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时间:2023-04-11 17: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毽子
由于踢毽运动具有娱乐性和灵活性,备受大家的青睐。冬天的时候,经常踢毽子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制作毽子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毽子的制作结实好看又实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基于这些益处,宣传踢毽子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一、掌握毽子的制作方法,锻炼学生的手与脑
制作毽子有益于我们的手与脑,告诉你两种毽子的制作方法。
1.用撕裂膜制作毽子
将撕裂膜撕成毛状,拢折一起,拉入毽盘孔内,露出1厘米左右的头,抽出铁丝剪断拢折处。并使毽毛夹紧,用刀削平毽盘底部,根据需要剪毽毛,毽子就制作成了。
2.鸡毛毽子的制作
鸡毛6~8根,长度12厘米左右。直径2.5厘米铁垫圈一枚,油笔管5.5厘米,一端等分4份,分开部分长3.5厘米,分开向外折成直角。把折好的油笔管穿进铁垫圈底面,并将分开部分上折近直立的油笔管拉紧,然后用细铁丝固定。再将鸡毛插入油笔管,毽子就做成了。
3.想一想: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扎成毽子?如果不用钉木签的办法使撕裂膜固定在毽盘上,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固定?
二、熟悉踢毽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
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较大的娱乐性质,人与人之间不用争抢与冲撞,运动量可随意调控,安全系数高,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学校单位还可以组织师生进行比赛,它的优越性是其他体育活动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
篇3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德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82-02
[作者简介]顾梅玲(1977―),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独立学科,它有着鲜明的包容性,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同时又有着独立的课程框架,具有不可替代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德育则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保障。因此,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教学,弥补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精神”亏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是教师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了。要怎么样才能不动声色地渗透德育教学,才能让这些道理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佳肴”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德育教学的影子缩小,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培养学生的三个精神入手,即质疑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展开了探索。
一、善用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翻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难发现实践活动主题取材生活、依托生活、围绕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死根据僵硬的教学内容刻板地说教材、讲教材、做教材,而是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在实际的生活现象中,对照书本知识,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难题,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凸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学习”的学科特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巧妙结合,不仅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活动中的大事小事,如校园运动会、家庭旅游,还联系学生十分关注的时尚话题、动画卡通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探索精神。
在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3B第三课《千变万化的天气》的教学导入环节中,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开展“谚语我知道”的小组竞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各自说了自己知道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大搬家,要下大雨啦”“泥鳅跳,风雨到”等。学生还以生活为线索,说了说家人挂在嘴上的“天气预报”。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各自对其中某条谚语的体会,如“为什么看到朝霞不要出门,看到晚霞却可以走千里呢”,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活动话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带进课堂,把实践用于生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善于提问、热爱生活的个性品质。
二、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即引导学生以自主发现课题、小组探究课题并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将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做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彰显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往往将原定的小组实践活动简化为教师口耳相传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活动有名无实。笔者以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怕麻烦,要精心为学生创设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把他们放在小团队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动手去解决问题,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的有活动、真的在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明白如何去合作。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都有和父母外出旅游的经历,虽然还小小年纪,但是不少学生已经去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的甚至还出过国。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第2课《我来做导游》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定一个旅游景点作为此次旅游的目的地,可以是大家去过的地方,可以是我们附近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是大家没有去过的地方。在这个活动中,小组成员要选出一名小导游,并协助这名小导游一同设计旅行团的队名,搜集旅游景点相关资料,设计出此次旅行的路线图。在设计完毕后,小导游还要根据导游方案,带着小组成员,一同“游玩”这个旅游景点。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有意地将学生放在小组中,以小导游为小组核心,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三、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归宿。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激发出学生未知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对于这些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想法独特,虽然动手能力有限,但是什么都愿意试一试、做一做。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空间,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多想一想、动一动,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的个性创造。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活动呈现与展示的机会,完善我们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大胆表现。
在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3A第四课《迷人的冬天》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就冬天的迷人之处展开讨论与探究,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动手做一做”展开,把口中的冬天之美,以活动的形式动手做出来,并把它们用于活动之中。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启发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提示,做一做毽子、沙包,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一做其他冬天迷人的东西。把探究的题目放开,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小组做起了窗花,有的小组利用破布做起了小围巾,有的小组则画起了雪花图,并把它用来装饰旧瓶子,做起了小花瓶。通过活动与创造,整个教室都弥漫着冬天的温暖,学生对冬天的理解更加丰富了,也更加懂得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们落实综合实践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课不能撇开德育说教育。教师不仅要把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融合在一起,更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品德之美、感受道德之真,在玩与做的过程中,陶冶学生阳光积极的道德情怀。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教师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心,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渠道。
参考文献:
[1] 徐玲玲. 以主题引领活动――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用的发挥[J].新课程:小学版,2010(9).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实践课;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愫,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采取生活性、课堂实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展开实际教学,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人本自身的交流与实践。
一、走进自然课堂,感悟语文之美
小学生的天性最接近自然,而自然之美,自然之妙凭借单纯的讲述,无法使学生享受自然、品味自然,这就要求教学走进自然课堂,让学生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实现自然之美的体验。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时,真实的草虫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是蚂蚁运食、螳螂捕蝉、蟋蟀歌唱?还是花色斑斓的“南国少女”的痴望、甲虫的勇敢与智慧、小虫们的团结与友爱?美妙而奇异的自然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天性,这就要通过学生们的自身探索,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多彩世界。同时,每篇自然课文都包含着语文情愫,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之祖国江山之美,使我们增强爱国之情;《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之小奇妙,使我们增强自然之趣;《梅花魂》《桂花雨》之蕴涵,使我们感受作者之情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文言语转变成语文画面与语文实景,将大自然美的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自然体验,同时,将自然教学有机地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进行自我实践,感受语文教学中的自然之美。
