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园依托型、农田依托型、农村依托型三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都市郊区,本文主要选取北京民俗村与成都的农家乐两个地方作为代表进行阐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旅游模式的深入探究。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占据的比例为10%~25%。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外学者德诺伊研究显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于土地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其存在永久性的非尝试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主要指在飞永久性的经济活动中,逐步提升与农业相关活动,其还明确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国外学者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认为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农村区域的旅游,并且反复强调乡村性是农村旅游的中心与独特的卖点,只有保持乡村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相关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旅游的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从而减少人口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这种新的观念增进了乡村紧急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最终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改造与完善,其能够给城市人体验生活带了机会,提升其对乡村问题的认知。伴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中包括了家庭、老年人,其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尤其是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包括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只有逐渐推进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由于国内旅游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推进劳动力资源的转化过程中,其中国际旅游的 贡献率加大。
二、乡村旅游的分类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古城中,只有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规制与扶持,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作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效益,通过政府与非政府间的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者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分类:
(一)根据经济效益产生的主体,乡村旅游可以分为管制旅游和管理旅游。其中管制旅游主要指由政府机构带头管理;管理旅游主要指政府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监管。
(二)根据市场自由化的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新自由市场与旧自由市场,其中新自由市场主要指通过政府干预对市场进行监管,提倡自由主义贸易;旧自由主义市场主要指在市场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核实的监管,推进自由贸易化。
(三)根据自由目标责任性,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责任主体旅游与非责任主体旅游,其中责任主体旅游可以将旅游的相关责任进行认定,指定其目标的准确性,其中非责任主体主要指在当前的环境分为中,可以鉴定旅游的责任性不强,不足以推动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营特色类型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
(四)根据旅游的相关内容,现在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果园型与景区旅社型,其中观光旅游主要指以书房村为代表,同时主要以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春季关光,同时以观光为基础,推进其旅游业的发展,景区旅社型主要指以乡土景区进行观光,同时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
(五)以乡村旅游的呈现形式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花园客栈型与乡土农村型,通过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花园型为代表,推进生产组织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推进农事体验型。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走第三条道路,其主要指通过政府再分配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方式整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实行乡村旅游形式多元化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都可以采用。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中,原有的乡村旅游计划可以促进新的旅游业的发展。如奥地利的“农村假期”项目,意大利的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
(二)实行乡村旅游模型多样化
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只有不断推进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对其产生最大作用,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推进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推动旅游的发展进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旅游业的灵活发展,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旅游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才能为模式的多元化提供方便。在成都农业发展模型中,只有推进农村、农活的发展,才能促进其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只有促进直接与间接的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化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能否科学、准确地来评价乡村旅游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它是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西班牙学者Gilbert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2]。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也乡村旅游的核心[3]。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的一种旅游模式。通常,农家乐的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欢。
农家乐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旅游、加快农业市场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家乐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乡互动的新桥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以消费合理,价格实惠作为主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参与。
(二)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乡村的民俗文化为特色,利用当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歌舞、民族特色节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如东北地区满族村寨,满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长白山地区,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饰为旗袍,常见的礼仪有“请安”“打千”。在例如朝鲜族,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是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蔬菜和花木,在整体的园区设计方面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有些还设置了娱乐项目。目前,城镇居民所面对的环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安静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会前往这些观光园来领略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国家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在乡村而且国民旅游消费正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的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了《乡村旅游服务指南》《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上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在建设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合时宜、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二)旅游经营不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表现。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审核标准,盲目发展。价格不合理,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经营者随意定价,有的价格过高,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宰客现象,这给游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中,其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人多位当地的村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没有意识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单一雷同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论证就匆忙的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究质量,有些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当地的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缺乏市场调研,仅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地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的评定方法,从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户予以停止营业。