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6:2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暑期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暑期实践报告

篇1

一、实训目的 二、实训内容

(一):期初建账及余额的录入

会计是对一个会计主体在一段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的反应,监督、预策、决策等。首先我们得从建账开始,建账就是要根据公司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内容做一个初步的规划,除了企业必须有的科目之外,还应该从实际的经济业务中来开设相应的会计科目。因为会计科目是反应企业经济业务记录核算的基础,根据企业的起初账务情况,建好总账和明细账,然后就是期初余额的录入,如实地将企业前期余额反映在所建的总账和明细账上。

(二):填制会计凭证,并对凭证进行审核

在设置好会计科目和建好总账明细账的情况下,就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对公司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依据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记账凭证,在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真实地填制记账凭证。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是双金额式的记账凭证,有时候不小心就会将金额的方向填错,在记账凭证上还要如实的记录原始凭证的张数,在记账凭证的背面还要粘贴好原始凭证,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好记账凭证以后交给主管也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签字审核,之后就可以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了。

(三):会计帐簿的登记与结帐

记账凭证通过审核签字后就可以进行登记账簿工作,登记总账就是把已经签字了的记账凭证做为依据,逐笔将经济业务记录在总帐和明细账中,以便期末对经济业务的汇总核算,如实的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期末时依据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利润的分配,登记总帐和明细账一定要细心,不能出现金额的错误,或者方向的错误,因为记录错误的总帐和明细账是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会导致期末科目汇总时的数据不真实,试算不平衡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能结帐,而且在反查账务的时候工作复杂力度加大了。给会计工作的时间上造成了推移,不能及时的反映经济情况,所以,早登记总帐和明细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好谨慎性原则,才能如实的不记账凭证完整的登记入账。

(四):会计报表的填制

记账完后要做的就是填制会计报表,由于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的变动和修改,我们在填制会计报表时必须依据新的准则中的要求去填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改变,很多以前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很好运用,也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很高的强化,接受了更多的新知识,强化了我们在会计报表的填制上应该注意的细节。

三、实训总结与感受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温故而知新,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司发生材料采购业务的时候,发生的运费有些需要提税的,而有些则不需要提税,在运输费用计如原材料成本是如果是一种原材料,该怎样记?而多种原材料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记?这些是我们原来都不知道的,通过此次的实际训练,让我更加明晰的知道该怎样计算原材料的入库成本,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就会生产产品出售,在生产产品时首先就要领用原材料,做为会计,就要根据为了生产各种产品的领料单计算出材料的出库成本,当然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在次我主要说说对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单位成本的感受。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财务会计学得不是很好,所以当我们在这次接触到这些成本业务的核算时总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头绪,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碰到需要计算材料的出库成本时,就不知道该怎样去计算,过去曾听说过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这种方法现在也不用)等等多种计算单位成本的方法,但是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过,本次实际训练时面临这些问题时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好多缺点。在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让我及时的弥补了这一知识空缺,受益非浅!

篇2

3.新生暑期体验在会计学专业PBL课程体系中作用笔者认为,PBL课程应当始于学生确定将进行会计学学习的那一刻,即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时,而非学生真正踏入大学课堂的那一天。基于此,新生暑期的那段时间也应纳入PBL课程的教学日历之中。新生暑期体验是学生进行PBL课程学习的第一堂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新生暑期实践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基本要求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人生中第一次的会计体验,有助于激起学生进行PBL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新生暑期实践是大一学年,乃至整个大学四年学习的开始,通过暑期实践可以使学生对会计学产生初步的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暑期体验中发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未来学习的原动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PBL课程学习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学习。第三,新生暑期实践是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踏入社会体验工作。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会计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如何为人处世、融入职场。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与健全,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新生暑期体验的组织与开展1.新生暑期体验组织与开展的方法新生暑期体验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组织与开展的方法是否得当。一般新生暑期体验的组织与开展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2.新生暑期体验分析(1)体验途径分析对我校2012级会计学专业28名新生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新生暑期体验岗位的分布情况看,85.7%的新生到各个单位进行了暑期体验,说明新生对PBL课程的理念是赞同的。剩余的4位同学,之所以未能进行去单位实习,主要原因在于收到暑期体验要求信函时间较晚。(2)体验岗位分析

对我校2012级会计学专业具体进行了新生暑期体验的24名新生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新生暑期体验岗位的分布情况看,91.7%的学生体验了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工作,说明新生通过各种途径是完全可以实现PBL课程暑期体验的要求。体验会计中最基础工作――出纳岗位的学生最多。这主要是由于新生不具备任何的会计学知识与经验,无法参与和从事较为深入的会计工作,出纳岗位有利于新生认识会计工作,对会计有一个最初步的了解。(3)体验内容分析新生暑期体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础。包括:会计基本概念的了解,会计基本职能的认知,会计法规的学习。第二部分是会计技能。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单的核对与录入,会计资料的整理,费用的报销,账簿的登记。第三部分是会计管理。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财务分析。三、新生暑期体验对学生的影响1.对未来学习的影响新生暑期体验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分析新生暑期体验报告可以发现,新生认为通过暑期体验:第一,对大学的会计学习更加渴望;第二,使自己有了学习的紧迫感;第三,认识到了学习会计需要的正确态度;第四,对自己未来学习中的重点有了大致的了解。2.对职业规划的影响通过新生暑期体验,使新生对会计工作有了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明确了会计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开始思考自身未来的择业取向与职业定位。新生对未来的规划主要分为:深造考研,出国留学,进入社会找工作,考注册会计师等。可见,虽然都是学习会计学,但是每个新生的心理定位和心理预期都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议PBL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3):32-35.

