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增长和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而许多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须以先进的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如土地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因此,本文就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市场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小麦全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将重点研究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等作物机械化的推广,争取大力发展。据报道显示: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2年的57929.85万千瓦上升到2012年的102558.96万千瓦,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45705.75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58957万吨,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6537.0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2377亿元,可见农业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

1.2存在问题

1.2.1农业机械装备量及结构问题当前农业机械装备以中小型的农业机械装备为主,大型机械较少。动力型机械数量较多,而专业的用于农业作业的机械较少,且用于农业作业机械的配套机具少,机具的档次层次不齐,性能良莠不一。1.2.2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机械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众多,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其他地区低;而北方地区机械化发展条件较西南地区好,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1.2.3农机门类品种缺陷不同作物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用于小麦的农机有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专门的农机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如今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发展较快,但适宜山区及丘陵地带播种、插秧上的机具不多,维修和售后服务也跟不上。近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虽然在减持,但是种植效率大大提高,北方玉米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南方由于玉米品种问题和土地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2.4农机使用问题农机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买不起、用不好、效益差的问题。农民的收入有限,虽然政府有农机的补贴政策,但农机的价格较高,许多农民买不起农机。有些农民能够买得起的农机,但是文化素质有限,农机只能完成简单的农业作业,不能发挥全部的作用[2],同时还可能造成故障多、效益低的问题,这大大地影响了农民引进农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即劳动力和土地。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投入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中去。但是农业机械化仍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以完成农业作业。目前,农村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仅有部分老人、妇孺留守,无法满足机械化农业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是家庭式的,实行初期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按照家庭分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土地分配的过于零碎,不利于现代化机械化的推广,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及趋势

3.1发展策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⑴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作业的机械数量,及其与农具的配套比例;在中小型农业机械使用的基础上,鼓励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⑵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尤其是水稻、玉米生产及秸秆还田等的机械化工具,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⑶推动跨区作业,合理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市场效益。

3.2发展趋势

3.2.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改善随着政府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和需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政府颁布许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生产机械化,这样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3.2.2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需求增高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水稻、玉米等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他农业生产如畜牧业生产方面对机械化的技术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养殖场、人工草场的建设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产业机械化研究,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3.2.3农业机械化更新升级需求增加随着全球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机械化信息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不断研究新的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农业机械,这将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任重远.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篇2

前言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东麓,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7个乡镇,65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幅员面积258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000公顷,其中水田5000公顷。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兰平原和布尔哈通河两岸,海兰江和布尔哈通河两条水质优良的河流为其灌溉提供了充足的地表水资源。全市水田黑土面积多,有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水稻。

玉米和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作物,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市农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我市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玉米N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生产收获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热点,也是亮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053千瓦,各种农业动力机械684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52台,小型拖拉机3688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种植水稻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耕作技术粗放、落后,用工量大,产量也偏低,所以农业发展速度不快。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大棚盘育机械插秧技术,到近年来由于加大水稻和玉米的科技种植栽培力度,采用深施化肥、化学除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先进技术,引进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得到提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市种植面积表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所以,发展生产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2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006年, 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104335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4896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基本上是空白。经过10年的发展, 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了迅猛。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2053千瓦以上,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6840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7731套, 联合收获机械597台。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耕、播种、收获率分别达到90.48%、90.62%、73.72%;2016 年水稻机收比2005 年提高了51%。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 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 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个多月, 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促进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 影响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劳动力因素,我市朝鲜族人口比重大,达到66.4%,由于本地经济水平低,有大部分朝鲜族人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大量外流,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农业户口的人更容易外出。农业生产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 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业不能规模生产,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土地因素,我市属于完整的山间丘岗性盆地,不适宜超大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市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方式很难推广,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中小型农业机械多, 更新大型机械乏力;二是动力机械多, 专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 四是低档次机具多, 高性能机具少。

4.2 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市在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玉米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市有23000公顷旱田,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5%,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旱田机械,玉米生产机械作业率低,机械收获占66.85%,严重地制约了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升,但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板结现象与机械化严重滞后对粮食产量造成威胁。

4.3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使用取得效益。但是,我市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大型作业机械需要10万~20万元,一次性投资大,目前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有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 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机械的作用未能全部发挥。另外农机部门引导、服务不到位也是农机手用不好农机的一个方面。三是“效益差”。由于部分农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具闲置时间多,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更换大型农机的积极性。

