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概念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物流概念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物流概念的发展

篇1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 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篇2

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3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物流;仓储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41 -03

一、物流仓储行业现状分析

如图所示,是国家邮政局15年的统计数据,在2015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已达1195.7亿元,同比增长33.2%,快递包裹量达84.6亿件,同比增长43.3%。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40亿件,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所体现的正是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

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行业兴起的同一时间,伴随着的是物流仓储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在电商的物流链上,快递业作为前端面向着终端的消费者。同时,支撑起快递行业的配套仓储体系作为后端,保障着前端快递行业的稳定运营。换言之,后端运营的科学性与前端派送的流畅息相关。然而,面对电商行业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物流仓储业是喜忧参半。营业额的暴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润,但频频出现的“爆仓”难题却又难以解决。

可以说,传统物流仓储在电商面前倍感压力,传统物流仓储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电子商务领域,资金流、信息流链条日益完善,仓储物流若不能及时跟随时代的脚步,势必会导致整体电商领域的滞后。

如下图所示,根据仓储管理流程图可以发现,传统商业的仓储像是一个临时的仓库,是产品的寄存地,以叉车进行入出库作业,重点在储存而非流通,主要着眼于货物的安全保存。而现在的电子商务的仓储是通过式仓储,本质上是分拣中心加临时仓储,且库存品种多,单品库存少,在库品管理方面就有很高的要求。不单单是简单的快递,更是全供应链的优化,至少也是仓配一体化。故此,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当下物流仓储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对仓储物流行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优化。

那么,传统物流仓储如何转型升级?追根究底,还是需要“互联网+”的帮助。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让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物流仓储行业相结合,使货物的流动性提高,再配备以高速、高效的物流设施,创造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全新仓储体系,以此加快电商物流行业供应链整体的效率。

二、物流仓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了解当下物流仓储存在的问题,我们就N市范围内各大小物流公司及仓储点进行了题为“物流仓储管理问卷调查”的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时间:2016年7月6日――2016年8月6日

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

样本容量:148

数据收集方法:收集发放的纸质问卷以及其他非问卷形式的资料

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可信度和有效度的相关分析,对问卷进行了有效问卷的筛选。同时,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数据图表的制作。并且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本次数据统计过程中,问卷总计发放150份,实际回收148份,有效问卷数148份。通过对这148份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合,我们从“仓储外包”及“智能仓储”两个方面对现下物流仓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物流仓储企业中有62%的企业有着外包,而通过进一步的讯问后,发现当下的电商物流企业主要是将除核心产品外的大部分产品进行了外包。那么为什么这种的方式,如此受到广大电商的青睐呢?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企业自身的仓储场地体量存在有一定的大小刚性,不可能随时随地根据需求的转变而转变,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场地面积,可以根据货主的需求的进行弹性转变,因此不存在限制问题,单独的企业便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增减。

二是企业的自有仓库地理限制因素太多,相比之下,物流公司遍布许多城市,并且会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调整,向价格低廉的地区发展。因此,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外包服务无疑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不二选择。

三是相较于国外已经成熟的物流体系。国内的物流业总体上还是属于比较低端的、用工灵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素质、技能要求不高。为此,将仓储外包的选择,不仅明显地降低了成本,同时更避免了企业在人力资源决策上的诸多忧患。

与此同时,通过对智能仓储普及度的调查,不难发现在被调查的电商物流仓储企业中,有85%的企业已经进行了智能仓储的普及。通过调研分析,智能仓储相较于一般人工的仓储,其所需的人工劳动力可降低20-30%,大大降低了商品缺失的风险。通过互联网技术改良的供应链管理将降低20-25%的工作服务时间。同时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也提高了作业效率。入出库数据的自动采集,降低了人为的失误。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仓库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仓储物流的成本。

但其中只有41%的企业将智能仓储进行了普及。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后得知,当下国内普遍还存在着智能仓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相较于国外企业,智能仓储的实际效率利用率还不够高,甚至存在着环境污染等衍生问题的存在。

