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3 03: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具;设计;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85-01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市场。家具的智能化正是微电子等技术与传统家具的结合,也是信息产业向家具市场扩张的标志。让家具更加聪明,把传统家具生产制作技术与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家具智能化己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智能化家具不仅具有家具的功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而且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主动”智能,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家具智能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发展前景,又符合不同的个性需求,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研究目的
近年来,智能化家具产品相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智能化家具理论也随后诞生,为家具领域增添了生机。在传统的家具设计制作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展开家具智能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增加家具设计领域的知识理论,对学科知识也会有增进、补充和完善的积极作用,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也为以后赋予家具产品新的使用功能,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奠定理论基础。
三、智能化家具的概念
像智能电子、智能家居、智能家电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取代人类的活动来完成一些功能,从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智能。所以我们把能够自动实现一些功能的家具都可以称之为智能化家具。广义上来讲,智能化家具不仅仅局限于可以自动实现某些功能的层次上,它还应该向网络化家具、信息化家具的方向扩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家具系统。
四、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一)国外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目前,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家具行业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产品。国外,像爱尔兰的兰开斯特大学与一系列的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家具”。例如用“智能沙发”可以激活电话录音机、开启电视机,还可以说欢迎辞、识别出是谁坐在沙发上,甚至可以根据输入的程序自动唤醒躺在特定位置的病人。
英国一牌推出的智能餐桌,设计师巧妙的将NT板和餐桌融为一体。本发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制作电子功能的零部件巧妙的合成到普通家具中,在不改变家具外部形状的同时,又将电磁的加热功能融合到家具中,促进了现代家具向科技化、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二)国内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我国在智能化家具方面也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有些先进家具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简单的智能化家具产品。智能化家具必然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未来社会家具将向智能化、生态化趋势发展,家具的使用材料将向自然材料与模拟仿真的高科技智能化的多元人工材料方向发展。如形状记忆材料,它具有一些奇异的性能,如形状记忆效应、伪弹性、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工程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具智能化水平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具体表现在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含量低等方面。国内家具智能化的研究仅仅停曰在概要性论述和一些简单产品开发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由于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智能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智能化家具的雏形或前期产品已经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原有技术与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根据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共同促进理论的进步。
五、结语
家具的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国内外关于智能化家具设计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家具设计方面的,我们需要站在智能化的角度进一步的分析、探索。而国外智能技术在家具行业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智能化家具的前期产品已经出现,这对我国开展该项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主变智能化;智能组件;智能功能;状态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智能设备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设备现阶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状态可视化”三个方面。
变压器智能化的要求:变压器设备应配备各种数字化接口,使其具备自身状态信息管理、诊断、评估和控制的功能;通过与智能综合组件结合或集成,构成具有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控功能的统一实体实现其智能化。
1主变智能化的实现方式
1.1智能化设备的实现方式
在国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对智能设备的模式有如下描述:
(1)独立运行的一次设备加上外置的智能组件;
(2)一次设备加上内嵌的包含状态检测单元的智能组件,再加上外置的一个或多个智能组件;
(3)一次设备加上内嵌的智能组件。
对智能主变的三种模式分析如下:
(1)智能主变可由独立运行的主变加上外置的智能组件,各智能组件可以安装于主变附近,保护装置安装在保护室。传感器元件等与智能组件之间采用电缆连接。主变智能化模式a见表1。
(2)智能主变可由主变加上内嵌于主变本体的包含状态检测单元的智能组件,再加上外置的一个或多个智能组件。保护装置安装在保护室中;传感器元件与智能综合装置采用光缆连接。主变智能化模式b见表2。
(3)智能主变由主变加上全部内嵌的智能组件,见表3。
目前对于110kV变电站而言,由于工程造价合理性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原因制约,较为成熟和经济可靠的的主流智能化方案为模式a,本工程拟采用该方案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
1.2主变智能化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经过广泛深入的现状及厂家调研,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的定义,现阶段的智能设备采用“独立运行的一次设备加上外置的智能组件“更为经济合理”。
1.2.1智能功能
(1)控制功能
一般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①根据系统电压及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由智能组件接受后台调压命令或者在组件当地发出调压命令,自动调节有载开关档位;
②根据系统中性点接地要求,远方自动投切中性点接地开关。
(2)保护功能
主变智能组件宜具有主变本体非电量保护、上传本体各种非电量信号等功能;重瓦斯保护跳闸宜通过控制电缆直跳方式实现,其余非电量保护跳闸可通过GOOSE方式实现,主变非电量保护功能宜由主变智能设备自身实现。
(3)状态监测功能
为了实现对主变设备状态的可视化监视,本工程拟对安装变压器油中气体监测设备,采用在线外置式方案,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监测组份包括:H2、CO、CH4、C2H4、C2H2、C2H6;变压器油色谱监测数据除在本地进行存储、分析和诊断外,经由IED发送到一体化监控系统,在状态监测综合分析平台中进行记录和存储,通过分析油色谱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提前发现变压器过热或绝缘故障。后台系统不独立配置,与辅助控制系统后台统一整合于安全II区的综合应用服务器,实现综合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其分析结果通过IEC61850规约上送至上级系统,实现电网与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之间的协同互动,为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实现设备检修策略与检修方案优化提供辅助决策。
1.2.2配置要求
为实现上述所列各项功能,变压器所应配备的智能设备包括:
(1)智能单元
该智能组件具有对主变有载开关及中性点刀闸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并负责采集主变本体油温、绕组温度、压力释放器动作、油位异常、瓦斯气体继电器动作、有载调压开关档位等开关量信号及DC4~20mA模拟量信号。主变非电量保护作为一个逻辑功能单元,集成在智能组件中,不再设独立的硬件装置。测温功能用于实现对主变本体油温、绕组温度的测量功能。油温传感器、绕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主变本体上,所有温度采集单元对应安装于主变智能控制柜内,其报警信号和4mA~20mA测量信号接入主变智能接口测控单元。具备通信功能,通信接口采用光纤以太网口,通信规约遵循DL/T860标准。
(2)互感器合并单元
该套智能组件用于实现对主变中性点电流信号的采集和测量。合并单元安装于主变智能控制柜内,负责将主变中性点来自采集器的电流数据进行同步合并处理,然后通过光纤以太网通信接口向间隔层设备传送电流采样值SMV报文信息,通信规约采用IEC61850-9-2LE。
(3)油中气体监测装置
该套设备用于实现对主变本体油中溶解气体的监测功能,推荐采用气相色谱法。监测信息经通信单元汇总并转换处理后利用光纤送至远方后台分析系统。
2某110kV变电站主变智能化的实现方案
2.1主变状态监测系统的设置
由于本站推荐采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进行状态监测。
本站状态监测系统主要由油色谱气体监测单元、状态监测IED和状态监测综合分析软件后台系统组成,将诊断结果和测试数据通过IEC61850规约上传至站控层,状态监测综合分析后台与辅助控制系统统一整合于整合于安全II区综合应用服务器,实现综合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其分析结果通过IEC61850规约上送至上级系统,实现电网与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之间的协同互动,为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实现设备检修策略与检修方案优化提供辅助决策。
2.2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电子式互感器是建设智能化变电站的决定性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站主变中性点套管CT及间隙CT均采用均采用罗氏线圈原理的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其中中性点套管CT集成于主变本体。
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有着如下优点:基于罗氏线圈和低功率线圈的有源电子式互感器相对无源式电子互感器,运行经验更加丰富,成本更低。其成本低,可靠性高,精度高、动态范围大,既减少了工程施工量,又并便于安装,同时有利用后期维护。
2.3智能组件的设置
《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当可靠性满足要求时,一个间隔内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可采用一体化装置,实现硬件整合,减少过程层装置数量”。
工程主变本体配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装置集成1套(含非电量保护),安装于主变智能控制柜之中。两个设备具备整合条件,采用一体化装置可以减少设备数量,简化光缆连接。且智能终端、合并单元装置集成目前在技术上已较为成熟,具备应用条件。
