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物流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针对物流企业人才缺乏现状,我对南京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013级、2014级的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100份物流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需求情况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为75%。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在物流企业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
(1)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你觉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可多选)。见表1。
通过表1的统计发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真正面对顾客时,沟通能力欠佳、语言表达没有逻辑性。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影响了企业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评定。
(2)你觉得我校实习生的阅读现状怎样( )。见表2。
通过对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平时阅读量少,所以在工作中对相关行业文书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这方面训练需要大大加强。
(3)实习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应用文的类型有( )(可多选)。见表3。
(4)你觉得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可多选)。见表4。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相当薄弱,因为书写格式不对,语言混乱,表达缺乏逻辑性,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完成相关工作,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职业能力。
2.物流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
(1)作为用人单位,您觉得合格的员工在口语表达方面应具备什么样的要求( )。见表5。
(2)对于从业人员的阅读能力,您是怎样看待的( )。见表6。
(3)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您觉得在书面表达上应具备什么样的要求 ( )(可多选)。见表7。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调查发现物流企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有相关具体的要求,92%的企业要求从业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会说标准的普通话;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运用,54.7%的企业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由此可见,多数企业都会要求应聘者具备说和写的能力,如果缺乏相关技巧会影响从业者的职场发展。
二、几点建议
1. 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建构职业核心能力
现代物流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因此,为适应市场要求,需要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职业学校学生具有面对求职、职业变革、职业发展和成就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2. 语文教学应以说、写能力训练为主
首先,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应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普通话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模糊。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通话教育是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介绍相关用人单位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就业趋势;课外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等公共活动培养学生多说普通话的意识。其次,要让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多听新闻节目,多听演讲、就业类节目,提升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方式,如复述课文、回答问题、即兴主题演讲等来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说话。最后,写作训练应落到实处。教师可先挑选企业工作中常见的应用文文书让学生学会修改,并且进行仿写,最终由教师设定主题,由学生独立写作成文。通过此种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行文能力,通过不断积累,提高其职业应用文写作能力。
3.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可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设置专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虚拟人才招聘现场,模拟物流企业中沟通、谈判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也可巩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树立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从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 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的说、写能力培养,彻底抛弃传统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能够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智能扫码;自动识别;快速分拣;APP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18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出移动通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相互融合的特征。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因此,移动互联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时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快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且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同时,物流行业正面临着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也迎来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客户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现阶段物流快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效率、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成本管控等方面都急需一套全面提升的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将传统快递物流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打造出一套移动物流快递信息化平台,即“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由手持终端构建的移动信息处理平台能实现前台业务的快速受理,精确的追踪定位,及时的任务更新,合理的资源调配,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可以提高物流行业执行效率。整合无线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利用条码自动识别,赋予了移动手持终端新的使命。为有效建设物流快递智能扫码系统和解决快递分拣系统“不灵活”等问题提供实证支撑。
2 现阶段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5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3.8万亿,2007-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近70倍,网购需求的迸发式增长给当前快递行业注入了全新的原生动力,由此催生出较高水平的国内快递服务需求。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在国内快递市场中逐步占据优势地位。
2.1 快递行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中国快递业持续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快递业务量近十年复合增速达40%。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在2006-2015年期间,我国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速高达40%左右,快递业务量从2006年的10亿件增长到2015年的206.7亿件,增长近20倍,并在2014年首度超过美国,规模持续保持全球第一。业务收入规模近2800亿元,近十年复合增速28%。2015年,我国快递收入规模达2769.6亿元,同比增长35.4%,收入规模较2006年的300亿元增长超过8倍,近十年复合增速为28%。据此,我国快递行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2.2 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暴力分拣、信息泄露以及丢件等问题。
2.3 发展对策
