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威胁。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物资储备较少,此问题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赈灾效率。应急物资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我国应借鉴先进理念,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指的是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应急物资,争取最大时间效益,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的特殊物流活动。此种物流与一般物流有相同点,均由流体、载体、流量和流速等要素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基本内涵
1.概念和特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指的是,为确保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追求最大时间效益,组织系统、管理体制与机制、资源保障系统以及政策法规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物流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具有如下特征: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管理机制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作出快速反应,各要素彼此协作;是现代化的应急信息系统;要有物资、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相关应急管理规定要达到完善地步。
2.构成
主要由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具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各大媒体等。
3.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比较
其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对比:自然灾害属于公共事件的一个特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保障系统主要由物资、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组成。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包含于应急管理体系当中,属于其子体系。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比:两者在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相一致,构建、信息体系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差别也相对较小,部分应急物资相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模式
1.指挥协调模式
在我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由中央统一指挥赈灾工作,各地政府仅负责管理当地的救灾工作。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减灾办)等机构全权指挥自然灾害的救助事宜。除此之外,民政部也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我国形成上至民政部,下至县级民政局的救灾指挥体系。各种类型的赈灾工作,依旧由职权单位负责,比如水利部、海洋部等。为了处理一些影响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国务院专设了一些特殊救灾管理领导小组,比如抗震领导小组等。各地方也创建了一些应急中心。
2.分级响应模式
在自然灾害出现后,减灾办等领导组织统一分析灾害预报信息,将通报下达给有关单位和地方。依据灾害具体情况,各级行政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各个环节均由相应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会与临时指挥机构共同合作,创建起统一的管理组织,让应急物流发挥作用。临时指挥机构会调动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分配资源,然后直接调配给物流企业和救灾志愿者,随后开展保存和运输等工作。
3.资源保障模式
人力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队等组成救灾抢险主力。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中央可就近调动部队,参与到救灾行动之中。公路系统、铁路系统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也发挥重大作用。此外,物流企业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众也是此方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间救灾组织的发展较为薄弱。物质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倚仗,需处理好采购、调拨、储备等环节。交通部门要保持海、陆、空等各方面的交通渠道畅通,对救灾提供交通支持,让物资和救灾人员可以顺利到达现场。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救灾拨款专项机制。但在灾难发生后,财政部门会以资金调拨、减税等方式支持抗灾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财政部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调拨资金保障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调度运作模式
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在救灾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出现后,应急物流调度中心命令,指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协调指挥救灾工作。物资的供应由专门的供应部门负责,其运输工作则需得到交通部门的支持,物资管理和运输部门负责配送环节,物资管理部门专门处理物资发放,物资回收则需要在运输部门的支持下实现。调度中心调动各部门参与到救灾中,各部门将发生的情况反映给调度中心,实现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缺陷
1.缺乏专门明确的应急物流预案
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国会成立暂时性的指挥组织,依据灾情制定紧急救援方案,集中各部门大量工作人员,在较为匆忙的情况下开始救援物资的采购、运送等工作。此种情况可能造成资金浪费,让应急救援工作失去合理性。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经过修订后,是目前应急预案当中规定应急物流有关内容最为详细的一部。明确规定了应急物资的准备,也涉及灾区物资的保存等内容,其余预案与应急物流的关联相对较少。
2.缺乏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
过度重视临时救援组织,忽略常设机构发挥的作用。我国还未全面建设物流应急机构,专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也处于缺乏状态,而且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灾害突发,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彼此缺乏沟通、协调,救援效率较低,应急物流的动向、流程等显得杂乱无章,此种问题在一些重大灾害中暴露出来。比如,在某次重大地震当中,志愿者自备粮食和饮用水,但在救援过程中缺乏组织秩序,盲目行动,导致其在行动中难以发挥救灾作用,最终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不仅如此,这些志愿者驾车者较多,造成现场原本就缺乏的能源更为紧张,阻碍了专业人员的救援步伐。此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在动态管理上表现出很大不足。
3.缺乏常规协同的应急物流的物资保障机制
在赈灾物资分配的过程中,分发渠道过多、指挥组织较为复杂、配送效率低等问题对物流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管理更加困难,需要面对更多风险,其调配秩序比较混乱。利用效益背反原则进行分析可知,此种状况会导致应急物流成本加大,应急物流的调配效率较低,需要根据灾害具体情况再次规划。
4.应急物流的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网络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在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子系统的重要性,仅在平台中创建了信息模块。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应急物流信息,干扰灾情救援判断,决策不能顺利发挥作用。
五、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措施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应急物流预案,能确保赈灾行动高效开展。在确定预案内容时,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确保内容有可行性。要对以往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还要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采取的方法,总结经验后指导预案内容的编制。而且应急预案也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设定等级,区分灾难是否严重。也要区分各国、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物流方法,分出层级后制定相应的预案,避免应急物流存在无序性。
2.搭建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创建起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负责收集应急物流供需信息,精准确定物流需求。与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资源整合问题。参与应急物流的主体较多,可利用这些主体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网络,比如物资生产者、物流企业等,尽量防止发生物资和运输失衡的情况。各个层面的应急物流指挥组织要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促使运输、保存等工作发挥应有效能。
3.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
确定好应急物资的供应方案,可实现应急物资的市场化,开展动态储备。在开展物资储备时,可学习国外的方式,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促使专业人员、救援部队形成默契配合,保证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挥。在交通网络布局中,如果一条供应线中断,确保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继续供应。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建立起覆盖各层面的信息网络,依靠信息网络保持沟通,让参与救援的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组成高效率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4.建立高效健全的应急物流机制
应急物流想要在自然灾害救援中顺利发挥作用,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有调度机制、补偿机制等。要从机制创建上保证应急物流工作的效率可得到提升,创建指挥中心。政府要重视此项工作,利用行政职能,制定支持政策,确保其运作顺利。此外,还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积极记录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专项报告,然后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机制研讨小组,结合工作经验共同讨论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谨慎研究后,创建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应急物流机制。
5.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在发挥作用时,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复杂,灾情的具体发展难以预料,加上应急物流管理在实施时会存在各种失误、疏忽,导致应急物流工作在开展时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制定应急物流行动方案时,要认真严肃,尽可能规避各种风险诱因。要明确应急物流并非是运输、保存、调配等环节的机械配合,而是有规定流程限定的有机整体。灾害发生之后时间比较紧急,应急物流工作涉及的主体较多,工作内容复杂,在制定方案时要注意方案是否合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严密监控,让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全面反映各种信息。选择多种预警方法,共同在实践当中互相辅助,增强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程度。利用循环预警的方式,提升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总结
建立起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灾害救援行动具有积极意义。要拓宽应急物流物资的来源渠道,从社会各层面筹措物资,保证灾区物资充足。物流应急预案存在不足,要创建完整的应急预案,减少应急物流的运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汪晔.基于ANP的安徽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能力评价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1(1):51-54.
