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

篇1

关键词: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

0、引言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材料都是国家经济和国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材料工业去得到巨大的发展。而金属行业作为材料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产量更是连续世界第一。金属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同时,更是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带来了极大地危害。如今我国矿石主要依赖外部进口,随着我国对金属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加大,这一依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种高程度的依赖进口的产业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制于它国,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1、资源循环利用概念

资源循环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将废弃的资源经过一定的技术理出,被人们重新利用的过程。详细来说就是要利用社会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或者产品生产过程中剩余的边角料及废料等作为重新的利用资源。事实已经证明,一味的开采矿石,一提高金属材料产量的作法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而如果能够将社会中废弃的资源重新利用,充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且减少矿石开发的同时,更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2、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由于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金属矿石的过度开采、冶炼给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冶金行业,更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虽然我国的主要金属矿产储量丰富,但人居占有量少。经过长期的开采,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现象,如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长期来看,将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金属材料的循环利用已刻不容缓。

3、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属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而欧美国家由于经历过工业革命,甚至矿产资源的重要性,道理开发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并将其列入国家的战略性高度,因此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设备及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3.1社会对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

很多民众,还没有认识到有色金属材料的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国家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这就为其循环利用有关的工作的开展不利。而法律制度这块,可参考发达国家,他们已经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这样我们可避免走弯路。

3.2再生金属企业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再生金属企业数量发展迅速,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为小规模的企业,小规模企业注定了在技术和工艺上的相对落后。不利于有色金属材料循环利用的规模化,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工艺设备,影响了其应有的效果。很多企业在循环利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3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

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对金属的利用效率低,且通常为高耗能、高污染。有些只回收容易处理的金属,没有技术对其他金属回收,丧失了资源循环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

3.4科研投资低,力量薄弱

由于企业通常经费有限,长期以来在资源循环方面的投资就严重不足。而全国范围内,这以技术的研究单位少,发展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因此这就成了制约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4、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好处

传统的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需要大量的矿石、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采用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有色金属行业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具体优点如下:

4.1金属循环利用可减少矿石开采

社会上一方面矿石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废弃的金属制品、矿石废料及富含金属的各种物料却越来越多。这些废料的金属含量普遍比原矿更高,如果这部分废弃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不仅经济效益上比冶炼原矿石更高,产生大量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能减少矿石的开采。

4.2金属循环利用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有色金属工业,产生的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是源自矿石本身。原矿石在冶炼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而金属循环利用,一方面其本身即产生相对较少的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原矿的开采,间接也减少了其带来的污染,从而改善环境。

4.3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可以节约能耗

有色金属行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一般要想增加产量,增加能耗是必然的,而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单靠采取一些小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有限。相对而言,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所耗能相对少很多,因此加大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将有利于降低行业的耗能。

4.4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更安全

相对于传统的有色金属行业,矿石的开采过程中给,难免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尤其是在小规模的矿山,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金属循环利用行业,不用开采矿石,从而可以使得行业生产更安全。

4.5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投资少

因为金属循环利用,不用开设矿山,减少工艺流程的同时,降低了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如生产1 t再生铝比从矿石中生产1 t铝节约投资87?5%,生产费用降低40%~50%,因此发展循环利用大有可为。

4.6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可增加就业

这一行业的收集、拆卸、分类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人完成。因此可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

5、为促进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举措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是有利的,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其中,将会加快有色金属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

2)国家要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于这种利国利民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行业,国家及各地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以促进行业发展。

3)加大科研经费。我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行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技术和设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科研经费,充分利用废弃的有色金属资源的同时,还可减少其对环境的二次利用,充分体现其发展优势。

4)促进企业规模化。事实证明,小型企业所具有的技术资源有限,这就必然会降低其循环利用的优势。只有建设规模化的企业,才能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更能扩大产业规模,充分的发挥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

6、结语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优势很明显,而我国在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然而我们相信,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会促进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实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定蕃,吴义千,符斌等.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J].有色冶金节能,2005年8月第4期,6—13

篇2

关键词:循环农业;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农业发展合理化,高效率化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所追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能够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污染、不破坏环境,农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1 循环农业的含义

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用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保证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充分的、循环使用农业发展中所用到的资源,并且在每一环节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使农业发展实现最大的效益,保证生态与发展同时,有序的进行。

2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污染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农业破坏日益严重,一些大型的工厂、农业产业基地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建立,而工业、农业发展产生的废品、废水等都会严重污染农村的环境,使农村的土壤、水、生态环境都遭到极大的破坏,出现极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2 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虽然实施循环农业的模式,但是在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的力度还很低,使农业资源出现大量的浪费,生态物种、环境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由此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影响。虽然开展循环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业丰收后,对剩余的资源,还是采用以前大面积焚烧的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低,这些都会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3 资金投入少,扶持力度不够

要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因为,对于经营农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科学技术落后,而且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对于先进的模式和技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他们的经济基础都比较差,这样就很难持续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也比较有限,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会对农业循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障碍。

2.4 农民的素质比较低,管理不到位

农民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这就很难使循环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落实。而且农民为了追求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对于新的循环发展模式,很大部分农民难以接受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对管理问题就更加不重视,对发展循环农业也是不利的。

3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

大部分农民都受到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引导,只注重发展所获得的效益,而忽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下降,而且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要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要改变农民这种落后的、传统的观念,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想使农民的观念得以转变,各级政府的观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带动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可靠的贯彻落实,为增进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有效的保证。

3.2 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作为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政府、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保证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保证,给予税费的减免,保证农民对土地使用的权利。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解除农民进行新的发展模式的后顾之忧。为推动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强有力的支持。

3.3 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民更放心去实施这种模式,完善农业循环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长效发展的机制,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民才会投身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和成果。

3.4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

农民的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高,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才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否则只会遭到农民的反感,不愿意进行农业建设。所以要极大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树立全新的理念,并且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建设中来。可以通过广播、海报、网络渠道,向农民展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及利益,把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使每一个农民都能了解循环农业的好处,积极进行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使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4 结语

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带动经济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今后,要大力提倡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传统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加强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的频率,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新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各方面有力的保障。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循环农业模式落实到实处,保证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等.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2).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蒙阴县农村发展现状

