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状 问题与对策 发展趋势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1、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机服务领域稳步提高与不断拓展。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成倍增长。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与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林业、植保、运输、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等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得到提高。

(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了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加大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微型机具居多,配套率比较低,农机作业范围比较窄,从而制约农机具整体功能。

2、农民的收入低,买机用机都有很大困难。对农户来讲,农业机械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的事情,这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差距还较大。

3、农机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自从县、乡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销合并,农机推广网络缺乏沟通,致使各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发挥。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4、法制力度不强,使得农机市场出现很多假冒伪劣农产品,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农机具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保护,农机化发展需要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措施与对策

1、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

3、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也逐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有如下几方面: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将逐步呈现良好势态

2004年6月25日,人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此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更好的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与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有着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2、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与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的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的发展,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有力条件。

3、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需求将逐步扩大

基本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等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与收获等关键环节。

4、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优质、高产”与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与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逐步扩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显著加大加强。主要包括在如下方面: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等机械化技术。

6、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很大

随着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逐步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与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此类机械的开发与引进以及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点内容。

篇2

关键词:机械化现状;未来形势;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80-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械水平经过了较快水平的发展,其中农业机械化也有了相应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相对很快的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得到改善,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如果这些问题还一直遗留下去,势必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机械。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每家自己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的不实际。农机的起步普及很难,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摸索出跨区域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和分散农户联系起来,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至此跨过了农机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今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想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我们要建立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这个系统必须保证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我们要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了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我们要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加研究规模和装备水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2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其他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增加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做好定期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2.1 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

小型农业机械发展快而多。大中型机械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但发展缓慢。原因是经济条件有限,一家一户难以买得起,另外土地块小,与农机化规模不适应。小型机可以联合购买,但是大中型的机器即使联合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一般大中型的机械需要5-10万,小型的只需要0.3-1万,一次性投资大。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的补助措施效果不明显,支出负担重,难以筹集到资金。农机系统职工的工资不合理。农机人员的工资分配不合理。农机技术人员经验少。应派农机人员去学校培训,提高水平。导致许多地区买的起农机,但是也不会使用。由此而产生的连带问题就是,效益差,农机使用出现问题也很难休息,造成农机的长时间闲置,生产时间短。发展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适应产生了矛盾。

2.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长时间的问题,是开始发展时就存在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适应的农机不同。存在着土地相对缺少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且农村人均收入较低。所以在全国不同的经济收入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下,发展的相对很不平衡。对于沿海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的发展就很快,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高,购买力要强于落后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占耕地面积的32%,农机拥有量却为50%。西部由于经济落后,所以农机发展速度也较慢,农机拥有率就低于耕地拥有率。

3 应对方法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采取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措施,以达到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争取有条件的地方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进行更快的发展,不能松懈,我国在农机的发展上哪怕是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西部的落后区域更要抓住现在西部开发,发展迅速的机遇,对于农田结构的调整和整个产业的整合,进行改进,实现以技术突破为重点,争取做到粮食主产区达到大宗农作物机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3.2 发挥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机由于生产环节安排的问题导致的长时间闲置,和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修理产生的闲置,是影响整个农机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推广农机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要把农机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导作用,在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上尽量减少人力的使用,更多的使用农机,才能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 对农机发展未来的展望

农业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所以农业必须要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就是农机的使用,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必须要全力发展农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说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空间也很大。我们以后就是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更经济,更适应农业生产环节和我国农业的现状着手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农机的差距。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东西整合进去。

参考文献

[1] 熊良山,严晓光,张福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2]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化发展,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以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出发点,采取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来推进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应用理念来激发行业活力,实现人力资源在创新型社会的合理配置。

篇4

1 农业机械化的概述

我国的县制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县域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要素。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聚集之地,更是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有效保障。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整体的来分析,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的地位仍旧是主导的。因为农业在其中的无可取代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虽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在政策和方针方面对农业的发展一贯也是极度支持,农业机械化由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复式作业的发展方向迈进,但是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的机械化水平还存在极大的差距。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的活力因子,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农业实现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够合理。尤其是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机械化成为我国县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次是我国农民的自动化的意识不够强,比较欠缺实行现代农业的想法。由于县域农业的主导者是广大农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实现机械化操作的意识不强。再次是农业的机械工具还比较单一,只能让一部分的机械参与到农业的生产活动。

