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融合的形式

篇1

一、从原子化受众到链接式用户

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观众作为电视内容的接收者,被视为原子化的受众,他们是孤立的、被动的、同质化且面貌模糊的一群人。面对组织化的传媒和有目标的传播,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观众唯一能够掌握的就是遥控器,他们能够决定的也就是看或不看。然而,新媒体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传播格局,“受众”转变成了“用户”,他们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多样化的媒介内容和接收渠道,而且能够通过彼此的连接和互动,来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可以说,“用户”已然成为媒介融合链中的关键节点,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电视媒体寻求转型的突破点。面对新媒体形塑的新生态,湖南广电积极探索连接受众的方式,试图将原子化受众转变为链接式用户,而这种连接行动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

一是从分散到聚合。过去,对电视媒体而言,观众是静坐在电视机前的孤立且分散的大众,媒体机构只需做好生产和编播环节,就能让具备强大魔力的视听内容抵达受众。直到互联网的崛起,大众逐渐分流,他们开始拥抱除电视之外的其他娱乐方式,他们更常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移动App等媒介通道中流连忘返。在此情境下,如何让分散的受众重新聚焦于电视荧屏便成为电视媒体所需思考的关键问题。正如美国学者戴维•阿什德所言,“信息技术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信息文化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被融入某些社会行为的方式,而同时它又为所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提供发展的机会”②。号称“电视湘军”的湖南广电正是凭借对信息技术的敏锐洞察,充分利用移动App、社交媒体等新传播渠道,将分散的受众汇聚起来,让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实现对接融合。2013年跨年狂欢夜上,湖南广电推出基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呼啦”,让电视观众通过手机屏幕汇聚于呼啦星球,与其他呼啦用户一起参与电视互动。如此一来,湖南广电便顺利地将分散的观众汇聚成了圈子化的用户,强化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2014年4月,湖南广电又重磅推出“芒果独播战略”,宣布今后湖南卫视的自制节目将由芒果TV独家播出。不到一年时间,芒果TV全平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已近3000万左右,芒果TVApp下载总量超过6000万次。芒果TV的独播战略降低了渠道的可替代性③,让日渐分流的观众重新回归芒果领地,而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也为湖南广电连接观众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在新媒体传播生态系统中,原本彼此孤立的受众蜕变成了链接式的用户,他们不仅接收内容,同时还会对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以及再生产和再分发,而这种基于社会化网络的连接力量可以使一部电视剧、一档节目甚至某个人迅速爆红,甚至直接影响电视媒体传播的后续效应。正是源于此,如今的电视媒体都非常强调观众的参与性。事实上,早在超女时期,湖南广电就以短信投票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了制造明星的,而今,湖南广电更是借助多种媒介渠道开创了多元化的互动方式,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进程中。例如,2014年金鹰电视艺术节期间,湖南卫视首次推出互联盛典晚会,在晚会直播中引入了极具互联网特质的“弹幕”元素,电视观众兼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芒果TV移动端和PC端对晚会内容进行吐槽或点赞,这些评论内容都可能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于电视直播屏幕上;2015年跨年演唱会上,湖南卫视更是联合芒果TV推出360度全方位直播,用户可以通过芒果TV自行选择机位,观看除电视画面之外的台前幕后的实时动态。除了提升观众对电视的参与之外,湖南广电还充分借助社交媒体来引领观众之间的互动。无论是《爸爸去哪儿》中星爸萌娃经典语录、搞笑片段在网络上的风传,或是微博平台关于“回忆我的一年级”话题的热议,以及《我是歌手》中“秋裤男神”“老鲜肉”“童颜巨肺”等称号的走红,由节目内容衍生出的话题不仅促进了观众及用户之间的广泛连接与互动,更让节目在裂变式的链接路径中实现了影响力的倍增。

三是从同质化到个性化。无论是移动社交应用“呼啦”的开发、视频网站芒果TV的独播,或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互动运营,湖南广电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融合与联动来汇聚观众、积淀用户,其更关键的意义还在于大数据的积累与应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将“大数据”(Bigdata)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④,而在当前汹涌袭来的数字化浪潮中,大数据的发展空间更是让社会各个行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电视媒体而言,随着电视观众与网络用户的融合,原本面貌模糊的受众在数据化生存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受众的需求、偏好和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的挖掘得以洞察,由此便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为之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体验。早在2004年,湖南卫视就确立了“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而后又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将目标受众定位在青春向上的年轻人群。除了主推金鹰独播剧场和王牌综艺节目带之外,湖南卫视还通过对观众及用户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创新推出了钻石独播剧场和青春进行时两大周播剧场,以古装偶像+青春偶像的优质剧集来进一步锁定年轻观众,让芒果式青春更具特色。除此之外,湖南广电的另一内容输出口———芒果TV也开始发力自制节目,为年轻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依托《我是歌手》衍生出《备战T2区》《歌手相互论》等节目;针对电视剧《花千骨》推出“《花千骨》PK《盗墓笔记》”的娱乐盘点;另外还开创性地跨国直播2015Billboard、欧洲歌唱大赛和金球奖颁奖典礼等等。他们通过引进小众的优质内容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强化了平台的品牌价值。由此可见,湖南广电正是凭借“用户至上”的理念,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联动与融合,成功地将原子化的受众转变为链接式用户。这群链接式用户不仅构筑了具有凝聚力和忠实度的粉丝圈子,同时还在传播中发挥出结构洞的“第三者”连接效用,从而使湖南广电的内容优势和品牌势能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社会化网络中得以进一步放大和增值。

