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畜牧业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基层兽医从原来的单调防疫、医病工作转移到动物防疫及畜产品流通领域安全监管的工作上来,从而彻底改变兽医以往的工作机制。为此畜牧兽医如何适应新的职能的转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畜牧业生产是我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乡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三大战目标"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将畜牧产业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使全乡畜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10年初,全乡各类牲畜存栏3.89万头(只)。母畜比例不足60%,根据这一现状我乡继续狠抓畜种结构调整,稳步提高畜群生产能力,适度提高母畜比例,以适龄母畜比例的提高来带动出栏率、商品率的提高。改变目前母畜比例不足60%的现状。到今年底母畜比例达到并保持在70%以上。使牲畜出栏率达到45%,商品率达到40%以上。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养殖小区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繁育、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等。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截至目前牛羊育肥户达到200户,育肥牛羊2.01万 头(只);逐步使养殖业成为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加,以规模养殖户的增加促进我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知识,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仍很缓慢。良种繁育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绝大多数散养户和部分规模养殖户都是从本乡购进牛、羊、猪品种。且不能保证品种质量。诸如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进行科学的疫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经常困扰养殖户。急需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
2、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养殖户在自家的宅基内建畜舍进行畜牧生产,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专业户生产规模仍很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的提高。同时,养殖户另辟土地修建畜舍扩大畜牧业生产,土地审批和建设审批难度大,阻力多,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土地和建设问题需要及时协调解决。
3、我乡畜牧兽医站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全乡动物防疫工作。尤其是村级防疫员业务素质低等原因,畜禽技术指导及防疫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我乡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措施。为此,乡党委、政府下大力气鼓励和支持发展养殖专业大户。推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全乡养殖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针对当前我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产业,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认真组织宣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们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要积极做好政府参谋,建议政府部门要对养殖场(户)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认识和理论技术水平、并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以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方法方式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市场监测,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畜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亏损,增加收入。一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养殖户传递信息,指导生产发展。二是调整畜群结构,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牛羊做到适时出栏。三是保护和发展母畜,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四是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积极为规模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3、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要认真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应坚持稳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草食畜牧业的比重和增长率。在发展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同时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交汇在一起,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使粮食产量提升、增值。增加现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应引导农民进一步改善饲养条件,改良畜群品种,适时扩大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和生态养殖。要大力提倡和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改进生产方式,创新养殖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兴建养殖小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4、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抓好以点带面。要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民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狠抓养殖大户的建设,通过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畜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改变原有思想理念,深化自身整体素质,要紧紧围绕中央“十一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坚持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为契机,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在职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要认真切实改变原有的工作思想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的整体素质,大力发挥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认真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人先,适应工作重心转移,适应改革潮流。为了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基础工作,我们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依法办事风尚,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形象,以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畜牧业新的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议措施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集中连片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足,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较为优良的牧场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都未受到污染,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草原畜牧业也存在众多问题,直接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对果洛州草原畜牧业提出现实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大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宣传力度
全面推进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文件精神,切实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以促进农牧民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实施培训项目,科技“三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丰富的学习推广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宣传草原生态补充奖励政策、国家惠民政策,草原生态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草原保护和建设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氛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合理放牧,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实行草地畜牧平衡,促进草原保护,改造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长期保护。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草原压力。
2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模式