[2]王霞,朱杉杉.自然灾害下如何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作用――对余姚水灾的反思[J].经营与管理,2014,25(3):21-22.
[3]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06).
篇2
一、绪论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近几年内,各类公共卫生、事故灾难事件(如毒奶粉事件、地铁相撞事故)不断发生,并且各类自然灾害(如雪灾、地震、洪涝等)接连侵袭,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的发展。面对众多突发性公共事件,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财产损失。
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2001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汶川大地震后,救援工作开展的相当迅速。大地震发生后1小时15分,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已经启动。1小时27分钟,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总理奔赴灾区第一线;2小时24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首批约40人赴四川灾区;4小时,2900名武警官兵抵达灾区……5小时5分钟,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调拨价值78万余元救灾物资……13日13:20分,四川北川县城与外界联系打通,灾民开始撤离…… 14:20分,北川和绵竹公路已打通……
在政府有效的组织领导下,整个救援过程中体现了“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救援理念。政府与社会力量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已开始走向成熟。
但是,在汶川大地震救援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毫无防备,缺乏自救和互救知识,缺乏救援专业团队并且救援设备落后,受灾评估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将在下一章进行具体分析。
三、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汶川大地震整个应急管理过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就今年一年来看,我国道路交通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接连发生,动车追尾,地铁相撞,校车事故等等,在政府的应急措施中,出现种种失误与不妥之处,比如,动车追尾事故原因至今不详,铁道部发言人面对公众时言语不当等等,这些更加体现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防意识薄弱
从我国近年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实践来看,减缓期的预防工作还显得非常薄弱。从汶川地震就可以看出政府和公众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的问题,使很多灾民丧失了生命救援的最佳时间。
(二)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
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和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危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如2010年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舟曲县,本来就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但是测雨雷达等基本灾害监测设施不够完善。
(三)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来自多个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与协调。而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响应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四)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从实践上看,目前我国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够。广大居民普遍表现为社会危机意识薄弱,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欠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比如汶川地震中,一些非政府组织虽然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大量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缺乏后勤保障等问题。
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还有诸多方面急需改进和完善。
(一)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的法制体系
我国应继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应对各类危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如对主动参与救灾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立法、规范紧急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
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切实做到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将巨灾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综合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从立法保障、制度设计、组织推动、风险分担等方面推动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
(四)完善社会参与救助机制,构建社会应对网络
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训练及管理,以便在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强,薛澜,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 研究
近年来,随着突发事件发生日益复杂化和频繁化,世界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强对应急管理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美国多年来一直深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加强了突发事件预警与防范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建设,还在应急法制建设、应急资源保障、应急教育和培训等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保障了全球领先的应急管理能力;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也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建立了较完善地紧急事态专业处置机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1、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1应急管理过程论概述
应急管理过程论是关于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应急预防、应急预警、应急决策与处置、事后恢复全过程行为的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过程包括应四大活动,囊括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应急预防是防止、控制和消除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长期危害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减少事故、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预警是在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提高应对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能力及其应急响应的效果;应急决策与处置是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期间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并有利于灾后恢复工作;事后恢复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进一步改善的行动,事后恢复的目的是尽快创造人们生产、生活的物品,减轻灾害的损失。
1.2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为了给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全面增强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运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手段,构建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科技体系、信息监控科技体系、决策指挥科技体系、紧急事态专业处置科技体系和事后恢复支撑体系等五大体系组成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是运用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将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应急管理流程划分为应急预防科技体系、应急预警科技体系、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事后恢复科技体系四大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子系统,通过四大科技支撑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有机运行,增强应急管理整体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地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分析
2.1突发事件日益复杂性和国际化增加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促使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有了国际化关联性,造成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日益复杂,并连带有国际化因素,对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要求不断地加强高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性、国际化的突发事件之需要。
2.2应急管理高效化增强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面对复杂性和国际化的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是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管理”职能建设,而是侧重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的“应急”职能建设,就是说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高效化,以便减少企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不断运用高端科技,建设高端科技支撑体系来增强应急管理高效化,实现对复杂化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
2.3应急管理科学性强化了对高端科技支撑体系的需求
目前,除了要求应急管理高效化外,还要求要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就是说应急管理活动中的每个活动过程要求尽可能的实现科学化,尽量避免经验主义造成的应急管理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建设高端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应急管理活动,在应急管理活动不断运用高端应急管理先进技术,努力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实现应急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
3.1建立与完善高效、综合的预防科技支撑体系
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应急技术与管理综合研究基地和各类突发事件专业研究中心,加强预测分析模型、方法与预防技术的研究,并将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预防活动中,增强预防活动科技支撑程度;要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培训;要完善应急信息平台,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预防监控科技支撑体系;要运用风险管理管理理论,建设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技术支撑系统。