同时,要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良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各区域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尽量使用当地绿色产品,对于园区内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管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可以给与一定的处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确产品的定位。随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因素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需求动机。深度挖掘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树立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 29(12),2010
[2] GilbertD.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Toursim Management,10(1),1989
[3]陈楠,李陇堂: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农家乐”旅游为例 宁夏工程技术 11(1)
[4]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地理研究 26(3)2007
[5] James McCarthy:Rural geography: globalizing the countrysid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1)2008
[6] Mary Cawley,Desmond A.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ism:Consepts and Pract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5,No.2,2008
[7]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llabro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No.2,1999
[8] 张环宙,许欣: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 4(96)2007
[9] Beaton S.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Has the 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ng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3),2004
篇3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篇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增加,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来越喜欢到乡村去旅游放松,通过走近乡村、回归自然来舒缓压力,这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三湘四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历史独特,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发展质量不佳,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湖南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湖南乡村旅游已经颇具规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休闲型,如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农家乐”;以乡村山野水体等自然环境疗养健身为主的养生运动型,如宁乡灰汤温泉、长沙县开慧国际露营基地等;以摘垂钓或特色餐饮为主的采摘品尝型,如石门橘海采摘游、“小水果之乡”――长沙县白沙镇的采摘节等;以当地特色风光或村落名胜的旅游观光为主的观光型,如新宁~山、洪江古城等;以教育机构或家长安排的素质拓展、写生、考察、实习为主的学习认识型,如夏令营及一些拓展训练基地;还有以上几种类型兼而有之的综合型。
(二)湖南乡村旅游的分布及特点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地域分布和资源特点主要分为四大片区:湘南区、湘北区、湘西区、湘东区。湘南区是指郴州、永州、邵阳以及娄底地区,这里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交通优势不够明显导致在旅游客源市场发育上和产品规划开发上都较为落后;湘北区是指岳阳、常德和益阳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和渔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景区间距较远,线路拉得较长。湘西区是指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地区,这里的特点是集中了湖南最多的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湘东区则是农家乐发展比较兴盛。
(三)湖南乡村旅游的市场状况
通过分析近年的旅游调查数据得知:中青年、高学历人群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游客的故地重游率超出50%,休闲娱乐型的乡村旅游最受游客欢迎。很多人出于减压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出游团聚成为新时尚,并且以自驾游为主。有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三之一的游客认为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超过二成左右的游客认为旅游项目没有特色、管理不到位占、服务质量差。
二、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南乡村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整体质量欠佳,严重地阻碍了湖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
乡村旅游地点由于大多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现代观念的输入相对滞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前瞻性保护不力,加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游客在旅游地随意吐痰、随手乱扔的形象普遍存在,“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行为时有发生。游客增多,乡村垃圾、汽车尾气及生活污水的伴生增加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尤其是个别景区甚至出现被过度开发和损毁的现象,急剧增加生态环境压力。
(二)经营管理不完善
经营管理问题没有理顺,也是降低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成因。
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不够配套。
乡村旅游地大多地处远郊,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有限,旅游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有效需求,加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很多就是本地村民,旅游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缺乏职业素质,服务结果难以做到让游客满意。
2、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乡村居民对市场信息不了解,品牌意识淡薄,经营效果不突出,没有战略眼光,缺乏创新,导致全省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3、体制。
乡村旅游产业涉及到的农、林、渔、国土、环保等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乡村旅游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促进行业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的自身资源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投入的影响,各地发展思路和发展现状很不平衡。目前湖南乡村旅游产业在地域表现还是过于习惯于以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惯性思维的决策和实施直接导致湘西、湘南的偏僻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受重视和支持程度以及游客心理认可度都较低,多种劣势因素聚集以致短时期内难以得到较好发展。这种地域性结构出现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出现了“城市味”越来越浓,“乡村味”反倒越来越淡的奇怪现象。
三、提高湖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建设,保护生态
1、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交通路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景区的公共服务的的质量,注重卫生设施的建设完善。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打造与当地情境相协调的住宿、娱乐、购物场所,为旅游者提供多种需求选择,让游客住好、玩好,有再次游玩的欲望。
2、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原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与创新相结合,树立起风土人情、农家景观保护的新模式,让游客看得见景色,忆得起传统,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
1、转变职能。
有旅游资源的当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切实转管理为协调、服务,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和和监督机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不能遇到问题踢皮球,看见有好处抢龙珠。
2、科学规划。
政府职能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把乡村旅游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安排,要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突出主题,避免恶性竞争。
3、严格管理。
