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部分碳酸饮料中添加的二氧化碳,来自一项目前备受关注的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这项新技术事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该技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为人类减缓气候变暖带来希望。
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至90%。
捕集二氧化碳可达食用程度
“北京已有比较成熟的碳捕集技术,现在许多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都是从北京高碑店热电厂试验示范装置中生产的,纯度非常高,大家可以放心喝。”西安热工研究院北京分院二氧化碳控制与减排研究所黄斌博士表示。
黄斌说,从高碑店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试验装置里捕集出的二氧化碳,精制以后可以达到食用的程度,就是99.9%至99.99%的程度,截至2009年春节,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运行稳定,销售食品级二氧化碳已超过800万吨。
如何科学利用二氧化碳
要减少一种物质对人类的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科学利用。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工业利用量大约是每年1至1.5亿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能力每年约1000万吨。中国有二氧化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生产能力是每年200至250万吨,而一个几十万千瓦的燃煤电厂,一年能捕获二氧化碳100至200万吨,同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差不多的。黄斌说,“目前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消费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过度地使用化石原料造成了二氧化碳过多,而人类无法消费多出的庞大的那部分,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问题。”
彻底做法是把多余二氧化碳封存
如何处置多出来的二氧化碳,一个“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出台了: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并集中起来,深埋于海底或地下,彻底解决因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威胁。
“地质封存、深海封存将成为被捕获后的二氧化碳主要去向。”黄斌博士说,二氧化碳被捕获后,必须对其进行安全、长期地封存,才能最终完成控制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的工作。地质封存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流的封存方式,其原理是将捕获到的二氧化碳用管道输送到地下深处长期或永久性“填埋”在地质中。
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将与大气隔离若干世纪,目前深海封存在全世界还未被真正采用,也未开展试点示范,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氧化碳封存面临的科学疑问是,将巨量的二氧化碳储存到地下或深海,是否有可能逃逸出去?对此黄斌解释说,令人乐观的是二氧化碳并不需要被永久封存,封存的时间只要保证自然界中碳循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即可,“只要二氧化碳的封存可以在几千年内防止严重泄漏,届时碳循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来看,人类的科技发展应该可以做到。”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将力挽狂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原主任孙枢指出,碳捕集和封存是一种实现全球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关键技术。“减排”除了节约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燃烧技术外,重要的途径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燃烧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变暖是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解决方法是寻求成本低且有效的方案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孙枢院士认为,目前二氧化碳的工业分离、管道运输、地质封存和工业利用等方面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这使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可能力挽狂澜,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北半球永冻土储有1.5万亿吨碳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公布研究报告称,北半球永冻土层中冷冻碳的储量可能超过1.5万亿吨,是此前估计的两倍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冷冻碳主要分布在北极以及加拿大、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美国、格陵兰等国家和地区,储量约为目前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一旦气温升高导致永冻土层开始融化,大气中两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将急剧增多,从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
研究人员预计,这些永冻土层中的碳在本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将产生重要作用。
篇2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二氧化碳排放;进出口贸易;
1引言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碳排放”问题也随之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我国在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据海外研究机构估计,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7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在二十年内翻番甚至更多,因此中国在兑现二氧化碳减排诺言的实践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国际贸易是影响一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各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条件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碳排放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贸易碳污染。因此从外贸结构角度来探讨我国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在目前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耗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上,将通过分析外贸商品在本国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定量测算外贸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分析外贸商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找到对外贸易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
2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投入产出表明确直观的从产业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分配和消耗关系,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部门基于国际贸易的完全碳排放量,本文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本文将采用2007年42×42部门的全国投入产出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能源消耗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而第三产业各产品部门能源消费量少,污染排放小。因此为了便于计算和讨论,本文把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的16个部门合并成能源平衡表中第三产业的3个行业部门。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是29×29个部门。[1]
我国贸易出口中的内涵二氧化碳量是别国综合评估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产品的生产不仅会直接导致最终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还会通过消费各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而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与能源消耗,而能源的消耗量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换算即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贸易出口中内涵的二氧化碳量是不同的贸易商品从生产到出口形成最终产品等环节累计二氧化碳量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之和。即完全排放。同样,进口产品隐含别国为了出口而在其国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口产品也包含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由于国内外在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品生产所消耗能源量也会出现不同。因此不能把在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国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必须从进口产品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即假定在本国生产条件下,这些进口产品作为国内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量。
3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实证
分析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2CO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各部门产品的2CO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直接排放系数大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也相对较大,如部门2“煤炭开采和细选业”、部门12“化学工业”、部门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部门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其2CO直接排放和完全排放系数都位于29部门的前列,值得重点关注。由于它们的进出口比重也比较大,会对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减排强度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有些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较小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可以扩大很多。如第18个部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直接排放系数仅为0.14,完全排放系数则扩大了近17倍,达到2.37,充分说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2CO间接排放的重要影响。
各部门产品2CO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吨/万元)部门编号部门直接排放系数完全排放系数kf出口比重进口比重列出了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进出口额计算所得结果。由表可见,2CO出口排放强度小于2CO进口减排强度,这就意味着,单位出口产品内含的能源消耗低于单位进口产品带来的能源节省,也即对外贸易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费,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但是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转移总量上看,由于进出口贸易量之间的差异,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2CO排放量大于2CO减排量,分别为192401.01万吨和149177.35万吨。处于2CO净进口状态,为贸易碳污染转入国。超级秘书网
4结论和政策
建议总体上看,由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进口二氧化碳省能。由于国家贸易碳排放的变化,不仅受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的影响,更受部门能源利用结构和能源强度等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特点,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不仅适当控制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门出口规模,鼓励低耗能产品的出口;更要降低高耗能产品进口门槛。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能耗强度。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13-41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10):43-50.
篇3
简单说,“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因为追根溯源,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才是“全球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
2008年,在联合国等相关组织的推动下,“低碳概念”成为全球热门的环保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开始直接跟“排碳量”挂钩。
关于“低碳生活”的环保议题一出,顿时得到全球关注。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拯救地球。也许从2008年起,你身边的“环保达人”不再告诉你有多少环保事业需要你去支持,而会直接简明地询问你今年,你节省了多少碳?
