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篇1

双庙风电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城子镇境内,距喀左县政府所在地大城子镇5km。喀左县属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春季少雨、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水比较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委比较寒冷降雪稀少,年平均气温为8.7℃,境内南北气温相差1.5℃。该区域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全年降水量较少,较为干旱。土壤肥力适中,适合植物生长,植被也多以抗寒、耐旱的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刺槐林、油松林、荆条灌丛、多花胡枝子灌丛、万年蒿草丛、野古草草丛等。

2双庙风电场对环境影响分析

2.1风电场建设期的影响

2.1.1建设期对自然环境影响风电场建设期,由于施工需要,会有道路的修建、塔架基础的建设以及电缆沟的铺设等土方填挖过程,这些施工行为会对风电场周边的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沙尘污染,而且施工现场机械尾气的排放也对局部大气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设期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如:冲洗搅拌机、混凝土车辆和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噪声影响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车辆,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施工弃土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2.1.2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对植物的影响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临时占地:主要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堆土场、施工道路和施工区等都属于临时占地,临时场地内的各种施工活动势必会破坏该区域内的植被,而且各种运输机械在临时占地区域内进行作业活动也会碾压地表植被,破坏植被生长;永久占地包括升压站、发电机组基础、场内维修道路以及输电线塔杆基础等都为风电场永久占地,主要占地类型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其占地特点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植被损失面积与周围植被总量相比,数量较少。风电场的建设对周边野生动物及鸟类的栖息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一些鸟类能够逐渐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然而一部分鸟类也会选择放弃它们所熟悉的栖息地,选择迁徙到风电场以外的区域生存,另外当风机塔建设在鸟类密集区或迁徙道路上时,鸟类撞击风机塔的概率会增大。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双庙风电场区域内无大量濒危、珍惜的鸟类频繁活动,因而该风电场建设对于周边鸟类活动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2.1.3建设期水土保持影响分析双庙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建设区以及项目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即直接影响区),总计2233.55hm。其中项目建设区21.03hm,直接影响区212.52hm,见表1。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按施工准备期、建设期、自然恢复期3个时段进行预测。施工准备期很短也不在雨季,因此将施工准备期和建设期合并预测。故项目的预测时段为施工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段,见表2。由表1和表2可知,在施工建设期,施工道路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9%。可见,自然恢复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施工道路区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

2.2风电场运营期的影响

风电场运营期的废水来源主要是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在运营期风机的运行,会对周围居民及栖息动物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到鸟类、鱼类、以及野生动物的栖息与迁徙。经过计算确定了风电场风机噪声防护距离为500m,而风机布置与周围敏感点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噪声防护距离的要求,因此风机产生的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风机塔叶片的持续转动,与阳光入射角度相互作用,会造成一定时间内的光影闪动,因此运营期会产生一定的光影影响。运行期不再进行土方开挖、工程施工等,不会对植被产生较大影响,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风电场运行期,风机噪声、输变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场等,会对周围栖息的动物及鸟类的迁徙产生的影响。虽然项目区域内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较少,但因噪声强度的增加和人员的频繁活动,会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造成一定程度惊扰。

3风电场生态防治与恢复措施

通过对双庙风电场建设期及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当地水土条件、植被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制定如下防治与恢复措施。

3.1合理布局、优化选址

在风电场的前期规划阶段,应对风电场周边区域的具体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周边的生态环境特点、水文条件和人流分部。尽量通过合理布局、优化选址,将风电场建设期间的噪音影响和对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3.2计划施工、规范操作

风电场的建设施工期,应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以减小因风电场建设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施工过程中通过洒水、减轻装卸、加高施工场地的帷幕等方式减小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废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后外运,不得随意堆放,从而减轻风电场建设期及运营期所产生的废水、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3表土回填、占一补一

在施工时需尽量避让树木,对于施工临时占地,要注意保存表土,为了将临时占地的土壤质量恢复到原有水平,在施工建设期结束后,要进行土壤的分层回填,为下一步植被恢复工作打好基础。在永久性占地区域内造成的植被破坏是难以恢复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异地补偿的措施,可以按“占一补一”的原则,即在其他区域内恢复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通过以上措施尽量减轻风电场施工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3.4定期维护、设置警示

