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15 09: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专业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研究动机:经过一学期《物流基础》的学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公司概况
1.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
2.公司简介:淮南商业物流中心系淮南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公司,隶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XX年初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发展商品配送重点单位。
3.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
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
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
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铝合金结构平房库。
拥有铝合金板平房库57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米,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燃品仓库。
拥有可储存易燃品仓库1000平方米,该类型仓库能提供属于易燃危险品类的特殊商品储存。其它库房40000平方米,该类型仓库多数属于砖木结构,单幢仓库面积小于上述仓库类型,具有冬暖夏凉的自然调节功能。
5.仓储系统服务:
市内/国内配送,单品/综合配送,常温/冷藏配送。备有各式车型,承运商品包括:百货用品、冷藏保温、特殊商品。
贵重物品配送。
提供门到门的服务,确保商品的安全抵达用户手中。
隔日零担配送。
对于零担配送,公司承诺货物隔日上车、发车。
上架陈列。
对于市内各大商场、各类超市、连锁网点的配送服务,公司还提供协助客户商品上架陈列的服务。
6.仓储系统服务:
常温/恒温仓库储存,高层/堆垛货架储存。
存货即时控制。
有效的货卡登记制度,可随时了解库存商品的数量。确保商品质量,随时检查,出现质量问题及时上报、调整。定时观察库房条件,确保库房内温湿度不超标。
加工整理。
提供完善的分拣、换包装等加工服务,物流中心内还设有专门的包装加工单位,可随时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
订单处理。
对订单处理要求做到及时、准确、高效,并承诺:单据收到15分钟内,操作人员到达现场,可开始收发货。
退货处理。
全力协助货主公司进行退货收货作业,并且填写收货单和进仓单,并及时反馈货主公司,以便货主公司尽快对退货做出处理决定。退货收货时,对于原封箱之产品如无货主公司特别指令,即可作为商品入库处理。非原封箱退货按货主公司指令要求,做到清点、分类、整理后方能入库。
7.信息系统服务:
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分析客户物流流程,提供物流系统设计,系统咨询。
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依据客户对仓储条件的要求和储存商品特点,进行仓储管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
运输配送管理系统设计。
针对大企业配送系统,专门设计了一套配送订单管理系统,实现单证处理的通用化,以适应各种客户对配送的要求。
销售供货分析。
从客户利益出发,进行常规供货、出货、流通周转、及安全库存的定量分析,替客户计算出最经济的租仓面积。
其他信息管理需求。
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wms,tms系统与客商电脑联网及通过公司内部局域网的架设,实现各仓间库存信息及时反馈,控制。客户公司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连接我公司局域网,实现客户实时查阅商品库存的信息。
8.作业流程(以中国物流公司为例):
进仓:
乙方提前一天将《入库通知单》传真给甲方确认;甲方收货时根据《入库通知单》上的内容逐项核对,(如货损,货差,货单不符将记入《进仓单》);二小时内甲方将《进仓单》传真回乙方后归档,月底制定报表。
出仓:
乙方提前一天将《提货通知单》传真给甲方,写明出货的时间,车队名和所提货品的货号、数量;当天车队携带正本《提货单》到相应的货仓,甲方根据乙方签字样本,《提货通知单》与正本《提货单》核对《出仓单》,并由提货方在《提货单》和《出仓单》上签字;完毕后甲方立即把已签字的《提货单》传真回乙方,并把《提货单》、《出仓单》归档。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1.swot分析
优势:
企业长期从事物流服务业务,拥有一支物流管理及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能为客户提供各项物流服务;仓库类型齐全;作业场地宽敞。
劣势:
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员工人数过于庞大,影响企业效益;信息系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货仓的出租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租金较高。
机遇:
申博的成功必将给淮南物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许多的跨国厂商商品的周转必定要依托本地的物流企业。
挑战:
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优化自身的作业流程,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设备设施降低成本。
2.企业仍然依照老旧的仓库出租模式收取租金,以至于使得仓库的利用率浪费,造成客户的流失,可根据仓库的实际加大空间利用率,根据仓库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收费,这样既提高了仓库的使用率又间接的降低了租金,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
3.铁路专用线的使用效率不高,只要少数客户选择这一运输方式,其实铁路运输在我国现阶段的长距离、高密度的运输中,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这种门到门的运输,更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企业应主动寻找适合的客户推销这一特色服务。
4.企业虽然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一系列的商品信息、仓库状态、作业流程、养护情况及业务合同记入其中,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企业往往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方法和票据进行作业及信息传递。应尽快在企业中提倡信息化的作业方法,使每名员工都能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与管理。
5.健全物流加工服务,流通加工也是物流的一项重要功能,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重视流通加工,将其同其他服务一起视作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提高服务的档次与水平,重点抓住有高附加值的商品进行加工整理,吸引住长期客户。
六.建议:
1.企业要发展,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每个企业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宁可花多点的钱去租用昂贵的美观的现代化仓库,也不愿去租用那些老式破旧的仓库,因此可以花费点资金整修老式的仓库,使企业自己本身的形象提高,这样客户会更加愿意来租用仓库了。
2.进货堆放货物时不能只顾着一时的方便,应该考虑到出货时的方便,不能耽误客户的时间,因此要按照标准把货物堆起,堆放要整齐合理,以免倒塌。