政府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审查力度,规范性行业管理。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引导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经营。
4、加强扶持。
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培育乡村旅游开发主体。政府可以通过小额贷款、减免税费、开展培训等,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全过程来,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程度惠及当居民。
(三)适度开发,打造特色
1、适度合理开发。
切忌杀鸡取卵,要对旅游地的区位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特色、社会经济等进行认真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前瞻性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上展现当地的特色,控制人工化、城市化,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保证乡村旅游的特点纯正。
2、开发系列产品。
打造地道的农家品牌,将乡村的自然资源、农耕体验与运动、文娱节目有机结合,提高趣味性,加强吸引力,延长游客游玩时间以产生持续经济效益。
3、打造特色精品。
篇5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可持续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地处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1.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数量多,分布面广,农村脱贫与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思想保守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找到有效途径。这表现在: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向。
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借助旅游这个媒介将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歌舞、民族工艺品等转化成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既可让村民得到实惠,又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障碍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的发展期,规模和质量目前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参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城市,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故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然而,当前对民俗风情作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很不够,在开发的过程,复制和模仿的现象严重.创新和深入挖掘较少;特色商品的开发和营销停留在个体生产、小规模的不成熟发展状态。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不努力改造特色商品的生产营销活动的方式,推出自己特有的品牌,是很难达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效果的;政府、旅游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还存在问题,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不力,政府的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农民没有好好利用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灵通的信息,企业没有好好利用农民和游客直接联系的先天优势,搜集游客的相关需求信息。
三、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民族地区的旅游整体形象,重点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抓好旅游的人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要让旅游者随时随地都感受到民族地区山水的秀美和民风的纯朴、热情,获得乡村旅游独特的享受,才能发挥出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经济价值。
2.对民族风情合理开发和利用
(1)建设乡村文化特色工程。乡村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华。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民族性、高度个性化的文化信息,体现民族的灵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可以适应建设乡村文化的特色工程。
(2)建立民俗风情村寨。民俗风情村寨要显出乡村文化独特的活动,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表现乡村文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风情村寨应少而精,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损害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3)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民俗陈列馆。这是种静态保护与开发。即搜集、整理各民族的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料,设置馆舍陈列展出,让游客了解民族地区整体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文化。这种开发既付现有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积极保护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环节。
(4)开发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节。主要有:策划办好民族文化旅游节会舌动;认真提取相关娱乐性、参与性强的民俗风情,加以提炼、提升;认真组织专场晚会。晚会表演的节目是民族乡村独有的、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形态。可以预想的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被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所吸引,就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旅游收入,经济也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3.发展民族地区扶贫型乡村旅游及其财政扶持
促进民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扶贫型乡村旅游。这种发展模式是对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的补充。整个村、乡、县的贫困化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它本身是乡村地区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针对这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其策略应该是以扶贫为主。
扶贫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旅游扶贫可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乡村旅游扶贫,是民族地区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途径,旅游脱贫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业产生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4.引导民族地区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利用和保护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他们是否能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来源于对乡村社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农民很多情况下都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政府和企业主宰着当地资源。当地居民很少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或者只有少部分人受益,导致当地人对游客有抵触的情绪,自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当地的体验,不利于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而,当地居民因其具有浓厚的乡上气息,本身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把当地居民纳入产品开发体系中,以其独特的‘乡情风俗”来打动旅游者,更容易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清震: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篇6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3]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8(5):41—50.
篇8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篇9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篇10
关键词:乡村度假;国内外;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63-03
引言
乡村度假是以乡村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的一种休闲度假行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国外乡村度假开始是以少数极其富有的人物为度假主体的,二战后乡村度假逐步面向大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在法国,1954―1955年只有145家乡村住所,到1980年已经达到28 000家[2],增长了近200倍;在英国,有一半以上的专职农民已经发生了转变,绝大部分投入到了与度假旅游相关的活动中,并获得了每年超过1亿英镑的额外收入;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3]。而国内乡村度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4],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国外乡村度假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度假发展动因、发展的作用、度假者行为研究和乡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乡村度假发展动因。乡村度假的迅速发展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从供给方来看,Arie Reichel[5]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得出在国外很多地方乡村度假旅游产业的兴盛与农业的衰败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乡村度假旅游的兴旺也来自于需求方的刺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乡村度假旅游[6]。此外,乡村的环境也是刺激度假者的主要因素。乡村能提供给人平静、田园诗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与自然能达到很好的和谐 [7]。
