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留守儿童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79-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由于与父母亲聚少离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大多数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管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孤僻、冷漠、暴躁、叛逆、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等因素成为了这些儿童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其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相对于城镇儿童,不仅学习条件落后,而且学习资源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这使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当困难。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来报名上课的学生共78名(从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其中留守儿童约占90%,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重。我们随机抽取12名学生(4~6年级)进行学习状况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2名学生(1~3年级)进行家访,另随机抽取10名学生(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兴趣倾向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共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据初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平均每户5人,在家小孩约90%的为留守儿童。机司村小学开设一、二、三年级,共设四个班,学校现有教室四间,陈旧的双人课桌刚好能坐下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而不同寨子的学生离学校距离不同,距离远的学生每天早上走山路约需30~40分钟,若是下大雨,部分学生几乎无法走山路上学。据调查,2012年期末考试期间,因大雨倾盆,小溪涨水,而导致学生无法按时赶到学校参加考试,直至下午雨停水退学生才陆续赶到学校考试。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在镇里就读,但是寨子与寨子之间缺乏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2.留守儿童学习资源缺乏。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根据机司村麻校长的叙述,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经历了二十几年,他目睹了老师们由于薪资、教学条件、交通等的缘故,在校任教一段时间就请求离开,所以学校也就只能请到代课教师为学生上课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一名老师包下一个班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肯定难以保证。课外书籍对于当地儿童而言更是少之又少了,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从老师身上获得有限的知识。此外,对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家庭的教学资源也很匮乏,监护人也往往对其没有起到有效的辅导作用,根据这次调查数据显示:仅8.3%的监护人能对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的辅导;91.7%的孩子在家几乎没人辅导和督促自己学习。

3.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佳。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学习成绩一般的占33.3%,学习成绩差的占25%。83.3%的留守儿童喜欢学习。66.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成绩不理想,觉得自身仍有很大的可上升的空间。其次是由于没有达到父母亲的期望,觉得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学习起到坏作用的留守儿童占75%,原因是因经常思念父母精力分散。从机司村建村至今,有且仅有一位学生于2012年考上了大学,据了解,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而且辍学现象也较普遍。

4.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广泛。学习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若学校和家长能抓住孩子的兴趣,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孩子的学习将有莫大的帮助。我们对随机抽取的10名留守儿童兴趣倾向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了大多数儿童热衷于师范与教育工作,这与我们家访以及与我们与学校老师的交谈中得知的结果相吻合;而对于军事、技术、地理学方面的事情是最不受当地留守儿童欢迎的。

三、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当地世俗观念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学习兴趣缺失,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在众多文人学者的研究中,留守儿童有孤僻、冷漠、自卑、暴躁、缺乏爱心、性格内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调查数据表明了当地91.7%的留守儿童缺乏家人对自身学习的关心,而在心理上这些儿童期待父母亲对自己学习重视;由于“亲情饥渴”造成了大部分儿童学习难以集中精力。一至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不是在校寄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时间有限,而绝大部分监护人重养不重教,家长常年在外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孩子教育上的需要。按照艾利克森的人格论,少年儿童时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赖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的激励、支持和鼓励之下获得对学习知识渴望的满足;因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简陋、教育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儿童教育的需要。在少数民族不发达的山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学习资源、学习条件问题依旧很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设施方面的问题虽较以前强了许多,但仍然满足不了现阶段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进程。对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无形之中已成为了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且唯一的场所;但是教学资源的不足和单一的教育模式影响着他们所学知识的覆盖面,生活中多方面的知识等不到老师的引导,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日渐严重。

3.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双向的。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上各种爱心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公益事业当中,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也愈发壮大,国民的这一举动不仅对社会的文明和谐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我们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而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监护人重养不重教的态度加上儿童抵制不了各种娱乐的诱惑,使得很多留守儿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逃课、不交作业,对学习没兴趣等问题频频出现;年龄稍大一点的留守儿童甚至在各种娱乐场所染上酗酒、赌博、打架等恶习。

4.地方错误的世俗观念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在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因家庭经济的缘故,有些家长为了挣钱,就支持孩子弃学打工。家长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孩子产生忽视教育的错误思想,而且易在当地行成一种不良风气——读书没用,打工赚钱才是王道;这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自身也不重视学习,视学业为儿戏,孩子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百弊而无一利。尽管社会各界都倡导男女平等,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依旧很严重。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成才。

四、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是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调查数据的结果表明现阶段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家长能给予孩子日常生活所需,却不能满足孩子教育所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地方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限制了儿童思维开发,局限了儿童所学知识。留守儿童不乐观的学习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纠正地方村民错误的思想观念,督促鼓励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并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为其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12-13.