为防止风机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还要经常对风机进行维护和检修,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机器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值增高。还应在主要路口处设置警示牌,减轻人为活动对鸟类和原有栖息野生动物的影响。风电场光影防护距离约为500m,为有效防治光影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风电机组光影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村庄及迁入居民,以减小风电场建设所带来的光影影响。

3.5削坡绿化、稳固水土

针对风机平台、升压站、道路区这几个重点区域,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来开展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3.5.1风机平台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风机平台四周应种植灌木,保留基座维修道路;若有斜坡容易产生滑坡等现象,应对其进行削坡处理,之后再大范围种植乔、灌木混交林,并且播撒草籽;地表覆盖大块砾石的区域,播撒草籽或种植藤本植物,避免对砾石的移动;修复所需的客土应取自风电场削坡整形遗留下来的土壤,以避免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再次破坏;要确保移栽树木种苗的质量和成活率,加快植被恢复速度;对于基本稳定的陡坡不需要再进行削坡整形,只需覆盖适宜的藤本植物以稳固水土;在风机组平台内,需种植荆条灌丛,并播撒草籽,形成灌草搭配绿化景观,恢复原有生态地貌。3.5.2升压站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升压站绿化范围为办公生活区的综合楼、库房周围裸地,设计全面营造早熟禾草坪,禾本科早熟禾属冷地型禾草、喜光、耐阴、耐旱、耐瘠薄,在-20℃低温下能顺利越冬,-9℃下仍保持绿色。草坪边缘相间栽植阔叶、针叶乔木行道树,阔叶树选择栾树,针叶树选择圆柏,草坪内栽植灌木作为点缀,树种选择紫叶小檗。3.5.3道路水土保持措施整理路面,两侧覆土后种植灌木混交林,播撒草籽;有坡道路两侧坡面,覆土种植五叶地锦稳固水土;陡坡处,两侧覆土后种植灌木混交林,播撒草籽;必要时砌筑挡土墙,种植五叶地锦稳固水土。

4结论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平衡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34-02

1 引言

水利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优良的水利工程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当地的经济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水利工程也是利弊皆有,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导致了生态失衡凸显。

2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河流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直接改变了河流随历史演化而生成的生态环境,局部河流的形态逐渐变得单一化,使得具有多样性的河流生态环境突变。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天然河流的局部的水流水深以及水体含沙量数值的更变,进而导致河流的上、下游的水文、泥沙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进而使得当地河流区域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改变最终该地区的气候也被影响。建设水库是最具有环境明显改变效应的。因为水库的大水体、宽水面、水流迟缓等特质,在水库的整个环境在太阳照射下,辐射作用会改变其特殊的水温结构。而当蓄水以后的水库,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水的水温高于天然河道水温,而较高的水温的不利于鱼类的繁殖,特别是改变了下游的水体环境导致鱼类产卵期的改变。其次,河流的水质也在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和建设后发生改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该流域内河流水速降低,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能力降低,最终让整个水体内的水质自净能力变得地下。水流速度的减缓使得沉降作用增强,水体内的重金属沉降加剧,水质所含有的重金属量增加导致其严重污染。这些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和人类最直接感受到的区域气候以及地质变化。无论再合理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介于现阶段的技术水平,都会改变该水域辐射的地域范围内相关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水库的建设,该地区因为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水域空间,使得整个区域内的蒸发量激增,大气的水汽含量的改变使得该区域内的自然天气情况如降水和水雾天气增多。同时地貌和地质在水利工程建设开山或者筑造之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地震、植被变化引发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陆生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整个水域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得陆生生态也逐渐改变。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破改变当地的地貌环境。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占地之类的工程行动会破坏当地的大量的植被,植被却又是陆生动物的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水等因环境和设备的局限性使得其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河道,随之影响的河道的理化特性,更是恶化了河道两岸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破坏迁移或者死亡,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链的变化而失去平衡。而水利工程的运行,也会使得该地区的大量的植被变化。植被的多样性在发生改变后使得各类的生物物种活动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徙受到阻碍,或迫于变化迁出,或因为变化而无法回归,都使得整个生态链的变化日益明显,环境改变也更加突出。