[2]周天沛.PBL教学法与形成性课程考核的应用[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2):53-54.

[3]王小莉.基于建构主义的“PBL”教学法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2):19-21.

[4]郭凯文等. 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139.

[5]李开梅,赵锋利,孙照琨.PBL教学模式浅析[J].现代远程教育,2012,(1):64.

篇3

一、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面临的危机

(一)生源危机

我国共有2 305所大学,其中有综合性大学547 所、财经院校242所。目前不仅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很多理工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与此同时,我国参加高考的考生却在大幅减少。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有957万名考生参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人,许多省份出现了生源未满的现象。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高考生源下降的现象将延至2017年。这对招生规模巨大的高校会计专业影响尤甚,高校会计专业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

(二)就业危机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3%,在调查覆盖的565个专业中排第22位,2010年这一排序降到38位,并且多数学生从事的是低端岗位。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初级核算工作会逐渐被电脑代替,吸纳低端会计人才的工作岗位将越来越少。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失业量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已达到0.4万,在全部本科专业中排在第9位,2010届失业人数更多,甚至排到了第7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日趋放缓,初级会计人才的失业问题将愈演愈烈。与低端人才过剩并存的是高端会计人才的短缺。会计行业初级人才与高级人才“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早已存在,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三)信任危机

2010年我国有34万人放弃了高考,部分原因在于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索性直接放弃高考。因此,有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也有许多人直接参加“洋高考”,到港澳或国外念大学。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国外高校,大批国内高校会计学院将被淘汰掉,甚者一些名校的教育质量也面临公众的质疑。

二、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贯彻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

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具备很多素质。首先,要具备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等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其次,要具备专业知识、行业知识、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提供制度设计、政策判断、系统设计、管理和战略咨询等高端服务。总之,企业要求的高端会计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通才,如此全面的要求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难以达到。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已经给高校会计教育敲响警钟,只有通才教育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通才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正如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所描述的,其目标是让学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情知道的多一些”。这与当今社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重技能、轻人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通病,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浮躁功利,这与大学会计教育的初衷恰恰相反。大学会计教育的最终成就是培养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创新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通过开展会计通才教育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功利上的满足,也能通过实施德育、美育使学生的伦理道德、心理健康、人文修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才教育目标要求我们在会计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以全人教育为方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大学会计教育必需真正贯彻通才教育之目标,唯此方能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高端会计人才。

(二)培育完善的会计学科体系

为了应对挑战,我国高校开展了形形的会计教育改革。有的高校引入一流的原版专业教材,有的高校开设外国财务会计专门化专业,还有的学校将会计学分为注册会计师、双语会计、会计等多个方向。这些改革无疑各具特色,但却都存在课程设计不够全面的缺陷,既没有实现完全的国际化,又不能适应本国的实际需求。在此,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对会计专业的划分方式。

美国高校将会计学划分为5个方向:1.公共会计:就业方向为国际会计、审计、保证服务、税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信息技术服务、个人财务规划。2.企业会计:就业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成本会计、税务规划、预算分析。3.政府财务:就业方向为审计、财务报告、财务管理、预算分析、研究类工作。4.教育财务:就业方向为教师、科研机构、咨询服务。5.非营利机构或组织财务:就业方向为会计、内部审计、财务规划、预算、钞票打理和财务记录保管。

较之于美国高校对会计学的划分,我国高校会计学的专业方向设置却欠全面。虽然也将会计学分为多个方向,但却很少关注政府会计等其他领域,即使涉及也只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多数学校仅以企业会计、审计等作为专业方向,并且各个专业的课程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学生可选的课程较少,造成其知识面狭窄、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面对就业危机过于急功近利。例如,当注册会计师短缺时,各个高校就一拥而上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形成学校间的恶性竞争。

让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盲目追赶热门专业的短期行为并不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却只会使我国会计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最优条件为使命,构造完善的专业方向和全面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化的教育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

在大学里,学生应该能够追随自己的激情和兴趣,选到感兴趣的课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同时课程安排比较死板,必修课安排过多,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发掘个人兴趣,因而学生视野狭隘,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会计学院的课程安排涉及到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大、可以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会计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更须注重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埋没学生个性。因此,我国会计教育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应强调文理交融,学校应减少专业必修课,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增加选课自由度,允许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课程,增加各界学者的讲座数量,并通过更多的专业实践来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学校应制订灵活的培养计划,在大学前两年,可以不分班只分课程,后两年再确定专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既可加强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让其根据自己今后欲从事的领域来选择细分的专业方向。应在培养计划中鼓励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满学分,让有能力的同学在大一就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课。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避免课堂学习与专业实习的冲突,应灵活安排课程时间,增大学生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留出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假期学分课程,允许学生利用暑期和寒假选课以提前完成学业。

(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我国会计教学上大量的课时都用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报告写作等方法,但仍然无法跳出传统讲授法的束缚,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仍很突出,因此要尽量少用单纯的讲授方式。课程可以设计成研讨会等形式,即使课余的学习也尽量安排成小组讨论和团队研究。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其知道为什么。对于新生事物,做与学结合效果会更好,学生往往会迫不急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除了要加大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辅导等教学方式的比重之外,还应重视给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必须强调对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使学生的知识融合贯通。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泰国的经验。在泰国,许多学生往往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晚上就在政府、企业等部门进行工作实践。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因为这关系到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

(五)推动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学校应鼓励学生举办社团、进行社会实习,支持学生开展各类辩论、演讲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在服务中学习以及参与式的研究,学生可以接触现实并学会人际沟通和相互合作。学校应推动学生平等参与讨论社会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底蕴,让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加强学生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让他们能够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变迁。