被量化的碳生活
对二氧化碳“斤斤计较”
台湾青年张杨乾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费10分钟在博客里记录下自己每天的碳排量。
把每天的生活轨迹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直接挂钩,张杨乾是华人第一人。因此在台湾,他被称为“减碳达人”,他的“低碳部落格”也在2007年被评为“台湾公益应用最佳博客”,每天的点击量达到上千次。
张杨乾尝试着记录下自己每天的碳排量,为的是看一下到底哪种生活习惯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最多。2007年4月,他的“减碳”日记开始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杨乾从每天排碳16公斤左右,降至每天排碳8公斤-9公斤。而据台湾环境署的数据统计,台湾一个人平均每天排碳16.7公斤。“我发现开空调是最不环保的。开一小时空调要排放0.6公斤二氧化碳,台湾夏天很热,大家开一天,就差不多8公斤排碳量了。”张杨乾说。
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2公斤-6公斤碳
“我并不是想当苦行僧,号召大家都向我学习。我只是想通过记录碳足迹,给大家一个最直观的减碳方式。”张杨乾说,“这一年多,我自己也在寻找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减碳的。可能这种生活方式民众都没有注意到,但是你稍加改变就可以为环保作贡献。比如你少坐一次电梯,就可以减碳2公斤-6公斤,比如笔记本电脑就比台式电脑要排碳少。”张杨乾主张的是“在不完全牺牲生活的前提下,用聪明的方式减少碳的排放量”。
“碳计算器”网上走红
“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公斤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公斤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
中国社科院博士冯奎说,一项权威调查显示,1999年-2002年,每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了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尽管目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很快。所以,我们个人的‘低碳’活动对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也相当有意义。”
减碳,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报告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低碳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时钟后,穿上日晒晾干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
――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0.048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
――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
――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未来,“碳”将贵如金
篇4
摘 要: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可以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三个因素。VEC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随我国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形曲线,非化石能源比重与能源强度对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影响显著,但方差分解方法显示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非常有限。我国“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只有坚持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才能实现减排目标。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02506
Analysis of CO2Kuznets Curve in China Based on VECM
LIU Ying, REN Yanya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Key words: carbon dioxide Kuznets curve; proportion of non-fossil energy; energy intensity; VECM
Abs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r capita emissions can be decomposed as GDP per capita,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based on Kaya identity. The empirical result of VECM shows that CKC,the inverted Ushaped curve between emissions and income, holds for China. Moreover, both proportion of nonfossil energy and energy intensity are significant on emissions reduction. However, the result of variance decomposition displays that their restraining effects are very limited. In addition, the tasks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twelve fiveyearplan and in 2020 are still arduous. We must insist on conservative and clean development to accomplish our goal.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在2011年德班大会上再次重申并表示在2020年后有条件接受量化减排协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由于我国正处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二氧化碳减排困难重重。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对于我们制订合理的减排计划、遵守减排承诺至关重要。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在经济发展初期,二氧化碳排放将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排放会随经济增长而逐渐减少,这种倒U形曲线关系被称为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Carbon Dioxide Kuznets Curve, CKC)。Jalil 等认为,CKC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显著而对外贸易影响不显著[1]。Acaravci等发现除了丹麦和意大利支持CKC假说外,其他国家均不支持[2]。Iwata等则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倒U型曲线关系,而是单调递增的线性关系[3]。杜婷婷等认为我国不存在CKC曲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N”型曲线关系[4]。陆虹运用空间状态模型证明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随人均收入上升而持续恶化[5]。国内外学者对于CKC假说难以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国内学者对我国CK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氧化碳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收入以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其他因素关注较少,缺乏对二氧化碳排放未来趋势方面的预测研究。Auci 等将EKC模型分为未调整模型和调整模型,在未调整模型中只有人均GDP一次项和二次项两个解释变量,调整模型在未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影响排放的控制变量,比如国际贸易、收入分配、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6]。很多学者认为调整模型的估计结果比未调整模型有效[6-8]。我们基于Kaya恒等式在未调整模型中加入了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两个控制变量,防止模型设定误差,使估计结果更稳健。同时,Romero-vila和Wagner的研究均表明计量模型的选择对CKC假说的估计结果意义重大[9-10]。我们用VEC模型分析人均排放与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对我国人均排放的趋势进行预测,考察我国政府提出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和2020年的减排承诺实现的可能性。
一、模型构建
(一)基于Kaya恒等式的人均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Kaya在1989年IPCC 的研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Kaya恒等式:
C=CE×
EGDP×
GDPP×P,其中C、E、GDP和P分别代表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次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这种通过构造链式乘积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碳排放强度CE、能源强度EGDP、人均GDP和人口四个因素。其中能源强度是用单位GDP能耗来衡量的,反映了一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能源碳排放强度CE可以转化成iEiE×CiEi,其中i表示第i种能源,EiE表示第i种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CiE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样Kaya恒等式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
CP=iEiE×
CiEi×
EGDP×
GDPP。由于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因此能源碳排放强度大体上就由能源结构决定[11]。转化后的Kaya恒等式意味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由人均GDP、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三个影响因素驱动。
(二)CKC调整模型
基于转化后的Kaya恒等式的分析,我们将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未调整的CKC模型,特别地,我们用非化石能源比重代表能源结构因素。建立我国CKC调整模型的对数形式为:
ln(co2)t=β0+β1lnyt+β2(lnyt)2+β3ln(es)t+
β4ln(ei)t+εt (1)
其中co2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y表示人均GDP(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es表示非化石能源比重,ei表示能源强度,εt为随机扰动项。我们对所有的变量都作对数变化是为了把握其线性趋势。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GDP和人口数据来源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比较中心创立的Penn World Table
7.0,非化石能源比重和一次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样本区间为1971-2008年。在此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和GDP分别增长了6.8倍和22.8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分别增长了4.0倍和14.2倍,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了4.4倍,能源强度下降了77.3%。从图1可知我国的人均排放除了在1996-1999年出现短暂的改善外,从总体上呈现随人均GDP增长而逐年恶化的趋势,而且从2000年开始加速上升。如果CKC假说在我国成立,那么式(1)中β1>0和β2<0应同时成立,这就是CKC假说声称的倒U形曲线,而预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会随着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和能源强度下降而下降,即β3<0而β4>0。