5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

5.1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

趋势一: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趋势二: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

趋势三: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 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灌溉、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篇3

关键词:耕种机械;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1需求较高的机械

1.1水稻插秧机

水稻在全国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水稻需要非常大的产量。传统的手工插秧根本满足不了人们对水稻市场的需求,于是机器插秧收到推崇。根据资料显示,水稻插秧机目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在东北市场,插秧机的销售业绩成绩很好。

1.2播种机

近年来,播种机的销量持续上升中。田地是农民的命根,由于农作物市场的供量庞大,土地的面积也十分庞大。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拥有播种机,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重播种面积。于是,播种机的销售量在迅猛发展。

1.3旋耕机

旋耕机是配合拖拉机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旋耕机可以把土壤粉碎的细细的,并且充分混合化肥和土地,因此,旋耕机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旋耕机既能在田地使用,又能在旱地使用,所以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机器,在耕种机械市场的销量中也有显著提升。

2国内农业的发展对耕种机械市场的影响

2.1环境问题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被重视,植树造林被提倡。由于国家的政策,很多农民弃田改为造林。这大大减少了农作物的生产,田地少了,自然对耕种机械的需求减少了。同时,环境的污染,也让农作物的存活率减少,资金不得周转,田地自然荒废了。

2.2资源浪费

农作物的产量很可观,但是由于地域问题,粮食的出售达不到成本。由于卖不出去,这样大大降低了每年的农作物生产,自然就减少对耕种机械的需求。

2.3成本太高

偏远地区,无论是物价还是产量都很低。一来,量少卖的少;二来,价格只比成本价高出一点,农民根本没有余钱去买大型机械。机械不仅昂贵,后期的保养都需要开销,并且很多机械都是协同作用的,这样就更加打消了农民购置机械的想法[1]。

3耕种机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3.1对机械生产实力太弱

由于没有强大的生产企业,所以机械的生产技术不成熟,同样生产质量不高。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难以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由于发展缓慢,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到停滞,从而影响耕种机械市场的销售产量。

3.2产权意识薄弱

由于国内农业的自主创新严重缺乏,让各个品牌之间技术大同小异。即使推出新的产品,无非就是效仿,并没有新意和创新。

3.3价格标准没有规定

由于各个品牌的机械都是出不多的,但是个别小企业使用的特别材料参差不齐,这样市场的定价漫天不一,这样对耕种机械市场的负面影响很严重的[2]。

4耕种机械市场发展趋势

小型的机械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按照当今发展形势,中大型的机械逐渐被需求。由于中大型的机械更方便使用,所以,中大型的销量将会十分可观。由于政府的支持,机械化的农业得到广泛宣传,相应的福利与补助,使农民更乐于相应政府的号召。于是,耕种机械市场还是很受热衷的。竞争激烈推动着耕种机械市场的发展。因为各个大小企业需要盈利,一成不变的技术满足不了人们对耕种机械市场的需求。于是,新的技术设备被推动着去研究、去开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的研究成果被热衷和采用。同时使耕种机械市场不断地更新,拥有更多的选择。由于对机械的需要,更多的企业热衷于对机械的投资,这样使耕种机械市场更加的规范。也让消费者更加的放心,也更有保障。质量得到保证,也推进着耕种机械市场的优良发展[3]。

5最近几年的新型机械

5.1手扶无轮式旋耕机

手扶无轮式旋耕机是根据丘陵,山区,地块小,高差大,又无机耕道而设计的。手扶无轮式旋耕机非常适合沙质地、经济物种植的松土、中耕和除草。手扶无轮式旋耕机的体积小、结构简单,所以它特别好操作,耗用量低。它硬土壤进行松化,便于施肥。它替代了老式手工业繁重的作业。

5.2牵引自驱式旋耕机

立轴式旋耕机与横轴式旋耕机不同,这种机器的轴承是成纵向排列。这种旋耕机设计在机器的内部安装了很多的附加装置,可以实现深层耕种的操作。

6结束语

近年来,农业对机械的需求还是大幅度上升的,对耕种机械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有利的影响。无论是机械的内部供应,还是出口贸易,都可以积极的迈出一大步。同时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迅猛不失实力。

参考文献:

[1]张传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吴启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6,47(6):25+27.

