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气体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室气体危害

篇1

关键词诗歌史 归属 定位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8-01

一、归属问题

文学史上对海子的归类存在分歧,所以显得比较混乱。对于海子的归类说法不一,将海子归为后朦胧诗派、校园诗派、第三代、新生代,或不属于任何流派,这是几个稍具代表性的观点。不能简单地将造成对海子归类混乱现象的原因,归为新诗潮的多样命名本身。要注意到命名和归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给予名称,后者是划定从属关系。在文学研究中,前者指给某种文学现象、潮流和创作倾向起名,后者则判断作家作品是否属于前者。杜昆在《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兼论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模式》谈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造成目前混乱局面的原因,除了命名者(接受者)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之外,海子诗歌的美学思想和特征与‘第三代’诗的交织及分野也是关键所在。”

本人认为这种分析正确,在时间上处于“第三代”诗人的海子,对诗歌的追求上有自己独立的特质。“第三代”诗反崇高、反优雅、反文化、反意象、平民化、口语化。海子追求崇高理想,抵制世俗欲望侵蚀的哲思,承接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坚守纯粹的个人化写作立场。因此,海子很快便从“第三代”诗群中脱离出来。

二、海子在诗歌史上的意义――承上启下的衔接者

为什么热衷于群体写作的“第三代”诗歌会演变为坚持个人化写作的“90年代先锋诗歌”,海子在前者和后者间起到了怎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梳理海子与“第三代”诗、海子与“90年代先锋诗歌”之间的关系。

(一)海子与“第三代”诗

(1)异:

在时间上处于“第三代”诗人的海子,对诗歌的追求有自己独立的特质,很快便从“第三代”诗群中脱离出来。“第三代”诗反崇高、反优雅、反文化、反意象、平民化、口语化。而海子追求崇高理想,抵制世俗欲望侵蚀的哲思,承接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坚守纯粹的个人化写作立场。

(2)同:

海子与“第三代”诗人的共同点是对死亡的更深入的体验和更高层的超越。虽然朦胧诗人也体验和冥思死亡,但他们总摆脱不了历史阴影的重压和具体死亡的缠绕,相比之下,海子与“第三代”诗人能把死亡看作一种纯粹的生命状态,更善于从形而上的角度来体验死亡,这是他们比朦胧诗人的进步之处。

海子的诗在个人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强化等纬度上,在放弃意象雕琢运用口语写作等诗艺方面,接近“第三代”诗的美学特征。

(二)海子与90年代“个人化写作”

(1)个人化写作

个人化写作的个人特指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身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直面现实、勇于承担、敏于内省,对生命中的荒谬、苦难抱以悲悯、关爱的精神。

在谈到对个人化写作的理解时,王光明在《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 一文中指出:“是拒绝普遍性定义的写作实践,是相对于国家化、集体化、思潮化的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话语实践。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了对一时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共同主体的疏离,吐出了诗歌艺术的具体承担方式”。

(2)海子诗歌的特质

海子具有个人独立的精神立场和自律的艺术操守,诗歌抒情主体的“我”指向形而上之意义,饱含精神与现实关系的深度焦灼,将“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作为诗歌理想,以庄家、植物、村庄等为背景,以生命、爱情、死亡等为基本主题,“将自己和民族的材料和诗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形象” ,体现人类精神。罗振亚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一书中谈到海子时指出:“海子也注重思想质地的锻造,用个人化的声音进行‘个体生命的诗歌表达’,那种对神性品质的坚守,那种麦地诗思的原创性,那种主体语象的私有化,那种个人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以及那种抵达大诗的企求等诸多取向,可以说都直接开启了90年代个人化写的先河。”

三、小结

罗振亚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论述:“奔赴太阳的‘诗歌王子’海子,是跨越‘第三代’诗和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过渡式的重要人物,他既是‘第三代’诗的终结者,又是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开启人。”

本人不能完全认同“终结者”的定性,事实表明,虽然“第三代”诗的创作已经进入困境,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对“第三代”诗进行反思与反叛上起步的,但90年代诗歌与“第三代‘诗之间仍存在着众多联系,从“第三代”诗中萌生的诗歌观念,如抗拒崇高、消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认同市民的审美倾向等,在90年代诗歌上仍有延续。所以并没有终结。

相反,海子的诗歌传达出一种抗争的情绪,有意识远离社会表层热点而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注意摆脱政治情结的纠缠,去实现“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诗歌理想,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他的诗歌道路有力的证明着“第三代”诗已走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未来诗坛的发展方向,直接开启了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先河。

参考文献:

[1]杜昆.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兼论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模式.名作欣赏,2008年第8期.

[2]王光明.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篇2

关键词:温室气体 排放 法律 措施

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2004年11月9日我国第一次通过官方渠道向缔约国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出事国家信息通报》。[1]《通报》内容显示仅在1994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约为27亿吨。气候的迅速变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难以承受的损失。截至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来自中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七分之一来自中国。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六成以上。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存在的若干问题

自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基础,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纵观全局仍面临着较多问题。中国目前扔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资金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存在着排放量进一步增长的趋势。而且,中国还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例如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困难。[2]如果单纯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必将放缓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如何协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保证经济有序健康平稳发展的问题上值得我们深思。

现阶段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所要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有以下两点:第一,中国温室气体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少、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第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存在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可通过尝试不同的途径得以实现,例如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率提高,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地。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太阳能,风电核电等。这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是最可行的。加快立法,加大监管,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国家可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经济补贴,政策支持。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提倡低碳生活,提高人民的认识和获取支持。

