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1

诊治处理原则

职业性皮肤病由于致病因素众多,临床类型各异,同一种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变;而同一种皮肤病变,也可以由不同的致病物质所引起。但在其临床表现上,职业性皮肤病与非职业性皮肤病有许多相似之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诊断职业性皮肤病与诊断一般性皮肤病的要求不同,必须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依据GBZ 18-2013《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需要在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并由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3名以上的医师,进行集体诊断。诊断时需要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提供劳动关系证明、职业史、既往病史、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临床表现资料、必要的检查和化验资料,过敏性皮肤病还需要进行斑贴实验)等材料。

区分职业性皮肤病与非职业性皮肤病,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史,这是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基础;其次,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皮肤损害形态符合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损害类型;皮肤损害的初发部位,常与接触致病物的部位一致性;排除非职业性因素引起的相似皮肤病;皮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毛囊虫检查、真菌检查及培养等;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和同工种发病情况;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还需要进行斑贴实验资料予以证实。对疑为职业性皮肤病而诊断根据又不足者,可采取暂时脱离接触,动态观察,经反复证明脱离接触则病愈;如恢复接触即发病者,可予以诊断。

职业性皮肤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是: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酌情避开致病因素;应及时清除皮肤上残留的致病物;应根据临床类型及病情按一般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

预防措施

职业性皮肤病既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正常生产作业,也给其日常的生活带来痛苦与烦恼。企业在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中,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控制企业职工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关键在于企业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职业性皮肤病是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物引起的,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切断这种接触。由于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采取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防毒效果,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主要措施如下所述。

作业场所预防措施

改善劳动条件。操作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化、密闭化,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洁、维修与管理,防止污染作业环境,是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根本措施。应保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化学物质的容器、管道密封性良好,最大限度地采用自动化工艺,要经常检修生产设备,防止生产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工作场所的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及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车间内存在导致职业性皮肤病化学物质的场所,应设置通风设备,并保持良好通风状态。应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便于污染皮肤后的清洗。

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为防止或减少皮肤接触溶液、蒸气、粉尘等刺激性物质,根据生产条件和工作性质配备相应的头巾、面罩、工作服、围裙、套袖、手套、胶靴等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中须保持清洁,经常洗涤,特别是贴近皮肤的用品和日常衣服放置处要保洁,防止被污染。为了防止蒸气或粉尘的刺激,宜采用致密而柔软的工作服,工作服的开口处应扎紧,不适当的工作服可增加机械性摩擦促进皮炎发生。采用橡胶制品防护用具时,应注意有少数人对橡胶制品过敏,会发生局限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防护剂的使用。皮肤防护剂只是作为综合性预防措施的一种手段,在某种情况下可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用防护剂必须在工作前涂上,工作完毕用清水和肥皂洗掉,这样可将附着的刺激物一并洗去。

注意个人卫生

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粉尘、溶液或蒸气等,会污染设备、工具及车间环境,因此常打扫车间环境及清洁工具,可减少污染皮肤的机会。要养成卫生习惯,手部最易被污染且由于挠痒又会将刺激物带到其他部位,因此手部被污染后应及时洗掉。职工接触刺激物下班后应淋浴,淋浴时不宜用过多的肥皂,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如每天需洗澡时,应备一些碱性小的肥皂。洗澡时水不宜过热或拿洗巾用力搓擦,这样会因增加机械性摩擦而促使皮炎的发生和加重。

职业卫生管理

篇2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机关工会、人事劳资部、安监部及各企业相应部门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设专(兼)职业卫生负责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断改善有害作业场所,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2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

企业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防护设施的配置、维护和更新,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的培训,职业病人诊断与管理,工伤保险等方面工作。

3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1)企业职业卫生主管人员应加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管理,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对每一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应建立健康卡片。

2)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日常监测,督促加强通风,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

3)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4)对产生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文字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标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提醒作业人员或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注意。

4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

4.1职业健康监护的类型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4.1.1上岗前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

4.1.2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长期从事规定的并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

4.1.3离岗时健康检查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4.1.4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随访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害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1.5应急检查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

4.2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的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全部调离原有害作业环境,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均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诊断,所有职业病人的诊断结果统一由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5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

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进行监测;对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浓度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作出评价,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采取相应整改措施;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监测,监测点覆盖率达100%,对监测人员应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6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效果评价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建、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7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

1)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溶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

8职业病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要从致病源头抓起,必须采取措施,使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8.1粉尘防治通过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降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工人应戴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膜。维修管理:对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8.2噪声、毒物的防治在噪声超标的作业场所设立噪声隔离室,减少职工暴露在噪声中的时间,在工艺、设备的技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危害因素,选取有减振等环保型措施的工艺设备,减少使用噪声污染大的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耳塞;存在毒物的作业场所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戴好防毒面具。

