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科技英语课;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英语在全球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许多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技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国际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科技英语教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及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研究。 

为了满足当前科技英语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并出版了《科技英语阅读》(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材之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4月第一版)。笔者现对该教材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就如何使用这一教材以及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科技英语阅读》的主要特点 

 

科技英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应用于科技专业领域,因此相对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General Purposes)和一般社交英语来说,科技英语在词汇、常用句型、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而通用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般情景中使用语言的技能,因此当学生最初接触科技英语时,由于对科技词汇和语言特点不熟悉,往往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困难,或在科技写作、翻译中出现语言使用不得体、不准确等问题,加之学习内容比较陌生或枯燥,因而对科技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科技英语阅读》首先注重选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课文包括环境、能源、景观美化与家居、计算机、生物技术与农业、遗传工程与医学、宇宙、健康、纳米技术、数字技术等15个科技专题(30篇课文),尽量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贴近实际生活,反映科学研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例如在“景观美化与家居”一章中,我们选用了《芝加哥的屋顶绿化》和《一举两得:景观美化与节能》;在“寻找生命”一章中,选用了《天体生物学》和《南极冰层下是否存在生命》;在“数字技术”一章中,选用了《数字摄影技术的未来》和《数字技术与情感智力的提高》等。为了方便教学,每篇课文均配有简洁明了的注释和词汇表。 

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英语阅读》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了阅读理解、科技词汇的使用与辨异以及翻译等不同形式的练习,从多个角度给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其通过练习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相关语境中观察、学习和掌握科技语言的使用方法。其中,阅读理解练习以问答题和多项选择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词汇练习则通过科技词汇与普通词汇的转换以及英汉词汇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准确意义和用法。 

为了使学生系统、重点、循序渐进地了解、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该教材还在每个单元专门开辟了科技英语学习指南栏目,系统介绍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法、科技英语文体及实例等,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该栏目将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按照语用和交际功能分类,逐一进行介绍。其中,包括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综述性),科技专业术语及半科技专业术语的构成与使用,科技英语中的复合词与专有名称,科技英语中的复数形式与缩略语,科技英语中的定义表达法、描述性表达法、分类表达法、对比表达法、因果关系表达法,科技英语中的数字表达法、数学用语、倍数表达法,以及科技英语的主要句型等。例如“科技专业术语”一节,重点介绍前、后缀在科技词汇构词法中的使用;“科技英语中的描述性表达法”一节,包括对形状、材料、颜色、材质表面状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工艺流程等的描述方法;“科技英语中的数字表达法”一节,集中介绍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使用方法以及用于计量的表达法(如体积、速度、温度、重量等)。科技英语学习指南将分布在课文与练习中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从而使学习者对科技英语的特点和应用形成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突出科技英语课的教学特点 

 

相对于通用英语而言,科技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Spe-cifie Purposes,简称ESP)的范畴,其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目的是通过专门的教材和注重实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尽快掌握语言技能,以满足当时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科技交流的扩大。此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科技英语教学实践。 

在我国,科技英语课程一般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情况下开设的。它所起的是桥梁的作用,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这个桥梁由基础英语的学习过渡到用英语学习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或从事某一专业性工作,因此其教学重点发生了变化。此前的教学更多地偏重于语言本身的学习以及在一般场合下英语能力的培养,而科技英语课的重点则是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应用语言的思维过程和方式,并通过课堂活动和各种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由于其教学目的和重点不同,教学策略也会随之发生了变化。 

篇2

【关键词】国企 新入职大学生 思想教育

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完善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离不开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把企业做大、做强,那就要抓住竞争的核心。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新入职的大学生又是企业人才的后备力量,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有企业新入职大学生的流失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进行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首先就要对新入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一、分析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而把握其在选择企业的心里状态

一是由于近年的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存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即在没有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先找到一个落脚单位再说,然后在工作中再慢慢地寻找合适单位。二是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规划认识不够,盲目就业。三是择业时易受家人、学校、朋友的影响。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深刻的认识,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二、分析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便于采取具体的思想教育措施