篇4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

(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篇5

独立学院是利用非财政资金开设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公办院校与企业或个人合作办学的形式,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在我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立学院与过去按照公办模式、机制构建起来的二级学院和分校有所区别,其带有民助的性质。独立学院在建设初期,由母体高校为其提供教学的基本条件。独立学院的当前的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母体高校是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校教师只有1/3是学院自身的专职教师,其余2/3则要么是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非专职教师,因而很难以建设者的态度来为学院服务,欠缺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其价值观也与独立学院难以达成一致,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也漠不关心,长此以往,独立学院则很难形成自身独立向前发展的的牵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情况。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这种的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改善。

第三,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尚不明确。正因独立学院在其建设初期,尚未规范权利、责任、义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民事赔偿或债务纠纷等法律诉讼问题,独立学院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二、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计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一个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会计人才主要培养地的高等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就业形势特别严峻的情形下,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一般指明了取得财务方面的资格证书或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而当前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找到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从而能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以此来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及人才培养水平。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与它所依赖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别,其以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课程,二是高校公认的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三是各学校根据各自学校情况而增设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各个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的重复内容较多。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忽略了独立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采用的大多是与母体高校一致的那些高、难、深、重理论的专业课教材;并且,教材中还存在课程内容互相重复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在各门专业课课程建设中常常未考虑整个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往往过多地强调单科专业课内容的完整性,比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等方面;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产品成本管理和计算等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中级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要素、会计目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这样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加大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一旦处理不当,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2.基础课与专业课比重失调。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中不注重改善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基础课的内容极其局限,对相关的专业课课程如税法、会计前沿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外语、统计学、经济学等也缺少必要的重视,而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使得学生难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理解与审视会计,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相结合起来应付新生的会计事物。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跟不断发展的会计实务相比,会计教育方法尚存在着大量难题,其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出国内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具体问题,是行动的第一步,从独立学院本科会计的教学角度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过于单一;教师虽然在理论课教学上讲的很努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上,尽管,大多独立学院教师是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但大部分老师所制作的课件较差,缺乏吸引力,并且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教学死板,照搬课本,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不重视实践性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做好会计工作除了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外、也对实践操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一般在实践性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体系基本上都是仿照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来设置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2)实践性教学缺少系统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常仅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很少单独去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有一些院校虽然也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这些实训课程通常都残缺并且不完整,系统性极差。(3)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电算化手段使用极少,传统的手工模拟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三)师资队伍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校区,在校人数较多,一般在校生人数在7000人以上,甚至部分学校人数已经达到万人以上的规模,但由于其办学机制的原因,自己的专职教师较少,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都依靠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来解决,并且其教学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师生比例严重超标,一般普通高校在1∶150~200左右,而独立学院一般在1∶300~400以上,超标比例一般在一倍以上,但他们责任重大,既要服务于教师与学生,又要处理学院的日常事务,一旦出现了小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导致严重的教学事故。

2.教管队伍流动性大

由于教管人员工作量大,责任大,并且相当部分投资者往往忽视教管队伍的建设,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很多人一般均不愿从事教管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教管队伍稳定难,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当然,除了上述的问题外,独立学院本科的会计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够适应未来市场需要;教材的内容和质量有待改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缺少科学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等。

三、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问题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的独立学院虽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改革探索,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会计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师资队伍问题等。以上问题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政府引导、职业界参与的会计人才培养适需机制

阎达五教授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曾指出,如果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当务之急是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得会计人才的供给方会计教育管理部门能依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正是由于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配合之下,构筑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将会计人才的供需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职业界和教育界的双向沟通,让教育界掌握目前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再据之设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有95%的外国民间职业团体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然而我国的会计教育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会计管理机构主导,民间职业团体则很少或基本没有参与其中。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独立学院本身的特殊性,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教育目标也应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桥梁作用,搭建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关系网;二是以中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教育委员会为纽带,促进会计教育界、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界的交流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独立学院会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为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二)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分析会计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按照重组基础、面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改革思路对独立学院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探索。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目标性原则。课程体系应该以适应21世纪多变的外界市场环境,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胜任能力为基础目标;第二,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第三,坚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要立足国内,兼顾国际。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课程是实现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本单元,为了使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学院具体可构建如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

(1)以应用为特色的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独立学院从其性质上来看属于应用型本科,为体现其办学特色,其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二是保持课程的全面性,增设选修课模块,以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三是保持课程的实用性,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所设置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保持课程的复合性,应整合相似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不但是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有助于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所栽培的学生应该不仅仅是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理论合格+创新潜力+实践特长。因而,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应从专业课上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理论实践紧密衔接起来。

笔者认为,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来指导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采用案例教学、暑期调查实践、综合模拟实训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并配之以恰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分步骤、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2)利用暑期深入企业作社会实践调查;(3)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4)创新实践教学方法;(5)推进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