三、现代物流仓储行业优化策略

(一)仓储外包优势及改进意见

诚如上文所述仓储外包是解决“爆仓”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其主要的优势正是体现在弹性高、地理限制小以及成本低。然而若想真正发挥仓储外包全部的优势,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升级。

目前,绝大多数的物流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都还很低,依旧停留在依赖EXCEL表格进行功能极其有限的库存管理,使用EMAIL定期或不定期向货主发送简单统计报表的原始阶段。外包后的库存管控对于货主来说,几乎就等同于“黑箱作业”,既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实时性,也无法满足货主的可视化、可交互性要求。

这就要求物流公司能够拥有一套自己的像样的仓储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环境,使得物流公司与企业货主之间建立长期性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实现并维持物流商的仓储管理系统与企业内部ERP系统的“集成”达成可交互。这种构筑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物流仓储外包体系一旦达成,对于企业的效率提供质的飞跃。

(二)电商模式下智能仓储的优势分析

电商模式下,商品的出入库相较于传统仓储流程要复杂得多,仓储系统内部不仅物品复杂、形态各异、性能各异,而且作业流程复杂,既有存储,又有移动,既有分拣,也有组合。这就使得电商企业对电商物流仓库以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变得非常高,尤其在工作量变大的情况下,人工的失误率大大上升,导致企业对于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只需要通过智能仓库依靠着的互联网发达的技术,保证货物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以此便可以确保企业在收到数据时的准备性与真实性,达到合理控制企业库存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企业再通过科学的编码,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时,以此达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目的。同时,运用智能仓库所拥有的SNHGES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达到掌握库存货物的实时所在位置,保障货物的安全性与时效性。

这种使电商的物流仓储行业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智能仓库在经过进一步发展后,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广大大型电商的青睐与追捧。

(三)互联网结构下的新兴云仓储

仓储外包与智能仓库在现下发展中已日趋成熟,但是其不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结合仓储外包与智能仓储的优势一个全新的云仓储概念被提出。其主要依托于当下社会所提出的云概念,最初的云概念,仅应用于存储的虚拟云盘。但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开始与云概念所结合改造升级。

传统的仓储物流已经慢慢被互联网大数据所改变,以前的仓储物流仅仅为客户存储货物等低层次服务;在云仓储的环境下,所有的仓库将掌握所有客户的资源流通,货物进出,财务进账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云仓储将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得出:客户货物的进出仓规律,销售规律,资金规律,现金流规律,乃至推算出全国产品市场变化和行业兴衰规律。

亚马逊是国内最早提出所谓“云仓储”服务并给出明确操作方案的公司,其“云仓储”核心内容按官方定义主要包含两点:一、“卖家按商品实际体积及存储天数支付仓储费用”;二、“卖家仅需就近入仓,亚马逊自动将库存智能分配到全国各仓”。

其提出的第一定义是企业仓储外包所需要的灵活性的极致体现,区别于一般的仓储外包,其更具灵活性,弹性变化更大,无疑迎合了当下企业的需求。其提出的第二定义,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总体体现。在确保企业库存有效管控的基础上,企业只需要与云仓储企业沟通好如何部署自身的商品在各地的分布,同时保证仓储外包后的数据透明,货物的实时动向。便可以充分发挥云仓储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使云仓储为企业智能分配。

云仓储构建于“互联网+”之上,其本质是以方便快捷的全新形式为企业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技术需求的必要性也抑制了其普及的发展。在物流商与企业之间的数据透明与实时交互正式沟通完成的情况下,相信在仓储外包自身仓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云仓储必然能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使物流仓储的效益得到质的飞跃。

四、结语

当下时代已然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物流仓储作为构建电商行业的核心基础之一,与互联网相结合也是时展之必然。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今后的物流仓储势必会更加普及。各大物流公司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的这些产品,才能真正实现物流仓储效率质的飞跃,实现真正的全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翟垒垒.智能化转型下我国制作业仓储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5,(04):70-71.

[2]张璨辉.智能化仓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大众用电, 2014,(09):42-45.