2.4主变智能化设备的配置及安装位置(表4)
本站每台主变配智能控制柜一面,智能组件安装在智能控制柜内。
结语
本文研究结论为:主变智能化实现方式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的方案a,即独立运行的一次设备加上外置的智能组件;主变和智能组件推荐方案为:主变本体、状态监测装置、合并单元和智能单元一体化装置,各由主变、状态监测、二次设备制造厂家分别供货。主变智能功能包括保护、控制和状态监测功能,主变智能方案包括智能组件一体化、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合并单元、油中气体监测装置。
篇3
关键词:智能化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权重分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6-03
1概述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职业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进入21世纪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始终处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成果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校园信息化建设历程也不断演进。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相关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及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等均强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来的规划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更需要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本文调研了国内两所职业教育学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对比,总结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未来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探索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模式。
2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比较
2.1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信息化教育较为成熟,选取了国内外四大知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包括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南京邮电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一卡通系统(PennCard);加利福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校长仪表盘”决策系统;浙江大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智慧校园系统,包括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平台、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网规划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智慧校园系统,各学校的建设亮点如表1所示: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和初级阶段,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开始注重信息化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推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少院校的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调研了国内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某财经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情况。
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四期打造了智慧校园建设之路,全校建立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综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等多种系统,实现对全体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并将逐步实现信息化应用。
某财经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财经类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制定了适合学校自身需求的方案,提出了集“建(建设)、管(管理)、用(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架构、统一结构的信息化系统,各校区均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建设了网络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学校各校区间建有专线并实现了同城互联。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注重信息化服务的建设,通过搭建智能校园平台及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此外,在信息化建设中,职业院校通常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如财经类学校建设银行实训室、技术类院校建设实训中心等)。
然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同时信息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投入,职业院校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投入不足,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支持薄弱,信息化基本设施落后,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化资源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普及率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水平,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学校各系统间也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
3)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理解不足,使得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不强,甚至部分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
4)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不够完善,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新时期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方案建设
通过上文分析,当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走的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发展之路,这种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未来的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来源更广、需求范围更大。表3列明了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主要干系人对智能化职业教育的需求,涵盖了教育资源共享与分配、校园安全、实时沟通、协同办公、泛在学习、工作效率、日常管理、服务完善等方面。因此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各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建设满足各方管理、生活、学习、办公、安全、服务等各方要求的智能化系统。
职业院校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核心需求的建设,全面完善主要需求的建设,优化提升其他需求的建设,走出适合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如图1所示,不同的需求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同,其中核心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若要满足核心需求,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数据的共享;主要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的基本工作,若要满足该需求,则需要完善智能化服务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拓展需求的满足则关系到智能化发展的高度,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智能化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自底向上的工作效率和建设成本均逐渐增加,实现由数字化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过渡。此外,职业院校在建设中不仅仅要考虑建设成果,还需要考虑人员、成本、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根据不同的需求,将智能化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分类,其中必建项目为智能化建设中必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智能化标准、规范、制度的建设,诸如网络设备、数据中心、前端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项目为实现智能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所需建设的内容,包括了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师生培训平台、门户网站等系统;拓展项目是提升校园智能化成果所需建设的项目,包括了云平台、基于物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与会议室、智能化实训平台、无线网、物联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化通知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部分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根据表4的建设内容,可对每一个建设项,以及具体的建设内容进行分类;此外,在智能化建设中还要考虑资金、人员、安全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构建出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由于各职业院校当前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各院校所需建设的项目也不同,如有些院校的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已经比较完善,能够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就无需这项建设内容。为了能够建设适合院校实际的智能化项目,同时节约成本,可根据图2建设的两级建设体系模型,应用如AHP算法,构建比较判断矩阵,矩阵构建的方法如表5所示:
通过该算法,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建设体系中的建设项目分配权重,决定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顺序,形成适合各自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最优方案。
篇4
关键词:汽车行业;智能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车载智能化网络;微处理器;环保性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1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6
