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202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进行,人们对环境也更加关注,由于环境空气污染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和空气质量被划分了几个等级,但往往这些等级让人们觉得有所不同,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空气监测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一些需要改善的建议,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环境改善的需要。
2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发展概况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对环境空气监测展开了工作,监测设备主要以城市自己配备为主,而我国的环境空气监测项目、技术和方法大多数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技术,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采用了统一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在我国的各个主要城市建立起环境监测站,收集本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90年代后,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站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随着我国对环境认识意识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目前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评价和反应空气质量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空气污染指数(API),这种方法是将常规监测到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简单地转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从而进行等级划分,来判断空气的污染程度,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等被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项目中。我国目前对空气质量的好坏分为几个等级。
4存在的问题
4.1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不完善
在“十一五”计划中,我国有113个城市被列为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城市,这足以说明我国很多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标,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由于各地方部门对城市保护环境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其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完善,使得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在各个区县设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并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列为重点解决问题,积极推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新标准,努力完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我国对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没有形成全面对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从而很难分析一些污染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区域性空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由于对环境空气监测的资金投入得较少,监测仪器也相对缺乏,没有展开对人体影响较大和污染物严重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没有开展对相关工作的研究,而国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展开了对一氧化碳和臭氧项目的监测,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4.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气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已经出现,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污染类型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汽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污染,而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的评估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空气质量污染的状况,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知情权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新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5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分析可知,我国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而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空气质量标准,本文对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5.1我国空气质量要按功能区进行分类
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而目前很多地方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特定的工业区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些区域大多数成为了居住区、商业区、公共绿地区等,这些特定工业区的污染源一是通过改造升级,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二是企业进行搬迁,远离了城区,然而这些地区已经不再适用三级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要按照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进行分类。
5.2不断修订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分级制度
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分级不再对应于功能区的分类,而要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级,比如一些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等,应该执行统一的浓度限值。增加PM2.5项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可以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大力发展PM2.5项目,使城市环境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以后,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大力发展对PM2.5、CO等项目的监测工作,预计在2016年全国各城市都将推行此项目,使环境达到国家的标准。
5.3完善空气污染指数的表述方式
由于国内外对空气污染指数处于“50-100”的描述差别很大,因此,综合来说,国外给公众提供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信息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我国环境空气监测体系要更加注意,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要使用大众能够听懂的语言来提醒市民要以预防为主,提高市民的忧患意识,用更加亲切的语言来表述空气污染指数,从而能够使市民对环境更加重视。
5.4完善空气污染指数计算时所包含的污染物种类
我国在公布空气污染指数或者是进行空气污染指数预报时,往往只是计算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空气污染指数,虽然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已经包括一氧化碳和臭氧的浓度限值,但这些并不是常规监测考核指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并没有把这两项放入空气污染指数中计算,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把这两项纳入了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中,在这一方面,我国还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增加对空气污染指数计算时所包含的污染物种类。
5.5完善空气污染指数对公众制度
目前我国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公布大多都是计算一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而在发达国家,大多数都已经实行了每小时对公众公布空气污染指数的政策,而每小时公布空气污染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空气污染指数变化,从而使得空气污染指数能够更加真实客观,也便于公众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因此,我国全国范围内所有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应该统一联网,及时进行公布,从而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公布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6结语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对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改变以往对环境空气监测质控的思想,从监测的开始到报告的每个环境都要进行监控,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选择恰当的公式对其进行正确地计算,并且进行必要的统计和检验,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及时性,这样人们才能更加重视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监测的质量越来越高,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方,王瑞斌,李钢.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6).
篇2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的经济价值已经引起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将环境质量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并将其作为制定和评价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例如,美国政府已经将空气质量的货币价值列入国会预算(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1994);中国也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在相关建设项目的论证和评价过程中严格评估环境变化的经济价值。
尽管治理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在现实操作中,其重要性又往往被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质量这种“商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属于公共品,虽然其质量的改善对于改进居民的福利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市场,其经济价值难以表现。正是这种估价上的困难,使决策者往往对环境质量的重要性给以低估和轻视(Kolstad,2000;Kneese,2011)。因此,为了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环境政策,就必须积极探索合理的环境估价方法,建立科学的环境政策成本—收益评价体系。
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和居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质量对居民福利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对其质量进行估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并积累了不少较为成熟的方法。相比之下,国内的同类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运用青岛市2008年商品住房交易登记数据,通过“特征价格法”,对青岛市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评价。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数据及相关背景介绍;第四部分是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第五部分是估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空气质量、住房价格和公共环境治理融资的案例分析;最后是结论部分。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对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议题之一。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已经发现房产价值和空气质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建议将这种联系应用于环境政策评价(Ridker和Henning,1967)。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Rosen(1974)提出“特征价格法”后,关于空气质量对房产价格影响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①根据“特征价格法”,事实上,房价是人们对住房具有一系列特征的边际意愿支付(Marginal Willing to Pay, MWTP)的总和,通过回归分析就能还原各种特征的MWTP。沿着这一思路,Bender等(1980)、Smith(1978)、Freeman(1974、1982、1993)、Palmquist(1982、1983、1991)和Brucato等(1990)用美国、欧洲等地的房地产市场数据,就空气质量对房屋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对于这些早期的文献,Smith和Huang(1995)做了一个很好的综述。值得一提的是,Smith和Huang在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综述比较的同时,还对以上文献中的模型设定作了比较。通过Monte Carlo模拟发现,在不同估计方程设定形式下都能较好拟合数据的前提下,线性估计方程得到的系数最能准确刻画“特征价格模型”中的MWTP。