9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建立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对放射源进一步完善检查管理台账,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从事放射源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0职业卫生宣传、培训工作

篇3

【关键词】 煤矿煤工; 尘肺; 发病特征; 防控措施; 探讨

中图分类号 R1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2.08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煤矿企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大量的煤工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相关资料及报道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矿煤工尘肺的发病率较高,甚至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煤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煤工尘肺主要是在煤炭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工人长期吸入大量生产性的粉尘,从而引发的尘肺疾病。在煤炭工作中,煤工尘肺的发病人数较高,属于严重的职业病[2]。本研究主要对煤炭煤工尘肺的发病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地区煤矿企业2006-2015年累计诊断的

47 309例尘肺患者,经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记录项目不全的患者予以剔除,符合规定的有1154例,将1154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出生地点、出生日期、姓名、参加工作时间、发病年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情况、初次诊断级别等。将患者工种情况与矿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工种包括五种,即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混合工、纯采煤工。

1.3 诊断标准

在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前提是有确切的接触粉尘职业史,采用高千伏X线后前位胸片,最终诊断主要由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组集体进行[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煤工尘肺诊断情况

初次诊断Ⅰ期患者1062例、Ⅱ期57例、Ⅲ期35例,各分期患者诊断情况详见表1。

2.2 煤工尘肺发病与工种之间的联系

通过调查及对煤工尘肺患者工种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混合工,占44.97%,其次为主采煤工,占19.93%。发病工龄最短的是主掘进工,与其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某煤矿公司不同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比较

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严重超标,掘进工作面总粉尘平均浓度、呼吸性粉尘的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采煤工作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尘肺病(Pneumoconiosis),又称尘肺、砂肺,是一种肺部纤维化疾病。该病患者一般长期处于空气充满尘埃的场所,因吸入大量灰尘、粉尘,在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一段时间后肺内形成纤维化灶。尘肺病主要由吸入结晶硅的粉尘引起,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短促、发烧、胸痛、呼吸衰退,严重者可发生死亡[3-4]。尘肺病易引发其他病变,包括肺癌、支气管炎、肺结核,严重可导致肾脏病变。

通过调查显示,70年代以后Ⅰ期尘肺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自2000年以后,Ⅱ期、Ⅲ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大量研究报道,自2003-2006年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此法的颁布取消了原企业内部的尘肺病诊断资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职业病的诊断,对其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患者漏诊的现象[5-6]。面对这样的形势,提示加强尘肺病诊断力度势在必行。对于具有专业技术及工作人员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而言,要提供完善的职业病诊断资质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企业职业病管理工作的质量。

煤工尘肺病的发病与很多因素存在着相关性,包括作业环境、煤田地质条件等,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尘肺患病的具体情况。在本研究的1154例尘肺病患者中,Ⅰ期患者最多。统计显示,在工种方面,混合工的患者最多,其他工种依次为主采煤工、主掘进工、纯掘进工、纯采煤工,显然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是混合工[7]。

尘肺属于一种慢性职业疾病,其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在长期影响下,粉尘浓度对煤工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在矿工暴露粉尘之后,粉尘会潴留在工人的肺内,而且很难消除,即使矿工今后不从事煤矿方面的工作,其仍存在患尘肺病的可能。随着时间逐步延伸,煤工尘肺病的平均发病工龄呈现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50年代及以前,煤矿生产的机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具有较低的煤炭粉碎概率,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粉尘粒子较少,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吸入人体的量也较少,其尘肺病的发病年龄及发病工龄普遍较大,粉尘参加物化反应存在一定的难度,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8]。

近年来,煤工尘肺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煤工的身体健康,为了减少尘肺给广大煤工患者带来身体、精神方面的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1)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影响下,粉尘的产生量不断增多,要求全面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以“主动治理、超前预防”为理念,从根本上预防尘肺病。加强对媒体注水的管理,治理采掘主要产尘点,加大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基础设备和防尘作业手段的健康运转。(2)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加强对尘肺防控过程的监督,强化职业健康监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完善的个人健康监护档案,提高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率[9-10]。

综上所述,在煤矿中,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其中重点人群是掘进工,应当加强治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张琴,丁羽,闫大培,等.某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103-107.

[2]朱丽霞.2006-2010年北碚区尘肺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5):348-350.

[3]郑清花,陈清洪,谢德兴.某煤炭集团公司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37(1):137-139.

[4]吴永兵,黄娜.北碚区2006~2012年尘肺病例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25-28.