篇6

关键词:实践导向 能力本位 会计专业 培养模式

一、实践导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课程论上,课程模式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式。本文划分角度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把课程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模式:以理论为中心和以实践为中心,也可以说是以学问(理论)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这里的“学问导向”和“实践导向”。不仅意味着课程中包含更多的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而是整个课程框架应当以“学问(理论)”为主线,还是应当以“实践”为主线,这就是“导向”一词的内涵。以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要求: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划分作为会计专业课程门类划分的主要依据,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工作实践;以会计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作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的会计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多数学习时间应放在会计实践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因为会计实践过程顺利进行所需要的知识首先是会计实践知识,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用于理解实践过程的理论知识,但会计理论知识在这―模式中并不具有核心意义,并且会计理论知识对实践过程的作用必须通过会计实践知识这一中介来发生。在这―模式中,理论知识是服务于、依附于会计实践过程,而不是会计实践过程服务于理论;以会计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会计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使是会计理论知识,也是围绕会计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会计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会计实践过程,而不是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它坚信的一个理念是:会计职业能力只有在会计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主要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于实践导向、能力本位模式的目标是“做”,而评价“做”的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蒋德喜,2007)。可以概括为课程设置实用化、课程目标能力化、课程内容实务化、课程设计工作化、课程实施行动化、课程教学一体化、能力培养职业化。r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高度重视专业调查 要每年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调查。如以走访、邮寄调查函等形式向企业会计人员和中介机构进行调查;以走访和电话采访等形式向毕业生进行调查;以走访形式向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以调查表的形式向在校生进行调查等,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的一所高职学校就是通过连续几年来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从而明确了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面向浙江省中小民营、个体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中会计岗位的特点是小而全,即企业规模小,会计人员数量少,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上季快、知识技能全面;通过调查还发现要求会计人员在税法和税收策划以及纳税申报上要具有很强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电算会计已普遍在企业中应用,企业信息化已在企业中慢慢展开等,这样在通过调查并进一步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各方面要求,并依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积极与企业等一线工作专家沟通 要通过积极与包括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在内的各位专家的沟通,这些专家主要来自于企业、中介机构、国家管理部门等生产、管理第一线,他们业务精通,经验丰富,对实际经济工作中所需人才的要求比较明确,因此,通过这些专家对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结构的比例安排、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指导,从而使会计专业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是要把来自典型行业的会计专家请到学校里来,这些专家必须是真正一线的专家,层次不一定要很高,但一定要在一线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如财务科长或主办会计就可以了。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在上面所述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会计职业的能力构成,先进行大的能力构成划分,然后细分成小的能力构成,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每个能力的划分必须得到所有专家的一致同意才可以。

(三)加强教学改革、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师每年都有意识地进行主题性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如可以每年开展以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等不同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来促进会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等多方面的作用,不断地改革并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专业调查来确定就业去向和岗位能力,以专业教师的研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来确定培养目标,以主题教学改革来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浙江省某学校依此制定和修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并最终挖掘出“一个面向、二个层次、三个结合”的特色,“一个面向”指的是就业面向浙江省及长三角等周边地区的中小民营、私营企业。“二个层次”为“零距离上岗”层次(即全部学生获得会计上岗证)和“优秀学生”层次(即优秀学生获得助理会计师职称),“三个结合”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课程设置与企业会计岗位设置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课程体系设计 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转而以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理论课程以“须、够用”为度。在设置中以各个实训课程为主体,围绕各个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的理论课程。(兰自珍等,2008)具体的设置可如(表1)所示。

(二)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来确定实训课程和相关的理论课程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会计基础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发展能力三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和确定相应的课程。

第一学年确定为会计基础能力阶段,在第一学期安排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和相关理论课程,在第二学期安排出纳技能实训。同时也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出纳技术、经济法等相关理论课程。第一学年结束后,暑期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一般由教师带队,因为教师也要下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因此可以一举两得。每位学生在认识实习两个星期后都要写出相应的企业会计认识报告,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感受企业会计工作氛围。第二学年确定为会计专业能力阶段,主要在第三学期安

一排了财会综合模拟实训,同进开设以会计工作岗位流程来安排的相关课程,如存货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应收应付会计、总账报表会计等。第四学期则安排了税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会计实训和电算化会计实训,同时开设相应的如税法、税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电算会计实务等相关的理论课程,主要解决学生会计一般性能力的运用和掌握。第二学年结束后,暑期开始,又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应的专业实习,主要是担当企业会计人员的助理,如出纳助理、会计助理,以帮助学生将实训所得到的技能消化为具体岗位上的能力,从而验证和掌握会计的一般性工作,能努力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单项会计工作。一般控制为―个月时间,也可由学生自己决定,但结束后必须有相应的实习报告。第三学年确定为会计发展能力阶段,主要在第五学期安排财务管理案例、小企业ERP实施实训,同时可根据自己工作的方向和兴趣来选修商业企业会计实训、审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同进也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化会计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六学期则主要是顶岗实习,通过前面的两次实习,学生也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般来讲能很快的进入角色,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并在很短时间就能独挡一面地开展相关工作。在学籍管理上则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来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安排一定的选修课,如书法、音乐、美术等;系级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多方向和补充以及更高的发展能力等培养目的来服务,如行业会计、外贸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组合,但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到企业实习也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基本上每个暑假学生都要到企业去,这也与“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学生通过频繁的进出学校与企业,不断地深化和掌握会计相关技能,同时对会计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对做人的认识都会呈现出一种加速的状态,从而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以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实施实训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指导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讲练结合,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实践导向、行动参与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情境式、体验式、趣味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来教学,以调动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为先,从特殊到一般、从应用、实践到理论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智慧技能。在教学安排上,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均安排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具体又分为“教、学、做、212"四个层次,“教”为第一层次,主要由各课程的实验课组织,体现“验证式”教学的特点,介绍各项技能的原理与方法,多以教师“教”为主;“学”为第二层次,主要由各实训课程组成,强调各种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适当点评,体现学生主导式学习的特点;“做”为第三层次,,即经过系统实训后,组织学生下厂实习,放手让学生做,亲身体现会计工作的特点,积累实践经验;“工”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真正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从而做到“教、学、做、工”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在实践层面上解决零距离上岗的问题。

篇7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图2)。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图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

在中小型企业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篇8

关键词: 合并高校 校友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合并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许多规模偏小、机构臃肿、学科单一的高校实现了向规模大、结构合理、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校友是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校友文化是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新时期,做好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工作是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结合盐城工学院校友文化建设的实例,对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工作作分析。