最近10年来,随着环境问题重要性的上升,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估的文献开始大量增加。从研究方法上看,最近的文献主要有三方面的突破:第一是空间计量技术的使用。传统的“特征价格模型”往往忽略房屋价格在空间上的相关性,造成估计结果的偏误。针对这一问题,空间计量的创始人之一Anselin及其合作者(Kim等,2003;Anselin和Lozano-Gracia,2009)将空间误差修正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等新方法引入分析,从而提升了估计的精确程度。第二是将迁移等行为引入分析,将“特征价格法”和离散选择模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例如,Bayer等(2006)通过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发现如果迁移需要成本,那么用“特征价格法”估计的人们对清洁空气的MWTP将被严重低估。根据他们的研究,在考虑迁移成本后,得到的MWTP将是用传统估计方法所得结果的3倍左右。第三是将“特征价格法”同“生活满意观点”等主观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人们对清洁空气的MWTP。根据Luechinger(2009)的研究,用“特征价格法”估计得到的MWTP仅为用“生活满意观点”估计所得数值的1/10左右,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特征价格法”的估计值仅仅是人们对空气质量MWTP的一个下界(lower bound)。
当然,除了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外,还有大量文献在传统的框架内对空气质量的估价进行了探索。Chay和Greenstone(2005)利用工具变量法对美国空气质量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当然,这类研究从本质上并没有突破“特征价格法”的框架。在表1中,我们对近期的部分重要文献进行了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空气质量估价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建立在“平均”意义上。但在现实中,购买不同价位住房的居民对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了解不同居民在MWTP上的差异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现实政策的制定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在考虑对房产征税以进行环境治理融资时,这是个关键问题)。
在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用“特征价格法”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例如郝前进和陈杰(2007)用该方法研究了交通可达性对上海房价的影响;谷一桢和郑思齐(2009)用该方法考察了北京13号地铁的修建对于周边房价的影响;冯皓和陆铭(2010)用该方法探讨了择校行为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尹海伟等(2009)利用“特征价格法”测算了上海绿地面积对房价的影响。利用“特征价格法”对空气质量进行估价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相关文献的空白。
三 相关背景和数据介绍
本文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青岛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276.25万人(面积1159平方公里),下辖5市(县级)485.3万人。②青岛是山东省重要的旅游和工业城市,也是全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青岛市GDP总量为4436.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贡献高达40%。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在全市经济中的 重要性逐步提高。根据《青岛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房地产投资占青岛GDP的比例为10.2%,高于全国平均的8.4%,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6.5%,略低于全国平均的6.8%。
为配合房地产业的发展,青岛积极打造宜居城市,鼓励和吸引全国各地居民在青岛购房置业。③在吸引居民尤其是外地居民购房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一直是青岛的独特优势,这使得包括空气质量在内的环境因素在决定当地房价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突出环境优势,青岛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治污减排投入资金高达3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81%。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青岛市启动了空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搭建了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平台。同时,在城市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青岛空气质量,以2008年为例,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基于良好的城市环境,青岛被认为是全国最理想的居住城市之一。④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3个数据库。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来自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商品住房交易数据库。数据库提供了2008年青岛市一手商品住房的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住房位置(具体到小区经纬度)、建筑结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和交易价格等。在经过数据有效性甄别后,共有8264个观测值,约等于当年一手商品住房交易总量的1/4。
第二个数据来源是Google地图。虽然上述数据库已经提供了商品住房位置的详细信息,但并没有住房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为弥补这一点,我们根据资料提供的房屋地址和经纬度,通过Google地图搜集和整理了目标房屋到市中心(以“五四广场”为代表)的距离,及其与最近的商场、医院、公园、中学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数据来源是青岛政务网提供的《空气质量状况日报》。⑤该报告从1999年开始,每天青岛市所属区县的空气污染指数、质量级别以及首要污染物。⑥这些观测数值分别来自青岛全市13个观测点,由于我们拥有关于小区的精确位置信息,因此可以得到各小区和所有观测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此基础上,仿照Luechinger(2009)的方法,本文用“逆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计算了各小区之间的空气污染指数。具体来说,假设某小区距离观测点m的距离为,且观测点m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则认为该小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⑦
表2 给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四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一)“特征价格法”模型
我们主要采用“特征价格法”对清洁空气的价格进行估计。按照Rosen(1974)的研究,住房的价格事实上是购房者对其所具备的各类特征的支付。根据以上思想,考虑如下模型:
Smith和Huang(1995)通过Monte Carlo模拟发现,在不同估计方程设定形式下都能较好拟合数据的前提下,线性估计方程得到的系数更能准确刻画“特征价格模型”中的MWTP,因此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主要关注线性模型的估计结果,而将其他形式的估计结果作为参照。
(二)稳健性检验策略
1.基于商品住房小区层面的平均数据回归。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一手商品住房交易数据,因此,估计结果容易受本年度交易楼盘位置的限制。例如在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中,李沧区一手商品住房交易量明显多于其他各区(市),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单套住房的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可能导致估计结果有偏。
为检验前面的结论是否可靠,我们将以小区为单位,考察空气质量对于小区平均住房价格的影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样本观测值将大大减少,并且不能再考察住房个体特征对价格的影响,这是一种巨大的信息损失。同时,由于观测值减少,也可能导致估计结果不显著。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小区层面的回归将只被用作参考。
2.引入空间因素。在之前的估计模型中,我们假设随机误差项ε服从正则假定,这保证了用OLS估计的结果具有优良的性质。而在现实中,一般的正则假设并不容易得到保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误差之间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Kim等(2003)指出,在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房产价格估计时,人们往往忽略了房产价格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他们建议用空间计量方法去重新考察上述问题。
为了考察我们在上一节中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我们也将在小区层面上,采用上述两种空间计量模型对我们的模型进行重新估计。⑨具体来说,我们将估计如下两种空间模型:
(1)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在空间滞后模型中,假定某小区住房均价与其邻近小区的住房均价存在相关性,于是,有如下模型设定:
P=α+pWP+βAP+Zδ+Nη+ε (5)
这里,p是空间自相关系数,W是空间权重矩阵,它刻画在空间上住房价格的相关情况。AP是小区所在区域的空气污染程度向量,Z表示小区特征,N表示邻近小区的特征。
(2)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在空间误差模型中,并不直接假设彼此邻近的房屋之间价格存在相关性,而是假设随机误差项ε存在空间自回归形式。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下模型:
P=α+βAP+Zδ+ε (6)
ε=λWε+u
这里,λ是空间自回归系数,u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项。
在权重矩阵设定方面,我们假设在空间上彼此相距2公里以内的房屋是“相邻”的。用表示空间权重矩阵W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并且:
应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在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下,重新考察空气质量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关于模型的具体估计过程,受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Lesage(1998)。需要指出的是,当运用空间滞后模型估计得系数β和ρ后,购房者的MWTP为:,而利用空间误差模型估计得到的MWTP在形式上和一般线性模型相同。
(3)利用2007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上述估计使用2008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这样的估计策略可能受到质疑。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购房是一项长期决策行为,最终影响其购买行为决策的可能不是当年的空气污染程度,而是基于他们对之前空气污染状况的认识。
为考察这种可能的滞后效果,我们将用2007年空气污染指数代替2008年的指数作为解释变量,重新考察购房者的MWTP,以此来检验之前结论的 可靠性。
(4)“浮尘层”和“清洁层”的回归。有关研究表明,空气中飘浮的灰尘通常集中于距离地面30~40米处,大约相当于房屋8~12层的位置。而在更高或更低的楼层,空气中含有的灰尘较少。据此,如果空气质量确实对住房价格有影响,那么对处于8~12层的住宅,这种影响程度将较大;而对于13层及以上的住宅,应当没有显著影响。为检验这一结论,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楼层位置的住房价格对空气质量的敏感程度进行回归分析。
(三)分位数回归
无论是应用一般回归策略,还是应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的都是空气质量对于整个住房市场的平均影响。而事实上,由于住房市场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空气质量对不同价位的住房影响将不尽相同。这种异质性对于制定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这种影响往往被忽略了。为考虑这种影响,我们将用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进行分析。
根据Koenker和Hallock(2004)的文献,考察空气质量对价格处于分位数т上的住房影响,我们处理如下优化问题:
具体地,假设MWTP=g(P),而住房价格p服从分布F(p),对于某个在边际上降低1个空气污染指数的环境治理项目,Q(p)是在价格为p的条件下房屋的交易数量,那么理论上可以从住房购买者筹集到公共环境治理的资金为:
依据上述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评估相关公共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融资等问题。
五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特征价格法”估计结果
我们利用不同的方程设定形式,对青岛市2008年住房价格进行了估计,结果见表3。从回归结果看,无论在哪一种方程设定形式下,住房价格均与大部分公共设施间的距离以及距离市中心的路程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区位在住房价格中的重要作用。在住房单元个体特征方面,房屋所处楼层、房屋总面积等与住房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厅室数量等特征指标与住房价格呈负相关关系。⑩另外,从总体上看,青岛市中心城区住房价格远高于行政辖区内的郊区市(县)。
对于本文所关心的空气质量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本线性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购房者对空气质量改善的MWTP值为99.785元/每平方米,即他们愿意为空气污染降低1个指数而对每平方米住房多支付99.785元。我们的样本显示,2008年青岛市商品住房均价为5739 元/每平方米,按此计算,购买者对空气质量改善的MWTP占整个住房价格的1.74%。进一步,我们可以计算出住房价格对空气质量的偏弹性。容易计算得到,在平均住房价格和平均空气质量处,该弹性值为1.356。也就是说,空气污染指数每下降1%,住房的单位价格(元/每平方米)就会上升1.356%。