牧草种植是发展草原畜牧业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实现采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狠抓发展生态畜牧业,继续挖掘草原畜牧业发展潜力,增加草场的供应量,运用科学管理现代科技,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在加快人造草原建设的前提下,增加草原饲草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及禽类。按照当地条件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实现草畜的良性循环。在充分利用农作物和畜牧副产品的同时,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3规范草原承包,推进草畜平衡
结合草原普查工作,认真加强基本草原规划和草原合同责任制管理,对尚未落实草原合同管理,尽快实施落实到户,明确草原承包商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承包面积、补贴面积与实际情况一致,明确承包商实施草畜平衡和保护草原生态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草原,明确成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畜牧计划年度减畜计划,明确畜禽减产数量、减畜时间,确保草畜平衡任务的实现。
4因地制宜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是广大人民的期望,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草原特点,实行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方案,使草原生态平衡发展。积极建设草原生态,结合自然恢复和工程措施,加大治理力度,促进牧民保护草原的正确方式,在草原围栏施工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合理地建设栅栏,以促进草原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牧场放牧制度管理,向全体牧民宣传科学放牧和科学利用草原的相关知识。在拥有良好的水源的草原地区建造人工饲料基地,使牧民能够确保牲畜饲料供应充足。并不断完善现有的草原保护措施,确保荒废的草原得以恢复。
5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制度
要大力实施草畜平衡及禁牧等相关草原保护政策,加强草原合同制规范管理,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使牧民做到不在禁牧区放牧。落实草原承包户激励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政策,抓好牧民管理工作,对积极落实保护的户主给予激励和补贴,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落实,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良好。通过各种激励促进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草原不断发展,提高草地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禁牧围栏建设,促进果洛州草原畜牧业实现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6引导牧民转产,减轻草原压力
有计划地逐渐扩大草原生态功能,发挥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魅力草原特色精品旅游项目,通过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牧家乐、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引导牧民参与服务业、旅游业和旅游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牧民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改变传统的放牧生活方式,加强对牧民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引导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同时大力扶持有条件的牧民售畜减畜、转包牧场,从事其他产业。
7着力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和发展
篇3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河道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畜牧业发展有着相当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河道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将畜牧业作为全乡基础性产业,常抓不懈,通过不断努力,全乡畜牧业呈现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目前,全乡奶牛存栏量580头,生猪存栏达到67000头,其中能繁母猪9021头,鸡存栏17.3万只。全乡新建了规模养殖场2个,万只鸡场7个,养鸡专业户达19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4个,畜牧业收入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42%,畜牧产业已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河道乡立足现实,开拓创新,突破制约瓶颈,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推进,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
1、畜牧养殖由传统的散养向小区规模化养殖发展,实行规模养殖有利于集中免疫和生态环境保护,避免零散养殖对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能较好的解决养殖户对土地的需求。河道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养殖场(小区)建设,把养殖场建设作为打造畜牧业基地的着力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努力,吸引资金在全乡建立了陕西华兴种猪场和兴农奶牛养殖场,长兴综合养殖小区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河大港商投资1亿元的集养殖、屠宰于一体大型龙头企业,项目正在洽谈中,有望年内建成投产。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全乡在皇中咬马等村新发展养殖大户14个。
2、畜牧养殖由传统的养殖向标准化现代化养殖转变。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县、乡畜牧站的技术指导下,养殖户防疫技术、饲养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少了养殖损失,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全乡90%以上的养殖大户防疫基本到位,初步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能够抵御市场风险。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河道近几年畜牧业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殖基地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当前制约养殖基地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一是缺乏资金投入。无论是想扩大规模的养殖户还是想建养殖基地,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宽,贷款难,抵押贷款要求高,贷款支持难以满足审贷要求。二是政策支持覆盖面不广,力度还不够,激励机制还未健全。比如对新增规模养殖户,新建养殖小区采取贴息贷款,补贴、奖励等政策。
2、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工作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乡畜牧站建设进度缓慢,制约影响了畜牧防疫工作的及时开展。
3、上规模有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养殖业仅靠散养无法明显增加农民收入也无法推动养殖业的优化升级。且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以及辐射效果有限,一般农户处于经济或者技术原因无法跟进投资。从而产生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农户养殖观念。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农户了解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认清作为农户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的发展前途。同时积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从事畜牧业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议金融部门扩大金融信贷投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门槛,放宽信贷条件,并通过财政补贴息的方式,争取向养殖户投放更多信贷资金。
篇4
[关键词] 畜牧 生态 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6-01
一、 共和县畜牧业建设基本概况
共和县共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1250户90264人,有藏、汉、回、蒙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拥有耕地44.77万亩,天然草场1931.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28万亩,现存栏各类牲畜156.5万头只。2012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81785.4万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牧业产值61778万元,同比增长11.9%;农业产值15995万元,同比增长9.5%;渔业产值4012.4万元,同比增长48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68元,同比增长23%。全县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养殖业合作社63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业合作社39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1个),涉农企业16家,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131人,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依然陈旧
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特别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办法不多。农牧民群众中头数畜牧业观念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放牧形式从家庭为主分散经营向合作组织的规模化转变,但生态畜牧业仍然处于一个常规性的建设投入和发展状态。大部分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牧民劳动技能低,转移就业任务繁重