[3]付凤海.物联网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电子制作, 2015,(08).

[4]杨力敏.国内物流仓储机械智能化状况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 装备版,2012,(09):18-20

[5]王元吉,麻慧,沈哲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仓储信息能力研究――以宁波仓储企业为例[J].现代营销,2012,(10):335-336.

篇4

关键词:智能制造;物流;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Made in China 2015”, China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telligently in China”. Th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began to reconstruct. Meanwhile,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all logistics on societ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Internet and commun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bout how to innovate the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ternet, community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传统物流开始改变的动力[1]。

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压力下,国内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已有企业在物流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探索,或其智能化战略,或实施了智能物流项目。不久前,圆通速递获得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战略投资完成后,菜鸟网络将与圆通开展更深层面合作,依托双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个互联网和快递行业的升级版,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必须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制造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2]。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3]。

物流是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此制造业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商业理念也启发着管理者对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新的技术与商业理念的结合使得物流产业商业模式有了多种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4]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商业模式这个术语。C.Zott,R.Amit(2007)[5]提出商业模式是超越单独企业和其参与要素的一个活动系统,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伙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Stewart&David&Zhao(2000)[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我国学者李光斗[7]认为商业模式视为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时代,罗珉和李亮宇[8]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看,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之后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而且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连接,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四、智能制造如何对物流行业的商I模式产生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8%,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9]。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总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在物流领域可以挖掘最大的潜力。

(2)大众物流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依靠网络平台,企业与外部人群能方便地进行交流沟通。比如,DHL将大众商业模式运用于物流,在瑞典推出了众包模式送货的移动应用MyWays,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报名投递自己行动路线附近的包裹,并获取报酬。大众商业模式是大众物流和分享经济物流的概括。大众物流基于社交网络和人群,通过强调众包和众筹,物流供应商能够加快市场创新周期,提升物流服务。众包物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谓众包物流,是指把原由企业员工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分享经济物流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分享文化”,即共赢,物流公司与其竞争对手共享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人快递”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此商业模式,其业务场景是,发件人通过APP寄件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从中获得报酬。

(3)全渠道物流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和传统的实体店已不再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电商开始筹划实体店,而实体企业开始筹划利用互联网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小米开设实体店,各大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等,这些企业的商业行为都意味着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兴起。

全渠道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14],一是全渠道。消费者在其购买的整个过程中,与商家的“接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受时空约束的媒介,而是在各种“接触点”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从而可以利用全渠道获得交易信息,最终完成购物。二是O2O。这个概念的起源于团购,online(线上)交易、offline(线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

由于全渠道商业模式的特性,若顾客要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不管是孤立的线上和线下销售,还是融合打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全渠道物流,在仓储、配送各环节不同程度的融合打通,提高企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给顾客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又快捷的购物体验。目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与线下商店合作,比如京东为了实现“最后一公里”跟达达物流、唐久便利店等合作,扩充京东的O2O生态圈,为京东建设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发展服务[15]。

4.对比分析六种商业模式优缺点

5.建议

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要在其中保证自身的存活于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的物流行业可以从以上的6种商业模式介绍中获得启发。

(1)现有的物流企业应该选取符合自身条件与本身的商业定位的模式来设计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可以不局限于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在现实的商业运营中,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物流企业可以将多种商业模式融合运用,创新设计最切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环节可以应用实时物流与预测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京东在构造自身的全渠道物流外,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超级网络物流,同时利用本身的网络平台优势,也可采取一些大众物流的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京东自身的独特的物流商业模式。

(2)对于新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迅速的占领物流市场大众商业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互联网+分享经济2.0”理念的出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参与进物流环节,将闲置资源集中利用,一方面,调整了物流成本结构,有利于行业新进入者早期的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六、结语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顺应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智造”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物流领域开始成为制造业新的盈利点,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率先进行了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在结合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联系我国大众群体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商业模式将会向超级网络物流、实时物流、预测物流、城市物流、大众物流和全渠道物流6种商业模式。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融合运用这6种商业模式,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冰漪.“中国制造2025”与物流智能化[J].中国储运,2015(7):72.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经济日报,2015.

