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暴力的含义

篇1

躲猫猫的含义可以分为2种: 一种是常见含义,一种是网络含义。

躲猫猫常见含义:是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两千年前即流行于希腊,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向他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为。可以选定一个范围,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数到一百,其他人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娱乐性很强。

躲猫猫网络含义: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负责人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特定场所一般是指监狱、看守所、劳教所、警察的刑讯室等公众场所,同时负责人一般也是特定的。躲猫猫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源自于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普宁县警方的用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 自由的边界 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27-02

言论自由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新生媒体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是,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很具代表性的“网络暴力”。从微博论坛的口水战到“人肉搜索”,种种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将着眼于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究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正确行使。

一、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含义

本来,自由是一种免受控制,满足自己想法,实现自己追求的状态。言论自由是权利斗争的结果,经历了一个过程,大致来说是公民按照自己意见自由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包括表述的自由,以及发表电影、图片等的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相对性的,严复曾经对自由做过这样的描述:“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①公民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也有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言论自由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互联网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而言论自由权就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权的新发展,指的是公民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图片等信息,同时自由地交流观点的权利。网络的出现拓宽了言论的传播渠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媒介。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特殊性也对公民自由权的行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网络对于言论自由权的作用

网络的出现扩大了公民言论自由的范围。网络本来是一个吸收了非常多的信息和观点的虚拟空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给人们互相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也不会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给了人们更加充分的自由。

网络上的言论更为自由,有利于治理腐败的问题,最近几年,网络对于反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更好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平。

网络言论自由权使得社会更容易形成正义的风气。

三、网络言论自由权行使出现的问题

自由权的行使是有界限的,如果这种自由被不当利用,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小的麻烦。近年来,从虐猫事件到微博门、博客事件,都反映出一些问题。

微博对于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喜欢把一些信息发表到微博上,这可能会引来一大群围观的人,甚至形成舆论影响,在观点不同时,就产生了冲突。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人肉搜索,这本来是集合众人力量找人的一种手段,可是在不理性的使用下,却成为了侵犯他人权利的手段。从游戏中的“铜须门”到死亡博客,人肉搜索将其强大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铜须门中,因一位已婚妇女和游戏里的会长发生的事情被曝光,网友们群情激愤,从游戏到现实,这件事的男主角被搞得焦头烂额,到最后竟然闹得难以收场,这难道真的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吗?还有在死亡博客事件中,姜某因丈夫出轨而自寻死路,在死前姜某将自己生命中最后两个月的心理状况记录了下来,将之公开,这瞬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声讨死者丈夫王某及其第三者,他们的很多个人信息都被公之于众,两人不仅都没了工作还被人羞辱,事件走向也日趋失控。

网络作为虚拟世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拓展,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舆论的导向作用,网络暴力的存在使一些负面的情绪从虚拟空间影射到现实世界中,很多不堪入耳的话语,偏激的言论,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有很大的歪曲作用的。许多人只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出言中伤他人,把网络环境搞得很是混乱。很多人在这种势头下,越来越不理性,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变差了,剩下的只有冲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在人肉搜索事件中,很多人高举道德的旗帜,将他人隐私公布,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所谓的宣判,甚至在现实中毁损他人的名誉,给别人的精神施加压力,搞得别人痛不欲生,这本身就是违反公德、违反法律的,既侵犯了宪法赋予人们的权利,也违反了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在有些人有意煽动下,这种非理性会变得更为可怕,可能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引起仇视社会的行为,威胁公共安全。

网络世界的信息传递很自由,而且是匿名的,网民可以用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因为身份难以确定而不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让很多人有了肆无忌惮的心态,让一些不法分子产生了侥幸心理,将网络作为发泄工具,肆意侵犯他人权利。

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偏低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这些网民年龄较小,所以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而情绪比较激烈,权利意识比较淡,很容易冲动。同时他们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挑唆,许多偏激、消极的观点就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引起了共鸣,不理性的思想蔓延开来,很多对社会的不满就被无限放大,一个很普通的事件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场难以平息的风波。

还有很多不法的商人为了利益,面对网络上的暴力行径持放任的态度,更有甚者,没有职业操守,将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内容在网上,来吸引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注意力,这在无形之中污染了网络环境。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每个人自由权的行使都应以尊重他人自由权为前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可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很多不良行为的实施者肆意造谣攻击他人,毁坏他人名誉,散布他人的信息,甚至在网上追杀令,进行人肉搜索,打乱别人的生活节奏,这是对别人自由权裸的侵犯。自由权的行使不应当以违反宪法和法律、破坏社会公德为代价。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行使自由权,也保护公民自由权不受侵犯。如果自由成为了侵犯他人权利的借口,那自由也不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掩饰暴力的工具。

四、恰当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建议

权利的滥用影响到社会稳定,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制约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可以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