3.要严格按照仓储管理的要求,对于过期的货物要及时与厂家联系,并得到应允后及时销毁,不要堆积在仓库中,浪费仓库容积,更不要和正常的商品同放一起,带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应该另外准备一间仓库,使那些一时无法销毁的商品有地方储存。
4.商品的大类要分清楚,如食品归食品储存,生活用品归生活用品储存。若把食品与化妆品放置在一起,化妆品包装如若破裂,其化学物质会污染到食品的卫生。
5.应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实现与工厂、销售计算机信息的联网,以及以上海市区配送为主辐射华东地区的运输配送网络。
6.应多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应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目前物流中心正面临许多问题,批次越来越多而批量却越来越小,造成物流管理上的一个难点。产前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在供应链的管理上如何把握住这三块之间的关系。
国内的物流利润太低,仅占5%,如何把利润搞上去。面临一系列的难题,物流中心还得多借鉴国外的物流策略,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益。
7。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让物流共好的发展,让我们给物流添光增彩!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该努力学先进的文化知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
篇2
[关键词]仓储实践;物流;中职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125-01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严格依据社会实际需求与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社会对接,提高学生的技术性、专业性,为社会培养专业水平高的技术性人才,从而使其能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妥善地处理好物流工作的专业。
一、优化课程配置,紧扣教学主题
首先,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当前的中职学校都是以面向社会、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可基于此不断地细化物流专业仓储实践教学的目标。以此为例: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向其配置此岗位和专业需要的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诸多辅助专业类知识项目,让个人所需的针对性更强。其次,在选定有关教学资源与课程所需教材方面,应当基于当下地区或者国家统一发行的专业教材,然后充分考虑如今社会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个人在本校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特征等因素,合理优化整合教材。举个例子,可积极邀请仓储实践课程的科研人员、专家或此行业的精英共同研究教材,让其与教学主题交相呼应,学生接受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专业水平更高的教育。
二、改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多样化
众所周知,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能力。由于实践教学务必以硬软件作支撑,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打造和其开设的物流专业相配套的物流软件实训室与物流实操实训室。举个例子,购置若干手持终端的仓库管理设备与系统,以现代化配送中心与仓库的模型为参考依据,安设货架储存区、电子标签分拣区以及信息处理区等,以有利于学生对出库、入库等业务操作更加熟悉。同时,也可购置恰当的物流教学软件加强学习,当然,也可充分运用政府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职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特征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教学内容以及企业生产实际,以分组的方式为学生安排任务,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策划组织能力。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方式做好工作,熟悉业务程序;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强化学习质量与效率。比方说通过多媒体可更加直观地展现叉车、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诸多设备设施及其工作流程,若条件允许,可考虑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知晓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兴趣充分激发出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力度实现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要将职业教育工作做到位,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还应借助企业资源。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要结合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工作标准,不断地优化调节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企业能赋予教师以实践的机遇,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与实习岗位。借助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的策略,为企业提供物流专业人才,最终达成学生毕业和企业零过渡。
四、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想大力提高中职物流专业仓储实践教学的效果,重在师资培养。教师既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具备扎实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应从教学方式、实践等诸多方面着手开展师资团队建设工作。首先,要促进专业教师积极加入校内外技能大赛中,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剖析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拓展野。其次,要充分运用寒暑假时间前往企业接受一线学习锻炼,深入认识工作流程,逐步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最后,物流专业教师应当及时轮岗至企业锻炼,汲取实际工作经验,并参与教学科研、接受专项学习培养。
中职物流专业仓储实践教学是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应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调整,从而能充分迎合学生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需求。不断地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师团队建设,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柏霖.中职物流专业仓储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5(28).