山东省蒙阴县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94%,现有耕地51万亩。蒙阴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黄烟、棉花为主。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品种为潍麦8号、淄麦12号、鲁麦23号、优麦2、3号;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主要品种为鲁单981、农大108、登海9、11号: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品种为丰花1号、丰花3号、潍花6号、花育16、17号、鲁花11、12号:地瓜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主要品种为徐薯18、济薯5号、红星王、白玉;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1.2万亩;黄烟种植面积2,2万亩。果品方面主要以苹果、蜜桃、板栗、枣、李子为主。其中苹果18万亩,产量1.5亿斤,主栽红富士、新红星、藤牧一号、嘎拉等10多个品种,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12万亩,产量达1亿斤,果实含糖量达13.5%~18%,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每年出口达500万公斤;新红星苹果栽培面积3万亩,含糖量达12%-13.5%,每年出口200万公斤。蜜桃面积达50万亩,主要品种为砂子早生、早久宝、朝辉、仓方早生、北京九号、寒露蜜、中华寿桃等品种。板栗已具相当大的规模,主栽品种为处暑红、石丰、油栗、燕山红等。中药材以芥梗、黄芪、金银花、板兰根为主,主要集中在坦埠镇(3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蒙阴县水产品资源也极为丰富,主要品种有建鲤、优质鲫鱼、鳜鱼、大银鱼、武昌鱼、中南鱼等,年产商品鱼1万多吨,其中鲫鱼、建鲤、泥鳅等名优商品鱼5000多吨。蒙阴县在畜牧业养殖方面主要有蒙山草鸡、猪、牛、羊等。

二、蒙阴县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不足之处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蒙阴县山地丘陵地区土层薄,裸岩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限制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蒙阴县所处的位置山高坡陡,植被较为稀疏,水土流失面积达20%-30%,土壤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4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变差,粮食产量降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工业“三废”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蒙阴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一是农药在使用上的单一性、过量以及使用方法不当等,对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都很严重:二是长期滥施、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致使土壤酸化、板结;三是土壤中的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了耕地抗旱能力,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四是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五是城区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污染向农村的转移也导致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缺乏利益驱动机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经常是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看是否能即时增加收入。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基础之上的,忽略环境、单一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将不可避免地大倒退甚至永久性丧失。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之下,农民关注眼前利益的情况很普遍,并且短期很难让他们认识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毕竟发展循环经济前期需要比较大的经济投入,所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让农户切实感觉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对蒙阴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对蒙阴县的影响和意义

(一)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资源一产品―废弃物”的单一化生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业生产中的高投入、高排放,结果造成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在于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建立“资源―产品一废弃物一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消耗,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蒙阴县在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农村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土地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和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的引入将会使当地的农业资源得到保护,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蒙阴县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周边没有大的城市,所以农村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循环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和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由于循环经济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农业生产的成本就会随之降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却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得到提高。另外,发展生态经济林业也将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三)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蒙阴县对城区污染治理的投入不断增大,城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的污染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并且由于资金短缺,农村环境污染程度呈不断加深的态势。农村污染以面污染为主,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交织在一起,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循环经济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控制对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的使用,深度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等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水平

蒙阴县农业的一大问题是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因为在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往往造成土地污染和农产品残留药物超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土地的污染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年复一年。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使用的农药过多,将很难控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我国农产品由于过多使用农药而引发的贸易问题时有发生。循环经济则降低农业生产中对

农药、化肥的依赖,在消除农业害虫上,循环经济强调“有益天敌”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的整体水平。

四、蒙阴县可借鉴的国内外有关农村循环经济经验

(一)国外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循环农业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早。这里主要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德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草剂、除虫剂,鼓励机械除草和有益天敌的方法,并且控制牧场载畜量,不允许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以色列由于干旱缺水。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技术,建国50多年来,农业灌溉用水从8000/公顷下降到5000/公顷,可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80万公顷。日本利用现代技术把家畜粪便、稻壳和酵菌类混合一起制成农家肥,不仅环保,还能生产出绿色产品。阿根廷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免耕播种法,具有增产、环保、降低成本等特点。美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十分强调节约和利用,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城市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制成农用肥料,既满足农业需要,也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生活污水问题。

这些国家在发展本国循环农业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依靠较高的科技手段和工业基础。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借鉴

自提出发展循环生态农业20多年来,我国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中国循环农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依据各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体现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和特点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即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循环生态农业由经济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工程化并可操作的新兴农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从国内各地的循环农业模式中遴选出十大主要模式,如北方“四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等。但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没有条件大规模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主要是传统农业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的农艺措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重点是节地、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五、结语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自身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拥有突出主导产业和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由于各地耕作制度不同,产业发展结构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没有一个较为详尽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很难保证此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很多领域,不仅需要各种技术作支撑,更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只有当地政府树立起循环经济思想,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规,提升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各相关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心。才能将蒙阴县的农村循环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对我国农业循环经研究成果的述评经济问题,2007.

篇4

摘 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大国,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和制约城市化进程重大问题之一。仅靠新建填埋厂、提高垃圾处理能力,仍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将“零废弃”、“零填埋”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目标和战略,有效地避免垃圾产生量。“零废弃”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有材料都能物尽其用,既保护环境、又确保不产生垃圾,在我国推广和实施城市垃圾“零废弃”、“零填埋”管理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零废弃;生活垃圾;垃圾零填埋

自上世纪90年代“零废弃”(Zero Waste)理念出现以来,各国纷纷提出“零废弃”、“零填埋”的垃圾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垃圾减量从源头做起,以资源化利用为手段,实现垃圾“零填埋”。

一、“零废弃”概念、原则及层级管理

1.“零废弃”概念的提出

“零废物(缩写ZW)”一词首次是以一家公司的名称出现,公司名为“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c.),由一位从耶鲁毕业的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在1972年创建,直至1981年停止运营,主要从事化学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全球第一个实施“零填埋”战略的城市,1996年提出:到2010年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表1 Zero Waste概念的历史

资料来源:Zero Waste Systems’ Analysis: Common Report. hppt://med-zerowaste.eu/.