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汽车在安全、性能、环保和舒适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汽车与智能化技术之间的结合可以说是汽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同时也是汽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汽车智能化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的汽车智能化发展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汽车上的智能化设备只有从家电中演化而来的收音机,其他基本为零。而在此之后,随着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再加上不断借鉴国外汽车智能化技术,使得我国的汽车智能化行业快速地发展了起来。但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有很多企业在做汽车智能化,但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也并不高。近年来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未来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创新,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1.1 发动机智能化控制系统
首先是智能化点火装置,这种智能化装置主要是以发动机转速、水温等因素使发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均能在最佳点火时刻点火,从而实现降低油耗的目的;其次是智能化控制燃油喷射装置,这种装置是根据各种不同的传感器所传输的信号来精确地控制混合气浓度,从而达到最佳的空燃比,使发动机的工作能保持在最佳状态,不仅能降低油耗,同时也能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发动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废气再循环系统和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等,虽然这些系统并非每一台车都具备,但或多或少地也被应用于不同的车型中。
1.2 汽车底盘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电控自动变速装置能根据发动机的载荷、车速以及制动的工作状态等通过计算机计算来对变速杆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变速器换挡的最佳控制,同时也能知道最佳的换挡时间和换挡位。这种装置的应用给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提升了汽车的灵敏度,能准确地反映出道路的条件,同时也能简化汽车操作,使驾驶员专心于其他方面,提升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防抱死制动系统则是通过控制来防止汽车制动时的车轮抱死。通常汽车在路面上制动时,车轮和地面之间都能产生较大的侧向附着力,而防抱死制动系统则能有效地提升汽车操作安全性能,减少制动距离,同时提升汽车操作的稳定性。
智能化转向助力系统是一种由微机控制的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系统相比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能帮助汽车实现转向功能的最优化,同时也提升了汽车在低速行驶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自适应悬挂系统,这种系统能根据悬挂装置的瞬时负荷,自动地调整减震器的特性,从而使汽车适应当时的负荷,并保持悬挂的既定高度。通过自适应悬挂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操作性。
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利用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能根据汽车的行驶阻力来自动地调节气门开度,不需要驾驶员通过踩油门的形式来逐渐调整车速。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智能化控制系统被应用于汽车底盘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中。同时在安全方面也应用了很多的智能化系统,例如安全气囊系统和防撞系统等,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1.3 乘车舒适智能化系统
当前,人们出行不仅要求安全和可靠,同时对舒适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才推动了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在舒适性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智能空调。汽车智能化空调装置,利用电控单元ECU控制风扇和加热继电器等,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车内的温度调控。智能化座椅,座椅根据人体力学进行设计,将智能化控制技术结合到座椅中,以此来提升座椅的舒适性。此外,还有电控主动悬架系统和车载多媒体系统等,给汽车的舒适性带来了全新的改革,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满意度。
2 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与汽车行业的结合发展,能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向智能化、环保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虽然各种各样的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地被应用,但很多新的技术要想被彻底地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发展。下面将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讨论:
2.1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汽车传感器是提升汽车高档化和自动化发展中的重点技术,随着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在未来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也会越强。汽车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是十分多样化的,因此所需要的传感器类型也会呈现多样化,使得数量不断增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积极地研制新型、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是十分必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汽车传感器技术将向着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2.2 车载智能化网络的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设备的逐渐增加,智能化设备的功能也逐渐强大,为了有效地提升汽车行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车载智能化设备的数据传播就显得格外重要。总线技术的发展使原本复杂的导线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讯线将智能化汽车装置链接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然后通过总线来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智能化装置不仅能完成其独自控制的智能化功能,同时还能为其他相关的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布线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地减少了电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数量,同时提升了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在智能化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总线来做智能化控制装置中的任何一个装置,并能读取故障代码,进行汽车故障的诊断,使汽车维修变得更加简单。
2.3 微处理器的发展
汽车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中心部分是微处理控制单元,负责指挥其他的设备进行工作。近年来微处理器技术不断的提升,汽车的仪表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仪表,而是集智能化和多功能为一体的仪表。当前,积极地开发具有多路同步实时控制和自我诊断等功能的汽车专用微处理器对汽车的未来发展和智能化技术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发展将给未来车用处理器带来崭新的一页。
2.4 环保性能的发展
汽车向环保性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环保型的要求决定了世界汽车行业应当向高效燃料和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当前的发展方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采用先进柴油发动机并逐渐地发展配套智能化设备控制系统。通常来说柴油发动机的燃料与汽油相比较更加具有经济性;(2)不断研究环保型电动汽车,使电动汽车能尽快地投入使用一次来减少燃油量。此外,汽车制造商近年来也在不断研究气缸压力传感和均质充量压燃烧系统,以此来减少汽车燃油的经济性,使汽车行业向环保方向发展。
2.5 安全性方向的发展
当前,汽车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汽车上主要的安全系统可以被划分为被动安全系统和主动安全系统。被动系统指的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或者出现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用户提供保护的技术,在这一方面当前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例如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等,这些安全技术的发展在交通安全事故中有效地减少了人员的伤亡情况。接下来在汽车的安全性能发展方面,所关注的是主动安全系统,也就是通过汽车上的配置,主动地对将要发生的碰撞等事故进行预防的系统,通过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行车可视技术及语音功能,主动地提醒驾驶员减慢速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这将是汽车安全性发展的主要方向。
2.6 娱乐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消费者对车辆要求不仅限于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对休闲和通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汽车移动通讯技术和车载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相应的网络媒体环境和汽车导航等,使得在驾驶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车载媒体音响和车载网络通讯等已经成为了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通过GPS卫星导航技术和车载信息服务技术等将汽车智能化通讯和网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对驾驶的休闲需求,构建一个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
3 结语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与智能化技术达到了紧密的结合,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向智能化和集中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力量,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汽车性能,同时还能提升汽车的驾驶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们的出行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智能化产业与汽车行业的结合情况,将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在世界汽车行业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此一定要加快步伐,正确地把握未来的智能化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帮助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甘小阳.现代汽车智能化技术及装置应用综述[J].智能化展望与决策,2012,4(5).
