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留守儿童 农村

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1-2]但都包含以下两个要素:儿童留守原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不同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持久的生活状态,而只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为研究方便,我将“留守儿童”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在本学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父母一方、隔代亲人或他人抚养、教育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和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本文采用第三种观点,这也是心理学界认可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对较长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因此,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主观幸福感,了解留守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周至县义务支教的机会,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6.2%。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62人;五年级89人,六年级102人,初一87人。

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

3.程序:采用团体问卷调查,事先对施测者进行培训,施测中要求严格按照指导语及问卷施测程序与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对量表作出评分。所有数据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幸福感得分逐渐升高。对总体幸福感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70,P>0.05),年级差异显著(F=4.10,P

表1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2.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见表2,为了考查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19,P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注:*p

3.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见表3,以年级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两个因子上达到了近似显著(P

表3 年级对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多元方差分析(M(SD)

此外,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男女生的得分互有高低,仅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4-5]不尽相同。女生的得分之所以高,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有关,女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易于情绪宣泄,父母对女生的期望也比男生低。[6]

Wilson认为,年龄是幸福的可靠预测指标。也有研究发现,幸福与否并没有特定的年龄段。本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但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以留守儿童为被试的研究有相似之处。[7]这可能由于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有能力解决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不需要面对升学、就业等压力有关。

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继续探讨性别、年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亲子关系等,尤其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一一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教育,2004,(20):11-12.

[2]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11-16.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4]石国兴,杨海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2,(4):238-241.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篇3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心理健康。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不易被察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一些普遍性表现:

性格内向 在这些农村留守家庭,父母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谋生,孩子大都是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成长的。由于隔代教育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像其他小孩一样求助于父母,只能一声不吭、无奈忍受,进而导致其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和柔弱,不善沟通,心情沉郁。

自卑心理 孩子在成长时期,往往有一定的攀比心理。留守儿童在面对有父母长期陪伴的儿童群体时,常常会与自己的境况作对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时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自信心。这种自卑感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化为留守儿童长期的心理阴影。

寂寞心理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没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缺少了与父母共处的乐趣,于是将本该与父母共处的时间,往往选择模仿或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以致自身成长也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跟同龄人相比较时,会有一种落寞的心理情愫产生。

逆反心理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ψ约旱墓匕,因此常常将自己藏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对周围同伴产生敌意,不愿意听从长辈和老师的教诲。有的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常年不回家而对父母产生怨恨,对父母的辛勤工作无法理解,从而怨恨父母的无情无义。

综上,如果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就必然会阻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关乎农村整体发展态势的热点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应对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策略

倾情关爱,使之不再孤寂 农村初中学校大都实行寄宿制度,多数学生都寄宿在学校里,其中,也包括了这部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同龄人欠缺很多;因此,班主任就要承担起对这些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指导,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应有所关注。在生活习惯方面,班主任应当经常到宿舍区巡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被子、洗衣服、物品如何摆放、如何打扫卫生等;在饮食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搭配三餐,为学生讲解食物的基本常识,努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效监护,使之不再自卑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因此教师也应当承担起一部分做“父母”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职业的优势,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来弥补这部分留守学生所缺乏的父母之爱,要有一种视如己出的爱心,用心去感化留守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经常与这类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进行耐心指导和针对性教育。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当将这样的心灵对话加以保密,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在用真情感化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出一些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不能有逃课、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全面疏导,使之不再内向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信息档案。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因此,教师应当系统地对每一个学生的父母进行了解和沟通,记录好每一个留守学生及其父母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等。班主任可以经常联系孩子的父母,及时向他们说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父母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样,即便偶发意外情况时也可以尽快联系到父母。二是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做一定了解,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校园内设置“心灵邮筒”或开设“亲情热线”,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在家的孩子经常通电话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倾诉。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与集体活动,能帮助留守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让他们不再有被孤立的感觉。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完成一些课外实践或拓展游戏,可以帮助这群学生建立友谊,保持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四是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课,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比如,学生在做错题目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用不伤学生自尊的巧妙方式来矫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和沮丧,缓解学生的因犯错而产生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结束语

作为班主任,应当承担其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成长三方面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纠正学生因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留守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让留守学生收获友谊,排除被孤立感。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6-02

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在6~16岁[1]。林州市是劳务输出重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林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班级整群抽样的调研方法,对林州市的姚村镇、城郊乡、河顺镇、任村镇、东岗镇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每镇选择一所初中样本校,一所小学样本校。