完善我国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是当务之急,这些问题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相关立法机构应当立足于我国当前互联网使用的现状,针对网络世界公民自由权的行使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约束网络暴力,保证我国公民有法可依。同时,可以向外国学习,实行网络实名制,将个人现实中的身份证号与真实姓名与虚拟世界的信息绑定,并经有关部门作处理。很多网络犯罪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起因于网络的匿名性,这导致责任主体难以追究,网络实名制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在网络实名制下,除非违反法律,否则不会被有权限的主体查身份,很多不法分子在网络实名制面前将无处遁形,对网络世界的良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这个应该与网络实名制相辅相成,网络实名制为确认公民真实身份提供了条件,责任追究机制的健全可以更好地防止类似行为的l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对那些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能大幅度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几率。

(二)公民和网络运营商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

公民应当从自身做起,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认识到自由的界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理性的思考。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冷静地对其进行分析,而不是盲目从众,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摒弃偏激的言论。

网络运营商在营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守公序良俗,保证网络世界的文明。对于一些带有暴力违法性质的言论应该予以屏蔽,将一些违法的不利于社会的信息删除,净化网络环境,降低有害信息的危害,提升职业操守。

(三)建立权利救济机制

权利的滥用有时会对别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摧残,让受害者人身财产都受到损失,这种影响可能是长远的,如果光对这些暴力行为的制造者进行惩罚,可能无法弥补受害者受到的损害。所以,建立健全权利救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为那些受害者提供一些方法,维护自身的权利。②有关的网络运营商应当及时删除对受害者不利的言论,相关部门如果有必要的话应当出面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同时,政府对于为受害者提供救济的组织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倡导这样的行为,或者利用公力进行救济,比如设立相应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尽可能地保护那些受害者的利益。

五、结语

网络的出现为我们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与之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自由权的行使是有边界的,我们不能把自己言论自由权的行使越于他人权利之上。如果超过了界限,那么言论的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培养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对于我们每个人和社会都意义很大。

注释:

①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②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50-470.

【参考文献】

[1]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王卫国.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5]甄树清.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王利民.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篇3

【关键词】网络失范语言;传播;大学生

网络语言是依托于互联网的使用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而“失范”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意指“缺少规范”[1]。网络语言作为网络社交的一种必要形式,它的出现给传统语言文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网络语言仍属于传统语言的范畴,并没有游离于传统语言文字之外,但因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随意性,达到交流的便捷性,而对传统语言文字进行简化和概括,对词语的使用和语法规则进行了变更。固然,好的网络词语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的一种丰富,而不良的网络词语则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则造成冲击。

1 网络失范语言对大学生多维度影响的现状

1.1 语言语法失范

在确保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网络语言的使用往往不受到传统语言文字规则的限制,网民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表达自己,这也是网络失范语言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网民们为了沟通的便捷,往往以数字代替文字:“886”表示“拜拜了”,“94”表示“就是”;为了追求个性特征,网民们也会故意颠倒平翘舌音,如将“崇拜”说成“葱白”;还有的网民为了打字的方便,用简化字表达两个字或几个字才能够表达的意思,如“酱紫”表示“这样子”,“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等。除此之外,网络失范语言也出现了一些语法失范的现象,如“可爱”表示“可怜的没人爱”,“请允悲”表示“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等。

1.2 语言行为失范

就目前而言,网络语言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由于网民身份的隐秘性,表达形式的随意性,导致网络语言行为失范现象的出现。近些年来,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网民将网络作为情感宣泄的窗口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用粗俗的语言对其他网友进行人身攻击等等[2]。例如“TMD”表示“他妈的”,“WBD”表示“王八蛋”等。由于网民身份的隐秘性和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够,导致部分网民对自己约束不够,在网络上肆意妄为。

2 大学生使用网络失范语言的原因分析

2.1 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

区别于面对面或电话等现实交际形式,网络交际没有现实交际中一些规则和传统的限制。人们在网络中交谈时,只要双方沟通无障碍,其表达形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基于此,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网络失范语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际方式,而网络所提供的便捷性和隐蔽性也改变了人们现实交际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们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被隐藏起来,其作为网络中无标识的主体,也不会受到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的约束,因此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更加的无所顾忌。在这样一个监管力度不够、足够隐秘的场所,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不受限制,其自我约束能力逐步下降,更容易暴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大众又是容易随波逐流的群体,在足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容易被部分网络用户引导,由此给网络失范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2.2 网络使用主体的特征

在根据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七)显示[1],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比75.1%,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29.9%。我国网络使用主体以10-39岁的青年主体为主,而这一主题崇尚自由,渴望冲破羁绊,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一群体同样也是网络失范语言传播的主体,他们喜欢在网络中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并相互传播,如果某个人在网络中不知道新词语的含义,会被认为是落后的、与时代脱节的。近些年来,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年度新词语,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在网络交际中乐此不疲的在创造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而这一现象也是导致网络失范语言的根本所在。

2.3 语言传播责任理解的偏差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应规范汉字的使用和语言的传播,但是公众对语言的传播责任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公众认为规范汉字的使用及语言的传播应当是文学家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事情,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汉字的规范使用及语言的传播事关我们每一个人,而语言和文字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公众应当树立正确的汉字及语言传播的责任观念,自觉使用规范汉字、自己传播文明用语。当然,网络用语并非不可取,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规范语言传播的责任,擦亮眼睛分辨网络用语的优良,不做网络言语暴力及不良言语的推手。