三、应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存在问题的措施

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盟组织内出台了各种不同的政策与法规来构建温室气体排放制度,从宏观上解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俩方面来加强、加深认识与了解。第一,欧盟的立法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控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法规。第二,部分是欧盟行政机关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或政策建议。

从欧盟的实例中我们能够得出几点可学之处,来完善改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立法。首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单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而置社会发展于不顾。欧盟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其将温室气体削减任务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了一起。追求良好的、适宜人类长远居住与生产的环境,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但却不是唯一的目标,所以温室气体减排应该是一个理性产物。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在立法阶段就很好地兼顾了各成员国家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3]。同时,它既体现了保护大气环境的要求,又根据各国能源、资源、技术的现状制定了合理的减排策略。

其次,我们不能“一条腿走路”,应该“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所谓多管齐下,是指我们需要借助不同主体,采取不同路径来达成限制排放量这一重要目标。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的调节、管制功能,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发挥其能动性与充分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同时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开发新科技,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综合作用,互助互补。欧盟在立法中授予了各个成员国增强对温室气体调控管制能力并设定了具体可量化的排放限度。此外,欧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来促进减排的实现。他们积极开发能源利用率高的产品,例如欧洲的汽车业自愿与欧盟签订了限制尾气排放的协议。

第三,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应该充分地发扬民主,保证程序的合法。中国的民主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立法制定的公开性、民主性,充分地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意见,调动各个群体的参与热情,设定听证会、辩论会等形式,为言路的畅通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最终确定实施的目标才有可行性,才不会与实践相脱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一个脚步一个脚步地向着民主化迈进,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去收获一个拥有广泛共识基础的政策[4]。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在新时代的竞争洪流中,不仅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且也要肩负起属于大国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们必须扛起应付的责任。同时,捍卫国家利益也是我们时刻应该牢记的,在国际社会中合作愈加频繁的今天,我们也应该适时“发声”,向世界传达我们的合理诉求,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于宏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协调的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

[2]张妙仙,林道海.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行政与法,2010,(11).

[3]韩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立法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0,(4).

篇3

所谓的乙醇燃料或乙醇汽油并不是只使用纯粹的乙醇作为燃料,而是将乙醇按比例加入汽油中作燃料。乙醇掺入汽油能让燃料变绿主要缘于两个作用:一是乙醇的辛烷值高达120,可取代污染物四乙基铅来防止汽车发生爆震;二是乙醇含氧量高,加入汽油后可以促进燃料充分燃烧,从而大量减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氧化碳、引发光雾生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种毒物的排放,还能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

现在世界上无铅汽油添加剂大多使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其次是生物乙醇,它们都是辛烷值增强剂和增氧剂。但是,早在1997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就认定MTBE污染饮用水。于是与该国农业部、能源部一起推动国家立法限制使用MTBE。而加利福尼亚等州政府已经制定法令,限期或已经停止使用MTBE。这样,生物乙醇就是目前最佳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物乙醇原料的植物,如甘蔗、玉米等在生长过程中可吸收二氧化碳。

我国根据国情决定推广使用在汽油中掺入10%乙醇的E10汽油。由于同体积生物乙醇的燃烧热值比汽油低30%左右,而E10汽油中掺入乙醇比例小,所以不需要改造发动机。

但是,这种绿色燃料的推广还是要谨慎,原因之一是这样的燃料“绿色”成色不足,同样对环境有害。比如E10汽油会使乙醛排放加倍,虽然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乙醛排放会明显危害环境,而且三元净化器能够基本清除乙醛。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考点训练

1.下列属于推广使用乙醇燃料的原因的一项是()

A.乙醇燃料并非只是使用纯粹的乙醇作为燃料,而是将乙醇按比例加入汽油中作燃料。

B.乙醇燃料是不污染大气和不增加温室气体的绿色能源,它可以取代石油等化石燃料。

C.乙醇燃料的含氧量高,促使汽油充分燃烧,从而大量减少危害人体、环境的气体的排放。

D.乙醇燃料可以减少引发光雾生成的有害物质和造成酸雨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的排放。

2.下列关于两种无铅汽油添加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乙醇和MTBE都是辛烷值增强剂和增氧剂,它们都能够有效促使燃料充分燃烧。

B.与生物乙醇相比,MTBE会污染饮用水,所以加利福尼亚等州已经停止使用MTBE。

C.生物乙醇的原料是甘蔗、玉米之类的植物,是可再生的,这是能推广使用的有利条件。

D.生物乙醇的原料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与MTBE相比可以有效地减排二氧化碳。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醇和汽油的燃烧热值不同,所以如果改变两者的比例,就必定要改变汽车发动机。

B.因为燃烧时会产生乙醛,且尚不清楚其对环境的影响,所以乙醇燃料的推广有待时日。

C.如果所有的汽车都能用上乙醇燃料,那么将能够有效地缓解全球范围内的温室现象。

篇4

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中美两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化。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必须能够有效减少交通领域和工业来源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在美国,上述三个领域被比喻为一条板凳的三条腿,缺一不可。在中国,虽然燃煤仍然是全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是有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建筑和交通的碳排放将大幅上升。因此,应当前瞻性地关注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控制。本文将通过评述一个关于美国加州低碳燃料标准的诉讼案例(Rocky Mountain Farmers Union v.Corey),介绍美国和加州的温室气体减排法律与政策,并为中国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美国联邦和州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国家环保局已经于2009年12月将二氧化碳认定为大气污染物,众议院也通过了一些综合性的气候变化法案,例如《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2010美国能源法》等。但是,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斗争却使得这些立法迟迟不能被参议院通过。