(一)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从接受调查的几个样本校来看,其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达69.1%,最少也有31.3%;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达41.8%,最低为14.9%,从这几个样本学校的平均来看,单亲外出打工者占21.5%,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3.3%,合计为44.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这次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7岁之间,其中,6~15岁的留守儿童占90%,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处于高中或职高学习阶段。

从性别上看,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留守的数量远超过男孩。农村家庭大多是两到三个孩子,从留守的可能性上来说,家中较大的孩子超过较小的孩子。借助相关的调查发现,由于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欠佳,年龄大点的留守儿童时常会有“逆向监护”的情况[2]。

(三)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维系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7%,半年回来一次的占60.8%,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9.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只能借助于电话,而父母的经济情况一般不好,所以即使是电话联系的次数一个月也就两三次。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家庭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长辈帮忙,母亲会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极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与叔叔、姑姑、舅舅等亲戚或者邻居生活在一起,还有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广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在教育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危机,根据调查,这些问题和危机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性格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36%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形成了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偏执、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使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特点,对留守儿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经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和失学、辍学的现象上。

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家长严格有效的指导和管制,加上孩子爱玩的天性,导致孩子们根本无心学习,以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就业市场严峻的现实,加上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很多父母改变了把升学当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途径的观念,尤其是进城后,更是意识到金钱社会钱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知识无用论”和“读不读书一样”的心理。由此使得留守儿童更加不重视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上父母无言的支持,留守儿童的失学辍学率逐渐上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3]。分析辍学的原因,由于留守和父母不支持而造成的占42%。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有13%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使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这种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未成年人生活用品乘虚强势进入农村,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一些留守儿童少年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施暴的对象,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这是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的结果,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篇5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认为,留守会造成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知上的不足与偏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80%由祖父母或亲友代替监护。在监护中,许多人只注重养而忽视了教,而学前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的敏感期,忽视对他们教育的教育,就会限制个体认知的发展。同时,农村祖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及其精力所限也阻碍了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在亲友监护中,由于与学前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上相对微弱,加上自身工作也很忙,其也很难做到耐心、系统与有技巧地去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影响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上学以后的智育水平。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此外,有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等方面的消极认知,这容易使他们有被遗弃感,并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上的脆弱、敏感

监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认知上的不足和一些片面的偏差认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我被遗弃了),而周围人的逗乐话语“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都会使处于学前留守期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其变得敏感、脆弱。

(三)意志行为上的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会影响个体的意志和行为’因而学前留守儿童认知的不足与偏差、情感的脆弱和敏感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自我防御反应,如攻击行为和退缩懦弱。

(四)农村学期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缺陷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个性发展上的缺陷,如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处事敏感与容易冲动,即留守容易导致神经质个性的形成。因此,学前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最终有可能造成学前留守儿童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的神经质个性。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切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的生理、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探讨也不例外。生理是心理、行为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成熟两个方面,而这都离不开营养的供给,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小生命更是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生之初,首先亟待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才出现心理上的一系列需求。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状况有很大关联。

环境对心理、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许多研究表明: 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因素在于早期家庭中监管缺失、教育缺失和亲情缺失。而幼儿园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基础上形成,它经常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被加剧或被削弱了。

(一)生理需要难以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

生理需要的内驱力在婴幼儿阶段是最强的,它的满足保证了婴幼儿的生存,而生理需要的满足状况,尤其是营养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聪慧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合理的膳食营养供给需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而这对于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说,他们大部分不具备这样的常识,甚至也不屑去了解和接受这些常识。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哭不闹就行了。苏普玉、胡传来等对安徽省2个县、12个行政村的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和双亲均未外出婴幼儿的喂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不如双亲照顾的儿童的营养状况好。营养缺失势必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状况,没有良好的生理健康状况,何谈个体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父母监管和教育的缺失

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个体一出生时的心理就像一块白板,至于我们所说的认识、情感等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该学说强调后天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决定性作用’家庭作为留守儿童出生后的首个生活场所,留守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他们白板般的心灵又将被涂抹上什么?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统称为监护)。许多研究指出监护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溺爱型――溺爱、放纵;专制型――粗暴、冷漠,强制;放任型――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意志行为,而相应的情绪与意志行为又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因而,父母监管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三)师幼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能爱幼儿教育事业和每个孩子。只有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在她们身上寻找到妈妈的爱和感觉,孩子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从爱老师上升到爱幼儿园,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其次,幼儿教师要秉持公平原则对待每个孩子,公平体现在态度和机会的提供上。在态度上,教师不歧视任何孩子,对每个孩子态度要一致,幼儿教师不一致的态度会挫伤受忽视孩子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在机会上,给每个孩子尽量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通过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切实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差别的,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亲子分离导致的一系列营养不良、安全没有保障、监管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及幼儿园人际关系等的局限是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因素,这使学前留守儿童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引导,造其心理发展上的诸多创伤与缺陷,所以,作为我们幼儿园教师来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源头上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丁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J].乡村科技,2012(03).