[2] 范珍珍,郭芳芳,章小平.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浅析[J].科技和产业,2011,8(4).
[3] 崔继友,程伟华,胡玉林.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网络财富,2010,2(12).
[4] 张玉信.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J].河北企业,2010,5(10).
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
篇6
【关键词】 智能建筑 通信技术 实践应用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要求建筑向着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既定设计目标前进。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智能化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要求更高。一直以来,通信技术就是智能化建筑中最需要探讨的前沿问题之一,也是实现建筑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智能化建筑中的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的利弊关系,不断升级并完善智能化通信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水平的准备性与基础性工作。
一、通信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积极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智能化建筑中。信息实现数字化、通信业务呈现多样化都是通信技术应用升级的客观刺激条件。传统的通信技术越来越不能适应网络时代、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而现在的通信技术衍生的可视电话、远程视频、数据传输等可以十分便利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智能化建筑中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
智能建筑最早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近几年凭借着高回报率、高经济效益,获得了建筑施工上的大量运用。虽然我国的建筑智能化进程起步稍晚,但是后来居上,这离不开国家、政府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与不懈努力。智能化建筑在大型城市中已经初见规模,智能化建筑中的核心――智能通信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智能化建筑与完美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引领了建筑行业的新变革。
目前这类装有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建筑十分受青睐。例如,专业展厅与高级会议室中的通信技术可以使得数据传输速度达到最大值,这样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在通信配置方面,智能化建筑中的通信技术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自动实现控制自动化、信息自动化、模式处理人性化等。智能化建筑与通信技术成为建筑界的“神雕侠侣”。
二、智能化建筑通信技术所具有的两大功能分析
智能化通信技术一般说来有着两大基础性的功能。一种是支持处理各种类型的通信业务。另一种是实现各种类型办公自动化的系统和建筑管理的自动化系统的有效集成。在成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的网络管理。智能化建筑的通信技术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通信业务。这里的通信业务具体表现为:电话、传真、邮件传送、电子信箱、语音交流、可视电话、远程会议等等。一般来说,智能建筑中的通信技术网络分为主干网络和部门下属网络,前者用于连接各部门网络,主要针对并服务于传输速率较高的网络系统。后者为局域网络,主要负责完成部门中的独特与灵活性的任务,形式上比主干网多样,作用比较灵活。除了提到的这些,智能化建筑中的通信技术还用于PBX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等等,使用期限长,可以至少支持处理15年之后的各项通信业务。
三、智能化建筑中应用通信技术所形成的集成系统
智能化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形成了可以充分调动子系统各职能并且实现整体资源共享、信息综合与系统协调的一致。可以说,这是智能化建筑中所特有的信息集成系统。
智能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除了主干网之外还设有很多小型的功能比较显著的部门子系统。例如我们常见的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综合性的布线子系统、信息自动化控制系统、楼宇控制自动化系统等等。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集成,那么各个子系统将很难实现大的统一、更完美的系统协调,直接导致子系统比较混乱,进一步影响到其他部分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而智能化建筑中的集成系统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了信息传输与交流的畅通无阻。
智能化建筑中信息集成的三大特点:
现在的智能化建筑系统中都是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因此,实现各子系统的有效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系统集成时就要考虑子系统接口和协议上的不同,在多个设备与多个协议的通信系统内部进行一个技术的集成,实现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有效对接。(1)首先,智能化建筑中的通信技术要充分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要求、现有的计算机操控水平、通信技术的半自动化,实现这些技术的自由交叉,实现技术的标准化。(2)其次,在进行系统集成之前要对整个的大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在统一设计的大环境下可以实现子系统数据间的自由传输与自动协调。(3)最后,这些子系统在集成之后就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协调性强的大的内部通信交流系统,最终凭借着这个集成的系统去实现智能化建筑的整体操作可行性。因此,要想提高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子系统的有效系统集成,形成最优化的集成系统。
四、智能化建筑中通信技术应用的前途展望
智能化建筑的核心就是完善的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决定着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现在的智能通信网络已经被接入,网络发展也呈现出宽带化的趋向。相信在其演变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影响到智能建筑中的通信技术的升级与改良。
据调查显示,在接近100年内的时间里,电信网的支撑业务就是电话业务,科研人员预计即使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话业务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出现动摇或者被取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数据业务的逐渐腾飞与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数据业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与发展速度。各种应用成为必然趋势,也暗示了未来智能化建筑中的通信技术发展前景必然是光明的。远程监控,可视电话都越来越受人们喜爱。
此外,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成倍增长,引发宽带需求量暴增。最近科研人员新推出的DWDM技术和核心式路由器推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必然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更上一个台阶。更多的建筑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管理人员完全实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的“异想天开”,“千里之外,运筹帷幄”。智能化建筑是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而通信技术就是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助跑器,因此,通过将通信技术应用在智能化建筑中,必然能够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建筑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五、结束语