图1 1971-2008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GDP散点图
(二) 平稳性检验
我们同时采用ADF检验和Phillips-Perron检验(PP检验)两种方法来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检验的稳健性。ADF和PP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均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人均GDP一次项、人均GDP二次项、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的自然对数序列是差分后平稳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I(1),见表1)。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以上I(1)序列的矩,如均值、方差和协方差会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但这些序列的线性组合序列却可能具有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假如这种平稳的或I(0)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具有协整关系,即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迹检验方法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表明以上I(1)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见表2)。尽管无法拒绝“最大秩为2”的原假设,但考虑到人均排放与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能源强度之间如果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则这种均衡关系必定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将协整秩设为1。
(四)协整方程与误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可以看作是带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既可以考察长期效应,也可以考察短期效应。我们用VEC模型来探求人均排放与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各个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对人均排放的冲击。人均排放的1阶差分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为以下形式:
Δln(co2)t=α1+β11Δln(co2)t-1+β12Δlnyt-1)+β13Δ(lnyt-1)2+β14Δln(es)t-1+
β15Δln(ei)t-1+λ1ecmt-1+εli
(2)
综合AIC信息准则、BIC信息准则和样本容量因素确定VEC模型对应的VAR系统滞后阶数为2,此时的VEC模型是稳定的,也通过了残差自相关的诊断性检验。
式(2)的解释变量由人均排放1阶差分的滞后项、式(1)中所有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和误差修正项组成。β12、β13、β14、β15反映式(1)中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对人均排放短期波动的影响。ecmt-1是误差修正项,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λ1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表示当人均排放偏离其长期均衡状态时向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
由表3协整方程系数可知,从长期来看,人均GDP一次项、人均GDP二次项、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与CKC假说相一致,式(1)中β1符号为正,β2符号为负,人均排放与人均GDP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说明我国人均排放会经历一个随经济增长先恶化而后逐渐趋于改善的过程。同时,与预期相一致,β3符号为负而β4符号为正,说明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能源强度将会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其中非化石能源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比,人均排放就可以减少0.239%,能源强度每降低一个百分比,人均排放就可以减少0.883%。在表3的误差修正模型中λ1为0.661,不仅显著且符号也符合预期,预示着当人均排放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它将以66.1%的速度向均衡状态调整。当发生人均排放的短期冲击时,这个调整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值得注意的是,与CKC假说相反,β12<0而β13>0,说明人均排放与人均GDP之间为正U型曲线关系,可见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对恶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力量比较明显。同时,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在短期内对二氧化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过小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善,同时能源强度的降低即能源效率的提高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因而无法对二氧化碳减排发挥作用,而在长期,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在短期的影响逐渐累积从而对人均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五) 人均排放的方差分解
用方差分解方法可以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人均排放波动的贡献度,通过计算这个贡献度在总贡献中的比例可以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由表4可知,除了人均排放本身外,人均GDP(包括一次项和二次项)对解释人均排放的预测方差起到了重要作用,能源结构次之,能源强度起到的作用则非常微弱。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包括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展,积极有序做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这将显著减少煤炭消耗,并弥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不足。在中国科学院提出的能源科技发展规划中,我国将在2050年前后建成可持续能源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上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之一。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1971-1999年间年均增长5.3%,进入21世纪以来,非化石能源建设速度有所加快,年均增长6.4%,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偏低的,以2008年为例,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为3.5%,远低于9.1%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因此,尽管能源结构因素对减排影响显著,但是非化石能源比重对人均排放预测方差的贡献度最高只有9.4%,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排放的抑制作用还很有限,能源强度对人均排放预测方差的贡献度则更小,最高仅为1.9%。我国能源消耗高、效率低、环境压力大,能源强度不仅高于许多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减排影响显著,但能源强度的改善、能源效率的提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现阶段改善能源强度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六) 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用2006年以前的数据来估计VEC模型,然后预测2006-2008年三年的数据,并与实际观测值比较,如图2所示,预测都落在了99%的置信区间之内,对人均GDP和能源强度的预测比较准确,对人均排放和非化石能源比重的预测次之。表5给出了用VEC模型预测我国“十二五”到2020年期间人均排放、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会下降15.5%和12.0%,这和我国提出的降低17%和16%的目标有距离;我们预计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9.0%,这与我国政府提出的下降40%至45%的承诺有差距。估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不到4%,我国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提高到11.4%,到2020年要提高到15%,从预测看,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建设过慢。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发展不仅严重污染环境,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才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并降低化石能源不可持续供应的风险。
三、结论与启示
运用我国1971-2008年的经济、能源和环境数据来实证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对人均排放的趋势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 人均排放、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在我国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且人均GDP、非化石能源比重和能源强度对人均排放影响显著。
2. CKC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表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会经历一个随经济发展先恶化再逐渐改善的过程,但是,单纯依靠经济增长自身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是不现实的,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行不通。我国目前仍处在二氧化碳排放逐渐恶化的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我国若要以较快的速度实现CKC假说声称的倒U型路径,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人均排放随经济增长而趋于改善。
3. 人均排放的方差分解方法表明经济增长因素对我国人均排放的解释程度最高,而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则非常有限。
4. 经过对VEC模型进行预测,基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使用现状,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和2020年减排承诺任务非常艰巨。我国必须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低碳型发展方式,不仅是国际潮流,也日趋成为一种国际压力,我们只有在发展方式的转型上增强紧迫感,深化节能减排,坚持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才能完成预定的减排任务、遵守我国的减排承诺,履行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Jalil A, Mahmud S F.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hina[J].Energy Policy,2009,(37):5167-5172.