3.2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预警科技体系
要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综合系统、重大事故灾难灾害隐患源监测预警体系、和金融风险等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工程的反恐体系等重点紧急事态领域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增加监测点密度和监测覆盖面,改进和提高监测预警与防范技术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完成网络化的风险隐患自动识别与排查,构建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紧急事态预警防范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的信息报告与体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和研判机制,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提高对预警的反应能力,重点完善偏远高风险地区报警器、网络、手机短信等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信息手段建设。
3.3建立与完善先进高效的应急决策与处置科技体系
要培养决策指挥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决策指挥能力;要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职守应急、信息集成、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要以军、警、消防、医疗、企业救援组织等为主体,整合现有专业救助力量,研究建立复合型、多功能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以及队伍组织运作体制、应急处置协同机制等,完善专业应急救助队伍装备体系,健全队伍人员的培训机制与模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助队伍;要建立易管理、易扩展、可控性强、安全性强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信息数据库;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研究与建设、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4、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事件“突发期”,突发事件发生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加强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论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来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运用先进高端应急管理技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有效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或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石油行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宋英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导论[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问题;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供电质量和供电稳定、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而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中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因此,在构建电力应急体系时,应当注重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
1 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概述
电力应急体系中的预评估即是对电力应急管理实施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以及善后阶段的内容进行先行评估。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进行评价,而电力生产环境、电网设备及电力机具的防护、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是电力应急系统体系中预评估的具体内容。科学、准确的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在构建电力应急预案的初期规划过程中,应当结合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周边的电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地调动,有效提高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效率。电力企业在完成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后,应当注重应急体系的反复演练,同时将电力应急体系的相关细节进行量化,确保构建的电力应急体系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电力应急体系的指导意义。
2 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电力应急体系是指针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局部处理不当而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现象,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建立的相关应急管理体系,来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事故防范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急处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等方面。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应急意识不高。因多数电力企业未能全面普及电力应急知识,使得其各级人员对电力应急的概念、内涵以及原则缺乏清晰认识,未能深刻认识到电力应急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同时,社会对电网大面积停电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从而缺乏大面积停电的应对措施和经验。②应急能力较低。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应急工作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使得电力应急体系缺乏规划、监督和指导,同时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方面缺乏协调、合作,使得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电力企业难以合理配置应急资源。③应急设备陈旧。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大都存在着电力应急设备数量不足、设备层次低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即便是一些已具备完善电力应急体系的城市,也存在着电力应急设备数量不足现象,同时也缺乏具有特殊用途的、针对性强的先进电力应急救援设备。④电力应急预案存在较多缺陷。近年来,很多电力企业都在大力构建电力应急体系,同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然而制定的很多电力应急预案都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应急预案在需求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应急能力分析方面存在较多缺陷。而且,一些应急预案在构架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如缺乏明确的责任、目标定位以及标准的应急程序,使得电力应急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3 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
3.1 明确电力预评估指标,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在开展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时,应当从人员、设备以及制度等方面来全面评估电力应急体系的各个应急阶段,同时对电力应急体系中存在问题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同时,在开展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时,也应当制定相关电力评估指标,对相关指示数据进行量化,从而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更好地评价,为电力应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明确的方向。
3.2 灾害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应用
灾害预评估是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决策评估部分,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是以灾害学理论为指导,以评估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电力事故评价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电力应急体系模型系统、指标系统以及规则系统。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全面地反映,从而确定防灾和减灾目标,同时优化抗灾措施和救灾措施,评价减灾效益,为减灾策略和救灾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主要是通过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化和层次化、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以及信息利用多元化等内容进行评估,其理论基础为社会科学、灾害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电力灾害损失预评估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建立高效的电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来满足电力企业突发事件顺势评估的客观需求。同时,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又包括短期预评估和中长期预评估。灾害评估中的中长期预评估即是预测性评估一个地区的危险程度或是潜在危险事件的危险程度,通常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对灾害的期望损失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灾害风险水平、电力应急体系效益的评价依据和灾害的可防止性分析依据,以便及时优化防灾方案和救灾方案。灾害预评估理论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作用于电力应急体系的防灾、救灾决策系统,同时通过防灾、救灾措施系统反馈给承灾系统,从而形成电力灾害评估与防灾与救灾相结合的网路系统,来对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损失进行评价,进而推动电力应急体系的不断发展,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意识不高、应急能力较低、应急设备陈旧以及电力应急预案存在较多缺陷等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应急体系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构建电力应急体系时,应当注重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东.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
[2]程正刚,房鑫炎,俞国勤等.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灾害损失预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6).
[3]程正刚,房鑫炎,俞国勤等.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评价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9).
[4]房泰宇,程正刚,毕元.等.城市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分析[J].供用电,2010(6).