大致说来,新入职的大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上进心强,工作生活有激情。 二是应变能力强,适应能力较强,敢于有独特的见解。三是心高气傲,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四是理论知识稍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五是从学校到企业,可能出现不适应企业文化及企业一些严格的管理制度的情况。六是学习力强,较容易沟通,容易接受新事物七是涉世不深,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诱惑。

了解新入职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但是这个“药”不能是一剂“猛药”。“药”下得太猛不一定就是好药,需要的是一整套,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上岗之前的引导培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次培训做得好与差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下一步的工作激情。因此在上岗之前,要树立新入职大学生正确工作观念,让他们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能马上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大的,这也就是可能出现的“现实冲击”引导培训最重要的目的就要将这种“现实冲击”的矛盾降到最低,就应该包括提供有关企业的基本背景情况,介绍公司的文化理念,基本管理制度,再进行必要的沟通技巧演练,确实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在具体工作中进行逐步引导

年轻人最怕闲,工作不忙,没事干便容易导致逆反情绪和消极情绪,我们公司一直提出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有目的地让他们一步一步熟悉工作,然后真正做到得心应手,也可以避免由于工作任务一时过重导致的压力过重和不知所措,而且“具体”工作不仅仅是说有事可干,还应该包括有“责任”要担,一个人只有身上有担子,有责任才会更加仔细地去摸索,对于年轻人来说更会觉得是一种信任。

五、树立员工归属感

员工归属感是指员工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员工的归属感。公司要通过座谈会、举办各种活动、慰问等各种有效形式让员工有种家的感觉。愿意将自我价值和公司的价值连接到一起,并充分地、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个体与企业的双赢。

六、随时注意工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

一般说来,刚入职的大学生首先都是安排在最基层的岗位轮换实习,基础岗位很重要,但相对说起来创造性不大,固定的、相对简单的操作较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后,很多人会开始出现厌烦情绪,而且会在整个团体中蔓延,如果控制不及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员流失。

七、“三多”―多沟通、多鼓励、多即时表扬

“沟通从心开始”,我们的沟通不仅仅应该有上下级之间的谈心式沟通,也应该有朋友般的聊天。朋友之间才能更好地敞开心扉,进行吸纳。另外,多鼓励、及时满足员工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

八、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建立不同的发展通道,并通过纵向上的职务晋升、横向上的通道转换和向核心岗位的水平移动,为员工提供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大限度地同公司的发展保持一致。让各类员工都能看到自己的晋升渠道。便于他们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为之努力奋斗。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发展  趋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二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1.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2.学前教育的均衡化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体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水平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包括了课程指

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1.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五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本土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完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韦凌云.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4(10)

篇4

关键词:乡土资源;生态启蒙教育;教育环境创设

生态启蒙教育近年来正不断成为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开发方向。对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实现生态启蒙教育,能够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种下生态环境意识的种子,是符合我国可持续性战略与生态保护要求的积极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进行生态启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l幼儿对生态方面知识的了解欲望,提升幼儿学习动机,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各方面协调发展。

乡土资源作为包含着本地民俗特色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生态启蒙教育的资源需求。幼儿在进行生态启蒙教育的同时还能使其对本土环境、本地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促进幼儿对家乡环境的热爱、本地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然而,在当下的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普遍偏向现代化与西方化,这对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开展中,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在乡土资源的融入和生态启蒙教育的环境创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摸索出一条生态启蒙教育途径。

一、学前教育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生态启蒙教育对教育环境存在积极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相关的生态启蒙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幼儿灌输生态相关知识以及一个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新视角。为幼儿提供一个与生态学相关的新视角,不仅能使幼儿明确周边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满足我国可持续性战略的要求。

其次,生态启蒙教育符合幼儿对发展规律认知。学前教育受众普遍处于一个较小的年龄分段,且所处于这一年龄分段的幼儿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上普遍较差,无法理解事物的内部规律以及抽象层面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对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对逻辑思维、抽象知识依赖性不强的相关内容。而生态启蒙教育由于其内容浅显,并符合幼儿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幼儿认知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乡土资源开发和融入的理论背景