[2] Acaravci A, Ozturk 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J].Energy,2010,(35):5412-5420.
[3] Iwata H, Okada K, Samreth S.A note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A pooled mean group approach[J].Applied Energy,2011,(88):1986-1996.
[4]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94-99.
[5]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J].财经研究,2000,(10) :53-59.
[6] Auci S, Becchetti L.The instability of the adjusted and unadjust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282-298.
[7]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Trade,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7-71.
[8] Stern, D I.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 (8):1419-1439.
[9] Romero-vila D.Question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New evidence from a panel stationarity test robust to multiple breaks and cross-dependence [J]. Ecological Eonomics,2008,(64):559-574.
篇5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上海从2000年的人均GDP4000美元,达到了现在的人均1万多美元。按照每年7-10%的平均增长率,上海到2020年肯定可以达到人均2万美元的发展水平,建设成为有经济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上海应该以什么样的内涵与状态,达到人均2万美元的发展水平。针对上海当前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模型,我认为上海未来10年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就业增长、低碳增长、福利增长等三个重要问题。
其一,从就业短缺到充分就业的增长。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服务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问题。一是虽然上海未来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有一定强度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但是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却在相对减少,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的服务业如何担当上海就业供给的主要任务。二是很长一段时间来,对上海发展服务业的讨论,强调了发展以生产业为内容的高端服务业,这对于提升上海的城市功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从提高就业供给和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业也是极其重要的,消费业对于生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想象一下,如果从事高端服务业的创意阶层整天为了孩子教育、医疗、保姆之类的家事而闹心的话,高端服务业的人群还有可能在上海扩展和壮大吗?三是未来的服务经济发展既要竞争力,又要能提供充分就业,那就需要更多地接纳各类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就业增长的增量空间。
其二,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增长。必须承认,上海当前的经济增长是以极高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2008年,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到13吨之高,不仅超过了中国和世界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吨左右水平,而且超过了欧洲与日本的人均10吨水平。因此,上海城市的未来,迫切需要用低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代价,去实现人均2万美元的经济水平。这需要作出比GDP增长远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上海未来的绿色发展目标,需要从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指标,转移到控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以及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上来。上海要实现绿色跨越,就需要争取在不超过欧洲与日本城市人均水平的意义上实现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上海当前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很大部分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与产品输出部门,而满足城市生活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相对不足的,这就要求上海在以下三个环节有重点地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在城市的能源输入端,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在能源转化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幅度减少工业生产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污染输出端,要大力建设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功能的城市森林、农田、湿地等城市空间。
其三,从经济增长到福利增加的增长。1990年代以来,上海的经济以平均每年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但是,未来的10年中是否仍然需要继续具有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值得研究的。事实上,即使只有平均7%的经济增长率,到2020年上海也是可以达到人均2万美元的发展水平。关键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质量,特别是老百姓的收入与福利,是否能够与经济增长相同步甚至高于经济增长。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关心的与经济速度有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方面,个人收入的增长是否能够高于GDP的增长,这意味着宏观意义的经济增长确实转化成了人民口袋里的财富增长,意味着私人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方式由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环保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否随着经济增长有同步的提高甚至更好的改善,这意味着公共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如果上海到2020年是以以上的内涵达到人均2万美元的发展水平,那么就可以认为,上海不仅是一个有高增长速度的经济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有高生活质量的宜居城市了。
篇6
关键词:碳税;庇古税;污染者付费原则
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该报告对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碳税制度的初步设计框架。该报告指出我国碳税的开征时间会在资源税改革完成后,即2012年之后开征。
对于碳税的开征,有学者质疑碳税会增加我国企业的负担,使已经沉重的税负变得更加沉重。而且反对者认为,碳税的开征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好比烟草税和消费税,当人们一旦适应了烟草税并把烟草税看成是吸烟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而忽略了烟草税设计的初衷时,通过税收遏制吸烟也就不再有效。同样碳税也有可能沦为如烟草税这样的税种,不仅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是否开征碳税应当从碳税的经济学基础探讨开始,唯有如此才能对碳税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双重红利原则。在上个世纪初,David W.Pearce提出了著名的双重红利原则。所谓双重红利是指:一方面,通过征收碳税能够增加企业的成本,进而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升高。对于那些排放二氧化碳较多的企业而言,因征收的碳税较多,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要相应提高。但是对于那些通过技术革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而言,因只需缴纳较少的碳税甚至不用缴纳碳税而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碳税的开征能够获得相应的税收收入,这部分收入无论是作为专款专用资金还是将其纳入一般预算,其最终都能够增加政府可使用资金的数量。政府可以减少其它税种的税率,例如所得税,减少的这部分税收由碳税收入来弥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不会因碳税的开征而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又能保证政府的税收不至于减少。
