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理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1

一、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学习的字面形,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胆的设想、大胆的实验,体会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职中 数学 多媒体 教学

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抽象性。然而,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已经产生了害怕的心理,随之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所以,如何将数学由抽象变形象、由静态变动态,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变乐学,成了每位职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中数学课程一方面要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起到“工具课”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当今技术设备中的应用和管理上的作用。所以,职中数学的培养目标不可能在理论上做过高的要求,但需要了解并且会运用知识的基本原理。

职业中学学生毕业后,一是继续深造、读高职学院,二是就业。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学习资源能够全球共享,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让想考高职学院的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让毕业后就业的职中学生有一个能够继续学习的机会,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可以终身学习。所以中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职中数学重视学生对于公式、定理、性质的应用,但绝不是完全放弃理论,而是要让必需的理论知识以通俗、直观、浅显的形态出现,体现出一种既适当的放弃严谨性又保持了科学性,既降低了理论性又不完全放弃理论的课程理念,这使得职中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大多是黑板加粉笔,对课本中的内容边讲解边板书而完成。但这种简陋的教学方式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来书写板书,减少了课堂的信息量,减少了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表现力差。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就能迅速地从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也不是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图形、图像、幻灯、投影、录像等画面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它可以使图片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渠道,促进主动学习

网络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导航者。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

三、多媒体教学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发现新知

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数学成绩更差,而且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还有厌学情绪。但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声音和图像的共同作用下,很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分辨问题实质,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就可以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

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他们还是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能够借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模拟数学图形,从而将知识点具体地展现出来。

函数是职中数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在讲到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制图功能来进行函数演示。在课前将几何图形制作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等性质。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

篇3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H-O-S理论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与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特别地,斯蒂德曼强调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论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图主义的价格决定方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资料投入系数,劳动投入系数,分配率。由于一国生产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是由生产技术、分配关系(表现为利润率、利息率和工资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而影响分配关系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这样,处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就自然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思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李嘉图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为代表,但是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贸易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张伯伦垄断竞争)来分析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厂商数目的增加(更大的规模经济)相结合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生产的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我们就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各国生产等于本国消费量的竞争产品),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张伯伦垄断竞争部门的更低单位成本的更多商品种类对每个工资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社会净福利将抵消收入分配(要素价格)上的矛盾,从而使贸易自由化获得普遍支持。[2]

根据斯蒂格里兹的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选择的模型,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要素禀赋或技术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最终得出结论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相反,由于与劳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严密、有说服力的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竞争的经济被允许贸易时,即使它们有着相同的偏好并从贸易中得益。克鲁格曼又发表了《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该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指出:“政府的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的理财家来看,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切现实的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3]在国际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

本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作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当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经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时常所做的是大大减少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决定的问题范围,从而缩小政府直接参与竞赛的程度。”[4]

1、 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dominicksalvatore在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列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自动出口限制,技术、行政与其他法规限制、国际卡塔尔、倾销、进出口补贴等。[5]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保护论以及环境有限新贸易保护论。

1994年,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书中提出,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旨在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让它朝向地区或国家内生产的最大化方向发展,然后以周边地区作为依赖对象,并且只把全球贸易作为最后选择。”[6]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

他们认为在目前的世界环境中,自由贸易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多,鉴于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施新型的地区主义“自力更生应该成为国家内部以及一个地区的国家之间的一个共同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满足需要和提供服务,如果经济活动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务,那麽他们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会受到无情竞争的影响也会减少,当生产和就业必须一致为了满足地方需要而服务时,就应该重新将经济活动定位,使其摆脱出口导向的模式。”[7]

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来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这就需要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转贴于

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学生主讲引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现代化型企业中的各种业务流程及管理手段逐步从过去陈旧的人工、手工管理转变为利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管理手段,走向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对应用型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正是在此种情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机构。目前的现状是:独立学院出来的毕业生跟传统高校的毕业生相比较,并没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特点,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必须在如何因材施教,有效地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并努力实践,才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

1 独立学院在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对人才培养上的补充,是针对就业市场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的,依附于母体院校的三本院校。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较,独立学院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快速地上手工作任务,缩短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培训时间,节省宝贵的企业资源。从学生综合素质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领悟能力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要差一些,因此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就显得不切实际。