由表3可以发现,在不同方程设定形式下,估计得到的MWTP值有所不同。仅考虑平均住房价格和平均空气质量时的情况,用带二次项的线性模型估计出的MWTP值最大,为113.096元/每平方米,占住房价格的1.97%;即使用半对数模型估计得到的MWTP最小估值也是68.868元/每平方米,占住房价格的1.20%。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用不同模型设定估计得到的MWTP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差别并不大。而且,从数据拟合程度看,各模型得到的调整后的R[2]值都比较大,说明拟合效果良好。在上述讨论前提下,根据Smith和Huang(1995)的研究结论,我们比较相信线性模型的估计结果。
与Anselint和Lozano-Gracia(2009)、Kim等(2003)等研究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青岛居民对空气质量改进的MWTP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尽管选用的指标不同(已有研究一般选用S0[,2]浓度、悬浮颗粒浓度等指标,而本文选用的是空气污染指数这个加总指标),和国外研究结论的直接对比较为困难,但从比例上看,本文计算的MWTP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同类研究的结论。这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空气质量在青岛房地产价格的决定中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然,如果购房者在青岛购置住房的主要动因是享受其优良的环境,那么根据Luechinger(2009)的研究,这个估计值或许仍然较为保守。
(二)稳健性检验
表4给出了各种稳健性检验结果,前两列分别给出的是基于小区层面的加总数据进行的线性和半对数模型的估计。容易发现,尽管样本观测值减少导致估计结果显著性有所下降,但从估计系数符号看,结论与基于个体层面的估计结果基本类似。在MWTP估值上,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为71.736元/每平方米,而用半对数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为57.390元/每平方米。从数值上看,后者要小一些,但差别并不大。
表4的第3、4列分别给出了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显然,在估计系数符号上,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仍然和之前的结论一致。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后,MWTP数值有所上升,更接近之前用个体层面数据估计的结果。受计算量所限,我们没有用个体层面的数据进行空间计量估计。但如果用空间模型估计能提高MWTP值,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之前的估计结果还是相对保守的。
表4第5、6两列给出了用2007年空气污染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容易看到,以此为依据得到的MWTP估值和用2008年空气污染指数得到的结果吻合程度相当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之前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表4最后两列分别检验了处于“浮尘层”和“清洁层”的楼层价格对于空气质量的敏感程度。第7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处于“浮尘层”楼层的MWTP为-170.505元/每平方米,其值远高于平均水平,这符合我们先前的预期。根据第8列回归结果,空气质量对处于“清洁层”的住房楼层也有显著影响(但数值较小),这和我们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般均衡效应”,即空气质量通过影响该区域的整体价格,进而也对“清洁层”价格产生了作用。
图1 商品住房成交价格和相应的空气质量MWTP值之间的关系
(三)分位数回归结果
表5给出了5个分位数上的估计结果。通过估计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如下事实:随着住房交易价格上升,购房者的MWTP值也在不断上升,并且MWTP占住房价格的比例也在上升,这说明不同消费能力的购房者对于空气质量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购买高价位住房的消费者对空气质量的评价也高:在10%分位数上,购房者的MWTP值仅为30.055元/每平方米(约占该价位房屋价格的0.91%),而在90%分位数上,对应的数值为233.770(约占该价位房屋价 格的2.85%),后者是前者的7.78倍。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价位住房购买者的不同动机:对于低价位住房的购买者,买方的动机主要是居住,对周边空气质量不会太敏感,他们往往不太愿意为改进空气质量而支付太高的价格;而高价房的购买者在选购住房时更注重房屋的舒适性,因此对周边空气质量有较强的敏感性,对改进空气质量的MWTP也较高。根据这个结论,如果治理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高价房购买者。如果通过对房产征税来为改进空气质量融资,那么合理的税制设计应当随房价累进。
为进一步了解商品住房成交价格和相应的空气质量MWTP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图1中给出了各分位数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商品住房成交价格和对空气质量的MWTP值之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通过OLS用一个二次模型去拟合这一关系,(11)可以得到MWTP值和住房价格之间的经验关系:
(调整后的=0.966,括号中为标准误)
不难发现,调整后的R[2]值相当高,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也说明MWTP值和住房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明显。
六 空气质量、住房价格和公共环境治理融资
清洁空气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居民,居民直接和便于识别的受益方式是住房。清洁空气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为此,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投资项目常常因为无法识别受益人而变得异常困难。上一节中,我们估计了青岛住房购买者对于空气质量改进的边际意愿支付,从而为空气质量改进项目融资识别受益人和度量受益大小提供了便利,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际意义。
第一,利用这一测算工具,我们可以对空气污染治理政策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2007年青岛市(含下属郊区、县、市)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66.57,2008年这一指数为66.18,下降了0.39。按照我们估计的MWTP值,平均而言购房者愿意为空气质量改进在住房交易价格上多支付38.916元/每平方米(99.785元/每平方米×0.39)。2008年青岛市一手商品住房成交总量约为340万平方米。以此简单推算,仅此一项,2007-2008年青岛市空气质量改善产生的经济价值约为1.3亿元。(12)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考虑的仅是一手商品住房的交易数据,如果我们参照以上方法,考虑因空气质量改进带来的存量住房的“潜在升值”,那么空气质量改进的价值增值要大很多。假设青岛市2008年存量住房是一手商品住房成交量的5倍,那么空气质量改善对存量住房带来的“潜在升值”约为6.5亿元,加上一手商品住房,一共是7.8亿。该数额比2008年青岛市用于“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的总支出还要多。
另外,根据Luechinger(2009)、Bayer等(2006)等文献的结论,用“特征价格法”估计的空气质量价值仅仅是一个下界,因此有理由认为治理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实际经济受益还要高于以上估算。
第二,分位数回归结果可以为相关公共环境治理项目融资提供可能的参考。目前,以青岛为代表的一批沿海旅游城市正在积极打造宜居城市,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是当务之急。不过,空气治理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来源是各地政府面临的现实困难。一项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是,对新建商品住房课征环境治理税,具体课征额度可根据目标城市MWTP值和住房价格间的经验关系征收。我们认为,利用这样的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环保投入资金不足及其来源问题。
仍以青岛为例,该市主要空气污染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13)这两类污染主要是由燃煤引起的。为治理这类污染,2008年青岛市总计投入1.66亿元进行锅炉改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投入3亿元左右的资金进一步加强锅炉改造,另用1亿元左右资金加强城市的洒水抑尘,将空气污染降低1个指数是完全可能的,由此需要的总投入约为4亿元。假设2008年商品住房交易价格分布和本文使用样本一致,根据式(9)、(10)做简单外推,如果这项工作顺利完成,理论上仅在住房市场上就可以募集4.6亿元的资金。政策实践中,政府可以根据房价,采用一个略低于式(10)计算出的数值征收环境税,一方面用于增加环境改造投入,另一方面提升购房者总体福利,实属一举两得。当然,如果要开征环境税,其中还会涉及不少政策问题和技术细节。如究竟是应该对住户征税还是对开发商征税?税收应当采取怎样的形式收取?这些将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七 总结与展望
本文利用青岛市2008年一手商品住房交易的微观数据,通过“特征价格法”估计了购房者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意愿支付,发现了清洁空气的价值,并且“资本化”在住房价格之中。估计结果表明,平均而言,购房者愿意为降低1个指数的空气污染而为每平方米住房支付99.785元,该数值约占同期住房平均价格的1.74%。为确保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为刻画消费者的差异性,描述他们对清洁空气支付意愿的不同,我们还引入分位数回归得到了各分位数住房价格对应的MWTP值,并据此估计出住房价格和MWTP之间的经验关系。
清洁空气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其估价是一大难题。本文利用商品住房交易价格,估计出清洁空气的价格,为今后类似公共物品定价问题提供了范例。更为重要的是,清洁空气价值的发现,为区域性空气污染治理融资提供了依据。在已有的政策实践中,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治理资金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公共财政预算资金;二是从高污染企业收取的治污费。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用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空气污染治理并不十分合理,部分居民缴纳的税收没有获得相称的回报。从居民住房地理分布来看,高收入家庭一般居住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区域,为此应当支付更多的治理费用。相反,低收入家庭一般居住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域,相应地承担较少治理费用。可见,住房价格将不同空气质量受益者区别开来,为整体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可能。当然,相关政策的应用路径及其可行性还有待探索,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司及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除了“特征价格法”外,基于问卷调查的“条件估价法”(Conditional 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有时也被用于对空气质量价值的评估。但受客观性和成本的 限制,其使用不如“特征价格法”广泛。
②青岛市中心城区包括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黄岛和城阳七区,下辖即墨、胶州、胶南、平度和莱西5市(县级)。
③在我们的样本中,2008年,持有非青岛身份证的购房者约占全部购房者数量的45%。尽管身份证上标示的籍贯和现有户籍地点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别,但这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非青岛户籍居民已经成为青岛商品住房购买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在“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全国最佳退休城市”等评选中,青岛多次上榜,而“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气候”等成为青岛上榜的重要理由。
⑤qingdao.gov.cn/n172/n191855/n192041/index.html。
⑥空气污染指数是考察地区空气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中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在编制污染指数时,先按照公式分别计算几种污染物的浓度指数,然后将几个指数中的最大值作为空气污染指数。当污染指数在50或50以下时,不报告首要污染指数。2001年前,只报告市区空气质量。
⑦值得说明的是,Anselin和Lozano-Gracia(2009)指出,当空间插值的方法选择不同时,会对插值结论产生影响。所幸的是,与他们的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集中在一个更为狭小的地域,这使得插值方法不同带来的误差被大大减少。
⑧为方便起见,以下我们将在不发生混淆的情况下,把“购买者对空气污染程度下降的MWTP”简称为“购买者的MWTP”。
⑨如果以单套住房为单位进行估计,就需要处理十分庞大的权重矩阵。这种计算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目前设备所允许的范围,故在此没有进行。
⑩厅室数量与住房价格呈负相关关系似乎不符合直觉。这可能是由于厅室数量和房屋面积之间高度正相关,因此其效果被房屋面积的作用吸收了。事实上,如果在回归方程中去掉房屋面积这一解释变量,那么厅室数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将是正的。
(11)这事实上是用样本中的部分数据及生成数据构造一个“生成回归”(generated regression)。分位数回归是M估计的一种,根据Wooldridge(2002)第11章中关于“生成回归”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分位数回归的数据用于后一阶段的回归,并得到商品住房交易价格对MWTP作用的一致估计量。
篇3
2013年3月27日,天气:阴,时间:9:30a.m,北京空气质量指数:240,重度污染。
北京市环保局大院东侧的技术交流室内,围坐着从微博上征集的10余位市民、市机关单位环保人士及28家在京媒体,投影仪前,两位来自美国的环保专家正在讲述美国加州洛杉矶烟雾事件以来,空气质量的治理历程。
治理空气污染 美国也曾走过弯路
空气污染不仅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曾是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灰蒙蒙的一页。美国就曾经历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战之后,美国的工业及交通业迅猛发展,化石能源消耗量激增,但并没有相应的环境法规来管控,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中就有两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当时的美国。其中,1952年12月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洛杉矶市4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