首先,乡土资源开发满足当下我国对高质量、低成本教育的需求。当下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势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教育的低成本。对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乡土资源的生态启蒙,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使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都能得到阶段性的提升;而充分利用并开发乡土资源则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两方面都存在积极意义。

其次,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差异。在现今的我国学前教育建设中,部分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或乡镇级的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出现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满足幼儿生活基本需求后,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教具等方面往往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弥补幼儿在教学环境上的不足,“就地取材”就成为相关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的主要途径。进行乡土资源开发,为办学条件不足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材料,这些都是在相关自然教育、生态启蒙教育以及本地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中较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且乡土资源的独特性成为本土学前教育开展中的一大优势,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是针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不足上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策略

进行融合有乡土资源的教育环境创设,对教学的环境氛围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中的融入,会使得教育环境更加人性化,增加幼儿的归属感。幼儿对环境的认可也会使其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压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整体环境创设中,为了加强乡土资源的融入度,在整体的装修风格上应当避免过多的现代化,装修风格应延续当地的建筑风格,旨在为幼儿提供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避免幼儿产生抵触心理。

在室外环境创设方面,应为幼儿提供沙土类的玩耍环境。由于沙土类的环境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幼儿在玩耍时的自由度较高,有利于幼儿直接面对生态启蒙教育,且在幼儿进行对环境直接探索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直接的提升。其次,教育机构可以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植物的种植或小动物的饲养。在幼儿直观面对自然环境的同时可以直接参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使幼儿认识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直接有效地培养幼儿责任意识、提升幼儿的爱心。

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教学空间及幼儿的生活空间的空白区域进行乡土文化风格的装饰。根据本地不同时期的民俗特色,可以根据节日氛围或四季环境进行走廊、教室等的环境布置。还可以根据本地气候环境等的特点布置乡土文化教室或进行乡土资源教学等,此类方案在对幼儿开展生态启蒙教育中都能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启蒙教育是当下对学前教育全面化号召的一大响应。在学前教育等教育过程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对我国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其中,乡土资源的融入,对加快生态启蒙教育进程、加大生态启蒙教育力度等都有着显著作用。如何在今后的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融入乡土资源,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学前教育 重要作用 开展途径

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主要为幼儿。根据幼儿群体的心理、学习特点,在这个阶段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无疑是增强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前教育阶段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化教学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应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更快速地接受知识点,并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游戏化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其开展过程可以是灵活多变的,能对幼儿知识学习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幼儿知识,使其学会主动思考。

学前教育阶段,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游戏与教学应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学前教育与基础义务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其身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游戏化教学是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游戏化教学的开展能使幼儿思维发散,自由发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思想启蒙,学会动手,动脑,吸收新知识,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化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

二、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开展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化教学设计

在学前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游戏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编写的。虽然这些游戏符合大多数幼儿的特点,但幼儿个体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化教学设计。幼儿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开展游戏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对幼儿发展情况以及性格特点有大致了解,设计出幼儿真正喜闻乐见的游戏;同时也可以对教材中的游戏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延伸,抓住游戏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设计出更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

(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需求

幼儿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特点,其学习过程都是以自身对事物的兴趣以及愿望为出发点。游戏化教学很好地满足了幼儿这一特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使其真正学有所得。在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参与者,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在自行制定游戏规则、组织游戏过程中,自主探索游戏的乐趣,学习到新的知识。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阶段的兴趣特点、学习需要,以及体力、脑力的发展能力。幼儿在对世界缺乏认知的前提下,会极力去模仿大人的行为。在游戏世界里,教师要满足幼儿学习的愿望,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另外,幼儿阶段正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促进其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听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等,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化教学,首先,游戏环境的构建需要借助丰富的玩具与游戏材料。应用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游戏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不仅影响到教学氛围的营建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其次,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中,不仅要关注材料的丰富性,还要不断地更新与替换游戏材料,以新颖的游戏材料吸引幼儿的眼球,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中一定要强调材料的卫生与安全,对游戏材料进行必要的消毒与养护,避免游戏材料给幼儿带来伤害,失去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四)关注游戏化教学与各种知识的结合