篇3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业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教育仍然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把握物流管理专业重实践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出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对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
二、中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1.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的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的物流实践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每年几乎有占同龄人数三分之二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时间为企业每周三到四天,职业学校每周一到两天,校企总共学习时间介于两到三年之间,实习生享受国家的实习津贴。由于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培养模式也被众多国家所称道。
2.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但实践教学的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规范。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监管较弱,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相比外国物流教育,中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培养方案上缺乏有充分保证性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实习找工作,多对实践环节草草应付敷衍了事;其次少有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全面深入锻炼的实践基地,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往往名不副实,效果不佳;再次学校缺乏能给学生专业指导物流实践的老师,学生实习多是短期的,且各行其是。
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国内外高校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存在两项主要差异。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国外的实践教学经验,我国本科院校可以从管理机构、资源平台、合作互动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和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培养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双师型”
物流学在20世纪初期就已诞生,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传入中国。据权威机构统计,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缺口达600余万。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由于现代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行业培养物流专业型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性能力。社会对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型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物流专业就是一门要求学生动手能力高、操作性强的专业,所以实践性教学在物流专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国各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性问题。课堂理论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已建立了较好的物流实训基地,并有较完备的物流教学设备以及操作软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操作方面仍达不到满意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性能力,我们还需建立更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全面型学生,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技能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学生,所以我们要通过培养、引进和外聘等途径,来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鼓励物流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的第一线,要求他们熟悉物流专业的生产环境和操作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同时建立由物流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构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类物流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并鼓励教师取得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教学水平高、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物流案例教学法,通过描述并讨论物流案例的具体情境,对案例进行求解、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物流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企业的先进成功经验。还可以运用方案设计与制作法、小组讨论法、物流技能比赛、物流沙盘竞赛、角色模拟扮演法、模拟软件实训法等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在实训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实训常态化、生活化。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
篇5
1.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构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并依据与之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素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模块,运用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结合校内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体验每一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有效改善教学的活动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操培养:多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发展专业操作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爱岗敬业、协作能力,通过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发展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自我检查的能力。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组织者”、“协调者”等角色。每一项实训任务,分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仿真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上课、实训、生活中点滴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了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
本专业不断完善实训环境,2011年建成国家级的物流实训基地,建有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未来超市、ERP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同进也与校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软件操作、技能训练情景模拟、信息处理”等,使其明白企业物流工作的流程,做什么,如何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本专业制订了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规则等,并对教学仪器、设备实训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武汉、上海、深圳、咸宁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多个。顶岗实习,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缺乏。目前实训内容,都是以高职实训教材,校内未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以及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来编写完成“校本教材”等,来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科研。2)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规范的考评标准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轻于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未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的评定带有主观性;考评过程中没有学习小组互评参与,应柔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应在考试中加大实训考核的环节,重要让学生能交出具体的实训成果。在综合实训项目、技能考核、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校外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和调控作用。3)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建立学校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可将实训课程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实训作业,学生都可以上网进行查询,校网站应开展网络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可以了解实训实习动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学生变的更主动,甚至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
三、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今后趋势