由于饱受光化学烟雾的困扰,洛杉矶市可以说是全美空气治理的先行者。来自美国的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前执行官凯瑟琳女士介绍说,“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们就针对家庭壁炉烟囱及后院垃圾焚烧炉采取了整治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伊始,当地部门以为元凶是一家化工厂,但当化工厂关闭后,问题依然存在。后来有研究发现,其实机动车和燃油才是最大的污染源,于是我们又着手加强对移动源的管理。60年代,美国国会批准通过诞生第一部空气清洁法案,环保部门也开始制定国家机动车相关标准,但从实际效果看也不明显,因为这一时期的重点主要是集中于研究,而不是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民众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了,2000万美国市民上街游行。迫使美国修改空气清洁法案,成立环保署,设定空气质量标准以及达标的时间节点,这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最大的一次游行。凯瑟琳认为,美国的政府和学者、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都很高。“在空气质量的改善过程中,尤其需要民众的支持,美国70年代后的每一年在改善大气的斗争中,都得到民众很大的支持。”
美国有一套权职分明的环保机构,包括国家环保署、50个州立环保机构及地方环保机构。国家环保署负责制定控制标准和时间节点,对移动源和跨州间事务进行管理;州立环保机构负责制定州内计划方案,包括技术上的研究,控制油品、消耗品等;地方环保机构则主要负责对地方的相关许可证的发放,控制工业源等。
凯瑟琳说:“在加州有35个地方环保机构,员工1000人左右,还有2000人分布在地方环保机构。我们从制定标准到模拟实验,到削减多少污染排放,有一个完整的机构流程图,从70年代就开始使用,此后每隔3―5年就进行一次调整改善,使空气能一直保持在清洁的范围之内。”
PM2.5成为新的头号公敌
几十年的空气治理经验,使美国的臭氧和二氧化硫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世界面前,那就是细颗粒物PM2.5。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较早开始研究PM2.5的国家,当时的一些研究就表明细粒子是可以致命的,它能进入身体、血液,对肺部、心脏产生炎症,带来严重危害,因此他们开始将PM2.5规定为考量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凯瑟琳介绍,在加州因为PM2.5引发的死亡率是臭氧引起的死亡率的十倍,旋即,PM2.5开始取代臭氧成为加州乃至全美的主要治理物。尽管当时的民众包括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都不能相信微小的细粒子能夺去人的生命,但现在,医生在写死亡报告时也开始把环境因素纳入进去。
在加州,PM2.5大多是由柴油车排放出来的,针对这一污染源,所有柴油车都被建议安装颗粒物捕集器,这一装置能有效过滤掉尾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凯瑟琳还希望今后中国也能尽快加入颗粒物捕集器这种机制。
除了安装捕集器、对氮氧化物的吸附装置及一些先进的软件,加州还致力于提高油品的质量,普及更加低挥发性、低毒性、低芳香物的汽油,减少苯的排放,在车体的引擎设计方面也作出很大改进,不仅减少排放,也减少烧油。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对排放造成污染的行为严惩不贷,据凯瑟琳介绍,处罚金额在25万―100万美元,但实际可能只有1万―7.5万美元的罚金。“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由于采用最佳实用技术,即将污染物控制到达标范围内最严格的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加州的汽油机动车、柴油机动车的净化能力已经分别提高到99%和98%以上,从1987年到2007年,20年间PM2.5的排放也显著降低,目前只有中部峡谷地带相对值加高,加州的蓝天数也越来越多。
空气污染极端事件应急方案
“来两瓶啤酒,冰的。”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空气质量资深专家克瑞斯・詹姆斯先生用仅会的几句不太流利的中文开场,引来一阵笑声。但他所介绍的内容却并不轻松――“空气污染极端事件应急方案”。克瑞斯解释说,重污染天气发生的前提条件有三:一是静止的大气,包括平稳和微风状态;二是盆地或山地环绕的地形;三是大量的工业污染源以及机动车汇聚在一起。
“空气污染极端事件应急方案”有着详尽的内容。首先,基于空气环境数据、地区区域气候和光化学分析列出每个污染物的触发级别或阶段,研究每个污染阶段上升至更高污染级别所具有的条件。其次,采取行动,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大型工业源或商业企业必须提交极端事件应急计划,得到评审通过。最后,要确保准确地监测,这就要求基于一个或多个监测点观察到的数据和浓度峰值。
一旦发生空气污染极端事件,美国就会启动三级预警机制。第一级别,对公众、学校和医院的预警,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出行;第二级别,采取一部分强制行动,禁止户外活动;第三级别,禁令、暂行工业生产和室内室外活动。
克瑞斯说,早期对公众的预警十分重要,一定要在污染级别上升前提前预警敏感人群,当空气环境标准修改之后还要及时调整每一阶段的污染级别。“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在做什么。”
空气治理之路非常困难
“最开始我们以为是家庭的后院焚烧,后来认为是工业企业,最后又发现车辆运输、交通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现在看来,空气污染问题相当复杂,不是单一污染源就能承担所有责任,需要全面地对空气进行治理。美国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减少了70%”凯瑟琳说。
对于公众来说,自身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克瑞斯说,“在美国,公众参与是治理空气污染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我和我妻子居住的海边城市,许多市民都自发参加这样的活动,在购买消费品的时候尽量购买本地产品,因为如果是远洋运输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
克瑞斯认为,美国经过近60年的努力,环境空气质量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大气中的硫污染和烟尘污染基本得到解决,PM2.5的含量也显著下降。但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未来的治理之路并不易。
北京治理 PM2.5还有很长路要走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空气质量资深专家克瑞斯・詹姆斯认为,重污染天气发生的三个前提条件北京都具备。不同于加州多是来自太平洋的风,北京的上风向是河北、内蒙古等地,都存在工业源,因此中国的极端污染事件往往是区域级的,大范围同时出现,所以“空气污染极端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方案》规定中还包括特殊情况下暂停建筑工地施工,禁止工业生产和机动车驾驶等。根据新标准,北京市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新增了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同时用空气质量指数AQI代替了空气污染指数API。
克瑞斯建议北京应该根据这一基准来制定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他还强调,各监测点的数据透明十分重要,要利用各监测点数据来评估极端事件有效性,因为准确的空气治理成效不在人体感受或者法规,而在于对大气的监测,由此来判断空气品质,然后根据报告再回过头来改进计划。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分析变化规律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腹地,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近年来,随着敦化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日益增大,城市人口逐年密集,各类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导致尾气污染加剧,大气污染从构成到防治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气污染防治已成为敦化市一项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年(2006~2010)环境空气质量年度对比分析
(一) 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2006~2010年敦化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统计表分析,全市三个监测点位的五年各项污染物年均值均没超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三项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二氧化硫年均值从2006年的0.028 mg/m3下降到2010年的0.025 mg/m3;二氧化氮从2006年的0.028 mg/m3下降到2010年的0.026 mg/m3,可吸入颗粒物从2006年的0.098 mg/m3下降到2010年的0.095 mg/m3。
根据各年度采暖期与非采暖各污染物浓度数据变化来看,采暖期各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采暖期,市区两监测点位(国税局、进修学校)的污染程度要高于江东地区,呈现出市区人口密集区污染程度在采暖期明显增高的环境空气污染特点,可吸入颗粒物在2006年度采暖期的0.106 mg/m3下降到2010年的0.093 mg/m3,说明敦化市在空气污染防治效果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变化趋势详见折线图。
(二) 污染物综合指数及构成变化情况分析
通过对敦化市2006~2010年大气污染综合指数比较结果可知,5年来敦化城镇综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6年较2010年下降了0.130,详见表1-2-1。
表1-2-12006-2010年敦化市大气污染物构成统计表
从大气污染物构成变化情况来看,2006-2010年大气污染物构成不相同,但可吸入颗粒物仍为各年度的主要污染物,2006-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负荷比保持平稳,在2010年出现五年来负荷比增大,由43.6%增加到47.1%,主要原因一部分供热取暖锅炉老化,设备有等更新,另外敦化市机动车辆由2006年的27226辆增到2010年的50037辆,因此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有所加剧。
二、分析结论
(一)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敦化市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冬季采暖期各污染物浓度值高于非采暖期各污染物浓度值。在空间上,市区两处环境空气监测点污染物浓度高于江东监测点位,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成为本市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的特征污染类型,呈现出市区人口密集区污染程度在采暖期明显增高的环境空气污染特点。
通过对敦化市2006~2010年大气污染综合指数比较结果可知,5年来敦化市城镇综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6年较2010年下降了0.130。
从大气污染物构成变化情况得出结论,2006-2010年大气污染物构成不相同,但可吸入颗粒物仍为各年度的主要污染物,2006-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负荷比保持平稳,在2010年出现五年来负荷比增大,由43.6%增加到47.1%。
敦化市上述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供热取暖锅炉老化,设备有等更新,部分小型洗浴锅炉的烟尘排放也为敦化市环境空气污染做了很大“贡献”,几处存在于市区的全年生产企业及医疗机构生产性锅炉烟尘,也是导致市区非取暖期可吸入颗粒物难以下降的原因所在。另外敦化市机动车辆由2006年的27226辆增到2010年的50037多辆,因此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有所加剧。
(二) 环境空气污染原因分析
除上述社会因素外,气象条件起到很大的作用。敦化市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采暖期与采暖期几乎各半,因此采暖期长为这一地区的空气污染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敦化市市区所处地形为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大气稳定度多以中性和偏稳定度情况出现,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通过对这一地区逆温发生频率统计分析,无论是非采暖期还是采暖期,该地区的逆温出现频率较高,非采暖期为75%,采暖期为80%,导致市区污染在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污染特点,因而控制人为空气污染源成为影响敦化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
三、大气污染防治建议
根据对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五年评价结果,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非常接近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年平均的标准值,因而控制此项污染物的产生量是确保敦化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根据敦化市污染源分布情况,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严控燃煤污染,实行集中供热,推进脱硫、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控制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
2、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取缔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对违规“小炭窑”等大气污染源依法予以,强化环境源头治理力度。
3、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开展餐饮行业专项治理和检查,加强对经营性小煤炉、露天烧烤等行为的执法检查,治理低空污染。
4、深化扬尘污染治理,对市区内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堆放推行仓化、棚化储存;对建筑工地采取渣土车加盖遮篷等多项措施,禁止道路遗撒。
5、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严格在用车排放监管,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6、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扩大城乡绿化面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改造城区土路,提高城区硬覆盖率和绿化面积。
7、广泛利用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篇5
PM2.5无处不在
空气污染超标时,即使身处室内也不能有效避免PM2.5污染。在外界环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交通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较大:由于运动时的肺活量是安静时的10-16倍,在天气重度污染时进行户外运动,受PM2.5污染的影响尤其严重;同样,主要在室内活动的人,生活方式不同,受PM2.5污染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吸烟、做饭、清扫等活动对空气中PM2.5值会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室内污染重于室外。
到底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呢?
