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1]根据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2005年相比增加242万 。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加。[2]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生活上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同时,亲情的缺失,容易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分析,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二、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规模大且分布区域集中

据全国妇联2010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相比增加约242万。

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等省,这些省区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或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的负担。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成员劳动负担的加重,会使得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和照顾的精力减少,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在生活上的一些需求。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后,由老人承担起家务劳动的家庭,老人年事已高,行动很不方便,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有时还要照顾老人的身体。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他们又大多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生活条件状况的欠佳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3.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弱化以及不合理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无管束状态。隔代监护还会带来其他的教育问题,比如:老人的思想观念往往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中,很多老年人还固守着很多落后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形成误导。另一方面,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陪在孩子身边,亏欠了孩子。因此,他们往往容易采用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而过度的物质满足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4]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农村地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相比较于城市要少很多,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在学习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孩子的学习动机因缺乏家庭温暖而降低,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会去追寻友情来弥补父母不在家时的孤独。父母亲自监督与否、监护人的监护到位与否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带来显著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性格上表现为不合群、自卑等。父母不在家,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很差。

4.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使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很多留守儿童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许多留守儿童都有厌学情绪、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他们非常缺乏安全感,自尊心极强且情感脆弱。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让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

5.社会化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最直接的教育途径遭到了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产生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致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如抽烟、打架、赌博、偷盗和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等。[5]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及其复杂、综合性的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时间上、空间上长期隔离,这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宏观来看,这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本文分别从规模、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和社会化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从中得到启示,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建议[J].文教资料,2010.

[2]苏琳.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2013-05-10.http:///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3]同[2].

[4]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

篇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许多儿童“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例如上网玩游戏成瘾,天气炎热受他人蛊惑下水游泳,这些事例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身心上的伤害,有时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二、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对策

1.学校、家庭、村委建立联防机制

学校成立校委会,成员由家长、老师和村干部组成,定期研究学生安全管理问题,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要建立档案重点关注其行为和思想动态,尤其是在寒暑假期,校委会要在学生经常路过的池塘、河流等危险区域树立警告牌,村干部和家长要思想统一,即凡是看见有学生在水边玩耍的都要进行劝阻。

2.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的教师要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3.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4.健全学校教育

首先,要求每一个农村中小学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尽量多安排他们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再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自尊、自立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重要意义。最后,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关爱;对策;统筹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87-01

符川乡秦家岔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该村共有30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和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简析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管理不足。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亲情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主管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3.学校管理方法的改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11(09).

[2]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 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6月.

篇5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篇6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监护不力,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亲情关爱,人格发展不完善。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比较淡漠,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发展不完善。

(三)道德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

(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五)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放在应有的突出位置来重视,仅凭学校单方面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及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利用各种力量,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社会帮扶机制。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等。

(二)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外出的家长要重视选择监护人,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家长及时沟通,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一是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五是学校要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四)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乡镇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掌握本乡镇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应对。可以村民小组为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由村委会牵头。各村民小组组织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关于托管费用问题,可以采取留守儿童家长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

(五)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应尽快改革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并在教育财政拨款时纳入预算。要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篇7

一、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截止至 2013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 多万人。③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职,把孩子遗留在户籍所在地,使其不能和父母双方一同生活而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1]要完善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必须明确了解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困难。清楚的认知这些威胁和困难,是破解当前留守儿童困局的必要前提。

( 一) 监护人过失导致的留守儿童死伤事故风险。

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父母或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纪大的关系,大多活动不便,往往没有精力督促孩子养成规律作息,按时回家,远离危险的习惯。在委托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时,亲戚往往重点是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住处和保证日常的饮食生活,对于孩子的其他个人生活一般也无暇顾及。

由此,留守儿童就有了很大的个人空间,在尚未懂事且好动的年纪,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意识到没有人管,他们即有很大的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意外的发生。

留守儿童死伤事故的发生的很大原因是监护人过失,但是绝对不仅限于此。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留守儿童遭人杀害、等案件。这些案件的背后反映出的一个不幸的事实,罪恶的黑手已经开始伸向这些无辜的留守儿童。

( 二) 留守儿童不良交往机会增多,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笔者所指的不良交往,是指与有前科、有劣迹的不良社会成员或团伙进行妨害心理健康的接触和往来。不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与成年不良社会成员交往和结成不良帮派两种。留守儿童正处于精力旺盛而社会责任较少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将身边的同学或伙伴的关系当作生活的核心部分,过分地讲兄弟义气和江湖道义,在不良氛围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我国当前司法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方可得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进行合理的完善。