3 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规范语言的路径研究

3.1 学校层面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言语健康意识养成教育,以促使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同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为开放,学生更为自由。因此学校应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开展规范网络用语活动。例如以社团为媒介,开展汉语拼音大赛、成语接龙比赛等,以此在校内营造文明网络用语氛围。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合理使用网络用语,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习惯,也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

3.2 社会层面

在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媒体的积极引导。媒体应当加强对报纸、杂志、期刊等出版物的管理,正确引导公民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网络用语。媒体应当在社会上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用语氛围,而大学生也应当积极地营造这一良好氛围,以共同推进网络用语的发展[3]。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用语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语言暴力,以从法制层面规范网络用语。

3.3 个人层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应当主动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文明使用网络用语,不参与网络言语暴力,积极营造网络文明用语氛围[4]。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网络用语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文明传播网络语言、准确表达网络语言,通过对自身的严格约束,促进网络用语的向前发展。当然,网络用语虽然是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网络交际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少使用网络用语,尤其是简化用语,以避免其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用语造成影响。

4 结论

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推动网络用语的发展,但是在网络用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网络用语中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予以抵制,尤其是作为网络用语主体的大学生,更应当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文明使用网络用语。与此同时,国家相关单位及社会媒体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和引导,以从法制层面及社会层面营造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于根元.中国应用语言学史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意义构建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4-01

1 谐音构建

在网络交流中,大众打字的速度远落后于思维的速度,加上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更降低了输入速度。网民为了提高输人速度,在不影响正常交流的情况下,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加以改造,使用音同或音近的错字、别字、数字等经济简洁的语言,以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大量的信息。

在网络交流中,数字可用小键盘输入,输入时只需要单击。网上用一个或一组阿拉伯数字表达一定概念或意义的语言单位,备受年轻网民的青睐。这类流行语通常是近音,以语音基本相似,人们能猜出意义为前提,省时省力。例如: 165(原谅我)、 198(你走吧)、1799(一起走走)、1414(意思意思)、246(饿死了)、3166(再见日语)、5555(呜呜呜呜)、687(对不起)、741(气死你)、886(拜拜了)、885(抱抱我或帮帮我)、995(救救我),9494(就是就是)等等。网络交流受制于输入法的限制,键入音同或音近的错字构建了新的网络流行语。网民欲键入“版主”,而输入法首先显示的是“斑竹”,网民就选择键入斑竹,交流者能根据上下语境明白表达者的意思,斑竹这个词被大量使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糖高宗”形容大蒜、绿豆、生姜、猪肉以及糖等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涨幅远远大于人民收入增长,超出合理范围。人们对于农产品一轮轮接力般的涨价潮, 催生了“菜奴”一代。方言因其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特殊面,在流行语中占据一部分。在BBS等论坛上,常见到“偶灰常喜欢泥”(我非常你)、“泥在想虾末”(你在想什么)、“你这个油饼”(你这个有病的家伙)。

2 缩略构建

缩略构建是指使用者采用汉语拼音音节的首字母大写形式来代替整个词语,快捷准确,方便人们交流;从LZ(楼主)到马甲/MJ(已经注册的论坛成员以不同的ID注册的论坛成员),LS(楼上)、LX(楼下)常看到 RT(如题)、TS(同上)、MS(貌似)的概括; 不仅有LG(老公),LP(老婆)的简略。“PF”是佩服的意思。

3 新解构建

新解构建意味着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赋予新的含义。恐龙,青蛙原指代两种动物,恐龙庞大,青蛙渺小。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女性应该温柔弱势的群体,男性应该是高大威猛的形象。网民用恐龙指代难看的女生,青蛙指代难看的男生,这种用法被广泛使用。“灌水”原指向器皿内注水;如今网民在网上发表评论,篇幅短小、水分含量高的帖子被形象地称之为“灌水”,“水牛”、“水车”等词语随之衍生,来指代那些在论坛上发表很多文章的人。

某些词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相对比较固定,为人们所接受。而网络流行语却经常将原有词语分解成独立的语素, 在紧密结合的语素中间加进一些成分, 使之成为新的语素义。

如果有人称自己为“总经理”, 此词并非指公司的负责人, 而是“总是被人经常修理”的语义别解,语义迥异,极大反差产生幽默效果。“我可不是天才”并不是谦虚之辞, 而是辩白“我可不是天生的蠢才”,由庄重变诙谐。若别人夸你有“气质”, 实际是在说你“孩子气和神经质”,感彩发生转移。

4 图形构建

形象生动是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代名词。言简意赅的网络表情或符号,来表述网名所要陈述的观点,自己内心的情感。一个人沮丧无奈,眉毛低垂,囧”极致地展示人的表情。而“orz”更是以一副双手伏地下跪的姿态,省去了语言“orz”本是毫无意义的三个字母组合,因有网友发现这三个字母排列酷似一个身体前屈、头朝左侧跪拜的人,而被赋予了“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含义。眼保健操可以这样去演绎:(_)(_)(_)(_)(_)(_)(_)(_);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人们“o”表现瞪眼吃惊状,“Zzzzzz…”表现睡觉的样子。