其次,庇古税理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庇古认为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私人成本,同样因环境污染为私人带来的成本远远低于污染为其带来的利益。庇古主张将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缩小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距。而缩小这一差距的办法就是通过开征新的税种增加其成本,这样就能够达到遏制环境污染的目的。后来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批评庇古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简单的讲,根据科斯定理,无论将财产权赋予谁,只要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市场都是最有效率的。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之下,和碳税一样被用作节能减排的碳排放权交易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施了。因此,庇古税也被称之为污染税,当然碳税由于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税,因此同样也适用庇古税理论。
再次,公共产品理论。环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正是环境这两个特征的存在使得搭便车现象在环境领域普遍存在,即不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却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市场的现象,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想治理和保护环境的人在付出了成本之后,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采取非市场化的手段,比如通过行政干预或者是通过税收的手段。从本质上来看,税收之所以能够起到类似行政干预的效果在于税收的强制性。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政府间谈判和舆论关注的热点,而二氧化碳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企业对二氧化碳减排是缺乏动力的,但如果开征了碳税,那么环境就不再是公共产品,而是使用就要付费,在这种激励之下,企业自然也就有减排的动力。
最后,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付费的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目的也是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在1972年OECD将该原则作为欧洲污染防控的原则,并向世界各国推广。从目前来看,污染者付费原则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污染者付费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只要能够缴纳费用就可以继续污染,最后的结果是寻租行为大量发生,环境污染成为增加收入的手段而不是治理环境。因此,污染者不仅要付费,同时污染者还要承担起治理被其破坏了的环境,所付费用可以作为罚款。但是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污染者付费原则是能够很好使用的,因为如果要求企业既付费又治理二氧化碳的排放,显然企业是做不到的。
可见,从理论上来看,碳税的开征是符合经济学中基本规律的。但是对碳税的疑虑则主要是存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如在本文开始提到的和烟草税的比较。碳税自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为碳税并没有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规律让市场主体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但是问题在于市场也可能失灵。笔者认为,碳税可以作为一项短期的政策选择,因为碳税在开征的初期因其能够直接作用于产品的价格,但当碳税实行了较长时间,很有可能发生失灵。这时可以采用一种更为市场化的手段——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这种手段与碳税政策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原因在于碳交易会根据环境的中二氧化碳的承载能力设定碳排放的限额,并将此限额分配到二氧化碳的排放者,超额排放二氧化碳者要从未超额者那里购买限额,这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会得到控制。当然,碳税与碳排放交易也能同时使用,取长补短,以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萨维尼著,陈新平等译:《税收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7
关键词:碳会计;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
一、碳会计含义
碳会计就是在财务方面,以环境保护、会计制度、财务细则为依据,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碳排放、碳污染和节能减排进行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负责的会计职务。碳会计属于环境会计分支,面对世界上二氧化碳等碳化合物的排放造成的问题,在财务制度方面碳会计应运而生,但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碳会计的演变也将呈现日益复杂的趋势。
二、我国碳会计现状
在国际上已极富盛名的碳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如何呢?目前,我国碳会计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还不够成熟,大多数高等院校中还缺少此专业,企业也缺乏碳会计人才,该岗位在众多企业中还尚未普及,甚至有些企业没有碳会计意识,这都阻碍了我国碳会计行业的发展。从形势发展来看,环境保护税加入税种已经提上日程,低碳经济指日可待,国家对于碳的排放控制将会更加严格,如果没有碳会计这一专业岗位,就难以对碳排放等进行核算,也就是说碳会计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十分重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碳会计职位设置及必要性
针对我国碳会计岗位设置稀缺的现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均应设立碳会计这一岗位,以进行管理与核算。
(一)政府碳会计设置及必要性
在政府单位设置碳会计岗位,我国各级环保、监察部门要按照其规模大小及层次结构与级别逐级设置碳会计岗位。首先,环境保护与监察部门的根本职责就是对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监督、整改与惩罚;政府单位设置碳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财务层面对各种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其排放的碳质化合物进行有理有据的估计与核算,为有关企业提供碳排放方面的业务咨询与指导,帮助企业设立、完善、规范碳会计岗位,帮助企业实现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应当明确,政府单位设立该岗位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碳排放与核算,而不是以惩治为目的,对于碳排放,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从根本上杜绝。其次,作为政府单位的岗位设置,对于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规范管理方面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只有上行才会有下效,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单位具有天然的指导属性。换言之,企业也有意去效仿政府部门的做法,只有政府层面先行设置碳会计岗位,树立榜样,企业才会设置碳会计,只有这样做政府才具有公信力。再次,目前有的企业已经设立了碳会计岗位,若政府有关部门对碳会计岗位不进行规范管理,那么在监管这类企业过程中就会存在核算要求的差异,很难对该部分企业进行监督与审计,涉税、涉罚、涉法等项目就会产生差异,会出现政府企业两笔账的现象,不能进行统一核算,政府没有说服力。最后,政府单位设立碳会计有助于本单位业务核算,使财务结构更清晰、更科学。以用电为例,各单位都涉及用电费用的问题,若设立碳会计,电费的构成就会包括碳排放成本、污染治理成本、节能减排成本等。
(二)企业碳会计设置及必要性
性质不同的企业设置的碳会计岗位也应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对外碳会计与对内碳会计。
1.对外碳会计
对外碳会计所指的外,既指企业外部,又指国外,此处着重强调国外。一般而言,设置该类碳会计的企业多为跨国企业,国际上很多国家很重视碳排放和碳交易等环境保护问题,而我国的碳会计尚属发展期,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对于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时会处于劣势地位;二氧化碳的排放交易中我国企业有可能会出现规则上与核算上的错误,这对于我国企业十分不利。因此,我国跨国企业应设置对外碳会计,培养专业的人才从事跨国贸易的业务处理与规则导向,这对维护我国跨国公司利益,促进跨国公司海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对内碳会计