只有稳定的务工岗位和收入,牧民才能彻底地从草场上脱离开来。劳务输转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年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劳力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消耗性工种,收入低且不稳,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保障务工人员稳步增收任重道远。
3.建设性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效益低
各牧业村的牧户基本修建了畜棚、贮草棚等基础设施。由于农牧民收入低,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畜棚存在闲置或“大材小用”的状况;饲草料加工设备普遍不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
4.科技推广滞后,畜疫防治工作形式严峻
受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制约,新型畜牧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不及时,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指导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生产服务能力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给为疫病的传播留下了隐患;现有防疫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少、防疫装备差等制约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5.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程度还较低,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影响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加工、流通相脱节。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牧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是必须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牧民、村干部、大学毕业生或优秀的企业家起带头作用,鼓励开设畜牧专业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畜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农牧民企业经营规模化、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
2.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要安置好生态畜牧业建设所需的富余劳动力,所以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要继续进行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由合作经济组织统筹管理,进而吸纳多余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切实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转移就业。
3.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通过畜牧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有效推进畜牧科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基础上,加大环湖牧区和南线牧区的种草规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的锲机,推广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4.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效应
要立足共和县草地畜牧业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倾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其他优势资源,研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采取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的方式,通过举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展示会、推介会等形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篇5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发展途径
一、充分认识生态畜牧业的重要地位
在鄂尔多斯地区,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畜牧业已经走到尽头。这是无可置疑的现实。这里无霜期短,降雨量小,风沙大,自然灾害多,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了植被,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的生产经营,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的利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长远利益兼顾不够,乱开垦,乱砍伐。超载放牧,滥挖野生植物等,远远超出了植物的再生能力和自然恢复的能力,严重损害了植物和生态环境。尤其是1998年到2000年,连续三年大早,草场退化。草原沙化。生态恶化日益加剧,使畜牧业受了严重损失。多年来,尽管采取过有效措施,在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建设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速度。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养畜后,草原山川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才有所好转。但也要看到,已经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善。据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全国仍有262.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29%;仍有174.31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内蒙古的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占到全区总面积的50%以上,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鄂尔多斯市仍有毛乌素、库布齐两大沙漠没有彻底根治,丘陵山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还没有彻底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现实表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再不会有大的作为,要巩固和加强畜牧业的基础地位,使之成为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致富增收的稳定产业,非走舍饲养畜,科学化规模发展的路子不可。河南、山东土地面积不大,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不多。更没有多少牧场。过去这两个省的畜牧业很弱,可在这十几年内,畜牧业的发展跃居全国的领先地位。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河南、山东发展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了科学化舍饲养殖,充分利用了当地农作物的秸秆,树枝树叶等草资源,加之人工种草。农区大面积养殖。形成了大产业和良性循环。国际上也是如此,凡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采取舍饲半舍饲养殖、淘汰了单一的草原放牧方式,如鄂尔多斯市农业发达的沿黄河地区,村子连村子、人口集中、土地肥沃,村子周围全是耕地,没有草场,用放牧的方式。畜牧业就不能发展。舍饲养畜,为此地带来了畜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短短几年里,成为鄂尔多斯市畜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占据了全市畜牧业的领先地位。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二、加快生态畜牧业的基础建设
舍饲半舍饲养畜,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以饲草料为核心的基础建设。人以食为天,畜以草为本。如果没有充足的饲草料,舍饲半舍饲养畜是不可能实现的。要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种草的步伐,选用优良草种。根据各地的土质和牲畜的多少,确定种草的品种和数量,千方百计解决牲畜的饲草问题,尽可能扩大牲畜的数量。同时要考虑旱年灾年,要把种草和种乔灌木搭配起来,乔灌木根系发达,抗旱抗灾的能力强,又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若遇到干旱之年,乔灌木的枝叶就是现成的饲草,养殖户就不会措手不及,畜牧业就不会大起大落。
加快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仅仅有群众的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和各行业的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和良好的氛围,一方面要落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养畜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系列补贴政策,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额补贴,另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制定种草种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地方性扶持政策,以优惠政策,调动农牧民种草种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拿出一定数量的切块资金。用于支持种植饲草料。建设棚圈,购置饲草料加工机具,牲畜饮水等工程建设。