尽管如此,联邦和各州仍采取了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例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了新造及现有电站与工业污染的减排标准,并对各州了关于工业减排“最佳可用控制技术”(BACT)的指导性意见。各州也在积极地开展减排项目,例如9个州政府参与了关注州内交易机制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37个州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最低标准或目标。在交通领域,联邦或州关注对燃料和机动车生产者的规制,推动燃料和机动车产品结构的转型。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并提高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标准、推行低碳燃料标准和可再生燃料标准、鼓励环保车辆的生产和销售、制定机动车碳排放标准等。

加利福尼亚州在过去五十年一直是所有空气污染规制行动的领跑者。加州已经发现温室气体正在危害该州的自然资源、公共健康和福利。为此,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Air ResourceBoard, ARB)颁布了一系列温室气体法令。加州于2006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简称AB32),要求州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至1990年水平。在交通领域,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07年设计实施了低碳燃料标准(Low CarbonFuel Standard, LCFS)来“为清洁交通运输科技创造一个持续性的市场”,使用“市场机制来稳定地引入低碳燃料”,旨在于2020年前从交通运输燃料中削减16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加州低碳燃料标准概述

低碳燃料标准规制的对象是燃料提供者(包括生产者和进口者),它为加州使用的燃料碳排放强度(单位燃料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规定了逐步下降的标准,并通过市场交易机制鼓励企业使用碳排放强度低的燃料。具体做法如下:

(1)被规制的公司提供的每一种燃料都被设定了一个逐年下降的碳排放强度上限。

(2)被规制的公司有义务计算和报告实际使用的每种燃料的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基于一种专门计算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分析模型(Greenhouse gases, RegulatedEmissions, and Energy use inTransportation, GREET)。该模型从1996年研发至今经历了多次更新和严格的专业同行评审与公众审查。根据该模型,每种代用(非石油)燃料的碳排放强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之一来计算:

方法一是一种简化的、一般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下的基准值是某类燃料的一般默认值,基于通常在加州销售的燃料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值设定。

方法二是一种特殊化的计算方法,对更低碳的清洁燃料生产者更为有利。

排放值低于生命周期平均值的燃料的生产商可以选择通过方法二获得专属的、低于默认值的特别碳排放强度值。

(3)将报告的实际碳排放强度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碳排放强度高于适用标准的燃料会产生超标量(deficits),碳排放强度低于适用标准的燃料会产生达标余量(credits)。一般而言,企业使用化石燃料(如汽油、柴油)的超标总量必须等于或低于低碳替代燃料(如乙醇、可再生柴油、生物柴油)的达标余量,才能被认为执行了标准。

(4)高出的达标余量可以进行交易。企业可以通过在加州销售平均质量等于或高于标准的燃料来满足标准,也可以用往年剩余的账户盈余、从其它方面购买来的达标余量来抵消自身的超标量。被监管方根据它们对市场情况的成本收益分析自行选择满足低碳燃料标准的方式。可见,由于更低碳的低碳燃料能够让燃料供应商达标或通过销售达标余量而获益,所以很多更清洁的低碳燃料都在加州市场上获得了价格溢价,这激励了燃料提供商在提供的燃料结构中增加清洁燃料的比例。

三、案件诉讼过程和法院的论证

由于将燃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考虑在内,一些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因素(燃料产地、运输距离等)会影响燃料的碳排放强度值,这使州外的燃料生产商感到压力,向法院起诉加州空气委员会,认为低碳燃料标准违反宪法中州际贸易条款,歧视州外的燃料生产商。

区法院在一审中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认定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的低碳燃料标准违反宪法中的州际贸易条款,并发出禁止令制止该标准的实施。加州空气委员会及其他原告向联邦第九巡回法院上诉后,法院撤销了禁止令,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而后,一审原告石油公司和乙醇公司等又申请联邦最高法院审查该案件。2014年6月30日,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这个申请。

该诉讼争议的焦点在于,加州低碳燃料标准是否违反宪法中的州际贸易条款(早期的美国法院将宪法解释为排除州规制州际贸易的权力)。如果一州的法律对州外的组织构成了歧视,或者规制了完全发生在州外的贸易,则会被视为违反宪法而无效。虽然我国并不存在州法规制州际贸易的问题,但是在地方试点实施低碳燃料标准,从而产生类似贸易歧视的效果,依然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法官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在对碳排放规制及公平贸易的权衡中体现的智慧,值得我国借鉴。

第九巡回法院的判决在本案中至关重要。法官的论证首先肯定了考虑燃料生命周期这一科学问题的正当性,而后就标准是否构成歧视和是否规制了完全发生在州外这两方面对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第九巡回法院认为,考虑燃料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如果一种燃料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高于末端燃烧产生的减排量,那么实际上就没有任何减排改善作用。区法院忽视了原料转化为燃料过程中消耗的电、生产制造乙醇的植物碳排放强度、以及对原料、乙醇和副产品(co-products)的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对加州而言,产生在州内和州外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相同的。即使这些因素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也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影响着燃料的实际的碳排放,而这种实际碳排放是全面评价燃料的碳排放强度所必需的。

其次,法院认为,加州考虑与燃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运输距离和电力来源这两个因素没有对其他州燃料产品构成歧视。因为“这些因素对温室气体实际排放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加州,加州如果想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评估替代性燃料时考虑所有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虽然加州低碳燃料标准中对不同区域分类设定不同的基准值,但这是为了准确评估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非为了保护本地的乙醇生产者。“这种分类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乙醇生产者使用的电力来源不同,例如中西部的乙醇生产者更可能使用以煤为原料的不清洁火电,而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应当被计算。”总之,加州对燃料的规制是基于其碳排放强度,而非其产地,而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对州内和州外的燃料供应商都是平等适用的。“在这类案件中,既没有表面上的歧视,也没有出现不当的目的,证明歧视的举证责任特别高”,而原告并没有达到这种举证标准,所以法院认定不存在歧视。

