义、要求,结合年度农机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要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增强社会公众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关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2.深入开展第八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各乡镇农机站要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创新内容、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围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活动要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要使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成为全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的热点和。
3.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要结合“五五”普法,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四川省农机安全监理和事故处理条例》分别摘录相关条款印制成宣传资料发放。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要求,重点抓好农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自我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
4.加大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各乡镇农机站在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要认真组织好人员深入乡村道路、田间院坝开展农机安全检查,重点查处违章载人、酒后驾驶、带病作业的机车,并对农副产品加工网点、固定式农业机械、提灌作业场所等进行安全检查,对到期未参加年度检验的机车,要及时督促车主及驾驶员参加年检审。同时,对农机加油站(点)进行一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查出的火险隐患要及时整治,从源头上消除本辖区内农机安全事故隐患。千方百计确保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全县无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四、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各乡镇农机站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落实经费。宣教行动要做到有方案、有项目、有行动,做到方案落实、项目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完成时限落实。
2.各乡镇农机站要加大对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所需经费。要把宣传教育行动与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农机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结合起来;与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与解决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营造农机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8
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立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社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建立,使得河南农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的建立,使河南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再加上,近两年航空港经济区的设立,更加凸出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因此,把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河南地区的交通、人口优势,发展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提出要“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十分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结合河南地区农业大省的独特优势,目前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以南阳西峡、洛阳、郑州中牟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在河南省内普遍存在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综合利用产业模式;三是以郸城、荥阳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模式。可以说,全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发展中,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综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原因
农业资源约束加剧。河南耕地总面积1.19亿亩,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且呈递减趋势。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少,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大部分地区并未得到明显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废弃物的惯性露天堆放、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已经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了农村生活环境。同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使得农村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损害。
(二)社会原因
主要表现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也就是农民和政府部门。一方面农民是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对生产要素的改进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而河南省的现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业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他们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主体,那就是政府部门,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形式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想严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迟迟不能形成规模和合力,不能发挥出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
(三)经济原因
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逐步显现其综合效益,因此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的发展模式实践;另一方面内在经济驱动力不足。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经济人”,因此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每个经济体都是在成本-收益框架下去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较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工业支撑,河南省农产品大幅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农业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
(四)科技原因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率、高循环、高技术的新型农业经济。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指导,需要将工业加工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更多低害或无害的新工艺、新技术,支持循环系统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逐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能力。而科技因素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循环经济人才的缺乏,使之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一方面随着全国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现有的农村人员技术水平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逐步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河南农业方面的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加上由于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另外,随着河南省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得到了提高。2012年年初,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5年,河南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0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0个。因此,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人才的数量逐步提高,导致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缺乏。
