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

篇1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农村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更趋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瞩目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也对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展过程表明,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开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洁水短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影响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如厂房、道路的建设,使的耕地的减少。另外,区域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农村地带,如油田、煤矿、水库等建设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农村生态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监测、样品分析及数据汇总整理。二是生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是环境质量预测及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和建议。其详细工作程序见图1所示。

1 现状调查

1.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1.1 自然环境

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地貌、动植物等基本自然环境要素。

1.1.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村数量、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农村经济结构及构成,资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文物、人群健康状况等。

1.2 农村生态系统

1.2.1 土地资源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农、林、牧、副、渔土地面积及其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单产及耕作制度,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土壤类型、数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状,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业与农业),土壤污染物(有机毒物――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酚,石油类,苯并芘等;重金属――Cd、Hg、Cr、Pb、Cu、Zn等;非金属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铯、锶、铀等;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菌等)。

1.2.2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时间分布,日照天数,日照时数,有效辐射总量,积温,主次导风向及频率,风向风速时间分布,大风天数,无霜期天数,灾害天气(如台风、旱、涝等)。

1.2.3 生物资源

(1) 陆生生物

A、植被。调查内容包括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及受害情况,植物分野生的与人工的,木本的与草本的。

B、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动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C、农作物、果树及家禽。调查内容包括农作物、果树数量及种类、分布;家禽数量及种类。

D、微生物。调查内容包括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数量,种类,初级生产力。

B、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所组成。调查内容包括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

C、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泥中的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D、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及分布。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噪声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若本项工作与上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同时进行,或有近期的这方面资料,就可以不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只要收集有关资料即可。有关这方面调查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参见有关文献、规范。

2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

2.1 植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即长势)对照本地植物地带特点或历史进程进行环境的综合评价。

(2) 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物种多样性”就是利用物种种类和每个物种的个体量来反映某地区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受人力干扰或环境污染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往往较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常用公式有两种:

式中符号同①式。

(3) 根据植物内污染物含量进行生物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同其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因无统一标准,常采用清洁区内同种植物叶中某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2.2 动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普查数据评价,即利用一定距离内某种动物出现的个数来表示。通常根据敏感种类的普查数据评价环境数量,普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数=N/M

式中:M――计数的距离;

N――看到的某一个动物种的个体总数

(2) 也可以用多样性指数评价。

(3) 根据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评价。

2.3 微生物评价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评价,如利用菌落数可以评价大气清洁度。

3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是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环境与生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研究的内容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如(1)道路建设对道路两侧的生物影响;(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3)噪声对禽畜的影响;(4)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5)污水排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大气污染对果树的影响;(7)大面积基础建设造成植被与景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8)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9)植物对噪声的减缓作用;(10)污染灌溉对土壤的影响;(11)生态环境改变对动物活动及分布影响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类比法;二是计算机模拟法;三是经验法。类比法就是通过现有项目与已建成的类似项目或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后,分析现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计算机模拟法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数量、种类与生物数量、种类之间的计算机模型,进一步预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验法就是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及有关生物抗御干扰,或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能力,由有经验的生态学专家应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估计项目建成对生物环境的潜在影响。

4 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

对建设项目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加强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2) 对未能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开发中,人工植物是对自然植物破坏的一种恢复手段,同时种植适当的植被,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鸟类和其他野生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在缓冲、过滤、减轻噪声和空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根据计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性强、吸污力强的树种,起到固定(吸收),转化的作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如,每公顷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质氟化物3.4kg,吸收氯为4.2kg,每公顷核桃树叶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和果树;加强耕作,恢复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史宝忠编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培训教材(试用)内部资料[M]. 1994.6.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编著. 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88.

篇2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关系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环境质量逐步下降。在去年党的十上,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四大举措,以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将消耗资源的多少、损害环境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列为经济社会是否合理发展的评价标准。这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才会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污染,这主要是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了解而导致的恶果。只有了解了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概述

1.1、生态建设

1.1.1、生态建设概述

生态建设是通过植树种林,治理水旱灾害,预防水土流失,减轻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程度,科学合理地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等措施,来建设和保护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2、生态建设的原则目标

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遵循统筹规划原则,一定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主次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有步骤、有目标、循序渐进地发展;从社会、环境、技术等实际情况着手,运用科学、合理、生态的技术手段谋求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发展。