[3]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8-13.

[4]董广芝,夏艳霞.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2):42-44.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J].法制资讯,2008,(2):83-85.

篇2

【关键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德育发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处于青春敏感期的留守儿童们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亲情和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我们对陆丰市、陆河县等多个乡村的4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分别采取调查问卷、电访、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走访、谈心,我们发现父母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性格比较冷淡、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自控能力较差;三是两个极端,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害怕与人交流,部分则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四是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心神不定,易走极端。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太过孤独而自残、自杀等事件也多有报道。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监护,对其心灵缺乏关爱和呵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心理上还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缺失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沉迷网吧、嗜好吸烟、喝酒等,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众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虽然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等,但是这些措施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智力的层面。从整体上讲,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也不高。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通力协作。现实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接近缺失,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并努力探寻有关的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智教,轻视德育。杜威曾经讲过: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好人”,即培养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很明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我们一直强调要教育改革,要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理念,我们乡村的教育一直是落伍的。在陆河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均以简单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以应付升学考试的要求,从而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者放弃或牺牲其它一切课外活动,取消或削减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学课程,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德育严重落后于智育,厌学情绪随着高涨等不良后果。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学业成绩相对较低,而且思想道德也出现问题。综合而言,轻视德育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2.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当前,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落伍已成为困扰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顽疾,陆河也不例外。一方面,许多乡村学校学科专任老师相对不足,哪一门课程缺乏老师,其它学科多出来的老师就替补上。非专业老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欠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兼顾学生的德育发展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不足,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只限于清晨升旗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班会课,德育工作的责任基本上就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况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员,更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鉴于此,师资不配套,队伍水平不高,活动方式单一,德育工作不到位,是目前困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滞后的根本原因。[2]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根据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客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式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皆具有重要的意义。[3]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以陆河为例的广大乡村中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一是教学硬件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不注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像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主题内容不明并落后,经常与学生需求的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脱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施教方式陈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处于跟风状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变化,学校文化教育没有针对性。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乡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存在短视行为,搞相关主题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部门,直接承担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否有质量的进行,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否做好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4]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象访谈,我们发现目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规范。为此,我们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教育部于2017年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里面。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涉及面广,内容积极健康,也是乡村人们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可以成立“楹联兴趣小组”,学员要有计划地倾斜留守学生,借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修养,从而促进留守学生与周围社会的交流,减少与长辈的代沟,同时这也是创新践行了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要求,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增加乡土成分的教学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陆河县是革命老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增加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从英雄们自小远离家乡、自立自强、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事迹中,真实性和贴切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如,在地理课上,在介绍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专题中可以融入本地客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考核。首先,做好留守儿童调查和统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改档案内容。其次,组织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扶教师可以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制定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案。最后,健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真正让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并组织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向其他老师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

3.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环节。广东省“教育创强”要求全部学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然而,相当部分的乡村中学仍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主管部门对此还缺乏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此,建议学校组织条件好的教师和校医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并提高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能力。学校要加快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配备相关人员,配备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投信的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困惑和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