由于不能被鼻孔、喉咙所阻挡,PM2.5能通过呼吸系统被吸入,沉积到肺泡,甚至被肺直接吸收,造成肺部及全身性炎症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研究表明,PM2.5日平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就增加0.97%,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的几率更高,为1.22%,心肺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分别升高6%和8%。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会对发育期的儿童肺功能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患肺癌的风险比清洁城市的人高10%-15%。
不同人群如何防护
PM2.5危害如此之大,该如何防护呢?
老人在室内时间较多,要格外注意清洁卫生,习惯用笤帚扫地的老人不妨改用吸尘器,地毯、抹布、沙发套等及时清洗;煎、炒等传统的烹饪方法易产生大量油烟,污染室内空气,建议在家做饭多用蒸、煮等方式。
毛绒玩具表面灰尘、细菌较多,尽量少给孩子玩或常清洗;让孩子的活动远离污染严重的交通干道;临街住的,避免在交通高峰期开窗通风。
空气污染严重时,上班族尽量不骑自行车、电动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上下班时交通污染最严重,要做好个人防护,外出佩戴N95型口罩,有条件的办公室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
一早一晚PM2.5较多,户外锻炼最好避开这些时段,外出前最好先关注当天的空气质量情况,污染严重时尽量在室内锻炼:户外运动尽量远离交通干线,选择公园、绿地。
所有人群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都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在家居环境中,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开窗通风,比如中午室外污染有所缓解时。切不可全天关闭门窗,否则室内污染可能会更严重,一般每天要保持室内通风约半小时。
空气净化器真的能去除PM2.5吗?
雾霾天气时,由于室外空气污染加重,室内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采用空气净化器有助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但能否净化PM2.5,目前还未进行专门研究。
篇6
摘要:
建议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方案(2016-2017年)》,重点解决煤炭散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难点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全国城市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为进一步强化各种措施,削减及周边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促进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力争到2017年使的PM2.5年均浓度降低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制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方案
建议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方案(2016-2017年)》,重点解决煤炭散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难点问题;创新机制,结合供给侧改革,通过经济杠杆减少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优化交通系统,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京津冀区域合作,通过区域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和应对,有效降低极端不利气象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是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等更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
在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及来源解析的基础之上,建议政府在每年初制定《重污染排放企业错峰生产方案》,建立高污染企业错峰生产企业名录,明确名录企业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生产规模,强化运行监管,有效减少采暖季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促使错峰生产常态化。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对采暖季的气象特征进行中长期预测与动态预判,如预判未来两天采暖季气象条件不利大气污染扩散,或者AQI大于151(中度污染)时,市政府提前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扩大错峰生产企业范围,直至AQI回落到中度污染水平以下。
三是推进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平原地区平房散煤的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对农村地区电网进行扩容改造、加装智能峰谷电表,鼓励农户使用电采暖设备,并对煤改电的村民给以一定线路改造、电采暖设备购置和电价补贴,逐步实现农村地区采暖清洁化;调整农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市政天然气管网入村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用气财政补贴,减少薪柴秸秆、煤炭等非清洁能源消耗;在推进燃煤锅炉和农村取暖清洁能源改造的同时,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脱硝,确保燃气锅炉稳定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水平。
四是加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面源防控力度
篇7
教学分析
《还我清新空气》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呼吸》的第三课。本册教材所侧重的探究能力目标是“事实与证据”,第一单元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需要事实与证据,以及体验怎样获得事实与证据;第二单元训练目标是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本课是学习了《我们在呼吸》《有趣的呼吸器官》之后的第三个主题探究活动。为了顺利地完成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在由“扶”到“放”再“反思”的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得事实与证据的方法,本课组织了“收集空气微粒”“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周围的空气干净吗”“空气的污染物去哪里了”“我为‘还我清新空气’献计策”等活动。通过讨论、观察、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证据,了解空气受到污染的现状,激发他们为改善空气的质量而行动的社会责任心,并为改善空气质量出谋划策,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事实与证据”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空气微粒”“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等活动,了解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能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呈现证据。
2.通过反思证据,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3.意识到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重要性,愿意用所学到的知识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
教学准备
卡纸、双面胶、剪刀、图片、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谈话:(出示一张森林图片)同学们,你们去过树木密集的公园吗?感觉那里的空气怎样?
谈话:当我们在家里、在学校或走在马路上,感觉周围的空气与森林中的空气一样吗?平常周围的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不一样,平常空气中有很多灰尘、被污染了……)
追问:你有证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不同地方的空气,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养成说话要有根据的习惯。
二、收集证据
谈话:为了更好地证明周围的空气与森林中的空气不一样,下面我们来进行“收集空气微粒”和“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两个活动。
1.收集空气微粒
(1)交流怎样收集空气微粒
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收集空气微粒的做法,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确定收集空气微粒的最有效做法。如:
确定收集空气微粒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时间:1~7天均可。(各班根据两个课时的间隔时间确定收集几天。)
地点:学校操场、教室窗台、家里阳台或小区车场进出口等。(由学生根据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确定1—2个地点收集。)
方法:在一张卡纸上粘两条等长双面胶带,一条撕去纸带,另一条不撕去纸带,然后放在选定的地点收集。
(2)尝试模拟收集空气微粒
先引导学生做好带两条等长双面胶带的卡纸,把每个小组的一半卡纸放在教室的窗台,一半卡纸放在学校操场,师生共同评价模拟收集空气微粒的好做法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如:
好做法:选择的地点比较容易收集到空气微粒;方便观察……
不足:卡纸没被固定,容易被风吹掉;有的放在操场人走动比较多的地方,影响收集效果……
(3)确定自行收集空气微粒的方案
由每个同学确定自己的收集地点,并将带两条等长双面胶带的卡纸放在相应地点,注意观察,并保护好自己的证据。
设计意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薄弱,探究活动稍微有点难度就会畏惧不前,所以设计了“怎样收集——模拟收集——自行收集”的教学过程,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并能有效地收集空气微粒。
2.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
(1)交流怎样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
首先由学生充分交流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内容,如废气成分、尾气排放量、各种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尾气危害与防治等。让学生自己选择1—2个内容进行,可以个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然后让学生说说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做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确定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最有效做法。如:
时间:1~7天均可。(各班根据两个课时的间隔时间确定调查几天。)
地点:小区停车场、小区车场进出口岗亭、汽车4S店、环保部门和网络等。(由学生根据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确定1—2个地点调查。)
方法:
A.到小区停车场选择一辆汽车,把汽车排气管的管口擦试干净,过一段时间再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误会。)
B.到小区车场岗亭调查小区进出车辆数量。
C.到汽车4S店、环保部门调查采访。
D.上网查阅
(2)确定自行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方案
让学生自己选择1~2个内容进行个人或分组调查,可以利用文字、表格、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数据,提醒学生注意保留原始数据。
设计意图:对“如何调查”的充分讨论,使学生对自行调查做好了准备,也为收集有效证据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调查中,能进一步认识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由此助推环保出行。
三、呈现证据
谈话:同学们,你们收集到“空气微粒”和“汽车尾气的影响”的证据了吗?这些证据告诉了你什么秘密?
1.呈现收集的空气微粒
先让学生撕去双面胶的纸带,与没有覆盖纸带的双面胶对比,然后将收集到的空气微粒放在桌面,由组长负责介绍,组员到其他小组参观收集空气微粒的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空气微粒对我们周围空气的影响。老师选择一些对比比较明显的空气微粒的证据粘贴在黑版上。
2.呈现“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结果
先由各个调查小组汇报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将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归纳总结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老师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结果粘贴在黑版上,充分印证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呈现日常生活中的证据
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进行广泛交流,如周一回学校课桌有不少灰尘;刚装修好的房子有刺鼻的气味;经过堆放比较久的垃圾堆能闻到令人恶心的气味……
4.引导学生归纳出:我们周围的空气被污染了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自己收集到的空气微粒和调查汽车尾气的影响的证据,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空气被污染的情况,再呈现日常生活中空气被污染的各方面证据,使他们进一步真切又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空气被污染了。
四、反思证据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周围的空气被污染了,而被污染的空气不是我们需要的,那么,空气的污染物在哪里?