三、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号召全员参与迫在眉睫
首先,政府作为各项工作的职能管理部分,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该从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充分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一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二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养;三要引导农民树立复核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使农民和农村企业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讲解;加强对农民进行培训,搜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树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力军的农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教育,克服短期行为;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不故步自封,在原有农业循环经济形态的基础上,从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经济。
(二)政策制度
1、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以激励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自愿有偿,允许农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制等形式进行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尽快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一,政策投入制度。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杠杆,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多渠道筹集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适当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的补助。综合利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引导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考核制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各级有关部门都要明确分工,不仅明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考核机制,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奖励。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也是农业发展和建设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切实调整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将基础设施建设由城市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重视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搞好水库整险加固,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
(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外延,从单向循环向“产业链”或者“产业网”的目标迈进,扩大适用范围,探索农业节本增效的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四)多途径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为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和对土地的依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扩大农民在农业之外的就业局到,使农民在农业之外获得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
(五)科技层面
篇9
关键词:农信社;改制;农商行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现状及改制必要性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农信社的工作都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在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信社不断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信社自身发展却经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特别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高、潜在风险比较大、而服务对象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三农”,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信社的发展进入瓶颈,长期经营上的漏洞与政策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碍了农信社的进步,对农村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信社发展,农信社向农商行的改制势在必行。
农信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与“三农”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农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对资金和相关金融配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要求也就更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三农”发展,唯有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才能提高农信社的金融自,才能更加灵活自主的为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商品生产流通、促进工商业快速发展。
农信社改制不仅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将进一步健全“三会”制度,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建立合理、有效的营运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另外在组建农商行的过程中,需要在诸多方面达到商业银行的标准,尤其是对于不良贷款的清收更是重中之重,资产质量会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将逐步增强。目前,农信社的很多经营活动受到政策性歧视或者业务范围的影响,导致农信社不能享受银行业的“国民待遇”,改制后,农商行牌子更响,增强城乡客户的信赖感,增加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农信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率高
1.历史沉积贷款。过去农信社为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发放的诸如兴办农村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等形成大量不良贷款。目前乡镇企业大部分关停倒闭,导致贷款不能清收处置。
2.设施农业贷款。受地方行政干预的影响,一旦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资金不到位等一些资金投入问题,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要求农信社发放贷款,这部分设施农业贷款以担保贷款为主,担保机制不健全,对农户贷款到期后约束力不强。
(二)支农作用削弱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农信社组织存款更为困难,农信社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曾占农信社绝对优势的“三农”业务也被削弱。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业扶持的同时,受到的却是各种歧视性的政策的对待,有一些部门甚至明文规定系统内资金不得存入农村信用社。例如,财政部财办库【2006】12号规定原则上各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当在国有、国家控股银行开立财政资金专户。这些歧视性规定直接影响了农信社的发展,也弱化了农信社的支农作用。且随着股权改造的推进,小额股东被逐步清理,其中主要就是农牧民,从参与到淡出,农信社在农牧民心中的定位削弱,也必将影响对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
此外,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以后,将实行商业化经营,因此政府对农信社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将逐渐取消,这就更削弱了农信社的支农力度。
(三)人事改革落后
1.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农信社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一部分人员未接受过国家正规院校教育,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还有一部分职工是靠顶替或照顾内部职工子女就业和各种关系进来的。在职工文化素质、业务水平、经营意识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加之信用社在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造成了整体队伍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