1997年为开展“零填埋运动”,在新西兰西部成立了“零填埋新西兰信托”组织,一个非盈利机构,其远景是使新西兰成为全球第一个“零填埋”社会。该机构是由许多小型地方性组织组成,试图通过资源再利用和垃圾减量,创造持续性工作和经营活动。此举推动了新西兰政府制定:到2020年实现零填埋的目标,至此新西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实施“零填埋”政策的国家。

2002年零废物国际联盟(ZWIA)成立,并相继对“Zero Waste”概念、管理原则、层级管理进行了界定,用于指导社会团体、企业开展与“Zero Waste”相关工作。

2007年,保罗・帕尔默成立了零废弃研究所(Zero Waste Institute),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从事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运用“零废弃”原理实现垃圾减量,出版和发表环境影响报告和零废弃影响报告。

2.“零废弃”概念的延伸

Zero Waste(缩写ZW),常被译为零废弃、零废物、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零废弃”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最大化。“零废物”概念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提出城市“垃圾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或“零填埋”,这是相对于以往的低级、低效、浪费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的。

图1 Zero Waste概念的延伸

“零垃圾”是从垃圾全分类角度,充分回收其中的资源物质,以资源化利用为基本理念,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和源头分类的资源零浪费、物质零废弃的发展模式。

“零浪费”是从设计角度,尽可能减少工业产品产生的边角料,如服装设计中减少因裁剪产生的碎布料,已成为时尚界最新的环保手段。消除浪费的方法是在新款衣服裁剪中,调整衣袖、口袋和衣领的设计,做到一切恰到好处的面料裁剪的设计。

因此,零废弃、零废物,是指没有任何浪费,无垃圾产生,没有任何东西扔掉被填埋。但不幸的是垃圾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

3.“零废弃”概念的定义

2002年零废物国际联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缩写ZWIA)成立,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以指导“零废物”战略在全球的发展。2004年11月29日,零废物国际联盟首次通过了“零废物”概念的定义,2009年8月12日零废物国际联盟对“零废物”概念进行了修订。

零废物国际联盟对“零废物”概念(2008年)定义如下:零废物是一个目标,该目标是以道德、经济、高效、有远见地引导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通过设计使废弃物成为供其它人使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的自然循环。

零废物国际联盟提出的“零废物”概念,旨在倡导减少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一种产品不能重复使用,修复,循环再利用,那么应该限制其生产,或重新设计,或停止销售。

4.“零废弃”原则

2005年4月5日,零废物国际联盟规划小组指导和评价当前和未来零废物经营企业在政策制定和经营活动应遵循主要原则。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原则;零垃圾填埋或焚烧原则;生产者承担产品和包装的回收责任;防止污染环境和减少浪费;资源最高和最佳利用层次结构管理原则。“零废弃”原则是评价企业是否实现“零废弃”承诺的基础。这些原则有助于员工、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更好地评价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5.“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

2013年3月20日,零废物国际联盟(ZWIA)在其召开的董事会上,第一次通过了“零废弃最高和最佳利用的层次结构”(Zero Waste Hierarchy of Highest and Best Uses)。

零废弃层次结构从高到低分别为:预防、重复使用、再生利用、能源化利用和填埋等五个层级。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的目的是:预防垃圾产生,通过产品的重复使用,实现“零废弃”;如果不能再重复使用的,进行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零焚烧”;如果不能再使用和资源再生利用的,进行焚烧发电,被能源化利用,以缩小垃圾的体积,实现“零填埋”;如果不能被焚烧的,必须填埋的,要将填埋量降到最少。

因此,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减少消费、产品的再使用、再循环、再制造,零填埋和零焚烧,实现从摇篮到摇篮全生命周期“零废弃”管理。

二、国外“零废弃”实施情况

2002年新西兰在国家“垃圾战略”(Waste Strategy)中将“零填埋”作为国家垃圾管理目标,并成立了“零填埋委员会”(Zero Waste Agency)负责执行和管理。新西兰“到2020年实现零填埋”的目标,其中期目标是到2003年实现50%的零填埋;到2005年达到80%零填埋。

2009年,苏格兰政府通过了“零废弃计划”(Zero Waste Plan),提出到2020年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利用达到50%;到2025年所有废弃物资源利用、堆肥、维修后再使用率到70%,废弃填埋量低于5%的目标。

2009年美国三藩市提出“零废弃”战略,目标是垃圾的资源利用从2000年的50%,2010年达75%,2020年达到100%的利用,最终实现三藩市垃圾“零填埋”。

希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法国五国,在2009年开始实施“零废弃项目”(Zero Waste Project),以建立一体化的零废弃管理体系,通过垃圾减量、再使用和资源利用实现零填埋。

三、我国“零废弃”管理实践

1.北京率先出台《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2010年年底,北京市出台了《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是指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并对产生后的垃圾妥善分类回收处理,提高垃圾减量化率和资源化率,最终达到避免减少、物尽其用,实现垃圾“零废弃”的目标。

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单位,包括:党政机关、学校、商场、宾馆饭店、农贸市场、公园、度假村和居民小区8类场所。北京市在600个居民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实行垃圾分类投放。而垃圾“零废弃”试点小区还将鼓励物品重复利用,有关部门还会组织在社区内开展“以物换物”等废旧物品再利用活动,帮助市民养成勤俭节约、减少废弃的良好行为习惯。

图2 我国“零废弃”活动开展情况

2.“零废弃”联盟在京成立

2011年,以自然之友为倡议者的中国首个民间垃圾管理行动网络“零废弃”联盟在北京成立。“零废弃”联盟是由全国多家公益组织和公众代表共同发起的行动网络与合作平台,致力于推动我国垃圾危机的解决,促进政府、企业、学者、公众及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在垃圾管理过程中的对话与合作。

“零废弃”联盟的三个近期推动目标:第一,垃圾管理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具体的,反映社会共识的远期目标;第二,垃圾分类教育一定要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第三,垃圾焚烧等处理设施的污染控制设备与管理一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零废弃”联盟将与政府主管部门良性互动,并调动垃圾管理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符合公众利益的垃圾危机解决之路。

3.深圳市零废弃体验季

2013年深圳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圳市第一届零废弃体验季”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活动以“零废弃”为主题,宣导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培养“零废弃”意识和习惯,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进社区传递城市零废弃文明理念,逐步实现垃圾全回收、零废弃的目标。

深圳市“十二五”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总体目标是:人均垃圾产生量“零增长”;资源回收率达30%;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绿色消费,购买循环使用商品等。

4.知名服装品牌企业“旧衣零抛弃”活动在京举行

“旧衣零抛弃”活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服装学院、中民慈善项目发展中心、中国外商投资协会纺织服装分会、北京第四中学等,单位协办,于2014年“全国低碳日”期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6月14日到7月15日)名牌服装旧衣回收活动。共有八家知名服装品牌的在京31家门店、两个社区和1所中学参加此次“旧衣零抛弃”回收活动,知名服装品牌有:波司登、溢达纺织集团(棉衣工坊)、鲁泰纺织(箭牌)、北京顺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依文、诺丁山)、北京嘉曼服饰有限公司(水孩尔)、凯德精品等品牌;方庄、右安门社区和北京四中。