三、加大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鄂尔多斯市注重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尽力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之中。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畜种培育和改良方面,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当地培育起来的阿白山羊和鄂尔多斯细毛羊成为国家级最好的羊种之一,在全国广泛推广。实施舍饲半舍饲养畜之后,在科技方面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畜种的培育改良,饲草料的种植配制,棚圈的建设,疫病的防治等都需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因此,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配备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建立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服务网站,不失时机地研究畜牧业的科研项目,不失时机地吸收转化外,址的科研成果,广泛地应用新科学、新技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吸收消化别国的科技成果速度很快,他们紧盯着国际新科技成果,一经发现新科技成果,不惜代价吸收消化。迅速应用于生产之中,成为新的生产力。所以他们总是占领科技的领先地位。在这方面,应该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为舍饲半舍饲养殖提供一流的科技服务。
在农牧区推广新技术难度很大,农牧民看不到成功的范例。就不会轻易行动,面对这种情况,应在农牧区布设舍饲养殖的示范点,以示范点成功的经验带动和吸引农牧民,推进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科学化、规模化、现代化舍饲养殖。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关系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
(一)做出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各地饲草料的生产能力和草场的承载能力。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畜牧业发展的目标,确定近期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牲畜发展的数量。要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以经济效益的高低确定饲养牲畜的品种,既要推动养殖大户的发展,又要推动大多数农牧民养殖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奶牛、肉牛、长白猪、白绒山羊、小尾寒羊是当地最好的畜种,饲养这些畜种经济效益高,见效快,应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这些良种牲畜的发展。
(二)要合理调控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
要把国家和农牧民的资金投到点子上,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草多畜少的沿河农业区重点投资扩大牲畜的数量;草少畜多,沙化严重的草原牧区重点投资种树种草;丘陵山区重点扶持种殖乔灌木,既要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又要解决牲畜的饲草问题:对戈壁沙漠要加大投资,集中力量种植围沙固沙植物。首先要四面包围,控制沙漠蔓延,然后分割治理、恢复植被。
篇6
进入新世纪以后,畜牧经济发展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中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树立以下十大基本理念,才能确保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树立“畜牧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理念
我国自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也伴随入世,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了国际大循环。也就是说,现在畜产品的产销没有县界、省界、国界了,只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全世界到处都是市场。入世后,我国畜产品尽管面临较为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和价格比较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已大大降低,而非关税壁垒的技术壁垒手段便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措施。因此,为了跨越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进一步扩大畜产品出口量,新世纪发展畜牧业必须切实解决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特别要重点解决疫病防治、饲料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二、树立“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理念
畜牧生产是一个非常薄利的产业,一般来讲,在赢利前提下,养殖规模与养殖效益呈正相关,养殖数量越多,养殖效益越高,即所谓“效益在规模”。同时,养殖规模与科技含量也呈正相关,养殖规模越大,对科技水平的依赖程度越高,相应养殖效益也越高。集约化、规模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养殖农户数量逐年减少。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既能实现畜禽生产量的扩张,又能实现养殖“规模效益”。
三、树立“以抓工业的方法抓畜牧经济发展”的理念
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现代畜牧业基本框架,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把畜禽养殖作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来建设,提高畜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抓工业经济方面的“四个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用于发展畜牧经济,尤其是在发展规模养殖场(户)上适宜运用:一是成套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模场的防疫制度;饲料兽药规范使用、记录制度;定期消毒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严密的经济效益核算方法。在畜牧生产中,注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科学的配套技术措施。将种、料、养、管、防等综合技术措施运用于畜牧生产。四是规模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一体化的生产理念。在发展数量上提倡适度规模;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规范化运作;在防疫消毒上实行程序化管理;在饲养方法上运用标准化饲养技术;在发展理念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四、树立“畜产品市场竞争靠质量取胜”的理念
市场经济直观地讲就是消费经济,市场靠消费拉动。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发展畜牧业,理所当然要以市场为导向。世纪之交,我国畜牧业进入了由自给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阶段,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基本平衡。畜牧业生产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产量、决定品种结构和畜产品质量。产品有了,能否卖得出去,是否卖个好价钱,更需开拓畜产品市场,促进市场畜牧业发展。畜产品是收入弹性较高的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产品质量好坏其价格差异较大,今后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由数量、价格竞争,转变为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产品质量安全是当今国际国内和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因此,要根据国内外畜牧业竞争的特点和产业特性,明确竞争对手,用“靠质量竞争取胜”的新观念去认识市场,用建立完善畜产品信息网络和预测未来市场消费趋势的新方法去研究市场,以开展健康养殖。
五、树立“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
实践证明,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畜牧业产业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畜牧业外延增值的“路”。因此,我们要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作为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只有实行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在产业化经营中,除了培育龙头、建设基地、发展大户外,创新发展机制非常重要。主要是生产、经营、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利益联结问题。如何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运行机制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建议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要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多种联结机制,重点要强化与农民利益的连结;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项目扶持”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契约约束机制,确立养殖农户和龙头组织的责、权、利,达到双方共赢。
六、树立“依法治牧”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是政府法治的重要内容,“依法治牧”、“依法防疫”、“依法监管”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依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新时期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为确保畜牧生产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我们只有通过建立以牧政执法为手段、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畜产品质量控制新机制,切实加大监督查处力度,才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促进畜牧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七、树立“科技兴牧”的理念