[3]中国制造2025.

[4]ST.HLER P.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D r a f t 1 [E B]. D r a f t 1 e d . , 2 0 0 2 : 2 0 0 9 - 1 1 - 0 3 , h t t p : / / geschaeftsmodellinnovation. de/english/definitions. htm.

[5]C ZOTT, R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 spective [Z]. Long Range Planning DOI: 10. 1016 / j. lrp. 2009 - 07- 04.

[6]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 ( 2) : 287 - 296.

[7]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2):95-107.

[9]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8%[J].中国经营报,2015.

[10]王惠芬,赖旭辉,等.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11]Dr. Nedialka Bubner ,Dr. Nikolaus Bubner .Logistics Trend Radar .2014:17.

[12]王付娇.阿里巴巴的“超级物流网”计划.新浪科技,2015.

[1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D].2013.

[14]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5):13-17.

[15]陶娅洁.京东合并达达:打响物流O2O之战[J].中国产经新闻,2016(4).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

曹 烨(1993-),女,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研究。

篇5

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今年10月,广汽本田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正式落成。该工厂是基于“Smart-SSC”核心理念进行大胆创新从而打造的一座全新的“智慧工厂”,实现了人机物的高度结合。

由于主要生产小型车,该工厂将现有的增城工厂厂房和设备进行最大化活用,采取最合适的“一型”布局,实现人行、物流、完成车不交叉,减少了移动浪费,预留将来能够扩展的空间。

另外,广汽本田创造性地在各生产工艺导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总体工艺制造水平提升到“智造”水准,人员效率与增城工厂相比提升了29%。例如,冲压车间导入了国内自动装箱效率最高的高效伺服冲压线;焊装车间导入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的自适应焊接控制器;涂装车间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界首次实现密封胶100%自动化涂抹;发动机工厂导入由加工中心(NC)和多轴箱加工专机(MO)组合而成智能加工线。

不仅如此,焊装车间还实现联网监控,让焊接过程管理更加准确且智能化,并通过无线射频技术(RFID)、高速互联网络(IE-CONTROL)和高精度传感器,构建MES制造执行系统。同时,还构建了“SPS配膳物流+无线射频识别+互联网”的智能物流指示系统。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表示,作为新一代的“智慧工厂”,第三工厂实现了“资源占用最小化、效能发挥最大化”,让广汽本田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全新跨越。

发力无人驾驶技术

关于无人驾驶技术,谷歌、奔驰、宝马等企业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并且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潮流。相比谷歌、奔驰等国外企业,国内的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尽管由于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差距使得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自主性受到制约,以及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使得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困难重重,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日渐完善,无人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必定十分广阔。

在无人驾驶领域,广汽选择与中科院合作,并将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相结合,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进行自主智能决策,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自动驾驶集体系结构、智能传感、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于一体,对提高车辆驾驶的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有一定帮助。

篇6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

篇7

尽管今年的春天姗姗迟来,但资本市场却有一处风景独好。上月中旬,适逢上证指数大涨1.93%,物联网板块以5.21%的涨幅位居第一,新大陆、厦门信达、远望谷、东信和平等物联网概念股甚至在午盘时早已拉至涨停价位。

这样涨停的记录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去年9月中旬,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证A股新增“物联网概念”板块。很快,物联网概念股一路走俏,领涨市场。不久,该板块中的远望谷、厦门信达、新大陆、大唐电信、东信和平等个股纷纷涨停,东方电子、福日电子、上海贝岭等品种也居于涨幅榜前列。而这几个强势个股大多都与智能卡行业有关。

物联网快车

2009年9月,“物联网”的概念突然席卷了业界和公众的视野,并在资本市场上拔地而起,造就一批资本新宠。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身处物联网板块的新大陆的业绩公告显示,2009年公司净利润约6918.98万元至8648.73万元,同比增长100%―150%,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物联网业务收入占比提高,贡献近4000万元的利润。有数据表明2009年新大陆物联网业务增速达100%以上,业务收入2.2亿元,占2009年营业收入的20%左右。