在快递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企业既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又要面对车辆调度、货物安全、运期延误、空载率高、服务投诉等物流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竞争的加剧也要求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运输周期,使物流系统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快递服务质量,提升终端配送速度,唯一方法就是实现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移动化,使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和掌控物流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信息化系统自动地帮助管理人员处理物流面对的流程和问题。通过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提高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设计
基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发展对策,开发一个主要针对如何有效的寄送快递与如何快速分拣快递的软件系统是有必要的。通过该软件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培养无纸化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同时也帮助物流企业高效快速地分拣和配送快递,进而提升客户体验感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
3.1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开发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平台开发是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短信平台、数据库为一体的平台。采用SuperMap、AJAX、WAP、IIS服务、PHP、Visual Studio、SQL Server等先进技术开发而成。
3.2 系统架构
3.2.1 系统物理架构
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系统服务器,将客户端信息提交给服务器后台,对数据库的操作也通过服务器后台实现。
3.2.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是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整个框架设计,然后拆分为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
服务器系统整体功能模块图如图6所示。
3.2.3 客户端系统设计
客户端整体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
3.3 软件系统运营分析
软件系统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用户模块,另一个是快递员模块。首先,用户只需下载手机版软件,系统将自动筛选出适合你的快递公司,并且你也可以通过自己以前的认知,自己选择快递公司,之后手机填写快递单子,系统将自动生成二维码,用户仅仅依靠简易的手机操作,就能实现无纸化的订单处理。其次,在收到用户的订单信息后,快递员上门取件,扫描二维码,体现了贴心的物流服务,在快递寄送过程中,用户只需扫描之前生成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您的快递位于什么位置,并且知道配送您快递的快递员的基本信息。经历配送的快递员也都会用快递员版的快递通扫描客户订单的二维码。在快递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快递员不再需要手动录入用户的查找号码发送短信,只需扫描用户的二维码,统一发送取件的消息即可。
同时软件也主要是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不管是物流信息的查询还是短信通知都是依靠用户订单形成后自动生成的二维码而提供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此外,软件不仅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寄取快递的流程,提升了整体的物流服务质量。
3.4 软件系统主体结构及功能
3.4.1 软件系统的主体结构
软件主要结构,平面首页展示图如图8所示。
3.4.2 软件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物流平台是基于智能扫码快递与寄件交流平台开发的主要特色,并提供以下服务:
(1)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短信服务的运用提供较为前沿的信息通信技术,从而建立一个信息化与智能化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应用平台。其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为第一目标,短信服务为第二阶段完成。
(2)通过对实时地图、GPS、GIS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客户所处的城市具体方位信息精准、快速、直观和全方位地展现给用户。从而更加精准的提供客户所处位置的周边的物流公司的详细情况,(包括周边物流公司、地理位置、计费标准,服务质量等)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共享、信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3)二维码的生成与解析,每个快递包裹根据不同的收寄件人信息都将生成不同的二维码。该信息都将自动收入数据库,每一个站点都将对其进行扫描并将站点信息收入数据库,以供快递员和用户参考。
(4)全方位智能化选择物流公司,采用先进的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以及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寄件最优自动选择方式。
(5)短信平台与评价系统。平台将基于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导向的方式,将快递收件信息发送至用户,以及秉承“公正、公平,以客户利益为先”的原则建立寄收件使用的可靠的第三方评价系统。
3.5 软件系统的特点
3.5.1 采用App Inventor技术
本文所研究开发的软件将适用于所有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同时,通过调用安卓智能手机的相关权限资源以满足软件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在App Inventor里,Social(社交)类目的组件中内置了phonecall和texing叫这两个组件。其中,在texing又内置了method库,开发人员可以通过method库获取短信发件人的手机号码、获取短信内容、自定义内容发送短信等操作,可满足研究所需,并且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设计开发出不同的特色功能。
3.5.2 移动互联网接入功能(WiFi、GPRS)
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都统一标配Wifi接入功能,同时各移动通讯服务运营商也都提供4G平台的互联网数据接入服务。在App Inventor中内置了TinywebDB组件,通过该组件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的WiFi或者GPRS网络连接远程数据库服务,实现数据的远程访问,从而避免了因软件数据初始化而需要将数据库内置于本地应用中的可能性。
3.5.3 完全个性化的操作界面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本文所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外部界面简洁大方,内部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系统的整体性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真正满足了用户的操作习惯。
3.5.4 使用地图实时查找
在实时查询方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位置,软件将会通过智能搜索的方式将相关的查询信息呈现给用户,如:物流站点数量,各物流公司等。
3.5.5 安全性高
本文研究开发的软件将严格采用标准的安全控制技术,支持多级授权体系,如:支持SSL协议,支持远程安全身份校验等,同时对关键数据将采用加密存储技术,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3.5.6 系统的容错性好
软件系统配置有校验功能,当用户数据录入发生错误的时候,系统都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因此具有较好的容错性能。
3.5.7 平台化程度高
本系统的客户端有三种方式,通过个接口的引流功能方便于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
3.5.8 系统的封闭性强
用户的封闭性较好,用户只需根据系统提示录入数据信息即可。
3.6 软件系统的应用
在快递服务流程中,分拣是否准确高效,对提高快递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流公司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深度发掘与利用、物流公司资源的综合配置与调度、物流人员服务理念的转变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普通百姓和电子商务经营者们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寄送快递与如何快速分拣快递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分拣,减少分拣次数,提高分拣效率,节省分拣成本,减少快件损坏,提高快递服务质量。
4 总结
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使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和掌控物流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信息化系统自动地帮助管理人员处理物流面对的流程和问题。
现在关于本文有如下的总结:
(1)介绍了关于移动互联网现状的研究以及基于智能扫码拣选快递APP系统的必要性,得出关于本文的需求分析,从用户角度分析得到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构架。
(2)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得出系统概要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物理架构设计,以及客户端系统设计。
(3)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对软件系统进行运营分析和功能的详细设计,最后对于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编码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测试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Z].