( 一)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国家立法应当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生命健康权利、平等权利。保障其教育权利,必要先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入学制度进行完善,不再把当地户籍的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子女分开学校安排入读,立法明确抵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学的歧视对待行为; 保障其生命健康权,国家应当依法设立留守儿童最低生活标准,参照老年人的补助标准,对符合规定家庭条件确实贫苦的留守儿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 平等权利的保障在于户籍制度的革新,尽快完善农民工进城安居工程的实施,依法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让其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在父母身边,留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 二) 完善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作为要求。

从整体环境入手,完善社区的教育功能的构建,让这些未能在家庭取得温暖和教育的孩子能够在社区感受到温暖; 积极改进当前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评估标准; 平衡教学资源,取消学校级别划分,让每所学校能够充分的公平的教学资源; 建立一套留守儿童登记体制,将每一位留守儿童从留守开始到结束留守状态建立登记制度,以社区和村委会为第一责任部门,逐级等级,落实责任,对口帮扶。促使各地政府行动起来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同时将怠于行使自身职责,所属区域内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依法处置。

( 三) 学校家庭双向配合,共同帮助留守儿童。

学校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心理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认真开展纪律教育,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从教学细节入手,狠抓落实,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态度; 可以开展类似于留守儿童寄宿管理制等尝试,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留守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并及时给予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以及时的帮助。

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的起点和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来源,家庭应该和学校紧密合作起来,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认真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 配合学校开展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教育的活动,不推卸责任,争取更多地帮助孩子,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和学习状态; 注重家庭教育,充分关注未成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对留守阶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不应忽略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四) 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挽救轻微犯罪留守儿童。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严从重查处,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教唆、胁迫引诱留守儿童参与违法犯罪的行为; 公安

篇8

一、现状分析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一工业大镇。全镇辖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966人,其中农业人口18676人,城镇化率达67%。2011年,河西堡镇率先完成了教育资源整合任务,在镇区建成了三所小学,承担全镇小学阶段教育任务。我校(河西堡第三小学,前身为河西堡中心小学)主要承担居镇区较远的8个行政村的小学教育任务。学校共有学生617人,留守儿童57人,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中,54%的孩子每周与父母联系(或见面)一次,46%的孩子与见面的时间在一月以上。由于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20%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0%的留守儿童由学校监护,周末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三)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四)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五)家庭教育情况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二)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关爱

一是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农村组织,应该层层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来分管这件事,应把它作为农村工作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要重视对村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指导,为孩子们办实事,每年不仅要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更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如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文娱活动、表彰等。

二是作为媒体来说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过份夸大渲染,应该多放在对各级政府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和措施落实的监督宣传上,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要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中正面典型的宣传,用榜样来引导监护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引导孩子自觉成才。

三是社会各机构应该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公、检、法、团、妇联、文明办、未保办、广播电视宣传、社会活动中心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开设相关的讲座,指导监护人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科学育儿知识等教育保护好孩子,并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四是发挥各乡(镇)、村退休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等“五老”的指导和教育作用,对所处地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及时指导。

(二)家庭配合

首先,监护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办法,特别是心理疏导的办法,多听、多看有关的知识,多参加一些学校和妇联等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知识、技巧。

其次,监护人应该主动与学校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等状况。

再次,发挥孩子父母的亲情教育作用,要多与孩子的家长多联系,让孩子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学校攻坚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应尽力承担起关爱和教育的重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应该做出相关的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全面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状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措施到位。

二是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在目前学校已广泛培训心理教师的情况下,设立“阳光小屋”等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减轻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心理教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的大型心理咨询专题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

三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如“把家教送进村”“回乡家长学校”等形式。

四是逢节假日在校内或与村委、乡(镇)街道、社区共同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愉悦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篇9

一、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首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其次是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对一切比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再次是任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总觉得在心理欠孩子的,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再者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出于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爷爷奶奶大多过分溺爱孩子,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过度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任性。

二、道德品行欠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总觉得自己对不住孩子,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欠妥,他们认为只要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他们去索取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表现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再次,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年龄较大加上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留守儿童出于物质上关心多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缺乏了解,对孩子过分放纵,没有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得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容易沾染―些不良习气。