作为现代建筑与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化建筑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更多的渗透到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智能化建筑的建设中。建筑更加智能化,通信技术更加系统化,人们的生活将是更加便利化。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智能化建筑中通信技术的有效分析,智能化水平将再次引发科研人员与学者专家的探讨与思索,智能化建筑也逐渐成为当今和以后建筑的主流形式,而作为主将――通信技术也将在其中发挥更大更积极明显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沈建斌. 对智能化建筑系统质量控制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12(22)
[2] 刘涛. 基于控制网的大型小区安防对讲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实践[J]. 智能建筑. 2010(02)
篇7
关键词:智慧楼宇;智能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269-01
1引言
作为最初用来遮风挡雨的地方,住宅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遮风避雨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了。现在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这也体现到了办公楼的选择上,将楼宇智能化技术科学的运用到住房建设当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2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楼宇智能化指的是运用数字技术将一栋楼内的所有通信、消防、监控等多方面的技术全部融合为一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实现全自动化水平。楼宇智能化技g最早是由国外研发出来的,国内的楼宇智能技术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但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人性化、多元化将成为楼宇智能化技术的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和人性化即楼房的建筑将更加的关注如何才能够更加的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一切为人服务,多元化则体现在随着楼宇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越来越便捷到越来越能够符合人们的生活价值。
3在住房建筑中运用楼宇智能化技术
在建筑中运用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目的有三:一是在于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优质服务;二是提高当前的管理水平,建立更加科学和高效的管理机制;三是通过全自动化来实现人员的投入减少,在实现节能的同时降低人工的成本。当前在智能建筑中实现楼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BAS电气设备的全自动化、安保系统自动化和消防系统自动化和声频系统的应用。通过这四大部分的相互辅助和相互融合来实现楼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1)BAS电气设备自动化
作为楼宇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系统,BAS的系统设计是为能够第一时间知道整栋大楼内部的运行状况,和是否某处出现了故障,在BAS系统中还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节大楼内部的空调温度,确保大楼内部的人员可以处于适宜的温度下;还能够管理大楼内部的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
在BAS中,一共包括了三个部分:管理层、自动化层和现场层。第一部分也是总控中心即管理层,通过在计算机终端之间进行的数据交换来进行监控每一楼层甚至是房间内的照明、温度、通风等等情况,第二部分即自动化层,其作用在于监控管理层发出的指令,并记录;而现场层就指的是操作的层面。
2)安保系统
现在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要求十分的高,因此安保系统就成为除BAS系统之外最重要的部分了,通过融合数字技术与BAS系统来实时监控办公楼内外,实现二十四小时无死角监控,并且能够智能保存监控画面,对后续调录像需求提供便捷。安保系统包括了门禁系统、防盗系统和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是包括了对进出大楼的车子、行人进行智能识别的一种系统,包括了可视对讲、遥控器和电子计算机三个部分,一旦进入门禁系统的监控范围,就会被自动进行身份识别,通过可视设备传送画面到计算机终端,通过比较原先保存的信息来识别身份。相同就会将允许指令传达给遥控装置,允许人员进入;防盗系统配有报警警铃,一旦出现突况就会自动触发报警系统,按原先程序直接报警;监控系统是当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安保系统了,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停车场,办公区都随处可见监控摄像头的身影。智能楼宇装置的监控系统会对楼房附近和楼房内部的车辆、行人进行监控并且会记录下来。
3)消防系统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火灾一旦发生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智能楼宇来说,消防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系统。在智能楼宇的消防系统中包括计算机远程监控、报警和闭式自动灭火器三个控件。闭式自动灭火器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监控烟雾的浓度。一旦有烟雾,并且烟雾的浓度达到了火灾发生的浓度标准,就会将事发地的地理位置迅速传至计算机终端,有计算机直接发出火灾警报,并触发报警警铃,以迅速疏散大楼内的所有人员。浓度持续升高则会自动触发闭式自动灭火器,开始自动灭火。
4)通信系统
信息设施系统可以保证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包含了基础管网建设、网络系统、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视广播系统等等各类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设备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
篇8
【关键词】 体育馆 智能化 系统
一、体育馆智能化系统的特点及概况
武汉体育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场馆,利用它那独特的功能和智能化系统吸引了许多观众。针对体育馆的比赛性质,武汉体育中心更加注重综合性的布防,对计算机网络、灯光、计分系统进行科学的设置。另外,体育馆占地面积较大,楼层低,设备也比较分散,在建设难度上都会相应的增大。但是其设计思想和手段却有所不同,其主要要求施工人员对体育馆的一些特性做一些设计和管理。
体院馆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建设过程,馆内按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系统:1、日常运行系统:楼宇控制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系统、综合布线系统;2、竞赛系统:场地灯光系统、广播系统等;3、大型赛事子系统:计时计分系统、新闻中心、LED屏幕显示。
二、场馆日常运行基础子系统
1、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具体来说应该叫做BMS集成系统,其主要是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协议和以总线为形式的拓扑结构构成的,最终在体育馆内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操作和自动控制。楼宇系统主要包括配电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冷热源。控制信息采集功能主要是由操作站、控制器构成,能够对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建筑监控系统,采用的是集散式控制方式,运用分散控制、集中进行监视,对整个体育管实现监控系统。