1.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完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内一线教材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能力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多开发院、省级实训精品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进行资源共享,以网络题库的形式,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使训练实效性得以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创品牌
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我院的产品,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其质量和吸引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院重点专业,紧紧围绕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工学交替为目标,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认知对接;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引就业,服务社会,创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咸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打响咸宁特色品牌战,离不开物流管理,本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辐射全国范围,培养物流企业所急需的各类物流人才。
3.师资业务的提升
篇6
一、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落后,脱离行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使他们能够满足未来求职就业的需要,这就需要中职各个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要同市场发展相适应,同时代契合。然而,纵观目前的中职物流专业,无论是课程体系、学习内容还是教学目标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整体来看,目前中职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课堂体系保守落后,课程学习内容落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陈旧,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训练,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无法适应未来的求职市场,实践落后于行业发展。故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有待于调整。
(二)教学相对独立,缺少与企业合作
中职学校本身是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机构,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职业行业的发展动向,时刻建立起同客观市场形势、行业发展态势的链接,应该根据客观市场形势来逐步增加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然而,现实的中职教学却独立运作、独自运行,缺少同企业间的合作对接,这样就无法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使得实际教学脱离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特长,中职专业所学的相关技能、技术等也达不到规定的等级,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长远规划与发展。
(三)教师理念陈旧,知识有待更新
教师是任何一个教育模式的主导与核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启蒙者,教师自身的思想理念、知识结构的先进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从目前来看,中职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理念、知识结构等有待优化,如一些老教师队伍由于毕业时间较早,自身所学习的物流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等都相对落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客观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与进步,物流行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陈旧的思想理念与知识结构可能无法满足于行业发展,从而使得实际教学中,学生也无法充分吸收现代化的物流行业理念,不能掌握新型知识。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物流专业动态改革策略
何谓动态改革,指的是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对物流专业的教学和实训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动态增减实训项目,增加新的内容、删去不适应的内容。当然,这就需要学校物流专业教师能较好地掌握好行业发展动态,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深入企业调研,动态调整内容
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动向发展,要根据市场变化,行业需求来对自身的教学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保持中职教育的先进地位。对此,中职物流专业教研团队需要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变化动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也就是要深入物流行业企业、物流工作第一线来进行实践调查,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企业调研基地,走向領头行业企业,掌握其实际运作中所需的理论知识、技术经验、实践管理等,通过实践调研来形成记录,与自身现行的理论与知识等加以对比、对照,明确自身在思想理念、知识结构中的欠缺与不足,通过调研来写调研报告、实践总结等,最终将调研报告、实践总结等统一形成理论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的突破式发展。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购物风靡全国,B2B、B2C 等多种电子商务形式为物流服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于跨境物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质量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需要将其纳入物流教学课程体系。
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最关键的是要保持自身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等的先进性、专业性、实践性,这样才能为先进的教学打好基础。通过教师深入行业前线、走向企业经营运营的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从而改革与调整物流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中职教学目标。
(二)强化校企合作,动态优化实训
中职学校要想体现自身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时刻关注客观市场的发展,关注物流行业的发展,要确保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故此有必要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强化校企合作,才能逐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一是校企合作,更新教师知识。中职学校要充分借助物流企业的力量来培养、培训师资,例如:招募物流企业各部门优秀的工作人员为学校内部教师提供授课、指导、交流等培训服务,让教师接受物流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同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也应该有效依赖中职学校来对新员工实施组织培训。中职学校可以为企业的最前线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历等级,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适应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
二是企业实训,把握行业动态。物流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型科目,中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此,就要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要积极把握行业动态发展,将实训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实训来掌握物流行业的前沿发展态势。学校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穿插结合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物流企业岗位,通过当学徒、助手、助理等模式来掌握实践技术,学会物流实践技能,实现自身知识结构、技能技术系统的优化。
中职学校同样要求学生实训后要写实训报告,写出实训后的心得与总结,其中主要包括课堂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技能等,并将实训报告以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实训效果,让不同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是企业办班,动态增减实训。如果在校企合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则要加快自身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开办企业实训班,为学生模拟出一个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企业班的日常学习内容、实训内容等必须要同当下物流企业的现状相匹配,也就是必须时刻保持实训的先进性,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时刻接受最先进的行业知识,受到最实用的实践教育;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来动态增减实训内容、调整实训课程体系,以此来培养中职学生物流专业的实践能力。
例如:当今网络购物十分流行,一些网络电商同物流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对接关系,第三方物流成为网络电商与客户之间服务的中介,这其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既要面向企业又要服务客户,这就需要进行双方协调、双向沟通,需要参与物流服务环节的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又要具备良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具体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56-01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开设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缺乏专长和特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所脱节,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如何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校内外实践紧密衔接,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新兴热门专业,一些高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场地与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如校内实训环节中学生缺少参与机会;毕业顶岗实习多属“放羊式”,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物流管理实践实训项目,缺乏具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实训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实训后的评价仅停留在形式上,甚至没有具体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缺乏系统的考评体系。