[5]郭长轩,蒋文中,丁新平,等.淮北矿区煤矿工尘肺发病及现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1):20-22.

[6]王雪涛,索霞,刘丽华.某煤炭集团公司1957至2007年尘肺病患病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11):664-666.

[7] Polzik E V,Katsnelson B A,Kochneva M Y,et al.The principles of predicting the individual risk of silicosis and silicotuberculosis[J].La Medicina Del Lavoro,1990,81(2):87-95.

[8]闫进德,曹岩,李翠兰,等.煤矿在职接尘工人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0,28(10):783-785.

篇4

引起职业性白斑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性白斑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色素脱失斑,某些苯基酚和烷基酚类对皮肤皆有脱色作用。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GBZ236-2011《职业性白斑的诊断》,列举了18种常见致职业性白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分别为:对苯二酚、对书丁基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叔戊基酚、对甲氧基苯酚、羟基茴香醚、氢醌甲基醚、对辛基酚、对壬基酚、对异丙基邻苯二酚、对甲基邻苯二酚、丁基苯甲醇、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苯酚、邻苯二酚、对甲酚、对苯基苯酚、氢醌单苄醚。

因此,凡是在生产、运输、储存与使用过程中,接触上述化学物质的工人,均有发生职业性白斑的可能。该病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石油化工、合成树脂、橡胶、伐木、木材加工、造漆、印刷等行业,以及使用含酚制品的工人、医务人员均可发生白斑皮损。

职业性白斑症状体征

职业性白斑的发病,常见于长期与上述化学有毒物质或制品有接触的作业人员中。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手、前臂等皮肤暴露接触部位,也可累及颈、面部等其他部位。白斑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无痛、痒等刺激性自觉症状,脱色程度与接触的致病物的时间和量有一定关系,有的与寻常白癜风类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职业性白癜风”。

职业性白斑表现为大小数目不一、形态各异、不规则的点状,或者呈现片状色素斑脱失。职业性白斑患者在脱离接触致病化学有毒物质后,可以自行缓解或消退,恢复原来肤色。患者发病后如果继续接触,可使白斑迅速扩大,累及腹、腰部,但脱离接触后,病情可得到控制且白斑缓慢缩小。

职业性白斑诊断与鉴别

诊断职业性白斑,须同时具备以下5项条件:有明确接触苯基酚及烷基酚类的职业接触史;于接触致病物1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病;皮损耗发于手、腕部及前臂等直接接触部位,亦可发生于颈部、前胸、后背、腰腹等非暴露部位,少数患者皮损可泛发全身;皮损呈大小不一、不规则形点状或片状色素脱失斑,边界比较清楚,脱色程度与接触致病物的时间及程度有关;无自觉症状。

职业性白斑的初发部位常与接触部位相一致,但其临床表现又常与非职业性因素所致相一致,多数无特异性,因此职业史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对疑似职业性白斑而诊断依据不足者,应采取暂时脱离接触、动态观察的措施。如经反复两次以上,证明作业人员在脱离接触上述化学有毒物质之后,病愈或好转;而恢复接触即复发或加剧者,即可予以诊断。

职业性白斑与非其他色素减少性疾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真菌检验方面也有区别。职业性白斑与非其他色素减少性疾病鉴别要点如表1所示,有助于鉴别诊断。

职业性白斑的预防及治疗

职业性白斑目前尚无特效药,鉴于职业性白斑与工作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发病后如继续接触致病物,可导致皮损扩大、增多。因此,治疗的首要办法就是暂时脱离工作环境,避免继续接触,同时采取对症、消炎等皮肤病常规治疗方法。而根治措施,还在于加强劳动防护,主要措施如下。

作业场所预防措施

操作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密闭化,是预防职业性白斑病病的根本措施,保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导致职业性白斑化学物质的容器、管道应该密封性良好,并最大限度地采用自动化工艺,经常检查维修生产设备,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

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及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车间内存在导致职业性白斑化学物质的场所,应设置通风排毒设备,并保持车间良好的通风状态。

车间应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便于污染皮肤后能及时清洗。

个人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防止或减少皮肤接触上述溶液、蒸气和粉尘等刺激性物质,应根据生产条件和毒物性质不同,配备头巾、面罩、工作服、围裙、套袖、手套、胶鞋等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中应保持清洁,特别是紧贴皮肤的一面不能被污染,更衣室工作服和日常服装要分别放置,以防日常衣服被污染。工作服的袖口、领口要扎紧。防护用品在使用前要检查其防护性能,并要定期检查以保持其防护的有效性。