最后,法院认为“加利福尼亚基于燃料的有害属性进行了适当的规制,它并没有控制完全在州外发生的乙醇生产和销售”,因为标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确保加州的乙醇价格比其他州更低,也没有对违反标准的完全在州外进行的交易设定民事或刑事处罚”。“州际贸易条款并没有仅仅因为原告的产品被运输到州外,就保护原告使他人为其燃料产品造成隐藏的损害付出代价,燃料标准对州际贸易的影响是附属性的,并未控制完全发生在州外的行为。”

总之,第九巡回法院的判决否定了州法院关于加州低碳燃料标准违宪的认定,认为标准没有构成表面上或目的上的歧视,也没有规制州外的厂商,因此将案件发回原审区法院重审,并在判决之前撤消了州法院对该标准的禁止令。

原审原告如果仍认为标准违宪,需要证明标准“对州际贸易设定的负担明显超过了公认的本州利益”,并由法院进行利益权衡,但原告能够充分举证的可能性很小。

加州低碳燃料标准案是第一个处理“州采取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方式评价机动车燃料对全球变暖潜在影响”是否违宪这一问题的上诉案件。第九巡回法院认可了加州的燃料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认可不仅考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考虑该燃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案件对加州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中国的启示

加州的低碳燃料标准对我国未来的低碳交通政策富有参考价值。

第一,对石油销售企业的规制对调整燃料生产和消费结构至关重要。在我国,发展低碳交通,使用清洁燃料是必要途径,但是目前清洁燃料的推广存在困难。以清洁燃料中的生物柴油为例,虽然《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都鼓励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甚至2015年出台了专门的《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生物柴油只能销售给成品油流通企业。而如果成品油销售企业拒绝采购,生物柴油仍然难以进入成品油销售体系,这又导致生物柴油生产厂商生存困难。因此,未来的低碳交通政策中,应当对成品油销售企业设置激励,使其能够通过购买和销售更清洁的燃料而获利,继而使清洁燃料生产厂商有利可图,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低碳燃料标准的制定基于充分的科学技术论证和同行评审,采用了碳排放强度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通过科学模型计算出燃料原料植物种植、为种植植物而改变土地用途、燃料生产、转化、运输、使用等全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全面评估燃料产生的碳排放,而不会仅关注末端排放而顾此失彼。我国在制定类似的低碳燃料标准时,也应当纳入全过程管理思路和以科学模型为依据的排放规制模式。

第三,该标准体现了命令控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规制手段。除了设定具体燃料的最高碳排放上限和默认值之外,交易制度的使用对企业改变其燃料生产比例、提供更多更清洁的低碳燃料提供了激励。随着中国低碳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发展,也应结合命令控制与市场机制,将有关碳排放强度的交易机制纳入碳交易市场,此外,也应当完善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报告机制和信息公开、社会监督。

第四,中国虽然不是联邦制国家,但是也可能存在地区间标准不同导致的矛盾。例如经济发达的江浙沪一带,可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竞相污染的问题,因此,标准制定的省际协调是需要前瞻性研究的问题。另外,由于温室气体的影响是全国性而非区域性的,应当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交易市场。

篇5

关键词:温室效应;防治

1 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具体到地球上就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的大气变暖的效应。而大气中也存在着一些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如水汽、CO2、CH3、N2O、SO2、O3、CFCS、微尘等。通常将这些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其中CO2的全球变暖潜能最小,但是其含量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气体,因此是主要的温室效应贡献者。

2 温室效应的来源及危害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森林燃烧、火山爆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使得大气中的CO2的浓度持续攀升,这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化石类矿物质燃料的燃烧排放的CO2占了较大的比例,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一直维持在280mL/m3,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到1995年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358mL/m3。自十八世纪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增加了30%,而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增加。由此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1000年前上升了0.3℃到0.6℃。而在此前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还预测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继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5℃到4.5℃,将大大超过以往一万年的速度;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了两级冰川消融,海水受热膨胀,从而海平面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如果地球温度照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南北极冰山将大幅融化,上海、东京、纽约和悉尼等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加重区域性自然灾害,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继续增大。同时地球的生命系统和生态环境也将面临严重的考验。

3 温室效应的防治

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是CO2,想要合理控制温室效应关键在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然而温室效应具有区域性、特殊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虽然全国都在想了很多办法来控制自己区域内的温室效应,但是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全世界各国的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温室效应这个世界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采取长期加短期的治理模式,即长期大范围调控加短期针对性应对的方式来逐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3.1 长期治理机制

3.1.1 加强世界各国间的合作。温室效应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能够使环保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而且能够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治理温室效应。通过制定协议等方式更能有效的制约各国的行为以及实现逐步解决温室效应的目标,例如在1997年149个国家通过的的《京东协议书》使人们减排的任务更加明确。

3.1.2 将环保问题纳入施政纲领。温室效应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要发展就会产生温室气体。以前,西方各国多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结果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安第斯山脉延续在秘鲁境内的著名山峰胡阿斯卡鲁,山上冰雪已经融化了1280公顷,冰山覆盖率仅为30年前的40%;智利的奥希金斯冰山100年来“缩水”了15公里;阿根廷的乌帕萨拉冰山正以每年14米的速度消失。在哥伦比亚,冰山较之1850年消失了80%,而厄瓜多尔的主要冰山在20年间损失一半。 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法制政策,由“末端治理”向“重在预防”转变;由经济与环境兼顾向可持续发展优先转变:由“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转变:推动环境革命,建设“低能耗、二氧化碳低排放型城市”