2 我国农业机械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把县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县域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机械化的应用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严重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出研究,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不够纯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过程中都开始注重采取机械化的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操作,这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节约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技术都还不够纯熟。首先,对精准农业的种植和对相关规律的总结还需要时间。其次是适合精准农业生产的硬件设备还不够完备,达不到应用标准的需要。

(2)机械设备的价格很高,结构复杂,不易操作。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装置,为保证自身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都需要复杂的机械设备。还有,机械化的成本很高,导致使用机械设备的价格昂贵,从而导致机械使用的价格过高。价格问题就成了制约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开发和减低农业机械化的成本,是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机械的操作过于复杂,这也是制约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 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

3.1 积极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

县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农业自动化机械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阻碍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所以,要使县域农业走上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提高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加大政府工作的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努力拓展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

不仅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自动化,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自动化,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不仅要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自动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自动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自动化水平。

3.3 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

应该根据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和技术水平,以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节约能源、提高安全性等为标准,正确评价不同自动化模式在这些方面的效果,再按顺序选定自动化模式,阶段式推进自动化进程。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机械通常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对它的后期服务也比较困难,所以产品的耐久性非常重要,特别是自动化装置,由于使用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等电子产品,所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尤为重要。

3.4 不断完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机制

研发推广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自动化机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效益促发展的新机制,努力让农民在农机作业中实现增产节支,让农机手在农机作业中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3.5 加快农业机械自动化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农机自动化关键技术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二是推进农机自动化科研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农机自动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6 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实施一批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的大工程大项目。积极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维修站设备设施建设给予补投资扶

持,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条件。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吸引生产企业加盟,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

3.7 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要造就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要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的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要造就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4 结语

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县域农业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发展机制等措施,推进农机自动化在县域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翰如、孙凤楼等.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田丽晶.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篇5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情况;综合应用;未来展望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关系着我国的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甚至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虽然我国的水稻耕作和收割生产中都已经展开了机械化作业,但是水稻种植技术的机械化发展还比较缓慢,仍然以人工插秧为主。这样的种植方式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探讨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内涵

水稻种植机械化指的是在水稻的插秧期间,采用机械来代替人工的一种耕作方式。以北方为例,水稻种植机械化指的是水稻栽植机械化,主要是插秧与抛秧两种方式的机械化作业。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由高性能插秧机与相关的配套育秧技术所组成,一方面,该技术对秧苗的要求很高,其硬性标准是:土块规格58m长、28cm宽、2cm厚,秧苗的苗高是12-20cm,秧龄大约20天,叶龄3-4叶;另一方面,该技术对机械的选择也有要求,常用的插秧机有步行式和乘坐式两种高速插秧机,农民可以根据实际耕作情况来选择。只有将标准化的秧苗与高性能的插秧机配套使用,才能发挥出机械插秧的重要作用。而水稻抛秧机械化技术则指的是使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然后把带土钵苗从秧盘移到锥盘,依靠机械的离心力把钵体苗抛入水田中。这种方式插秧,抛得比较均匀,效率也比较高。另外,水稻直播机械化也是比较常用的,由于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情况

1.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大苗插秧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设备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化育插秧模式,它能够将农业机械设备与水稻种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适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因而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我国的水稻种植机械设备较为常见的有水稻插秧机、水稻浅栽机以及水稻直播机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插秧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PF455S手扶式步行4行机、2ZT-9356型乘座式独轮6行机到Z-455富来威牌4行手扶式步行插秧机,品牌不断地更新标志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2.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较快,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技术含量低,虽然我国在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的限制,很多设备都得不到推广应用。二是质量不稳定,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高,国内的生产设备以及国外引进的设备,都不能够很好地保障其质量,对于水稻的种植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适应能力差,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却忽略了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 设备的实用性较差。四是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较低,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很多农机设备都需要人工操作,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劳动力成本。五是机械设备的材质较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设备的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很多材质都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也无法保证农机设备的正常工作。