[5]陈曦,范晓军,周广辉.等.电力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分析[J].科技风,2012(21).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电力行业做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行业,极易受到,尽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现代电力系统物资管理虽然基本满足了日常管理和运行的需要,但突发事件要求的应急物资管理还显得不足,缺乏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电力行业应急物流物资管理一定要结合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建立发电和供电企业与其他多部门的应急物流配送联动机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立体化、层级化、多元化的应急配送与物资管理方案。
1 应急物流的基本特点
电力系统应急物流具有好多的特点,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电力系统极易受到突发性灾害和其他事件的影响;(2)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因素无法直接估计,导致受灾地点对应急物资种类、数量的需求难以确定;(3)非常规性,受灾地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紧迫,整个物资保障过程留给应急部门计划组织的时间有限,原有一般的组织流程不能满足特殊情况的需求;(4)弱经济性,与一般物流不同,应急物流往往弱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5)社会公益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需要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
2 电力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特殊性
电力系统不仅仅具有上文所说的基本特点,其还存在较多的特殊性,总结如下:
2.1 应急物资需求紧迫、需求统计难
由于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往往导致电力设施受损,给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电力供应短缺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重要影响,广大民众、企业要求尽快恢复供电。然而抢修物资的供应包括需求设施与设备的种类、规格、数量的统计、招标采购、生产、配送等流程,特别是生产环节是需要固定时间。使得电力施工队伍在进驻灾区抢修的时间非常紧迫。
2.2 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品种多、规格型号杂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同时挂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尽不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影响过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抢修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且品种多的特点。
2.3 应急物资的提供商库存和突然增产有限
电力企业的日常库存量是有限的,主要是满足日常的使用,而突发事件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或产成品。从电力设施与设备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快速发展须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流动资金,所以不论是生产原材料库存或是产成品库存,供应商都会本着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按照“零库存”模式管理。
3.电力企业应急物流物资管理具体事例及对策
3.1事例概述
2005年9月26日清晨1时左右,海南电力设备受第18号台风“达维”袭击,损失严重,造成一些电厂连续性的跳机解列,系统最终不堪重击,全部瓦解,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跳机解列前,海南五家电厂并网运行,一家电厂备用。1时21分,洋浦电厂出现机组故障导致停机,原因尚不明确。由于该电厂为海南电网的主力电厂,所以紧接着便引发了海口电厂2台125MW机组解列。与此同时,被迫退出运行的还有南山电厂发电机组。在这之前,牛路岭电厂也中断输电,原因是3条送出线路都出现了故障,导致牛路岭电厂与主网失去联络。事件发展到现在,整个海南电网只有大广现电厂发电机组还带有70MW的负荷,系统受到随时崩馈的威胁。1时25分,大广现电厂发电机组也被迫与系统解列。此时,海南电网正式崩馈。
3.2事例分析
出现电网崩溃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网孤岛,与外部缺乏联络,机组出现故障时难以获得外部支援;(2)配电网设计水平偏低而使电网抵御强台风能力降低;(3)系统脆弱;(4)电网高压问题较为突出,主力电厂输电压力过大。针对这一事例,电力公司在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的同时,要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做好应急物资日常管理和应急状态下的响应工作。
3.3相应的对策
3.3.1 成立相应的电力应急物资管理机构
在抢修物资指挥管理层面,成立需求生产部、计划部、财务部、物资管理部、应急中心、物流分中心等部门;在纵深管理层面,成立抗灾现场物资工作小组,可根据受灾面积范围、抢修队伍管理归属等特点,在抗灾一线设置多个抢修物资工作小组。指挥管理层面各部门主要负责受理灾区物资有效需求,开展供应商生产能力统计,开展招标活动,协调安排供应商生产,制定应急采购合同,及时向物资供应指挥部、各现场工作小组报送物资供应信息数据,统筹处理救灾物资供应的综合事务等。驻抗灾一线的物资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地区受灾物资的需求统计上报、到货物资的接收和出入库管理,以及根据抢修工程的先后、紧急状况,合理安排紧缺物资的有效调配。
3.3.2 改进和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流程
整个应急物流体系要形成高效运转的大系统,应急中心根据自然灾害分布情况和电网运营情况,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定额,确定应急储备物资的品种、数量和技术规范,编制年度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资金需求计划。当物资招标采购方式不能满足抢险需要时可以采取非招标的紧急采购方式。紧急采购协议储备的主要设备材料,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协议供应商组织此批应急物资的紧急配送。
物流服务中心为应对气候突变,确保电网应急物资顺利供应,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准备工作。筹备应急物资,设立专用库房,实行应急物资专门存储。定期检查应急设备,时刻使应急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如果电网突发事故,力争将应急物资第一时间运抵现场,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物资保障。进一步健全快速、灵活、有效的应急物资采购配送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维护和保养,强化退库归档管理,提高应急物料代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调度水平。
3.3.3 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
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基于 GPS等先进科技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平台。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将挂网运行设备的品种、规格、设计信息、生产厂家、库存信息等情况详细记录,灾情发生后,物资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在很短时间内统计出潜在的总需求及现有库存情况,为抢修物资管理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判断依据。
3.3.4 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物资管理人员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使其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服务职能。此外,物资管理人员应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和方法,最终提高管理水平。
4 总结
应急物资的调运和使用任务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电力企业来说,这不是单一部门独自能够完成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各部门应该齐心协力,成立相应的电力应急物资管理机构,改进和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流程,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提高员工反应能力、业务技能,从而保证更好地满足建设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篇6
一、检查方式
市检查组将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检查内容
按照(府厅字号)文件要求,请各单位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检查内容,认真梳理,查遗补缺。