二、从生产单一型节目到生产集群型产品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湖南广电凭借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品牌效应,依旧打造出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现象级节目,吸引了一大批兼具传播力和消费力的忠实的年轻观众,从而使其新媒体转型之路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在“互联网+”的融合产业浪潮中,“内容为王”始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立足之本。然而,随着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及营销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单一的媒介内容已经无法支撑起电视媒体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对此,电视媒体亟需转变商业模式,由生产单一型节目迈向生产集群型产品,借助媒介融合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首先,何谓“产品”?事实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产品依然是内容,但它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经营的媒介内容”,因而超越了原来简单的内容生产层面,具备了鲜明的营销指向。也即是说,对电视媒体而言,媒介产品的运营必须打通节目策划、生产、发行、播出以及宣传、营销乃至衍生开发等整个产业链条,而在此过程中,媒体机构既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用户群的消费需求来生产多样化的内容、布局多元的渠道,还要围绕产品内核,从横向和纵向的层面来整合运作不同的内容及渠道,打造出集群型产品,如此才能持续地维系用户、拓展市场。众所周知,湖南广电的产品意识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电视媒体。早在《超级女声》火遍大江南北之时,湖南广电就围绕这档节目进行了娱乐包装、短信增值、艺人经纪及商业演出等一系列的市场化探索。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浪潮的席卷,湖南广电更进一步强化了产品意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电视节目进行产品化开发与市场化运营,而这一从节目到产品的升级之路主要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对优质内容进行整合营销,将电视节目打造为现象级IP资源。近两年,IP热潮正席卷整个影视行业。所谓IP,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在时下的文化产业领域,IP已更多地引申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⑤,其在形式上包括文学作品、影视剧、节目、游戏、漫画等等,或者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概念。凡是具备内在的核心价值,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内容,都可以成为在文化市场上流通的IP资源。电视节目升级为IP资源,首先必须以优质内容为依托,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整合营销。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多种渠道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促成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湖南卫视在播出一档节目或是一部电视剧的档期内,往往都会在老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开设该节目或电视剧的专场,同时,芒果TV也会持续更新与之相关的花絮片段或衍生节目,而移动应用“呼啦”上也会推出特别专区,为用户关注节目动态、参与电视互动及线下活动提供通道。在《爸爸去哪儿》“节目首映礼”上,湖南卫视就通过“呼啦”召集了30对亲子与星爸萌娃同观影、齐互动。除了整合自有平台资源之外,湖南卫视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思维进行话题引爆和口碑营销。其中,《我是歌手》第三季曾以131亿的微博话题阅读量高居微博热门话题榜榜首,《奇妙的朋友》也凭借“明星饲养员”“动物萌宠”“爱心公益”等热议话题实现了热度和口碑的升级。在基于全媒体的整合营销过程中,节目资源推广、网络衍生节目、App互动、微博话题、微信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及内容彼此连接、相互促进,以“集群”的形式发挥出强有力的协同效应,由此造就了《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兼具高收视、好口碑、强话题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节目,而这些现象级节目也就此演变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IP资源。第二阶段,即对现象级的IP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和运作。目前,业内对于IP资源的开发,一般都是通过打造矩阵式的集群型产品,即横向进行产业链拓展,纵向进行系列化延伸,促成IP资源的价值延续和经济增值,从而构建可循环的内容生态链。

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可谓是IP运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一档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以“星爸+萌娃”的角色组合、亲子互动加户外体验的内容元素,吸引了一大批跨越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庞大的粉丝群,不断掀起收视狂潮。随着节目的热播,湖南卫视顺势推出了《爸爸去哪儿》同名手机游戏,游戏玩家可以扮演节目中的星爸萌娃开启跑酷闯关。该款游戏上线首日下载量即破百万,注册用户不久便上亿,日活跃用户超过300万;而在节目收官不到一周,《爸爸去哪儿》同名电影就开始拍摄,并在2014年春节档斩获7亿票房;此外,《爸爸去哪儿》同名图书预售3天销量就突破5万本,一度位居学生读物畅销书榜首。从电视节目衍生出同名游戏、同名电影、同名图书等多类型产品,将传统电视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及图书等多个领域,这一过程体现出明显的跨界思维,而这种跨界行动也极大地促进了《爸爸去哪儿》节目IP的经济增值。在横向的产业链拓展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湖南广电又于2014年6月开启了第二季节目的系列化生产和运营,并将于今年暑期档推出第三季节目,一方面继续沿承节目的内容模式和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根据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迭代创新,在持续迭代中为IP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不断延续用户的价值认同和IP的生命力。从节目到IP产品,从IP资源到集群型产业链,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割裂的,也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们共同构建了以内容为核心的电视产业链。进而言之,湖南广电自制的每一档节目都可以构成一个IP,而IP正是当前电视媒体拥有的核心资产,IP热潮也预示着“内容为王”在媒介融合时代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围绕一个创新IP,全方位开发集群型产品,延伸多元产业链⑥,这将是电视媒体利用自己先天内容优势迎战媒介融合的一把利器。

三、从经营单一渠道到构建媒介融合生态圈

在传统的媒体经营格局中,电视台主要是作为视听内容的生产机构和播出平台,而电视媒体只需持续地用内容来经营渠道,就可以通过广告实现盈利。之后,随着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移动应用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作为媒介渠道的电视媒体逐渐面临巨大的冲击,于是纷纷开始寻求转型。但在初期,电视媒体的转型仅限于渠道层面的拓展,例如创建门户网站、开设微博、微信官方账号,或是与网络视频进行合作播出,然而,这种浅层次的尝试已经远远跟不上媒体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革命浪潮,电视媒体必须积极把握媒介融合的机遇,与其他媒体组织、商业机构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与合作,从经营单一渠道向构建媒介融合生态圈跃升。

所谓生态,是“由不同的因素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来形成,彼此之间互相依托支撑价值链”⑦,而生态圈则是不同的物态围绕一个核心而汇聚,彼此之间存在共栖关系,由此所形成的自循环的有机系统。例如,苹果公司就是以iPhone、iPad等产品和ios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了一个涵盖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内容制作、服务平台等多层业态的良性生态圈,并且生态圈内部上至硬件制造商、内容供应商,下至普通消费者都紧密关联、彼此互动,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从而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在电视媒体领域,作为行业先锋的湖南广电也开始着力打造生态型体系,其以内容为核心,对内整合所有渠道、终端等资源,对外则尝试在电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彼此共栖共荣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介融合生态圈。首先,湖南广电内部生态圈的构建所秉持的是生态整体观,即遵循整体优化原则,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一云多屏的传播生态。在内容方面,湖南广电集团整合了旗下十个电视频道、一个视频网站、一个电影子集团、五个广播频率等多个媒体机构,由此也形成了卫视自制精品节目+地面频道分众化内容+芒果TV自制内容+电影+广播等多元品类的内容集合;在平台方面,涵盖了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平台,以芒果TV为核心的互联网视频平台,以快乐购为标志的电视购物及产业经营平台,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平台等等;在应用方面,湖南广电推出的电视互动社交App“呼啦”则主打“电视+社交媒体”的跨屏互动模式,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电视内容互动、直播聊天室、社交游戏等多种形式,全面构建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电视社交生态;在终端层面,作为独家拥有湖南广电内容资源的视频服务平台,芒果TV目前已全面布局PC、互联网电视、手机、PAD、IPTV等终端,而作为全国首批获得互联网电视牌照的机构,芒果TV也正在积极发力互联网电视业务,推出芒果派、芒果嗨Q、芒果月光宝等多款电视机顶盒,意在借助互联网智能电视的东风重新占领客厅,打造家庭智能娱乐中心。