“旧衣零抛弃”活动的举办,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一次探索,旨在通过品牌企业自主回收活动,实现产业和慈善的共赢。回收的过程是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可以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和节俭的生活方式,并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树立负责任、重公益、讲科学的新时代企业形象。

中方联通过此次“旧衣零抛弃”活动探索在服装生产企业、服装消费者、慈善组织、研发机构、综合利用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闭环体系,已开始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

图3 “旧衣零抛弃”活动标识

“旧衣零抛弃”活动重要意义在于,在消费者中倡导“旧衣是资源,可以循环利用”的理念,以“清理你的衣橱,使其回到资源,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为切入点,将消费者家中闲置的旧衣物,通过捐赠方式,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可以更好地传播博爱、互助、共享等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同时,让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废旧纺织品服装有着十分广泛的经济利用价值。

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旧衣零抛弃”活动共回收5014件旧衣,其中部分新好服装已于2014年8月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兰花草艺术基金“西部温暖计划”捐赠给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地区的贫困学生及其家庭。

目前,“旧衣零抛弃”活动已受到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已有多个城市、北京市部分区县,及北京市环卫集团计划开展旧衣回收工作,因此,“旧衣零抛弃”活动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企业开展旧衣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四、“零废弃”管理在我国推广意义

1.从城市垃圾管理层面,“零废弃”有利于垃圾减量

“零废弃”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强调避免垃圾产生,或将垃圾产生量降到最少。基于3R’s原则,只有在垃圾减量、产品被重复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再回到资源,没有垃圾被填埋才方可称之为“零废弃”。

2.从国家层面,“零废弃”不仅是目标,更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重大问题。从国家、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首先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从目前,我国“零废弃”实践情况看,是以短期活动为主,作为环境管理应从长计议,特别是应体现在未来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3.从企业层面,“零废弃”要求生产者责任的延伸

为实现“零废弃”作为一种理念,鼓励产品在设计时,从资源的生命周期角度,使所有产品都是重复使用,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的产生。生产者的责任延伸,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导致垃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设计的问题,因此,要求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取和生产过程中应考虑产品废弃后如何回收和利用,以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废弃产品;(2)清洁生产,生产过程减少排放和废弃物的产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等;(3)生产者责任外延,要求生产者应对其生产,在消费后废弃的产品承担回收、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责任。

4.从消费层面,消费者作为最终产品的使用者以全新理念有节制的购买

“零废弃”管理的最重要环节是消费者,开展垃圾减量运动,鼓励消费者尽量重复使用、维修、翻新所消费的产品等,使其被充分使用。提倡不盲目消费,摒弃无节制的购买行为,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均有助于减少垃圾产生量。

五、结语

在中国,“零废弃”相关概念已越来越多被用于与环保、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对消费者宣传的活动。“零废弃”既是目标也是行动计划。目标指的是,通过使垃圾不再以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处理,保证资源回收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行动计划包括垃圾减量、重复利用、资源化循环利用、消费习惯的改变、及重新审视产品设计等。“零废弃”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有材料都能物尽其用,既保护环境、又确保不产生任何垃圾的一项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http://zerowaste.co.nz/.

[2]零废物国际联盟http://. http:///.

[3]零废弃研究所http:///.

[4]http://.uk/.

[5]http:///.

篇5

关键词:低碳校园;节能减排;纸张

本文基于对在建设和谐、低碳校园的大环境中高校纸张使用情况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分析现阶段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下纸张使用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法,为高校在建设和谐、低碳校园中能够节约使用纸张、高效使用纸张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一、 高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一)教材的使用情况

随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部分高校为教材、参考资料的循环使用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在武汉的一些高校的校园网上,课本和各类学习参考资料的交易频繁。今年开始,华东交通大学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注明,学生教材费可自愿缴纳,自主购买。同时,学校规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教材科订购教材还可享受九五折优惠。新措施出台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学,就开始向高年级的同学借课本,或者到学校附近的旧书市场购买。

虽然说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起外国和中国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状况,我国高校在教材循环使用上步伐很缓慢,而且覆盖面比较小、循环使用的层次也比较低,回收、保存、再分发制度尚未建立,其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都还未成型。

(二) 其他纸张使用情况

高校里除了教材的使用。其他各类纸张的使用也占有很重的比例,诸如教师打印的讲义、打印下来的备课资料,考试试卷,学生为学习而打印的老师的课件、自己找的打印资料、购买的辅导书,还有在学校里从事商业活动所发的一切宣传纸张等等,这些各个种类的资料都是纸张,不难发现,在用过之后要么扔掉,要么把它们扔到不起眼的角落里从不问津了,因此这些纸张基本处于一次性使用的情况。除去教材,老师们的办公用纸也是一个重点,从讲义和给学生考试的试卷到自己各式各类的资料,再到各种报刊文件,都涉及到纸张,而据我们调查了解还是有很多老师平时都不在意这些细小的事情,从而也增加了纸张的浪费数量。

(三) 国外情况(主要以教材循环为例)

我国教科书的供应制度是购买制,一次性使用,而国际上实行轮用制度,采用租用或借用。国外二手教材重复使用很普遍,很多大学都有教材回收制度,学生在用完教材之后可以根据书的使用损坏程度将其折价卖给学校,下一届学生到学校统一的二手书市上,就可以很轻松地买到成套的旧教材,从而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如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拿着老师列的书目和自己的借书卡,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课本,学期末归还,从而达到教材的循环使用。

二、 在建设低碳校园道路上落实节约纸张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新时代新趋势倡导下,正在逐步建设低碳环保型和谐校园,在纸张上特别是高校教材使用这一方面提倡节约循环利用,但不难发现,高校在这一行动上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教材使用纸张总量大,浪费量大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有2300万左右,在书本方面的资源损耗情况是:如果按每个学生一年平均使用16册课本计算,每年就要用课本3.68亿册以上。以每册25元计算,每年的课本消费就是92亿元;有关专家计算(参考数据折算后得),一年的消耗是按教科书每本2000克计算,纸张73.6吨、纯净水0.736亿吨、树木44.16万亩,按每位大学生3.5年(在3200万大学中有大部分3年制的专科生,和四年制本科生折算得)毕业计算,3200万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是纸张257.6吨、纯净水2.576吨、树木154.56万亩。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高校教材的浪费巨大。