三、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包括五道工序,育苗、水田整地、插秧、田间管理以及水稻收割。接下来,笔者将谈谈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在这五个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第一阶段是育苗,主要是种子的处理与播种,种子的处理需要用到脱芒机,播种则需要插秧机和摆栽机;第二阶段是水田整地,主要要使用拖拉机翻地,一般是使用手扶拖拉机带水耙轮,或者是宁波拖拉机带水耙托平机进行作业;第三阶段是插秧,由于插秧方法与育苗方法的不同,所采用的插秧机械也有所不同;并且机械抛秧技术比较特殊,抛秧机也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第四阶段是田间管理,这一阶段主要是涉及到灌溉问题,一般要使用抽水机或者大型喷灌机机械喷灌;第五阶段是水稻收割,这一阶段需要使用到联合收获机、割晒机以及运输机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农民还是使用的是半喂入式收割机。

四、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由于水稻种植机械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并加以有效推广。首先,要提高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并创新推广的反方式手段,加强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其次,政府要加大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投资力度与技术研究力度,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创新一突破,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再次,要加强水稻种植机械方式与传统农艺的有效结合,在现有农艺的基础上,对农机设备进行设计与改造,提高其实际操作性能。最后,还要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适用性,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探寻适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尤其是在选择机型时,要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机器,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机械与技术的适用程度。

五、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水稻种植方法主要是采用机械插秧、机械直播与机械浅栽,但是这三种种植模式还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有十多个省份采用了机械浅栽的种植方式;截止2007年,我国已有27个省份采用机械插秧技术,机械直播技术的采用也呈现出稳定增长势头。总而言之,水稻种植机械化将是我国水稻产业优化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地推广与应用,也将给广大农村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于凤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探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4):18~18.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篇7

2.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郑国伟

3.稳中有升的中国机床业——邢敏谈2006机床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走势刘逸

4.市场热点关注:强化创新观念中国机床核心竞争力立足何处罗可安

5.总结成绩信心倍增展望未来目标明确郭彬

6.坚持技术创新铸就中国名牌数控机床市场 徐宁安

7.海尽天是岸山高人为峰谭慧

8.走上和谐发展之路的齐二机床公司段继革,刘长海

9.制造业竞争战略的抉择南方

10.读《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郭彬

11.市场热点关注:看重先进实用模具业消费机床设备潜力无限罗可安

12.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将是CIMT2007亮点郭彬

13.服务,永恒的订单谭慧

14.推广国产数控系统培养国家技术人才——华中数控通过技能大赛承担社会职责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15."攻关能手"邱妙法李平毓

16.更新刀削理念提高加工效率——访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刀削刀具技术协会会长权义鲁刘逸

17.华北工控NORCORWS-855一体化触摸工作站

18.KW2-HS电主轴2轴连续插补万能角度头

19.MVL(MVC)966/1166立式综合加工中心机

20.台达VFD-E系列兼具PLC功能的新型变频器

21.易格斯新品叠出

22.YK7236A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23.从IMTS2006展会看磨齿机的发展郭宝安

24.HPGL描述语言在点胶机中的应用周晓军

25.齿轮加工机床的发展趋势马云

26.数控机床市场 加工中心换刀机构的故障与维修韩益建

27.台达工控套件产品在微拉退火设备控制系统中李强

28.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际应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机械CAD课程教学韩先征,王海琴

29.日本的高速五轴加工(下)谭慧,TanHui

30.罗马尼亚造船市场有"机"可趁谭慧

1.机床产业的国家意识郭彬

2.发展中的农机工业对制造装备的需求南方

3.农业机械化帮农民装满钱袋子郭彬

4.浅谈农机制造技术现代化谭慧

5.活跃的农机装备市场刘逸

6.浅析农业装备传动系统的发展现况及趋势葛宏坤

7.水稻机械发展已到攻坚阶段张艳

8.美国芝加哥IMTS2006展会观感袁国樑

9.信息化工业化自动化现代装备装备现代中国——2006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见闻郭彬

10.沈阳机床启动专卖店经营模式罗可安

11.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携手攻难题更上一层楼——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与汽车制造装备自主创新论坛郭彬

12.双雄出剑,谁与争锋谭慧

13.做中国最可信赖的工控产品刘逸

14.磨料磨具的发展趋势雷伟坚

15.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汉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唐照河