(一)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主要检查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情况;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研究、部署应急工作的有关材料、记录等。
(二)应急工作的队伍建设。主要检查应急相关制度的制定、人员和岗位责任制的制定落实以及通讯系统畅通情况。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主要检查是否编制各项应急预案,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学校、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应急预案修订是否及时,是否报上级政府(街道)应急办备案。
(四)应急预案的演练。主要检查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
(五)应急运行机制建设。检查内容包括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情况(预测与预警);组织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和及时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机制情况(应急处置与恢复);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信息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信息)。
(六)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检查内容包括建立突发事件预案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危险区域调查、等级、风险评估和检查、监控,以及风险隐患排查情况;是否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检查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应急通信保障、灾害保险等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情况和计划的可行性及执行情况。
(八)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检查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情况;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情况;体现宣传方式、方法、宣传效果的相关记录资料和公众的防范意识,调查了解公众对突发事件知识掌握情况。
三、有关要求
(一)桃花镇、各街办,朝阳农场,各有关单位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对照检查要求,积极做好自查整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迎检措施得当,资料详实,同时,通过迎检工作,比对不足,提高本单位应急工作水平。
篇7
近日,国家安监总局在部署2006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时提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将从煤矿整治延伸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对到去年12月31日仍没有提出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的35842个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和民爆器材企业立即予以关闭 。
去年,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国家安监总局下大力气抓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工作两个攻坚战,累计停产整顿煤矿1.2万多处,关闭5000多处,有力地推动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将加大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交通运输和消防等行业的整治。
安监总局将首先从安全许可、市场准入着手。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这些没有提出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的企业要一律关闭。首先是吊销所有的证照,其次要停供电、停供原材料、停供其他公用工程,要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为防止有的地方拖延关闭工作,安监总局要求吸取煤矿整顿关闭的经验,不能等到最后一天再统计上报关闭名单,各省要分批把名单报上来,严格按计划实施。
(中国安全生产报)
中国将制定国家控烟规划
中国将制定国家控烟规划,积极稳妥地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将对烟叶征税,不允许新设立中外合资卷烟生产企业,不再新建卷烟厂,对现有烟草工业企业加大联合重组。 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大使7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首次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2003年5月通过,并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截至目前,已有113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中国青年报)
煤矿行业面临“人才荒”
日前,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在京召开的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上,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指出, 我国煤矿主体专业人才面临严重匮乏的形势亟须改变。
孙华山强调,当前煤矿行业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人员严重短缺;原煤炭院校地矿类专业萎缩,招生和到煤矿就业人数大幅减少;人才流失严重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煤矿主体专业人才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快主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要扩大地矿类专业招生规模;二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三要加大奖学金等政策支持力度;四要强化职业教育;五要加强煤矿主体专业学校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工人日报)
低瓦斯矿也要上监测系统
近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在谈到深化煤矿瓦斯治理时强调,今年起低瓦斯矿也要装备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
我国的煤矿绝大多数属于低瓦斯矿井,约有近两万处。但低瓦斯矿井发生重特大事故屡见不鲜。统计显示,2005年发生的39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瓦斯事故中,低瓦斯矿井有18起,占特大瓦斯事故的46.2%。
低瓦斯矿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思想麻痹,认为是低瓦斯矿,不会发生瓦斯爆炸,或者发生爆炸事故的概率低。或不设瓦斯检查员,或瓦斯检查不认真,或停风后不认真排放瓦斯,或风量不足不加以解决,或管理不善等等。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去年瓦斯事故的分析,在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中,停风引起的瓦斯积聚12起,占44.4%;风量不足引起的5起,占18.5%;通风系统混乱引起的8起,占29.6%;其他因素引起的2起,占7.5%。
目前全国5200多处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装备了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67户瓦斯灾害严重的国有重点煤矿有66户实现了企业内部联网,95个重点产煤县(市)有69个实现了县域联网。
(中国安全生产报)
2005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7万人
国家统计局近日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呈上升趋势,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则有所下降。其中,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7人,下降18.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2.81人,下降8.7%。
报告指出,2005年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42亿元,比上年上升27.4%。全年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8.54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 .5亿元。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7万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70 人,下降18.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3.85人,下降6.8% ;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2.81人,下降8.7%。