3.1.3 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在我国,电力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而在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中,火电(主要是煤电)占绝对统治地位,这是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并且煤电的投资建设周期较短,能够很快的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这样国情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将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煤作为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过分的依赖煤炭资源不仅对我们的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发新能源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一步步成为可能。水力发电是目前在我国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水能发电具有成本低廉、技术成熟输出稳定等诸多优点;风能发电是继水电之后比较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我国风能资源总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为10亿千瓦,是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之一;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已有建筑屋顶总面积约100亿平方米,可安装约20亿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

3.2 短期治理机制

3.2.1 严格执行减排标准。众所周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发展而忽视对对环境的重视,对那些产生环境污染而应该受到相应处罚的单位采取宽容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环境问题一步步恶化起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对执法者加强教育,使之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加大执法力度,打消一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进而实现减排目标。

3.2.2 采用经济手段加以调控。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培养人才,为实现清洁生产奠定基础,鼓励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来实现节能减排,逐步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通过政策补贴、适当提高碳税来使厂家认识到节能减排带来的利益问题,从而使厂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

4 结语

篇6

调查时间:2008年3月28日中午。地点:家庭网络。调查对象:大气恶化情况。

调查结果: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在干静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污染的来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车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的冬日由于燃煤取暖造成大气污染;化工厂往往会散发出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危害严重;灰色烟尘主要来自水泥厂、石灰生产厂;黑色烟尘里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来自燃煤、燃石油工业;采矿爆破是大气中粉尘的一个人为来源。中国的北京和美国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状况都很严重。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篇7

[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公路运输;策略

交通运输方面的飞速发展连带着环境问题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想要改善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就要实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要搭建起低碳的运输体系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满足经济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低碳公路运输的内涵以及发展意义

1.1低碳经济

对于低碳内涵的理解,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者之一的公路运输,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人们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危害。因此,低碳经济的大力提倡与发展,响应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节能减排,对我国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1.2低碳公路运输

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低碳公路运输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通过对以往的运输工具以及运送的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对减少能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发挥运输的作用,这就是低碳经济下的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在低碳运输方式的指导下能够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现代低碳运输的发展趋势。除了对运输载体本身的改善,在其他方面,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运输技术等方面也要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公路运输的低碳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公路运输低碳环境下暴露的问题

2.1能源使用的消耗以及污染严重

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重工业发展是我国的经济主体。不可避免,在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消耗能源,而为支撑起公路运输需要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以供消耗。由此带来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与经济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矛盾。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气象灾害的蝴蝶效应。而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与其气体排放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2.2缺乏节能减排的意识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中国对联合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提出的要求积极响应,将节能减排这一政策贯彻到底,为共同的地球环境做出努力。在对公路运输系统中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提升。主要体现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不强。宣传力度的差异导致部门执行力度的差异,甚至在宣传与否的情况下,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例如城市的宣传力度强,节能减排的工作更重视,带来的效益也就更高;而农村完全没有宣传,对公路运输的低碳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掌握节能减排知识专家的缺乏。这就导致了低碳宣传到位,对于知识的了解却不到位的情况出现,进而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2.3技术的落后

公路运输最大的问题就是气体的排放。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对于气体排放的问题上,我国的技术始终很落后。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加大对减少气体排放问题的研究,增加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3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面对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以及低碳经济环境下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公路运输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宣传力度,对其发展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加强绿化,降低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作为公路运输不可缺少的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不可消除的。而对公路运输环境污染的降低,可从增加绿化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遏制。首先,在交通出行方面,将公交作为优先出行的方案,减少尾气的排放,路程较近的,选择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其次,对城市道路周围的绿化带进行建设,扩大绿化带的规模,对尾气进行吸收。

3.2改变传统运输,实现运输一体化

我国的公路运输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那就是在货物的运输上,占据了公路总运输的一半之多。对此,应该转变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进行运输,从而将道路公交、铁路甚至是其他的运输方式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共存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并且,要减少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载空率,实现有效化运输,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

3.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公路运输在低碳环境下的运行是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科技力度的投入,主要在以下几部分。首先,对汽车功能进行改造,将节能低碳的技术设计进汽车本身的构造中,使汽车自身对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的出现。其次,改善基本设施,实施节约运输方式,减少货物载空率。最后,培养创新型公路运输人才,提倡“走出去”,鼓励各国之间技术性人才之间的交流。

3.4加强低碳节能的宣传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低碳节能理念在公路运输上的宣传,增强群众意识,从而对群众进行科学选择公路运输进行引导。宣传力度的加强,对公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唤起科学低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在对公路运输低碳环境进行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保知识的宣传。环保知识的宣传,让大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自觉地选择低碳环境下的公路运输。

篇8

关键词:温室效应;低碳经济;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3-04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严重后果,发达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相对匮乏,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此,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抑制气候变暖有着更加紧迫的内部需求和外部国际压力。对如此内需外患形势,本文从对内对外两角度,分析中国如何缓解外部国际压力,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具体措施谈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希望能为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有所帮助。

一、温室效应及其后果

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造伐比例失调,草原退化成沙漠,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使得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空前。上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明显,平均气温由1899―1901年的13.88℃上升到1999―2001年的14.44℃,净增加了0.56℃,其中80%的净增加量发生在1980―2000年[1]。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增加了31%[2]。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含量继续增加,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3]。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4]。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0.4~0.5℃;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5]。