2.乡村度假发展的作用。根据1973年英国德文郡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乡村度假或旅游给当地村民提供了38 000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与从事农业劳作的2 250个就业岗位而言要多的多[8]。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则表明乡村度假旅游对农户而言仅仅只是一种增加收入的辅助形式,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只能为农户提供很少一部分的经济收入[9~10]。Weaver 和Fennell[11]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因发展度假农庄的总收入少于10 000美元,占农业总收入的不到1%。
3.乡村度假者行为研究。根据Isabelle Frochot [12]研究文献后发现,乡村度假者比一般的度假者对所体验的舒适性的标准要更高。但是乡村度假者的平均消费却比一般的度假旅游要低。根据各种研究显示,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要比在海边或城市度假地的低20%~30%。
在对乡村度假旅游者进行度假动机分析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Isabelle Frochot找到四个影响乡村度假选择行为的因子:户外(Outdoors)、乡村性(Rurality)、放松(Relaxation)和运动(Sport)。Philip L.Pearce[8]根据调查发现乡村本身是否静谧成了该乡村能否成功发展度假的重要条件,同时农户要提供给度假者一种观赏和游玩环境的基础,但度假者并没有很强的想要参与农庄生活的意愿。Weaver 和Fennell[11]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度假者(54.6%)选择在夏季进行度假,此外25%和14.9%的度假者分别选择秋季和春季,选择冬季的只有6.7%。
二、国内乡村度假发展的研究进展
中国的乡村度假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阳朔,是由一位叫帕特的美国入境度假游客带动起来的 [4]。
国内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国发展乡村度假的作用。对乡村度假的发展意义,学者们的意见颇为相似。唐代剑 [13] 论述了乡村度假的意义有三点:一是满足了度假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总量;二是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村就业率;三是发展了农村服务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刁宗广[14]认为,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是社会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
2.乡村度假的开发前提条件。唐代剑[13]指出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是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并认为乡村度假的选址符合三个规律:一是大环境的选择与乡村旅游点基本一致;二是近距离(一小时车程)有供度假者游玩娱乐的村庄最受欢迎;三是大多数度假者喜欢在建筑风格或庭院布局有特色、主要成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庭度假。姜财辉、陈永昶[14] 认为,度假旅游的发展涉及三个主要条件:度假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度,并在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思路中指出乡村度假旅游地一是应当具有孤岛特色,即具有自然环境的天然性和原生性及乡村文化的原汁性;二是要有完善的设施条件;三是开发乡村度假旅游的过程中要维护社区利益;四是选择合适的客源;五是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应当走精品之路。
3.国内乡村度假开发类型及模式。黄远林[15]指出,中国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可以选择特殊体验式度假、休闲观光式度假、城郊周末度假等。而乡村度假的运作模式比较常见的是“社区参与”和“公司+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王铄[16]则认为,开发乡村度假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分时度假的开发模式进行,以农民房产价值入股,共同经验的开发方式,通过俱乐部式的点数制、国际流行的两年制以及农民安于餐饮和其他服务等形式来实现。而徐清[17]认为,乡村度假产品开发类型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而乡村度假的开发模式有“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三种。
三、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国外乡村度假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等,同时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的乡村度假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乡村度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乡村度假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方法运用以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为明。毫无疑问,国内乡村度假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为了提高国内乡村度假的研究水平,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国内的乡村度假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1. 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目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范围明显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度假发展意义、开发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等内容,今后可在已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研究点,如:乡村度假的产生、发展机制,乡村度假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如何使评价乡村度假目的地居民对发展度假的感知,乡村度假目的地规划与建设、乡村度假开发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等。
2.研究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国内乡村度假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证佐证。今后对乡村度假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运用问卷调查、直接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3.加强借鉴国外经验。国外乡村度假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在乡村度假的开发、营销、目的地管理、环境保护、旅游者研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界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从实际出发,洋为中用,从而提高中国乡村度假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obert Christie Mill.度假村管理与运营[M].李正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2]Stefan G?ssling1.Susanne Mattsson.Farm Tourism in Sweden: Structure,Growth and Characteristic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2,(1):17-30.
[3]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lnwick Garden[J].ng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2):125-143.
[4]秦剑峰.乡村旅游:中国旅游名县的第二次创业[J].当代广西,2004,(2):30-31.
[5]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1(2000)451-459.
[6]Aliza Fleischer,Abranham Pizam.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6):367-372.
[7]Victor T.C.Middleton.Tourism in rural areas[J].Tourism Management.1982,(3):52-58.
[8]Philip L.Pearce.Farm tourism inNew Zea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7-352.
[9]Rickard,R.C.,The Role of Farm Tourism in the Less Favored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J].Report No.218,University of Exete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t,Exeter,1983.
[10]Oppermann,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1),86-102.
[11]David A.Fennell,David B.Weaver.Vacation Farms and Ecotourism in Saskatchewan,Cana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4).
[12]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
[13]唐代剑.中国乡村度假简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71.
[14]姜财辉,陈永昶.中国乡村度假旅游开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88-90.
[15]黄远林.中国乡村度假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0):309.
[16]王铄.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小城镇旅游,2007,(9):88-91.
[17]徐清.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乡镇经济,2008,(4):64-67.
Progress of Foreign & Inland Rural Holiday Study and Inspiration
ZHAI Yuan,CHEN Peng
(Jinhua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Jinhua 32100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