(二)学生的自我节约意识不足,参与力度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纸张使用的节约意识不足,参与力度不高。主要表现有:一是对教材的使用处理缺乏考虑;二是使用草稿纸、打印纸这类纸时浪费数量巨大,大多同学都曾浪费过不同数量的此类纸。三是对餐巾纸、各类传单的处理缺乏节约意识,用完就丢弃。

(三)除教材外的其他纸张浪费严重

1.据初步了解,大学里的一家打印店一天就用上万张雪白的纸张。大学生面对大量的传单,不仅没有好好地回收,而且还乱扔、乱贴,破坏校园的环境。我们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使用草稿纸,而有百分之十五的同学只使用一面就扔掉了,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在使用草稿纸时都是比平时写的字要大。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草稿纸的数量,也看出来浪费明则小实则相当大。

2.大学毕业论文是纸张的严重浪费,每一年都有大批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浪费了大量的纸张。按照规定,本科生论文字数在10000字以上,硕士研究生论文字数在30000字以上,加上各种中英文提要、前言、后记、感谢辞、参考书目等,字数远远高于规定字数。平均估算下来,本科生计为15页,硕士生计为40页。

本科生15页×300万=4500万页 毕业论文需要5份则本科生15页×300万×5份=22500万页

硕士生40页×35万×15份=21000万页需要15份以上则硕士生40页×35万×15份=21000万页

除去博士生,本科和硕士生毕业论文就有22500万页+21000万页=43500万页,还不算上之前作废的份量,一般情况下论文只打一次都不会成功的。43500万页A4纸,是个什么概念?43500万页÷16页×70克=190260万克=1902600公斤=1902.6吨.浪费3000张A4纸就等于砍伐一棵树,生产一吨纸就要耗费7棵树,43500万页和1902.6吨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我想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为此我们提倡在大学生毕业之际,应该且必须上好最后一门课――那就是节约用纸。

(四)提倡和督促力度不够

虽然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提倡要节约使用纸张,而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做得不好,没有更好的由一个学校组织部门专门来做这件事情,这样导致教材的回收、保存、再分发循环制度尚难建立,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目前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教材循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就使得我国的教材循环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实施起来也就更加难了。同样没有统一组织,即使有人去收集那些废旧的纸张也没有好大价值和意义,最终也只是贱卖给学校外面的收购站。

通过对高校纸张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材使用纸张总量大、浪费量大,学生的自我节约意识不足,参与力度不高,除教材外的其他纸张浪费严重,提倡和督促力度不够等,可见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低碳校园,任重而道远。(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指导教师:严实(讲师)

参考文献

[1] 国外学校青少年节约教育究 田玉敏 赵艳芹省略/p-33678220603.html(08年第三期)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2010-03-12来源:中华砂浆网

[3] 教材循环使用好处多作者:冯耀才 2006-9-19

篇6

关键词:榆阳区;沼气建设;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50-01

随着榆阳区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垃圾和废弃物,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发展具有能源、经济、生态、环保和社会效益的农村沼气技术,既能解决农户所需生活用能,巩固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果,减少人畜粪便、垃圾、废弃物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还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前举措。

一、榆阳区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与鄂尔多斯市及市内的横山县、米脂县、神木县相毗邻,属典型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7053km2,居全省第2位。明长城由东向西横贯区境。以此为界,长城以北属风沙草滩区,长城以南属黄土丘陵区,榆溪河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全区辖24个乡镇,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全区总耕地面积79501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3330公顷。榆阳区又是一个畜牧业大县,年生猪饲养量约130万头,羊子饲养量约110万只,发展以畜禽粪便、秸杆为原料的沼气能源很具有潜力。

我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沼气,由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很不规范,缺乏管理经验,沼气池的利用率不高。2006年起正式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采取了农户自愿,国家补助,省、市、区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实施办法,全区现已建成8m浓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8000多口,人户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6%,年产沼气280万m3,产优质有机沼肥70万吨以上:建成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11处,总容积1500m3,年产沼气30万m2;在建大型沼气工程1处,设计容积600 m3,年可产沼气13万m3,节约标准煤5000吨。

2009年按照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在我区寺伙沟村和王沙洼村兴建以“棚-菜-猪-沼”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120多座,将生态农业更加集约化、精细化、人为化,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科学的结合,多层次对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深度利用,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偏远乡村农户对沼气认识不足,甚至不知道沼气是用来干什么的,国家为什么发展沼气,沼气对农户有什么好处,因而建池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户对沼气虽有认识,但不全面,仅知道沼气是用来做饭、照明的,还不了解沼气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带动作用,更不知道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有的农户对建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对国家投资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部分乡镇干部的思想也存在顾虑,对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差异,怕遭到挫折,不能摸去以前失败的阴影,对发展沼气缺乏信心,少数乡镇还有沼气空白村,导致我区沼气建设发展相对落后且进展不平衡。

2.机构不健全,后续服务差。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24乡镇只有少数乡镇设立能源推广机构,其余乡镇没有专门的推广机构,更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推广体系不健全。区级能源推广机构人员少,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对沼气建设推广普及力不从心。二是后续服务差,利用率低。因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后续管理,又加上农户缺乏起码的管理和维护常识,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户因不懂技术放弃对沼气池的管理,造成使用瘫痪。

3.综合利用不足,经济效益低。我区沼气建设起步较晚,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农户认识程度、生活习惯、技术要求等原因,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得不到全面的体现。

4.建材物资上涨,农户投入增加。受市场价格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建材物资上涨幅度较大,如石料、大沙、水泥、钢筋等等。据调查,2009年农户建一口沼气池的投入要比2006年建池投入增加45%,而且技工工资也随着物价的上涨不断的提高,造成建池成本的增加,给农户带来建设的双重压力,导致建池积极性不高。

三、我区农村沼气建设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真正把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沼气规模化发展。

2.深入宣传,引导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量大面宽,任务繁重,群众认识程度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发展沼气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坚持把宣传沼气建设贯穿始终,利用印发资料、组织培训、电视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沼气的重要意义,使农户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二是组织农户到已建成的沼气村现场参观考察,用现身说法让农户感受沼气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3.健全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各乡镇要组建专门的沼气建设协调推广机构,做到有人管事,能办成事的目的。各建设村要培训一名管护技术员,设立沼气建设服务网点,同时要加强培训,尽快建起一支适应任务需要,有技术、有能力的后续管理队伍。