2 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2.1 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严重脱节

由于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知识结构安排上都过多地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走上了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老路,从而脱离了实用性。表面上看,课程的安排好像涵盖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整个教学目标定位也很高,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虽然每学期都接触了各种新的技术,但都限于理论层面的认识,这样的学习仅能应付考试,一旦要求他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场合,就暴露出无从下手等明显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毛病。

2.2 传统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通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展开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不会超过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范围,由于老师个体存在差异,不同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有区别,造成老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水平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学生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老师在上面讲得激情洋溢,而学生却丝毫没有受到感染,甚至在下面睡觉,玩手机。这严重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同时也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学生和老师都养成了(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5页)各做各的习惯,缺乏交流,很难形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氛围。

2.3 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不到位,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在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差。因此,对一些相对复杂的课程,从整体知识结构很难做到全面的把握,经常出现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无法将整个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是很多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通病。

3 学生主讲引导课堂教学

为了解决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有的以上问题,通过对本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和研究及与其他多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交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以培养研究学习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学生相对不足,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的这些特点,提出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主讲引导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中,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给学生,并对每一学生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其作为后继课程中某一堂课的主讲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备课,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1 通过学生主讲引导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其自身对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

学生主讲引导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讲章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知识结构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更深,根据教学经验来看,讲清楚某一知识并让别人理解比仅仅理解这部分知识要求要高得多,一堂45分钟的课,可能需要在课下花几天时间来备课,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学生较差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迫使学生为了讲清楚课程内容而认真地学习所讲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相关技术,无意中也就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甚至老师也接触过的内容,从而提升了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

3.2 通过学生主讲引导课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老师的辛苦,逐渐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别人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另外,学生会在讲课过程中尽量表现自己的学识,这迫使他们在课后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好在上课时用得上,如此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 通过学生主讲引导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都比较理论化,和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应用一些具体案例来配合理论教学,学生在寻找和选择这些案例过程中,需要巩固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尽可能广的应用领域范围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这些案例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从而验证教材上的结论。

4 结语

伴随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各个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独立学院应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新学方式的创新,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金编号:BCA 110020;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教育研究项目《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研究》基金编号:12SB210

参考文献

[1] 朱长水,姜枫,高广银.浅谈独立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

[2] 朱跃龙,周友士.高校教师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的状况与分析[J].继续教育,2009.12.

篇5

一、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师生关系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权威性,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扮演乖乖听话的学习者角色。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在这种严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很少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时大多会选择沉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就会大大降低,且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提升,就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加轻松地探讨交流,通过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氛围相较于以前也会更加活跃,从而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二、重视课前导语的趣味性

导语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导语对于一节课来说就相当于一首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讲授做铺垫等一系列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课前导语的趣味性,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导语,使得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注意力就被有趣的导语吸引住。这样,有了兴趣作为基础,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会更加高效地进行。概率问题是高中阶段一个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很多学生一遇到概率就会犯糊涂,从而使得他们丧失了学习概率的兴趣。为此,在上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特别选用了带有一定趣味性,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变得较为直观化的方式来作为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都听过“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现在我们就来用概率的知识给大家分析一下。现在有一个问题,诸葛亮能够独立解决的概率是0.8,而三个臭皮匠能够独立解决的概率则分别为0.4、0.45、0.5。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下,在这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解出这个答案的概率跟诸葛亮0.8的概率比较一下谁比较大呢?通过这个有趣的导入语,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纷纷饶有兴趣地开始探讨到底三个臭皮匠能不能赛过诸葛亮。就这样,在热烈的探讨之下开始进入了今天的学习。

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形成兴趣的有效动力,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效的问题瞬间就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通过问题的好奇与思考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通过问题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所处的教室,看一看教室这样一个长方体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很自然地首先把一些相交和平行的直线找了出来。接着,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发现,在教室中,有些直线之间既不是相交又不是平行的关系,这样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异面直线”的概念就这样呼之欲出了。而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之下,会对异面直线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近年来,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着各个学科的课堂上。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更具直观化、动态化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完成很多传统教学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数学概念、规律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会更高,而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形象直观的优势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空间几何的结构等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清楚地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空间几何的内部结构,在学习椭圆、双曲线等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动态地展示点的轨迹所形成的各种图形等。这种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这种视觉刺激更加显著的教学工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如今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之下,我们要时刻把兴趣的培养作为有效开展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之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一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鸿.浅谈高中数学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篇6