一、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校友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育人活动中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包括价值取向、沟通网络、合作交流、服务回馈等方面。校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合并,顾名思义就是几所学校合并为一。然而,合并不是我们浅层意识里认为的简单相加,还包含组织机构的重组、学科的交叉,以及办学理念的融合等多方面内容。类似这样的高校合并大多存在合并前的学校历史跨度不同、办学层次不一、校友工作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必然给合并后的校友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树立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意识,是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前提。

从我国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合并高校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友文化建设的传统,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都没有意识到校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即使搞一些校友文化建设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把校友文化建设当成一项系统的、重要的工作来做,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体制,思想观念陈旧、意识不强。提起校友工作、校友文化建设,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历史悠久的学校或著名的学校才开展,对其他学校意义不大,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合并高校虽然历史不长,但是校友文化建设对母校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需要管理者、教职工和校友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二)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是校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实现校友与母校思想的融合是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校友对母学校的认同感是做好校友工作的思想基础,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关系到校友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盐城工学院创建于1958年6月,始名盐城工学院。1992年更名为盐城工业专科学校。1996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盐城工学院,成立了盐城市第一所本科院校。2000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盐城会计学校并入盐城工学院。[2]盐城工学院的合并使得原来的盐城工业专科学校、盐城职业大学和盐城会计学校都成为历史,并且在行政级别和学校的隶属关系上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容易使原学校的校友在归属感上产生缺失,接受这些变化、认同新的合并之后的学校需要一个过程。帮助校友们找到母校的情感依托,形成对新学校的认同是校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一)建立校友之家网站,完善合并高校校友资源的梳理和整合。

高校合并使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校友数量骤增,原本不同的学校校友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更增加了校友文化建设的难度。作为校友文化承载者的校友,是校友文化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合并后的校友资源的梳理和整合是做好校友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合并升格后的盐城工学院而言,学校先后培养了各类毕业生5万余名,理顺了如此之多的校友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属于校友自己的精神家园――校友之家网站。专门设立留言板版块,为校友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站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联络广泛等特点,为广大校友服务。建立校友名录查询系统,分学校(合并前原学校)、年级、专业、班级录入自58年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姓名,校友名录查询系统的建立使校友更快捷、更方便地查询自己当年的班级和同学。

(二)定期召开校友工作研讨会。

为增进校友之间的友谊,增强校友与母校和校友之间的感情,盐城工学院每年召开一次校友工作研讨会。研讨会有校友总会主办,各地区校友分会承办。大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母校发展,交流各地校友工作经验,开展与地方的经济、科技合作。校友研讨会的承办权采取竞争机制,研讨会的最后一个议程就是各地校友会自愿争取下一届研讨会的主办权。迄今为止,合并后的盐城工学院已召开过五次校友工作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为各校友分会的校友提供了交流平台,凝聚了校友情、母校情、师生情,搭建了校友为母校校友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的平台。

(三)组织开展各项校友捐赠活动。

校友文化建设对凝聚校友力量,弘扬母校优良传统具有长远意义。在盐城工学院50周年校庆之际,校友总会组织包括原会计学校在内的19个地区的校友分会,进行各类捐赠;校友在校设立了“邦尼奖学金”、“言子奖学金”等奖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回校聚会的校友以班级或个人认养校园树木,逐步建成校友林。这些项目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长效持久地彰显了校友文化,对在校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校友文化的熏陶,使校友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更是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四)增进校友情谊,开展校友回访母校活动。

自2006年盐工校友办成立以来,学校共接待了45个批次128个毕业班级校友返校聚会。邀请各行各业成功校友返校做成人成才报告会;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开展“我与校友面对面”讲座,校友们与在校生进行交流、互动,畅谈人生体验和工作心得,增强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树立起争做成功校友、为母校未来发展服务的坚定信念。

(五)邀请校友企业返校招聘,帮助学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层次、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办学有着深远影响。校友专场招聘会能让在校学生面对前辈接受面试时,由于亲近感,而舒缓紧张的情绪,自信心也将大大提高,就业成功的机会也更大。[3]盐城工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积极邀请校友企业返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推荐优秀毕业生,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近两年,盐城工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分4个批次邀请26家校友企业返校举行专场招聘会。校企返校招聘拓宽就业工作渠道,是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良性互动的积极表现。

三、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友文化是校友资源开发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物质文化,它是校友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校友捐赠的校舍、教科研用设备、校园景观设施、校友林等。第二层是制度文化,包括校友捐赠体制、校友会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等,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第三层是行为文化,包括校友论坛、校企返校招聘等,是校友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层是精神文化,是校友文化深层次、隐形的东西。[4]合并高校校友文化的建设,在于学校和校友双方的重视和共同的努力。我从事校友工作5年,以下是我对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意识。

无论是合并高校的校友工作者、管理者还是毕业校友、在校生都要从思想认识上、从主观意识上突破旧的观念、旧的思维、旧的认识,要树立强烈的建设校友文化的意识,人人都要以发展的眼光、和谐的眼光去看待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校友文化建设的工作中,重视校友文化建设工作。

(二)构建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机制。

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远工作,需要配备思想素质好、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班子,保证校友文化建设工作良好运转。要重视发挥与校友沟通的媒介的作用,通过校友总会会刊――《校友通讯》、校友之家网站、学校网站报道学校最新发展情况,热情宣传校友的先进事迹。重视校友工作的制度建设,使走访校友会、校友分会组织机构换届、校友返校接待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5]

(三)拓宽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途径。

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其共性,但无定法,要根据合并后的高校自身特点开展具体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安排在校生亲密接触不同工作岗位的毕业校友,举办校友事迹展览、校友就业、创业事迹报告会,拍摄和播映校友事迹的专题片等形式,多方面进行校友文化宣传,渲染校友文化建设氛围。

校友是高校重要的资源,校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当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形势下,合并高校校友文化建设工作对越来越成为合并高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所合并高校都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秀贤.高职院校校友文化的作用与建设.管理研究,2010,(11).