4.调整沼气发展思路,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一是依托科技,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培训和试验、示范让农户掌握“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从而提高农户建池积极性和自信心。二是根据我区实际,因地制宜,以沼气为纽带,大力推广“棚一菜一猪一沼”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和“猪-沼-厕”庭院环保模式,促进种植业拉动养殖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三沼”的综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外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06-02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 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初步确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原则;1991年通过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避免回收包装品垃圾条例》,扩大了废弃物再利用的范围;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企业和商业企业联合组成。DSD在委托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由于绿点标记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3)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的两部法律,分别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易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这些法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日本社会循环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1999年,日本通产省在题为“循环经济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它要求各相关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从而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经济社会。

(3)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

(4)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各个年龄层在多种场合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日本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并为国民提供绿色消费的各种信息。

2.3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循环经济立法。美国在1970年制定了《资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资源法规。

(2)循环消费是美国实施循环经济的一大特色。美国人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

(3)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税收优惠措施。美国在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支持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

3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2)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4)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5)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1)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2)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3)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 建筑设计 体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公共场合等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的特点以及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原则,对建筑的光环境、结构、水的重复利用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设计。

1 光环境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

对人体生理健康及心理状态均有益的绿色光环境,不仅要根据房间使用性质达到行之有效的照度和亮度,而且室内光分布也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照度均匀度控制等。

1.1 眩光的控制

建筑物内的眩光多为不舒适眩光,不舒适眩光又可分为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眩光的限制可以通过选择表面亮度低的光源或灯具可以控制。在室内装修时,亦可调节室内光环境的亮度比来达到减弱眩光的目的。

1.2 工作面照度的均匀性

视野范围内的亮度应尽可能地均匀,尤其是长时间视看的工作场所。若照度不均匀,容易引起人眼对环境的明暗适应,出现视觉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和休息娱乐舒适性和人体健康。为避免明暗适应过程造成的视觉疲劳,一方面要求空间照度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不超过平均照度的1/6。最低照度与平均值之比不低于0.7。上述要求可通过灯具的布置加以解决。灯具的间距与灯具至工作面的高度的比值不得大于最大距离比。不同灯具的最大距离比不同,运用这一控制指标,可以均匀性的角度来考虑灯具的布置。

1.3 亮度分布

为形成良好的视觉环境,要求各个表面之间有一定的亮度对比,但视野内不同表面间的亮度对比过大,也会使从眼很快疲劳。为了达到环境亮度的平衡,必须同时考虑照度和反光系数。表面受到的照度高时,应采用低反光系数的材料;反之,若表面照度较低时,可采用高反光系数的材料。

1.4 阴影

视看对象如处于别的物体的阴影下,则观看对象照度急剧下降,便会严重影响视看效果。因此,当室内存在高大家具设备或家具较多时,应注意避免对临近工作而形成阴影,例如可以增加灯具的数量和照射方向,或增加室内漫射光的比例,冲淡阴影,使其深度减弱。

2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

2.1 建筑门窗

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窗户、天窗、阳台门等被称为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的绝热性能差,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科学的选用玻璃材质对于建筑物的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玻璃在建筑物中的节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控制太阳能,合理地控制透过玻璃太阳能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冬季可以减少采暖的能量消耗,夏季可以减少空调负荷。另一种是减少热传递,下班玻璃材料的厚度较其它墙体材料薄,传热系数也比较高,容易传递热能。因此,为了提高玻璃的节能性能,就需要控制降低玻璃及其制品的传热系数,隔离建筑物内外的热传递。

2.2 建筑屋面

2.2.1 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当量温度

当量温度反映了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热使室外热作用提高的程度,而水平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大。因此,要减少热作用,必须降低外表面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屋面材料品种较多,热吸收系数值的差异较大,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构造是很重要的。当采用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较小的屋面材料时,即降低了室外热作用,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这种措施简便适用,所增荷载小,无论是新建房屋还是改建的屋顶都适用。然而,对于非透射材料构成的屋顶,减少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则表示增大了反射。若在高低错落建筑群的低们建筑屋面上采取这种措施,将增大对高位建筑的太阳辐射反射热,恶化高位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最好选择其它途径。

2.2.2 增大热阻与热隋性

围护结构总热阻的大小,关系到内表面的平均温度值,而热惰性指标值却对谐波的总衰减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常,平屋顶的主要构造层次是承重层与防水层,另有一些辅层次。因此,屋顶的热阻与热隋性都不足,就会导致其隔热性能达不到标准的要求。为此,常在承重层与防水层之间增设一层实体轻质材料,如炉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以增大屋顶的热阻与热惰性。如屋顶采用构造找坡,也可利用找坡层材料,但其厚度应按热工设计确定。这种隔热构造方式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具有隔热的性能,在冬季也能起保温作用,特别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过,这种方式的屋面荷载较大,而且夜间也难以散热,内表面温度的高温区段时间较长,出现的时间也较晚。若用于办公、学校等以白天使用为主的建筑则最为理想,同时也可用于空调建筑。

2.2.3 通风隔热屋顶

利用屋顶内部通风带走面层传下的热量,达到隔热的目的,即为这种屋顶隔热措施的简单原理。这种屋顶的构造方式较多,既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既可在屋面防水层之上组织通风,也在防水层之下组织通风。通风屋顶起源于南方沿海地区民间的双层瓦屋顶,在平屋顶房屋中,以大阶砖通风屋顶最为流行。当室外综合温度将热量传给间层的上层板面时,上层将所接受的热量向下传递,在间层中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带走部分热量,余下部分传入下层。因此,隔热效果如何取决于间层所能带走的热量,这与间层的气流速度、进气口温度和间层高度有密切关系。

3 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光热的利用技术

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基本原理就是用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通常太阳能热利用可分为:低温热利用、中温热利用和高温热利用。低温热利用包括最简单的地膜、塑料大棚以及干燥器、蒸馏、供暖、太阳能热水器;中温热利用包括太阳能空调制冷、制盐有及其它工业用热;高温热利用有简单的聚集型太阳灶、焊接机和高温炉。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制冷等。

3.1 太阳能与自然通风的融合

太阳能绿色建筑复合通风结构是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建筑围护结构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围护结构与通风、被动式采暖以及被动式冷却相结合,在改善室内热环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量产生热压,诱导空气流动,将热能转化为空气运动的动能。太阳能通风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太阳能集热墙体、太阳能集热窗和太阳能集热屋面。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将会诱导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从而实现房间的被动式采暖与降温。