气候变化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岛国、群岛和沿海地区。潮汐测量资料显示,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上升速率为1.0~2.0毫米/年[2]。照这样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0~200年内,美国沿海的部分地区、欧洲的荷兰、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孟加拉、越南、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大量沿海国家和地区及岛屿将被海水淹没。我国上海地区也将被淹没,太湖水可能出现倒流。届时,将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2)由于极地冰层融化,被冰封几十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而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所以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而且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局部地区干旱严重。

二、国际应对温室效应的新举措――低碳经济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8]。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被正式列入国际谈判的议事日程,成为环境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订,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再到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各国将就《京都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协议,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共识,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奥巴马政府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并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奥巴马政府主张,不断压缩传统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空间,建立一个新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限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可再生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就具体行动来讲,欧盟已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英国政府2009年7月15日正式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蓝图,其最核心内容是,设定英国未来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此政府出台具体刺激措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建立“碳预算”,提高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减排标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

2009年6月,法国环境部长Jean-Louis Borloo公布了一份新气候-能源的白皮书,开始制定针对耗能产品征收碳税的方案,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旨在引导法国消费者和制造商使用和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法国政府对此立场很明确,萨科齐6月22日在议会演讲时曾表示,希望法国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进了碳税机制。日本则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仍是首要任务。在目前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高度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因此,未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表1显示,1995―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67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约1.55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约1.56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近5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大约平均10年减少2.9毫米,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2],[5]。尽管温室效应显示的影响和破坏力越来越大,但二氧化碳的减排还存在很多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内有效适应或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框架。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只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随着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法案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上要求中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

四、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对策分析

1.对外策略。(1)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的沟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将我国国情纳入讨论和谈判范围,强调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灭贫困;同时考虑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承担可能的相对减排义务。对于具体问题,要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动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制定多赢的新规则,使我国从一开始就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2)中国应主动出击,抓住双赢点多作文章。中国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能为发达国家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缓解其金融危机压力;发达国家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而中国拥有巨大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需求,二者正好互补互惠;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定期交流和磋商,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摩擦与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弱我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

2.对内策略。(1)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设备不断更新,求得更快更好的减排效果,提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其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利用,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2)利用税收、拍卖和配额等经济手段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的方式使排污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伴随产品的价值量无关,所以最佳碳税应依据从量税征收,而不是从价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使得碳税政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对大量的高资源消耗行为课征碳税,使税制反映出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碳税的税率,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实行差别税率,使碳税政策能反映出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就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重新设计工艺,降低排放量,将多余的法定排放量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节省生产成本。(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机动车辆限号”政策,补贴公用交通工具;政府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选取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全民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4)建立一个非赢利性贷款机构,对清洁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提供资金支持,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对一些基础设施,如城镇园区绿化、乡村沼气池等,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并进行补贴。(5)鼓励退耕还林,造伐并举,还原生态环境,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道路;把“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作为长期国策不变,防止地球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6)敦促环保机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和方针;环保协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切实做到理论贴近现实、对现实作出指导;加强环保网站、报纸和杂志的宣传力度,增强全面节能减排意识;鼓励环保专家和学者百家争鸣、献计献策,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7)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建立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系统,防止企业偷排和虚报。

五、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减少其排放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减排措施,如碳税、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不可否认的责任,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使得中国面临国际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缓解国际减排压力,为经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采用税收和拍卖的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立非赢利性信贷机构为低碳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退耕还林和造伐并举,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环保部门、环保协会、环保研究机构和学者聪明才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为中国人民和政府献计献策、排忧解难。

注释:

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减少人为碳排放,以保持地球生态的碳均衡[6]。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7]。

参考文献:

[1]Brown L.R. Global temperature rising. http:///index.php?/indicators/C51/temperature_2002,2002.

[2]许小峰,任国玉,王守荣,张政.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1):23-27.

[3]秦大河,丁一汇.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秦大河,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丁一汇.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OL].http:///cn/NewsInfo.asp?NewsId=3746,2002-9-18.

[6]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篇9

【关键词】气候变化 低碳 环保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多,人类欲望的无限增长,生产和生活得不到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必然避免不了环境上的污染,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民族思想意识的提高和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企业和工厂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低碳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对环境进行整改、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调节市场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节能环保技术专利资源共享的新条件。

1我国气候现状

中国气候变暖已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势必会影响沿海城市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压力,进而影响内陆环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不仅仅是CO2,还有CH4,NOX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其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约占63%,可以在大气中存在数十年而不被自然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天然气、煤炭,还是石油,中国过去20年间的CO2排放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期中国的CO2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左右,约占CO2排放量的75%。石油化工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生产能源量最大,也是能源消耗量最大的,相应的排放CO2也最多。CO2是主要温室气体,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地球环境,引起全人类的关注。

2气候变化呼唤低碳节能环保专利技术共享

2.1低碳节能环保专利技术共享

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不仅要从节能减排开始行动,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节能环保专利是气候变化相关技术转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科技创新,加强技术转让和发展将会是未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有效实施核心理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有规定技术转让的目的和义务。发明专利及其授权应尊重并体现生态保护的要求。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公开了11万余项低碳环保技术专利申请。其中全球低碳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激增。太阳能、先进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节能相关技术领域是申请最多的三个领域。新能源开发利用对传统能源的代替使用将会大量减少对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缓解经济发展中能源短缺的不足和环境污染等所出现的问题[2]。专利技术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从根本目标指向上都是满足和服务于人类的利益需求。