2010年,物联网仍是基金公司的关注焦点。银河收益表示,在传统产业面临长时间过剩的形势下,政府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给资本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基金将重点关注物联网等领域的优势公司的投资机会。

不久前媒体做的一次调查中,54.91%的受访者认为3G和物联网概念股会大爆发,但也有29,23%的投资者表示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玩概念而已,另有15.86%的投资者认为相关概念公司已经被高估。

尽管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尚有争议,但很多国家已将其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总理在文中重点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家命名为“中国物联网”的互联网站建立。随后,中国第一家物联网杂志诞生。2009年11月1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11月19日,2009无线技术世界暨物联网国际高峰会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支持下召开。当月,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无锡成立。

把资本和产业搅得风生水起的物联网,究竟是何方神圣?

按照业内人士的解释,物联网(The Internetof things)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建筑、机械、智能终端等各种物体中,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这个整合网络内的人员、设备和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由此,人们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但物联网并不是什么新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报告曾描绘过物联网时代的奇妙场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换句话说,人与人的沟通,被物与物的沟通所取代。互联网虚拟世界里抽象的0和1,被物理世界的感知信息所取代。物联网其实是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的结果,是信息社会的新形态。

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业务跟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的比例,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业务,物联网将给智能卡产业带来怎样的机会?

智能卡的新机会

智能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从手机芯片到门禁卡和信用卡,人们的生活都处于智能卡的包围中。智能卡一般分为四类:存储卡、加密存储卡、CPU卡和射频卡。其中,基于射频技术的射频卡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某种程度上,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前哨和核心技术之一。因此,RFID技术也常被人称为“物联网”,与互联网相提并论,尽管这并不准确。早在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曾把RFID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之一,采用RFID技术将使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将大为改观。

物联网社会,处处都有着智能卡的影子。智能医疗系统中,不方便去医院的病人可以借助简易的医疗传感设备,将生理指标和突发病情的结果传送到医院,而智能卡则充当通信卡、医疗卡或电子档案;智能交通系统中,智能卡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仅可以完成公交刷卡、高速路缴费,还能实现小额支付、空中充值等功能,智能物流系统中,无论是对物流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对物流车辆的信息化管理,还是对物流产品的动态监控等方面,IC卡电子监控车辆、RFID电子标签对物品的动态监控等都已经在发挥着在作用;本届世博会上有望使用的智能文博系统,则是一种主要基于RFID和电信的无线网络、运行在移动终端的导览系统。此外,智能家居、智能校园、智能环保等领域,也都有智能卡的贡献。

据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而相关的电信、信息存储处理、IT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市场等同样前景诱人。进入2010年,中国的智能卡产业又将有怎样的发展?

据Frost&Sullivan估计,智能卡在电信领域的应用占据整个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7年,中国智能卡销售总量已高达ll亿,其中移动通信卡使用最为广泛。中国超过7亿的手机用户以及三大运营商不断推出的上网本、电子书、家庭信息机等通信终端,是该领域智能卡需求的有力保证。

在金融及零售领域,智能卡应用市场份额约为15%。在中国,《金融1C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台,让银行EMV(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银行卡)标准迁移工作揭开序幕,带来了近200亿元的商机。2009年,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首的各大银行陆续启动EMV迁移,并实现初步发卡。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推广芯片银行卡的提案中明确表示,“银行卡芯片化是银行卡产业升级换代的大势所趋”。预计2010年中国各银行机构将继续扩大EMV迁移的规模,从而带来更大的智能卡需求。

在政府及医疗领域,智能卡大约占12%左右的市场份额。智能卡主要被用于身份证、城市卡、校园 卡、交通卡、医疗卡、社保卡、税务卡等方面。部分省会级城市推出了“城市一卡通”、“公交一卡通”等城市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多功能智能卡方便老百姓支付水费、电费、煤气、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实现一卡多用,现在已有超过170个城市发出1.5亿张城市卡,交易次数已达到4.6万亿次。随着功能的整合、应用领域的扩大,城市智能卡的需求量将十分可观。