[关键词]意大利 教育体系 大学改革 症结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15-02

一、意大利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在上中世纪和11世纪,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意大利的教育完全是由教会负责的。主要分三类学校:教区学校、主教学校和本笃会的修道院学校。

学校教育从12世纪开始发生改变,到13世纪深刻转型。到13世纪末,相比于世俗学校,宗教学校已失去了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反宗教改革时期才有所恢复。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数量增长显著。一个重要的新生事物是文科学校,其程度要高于文法学校,会聘请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授课。

18世纪开始了由各个王国推动和控制的公立学校教育。由于奥地利特蕾莎女王所推动的改革,1788年在米兰出现了意大利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在二月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有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初等教育、中低等教育、中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同时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教育。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意大利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继续致力于创造一种更为现代化的学校体系。19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更加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素质的劳动力。在1962年的中学改革中,意大利男女生混合的班级数量显著增加。

1969年,在高涨的学生运动推动下,大学实行了自由入学政策。与此同时,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也得到了修改。

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局面,这股强流推动着意大利大学向更加符合欧洲水平的大学转变,意大利进行了使大学有更大自主性的改革,以英美模式为基础,引进了所谓的“3+2”形式。

二、意大利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改革概述

(一)1999年大学改革

根据1999年11月3日通过的第504号法案,意大利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改变,新的大学体系形成。其最为创新之处是将大学学习分成两个连续的周期(三年制本科和专业化本科)。

这次改革的另一创新之处就是实行大学学分制。这是对学生为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所做努力的整体评价。实际上,这一制度是在学生努力通过相应的笔试、口试,完成实习和论文的基础上给予每门课程一定的学分。

此次改革的新意还在于班级的划分。班级是大学课程的载体(无论是三年制本科课程还是专业化本科课程),班级可以为评价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及学分的确定提供依据。但学生在准备注册大学时应知道,选择一个他想要学习的专业和班级并不是唯一要做的事,因为在同一个班级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因此他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愿景来个性化自己的课程。

这次改革的第四大创新之处在于对已经就业、想要重新学习的人提出了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在意大利每个工作者都享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允许其边工作边上课或准备考试。

最后,这次改革还加速了意大利大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埃拉斯谟计划(Progetto Erasmus)促进了学生跨国的流动性学习,博洛尼亚大学、罗马智慧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成为意大利接收外国学生最多的大学。

(二)2004年大学改革

意大利的大学随着1999年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成了第一阶段教育和第二阶段教育。2004年生效的270号法案对大学学年进行了重新规划。总的来说,从2008-200年度开始,本科教育将分为两个周期:即本科(原来的三年制本科)和两年制高等本科(原来的专业化本科)。一些课程只在其中一个周期里设置。本科毕业后的教育分为各持续1年的第一阶段硕士和第二阶段硕士以及博士。凡是获得本科学历的人都可注册第一阶段硕士,凡获得高等本科学历的人都可注册第二阶段硕士。除此之外,一些职业,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要想获得资格证书,还需要在本科或高等本科毕业后,到专门学校进行1-2年的学习或实习,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获得任职资格。

2008年,为了维护学习权利、评价制度、大学体系和科研质量,通过第180号法案,对大学改革加进了重要的新内容,如公开竞争、招聘教授和研究员,增加奖学金等。此外,在2008年意大利大学和科研部(MUR)制定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展示并总结了意大利近10年的大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三)杰尔米尼改革

玛利亚斯泰拉·杰尔米尼是贝卢斯科尼第四届政府(2008

年5月到2011年11月)的教育、大学和科研部部长,她推行的《教育改革法案》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引起过极大争议,其中2010年大学改革议案在意大利全国引起激烈声讨,但还是获得了议会通过。这个议案中削减研究经费和奖学金以及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大学理事会中等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大学校长每一任期不超过6年。②精英式终身教职制度。③严格控制大学财务支出,包括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引进行为准则规范等。④允许私营部门在大学理事会(Consiglio di Amministrazione)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实际上形成了大学的私有化。