2、综合布线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就从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而言,虽然体育馆中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属于建筑物中的控制系统。根据体育馆中建筑结构,在体育馆内设置了弱点井,这主要集中于对物业管理办公室的管理。信息化体育馆采用了千兆桌面的设计思想,信息点主要采用6类模块。在计算机网络布局区主要分为平时管理的办公网络和比赛管理网络,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扩展为局部的无线网络设施点。在新闻中心,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快捷的连接现场,获取比赛现场图片和实况。
三、场馆安全保障子系统
3.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运用了数字化的系统,能够在快速的传递视频信息的同时,利用网络传递的优势,达到系统高扩展性的功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采用了以下的优点:不间断的监控和录制图像,画面质量高、冗杂度较少,实现和指挥中心的连接。系统主要分为赛前和赛时两种,赛时主要是在赛后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专用通道,用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监控要求。赛后是负责监控竞赛层和体育感的主要通道,用来处理平时的常规监控。
3.2防盗系统
防盗系统主要是针对人员进入问题而设置的,用来加强体育馆内的保卫,对体育馆区域进行防范性监控。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的出入口进行防卫,能够实现对防区的人工或智能防卫,对布防地点形成管理。入侵报警系统运用了先进的双鉴探测器,能够对小动物做出辨别,防止报警器乱报和误报。入侵报警器在高性能双鉴探测器的帮助下,能够对报警器、红外幕帘等进行探测,完成设防的布置任务。
3.3保安电子巡更系统
该系统主要采用的人力防卫和技术防卫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样实现对保安人员的管理。巡更点主要设置在体育馆的入口、通道,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对保安巡查情况进行总体调控,能够对保安的线路做出指示,以达到人防、技防一体化的体系,加快对体育馆内的安全进行保障,方便于对保安人员的调控和布防。保安人员不能迟到或者绕道,需要对经过的地点进行信息采集,从而使指挥中心了解情况。
3.4体育馆智能化系统的实现
武汉体育中心作为新型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在各项系统专业统筹的基础下,通过招标进行规划,这样能够保证系统实现的完整性,在工程造价中更好的把握。在技术方面,武汉体育中心通过组建性能高的网络,通过支持多种数据和协议,使数据传输更具安全性。在体育管智能化建设中,利用大容量的信息传送平台,能够很好的为体育馆提供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同时,为观众提供一些文稿、实物展示、音响设备等。通过将各种信息集中于屏幕中进行展示,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体育信息带给观众的震撼。
结语:在体育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中,以人为本是主要的指导思想,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基础。在体育馆中加强智能化建设,能够促使体育馆适应时展的需求,符合大众锻炼的需要,在新时期更好的发挥体育馆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干. 高校体育馆智能化系统的探讨与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篇9
关键词:存储智能化;软件定义存储;自动化配置
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储智能化运维研究,提出一套高效、稳定、可靠的存储智能化运维方案及应用手段,以解决存储运维工作耗时高、效率低、配置不规范不正确等问题,为存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项目达到的目标如下:(1)统一管理异构物理存储,降低操作和管理的复杂度和风险性。(2)按服务级别要求分配存储资源,不浪费及错配资源。(3)建立一站式服务门户,有利于统一控制、添加和调配资源。(4)统一监控存储资源的事件,方便及时发现问题。(5)简化交付和使用,缩减资源分配耗时,提升工作效率。
1 系统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数据中心已陆续上线了多品牌多系列的企业级存储系统,为公司的多个关键业务提供了底层数据存储支撑,包括高端的EMC Symmetrix VMAX、HDS HUSVM、DMX-950,中端存储VNX-5500、CX500、CX4-480等。同时,通过部署EMC VPLEX存储虚拟化引擎,实现了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可屏蔽单个存储设备的失效或故障。
设备品牌类型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存储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已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存储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已接近饱和,而且人手工记录、协调、配置等操作较为容易因为数量和工作负荷出现失误,有可能对系统数据尤其是关键系统数据的安全造成影响。
主要体现的问题集中在以下:(1)存储服务等级及支撑架构与业务需求不匹配。(2)对于存储需求提出/资源采购/服务开通/运维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流程管理。(3)没有系统、统一的存储能力(性能、容量、扩展性)规划。(4)提供的报表/报告内容过度技术化,对于业务层面的关联影响分析不足。(5)没有完整涵盖企业应用的生命周期(开发、测试、生产)。(6)存储扩容或改造需求频繁,支持响应困难。(7)使用手工方式或Excel文件记录基础架构的配置信息,非常难以维护。(8)无法快速准确的定位故障。(9)工具操作繁琐,难以单一视图实现易用的IT基础架构整体运维管理。(10)缺乏具有执行力的管理流程。(11)对于存储资源扩容或新增需求的响应周期过长。(12)存储资源分配不灵活。
因此,通过对存储智能化运维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立一套专业化的存储服务管理体现势在必行。
2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逻辑架构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存储服务管理体系,更好的支撑业务运行。
通过基于软件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和虚拟存储设备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并根据业务系统的存储需要,实现存储资源池的分级设计,提供相应类型的存储服务。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合协同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对集团存储的统一管理,通过存储智能化运维技术实现异构存储的统一管理。
在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完成实施后,需要实现统一的多数据中心环境下的针对具体应用存储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由于目标设备的不确定性,整个存储监控管理系统采用插件式的开发架构,后期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设备开发对应的监控与配置管理程序,实现存储管理引擎的可扩展性。
3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物理架构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物理架构图如图2: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整体属于数据中心内运维管理平台,部署于中心运维管理系统相关的基础架构资源上。
3.1 硬件部署要求(见表1)
3.2 软件部署要求(见表2)
存储服务管理平台存储空间评估算法:
以性能数据量为基准,算法公式
文件系统存储空间=性能数据量*1.2
数据库存储空间=性能数据量*3
(原始数据文件+中间格式转换文件+数据库存储)
总存储空间=文件系统存储空间+数据库存储空间
3.3 客户端部署要求
IE (6.0 or above)
Flash IE plugin 10 or above
显示器分辨率: 1024 * 768 above
3.4 网络平台及防火墙策略要求
有独立的固定IP地址并能够通过网络访问所有数据中心“SAN管理域”中定义的服务器和存储管理网络的权限。