2.人员安置问题。在过去,经常有个别高管人员以指标考核或农贷竞争为由,通过政策导向、人员安排等手段,忽视甚至有意掩盖风险放贷,追求表面文章或是私利。很多老员工们都担心在农信社的改制过程中,他们过去的待遇会被削减,甚至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工作可能会被清退,所以在农信社的改制过程中遭遇到很多的人员阻力。
四、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
1.责任清收,通过建立清收台账,责任到人,加大违规贷款的问责制度,从贷款的调查、审核、审批到发放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遵守权责分离、授权审批制度,分清责任,加大贷款的责任认定,并严格执行惩处措施,提高贷款违规违制成本。
2.债务重组,这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机构对农信社实施并购重组和帮扶,要注意农信社法人地位不变,服务三农作用不变,过注入资本金和提供资金发放社团贷款等办法,消灭历年亏损挂账,处置不良贷款增加收入能力。
3.资产管理公司打包不良资产。对农信社的不良资产打包出售,不仅可以解决高不良资产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购买者的追查约束债务人偿还债务。这样的创新金融产品,既可以降低农信社的高不良,也能使购买者获利。
另外在政府方面,应帮助农信社协调公、检、法、财政等有关部门清理化解不良贷款。其次,在村集体拖欠和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化解方面,政府可以出资或给予土地置换。
(二)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由于农信社的改制中存在政策歧视和支农作用削弱的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支持农信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信社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1.尽快落实国家对农信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有关建设贷款的归还进度,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确保真正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农信社支农的积极性,如:税收优惠政策、不良贷款核销税前扣除政策、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政策和村级债务化解政策等。
2.取消歧视性政策。政府把农牧林水资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账户开立在农信社,既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对农村经济的反哺作用,支持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又可以方便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类涉农资金的发放,给农牧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3.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农业保险,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降低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通过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担保体系建设,解决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抵押难问题,从而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信贷风险。
(三)加快推进人事改革
1.首先要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特别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通过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建立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的薪酬奖励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强全员思想教育,确保改制工作的健康发展。统一全员思想,提高执行力。明确改制方向,端正改制态度,要让员工认识到改制为农商行,各项经营及管理的要求标准会更高,管理会更合理、规范,资产质量会得到较大提高,经营成果将会更好,员工们自身将会受益。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众多农户、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增长,目前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改制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农信社的情况各有不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不能“一刀切”,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及农信社的意愿下慎重推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 村民自治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先后到四川省遂宁市、南充市、巴中市、广元市等地一些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2006年底又组织了近2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寒假期间,专门以村干部为调查对象,对四川省大部分地市州的100多个村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解村干部对当前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和看法。此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四川省的19个地级市(自治州),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依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多少进行统计排名来看,调查样本选取量最大的前十个地区依次是:成都、南充、广安、泸州、阿坝、绵阳、眉山、宜宾、广元、遂宁。
此次调查中男性占调查对象的84.1%,女性占15.9%,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说明村干部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从年龄构成来看,有74.7%的调查对象年龄处于36-55岁阶段,而18-35岁阶段和55岁以上阶段分别只占11.8%和3.5%,可见村干部的年龄构成以中年人为主,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都不高。从文化程度上看,被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5.6%,高中或中专占40.8%,可见绝大多数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属于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现将此次调查汇总的情况以及我们的分析报告整理出来,供有关部门领导和对村民自治感兴趣的学界同仁们参考指正。
一、村干部对于当前村民自治状况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认识和看法:
1、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1)从选举程序看,调查显示,62.4%使用流动票箱投票,33.5%秘密划票,4.5%由村干部。可以推测大部分村庄的投票做法是比较规范的。
(2)从选举效果看,91.8%认为上届村委会选举效果很好和一般,仅有8.2%认为效果比较差和非常差。因为此次调查对象即为现任村干部,他们都是通过上届选举当选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是肯定这次选举效果的。
(3)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28.3%的对象表示所在村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13.1%表示以前开过,而36.2%表示很少召开,另外有22.3%的对象表示不清楚此事。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的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情况并不理想。
(4)村务公开情况:94.1%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仅有0.6%表示不关心,另有5.3%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5)一事一议的情况:76.4%认为一事一议效果很好和比较好,12.1%说不清楚,11.5%认为不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来大多数村干部还是认为一事一议的效果是好的。
(6)对本届村委会工作的评价问题。45.5%认为很好和好,50.3%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只有4.7%。
可以看到,与近期以来我们同样在上述地区就村民自治工作对普通村民所作的调查结果来对照,【1】 村干部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总体评价较之于村民而言,是明显偏高的。因为此次调查对象的身份是村干部,所以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问题
调查也表明,取消农业税之后,被调查者中有84.5%认为干群关系比以前好,14.3%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2%认为比以前恶化了。由此看来,农业税的取消可以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3、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负担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80.5%的人认为没有负担或负担合理,有19.5%的人认为负担仍然很重。可见,与以前相比,农民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
4、关于村委会工作成效问题