(经济时报报)
日本制定富士山喷发应急预案
日前,日本公布了一项应急预案,以防该国最高山富士山喷发。
日本气象厅称,自公元781年以来,3776米高的富士山至少喷发了16次,最近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富士山是日本20座活火山之一。
专家曾说富士山只有中等程度的喷发风险,但气象厅已经在山体周围设立了15台地震仪、3 台测斜仪和8台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以便夜以继日地监测富士山的火山活动。
据报道,这项应急计划概述了涉及三个阶段的疏散行动。喷发三个小时内就会被岩浆覆盖的地区将首先疏散,而距离富士山较远的地区将紧随其后进行疏散。一旦出现喷发危险,救援人员会立刻将老人从所有危险地区疏散。
富士山位于东京以西100公里处,而东京的人口约占日本1.27亿人口的五分之一。日本政府曾表示,富士山喷发会造成高达2.5万亿日元(约合210亿美元)的损失。(中国青年报)
北京酒后驾车每星期死一人
据北京市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共有180起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在事故总数中占较大比例。去年每个星期就平均有至少一人因酒后驾车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
(法制晚报)
青海组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总队
青海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他灾害也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和“养精兵”的原则,决定以全省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组建全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总队及分队。鉴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全省地震多发区和资源开发重点地区,决定在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分别组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其主要职责是以消防为主,同时承担除矿山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外的地震、工程建设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等重大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
青海省政府要求,全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总队在今年2月底前组建完毕并挂牌。各州、地、市于今年上半年完成组建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分队工作。海西州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两个应急救援分队于今年年底前组建完毕。
(工人日报)
深圳推行环保公开忏悔和承诺制
近日,深圳多家媒体刊出了一家排污违规企业的“悔过书”,“悔过书”中就这一“祸及子孙万代的行为”向公众做出了忏悔,并且做出了环保承诺。深圳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行违规企业公开忏悔和承诺制度后,环保收效十分显著。据悉,深圳市规定污染企业在被吊销排污许可证后,必须在公开做出守法的承诺后方可申请恢复排污。
据悉,这一忏悔和承诺制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在美国,企业在环保上违法要向公众进行公开谢罪,并要写忏悔书,甚至有可能坐牢。深圳市借鉴了这一经验,并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这项制度。
这一制度并不仅限于企业要在媒体上公开忏悔,而且还要由企业的法人代表带领该企业的员工,进行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例如植树、捡垃圾或者组织市民参观该企业的环保设施等。
(北京青年报)
加强安全管理硝基苯及苯胺行业
日前,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吸取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教训,国家发改委在调研分析后,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硝基苯及苯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国内苯胺行业发生的事故,主要是硝基苯生产单元引发的。我国硝基苯生产工艺大多相对落后,若控制不好,易引发爆炸。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发展改革委提出如下要求:采用落后工艺的硝基苯和苯胺生产企业要尽快进行技术改造,国家将尽快研究制定技术导向政策,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尽快改造落后工艺,消除安全隐患;硝基苯和苯胺生产企业要坚持上岗培训和实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和规程,关键部位要实行多人检查复核制度,不符合规定的企业要立即整改。(中国化工报)
我国将建立电力安全应急机制
日前,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尽管2005年电力安全生产保持总体平稳的态势,但电力安全生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尽快建立安全应急机制。
在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席柴松岳透露说,我国已经颁布了《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还成立了以电监会主席为组长的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领导小组。
电力企业按照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力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预案、电网黑启动预 案和防止重要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编制和完善工作。二是重视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联合反事故演习工作,及时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理、应变的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同时,要重视重要用户和应急响应速度。同时,要重视重要用户及场所保安备用电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 并要求特别重要用户配备必要的应急电源,最大程度减少停电损失。
篇8
关键词:卫星通信;消防救援;技术手段
1引言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并且随着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大型活动,突发的紧急灾害事故及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使得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完善应急通信体系的重要性。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是为满足各类紧急情况下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而自然灾害,尤其是社会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规模和地点都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这些通信设备在发生灾害的时候就需要临时组装,来接收现场的图片视频影音资料,这些信息对于处理突发事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卫星通信来建立临时或应急的通信能力几乎都是预案中的首选,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卫星通信显示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文章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在消防应急中的应用等等。
2卫星通信在消防应急中的应用
2.1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组成及优势
卫星通信的原理就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地球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的无线电通信站。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地面部分和空间部分两部分构成的。通信卫星实际上就足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
卫星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较,有以下的特点:(1)通信距离可以达到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2)通信容量大,适用多种业务传输。卫星通信使用微波频段,可以使用的频带很宽。(3)广播方式工作,可以进行多址通信。通常,其他类型的通信手段只能实现点对点通信,而卫星是以广播方式进行工作的,只要是卫星覆盖的区域,都可以进行通信,这些地球站可共用同一颗通信卫星来实现多边通信,即进行多址通信。(4)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发信端地球站同样可以接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从而可以判断传输质量好坏。(5)无缝覆盖能力。利用卫星移动通信,可以不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建立覆盖全球性的海、陆、空一体化通信系统。(6)安全可靠性。与其他方式相比,卫星通信所受的约束和障碍更加少,所以其安全可靠性很好。