[2]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2).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09).

[4]佘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

篇6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分析

生活现状上,留守学生大多都缺乏父母的管理和教育,有的卫生习惯不太好,有的生活规律不正常。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都是不讲卫生的,比如,不洗澡、不洗头、不理发、不换衣服,都是很平常的事,还有一些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的青春期辅导几乎是没有的,这就令许多青春期的留守学生对生理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导致一些学生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落下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在学习状况上,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得力,导致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这些原因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及积极性,时常旷课、迟到,有的还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在身心上,长期缺少父母情感的呵护及身心的关怀,必将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身心素质方面受影响,遇事浮躁,任性妄为或郁郁寡欢。

二、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分析

1.家庭教育问题

许多农民工都是远离故土,远离子女,远离原本完整的家庭结构,这样就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形成家教真空。孩子大多由祖辈或亲属临时代管,由于祖辈年纪大,亲属事物繁忙,造成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不足。

2.学校教育问题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给留守儿童造成身心发展上许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农村中学校由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失重。

3.社区教育问题

现在很多人觉得外出务工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并不一定要读好书,还有许多农村中学生邻近城乡,这里有很多娱乐场所,而地方管理机构没办法管,留守学生可自由出入,这就容易让他们交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学到一些陋习。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不仅是艰巨的,还是富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我国中央8号文件的指导下,勤于实践,定能开创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篇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体育教育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跨区域流动无论在流动速度和流动规模上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伴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背土离乡, 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 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 一大批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 成为留守儿童 。

目前,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2亿,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 河南省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将近300万。这些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 只能由隔代的长辈来抚养和管理,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监督,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只能有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隔代抚养,代沟严重,共同语言较少。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影响。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些教师认为,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孤独、自卑等,上课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很少与别人交往,上体育课不积极,时常出现逃课、辍学等现象。

2.留守儿童存在的体育教育问题

2.1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际开课率近年有所提高。但学校的体育课不受重视,上体育课大多数是学生自己玩,锻炼效果差。学期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执行力不足,教材使用率低。

小学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 , 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程 ,所以仅有的一点体育经费无法确保能够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 ,致使体育教学大纲及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落实到位,体育教学活动和比赛较少。

2.2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以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匮乏,主要和学校教育重视程度有关,时常出现一个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即使有体育老师,也是别的教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替上体育课。其次些体育教师还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大量流失的缘故。

最近两年,由于国家大力设置特岗教师岗位,提高待遇,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得到补充,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特岗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里面的师范类大专、本科毕业生,教学技能值得肯定。但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多数刚来任教的特岗老师体育教师,由大城市大学本科或者专科毕业到农村教学,环境差,心理落差大,教学情绪不是很高。其次农村小学缺老师现象很严重,他们不仅任教体育课,有的老师还任教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导致不能专一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现在体育教师队伍中仍有一小部分老师是非体育专业,科研能力较低。教师队伍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瓶颈问题。

2.3学校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有的学校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到 1 元。据调查,虽然有 200 米以上田径场的学校比例为 35%,拥有足、篮、排球场地的学校比例达到 67%,但规格质量距标准场地相差很多。这说明场地、器材缺乏也制约着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度。

2.4农村社区体育教育现状

所谓农村社区,其实是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 ,而在本文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区域。县级农民体育协会、镇乡文化体育站、村级体育活动室、农村社区体育民间组织等没有真正起到组织、领导、评价、协调的作用。有49.1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有的社区虽然设有组织,但机构不健全,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职能作用发挥极为有限。 96.6%的农村社区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大部分社区无专职的体育工作人员。多数县文化体育局无专门的农民体育行政管理机构。

在被调查的农村社区人群中,有大部分的人认为当地每年几乎不开展或者很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多数农村社区无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 ,一个行政村只有小学有篮球架,一个村或几个村没有一个篮球架或者其他的体育设施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有的农村社区建有篮球场地尽管在农闲季节开展活动 ,但是既缺乏组织性又无法保证经常性。