3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工程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工程建设既影响环境,又被环境影响。在评价以及研究环境影响时,需要将工程的开建前后对周围环境的变迁中各类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又要兼顾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运行的合理性。预测和评估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多方案对比评价,让最终的决策充分的扬长避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库不可避免的诱发强烈地震使得岸库崩塌导致沿岸的珍惜动植物灭种等,可以通过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认真勘测,做到对当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数据详尽,规划中考虑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并为此设计一定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为陆生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加上精心设计和严格施工,让保护动物生存和生活环境等措施贯穿在整个建设和后期的运行。

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遵循环保技术优先考虑,环保材料有限使用,使得工程的建设之中植物生长、动物成长所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在水利工程完成后,应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构建及时和长期监测与反馈机制,对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持续评估,遏止不良影响的发生和严重化,改进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把破坏程度控制到最低。卫生防疫机制的及时建立,避免施工期因工人数目庞大且高度集中所引发的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对防治水污染,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防治噪声和大气污染,垃圾的合理堆放和和处理,在施工中或主体工程施扮完成后,进行景观恢复。不断加强和合理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使得周围的自然环境得到保存同时利于新的生态往平衡的方向逐渐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时搭建和具体措施的实施。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弥补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域周围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明显,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造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是无法简单的依靠自然自身的恢复能力使生态回复到平衡,让生物链达到以前的状态。因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应该立即和严格执行,坚持损害和补偿的责任制原则,对于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都需要具体化的工作并且实施立即。水利工程的整个投资资金除开建设和监控,需要对生态的补偿预留一部分资金,此项资金是专项用于生态破坏后还原进行补偿使用,致力于该地区的生态的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还是还原当地的生态价值,该项工作不仅是对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有效缓解措施,同时也兼顾了当地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国家所号召的构建和谐社会想法。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保护

一、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环境一般指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农村区域的人群生活环境、聚居地环境,当然也包括农业各产业环境,因为农业产业的活动空间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我县农村集聚着丰富的资源与生态条件,是“三农”的聚居地与载体,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区域。目前,我县农村人口比重仍较大,因此,农村仍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科学合理地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迫在眉睫。

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是合理建设与建康的前提。在所在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主要应遵循如下六项基本原则:

1.以生态学及规划理论为指导,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制定。村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交叉融合的复合系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村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理论规律并结合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要求,按照“三同步”方针进行规划,既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能不断提高村镇的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立足于促进生产、文化生活、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协调,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3.科学设计发展规划与模式,改善、优化结构。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在规模上应相互协调,既要便于集中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有利于就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总体构型、人口密度等方面要符合生态要求。应本着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总体规划的原则进行。

4.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使多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5.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依法保护与科学整治相结合。

6.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方式,确保生态环境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三、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要想搞好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领导重视、强化管理、转变观念、法律保障、措施得当等诸多因素配合,主要有以下七项措施:

1.加强领导,职责明晰,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主管部门应各尽职能,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与管理。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均应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2.尽快建立健全我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相关政策出台。各乡镇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中应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布局、开发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法规法律,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落实情况。

3.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手段规划和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47-2

0 前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各国社会经济政策优先考虑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财源,大力发展林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有效途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1 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咸丰县紧紧抓住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好机遇,把搞好两大工程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振兴山区经济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广泛发动,大力组织协调,认真检查督促,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绿化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82%,林业用地绿化率达99.9%,道路绿化率91.7%,河流绿化率91.8%,城镇绿化率达45.7%,森林资源比1989年增加了78万亩。二是水土流失得到卓有成效的治理,主要河床下降30cm,全县土壤平均流失厚度由1989年的3.1mm/km2减少到2008年的1.08mm/km2,年侵蚀模数由3551.39t/km2减少到2367.88T/km2,侵蚀量由905.6t下降到424.8t。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17.05万t上升至2008年的25.05万t,农业总产值由0.84亿元上升到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4元上升到1955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生态环境建设的不足:一是境内林相比较单一,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整个防护效能不高;二是森林植被受乱砍滥伐,传统刀耕火种等人为因素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三是林地被占用,使林地面积减少。2000年元月,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包括天然林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为我们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