对内碳会计所指的内,指针对于企业内部有关科目碳排放核算的会计,通常企业都应设置该岗位,以制造业企业尤为突出。对内碳会计要平衡好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效益尽可能提升;同时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税、资本结构、碳排放交易等负责。这就要求对内碳会计掌握丰富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最新的税务规定,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来计量暂无规定的实物,如用电所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生产经营所需碳排放量、汽车每公里碳排放等折合成货币如何计量的问题,这些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
四、碳会计岗位建立与核算
对于还没有设置碳会计岗位的单位而言,要建立专属碳会计的岗位,需要从最基础开始。要从头建立起新的会计制度,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试行阶段、修正阶段。此外,各单位要做足准备工作,有承担失败的勇气与胆识。对于碳会计岗位的建立与核算,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碳会计业务范围
作为一种之前没有试行过的会计岗位,碳会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碳会计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岗位,不能与其他会计岗位混为一谈,但又不能完全割裂,这是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碳会计的业务范围就是本单位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排放或交易所产生的一切经济事项,即:碳会计应在日常的经济业务与活动中,将经济业务里与碳有关的事项剥离出来,交由碳会计管理与处理。例如,在每次交的电费中,通过计算将其中包括在内的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的费用单独由碳会计进行核算;同理,运费、产品制造成本中包括的该种费用也如此处理。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社会外部性)一目了然,有了科学的数据作为衡量,进行披露后的会计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内部使用时,就可以人为地进行二者间的利益调控,碳排放费用过多的企业就会自动自觉地降低该项金额,这就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碳会计科目设置与使用
碳会计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核算的复杂性,将其核算的实物与企业一般的库存产品混为一谈是不妥的,这样碳会计应当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这些科目与一般的财务会计科目有所不同,目的在于保持碳会计科目的独立性,其科目大致如下(仅列示不同项,相同项目由二级科目加以区分)。在会计科目中,进行会计处理与账务处理时,基本与财务会计相似,其目的就是将归属于碳会计的项目业务与财务会计剥离,由碳会计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其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碳及化合物的排放,则针对原材料产生碳排放的部分通过计算转化为金额数字,进行单独计量与核算。故该原材料含碳的价值部分应计入含碳原材料这一科目中,其业务处理为:借:含碳原材料,贷:碳用银行存款。强调一点,对上述科目进行对比区分,仅为分离财务会计与碳会计的经济业务,但就其科目本身而言,区分对比的同类科目性质本身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三)碳会计核算方法与计量方式
碳这一物质对于环境影响最大的形式就是二氧化碳,所以在核算过程中,应注意将碳及含碳化合物转化成最终的二氧化碳形式,然后将二氧化碳通过数学的方法与经济指标数据挂钩,产生某种联系,从而得出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同形式下企业承担的成本或取得的收益。二氧化碳产生有以下几种形式: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运输企业运输途中汽车尾气排放、其他类型企业耗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等。虽然上述三种情况属于不同类型,但都有相同之处,即都能推导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运输企业运输载具尾气排放为例推导企业承担费用。首先假设该企业所有的同批汽车损耗程度、耗油量、尾气排放量都相同,不考虑汽车起步与制动的微小差异(若要考虑可采用平均值进行计算),用汽车尾气收集装置测量出每公里汽车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m(若为工厂废气排放,可使用气体单位时间的流量进行估计),根据国际公约与我国环境保护有关条例,碳税在2012—2020年间税率r在10元/吨—40元/吨,再设二氧化碳的排放费用a元/吨,综上所示,对于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处理的公式应为:(二氧化碳排放质量×碳税税率)+(二氧化碳排放质量×排放费用)=m×(r+a)(1040)这种方法可以无视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易变而造成的体积测量误差,虽然这种方式还不够精确,但可大致推断出这个范围。这种测量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将碳形成的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出能够代替不能够被估计出来的呈化合物质的碳所承担的费用。在进行计量时,在账面与账簿中不能够出现二氧化碳的质量数、体积数等无关数据,而是应直接体现折算后的企业为此负担的金额数。因为碳会计实质就是会计科学,以金额来列示是会计的基本属性,这样会显得更直观,用这种方式可以推导出不同种类企业与不同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的金额公式。
(四)碳会计数据分析
碳会计通过上述方法对二氧化碳等碳化合物进行了记录、计量、披露,能够体现出单位的低碳程度和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但碳会计的职责不仅如此,碳会计要对企业的低碳责任、节能环保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负责。这就需要碳会计有分析能力,其分析依据主要来源于之前经过测量与计算得到的企业承担的费用与获得的收益,具体方式是由于碳会计之前已经完成了对涉碳的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了归集与整理,然后用这些数据与总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到一系列的各项指标占总值的比例,从而能够对这些相对比例进行分析。
1.涉碳资产比
涉碳资产比=涉碳资产÷总资产这个比例能够清晰看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或某一时点上,企业含碳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这个公式还可以进行细分与衍生,不仅是总资产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以针对某一种资产进行比较,比如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库存商品等。出于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一数值应当能够得以控制,理论上来讲除必要排放外,这一数值应越小越好。明确这一指标能够清晰看出企业的碳资产结构,是碳会计进行结构分析与控制、单位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管控的有力依据与手段。
2.涉碳负债比
涉碳负债比=涉碳负债÷总负债对于这一比例,在理论上来讲也应越小越好,其含义是指企业在负债方面很少与以碳及其排放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进行大量的业务往来。由于造成这个指标变动的主要数据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减少与所购置产品(原材料)中含有大量碳的企业经济业务往来,就减少了本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而这一指标碳会计是可以进行控制的。
3.涉碳成本比
涉碳成本比=交易中碳价值取得成本÷总成本这一指标不能够适用于电厂、煤炭公司等以出售碳或加工碳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因为该类企业不能够对这一指标进行控制。对于以生产、制造、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因为该指标反映出企业所消耗的成本中有多少是碳带来的,换言之就是有多少成本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所以这个比例应降低到合理范围之内。并且这个指标能够促使企业不得不承担起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责任,只有这样对碳收入进行量化,各企业才会从根本上降低碳成本。企业可以选择使用低碳产品,加大对废气的处理力度等方式降低这一指标。至于为什么不选择以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原因是企业会更加乐意降低成本而不是减少收入,若用收入进行衡量,企业会为了不降低收入而隐瞒碳收入,这样数据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碳排放交易业务