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最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调查显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列为:村集体缺乏资金(54.1%),村干部能力不够(14.6%),村务管理不民主(14.6%),村民对村务管理比较抵触(10.8%),宗族势力干预村务管理(5.1%),其他(0.6%)。
5、关于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问题
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原因主要是:工作难开展46.3%、报酬低14.9%、得罪人10.4%。
6、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依次为:
选民投票率低32.7%、乡镇政府影响干预24.5%,个别人通过非法手段操纵选举14.5%,候选人竞争激烈14.5%。
7、关于选举的竞争性问题
认为村委会选举应该加强竞争,并愿意和非常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愿意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的人有47.3%,说明较多村干部还是愿意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参加竞选。
8、关于乡村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65.5%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35.0%认为是“指导和被指导”和“主要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9、关于两委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58.6%认为两委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和“各管各的事”,说明较多的村干部对两委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有86.7%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但也有33.7%认为应由村支书管村委会,只有7.7%认为应由村委会管村支书,这表明在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村主任。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问题,66.3%表示不赞成,16.0%表示说不准,仅有17.8%表示赞成。可见,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一肩挑”。
10、上届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9.4%认为选举动员不够,20.1%认为乡镇领导干预选举,17.9%认为部分村民借选举要求解决个人问题,16.0认为候选人贿选拉票,9.9%认为受到家族势力的干扰,3.5%认为黑恶势力的影响,3.2%其他。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村干部对目前村民自治工作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同时又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村民自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应对挑战,这正是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其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的问题。此次被调查的村干部中,有54.1%的人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各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事实上,自农村实现以来,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解体消失,成了“空壳村”。但在税费改革之前,村里还可以通过提留获得一些资金用于村庄公共事务。而在农业税取消之后,彻底断绝了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集体资金的缺乏导致村庄公共事务的经费投入没有来源和保障,这就必然影响村委会的工作成效。所以相当多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与此相关的还有三个问题,一是74.3%的村干部认为村级债务是村委会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 二是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这次调查表明,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报酬低; 三是认为税费改革后最难办的事情是(共有450个选择,这里依次排列前五位答案):25.3%公共建设,15.3%计划生育,12.7%债务纠纷,11.6%社会事业,10.9%发展经济。可见,集体经济的空虚薄弱是制约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因素。
2、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9.4%的村干部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首先是选民投票率低,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排列首位的选项。村干部们的这种担忧可以说既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理论分析的必然结论。因为,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了,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内在的动力。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尽管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经济的原因是始终是基础性的制约因素。因此,村民自治要高质量地运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保证。美国政治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2】 在中国,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与大多数农民最贴近的只能是较低层次的物质利益。用明恩溥的话来说,“中国农民的生活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胃’,一个是‘钱’。”【3】 民主政治对广大农民来说还不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贫困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并不真正需要高级的民主政治,从而导致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这从我们在四川各地一些农村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情况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许多村民的看法是:“村干部拿他的工资,我种我的田,各管各的事”。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许多村民觉得村委会与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农业生产是自己的事,现在村干部不像以往那样收取税费,干群关系也比以前缓和了,村集体也没有什么资源值得关注,村委会也不能帮助村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至于上面所倡导的所谓“一事一议”,也就是要村民自己出钱办事,而许多事情由于人心不齐也办不成,于是许多村民对村民自治也就越来越感到没有多大意思,村民的政治参与也就越来越缺乏动力。
3、农业税取消之后的乡村关系问题。有65.5%的村干部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对村民调查中得出的看法也大体如此,有53.5%的村民认为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应当说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乡村关系的实际状况。然而,近期以来学界曾经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不再需要村干部去征税,村干部也就不能从税收中获得利益,这就打破了乡村的利益共同体,于是村组织不再履行征税的任务而减少了行政职能,从而就可以更好地管理村务,成为真正为民谋利的自治组织。但从我们的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推论。而实际上,村自治组织如果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治,仍然不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政府派出机构”,而且可以说今天的自治组织甚至比以往更大程度上被“附属行政化”。其理由非常简单,既然现在村干部不再从村提留中获得经济报酬,而是从乡镇政府领取补贴和各种奖金,完全没有一点经济上的独立性,那么,正如俗话所说“吃人家的饭,为人家办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而村干部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承担乡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名副其实地成为乡镇政府的“一条腿”。况且,村干部的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是乡镇政府对村干部年终进行个人工作绩效评价乃至个人升迁的标准,所以说,以往存在的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的状况在今天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并且在许多地方比从前更有甚者。由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经常被倒置,村委会应有的自治色彩被淡化,因此,村委会不但难以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反而更多地作为乡镇政府一些行政职能的延伸,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乡镇政府意志的执行者,那么它自身的自治功能也就很难实现了。