传统的体育活动主要也是在节假日,由农民自发组织 ,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春节的舞龙、舞狮、秧歌、武术等。儿童能参加的项目很少,参与度很低。此等状况,不能寄希望于农村社区会开展很好的群体活动,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5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情况

据走访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或做农活,然后空闲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写作业、打游戏机、看电视、上网等,而参与体育活动的很少。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的负担普遍很重,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很不乐观。即使有空闲的时间,也没有合适的体育项目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普通闲暇时候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做一些弹琉璃珠、摔面包、捉迷藏、老鹰逮小鸡、跳绳等益智游戏。

3.结论与建议

教育包括体育,体育教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能促进一个人正常的品德思想的形成,能培养儿童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如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机制,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已经成为本次两会热议的话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3.1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要积极号召、宣传,增加社会力量的介入,增加资金投入比例,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探索适合农村儿童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加大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比重,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3.2、加强农村社区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生活现代化水平普及,农村劳动人民的闲暇时间增多,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也随之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农村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的建设力度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群众的支持,结合农村集镇建设,进一步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和改善场地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社区社会化进度,社会团体和个人修建体育场所,自办小型竞赛和业余训练,培养社区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做好前提准备工作,才能更好的为留守儿童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

3.3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农村小学的领导层应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转变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和强调“健康第一”理念的落实。体育教师可以让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班与班之间,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地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既活跃学校学习气氛,也加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3.4大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体育老师提供进修深造,脱产学习机会,继续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这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5要特别关注女孩健康教育

家庭、社会、学校要加倍关注留守儿童中的女生,她们处于相对弱势群体。她们性格一般较内向,不爱进行体育锻炼,有什么事情不表达出来,教师要倍加关注她们,倾听她们的想法和建议,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林,青永红,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章国平 ,何建华.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2007 , (3).

[3] 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5 .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8

边城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名,其中留守儿童400多人,比例高达40%左右。长期以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或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其中,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相对比例比较高。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1 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1.1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外出务工父母大部分回家探亲次数少,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自卑、逆反心理严重,不易沟通,对父母产生了距离感。有的只在金钱上弥补,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情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只要能挣钱就好,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1.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边城镇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有200多人。隔代抚养,往往只关注生活,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

1.3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从历次学校考试成绩可见,有20%~30%的留守儿童成绩相对比较差,成绩排在后面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相对比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不思进取、自觉性不强,厌学、散漫。

1.4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严重偏离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话,我行我素。而且很多留守儿童交友盲目,习惯较差。他们心理出现偏差,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出现问题,甚至一部分儿童存在上学没意思不如去打工的想法。

2 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的思考

2.1 健全机制,发挥教育作用

关爱留守孩子,教育部门要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建立留守孩子档案。通过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父母亲姓名及工作去向、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境等,包括留守孩子及其家长的优缺点、兴趣爱好等。

第二,为留守孩子设立“谈心日”制度。社区教育中心深入辖区内各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与学校联系落实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职责。要求志愿者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让这些孩子深切感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信任感,进而成为朋友。

第三,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阴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各种“心思”也有地方倾诉,从而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四,因材施教,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确实实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搭建平台,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开办青少年假日活动班,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活动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2 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交流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经常联系,通过校讯通集中提醒,针对特殊人员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孩子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近况、心理健康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同时,也为孩子与父母亲的“准确”交流起好桥梁作用。

第二,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举办市民讲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沟通。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利用社区家长学校网站,通过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如《边城镇社区教育读本》等激发大家的热情,引导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社区留守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和学习进步的引导者,还要做好他们生活的保护者。在关爱留守孩子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与关工委、学校联合做到与留守儿童多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鼓励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与镇民政部门和镇妇联合作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上门走访,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总之,边城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努力,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多方面协调工作,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引路人和呵护人,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Z].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学校教育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家照顾,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缺乏家庭的温暖,这些孩子在心灵、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与扭曲;隔代教育加上长辈的娇惯和溺爱,使部分孩子任性、自我约束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与发展,也给这部分人的教育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对此,笔者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在此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有些地方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60%,以我校(陕西省城固县宝山初级中学)二年级收集的数据为例,现有学生31人,其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3人,约占40%,单亲在家的9人,约占30%,双亲在家的9人,约占30%。这些情况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留守儿童在心理、性格、人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缺失,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性格孤僻、内向、忧郁、不善言谈、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流、行为怪异、人格不健全等。有些孩子平时沉默寡言,暮气沉沉,丝毫没有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他们很少出去玩耍,别人叫他拉他,他都畏缩不前,而是独自跑到没人的角落里。