4 系统关键技术特点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内容,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与性能需求。数据中心存储架构的建设应该本着这样的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开放和标准化的原则,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数据中心管理者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存储资源池,有效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满足业务需求的IT能力的交付速度,提高数据中心各层面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操作水平,从而降低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良好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规划应能够在保持数据中心整体架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满足各业务对IT资源的需求,又能够合理控制资源池建设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4.1 可用性
一个可运营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首先需要有较高的可用性。全业务统一接入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建设上参考SDP架构设计,综合考虑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实施,系统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的发生,保证用户业务访问成功率。
4.2 可靠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支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具备数据备份能力、保护能力、容错能力、故障分析、恢复能力和系统监控等能力。在整个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所有在线提供业务的网元均采用1+1或N+1的高可靠性设计。任何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数据的存储均有冗余而不会出现数据丢失;这些冗余和备份设计对于用户业务访问都是透明,任何硬件或软件故障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4.3 可扩展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包括:
功能可扩展:增加新的功能只需要扩展少量网元,避免对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具有良好的功能可扩展性。
容量可扩展:能够根据用户访问量的增加,平滑扩展平台的容量。容量的扩展不影响现有的系统架构和业务开展。
业务可扩展:根据业务的需求支持新的运营模式、计费模式等,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增加新的增值业务。平台以开放的业务开发接口和工具,对任何SP、CP开放,业务扩展不受限制。
4.4 可管理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包括: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中的核心功能都提供良好的管理界面。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对内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支持具有角色分级权限的管理功能。
4.5 可维护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易于维护,提供统一的维护界面并能够通过该界面对远程设浣行管理和维护:包括实时监控、远程重启等。平台易于分析和测试、易于发现和定位故障,并通过良好的系统设计保证故障的隔离。
4.6 开放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遵循当前主流品牌和存储技术的规范,总体技术体系的延续性和开放性,为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全网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技术开放性保障。
提供完全开放的可编程API(例如REST API),通过该API可以实现存储云平台的全部功能。
4.7 兼容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对接的兼容性。采用模块化的系统架构,通过相关接口标准及规范,分步骤逐步与全网已有平台进行内容、业务层面的对接。
4.8 灵活性
平台具有灵活的部署能力,可以根据用户量、网络结构、运营模式的不同,选择从集中式部署,向二级架构、三级架构的演进式部署。
5 功能目标规划
5.1 资产管理
(1)存储设备资产管控。(2)交换机设备资产管控。(3)主机资产管控。(4)主机-交换机-存储 3级设备关联。(5)ITIL设备上线、下线流程。
5.2 配置管理
(1)存储配置管理。(2)交换机配置管理。(3)主机配置管理。(4)逻辑设备配置管理。(5)物理设备配置管理。(6)设备管理信息。
5.3 存储管控层
(1)存储智能运维系统的LUN容量监控管理。(2)资源池容量监控管理。(3)存储容量监控管理。(4)主机容量监控管理。(5)容量趋势预测。
5.4 性能管理
(1)存储物理、逻辑组件性能监控。(2)交换机物理、逻辑组件性能监控。(3)性能木桶效应判定。(4)性能优化建议。
5.5 事件管理
(1)SNMP Trap 事件实时报警。(2)邮件、短信报警机制。(3)自定义报警条件。(4)阶梯报警。
5.6 自动化实现
(1)存储自动化操作。(2)交换机自动化操作。(3)组合自动化操作(可回滚)。
6 非功能目标规划
6.1 便于扩展
该平台的设计采用平台与底层硬件设备分离,平台内部采用控制与设备接入分离的方式,使未来扩展很容易实现。平台只负责管理和调度,工作负荷很低。在需要扩容时,只需要增加物理设备或者扩展设备接入服务,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完成系统扩容。
6.2 系统技术架构开放、标准
系统各层次均使用开放、标准的技术架构,均有丰富的标准接口与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如REST API。
6.3 性能上稳定、可靠、高效
整个平台采用多节点集群式架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故障切换和负载均衡。此外整个平台部署在虚拟化环境下,可以利用虚拟化平台自身的高可用技术,进一步加固平台的可靠性,能够保证大量用户请求的并发处理,同时保证7*24*365不间断高效运转。
7 系统效能
7.1 统一管理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帮助建立应用与基础架构的关联(统一管理),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自动生成拓扑。
(1)以应用为主线,端到端展现关联关系。(2)自动更新数据。(3)不同类型设备自动更新图标。(4)单一界面展示所有设备。(5)二级拓扑展示更多细节。(6)数据钻取展现设备内部部件级信息。(7)实时更新。(8)自动更新图标。
收益:(1)图形化界面,核心信息一目了然。(2)简化管理,改善运营效率,减少培训工作。(3)适合日常使用习惯的单一界面。
7.2 合理规划、智能预警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将存储资源进行池化和自动化,消除了传统的烟筒式架构,可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存储资源的共享、按需的存储资源供给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1)直观的容量信息。(2)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设备容量使用信息。(3)容量现状直观展现。(4)基于历史数据的性能分析与预测。
收益:(1)容量直观的现状分析,优化现存资源,简化整合,简化计划。(2)容量趋势分析,预防容量短缺的发生。(3)提高管理精确度,加快存储资源部署和分配。
7.3 深入分析存储性能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资源的可视性,通过该功能可以了解所存储的性能和可用性对应用的影响情况,通过的应用到存储端到端管理(应用到服务器到存储)来保证存储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1)将性能信息与配置信息相关联。(2)集中展现性能信息。(3)深入的部件级性能数据采集。(4)快速发现性能瓶颈。(5)支持阀值和基线管理。
收益:(1)准确识别性能问题根源和性能瓶颈。(2)获取改善建议,提高IT服务水平。
7.4 全面监控 简单主动
创新的告警拓扑:(1)将告警信息与配置信息相关联。(2)自定义展现的告警种类和级别。(3)快速定位故障部件。(4)与数据中心级的管理工具的集成。
收益:(1)统一监控,改善运营效率,确保数据和应用的可用性。(2)改善告警信息实时性和告警处理效率。(3)结合拓扑展现,快速定位故障。
7.5 快速资源交付
通^存储智能运维系统的建设,为业务部门提供了一个存储云服务门户,通过该门户,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自己业务需求,应用架构需求,自助式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存储云服务,并快速的、安全的、自动化的获得,每个用户的存储资源在逻辑上进行分离,并有充分的安全保证。在该平台中,可以为不同的租户,针对不同级别的存储服务,设定限额,同时可以通过标准的审批流程,来保证整个自服务过程的可控性。
