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工业现状

篇1

任何油状物质在水面漂浮一定时间过后都会顺势形成一层薄膜,可以将外部空气内部氧气溶解在水中,令内部溶解氧大面积缩减,令浮游生物快速致死,使得既有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体系濒临瓦解危机,最终水体自净能力丢失,限制既有水资源利用价值的全面发挥结果。尤其对于鱼虾等长期生存在含油废水中的生物来讲,一旦说油膜蒙在鱼鳃之上就会令其缺氧而死亡;再就是水体表层凝集的油气一旦燃烧,造成的安全危机将不可小觑。有关对应废水治理技术规划细节状况将如下所示:

1.1物理法

首先,膜分离技术。其作为一类全新分离模式,具体联合微滤、超滤以及反渗透方式调节,实际上都是借助液液分散体系内部两相规则与固体膜表层亲和力异质化效应,实现预设分离调试指标。其次,粗颗粒化技术。主张利用一类包含粗理化材质的装置进行含油废水过滤,使得内部微细形态的油珠能够由此凝结成为较大颗粒,最终贯彻油水有机分离的技术指标。

1.2化学法

第一,絮凝方式。作为含油废水治理工序中经常出现的技术内容,其经常配合气浮法加以灵活调节。目前经常使用的无机凝剂主要包括铝、铁盐,而后续衍生的无机分子凝聚剂不管在用量或是调节效率方面都相对合理一些,并且使用过程中最佳PH值控制空间相对比较宽阔。第二,高级氧化方式。处于超临界体系内部的水氧化技术时刻保留高效、快速调试特征,长期以来深受相关废水治理人员关注和有机改善,任何其余工艺无法全面去除油脂的污染物,只有借助超临界水氧化方式都能够得到比较科学的回应。

1.3物理化学法

首先,浮选手段。此类工艺在我国正在介入系统研究和多元化推广行列之中,其主张将空气或是其余气体借助微笑气泡形态向水体之中注入,使得内部较为细小的固定颗粒、浮游珠能够快速粘结,并且随着气泡快速上浮形成浮渣,此时将油层顺势撇去,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乳化油除去效果。其次,吸附手段。其实就是结合吸附剂自身保留的多孔以及大表层面积特性,令机械工业废水内部的溶解油以及其余有机物在合理时间范围内部被吸附完全,最终完成油水分离技术调试指标。

1.4生物化学法

其实就是督促内部技术人员时刻联合微生物化学特性,使得机械工业废水之中的有机物快速转化成为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成分。至于剩余要素会被微生物自动氧化瓦解形成有机物质,借此完成特定范围废水的自行净化任务。联合以往不完全数据调查资料整理校验,如今我国各区域开展机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事务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数万家,整体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几乎任何省份都时刻保留规模大小样式的环保企业机制,特别是江浙沪等发达城市区域,环保已经完全过渡成为地方规模化产业布局准则。从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研发、制造、安装、运营等方面可从事系列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北方也逐渐兴起了一些颇具实力的环保企业。

2今后我国机械工业含油废水处理技术创新发展前景预测规划

2.1磁吸附分离法

主要借助磁性物质作为载体,利用油珠的磁化效应,将磁性颗粒与含油废水相结合,使油吸附在磁性颗粒上,再通过分离装置,将磁性物质及其吸附的油留在磁场中,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

2.2超声波法

超声波一般用来破乳,有研究表明超声波和破乳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它可以提高破乳剂的效率,减少破乳剂的用量,特别是对那些用常规脱水方式难以奏效的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具有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希望联合不同阶段最新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异质化部件创新制备途径,进行机械生产环节中不同结构污染数量的压缩。争取从此获取综合治理积极主动权力,相信这也将是今后我国机械工业废水全面治理与生态环境体系保护的特殊适应手段。

3结语

篇2

【关键词】现状 ; 原因分析 ; 石油化工机械

中图分类号:F407.4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机械行业也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的发展程度是能够基本上满足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但却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例如在勘探等石油化工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地方的不足,束缚了石油化工行业的高速稳健发展。因此,指出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

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的现状

随着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在现代工程机械行业,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技术。所谓的先进制造技术,就是在传统的制造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吸收现代的机械、电子信息、高科技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的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它们综合地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工程机械的制造、数字化检测、现代管理以及销售、使用和服务