[2]薛显亮.Android SDK智能手机开发范例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肖来元,吴涛.软件项目管理原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篇4
关键词:物流系统;移动机器人;自主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n the command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pplying intelligent robots in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is a hot spot of robot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intelligence, robots in the system should be more autonomous. From navigation, communication and decentralized control, the relative technologies for autonomous control are analyzed, the features with logistics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ospect of enhancing domestic logistics equipment with these technologies is proposed.
Key words: logistics system; mobile robot; autonomous control
0 引 言
智能C器人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技术,是涵盖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仿生学特征、传动感应技术等多领域学科而形成的新型技术,是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方向。2015年5月,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规划中将智能制造列为我国当前的首要目标发展战略,要加快对智能制造的研究进度,使制造过程步入智能化[1]。在这一规划中,智能机器人制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需求不断提升,促进了仓储物流行业飞速发展,智能化设备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而且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物流系统机器人大多采用集中式的控制系统,自身的智能性和自主性不足,常用于结构化的相对静态的工作环境中,对于可变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因此只能完成较为简单和固定的物流作业。因此需要将智能化移动机器人与物流系统相结合[3],依靠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自主性控制实现物流系统的智能化作业。智能化的移动物流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物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从而完成一定作业功能。其本身能够认识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能够根据指令和自身认识来独立地工作,能够利用操作机构和移动机构完成复杂的任务[4]。
本文将针对物流系统中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自主性控制相关技术,如导航、定位、通信、分布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智能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人应用的关键问题。
1 物流智能机器人自主性导航技术
若要使移动物流机器人具有特定的智能,首先就需具有多种感知功能,进而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规划和决策,并在作业环境中自主行动。在这其中,导航和定位技术是智能移动机器人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定位和导航功能是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的一项重要功能,也就是通过这个最核心功能,机器人根据自身的感知系统确定自身的位置,从而根据任务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和路径选择。没有这种功能,移动机器人的任何自主运动都是盲目的。因此,物流移动机器人的多种导引方式相继出现。根据环境信息的完整程度、导航指示信号类型、导航地域等因素的不同,主要分为电磁导航、地面标识导航、惯性导航和激光扫描导航、视觉导航等。而这些导航技术中,移动机器人的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方法是该技术的核心难题。
目前SLAM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数学概率统计方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这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方法,但这类方法大多依赖于对环境的假设,配以昂贵的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测距仪来实现。Dissanayake等人在2001年提出了解决SLAM问题的卡尔曼滤波技术[5],之后针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复杂性和计算量问题,Thrun、Koller和Walter等人提出了稀疏扩展信息滤波的方法[6]。这种方法基于卡尔曼滤波更新方程中信息和逆协方差矩阵的剪裁以及通过对结果矩阵稀疏特性的研究,可使计算的维数降低。极大期望算法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一种补充方法,可解决模糊、循环环境下的机器人地图构建问题。粒子滤波方法是通过一组根据机器人状态先验分布得到的采样数据或者粒子,来表示机器人的实际状态和置信水平,如Thrun、Fox等人提出的蒙特卡洛定位技术,以此为基础,后期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关改进的SLAM算法,如FastSLAM、基于Rao-Blackwelized滤波的SLAM算法。
另一类是基于生物激励的地图构建和导航系统,即通过模拟动物脑神经活动来解决三维空间导航任务。这种基于生物神经激励的导航技术,可以在不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复杂的概率算法的条件下解决SLAM问题,但实际应用性能还不足,但是对同时提升智能自主性和降低成本具有积极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奥基夫(John O' Keefe)和挪威神经科学家莫泽(Moser)夫妇在20世纪70年现了动物大脑内与定位系统相关的细胞――位置细胞(place cell)和网格细胞(grid cell),在此之后更多相关细胞被发现,如速度细胞、边界向量细胞等。这些神经细胞的活动特性为机器人的导航定位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位置细胞的特性是,当动物处于环境中某些特定位置时,对应细胞的放电频率会显著增强,而每个位置细胞均可表征动物所处环境的某一部分,众多位置细胞的协同工作,就可在脑内形成一张表征周围空间环境的大脑内部认知地图。网格细胞为大脑提供了一个度量尺,当动物从一个位置出发后,可以不断整合线性距离和空间角度,从而定位自己的坐标,了解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Arleo等人在2001年对动物大脑中发现的与定位和导航相关的位置细胞(Place Cells)和头方向细胞(Head-Direction Cells)进行建模,并将其用于移动机器人的目标导航[7]。Michael等人在2005年,基于Arleo的研究,结合位置细胞和头方向细胞的功能,假想了一种位姿细胞(Pose Cells)结构,并进行建模模拟老鼠的导航,提出了RatSLAM的算法。该算法结合视觉测程技术和模拟啮齿类动物大脑中神经细胞的吸引子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机器人的同步定位和构图。