3 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对策

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县域生态环境,高举“生态立县”大旗,紧扣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开放活县”的战略目标,用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现代林业,坚持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营造防护林为重点,造、封、改、节配套,防、经、用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林粮间作与林草种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生态治理与资源保护并重,防护林工程与“绿色致富工程”协调发展兼顾生态环境与林业发展两大目标,在保护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境内山青水秀,林茂粮丰。

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要向高层次迈进,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应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3.1 大力封山植树

坚决停止在大江大河上游天然林的采伐,划定禁伐区,变砍树人为植树人。按照原国家林业部颁发的《封山育林暂行管理办法》,确定封育对象:一是有培养前途的疏林地;二是每亩有天然下种能力的针叶母树4-6株的山场地块;三是距马尾松墙150m以内的宜林地;四是每亩有针叶幼苗、幼株60株以上,且分布较均匀山场地块;五是每亩有萌芽、萌蘖能力强的伐根,针叶树60株且分布均匀、阔叶树40株、灌木丛50丛以上的山头地块;六是人工造林难以成林的陡坡、高山、岩石地、水土流失区,每亩有下种母树1株以上,或幼苗幼树30株以上,或灌木丛30丛以上,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封育采取全封5年,对部分地段林中空地较大及成林难度大的地方进行补植、补造、补播。幼苗幼树密度超过技术标准的,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3.2 严格依法治林

切实宣传贯彻好《森林法》,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绿化意识,法制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新气象。对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都要严格依法处理。林业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配合司法部门,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注重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对以杂木为原材料加工烧炭、家俱、沙发店、木器加工、创花板等企业要按规定逐步取缔。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理制度,严禁毁林开荒行为。

3.3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遵循现代林业思想,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需要。总的指导思想是:对需要抓好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切实强化工作力度和工作措施,该保护的真正保护住,该建设的尽快建设好,尽可能发挥经济效益;对一时难以划定类型的地方,也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尽力减少利于经济利用而对生态环境构成的破坏,随着本县经济的发展和群众对其依赖程度的减少,使其逐步向社会生态公益林过渡。总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分类经营,逐步扩大和提高社会生态公益林的规模和质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县的条件、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划分公益林、商品林和兼用林。将生态脆弱、植被破坏了就难以恢复的森林,生态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持续不断的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要的森林,以及作文物保护的风景林,划分为公益林,约占30%,按公益林的办法建设管理。将经济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等确定为商品林,约占30-40%,按商品林的办法经营管理。其余的森林约占30-40%,可作为兼用林,仍按常规办法经营管理。然后,再视政策到位情况和本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向两头分化,重点是不断扩大公益林的比重。

3.4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是完善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重要法律制度。就全国而言,森林生态体系的效益是按区域实现的,江西、湖北、湖南的水要靠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的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来减轻。而这些地方的森林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公益林的直接生产经营者是很少从其经营森林中得到收益的,付出的劳动往往得不到回报,甚至还深受其害。本县也是如此,水库、水电站要靠森林的蓄水保水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补偿历来无人问津。因此,不解决受益者和生态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问题,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议各相关部门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稳定有效的以国家投入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责、权、利”相统一,“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新格局。1999年6月18日,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就朝阳寺电站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拟划定保护范围,成立保护机构,研究保护措施,由朝阳寺电力实业有限公司每年支付一定经费用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我县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开了先河。生态效益补偿除财政拿一部分外,再从受益者身上收取一部分,专门用于补偿提供森林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生产经营者,就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调节机制,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走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3.5 加快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