[2]盐城工学院档案馆.

[3]王亚宜.高校校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篇9

实习目的 为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三年来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理解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及不久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地点 吉林省辉南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三.实习时间 XX年8月9日——XX年9月15日

四.实习具体情况

8月9日我有幸来到吉林省辉南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我的暑期实习生活。这是一段短暂但却充实的时光,通过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操作,使我更加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对会计岗位有了崭新且直观的认知和理解。

吉林省辉南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辉南县城爱国街28号。拥有员工425人,注册资本4820万元。是一家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制剂生产、中成药加工并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以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的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的民营企业。

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部由7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因为公司目前采用的是手工记账和电算化并行的核算方式,所以其工作岗位可化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为会计主管一人,核算、稽核、档案管理等岗共5人,出纳1人。

而其电算化部分则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主管,软件操作由两名会计核算人员兼任,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帐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由另一名会计核算人员兼任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帐簿,对打印输出的帐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外有专职人员负责电算维护.

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的资深会计孙姨。财务部正处于人员新老交替的阶段,并且即将采用电子计算机完全替代手工记账,孙姨负责手工记账部分,实习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并动手操作了其中一些程序。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装订,科目汇总,记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结帐等,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且掌握了用友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以下便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初去实习时,在了解公司及财务部的基本情况后,孙姨只是让我翻看一下以往公司的凭证编制及各类明细帐、总帐等。对于这些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从大一起学院便安排我们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对于凭证编制早已成足在胸,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尝试操作时才发现事实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原始凭证便已让我束手无策,多亏了同事们的耐心帮助。首先要把相关的原始凭证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对于过大的单据应纵向和横向折叠,折叠后的

文章载:报告中国网-'67*#&,-,9-0单据外形尺寸不应长于或宽于记账凭证,同时还要便于翻阅;若单据过小不便于装订,例如汽车票、地铁车票、火车票、出租车票等,则应按类别整齐地粘贴于粘贴纸上,粘贴纸外形大小应与记账凭证一致,最后还要在粘贴单的空白处分别写出每一类原始凭证的张数、单价及总金额,这样,万一原始凭证不慎丢失,也很容易查明丢的是哪一种票面的原始凭证,而且也为计算附件张数提供了方便。

另外,在填制原始凭证方面也有很多注意的地方:比如应标明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种类,摘要(说明经济业务的项目、名称及有关事项),所涉及到的数量、单价、金额,填制凭证的单位名称、填制人员、经办人的签名盖章等等。只有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计账的依据。

然后便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了,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核算工作。凭证应按顺序编号,摘要应当明确,会计分录应当书写正确,所附原始凭证应当同类且张数正确并加盖凭证签张。记账凭证是登记帐目,科目汇总的直接依据,只有经过审核无误后的记账凭证才能作为登记帐簿的依据。

但即使如此也会因为工作疏忽或业务不熟练等原因发生工作失误,例如,会计帐户借贷方向记反,使用会计科目不当,写错金额等情况的发生。发生上述错误后,如尚未登记帐簿的,应重新填制,原记账凭证应予以作废或撕毁;对于已登记入帐的记账凭证,则应根据错误发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采取规定的方法予以更正。更正方法主要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在登记帐簿后,发现记账凭证所写部分摘要内容错误或在结帐前发现帐簿记录有误,但其相应的凭证并无错误时,可采用划线更正法。

具体做法:先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上划一条红横线以表示予以注销,然后,将正确的文字或数字用蓝字写在被注销的文字或数字的上方,并由记帐人员在更正处盖章。红字更正法又叫红字冲销法,当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的借贷方科目错误或记账凭证及帐簿记录的金额大于应填金额时采用此方法。更正的方法是:第一种情况下应先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第二种情况则按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用红字填一张记账凭证,在摘要栏写明“冲销某年某月某日*号凭证多记金额”。少记金额而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并无错误,则应采用补充登记法将差额用蓝字填制一张与原错误凭证所记载的借贷方向相同的凭证,并在摘要栏注明“补记某年某月某日*号凭证少记**”。

在随后的实习中我了解到天泰药业采用的是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根据一定时间(通常10天左右)的全部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其处理程序大致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张平凭证;

2)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顺时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3)根据计账凭证或其所附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5)期末,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6)把日记帐和明细分类账分别与总账有关账户互相核对;

7)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有关核算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公司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正是我们做会计模拟实验时采用的程序,所以对此也相对熟悉。但实践过程中仍对一些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通过实践更了解到对账对保证帐簿记录的正确与完整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人员不但应认真做好记账、核算、结帐等工作,还要做好对账工作,以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指各种账簿记录与有关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相核对,一般在账账核对发生不符时,进行账证核对。

主要内容包括:

a.检查总账与记账凭证汇总表是否相符;

b.检查科目汇总表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

c.检查明细与记账凭证及所涉及的支票号码和其他结算票据种类等是否相符。账账核对是指将各种帐簿之间的有关记录互相核对,做到账账相符。

具体核对内容:

a.检查总分类账资产类科目各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数与负债类账资产类科目各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数是否相符;

b.检查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的期末余额是否与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户的余额相符;

c.检查各明细分类账的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有关总分类帐户的其末余额是否相符;

d.检查各种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期末余额与财产物资保管、使用部门的有关财产物资明细帐的期末余额是否相符。账实核对是指将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进行核对,做到账实相符。