5 仿写构建

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事件,社会热点新闻和人物,港台剧目,以及在各大媒体节目,特别是春晚节目中的经典台词,都成为网络流行语意义构建的渠道之一。春晚的台词“你太有才了”频频出现在网络交流中。2007 年央视CCTV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报道中,一个 13岁北京学生在采访中谈及自己上网的经历说道“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很XX很XX”成为大家套用的模式。2011年元月,丹丹体“红”透了半边天,而这一切 起源于宋丹丹的微博。宋丹丹在微博上畅谈,向潘石屹发问:“长安街南边那么好的位置,你盖了那么难看极了的廉价楼(建外SOHO),把北京的景色毁得够呛,你后悔吗今天?”“XX,我就是个XX,没多少钱,我请你XX,别再XX了,真的,求你了!”看似有些无厘头的造句,却像滚雪球般壮大起来。有个网民,还赋予了新的生命:“校长,我就是个教书的,没多少钱,我请你喝稀饭,别搞工资改革了,真的,求你了!”对于拉萨3·1,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在“打、砸、抢”事件当中做出不实报道,诞生了“做人不能太CNN”,成为颠倒是非、造谣中伤的代名词。网名由此衍生出“做人不能太鹰眼(势利)!”“做人不能太老虎(虚假)”。神探狄仁杰探究案情的原委时,总会问问元芳的看法——“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成为2012年仿写构建之最。在大学校园中,学生BBS在幽默地使用。读一下以下的BBS对话,不禁让人捧腹大笑:“元芳,选修课开始了吗?”“大人,还没有”,“元芳,帮我签个到”,“大人,晚了”“元芳,我该怎么班”,“大人,速来……”

网络流行语借助谐音、语义新解、图形构建、仿写构建等形式,既满足了人们新奇求异的心理,又满足对日常生活中民生现实的表达、理解和感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传辉.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J].新闻爱好者,2012(01).

篇5

1、他们最期待什么样的工作?

A,外资企业42.4%。

B,国企 19.2%

C,政府单位 13.4%

为什么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传统的“铁饭碗”?专家认为,经济形势是这种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温水煮蛙式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青年们的首选,政府公务员与国企凭借公认的稳定性自然受到更多青睐。

2、他们最希望去哪些城市工作?

A,直辖市/省会城市 55.6%。

B,地级市26.8%

C,县级市9.8%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青年仍然更青睐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在当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建议青年人不妨放下身段,主动去一些中小城市寻找机会。

3、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A,通过网络48.1%

B,通过电视21.5%

C,通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17.6%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人们更依赖网络、手机这些通讯工具。而与此同时,娱乐为王的预言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先知先觉。我们是该庆幸这一代青年跟上了全球化的步伐呢?还是该检讨青年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的生活习惯?

4、他们行业是他们创业的首选?

A,零售业 19.2%

B,文体娱乐业13.6%

C,金融IT行业11%

零售业以其低成本灵便性吸引了青年的创业青睐,金融等行业由于其过高的资金、管理等门槛,使得青年敬而远之。而根据零点公司200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而青年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仅只有1.3%,青年创业的成功率更是只有0.01%,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据。

5、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A,感觉良好46.5%

B,感觉心理有问题40.8%

C,不清楚10.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我国青年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占18.9%。对708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青年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最近青少年暴力事件不断,透过这组数据,社会是否该更多关注青年人的心理健康?

6,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心态如何?

A,有信心53.0%

B,没有信心12.8%

篇6

最近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名叫“父母皆祸害”,英文名“Anti-Paren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反父母”。大家在这个网络空间中讨论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除了暴力、虐待、侮辱、冷漠、控制、强迫,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反而是过度的爱。

对此,很多父母大呼养了一群“白眼狼”,自己从来都是一门心思地为孩子着想,不惜一切代价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甚至是奋不顾身地牺牲自己的所有喜好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所做的一切非但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反而自己在孩子的眼中居然是“祸害”,如此言论形成巨大的打击,让很多含辛茹苦的父母们这次真的很“寒心”。

父母真的“皆祸害”?我说,没那么邪乎,但如果以家庭为单位,80%家庭的父母是在自己无意识下扮演了一个合格的“祸害”角色!

爱的伤害

过度的爱和暴力哪一种更有害?如果让我用普通成年人的视角去看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些矫情,这和暴力、灾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这种伤害算什么?