皮肤防护剂的使用。在面部、手部及前臂涂擦皮肤防护剂,皮肤防护剂有软膏型、糊膏型、涂膏型及乳膏型。皮肤防护剂的选择应注意不影响皮肤生理功能,涂后无皮肤不适感、不污染衣服、容易清洗。

皮肤防护剂使用时注意不要蹭掉,以免影响防护效果,或污染生产产品。

注意个人卫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前臂、颈部、面部易受到污染,生产过程中不慎污染后要及时清洗。下班要淋浴更衣,不能穿污染衣服回家或回宿舍。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加强化学有毒危害物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预防“跑、冒、滴、漏”。

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记录。

定期检测作业场所危害物浓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

篇5

1.1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

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

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有效措施

1 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都大力开展对企业职工卫生知识的宣传,并且对现有的企业职工卫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监管,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杜绝违反职业卫生相关法律和法规,降低企业员工职业病危害的发生,也保护了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全和人身安全。企业要积极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意识,对职业病采取预防和控制的方式,这样才能将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转化成其良好的卫生行为。

2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

2.1 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对象及方法

通过对本地区能够给职工带来较为严重的职业病的企业进行调查,并记录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则和岗位职业卫生培训内容,对企业的一线工人进行现场采访和接触。对职业卫生知识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知识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一些员工进行调查表的填写和调查。

2.2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调查内容

首先,通过对职工的调查,了解职工对具体工作中的职业危害的认识情况,如导致职业危害的原因、类别和后果,采取的预防措施。其次,职工对职业卫生自身权益的了解情况。最后,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需求程度,以及减少职业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如减少有害物质进入人的呼吸和皮肤的防范意识。

2.3 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干预

通过对职工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进行干预,可以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加强了对职业病的防范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了对职业病危害的处理能力。职工提高了对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有体检的需求。职工将职业卫生知识转化成卫生行为具有明显效果,如防护用品的积极使用和保管,加强对自我卫生的要求比较明显。

3 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途径

3.1 提高企业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

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重视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就能够将企业员工的职位卫生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职工通过对职业卫生知识学习,使得职工在工作中具有职业卫生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些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主要通过媒体的学习,在企业缺少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因此,这种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缺乏与此有关,因此,企业要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

3.2 企业要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的工作

企业为了能够深入开展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宣传,应设立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些从事职业卫生培训和管理的职工要经过考核才能上岗。企业要开展定期的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并且使培训内容紧跟时展。

3.3要重视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实际应用

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单纯掌握职业卫生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能够发挥职业卫生知识的价值,还应该与职工的具体岗位相结合,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如要在企业的一线,教授给职工如何选择防护用品和正确使用,以及维护保养。

3.4 积极与职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沟通

企业的职业卫生培训要有效针对职工的现有岗位工作进行开展,要倾听和接受企业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想法和建议,以及需要满足的要求。这样才能加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通过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的需求了解,培训人员才能对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现场指导,增加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互理解,使得监管更加到位。

4结论

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压力,员工的身体素质就成为其工作必备的条件。企业的发展不但基于员工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而且也要依赖于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职工具有较好的职业卫生知识素质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水平,这样就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地工作。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如卫生监管和生产安全监管部门,应与企业和员工进行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和教育,给予企业职工交流咨询的平台。很多企业的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卫生知识,这就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职工卫生知识教育和培训工作进入良好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利.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3)

[2]祁宝奎.青海某大型企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及需求的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08)

篇7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正己烷 预防 控制

一、引言

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中,由于生产过程涉及化学品众多,工艺条件苛刻,生产规模大型化,往往管理上一些小的疏忽,就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而且此类企业火灾中毒爆炸事故偏多,人员伤亡大,对个人和企业都带来巨大的损失。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我们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必须狠抓安全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香料生产行业属于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在香料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上百种危险化学品,其中正己烷就是常用的一种溶剂,然而正己烷的危害性却特别的大,在生产的过程中极易引发着火事故,给生产带来被动,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正己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正己烷的理化性质:闪点(℃):-25.5,爆炸上限%(V/V):6.9,爆炸下限%(V/V):1.2,引燃温度(℃):244,相对密度(水=1):0.66,沸点(℃):68.7,健康危害:有麻醉和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致周围神经炎。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本品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共济失调等,重者引起神志丧失甚至死亡。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胃纳减退;其后四肢远端逐渐发展成感觉异常,麻木,触、痛、震动和位置等感觉减退,尤以下肢为甚,上肢较少受累。进一步发展为下肢无力,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及运动障碍。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 甚至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极易挥发,极易产生静电着火。