(2)养成许多不良的日常习惯,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弱。由于隔代年长者的娇惯、溺爱,使孩子任性、贪玩、娇气。例如,不能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甚至叫来家长撑腰护帮;平时零食不断,却又不好好在家吃饭;平时老师批评,都会哭鼻子、抹眼泪。

(3)平时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像父母在家能被照顾得那么精心,容貌衣着很随便。有的女孩不梳头、披头散发;有的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弄得衣服、身体很脏,像花猫一样;有的在地上摸爬滚打,随意丢撒垃圾纸屑,环境卫生打扫也不彻底等。

(4)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缺少必要的陪读和辅导。隔代年长者大多是文盲,又缺乏耐心去管教孩子,约束孩子学习,使他们贪玩,学习主动性、自制力差,对学习中的困难也无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使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

二、多方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从德育入手,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平时在班里树立榜样,开展“红花好少年”“模范小公民”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2)在智育上,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当好导演。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去包办代替,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探讨,培养口头表达和思维习惯,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耐心指导,细心帮助,要善于夸奖和鼓励孩子,使他们树立自信等。

(3)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教学,从而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积极锻炼身体,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和特长,使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既开发了智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遇到节日如“六一”“元旦”“国庆”等可以开展一些联欢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责任心;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情况,探讨对策,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6)发扬团结友爱、扶危济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组织更多的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妈妈、留守家园等,走到孩子们中去,开展爱心拥抱、心理疏导、快乐游戏、赠送物品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好地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5-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官方统计,截止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而我们此次调研地——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那里的留守儿童数目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了深入了解那里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现状,我们家家走访,以最直接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通过询问乡长,我们了解到由于经济压力,樟坪畲族乡8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乡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未成年儿童。经过统计,我们得知在这个小小的乡村里,就有高达75%的未成年人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大,有的对自己父母的印象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印象。为了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我们所有队员跟随乡长来到了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进他们的家里,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中简易的木质桌椅和昏暗的光线。这些孩子用怯懦的眼神盯着我们,而当我们的视线转向他们时,他们却慌乱地将目光转向别处。和他们聊天就是一个大难题,瘦小的身影、细微的声音,如果你不耐心仔细地慢慢引导,你根本不可能在他们的口中得到任何答案。经过几轮的聊天、调研,我们基本得出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甚至有些孤僻。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这些孩子往往过早地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劈柴挑水、生火做饭,这些本应该由大人承担的家务在他们眼中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经济拮据,这些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很难得到应有的营养。鸡鸭鱼肉是每逢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更别说城市孩子习以为常的肯德基、麦当劳了。我们调研队员顺手送给他们的一颗糖果、一袋饼干,他们都能宝贝好久。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后,我们跟随乡长来到了樟坪民族小学,想要了解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在那里,民族小学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我们的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49%,平均每班11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由于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里的孩子大多只念完初中,只有10%左右的孩子继续学习,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而且因为当地没有初中和高中,所以选择继续学业的孩子们需要在几十公里外的唯一一所中学读书。路途的遥远,学费的昂贵,家人的不理解,这些通通都造成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在参与了孩子们的课程后我们发现,在这所学校中,课程内容单调,基本上是数学、语文课,连英语课都很少。而且一位老师通常教授多门课程,教师资源极其匮乏,专业性也不够强。同时,教学资源也很缺乏,很多硬性设施都不齐全,孩子们甚至都不知道电脑、录音机是怎么运用到学习当中去的。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想要获得全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十分艰难。在学习上,孩子们很难得到有力的监督。家长本来就缺乏知识,更别说对孩子的教育了。在生活上,留校的留守儿童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因为资金问题,学校宿舍十分简陋,水泥地,生锈的床架,木床板,还有就是时不时会断水的龙头,我们想象不到孩子们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有些孩子因为路途遥远,中午不回家,可是这就意味着他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孩子们很难保持一个优良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也就低了下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家庭。首先,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家庭方面。让家长形成教育意识,创造和谐家庭氛围。虽然是留守儿童,但其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聊天内容要多样化,不仅要包含学习,更要包含孩子的生活及心理状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

3.学校方面。完善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师资力量。在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应细化到每个班级。各班级应建立起每位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在孩子心理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全面发展。

4.社会层面。充分利用中坚力量,鼓励大学生支教。在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前往教育落后的地区,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年轻的干劲来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同时,社会上应该多建立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组织,定期走访,资助他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功课,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大家的爱,有利于其茁壮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由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多方面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希望。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社会其他力量一起,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

[2]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三农中国,2005,(1).

[3]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