目前,我县正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科技为先导,良种壮苗,高质量,高标准组织实施,为控制水土流失,要治洪涝灾害于根本。按照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加快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带网结合,纵横交错,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森林植被体系。同时,项目的实施按照业主制的运作机制,实行公开招标,切实落实好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并将项目实施的成效与责任挂钩。

3.6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县、乡、村、组、户五级兴办林场,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实行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入按投山、投劳、投资比例分成。鼓励农民、离退休或下岗职工以及个体经营者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兴办林场,产权可继承或转让。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投资、村集体投工,办股份合作制林场,收入按投入比例分成,或采取承包、租赁、入股、拍卖等办法取得经营权后独立开发。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也可以采取承包方式兴办家庭或联户林场。承包、租赁、入股、拍卖林场使用权可限定使用期限并颁发林权证,对长期包而不治者,可以收回重新发包。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一切措施要有利于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建设高效生态林业体系,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对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3.7 切实落实林业发展资金

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与产出不可能立竿见影。在当今世界上生态威胁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的前提下,我们更要变“重取轻予”为“先予后取”。有关投资单位要将争取的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落实林业发展县级项目配套资金;林业上收取的“两金”要全部用于林业发展,县财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照省、州要求,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把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3.8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TV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5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保障。目前,社会中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水利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概述

1.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环境效应的含义

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是指水利工程的实施影响了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内涵的确定,是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合理的选取指标,确定内容的覆盖范围,并建成一定的指标体系等,对最终的可靠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完成后,才能逐步的体现出来,一些学者认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需要在生态基础上进行分析,但是并没有对社会和经济作出分析。

1.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现状分析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提出,我国制定了很多关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方案,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在逐渐地完善和发展,但是针对具体的案例研究做的还不到位。在当前的研究中,对研究方案的选择没有具体的标准,所以,对工作的进度和效率影响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需要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案。研究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问题,注意细节性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评价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2 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生态水利工程,就是指实现水利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前水利工程的层次基本包括以下5个方面,提供饮水保障、防洪、经济发展、农业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这5个层次的实现,最终都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不断的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传统的发展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对既定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方面内容。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气候的异常变化等。比如东北地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资源严重减少,导致粮食减产严重,给人们发出了一定的警告。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效应和谐发展的措施

3.1 建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

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就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评价,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项目的选址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科学的预测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避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2 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周围地区的动植物生长,避免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对鱼类的产卵和鸟类的栖居,所以需要优先考虑使用比较环保的技术措施。在建设的选材是,注重考虑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要有利于促进动植物的生长;水利工程的施工完成阶段,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对发现有不良的影响产生时,要及时的采取改进措施,将产生的破坏尽可能的降低。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为了防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就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补偿机制,促进水利工程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比较大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专项的资金,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贯彻;水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55-1

进行土地整改工作,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加大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改良生态系统,并且还提升了居住的环境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不但保障了耕地、提升了耕地综合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能力、优化了生态环境,还使得土地的利用结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可是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开始的相对较晚,土地整改规划的实施过程依旧存在各种问题,造成了当前土地整改的众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

1 土地整治中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1.1 水生态文明环保意识较差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差。集中体现在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期水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在此项工作里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基本不存在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社会经济方向来看,土地整治过程里对于扩大耕地的目的和保护生态景观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并没有真正体现在当前时期的土地整治规划当中,土地整治规划重视的新增耕地的规模,农业用地的整治,以及农村建设当中用地的整治,对于定量的土地整治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而言较为缺乏,而定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并不能真正权衡生态环境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较难深入。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大多具备了重数量、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措施不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在验收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审视不够全面。

1.2 土地整治环保有待规范

与进行土地整治的一些国家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现时期的土地整治还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如果依靠大型的设备、爆破方式、快速化学材料等提升土地整治效率以及短期内效益的土地整改模式,在特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因素。

1.3 土地整治生物措施应用的积极性较弱

通过土地整改给当前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渐暴露出来。经过大批量的混凝土进行沟渠、道路的铺设,甚至对边坡加大硬度,大量施工设备对地表面的碾压,造成了绿地和生物栖息的场地渐渐消失,对土地生态系统里的生物之间的正常交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令生态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逐步灭绝,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常不利。