16.经济全球化中产品创新的策略与途径卢曙火

17.桂林机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加快品牌建设余桂才

18.科技创新的先头兵——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振国余桂才

19.不做方阵要做方阵的旗手——杭州机床集团董事长朱金根和他的跨国经营战略刘逸

20.帮助企业持续优化客户价值——VamCRMV2.0李长青

21.基于VB的台达PLC与监控计算机的串行通信实现(下)王乃全

22.CIMCODNC-Max机床联网系统的应用数控机床市场 丰卫东

23.日本的高速五轴加工(上)谭慧,TanHui

24.世界机床工业的发展(下)谭慧

1.向国际市场要利润郭彬

2.我国航天事业再展蓝图——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郭彬

3.飞机制造技术发展研究谭慧

4.航空航天制造与现代数控技术及装备刘强,郇极

5.世界民航维护、修理和大修业发展趋势张宝珍

6.飞机零件的高速高效加工陈小明

7.高效电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广泛应用苏州电加工所苏州公司

8.数控电解加工整体叶盘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徐家文,云乃彰,严德荣

9.航天7103厂精心编织质量保护网汪明发

10.2006年上半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分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11.积极推进抓紧实施扭转局面提高供给郭彬

12.中国机床发展必须走名牌之路罗可安

13.追求卓著创立品牌——成都成量工具有限公司创名牌产品纪实刘逸

14.打造装备旗舰引领机床发展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15.抓好人才教育培养促进企业蓬勃发展——关于对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人才战略的调查余桂才

16.机床品牌不再沉默刘逸

17.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奏响开局之年凯歌——齐二机床今年前三季生产经营工作成绩斐然刘长海

18.十年磨一剑——访保定向阳吉拉蒂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佩刘逸

19.做有品质的人——记全国技术能手、济南二机床集团热处理高级技师周毅吴艳玲,李学兵

20.风物长宜放眼量——访阿奇夏米尔国际贸易(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民谭慧

21.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加工梭板零件难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刘静

22.数控车削加工中妙用G00及保证尺寸精度的技巧丁彩平

23.增力手轮设计胡凤英HtTp://

24.基于VB的台达PLC与监控计算机的串行通信实现(上)王乃全

25.计算机在珩磨机设计选型中的应用郝俊才

26.瑞士生产向精益化发展谭慧,TanHui

27.世界机床工业的发展(上)谭慧

1.数控机床市场 人才最宝贵郭彬

2.市场热点关注:直面消费主体抓住汽车业巨额机床装备需求罗可安

3.清洁高效节能——中汽国际唱响汽车发动机发展主旋律郭彬

4.轿车发动机曲轴材料及工艺的研究高广阔,胡金豹,刘景峰

5.高速加工中心和敏感制造系统的结构发展及设计——大连机床集团在汽车制造领域显优势郭彬

6.发动机分组选配技术及其在工艺流程中的运用李平

7.实现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谭慧

8.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最高准则的企业市场观南方

9.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国产关键功能部件的产业化步伐黄祖尧

10.市场热点关注:出口量增价低中国机床外贸前景任重而道远罗可安

11.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营销战略的探索和思考郑宏

12.滚动功能部件发展的必由之路——国产化、产业化石逢时

13.数控机床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分析李长河,侯亚丽,蔡光起

14.创新发展的源泉——易格斯靠科技创新树立产业发展里程碑郭彬

15.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访北京欧罗特高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黄森谭慧

16.SK7450×100数控丝杠磨床的开发与研制周斌

17.浅谈直流调速系统故障修理祁之忠

18.控制仪表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孙事达,薛汉杰

19.台达VFD-B系列变频器在喷涂同步传送设备中的应用李强

20.CBN砂轮的选择和应用实例雷伟坚

21.西班牙继续关注海外市场DerekKom,谭慧,DerekKom,TanHui

22.加拿大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谭慧

7.市场热点关注:发展功能部件力破中国数控机床配套的瓶颈罗可安

8.沈阳机床高度重视华南市场——南中国豪门盛宴GIMT+AMBCHINA落下帷幕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济南二机床努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高品质装备吴艳玲

1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桂林机床自主创新加快品牌建设余桂才

11.汽车制造业中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浅析李道国

12.攀越,向着世界高峰——交大昆机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大型组合数控机床纪实贺承明

13.喜欢务"虚"的李维谦——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郭彬

篇8

关键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般农户;培育;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6;F3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221-05

将现有一般农户改造、培育、提升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背景分析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情况:一是承包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工商企业等大资本进入农村租赁农户承包的土地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将动摇和改变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由此产生了中国究竟“由谁来种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众说纷纭,但主流观点是坚持、稳定和创新以土地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维护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农业存在自然和经济两个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是农业生产中最适宜的经营模式。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经营形式都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式经营,这是农业与工商业的区别[1]。所以,根据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等其他产业的特点和中国劳动力众多、耕地稀缺的情况,不会随意和过多地让城市工商业资本投入农村替代农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主体仍然主要是农户。