1.2、经济建设

1.2.1、经济建设概说

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经济建设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中心,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我国的兴国之要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社会发展始终是解决我们国家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

1.2.2、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发展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以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经济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解决国家大小问题的重中之重,更是保证国家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和平生活的根本要求。

2、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与之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要使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统一起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二者应该唇齿相依,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1、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前提条件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无法离开经济的发展,并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因为经济的进步发展所创造的出来的物质、技术财富,可以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不扰乱固有的生态体系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对自然坏境加以一定的改造,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能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2.2、生态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原料产地,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和保护自然的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经济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大自然的各类资源,也就是无法离开对生态环境的利用。虽然说我国的“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但如果撇开生态环境,经济也无从发展。就好比离开了树木,木头制品的东西也都消失了,也就没有了以此为依托的一切产物。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依托、唇齿相依、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了生态环境的经济建设就像是无本之木;离开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只是空谈。在谋求社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共荣共存的关系。

2.3、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各类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受到污染后的环境的恢复能力也是一定的,在发展的同时应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只有生态环境能够永久持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资源,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会达到共存共赢的目的。如果以经济建设为重,而忽视环境保护,只会造成对资源的滥用,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过多限制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这也只能遏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

3、结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该共荣共存,相互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切勿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建设、自然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

[3]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

[4]薛一梅.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究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只是单纯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数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导致土地被开发整理后质量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甚至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1、利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提高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非常有利。历史表明,如果不重视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因为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产生的社会后果会很严重。

2、利于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设大量的工程,就会使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栖息地减少,会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进而打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就能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

3、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土地整理的开展,目的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积极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道路、沟渠的建设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不仅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仅是用于防护林的建设,对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会严重阻碍生态环境的建设。

2、土地整理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只追求耕地数量、质量的提高,因此不断地对荒地进行开发,大面积的进行土地平整行为,表面看起来使土地的垦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使得理论研究滞后,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区域内的各种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断退化,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积也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作物。因为改变了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占据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利于他们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过分强调道路、沟渠的顺直、硬化,不仅降低了景观的观赏性,也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日益简化,生物种群越来越单调,致使病虫害的发生的频率加快,强度增加。理论落后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比较粗略、不具体,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严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变,虽然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起来,但是耕地面积的不合理扩大,干扰并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缓冲性,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堪一击,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对土地资源应该进行严格的评价,选择适宜的对象用以开发,采取妥善的措施,尽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大投资力度,为环境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润回收的周期又很长,所以现阶段,要想方设法拓展资金渠道,保证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调动社会资金参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资机制,走出一条稳定多元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土地整理融资道路。

2、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生态环境

为了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取得良性循环,应该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规划,区域内原来有的湿地、水坑池塘等尽可保留;尽可能保持沟渠原来多变的断面形状;减少硬化,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另外,开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够对耕作层减少破坏;表土剥离后及时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农田出产能力不会降低;采取物理、化学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质量。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模型,分阶段评价,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向生态友好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对象,加强土地整理后续管理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对土地整理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包括利用率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类废弃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对每一个对象都应有针对性。如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所以不能大规模的开发湿地,既保护了湿地,也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把对山坡荒地的整理作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后续管理中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广新品种,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绿色农业。

四、结束语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忽视生态环境的效益;也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忽视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应当保证土地整理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作者:吴萌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参考文献:

[1]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02).

篇5

[关键词] 林业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19-01

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1 建设意义

所谓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是指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全面整治的角度出发,以维护和再造为主要手段,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建设。林业本身便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载体,它不但为各类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之地,而且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源,鉴于此,有必要不断加大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从而推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在现实方面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类自然资源日渐匮乏,林业资源在此之列,虽然林业本身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超过了建设速度,故此,为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森林作为林业的主要资源之一,林业的生态建设也是针对这一资源而言的,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在经济方面的意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森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还是林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并使其达到完整与平衡的状态,由此不但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能支撑复合经济体系的稳定、持续发展。