此外,实践教学保障不完备,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参差不齐,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综合上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实践教学质量水平不佳。为此,采取具体方法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方法
1.推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不断推进和深化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增强综合能力应用训练。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从专业认知实习,到专业课程实训,再到课程综合设计,最后到毕业顶岗综合实训,形成由部分到综合、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这样学生可以体验到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工作流程,和企业零距离的接触。另外,学校每年从物流管理专业中选拔一些学生组建“顺丰班”,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按照企业的要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企业岗前培训。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在企业进行,毕业后企业安排学生就业。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严格制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行业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监督体系。应主要由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形成定期地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事前与事中的监控与评价。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作用,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建立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也非常重要。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逐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培养专业教师指导生产性实训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动员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调查,把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总的来讲,我国高校如何构建与物流管理岗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能顺利的实施,是关系到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物流人才的关键。在具体构建实施中,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最终促进物流人才的持续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专业的物流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现状。仅仅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二)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投资不够
物流工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训练,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硬件、软件设备。但是很多的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多,根本不能保证物流专业软件、硬件设施的投入。此外,很多学校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经济、运输、管理等专业调过来的。此外,很多的院校没有将教师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当中,使得教师的教学不符合物流学科的实际。
(三)培训的目标非常模糊
很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的现状,正是因为培养目标模糊,所以教学内容也过于宽泛。学校似乎想把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成万能的物流人才,只有是和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但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物流专业学生都在从事货代、进出口贸易、船代、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一个错误,认为物流就是货代、船代或者进口出口贸易。同时,这也违背了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宗旨。
(四)没有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关注
在物流教学当中,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实践教学的部分,但是因为很多的原因,实践教学已经被简化,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方式来替代了实践环节,在模拟实验室当中,仅仅只用几个模块操作来替代企业物流运作仿真。此外,教师也没有通过案例、讨论、练习、社会调查等部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一)采用综合性的实践方法
综合性的实践方法包括了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法、项目设计法等等。下面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具体如下。
1.实物演示方法。实物演示方法指的是和平时的教学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常见的实物演示法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投影播放讲解方式、电视录像演示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方式等等。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观看一部分和物流设备、设施相关的图片,比如起重机、堆垛机、条码机、分拣设备、叉车、仓库等等。
2.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物流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一般的案例教学需要借助计算机、物流设备设施、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因为物流技术和理论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所以需要增加案例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更加真实的物理知识,明确操作技巧。
3.社会调查方式。社会调查方式需要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或者校外实习的时间,围绕本专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进行了调查活动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接触实际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4.项目设计方式。项目设计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利用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和周围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个模拟项目,最后撰写一份项目报告。比如,可以让学生采用Access数据库创建一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必须要包括采购、销售、仓存、退货等一系列的功能。此外,还需要设计供应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科学的采购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5.校外实训方式。同时,学校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和企业签订合同,让学生直接到企业或者基地去参加实际的锻炼。企业或者基地的实训包括非常多的内容,不但有仓储和配送业务等内容,而且还有运输、报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业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
(二)开展各类比赛
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类设计大赛。可以三人组成一个团队,配上教师,自选题目或者结合教师的课题,对比赛内容进行设计。比赛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参赛作品进行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服力、交流能力等等。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让校外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
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的工作人员,比如揽货员、仓库管理员、配送人员、货损员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要先设定工作岗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然后再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同时,教师也需要设计工作流程,指导学生根据所模拟的角色进行操作。比如,在讲完了出入库操作过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模拟一次操作过程,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学到的出入库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应的流程当中去。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和考核,及时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三、总结与体会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也需要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并且满足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254-254.