通常情况下,太阳能采暖均以玻璃作为集热器,实墙、石床、水体、相变材料等作为蓄热体,利用合理、巧妙的建筑设计手法创造适宜的室内空间和环境。太阳墙则是太阳能热利用中的一种新型采暖技术。太阳墙系统原则上属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由集热和气流输送两部分系统组成。钢制或铝制的深色太阳墙板材覆于建筑南向或东西外墙的外侧,板上开有小孔,与墙体的间距由计算决定,一般在200mm左右,形成的空腔与建筑内部通风系统的管道相连,管道中设置风机,用于抽取空腔内的空气。冬季,白天室外空气通过小孔进入空腔,在流动过程中获得板材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受热压作用上升,进入建筑物的通风系统,然后由管道分配输送到各层空间。板材底部不密封,保持了太阳墙内腔的干燥,同时起到排水作用。夜晚,墙体向外散失的热量被空腔内的空气吸收,在风扇运转的情况下被重新带回室内。这样既保持了新风量,又补充了热量,使墙体起到了热交换器的作用。夏季,风扇停止运转,室外热空气可从太阳墙板底部及孔洞进入,从上部和周围的孔洞流出,热量不会进入室内。

3.2 阳光入室装置

阳光入室产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将阳光中的可见光同红外线和紫外线分离后,将可见光高效率地传输到室内并用作照明。分离后的红外线可以利用转换装置转化为电能或热能,进入室内光的光谱主要分布在500~1000nm区间。滤除红外线,可以使进入室内的光不含热能,不会提高室内温度;保留部分紫外线,是由于适量的紫外线是人体所必需的。通过对光谱的控制,使进入室内的光柔和、舒适,适合办公以及居住。阳光入室装置有两个重要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负荷,二是对人体的健康有益。众所周知,阳光对于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人体钙质吸收、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杀死室内有害细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适当的接触阳光,还可以延缓人体老化过程,这些都是任何人造光源所不能替代的。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采用自然光照明的办公环境中工作,劳动效率较在使用人造光源的办公室中提高15%~20%。

4 建筑设计中的水循环利用技术

4.1 结合屋面绿化的雨水回用设计

就屋面绿化本身而言,需要解决本身的防水与排水,以免发生漏水现象。一方面屋面绿化需要水,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同时又不能有太多的水,防止植物涝死和超过屋面的荷载限制。在进行屋面绿化的雨水回用的方案设计时,要在屋面设置一个调蓄池,贮存经过土壤净化预处理的雨水,作为屋面绿化的浇灌与园路等冲洗之用。对于过多的雨水,可以通过设置溢水管而通往地面排出。屋面绿化构造,即对雨水的净化设施的设置,充分考虑其净化能力,使出来的水在进入景观前,已经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在建筑下层建设适合本地区强降雨的蓄水池,经过屋面绿化的水,从排水管先蓄存在蓄水池中,当降雨强度过大时,可能通过蓄水池池壁上的溢水管,把雨水排放,同时在蓄水池设置泵房,通过泵房,把蓄水池收集到的雨水进行两部分利用:一部分是上提到屋面,存入调蓄池,供屋面绿化和屋面冲洗;另一部分是利用蓄水池中的多余雨水,输送到水景设施处,以供水景用水。

4.2 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设计

冷凝水回收系统是将空调机组凝结的冷凝水集中,经水过滤槽过滤后流到集水池内,经过消毒即可利用水泵从集水池输送到各用水点(冷凝水中杂质主要是灰尘及细菌,通过滤槽及消毒工艺可达到杂用水标准),因空调冷负荷较大,产生的冷凝水较多,集水池容积较大,因此不宜设置在地下室。集水池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用水量大的地方,结合园区环境美观,设计中将集水池设置于绿地下面。集水池设置溢流口,超过设计收集流水量时,多余水溢流排至市政管网。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光环境、围护结构、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水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为了能保证建筑的绿色和节能,在进行设计时就一定要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为设计优秀的绿色建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旧建筑;节能;技术途径;能耗;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旧建筑拆除重建的话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现有的旧建筑大多是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老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与红砖为基本材料。这些建筑的维护结构和热工性能以及采暖等都不能符合节能的标准,但是这些旧建筑大多结构坚固,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在拆除过程中像混凝土这一类很难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只能被废弃,对环境产生威胁。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尤其是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耗能的30%。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总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来实现的。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旧建筑,既能节约资源也为城市保留了本该有的发展痕迹。

二、现有旧建筑改造主要技术途径探索

虽然保留旧建筑有诸多好处,但现有旧建筑因为建造时间已较久,建造成本较低,要合理的利用,发挥其价值,就得在改造技术途径上有所突破,真正实现其节能与环保性。

1旧建筑节能改造主要技术途径

从1973能源危机过后,各国的节能技术层出不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加强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的效果,系统与设备节能,照明系统节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植物等资源,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具体的技术措施如下:

所谓建筑的维护结构通俗的讲就是指建筑的四周墙体,顶面,包括门窗等结构。维护结构在建筑中起到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遮风避雨,保温隔热,屏蔽噪音,采光通风等作用,对建筑维护结构采用的构造技术,材料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建筑能耗。下面通过几个普遍的措施来进行阐述:

1.1墙体节能改造

是指不透明墙体的节能改造,主要解决墙体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最主要是屋面与西墙的隔热。墙体保温主要包括墙体内保温和外保温的节能措施,内墙的保温即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的内侧,施工方便,但要注意施工材料的受潮从而降低保温效果。外墙保温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施工完的墙体上直接安装保温板,然后再做墙面的保护和装饰面层。另一种方式是将保温板支在模板中,浇筑完混凝土拆模后再做保护和装饰面层,外墙保温技术能够提高建筑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造价便宜,效果显著。

1.2外墙绿化技术

外墙绿化具有美化环境,减低污染,遮阳隔热的功能。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节能措施,在地球还未被人类开发之前没有能源危机也没有温室效应,只有自然生物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就是通过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的同时应当努力把地球还原到最初的状态,多种植物,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达到外墙隔热的效果,在阳光方向就要大面积的种植植物遮挡猛烈的阳光,常见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墙的外侧种植密集的植物,利用植物高大的冠幅遮挡阳光。另一种是植物直接覆盖墙面,多使用攀援植物一类的。

1.3窗户节能改造

由窗户所引起的热损失约占整体建筑热损失的40%左右。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更换节能窗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增加窗户气密性。最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pvc材料制成的窗套和双层玻璃的使用,双层玻璃具有保温,隔热通风性能,有效减少室内的热损失。