中国市场新贵和风险

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经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季度增长10.7%。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强劲。而2010年,中国经济将会如何发展?国际投行给出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最高乐观估计达12%,保守的估计也在9.5%。这一宏观前景让中国智能卡市场更富国际诱惑力。

根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亚太地区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以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对智能卡的需求极大,其中中国又是最大的应用市场,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第一届亚洲智能卡工业展于3月16~18日在香港举办,这是以欧洲为大本营的国际智能卡工业展首次移师亚洲,显示了国际产业对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视。本次会议汇集了美国运通、微软、贝宝(PayPal)、索尼、韩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SKTelecom、八达通卡公司、国际近距无线通信组织(NFC Forum)、万事达卡以及Visa等企业。

亚洲智能卡工业展总监Michael Weatherseed先生接受了《互联网周刊》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中国智能卡市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其他国家。中国的智能卡技术水平已经与其他国家相当,成为智能卡研究及生产中心;中国还参与了针对射频和物联网技术的欧洲CASAGRAS项目,共同为物联网制定标准的通信和编码标准。

Michael Weatherseed表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中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更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加上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以及高经济实力,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在此次工业展上,来自中国的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凭借星展银行三合一信用卡,获得亚洲SESAMES唯一大奖。主办方认为,“握奇数据能在所有入围公司中脱颖而出,有赖于全面强大的综合功能,且符合新加坡电子非接触支付标准的特点。”

看上去,中国本土的智能卡企业正在显山露水。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也为这些智能卡企业带来融资的“黄金时期”。目前这些具备物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很大一部分主业都是智能卡产品,比如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深圳远望谷公司,就是国内唯一一家以RFID技术为主业的企业。2009年上半年,远望谷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46%,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4.29%。

不过,远望谷相关人士也表示:“RFID在国内的规模不是特别大,做RFID的企业虽然不少,但是每个企业自身的规模都有限。这个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技术应用的空间和领域非常广泛,处于起步阶段。”

据业内人士介绍,RFID产业链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标准制定、芯片设计、标签封装、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等。目前RFID芯片裸片仍主要由国外业内巨头如飞利浦、英飞凌等提供。事实上,中国智能卡市场的庞大让国外产业巨头纷纷抢滩,在重要的智能卡市场上,芯片供应商集中为英飞凌、瑞萨、飞利浦、ST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国内智能卡芯片设计企业的份额很少,而且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稳定性也处于落后状态。

即使已经搭上物联网这趟“快车”,中国智能卡产业仍不能说一帆风顺。据远望谷总经理陈长安介绍,物联网产业链主要由自动识别/传感产品研发生产、系统设计和实施、应用服务开发三部分构成,目前在这条产业链中,特别缺少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开发方面的能力。“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核心技术起步较晚,硬件设备性能基本接近国际水平,中间件产品成熟度还不够,应用技术还有待发展。”

不久前,百度CEO李彦宏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也劝投资者不要失去理智。李彦宏说:“我还没有看清楚物联网,觉得非常模糊、不清晰,就像1992年、1993年时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家知道这是未来趋势,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心里并不清楚。”柳传志则认为,“中国企业做传感网不是强项,物联网现在还在早期阶段。同时,站在投资人的立场,我认为,若想投资物联网需看投资方的资金实力,可以预见的是三四年取得回报是有难度的。”

“物联网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概念,”中研博峰电信咨询顾问王磊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无论是硬件和解决方案的发展,还是商业模式的成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智能卡产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卡怎样和终端配合。”

篇8

五年前,IBM敏锐地发觉“智慧”的发展趋势,并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带入中国。这一概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

