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增加,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来越喜欢到乡村旅游放松,通过走近乡村、回归自然来舒缓压力,这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三湘四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历史独特,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发展质量不佳,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湖南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湖南乡村旅游已经颇具规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休闲型,如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农家乐”;以乡村山野水体等自然环境疗养健身为主的养生运动型,如宁乡灰汤温泉、长沙县开慧国际露营基地等;以摘垂钓或特色餐饮为主的采摘品尝型,如石门橘海采摘游、“小水果之乡”――长沙县白沙镇的采摘节等;以当地特色风光或村落名胜的旅游观光为主的观光型,如新宁~山、洪江古城等;以教育机构或家长安排的素质拓展、写生、考察、实习为主的学习认识型,如夏令营及一些拓展训练基地;还有以上几种类型兼而有之的综合型。

(二)湖南乡村旅游的分布及特点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地域分布和资源特点主要分为四大片区:湘南区、湘北区、湘西区、湘东区。湘南区是指郴州、永州、邵阳以及娄底地区,这里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交通优势不够明显导致在旅游客源市场发育上和产品规划开发上都较为落后;湘北区是指岳阳、常德和益阳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和渔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景区间距较远,线路拉得较长。湘西区是指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地区,这里的特点是集中了湖南最多的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湘东区则是农家乐发展比较兴盛。

(三)湖南乡村旅游的市场状况

通过分析近年的旅游调查数据得知:中青年、高学历人群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游客的故地重游率超出50%,休闲娱乐型的乡村旅游最受游客欢迎。很多人出于减压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出游团聚成为新时尚,并且以自驾游为主。有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三之一的游客认为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超过二成左右的游客认为旅游项目没有特色、管理不到位占、服务质量差。

二、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南乡村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整体质量欠佳,严重地阻碍了湖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

乡村旅游地点由于大多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现代观念的输入相对滞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前瞻性保护不力,加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游客在旅游地随意吐痰、随手乱扔的形象普遍存在,“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行为时有发生。游客增多,乡村垃圾、汽车尾气及生活污水的伴生增加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尤其是个别景区甚至出现被过度开发和损毁的现象,急剧增加生态环境压力。

(二)经营管理不完善

经营管理问题没有理顺,也是降低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成因。

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不够配套。

乡村旅游地大多地处远郊,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有限,旅游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有效需求,加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很多就是本地村民,旅游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缺乏职业素质,服务结果难以做到让游客满意。

2、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乡村居民对市场信息不了解,品牌意识淡薄,经营效果不突出,没有战略眼光,缺乏创新,导致全省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3、体制。

乡村旅游产业涉及到的农、林、渔、国土、环保等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乡村旅游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促进行业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的自身资源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投入的影响,各地发展思路和发展现状很不平衡。目前湖南乡村旅游产业在地域表现还是过于习惯于以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惯性思维的决策和实施直接导致湘西、湘南的偏僻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受重视和支持程度以及游客心理认可度都较低,多种劣势因素聚集以致短时期内难以得到较好发展。这种地域性结构出现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出现了“城市味”越来越浓,“乡村味”反倒越来越淡的奇怪现象。

三、提高湖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建设,保护生态

1、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交通路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景区的公共服务的的质量,注重卫生设施的建设完善。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打造与当地情境相协调的住宿、娱乐、购物场所,为旅游者提供多种需求选择,让游客住好、玩好,有再次游玩的欲望。

2、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原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与创新相结合,树立起风土人情、农家景观保护的新模式,让游客看得见景色,忆得起传统,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

1、转变职能。

有旅游资源的当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切实转管理为协调、服务,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和和监督机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不能遇到问题踢皮球,看见有好处抢龙珠。

2、科学规划。

政府职能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做好整体规划,把乡村旅游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安排,要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突出主题,避免恶性竞争。

3、严格管理。

政府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审查力度,规范性行业管理。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引导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经营。

4、加强扶持。

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培育乡村旅游开发主体。政府可以通过小额贷款、减免税费、开展培训等,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全过程来,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程度惠及当居民。

(三)适度开发,打造特色

1、适度合理开发。

切忌杀鸡取卵,要对旅游地的区位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特色、社会经济等进行认真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前瞻性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上展现当地的特色,控制人工化、城市化,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保证乡村旅游的特点纯正。

2、开发系列产品。

打造地道的农家品牌,将乡村的自然资源、农耕体验与运动、文娱节目有机结合,提高趣味性,加强吸引力,延长游客游玩时间以产生持续经济效益。

3、打造特色精品。

篇2

>>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建议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探析 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河北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优化升级研究 中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台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以经营模式的创新引领中国乡村旅游升级 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升级路径研究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研究 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探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吉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分析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地域特征影响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潍坊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10-28.