在这一内部生态圈中,内容、平台、应用和终端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与融合关系。例如,移动App“呼啦”的整套互动体系和激励机制都与湖南卫视的节目内容密切相关,观众经由网络应用转变为用户,而后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与节目内容、与电视平台之间的联系。再如,湖南卫视和芒果TV正逐步建立起电视平台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双向互动模式,除了湖南卫视对芒果TV予以内容支持之外,芒果TV的自制内容也对湖南卫视形成了反哺,未来,双方还将斥资10亿共同打造湖南卫视的周播栏目剧,通过平台的联动促进内容的多元化升级。其次,在建立内部生态体系的同时,湖南广电也非常注重与外部社会资源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今年4月,湖南广播电视台正式完成转企改制,与芒果传媒资源整合成立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全新的市场化体制下,芒果传媒担当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连接平台。换言之,湖南广电正是以芒果传媒作为市场主体,在生态互动观的指引下,遵循互动共进原则,与各种媒介资源、商业资源进行资源置换和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电视媒体如今正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合作共赢的节目创新模式,而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台网互动”,亦即台和网之间取长补短,围绕某一共同的传播内容,形成跨媒体、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2015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微信“摇一摇”的合作被视为台网互动的标杆之作。在台网互动的热潮下,湖南卫视的多档热门综艺节目都与微信“摇电视”展开了多番合作,如《我是歌手》摇一摇即可“抢红包送金话筒”、《一年级》摇一摇送助学金红包,以及小年夜春晚上摇一摇送《爸爸去哪儿2》观影红包等等。诸如微信摇电视等台网互动形式充分发挥了不同媒体各自的传播优势,在创新电视互动模式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及用户黏性。除了“电视+互联网”的台网互动之外,“电视+电商”媒体产业经营也是湖南广电构建外部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电视+电商”也称“T2O”(TVtoOnline)模式,是指通过电视内容直接连接消费者和商家,让观众/用户实现即看即买的消费体验。事实上,电视购物早已非常普遍,湖南广电旗下公司快乐购就全面整合了快乐购频道、广播电台和时尚生活类节目《我是大美人》《越淘越开心》等媒体渠道资源,对接3C家电、家居用品、美容服饰以及旅游等各大行业及商家。而在媒介融合生态下,快乐购又与芒果TV进行资源整合,在新媒体渠道方面展开合作,先是快乐购在芒果TV试水推出了社交视频电商项目“MM秀”,而后又在芒果盒子推出以“芒果铺子”为核心的电商产品,为用户提供一块抢、达人圈、芒果商城及快乐购TV直播节目等多种功能及服务。此外,芒果TV也于今年5月份推出全新的互动产品———灵犀,通过对视频画面内容的精准定位,为用户匹配多种形式的内容推荐,更加有效地触发了用户的消费行为,由此打通内容、用户、广告与品牌之间的壁垒⑧,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

篇2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主流新闻热点传播途径的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转型升级,并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播电视媒体革新图存、赢得未来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要求,探索其技术的思路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电视 转型升级 融合媒体 平台建设

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主要是更好的传播实时新闻,是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推动融合发展,也是借由新媒体传播优势进行更好发展的方式。在广播电视转型升级时,需要以创新为基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和推动融合发展的力度,政府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推动督导各广播电视单位的转型升级早见成效。

1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是建立在“融合”的条件下,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寻求更快、更优质的传播和推动,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需要以“互联网+”相互“融合”,将其结构和传播方式及内容进行深层融合整理,重构出更为适宜的方式,比如上海东方卫视以“梁微一端一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电视网站)的转型升级方式进行推广。并且为了实现自身的影响力,还采用了一云多屏,多屏互动、城市信息云平台等智慧融和媒体平台建设,将新媒体和全新的广播电视业务作为传播介质,跨区域、跨行业、跨每一的联合发展,充分的运用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将推导的资源进行整合后形成融合媒体平台。

1.1 具体建设的内容

在广播电视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想充分的发挥出“融合”媒体的优势,那么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优质的内容延长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命线,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核心的竞争力。比如调频102.6(四川城市之音――城市快报),主持人将川普运用到日常的新闻评论当中,针对新闻的某一点进行犀利的分析,并在微信和微博、电话中与听众互动,让广播与听众距离缩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听率。由此可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拓展传播的途径,还要将内容从单一转向多样创新化。还要借助所融合的微信、微博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本身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技术和设备,再加上多个大型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优势将做出的高质量的内容进行跨越式传播,能够成功吸引广大的用户。

1.2 平台建设的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渠道需要以技术为支撑,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部分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更是加快步伐,将传统、数字、有线网络相互融合,其传播的承载能力明显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使得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机载卫星电视、无线双向覆盖等领域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力度加大,才能继续取得新的成效。

1.3 服务的终端和对象

融合后的广播电视传播对象早已从制造产品升级为经营用户上,因为从融合的网络媒体上看,观看新闻资讯及娱乐的终端多为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两大终端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力较大,并且因为其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所以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的挖掘维护用户的第一入口,所以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坚守家庭大型终端(主要是电视),继续开拓小型终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开发人性化的互联网技术新平台,围绕用户开展新服务,通过的早自有的多终端社区平台来聚拢人气。

2 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思路

2.1 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的基础构架

在融合平台的建设初期,需要明确建设的基本导向,渠道和内容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平台的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这样在能加快广播电台、电视台、技术制作企业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媒体生产的集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2.2 新的业务流程思想

在进行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平台的建设当中,其主要的技术核心是需要融合媒体业务进行重构和建设,而在业务的建设过程当中,都是以云计算(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让互联网大数据形成构建平台技术的“智囊”和“导向”,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则是融合媒体业务的I/O口(输出输入通道)。在此技术的导向的建设当中,融合媒体需要流程管控、业务调度、数据分析、安全管理和协调调度能力都要包含在内。融合媒体上所包含的业务和部署能力要呈现弹性,业务模块间呈现松耦合关系,业务接口可对外开放,业务流程可动态构建,并具备一体化的运维支撑、数据分析与共享的特征,如图1所示。