4、现实中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关系即两委关系问题。此次调查表明,有86.7%的村干部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当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意见不一致时,90.4%认为应相互协商,还有7.8%认为村主任应听村支书的,另有1.8%则认为村支书应听村主任的。从上述7.8%和1.8%两个数据的比较也可以推测,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影响通常要大于村主任。通过这上述这组数据也充分表明,大多数村干部是能够正确看待两委关系的。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做法,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这表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这两个职位分设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肩挑”虽然可以避免某些矛盾和摩擦,但显然不利于合理分工,更不利于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有悖于村民自治的初衷的。
三、积极应对现实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 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村集体缺乏资金,因而只有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集资修路、兴修水利等等,于是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又出现了反弹。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资金短缺是一个很现实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广播电视、优抚定补、五保户补助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农村履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是“多予少取”还是“多取少予”的基本政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在履行公共职能上,应当本着城乡平等对待的原则,既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也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要理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渠道,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乡镇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公共产品的多少取决于农业税费多少的局面。考虑到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欠账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
第二,逐步增强村委会选举过程的竞争性,提高当选村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解决村干部的一些后顾之忧。据调查显示,现任村干部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因此,有必要增强选举的竞争性,使竞选者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这样既可以加强竞选者与选民之间的直接接触,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也可以使当选者任职后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合法性、责任感与自豪感。这是有利于村干部履职后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也应适当提高和增加村干部的补贴,条件具备是还应解决退休村干部的养老保险等问题,使他们解除各种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上来。
第三,乡镇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改变过去随意干预等不妥做法。有的研究者提出,近年来村民自治呈现出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一是某些地方强制推行党支部和村主任“一肩挑”,使的村民难以自主地选举村委会主任; 二是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这一做法,削弱甚至取消了村民在财务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 三是某些地方政府规定村级组织主要领导由县乡财政发工资,把将工资作为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手段; 四是党政机关往村里下派干部,特别是把新毕业的大学生派到农村当“村官”,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但实际是把村民自治变成官员统治了。【4】“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村民自治的应有之义就可能被曲解和取消,村民自治的已有果实就有逐步丧失的危险”。【5】这种情况在四川省一些农村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果乡镇政府不能还权于村,村民自治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而且目前确实有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
第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群体组织,增强农民与村庄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有的基层干部这样描述农民对待民主的态度:“如果民主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他们就热心参与; 如果民主只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这与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的观点有着相似的逻辑:“在上面,民主是个理论问题,是制度设置问题; 对基层政府官员来说,只是操作程序问题; 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是个利益问题。”【6】由此看来,实行村民自治,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这是决定他们政治参与是否具有积极性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展村民自治,一定要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相结合,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目标相结合。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等五位教授向中央汇报,他们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无法参与政策制定及实施有关。面对组织化程度薄弱的中国农民,这些为“三农”问题奔走呼吁的学者,更多地希望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能够有一种组织化渠道以供意见表达。【7】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五,加强培养和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村民自治。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对于目前一些地方村民自治面临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勉强应付,草率从事。有的村民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把选票连同自己的民主权利一同出卖。有的在决策村内重大事务时,不发表意见,而按法律要求应当完成的任务也不积极完成。这些现象都与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不相匹配,也难以适应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村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和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终究要靠农民群众自己,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切实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和责任义务,这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能越过越红火。
(注:本文由项目负责人任中平执笔完成。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青年教师尹学鹏、2005级政治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崔山磊、李睿、高峰、王潇雨、葛长鲜、田谢辉、黄东华、张晓燕以及我校近200名本科生参与了此项农村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并由崔山磊同学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注释:
1、另一项专门对村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村委会不能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2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村委会工作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而52.9%选择了“一般”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还有18.0%则表示不满意。可以判断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不高。参见:任中平. 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归因与出路 [J] 软科学研究.2007.5
2、塞缪尔·亨廷顿[美].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明恩溥、林欣译.中国人的素质 [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于建嵘. 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果有逐渐弱化倾 [J] 南方周末.2006.8.10
5、刘松山. 民主为什么不能只从基层开始 [J] 法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