随着生物神经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将生物的大脑功能进行建模,再结合神经网络的算法,使得机器人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将使物流机器人在定位和导航方面,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
2 物流智能机器人自主网络通信技术
随着日益多变的生产格局和产品需求以及日益提高的人力成本,促使企业现有生产模式向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柔性生产模式方向转化。如果没有一个灵活多变的物流自动化系统,即使独立生产单元的自动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实现柔性生产系统。要实现物流系统的灵活性,除了提高物流系统中个体物流机器人的智能自主性以外,还需要让它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及其他机器人能相互感知和协作。2003年10月波兰举行的GeoSensor Network Workshop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移动机器人和传感器网络结合,会获得价格低廉但性能卓越的混合系统,该系统会在网络维护、环境检测、救援与反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将物流系统中的每辆输送车辆配置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节点,使其成为一个车联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独立节点[8]。这样输送车辆不仅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感知的功能及时进行运行状态信息的感知,而且可以通过获取邻近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将自身的状态信息告知邻近车辆,实现这种分布式系统的通信,如图1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可以延伸物流系统覆盖范围内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感知空间,为其提供更大范围的传感信息,智能移动机器人作为具有高度智能和执行能力的单元可以为与其相邻的WSN节点提供智能和执行能力的辅助服务[9]。移动机器人与WSN结合,两者经过相互协作和支持,使得形成的混合的物流系统具备了新的功能和价值。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与移动机器人相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方式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配置在移动的物流设备上,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就像移动机器人一样具有移动性,且可自组网络,另外除了组网功能外,还具有采集周围信息的功能。系统与静态网络节点相比,工作具有更高的主动性。支持移动性是无线传感网络的一个主要优点,在无线传感网络中主要存在节点移动和事件移动。前者是指搭载无线通信功能的节点在网络中的自由移动,形成网络不断频繁自主的情况,后者是指在事件检测或在特殊的跟踪应用中,事件的诱发源或跟踪目标可能是移动的。这些应用的关键在于要有足够数量的传感器,能够完全覆盖观测目标。工作时,目标周围的传感器被激活进入高度活跃状态,对目标进行观测,工作结束后传感器恢复休眠状态。
采用此类自主网络的物流系统,物流智能机器人可以灵活地加入或退出当前的物流作业系统,且不会对整个物流作业产生影响,这有利于物流系统根据实际作业吞吐量需求,进行相应规模的扩展和缩减。
3 物流智能机器人分布式控制技术
物流系统中的每一个物流机器人随着传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程度得到提高,可视为一个智能化的个体。而整个物流系统则可视为多智能w的协作系统,即整个物流系统按照每台机器人分解成若干个智能体,各个智能体之间相互通讯、彼此协调共同完成大的复杂系统的控制作业任务[10],而不需要有明确的主控中心进行支配。此类多智能体系统不仅具备一般分布式系统所具有的资源共享、易于扩张、实时性好的特点,而且可以克服随着数目增加,对调度控制中心造成的管理和计算压力,使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
针对上述多智能物流机器人系统的特点,必须设计一个良好的集群控制结构。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才能完成知识和感知信息的共享,获得协调一致的控制,进而发挥多移动机器人的优势,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11-12]。该集群控制结构采用分布式结构,它不存在中心处理单元,物流机器人之间不存在主控与被控以及层次关系,每个物流机器人均能够通过通信等手段与其他物流机器人进行信息交流与磋商。分布式问题的求解是指在一些不同的处理节点中,通过知识库的分散和松散耦合的集合进行问题的协作解决方案。协作主要有四个重要部分:(1)是一个本地化的处理过程,不涉及集中控制;(2)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换;(3)每一个协商群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估信息;(4)通过相互选择达成最终的协议。
例如采用集群控制方式来协调大量的物流机器人车辆的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任务分配:将物料搬运任务分配给适合的车辆;(2)任务规划:管理各个物料配送站和卸载点的工作车辆,使其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出现过度饱和或工作量不足的情况。
假设一个场内物流的存取货区的集合为D=d ,d ,…,d ,其中d =x ,y ,θ ,而物料卸载点的集合为S =s ,s ,…,s ,s
=x ,y ,…,θ ,同时场内的AGV车辆集合为V=v ,v ,…,v ,v =v ,v ,…,v 。其中x,y,θ分别代表其位置坐标。物料搬运的任务为T =v ,d ,s ,及v ,d 和s 组合的建立,这其中要考虑物流机器人距离货源和卸载点距离的影响,以及物料搬运状态的平衡如排队等。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从自然界种群活动特征获得启发,即将群智能与物流系统控制应用结合。目前群智能的算法主要有蚁群算法、蜂群算法、细菌觅食算法、粒子群算法等[13]。将物流系统中的智能搬运机器人的运作与这些生物群体活动相结合,采用相应的改进算法,可以使得物流系统实现分布式的控制,减少整体控制的负荷,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4 小 结
现代物流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物流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强调系统中各作业设备的自主与协作,因此将智能机器人的自主性控制技术与物流系统应用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德国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其的报告《物流业中的机器人与人》中分析了物流业大量引入机器人所带来的影响,并指未来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将有飞跃式的发展,预计会取代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因此发展物流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将会显著提升物流系统研发的水平和物流设备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健. 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提升港口物流行业整体水平[J]. 经营管理者,2015(12):233.