2.3 具体实施过程

广播电视新建融合平台建设主要依靠的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裂变”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后充分的发挥其优势,构建适宜的传播平台,这也为传统的媒体一对众的格局进行深层的调整。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迅猛l展的今天,传统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可以将ICT进行深度融合后转型,部署具有成熟商用价值的IT系统、网络设备及基于“云”平台,从而提高媒体服务的效率,节约成本等,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从媒体的制作到传输再到内容消费都简化,也更为适宜80、90后的客户群体,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商业模式拓展全球范围的新闻热点、科技、娱乐、汽车等,加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增强了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和影响竞争力,平台运用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的传播让内容更为社交、分众、精准,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内容与技术之间的相互支撑,将传播内容有效的与传播渠道进行有机结合,为传统的传播资源带来新的活力,快速的提升传播的有效性,让媒体信息更具观看价值。这也是媒体服务架构从传播端直接连接接收端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结合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将产品供应和集成到媒体的传播链当中,这不会对连接终端带来任何不良影响,维持了媒体生态系统的发展。

结合前期的融合转型升级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利用/应用正处于变革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来应对视听媒体市场的演变,也能为整个媒体传播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更有效、更具扩展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包括三个独立的部分,从下至上分别为:媒体内容处理以及传输/分发平面、媒体内容控制以及信息平面、业务支撑以及运营平面。在内容的传播过程当中,每个部分能够进行独立的运行与演进,并且由于每个独立平台是由多个功能组件构成的原因,从整体上而言,架构的环境价位松散耦合,能蚨懒⒌靥婊唬更易于更新与升级,使用后还能进行循环利用,在业务编排之下,能够很好的控制信息的激活和功能组件模块的排版,在内容的分发与传输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激活运用。造融合平台的转型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可以运用公有的云数据部署自己的SaaS服务,可以实现更为高效的媒体内容教化,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此服务架构的本质是与整个新媒体的操作软件形式提供。

3 未来发展趋势

这样的融合平台转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技术和内容,比如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推进成效。统筹收视收听、新媒体平台传播指数等指标的提升,建立健全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全媒体、大数据的节目传播综合评价标准,坚持“互联网+光电”“云计算”等为建设融合平台建设为导向,根据各地方特色,因台制宜,依托广电优势内容和特色,不断的拓宽传播的领域及拓展影响力和产业触角,将教育、政务、医疗等作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 结束语

由此可知,在建设广播电视转型升级与融合平台技术当中,需要从技术、内容、渠道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影响力,增强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1]李洁.传统广播电视应及时向新媒体转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23-24.

[2]熊科伟.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三种策略――基于当前国内多家电台融合实践的整体分析[J].中国广播,2016,01:19-25.

[3]田进.加快融合创新推动广电全面转型升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5:5-9.

[4].媒体融合:融合媒体成就媒体――新奥特融合媒体解决方案探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05:125-127.

作者简介

沈汉场(1975-),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东省普宁市广播电视台无线电工程师,从事广播电视设备的检修、维护及舞台灯光应用工作,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及应用和舞台灯光设计等。

篇3

关键词:多媒体;著录;分类

中图分类号:G25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42-02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先进的超文本检索――WWW。超文本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方法,它把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不定长的基本信息单元存放在各个结点上,通过复杂的链路联系在一起,得以检索出内容更广泛的各种信息。这种包含听觉、视觉等多种元素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各种媒体的总和产生了多媒体概念[1]。多媒体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因此,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起多媒体文件与检索特征词特别是分类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方便广大读者检索利用,成为当前图书馆及计算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多媒体分类检索方法概述

(一)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分类状况及其局限

传统图书馆经历电子化时代后也收藏了很多非纸本资源,包括音像资料、缩微资料、机读资料等,因其类型繁多、内容复杂,根据不同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划分结果[2]。这些语音资料、图像资料或其综合体给我们的传统图书分类方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现在各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非纸本资源的著录标引有多种方法,但都有其共同特点:一是都采用CNMARC/USMARC格式,需要专业图书著录人员录入;二是都依赖于纸本图书数据库及检索,难于体现多媒体标识的特殊性;三是字段烦琐,人工著录的工作量很大。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很难包含网络获得的种类繁多的多媒体资源,不能充分直观地反映多媒体资源的特征与类型,在分类标引上也单一化,组织及检索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前,Internet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有根据音视频的艺术形式、创作题材或压缩方式来进行分类的,如将电影资源分为纪录片、言情片、战争片、恐怖片、灾难片,喜剧片等;有将音频资源分为MIDI、MP3等的。这些分类方法也有明显缺陷,经常互相包含甚至存在矛盾。如只从电影资源方面看,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战争题材或表示自然或人为灾难的。而且无法反映多媒体资源的多样性,但也可以作为借鉴参考。

(二)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及实施难度

当前,在多媒体资源分类、检索方面的前端研究课题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元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DublinCore元素;二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代表是MPEG7标准接口。这两种分类检索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电子文献的著录;后者主要是对多媒体内容描述的步骤定义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起到检索标准接口、方便计算机自动分类检索的目的[3]。

与MARC相比,Dublin Core有结构简单、字段较少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缺陷,即在大型数据库建设中,通过限定词进行数据标引以加以区分,容易造成非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不易掌握的缺陷。区分过粗就影响数据的使用效率,区分过细又著录复杂,形同MARK著录方式。但是,随着对DC的研究发展,从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组织分类方面来说,DC还将是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前景不容置疑[4]。

MPEG7是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的新一代多媒体标准。因为MPEG-7标准本身不提供对描述特征的自动提取机制,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与之配合的科学实用的检索系统出现,还只处于研究阶段,是多媒体检索界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以上两种多媒体分类检索前沿技术发展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现有软硬件环境下,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要求过高、很难实现的共同特点。

二、在现有软硬件环境下建设多媒体资源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现状和软硬件现有配置,在不需增添设备、不需另行研究开发高端技术、不需增加大量劳动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结合本馆实际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应该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实现目标。综合大量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技术。现有资源包括平时上网浏览积累的多媒体素材、开设某专题特意寻找的多媒体资料、经过数字化转换的本馆传统电子介质资源等。现有技术则指本馆原有网络设备软硬件、网络常用多媒体压缩处理及转换软件、具有普适性的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等。