现代畜牧业的核心是科学化。只有扎实抓好畜牧科技推广工作,才能促进畜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实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也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畜牧业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促进。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通过科技入户、专家讲座、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标准化饲养和规范化养殖培训,认真实施“畜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行动”,动员广大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积极开展饲养技术、品种改良、疫病防控、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畜牧科技服务,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八、树立“生产环保”的理念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畜禽生产过程,养殖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据测定,一个万只养鸡场年产粪360吨,一个百头养牛场年产粪680吨,一个千头养猪场年产粪达2000吨以上。除此之外,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还有来自畜禽养殖场(户)的一些废弃物。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常规食物生产方式已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只关注食物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已远远不够,而必须考虑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消费者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畜牧业中,要重视环保,坚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原则,搞好对病畜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尤其在畜禽粪污治理中要坚持因地(户)制宜,建议在散养户中大力推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模式;在规模养殖场推行“干湿分离、厌氧发酵、沼气和湿地综合治理”的治污模式,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九、树立“品牌效应”的理念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畜牧经济发展中,要把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消费者需求,积极研发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生产工艺和花色品种,形成同一畜产品的优质品牌集群,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目中,坚定不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把龙头企业真正做强做大,以此来带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篇7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2我国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少数人对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②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地市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③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目前,部分政府没有把抓循环经济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领导身上,仅停留在口头上;④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⑤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问题比较突出,如养殖场生产的粪便夏季太稀,无法运输,如何进行干湿分离,干的堆积保存,湿的进入沼气池,尚无理想的解决办法;⑥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养殖场治理污染费钱费力,没有效益可言,政府如果不扶持,养殖场积极性就不高。
3促进我国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宣传,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推动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来抓,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发改、财政、科技、环保、农业、畜牧、科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席工作会议机制,组织研究相关发展规划,健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健全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将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增强各地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宣传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立法路径、重大措施、项目设计、政策支持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着力营造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3.2完善政策,有效确立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导向机制深入研究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不断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出宏观政策体系,以支持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支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鼓励支持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及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对利用畜禽粪污等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项目予以支持,合理确定沼气发电并网标杆电价或者给予电价补贴;对使用有机肥或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或个人予以补贴;对规模养殖场开展联户沼气供应的主管道建设给予支持,对规模养殖场所产沼液用于农田灌溉的主管网建设给予补贴。认定或认证一批畜牧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在畜牧业循环经济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方面有所创新,与有机农产品认证等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好市场区分,实现优质优价。
3.3加强攻关,切实解决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瓶颈增加畜牧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认定一批畜牧业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实施一批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专项,鼓励支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对于企业用于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按有关政策在税前抵扣。目前,要着力解决好农作物秸秆收集技术体系与沼气发电配套技术体系的突破。
篇8
【关键词】畜牧业 技术 推广
1 具体做法
1.1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地(州)站、点及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2012年年初对全疆畜牧技术推广及技术人员制定了考核责任书,其宗旨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使全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品种改良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的开展,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1.2 通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强化和提升畜牧业技术推广,提服务水平
制定严格的奖勤罚懒制度、定时定期在岗位内部进行多方位的专业讲座和培训,强化内部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激活畜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畜牧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水平,以全新的面貌适应农牧区生产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1.3 合理调整总站职能岗位
与全国畜牧总站进行业务工作对接,形成上下统一的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根据新疆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对岗位、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以达到推动全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力度,有利于各种项目的顺利实施。
2 亮点工作总结如下
2.1 认真落实畜牧业技术推广的普及和经验交流、学习的工作
(1)实施现代化畜牧业科技创新计划,赴海安县学习取经,助推我区高产肉羊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