[2]孙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3):25-28.
[3]段春晖,朱重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9):22-24.
篇9
一、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习现状分析
(一)企业实习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对企业实习都显得急功近利,没有对实习投入足够重视。有的学校将企业实习仅仅看作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实习定位不准,实习目标和内容模糊,导致实习计划缺乏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实习效果难以进行考核和评估,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完全按照预先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去做。还有的学校将企业实习等同于预就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次就业率这一考核指标,缺乏对实习过程和质量关注度。学生参加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经验证明”,体验工作环境和氛围,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等,而不是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实习企业接受实习生是为了短期内获取廉价劳动力,解决高峰期用工荒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长期的人才储备、选拔和培养。企业为了避免实习对生产秩序和效率的影响,很少给学生真正适宜的实习岗位和指导,很少采用岗位轮换、系统培训、提高福利等方法改善实习体验。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企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习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一名优秀的物流管理毕业生,更要着眼于其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校、企、生”三方应摒弃短视、功利的做法,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企业实习这一系统工程。
(二)企业实习的形式
目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形式主要分为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和推荐实习三种,其中以分散实习形式为主。分散实习是由每个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己的特长、爱好、就业意愿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定,自行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实习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联系或通过亲友联系实习单位,学生也可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寻找就业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模式是校方安排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该方式的实习安排比较灵活,校企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往往同时交叉进行,相互提高。推荐实习是在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确有困难的情况下,由学生向校方说明情况并提出申请,再由实习指导教师推荐实习单位以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实习形式。无论是分散实习、集中实习还是推荐实习,都存在不足,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根据企业实习不同阶段和不同要求,灵活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结合的实习方式。
(三)企业实习管理方式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面宽,实习分散,实习教师短缺,传统“放鸭子式”管理依然是很多院校的选择。在传统实习教学管理方式下,实习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对待实习被动多于主动。[3]高职院校的实习一般由系部(或分院)组织管理,校方负责整个实习各项管理事务,校方实习老师每日奔波往返与校企之间,责任大、任务重,企业实习老师未能实质性参与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和管理文件不完善,实习内容与考核随意性比较大,实习后缺乏总结与提炼,造成实习管理既无标准可循,又无长效管理机制可行。另外,因实习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者几乎没有,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实习当作很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对实习的兴趣下降,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他方面。[4]
(四)企业实习时间安排
企业实习的学生是顶替物流企业员工的岗位进行全方位的实习,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时间安排来看,大多数高职选择第三学年作为实习的时间段。调查表明,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5+0.5”模式依然主流,即二年半在校内上课,半年在企业实习就业。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有些高职院校为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尝试延长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由传统的“2.5+0.5”模式转变为“2+1”模式,即由原来半年的企业实习延长至1年。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持续一年的实习意味着必须在二年内学完原来二年半的课程,同时如果实习内容简单枯燥,并且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会带来学生抱怨甚至抵触。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难以能够提供大量的、长时段的实习岗位。即使有企业可以做到,也只为其量身定制人才的订单班提供。对于学校而言,“2+1”模式要耗费更多的实习成本、管理和教育资源,对于资金短缺和师资紧张的学校而言是一个挑战。
二、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设计
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的崭新模式,它基于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间开展“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效果共评”的“三共”合作,实现校企共管、人员互聘和学生双重身份认定的多层次实习。实习的工作岗位和时间安排、培训和教学内容等均由校企共同商议敲定,并将实习和就业很好地联系起来。实习分三阶段递进式展开,即在第一学年进行安排认知型企业实习,第二学年的教学型企业实习,第三学年的就业型企业实习。
(一)认知型企业实习(第一阶段)
本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实习单位没有严格的行业限制,但要求岗位与物流相关。主要强调社会通识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实习项目以企业认知等内容为主。通过企业参观、“体验式”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行业环境、体验职场氛围,明确岗位要求,规划职业生涯。
(二)教学型企业实习(第二阶段)
本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以提高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报关、结算等业务中应具备的专项职业技能为目标,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展开各项专项技能训练,同时在掌握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岗位综合技能。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兵轮岗,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强化专项和综合能力。实训场地由学院安排和指定,实习项目必须要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就创业型企业实习(第三阶段)
本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学生以“员工”或“创业者”的身份从事岗位工作,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获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这阶段企业实习强调预就创业,实习周期较长,安排实习项目与物流综合业务相关联,实习内容和地点有一定自由度的。