1.4屋面保温隔热改造技术

主要分为保温隔热屋面、倒置式屋面、通风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等几种措施。种植屋面与蓄水屋面相比前三种措施都具有经济且效果显著的特点,下面来侧重介绍一下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就是指在屋顶种植绿植从而起到保温隔热,调节小气候的特点,种植屋面分为覆土种植和无覆土种植两种形式,覆土种种植是在钢筋混凝土屋顶上覆盖100至500毫米的种植土壤,再进行植物的覆盖。无土种植则是采用废渣,木屑等代替土壤,具有防水防渗,自重轻的特点。屋面种植要合理的选用植物,最好选耐寒,生命力顽强,易于日常管理的植物,同时要做好屋面的防水,排水功能。

蓄水屋面就是在屋面上储存一层水来提高屋顶的隔热能力,同时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也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在设计时要注意防止渗水,加强屋面的防水措施。

1.5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不要盲目的照搬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节能模式进行改造,如果照搬已有模式必定会使节能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在农村,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除了要对建筑维护结构,采暖空调设施的节能改造外,还应当结合当地的有效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我老家地处川西高原,以前老百姓做饭取暖都是靠燃烧柴薪和农作物秸秆,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来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利用那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大了对太阳能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的投入使用,甚至夜间照明的路灯也加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在白天积蓄能量,夜晚提供必要的照明,这样做有效的节约了当地的能源,缓解了一定的能源供应紧张。这种做法就是在对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后作出的有效解决措施。所以在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有效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如通过对旧建筑的门窗朝向,采光通风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对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性能的的研究通过感光材料的利用增加室内的亮度,如由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位于法国尼姆的卡雷尔艺术中心就是采用不同高性能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窗体,对光的漫射或是直接将光引进室内增加室内空间的亮度。利用自然环境降低能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当考虑是否环保经济,是否可以循环利用,还应当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前面所提到的有机保温材料的安全问题。

1.6旧建筑的垂直利用

我们知道城市旧建筑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功能需求,经济条件与建造技术,所建造的建筑大多都是二至五层,建筑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有些老建筑还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很难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当在建筑改造中加大对旧建筑的垂直开发,可以通过对旧建筑的结构改造加建新层和对原有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局的调整来增加旧建筑的使用功能。目前有一种低层楼房抗震加层的新技术开始启动,这种新技术主要是借鉴铁路桥梁的组合结构,在保证原有建筑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吧原来只有二至五层的建筑加高到八到十四层,同时还应用“建筑消震装置”“建筑抗震减震装置”解决新旧建筑受力不均引起的新旧结构摆动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总结

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再次利用直至废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旧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充分尊重,增加城市发展的历史感。也实现其功能的转换,带来新的价值。通过本文对旧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我们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更需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范畴越来越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离不开个性因素,而个性因素的具体表现又具有提升产品价值的作用。分别从设计的个性,人性,情感,和谐方面进行对深入的探讨,充分了解设计对于人类不可或缺重要部分,诠释未来设计的发展与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范畴越来越广泛,“设计”的准确意义实在很难说清了,而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师一直在最大限度的展示着设计的魅力,诠释它的意义,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能看的到的东西,几乎全部是设计出来的。设计改变生活,设计创造生活,设计无界限。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但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不等同艺术,但设计离不开艺术,设计艺术的为对象服务,而不仅仅表达一种思想设计。

一、设计的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与质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而且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具体、个性化,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本身,既然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所以设计师应设计出更有个性的产品。个性化设计,重要的是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平台,有了新的技术支持,才能得以施展设计的个性化。否则,再好的设计灵感也只是空中楼阁。

设计师面对开放的世界,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寻找个性化设计的灵感。珍贵的文化古迹、原始的非洲木雕、神秘的热带丛林、独特的部落遗风等,都是进行个性化设计,展示风格和个性的灵感来源。科技的发展开阔了现代人的视野,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人们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以往不能了解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以及许多未知世界中的各种要素,使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在科学与艺术的殿堂中自由地发挥创造潜能。对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展现独特的个性风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设计的人性化

尊重个性需求的多元化设计也正是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民族、种族的人,设计应当放弃僵硬刻板的统一模式,对于一些设计领域批量化也将受到挑战,小批量设计和生产、DIY设计都受到了青睐。此外,尊重个体也包括尊重身体条件有缺陷的人的设计,如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

设计人性化要求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社会的、个体的原因,也有设计本身的原因。既然人性化设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人性化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最终达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求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产品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通常设计借助于语言词汇的妙用,给设计物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可谓是设计中的“以名诱人”。如同写文章一样,一个绝妙的题目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给主题以无言的深化。一种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诱使人去想象和体味,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

那么材料人性化对于当今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可以在循环利用和便于加工处理的材料十分的重要,因为我们人类的资源越来越缺乏,我们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设计选者材料时要节约。

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一经与具体的形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

三、设计的情感化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我们都知道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而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已经不是以前仅仅满足于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设计中实施“情感化设计”,就是把设计的起点定位于当今的中国人身上,充分体现出丰富的情感表现,从他们的生活的形态出发,研究尽可能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条件,设计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情感、风格上都合理、丰富与多元化的产品。

四、设计的和谐化

设计的和谐化,即设计在处理人、产品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人们之于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早在18世纪下半叶,魏德伍德就依据市场口味的不同,合理协调器具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设计中,既讲究适应批量生产的理性,也尊重富有艺术趣味的感性。从充满罗马式古典气息的炻器器具到至今还在生产的女王牌茶具,均体现了这种和谐。而工艺美术运动期间,从阿什比的融合纤细、起伏线条和强烈功能的银质水具,到德莱赛包罗各式文化、材料、风格和技艺的产品,也体现了美与技术结合、师承自然、忠实材料与实用的和谐设计观。

设计不仅要可用,即实用功能性,还要适用,表现为体量适中,使用舒适、气氛愉悦以及对特殊群体如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孕妇、左撇子等的关怀。因而,在设计中就要求整合加工工艺、材料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使产品与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协调。总之,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导致人变得心浮气躁,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沟通的媒介,就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协调与平衡。而旨在创造协调的和谐化设计就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而言之,和谐化的设计是跨学科、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人化的产品,实现物质和精神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和谐。

现代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充满人性的情感因素更富于美感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可见对于设计的探讨是与个性,人性,情感,和谐分不开的,以上充分证实这一点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席跃良.《设计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2]张剑.《情趣的设计世界--张剑产品设计作品选》,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7.

[3]吴晨荣.《思想的设计》,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