2012年7月,自治区畜牧厅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组织优势和技术力量,在全疆范围开展了向内地先进养殖基地学习考察、交流的活动。我站作为整个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选派了得力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参与到畜牧厅相关部门组织的对海安县高效养殖技术进行学习考察的活动中。随团人员主要为各地州畜牧主管本门领导、畜牧兽医乡镇站的站长、规模养殖场管理人员、养殖户合作社负责人以及部门养殖大户。主要涉及地区为喀什地区的13个县市、阿克苏地区的3个县、阿勒泰地区的3个县市、,和田地区的12个县市、乌鲁木齐市的2个区市、哈密地区的3个县市、克州的5个县市、塔城地区的4个县市、昌吉州的4个州县市、巴州的3个县市、吐鲁番地区的4个县市、伊犁州的4个州直县市,总计近120余人。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和提炼海安县养殖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区在高效养殖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以往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后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我区应用高效肉羊生产先进养殖的技术水平,克服养羊业中所存在的不必要的薄弱环节,增强农牧民对发展肉羊生产、实现增收的信心,调动养殖户开展高效养羊示范点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带动了全疆养殖户及广大肉羊养殖的积极性,率先在我区建立一批高效养羊示范工程,提升我区肉羊产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行之有效的助推《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2)全面介入到现代化远程教育领域,深化畜牧业科技技术进村入户工程的更好发展。
(3)开展畜牧业生产科技服务,亲临现场技术指导、督查,推动了我区畜牧业向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4)积极参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指导和制定工作。
(5)为实施现代化畜牧业科技创新计划,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工作。
(6)新疆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研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了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的录入;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法》。
2.2 存在的问题
(1)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素质
(2)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要从实效性入手。
(3)基层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2.3 如何更好地完成新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1)积极组织申报自治区级科学研究、开发计划项目。从现实的状况看,畜牧业获准的立项比较少,畜牧技术推广项目质量不够高、项目立项的针对性不强。建议加大对畜牧技术推广项目的审批力度,扩大立项范围,以利于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科技推广的基础性工作。
篇9
一、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放缓的特征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1。从表1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十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7.12%、24.58%、13.8%,快于“九五”时期6.06、10.67、4.98个百分点。而牧民纯收入“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5%,低于“九五”时期6.38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近3年,我区经济仍保持高位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55%、20.97%、13.19%,分别高于牧民年均纯收入增速11.22、12.64、4.86个百分点,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牧民纯收入的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全区城乡居民收人年均增速对比看(见表2),“九五”期间我区城镇居民、农民和牧民收人分别增长9.59%、7.25%和9.23%,牧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0.26个百分点,高出农民1.98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镇居民、农民和牧民收人分别增长11.13%、7.91%和5.38%,牧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低于农民2.53个百分点,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央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力度的加大,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33%,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但仍低于城镇居民和农民3.93、3.83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牧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3811.9元扩大到8226.7元。
与全国相比(见表2),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九五”时期为4.73%,“十五”时期为5.26%,近3年上升到8.49%,一直保持持续加快的态势,“十五”时期增长速度已超出我区牧民增收速度。
二、内蒙古牧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区牧民收入渠道单一,畜牧业仍是牧民收入的主体
畜牧业是牧民家庭的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畜牧业收入在牧民总收入中占75%以上,在家庭经营总收入中占80%以上,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体。2007年,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二、三产业分别占一0.25%和0.72%,比重很低,甚至是净支出。以苏尼特左旗为例。2008年牧民第一产业的收入达12130元,占总收入的87.3%;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709元,占总收入的5.1%。从常住牧区的单个牧户来看。所调研的9户中6个牧户的畜牧业或草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5%以上,其中2户达到100%。
(二)惠牧政策力度相对弱,转移性收入比重低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但是惠及牧业特别是惠及草原畜牧业的政策很少。国家和自治区对农业补贴除去技术性、风险性的间接补贴外,还增加了大量惠农直补和价格波动补贴,而畜牧业补贴中较大部分属于相关技术部门的间接补贴,如奶牛冻精补贴和疾病防治疫苗补助等,占补贴额的40%以上。中央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关注的生猪、奶牛等牲畜的补贴政策,主要惠及到农区畜牧业,而草原畜牧业基本享受不到。在四子王旗走访中发现,对农民的单项补贴有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奶牛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和生猪补贴等,而对牧民除了牧机补贴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生产性补贴政策。而牧机补贴范围又很有限,只有购买规定品牌牧业机械的牧户才能得到相应补助。2008年,四子王旗每个农民政策性补贴收入达到122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6.1%;而牧民政策性人均收入仅19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1%。再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镇白音嘎查,2008年只有少数几个牧户购买牧业机械得到相应补贴外,大部分牧户生产性财政转移补贴为零。
(三)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工资性收入水平低
牧民因语言、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阻隔,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同时畜牧业的四季经营方式,使牧区无“牧闲”时节,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也自然比农区少了很多。从全国情况看,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逐年上升,接近40%,而我区农民和牧民工资性收入比例比较低,牧民工资性收入比例不足10%。
牧区劳动力转移难,草场流转就难,也减缓了牧区畜牧业规模效益的提升。例如,2008年末苏尼特左旗300只以上规模的牧户占总牧户的1/3,却集中了2/3的牲畜:其它2/3的牧户属于无畜户或少畜户,少畜户约占总户数的1/2(见表4)。目前,在牧区,一方面是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牧户养殖规模受到草场限制,大户无法扩大牲畜数量;另一方面是无畜户和少畜户劳动力又不能有效转移或转产,仍占据草场,草场仍处于家庭为单位的分割状态,阻碍了大草场、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四)牧民收入增幅波动较大,中低收入牧民增收困难
1997~2007年,牧民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变化大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最为平稳。目前,牧区大部分地区仍粗放经营、靠天吃饭,年景好坏成为决定畜牧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牧民年收入的增减。我区大部分牧区严重缺水,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加之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较弱,导致牧民收入增幅不稳定,波动较大。
在牧区草畜承包以来,牲畜逐渐向部分少数牧户集中,一些地区70%的牲畜集中在25%的大牧户手中,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75%的中小牧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线,增收较困难。数据显示。苏尼特左旗特别是饲养规模200只(羊单位)以下的牧户和无畜户比例达到52.4%,仅靠畜牧业和本地打零工只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准。
(五)牧区生产生活支出较高,净收入相对低
首先,牧区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降水量少,加之草场面积较大,加大了围栏、饲草、棚圈、良种等生产性投入。数据显示,牧民家庭经营支出绝对数以及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都高于农民。2002~2007年,我区牧民人均家庭经营支出达到农民的200%以上,2002年差距最大,达到269%;牧民家庭经营支出在总支出中占40%以上,平均高出农民6个百分点(见表5)。干旱牧区生产性投入更多,比例更高。例如,苏尼特右旗鸟日根塔拉镇额尔顿敖包嘎查道尔吉扎布家(富裕户),2008年总收入为15.5万元,全部来自畜牧业,但是仅饲草支出高达9.75万元,占总收入的62.9%。