三阶段环环紧扣,逐步递进,不断提高。学生在“职场认知”、“单兵轮岗”、“业务团队”多形式的实习过程中分段达标,不断夯实完善职业技能(见图1)。该模式实现了学生多次在校企间的交替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另外,该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培养高职人才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三、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
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实习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新增稳定的实习基地,践行实习基地ABC管理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多个专业方向实习需求,学院与本地几家龙头企业签订校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了多个紧密型实习基地,形成了稳定的契约关系。同时加强对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力度,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制订相关的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和实习项目。
将ABC分类法引入实习基地管理中。在满足学校对实习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规模、吸纳实习与就业人数、岗位多样性、实习便利性等方面按照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将物流专业实习基地分为A类重点管理基地、B类次重点管理基地和C类一般管理基地。对于A类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共建企业课堂。[5]例如,学院与九江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合作,在其物流中心投入资金购入设备搭建企业课堂。派驻校方指导老师下企业锻炼和监管实习,随时与企业方和学生协调沟通,排查实习安全隐患,提供智力支持,展开项目合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对于B类基地,校方定期派人巡视指导,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在企业沟通交流,协调企业与学生间的矛盾,发现问题及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对于C类基地,一般规模小,接纳的实习人数少,地处偏远地区。校方指导老师可充分利用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学生的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如有必要,派老师到企业进行巡查。
(二)明确实习模式和方案,实施校企“人才共育、效果共评”
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方资深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了“学训融合、定岗双元”培养模式,修订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实践分为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种。各单项技能实训以物流专项技能为目标,纳入到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核心课程中;综合技能实训停课在校内实施;企业顶岗实习分别为体验顶岗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对应上述企业实习三阶段,其具体教学目标与要求见表1。
实施了校企“人才共育、效果共评”制度。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导师”制度能够解决学校和企业实习管理脱节的问题。“双导师”要求给学生同时配备校方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工作指导,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出勤率、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工作实效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在考核表中给出企业教师评分;校方指导教师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批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根据学生实习平时联系记录、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等,给出校方老师评分。通过校企老师评分加权平均,给出学生的顶岗实习最后总成绩。校企“效果共评”制度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企业指导老师资格认定,规范实习师资队伍管理
学校聘请了一部分在生产一线上的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我院的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很大程度弥补了实习指导老师的不足。对于企业指导老师的任职条件,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任职条件包括学历、职称、职业资格、技术与指导能力等方面。学院对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指导教师提供国家师资认定支持,对条件不满足又需要其担任指导教师的企业员工进行相关资格培训和考核,以满足实习教学需要。
出台有关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对其任职条件、聘任、职责、待遇、考核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参照指导年限、指导实习人数、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级等,确定不同的待遇标准,并确保定期发放。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老师证书,并给予一定现金奖励和补助。对考核不及格者,校企共同决定终止其指导教师工作。
企业实习是一个牵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重中之重。对于学校,企业实习是高职教育输出结果的检验,是评价高职教学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学生,实习是走进社会前的一个重要的自我完善和磨合阶段;对于企业,不但为自己优先选拔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承担了社会教育的责任。因此,企业实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已初显成效,相信通过进一步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和推广,将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实习中的突出问题,使高职学生企业实习呈现出新的面貌。
篇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重视。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12大紧缺人才,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愈加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程比例超过70%,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30%,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与社会脱节,影响未来就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与企业物流结合更紧密,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之路十分必要。而如何建立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物流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对物流发展充满信心
自2009年物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给物流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苏州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招生报考情况进行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以第一志愿报考物流专业,30%左右的学生以第二志愿报考本专业,其他志愿或调剂到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足10%,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报考热情和认可很高,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期盼。
1.2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