[7] Sharpley, P..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233-244.

[8] 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200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R].旅游调研,2000(49).

[9]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10]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篇3

宋子千: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也就是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根本特征。如较低的人口密度、较低的开发强度、亲近大自然和田野、传统生活方式为主等。当下乡村旅游开发有很多现实问题,如土地问题。农村用地比较复杂,有宅基地、承包土地、集体土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建设用地指标少,事先往往缺少规划。在农家乐经营阶段土地问题还不大,但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发展之后,土地问题就成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了。当然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乡村性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使得乡村和城市趋同,乡村性在逐渐消失。

海峡旅游: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水准整体还是比较大众、低端,但在欧洲、日本等地,乡村旅游往往是向精品、高端发展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一个好的良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宋子千: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处于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迈进的时期,大众的产品多一点是符合市场发展实际的。其实,现在各地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化、高端化的产品,这也是市场发展趋势所必然。好的产品必然要符合市场需要,不是说越高端越好,高端产品带给人的效用高,但成本可能也高。当然,即使是低端的产品,也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不能把资源破坏了。

海峡旅游:乡村游方面,我们一直在学台湾,尤其是福建。但无论从地域基数还是消费力来说,大陆和台湾都是有差异的。您觉得我们学台湾最应该学什么?

宋子千: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较为成熟,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最应该学习的我觉得是两点:一是尊重传统,也就是保持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二是认真做事,把产品、服务、管理做精。

海峡旅游:古村落是乡村旅游很重要的部分,旅游业是让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存活的最有效方式吗?

宋子千:不好说最有效这种绝对的词。但是旅游发展确实让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多了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径,一条可以让当地居民在获得经济收益、走向现代生活的同时又保留传统文化和风貌的路径,而不是一拆了之,或者当作文物纯粹保护起来。

海峡旅游:策划各种“节日”好像是乡村旅游的万金油,这样对吗?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扩展路径

现如今,在国家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政府和农民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乡村旅游在国内遍地开花,在欣欣向荣的现状下,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乡村旅游投融资这一方面表现出诸多不成熟的问题。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乡村旅游的投融资模式决定着投资主体的利益分配,因此,研究乡村旅游投融资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旅游利益冲突,解决利益纷争的后患,使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更加透明、公平、有效,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对现有乡村旅游投融资方面的文献整理分析过程,发现国外的许多学者将重点放在了旅游投融资方式的研究上,对于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的研究甚少。Denis Claude等人(2009)以产业组织为视角,探讨了临近旅游地投资质量与旅游地声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旅游地的投资质量,从而实现旅游地声誉提高的这一目标。Ruth Rios Morales等人(201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政府的政策、行为与旅游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立和实施健全的政策法规能有效的促进有关部门吸收旅游投资,实现旅游业稳健发展。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投资主体构成和主体关系上。许振晓(2002)分析了民营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存在的三大误区,民营投资具有短视、逐利、体制不健全的特点,并提出民营乡村景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龙茂兴、张河清(2006)乡村旅游面临资金不足、投资短缺的问题,并且提出应该协调好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农民的利益分配的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2]。黄郁成、张国平、李金波(2007)分别对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投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了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的关系以及政府、外来投资商、农民的利益分配情况[3]。陶莎(2011)在产权制度理论的基础上,以南宁市“美丽南方”忠良景区为例,研究分析各个阶段的投资模式,提出通过股份制建立产权制度,兼顾政府、投资商、农民三方的利益[4]。任春(2009)分析了广东省乡村旅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稳固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要大力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5]。王林秀,张莉娜(2011)提出在 BOT模式下,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内容,构建了新农村旅游基地运营机制[6]。田敏(2011)认为乡村旅游投资主体为政府、投资商、乡村居民,投资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引导,有效推进乡村旅游投资路径[7]。