1.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交流空气的污染物在哪里。
2.结合书本上的插图,就学生没有想到的方面进行启发,使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空气的污染物在哪里。
3.再增加一些图片、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或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被污染的危害。
设计意图:先挖掘学生已有的认识,再结合教材的图示启发,然后通过图片、新闻报道、调查报告、视频等进一步引导,由此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污染空气的危害,激发学生拥有清新空气的欲望。
五、我为“还我清新空气”献计策
谈话:同学们,了解了空气被污染的危害后,你希望拥有怎样的空气?下面,我们就来为“还我清新空气”献计策。
1.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选择一些有创意的计策粘贴在黑版上。
2.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家里、小区、其他地方等减少空气污染的好方法,同时相互提出改进建议,让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更适用。
3.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表格,建议他们将所献计策放在学校、小区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还我清新空气”的好方法,再通过全班交流,在补充、完善方法的同时,强化学生拥有清新空气的意识。最后建议学生将所献计策在学校、小区分享,既为“拥有清新空气”尽一份力,也促使学生从我做起。
六、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科学自助餐——呼吸卫生与健康》,让自己更健康。
篇8
关键词:列车空气品质;主观评价;客观评价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列车的空气品质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但是列车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十分复杂,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确定列车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空调旅客列车空气品质的研究成果以及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并阐述了我国现有的评价标准及其不足之处,希望能为室内空气品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室内空气品质
室内空气品质(Indoor Air Quality)是描述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的概念,它是指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空气指标的综合效应。
研究、评价空调旅客列车内空气品质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车内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空气品质的影响,为制定列车内的空气品质评价标准提供依据;(2)找出污染源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关系,为现行铁路空调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卫生防疫和控制污染提供依据。同时,便于展开车内污染的预测工作;(3)总结国内外的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为空气品质评价系统提供参考。
1.1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自研究初期经历了许多变化。其定义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IAQ重视度和研究深度的不断提高。最初人们把室内空气品质几乎完全等价为一系列污染物浓度的指标。近年来,ASHRAE标准62-1989R【1】中首次提出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和感觉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其中,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定义为:空调房间中大部分住居住者(超过80%的人员)没有对居住空间里的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引起显著健康风险的浓度值。这种定义涵盖了客观指标和人的主观感受两方面,比较科学和全面。本文以下提到的空气品质均指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1.2 影响列车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分析
列车车厢内主要污染物有:、、、甲醛、臭气、悬浮颗粒、微生物、负离子、VOCs等。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且对空气品质的影响程度难以评价,影响列车内空气品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员。在客运高峰期,列车超员现象严重,人员密度过大,列车空气质量恶化,同时旅客因出汗、吸烟、产生排泄物等,产生大量异味气体,浓度增高,加上旅客携带行李中的灰尘、细菌会散发到空气中,均导致IAQ下降。
(2)新风。新风的质量是评价空气品质的一项基本指标,它直接关系到车内空气品质的好坏。新风量不足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室外空气质量不断变化,大气中的NOx、SO2、CO等有害物会由新风直接带入车厢,降低室内空气品质。
(3)空调系统。赫尔辛基大学对空气处理机和空调系统作了认真的试验测定,结果指出:几乎所有组成构件都是污染源和臭味源,恶化结果最严重的是过滤器。同时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如果送回风气流组织不好,就可能使室内局部的空气得不到很好的循环,形成死角,使空气品质变差。
(4)装修材料。试验表明,车内装饰材料对空气的污染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一方面是由于绝大部分装饰材料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另一方面还因为装饰材料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营养源。
1.3 空气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列车内空气品质的标准。现阶段实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有:
(1)《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GB9673-1996):此标准规定了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飞机客舱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噪声、照度等标准值及其卫生要求,适用于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飞机客舱等场所;
(2)《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GB/T17729-1999):此标准规定了长途客车车厢内空气主要成分的质量要求,适用于各类营运长途客车,其他客车可参照执行。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此标准设立了19项检测指标,涵盖了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大类,并第一次将嗅觉作为室内空气评价的指标。这表明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越来越注重人体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的结合。
以上标准在评价IAQ时不能全面反映空气质量,有待进一步的修订。丁力行【2】等人根据国内外室内环境品质研究的最新成果,首次引入了环境品质线的新概念,并结合空调列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车内空气参数的一个建议性标准。
2 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
目前IAQ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是确定一系列评价指标,直接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来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CFD数值模拟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人体模型方法、综合指数法。下面将对已有的客观评价方法作以介绍并阐述其适用性。
2.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室内空气品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室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中,此法注意了分级差异中连续的模糊性,有效地减小评价标准边界模糊和监测误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问题,且能够综合性质极不相同的因素。但是这种方法需建立各因素对每一级别的隶属函数,过程繁琐。且复合过程的基本运算规则是取最小值和取最大值,强调了权值的作用,丢失的信息较多,突出了严重污染物的影响,忽视了各种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2.2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求解方程和给出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室内各个位置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从而分析评价通风换气效率、热舒适和污染物排除效率等。这种方法周期短、费用低、能够预先进行但要求输入参数多,计算量太大,不适于模拟复杂系统和预测长期浓度分布趋势和人员暴露水平,并且对使用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高。
2.3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形状越相似,则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该方法简单、直观,它可综合得出该室内空气品质数据序列与极限指标数据序列的接近程度,同时,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提供的丰富信息,不仅可确定样本的级别,而且能反映处于同一级别样本之间空气品质的差异。因此,关联度可作为室内空气品质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但是没有与人体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感受相联系,不够全面。
2.4人体模型方法
人体模型方法是通过模拟人与环境接触途径的呼吸系统,并用一些仪器对人体所感知、所呼吸的空气品质进行综合评价[3] 。这种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对人体热模型的要求相当高,相应的机械、检测、控制系统极度复杂,使得研究成本大大增加。
2.5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根据一天中污染物测量的平均值来评价室内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能够反映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于室内空气的综合效应。但此方法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评价指标来全面、公正地反映室内空气品质的动态,还要求这些作为评价指标的污染物长期存在、稳定、容易测到,且测试成本低廉。
每一种客观评价方法都有其不同的评价机理,因此适用范围不同,在运用时,需要将实际条件和操作对象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评价方法。
3 主观评价
评价室内空气质量不单单是一个能否达标的问题,而是能否让人感到舒适满意。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受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环境的感受不一致,因此,主观评价对于IAQ评价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观评价法主要有感官法、分贝法等。
3.1感官法
1988年,丹麦的P.O.Fanger教授针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极低并且成分复杂等特点提出采用olf(污染源强度)和decipol(空气品质感知值)作为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的指标。该方法定义为:一个标准人的污染物散发量作为污染源强度单位,称为1 olf,其他污染源也可用它来定量。在10 L/s未污染空气通风的前提下,一个标准人引起的空气污染定义为1?decipol,即olf是污染源强度的单位,而decipol是空气污染程度的单位。
感官法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亦即是嗅觉器官来评判IAQ。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方便,无需专业仪器测量,很容易实现。但由于不同的人其嗅觉灵敏度是存在差异的,如何考虑这种差异对评判结果的影响,是应用感官法时需注意的地方。此外,室内空气中有些污染物无异味,无刺激性,是无法用感官法进行评价的,而这也正是感官法先天不足之处,必须依靠客观评价进行。
3.2 分贝法
捷克布拉格技术大学Jokl提出采用decibel概念来评价室内空气质量[4]。分贝是声音强度单位,同样也可用于对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中异味强度和感觉的评价。Jokl用一种新的db单位来衡量室内CO2、TVOC浓度改变所引起的人体感觉的变化。
基于同样原理,同济大学的沈晋明教授[5]也提出了对数评价指标,得出CO2、HCHO的浓度和评价指标值之间的对数函数。并通过一次函数反映出评价指标和主观不满意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对数评价指标对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分级。
另外,刘向龙[6]采用依据科学制定的主观评价标准格式对列车车厢内空气品质进行了描述,并对铁路空调列车内的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列车IAQ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空调列车IAQ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风量不足以及旅客的环境意识欠缺。
4 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法将模糊的空气品质概念进行了量化处理。客观评价得出的具体数据有利于人们更加可靠地评判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使得人们能更加合理的给出相关空气品质控制策略。主观评价法虽然充分考虑了人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感受,但主观感受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室内的装修情况,受访人员的身体状况等,这些都会干扰室内空气品质的评判结果。因此,无论是客观评价还是主观评价,都不能全面的反映室内空气品质。只有结合主观评价的直接性和客观评价的可靠性,形成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和个人背景资料调研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方法不仅运用人体的感觉器官作为评价工具,而且还要求利用专业仪器对室内空气污染物进行检测,能克服单一的主观或客观评价的局限,从而全面正确的反映室内空气状况。同济大学沈晋明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建立了室内空气品质分级标准与方法。但其适用性有待检验。总的来看,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5 结论
列车空气品质同室外大气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空气品质是人、列车与大气环境三者达到和谐一致的结果。因此,良好的乘车环境既需要好的空气调节设备和系统,又需要广大乘客的共同努力。
(1)需进一步研究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各污染物的扩散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以从污染源头控制污染物,降低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2)需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选用哪些污染物作为代表性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如何控制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目前尚无统一、完善的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应依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1]ASHRAE Standard 62-1989,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Atlanta,1989.
[2]丁力行,包劲松,陈宁.基于室内环境品质的空调列车车内空气参数标准研究[J].制冷学报,2001(2):45~50.
[3]A MELIKOV,J KACZMARCZYK,L.CYGAN.Indoor air quality assessment by a“breathing”thermal manikin,air distribution in rooms[A].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2002,1:101-106.
[4]M V Jold.New units for indoor air quality:decicarbdiox and dee1tvoe[J].Int.J.Biometeorol.Building Sciences(Technical University of Prague),1998,42:93~111.
[5]沈晋明.我国目前室内空气品质改善的对策与措施[J].暖通空调,2002,32(2):34-37.