尽管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和信心,但在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的现象也不可小觑。以学校近期组织的职场巅峰求职模拟活动为例,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在求职模拟中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模糊或定位过高:1/2的同学应聘岗位为仓库主管,其他同学有的应聘物流经理,有的应聘采购管理,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是管理者,但当评委问到关于物流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时,学生又略显迷茫。可见在校学生对社会物流人才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多数局限在仓储领域,甚至认为自己一毕业就可胜任管理者职位,这种对未来过高的期许和局限的认识显然违背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事实,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去真正体验物流工作,了解企业对物流工作者的具体需求,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天津市推出的校企一体,产学相容的校企合作模式,苏州科技大学也启动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短学期社会实践,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即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以直观和新颖的形式,帮助同学认识物流,了解物流,掌握当前社会物流发展态势,了解虚拟海关,仓库堆垛,港口装卸货,运输配送等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比较多,如引企入校讲座形式,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培养模式,学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其特点在于自发、短期、规范度不足,甚至部分仅靠私人关系维系合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行为,更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合作企业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学校也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政府各项支持。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支付企业一定的报酬,还要支付学生的实习费用,在高校财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实习经费支出捉襟见肘。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使得目前出现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进而限制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2.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理想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和学校外部的合作企业基地两部分。学校内部实验室多以物流系统软件作为模拟核心,如Logist软件模拟系统,内部包含了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拣选等多个第三方物流模块,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上机或实验操作,可以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梳理和熟悉;另一种校内实验室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如立体库设备,包括托盘、叉车、AGV、传送带、货架等,让学生通过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然而因学校资金有限,物流设备昂贵,导致实验室建设的配置相对简单滞后,物流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差别较大;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因时间、地点、学生规模等因素,导致组织工作相对麻烦,进而不能真正有效进行利用。
2.3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对物流学生的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态度不同,高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物流人才纳入到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避免麻烦,往往安排企业人员在实习基地进行简单的说明介绍,使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流于表面;或者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搬运或装卸货工作,进一步的调度信息和系统层面难以接触,使学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践锻炼,这些都与企业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2.4双师型教师不足
目前高校有意识地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忽视了物流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实践培训,使得双师型教师出现短缺现象。如今高校内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理论知识丰富但实战经验积累不足,又因为课程设置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后期很难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就使得校内学生的实践课程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校外的顶岗实践学生缺乏本校教师的提醒和监管,造成学校和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3.1高校主动出击,强化校企合作纽带,实现多方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一条有利途径,在当今缺乏政策导向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作用,引导物流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双方利益结合点,尝试多种合作模式,树立为物流企业服务的理念,担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吻合,主动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学校也可组织学校教师组成管理咨询团队,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物流企业面临的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提供员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企业自觉自愿为学校提供实习环境,真正起到实习基地的作用,避免高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加深校企合作的动力,使生命力更持久。
3.2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资源,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共同出资的形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方面,学校出资购买与企业相配套的软件,使学生通过相关软件的操作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尽快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自动化设备方面,因物流企业本身需要相关物流硬件设施,如叉车、AGV等的配置,故进行设备实践训练时以校外合作企业的基地为主,通过企业的设施资金投入,减轻学校的压力,组织学生在某段时间在真实环境下集中操作训练,以此保证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合作企业树立人才培养与经营结合理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应立足长远,实现以人为本,企业方面更应该注重把人才培养和自身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培养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在为目前的在职人员提供展示机会,如在开展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办讲座的模式中,是企业自身发展形象的一种宣传,也是内部人员才华的一种展示,更是吸引优秀学生的一种途径。当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时,企业应为其配备相应老员工,实现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深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不再将校企合作形式流于表面。
3.4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校在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师技能的培训。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长期需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敏锐的嗅觉,既能回到学校将相关理念传递给学生,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还能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实现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