1.4 生态环境效益和影响定量评价需要提升

全球面对土地整改的生态效益,甚至是关于影响的定量评价研究方面,都已经获得了成功,可是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式是经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运行的,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分析以及对策研究还不够深入。

1.5 生态环境保护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真正走向了土地整理的工作当中,因为起步时间较晚,所以现阶段对于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款并不完善。

2 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通过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全面贯彻水生态文明建设,将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当中,透过改变水利发展的思想工作,加强水利建设生态环保、加强水生资源系统的保护和维护,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2.1 改变水生态文明发展工作的思路

水生态指的是人们生存的社会为了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然界的水采取兴修水利、除水害以及各类事件的活动。由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也得到了充实,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先的政策。

2.2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建设包含了水害预防、水资源研发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种类的活动,在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影响。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确解决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断降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积极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2.3 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功能

水生态系统是通过水生生物群落以及水环境一同构成的,包含了淡水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形成水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破坏的主要问题,通过适应自然规律的保护以及修复措施,将对已经受损的水环境进行修复,真正发挥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并让水生动植物获得应有的保护。

3 结语

我国的土地整改要经历政治前期基础作为研究、工作内容和整改目标作为方向,策划相应的保护措施,推进土地整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加快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做到善待自然、善待科学、正确施工、维护好生态环境,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国元,司继涛.建设低碳城市是银川市利用对外开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

篇7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性的破坏,施工过程使水体水质和环境受损,水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出现物种的灭绝,打破了库区的生态平衡。水库兴建后,水位被抬高,河流生态系统改变,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水库淹没区与土壤可溶盐会使库区氮磷含量增加,库区周围营养物质随雨水流入库区水体内,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条件,水库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应对消极影响的措施

2.1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承载力

减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首先从增强生态环境自身承载力做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水文特征改变初期,保障河流需水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因施工需要,往往需要迁徙居民和对耕地补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移民及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因此,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工程建设基础要求,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水利工程开发项目。比如,狭窄的河谷内,可以在经济水平低、坡度大的上游修建水利高坝,减少给中下游因淹没造成的损失。

2.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利工程建设,应重视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水利工程施工签合同时,应充分明确对污染扩散及其治理的责任,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执行限污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加强环保监测,对施工中的水质、土地、噪声情况进行监测。施工后期,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景观和植被,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耕地的碾压,做好农田的恢复工作,推行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2.3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根据我国有关水利工程、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管理,促使水利工程与土地、林业等环境要素的协调发展,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比如,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毁林占地、水质、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监管,对超出环保标准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拟定相关措施,对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履行环保要求,用实际行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前言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的内容及作用

水利工程是指通过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改造自然河流的运行方式,达到除害兴利、方便人类生产生活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属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人们对供水、发电、防洪、灌溉等等方面的需求,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有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多有利的影响,有效的调节了水量的配置,防止江河流域出现断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污染。水利工程具有蓄滞洪水的作用,在汛期能够削减洪峰,降低洪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能够增加枯水期的水量,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的正常进行。水利工程中水电的开发,是一种清洁、低成本的新能源,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兴建大量的水库,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及供水条件。以上各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有利影响,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2 有害的影响

基于理念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库会造成流域上游淹没现象,从而迫使大量的居民进行转移,还会引起泥沙的淤积,严重危害周边地区的水体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要大动水草,会对河流上游的历史古迹及自然景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属于建筑行业领域,具有危险性较高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很容易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体的大量聚集,容易改变周边地区的地壳结构,容易诱发地震。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要进行跨流域跨地域施工,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地下水位提高,很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土壤的沼泽化。

3 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1 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之前,需要勘察施工地点的周边环境,对水利工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合理的评估,在设计环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拟定相应的防治手段来减少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后果,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实现施工前的有效预防。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和生态环境两者的评估结果,实现水利建设、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三者的共同协调发展。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要对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2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必然经历大兴土木的过程,也就是说,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会严重影响施工地点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建立是以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基本目的。要以“谁破坏,谁治理”为基本原则,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和具体界定的范围,能够有效缓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损坏程度。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水利工程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计算以及对应的补偿手段,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中,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以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再次平衡。