主要缺点是:传输时延大。以300000km/s的速度传播的电波,要经过240ms~260ms的延时,加上终端设备对数字信号的处理时间等,延时还要增加很多,根据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建议,单程传输不要超过400ms;在南纬75°以上和北纬75。以上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同步卫星的仰角低于5°难以实现卫星通信;同步轨道的位置有限,不能无限度地增加卫星数量和减小星间间隔;每年有天文现象发生,十分影响通信。例如存在不可避免的日凌中断和星食发生;卫星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十几年,要做长远的部署和计划,故要做好承担一定风险的准备。
2.2卫星通信在消防应急中的具体应用
2.2.1消防指挥VAS卫星通信的组成
一般来说,具体到消防方面,其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由应急指挥中心(中心站)和事故现场侧设备组成,两者通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建立通信连接。事故现场侧由应急通信车(车载站)和现场采集设备(编写站)组成。
(1)地面固定主站。主站的作用:通过卫星对车载站进行管理控制,并且提供地面固定网络和卫星移动网络的互联转接。
(2)应急通信中的指挥车。应急通信车组成是由车辆、VSAT车载、设备无线局域网设备等。通信车经VSAT卫星实现远程通信,并且对应急现场进行最基本的信息采集、车载视频监控、信息处理、指挥控制、多业务作业终、端通信保障、综合保障。
(3)便携站。由主设备箱、天线箱、辅助设备箱以及便携发电机构成。在公共交通(民航、铁路)系统可用的情况下,便携站的应用灵活,既可以通过别的运输工具将便携站运抵现场,作为远端移动站使用,也可以放置在前线指挥部作为卫星地面站使用。
2.2.2消防应急卫星的应用
(1)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业务实现方式概述。为了保证灾难救援现场和应急指挥部的通信,需要的最基础的业务就是语音、视频及数据业务,下文简单的介绍一下这3种业务的实现方式。在抢险救灾现场,语音通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需求,语音业务包含2个方面:一是解决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话;另一个是解决现场人员拨打和接听系统电话或公网电话的问题。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语音通话通过车载集群设备来解决,这可以满足救援人员之间互相通话。现场人员拨打电话的方法是利用海事卫星电话,海事卫星电话的特点是不受天气限制,特别是海事卫星车载设备可以实现动中通,但是海事卫星电话也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话路少、资费高。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视频业务的互通既可以使后方的领导和指挥人员直观地了解现场的情况,实现直接交流。视频业务主要是采用VSAT卫星通道完成的。在国网主站配置基于H.323协议的MCU(MultipointControl Unit,多点控制单元),主站的MCU接入应急救灾指挥中心电视系统;在车载站和便携站配置会议电视终端,会议电视终端通过VSAT卫星通道接入主站的MCU,这样,就相当于一个远端会场,实现视频回传及参加电视会议。抢险救灾现场的视频图像可以通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单兵)、车顶可升降摄像头及车内摄像头采集获得。
抢险救灾现场的数据业务包括内网数据和外网数据。内网数据可分为现现场指挥办公的邮件、Web浏览等;外网数据主要包括浏览Internet、收发外网邮件等。在通信车,现场使用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无线数据访问办公室工作人员。内部网数据通过VSAT卫星频道、网站访问防火墙安全认证后救援指挥中心。卫星数据传输格式的IP包和支持TCP/IP协议,所以数据服务访问实现比较简单,通过将一个卫星设备和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网络路由器连接可以实现。
(2)卫星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指挥车装载,实现移动式处理消防救援。应急通信指挥车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地面站,它可以十分迅速的在火灾现场或者各类别的应急现场建立小型移动指挥站,这样可以实施对消防部队的直接指挥和对火灾现场的事故紧急处理。通信指挥车可以通过卫星信道进行指挥,与此同时可以直接与消防中心进行语音图片等信息的双向交流,接收消防中心所下达的有效指令;利用指挥车上的350MHz车载台与消防调度中心保持实时通信与联络;利用GPS进行定位,随时发送指挥车所在的位置以及行车方向和所在环境等;车顶上的摄像设备可以随时收集灾难现场的情况,然后传送回消防调度站,有利于消防人员及时布置消防设施和消防力量;车上工作人员可以携带小型摄像机深入应急现场,将最新最真实的前方情况传送出来。这样就实现了移动式作战,更有利于救援方案的实施。
(3)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有效的帮助消防中心对仓库、生产厂房等监控点实时监控,预防火灾的发生。卫星通信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宽带网络,可以通过信道对监控点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有危险发生,比如说仓库着火等,系统便会发出警报,这样消防中心就会收到报警信息,然后根据消防指挥中心中关于失火地点的资料和商家的信息确定救援方案。消防中心还可以远程控制摄像机进行有效的处警指挥。
(4)32星通信可以实现报警和处警一体化。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空间信息平台可以提供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显示、应用和管理功能,包括GIS/GPS/RS空间基础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及关键区域空间数据。这些既可以及时的发现发生火灾的地址等详细情况,也可以及时的估测所需消防力量,派出消防队伍,集中调度重要应急资源,而且实时的更新现场的信息,有利于随时调整消防方案,实现了报警和处警一体化,更加快速有效率的完成救援活动。
2.3卫星通信在消防中应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目前,我国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均是局域性设置,需要形成社会联动的通信体系,这样才利于适于应对重大灾害事件;(2)各部门均建有独立的指挥中心,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接处警和效率难以提高;(3)现有各救灾部门应急救援通信网络融合性差,难以保证有效协调运作;(4)现有通信装备的集成效能不能满足重大灾害事件作战要求,利用率较低,互通性能差;(5)没有法定的通信技术、管理方式,以指导未来规划性建设。
篇9
关键词:大暴雪;农业;影响
自然灾害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风险识别、灾害监测与预警被列为未来10年防灾减灾的五个优先领域之一[1-4]。
冰雪灾害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主要灾害,尤其是出现在秋末初冬的冰雪对农作物构成极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对冰雪灾害做过一些研究[5-8],由于冰雪灾害的地区性、时间性差别很大,致灾原因也不相同,必须根据本地的灾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公众对灾害危害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6-7]。
延庆县是北京的农业大县,2012年11月3-4日延庆地区的大暴雪强度大,降水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尤其是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损失惨重。本文在对降水过程的特点,成因及造成影响进行概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暴雪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1 降雪过程及成因分析
1.1 降雪过程概述
2012年11月3日至4日,华北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天气,京津、河北东部及南部的降水量为25~50毫米。北京3日10时自西向东开始出现雨雪天气,本次过程观象台总降水量达67.3毫米,远超过历史同期最大降水量(2003年11月7日降水量为22.9毫米)。
延庆地区位于北京西北部,于3日9时24分开始降雨到3日15时29分转成雨夹雪,到16时完全转成雪,降雪持续到4日15时结束,延庆站过程总降水量66.4mm,远超过特大暴雪的标准;积雪深度达46厘米,雪压5.6g/cm2。
此次降雪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密度大,并伴随着降水相态的转变和剧烈的降温过程。具体表现在:
此次特大暴雪全面覆盖了延庆县所属的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由图1可以看出从3日18-23时6小时降水30.3毫米,已达到了24小时30毫米的特大暴雪标准;降水持续时间从3日09:24开始至4日18:52结束,共计21小时28分;降雪密度由雪压5.6g/cm2换算出本次降雪密度121.7kg/m3较大。从本次过程气温变化(图2)来看,延庆11月2日,最高气温高达11.7℃,最低气温为1.7℃。2-4日48小时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下降7.3℃、11.7℃和4.7℃,特别是3日当天气温下降8.8℃,4日最低气温达到-3℃。气温下降显著;降水相态由开始降雨9:24-6小时后转成雨夹雪-半小时后转雪-1小时后转中雪-6小时后已完成特大暴雪量级并持续。
图1 2012年11月3日9时-4日18时逐时降水量
1.2 与历史同期比较