三、正己烷引发事故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对正己烷控制不当,容易发生人员中毒、伤亡、着火和财产损失,特别是静电引起着火。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从而导致着火的部位有:用真空向反应釜内抽送正己烷液体、从反应釜中向储罐内放正己烷液体、在离心分离的过程中、冬季和春季气候干燥,由于大气的湿度降低导致人体产生的静电、在使用正己烷的车间内如果发生金属的撞击产生火花等均易引燃正己烷,造成大面积着火,从而带来可怕的后果。针对以上情况,安全使用正己烷的控制措施有:

1.车间内所有电器必须为防爆电器,所有的电器开关必须为防爆开关,所有的电线线路穿镀锌钢管,电线接头要密封在防爆接线盒内,而且接线盒外沿接口处要用防爆泥密封严实,防止正己烷气体进入接线盒内。

2.做好静电导除装置,防止静电积蓄发生火灾。钢平台在对角位置至少做两个接地极,储罐、接收罐同样要做好接地极,输送正己烷物料管要全部用金属材质,不得用塑料管。如果输送管线过长中间要每隔一段距离做一个接地极,管道的法兰之间也要用铜线跨接,便于将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除。并且每个季度做一次接地极电阻阻值检测,确保接地极、静电导除装置连接牢固,发挥作用。

3.严格控制输送正己烷液体的流速,根据v2D≤0.64公式(v为流速,D为管径)控制好正己烷液体的流速。并且在灌装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在进行上述操作前,应使正己烷液体静置一定的时间,使产生的静电得到足够的消散和松弛。

4.导除人体静电。在春、秋、冬三季中,由于气温干燥,特别是冬季,工作人员穿的衣服较多较厚,人体上极易产生静电。而正己烷性质又属于低闪点易燃易爆物料,极易挥发,一旦操作人员和正己烷气体接触时,人体所积蓄的静电放电产生的火花就会引燃正己烷气体,造成正己烷着火,发生危险。这就需要所有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但穿了防静电工作服也不是万全之策,要在生产岗位门口或在接触正己烷设备设施附近安装人体静电导除棒,让操作人员在进入车间或接触正己烷液体之前赤手摸一下人体静电导除棒,此时即可将人体产生的静电导走,消除危险。

5.增加车间内的空气湿度。为了防止大量带电,相对湿度应在50%以上,为了提高降低静电的效果,相对湿度应提高到65%~70%。生产车间内部要安装湿度计,便于监控操作间内的湿度。地面要经常洒水,经常拖地,或者在室内安装加湿器。

6.生产车间要避免一切的金属撞击,防止碰撞后产生火花。如果有不可避免的碰撞,则要换成两种不同的材质物体,比如说离心机:机身为不锈钢材质,而离心机的上盖要换为木材或塑料材质。工器具等都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室内若有检修作业,则不得进行动火特种作业,否则要对所有接触正己烷的设备管道等进行彻底的清洗,清洗后要进行检测,达到标准后方可施工。

7.做好防雷措施,春、夏季为多雷雨季节,避雷针系统每年要进行两次检查,确保避雷线连接牢固,电阻值小于4欧姆。

8.严禁一切烟火。正己烷储存时要和氧化剂等禁忌物分开储存。

9.从职业卫生角度考虑,做好个体防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根据正己烷的毒性且正己烷极易挥发的特性,生产系统要尽可能的密闭,严防正己烷气体的挥发,避免正己烷气体和人体的直接接触。根据其毒性给工作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乳胶手套、防毒口罩、防毒面具,正压式呼吸器等,督促操作人员严格佩戴,并且现场要做好通风措施,防止出现人员中毒以及职业病的发生。

10.增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统计显示:90%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要求操作人员的安全警惕性要强,要加强安全培训,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训,掌握正己烷的危险特性和预防措施,熟练操作,并做好自我防范。

11.做好应急演练工作,每半年演练一次,操作人员要掌握正己烷着火的应急措施,提高消防应急能力。

篇8

关键词:矽肺;卫生医师;预防;作用

作为一种职业病,矽肺的类型主要有结节性矽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团块型矽肺等三种。关于矽肺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一般认为矽肺主要是由于石英粉尘所具有的理化性质,而使人体发生中毒的症状表现。在临床的实验和观察中,有研究者提出了诸如机械刺激说,化学中毒说,表面活性说等解释性的学说,但是都各有其合理性,却难以完全解释矽肺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对矽肺的预防和治疗中,采取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2]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指出,矽肺最常见和多发的群体金属矿矿工和采石工,因此在厂矿企业中充分发挥卫生医师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3]本文强掉要加强卫生医师在厂矿企业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及时做好其它的宣传工作。