“智慧”的“自转”与“公转”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人人都会成为“智慧”的推动者。现实也很乐观,国内ICT领域的多数企业,甚至传统家电企业都在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推动部分新概念的落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不一而足。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带来很多先进经验,而众多的国际企业成为传递经验的践行者。IBM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者自不必提,而来自日本的NEC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ICT企业,NEC是日本较早倡导智慧城市的企业之一。据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介绍,NEC于1977年首次提出“C&C”(Computing&Communication)的伟大构想,预见了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NEC所倡导的“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在日本,NEC参与了数量众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模式和系统构筑经验。作为文化相近的东方友邻,日本的智慧城市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日本,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存在多年,日本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系列国家信息化战略来推进国家ICT建设,最终建成无缝的基础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

1. 个人信息管理

“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达成信息共通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NEC的云计算共通核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已在日本的长崎市、横滨市、富士市等几十个城市和区域导入。

2. 数字医疗

目前东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经得到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帮助。此外,医院还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其中,NEC不仅参与日本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构筑,还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网的发展。

3.节能减排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NEC在2012年提出了强化收集及分析“大数据”的业务方针,并成立了专门针对能源的分析组。在何时何地,何种装置生产或消耗多少电力,这些信息正可谓大数据。NEC致力于将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领域。

以上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政务、医疗和能源三个领域的概括。从关系民生的细小之处中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NEC正在将这些经验带到中国。

智慧“武器” 民生为本

NEC于三年前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民生的五大问题:安心安全、节能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养老以及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城市变化的机制,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据中井汪杰介绍,NEC致力于在城市的各项功能中,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利用,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

NEC(中国)从2012年起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物联网应用,将日本先进的智慧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并服务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NEC积累了大量基于物联网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生物识别、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医疗/养老、防灾应急等等,它们组成了NEC攻城拔寨的智慧“武器”。目前NEC在中国重点推进安防/应急、节能环保、养老、物流等方案。

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指纹识别

NEC的图像识别技术、状态不变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图片、视频和指纹的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智慧安防领域。目前,NEC人脸识别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澳门海关和香港海关的通关认证中。在中国大陆,NEC与本地伙伴合作将其导入到国家司法考试的身份认证中。

2011年,NEC为安徽省建设完成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指掌纹系统,平均30秒即可完成一枚现场指纹查询比对工作。新系统启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查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是2001年以来安徽历年平均破案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安徽全省共建设了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终端系统2300多套。今后,该系统还可进行扩容,最大可存储5000万人捺印指纹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对跨省作案案件的查破能力。

此外, NEC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独特的视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流通行业,以发现内部人员和顾客的偷窃行为或者提前识别VIP客户,革新购买体验,增加营业额。

智慧养老

——老年公寓智慧管理系统

中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但养老的理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NEC在日本有着多年提供医疗和养老院智慧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从2011年开始,NEC与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包括移动化服务管理、实时数据挖掘、基于云的数据分享、智能人员定位等特点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

建筑物八成以上的耗电来自空调或照明,NEC楼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大量的温湿度及影像传感器,对空调和照明进行能耗控制,实现对大型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此外,在清洁能源方面,NEC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新能源汽车中,日产的Leaf电动车采用NEC的锂电池曾创下单次充电续航185公里的记录。NEC高性能电池还可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从而解决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智慧物流——智能冷链管理系统

NEC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冷链管理系统、电动车Telematics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移动车牌识别系统等。目前,NEC已将日本先进的智能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中,并成功地用于医药流通领域。

民生一直是NEC智慧城市战略关注的重点,中井汪杰表示,在防灾应急、医疗养老和节能环保方面,NEC不只是建立一个物理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整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得来。以防灾应急为例,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在震后应急通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井汪杰举了个例子,在东京都厅联络灾情有专门的屋子,政府设立专门的接线员与各个区进行电话联络。政府对这些接线员有个特殊要求:必须住在步行五分钟可回到联络室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现代化的交通中断,移动通信瘫痪,只有步行和固定电话是可靠的——这是只有NEC才能提供的经验。

把脉症结 实现智慧

中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已从前期“概念导入”进行到“规划和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政府已经完成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在中井汪杰看来,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从方案规划到深化应用”,二是“从单纯信息化建设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同时他也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说:“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系统间缺乏关联,且可能逻辑顺序混乱,信息化投入达不到最优化的统筹运作的效果。”而这个障碍最终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破除。