三、意大利大学改革常年的症结

意大利大学改革是在统一后的意大利不断争议的话题。首要的问题反映在国家对大学越来越少的投资上,这一点常常成为媒体和社会强烈批判的对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SE)2009年的报告[2]显示,意大利投入在高等教育上的公共支出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1%,低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数1.5%。此外,报告显示意大利投入在学生身上的花费平均为5628欧元,与欧盟平均8455欧元的水平相差较远。如果再算上科研和发展经费的话,意大利平均水平为8725欧元,而欧盟平均水平为12336欧元。

另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是“人才流失”问题,因为在意大利缺少与优秀人才相适应的工作机会。事实上意大利工业企业中的研究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较其他工业化国家低,很多企业经常要寻求政府对科研的辅助投入。在大学和公立研究中心的工作机会也大幅减少,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第133号法案和2009年1号法案规定的冻结营业额造成的,各大学缺少科研投资,付给科研人员的报酬往往与其科研水平不相称。另外,对于大学教师的聘用主要是看其以前的科研成绩,如出版物数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量、引文量,大学对录用了未达到标准的人员的院系还会加以处罚。

此外,意大利曾经提倡在较大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小城建立分校和小规模大学的做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弥补公共教育资源的短缺,但从2008年开始这种做法被遏制了。2008年第133号法案和2010年第240号法案规定了大学合并的条件,其目的本是要提高各校的效率和区分度,但却带来了很多管理问题,合并后的学校反而变得没有特色和优势。还有一方面即是从1999年改革以来大学的自主性造成了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和细化(尽管最多教学时数和教师数不变),因此法律规定从2009年开始三年的本科课程最多只能有18门考试。

四、结论

为了塑造意大利在当今世界的强国地位,保障意大利能够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的挑战,意大利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三次较为系统的大学改革。这种变革包括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扩大开放并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在职教育的灵活性。从一定意义上看,意大利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改革是通过多届政府的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进行指导和实现的。但是意大利历史上形成的长期政治格局不稳,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失业剧增,财政赤字高,以及文化危机和高等教育质量差强人意,既是构成其大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同时也是制约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大学世界新闻》(University World News)2010年12月5日http:///article.php?story=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5-3518(2016)02-121-02

1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档案是指各学校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校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是重要的史料和证据,是对学校业务进行分析、计划、决策、监督的重要依据。信息化下的会计档案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档案,而且还包括用计算机磁盘、硬盘、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准确掌握学校某时期的经济及财务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政策制定、财务规划、预测经费开支、实行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对学校能否与时俱进、提升管理质量起着一定的影响。随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会计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化会计活动产生了信息化会计档案。现在中职学校会计档案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实时更新、查阅频繁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这对当前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各种评估需要提供的会计资料、指标数据之间的划分等越来越多,信息采集工作量日益增大。只有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使会计档案信息化以方便查阅,使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领先水平,才能加快推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走在职业教育的前列。

2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数量多,查询不便,管理水平落后

(1)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仍主要停留于纸质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有的一个月后才装订成册。堆积如山的原始发票凭证,随时有弄混淆、丢失的风险。每月在打印凭证及装订上都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查账时需要先在财务软件系统中按年份查找到所需的凭证号,再到档案室调取相关凭证资料并复印,极其不方便,大大影响工作效率。有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轻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专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未进行过会计档案知识方面的培训。学校档案室里只存放有会计的纸质档案,信息化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档案未归档管理,只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的档案室管理只是物存放在档案室,查询调阅时没有严格的登记手续。档案室的硬件设施也未能跟上,相关防虫害、防潮、防火、防盗措施不全。(2)在中职学校逐渐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学校的有关学生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等信息已基本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学校有关人员都可依据各自的权限在办公网络上实时取得资料并实现共享。但会计档案信息却依然停滞不前,仅局限在财务科,其他科室人员需要会计资料必须通过财务科查询了解。财务人员有时要重复提供相关资料,至使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从而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3)电子原始凭证数据采集和转换无法完成,现有的会计软件无法对银行电子回单、电子缴税单等各种电子原始凭证直接进行采集转换,割断了会计信息与原始业务数据之间的联系。