但是,让我用一个曾经年轻过的心理咨询师的视角看这个话题,我认为,这些伤害的严重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暴力的伤害。因为,对于暴力伤害我们还有话可说、有冤可诉,但对于打着爱的旗号的“伤害”,我们迷惑,不知所措。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功利性极强、目的性极强的话语被很多父母奉为教育的基础。由此,他们根据自己曾经的爱好、梦想,把自己没有实现过的理想都赋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其说他们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如说他们借用孩子成为自己重新活过一遍的工具。

我的母亲在生我前三天还挺着沉重的肚子去听交响音乐会,而我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惨不忍睹的童年,让我学会了在练琴时偷偷地把表调快几分钟;也懂得用刀片把琴弦割得似断非断,在需要拨弦的时候它就会“自然地断掉”;甚至不惜冬天的时候故意站在敞开的窗子前让自己鼻涕横流。这些,恐怕也是对抗父母的N种方法的原始版。

同“父母的爱”和解

当我成长为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的时候,我突然地感到,这些所有的经历,或许没有让我成为一名艺术家或者作家,但正因为曾经八年的音乐学习和儿时大量的图书阅读,让我的审美还不算落伍老土,让我对人际交往中很多情感的感受力、洞察力更加地敏感。

任何事物都有双向作用,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个道理,在我儿时的时候,我不明白,即便有人告诉我,我也无法理解,只会觉得这属于不咸不淡的“片儿汤话”,但现在我理解了它深刻的含义。

当你因为一种事物而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势必从这个事物当中有所获得,只不过这个获得是你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愿意承认的、不愿意承认的。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如何安排我们的儿时、童年,但可以选择成熟后自己如何看待我们被安排的儿时、童年。

篇7

关键词: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人肉搜索;规制

中图分类号:DF7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86-02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现之后,我们无可逃避地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在各个计算机终端,作为主体的、能动的个人、社区等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在时间、技术的累积之中,一个不同于现实关系的网络社会诞生了。在虚拟与实存之间,人们信息、表达己见、寻求沟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已成为网络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网络总是由现实社会的诸主体组成,或者说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总是来自于现实社会,这便使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具有了社会人与网络人之间的身份交叉。这些主体在网络社会的表达与行为自然地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于网络社会兴起的“侦查行为”――“人肉搜索”便是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之一。基于这种联结,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便与网络诸行为勾连起来。笔者试以“人肉搜索”定性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特质,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质分析

在一个越来越多社会个体高度依赖并融入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们甚至戏谑地发出感叹:三天不上网,不会“打酱油”,不会“俯卧撑”,更不会“躲猫猫”。网络社会不仅诞生了一批批网络语言,容纳了一个个江湖“儿女”,更催发了一桩桩广受关注的事件与行为。“人肉搜索”便是迅速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行动之一。对于“人肉搜索”这个产生于互联网、流行于互联网的新词,无论其词汇形成还是其具体行为,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将其等同于“网络暴力”,有人则视其游走于“正义与暴力之间”,甚至有人以其助长“网络暴民”予以对待。

从本质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从网域内外联动的信息搜索与行为,属于侦查的方式与手段之一,如果适用主体变为现实社会有侦查权的公权力机关,则属于“网络侦查”的方法之一。正因为适用的主体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有权机关,对其褒贬存废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网络侦查”,那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当从它所仰赖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网络社会”中追寻。相对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曾一度被认为是“虚拟社会”,但它并非是一个“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的世界,或许“虚拟世界,真实人生”这句标语对其虚拟与实存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在关注网络社会的各式文章中,用词逐渐去“虚拟”化。不管观念如何转换,对网络社会存在之确认已为人们所共识。也因此,我们今天在讨论和检视“人肉搜索”现象时不能将它与它所置身的背景剥离开来。事实上,我们也只有将二者相连才可能适当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边界。

在后现代社会,个人认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2]。事实上,正是个人认同、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在网络社会形成之后,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然人、社会人之上“网络人”的身份。身份的重叠、空间的交错使自然人、网络人、社会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交织,使得人们在网域内外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高度的同质同构性,与此同时,人们之间在网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间同样存在重叠与交叉。行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网络社会之中。基于此,“人肉搜索”这一现象,便也同时具有网际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网络民主、网络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网媒上出现了对美国洛杉机时报的转载,原题是“网络侦查 中国进行中”。显然,该文所指称的网络侦查并非等同于我国法律意义上使用的意义,但究其本质,其所强调的“人肉搜索”进行的方式、目的却非常明显地带上了“追捕”、“侦查”的痕迹。文中甚至使用了“义务警员”的表达,这对我们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鉴于此,笔者将“人肉搜索”理解为网络社会的“侦查行为”。

二、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特质

基于以上关于“人肉搜索”(网络侦查或网络侦查的典型)性质的讨论,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寄生于网络社会

不管是引起多方关注的“人肉搜索”,还是网域之内的信息追随,它的发生、信息交换、结果等等都与网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人肉搜索”产生于网络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实际操作与运行也寄生于网络社会。甚至可以说,没有网络社会,没有便捷的信息收集与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实现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

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结成了某种联动与互助关系。这些在网域内共同行动的人,在网域之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偏好。这种网域身份以及网下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对这类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否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行为边界的模糊性

我国目前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法律中包括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但却没有直接针对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侦查行为的规定。从网络上“人肉搜索”过程清晰的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所赖以实现的方式与途径带上了很大的边界模糊性,即它们处在合法性的边缘,甚至一些行为在触及计算机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与被搜索对象的权利相冲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对象之权利方面,网络侦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被搜索对象的隐私为代价的。