1卫生医师在预防矽肺中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在预防矽肺的工作中,卫生医师的工作做得好,可以保证工作人员在一种较为健康的环境中工作。一旦确诊为矽肺,卫生医师可以要求工人立刻调离矽尘作业,然后在合理安排其他工作。

1.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各厂矿企业在招聘粉尘作业人员之前要加强对就业前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有结核病,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工人则不能进行矽尘作业。在此,卫生医师可以要求厂矿企业根据作业环境中的二氧化硅含量和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来确定定期体检间隔的时间。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健康安全的环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在的声誉,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卫生医师在预防矽肺工作中的措施

2.1客观评价企业防尘措施 在我国目前的防尘经验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湿式作业和密闭除尘。所谓的湿式作业就是在厂矿企业的生产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干燥的矿石予以加湿处理。此外,在厂区内要加大洒水的力度,这样就可以确保空气中的粉尘浓度降为最低水平。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防尘处理上面,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先进,可以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实际的操作。例如,在石英粉的湿润程度与粉尘浓度关系的研究上,有研究者指出在石英粉含水量为10%的时候,可以将粉尘的浓度降低到最低的范围。作为肩负着企业防尘措施智囊重任的卫生医师,在厂矿企业的防尘措施中要坚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依法而行,依规而行,确保企业的防尘措施合理有效。一旦发现企业的防尘措施不合理的时候,要及时向相关管理者提出建议,甚至直接报告至相关政府部门,严格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的保护。

2.2做好粉尘浓度和矽肺发病资料的积累 做好粉尘浓度和矽肺发病资料的积累工作,可以为制定正确的卫生标准做好依据,同时也可以发现隐匿时间比较长的致病工种。随着金属矿业和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石块的需要也越来越大。由此,做好矿区和采石区的粉尘浓度的监控和该区矽肺发病资料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就显得特别重要。[4]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卫生医师在做好粉尘浓度和矽肺发病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某耐火材料厂近20年的资料统计中发现生产矽砖和高铝砖的工人是最容易引发矽肺的,而一般认为出料工不会致病的也在后来发现会致病,只不过其致病表现的病情隐伏时间长,进级的速度慢而容易得到忽视。通过卫生医师对资料的搜集和积累,可以发现在短时间内难以致病的工种,从而可以加强对这些工作人群的保护,做好健康防范措施。

2.3坚持专业,做好经济效益的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为目的,但是,因其自负盈亏而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需求。企业矽肺的预防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对防尘工作人士不足,这严重危害了工人的健康。由此,卫生医师可以帮企业算好经济账,即使如果企业做好了防尘措施不仅不会对企业产生亏损,反而可以最大的减少赔偿和补贴给工人因矽肺发病的经费。这样可以使企业充分认识到防尘的重要性,从而推进了矽肺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5]

2.4因地制宜,做好宣传 目前,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做好矽肺预防的宣传显得特别重要。卫生人员可以因地制宜做好宣传,这可以采取传单形式或专题讲座会的形式,深入企业中加强宣传,告诉管理者要重视防尘工作,告诉工人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矽肺的预防措施时要敦促企业做好防尘措施。此外,由于我国接触灰尘的工种和工人都特别的多,所以要对相关人员做好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有矽肺患者,及时做好诊断和治疗。

3结语

在矽肺的预防工作中,卫生医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卫生医师要本着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加强对企业防尘措施的监督,做好矽肺的预防的宣传工作。唯此方可以减少矽肺的发病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任国平,曾昭玉,张琪风,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大鼠矽肺的组织形态学观察[J].中国职业医学,2010,27(6):1l8-120.

[2][美]詹姆斯. M .布坎南,[德]理查德. A .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58-263.

[3] 俞汀,施培武,朱红,等.卫生防病机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15(4): 226-227.

篇9

培训团先后赴德国国际矿业和矿产资源联合会、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保护部下属联邦环保总署、柏林灾难技术救援机构等部门和单位,深入德国鲁尔集团伊本比伦煤矿井下,考察学习工业4.0革命对采矿业的挑战和改变、现代采矿技术和劳动安全保护、应急救援机构运作机制等内容。

德国煤矿深部开采技术及安全监管工作

德国现有8处煤矿,其中井工煤矿3处(生产硬煤)、露天煤矿5处(生产褐煤),均为民营煤矿。2014年全德共生产煤炭1.91亿t(硬煤0.08亿 t,褐煤1.83亿 t),百万吨死亡率为0,近30年来未发生过死亡事故。现有3处井工煤矿均为高瓦斯矿井,采深均超过1 500 m,煤层平均厚度仅为2 m左右。