篇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缺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群体不断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将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问题。中国应当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到家庭、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吸收大量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父母双方背井离乡到城市里打工,农民工的生活条件艰苦,无法去承担高消费生活的城市成本,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请老人或者亲戚加以照顾。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增多,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也日渐凸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面临情感与学习两大问题。情感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与父母缺乏亲情的沟通。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见到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打工路途较远,春节假期普遍不长,留守儿童来真正能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这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感情最开始是非常想念父母,这个状态一直的得不到,当知道知道无论怎么都没有结果,就会因为失望变成根本不想念父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大部分是由家里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老人给予的关爱不恰当。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就是掌上明珠,几乎大部分老人都溺爱着孩子。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会向父母一样严格管教,只会一味的顺从孩子。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中老人已去世或无法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父母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留守儿童在亲戚家中的待遇一般不太好。若是是亲戚家中有同龄孩子,资源都是优先给自家的孩子,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的少之又少。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委托的抚养人都很少受过教育,大多数是文盲。农村的传统思想,认为读书没有用,对女孩子更是歧视,也就别说督促留守儿童学习的意识了。而且农村的学校教学资源也极为稀缺,学习条件艰苦。硬件设施教室普遍年久失修。个别地区留守儿童在漏雨窗户没玻璃的教室上课。农村学校较少,路途远。很多留守儿童天没亮就要上学,每次去学校都要走上一到两个小时。学校的图书也极为稀缺,很多书本都是几年前的,书本都快翻烂了。新华字典都需是学生公用,轮流查阅。软件方面,农村学校教师资源奇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普遍条件艰苦、资源短缺、生活单调使得教师难以忍受不愿来此工作。有的农村学校只有两位教师,要负责百十位学生,教师每天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教师资源的紧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个过程将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始终”。[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应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来解决。政府方面,政府首先要调查弄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对县乡村的留守儿童情况全面了解,为政策制定做准备。其次,政府应根据对县乡村的留守儿童了解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例如“西部支教”等政策,来吸收更多的教师去农村给留守儿童教授知识,来吸收更多的师范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农村学校添加新鲜的血液,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更多的知识。再次,政府要适在财政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应当在财政经费上对农村学校给予倾斜。应当在政策上对农村学校更多的照顾,帮助农村学校健康的发展,完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给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政府应号召社会慈善组织以及爱心集团来资助农村学校的发展建设。在政策上救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企业给予优惠,进而去刺激爱心企业更主动的去完成捐助,积极地去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鼓励爱心企业集团建立长远帮扶机制,让留守儿童进入企业实习,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应该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做起。我们应该我做起,关爱留守儿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行动上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企业也该尽一份力。企业可以帮助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的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需求,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媒体也该尽一份力。媒体应持续的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并向大众传达,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让更多的大众了解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报道他们面临的困难,引导大众了解他们,呼吁大众帮助他们。

结束语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严峻,农村学校教育的硬件的匮乏更是雪上加霜,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发展,更加剧了了这种现象的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中国政府必须从各个方面重视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社会应该共同去关注。这关乎到中国发展的大计,关乎到中国国力的强弱,关乎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不容马虎,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要长久的期坚持。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家的努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篇4

留守儿童学生品质发展水平教育启示“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基本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家庭(主要是父母)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

一、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研究的意义

纵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的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结构,学习品质的维度等学习品质内部结构层面进行的,且针对的多为中小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尤其是揭示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的现状的。

只有了解认清学生的学习品质的结构和现状,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品质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品质结构和现状,有的放矢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

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但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呈两极分化现象比非留守儿童严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1.低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

由于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学习的阶段,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还处于同一起跑线,自我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因此对他们学习品质发展水平的了解方式也较少和简单一些,从低年级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价各项得分和学生学习状况上分析,低年级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无论从哪个维度看没有明显的差距。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分较高的学习状态也较好,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老师评分较低的学生基本上学习状态也不佳,从调查中了解:个别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前提,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品质就像一张白纸.

2.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

在调查中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比较没有明显的差距,但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呈两极分化现象比非留守儿童严重,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我们分别在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差和较好的群体中找出典型个案,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自身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调查,寻找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

3.中、高年级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差”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现状及分析

据调查:这部分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往往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不是年老体弱的就是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监管的孩子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无力去教育培养这些孩子,更谈不上在学习上给这些孩子什么辅导和帮助了,隔代亲,老人往往会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使孩子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氛围。导致这些孩子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低,学习状况堪忧。从学习品质四个维度分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志薄弱,自我认识不全面;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能力较差;厌学情绪较重,甚至引发学习心理障碍。

4.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好”的中、高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现状及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且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相当的不错,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家庭结构、生活学习环境都处于劣势,即使与其他留守儿童比较,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毫无优势而言,而他们为什么会学习品质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突出?我们不妨从学习品质的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这些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兴趣;这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学习独立性水平,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基本科学,且有较强的学习意志;“较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强烈,学习习惯良好。

三、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的对策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1.社区方面