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将游戏与知识点相结合,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关注重点。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幼儿掌握与其年龄阶段相当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要关注游戏在数学、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中的综合运用,关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使幼儿真正受到科学的启蒙,为后续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关注幼儿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要创造让幼儿愉快学习的环境,不要求幼儿一定要掌握某一知识,学会某一技能,而是在愉快学习的基础上,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结语

游戏化教学在西方国家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游戏化教学在近十年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在各教育阶段、各学科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提升各科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文章对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展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高学前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葛云芳.幼儿游戏教学中教师角色与作用的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6).

篇6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价值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它的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本身是不具备商品属性的,所以通俗地说,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那么在此基础上,价值取向指的就是教育主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下,在面对具体事物时候内心中的具体价值倾向和立场。简单地说,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教育者在教授孩子进行舞蹈活动的时候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为这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和抽象的行为体现。换句话来说,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1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沿革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们就十分注重幼儿的教育和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于有的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关于蒙学的阐释,而蒙学在当代的体现正是学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的,在书中的论述就是“蒙以养正”,它的含义就是说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以达到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也就是在古代已经注重教育的价值所在了。这个正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就是指的“礼”。这里的礼是古代很广泛的礼,不仅指的是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貌,还包含孩子对于秩序的敬畏和遵守。这种模式延续了很久,直到清末西方的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前教育才正式地开始。

2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及原因

拘于篇幅和主题所限,我们今天不再对学前教育整体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仅以舞蹈教学为例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

首先,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功利化的取向。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要求还是教师自主进行舞蹈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从中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而是想要孩子从小就具备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发展增添砝码,甚至有的家长仅仅是为了攀比才让孩子刻意地进行舞蹈学习。

其次,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过分的技巧化的取向。舞蹈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很多孩子不一定适合舞蹈。但是教师为了向家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往往在某些细节的动作展现上对孩子要求过高,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违反了客观规律,有揠苗助长之嫌。当然,这种错误的价值倾向也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的延伸。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是当前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十分激烈,普通的文化课成绩再好,也总是有分数排名之分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增添砝码,只能够逼迫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社会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直接下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不能不说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3未来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措施探究

未来的学前舞蹈教育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负责的,是真正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首先是以人为本。我们总是提以人为本,孩子也是人,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然要以孩子为本。在舞蹈教学上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其不感兴趣,并且加以引导仍然没有兴趣,就不要逼迫孩子再去在舞蹈上有多好的表现。其次是要全面推进教育公平,不要让畸形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学前教育的阶段,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想要彻底扭转错误的价值取向,就要从根源上解决。最后要将舞蹈课程作为一种半教育半游戏的性质,主要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服务,而不要刻意地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必须,保障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成长。要关注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对于有天赋并且有兴趣的孩子进行深入地教育,对于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孩子,教育其将舞蹈当做快乐的游戏即可。

4结语

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生搬硬套,满足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现成的教学经验,而应当着眼于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者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并且能否实现,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前教育阶段也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考虑教学价值取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考虑相关的一般性理论和实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特点,探寻出一条适合孩子们发展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之路,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的低龄化已成为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普及儿童外语教育,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在幼儿园开设了外语学习班。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从2001年起,全国小学已经逐步开设了英语课;2010年7月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了规划。同时,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也充满关注和期待。

2.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对西安地区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师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

2.1教材

学前教育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缺乏正规性和系统性。

教材编写方面,首先,每种教材都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材都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次,有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对国外或国内优秀教材的翻版。再次,有些教材只是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压缩版”,对儿童的词汇、语法提出了远远超出他们认知能力的要求。最后,少儿英语教材配套资料缺失。