德国煤矿开采技术

深井开采支护。采用 “大断面、强支护、高装备”的深井支护技术,在1 500 m以深矿井普遍运用,并形成国家标准。

实现1 500 m以深矿井沿空留巷技术。在留设的巷道采空区设置2倍采高宽的充填墙,并视采空区漏风情况,向充填墙注浆,留巷得到成功应用。

使用“一七”防灭火技术。该系统于1996 年由德国施密茨公司研制成功,采取气动喷注泡沫进行防灭火,发泡能力6 000 L/h。泡沫留存时间能长达5 h,且具有繁殖及蒸发特性,具有发泡率高、强渗透力和附着力、有效隔绝空气、快速冷却燃烧物、操作简单和灭火费用低等优点。

瓦斯实现有效利用。德国现有3处井工煤矿全部为高瓦斯矿井,抽采瓦斯量每年约1亿m3,全部用于瓦斯发电,总装机能力36 MW,矿井用电自给自足。

综合自动化采煤技术。刨煤机采煤技术在德国煤矿薄及中厚煤层开采中得到普遍应用,综采自动化煤岩自动识别采煤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设备集中购置、选型配套系列化、统一化。德国鲁尔集团对井工煤矿,主要采矿设备和耗材实行统购,各煤矿租赁使用,设备型号尽量统一或相近,便于各矿互相调拨、操作人员熟练使用。

重视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制定粉尘测量方法、评估方法和岗位部署调控办法,按照法律规定研发井下工作岗位分类,对煤矿每个接尘人员建立接尘档案,对患有尘肺职业病的职工由工伤保险协会支付保险金,因病提前退休的职工支付退休金。同时,注重技术防尘,强化源头治理。比如加大煤层注水力度,配备防尘设施,采煤工作面支架(包括顶梁上部)安设自动防尘喷雾装置,掘进工作面安装大功率除尘风机等。

工业4.0对采矿业的影响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工业4.0”的未来发展目标。2013年4月,正式推出“工业4.0”,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德国采矿业引入“工业4.0”概念,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或在现场进行测试。例如:采煤机可以通过雷达传感器来辨识周边危险区域内是否有人作业,以及通过辨别不同切割声音来确认切割的是煤还是岩石;井下无人驾驶车辆通过雷达系统感知周边行人情况来判定是继续作业还是避让行人,等等。

通过“采矿4.0”技术实施,实现自动化无人工作面采煤,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辅助运输和岗点作业人数,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事故发生概率,提升矿井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达到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目的。

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事故报告

德国1865年出台的《德国矿业法》、2013实施的《德国危险事故条例》等法律,对事故报告程序、内容及调查结果公布等做出了相关规定:导致工伤损失3个工作日以上事故以及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具有一定影响事故发生后,企业要立即(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报告同业保险联合会;导致工伤损失28个工作日以上的事故,报告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并在事故发生后1周内向有关部门提交补充性书面报告,内容包括一般描述、事故类型和涉及物质、原因描述、损害类型和范围、应急措施、设备改进措施及执行计划等内容。

有关部门对涉及物质超过企业总物质量5%或人员伤亡较严重事故,还要通过审查、调查等手段,对企业在技术、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建议,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并督促企业采取必要补救措施,且将企业的补充性书面报告复印件和分析报告上报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还要向欧盟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情况和调查结果都要在公共网络上公布。

应急救援

德国事故救援实行属地管理,以州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当事故救援超出州政府能力范围,州政府请求联邦政府提供应急协调和救助。德国依据联邦法律形成了以消防队为核心,由联邦军队、警察、公共安全部门、联邦技术救援中心、红十字会等机构组成的事故救援队伍体系。

德国共有分布在各大城市的4万余名专业消防队员,其运转费用由地方政府供给,另有135万余名考核合格,可以随时投入事故救援工作的志愿者,按照探测、电力、爆破等30余种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以提供专业救援服务。德国煤矿不常设专职的矿山救护队,但每个煤矿设置由兼职救护队员组成的矿山救护队。煤矿企业负责矿山救护队的运转费用。

救援期间,只允许矿长或其人、通风工程师、记录员、政府部门派员等4种人进入事故救援专用指挥室,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指挥室干扰事故救援指挥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指挥室内人员的全部讲话、通讯内容及矿井通风等有关情况。

双元制职业安全保护体系

德国在遵守欧盟安全生产框架性准则的同时,实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监管的双元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关分为联邦和各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联邦层面主要负责相关法律制定,具体管理工作主要各州层面负责。主要职责是发放安全生产相关许可、监督检查企业落实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情况、进行事故调查等。