作为一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主要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这样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6-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杨威201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加上其可观的工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产生且逐年递增。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鞠九江,王桂兰2012)。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养,由临时监督人看管;然而,绝大多数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监督人年龄、价值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校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去年我系社会实践团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跟进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进行调研,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办法进行探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已成为判断人民生活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保健康,奔小康”已成为广泛民众的共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低,健康意识差,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上留守儿童亲情的严重缺失,严重阻碍了当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和在去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64人(从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随机抽取15名小学班学生(四至六年级)和12名初中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对以上27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共27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和家长健康知识匮乏。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在受调查的27位学生中,22位学生家长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学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司村小学共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陈旧的双人桌椅刚好能容纳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下表为获得健康知识途径的比例分布表:

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得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几乎空白。孩子们通过电视、课外书籍、相关的宣传人员等渠道获取健康知识较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良。我们团队对当地水源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人主要以饮用井水为主,少数人饮用自来水。然而,井水多为硬水,容易引发肾结石、胃部感染的疾病。在支教期间,学生主要到学校厕所旁水龙头处饮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学校也没有任何健康饮水装置,学生常年饮用生水。另外,据调查,3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主要为熟食等垃圾食品。尽管该校已经推广了营养午餐,但整体的营养力度仍然加强。支教期间烈日炎炎,每天正常的洗澡换洗衣服是必要的,然而,在对学前班孩子每日洗澡换洗衣服做调查时,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洗澡和换洗衣服。男生情况更加严重,身上、衣服上的污垢黑白分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她(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本次支教的重中之重。

3.留守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下表是当地留守儿童三餐表:从此表可以看出,当地留守儿童的饮食状况不容乐观,有以下几大问题:①饮食结构单一。表中显示当地留守儿童饮食主要以谷物和蔬菜为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等食物摄入量不足。②饮食次数不合理。营养餐在学校推广后,还未推广到家庭。放假期间,学生饮食次数以一日两餐为主,入学,回归正常,回家,又无三餐合理饮食。③饮食不均衡。伙食改善主要集中在赶集、假日,平常主要是粗茶淡饭。

4.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不健全。①学校体育教学处于空白状态。机司村小学仅限于一二三年级教学,体育课主要是代课老师引导跑步,然后自由活动,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教学。小学有两个被赠送的篮球架,加上一小块水泥坪,构成了学校的运动场。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多为体育课上玩玩,没有教学意义;②学校学生体质监测体系不完善。学生除了当地毕业考做一次体质测试外,没有体检。身高标准体重法是我们本次对当地学生身体健康调研的一个项目,然而,学校没有测量工具,以前也并未测量,因而这个项目未能实施。毕业考的体质测试,这一次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对健康的成长是没有实质意义的;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第一点中,限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留守儿童获取健康知识渠道较少且量不多,孩子缺乏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干预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面临的以上问题,我就增强留守儿童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建立健全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四点可行干预措施。

1.加大当地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机司村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机司村小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乡间道路的不断贯通,村民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从麻校长那得知,花垣县实行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会定期的派人检查,不合格将会受到严肃处理(卫生评比纳入当地官员的年终考核项目,多次排名靠后,将会受到免职处分)。在一定程度上,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增强了当地的卫生意识,但要真正改善当地健康知识匮乏的现状,必须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2.临时监管人、学校、政府协同合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监管力度。上学期间,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留守儿童管理部门(为减少学校负荷,班主任协同宿管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杨赟2012)。针对以上现象,当地政府对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设施排查力度不够,因而对留守儿童的监管缺失。

3.调整留守儿童饮食结构,制定出营养可行的饮食方案。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患大部分疾病都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适当摄入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儿童患肺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危险,营养缺乏导致疾病多发、食物利用效率降低、成长发育不良、劳动时间不足和劳动效率降低(范志红2011)。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每日膳食构成可参照儿童少年每日膳食各类食物的参考摄入量(克/日)表。

4.建立健全当地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教育部门应统筹乡镇教育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力求学生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不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当地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力求学生能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临时监管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监督,无论小病大病,及时就医。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生活习惯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健康保障,留守儿童的不乐观的身体健康现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会影响心理上的发展异常,家庭的和睦生活,同时我们对此提出可行干预措施,希望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

[3]杨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2013,(05).

[4]范志红.中国大学生村官丛书[Z].中国农村生活科技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5]米光明,林琳.中小学生营养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