教材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跟风现象。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有些选择教材关注的是其商业性和市场性,把一定级别的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手段,过于迎合家长的口味。

在教材质量和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稳定的、持久的学前英语教育。

2.2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低。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构成:从专业上看,主要以幼教专业为主,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从学历来看,教师以大专和幼师学历为主,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大学学历。从人员组成上看,以幼儿园在职教师为主、外聘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为辅。从年龄上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1)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听说能力差,语音、口语存在很大问题,发音不标准。(2)不熟悉英语教学规律,缺乏英语教育经验,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技能技巧上都显得不够成熟。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

2.3教法

英语教学的单一化、形式化及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许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时,大多教给他们一些概念性的英语知识要求掌握,如认读英语词汇和简单的句型等。方法大多采用灌输、领读等单一化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使用传统的基于汉语的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倾向。为了及早地展示英语教学效果,少儿英语教师急于让学生出成绩,并过早增加了书写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级别的考试,以非理性的标准评价幼儿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违背了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加重了幼儿学习的负担,还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给幼儿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难度。

3.解决的新思路

3.1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整体化原则、情景化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首先,开设英语的幼儿园或学前培训机构要把英语课程当做全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一种整合。其次,把英语课程作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组成部分,它是促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的一有机体。最后,它是中西方文化经验的一种整合,以显示出它能更好开发幼儿智力的优势。

学前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要情景化、在交流互动中习得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创新,多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能。

学前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灵活,不能固执于某一种教材,应使英语教学内容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幼儿生活的需要。在选择教材时,要研讨学期英语教学的师资条件,凭据幼儿园英语练习特色和情况,必要时应调整教学内容。

3.2教师

合格的学前英语师资是开展学前英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前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首先是引进合格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其次是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英语教师幼教化”和“幼儿教师英教化”两种职后培训的方式解决学前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这是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

学前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学、业余、远程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及英语教学能力。为了使教师的英语水平、口语能力、发音和语感有很大改观,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也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英语教学录像、开展英语教学观摩,口语比赛、专家指导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保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质量。

3.3教法

教学活动设计要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身心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适宜学前儿童的身心特色,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幼儿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学前儿童学习英语,应经常采用儿童熟知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高高兴兴的活动中自然习得英语。

学前英语教学应体现生活,利用生活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活巧妙结合,时刻把英语教学与儿童的生活整合、交融,让英语的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从幼儿自身出发,从幼儿的周围生活出发。要在幼儿每日生活中自然渗透英语,每一活动、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英语交流。

因外,教学评价准则的制定要以英语教学倾向为依据,以儿童为主体,以幼儿兴趣的培育为主题,以推进全面发展为目的,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前英语作为小学英语的预备阶段和启蒙阶段,已经受到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而且承担着培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学前教育中积极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英语及异域文化,培养学前儿童的世界文化观和世界意识,为他们将来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李香玲.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4).

[3]张杏如,周兢.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英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第1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教育;发展

近些年,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也与时俱进,产生了“新民乐”。中国新民族音乐以独特的音律和舞台效果所表现的民族气质被广大国内外听众所吸引。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习俗、民俗仪式和人文仪式的载体,以一种易传播、易接收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更应该被重视。在儿童的早期进行中国民族音乐的推崇和引导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现状

1.缺乏教育体制的支撑

自清朝末期以来,我国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民族音乐逐渐失去地位。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音乐和教育迅速被移植并扎根,民族音乐越来越边缘化。现今的音乐教育体制中民族音乐遭到排斥,民族音乐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我们在今后要加强民族音乐的根基,让音乐教育有根可寻。

2.缺乏教材体系的支撑和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符合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的民族教育活动,无论从数量到质量、深度到广度、措施到影响,一直处于微略地位。