其次,牧区偏远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分散式居住方式,增加了水、电、暖、路等设施的建设难度,增加了牧户生活
成本。其中,水资源是影响牧区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我区中西部地区的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牧区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不少牧户只能拉水、买水吃,并存放在户外水窖中。例如,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额尔顿敖包嘎查的色仁敖都和都布新两家(中等户)没有自己的水井,人畜饮用水年支出高达5000元左右,加大了生活支出,并且储存在户外水窖中的水,存在严重的水安全隐患。
再次,农民总支出包括家庭经营和生活消费两项支出,牧民总支出除了家庭经营、生活消费外还包括其他非生产性支出。2007年仅其他非生产性支出牧民多出农民1218.5元,占总支出的10.2%。另外牧民生产、生活支出的“双高”。从总收支角度看,2003~2007年,只有2005年牧民家庭净收入为正数,其他4个年份均为负数,也就是年度内牧民总支出大于总收入。相反,同期农民家庭总支出都低于总收入。
三、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从长效制度上保障牧民收入,有利于引导牧民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牧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根据我区草原生态优劣将草原划分为生态草保护区和牧草放养区两大类,实行分类管理,明确草原生态补偿对象。在生态草保护区里实行严格的生态草保护措施,主要补偿对象第一类是直接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补偿,第二类是对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放弃或减缓地方经济发展及个人财富积累的牧区和牧民个人的补偿。在牧草放养区里严格控制牲畜总数量,对草地进行科学规划,实行科学放牧。主要补偿对象第一类是帮助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补偿:第二类是对促进草原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补偿。
二是草原生态补偿要向重点地区集中补偿。当前应着重对我区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关键区进行补偿,实施整个嘎查、整个苏木、整个区域的整体补偿政策,避免平均分散补偿。
三是建立草原生态税费制度。按“受益者付费”、“污染者付费”原则,对在草原牧区消耗草原资源或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开发经营单位开征一般环境税及补偿性的污染排放税,征收的税金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四是制定草原生态补偿法。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属性,界定环境行为界限和范围,规范不同层次环境决策。
(二)扩大惠牧补贴范围,建立促进牧民增收政策保障机制
加大财政向牧区倾斜的力度,逐步形成财政支牧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建议国家出台畜牧业产品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建立包括肉类、奶业、绒毛等主要畜产品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使畜产品与农产品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市场供给稳定,降低牧民收入的波动性。
二是牧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规模都比较小,建议国家免除对牧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政策,
三是建议国家出台长期的退牧还草政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内容和实施范围,延长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期,提高折现标准,提高围栏建设、重度退化草原补播草种费中央补助标准,并将人工饲料基地和舍饲棚圈、青贮窑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
四是建立以直补为基础的牧民收入补偿制度,生产性补贴方面,根据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环节设置牧业补贴,应当对棚圈和青贮窖建设、人工种草、饲草料加工机械、畜种改良、柴油等关键生产环节和生产资料进行财政补贴;生活性补贴方面主要集中于水、电、住房及家用电器等生活设施方面,以满足牧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另外,根据2008、2009年度我区已实施的农牧业各项补贴政策,在生产性补贴方面,建议对新建标准化棚圈每平方米补贴7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新建青贮窑自治区财政每立方米补贴50%:每公斤牧草种子自治区财政补贴50%:柴油按市价自治区财政每升补贴30%:饲草料加工机械和畜种改良方面,要在现有补贴基础上,继续扩大补贴品种,提高补贴额度。生活性补贴方面,对新建标准化住房,由自治区财政按每平米成本价20%予以补贴:购置家用电器,结合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在国家补贴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再补贴15%:对缺水地区牧民由当地财政按购买价格的40%给予补贴。
各牧业旗县在国家、自治区财政补贴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处区域、草原类型、草原面积、牲畜数量、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及牧民人均收入等因素再综合确定本地财政补贴范围及标准,
五是建议国家、自治区在牧区增加对肉牛、肉羊这两种草原主要畜牧品种的保险补贴。保费补贴比例: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养殖户承担20%。
(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促进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当前畜牧业仍是我区牧民收入主体,但牧区靠天养畜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保证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
一是科学利用草场资源,不断推进规模化经营、科学化养殖。对生态条件较差区域及人均资源少的中小牧户,除生态保护项目外,不再安排其他建设项目,促使其转移就业或流转草场。地方政府通过引导扶持政策,鼓励牧民采用转让、转租、承包、互换、人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合理流转,加速草牧场向种养能手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重点推广联户经营模式,重点培育户均15000亩草牧场的现代牧场主,实现由“靠天养畜”向“规模养畜”“集约养畜”发展。
二是在牧业旗县全面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在已有的畜牧良种补贴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应将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等优势畜种全面纳入直补范围,降低牧民生产性支出,加快畜牧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配套实施畜牧品种改良示范旗(县)项目,在牧业旗县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畜牧品种改良体系,强化旗(县)、苏木(乡镇)畜牧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从根本上降低牧民牲畜改良成本。
三是加快畜群周转,做大做强幼畜经济。根据市场价格,地方财政采用“以奖”方式,实施犊牛育肥、冬羔、早春羔出栏补贴奖励政策,加快当年羔和牛羊育肥出栏,提高牛羊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建立促进牧民进城的转移机制
解决牧民增收缓慢问题必须跳出牧区、跳出畜牧业,加快牧民向城镇转移步伐,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牧区人口,才能相对增加牧区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为草场流转和联户经营创造条件,提高牧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牧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一是加快牧业旗县城镇化、工业化步伐,把转移牧区人口与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工业项目用工统筹安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牧区建设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吸纳牧区劳动力,对招用转移牧民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单位,按其实际招用人数,移出地旗(县)政府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支付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岗位补贴期限为五年,同时当地税务部门要对用人单位实行一定额度的税费减免,鼓励企业为转移牧民提供更多岗位。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拓展城镇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城镇整体功能,为牧民转移增收搭建平台。
篇10
关键词: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类型的重要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发展而言,畜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生产在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加以解决。最大程度解决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就2016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分析,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转型上的巨大成功。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畜牧业生产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显现,总体畜牧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并向着结构性发展的良好趋势前行。畜牧业发展获得了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质量安全较优等良好成绩,整体基础不断夯实[1]。但同时可看到的是,畜牧生产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在相关问题应对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期缓解环境危机。但在具体解决方式上,主要为提高环保门槛和划定禁养区,导致了养殖场户退出多、进入难,禁养多、转移难的局面,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研究出更为稳妥有效而具体的应对办法[2]。