总之,对于这种网络中自发形成的新生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区别于既有认识的特征,而且也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实际上,信息收集、信息、“人肉”过程等,使得网络侦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开性的特质。进而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类网络侦查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正如网络中对“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样,它依靠的是无数的无处不在的网民。从这个角度看,网域侦查颇有点“人民战争”的味道。

三、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规制

网络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要维持其秩序,就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使网络社会难以持续发展。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4]。网域侦查便是自发地产生于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但这种自发行为从产生开始,便一直受到正当性追问,因为其涉及与社会公益、公民权利尤其是隐私权的冲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网站上同步出现的“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正当性的一种网络式正面回应[6]。

对此,如果按照一贯的打击、压制模式欲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则是否真正有效不论,但就投入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说无疑将是天文数字。“这难以管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为此负责,而且速度也不会这么快。”[3] 那么,网络秩序如何有效维护,网络侦查行为如何规制,便是人们不得不审慎面对的问题。而提倡网络自治,即主张“公民在网络上结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共同体”则是最获得网民认同的声音[7]。对于网络自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似乎可以从美国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规则的通过与运行窥见端倪[8]。

事实上,自治既是一种规范个体、共同体行为的手段,同时它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上的行为、表达等等最终都要还原为个体的行为,提倡网络自治究其实质便是提倡每个网民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边界。因此,以网络自治规范网域侦查行为,内在地包括了两重含义,即个体行为层面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层面的网络自治。不可否认的是,网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会个人的道德素养、伦理约束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存的必要条件。网民与公民的重叠性,使网民本身必须是公民。

中国要走向网络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则,公民在网上自主参与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等,自觉遵守网络文明的规则;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则,民主地讨论国家、社区、个人的事务,同时又要弘扬公共的精神,弘扬一种正气、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义、扶弱的精神,宣传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提倡正义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负的公民。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行为规则,对经由网络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并通过国家强力来实施,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将网络自治与法治联结起来,以自治为体,以法治为后盾,良性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9]。

无论采取哪种调控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的技术和文化特征,遵循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律,采取谨慎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好多数人的自由和少数人的自由的关系,处理好正当的网络传播自由和过分的网络传播自由的关系。避免因加强网络规制而损害网络传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无政府主义行为而影响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10]。

参考文献:

[1] 孙尚伟.人肉搜索的利与弊:助长参与者成为网络暴民.internet.省略,2010-05-10.

[2] 夏学銮.网络社会 虚拟社会. 省略/.2010-05-10.

[3] 马克・马格尼尔中国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译.洛杉矶时报,省略.2010-05-10.

[4] 于清颜.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第几?人民时评.opinion.省略.2010-05-10.

[5] 王艳娟.林嘉祥事件网络传播行为解读[J].青年记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约彰显网络自治精神.news.省略/.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网络自治与现代政府治理制度.省略/.2010-05-10.

[8] 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

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中学生;道德;教育

前不久,北京市政协委员对北京市30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曾光顾;76%的学生经常沉迷于聊天室;35%的学生以玩游戏为主。而在网上真正查询有用信息、学习知识的寥寥无几。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忧虑。

学生是单纯的、童言无忌,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发自内心的。我无权指责学生们的对与错,但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已经被网络五光十色的信息深深地吸引。学生身体和心理还很不成熟,生活阅历也十分肤浅,对各类诱惑缺乏抵制力、也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因此,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共创和谐网络环境,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文明用语的影响

现在网络游戏中的语言很多都以寻求刺激、令人发笑为目的,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不规范。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尤其是在像《梦幻西游》、《传奇》等游戏中,很多的语言粗俗不堪。而对于接触这类游戏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根本还无法理解这类语言的真正含义,之所以会去运用往往是出于好奇与好玩的心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教育也该如此。但网络并非仅是纯净、健康的推进器,带给人类福音,其虚拟世界里,某些信息及其主体的不纯动机和行为,会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涉世尚浅、可塑性特强的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诱使这些学生陷人不可自拔的罪恶泥潭,从而显出教育的无力,失去其原本的目的意义。网络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给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意义

专注游戏、暴力、灰色信息,通宵与网友聊天,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荒废学业。面对着网络冲击波,许多家长和教师采取了堵的办法。比如,家里不买电脑,买电脑也不上网,规定不许学生进入网吧……

一些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恶意程序,散播虚假消息,窃取别人隐私,建立黄色网站等,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

现在的网络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赢利性,往往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学生去买卡或者是采取电话充费的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能在网上有更深入的玩法,寻求更大的刺激背着家长将自己多年的零花钱挥霍一空。在网络充值这一方面,很多学生往往很省得花钱,更有甚者产生了偷盗等现象。网络游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消费观。

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教师是德育的主力,要注意发现并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上网原则,科学利用网络,吸取人类“精华”,促进自我发展。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具有的危害性,运用自我控制能力去抵制侵害,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另外,要积极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健康、优秀的网站,引导家长恰当指导孩子的上网。由国内著名德育专家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是一套寓教于乐,着重于正面引导的课堂教学辅助读本。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网络事业的重要意义,网络失范的危害,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和法规的重要性,为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和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四、以“导”为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各种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网络是一个大课堂,它以它强大诱惑性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某些方面,它的影响超过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引导,因而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个大课堂展开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教师既要学习网络知识还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教师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同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网上指导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五、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