就教材体系构建而言,急需相当数量的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音乐语言来诠释民族事物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到教材体系中,通过鲜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悟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不是单单地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膜拜,而是对中国民族音乐重拾其信心和自豪。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主要是钢琴、声乐和西方乐器的教学,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师寥寥无几。即便是有民族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单位也是偏重于学习钢琴和声乐,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此,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教育推广很难,从教师层面,民族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就遭到了扼杀和断层,那培养出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轻视可想而知了。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对策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族器乐、曲艺等民族音乐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戏曲唱腔就直摇头,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过本地的戏曲。如果长此下去,民族音乐将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不要说发扬光大。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需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使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得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抓教材的建设和普及,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相关领域科研的新发展,不断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增删以加强教材建设。其次,教师应加强向“乡土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方向的拓展。乡土音乐是学生最为熟悉和亲切的,从乡土音乐教育入手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和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

2.把“课堂教”为主变为以“课外学”为主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任务繁重,光靠每周几课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将教材的内容先交由学生的课外学习、消化,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比如:(1)举办民歌学唱和比赛活动。让学生每人学唱一至两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并通过举办班内和年级民歌演唱比赛,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民族音乐的氛围。(2)举办民族舞蹈欣赏和比赛活动。从电视节目中精选一些民族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简单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如让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孔雀舞》,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仿佛身临其境;在欣赏踢踏舞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充满乐趣的旋律。(3)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搜集有关民族的地理、风俗和民歌、舞蹈信息,通过在课堂中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

通过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欣赏《二泉映月》(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曾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梁祝》(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也是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4.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忽略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激情,是加强师生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生的交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激情碰撞的源泉,利用这样的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意图,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在兴趣和情感上引领他们。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分析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些制约因素,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继承民族音乐的硕果,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掘民族音乐的最大价值。

篇9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物质文化;现实背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09-05

文化是教育的生态背景之一。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内容和方式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置身其中的、赖以存在的又是必须直面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与思考,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与精神文化相比,物质文化具有外显性、客观性、可观察性等特点。因此,笔者选取了几组能反映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物质文化背景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学前教育机构数、幼儿入园率、师幼比例、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和师资队伍构成等,以便看清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思考改革的前进方向。

一、对几组数据的分析

1 学前教育机构数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提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7年。我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办学倾向日益明显。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显示,教育部门、集体办学前教育机构占全国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36%。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已超过全国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60%。这一数据说明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的大举进入加速了学前教育的市场化趋势。

2 幼儿入园率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07)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共有幼儿园(所)12.9万所。在园幼儿2348.83万人,3~6岁幼儿入园率为44.6%。《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08)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在园幼儿2474.96万人,3~6岁幼儿入园率为47.3%。

表1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数在180人左右,班级幼儿人数在30人左右。农村幼儿园的在园幼儿数和班级幼儿人数普遍少于城市和县镇幼儿园。

表2数据显示,在各类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数在430人左右。而集体办和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则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大多集中在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中。与民办幼儿园相比,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普遍软、硬件设施更好,对家长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争取到生源。

3 师幼比例

如表3所示,城市幼儿园师幼比最高,县镇次之。农村最低,三者差别显著。这说明师幼比例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如表4所示,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的师幼比是1:35(教师包括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等)或1:49(仅指专任教师),而集体和民办幼儿园的师幼比相对要高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在招收人数上要远远多于集体和民办幼儿园。尽管集体和民办幼儿园数量很多,但由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生源不足,所以师幼比较高。

4 学前教育资源

如表5所示,幼儿人均享有学前教育资源较少。城市要好于县镇和农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5 师资队伍

如表6所示,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全国学前教育教师总数的8.9%。远远低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更低。另外,接受过正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只占全国学前教育教师总数的53.8%。可见,我国学前教育教师总体学历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水平城乡差距大。

二、改革的物质文化背景

上述几组数据揭示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由物质层面决定的现实地域文化特点。

1 学前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

上文数据显示,根据国家相关的宏观政策,我国学前教育正在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转制或者鼓励开办民办幼儿园等措施,已经将公共学前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使得民办幼儿园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公办幼儿园,业已占据了超过60%的学前教育份额。这意味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从公共产品变成为准公共产品。[2]