1.2 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对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把控不严、管理松懈,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相关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建设资金无法到位、技术准备不够充分,不仅使国家资源大量浪费,而且还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此外,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林业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的了解,致使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部分地区过于追求成林效果,不惜花费大笔资金购买成活率低的树种,不但破坏了原本的林业生态体系,而且还造成了维护管理成本增大。上述种种,都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推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将其作为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要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科学经营、养山增效、增绿造林的原则对林地进行规划设计,达到稳定森林生态系统、优化林分结构、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其次,创新管理理念。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要推动以传统造林为主向“造管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强施工队伍管理、林木养护管理、林木病虫害防治、林木抚育培训等工作,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再次,加强森林资源多重效益管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要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重视森林景观建设,通过建设和开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景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2 建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是开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为了保障资金供给充足,应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首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下拨的财政资金,还要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让社会组织机构、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其次,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政府要加大对公益林的补偿力度,引导林区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以林业产业发展带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林区可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果品产业、苗木产业、优质树种产业等,用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经济效益反哺林业生态建设。

2.3 健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服务保障措施

为了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多层面入手健全各项服务保障措施,具体如下:政府机构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林业生态建设进行科学布局,引导林业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林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建设;完善营林造林招投标体制,在建设项目中引入监理制,推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研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建设成效;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数据中心,为建设管理提供支持平台,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效率;建立科技推广体系,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到林区进行实地指导,促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2.4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园林人才队伍,所以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建设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优化林业生态建设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有关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其运用到建设实践中。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专业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丰富人员的知识体系,积累工作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结语: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连宇.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保理论的运用[J].城建资讯,2011,4

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关键。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作为中心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城市景观、绿化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等工作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应注重植物引进的科学分析,避免外来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考虑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将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首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城市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结合应用避免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2 我国城市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城市电磁的污染

随着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无处不在,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了电磁污染。电磁污染的主要区域有:1、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2、电脑0.6——1.5m的距离内;3、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4、各种微波塔周围。电磁污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3、电磁辐射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2.2 城市噪声的污染

噪声污染目前已经成为了城市一种新的公害。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大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的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2.3 城市水质的污染

城市缺水和水污染是我国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我国各城市及其周边的水域污染与工业分布密切相关。在有钢铁、石油、化工、造纸、焦化等工业的城市,水域往往受到酚和氰化物的污染;有制药工业的地方,水中的COD量必高;砷、汞、铬、铅、镍等重金属污染物一般来源于城市冶炼、电镀等工业。城市中的湖泊由于生活污水的排入,普遍有富营养化趋势。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常常由于附近工业废水的排入而被污染,从而失去使用价值,导致水源缺乏。

2.4 城市大气的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了: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是城市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汽车排放的铅是城市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2.5 城市垃圾的污染

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城市传统的垃圾倾倒方式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大部分地区都未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和回收,不仅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有效回收利用。

3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3.1 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进行调研。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原有生物植被情况的掌握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引方向。同时通过基础调研也能够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情况、为后期植被引入等奠定基础。利用基础调研信息与数据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生物对原有生态结构的影响,实现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调研与分析,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2 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使得城市扩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例如:为了城市扩建或开发区的建设将原有的湿地填平,这样的后果是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城市蓄水储水能力降低,极易引发城市内涝或防洪抗旱工作的开展。随着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开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目的。通过将湿地、城市周边河流湖泊的规划与利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因此,现代城市规划工作中应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以环境影响为基础进行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新建项目审批过程中强化环保评估工作的开展。以新思维、新思路、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环保优先、严厉治污入手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共组,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3 完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成为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的科学利用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应注重景观与绿化系统的完善。以多年生植物作为基础、运用景观设计与绿化规划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城市道路单位的联系。利用道路两侧、道路中心隔离带等完善城市绿化系统。通过道路绿化工作的开展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城市道路周边空气质量奠定基础。

4 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脚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城市污染治理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将城市污染治理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通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监测与管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分散于城市周边村镇的企业也应积极规划其建设。将城市周边零散企业搬迁至集中规划的工业园区内,以此便于企业排放的检测与监测。另外,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中还应考虑城市所在地区季节风向、水流方向等问题。通过污染治理以及综合考虑工业园区位置为减少工业园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污染治理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

5 结论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以往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应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为中心开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理论与文件,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基础,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云龙.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分析[J].城建资讯,2011,(5).