二、走进生活课堂,体验语文之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才能最真实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语文将社会、自然、人文等整合于其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正是实现多方情感的最有效手段。
从生活中发现趣点,学以致用是语文实践教学的重点,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化的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素养目标等,使学生达到形成运用语文语言,实现灵感创作与感受语文生活之趣的目的。例如,在《刷子李》课文中,幽默生趣的语文语言,给大家展示出一个技艺高超却工作平凡的“能人”形象。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能人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通过语文生活教学的展开,促使学生进行生活细节观察,记录身边精彩的人和事,将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以及小人物的高尚形象搬进课堂,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创新运用能力和运用文字实践的能力。
三、走进社会课堂,感悟语文之魅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体味不同的生活情趣,感受不同的社会人文。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是将语文的社会魅力,以及语文所包涵的社会财富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途径。
语文中的社会成分,往往为学生开辟一片充满魅力的异族世界,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刺激他们对这种魅力的向往。例如,《北京的春节》将我们带进鞭炮齐鸣,灯火共长天一色的祥和世界,让我们产生“想过节”的冲动。而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过节习俗,那么课下就需要学生收集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这就扩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同时,教师进行身边教学调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春节,对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以及过程等进行全面研究。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社会有所了解。再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社会体验的主体。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村庄进行整体探访,使学生加深对自身家乡的历史的理解,以开展家乡历史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搜集一些家乡历史资料、访问一些历史人物,让学生建立调查手册,记录调查对象,调查事件,调查人物等。这就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四、走进“自我”课堂,享受语文之情
教材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目标的实现,是衡量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因素。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关注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实践过程中教材与学生的统一,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走进“自我”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课进行的根本目的。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感悟、主动探究以及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基本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首先,以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述,我们的地球母亲现在还受到哪些侵害,你想对这个母亲说些什么。这就引发学生展开思索,同时,教师提出,通过学习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探索。其次,以“小榜样”带动实践。如《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等,这些小孩子形象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课下的查资料,相仿事件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享受语文情感之美。最后,以实验进行主动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以教材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行的一项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生活化教学、社会化教学、自然化教学、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来开展的。这项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5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
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特点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对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其次,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对理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和讲解,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最后,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散思维,用创造性的方式而增强数学认知[1]。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一)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以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在“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这一综合实践课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而完成长方体礼盒的包装任务。这一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内容加以有效应用,且在互动交流中分析与解决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可提高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开设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而为小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超市购物”的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文具用品等作为教学道具,以布置小型的超市,并标好价格标签,鼓励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而对购买商品的价格总和及找零钱等内容进行计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增加问题难度,即为学生设置“超市打折促销”的综合实践课。如此,可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提高小?W生的学习热情[2]。
(三)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将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所以,教师应以数学教学知识内容为基础,联系生活而设置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又可提高教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为我家铺地砖”的综合实践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家庭作业,即学生回家后,对地面的实际面积进行测量,之后选择某一地砖的规格,计算如果为地面全部铺上地砖,需要多少块?花费多少钱等。
(四)采取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教育中,教师有必要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在综合实践中融入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对提高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促使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为学生创设开放而自由的教学活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而更为生动而直观的开展数学教学[3]。
篇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课;策略与探讨
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从事小学实践活动教学多年且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不间断的研究,现将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一是教学理念的陈旧阻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一些教师由于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肤浅,一味地“敬而远之”,或者干脆采取抵制的态度,坚持陈旧的教学思维,钟情于“填鸭子”式和“灌输法”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二是由于没有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表现在一些教师随意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方案不严谨,特别是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三是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机械、死板,缺乏创新性,现实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或者说已经麻木了,要真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难,因此也造成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效果不佳;四是在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却专注于选拔和甄别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相反却泯灭了学生自由拓展的“天性”,也影响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这都是亟待创新、改进的地方。