篇4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进程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92-1

0 前言

农机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作为现代农业主要生产手段,农机化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产能的提高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农机化事业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时期,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机推广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大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拓展现代农机发展的新途径,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机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推进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的策略。

1 重视领导和扶持,加大农机化发展支持力度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我国各级涉农部门要把农机化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补贴,密切沟通协作,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努力推进,从各乡镇自然、经济条件、技术和社会的差异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推进,突出重点。

一是建设农机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一体两翼”式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理顺关系,规范管理,使其切实履行职能,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网络。同时,创办各类合作组织、协会、专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加强跨区作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培育,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推进农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农机化事业全面发展。

二是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主动向本级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采集民意,增补适合各地需要的新型机具、同时,积极实施农机作业技术补贴,调动农民实施秸秆还田、机械插秧、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等机化技术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农机技能培训。只有掌握了农机技术才能更好的使用农业机械,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在推进农机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适合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农机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强农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既懂农机又通农艺的高素质的农机化建设队伍,用科学理念经营农机。

2 加强技术和的开发,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

我国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因此,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现实的基础条件有效利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加强技术和的开发,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在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中发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艺是现代农业技术,农机是工业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二者相互融合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在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农机部门要以农机农艺融合为切入点,组织农机和农业科研单位、生产企业联合攻关,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二是扩大农机化的应用范围。农机化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粮食生产方面,要紧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向绿化树种、中药材、水果等经济作物延伸。因此,现阶段,农机化发展要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拓宽农机化应用范围,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例如:以果蔬、食用菌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和低温干燥等机械和技术,扶持建立一批配套完善、有加工转化能力、有产业特色和劳动力消化吸收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是加大农机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增加总量,调整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建设完备的农业装备体系是拓宽农机化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农机化推广中,应结合玉米,水稻,中药材,苗木,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规划布局,找准各产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在确保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快落后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升农机装备档次,促进各产业机械化共同发展。

3 丰富推广形式,增强农机化发展推广力度

农机具的推广是农机化推广的载体,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是真正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重要途径。其宗旨是集学术性、普及性、指导性于一体,为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大,对农机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首先,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机推广信息网络,确保农机信息畅通。农机化信息是推进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农民、机手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发挥农机企业、科研院所、农机用户、农机推广部门各自的优势,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实现农机推广形式的多样化。如组织农机科研人员带头深入基层来推广或者请生产厂家来推广,加快大型、新型农机具及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最后,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德斌,刘宇.农业机械化突出的现实作用与发展展望[J].湖北农机化,2011(01).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对策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累计产出农业科技成果59283项,其中,可转化成果16388项,转化率只有27.6%,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到70%~80%,这些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转化。从成果类型来看,公益类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企业类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社会组织驱动。

1.1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农技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拥有农技人员58万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补助经费26亿元,各地近年大约有100亿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年推广新品种27.8万个次、新技术18.1万个次,技术培训3.5亿人次。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生产中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业公共资源监测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等,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1.2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国从“九五”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各种类型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已达数千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开发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技术引进、开发和转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企业规模化生产活动又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

1.3产业化经营组织

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对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4万个,通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24亿户。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将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导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新技术,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之后的市场销售问题,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保障。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40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合作社2.5个,入社农户人数达到9900多万人,覆盖全国1/3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小生产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业科技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政府和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科研单位和农户的技术连接体,成为将技术要求传递给农户的重要渠道,将新技术带给广大农户,并且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组织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形态。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模式

从目前来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由于农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全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投资必须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市场化方式无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

2.2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其研发过程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的特点。通过市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能够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人员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促使农业科技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企业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多种转化方式并存是长期状态

在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模式的同时,涌现出了“园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0],与农户构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生产实际、市场行情等进行准确决策,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此外,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

3.1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熟化应用,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开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高效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三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分选、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提高农产品采后处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节水、节肥、节药、节饲料的节本增效信息技术和装备;五是研制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3.2转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适宜不同生产规模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服务,实现农艺农机配套;四是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接收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形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将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带头人[2];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通过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措施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

3.4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推广方面,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形成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农技推广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3.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加强公益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的作用,围绕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咨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4参考文献

[1]张素.“数”解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彦虹,李仕宝,饶智宏,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华员,刘林秀,李海琴,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6]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

[7]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8]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10]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