[2] 林兆花,徐天亮. 机器人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12(13):42-45.
[3] 刘贵生. 基于“互联网+”的机器人在物流作业各环节应用分析[J]. 物流科技,2016(9):45-46,50.
[4] 深圳大族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大族电机AGV机器人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J]. 智能机器人,2016(8):25-27.
[5] G. Dissanayake, et al.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simultaneous localisation and map building (SLAM) problem[C] // IEE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 2000.
[6] M. Dissanayake, P. Newmann, S. Clark, et al. A Solution to the Simultaneous Localisation and Map Building Problem[J]. IEEE Trans. Robot. Autom., 2001,17(3):229-257.
[7] A. Arleo, F. Smeraldi, S. Hug, et al. Place Cells and Spatial Navigation based on 2D Feature Extraction, Path Integration,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J]. Adv. Neural Inf. Process. Syst., 2001,13(11):89-95.
[8] 周宇,景博,张拢等.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嵌入式远程监测系统[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2):47-49,55.
[9] 司海飞,杨忠,王B. o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与应用[J]. 机电工程,2011(1):16-20,37.
[10] 经建峰,楼佩煌. 基于智能体的分布式多AGV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工业控制计算机,2013(9):37-38,40.
[11] 王辉,楼佩煌. 基于Multi-Agent的多AGV自主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10):29-31.
篇5
2014年12月22日,美国制造企业Emerson公司对可能影响中国技术产业发展的冷链物流、智能家居、物联网及生产流程制造等方面做出预测。Emerson亚太区总裁杨绍曾说:“2015年,我们预测数字技术及解决方案的使用将更加广泛的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变革着中国的经济和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在冷链物流方面,公众对生鲜和冷冻食品的网购信任危机将推动冷链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及布局。从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2014年《加强食品安全并降低成本》的冷链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中看到,公众对网上生鲜、冷藏和冷冻食品的信任度很低,88%的受访者表示因为怀疑网购冷藏食品的质量或者因为不知道食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依旧能保证冷冻新鲜而不会在网上购买相关食品。Emerson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冷链产业会保持约10%~15%的增长。
在智能家居方面,中国消费者将增加对智能家居的需求,由此带动智能家居相关技术的发展。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预计将达到1396亿元,占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32%。Emerson预测,2015年智能家居领域将会更广泛地采用先进的技术,包括:照明、空调、供暖等。物联网正快速改变着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2015年,Emerson预测,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将采用更全面的基础架构管理解决方案以主动识别潜在的功耗和散热问题。此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远程访问数字化信息和监控流程的能力使企业能够优化生产,缩短产品到达市场的时间。
目前,中国企业正寻求新的方式提高自动化及其效率,数字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保持成本降低的同时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中天)
篇6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公路运输量不断增加,机动车驾驶员队伍不断壮大[1]。同时,由于车流、人流、物流的高度叠加,交通事故安全控制难度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总人数中占比较大。根据美国统计的交通事故成因,驾驶员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93%,纯系驾驶员导致的交通事故占57%[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医学界不少学者从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的角度对驾驶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机动车驾驶员属于特殊职业,可能对人体造成各类不良影响[3]。钟军等对襄阳火车站1 814名火车司机的体检结果进行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存在15种疾病,其中高血脂或血脂偏高,占第一位[4],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或耳膜内陷等五官科疾病,位列第二。
国外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集中在驾驶员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上,主要归纳为3个因素:个人因素、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体重、疲劳度、驾驶经验、工作压力、驾驶习惯等[5],车辆因素包括机动车的使用状况、安全性等,环境因素包括能见度、噪声、路况、天气影响等。其它因素包括地区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等[7,8]。
职业驾驶员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数据采集及智能分析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Jung等[7]设计了一款嵌入在方向盘的心电图传感器系统,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电图实时监控驾驶员的疲劳系数和困倦系数,作出相应的疲劳预警。美国2000年成立了联邦汽车运输业安全管理部门[3],针对美国物流运输业职业驾驶员建立了健康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物流运输业交通安全决策分析平台。本文从驾驶员健康角度构建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物流运输行业驾驶员健康安全动态实时管理。
2 平台需求分析
驾驶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受到振动、噪声、高温、汽油、一氧化碳以及强制的不良等有害因素的影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资料收集,连续监测驾驶员健康状况,并及时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驾驶员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驾驶员健康。
根据调研,本项目监测数据由定期体检和出车前体检两部分构成。驾驶员定期体检数据、电子病历或特殊检查则从医院或体检中心获取数据;既往疾病史、生活行为、睡眠、心理等健康史则以问卷形式在线调查或手工填写。出车前对驾驶员进行健康检查及出车风险评估,检查内容有常规检查、眨眼频率检测、医生问诊、酒精检测、涉毒检测以及认知能力测试等,检查时间5分钟左右。驾驶员个性化健康检查数据采集流程如图1所示。
安全事故数据采集利用政府机构或媒体公开数据,通过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将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并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以便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建立物流运输行业运输安全事故数据库,为事故分析与预测打下基础。
采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从海量健康数据中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级,综合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事故相关性。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同时,综合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形成直观的报表,并结合图表和地图等方式进行呈现,最终构建完整的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平台。
3 平台总体架构