二、强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的可行性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必须先行,学校要通过宣传、舆论,打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良好氛围,强化教师对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性地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并促使教师摒弃传统、机械的应试教育理念,全身心地投入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充分把握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以及生成性内涵,准确把握课程实施步骤、方案、效果要求,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外,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启发者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教学素养,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和反思,不断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向纵深推进。比如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学习》这一实践活动课时,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将活动实践课中将会遇到的各种网络信息知识,包括操作做足“细节功”,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堂的进程做到胸有成竹,遇到问题处理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最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说教学活动是“目”,那么教学目标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提示和启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学生综合服务意识的提升。实践证明,提升教学的高效性,明确清晰的目标是唯一的手段和措施。
2.依托活动平台,引入“情景式”教学
立足实践是小学综合教学活动的精髓,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综合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采取全面监管、机械按次序呈现内容、抑或是任凭学生自由活动并将教学内容全盘呈现,其结果都本可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意识完全激发出来,从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也成为龙头蛇尾的“走过场”,而如何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既然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平台,那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入“情景式”教学方式,达到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是避免这种现象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鉴于小学阶段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弱,一些活动仅靠学生单独完成并不现实,因此,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这样既符合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前应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要求进行实地观察、想象和分析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结论。如在《对蚂蚁的生活习性的观察》一课,首先将明确蚂蚁的生活习性这个主题确立,然后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到野外对蚂蚁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蚂蚁活动的一些方法,待学生获得直观的情景感受后,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作业加深观察印象,如将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写成二、三百字的作文在同学间交流、分享,这样真实的情境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导学
当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策略不当已经成为阻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的“瓶颈”问题,其结果就是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把握以下几点要点:一是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案的制定大胆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启发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方案讨论、拟定,如活动方式、活动地点的选择及活动步骤设计等,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二是因人而异,推动个性发展。例如,在“助人为乐”这个实践活动环节中,在活动的分工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在敬老院,有的同学帮老人打水,有的同学帮老人扫地,还有同学帮老人捶背等,回到课堂,教师也要及时交代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悟;三是积极推行合作探究教学法,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后的讨论交流的过程,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出来,这也是学生个体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的实践方式之一,教师应善用合作探究教学法推动学生能力提升。
4.做好实践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工作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工作页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中活动结果评价要与活动过程评价等重,不可偏颇。下面三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并由教师总结的方式实现活动评价的“公开、公正”的效果;二是教师及时介入评价,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与及时的评价,对于今后学生小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与执行更有指导意义;三是教师应该建立档案,全程记录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终始,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的每个细微环节,对今后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
三、结论
当前,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表现为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评价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挺进并取得成效。
篇7
一、解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目标要求
1.不同学段的整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每个学段的活动设计应是梯度衔接、螺旋上升的,活动主题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2.教学要求的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要求是富有弹性的。以“图形的认识”的设计为例,第一学段不仅可以做“折、剪、拼”的活动,也可以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开展“七巧板”活动,通过让学生摆放七巧板,获得拆分和拼摆图形的快乐,体会蕴涵其间的智慧与快乐。在七年级研究性学习“七巧板”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燕式七巧板、双方七巧板、蝶式七巧板、益智图、百巧图,还可以研究七巧板的“静态对策、变位镶嵌”,让学生巧妙地应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拓展学生的七巧板拼搭图形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求本真,落实课堂教学
综合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操作体验―解释应用”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活动的“度”。
1.情境创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立足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素材源于生活。
(2)注意从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与活动密切相关的现实素材,研究现实情境背后隐含的数学线索。
(3)情境创设更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情境创设是教师运用某些手段创设进行某些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历史、数学史实科学合理地设计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数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问题分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小学数学问题活动方案和步骤进行问题分析。
(1)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本质。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l现问题的意识。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操作体验,让学生“启”于做数学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例如,教学“量一量找规律”的重难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总结归纳规律。教师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化难点,强化重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用物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分辨和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尝试后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4.解释应用,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解释应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操作和反思,然后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或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
(1)在合作交流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谨记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做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点火者”,不断进行实践和思考,抓住学生的“亮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索;生活;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90-01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而今日的数学却完全刷新了人的观念,呈现在课堂中的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一种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正因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全新领域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感到非常困惑,不知该如何教。近几年,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下面我将结合课例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受一定的课本数学知识后已不满足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的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它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开展了“计算能力我最强”“我是数学小法官”“我会解决问题”等活动,同时通过开设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稳定而有效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