二、乡村旅游投融资现状

(一)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利益相关者

现阶段,乡村旅游投入资主体主要是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居民(村民)、旅游企业[8]。

1.政府部门

目前,中央政府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三农发展的大战略之下,政策利好形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的了广阔的前景与空间,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开发与投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扮演者主导人的角色。涉及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部门,从层级上可以划分为省、市、县、乡,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层级在县、乡;从职能上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了旅游、林业、水务、农业、建设、环保、宗教等部门,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市场营销,投资数量较大,获得的收益较低。

2.村民

虽然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村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参与度很低,参与方式也很单一。对于旅游规划工作的编制、旅游事项的决策问题、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村民很少参与到这种高级的旅游活动中,拥有很少的发言权;村民拥有资金较少,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些因素也制约村民参与到大型旅游项目。

3.旅游企业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企业以三种形态存在,第一种是与资源管理部门合作或从中衍生出的旅游企业,第二种是外来投资商所经营与管理的企业,第三种是村民或村集体所开办的个体户或者集体所有制的旅游企业。这些旅游企业带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二)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

乡村旅游投融资基本上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政府、旅游企业、村民这三者展开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进行分类(见表 1),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投资商、村民三者主导或者合作而形成的,而合作的投融资模式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流。

三、乡村旅游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数量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资金短缺问题。相对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开发所需要的资金相对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特殊性,其开发的范围、空间要广,需要的资金也随之增多。一般情况下,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道路交通状况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开发旅游要兼顾旅游者各个方面的需求,探究原真、原味、原生态的同时,也要满足旅游者对于卫生、快捷、创新诸多方面的诉求。

(二)乡村旅游投融资结构不合理

1.千村一面――重复投资

乡村旅游如同春风一般,把政府、村民、企业全都调动了起来,在高度积极参与的同时,这种冲动投资行为,往往缺乏精准的定位,这导致乡村旅游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镇、存都出现了重复投资、开发的现象。缺乏细致的调研与精准的定位,使得这种投资行为大干蛮干,一味模仿复制成功的案例,并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的优质资源,无法满足旅游者猎奇求新的需求,走到哪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无法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利益

各投资主体投资、开发过程中往往具有短期逐利的特点,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取利益,及早收回投资成本,赚取利润,但旅游开发,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往往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减少成本,特别是社会成本与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开发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无法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利益。

(三)投资机制不健全

乡村旅游融资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机制,是由政府负责决策、实施与调控,市场主导型投资与多元化投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现有的投融资模式中,特别是投资商与村民的合作投资中,往往缺乏风险保障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乡村旅游在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村民的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民愤难以平复,对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埋下后患。

四、乡村旅游投融资扩展路径

(一)加大投资吸引力度

投资数量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态势,加大投资吸引力度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一步,每个乡村都应该采取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初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进行招商引资,不仅为项目启动带来资金,这也是对乡村旅游的免费的宣传。鼓励每个村镇的旅游开发积极与网络平台实现互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众筹投资等新颖的投融资模式,打开融资渠道,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投资中,实现乡村旅游的网络开发、投资、营销、经营与管理。

(二)优化投资结构

1.培育优势特色,打造一村一品

开发乡村旅游并不能一味复制成功的案例,要深度挖掘旅游者内在需求,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特色,培育最优质的资源,打造最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得每个旅游者都能看个或提到某个旅游产品或商品,都能叫得出旅游地的名字,实现一村一品,这就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所在。

2.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利益

乡村旅游的开发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做法非常短视,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育村民爱村、护村的意识;加强对投资商的教育,并且建立村民投资商互相监督机制。环境、社会投资的收益虽是无形的,但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加大社会资本的投入,为旅游项目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与当个各方利益相关者建立好融洽的关系,使后期的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顺利进行,减少矛盾与摩擦;加大环境投资,营造舒适、清新、美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旅游者,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会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造福子孙后代。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建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深入挖掘资源和调查分析客源市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乡村旅游项目大且区域广,所需要的资金相应地多,投资商往往无法往往难以负担大型项目的投资,就需要调集社会多方的资金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基金来源主要有:(1)政府财政拨款、旅游扶贫资金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范围中;(2)向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咨询企业等征收乡村旅游发展基金;(3)筹集民间、海外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4)利用互联网金融,网络众筹资金。