篇8

关键词:生态教育;幼儿园;文化建设

对于幼儿实施生态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这对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未来生态建设与发展都极具历史意义。生态教育模式不适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根据生态学规律灵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对于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也是生态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态教育的内涵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对学生进行生态学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的认识,从而让其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进而保护生态,促进生态建设与发展。不过传统的灌输式生态教育并不符合生态教育的内涵特征,尽管通过灌输式教育也能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教育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园丁式教育模式,以一种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价值观,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这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提升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二、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生态环境教育下,幼儿园中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这种功能必然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体系为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习氛围,进而促进生态教学。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既需要优化学校的内部设置与人员结构,构建更适合生态教学的文化体系,同时也需要联合校外力量,如学生家长、社会公益组织等,为学生的生态教学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生态意识。

三、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幼儿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幼儿园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普遍还不成熟,因此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生态教育。在建设幼儿园文化时,首先要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为儿童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家庭资源方面,争取让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生态教育,比如当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中小树林的作用时,学生家长可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到郊区的树林中让儿童切身感受小树林,这样儿童便对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在生态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如田野、草地等生态资源,让学生观察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感受小树林中鸟儿歌唱、花儿微笑的美好场景,促进儿童通过这些直观性的物象理解生态环境。作为延伸,也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环境或者图片,如被污染的池塘,当学生看到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鱼尸体时,便会对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形成深刻印象。这样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为生态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2.优化幼儿园课程体系,让儿童亲身接触大自然生态教育不适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构建幼儿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教育这一特点优化课程设置,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也是儿童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如果只单纯的为幼儿园的学生讲解生态理论,而不让其直观感受,那么儿童根本无法对生态产生具体的认知。所以要构建幼儿园的生态文化,就必须采用新型的生态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通过直观性的感受让儿童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生态教学中,可以直接将教学课堂搬进大自然中,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周围的花草树木等形象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课程的设置是对于幼儿园生态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环境下建设幼儿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幼儿园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更多的特色生态教育方式,促进生态教学成果。3.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生态教育质量教师是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建设生态环境下的幼儿园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就决定了幼儿园生态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加强学习,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态教学规律为指导,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多元化对儿童进行生态教学,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游戏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或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或者树林中认识生态环境,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提高生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生态教育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学生家长支持、优化内部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等方法,为学生的生态教学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儿童的生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莲.谈幼儿园生态艺术环境教育价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56-257.

[2]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09:93-100.

[3]陈丽湘.生态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53+49.

[4].发展生态、互动、多元的幼儿特色生态文明教育———上海市徐汇区益思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6,04:103.

篇9

2、进一步完善修订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围绕“应对入世,服务城市”的目标,依照“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修订本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计划,并认真对照计划付诸实施。

3、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力度。通过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三废”集中处理,控制点源污染;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投入品的限制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创建模范卫生城镇,控制生活面源污染。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彻底解决水污染的老大难问题,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4、进一步提高全区林木覆盖率和城乡绿化水平。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工作,美化、净化城乡生态环境,做到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同时,继续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和经济林果茶产业带建设,建成旅游、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景观工程,确保实现林木覆盖率16.8%以上,城乡绿化覆盖率35%以上的目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5、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缩减粮食播种面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西部两路沿线1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南部周边的13万亩优质水产基地和东部沿山地区的6万亩特色林果茶基地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带,并在产业带内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先进生产技术,建设生态农业景观工程。

篇10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给当地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经济的增长,但修建公路,容易破坏天然的地形地貌,使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受到损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公路建设项目的同时,做好公路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1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公路建设从大的方面来看,其实是一项改造大自然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土地分割、植被破坏、尘土飘扬等无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贯穿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其具体分析如下。

1.1 公路规划设计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规划设计是公路建设中的首要阶段,作为公路建设当中的源头,公路规划设计的好坏对生态环境影响非常重大。在规划阶段,如果对沿线环境调查不充分、评价不科学,那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例如:耕地大量的被占用,会使人们生活来源转移;挤压河床,遇特大山洪灾害时,就必然造成洪涝灾害;局部山体开挖,造成山体滑坡,切断自然毛细水脉络,影响自然人文景观;河流的挤占,草丛林木的破坏都会给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公路选线时,一定要考虑所处区域的自然风貌,在满足公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大面积占用耕地、压缩河道、开挖山体、对人文古迹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要严加保护。

1.2 公路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方便,不按设计施工,随意乱开乱采,乱堆弃渣,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原有地表土与植被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地表土层抗腐蚀能力减弱,在雨水冲刷和风蚀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最终导致了土地削瘦化,生产力下降。