2.在多媒体分类标引方面,坚持分类标准,兼顾多样。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作为分类标准,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前瞻性、预见性的特点。同时,为了充分反映多媒体新学科与传统学科的联系,要注重多媒体资源的主题内容与中图法各类的关联,也要兼顾多媒体的外在形式,创建出一种同时具备两种分类标准的分类检索方式。

3.在多媒体数据库及检索方面,设计一个不直接依赖于MARC字段式著录方式的简单明了的录入窗口程序有其必要性,而且使其成为能够脱离图书馆广泛应用的基于CNMARC/USMARC的纸本图书数据库的自动化系统,采用单独特殊的数据库,利用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一个多媒体数据库检索系统。

三、探讨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分类标引

通过对几种当前多媒体资源的分类、检索技术研究状况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来说,还是目前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方面的基于文本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最直接、最简单、最实用。为了尽量避免它的缺陷,借鉴DC元数据的结构简单、字段少的发展方向,应采用以最少最必要的字段来揭示尽可能多的多媒体内容特征的方法进行著录。

而在分类方面,针对图书馆应用的特点,采用国内最通用的“中图法”对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分类标引有其必要性。再结合互联网上普遍采用的对多媒体文件的类别划分,得出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因此,可以同时采用两种分类并存并互为补充的方式进行分类标引,分别为按形式分类和按内容分类。以按内容分类为主,体现多媒体源文件的题材内涵;以形式分类为辅,体现多媒体文件的表像区别。

例如,在形式分类上为军事题材的故事片,因其表现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在内容分类上就将分在历史类。推而广之,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科技类多媒体文献的分类标引,如一部描写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记录片,按形式分类为艺术类的记录片,按内容分类即为环境保护类。再举一个图像的例子。一张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照片,在形式上将归到艺术大类的新闻摄影小类当中,而从内容上分类则是马列主义思想大类中的生平小类。

这样同时保留两种分类方法,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利用题名、关键词等检索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两种分类类别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多媒体资源。

例如,在视频及音频库著录字段方面,“名称”、“关键词”、“主题词”、“简介”、“作者”、“来源”、“大小”、“出版日期”等为必备字段。而图像库字段与音视频库略有不同,要增加“图像属性”、“DPI”、“尺寸”三个字段,以突出图像方面的特殊属性。在此基础上,在所有多媒体资源的著录字段中添加“按内容分类”与“按形式分类”两个新字段,利用不同的树型结构或检索提示展示中图法类别,能够极大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四、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统一检索的方法途径

因为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类型有着不同的区别,可以采用分别建立不同的数据库的方法建立多个不同结构模板的数据库,然后采用统一的跨库检索(即同一服务器上的不同数据库组织在一起检索)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统一检索,从而实现构建包含不同多媒体文件的整体性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比如,在一个多媒体建设平台上分别建立音频库、视频库、图像库,然后在三种不同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跨库统一检索界面,读者可以通过传统的题名、关键词、著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同时,统一采用中图法分类导航,并设定为“按内容分类”、“按形式分类”两种分类方式,以便更快速更全面地展示出各种媒体库的相关资源信息。

因为多数图书馆都已购买或自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平台,所以,只要将其稍加变化或二次开发就可实现这种按形式分类与按内容分类的不同分类方法并存互为补充的分类检索方式。

结语

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不侵犯著作版权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及网络技术优势来打造自己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及检索平台,同时研究出最充分反映多媒体形式与内容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引方法。这样才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具有自己本校特色的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同时,要放眼未来,注意可以扩展升级到尖端新技术方面的兼容性,为将来移植到如Dublin Core标准的新型数据库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建凤.多媒体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2,(6):142-145.

[2] 刘新周.非书资料管理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4):74-76.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2、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

二、媒介融合的分类

1、内容融合

指分属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形态生产出来的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形成跨媒体和跨平台的使用。依照不同的承载体又可分为文本、图片、语音等具体形式。未来的蜂窝移动通信网、计算机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的共同发展趋势将是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内容资源的共享,由此带来传统媒体的文本、图像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从而催生出新的数字内容生产形态的产业,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亦提供了转型发展的契机。

2、网络融合

指原来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与互联互通。在我国,网络融合主要指“三网”的融合,具体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媒介融合的基础需要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兼容与共享,它的实现必须基于主导领域的技术实现,而“三网”就是核心的和最大部分的技术基础领域。

3、终端融合

终端融合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它整合了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是二者的集成端口。融合后的终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能满足消费者即时即地获得、消费各类信息的需求,并按需求将集成后的服务通过终端载体的技术支持提供给用户。现阶段,媒体终端平台主要指“3C”的融合,即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终端产品的融合,具体运用和表现为IPTV、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等终端形态。

三、媒介融合的路径

1、借助新的媒介形态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新的媒介形态借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从早年的博客、播客,到后来的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微博,到如今的微信、LBS等,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2、重视客户端

从早期的“报网合一”“台网互动”到如今的新闻客户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平台不是补充,而应该被赋予与媒体本身同等的重视。

之所以强调客户端,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含义。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移动终端上网,比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PP商店成为争夺移动用户的另一个硝烟战场。很多传统媒体也在此过程中推出自己独特的APP,比如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广播等。

强调受众本位,是要为受众提供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不断开发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强调内容为王,是因为不论新闻媒介的形式演进成何种,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

四、媒介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1、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的操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发生重要的变化,除了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应具有以下两项能力:

一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技能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或者拍摄的单项技能中,而是应该变身“全能记者”,熟练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包括采集、剪辑等多项技能。二是从网络中发现热点。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解网络,才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并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同样,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网络上,而忽视了生活本身蕴含的新闻价值。

2、影响媒介生态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一直存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印刷出版自己的最后一期,在2013年,《新闻周刊》全面转向数字版杂志。数字版的《新闻周刊》仍然采用订阅的模式,并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版的阅读工具。在《新闻周刊》之前,已经有多家百年大报宣布停刊,改为电子出版物。与报刊心有戚戚感的是电视媒体,据调查,目前北京地区的开机率已经降到30%。

另一方面,积极转型的传统媒体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如美国的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将博客的特点和新闻媒体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供博客群形式的新闻报道,在美国颇具影响力。

总之,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的未来必将会产生新的面貌和形式。无论是整个传媒行业还是其中的媒介工作者,都要熟悉媒介融合当前的态势和规律,并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常颖,黄理俊,万明.英国“三网融合”发展分析与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10.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融合