2.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乡村旅游主要依赖于旅游资源和良好基础设施进行发展,若旅游资源建设不足或者是配套设施较差,那么就对旅游者不具有吸引力,若乡村旅游投融资能登陆资本市场,借助外部资金快速发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乡村旅游产业也因此获得良好发展。因此,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

3.采用PPP 模式融资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对于乡村旅游中具有明确收费基础的,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经营性项目,可采用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推进;对于乡村旅游中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准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推进;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非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推进。

4.加大农村居民投资参与力度

农村居民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往往处于劣势的地位,参与度很低,而且现实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是将居民的利益撇在一边,造成了乡村旅游后期利益纷争的隐患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应着重从以下方式来加大农村居民的投资份额,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第一是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二是把乡村旅游贷款、支农资金直接分发到户,直接有效推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第三是农村居民或村集体可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进行运营与管理,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农村居民的参与,对居民的利益有效的保护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政府引导协调

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开发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如投资主体利益冲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协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协调与引导。政府通过引导、协调的方式兼顾各方利益,处理好利益纠纷。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政府还应承担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从素质与经营理念入手,培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多方面人才,做好乡村旅游软实力的建设工作。

五、结论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都是带有冲动型开发的特色,但乡村旅游投融资的效率往往是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相对等的。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旅游企业、农村居民,目前投融资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主导为主,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政府、旅游企业、农村居民合作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根据乡村旅游投融资所暴露的弊端,对症下药,积极扩展乡村旅游投融资扩展路径,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做好资金保障。然而光是有资金也是不够的,还应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实力的品牌,是乡村旅游能够健康、持续地在旅游市场中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许振晓.民营乡村景点投资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学刊,2002,03:18-21.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09:75-79.

[3]黄郁成,张国平,李金波.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7,06:75-79.

[4]陶莎.乡村旅游中的产权与投融资关系研究――以南宁市“美丽南方”忠良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16187-16190.

[5]任春.广东省乡村旅游目的地融资方式的拓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06:292-295.

[6]王林秀,张莉娜.基于BOT模式的大洞山新农村旅游基地运营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57-9259.

[7]田敏.乡村旅游投资刍议[J].中国商贸,2013,20:118-120.

[8]胡文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7):4-5.

[9]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4:33-37.

[10]韩宾娜,王金伟.东北三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基于“城――乡”极变模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3:50-55.

篇5

引言

2015年,作为“互联网+”的延伸概念,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旅游+”。“旅游+”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与融合能力,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以旅游的发展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作为新兴的本土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概念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学界的观点基础上,认为“旅游+”是指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式,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与融合能力,形成产业集聚作用,以旅游平台作为其他产业和领域的载体,形成新业态,在促进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同时有效拓宽旅游业发展空间。

当前对“旅游+”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从实践发展的视角来阐述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旅游+”,指出“旅游+”与“互联网+”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旅游+”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旅游+”是需求拉动、市场推动的“+”;“旅游+”是创造价值、放大价值的“+”;“旅游+”是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旅游+”是可以充分拓展的“+”。

一、基于“旅游+”的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与效应分析

(一)必要性

1.时代赋予的使命

旅游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着重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整体发展为“旅游+”创造了条件。新常态需要转换创新驱动,而“旅游+”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旅游业的渗透性

旅游业不是孤立的产业,而是与多种产业、多个领域互相联结、互相渗透的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对国民经济、国家政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业的渗透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热点,旅游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旅游与金融的融合不断深化,这种产业融合实际上就是“旅游+”的体现,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发展,类似于这样的产业融合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

3.旅游升级的需要

现在我国的旅游业处于爆发式增长时期,但同时还存在很多需要解Q的问题,比如,对旅游企业如在线旅游商(OTA)的监管、对景区和游客行为的规范、对游客旅游体验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新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基于“旅游+”的产业融合十分必要。