2.2会计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档案保管中,经济业务都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是在会计凭证后附有原始发票及单据。装订成册后并加盖签章。纸质原件数据资料如果被修改就会留下痕迹。因此保留下来的会计档案数据非法修改得到制止。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任何痕迹,对会计信息档案复制窃取也更加容易且不易发现。若计算机硬盘突然损坏数据未备份也将很难得以恢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间谍软件等攻击也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造成威胁,数据的损失也将无法估量。

2.3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档案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而忽视了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联的学习,使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精通现代信息化技术、又懂得与会计档案信息化发展需求相结合利用使用的人才更是短缺。

3改进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中提到,到2017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成资源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智慧型数字校园,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高效的业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档案也不例外。这也意味着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1改善会计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如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就已基本上实现了校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通过OA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年度各科室预算安排、临时用款计划编制审批、出差申请、费用支出报销、借款单、差旅费报销等流程。流程报销时都附有上传的原始发票单据扫描件实行网络现场办公。会计人员和各分管领导可实时对流程进行审核及查询。在此基础上,会计在录入记账凭证时,在摘要中写明该交易流水号,这样就初步实现了电脑查询原始凭证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新信息技术出现日渐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电子原始凭证的出现,应尝试建立起原始凭证交换平台,通过配备相适应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及对网络办公软件升级开发,促使网络办公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相链接,通过网管接口进行常规经济业务的处理,驱动会计记账自动读取资料,完成常规经济业务的输入。在财务软件系统中的记账凭证编制模块下嵌入原始凭证扫描上传功能,就可在财务软件中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实时调阅的功能。同时在学校网络办公系统下建立起相适应的会计档案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对财务软件中的数据进行链接,构建起会计电子档案明细账,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网络办公系统中可设置权限方便各科室相关人员直接进行业务需要查询,做到个性调用,积极为教育教学、评估、审计等方面提供会计数据分析资料、规划决策,以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实现一定权限下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的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保障会计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

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重点要解决会计档案安全保密措施。为防止数据被篡改及泄密,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权限分级、加强操作系统权限授权管理、密码与口令卡控制、做好数据存储备份,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进行一定的加密措施。作为存放和处理会计信息化数据的计算机及服务器要有专人管理,除维护外,禁止外人操作财务用电脑。建立起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注意数据库的加密技术、加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硬件设施的安全防范,防止非法入侵。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归档整理、储存备份。建立起会计电子资料备份管理制度,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软件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也要做好纸质档案的存档工作。

3.3培养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开展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关键。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懂会计、有档案管理学知识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精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提升中职学校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初、中、高级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等理论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把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工作中,有创新精神地参与工作,不断提高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中职学校实施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大大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通过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各个科室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为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芝红.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

[2]高娟.浅谈高校会计凭证档案信息化管理[J].电子测试,2013,(16).

[3]何艳.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探析[J].商情,2014,(3).

篇8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情境;生活化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但仍需广大教师不断地钻研、反思,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针对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几点反思:

一、情境教学反思

情境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内化数学。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去发现、创造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如,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进行裁剪和拼图,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把新的图形转换成学生已学过的图形。因此,我特意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专门进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裁剪后拼成的图形与原图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操作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方法,很容易就能举一反三,学习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积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但同时更要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要注意创设情境教学时,必须做到去情境化。“去情境”是为超越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获得知识的升华,获得实际应用的能力。也就说情境教学最基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去情境—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去情境”这一环节仍存在着被遗漏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抽象方法的形成,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情境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地实施,全面地看问题,以发挥情境教学的最优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反思

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本,它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新课改明确提出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生活化教学能使教学目标形象化、过程生动化、内容生活化、作业实际化。因此,生活化教学方法已普遍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如,“估算”学习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每天从家到学校需要多久?”“你吃一个桃子需多久?”“你去一趟贵阳需多少钱?”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能估算出来,再加以引导总结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疑惑“数学问题是否都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呢?”由于过多地坚持生活化原则,使得一些课堂往往深陷于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却没有本质地涉及数学本身,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们要看到学生数学学习中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而不是滥用、多用,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更好地促使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现。也就说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来源,又要摒弃过度的形式化,重视抽象概括、形式推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学习方法反思