三、培养调查、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与数字有关的信息,在上课时让学生一一汇报,学生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激烈。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实地测量,课上再来研究、探讨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 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突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下数学教材有《摆一摆,想一想》实践活动课,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用孙悟空、猪八戒贴智慧果在数位表上比大小的故事导入,从而引发出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数不同的数这一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前准备一些画有数位表和汇总表的纸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学生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教师还随时提示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尝试找出各种不同的规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激励。课堂随着学生火热的探索而精彩。
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实践与综合运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生活素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篇9
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实效性不大。主要表现在:选材内容不符合本地实际,学生操作、理解有困难;无相应的配套教学用具及资源;教学时间安排上一课时完不成指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内容的本质:综合性与操作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的学校干脆不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根本就不进行,整体现状令人担忧。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对师生双方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因为这一内容不考试,就不引起重视,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就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弄懂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其本质。但是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相关培训,组织赛课及其他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建立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选取综合与实践的素材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人,有的素材适合城市学生实践操作,有的则适合农村,有的又都觉得不是很适合,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1)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可以自行设计和选取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认真组织并加以实施;(3)教材编写者、教研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设置一些不同的题材供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4)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3.教学中把握本质,有效实施
“综合与实践”其本质是重在实践与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教学中选好问题,做好活动的规范设计,注意活动的操作性,注重细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加以引导,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评价,因此,绝不能将这一内容上成“看图说话”。
(3)活动过程要明确体现探究性,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5)实际教学中,操作探究活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部分内容在教学参考书规定的一课时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师尽可能灵活处理,有的内容可以提前准备,有的内容可以在后面再思考、补充再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拓宽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平台,不要认为一堂综合与实践课就必须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一课时时间就很难完成,课堂上需要先出示运动场及跑道情景图,提出问题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远呢?然后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合作探究,实地细致地观察、测量直道、每条跑道半圆的直径以及道宽各是多少米,最后还要再次回到教室,小组合作画图分析数据,列表计算,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圆的知识的实际价值等,这个活动过程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积累了活动经验,这就是需要的结果,并不是一定要在一堂课内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篇10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但如何设计好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活动,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也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摸索,寻找一种真正能够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方法。
一、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培养。发明创造和实践创新几乎都来自问题的探究。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这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研究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具有一种创新精神。
2.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对此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当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小课题的时候,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些技巧与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3.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信息时代,掌握了信息就是获得了财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个小课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需要动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并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恰当地利用。一个课题完成了,问题解决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锻炼及提高。
4.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特征是动手实践。学生对小课题的设计,对问题的实验以及一些制作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中,动手的能力就自觉地得到了强化。
二、构建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及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讲通俗一点,就是学生站在苹果树底下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苹果。否则,小学综合实践课所追求的育人目标是不能实现的。笔者根据这样的定位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按照如下策略进行教学,对构建高效课堂有极大的帮助。
1.选择的问题让学生感兴趣。综合实践课要关注学生关注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每学期开学时,笔者就印发调查表,让学生选填自己喜欢的、想研究的问题。如,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选择了《平时学生玩玩具的情况调查与简单分析》,四年级选择了《学生平时看课外书的情况调查》,五年级选择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调查》,六年级选择了《班级学生视力状况调查与分析》等课题,这些课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主题简单,学生易活动、易实践,所以学生做起来也有很高的积极性,活动效果也显著。因此,综合实践课的内容选择开口要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如果涉及问题面大,综合性强,做起来难,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容易完成,课堂有效性就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2.动手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课内容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如,可以开展有关自然环境的内容,黄豆发芽试验,养金鱼、气象天天记录后的思考等;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小制作,例如利用家中的废旧玩具制作小汽车、小飞机等,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盐或糖的溶解实验、磁铁实验等;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等;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活动,收集民间谚语、诗歌朗诵、每天讲个故事给同学听等等。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综合课的活动内容开展,例如讲一讲、写一写,帮妈妈做菜的事情,自己洗衣服的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中考察,在实验中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能否会做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开展活动,这样也能提高综合课的有效性。
3.最终成果评价要求低一点。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限制,所以,教师对每一次活动最后取得的成果可以不做严格要求,重在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作为评判其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所在。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个性品质、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小学教师在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抽时间学专业,看课外书,经常更新各项知识,给自己补充营养。还要跟上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相信,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努力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会变得更为具体、丰富、有效。
参考文献:
陈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误区与有效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理论,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