由于农村文化娱乐事业的落后,留守儿童在节假日“无娱可乐”,会受些小混混影响,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影响留守儿童们学习品质的形成。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如能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充分发挥我国农村良好的优良传统,积极调动农村高素质的老年人以及乡村退休的老教师参与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品质水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等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对留守儿童来说,如能通过必要的学校教育补充家庭教育的缺失,将有利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

3.家庭方面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现状;问题;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但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儿童父母角色的缺位问题,从而使得农村儿童被迫生活在独特的“留守”环境里。当这种“留守”的生活状态遭遇儿童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状况时,便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而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的本质特征是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单方或双方生活在一起,亲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和互动。[2]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儿童的总数中约占55.68%,其中,0—5岁的留守儿童占27.05%,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占17.27%。根据户籍的不同,可以将留守儿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的比例为86.50%,占绝大多数,因此应该是主要的关注对象。[3]

2.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导致他们在生存、教育、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权益也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缺失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其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时,才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担任监护人。[4]而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被委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些委托监护人一般年龄较大、文化较低,多数很难胜任监护职责。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缺失

受教育权对未成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未成年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5]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很难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应有的帮助和指导,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辍学在家,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2.3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权缺失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发展权。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发展权对于未成年人具有不可转让性。留守儿童因家庭监管缺位,学校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甚至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开除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3.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监护和亲情关怀,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成长不健全,而产生这些问题的的原因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来分析。

3.1 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

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制度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缺陷,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3.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所推行的各种户籍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等有密切关系,它们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6]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隔离的户籍制度,这使得农民工不能与城里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权益,从而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

3.1.2 新的就业制度下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自由配置这些资源,因此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时间一长,一些人尤其是农民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却还是务工,因此还不如不读书”。[7]这种思想和观念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家庭层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而家庭的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1 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父母外出务工使得许多留守儿童感觉到了家庭的冷清与寂寞,因为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子互动只能维持在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上或短暂的相聚上。这种短暂而有限的沟通通常是以父母为主导、儿童则被动接受的交流方式,因此儿童很少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2.2 部分家长的价值观改变,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外出务工过程中,有些家长看到了大学生工作难找、农民工短缺的情况,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种低期望价值观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使部分儿童产生了辍学务工等急功近利的想法。另外,有些家长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最终造成了家庭的分裂,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制度建议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及措施。

4.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却不得不做出与孩子分离的选择,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2 开设未成年人维权求助热线与咨询热线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保护,开设未成年人维权求助热线与咨询热线,可以有效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应急求助与维权的咨询和服务。热线接听人员面对正处于暴力侵害状态中的来电者,应及时判断出其危机程度,并快速运用报警系统和相应的社会资源,果断地进行应急处理,以努力使未成年人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

4.3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受侵害、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等都不容忽视。[8]农村法治环境建设滞后,总体上来说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国家应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入相应的规范教材,并配备一定的专职教师,从而将法制教育深入浅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管从学校到家庭,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增强未成年人知法、守法的法律观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法律制度上完善相关规则,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角度去维护,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重铸出一片蓝天和大地。我们要坚贞不渝的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严格贯彻和执行“儿童最大利益准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寒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6).

[2]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7(40).

[3]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20).

[4]蒙在飞.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11).

[5]陈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研讨[M].北京大众出版社,2000:45.

[6]王松丽,李宗明.乡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研讨[J].法制与经济,2010,1(12).

篇6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对策

在中国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蓝天白云下的清澈世界里快乐成长,在草长莺飞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只是他们回家的时候,不能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不能跟爸爸一起嬉闹游戏;孤独的时候,他们会远远地看着地平线,等待着爸爸妈妈的身影出现。他们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们被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们的家庭是“空巢家庭”,他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关注留守儿童》一书的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指出:目前,我国有将近1.5亿农民在外务工,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一、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公安县章田寺乡,地处洞庭湖平原的边沿,距离公安县城约50公里,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农村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乡共有人口约1万户、4.8万人,其中有8000多人外出打工,约占当地主要劳动力人口的30%。全乡共有留守儿童近1500名,约占全乡儿童总数的30%。据章田寺乡中心学校提供的数据,少数村子的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例甚至高达50%以上。

调查显示,当地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约占60%;其次是隔代监护,占30%。在这几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朋监护次之,祖辈监护较差,而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另外,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的溺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二、透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荆州市,目前约有13.2万名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正常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往往导致其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指导,生活缺乏帮助,管理缺乏家教,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和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的生活、教育及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1.情感孤独,心理失衡