(2)引发地质灾害现象。

公路建设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被视为交通公路建设者“勇敢、行善、便民”行为。因此,沿线乱放炮、采石、开山削岭、乱取土、乱倒砂石,损坏草木的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施工中由于超挖、堆截及排水不畅等在深路堑中造成边坡失稳而发生滑塌或滑坡;另外,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深挖方和高填方切断了含水层或截穿了隔水层,,破坏了原由的水文地质条件,常常导致地下水上升或下降,产生浸没水文地质问题。

(3)施工机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如爆破作业时用的空压机,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混泥土搅拌机和发电机等,它们产生的噪声使一贯生活在宁静环境中的动物因噪声干扰而烦躁不安,扰乱了动物的生活习惯,将可能导致动物因生存条件变化而迁移,甚至影响繁殖,到最后死亡现象.破坏了距公路较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使得人们性格出现恶化,变得烦躁与不安,甚至与工程单位发生冲突等现象。

(4)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和山体,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的严重,这些粉尘的产生使周边大气质量严重恶劣化,当这些分尘土降落在植物的华蕊上和叶片上后,会对植物的果实、颜色、光泽等产生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生产力下降。

1.3 公路运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车辆排放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运营期间,交通运输产生大量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沿线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空气中大量的黑色悬浮颗粒造成空气指数下降,影响沿线居民身体健康,最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农作物和土壤会造成一定破坏,人们食用后,将会危害人类健康。

(2)车辆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运营期间,车辆造声对生态环境影响仅次于车辆排放气体,具有关资料显示,公路两侧范围内,形成的造声污染带可造成公路两侧动物习性发生改变.如:鸟类的性别比,年龄发生变化,繁殖率下降等。

2 公路建设中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来考虑,即要考虑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空气、噪声、水土流失、污染和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还要考虑交通公路对动植物、水文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2)注重对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是:线长点多,往往涉及多个区域。因此,公路建设项目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土壤资源,公路占用范围的土地资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当地土资源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侧动植物资源分布,稀有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生理状态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及法律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避让各类保护区。作出认真、科学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风景名胜区作详细调查及规划。

(3)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预测与评价是做好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用严谨、求实、科学的态度来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应重点评价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土石方平衡分析;取、弃土方案环境可行性论证;取、弃土场设置合理性分析;高填、深挖和重点水土保持路段的方岸优化;施工便道、施工场地、施工驻地等临时工程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4)应科学、合理、详细地做好公路规划、设计。

在公路设计、施工中,要科学规划、合理选线、详细调查、妥善处理好主体工程与节约用地、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本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重视公路景观的规划,尽量避免设置高填方、深开挖路基,减少对山体的破坏,使公路路线走向与周围环境能较好的融洽、和谐;在平面布线与纵坡设计中,要注重视觉感受,真实突出“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美好享受,为司乘人员奉献一流的公路服务,真正的把公路建设为公路GBM工程。

3 工程实例

省道207安康至岚皋二级公路安康至赢湖段生态旅游公路工程临汉江北岸,东起七里沟,西至赢湖镇,全长16.78km,沿江而上,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全段有三十多座大、中型桥梁连接。

本工程结合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规划设计及建设,以生态理念为根本, 规划选线时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进行详细的调查,布线时对生态质量较高的地段、地块进行了避让,尽量降低占用土地面积,森林和草地,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时对边沟2m范围内种植行道树,采用本土植物。在0.5m~2m之间种植红叶李,丛生桂花、紫薇、樱花等灌木,其下配置金森女贞、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等色块植物,并配有球体植物进行平面和竖向上的过渡和呼应。结合不同的土质、石质,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根系发达的不同种类的乔、灌木进行绿化;并充分利用表土来覆盖。公路两侧设置边沟、排水沟以及急流槽。路基取土本着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调查和设计,在固定取土坑中取土,废弃土石方在指定地点处置。水泥混凝土拌和站、稳定土拌和场和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尽量选用荒坡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一般都选在处于上述环境敏感点主导风向的下风处200 m以外;远离河道,以减少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充分尊重现实,尽可能做到绿意盎然的景观生态汉江廊道,真正达到“一江两岸通赢湖,两岸景观各不同,江北正在争一流,东西南北客人游”的喜人局面。

4 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交通公路建设始终是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远景下,保护生态自然、改善人文景观、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环境污染,是在发展交通建设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承义, 盛可。 浅谈公路建设设计与施工阶段的环境[J].东北公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