而为了做好结帐工作,在结帐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必须将本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漏、不缺的全部登记入帐;

2)一定要做好对账工作,在核对无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对账;

3)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不得提前结帐或推迟结帐等。由于实习的时间原因我只实践了一次“月结”,每月终了,应在各帐户本月份最后一笔记录下面划一红线,在红线下结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并在摘要栏内注明“*月合计”字样,然后在下面在下面再划一条通栏红线。

最终公司一个期间的经营活动最终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制报表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如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一般项目无须对帐户数据进行加工,直接根据总帐科目的余额填列。但有些项目需要将几个相关联的帐户数据进行分析、合并构成相应的报表项目,如“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等项目。

有些需要根据明细科目的余额填列。如“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的合计填列。等等。同样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及其等价物就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现金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变现、价值流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由于辅导我实习的孙姨主要负责往来业务、期间费用、工资核算等账务处理及报表编制等,所以我对成本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环节的实践机会较少。但也和同事了解了企业这方面的一些相关内容。

比如,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大,除本企业生产药品外,还从事包销外地厂商药品等业务。所以尽管成本计算对象(各类药品)是经过多步骤完成生产的,但其成本管理上

文章载:报告中国网/'95/1!000-)$&.不要求计算产品所经过加工步骤的成本,只要求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成本,所以天泰采用的是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其成本计算期是按月为基础的会计报告期,于每月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生产费用一般不需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其成本计算程序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按产品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产品)设置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以便按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其次,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将各项生产费用分别按产品品种记入各有关成本项目;最后再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天泰药业是在“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原材料等的核算,发出的存货是根据期初结存存货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的实际成本,期末一次计算存货和本期本月加权平均单价作为计算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单价,进而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也就是以前在学校成本会计中学到的在实际成本发下发出存货以加权平均法计价,而且采用倒挤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以避免因小数点后数字四舍五入而引起的账面数字之间的平衡问题。

由于企业材料的日常领发业务频繁,为了简化日常核算工作,平时一般只登记材料明细分类账,反映各种材料的收发和结存金额,月末根据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发料凭证,按领用部门和用途,汇总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据以登记总分类账,进行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借记“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天泰并未在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并不做账务处理,而当存货价值需全部转销时(如保存不当变质的药材,过期但不可退回的药材,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的药材材料等)按存货的账价值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并未通过“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对于固定资产,天泰完全依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物品以及单位价值在XX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确认为固定资产。并且公司是以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而无形资产方面主要是企业自行研发的几种药品的专利权或获权生产某些药品的受益权,采用直线法根据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或合同规定的有效年限进行摊销,冲减“无形资产”账户,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篇10

关键词:美国;JD/MBA项目;法商复合型人才;就业质量

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需要大量既懂经营管理又有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在教育部质量工程“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开始举办法商管理MBA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探索和深化法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和“商”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将“法学”和“商学”的元素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彼此界限,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采用跨学科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复合型应用能力。

C ・P ・斯诺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著名的“斯诺命题”,认为高等教育的过细的专业化设置会导致青年学生被动接受“学科文化”分裂,难以形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1]MBA教育是美国开创的商科主流教育模式,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复合性,尤其是在80年代后开始强调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些著名美国商学院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开始招收管理学与法学、教育学、工程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双学位,尤其是法律博士(Juris Doctor,JD)和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的联合双学位项目(JD/ MBA),成为培养法商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因此,了解美国JD/MBA教育项目并总结其经验对我国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JD/MBA联合培养项目产生的背景

哈佛大学1908年成立商学院,并招收了第一批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MBA)。1910年,哈佛商学院的第一批MBA硕士毕业。随后,美国各高校纷纷设立管理学院,MBA学位教育成为美国商科教育的主导方式。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加上消费水平增长、市场兴旺等因素,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剧增。这虽然有助于MBA教育的蓬勃发展,却也暴露了培养过程中的诸多弱点,尤其是传统教育模式和产业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鸿沟。1984年《哈佛商业周刊》针对MBA管理教育的严厉批评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2],促使美国各商学院走向各自探索的道路,不嗤贫美国商科教育的持续创新。这一时期,美国MBA教育在内涵、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上都做了新的阐释和改变,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培养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MBA教育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化改革,跨学科培养的趋势日益增强,一些院校开始探索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融合,来培养跨学科的科研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而JD/MBA无疑是其中发展最有特点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联合培养项目之一。[3]JD/MBA项目最早在弗吉尼亚大学有过5年的试验期,虽然这一项目最终夭折,但此次试验证实了法学和管理学跨学科研究学习是具有实操性的。[4]1971年,哈佛商学院启动了JD/MBA联合培养项目,美国西北大学也于1999年开展该项目以培养法商复合型人才。迄今为止,美国JD/MBA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有40多年的历史。[5]

二、美国JD/MBA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按照教学方法,美国高校MBA的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案例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教学为主以及理论讲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三种。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案例教学的典型代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是理论讲授教学的代表,斯坦福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则是综合模式的代表。本文分别选取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为例,介绍不同教育模式下JD/MBA联合培养项目的基本情况。