由于缺少亲情交流,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留守儿童往往在内心产生严重的孤独和自卑感,他们或者生活中受到委屈无处倾诉,或者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对象,其人格更容易偏于抑郁或者表现为较强的攻击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孩子因为家庭亲情的缺失,感情交流的欠缺,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道德沦落,行为失范

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影响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因而对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关系的相对疏离,家庭功能的缺失,使得他们更难得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这就加大了他们产生不良道德品行的可能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监护失位,学业失教

由于监护权的缺位、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熏染,影响了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留守儿童理想缺失,学业荒废。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加之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和留念,干脆逃学、辍学,流向社会。为了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寻找情感补偿,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周边不良环境、同龄人越轨行为和流行时尚的影响,往往沉溺于网吧、娱乐场所,染上抽烟、喝酒、说谎、大手大脚花钱等不良习气,甚至结成小群体,参与打架斗殴、偷盗勒索、赌博等行为,成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高危人群。

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还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问题。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6-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杨威201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加上其可观的工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产生且逐年递增。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鞠九江,王桂兰2012)。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养,由临时监督人看管;然而,绝大多数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监督人年龄、价值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校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去年我系社会实践团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跟进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进行调研,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办法进行探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已成为判断人民生活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保健康,奔小康”已成为广泛民众的共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低,健康意识差,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上留守儿童亲情的严重缺失,严重阻碍了当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和在去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64人(从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随机抽取15名小学班学生(四至六年级)和12名初中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对以上27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共27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和家长健康知识匮乏。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在受调查的27位学生中,22位学生家长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学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司村小学共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陈旧的双人桌椅刚好能容纳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下表为获得健康知识途径的比例分布表:

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得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几乎空白。孩子们通过电视、课外书籍、相关的宣传人员等渠道获取健康知识较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良。我们团队对当地水源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人主要以饮用井水为主,少数人饮用自来水。然而,井水多为硬水,容易引发肾结石、胃部感染的疾病。在支教期间,学生主要到学校厕所旁水龙头处饮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学校也没有任何健康饮水装置,学生常年饮用生水。另外,据调查,3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主要为熟食等垃圾食品。尽管该校已经推广了营养午餐,但整体的营养力度仍然加强。支教期间烈日炎炎,每天正常的洗澡换洗衣服是必要的,然而,在对学前班孩子每日洗澡换洗衣服做调查时,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洗澡和换洗衣服。男生情况更加严重,身上、衣服上的污垢黑白分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她(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本次支教的重中之重。

3.留守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下表是当地留守儿童三餐表:从此表可以看出,当地留守儿童的饮食状况不容乐观,有以下几大问题:①饮食结构单一。表中显示当地留守儿童饮食主要以谷物和蔬菜为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等食物摄入量不足。②饮食次数不合理。营养餐在学校推广后,还未推广到家庭。放假期间,学生饮食次数以一日两餐为主,入学,回归正常,回家,又无三餐合理饮食。③饮食不均衡。伙食改善主要集中在赶集、假日,平常主要是粗茶淡饭。

4.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不健全。①学校体育教学处于空白状态。机司村小学仅限于一二三年级教学,体育课主要是代课老师引导跑步,然后自由活动,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教学。小学有两个被赠送的篮球架,加上一小块水泥坪,构成了学校的运动场。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多为体育课上玩玩,没有教学意义;②学校学生体质监测体系不完善。学生除了当地毕业考做一次体质测试外,没有体检。身高标准体重法是我们本次对当地学生身体健康调研的一个项目,然而,学校没有测量工具,以前也并未测量,因而这个项目未能实施。毕业考的体质测试,这一次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对健康的成长是没有实质意义的;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第一点中,限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留守儿童获取健康知识渠道较少且量不多,孩子缺乏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干预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面临的以上问题,我就增强留守儿童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建立健全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四点可行干预措施。

1.加大当地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机司村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机司村小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乡间道路的不断贯通,村民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从麻校长那得知,花垣县实行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会定期的派人检查,不合格将会受到严肃处理(卫生评比纳入当地官员的年终考核项目,多次排名靠后,将会受到免职处分)。在一定程度上,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增强了当地的卫生意识,但要真正改善当地健康知识匮乏的现状,必须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2.临时监管人、学校、政府协同合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监管力度。上学期间,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留守儿童管理部门(为减少学校负荷,班主任协同宿管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杨赟2012)。针对以上现象,当地政府对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设施排查力度不够,因而对留守儿童的监管缺失。