在这方面党和国家的回答和决策都是很明确的,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根据党的“十报告”精神,明确指出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中,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2]。

这里所讲到的一般农户、联户经营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都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在这些主体中各种农户是基础性微观经营主体,在农户主体中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农户,另一种是联户经营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产生的为数还不太多的新型经营主体,这种农户经营在承包制基础上,其经营规模较大,集约经营、专业经营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代表农户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但还不太成熟和稳定,需要完善与提升。所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将这种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关键积极加以扶持。

一般农户是与联户经营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有明显区别的普通承包经营农户,现阶段这种农户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是农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和基本单位,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般农户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存在不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的问题,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对一般农户进行现代化改造、创新和提升,使其能够与现代农业融为一体而成为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石。鉴于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使之成长为新型经营主体,并把此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提出来,可见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就是如何引导一般农户转化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问题。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对一般农户的生产经营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鉴于此,笔者对湖北省一般农户2009-2011年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以此次调查所获得的103个农户的样本资料为基本依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借用和参考湖北省其他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佐证。103个样本虽然偏少,但分布在全省13个地级市、州中的12个地级市、州及43个县、市、州,涉及到89个乡镇的98个村,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可信性。

2 一般农户生产经营现状特征剖析

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全中国,现阶段一般农户的生产经营状态都具有过渡型特征,即既不是完全的传统型经营也不是完全的现代型经营,而是两者兼而有之,但传统型色彩更浓厚一些,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2.1 一般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特征

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一般农户现时耕地经营规模小且分散,传统小农经营特征明显;但同时存在耕地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的意向与行为,有实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趋向和躁动。

首先,从耕地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来看,调查的湖北省103个一般农户,2009-2011年每年分别共有耕地54.22、53.52、53.11 hm2;平均每户分别有0.53、0.52、0.51 hm2。数据表明一般农户经营的耕地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是逐年减少的,这说明非农建设仍然在蚕食耕地。

其次,从耕地流转情况来看,总的来说有流转,但流转的规模不大,速度不快。在103个一般农户中,3年流转出去和流转进来的耕地规模都较小,其中流转出去的耕地分别是2.47、2.67、3.60 hm2,流转进来的耕地分别是5.70、5.37、6.26 hm2。如果把经营1.33 hm2以上的农户列为规模经营农户,2011年只有5个算得上是规模经营,仅占103个农户的5%,经营的耕地数量合计为11.07 hm2,占总耕地面积53.11 hm2的21%。

另外,从全省的统计情况来看,2011年土地流转面积40.76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4%,小于笔者调查的21%。从这里可以看出,面上通过耕地流转集中形成规模经营的难度更大一些。

2.2 一般农户农业劳动力质量与转移特征

2.2.1 一般农户劳动力从业分化现象和务农劳动力质量状况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由于耕地不足和机械、生化技术一定程度的使用以及雇工经营、合作互助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富余,城镇工商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诱惑等原因,使一般农户劳动力发生了很大的从业分化现象,在被调查的103个农户309个劳动力中,2011年进城务工经商和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分别是147个和162个,占48%和52%,二者数量几乎各占一半,但质量差别很大。

一是年龄差别: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务工经商者3年中平均每年67个农户有,占65%,而务农者仅1个农户有,约占1%;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务工者3年中仅3个农户有,约占3%,而务农者3年中每年都是接近30个农户有,约占29%。可见务工者多为青壮年,务农者多为老弱者和妇女。二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别: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部分师生对湖北省一般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务农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7.36年,只略比小学程度高,远低于务工者受教育程度[3]。所以,解决务农劳动力低质化问题是一般农户主体转化提升的一个紧迫问题。

2.2.2 一般农户劳动力转化为市民的进程艰难而缓慢 一般农户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已经是普遍现象,被调查的103个农户中,2011年有48%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笔者在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典型调查获取的资料显示,2011年这个镇农户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为14 192人,占农户劳动力总数的56%;另据荆楚网报道,2011年湖北省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为1 163.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农村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实际要求的。