篇9
国家去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另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也开始对细颗粒物与臭氧等空气污染物进行项目监测,可见在更新空气质量标准和加强监测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只是制定标准和进行监测,并不足以消除阴霾,现在更迫切的任务是根据《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所定下的目标,全面行动起来,对空气污染源头加强治理工作。
根据国家环境统计年报,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工业排放量占了186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852.4万吨,工业排放量占了1465.6万吨。另外,全国工业粉 尘排放量达到448.7万吨。在工业各行业中,火电、钢铁、水泥、陶瓷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均居前列,这些行业是治理污染、升级技术的重点对象,必须严格按照《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进行改造,尽快实现相关行业的减排目标,并在总体上实现在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0%、工业氨氮排放量削减15%,以及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15%的目标。
在具体执行上,应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控制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规模,从而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另外,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淘汰小火电2000万千瓦、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4200万吨等。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特别小心,防止高污染企业在没有解决排放问题的情况下,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其它地区转移,将污染问题带到内陆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有效控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必须依赖客观、公正和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据了解,2012年6月至10月期间,环境保护部对全国501家环评机构“资质、人员、质量”情况进行了现场抽查。抽查发现,部分机构存在环评质量审核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管理不符合要求、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等问题。不仅如此,据报有的环评机构甚至在进行环评工作的过程中,伪造公众意见调查表。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民众对目前环评制度的信心。我们必须总结现行环评制度的实施经验,特别要加强对环评机构的考核审查,并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监察。另外,根据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机构可直接向项目建设者承揽环评业务,结果易受利益驱使,难以确保环评报告客观、公正和专业。我们认为应改变这种做法,规定项目建设者必须向环保部门提交环评需求,由环保部门公开招标、批出环评合约,杜绝项目建设者和环评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除了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的全国总体减排目标和工农业减排目标,我们认为沿海发达地区因为产业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较严重,同时其经济实力较高,因此在产业转型和减少排放方面,应承担更大责任。我们特别建议,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制定更进取的区域性减排目标,对这些区域内的不同工业行业,也应该制定更进取的减排目标。作为一项制度保障,我们同时建议,将有关的减排目标作为考核当地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
在防治空气污染工作中,区域联防是一个重要策略。如果没有区域性合作,任何措施都可能事倍功半。因此,香港和广东省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改善珠三角空气质素。我们认为双方可以推动以“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为概念的规划合作,共同制定未来十年的空气污染治理计划,以及减排目标等。
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我们建议大力推动集体客运网络建设,并在主要城市实施以铁路为主、公交汽车为辅的集体客运规划。另外,应尽快颁布和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的国家标准,以减少城市车辆排放的污染。我国北方城市冬天取暖基本以燃煤为主,是入冬之后阴霾天气形成的一个原因,故应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尽快将燃煤供暖改造为燃气供暖,或开发其它环保能源进行供暖。
篇10
一个月内两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在北京这座城市的治霾进程中,2015年12月注定要留下浓重的一笔。
12月7日18时,北京市应急办消息,于12月8日7时至12月10日12时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这是北京首次启动红色预警,即级别最高的空气重污染预警。
根据2015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依据空气质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空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空气重污染预警由轻到重分为蓝(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1天)、黄(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2天)、橙(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红(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4个级别,空气质量指数在200以上为空气重污染。
前述规定明确,启动红色预警后,北京全市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公车整体停驶80%、地铁加开班次、建议中小学停课、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业……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红色预警考验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政策落实的执行力,以及多部门及周边省市联动的有效性等应急管理能力。北京又是如何应对这道综合考题的?
由橙警到红警
近年来,北京屡遭雾霾肆虐,仅2014年,共启动18次空气重污染应急预警,共30天,其中蓝色预警11次11天、黄色预警5次10天、橙色预警两次9天,但一直未启动最高级别红色预警。
当时间进入2015年,雾霾依旧困扰着在这座城市生活着的每一个人。
11月末,北方多地出现大范围雾霾,北京遭遇雾霾围城。11月27日晚间,环保部空气质量预报,称未来四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现重度雾霾,建议空气重污染期间,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和室外作业时间。同时,建议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小汽车上路行驶。
11月30日,《新京报》报道称,当日18时,京西南区域点PM2.5小时浓度达到945微克/立方米,17时该站小时浓度更是达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区域点18时也达到了897微克/立方米。而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开数据,截至当日下午4点,北京城区内多地AQI(空气质量指数)爆表,西直门、奥体中心、东四环、南三环等地AQI达500。
在此期间,北京了2015年首个霾橙色预警。
那几天的北京,对很多生活其间的人而言,心情和天气一样压抑――北京城笼罩在雾霾中,天空泛黑,能见度低。行走在外,空气中有呛鼻气味,人们大多戴着口罩匆匆而行。
12月1日入夜后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当日24时橙色预警解除。由“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到污染结束持续106个小时。据多家媒报道,环保部门表示,此轮污染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空气污染”。
但这才是刚刚开始,几天之后,北京再次遭遇雾霾。
12月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新一轮空气重污染。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会上表示,大气环境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各部门要检查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切实采取有效有力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实,自觉接受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打赢未来的空气重污染应对遭遇战。
为应对此次雾霾,北京市应急办于12月5日17时提前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指令,规定12月7日(周一)0时至12月9日(周三)24时全市实施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措施。
两天之后,即12月7日,雾霾预警从橙色升为红色。
为何从橙警升为红警?
据悉,12月5日17时,北京市提前橙色预警后,北京市环保监测部门会同北京市气象部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以及河北、天津环境监测部门等,密切跟踪污染进程演变,每日加密会商研判,滚动分析预测。7日,根据对未来三天空气质量形势分析研判,预测本次重污染过程将持续到10日中午,10日午后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这种情况下,原来预测9日晚间可转好的污染天气,又延至10日午后方可转好。从7日0时起至10日中午,污染一共84个小时,已超过72小时(3天),符合红色预警启动条件。
有民众表示,本次红色预警从到启动只有13个小时,为什么没有提前24小时?
北京市环保局回应称,按照2015年3月北京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红色预警由北京市应急办提前24小时组织。而本次红色预警不是直接从无预警状态启动,而是在橙色预警基础上升级,此前的橙色预警已经由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前24小时组织,12月5日17时橙色预警时,比启动时间提前了31个小时,符合预案规定。
另外,亦有民众心存疑问,11月末那次让一些地方空气污染“爆表”的“最为严重雾霾”,北京为何只启动橙色预警,而12月7日,却启动了更为严格的红色预警?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2015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对预警等级启动的条件做了改动,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去除了污染程度,只考虑持续时间。按照预案,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以上才“红色预警”,而上次重污染过程还没达到红色预警条件。
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方网站上的说明亦表示,上次重污染由11月27日开始,27日和28日两天是重污染状态,但29日至30日因为弱冷空气影响,有一段明显的改善过程。后来事实也证明,29日下午至30日凌晨,全市PM2.5浓度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虽然后期重污染持续至12月1日,但出现了中断,所以达不到持续72小时以上重污染的情况,不满足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
但张大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确有仍需完善之处。比如预测明天可能空气质量相对好转,但是今天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是否能够启动更高级别的预警?他认为,预案确实缺少这方面的考量和划分。今后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及时调整。
不难看出,红色预警的启动,需严格的监测、分析与研判,牵一发而动全身。
周边联动,全民应战
雾霾红色预警,包括强制性应急与建议性应急两大类措施。
某种程度而言,应急措施的具体执行情况,直接决定红色预警成效。在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开的那次专题部署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就表示,各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各项措施,切实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组成市级联合督查组,明察暗访,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曝光。
面对此次红色预警,北京市各部门具体分工如下:交通委负责及时组织公共交通运输保障,负责落实部分重型车辆停驶等措施;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要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停驶公务车辆及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和本市公务用车停驶的监管执法工作,加大对部分重型车辆违反规定上路行驶的检查执法力度,并通过北京交通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及时向公众告知空气重污染期间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全市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业;市经济信息化委要按照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名单,实施停产限产措施;市环保局要加大对固定和移动污染物排放源的执法检查;市城管执法局要加大对道路遗撒、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有媒体表示,北京是以最严格执法,应对重污染。
事实亦如此。各部门协作之下,2100家企业停限产,3500多个建设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业,8184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基本停驶。
在诸多红色预警应急措施中,与大多数普通民众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一项。如何在限行情况下,保证市民顺利出行?为此,北京市交通委启动了一级应急运输保障预案――地面公交增加2.1万至2.5万运营车次,安排备班运力不少于150辆;轨道交通方面,增加临客客车应对客流增加,加开临列不少于备班运力的10%,同时在地铁外部加强引导,视客流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疏导、限流等措施。
除北京各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外,为应对雾霾,12月6日至9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启动了环境执法联动机制,这是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建立以来首次正式启动三地环境执法联动工作,区域内电力、钢铁、冶金、焦化、水泥等行业高架源为主要检查对象。
早在2012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洪峰曾表示,北京空气中“有24.5%不是北京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天津和河北来的,天津现在烧煤近7000万吨,河北烧煤2亿吨。”彼时洪峰就指出,应该建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机构。次年10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下称“京津冀协作小组”)正式成立,涵盖了北京等六省(市)和环保部等七部委,确定了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除此次区域联合执法,如何建立重污染应急长效机制,也是“京津冀协作小组”一直考虑的问题。