3.调整留守儿童饮食结构,制定出营养可行的饮食方案。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患大部分疾病都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适当摄入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儿童患肺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危险,营养缺乏导致疾病多发、食物利用效率降低、成长发育不良、劳动时间不足和劳动效率降低(范志红2011)。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每日膳食构成可参照儿童少年每日膳食各类食物的参考摄入量(克/日)表。

4.建立健全当地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教育部门应统筹乡镇教育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力求学生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不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当地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力求学生能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临时监管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监督,无论小病大病,及时就医。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生活习惯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健康保障,留守儿童的不乐观的身体健康现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会影响心理上的发展异常,家庭的和睦生活,同时我们对此提出可行干预措施,希望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

[3]杨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2013,(05).

[4]范志红.中国大学生村官丛书[Z].中国农村生活科技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5]米光明,林琳.中小学生营养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篇8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现状

本次研究中随机抽取苏北地区12所小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引起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时间较短,活动内容单一匮乏且长时间无人监管,几乎都在做家务、做作业、看电视的层面上,活动场所异常简陋,处于落后状态。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1.课外活动内容单一匮乏

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主要以完成家庭作业为主要活动内容,其次是做家务以及和小伙伴玩耍。同时,看电视听广播也成了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的主要内容。节假日中,儿童活动与平时类似,少部分留守儿童会选择节假日去父母打工的地方与父母团圆。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参与特长辅导班的比例较少。

2.课外活动以学校为主

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场所以学校为主,其次是自己家。也有部分人选择游乐场。他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中认为课外协作活动一般的学生占多数,认为严厉的占少数。其中认为学校对课外活动准备不充分的占12%。

3.家长与教师对课外活动认同度高

普遍教师认为积极组织学生课外协作活动十分重要,但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情况不够关心不够重视。学生家长认为课外协作活动有助于儿童成长,并对活动报以期待态度。

4.多数儿童认为课外活动利于自身发展

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能使身心放松,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情绪会好一点,少数学生认为没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较短,每天平均课外活动时间仅为半小时。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问题分析

从本次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时间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匮乏,学生积极性不高且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留守儿童校外协作活动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北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做家庭作业时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监护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且农村校外活动场所的匮乏,在节假日,农村留守儿童整天无所事事,于是沉迷于网吧,痴迷于电视,聚众赌博等不良的行为在他们中蔓延开来。同时,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校外协作活动关注较少,学校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对学生校外活动进行科学化指导。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广大乡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普遍性,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如下:

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不关心不重视。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学校的呵护,在调研中发现仅有70%的教师认为学校方面应该重视课外协作活动时间安排与内容规划,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而非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竞赛获奖率。

其次,课外活动缺乏科学化指导。由于师资力量较弱,教师待遇较低,农村教师思想不稳定,多数教师存在一手拿教鞭一手拿锄头等现象。再加上自身条件有限,无暇照顾学生活动状况。虽然新课改以后农村师资力量得到了改善,但因为种种因素而没有改变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停滞不前的现状。