3.3 实现水利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管理,将水利管理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规划取水许可政策,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况,更加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更加广泛的节约用水政策,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建设。

3.5 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流域整治工作,使得江河流域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然而,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幅度增加,造成江河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对原来的江河流域的分析及评估基础上,能够掌握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的影响规律,制定新的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实现江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6 建立交叉学科和技术相结合的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河流的演化过程、动植物繁衍和迁徙习惯、泥沙的运移规律、环境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学科和技术结合的支撑体系,创新地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实现水利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建立交叉学科和技术相结合的支撑体系的有效措施,从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篇9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建设 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然要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见效甚微,生态环境仍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以及压缩型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进站后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2.1要加强对承包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始终贯穿于全过程,每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下一道工序。因此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应抓承包人的内部管理,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定期对其质保体系进行审核。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还应不定期地对承包商的质保体系及工作情况进行审核,条件不满足的要求补充完善,以利监督。在开工前,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还应要求所监理地区的旗(县)、苏木(乡)的施工单位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控制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由各苏木(乡)的领导或是总技术负责人牵头负责,从苏木(乡)到施工队、作业班、组逐级明确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的质保体系要求对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如落实地块整地栽植播种抚育管理后期管护等,要有具体实施的保证措施和内容。开工后要求施工单位、作业点按其制定的质保体系运转,督促各施工单位或作业点把好自身的质量关(工序关)。对每一施工队、作业点都要求派有相应的技术员,并担任专职质量自检人员。凡工序检查、交验等质量工作均要求先自检,合格后再抽查(必要时可共同检查)。但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不可代替施工单位自检,以免让施工单位产生依赖性,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由上到下的管理体制。

2.2抓主要工序、抓基础数据

要确保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要对国家负责,原始山头、地块的复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设计部门拿出设计后,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承包商(施工单位)尽快复测。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则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且将所检查验收的小班,现地勾绘到大于或等于1:25000的地形图上。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或验收图位置、形状基本一致或是在允许误差内时则认可,否则以现地调绘求算的为准。当抽检的地块合格率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则应及时全部返工,且逐级上报,并要找出原因。要使生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必须要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选用苗木、种子的质量检验(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苗木分级等)。对造林种苗、苗木、种子要求“一签两证”(标签、检验证、检疫证)齐全,质量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因此在承包商进场后,要求立即寻找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苗圃、种子基地。对于生态工程拟用的苗木、种子应对其来源进行认真的考察,且要求场家提供相应的合格证和出场证明。场家提供的样品与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苗木、种子要求一致。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要按照规范频率对各种苗木(草)、种子进行抽检试验,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自检。通过自检、抽检加强对苗木(草)、种子的管理。对那些“无证、无签”的苗木(草)、种子及不合格的苗木(草)、种子坚决清除出场,以确保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所有苗木(草)、种子和完成的生态工程都是合格的。其目的就是凭数据说话,靠标准化控制工程质量。

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3.1加强领导

依法治档,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意识。各建设项目法人及相关单位都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纳入项目质量领导责任制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坚持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具体做到“三同步”: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就应及时建立档案工作。现阶段,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档案工作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在签订建设工程有关合同、协议时,就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在检查落实建设项目实施及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落实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三是在进行项目成果鉴定和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项目档案的内容与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的系统、准确、完整。

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

4.1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效益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套能客观、准确、全面并定量化反映工程效果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即效益指标体系和结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果的内涵和外延。效益指标体系反映工程在一定时期可达到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三者的综合效益,它是在结构指标评价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各种效益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构指标体系是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及经济技术结构。它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特征,揭示生态工程各种措施及土地利用形势、经济结构及其各层次技术是否协调,决定着生态工程总体的功效水平。