2015年11月1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作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京津冀核心区域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及应急联动工作方案(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京津冀核心区域的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市或将率先试点开展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和应急联动,当预测上述6市中至少有4个城市,空气质量未来连续4天及以上持续达到5级(含)以上重污染水平时,6市将共同提前启动实施各自的最高一级应急减排措施,以遏制区域空气中污染物的累积速度。
对雾霾而言,区域性联防联控虽是长期且复杂工程,但无论此次区域联动执法,还是建立重污染应急长效机制,无疑都表明,抗击雾霾不再是一城、一省各自为战,而成为跨区域的联合战役。
“红警”成绩单
随着持续三天的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正式解除,人们关心的是,前期橙色和随后的红色预警减排措施,最终成绩如何。
12月9日,环保部组织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十几家单位相关专家召开会议,探讨此次红色预警的成效及后续措施等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程水源表示,从数据上看,在北京市采取预警措施之后,污染物平均减排比例是30%左右,若没有采取这些措施,PM2.5浓度将会比现在升高10%左右。另外,他提出,对PM2.5的监测也表明,与机动车排放相关的硝酸盐含量的增长态势亦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则表示,通过用动态源解析技术对此次重污染过程各个阶段的污染来源进行评估发现,12月7日夜间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贡献较前日明显增大,扬尘源及工业源贡献上升。红色预警后,受12月7日夜间机动车用量减少及12月8日上午应急措施的影响,机动车贡献较12月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说明应急减排措施对于降低机动车源贡献作用明显。
12月10日,北京市环保局此次空气重污染预警措施初步效果评估。据其介绍,6日下午,污染浓度开始上升,7日至9日维持重污染程度,10日8时开始污染物浓度出现明显下降,至10日中午空气质量基本全面达到优良水平。8日至9日浓度整体波动在200至300微克/立方米之间,积累速度减缓,没出现明显快速爬升,污染过程的峰值浓度比预计的偏低。根据初步测算结果,减排措施将日平均污染水平由严重污染压低至重度污染水平。
环保局同时表示,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措施,极大减少了高峰时段的怠速排放,而机动车直接排放水平的降低,减少了向PM2.5的二次转化,对抑制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起到积极作用。据西直门北大街交通站的车流量观测结果,8日学院路地区车流量比前日下降7%至13%,全天平均车速提升近8%,尤其在早高峰时段,车速提升近1倍,减少了高峰时段的怠速排放,对空气污染“削峰”作用明显。
对普通公众而言,或许并不切实清楚这些具体数字。他们只是在雾霾散去时,望着由灰黄变成湛蓝的天空,深吸一口气,朝天空举起手机,按下拍照键。
这一次不全靠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参与到红色预警拉响后的反霾之战。因为没有全体市民的参与配合,特别是相关涉事人员的积极响应,红色预警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2月10日红色预警解除后,发出了《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感谢红色预警期间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应急减排,为有效遏制空气重污染恶化作出重大贡献。
当然,红色预警亦如一次大考,对个人、企业、政府均如此。据统计,红警首日共查处违反单双号限行3690起,另查处黄标车违法4起,货车违法1943起。另外,仍有企业顶风排污,新华社就评论表示,防治雾霾还要更加注重日常督察执法。
在政府层面而言,面对这道考题,每一项应急措施,都考验着协调机制是否完备。比如,尽管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第一时间发出短信,向用户提示红色预警相关措施,但仍有不少民众表示不知情。另外,关于中小学停课,很多家长呼吁,能否让中小学放假和单位放假结合实行,才不至于出现“孩子无人看管”等问题。
何时彻底告别雾霾?
然而,红色预警解除后,北京的蓝天并没有长久停驻。
12月18日清晨,北京再度拉响重污染红色预警――12月19日7时至12月22日24时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应急措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此时,距史上首个红色预警仅11天。
北京市环保局应急管理处处长王斌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启动红色预警,并不代表空气质量逐步变差,而是因为红色预警启动门槛比往年大幅降低。
前述新修订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空气五级重度污染持续3天以上时,就可启动红色预警,而旧版应急预案中关于红色预警的规定为,未来持续3天出现六级严重污染。这表示,如今红色预警的门槛,相当于旧版预案的橙色或黄色标准。
王斌同时表示,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重污染天为45天,截至12月18日,2015年重污染天为35天;今年前10个月,北京PM2.5累计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31天。重污染天数实为比去年同期减少。
即便数据如此,半个月连发两次重污染红色预警,很多公众仍会疑虑,北京空气究竟有多差?
不可否认,大气污染给政府带来巨大挑战。它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亦是外交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3年6月中旬通过并公布了10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简称“大气十条”。而北京市政府继投资额超过万亿元的《2013-2017年空气清洁行动计划》后,又于2013年10月宣布了最新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其中包括部分工业企业停工停产,以及机动车停驶等应急措施。
这些举措无疑表明政府大气治理的决心。但最终结果如何?
11月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北京市环保局曾联合《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历程1998-2013》(以下简称《治理历程》)报告,对1998-2013年这15年北京的治霾历程进行了评估。
《治理历程》指出,1998年以来,北京连续实施多个阶段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已经能够稳定达到现行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4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NO2和PM10的年均浓度也已接近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40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但是,PM10和PM2.5要达到中国国家标准限值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评估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治理措施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环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健鹏看来,对政府治污减排工作需进行理性分析。陈健鹏具体解释,我国当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是超大规模人口数量、较高人口密度、快速工业化进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高强度使用化肥、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来源既有烟尘、粉尘、扬尘等一次颗粒物,也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
陈健鹏表示,考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大气重金属等六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可以发现随着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总体上这些污染物排放总量呈增长的态势。比如,燃煤支撑了我国钢铁、电力工业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污染。另外,大气中氨的主要来源是化肥使用和畜禽养殖。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总产出,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并不受管制,其使用量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1269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5839万吨。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积极防治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项目指标向好。” 陈健鹏表示,如1997至2012年之间,113个重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平均浓度从145下降到83微克/立方米, 下降了约40%。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从20世纪90年代的10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2年37微克/立方米。
然而,为何在常规污染物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雾霾天气反而频发?陈健鹏表示,此前其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曾做出一项课题研究报告,指出尽管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2006年、2012年以来处于下降态势,但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仍处于上升态势,叠加起来,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处于历史高位。而根据分析测算,未来5到10年,即“十三五”时期,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叠加总量会达到峰值,而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点”也将全面到来,即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将由上升转为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拐点到来,并不简单意味着污染恶化的终点。”陈健鹏说,那很可能是环境质量状态进入下降通道、最为复杂的时期。“我们需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污染物排放尽快跨越环境拐点。而拐点之后,污染物总量实现大幅消减,进而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则仍是一个长期过程。根据我们初步测算,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平消减50%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才能显著改善。” 陈健鹏表示,借用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高世楫所长的话,当前大气污染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如果从积极一面来看,也可以大致判断当前至202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的关键时期。在污染物排放见顶、实现大幅度削减之后,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显著或是根本性改变。”
陈健鹏同时表示,当前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将是治污减排工作的主线。要推进这一过程,一是要完善环境监管体制,进而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二是完善污染物减排的政策体系;三是推动环境司法专门化制度的发展,使环境污染事件可以进入司法程序,使环境监管与司法制度可以做到有效衔接。
关于何时可以彻底告别雾霾,在12月12日召开的“首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表示,到2020年,只有珠三角地区有希望达到现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尤其是PM2.5达到要求,长三角地区希望能达到目前珠三角的水平;而全国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有望达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水平。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才有望达标,全国大多数地级以上的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
在郝吉明看来,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达标,意味着各种大气污染物都要大幅削减。初步估算,要实现达标,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减59%,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减71%,PM2.5的一次排放比2012年消减70%,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比2012年大概消减45%。
郝吉明同样强调,当前污染物减排已进入深水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过前一段的消减,容易消减的已经做了,要进一步消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能是一个攻坚期。”
对于如何真正告别空气污染,各方专家亦有自己看法。
在“清洁空气大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表示,地方政府应科学编制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报环保部备案,并向全社会公开。根据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王金南将全国城市分为空气质量已经达标的领跑城市、空气质量实现达标的达标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恶化城市。在王金南看来,对于已达标城市,地方政府应该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不恶化,并进一步改善;对于临近达标城市,地方政府应承诺在“十三五”末实现基本达标;对于污染较重的城市,地方政府必须尽快编制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确定最终达标期限。另外,限期达标时间表确定出之后,必须经当地人大备案批准,向公众公布,以此把环境质量负责制真正落实。
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马骏看来,雾霾问题是中国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公路交通为主的运输结构造成的。实现PM2.5减排必须使用经济手段,以改变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的激励机制,促进结构调整。
2015年12月22日晚,北京市宣布解除红色预警。但是相邻的天津市在一天后宣布启动启动重污染天气1级(红色)应急响应,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道路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管理措施。根据环保部22日会商研判的结果,23日至25日,重污染过程将自北向南逐步减轻。在北京空气质量逐渐好转时,京津冀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仍以重度及以上污染为主,污染最严重地区将出现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郑州一线,首要污染物PM2.5达到或超过300微克/立方米。
因此,这不是北京一座城市在战斗,京津冀在同一片天空下,面临着同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