问题是进城务工经商的绝大部分劳动力因为户籍、身份、职业、住房、子女读书升学、医疗保险等原因未能妥善解决而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下来,不能从农民转化为市民而不断往返游离于城乡之间,他们时而大量涌入城镇,时而大量滞留农村,由此造成城乡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不稳定及闲置浪费,直接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

2.3 一般农户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的特征

一般农户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以劳动集约为主,劳动集约又以家庭劳动投入为主,兼有雇工经营、换工互助、联户合作经营等。在雇工经营中雇请的长工极少,雇请的短期帮工较多,在103个农户中,2009-2011年雇请长工的只有1户,约占1%,雇请短期帮工的有22户,约占21%,雇工人数年均251人。同时,机械技术和生化技术要素的投入取代了一部分人工操作,资金集约的成分在逐步增加。所以,现在一般农户采取的是以劳动集约为主兼有资金集约的双重复合经营方式。就农户资金集约经营,即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使用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欲望比较强烈。在被调查的103个农户中,93%的农户表示“愿意”和“考虑”使用新型农业机械,41%的农户“愿意”使用农业新技术。二是正在付诸行动。52%的农户已经使用农机耕作、排灌水、收割、运输和脱粒,45%的农户已经采用先进的育种、灌溉、配方施肥、农药喷雾等新技术,投入的资本逐步增加,投入的活劳动逐步减少,经营方式正在向现代农业资金集约经营为主的方向演进。三是地区间不平衡。平原湖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使用程度高一些,而山区大多仍然以传统农作方式为主。所以,一般农户资金集约经营平衡发展的难度很大。

2.4 一般农户组织化程度及与市场对接能力的特征

现有一般农户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被调查的103个农户中,48个农户所在的乡、镇、村里有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约占47%,55个农户所在的乡、镇、村里没有,约占53%;共有合作和服务组织48个,其中生产合作社23个,约占48%,销售合作社5个,约占10%,农民协会20个,约占42%。这些合作和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耕田整地、收割运输、排水灌溉、科技培训、指导等服务,从一些侧面显示出一般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经营特征。另外,就全省来看,农户组织化程度也呈现发展趋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 171家,比2010年底增加6 570家,增幅约为52%,社员136.92万个,约占全省的16%。

从上述情况来看,湖北省一般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各种合作社和服务组织对农户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宽,可见一般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并由此决定了农户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难度更大,这是在将一般农户培育成新型经营主体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5 一般农户生产经营收入增长的特征

近10年来伴随农业连续增产丰收,一般农户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速度不快、水平层次不高。

首先,从总收入来看,被调查的103个农户2009-2011年每个农户的总收入低的不到1万元,高的为5万元,总体水平不高,但高低差距较大。

其次,从种粮的纯收入来看,按每公顷纯收入为7 500~18 000元计算,2011年如果按平均每户0.51 hm2耕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年纯收入最高的也不到1万元。造成农户种田、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新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影响。被调查的103个农户种粮消费的种子、化肥、农药3种农资价格,2011年比2009年分别上涨15%、16%、31%;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种粮食收购价格,2011年比2009年分别只上涨1%、13%、13%、18%,除大豆之外,其余3种粮食价格明显低于3种农资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稻谷仅上涨1%,这使农户一部分种粮纯收入转移到了农资部门,挫伤了农户种田、种粮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务农收入比务工收入低也影响了农户种田、种粮的积极性,2011年务工者人均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占103个农户的比重为47%;而务农者人均5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占64%,在二者低收入标准相差1倍的情况下,务农者比务工者低收入农户还高出17个百分点。如果农户务农、种粮收入可持续增长问题长期不解决,农民将无心务农、种粮,那么,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希望将很渺茫,粮食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3 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所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就现阶段来说,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经营规模适度,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市场对接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各种农民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组织以及具有较高现代科技文化水平,能操作、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一般农户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转化的目标,各种农民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是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服务的主体,二者有机结合便构成农业新型经营体系。而将一般农户培育成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那样的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做一系列的改造、创新和提升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效推进耕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里突出研究解决耕地适度规模的量化问题。这方面有3种研究成果和实践模式可供选择:一是数量偏小的适度规模。华中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部分师生2009年在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沙市区、江陵县、监利县、仙桃市、红安县、大悟县等6个区、县、市一般农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测算出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一般农户耕地最优规模即适度规模为2.44 hm2,由此可以把2.67 hm2作为偏小适度规模经营的参考数量。二是数量中等的适度规模。部分专家学者在研究分析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时,提出了20年以后可能由4 000万左右的专业农户支撑中国现代农业的设想[4],按照中国1.20亿hm2耕地计算,平均每个专业农户经营耕地3 hm2左右,据此可以把3.33 hm2作为中等适度规模的参考数量。三是数量偏大的适度规模。现阶段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全国都产生了耕种6.67 hm2及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所以可以把6.67 hm2及以上的规模作为偏大适度规模的参考数量。