云计算基于高效的虚拟计算资源,能以一种灵活且安全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展和缩减,从而交付高品质服务。业务或客户服务以极为简化的方式交付,推进创新和高效决策。云计算使得IT管理更加轻松,快捷响应业务需求。云计算为上层应用服务提供资源和能力,适合于大规模、海量需求,负载变化大,资源平均利用率比较低,管理成本高,业务种类具有长尾效应,需要共享来降低成本的需求。
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数据管理平台集健康检测技术、运输车载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技术为一体,采用“云+端”架构模式。其中,“端”由健康检测系统和交通安全事故数据系统等组成;“云”则实现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数据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挖掘以及风险评估与控制,并针对物流运输企业、驾驶员、健康服务人员等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平台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由智能终端数据采集、云计算框架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和大数据管理应用3部分组成。
4 系统功能
4.1 智能终端数据采集
智能终端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驾驶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已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数据采集,其中健康状况数据采集模块具有智能分析处理功能,在线实现情景分析,并能通过无线网络,如Internet/GPRS等,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接,从而实现信息处理与预警。
4.2 云计算技术框架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
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块通过智能分析实现分布式智能终端信息融合与存储,从海量行为数据中提取驾驶员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危险因素,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建立关联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驾驶员、健康服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风险控制与处理依据。
4.3 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应用
(1) 政府机构。政府部门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物流运输行业的驾驶员健康状况以及驾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
(2) 企业管理。物流运输企业可利用本管理平台对驾驶员健康状况和安全驾驶行为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控制和减少事故风险。
(3) 第三方机构服务。物流运输企业也可将驾驶员日常的健康安全管理、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节省管理成本。
(4) 驾驶员。提供Android版和iPhone版手机应用软件,驾驶员通过定制的手机应用软件访问自己的健康档案和异常驾驶行为,及时掌握健康安全风险,改变驾驶员被动关怀为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
5 结语
本文立足于我国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研究了集健康检查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技术为一体,采用“云+端”架构模式,实现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数据管理平台。
其中“端”由部署在物流运输企业健康服务站的健康数据监测设备与数据采集系统构成;“云”实现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等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挖掘以及风险评估与控制。该平台针对物流运输企业、健康服务人员以及驾驶员等不同用户提供相应服务,为物流运输行业企业提供了驾驶员安全控制管理和驾驶员健康管理提供了系统工具。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综合服务 产业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管理公共服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公共服务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障。由于公共服务数量繁多,种类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公共服务就面临很大挑战。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它以可以管理物体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契合。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Labs根据EPC网络架构提出的:主要是以电子产品码(EPC)标准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构建商品身份认证系统,使每项物品的辨认、最终查询、验证机监控管理等功能均可透过网络来实现。直至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所发表的网络报告,为物联网下了定义:今日网络化的时代将进入新的阶段,以往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及地点透过网络与人互相联系,并与物进行资讯的交换,同样的任何物体之间也可藉由网路运算搭建起资讯互通平台,为资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趋势加入新的维度(国际电信联盟,2005)。
基于上述描述,笔者认为物联网就是把所有事物透过无线射频识别等讯息,将感测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智慧化的识别和管理的技术。在整个网络的基础上,利用RFID自动识别和资讯获取、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架构一个包含世界所有事物的相连接。无线射频率识别技术及相关识别技术将成为物联网的基础。在整个网路中,所有的物件能够自动识别,互相进行资讯交流。
根据欧洲物联网研究计划小组等机构对物联网的定义,其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底层为“感知层”,由各种资讯获取、识别的感知元件所组成;中间为“网络层”,各种不同种类的传输技术;最上层为“应用层”,为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领域。毫无疑问物联网是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重大变革,它的架构预示了资讯和通讯的未来发展。
物联网行业发展及应用领域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层已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水利、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方面。物联网快速纵深发展于各个行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建设有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培育出了完整的市场应用服务体系。同时也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总结来说物联网重点应用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主要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业、农业、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效改善管理工作精细程度,比如,在农业精细化中,由传感器、无线采集器、智能网关、无线控制器、监控管理系统5个基本部件组成,可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6种常用环境参数,结合3G通讯技术、图像监测技术,对温室环境进行有效地监测控制,达到节省成本,增产增收效果。
二是应用与公共管理领域。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等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改善公共生活环境,例如,用于环保领域,可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对有害物质的有效监测、统计、考核,以控制空气质量。
三是应用于公众服务领域。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造平安、和谐、宜居城市。