最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农村村委会以及镇政府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没有过度关注,关于村委会的采访中发现,村委会没有及时关注过留守儿童,村干部少数人意识到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却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家长对镇政府以及村委会没有寄语过多期望。同时,政府意识较弱,在教育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三、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所述的实际情况,苏北农村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然成为苏北农村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它牵动着学校、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如何促成它们能够和谐发展呢?其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方面要增加本地就业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本地就业,解决儿童留守状态,同时,农村教学条件有限,很难开展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也增加了许多社会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讲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实际工作中,协调公共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施,为留守儿童课外协作活动增添物质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其次,发挥学校作用,改善活动现状。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不健全,学校已经成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校内教育,也要向校外拓展弥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如,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依托校园这个载体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根据学校当地实际交通条件和教学条件,选取留守儿童活动示范点,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感兴趣的体育器材等活动。学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媒体讲座,结合各种节庆日开展色彩斑斓的知识讲座,技能丰富校园文化也能保证课外活动顺利进行。如,充分发掘课外资源,因地制宜。校方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拓展渠道,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积极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保证课外活动有效激发。同时,应试教育现状很难改变,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学习成绩压力较大,教师动力明显不足,如果将课外活动与考核挂钩,定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最后,监护人要保证儿童学习时间充足,为学生创造好的安静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读一读有益书刊,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与学校共同督促学生成长。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利用村委会的影响,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科普活动室,让学生放学后能有去处,做在学校做不到的活动。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关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输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区域,而劳动力的输出的方向性和固定性随着时间、地区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变化,从而导致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子女留在农村,由其祖父和外祖父及其亲戚监管,我们称这部分少年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而且这些数据还有急剧激增的趋势。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的方式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的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二)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三)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家长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一定要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同时从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1.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班主任、科任老师要时常、定期和孩子的父母联系,让他们时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内外的表现;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并和家长多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2.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在这当中班主任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3.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4.相互交心让每一个留守生都是朋友 。主动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深谈,只有用真心,才能打动人,使他们愿意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来看待。这样,你既容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又能使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忠告。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10

关键词:定点支教 留守儿童 道路探索

一、可行性――类比对口援汶

对口援汶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2008〕53号)。当下,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高校短期的“三下乡”活动依然存在时效性不长、针对性不强、连续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口援汶,我们了解到利用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人才储备、资金等优势资源来援助汶川地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促进作用。因而,类比对口援汶,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对口对落后地区进行定点支教,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资源,平衡教育资源,对当地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二、必要性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14部委联合开展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相关研究表明,“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参与面不广、针对性不强、连续性不够、实效性不高、考评不科学等问题(揭阳新闻网,2011.8),这正逐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暑假,湖南省花垣县拒绝了两支支教队伍,存在不讲卫生等问题。同时,“三下乡”团队,多数为第一次参加活动,为期4~7天不等,并没有计划对同一地点开展长期性活动,存在时效性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然而,只有极少数支教团队明显认识到了短期支教的局限性。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等三所高校学生组成的“蒲公英社”,在普宁市梅塘镇内丰村支教时,支教队员就感受到了短期活动的不足:“高校团队支教须建立在对当地教育情况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但农村教育的数据库、档案库建设又普遍滞后,定点支教需要长年积累。”同时,华南师范大学的齐梅教授在接受“蒲公英社”咨询时表示,短期支教固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但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可预计性都较差。针对短期不定点支教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高校长期定点支教。

三、定点支教道路探索

(一)“行为习惯培养为主,日常教育教学为辅”的定点支教模式

本人在去年支教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行为习惯培养为主,日常教育教学为辅”的定点支教模式,放弃以“语、数、外”为主的日常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农村孩子们的日常常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孩子们学习溺水抢救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求生的技能。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研研究方法化,推动政策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定点调研活动。我们通过抽样和分层调查,调查从学前班至初三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健康状况。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和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我们研究出应对留守儿童学习和健康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研,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方法化,推动政策化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目前我们团队支教撰写的调研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以及探究分析》和《留守儿童身体现状以及干预措施探究》均被《教育教学论坛》录用并发表。同时,也保持了调研的连续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三)体育比赛增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

2013年,我们团队在研究留守儿童身体现状发现,在被调查的27位孩子中,22位孩子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调查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然而,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约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约74%的孩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健康知识,约4%主要通过电视媒体获得,约9%通过课外书籍获得,只有约13%通过长辈获得(王春,2014.1)。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的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空白。因此,我们举行了一次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比赛,我们旨在增强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增加锻炼方式,丰富业余生活,健康地成长。

(四)文艺汇演培养留守儿童的文艺素养

文艺汇演是我们定点支教成果的展示。机司村小学只有四名老师,三名为代课老师,老师采取包班制,教学条件落后,因而,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支教队员分工合理,每位支教队员承担了一项或多项文艺节目,在音乐课上、课间、还有放学之余,我们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合唱、独唱、小品等文艺节目,每次的文艺汇演都是孩子们的成果展示。通过文艺汇演,我们可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健康快乐成长。

四、结语

本人深知支教是一个长期性活动,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并且呼吁更多高校学子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这一神圣的活动中来,本人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下,高校学子的共同努力下,长期对落后地区进行定点支教,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平衡城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2008〕53号

[2]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