篇9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

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更加广阔的信息空间。它的无国界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使它迅速地集聚了亿万以上的各种各样的用户。人们利用它发邮件、聊天、消息和广告、文件传输(FTP)、发表文章和各种作品、远程登录(Telnet)、购物、交流思想等,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据统计,1995年4月―1997年8月,因特网上的信息量增长了100倍。以后每100天翻一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广域网。因特网对已有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方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它将无比丰富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带给人类。如何让海量、无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人类服务,这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1 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1.1 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下面简称网络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管理和传播的软硬件设备、人员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则指网络信息内容。本文所论述的网络信息资源仅指狭义的概念。

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地说就是指经数字格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加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放置在因特网上的信息内容集合。

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出许多新的类型和特点,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复杂等。这给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下面从5个方面来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1.2.1 内容丰富,数量大

网络住处资源内容十分广泛,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上至宇宙,下至地理,只要你想得到的内容,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中大多数是免费提供的。每天网络上的各种语言的信息不计其数,没有人可以全部浏览。

1.2.2 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传播范围广泛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文本、数据、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应有尽有。宽带技术广泛使用后,从网络中下载音乐、找网络游戏、下载电影都轻而易举,人们能通过不同类型的载体来认识这个世界。此外,各种语种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得,一条信息到网上只需数分钟便可以传到地球的其他地方,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

1.2.3 信息构成复杂,缺乏管理

因特网提供信息的机构数不胜数,信息的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信息格式不统一,质量上良莠不齐,没有“把关人”,缺乏必要的管理。网络上不仅有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也有许多垃圾信息、违法信息,缺乏必要的管理,对未成年人十分不利。所以,需要过滤、甄别、筛选,对未成人上网给予积极的引导。

1.2.4 交互性强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交互性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媒介的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而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却是双向的、互动的。人们有了查询的意愿后,可以主动上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向网络输送信息或通过网络与别人合作一项工作。网络信息资源使不同国家的人真正凝聚在一起。

1.2.5 分散性和动态性

信息分散存放,纷繁无序,可随时修改,动态性和时效性强,尤其是新闻类的信息,可能过了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这条信息就经过时了,网络中信息更新或淘汰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媒体。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赖于存在的因特网是一个松散、没有专门机构进行集中管理的网络,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自由发展模式: 自由连接, 自由信息, 自由扩展, 自由增加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是自由发展造就了因特网, 从而也最终形成了网络信息资源, 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问题(有关内容已被广为讨论, 在此不再赘述)。为解决这些问题, 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导向更合理的未来, 采取一定措施对网络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与控制并辅于相关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

2.1 网络法规的建立

利用法律的力量解决网络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信息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息行为已成为全球呼声。信息法律通过规范网络活动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解决矛盾, 达到疏通信息渠道、保护信息产权、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交流的目的。以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极大的自由度, 给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困难, 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网络信息的正常交流。因此, 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各国关注。美国在《N II:行动计划》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十分强调网上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 英国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委员会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以及台湾资策会制定的《多媒体节目著作权法修法建议》都是有代表性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这些法规明确了网络信息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信息利用者的义务和规范, 促进了网络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2 建立健康的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伦理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一些专门的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有的机构或组织还制定了约束网络行为的“网络守则”。健康的网络伦理有助于人们正确回答诸如“应在网上何种信息”、“如何复制网上信息才是正当的”、“可否在网上窥探他人的隐私”等类的问题, 从而推动网络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

2.3 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的使用是控制网络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如开发特殊的网络软件用于过滤或删除含有黄色、暴力、种族歧视等不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利用防火墙、电子密钥等技术保护信息安全等。因特网在技术方面存有的缺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安全、利用及其它方面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但它本身是现代高技术的产物, 许多问题还得靠技术的手段加于解决。

3 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握需求,合理组织、协调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由具体的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机构、公益性机构或企业等组织负责实施。

3.1 基层组织

网络信息资源整体上的混乱与无序并不说明它缺乏任何形式的组织, 而是说它已有的组织程度对满足各种信息需求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Internet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许多信息查询工具(或服务功能) , 它们对网络信息资源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组织手段。如A rch ie 可自动地查询FTP 服务器, 将其中的文件索引创建到单一的、可搜索的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就是A rch ie所能查到的所有服务器中文件目录数据的索引。用户只要给出希望查找的文件类型及文件名,A rch ie 服务器就会指出在那些FTP 服务器上存放着这样的文件。然而最神奇的还是WWW 系统, 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 能够将位于全世界Internet 上不同地点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使用户能够在Internet 上查找已经建立的WWW 服务器站点(Site)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WWW 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 天衣无缝地集成起来, 并提供图形界面下的快速查找, 使用同样的图形用户界面可与Internet上的其它服务器对接。但是, 上述工具所提供的主要是方便地浏览网上信息的手段, 并不能提供从茫茫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特定信息的方法。搜索引擎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信息查询工具, 它对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二次组织的作用。