一般农户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不应该只有一个数量标准和一种统一的模式,而应有多种数量标准和多种经营形式供选择。各农户要因地、因时、因户制宜,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户在不同的时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如耕地总体状况、经济与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组织化与市场化程度等来确定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数量和具体形式,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经营效果,才能更有效地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方针。

3.2 加速农业劳动力质量优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

优化一般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一是要培育一批安心务农、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精英人才。主要是通过制定留人、吸引人的政策措施,把一般农户中文化程度较高、身心素质较好、农业科学技术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强、能够获取市场信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质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同时把有志于务农的相关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人才引入农村务农。在此基础上引导、扶持他们在务农中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利用新技术,开辟融资和增值渠道,培育拓展产品市场,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实用人才、中坚骨干,对普通劳动力大军起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对一般农户普通劳动力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培训。可由村、乡(镇)及龙头企业定期举办农民综合素质与科学技术培训夜校或闲季培训班,对普通劳动力进行现代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市场观念、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等培训,整体提升其观念、意识、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脱离粗放低效型的劳动集约经营方式,适应精细高效型资金集约经营方式的需要。

搞好一般农户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大中城市层面。政府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解决转移人口的户籍、身份、职业、住房、子女读书升学、医疗保险等系列问题,建立农民与土地分离的退出机制,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永久性稳定下来,从而减少农户,切实实行农民工的有效转移。二是在县(市)区域层面。以小城镇为基础,按现代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能容纳20万人左右的“农民新城”,鼓励、扶持一般农户剩余劳动力进入“农民新城”创办中小型和微型工商企业,发展服务业,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和市民化转移。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和降低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使创业就业与市民化更加方便稳定。

3.3 解决资金集约经营中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使用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解决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服务产品与一般农户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两种价格的适当调整:一方面要把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服务产品的价格适当调低;另一方面要把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价格适当调高,这样就可以把农户在“剪刀差”状况下损失的收入弥补上来,从而增加农户收入,增强现代生产要素购买力和投入使用的能力,提高资金集约经营程度。二是要适应一般农户特别是山区农户主体转型提升的需要。创新农机、农技服务体系,配足服务人员,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严格管理促使他们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杜绝坑农、骗农和盘剥农户的行为[5]。并且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对农户农业劳动力进行现场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耕作和农作物培育管理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4 以农户为基础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农户,但是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户不可能封闭孤立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与产前和产后的相关产业组织保持紧密的联系,而产前、产后的相关产业组织要为产中的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所以,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是:产中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主体+产前提供生产资料、供给服务的供销主体+产后的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的加销主体。这些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各种合作社与服务组织,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可形成现代农业高效协调运转的新型经营体系,从而可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一般农户必然会按照这条路径逐步实现转化。

3.5 多管齐下,实现收入可持续较快增长

首先,从一般农户自身方面看,要在生产领域通过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的水平、能力、效率和效益,增加农业产中收入,进而以农产品原材料入股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取得红利收入。与此同时,利用闲季和富裕劳动力积极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项目建设,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增加收入总量。

其次,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一般农户进行帮助和扶持:第一,完善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大对一般农户各种补贴的力度。政府给予农户补贴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形式,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户的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增加补贴门类和项目,提高补贴额度,使农民收入水平逐步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第二,政府和社会要在狠狠煞住种子、化肥、农药等使用高峰期价格见风涨的坑农、损农歪风的同时,综合考虑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创新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提高农产品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价格等挂钩机制,保证农业和农户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6]。

参考文献:

[1] 李 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N].经济日报,2013-01-10(11).

[2] 《财经国家周刊》编辑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保供增收[J]. 财经国家周刊,2013(1):1.

[3] 杨钢桥,胡 柳,汪文雄,等. 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及其绩效研究——基于湖北6县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3):505-512.

[4] 党国英.“十二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J].中国农村经济,2010(8):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