2.2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专利技术政策与条款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发表新闻公共指出,全球各地城市在该机构设立的“非国家行动方气候行动去”网站上登出所采取的解决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达到500项。依靠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我国应提高的行动意识。我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气候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规定碳排放交易条款,应鼓励工业生产使用允许减少温室气体的发放的专利新技术,不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获取相关排放许可权限,同时对这类碳排放交易免除税收。衡量技术实力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在低碳方面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专利技术大部分都由国外专利权人所掌控,世界各国还未达成共同减排环保的目标,这即是现在最重要的目标,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下,如何将低碳节能环保现有技术和未来新技术的规则,成为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焦点,同时尽快缓解全需求气候变暖的关键所在。国际环境条约为环保专利共享计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环境破换型技术的禁止授权条款,专利法应明确规定,如果一项发明伤害到环境方面,就不能被授予专利,排放温室气体超过规定量的标准,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弥补,应该取消专利权或拒接授予专利权。同时也应有积极向上的另外一面,鼓励建立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专利奖励制度,主要可通过低碳环保节能产品开发者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政策,以激励科技创造发明[3]。这种方式能够使发明者获得更大的利益,大幅度提高发明者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此外,应出台企业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的购入地税等政策,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刺激型专利政策工具。

3结语

低碳环保节能专利技术的共享是缓解大气污染的对策之一,是建设美丽世界的明智之举,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有效途径,在世界企业所拥有低碳环保节能技术专利制造者,希望研究更加合理的鼓励制度,研究很可行的分享方案,更好的激励企业、高校等研发、贡献分享新能源,为低碳环保节能出一份力量。低碳节能环保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地球的环境正在逐渐恶化,人类生长的家园正在被破坏,人类不能无动于衷,在地球千疮百孔之前我们应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出贡献。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最重要紧迫的就问题就是能源问题,从现在起每个人都从我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亚文,童海超.论知识产权法的环境保护义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03):40-44.

篇10

关键词:硅酸盐;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

1 引 言

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兰州平板玻璃厂,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平板玻璃企业。该企业拥有两条5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各种颜色和规格的建筑、加工用平板玻璃及平、弯钢化玻璃等。

该企业的玻璃窑炉以前均采用重油为燃料,由于重油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并且重油作为燃料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较高,难以满足环保要求。企业于2008年开始策划和设计,对窑炉实施燃油改燃天然气项目技术改造。目前改造已完成,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综合能耗及改善操作环境等目的。

同时,由于改为天然气作为燃料,无需对重油进行加热,窑炉烟气的余热大量浪费。因此,企业同时设计了一套余热发电系统,利用窑炉的烟气余热进行发电,电力回用于玻璃生产中,目前该项目也已实施完成。实现了能源的节约、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污染排放的减少。

企业开展这两个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燃料替代或者余热利用都可以减少CO2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因此,企业在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就考虑将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进行开发,申请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援助资金。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第三方机构审定阶段,如果项目能够顺利完成,每年将为企业带来约700,000欧元的收益。

2 什么是CDM项目

首先需要先说明以下几个概念。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国际环境公约,于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期间签署,该公约的目的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能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害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2)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补充条款,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初步通过,并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UNFCCC》缔约方中的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到2012年必须完成其承诺的定量的CO2的减排义务。

(3)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定义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目的是通过在缔约方中的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以协助附件一国家实现其量化的减排承诺。

3 为什么要实施CDM

首先是因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排放的温室气体都会进入地球大气层,从而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同样,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实施温室气体的减排,都将对缓解温室效应作出贡献。在此前提条件下,又由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远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本国实施低碳的潜力

十分有限,如果要达到预定的减排目标技术难度很大,且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而如果将这些技术或资金运用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同样的减排效果。

4何种项目可以申请CDM

根据《UNFCCC》及《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只要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排放,并符合相关CDM规则的项目就可以申请作为CDM项目。

具体来说包括15个范围:能源工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工业、化工、建筑行业、运输业、采矿/矿产品生产、金属制造、燃料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造林和再造林、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农业。

目前全世界已在CDM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的项目共有3,567个,其中46.15%为中国的项目。已获得签发的减排量(已获得资金)共773,222,592吨,其中中国占58.18%,硅酸盐行业CDM项目开展情况如表1所示。

在硅酸盐行业中可申请CDM项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余热利用

利用窑炉的热烟气或生产过程中的废热,用于发电、供热等方面。

(2) 燃料替换

在提供同等热能输出的情况下,利用C含量较低的燃料(如天然气)替代C含量较高的燃料(如重油),达到减少CO2排放的项目。

(3) 原料替换

利用C含量较低或者不含C的原材料替代C含量高的原材料,以达到减少CO2排放的项目。如:用硫酸钙代替碳酸钙生产水泥。

硅酸盐行业成功注册和签发的项目比较少,特别是陶瓷和玻璃行业,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成功注册的。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虽然硅酸盐行业内已实施大量的低碳节能项目,但是很多项目不具备额外性,因此无法注册成为CDM项目。所谓额外性,是CDM中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一个规则,要成为一个CDM项目,首先必须具备额外性。而《UNFCCC》规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如果实现以下目标即具有额外性:温室气体人为源排放量减至低于不开展所登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情况下会出现的水平。

换言之,就是减排的项目本身存在一些障碍(如:技术障碍、资金障碍等),如果没有CDM机制所带来的援助,该项目难以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会增加,这样的项目就具备额外性,反之则不具备额外性。例如,目前很多余热回收装置都已经作为陶瓷生产线的标准配置,无论是否申请为CDM项目,该项目都会实施,都会减少CO2的排放,已经无需CDM机制提供额外的技术或资金援助了。