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属非营利性机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提供事故预防和宣传、职工工伤事故理赔及受工伤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救助等。法律强制企业加入行业所属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全额缴纳意外伤亡险,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政府对煤矿监管机制

德国联邦政府对矿业的监督和管理设在州一级,各州的矿业主管部门设置不同,机构设置相对简捷、高效,一个部门负责煤矿开采所有相关许可的发放,以及企业经营计划的审批。比如,煤矿编制企业经营计划,包括筹建、开采到洗选等各个环节的计划书,内容涵盖开采设计、劳动保护等各个方面。矿业局依据法律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依据该计划对煤矿经营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中德对比分析

煤矿开采安全技术比较

支护方式。德国煤矿巷道断面均为半圆拱形大断面支护。国内煤矿支护方式主要是“锚杆+锚网索(喷)”支护,有的矿井采用砌碹支护或U型钢支护,矿井巷道断面较小,有的矿井巷道变形严重维修量大,巷道扩修量多达60%。

冲击地压防治。德国煤层厚度在1.5~3.5 m左右,与我国部分冲击地压矿井厚煤层相比冲击地压危害性较小。但就煤层冲击治理方案而言,与我国的“强支护、强卸压、强检测”理念是一致的,但是国内一些矿井对有冲击倾向煤层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卸压程度不足,没有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瓦斯治理。德国煤矿开采煤层具有硬度大、瓦斯压力小、含量低,透气性高、易抽采等特点。相比较而言,我国个别省区煤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在瓦斯、一氧化碳传感器方面,德国煤矿普遍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测程范围大(0~100%),稳定性强,不受温度、水等环境的影响,而我国仍然在大量使用催化原件传感器,测程范围小(0~4%),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

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总局令第73号)对煤矿防尘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及防尘效果上与德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煤矿对防尘认识尚有差距,技术防尘和个体防护现场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职工待遇保障有差距,体检发现职工患有尘肺病时,未像德国一样执行岗位调整工资收入差额补贴;三是煤矿粉尘浓度测定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数值,而德国煤矿粉尘检测工作每月由矿井粉尘测量员现场取样交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数据有权威性。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比较

德国“采矿4.0”是在基本实现采矿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迈进。我国煤矿目前还基本处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阶段,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尚未夯实。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相继推广了陕煤化集团黄陵一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经验,推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但是机械化、自动化整体上还有差距,比如在煤岩自动识别技术、单轨吊辅助运输方式和刨煤机采煤技术等方面。

事故报告和救援比较

我国制定实施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内容及调查处理作了详尽规定,《安全生产法》也明确事故报告要全文公开。总体上讲,我国比德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要求更为具体。比如,德国事故全部情况一般要经1年以上才能完全调查清楚并公布,而我国事故调查时限要求一般不得超过75日,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35日。

我国事故救援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事故救援工作职责,建立了矿山救护队、消防队、医疗等专业事故救援队伍体系。矿山救护队运转费用由政府或煤矿企业承担,装备投入、日常训练相对德国矿山救护队较多。我国事故救援志愿者数量多,但是缺少专业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我国煤矿事故救援参与指挥人员多,指挥地点基本为开放式,容易受外界干扰。并且德国煤矿事故救援指挥室内设有专人对救援指挥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有利于查明责任和分析事故原因。

思考和建议

学习借鉴德国煤矿“大断面、强支护”深井开采技术。建议在深井项目安全核准时,将“大断面、强支护”作为必备条件。

鼓励煤矿企业引进“一七”防灭火系统。鼓励在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强的矿区推广和应用该技术,以提高回采工作面初采、过构造、收尾时期预防煤层自燃发火能力,以及火灾事故救援能力。

加强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工作。根据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等级研发井下工作岗位分类,合理确定各类岗位合理班工作时间,对不宜接尘人员适时进行岗位调整。

学习借鉴德国“采矿4.0”先进技术。建议将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下简称“四化”)列为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进一步促进“四化”建设。

逐步取消小绞车运输。德国的经验表明,小绞车运输完全可被取代。建议在条件适宜矿井,积极推广单轨吊辅助运输,以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安全保障程度。

健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建议对情况复杂的事故,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适当延长事故调查时限,确保能够真正将事故原因彻查分析清楚,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篇10

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被否定,代之以健康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成立,提出了“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的目标,这就更新了医学的目的,即医学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5.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在政府层面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完成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预防为主”方针得以落实.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能够保证“三级预防”的策略贯彻落实.树立“大卫生”观念,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重点疾病防控目标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重点突出、浅显易懂、广泛深入地宣传预防医学知识,让群众自觉与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