1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广播电视媒体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探寻一条适合当今时展的新路子。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信息传播实效性更强。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是各大媒体工作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接收需要特殊的接收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这些设备功能单一,携带不够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各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出现,其能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加上接收信息的终端是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携带方便的设备,打破时空限制,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前社会的新闻热点。为弥补广播电视媒体传达率低这一不足,实现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明智之举。其二,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受众,是各大媒体追求的重点,但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广播媒体因信息接收设备容易操作,信息方式较为单一,即只是通过声音,因此,受众多是老年人。电视媒体虽然受众群体较为广泛,但一些年轻人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观看电视,导致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对电视媒体而言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青年人值得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平台在信息传播范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受众几乎涵盖所有人群。一些忙于工作的青年人也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信息,信息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广播电视媒体也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其三,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信息技术下的新媒体平台较广播电视媒体更具活力,主要是因其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与受众及时互动,给广大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广播电视媒体只是将信息单一的传达给受众,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吸引受众,也应注重将广播电视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合。

2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条件分析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两个媒体的融合,还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有着良好条件。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基础设置完善,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内容生产上有着绝对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尤其电视媒体为保证节目质量,提升节目播出效果,向节目的高清方向发展,实现融合发展后,可给受众提供更多新颖的节目形式。另外,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给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出现,给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如虎鱼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的旗下官方网站,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平台,与广播电视资源共享,共同播出新制作的节目。内容有新闻、新疆歌舞、探险、考古、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视剧、电视栏目等,目前浏览量位于新疆同类网站前三甲,同时在全国省级电视台官网中位列第十位,为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软件支撑。另外,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手机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终端,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8亿大关。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通过新媒体平台可方便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大,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有效挖掘潜在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与知名度。

3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稳步、快速发展,应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尤其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与布局,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3.1重视广电融合

广播与电视媒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薄弱点,为促进其以后更好的发展,应做好两种媒体的融合。首先,做好资源融合。广播媒体信息播出形式为“声音”,而且电视媒体信息播出方式较为宽泛,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能够配合图片、视频等内容。两种媒体融合时不断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传播工作效率。如针对电视节目,广播媒体可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播出。针对广播节目,电视媒体则可通过一定的包装,如真人扮演、图片展示、视频回放等形式,向观众展现。如在虎鱼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播出节目等。其次,做好人才融合。人才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重要方面,即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分别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做指导,确保播出的资源内容符合各自媒体特点的同时,更容易吸引受众。最后,做好信息渠道融合。为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实效性,可实现信息渠道的融合,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广泛、及时地采集、播放相关信息。

3.2注重台网融合

台网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技术准备,稳步推动台网融合工作,不断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台网融合时,首先,做好网络平台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很多节目与网络上播放的节目形式有所不同,为更好地实现台网融合,广播电视媒体应做好融合网络平台研究,认真分析网络平台受众群体特点,掌握其喜爱的节目形式,融合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融合工作,我国堪称电视节目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离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可考虑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研发制作的节目。其次,及时调整节目形式。结合不同网络平台节目播出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优化。如针对电视节目,可将节目时间适当裁剪,更适合在网络平台播放。对于广播节目可转化为文字在微博等平台等。最后,为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广播电视媒体应与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交费、续费工作的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开通相关权限,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播出效果。

3.3做好新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还应做好与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具有节目内容丰富、信息传播效率高、可与受众互动等优点,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其优点,扩大受众的同时,不断提高节目质量。首先,广播电视媒体内容是重要的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人应认知到新媒体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的冲击,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与优化自己,确保广播、电视、新媒体共同进行节目的播放,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其次,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通过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家,做好新媒体平台技术人员培训,使其明确新媒体平台节目播放要求,熟练操作各种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裁剪,以达到更好的节目播出效果。最后,做好新媒体融合工作总结。了解各平台粉丝增长情况、互动情况等,掌握新媒体运营存在的不足,积极讨论,集大家智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播出效果,总结一条能够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篇6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体 融合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BBS、宣传橱窗(海报、展板)等。各种媒体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也都存在缺点。

媒体融合是媒体根据各种资源的内在联系,按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原则,对资源进行调整、组合、配置、共享。高校各媒体要获得自身的发展途径和渠道,就必须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创建一个既能吸引受众注意,又能满足受众浅阅读,并能挖掘新闻深层含义的平台,从而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立体报道的舆论合力。

1 媒体融合的动因

(1)媒体融合的根本动力――消费者需求。媒体融合的价值和可行性是建立在受众对不同媒体内容集合式需求上的,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从分割向集合模式的转变,受众要求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主动,具有互动功能。媒体融合可以通过崭新的媒体形态开拓和更加细分化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渠道选择。(2)媒体融合的决定力量――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它打破了各媒体形态间的阻隔,使不同媒体间互相交叉,互相融合,合作与共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将文字、图像、影像和语音统一到数字平台上,使媒体内容的生产实现了低成本和共享。同时,数字技术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网络。

2 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

(1)信息资源的融合。信息来源是整个新闻活动的源头,不同媒体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信息资源的竞争,尤其是独家的新闻报道。相互融合的各媒体之间,相互协作,公开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一手资料。

(2)内容生产的融合。所谓内容生产的融合,是指将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不同形态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一体化生产,根据各媒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策划和栏目设置,避免内容的重复,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3)信息渠道的融合。渠道融合分为两方面,一是信息内容发行渠道的融合;二是信息数据反馈渠道的融合。信息发行渠道的融合,能够快速、准确地调配不同时间范畴的数据、信息,针对特定的需求目标进行组合,在媒体内容上实现多形态的。信息反馈渠道的融合,是将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来电与网络BBS、在线调查等互动形式联合起来,通过反馈促进媒体改进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和层次。

(4)受众群体的融合。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各自的受众群体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重叠。面对同样的新闻主题,不同的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采写出内容各异的新闻信息,用差异化的内容和信息传播形态吸引不同定位的受众。

3 校园媒体融合的策略建议

(1)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融合。新媒体时代,作为内容的载体,信息资源成为各媒体竞争的要素之一。媒体融合的体制和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媒体产品之间实现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在数字化平台上,信息资源随时可以重新加工(编辑)、组合(联动),在更多的媒体上。校园媒体拥有各自不同的媒体定位和受众群体,因此,要对各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多重开发,避免同质化的新闻传播。此外,还可以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内容综合地融为一体,供受众选择,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感官的信息。