3.2 搜索引擎的二次组织作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是一种在互联网产生后伴随着网上用户快速查询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提供网上信息查询服务的系统, 即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以自动或人工的方式收集Internet 中的信息资源并提供一条检索途径。概言之就是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做一完整的集合、整理、分类, 从而便于用户能轻易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不同的检索界面, 不同的侧重内容,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庞大的索引数据库。这个索引库是向用户提供检索结果的依据, 其中收集了因特网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主页信息(网站和网页信息) , 包括该主页的主题、地址、包含于其中的被链文档的主题, 以及每个文档中出现的单词的频率、位置等等。为了获得这些索引信息, 每个检索工具都配备有自动检索程序(Robo ts 或Sp iders) , 随时都会顺着超文本之间的链接跟踪网上新加入的主页、节点, 为其建立索引, 并送回集中管理的索引数据库。可见, 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作用十分明显,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网上信息的控制, 在逻辑上序化和优化了网络信息资源, 为充分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

3.3 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目前的搜索引擎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在建立资源索引时针对性不强, 面向大众的资源覆盖面广, 而面向科学技术的则相对非常少; 另外, 检索结果中包含大量相关性很小的内容, 用户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剔除, 检准率很低。搜索引擎所能达到的组织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针对学术性资源的专业性较强的深度信息需求。而且, 网络中的各种检索系统虽然功能十分强大而易于使用, 但它们对资源不具有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对网络信息资源更高级别的组织仍然需要图书情报机构在信息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美国图书馆界的许多单位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典型的做法是用机读编目格(MARC Fo rmat) 来组织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在我国, 一些图书馆和情报单位利用搜索引擎筛选网上信息资源, 在交通、军事、医学等领域建立了专业性的网络信息资源主题指南。

因此, 根据条件和需要, 对因特网上某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 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 是提高管理网络信息资源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曹树金,罗春荣.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王海波,汤珊红.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

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 智能设备 移动APP 学前儿童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今的学龄前儿童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接触新媒体。2013年的一项少年儿童媒介接触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学龄前儿童接触到的新媒体设备中,前三名分别是移动智能手机(97.8%)、电视机(97%)和电脑(95.4%)。

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期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错过最好的时机。如果孩子沉迷其中,就会给幼儿未来的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3~7岁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家长及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简称:文献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2)归类比较法:通过对已整理文献进行解读与分析、学习与借鉴,确立重点研究的对象。

2.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手机、案例分析进行数据结论分析。

二、新媒体对学前儿童行为影响的内容的分析

(一)新媒体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近日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截至2006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使用互联网,预计总人数将超三十二亿人。而今,互联网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新媒体的含义,大众普遍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与移动通信工具相结合的产物。ITU指出,全球将有超过70亿的人成为移动通信用户。

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负面信息的传播,导致现在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负面信息传播得极快。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规章明令,但约束力是有限的。

(二)新媒体在学前儿童中发展的总体状况

随着无线网络在大众的生活中广泛普及,使用各种新奇有趣的APP如今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当下很多学龄前儿童无师自通地使用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在发达国家,超过七成以上的孩子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玩iPad等。电子化成为儿童新的生活方式。移动APP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游戏,改变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与交往模式。

(三)学前儿童类APP的发展状况

1.跟随着新媒体的热潮,不分时间地点,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接触到新媒体。APP的使用俨然成为一种大众潮流。小朋友喜欢使用APP玩游戏、看动画片、聊天、查不会做的作业;APP的使用可以说成了一种全民行为。

(四)APP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教育类应用软件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应用类别之一。移动设备和应用程序以前只限于娱乐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成为一种教学工具。

综上所述,新媒体如果使用恰当,有助于幼儿的休闲和学习,还有可能成为“教学上的革命”;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不仅对幼儿的视力伤害大,还可能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弱等。教师和家长应该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移动智能设备的时间,并对他们选择的APP内容加以指导。

三、结论与分析

(一)新媒体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积极影响

1.在孩子使用APP时,当孩子们的判断出现错误时,APP总是以孩子们可以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你错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参与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就感。

2.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起孩子的乐趣,填补孩子在思维、逻辑和认知的不足。

3.随着幼儿对高科技产品的接受程度的提升,幼儿们的需求日益增长,不断推陈出新的移动智能设备可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

4.对幼儿的智力和情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前教育领域已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新媒体,新媒体在学前教育领域里的运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新媒体对学前儿童的行为消极影响

1.有些APP其实是不适合幼儿使用的,某些内容比较暴力的APP游戏,会诱发幼儿产生攻击,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2.学前儿童沉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减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忽视与小伙伴们的沟通与交流。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

3.有研究显示,沉溺于互联网可能会引发肥胖,如果允许孩子在卧室内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肥胖率大概会提升百分之三十。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肯定会占据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自然也就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

4.最明显的弊端还是电子产品对孩子所产生的辐射及对孩子视力所造成的影响。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多给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样对孩子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成长才最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宏泽.新媒体对于儿童:是“洪水猛兽”还是“求知工具”?光明网――《光明日报》,2014-05-17.

[2]韩剑.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中国传媒科技,2013(14).

[3]辛欣.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新闻爱好者,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