(二)效应分析

1.行业升级效应

“旅游+”的产业融合,是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会给旅游业带来突破瓶颈、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全方位地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产品优化升级,为旅游业界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技术和人才的创新与进步都将形成行业升级效应,推动旅游业不断改革进步。

2.产业联动效应

旅游业是无边界产业,“旅游+”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金融”、“旅游+地产”、“旅游+互联网”等等,这些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不仅有利于各自产业的突破发展,更可以发挥产业间的联动效应,使得“1+1>2”。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在空间上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合作作为重要的产业融合形式,也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产业集群效应。

3.战略对接效应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要求推动供给侧改革,而在新常态中依然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旅游业可以有效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比如“旅游+农业”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4.社会民生效应

在“旅游+”的产业融合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民生效应,这些效应包括扩大就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养老以及发挥旅游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等,同时也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资源融合路径

资源融合路径主要是指其他产业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即: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和创新性开发利用,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这种产业融合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外延,有利于旅游产品多样化。如:“旅游+农业”的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作为旅游吸引物融入旅游中。农业与旅游业通过创新性的组合,不仅扩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使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变革与发展,拓宽了其效益创造渠道,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技术融合路径

技术融合路径是指由于技术或管理创新的推动,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地以技术渗透的方式融合到另一产业中,形成新型的产业。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动,使得旅游业态也必须要不断探索与创新。要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旅游业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开发贴合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而旅游创新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手段,因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引进其他产业的相关技术,甚至部分产业以技术优势而融入旅游业,形成新型的旅游业态。比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地与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产生新型的旅游形式。另外,旅游信息化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实现“旅游+互联网”,有助于加速旅游业技术改革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行业升级,大大提升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

(三)市场融合路径

当前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旅游业发展已形成了众多的旅游目的地,各相关产业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从旅游市场寻找发展契机,通过市场这个切入点将相关产业融入到旅游业中,从而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融合路径的应用最为典型的便是房地产与旅游的结合,通过“旅游+地产”,将房地产与旅游要素紧密融合,借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业产生带动效应,加快旅游目的地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应地,这种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旅游地产也为旅游I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创造性地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拓宽了旅游业的获益空间。

(四)功能融合路径

与旅游业具有类似的主要社会功能与作用的产业,可以以相似的功能或作用作为两者相融合的切入点,这种以功能为共融路径实现的旅游产业融合便是功能融合型。功能融合可以凸显和深化旅游的某种功能与作用,同时又创新了该融入产业发挥此种功能的途径,并获得更好的功能效益,使得两个产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以这种路径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主要有“旅游+体育”形成的体育旅游、“旅游+教育”形成的教育旅游、“旅游+医疗养生”形成的医疗旅游、“旅游+养老”形成的养老旅游等,这些由于功能融合形成的新型旅游业态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和有效发挥了旅游的某种特定功能,而同时也使得融入产业的发展方式得到创新,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产业融合后的协同发展。

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是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四条主要路径,但是在真正的实践发展中,各种融合路径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交互作用的,有时甚至是多条路径共同推进而形成的产业融合,只是某条路径可能会占主导因素,因而其作用会更加突出。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构建;信息数据库;网络系统

安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也逐渐改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繁荣与进步。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娱乐方式,满足人们旅游休闲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将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应用到乡村旅游当中,方便旅客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制定旅游计划,并且有利于节约旅游成本,在具体应用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与此同时,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结合乡村旅游实际情况,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该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的具体工作提供启示。

1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实现路径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现代人们休闲旅游方式不断改变而产生的。它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乡村设施、乡村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活动[1]。乡村旅游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乡村旅游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几种类型:1)田园风格。利用田园风光、特色农作物、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观光,以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2)农家乐。利用田园风光、农家小院、特色农产品等吸引顾客游览、娱乐等。3)休闲度假。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等吸引顾客观光、游览。4)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利用农业技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观光农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形成绿色休闲、绿色观光、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2]。此外,乡村旅游的实现途径还有生态农庄、生态观光村、民俗风情、村落乡镇、科普教育、精品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这些不同的途径风格各异,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在吸引游客、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对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合理安排旅客行程具有重要意义。