稳定的自动化业务:(1)自动化业务操作。(2)事务性自动化服务。(3)简单、快速。
收益:(1)快速实现存储资源供应,极大提高效率。(2)避免人工操作失误,保障数据完整性。
7.6 存储资源分级
存储资源分级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提前规划,采购并部署所需资源和能力,并通过各种存储智能运维系统技术实现资源和能力的池化,再在实际业务需求到来时将池化的资源按需分配给业务使用,因此,存储智能运维系统规划既应考虑如何合理的满足业务的需求,也应考虑如何合理进行后台资源池建设。
7.7 自动化
随着整个行业稳步向按需型、基于云的基础架构挺进,企业就需要提供能够更快访问不断扩大的存储池的技术,因此压力也不断加大。对IT存储管理者来说,自动化将成为存亡的关键。
数据存储的市场复杂性失控,简洁性和可视化将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未来数据中心将由更简单的快捷键的操作组成。存储流程不仅必须自动化,还有增加感知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数据放置和迁移与数据源、类型、用户或企业用户群以及业务流程管理连接在一起。一切都是自动处理的,包括自动化到云中。
通过自动化的流程,可以降低设备成本和人员成本,大大降低预算。
8 结束语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应用使得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存储系统的运维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它将现有的异构物理存储转变为简单的、可扩展的开放式虚拟存储平台,实现了存储系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智能预警、性能分析、主动监控、快速交付、资源分级和流程自动化,为存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满足更多电网未来存储设备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萨曼达(Somasundaram G.),希瓦史塔瓦(Shrivastava A.).信息存储与管理:数字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保护[M].第2版.马衡,赵甲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智能化;发展
1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在之前互联网技术达到瓶颈的状态下,虽然在互联网中加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但是移动通信无线技术仍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在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移动通信设备逐渐得到更新,而不断普及的WIFI技术能够快速的接入到互联网当中,得到大众的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移动通信无线技术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和相关的设备生产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无线标准,但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研发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国所指定的WAPI标准与国际通用的WIFI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移动终端设备的生产缺少一定的竞争力,对移动通信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是信息传递交流过程中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其整体特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根据大众的需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事物,只有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新技术的产生,移动通信无线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扩大,从之前单一的通信功能发展到目前的语音功能和视频功能,就体现出了移动通信从标准向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方面,目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通信范围和信息传输速度正在飞速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
2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2.14G通信技术
目前的移动通信无线技术属于第三代通信系统,在人们对信息传输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企业开始对4G技术进行研究,发展第三代通信系统。对于3G通信技术来说,在世界范围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是在我国范围中,相应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了一类标准,这样就实现了3G信号覆盖范围的进一步增大。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通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3G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对4G技术的研究,目前关于4G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诞生了关于TDS—CDMA衍生版的LTE技术,并且得到了国际上专业的认可,在实际的运行使用中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2.2移动产品的开发
目前传统的通信无线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说,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增加移动通信功能,以此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需要持续不断的对移动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对移动通信无线技术进行智能化的改革,目前的移动产品升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在用户的生活工作中,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对其通信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在网络繁忙的情况,能够自行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自动优化调节,在保证传输速度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传输的整体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投入,提高移动通信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初期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只能够在不断的研究摸索中积累经验,结合传统的通信技术,来完成目前的移动产品开发和网络系统优化设计。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干扰消除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移动通信体验[2]。
2.35G移动通信技术
作为移动通信的第五代产品,5G移动通信技术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这种技术需要拥有比4G移动通信技术更强大的网络利用效率和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并且在保证信息传输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运营费用,使整个移动网络更加完善。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需要对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行不断探究,提升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服务水平,实现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不断更新。
作者:薛聪博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