然而,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扶持政策,单纯依靠市场优胜劣汰,使得大量民办幼儿园生存艰难,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的规模比较小,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仅为112人,而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30人;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年轻,学历低,多数为中专毕业,教学经验较为缺乏,大多数是一年一聘的方式,甚至还有随来随走的方式”。由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期望,自然无法吸引家长,因此民办幼儿园的生源严重不足,在园幼儿只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37%。

2 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只占世界经费总量的1%,但却用于占世界20%的教育对象。在这个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1.3%被用于学前教育。”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幼儿园(所)12.9万所,但因为人口基数庞大,幼儿入园率其实不高,2008年幼儿入园率只有47.3%。虽然入园率较低,但在园幼儿数依然不少,园均招收幼儿人数达到了180人左右。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造成了幼儿人均享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非常少。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现有资源在各种办学主体、各个区域的分配极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之间政府资源支持的失衡、城乡分配不均衡等。

3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令人担忧

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幼儿基数较大,农村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47.5%,但与城镇、农村人口的比例相比较,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的需要。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极度缺乏,包括幼儿人均享有资源少,教师学历水平低,师幼比低等,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造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一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导致对学前

教育投入不足。二是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缺少国家政策支持。与义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收费较高。因此,对劳动力富余、就业率较低的农村地区来说,学前教育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三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低,人数少,流动性大。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四是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为幼儿提供的文化资源少,导致农村幼儿处于教育弱势地位。

4 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前教育改革虽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目前在全国90多万学前教育教师中,接受过正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仅占53.8%。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职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师范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较少,师范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比较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在很多地方没有被纳入各级政府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之中。所以说,要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教师“从事教学反思工作”“领悟和提升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是有难度的。

三、对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前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令人担忧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 强调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责任担当

学前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深受追求效率的市场逻辑的影响。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转制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学前教育,这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使学前教育从公共产品变成了准公共产品,也导致了公共财政流向了少数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造成本应由全部幼儿均享的公共教育资源被少数幼儿享用。笔者认为,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强调政府的责任担当。

政府责任首先体现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并使其合理化。我国学前教育可以挖掘社会民间资本潜力,但为确保教育公平,不能削减政府在财政经费上的投入。为了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幼儿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在指导各类示范性幼儿园办园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并资助城乡各类社会力量办园,并应根据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教育资源平等原则,建立对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指导、扶持、教师培训与资助制度。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运营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监督。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效规范学前教育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术力量,鼓励研究者通过政策分析与咨询等方式帮助政府科学决策,以保证教育公平。

2 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

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对最少受惠者给予补偿,通过进行弱势补偿来消除教育上的不公平。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开展相关实践。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处于发展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城市薄弱幼儿园的儿童、偏僻农村地区儿童、贫困地区儿童、部分女童、特殊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等。为保证这些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政府一方面应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儿童倾斜,“首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尽最大努力缩小不同背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立法,建立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监督网络。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项目。

3 重新审视教育质量

我国很多地方采用的是源于西方的技术性指标对托幼机构进行教育质量评价。虽然它对监督和管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对处于不同境地的托幼机构采用统一的、标准的“去背景化”的评估标准和办法进行质量评价,事实上有失公平。因此,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中更应该注重多元与公平,即允许不同处境的托幼机构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应有权利申请被评价认证;质量评价应该被作为引导托幼机构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作为等级评定的唯一依据;质量评价不应过多关注硬件的标准化,而应强调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质量评价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应考虑不同地区幼儿的特点和地域背景。等等。

篇10

一、学前专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通过幼儿师范学校以及一些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为我国的幼教事业给予了一定的贡献。可是,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过去一些幼儿教育师范学院或其它一些院校都已升等成本科,抑或同其它高校结合,升为本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学院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全新的变化及新的教育形式。