2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构建的作用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并在乡村旅游领域得到应用。事实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拓宽乡村旅游的信息服务渠道。部分乡村旅游企业的规模小,缺少固定的客户群体,企业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难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便利信息收集和反馈。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调整,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拓宽信息服务渠道,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广大旅游和观光需要。2)降低乡村旅游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能降低信息交流成本,节约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费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还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资金投入少、宣传费用低、传播速度快、乡村旅游信息覆盖面广的目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便利。3)满足乡村旅游旅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个性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经营管理者在电子商务平台的辅助下,以“客户满意”为原则,把握旅客的心理动态,合理规划路线,选取旅游景点,制定旅游计划,[3]满足旅客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的对策

虽然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服务功能也在进一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忽视构建标准化的电子商务平台、规范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库缺乏、网络系统模块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等。为弥补这些问题与不足,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1)构建标准化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以方便旅客获取信息、科学制定旅游计划为目的,构建标准化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旅客的各项工作。标准化平台包括乡村旅游资源浏览、数据信息、旅游产品介绍和预订、资金支付等环节,为旅客了解乡村旅游的具体信息,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提供便利。同时还要完善电子商务体系、网络、基础技术、商务运作等标准,确保电子商务平台更为有效地运营和发挥作用,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便利。要完善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稳定运营,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和攻击[4]。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涉及旅游、计算机、管理、服务业等众多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环节多样,为促进其更好运营和发挥作用,应该采取措施让各环节密切配合,能够协调、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每个服务环节都制定规范标准,并严格执行和落实,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便捷的服务。2)建立规范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库系统。以方便旅游者获取信息为出发点,建立高效、权威、统一的信息数据库系统,满足旅客收集和获取乡村旅游信息资料的需要。要确保数据库系统的高效和稳定,便于乡村旅游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健全并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有效提升其应用效率,满足旅游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5]。重视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搭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结合乡村旅游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旅游信息资源,保证内容系统和全面,反映乡村旅游的最新动态。进而方便旅客查询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快捷、优惠、迅速的乡村旅游产品预订和购买服务,方便旅游计划制定,让人们更好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活动。3)合理设置乡村旅游网络系统的功能模块。完整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包含不同的功能模块,由多种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不同的内容,相互协调与配合,满足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收集和更新的需要,以保障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运行。例如,可以将系统分为信息数据库、商务交流、网络营销、网站管理四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又包含不同的内容。信息数据库包括乡村旅游交通、景点、饮食、娱乐项目等;商务交流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的交流,旅客通过该模块查询和预订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营销包括乡村旅游优化促销活动,并为旅客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6];网站管理主要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和新闻报道等。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并保障网络系统安全。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保障网络平台和乡村旅游各项工作规范化进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保障电子商务平台更为有效地运营。5)稳步推进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系统。由于乡村旅游资源会不断丰富,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再加上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影响,系统构建应该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平台除了为旅客展示乡村旅游产品和信息外,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还要不断完善与改进。总结经验,完善系统设置,进一步丰富内容,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朝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更好满足旅客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4结束语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的构建,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方便他们制定旅游计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日常工作中应该结合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并根据乡村旅游的现实需要改进和完善,整合旅游路线、车船公司、网上订房服务等。让游客更好制定旅游计划,方便旅客出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菲.运用电子商务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探析[J].价格月刊,2016(4):59-62.

[2]张春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证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50.

[3]禹禄君.浅析移动互联网体系架构[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9-61.

[4]薛瑞芳,张红.西安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08(4):156-158.

[5]张金鸽,周灿芳.广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3):184-187.

篇7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有效开展思路探讨 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新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构思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调整初探 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蚌埠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研究 江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模式探析 基于社区参与的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只有通过对社区和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才能保证参与式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关键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33―05

篇8

1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主体是那些从事融合型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而不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体自然是指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农户或合作社或企业集团);产业融合的客体是指产业融合主体直接作用的对象或目的物,具体而言,是指融合型产品。所谓融合型产品是指原来相互独立的产品或模块通过整合而融合为多个产业属性或功能于一体的新产品。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客体自然是指具有创意功能融合特征的农产品、旅游产品。

产业融合涉及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市场、制度等构成要素,因此,产业融合的识别可以从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与制度融合等变量来加以考虑[3]。