二、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畜牧生产在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的同时面临着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气污染
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体现在大气污染上。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畜牧动物数量的快速增加,生产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就不断增多。动物呼吸与消化均会产生有害气体,如动物消化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排入空气中便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影响。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污染性的浮尘并伴生污浊气体,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产中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均会产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气漂浮物,造成大气环境纯度的下降,饲料同时会因有关酶的作用而产生异味气体,严重影响大气质量水平。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对大气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对人类生存生活空间质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水体污染
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体现在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生产中动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产中对于动物排泄物未作合理处理,而动物排泄物当中含有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过度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出现水生植物的疯狂生长,过度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够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动物排泄物如长期堆积会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地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不仅会对周边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胁。地下水体循环周期较长,一旦发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很难获得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大类别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造成土地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在畜牧垃圾处理上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垃圾多随意堆放和丢弃,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长期将导致周边养殖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动物排泄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如排泄物总量超过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必然不断恶化,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动物排泄物当中的寄生虫进入自然环境不断异化繁衍,将会造成地区内农林生产的巨大破坏,给地区内农林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造成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畜牧生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处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生产管理方式仍相对落后,生产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从业者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认识到盲目的畜牧生产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多无视环境问题,即便想要解决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恶化;此外,我国畜牧生产大环境仍有巨大进步空间,畜牧生态经济理念仍较为新颖,尚未推广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实现畜牧生产生态化、长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摆脱畜牧生产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向一条生态环保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是大问题,需要政府和畜牧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还应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畜牧从业者认识到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投身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中,为畜牧生产的生态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
畜牧生产场地选择的好坏决定了生产效果的好坏,也决定了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的轻重。对于畜牧经营者而言,应当首先提高对畜牧生产的科学认识,明确畜牧生产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还应看到其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具体选择中,应首先远离工厂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防止生产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后果;其次,应当以林地、鱼塘和农田等邻近区域作为首要选择,以满足生态化养殖的需求,为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优势条件。
(二)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
生态化畜牧生产是畜牧生态经济的根本主张之一,以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实现畜牧生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打造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畜牧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态化畜牧生产主张引导下不断强化养殖方式,强化生态效用,通过建立五大产业全面发展的稳定生态养殖系统,以不断消除畜牧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通过各大产业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态养殖系统,一步步落实环境污染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如对于动物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通过处理加工再应用于淡水养殖,帮助渔业的有效发展,或应用在生态种植当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还可建立沼气池以处理排泄物,沼气可用于生活生产,沼渣可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它产业的有益发展。
(三)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生产卫生管理的不到位。为此,应当重点落实畜牧生产的卫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处理。提升畜牧生产的卫生质量。畜牧经营者应当规划好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好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问题。在饲料生产制作上,应当合理选择并搭配好饲料,使得饲料能够在动物肠道内有效发酵,不产生过多气体,不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破坏。在饲料的使用上,做好饲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长时间堆放,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在圈舍的卫生清洁方面,应当做好动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将排泄物妥善处理,并对圈舍进行清洁处理,保持内部干燥通风,以消毒剂和除臭剂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保持动物的卫生健康。
结语:
我国畜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得到不断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对于畜牧生产经营者而言,应当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并重点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成军.畜牧业面源污染及防控对策[J].乡村科技,2016,(18):57.
[2]赵武,赵四霞.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与科学应对方式[J].当代畜牧,2016,(08):25-26.
- 上一篇:医养结合研究背景
- 下一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