学生学习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其中发现学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诱发下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总结其结论。这也正是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元素,只有会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接受学习主要指学习的内容形式以定论展示给学生,不需要学生再去独立的发现,只要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关联,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就可以了。如运算顺序的规定,此规定本身就是一种法则,无需学生再去探究。诚然,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要取舍得当,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索,导致时间的浪费,而且数学学习也不是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两种学习方法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维下更需要教师努力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汤井波.教学反思,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益的路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篇10

关键词 高职;物理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15-02

高职物理教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开设的一个科目,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作用[1]。高职物理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让他们记住一些现象。在信息技术条件的辅助下,高职教学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更重要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高职教学最理想的目标。

1 高职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它的学习为其他各门形形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在当今高职教学物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虽然保持着学习的过程,但缺乏交流和相互分享的过程[2]。物理是一门神奇的课程,它能解释常人只能惊叹却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说,它也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只是需要学生发掘出其中的奥妙。信息时代给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有利有弊,就目前客观的一些不好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热情不是很大,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客观的因素需要被考虑。

2 高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 现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必需、够用。由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思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依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性思维去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并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可塑造状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有课时的,在教学内容比较多而教学时间比较短时,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取舍课程,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完成教学目的。这些都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必需、够用的原则有关系。

教学方式落后 在高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沿袭着老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只是一味单纯是传授知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活动,没有照顾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信息技术虽然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机会和资源,但是,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不能主动地学习是落后的最大原因。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只会给学生带来局限性,实践才是真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应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获得知识,这样学习也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学生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去培养探索询问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勇于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实力。

学生物理基础较差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物理并不是一门容易学的科目。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尽管如此,就客观情况来说,物理涉及的现象、原理比较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条件,而且学生之间的物理基础层次落差也有。基础不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会影响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氛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基础不够,兴趣也就不足,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教学实验条件差 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回顾和验证,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总结。信息技术虽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优势,但是,实验室的条件对于学生能否充分地做一次实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的客观情况来说,高职物理教学的实验条件还是太差,大部分实验室还是由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改组而成。实验条件的缺乏给学生的动手操作带来不少局限性,设备的老化和损坏使得实验课无法有序、正常进行。这也会给学生的实验结果带来偏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自然会使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不扎实。

3 高职物理教学改革建议

注重实用性 将信息技术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实用性应该在教师讲课的考虑内容之内。而且,这也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生搬硬套的话,学生是很难提起兴趣的。教师应该将专业知识和深奥的原理应用到实际技术中。比如光电效应在家电用器中的应用,通过讲述例子的过程,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专业的原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知识。这也使得课堂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学生的兴趣会有所提升,学习热情也会上涨,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这正是教师所期待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通过自身对物理的兴趣来感染大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敢于动手操作的能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教学环境要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上的,社会在发展,科学化、信息化在加快,教师的教学思想一定要跟紧时代的脚步,必须要有明确并且方向正确的目标,然后根据班级个体或学生个体的不同来进行调整。如果方向偏差,带来的后果就会严重。

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原则,比如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根据这种原则,相应地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的尝试,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进步。旧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当地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需要,教师可以尝试讨论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希望能让学生真正跨入物理学领域,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去摸索、去探险,这是想要达到的效果。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是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结合起来。教师是教育者,他们掌握着教学进程的主导权,领导学生进行开拓性的学习。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让教师感受到他们的反馈信息。作为主导者,教师在应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放在物理概念的产生以及物理理论的应用过程,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其次,利用时间开展一部分具有研究性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去。在参与的过程中去辩论,教师也有可能发生错误,学生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难以预测的思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2)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用与物理理论相关联的物理技术和物理现象,让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的表面,从而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诱导学生产生发散性的学习思维。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发达、信息流通迅速的社会,单纯地沉溺于课本将会局限学生的眼界,容易使他们成为书呆子。教师要注意多方面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辩证性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研究性活动的兴趣。多参与科学研究和活动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物理学的神奇领域。

4 结束语

现今社会,科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方向,注重信息化、专业化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专业技术的培养离不开反复的实验和练习,而物理正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3]。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作为重点环节,教师要努力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的新型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庆.试论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