4.2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定性与数值形式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每个评价指标定出评价的等级,并用分值(0~10)表示。将评价指标所得分值采用加权法累计得工程效益总得分值,按总分大小排序,以决定对象的优劣。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计算,而且反映了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但个别因子对效益的影响反映不敏感,这是因为在指标权重分配较均衡和指标较多时,加权和掩盖某些真实现象,漏掉了某些重要信息。(2)加乘综合指数法:首先计算各类指标子因素的评分值之和,然后将各类指标分值连乘得总评分值,并按分数多少排序,确定优劣。

五、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优化空气质量。绿色植物是自然的氧吧,只要有阳光就可以持续产生02,同时也可以持续消耗c02,所以园林绿化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氧气比重,起到清洁空气,优化空气质量的作用。据研究显示,阔叶林、白桦林、刺槐林、夹竹桃、桂香柳和美洲械还可以消耗空气中的HF、N02、醛、酮等有害气体。(2)美化环境,修养身心。我国的园林绿化历史十分悠久,很多描写园林美景的美好诗篇流传于世。每当春季来临人们都有踏青的喜好,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城市中进行园林绿化不仅点缀了城市风景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游玩观赏的好地方。种植的一些古树名木更可以增添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明程度。

六、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德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目前,国家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工程在我省实施了近3年,并将继续进行,各地都在认真总结过去单打一治理模式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经验。根据我们近3年来参加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体会到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夏媛.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造价控制[J]. 东北水利水电,2014,05:57-58.

[2]李双.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1.

[3]刘军. 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吉林农业,2013,02:235.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的影响甚大,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对陆地环境的影响破坏。如,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很大程度和面积的损害其附近的树木、植被、农田等,影响农民的正常耕种和林业的发展。再者,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会发生经常性的工程占地情况,从而破坏了植被的生长,甚至造成附近居民生活的迁移。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难免会产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大量有害性物质污水在未经过严格水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流入其他河流造成居民食用饮用水的污染。等等示例举不胜举,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已是事实,且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动物的生态失衡、生存环境的逐渐丧失、森林植被的日渐稀落,从根本破坏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结构链。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笔者深深认识和了解到水利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种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水利工程建设对人类的生存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发电、使用水的供给、防洪、灌溉、水产品种类的养殖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条件。水利工程的良好建设,可以在洪汛期“削减洪峰”,提高旱、涝等自然灾害的伤害,为民众的正常、良好生活提供稳定、必要性的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带动的发电建设,重要作用和必要性更是人尽皆知的。水利水电属于高效的真贵可利用能源资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电的成本使用低廉在很大程度上可取代化石燃料供生产使用,节省能源的使用。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库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停滞水域,由于太阳辐射和水的理化特性,造成一种同原来天然河流完全不同的水域环境,从而给水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种种影响。例如,大多数深水水库的水质,尤其是水温,是沿水深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分布的。水库深层,其水温低、溶解氧少、游离一氧化碳和还原态物质多、浑浊度大。

水库蓄水对上游的淹没,导致的土地、自然文化遗产、景观、移民、动植物栖息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的损失和破坏。

三、对于水工建设的可持续环境保护发展对策

对水利建设环境影响带来的长远的、潜在的和不可逆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水利工程正效益是人所共知的。水能既是清洁能源,又是永续利用的能源,与其它不可再生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水利工程建设高坝大库而带来对上、下游影响和局地气候变化、生物物种变异、土地被水库淹没、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不可修复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要重视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是当前解决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问题不作深入而全面细致的研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是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也不例外。

2.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失成本计算和补偿方法,特别是创新移民补偿机制。要根据一些生态环境要素的需水特点,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蓄有利条件,适时进行补水,保护生态环境。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

3.尽快研究制定出能反映人们现有认识水平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生态环境综合及关键要素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制定各类工程对各类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量化评估标准。而且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价值进行核算,以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的可行性。切实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4.进一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健全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畅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表达利益、参与决策的渠道,走向公共决策。尽快建立水权制度,切实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大力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约束,去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总结: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我们在看到美好一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其他方面,只有相辅相成的生产发展才能做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系。因此,我们要站在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水工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到两者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促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蔺秋生,黄莉. 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 2007,(01) .

[2] 张传新,戴克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