1.学生的来源

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通过调研发现,有些源自于高考的文科生,有些源自于幼师或者其它应届毕业生。可是,因为有些是普通高考的文科应届生,而这些应届生大多文化程度高过音乐,几乎没有音乐水平和乐理知识,更加不懂得乐器的弹奏,大致都处在零起点上,有些虽会唱歌,可是全凭个人喜好,并不懂基本的谱曲。可是幼儿教师却并非如此,他们在幼儿园和孩子一同唱歌、跳舞,具有一定的音乐功底,对于音乐方面的简单知识及技巧都有所掌握。

2.设定课程的差别

当前,所有高校在对课程设置方面区别较大,教师的教材也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在四年级进行课程设定。对象大多是幼儿园的一线老师。可是,当前有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不同,长期使用中专一类的管理模式,课时较少,将钢琴、唱歌、跳舞等必修课程,将高校的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教学实践课均自行设计,同其它高校无明显差别,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没有清晰的规定。

3.音乐教材无法统一

当前,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编排都是将音乐教育的理论及教材作为根本,音乐教学方面有关技巧类的都通过授课老师进行编排,设计音乐教材。并且,学前音乐教学由于被音乐专业以及音乐学院所影响,使得将教学中的知识以及掌握技能的能力使用到实践当中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此才能更加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音乐情感。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1.以幼儿为主体,加强幼儿发展可持续的培养

新形势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加强幼儿的全面发展及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别。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幼儿园或托幼机构,所以,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专业的实际需求,还要通过专业的要求及特点为根据。由于教育理念的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应当转变以往观念的束缚。在音乐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将终身教育作为原则,让学生建立不断学习的概念,在稳固的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方面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体现专业特征,对音乐课程的综合性进行考量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创建,要符合专业需求。多元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可以将幼儿保育及学前教育的工作做好,还可以进行班级管理、幼儿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所以,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同音乐专业教学的内容有所差别。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同实际需求相融合,让知识结构得以优化。音乐学习应当体现出专业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并且也要将专业课程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融入到音乐课程里,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音乐课程的意义,建立正确的音乐学习理念,努力实现同其它艺术课程相结合,体现课程综合协调的能力。

3.理论课程同实践课程的协调发展

对于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习知识理论、训练技能、实践操作等都十分重要,因此,要令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相结合。并且,抛却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教育,还要具备隐性课程的功能。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所有同音乐相关的活动都能够当作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音乐课程多元化的创建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可以通过不同方面、运用不同方法来进行学前音乐教育。

三、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实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活动应当展现出多元文化的内容联系

在目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已经具有多元文化的体现,初步接触多元化,可以体会到生活里的美,启发审美乐趣。可是在音乐教育课程中,课程内容及多元文化通常会被分隔为两个内容。所以,将多元文化的理念融汇在音乐教育课程当中,在音乐活动力展现出多元文化的理念,显得尤为关键。

(二)中西文化应当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中获得体现

1.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察,发觉同国情有关的具备民族特点的音乐类型,大多会变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心。虽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为多元化,可是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

2.弘扬世界音乐文化

欧洲传统经验音乐作为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欧洲经典音乐成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对幼儿音乐素养的整体发展非常关键,所以,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向可以发现,将欧洲中心论打破,并非是要将欧洲的音乐丢弃,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欧洲音乐并非唯一崇高的,全球还有很多音乐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针对欧洲经典音乐来讲,它也应当包含在多元文化里。欧洲经典音乐在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并且其他国家的音乐也应当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出来。

(三)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顺利完成的保障

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育的实施保障大多需要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

1.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归入到学前音乐教育方面;

2.关于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教材内容,应当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随时更新;

3.幼儿园老师应当具有执行、适应、完成等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

针对幼儿园老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教育能力的建立,可以从两点入手。第一点,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传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为其提供更多能够同多元文化音乐接触的机会,扩大多元文化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尽量拥有多元文化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第二点,强化在职幼儿园老师的培训。并且,各个幼儿园之间也应创建和完善同多元音乐文化相关的资料,激励老师掌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创建多元文化学前音乐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