根据国际公约,碳排放交易是指企业在规定的排放总量内,企业可以用减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资源。这项规定应当是碳会计在处理国际间以及国内企业间碳排放业务的基本准则,尤其是石化企业,这类业务也应当隶属于碳会计的职责范围。对于碳排放的计量以及资源的使用与交易,企业中的碳会计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处理这类业务。我国已成立了七家碳排放交易所,这对于企业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碳会计在这类业务与核算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碳排放交易中,将此业务专门由单独的碳会计处理,体现了企业的专门性与业务水平。北京扬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上市新三板,由于该公司设立了碳会计岗位,准确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CDM签发的360933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兑现,于2017年获利2044.62万元,这就充分体现了碳会计在碳排放交易业务中的作用。碳会计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既降低了企业碳排放,符合了环保理念,又为企业获利,并在节省排放污染治理费用的同时又节省了原材料购入的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篇8
关键词:二氧化碳 石油采收率 实施方法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是油气田开发研究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因为石油价格的飞速提高,化学驱应用效益的降低,注气驱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我国油田的储层属于陆相沉积,非匀质严重,而且原油的粘度又比较高,上升很快,水驱采收率较低,所以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一项迫切要求。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在短期内没有其他合适的气体能够代替烃类能源,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是很重要的途径。同时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但能满足环保的要求,还能满足油藏高效开发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总结了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实施方法。
一、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机理
我国CO2----EOR主要是因为下面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1、二氧化碳能够促使原油的体积膨胀。二氧化碳被注入油藏以后,能够在原油中充分的溶解,能够促使原油的体积增加10%――100%。这样不但能增加地层的弹性,还会大大减少原油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2、利用二氧化碳能够降低原油粘度。二氧化碳被融入原油以后,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石油的原来的黏度降低0.1.原油开始的粘度越高,黏度降低的幅度越大。黏度得到降低以后,原油的流动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产油量就会提高。
3、利用二氧化碳能够有效的改善油水的流动比。二氧化碳融入原油和水以后,黏度就会降低20%到30%,流度就会随之提高。这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会导致原油和水的比例趋于接近,水驱波及的体积扩大,这样就会利于原油的采出。
4、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利于降低界面的张力。二氧化碳比较容易溶解于原油,这样的结果就会大大降低油水的界面张力,有利于原油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能,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二氧化碳和原油混相以后界面的张力就会降为0,在理论上能够使石油采收率达到100%。
5、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能够萃取原油中轻烃。CO2注入油藏后,部分CO2未溶解于油水中的CO2能萃取原油中的轻烃,使原油相对密度降低,黏度降低,从而提高原油流动性能,有利于开采。
6、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能够起到溶解气驱作用。随着油井生产井附近的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中溶解的CO2逸出,逸出的CO2气体驱动原油流入井筒,形成内部溶解气驱。
二、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实施方法
当前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实施方法有二氧化碳混相驱、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和二氧化碳吞吐,其中二氧化碳混相驱的应用较为普遍。
1、二氧化碳混相驱。二氧化碳混相驱一般采用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储层的方法,具体的注入方法取决于储层的性质,主要注入的方法有连续注入、简单注入锥形注入等。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注入二氧化碳,因为连续注入二氧化碳驱替油层的时候宏观波及系数较低,因此要改为注水来改变二氧化碳的驱油速度,扩大二氧化碳的波及效率。基本原理是二氧化碳和地层的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混相带前缘,这个前缘作为单相流体移动并有效的把原油驱替到生产井,因为是混相,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就会降为0,理论上可以使微观驱替效率达到100%。混相驱要求油藏压力高于或等于二氧化碳与原油完全混相的最低压力(MMP)。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等条件的限制,该方法通常用于原油相对密度小于 0.89g/ cm3,油层温度小于1200C的中、深层油藏。通过二氧化碳混相驱,原油采收率比注水方法提高约30―40%。根据以往的经验,二氧化碳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不合适水驱开采的低渗透油藏;水淹后的砂岩油藏;接近开采经济极限的深层、轻质油藏。
2、二氧化碳非混相驱。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效率次于混相驱,但高于水驱或惰性气驱,一般以重力稳定二氧化碳 注入方式生产,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圈闭构造的顶部,使原油向下及构造两边移动,在构造两边的生产井中将原油采出。主要采油机理是对原油中轻烃汽化和抽提,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界面张力减小。另外,二氧化碳还可以提高或保持地层压力,当地层压力下降时,二氧化碳就会从饱和了二氧化碳的原油中溢出,形成溶解气驱,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适用于非混相驱的油藏类型主要有:重油或高黏油油藏;压力衰竭的低渗透油藏;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
3、二氧化碳吞吐。二氧化碳吞吐的实质是非混相驱,采油机理主要是原油体积膨胀、降低原油界面张力和黏度,以及二氧化碳对轻烃的抽提作用。该方法的一般过程是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注入到生产井底,然后关井几个星期,让二氧化碳渗入到油层,然后重新开井生产。这种单井开采技术不依赖于井与井间的流体流动特性,适用范围很广。一般对开采下面几类油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井间流动性差,其他提高采收率方法不能见效的小型断块油藏。裂缝性油藏、强烈水驱的块状油
藏、有底水的油藏等一些特殊油藏。不能承受油田范围的很大前沿投资的油藏。二氧化碳吞吐增产措施相对来说具有投资低、返本快的特点,能在二氧化碳耗量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增加采油量。
三、结论
总之,利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它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特别是现在温室效应的存在,为注CO2开发油气田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环境。我国注CO2技术也日趋成熟,不少CO2气源被发现,实施合理的方案充分利用这些气体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参考文献:
[1] 宋道万. 二氧化碳混相驱数值模拟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04)
[2] 张清正,刘铁桩,曾贤辉,徐先华. 低渗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01(03)
篇9
当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城市于2008年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的时候,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正好在20年前的1988年,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筹办正式启动。不过相比证券交易,这次中国环境交易市场的起步只比西方落后了5年。