篇9

【关键词】物联网 农产品冷链物流 信息共享

引言: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如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广泛应用,将使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二)物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依照生产厂商的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透明度不高。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不能准确地确定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更不能确定相应的当事人。物联网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清楚知道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能立刻进行改善,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的仓储管理水平。如在生鲜农产品托盘上和包装上贴上REID标签,在冷库出入口处安装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叉车将货物进行出入库移动操作时的信息扫描要求,而且可以远距离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大大节省出入库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对在储生鲜品的数量实现动态的感知,在冷库地面设置感应秤,可以感知到冷库内生鲜品数量的变化,为合理地控制库存创造条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生鲜品仓储安全系数,通过物联网红外感应等技术手段,感知人员的进出及其他异物等的入侵,从而实现冷库的安全管理。总之,物联网的应用将使整个仓库实现可视化,最大程度上提高保管质量,实现仓储安全,并能实现仓储条件的自动调节,提高仓储作业管理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农产品运输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首先,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农产品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农产品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利用rfid温度标签可以提供温度的监控,实现车载农产品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次,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冷库库存情况、在途运输量情况的动态掌握,以便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有效流通。

(四)物联网技术能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共享是冷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一旦信息在整个冷链中同步,冷链上的参与者都能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冷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的现象。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亦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将会为众多的传统行业带来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应尽快策划这一新技术在本领域中的应用,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水平,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巨晓敏.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2).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

1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1.1.物联网的定义

从渊源上看,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设想的“联网可乐售卖机”,这种机器与常见的自动售卖机最大的区别是其通过自身的联网功能使得其销售情况可以被厂商实时监控并以此为基础及时配货。9年之后,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定义(麻省理工大学auto-ID中心版)。

今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以下,笔者引用了一个比较常用的版本:物联网是一个基于联网的物品的网络,它使得其中的物品能够通过物联网相互作用,并包含了RFID技术、感应器与智能终端等具体技术。

1.2.物联网的应用

正如上段定义所言,物联网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系列相关技术的统称。以下,笔者将分别回顾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

RFID技术。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RFID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低频、高频、超高频、以及无缘技术等。

传感器(sensors)技术。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从仿生学观点,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

后台系统(backgroundsystem)技术。后台系统是指分析处理各物联网终端收集上来的数据,加以分析,使之真正可以为决策所用的一门技术。

2物联网技术在一般物流问题中的应用

2.1.货物定位

货物定位问题是物流学科里的一项比较困难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GPS技术与传感器技术,“我们在哪里有多少货物”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答。通过GPS技术,运输企业可以得知运输工具的具置,而通过传感器技术,运输企业又可以得知在途货物的具体情况,包括:货物的现质量、空余运输空间等。这为动态的运输任务分配提供了基础。

2.2.快速识别技术

在传统物流时代,信息识别几乎等同于纸质标签的识别,这种识别方式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对于这个问题,RFID系统可以提供解决之道。所谓RFID系统,包括识别器,标签以及后台处理系统。在此系统中,识别器可以识别出标签所含信息,并将之发送给后台处理系统,以备后续使用,而在整个过程中,被识别的货物都没有与识别器进行物理接触,这也使得接触时的停顿的以避免。

2.3.智能时间表

在物流领域,传统方式下时间表的制订通常是基于已知的订单与经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一家企业可以大致知道一些行业的物流状况与变化方向,并通过这些情况安排工作。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公交车的安排,基于历史情况,公交公司可以很有效率的安排车次,并能通过经验在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微调。然而,这样的传统时间表并不足以应对一些有征兆并有反应时间的特别情况。例如,公交公司很难获知其线路上一家大商场进行大促销的情况,并进行增班,而这类情况正是智能时间表可以解决的。通过感应器技术,公交公司可以实现对人流情况的监控,进而可以预测与本线路有关的人流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增减车辆班次。

参考文献:

[1]邵华.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20):19-20

[2]刘秉镰,林坦.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17-20

[3]沈苏彬,范曲立,宗平,毛燕琴,黄维.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