第二,行业内对于CDM的了解不足。事实上,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响应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号召,很多企业已经开展了一些低碳的项目,但是由于前期对CDM了解不足,没有先期考虑。因此按照CDM规则的要求,已经开始实施的项目就不能再申请为CDM项目了。

5 如何申请CDM项目

CDM项目完整的申请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COP/MOP: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DNA:指定国家主管机构,中国是国家发改委;

EB: CDM执行理事会,负责项目的批准和减排量的签发;

DOE:指定经营实体,EB&COP/MOP指定和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实施项目的审定与核查;

PP:项目参与方(业主);

CER:经核证的减排量,可以用于碳交易。

由图1可知,CDM项目的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定阶段。

(1) 在项目开始实施前,业主需要准备一份项目设计文件(其中包括项目的设计情况、预计的减排量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上报国家发改委、与减排量买家签订协议等。(由于该阶段的工作较为复杂,一般业主会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协助完成)。

(2) 将项目资料提交给DOE进行审定,DOE将通过文件及现场审定,对项目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则作出判定,并出具审定报告。

(3) DOE将业主的项目设计文件和审定报告提交给EB进行最终的评审,如果EB认为该项目符合要求,则会批准项目注册。

项目注册之后(或申请注册的同时),业主实施项目建设,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将产生减排量,进入第二阶段。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能够获得减排量的时间分为7年或10年。而相隔多长时间申请一次核查则由业主自己决定。

第二阶段:核查阶段。

(1) 业主需要准备一份监测报告(其中包括项目实施的情况、实际达成的减排量等),一般情况也是由专业的咨询机构协助完成。

(2) 将监测报告提交给DOE进行核查,DOE将通过文件及现场核查,判定项目是否按照审定时提供的项目设计文件进行建设并已完成,并核实项目实际产生的减排量是否真实和准确,并出具核查报告。

(3) DOE将业主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报告提交给EB进行最终的评审,如果EB认为该项目符合要求、减排量真实准确,则会批准减排量的签发。

(4) 买家将根据EB签发的减排量和购买协议,将援助资金汇给业主。

6 硅酸盐行业未来碳交易展望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虽然过去一年全世界对于京都议定书是否能够延续第二期都较为悲观,但可喜的是在德班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上,经过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也就是说,国际性的碳交易将会持续运作下去。

虽然国际的碳交易机制成功得以延续,但是发达国家对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进行CO2减排的态度依然消极,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可以预见,未来国际碳交易的规则将更加详细、条件会更加苛刻、审核也会更加严格。要在中国成功实施CDM项目,特别是在硅酸盐行业实施CDM项目,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那作为中国的硅酸盐行业是否还有其他途径来实施碳交易项目呢?最有可能的答案将是国内的碳交易市场。

据来自德班的最新消息,参加德班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官员表示,随着中国“十二五”期间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有望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所谓碳排放交易系统,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减排量基础上将排放权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易市场。

事实上,中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国内的碳交易模式。主要包括,项目交易规则的建立、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地区或行业碳排放基础的研究、碳排放指标的设置以及试点与推广的路线图等等。

目前相关的政策、规则都在制定中,有部分已经到了征求意见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在国内肯定将形成一整套的碳交易机制与规则,碳指标体系以及配套的碳交易市场,如图2所示。

根据目前国外的成熟经验,很可能会采取指标分配的形式来完成碳减排的任务。也就是说,将碳排放的指标(或者是减排指标)分配给各个地区,地区再根据自己的分配计划分配给各企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等手段,完成自己的减排指标。如果企业减排的效果好,能够超额完成,那超出的部分可以拿到碳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同样,如果企业自身无法完成减排的指标,也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中买回相应的减排量指标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因此,对于企业未来在碳交易中将成为何种角色,是买家还是卖家,将从碳交易中受益还是付出更多的资金,这一切都与碳排放指标有直接的关系。指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如何开展碳减排的工作,广东省“十二五”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日用陶瓷生产行业的能耗下降的潜力是最大的,而水泥行业的最小。由于能耗与碳排放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未来制定碳减排指标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参照能耗情况,作为日用陶瓷生产行业的碳减排指标就可能比水泥行业高。是否指标高就一定意味着将成为碳交易中的买方,而需要拿出资金去购买减排量以完成减排任务呢?这也是不一定的,由于减排潜力大,如果相关减排工作开展有效,也很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减排量从而在碳交易中获益。

7 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碳交易格局

首先,作为行业来说,由于目前各行业都尚未建立碳排放的目标指标体系,对于本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也不清楚,而仅仅采用能耗来估计碳排放是不全面的,是有一定的偏差的。所以,首先应该对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真正了解实际的碳排放水平,找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合理地估计减排潜力。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碳指标的制定工作,提供行业数据,合理地确定目标指标,既让企业承担一定的减排任务,又不加重企业的负担,可持续地进行发展。

其次,作为企业自身来说,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了解自身和行业内标杆企业的碳排放水平,找出差距,确定改进方向,采用相应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企业在低碳方面能够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先进水平,那在今后的碳交易体系中就很可能成为卖家,从中获得收益。

8 如何了解行业或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水平

目前,已经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可以对企业、项目或者产品进行碳排放水平的核查。如:ISO 14064:2006由三部分组成的标准,其中包括一套温室气体的计算和验证准则。该标准规定了国际上最佳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和验证排放量数值,确保1t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ISO14064可以用于企业或者项目的碳排放水平核查。PAS 2050:2008、ISO 14067用来计算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所产生的碳排放。PAS 2050已经由英国标准协会在2008年,目前被全球企业广泛用来评价其商品或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ISO14067国际标准也将于近期。

9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