但是,中国的碳交易发展并没想像中的顺利。近日,联合国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EB)拒绝审批了10个中国风电CDM项目。理由是他们怀疑中国利用产业政策“套取”补贴。许多业内人士对此都表示质疑,但是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没有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这使得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已迫在眉睫。在潜力巨大的中国碳市场,中国的企业更应抓住这样的成长机会。
中国绿色碳基金――一家专业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公司,成为该领域最早的操盘者。
12月2日,山西启动首批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安排项目建设资金3320万元人民币,在20多个县、市、区规划造林四万三千亩。这批钱全部来自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
山西专项启动前的11月28日,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也启动,该项目将持续开展规模为6000亩的碳汇造林工作。整个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约为9000吨。
“过几天,温州专项还会有一个项目启动。”负责该基金的中国绿化基金会陈处长说,“除了山西、温州专项,我们还有北京和大连四个专项,专项主要是基于捐资方的意愿,专项以外的资金,基金会会委托其余省市的林业系统造林。”
为国家碳汇种树去
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于2007年,是第一个以支持林业碳汇事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发起建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主管。
其最初始资金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捐赠的3亿元人民币。据估算,这些捐款用于造林,今后十年内将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00-1000万吨。
“目前,绿色碳基金已经花费数千万元用于100多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和新造碳汇林。我们还没有汇总2009年年度的资金募集情况,不过最近山西省煤矿企业捐助的1000多万人民币会到账。”陈处长说。
“刚成立时,有很多企业和个人捐款用于抵消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金融危机让我们的捐赠变少了一些,气候变化更加引起社会关注,中国对世界做出了承诺,我们会种更多的碳汇林,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了专项。”陈处长续道。
2009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宣布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陈处长说,绿色碳基金的操作模式是接受捐款、委托造林,与其他造林项目所不同的是,选用荒地和生态树种,提高二氧化碳吸收量,同时监测和计量森林二氧化碳吸收量,作为国家未来的碳汇林储备,并不会放到市场上出售。
“这些碳汇主要是用来抵消我们自己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现在卖给其他国家和企业并不划算,因为价格太低了,而且中国自己也有相对减排压力。”陈处长强调说。
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全说,因为工程浩大,2004年,中国清查了森林吸收温室气体清单,这个清单是在1994年的数据基础上制作成的。现在中国正在做2005年的森林温室气体吸收清单,大概要2011年才会出来。但中国现有森林大概能够吸收11%的二氧化碳,以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56亿吨计算,大概能吸收6亿吨二氧化碳。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的手段是降低能源消耗,如果森林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我们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此间的一位能源专家说。
陈处长说,当时中石油投资3亿造林也是冲着未来可以抵消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取更大的排放空间。绿色碳基金还吸收个人捐款,以抵消个人碳足迹。
用于买卖的碳汇
绿色碳基金是基于国家碳汇林储备的目的。看中树木光合作用商机的还有一些CDM的企业。
但据了解,中国现在仅有少数几个成功的针对森林碳汇的CDM项目。
11月26日,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与香港低碳亚洲公司签订协议,将2251.8公顷森林2007到2020年内吸收的二氧化碳指标出卖给上述公司,约定3年内完成交易。
上述森林预计20年能吸收46万吨二氧化碳,具体交易价格还需根据碳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但不会低于每吨5美元,因而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收入。
这片森林分布在四川省理县、茂县、北川、青川、平武5个县,根据协议,上述地区的12000农民将获得30%到40%的碳汇收益。香港低碳亚洲公司作为商,将寻找国外买家购买。
这是一单典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森林碳汇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全操作了中国最早的森林碳汇项目,也仅包括上述四川项目。
他说,“针对森林碳汇项目在中国一直很少,根本原因是相比新能源电厂方便快捷的项目,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难于监测计量。国外的测量误差也很大”。
张小全说,企业更多的是嫌麻烦不愿意接手森林碳汇项目。对于他们而言,森林碳汇只是一个附加值,如果不考虑林业的其他收入,只考虑出卖碳汇是不合算的。不过,他也强调,种树总是好事,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言,能够低成本抵消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意义重大。不能只考虑碳汇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项目获得了多家国际NGO的支持,因而除了考虑碳汇收益以外,还开发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篇10
1 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以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3 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4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 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6 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饮食起居――
1 多在家里进餐,少上馆子,可减少浪费及污染;
2 多自制饮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钱,更保护环境;
3 食物添加剂往往对人及环境都有害,避之则吉;
4 多吃蔬果少吃肉,对个人健康有利,同时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5 过度加工的食品对人无益,更浪费资源造成污染;
6 即溶饮料及即食食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7 尽量用散装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8 尽可能买有机蔬果;
9 试试自己种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收获的喜悦;
10 多选购本地及邻近地区产品,减少运输能源及污染;
开车出行――根据路况节油法
上坡时应衡量一下车子的负重和路面的斜度,不要一下子用油过多。下坡时使用低档辅以制动,一方面避免转速提升过高,另一方面可以减低对制动的损耗。
交通堵塞时,停车即熄火
一般来说,超过5分钟的堵塞,或是前面被堵车辆不见头的情况下都应熄火等待。
避免低速档长时间行驶
发动机、加速踏板、档位三位一体配合默契方能输出最经济、最佳动力。“超前”或“滞后”的档位都将形成“拖档”,增加油耗。所以。行车要尽量避免低速档行驶,一旦条件允许,上路就要用上高速档位,并将时速保持在中速最省油。
不要超速行驶
对一般汽车而言,80公里的时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每增加1公里的时速,就使你的耗油量增加0.5%。
清理后备箱
后备箱杂物过多,会增加车辆重量,过重的车辆在行驶时会更费油,因此,要及时清理后备箱,减少携带不必要的物品。
调整轮胎气压
过高或者过低的胎压都会增加行驶油耗。
柔用油门
加油要“柔”。一辆车耗不耗油,很大程度在驾车者的加油方法。想节油,正确加油是关键。要轻踏轻放,切忌猛踩猛踏,使发动机在瞬间高速下工作。
高速行驶关闭车窗
高速行驶中的空气阻力不容忽视。如无必要,尽量不要打开车窗,减少风阻,可以省油。
选择匹配的燃油标号
车用汽油的标号是根据它们的辛烷值单位来规定的。但辛烷值不是车用汽油的唯一指标,还有蒸发性、抗爆性、安定性和腐蚀性等。这些指标在使用上都有其实际意义。使用匹配的燃油可节省燃料,延长发动机寿命。
加油适量
如果基本行驶于市区,且加油比较方便,则不必一次加满。载着满满一箱油会增加自重,徒增油耗,一般而言,可一次加上30升。特别是新车,更不要第一次就一下子加满,这有可能会使油浮及传感器失灵,导致油表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