・比较教育・美国JD/MBA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哈佛大学JD/MBA项目。哈佛大学MBA教育以案例教学模式而著称,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写作、实践、阅读等课程。哈佛大学JD/MBA项目由商学院和法学院联合举办,为期4年。[6]前两年在两个学院分开进行专项学习,侧重课堂知识学习;另两年为综合学习期,在两个学院交叉学习,设有案例研讨课与其他实践课程。哈佛大学商学院注重案例教学,每两年举行一次联合课程案例研讨会,并占有2个法学学分。哈佛商学院在1920年就成立了案例开发中心,课程案例使用比例占总课程的80%以上。学生要完成哈佛大学商学院的JD/MBA联合培养项目,要在法学院修读不少于52个学分的课程,其中课堂学习不少于36个学分。同时,学生需完成商学院不少于18个学分的课程,每学期约有4.5到7.5个学分的学习。在哈佛大学JD/MBA项目中,法学课程安排有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刑法、国际法、比较法、立法和监管、财产法、侵权法和解决问题研讨会等;商科课程包含金融学、财务报告和控制、领导和组织行为、营销、技术和运营管理、政府和国际经济法等。哈佛大学通过JD/MBA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严谨、集中的课堂知识,获得法律和管理的实践性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今后职业生涯中法律和商业原则的认识。

2.芝加哥大学JD/MBA项目。芝加哥大学MBA教育以理论讲授教学为主,JD/MBA联合培养项目为期4年,培养形式较为自由,学校会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量身定制。课程设置上,法学课程除了有合同法、侵权法、财产法、刑法和民事诉讼法5门核心课程外,还设有劳动法、高新知识产权法、不动产法、反垄断法、小微企业法、法律与经济、破产法等7个大方向共27门课程。商科课程又分为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学、战略与咨询、不动产业务、文娱传媒、高新产业和企业家精神等7个大方向共16门课程。通过芝加哥大学的JD/MBA学习项目,学生在法学院和布斯商学院学习双学科课程,促进学生法商复合型应用能力方面的职业发展。

3.斯坦福大学JD/MBA项目。斯坦福大学MBA教育采用的是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其JD/MBA项目学制三年,要求学生前两年在法学院和商学院分别进行一年专项学习,最后一年进行联合培养课程学习。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在项目期间修习164个学分,其中商学院课程占84个学分,法学院课程占80个学分。通过JD/MBA复合型人才培养,斯坦福大学旨在培养两类学生:一类是热衷于法律或公共事业等职业,希望能获得普通业务经理水平技能的学生;一类是热衷于企业管理,希望能够具有律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学生。

4.西北大学JD/MBA项目。西北大学MBA教育非常注重管理实践,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来检验课程所学。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最早开始推出的JD/MBA双硕士学位是四年制的,从1999年开始,形成了三年制的快速学习项目。学生第一年和第三年在法学院学习,完成85个学分和一系列团队协作、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必修内容;项目第二年,学生将在商学院完成16学分的商科学习。课程安排上,法学的必修课程有合同法、侵权法、刑法、财产法、宪法、民事诉讼法、传播与法律论证等;商学必修课程有组织领导学、决策会计学、商业策略、金融学、销售管理、商务分析、微观经济分析和运营管理等。第一年的暑期学生会在法学院进行半日制课程学习,第二年的暑期学生被要求完成一个暑期实习。西北大学的JD/MBA项目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管理和法律基础,帮助学生处理许多法律和商务交叉的事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性学习机会。例如,学生可以给芝加哥地区的小型企业提供法律和战略建议,暑期课程也安排他们到芝加哥地区的内部法律部门去实习。

三、美国JD/MBA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评析

尽管美国各高校的JD/MBA项目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这些高校在JD/MBA项目的实践中仍表现出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共同特点。

1.就培养方案而言,学分要求高,既强调跨学科培养的复合性,又注重独立学科培养的完整性。首先,美国高校JD/MBA项目的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至少需要三年,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甚至需要四年时间,其项目特色就是法学和管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因此在学分上非常强调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每学期都有学分保证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交流。其次,由于JD/MBA是法律博士(JD)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掌握MBA管理学内容的同时,对于法学课程的学习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掌握较为全面的法学知识体系,达到法律博士(JD)的水平。比如,哈佛大学的法学必修学分要求不少于52分,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对于法学的学习比重要求也非常高。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JD/MBA项目不仅仅要求学生在商业应用中具备法律意识,而且还需要掌握法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形成管理W和法学两个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跨学科融合,达到法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2.就教学安排而言,非常重视案例研讨等实践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法商复合性问题的现实解决能力。一方面,通过比较美国各高校的JD/MBA项目,可以发现,虽然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有的侧重案例研讨,有的侧重理论讲授,但是都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课下案例互动研讨、社会实习实践等教学方式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学生需要通过必要的考察评价才能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另一方面,JD/MBA项目的教学安排是由法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制定的,首先是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年的时间投入到商学院或法学院的学习中,这样可以保证两个学科各自专业学习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增强学生对管理学和法学的系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科融合后的深度理解和学科创新。然后,在最后一年(或两年)的时间里由两个学院共同制定学科融合的教学安排,真正实现学生在学科独立学习基础上法商复合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学科融合阶段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最为有效的培养手段就是通过法商复合型案例的研讨以及实习实践等社会参与方式,提升学生对法商复合性问题的现实解决能力。

3.就培养目标而言,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其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一,比较美国高校JD/MBA项目的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学生今后需对法律和商业规则应该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JD/MBA项目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与帮助,尤其是涉及法律的商务问题。第二,美国JD/MBA项目都偏向培养学生具有更坚实的法学和管理学的综合素养。课程设置的起点就偏向于系统知识的夯实与巩固,而将商务领域作为应用实践的发展方向,其培养目标十分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提升适应复杂职业环境的就业能力。项目的课程安排上,首先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管理学和法学各自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后一至两年的综合实践学习,达到两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法律与商务交叉的复杂问题。总的来说,美国JD/MBA项目虽然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发放两个学位,对人才的单门学科基础要求还是很高的。同时,商学院和法学院的办学交流频繁,双方专家交流合作定制课程安排,为学生量身定制了高质量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能够给学生最好的指导、授课,使其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法商综合性事件,培养出法学与管理学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