(2)进行人才资源的融合。传统体制下,信息传播内容的生产和分别由不同的媒体记者、编辑完成,互不相关。融合媒体要求媒体工作者要熟练运用各种数字设备,采集制作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产品,供各种媒体,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校园各媒体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整合,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信息传播队伍。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共享信息资源,形成“多方协作,立体多维,交叉共享,传递迅速,覆盖广阔”的媒体新格局,以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3)创建新闻信息资源数据库。校园各媒体都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新闻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审核,方便新闻信息的采集、储存、组织和再利用。无论网络新闻信息还是纸质新闻信息,通过媒体融合的数据库建设,每一条信息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编排分配至不同的媒体终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使每条信息可重复利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增值。

(4)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获取信息本身,还希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各种需要。因此,校园各媒体要相互融合,对媒体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充分满足他们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同时,建立一个包括师生媒体接触行为、媒体消费习惯在内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调查、回访等方式,增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其需求,实现点对点传播,使师生保持对校园各媒体持续较高的关注度和信赖度,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5)注重品牌营造。品牌的营造,对于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媒体品牌是指媒体的名称、标识、风格、特色、声誉、受众认同等有形无形内容的总和。其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四是影响力。

只有注入独特的个性,树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校园各媒体才能避免同质化。在竞争中,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意识,以特色抓住师生的注意力与心理,在做好内容服务和形式表现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策划、公开宣传、信息传递等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的力量建立师生对校园媒体的忠诚度。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通过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渠道,推进现有校园媒体品牌的网络延伸。

媒体融合是建立在各媒体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优势互补,它促进了校园各媒体形态、媒体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使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与其他社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媒体功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宁莉.报纸数字传播渠道拓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5.

[2] 卫建波.报纸怎样借鉴其他媒体的优势?[J].新闻爱好者,2012(15).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策划 核心竞争力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目前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架构。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媒介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并引发了媒介革命。在媒介市场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媒介融合应运而生。

媒介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各种媒介打破壁垒以合作的方式共同传播。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

媒体特点互补。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丰富。新媒体结合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具多样化,满足了受众对不同信息表现形式和接收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互动性,例如网民可以对其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评论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中。超链接和评论功能使反馈的流程更加顺畅,传播过程实现了由信息单向流动变为交互式的双向流动。

内容特点互补。互联网信息渠道多样、容量无限,相对于受时域和地域限制的传统媒体,其在内容方面有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在海量内容的优势下,互联网也有很大的不足,第一,其信息供应程度已超出人们所能关注的范围。受众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对信息进行选择、筛选和解读,这直接导致受众注意力缺失;第二,网络新闻在过程中缺乏“把关”和监管,导致互联网内容可信度不高。媒介影响力下降;第三,超链接和复制功能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可读性不强。与受众信息个性化的需求产生矛盾。而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内容原创、真实和舆论导向方面营造了强大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并树立了其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在实际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网民自觉形成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借网络媒体进行深度阅读的特点。

篇8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台 记者 采访形式 创新 策略

人在当代社会中,以基础单位形式出现,在网络工业发达的今天,应该与生产工具更新速度和生产方式前进步伐保持一致,以此来进行深度认知和解放。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大众群体不在满足信息单一传播模式和单一信息输出模式,新型传播媒介备受青睐,不仅如此,大众群体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要素得到双向提高,所以对新型媒介信息需求量度日渐增大。作为电视台记者,应该正视上述内容,及时创新采访形式,将有价值、有创新性的新闻呈现给大众,满足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新闻的诉求。

一、电视媒介融合特点分析

首要一点就是融合对象多样化特点尤为明显,电视媒介一方,其与传统媒体合作方式较为普遍,后者分为广播媒体和报纸媒体,主要是从节目和社会事件角度出发而实施新闻联动报道,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体育赛事播报,电视台可将直播现场实况进行实时转播,使得大众可以同步观看,深度感受到赛事激励程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通信水平的提高,传统电视媒介现已逐渐向媒介融合方位加以转变,新兴媒体业务辐射态势极为明显,存在必然性。

互联网的强大作用显然不能忽视,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电视在前者发展初始阶段便开始进行了媒介融合,老旧式媒介模式中以此种类型表现形式为主,共同点就是将多媒体作为核心呈现手段,主要涵盖了视听效果好特点和传播速度快特点以及语言通俗易懂特点,上述要素均成为了电视与互联网媒介融合的主要诱导因素。当代社会可以说是离不开互联网,电视观众并不需要为错过观看时间烦恼,互联网在线存储模式和优质播放功能完全弥补了此类缺陷。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特征分析

基于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具备高效特点和快速特点,传统形式之下的媒体在其影响下,逐渐向全媒体发展方位适时转变,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独占鳌头,促进了信息传播速度提升,此时受众范围也得到拓宽,传播模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针对此种情况,电视台记者传统垄断采访模式被合理剔除,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在以单一信息接受者身份出现,而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记者或是受访人员,对接受电视采访的基本态度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众群体对电视台采访不会再抱有神秘感,在镜头前大多愿意接受采访。信息透明化日渐凸显的过程中,电视台记者采访活动内容多种多样,部分民众也愿意主动爆料新闻,便于电视台记者跟踪和采访,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复杂化问题和特殊性难题,所以作为电视台记者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心存包容态度和开放心态,采访有价值的新闻,并积极利用手机工具和平板电脑工具等对采访活动加以直播,促进采访活动多样化和开放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

1.打破屏障、网络采访

在互联网成为主流之前,电视台记者需要抓住机会,假设得到优质新闻线索,其应在时间允许和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一对一采访和实效型采访,赋予新闻真实性和传播快速性。但是面对面采访办法实施会使电视台记者浪费较长的时间资源,因为电台记者面的新闻当事人所采访出的新闻结论有时毫无价值可言,不能达到预期新闻采访要求,此时成果易被废弃,所以只有创新采访模式、迎合媒介融合媒体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探索真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新型采访和高效采访。

正确的操作方案为,电视台记者应该借助先天优势条件和便利条件,最大限度上将新鲜事件和所想所听论断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分享和传播,此类新闻极有可能作为后续新闻采编依托和新闻刊登源头,此时的新媒体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主。电视台记者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去发展发现崭新新闻线索,但是需要仔细、认真的去辨别新闻真实程度,对满足新闻真实度要求的新闻者,要及时进行网络交流、采访,不仅如此,也可通过早期微博信息浏览来辨别受访者话语真实性,保证新闻真实性。