物联网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而物联网的初衷与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的目的正好契合,为了保证这些种类繁多的公共服务能够有序进行,十分有必要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可以说是当前阶段我国众多商业模式中生命力最为活跃的平台。平台提供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功能,可以组成以企业作为重点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送互换及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其核心思想是将物品连接起来,就像互联网中的计算机一样。连接起来的目的是让彼此可以通信,从而实现管理的功能。在物联网的系统组成中,“物”不仅指代参与信息交互的各参与者,同时还代表了建立通信和交互的环境信息,并能够根据预定的设置实现在有人或无人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程序来采取具体的操作或动作。由此可知,对物联网的“物”来说,不仅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的物,或者是处于中间态的用一定数字形式表示的中间体,从而实现了“物”与数字信息世界的数据集成。
对应到公共服务平台,“物”可以指代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服务。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从自身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比如在现代物流行业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物流中的商品从采购、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确的定位,通过全程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仓储成本、销售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商品进行有序标识,并转换成数字化应用环境后,实现了对商品的智能化调度,降低物流流通费用,促进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增强了整个供应链的可控性。在电力行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智能化电网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电网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在电网中引入智能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各节点的运行状态和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利用嵌入式处理器可以实现对状态信息的存储和计算,并结合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参数的有效处理,并对其中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相应反馈信息实现记录和统计,以实现对整个电网和用户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确保电网系统对电能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以智慧图书馆为例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服务平台从最初发展的雏形到现今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管从服务能力,还是从服务规模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计划是推动智慧化生活创新应用,以主动贴心服务为发展内涵,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创新服务,达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沟通的智慧环境。
图书馆是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科技资讯的发展,其从书本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不断的进步演化,无论是书本时代还是数字时代,归根结底其核心都是“服务”,是追求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图书馆在发展上,不断的致力于思考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给使用者。例如,当图书馆购买了新书目或者增加了新服务,如何简单的告知使用者并让其清楚流程。再如,图书馆中总是会有一部分热门书目,其使用率会较高,导致不容易借阅,但事实上还有许多书目和热门书目属于相同类别的、读者有可能感兴趣,由于使用者搜索技巧、习惯、方向的原因,而未被调阅、利用。结果,丰富的馆藏和服务因此被浪费,也给读者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运用物联网建立其创新的服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图书使用者利用图书馆资料,还可以整合、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流程。
本文服务模式是以物联网的概念进行构建,现有的图书馆或网络中的资讯服务大部分以发送电子邮件、登陆网页才能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这种资讯的获取方式是被动的,因此可能会造成信息遗漏或不及时。本文架构的服务模式中使用者只要在网络覆盖区,在搭配感测器的终端装置,即可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本文依据物联网概念作为服务模式构建基础,以“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为架构系统,模拟服务方式。该模式最大特点,使用者可以主动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查到使用者的借阅记录,方便查询你借阅数目的归还期限,还可以依据借阅的历史记录为使用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书目,避免资源浪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可分为三层:首先是感知层,使用者藉由射频感知、晶片感知等,透过感测器,读取使用者的登录信息。然后,进入网络层,不特别界定网络的形态,能够搭配各种或多种综合网络形态,连接后形成系统平台。最后,应用层藉由使用者的基本资料、借阅相关记录等信息,筛选出图书馆内相同类别的馆藏资源,并进一步透过借阅次数、最近一次借阅时间等信息,分析使用者可能感兴趣的书目,最终通过关联资料的筛选,得出一系列信息,并推送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相结合的终端装置,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服务平台,可以使图书馆实现“技术支撑服务,资料随时可得,信息共享空间”的效果,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在图书馆内的,即对印刷型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让读者随手可得,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推送感兴趣的信息。成员之间也可以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实用性。后台通过对使用者的相关借阅、查询等数据进行系统计算、分类、分析,最终得到决策性信息,并使信息自动反馈给读者,形成系统循环,从而提高读者的借阅效率。
结论
随着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深入以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络将步入新的时代,网络末梢效应及其边缘价值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并在不断的开发新的面向应用的服务上,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的建立,将开拓出更加广泛的增值服务,促进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 2012(2)
2.李其中.物联网技术及其商业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18)
3.赵志军,沈强,唐晖,方旭明.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科学, 2011(8)
4.宁焕生,王炳辉. 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5.SOA-based RFID public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 andits coreservices[J].Journal of 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Vol.20,No.1,2009
6.谢印成.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产业升级路径和政策趋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2(36)
7.王辉,沈洁,石英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6)
篇8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篇9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综合性平台;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本论文是参加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项目的阶段总结,该论文介绍了物联网、物联网中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参加项目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中,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
1.背景简述
物联网现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市场分析