1.1企业融合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通过衡量企业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企业行为或经营内容的相似性程度。企业并购、投资业务、战略联盟及产品销售等都可反映出企业业务内容。因此,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重新组合,要么通过市场使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外部合作,要么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三方合一,在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实现合理分工。

1.2资金融合

资金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通过资金融合可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资金融合可以通过股份制、基金制、租赁制、信贷制、合作制等方式,实现资本集中和聚集,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产业的融合。

1.3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通过衡量技术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共享相似技术的程度或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的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现代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技术的融合。

1.4人才融合

实现产业融合,需要不同类型人才的有机融合。人才融合主要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外部人才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才的融合。

1.5产品融合

融合型产品创新对于产业融合的出现与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判断融合型产品的生产量在多个产业中原有产品生产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产品的融合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相互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满足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产品。

1.6制度融合

宏观层次的产业管制制度对于产业系统的开放性,微观层次的标准与设计规则对于产品的融合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区域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的有机配合。

2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2.1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设计,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设计,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机能组织整理农村集体农业和旅游资源,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或财政补贴资金,引入人才、科技和文化创意元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2)。例如,北京房山区蒲洼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深山区的生态资源和政策集成比较优势,统筹规划、设计,整体开发沟域经济走廊。沿议合—蒲洼—宝水—东村10km沟域,发展沟域林下冷凉经济,打造出一条花果、风景走廊。开发“蘑菇宴”,恢复山梆子戏等特色文化,打造绣挂饰、鞋垫、葫芦烙画等工艺品。建设了花台综合生态观光园、中华蜂科普园、画家写生基地,立足冷凉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已发展成为蒲洼的主导产业之一,使全乡近1200人就地就业,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关闭煤矿后的213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492.6元。

2.2市场主导,政策支撑,企业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引进社会资金,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由企业整体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3)。最典型的是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引进北京天德园种植有限公司和北京腾氏集团公司,开发了集会所、休闲、会展为内容的低碳高端沟域经济项目,即“美石谷会所”、“阿尔卑斯农场”。

“十一五”期间,北京房山区充分发挥全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生态休闲产业,成功吸引了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首创奥特莱斯、青龙湖国际红酒城、云居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生态休闲产业项目。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入驻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达10个,计划总投资410亿元。目前,在谈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还有北京文化生态城、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佛子庄绿色财富论坛产业园等13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房山现代生态休闲产业有望打造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房山转型发展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设[4]。

2.3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集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理村域农业和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吸收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4)。此路径以霞云岭乡四马台村为典型代表,但其缺点是受村域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实现规模经济困难。

2001年来,北京房山区四马台村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黑养绿、以绿兴旅、以旅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17221万元,人均纯收入26502.4元。主要举措是:①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经济。充分利用村内约337hm2仁用杏资源,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年加工能力1000t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②依托广阔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万亩松林资源,实施千亩林下食用菌栽培,丰富旅游项目,在林间地种植中草药黄芩,制作成“黄金茶”,作为特色茶饮,在打造知名品牌,丰富本地旅游市场的同时,开发北京市场,打入国内市场;③发展特色养殖,丰富旅游项目。建“蜂情园”,养殖优质蜂500箱,开发蜂蜜、王浆、花粉等系列蜂产品,演绎蜂产品文化,发展旅游项目,以供游客参观和购物。

2.4“政府搭台、村民唱戏”,个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农户个体或合伙开发组织整理现有农业和旅游资源,自发地、小规模地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5)。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篇10

摘 要:集中力量对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需要突

>> 连片特困地区知识扶贫路径研究 移民搬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路径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创新 关于实现贫困片区跨域扶贫治理的精准化路径研究 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调查研究 金融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分析 以“精准扶贫”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 连片特困地区旅游创业企业扶贫绩效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探讨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连结生计方式与可行能力: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路径研究 发展的想象力:迈向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 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连片特困区乡村多维贫困综合治理研究 尽快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道路与政策初探 湖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贴息贷款调查与思考 武陵山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扶贫政策实施状况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年3月30日。

⑦何渊:《中国特色的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8页。

⑧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55页。

⑨郭熙保、张克中:《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经济发展》,《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