2.素质强化、意识创新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为电视台新闻记者,都应该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应该成为多样化人才,不能仅单一掌握新闻知识,应该发展成为数字技术传播人才,拥有多样技巧,形成独有的职业精神和高效率工作水准,积极面对新时代变化。新变化和新形势出现,意味着电视台记者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缺陷与不足,努力掌握新媒体内容和新技术内容,学会运用多种类方式和技巧去改变固有观念和思维,创新采访思想,在社交媒体之上大展拳脚,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贡献宝贵力量。

应摒弃老旧式单一信息传输模式,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诉求,传统电视台记者应该及时更新技术、观念和思想,及时的进行栏目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借助媒介融合有时进行高效、优质、良好的新闻传播。语言表达方面和栏目设置方面均应有所创新,添加、使用新型词汇和语句,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例如傅园慧说的“洪荒之力”,此句在社会中快速传播,随之国内多家媒体机构均开始以此句运用到各类新闻中,进而达到新传播目的和受众吸引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之下,电视台记者应该迎合时展需求和受众口味,积极的进行缺陷改善和方式方法创新,还有就是应抓住采访实际,在创新采访形式的基础上也要进行自身素质锻炼与强化,之后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当前电视台记者采访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探讨在新形势背景下传统纸媒的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2]崔佳.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篇10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如纸、图片、网络、视频;媒体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它更强调的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形成的传播业态、传播机构。媒介是学理概念,媒体是社会概念。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传媒介质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报、手机客户端等;媒体融合则是包括媒介加内容、生产组织体系的组合。但在实际论述中,往往不辨明晰,混同一类,因为它说的都是一码事,其目的和用意都是讲如何将媒介或媒体进行有机地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多介质合成、多渠道送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要。所以,学术上的争议,并不影响媒体的改革、向融合方向推进。

二、全媒体的建设与运营是媒体融合的条件和基础

全媒体也即多媒体,只是全媒体涵盖的内容更宽泛、种类更齐全。由于新媒体总是在不断的生成,致使全媒体的内涵也即成为变数,故而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固定概念还存有许多争议。但为表述方便,业界还是以此来指代同一集团由多种形态媒体组合而成的集群或集合体。

媒体想要将素材多媒介一次采集、分类型多次生成、多渠道分头,首先需要媒介健全,或者说是媒体种类要齐全。就当下来说,全媒体主要包括纸媒、视频、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没有健全的多媒采集、合成和传输渠道,就不成其为全媒体,更谈不上融合。所以,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全媒体的建设和有计划地合作运营。像今年3月上半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媒体大都采用了全媒体的报道形式,立足本媒体,同时借助已经建立的其他媒体,进行多形式、多渠道。这是全媒体建设的结果,也是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至于平台技术的深层运作,经营、管理的融合再造,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专长继续做深度的探索。

三、媒体融合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材料的数据库

媒体融合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一次性采集和多次补充以及以往的材料进行有向性地综合和制作,其中不乏有多重链接、前后对比、多方位的诠释。对于一个媒体的某一产品,一次性采集的全面性固然重要,但总会有缺失,不可能全其貌;多个媒体的同期采集,总免不了雷同,难以标新立异。要想创制自身的特色产品,全面满足受众,就要借助媒体自身的数据库,用数据库的“数据”来弥补不足、重组创新。所以说,一个媒体要想避免同质化、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而且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甚至还要尽量新、特、精。

数据库说白了就是一个资料库,只是要按照电子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用户增删、更新、提取和共享。过去我们写东西、制作节目,需要借助资料室、图书馆,而今我们可以从数据库中搜寻、截取,甚至可以运用云计算在网络中直接生成。所以说,建立一个数据库、一个大的数据库,对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电子媒体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同质媒体相拼,拼的很可能就是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既要有大众共有的,更要有适合区域特点和自身特点的专有数据。

四、内容的采集与制作是媒体的根本

当下,“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人们当中争论不休。传统媒体多以“内容为王”来立身,新兴媒体更看重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陡增以及传统媒体的式微,新闻信息的传输渠道愈显重要。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使用,使得媒体的内容制造更趋多样化、再生化,原生内容似乎只是一个支点,更多的要依靠平台包装、再造去完成,似有超内容之势。所以,提出“渠道为王”也不足为奇。

但我们知道,能够吸引受众用户的主要还是原生内容。媒体不是兜售数据库,而是以传递即时新闻信息为己任;人们关注媒体,主要还是想从其中获取新近发生的事情及其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原生内容,所谓的新闻再造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尽管新媒体的生成能力具有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新闻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制作本源还是原生内容,各种形式和样式都要以原生内容为基础。故而内容的采集仍然很关键、最主要,媒体人还是要在内容信息的采集与制作上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然后再进行拓展。

五、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融合发展的关键

媒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闻信息再多再好,没有人的发现也会自然流逝;新闻信息不管怎么生动感人,没有采集者的形象再现,编发者的艺术加工,也会淡然无味。同时,相关匹配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决策制定,实施完成的。现在,各家媒体都处在转型期,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建设使用、功能拓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合媒体的顶层设计与建构,都在要求媒体人急速转向对多媒体及其相互融合的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而且,这些人才不仅要技术过关,还须懂新闻传播规律。就目前来说,由于各家媒体的多媒融合大都处在试水阶段,所以人才问题更显重要。可以说,媒体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外乎三种途径:学校、社会和本部。学校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能人才,但不能培养政治社会型人才。学生要成为全能人才,还得走进媒体实践、进入社会学习,在实践社会中提高。这种人才的采用因媒体编制及招聘数额的限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媒体可以从社会上挖掘、征聘人才,特别是懂行的新科技人才,这种人才不一定太多,在对媒体和新闻传播有所了解后,即可发挥其巨大能量,开拓新领域,带动全媒体,起到引领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在岗的传统媒体人仍居绝大多数。媒体要转型――开拓新媒体、走向融合发展,自我要生存――依靠媒体、奉献传媒业,传统媒体人就必须得顺应新形势,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价值。在同一媒体内,可以讲授指导,达到相互了解;同一机构内,可以新老搭配,采取互带互学的方式,尽快实现人才的全能化。

六、传递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媒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