2.1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委托新华社《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安防、交通和医疗3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在该报告时认为,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保守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2.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应用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
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带动各项服务的完善、流程的改进,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
(2)标准体系逐渐成熟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
(3)综合性平台即将出现
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
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将会有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重新定位。
(4)有效商业模式逐步形成
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物联网的应用也从小环境开始面向大环境,原有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升级来适应规模化、快速化、跨领域化的应用。而更关键的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推动物联网能够长远有效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实现多方共赢,就必须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的驱动力,而不是一种行政的强制力。让产业链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从中获益,获取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够使物联网得以持续快速地发展。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我国也把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
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是一种面向物联网系统设计理念和架构技术,它将各类物联网对象之间的交互抽象到一个统一的层面,注重独立实现各个物联网联网对象的系统功能,通过简单、统一的接口进行信息交互和沟通,利用物联网联网对象之间的松耦合特点,保证物联网网络的开放性和规模可扩展性。
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项目包括:智能物流服务平台、企业诚信体系服务平台、企业内训服务平台、云计算呼叫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联网行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消费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安全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下面就物联网服务项目新建研发的上述应用领域中的智能物流服务物联网及电子商务物联网进行简单阐述。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
4.1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概述
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采用“人工+条形码”的方式,该方式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智能物流服务平台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基于RFID的物流跟踪管理核心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面向制造业的基于RFID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JIT及MES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基本方法,通过车间生产物流信息的实时反馈进行物流数据分析和监控,加强车间物流控制,实现生产节拍、物流、信息流的同步,以改进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物流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4.2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基于企业业务管理层、生产车间管理层和现场数据管理层的三层体系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2)基于移动(Mobile Agent)的数据访问统一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RFID中间件(RFID Middleware)的统一设计与实现,从而实现对底层设备的精确控制,实时采集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过滤,并在其中封装典型的应用逻辑,使物流管理系统接口简单透明,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可靠。
(4)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RFID功率自调节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各功能子模块(包括登录模块、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装箱模块、出入库监控模块、跟踪查询模块等)的设计与实现。
5.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5.1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概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刷卡、转账消费逐渐成为国人支付的重要方式。到90年代末,电脑、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以淘宝、易趣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茁壮成长,支付宝等虚拟货币支付方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完善地结合,嵌入电子商务库存、物流、支付、产品质量管理等整体流程,在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的整体水平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RFID射频芯片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自如开展衣食住行、购物娱乐和商务谈判。
5.2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达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实现共享的目的。
(2)实现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网上零售商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借助电信运营商分布极广的充值渠道,增加支付操作的便捷性,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3)应用物联网和GPS技术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实现消费者、网上零售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利用无线视频系统,看到货物运输车辆的现场状态。
(4)建立产品溯源系统。通过物联技术实现产品唯一的识别标志,使用户有效地辨别商品,清楚地了解商品的具体来源,降低用户被骗的风险,提高用户消费的积极性。
6.阶段性结论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物博会;异构网络;发展报告
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于2014年9月25日至27日在无锡举行。博览会期间,新华 (无锡)物联网资讯中心了《2013-2014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分析认为,2013年以来,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球物联网应用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领与方向。
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1 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2 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
中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 000亿元,预计2016年总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3 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
报告认为,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4 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5 无锡物联网应用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