此次降雪是北京196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雪,为51年来历史同期单日降水量最大值(1975年11月8日降水量为21.2毫米); 2012年11月降水量也是历史最高记录,以往11月降水量最大值的2.2倍,高出历年11月平均降水量10.2倍。
1.3 降雪成因分析
1.3.1 天气形势
从500hPa形势场可以看到,在3日08时,中高纬及以北地区为两脊一槽型。其中一脊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至我国新疆地区,另一脊位于我国内蒙东部至东北地区;两脊的经向度较大,两脊之间为南-北向低槽区,呈现北槽南涡的形势,北京位于低涡东侧,存在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向东北向输送,为强降雪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高空锋区异常强烈,冷空气势力强,随着上游冷空气的东移以及下游高压脊的稳定维持,河套低涡东移并明显加深,导致所经之地降温明显、降雪时间较长。
1.3.2 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延庆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境内海坨山,海拔2241米,县城海拔高489.0米,北京46.0米),地形高度差,造成了山区和城区(平原地区)的气温差异,从气候资料看,延庆地区常年平均气温9.1℃较北京城区(13.0℃)低3.9℃的气温,近10年11月平均1.7℃,比城区5.5低3.8℃。2012年11月份-0.7℃,城区4.3℃。11月3日延庆平均气温-2.6℃(城区2.9℃)这种温差在这次的过程中正好表现为山区的延庆降水相态为雪,所以同一个天气形势,同样的降水量,而平原地区表现的是雨,在延庆则是特大暴雪,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2 特大暴雪对延庆县农业生产的影响
延庆是农业大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有机循环农业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成为延庆农业的主体。目前延庆主要有大棚温室蔬菜,名贵花卉,珍稀名木,珍贵药材及特种养殖等。此次特大暴雪对延庆设施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现代生态农业造成巨大破坏。受灾损失达14.5亿元之多,占全县总损失的80%。
2.1 对畜牧养殖业的影响
主要是养殖场棚厅、禽畜圈舍、简易棚室建筑、饲料库房因为建设,设计时没有对应暴雪严寒的指标,故大暴雪突然来临也只能被动受灾,过厚的积雪致使圈舍倒塌压坏砸伤及寒冷引发疾病造成的伤亡灾害。畜牧业总经济损失11602.0万元。其中圈舍、工棚损坏13206间,损失7839.1万元;饲料库倒塌1643栋,损失1432.8万元;由此引发鸡禽伤亡67.43万只;大牲畜死亡1643只,损失2330.1万元。
2.2 对林业的影响
降雪时间偏早、降温速度快。在暴雪过程到来之前,林木枝叶茂盛,尚未落叶,且有养分回流即进入休眠期,暴雪覆盖茂盛的枝叶,树木承载积雪面积大,受力增加,最后达到承受极限,导致大多数枝杈折断劈裂或林木倒伏。受灾果树主要包括苹果、杏、板栗、核桃、苹果、葡萄、梨、枣等经济林木、绿化造林、平原生态工程山区生态工程,城市绿化工程包括绿篱雪毁、古树名木、苗圃、林业设施等。林业(含果林、造林工程、城市绿化工程)经济损失97326.4万元。
2.3 对渔业的影响
因为大雪覆盖,形成封闭空间,不通透没有氧气造成鱼类窒息死亡。渔业损失2481万元。
3 农业生产防范暴雪灾害的建议
(1)强化防灾和减灾教育,通过组织培训和科普宣传[3,7],提高领导和群众的减灾能力。当人们得到预警信息或面对灾害时,管理者知道怎样组织人员落实应急预案,老百姓懂得如何自救。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还应该注意防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特别是防灾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比如此次延庆“11.3特大暴雪“市县农业、畜牧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生产救灾措施,指导灾区做好棚舍修复重建、农作物防低温冻害、畜禽疫病防治等工作。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2)各行业建筑,尤其是农业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中,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可行性论证,提高抗灾性(比如:此次特大暴雪,建筑设施的承重力)设计标准。提高防灾能力。(3)落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它是农业生产的“一把伞”,当遭遇灾害时有保险分担,可以减少个体损失,减轻农民负担。
4 结论
(1)暴雪是造成延庆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而形成暴雪的主要原因则是高空深厚的冷低涡和地面低压。这种北槽南涡(贝湖低槽和河套冷涡)是华北、北京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天气形势,如果这种形势出现在11月的上、中旬,将可能造成该地区的大雪天气。(2)延庆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造成灾害的原因之一。延庆高海拔,气温低促成了此次从雨-雨夹雪-雪-大雪-特大暴雪过程的演变;雨雪交融由于低温使得冰雪一体,导致积雪密度加大压力增强,造成了破坏性灾害。(3)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使灾害雪上加霜。11月上旬华北、北京地区的秋收还没有完全结束,林木枝叶仍然茂盛,应对冰雪灾害能力较弱,另外现有设施的抗逆性差,如抗寒、抗压承重性能等设计标准不能适应突发的极端性天气变化。
参考文献
[1]Uniated Nation,Draft programme outcome document.Bulding the resilience of nations and communites to disasters: Hyogo framework foraction 2005-2015,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Kobo,Hyogo,Japan,2005.
[2]许世远,王军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地理学报.2006(2):127.
[3]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广东气象.2007(8):39-41.
[4]田淑欣等.2009年秋末山西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气象科技.2011(6):295-296.
[5]韦方强等.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其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山地学报.2008(3):253-254.
[6]郭晓宁,李林等.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等级(评估)指标研究.气象科技.2012(8):678-677.
篇10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本文从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入手,简要概述了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原因,着重出了应对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希望从防范于应对气象灾害入手,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举措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会造成我国大多数主要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并使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极为重要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从农业生产的气象环境角度出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各种高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
一、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农业干旱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三、气象灾害防御举措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配套法规,制定《气象灾害普查办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至今,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与保障。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与环境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入手,研制新一代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进而提高评价分析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利用多种模型集成结果,生成农业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建成一套可供业务化使用的服务系统,系统有良好的界面,用户使用方便,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单一的、综合的监测、诊断、预测保障信息。
参考文献:
[1]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孟宪群.浅谈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举措.
[4]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