的工程机械制造全过程中,以此来实现优质低耗、高速高效、清洁而灵活的工程机械生产,最终获取理想的经济技术效果的一类制造技术的统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对制造工程中的组成与管理方面的变革创新也是很重视的,对其过程组成与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与创新,实现其内部的硬件软件、智能化组织等的系统集成,并在这些方面优化其资源配置。

1、虽然设备原料的种类繁多,但是其科学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应变能力也不强。尤其是一些特殊设备原料还不能够在本国取得,必须要从国外引进采购。

2、我国的采油设备虽然发展迅速,能够最好的满足国内外对于采油设备的需求,但是从业者却仍需加大在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3、由于有些关键技术被技术标准所规范,使得我国现有的技术不能到达这一标准。所以,从业者只有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这样就需要支付大量的引进费用和使用费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二、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我国技术水平远远跟不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石油化工是一个技术密集性产业,它

需要精准和高效的生产设备来为其提供服务。但是因为本国的技术有限,不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做出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商品,所以,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如 :对原油电脱盐技术的引进。

2、原料复杂多样,我国生产能力有限。据了解,为了更好的满足石油化工业的需求,人们制造出了许多生产设备。在制造这些种类繁多的生产设备的过程中,需要一些特殊的原料材料,但是对随着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石油化工机械业这个新兴产业来说,有些特殊化的设备原料是不能在我国生产出来。但是为了保证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就需

要从国外购买或者引进那些原料组件。例如 :有的设备对速度要求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高速运转 ;有的设备有着重量上的要求,单件有的甚至超过百吨的 ;有的在温度上面有要求 :有的需要能用高于 100 摄氏度的高温或低于 0 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等。我国在这些特殊要求设备的生产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本国的需求,就使得我国技术发展滞后。

3、竞争激烈,生产设备更新过快,淘汰率过高。我国相关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某些生产设备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我国甚至是国际化的标准,远销海外。例如最初电潜泵被我国技术人员研发出来时,只能在 40KW的范围下(内) 。但是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化,到目前为止,电潜泵已经能够在 150摄氏度下使用。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电潜泵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均占据了重要席位,也正因为看到电潜泵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人们蜂拥而至,增加了该产业的竞争性。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设备的淘汰率比以前大大提

高,加上石油化工机械企业又不具备生产出这些设备的条件,那么就需要从外引进,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解决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现状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该行业以及与该行业相关的技术方面的研究。作为为石油化工提供工具的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就必须了解该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以便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而生产出高效有用的生产工具。石油化工是一个联系性很强的产业,因此也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与该行业的关系,才能做好该行业。对于与石油化工联系很强的石油化工机械行业来说,就更加需要弄清楚这些变化的因素,以便能随机应变。

其次,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且定期更新他们的知识。技术的引进固然完成了第一步,但又同时需要工人将这些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以便能够生产出合适的生产设备。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以便与生产的高效完成。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让其能够“与技术齐进” 。

最后,加强对原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原料设备。设备的生产无疑需要大量的高科技的设备原料,如果总是依赖从国外引进的话,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自我开拓。我们首先需要收集所需要设备原料的信息,然后进行逐步的研究与开发,以保证生产设备的顺利制造。再次,要随时关心国际市场中更新的生产设备和设备原料,以备不时之需。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讨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原因,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应对自如,促进我国石油化工机械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如轩 . 石油化工机械工业 [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 金文 . 百年回顾中国石油工业 [N].中国化工报,2000

篇3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机械加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这极大地增加此课程的教学难度。为了提升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水平,教师们应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理论化与实践化的结合,探索一套适合目前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

1 现阶段机械加工专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教学中有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根据自身固定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的,没有按照课程中的内容与专业实习操作顺序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各个学科相互孤立,相互隔离开来。尤其是理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习课程教学都是通过集中方式进行讲授的,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们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的结构与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学生们在听教师讲解这些理论课程时,就像在听天书,这使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们学完理论课程之后,学到许多不知所然的知识,并且间隔较长的时间后,这些理论知识会慢慢地忘记,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使学习与应用严重的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突出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校中设置文化基础课程较多,课程的设置仅仅是围绕着专业要求来培养相关的岗位人员,因此,应该注重基础课程的实用与够用原则。目前,学校中现有的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并且都是严格的按照大纲进行安排的,这导致了理论课时占据课程的大部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由于学校不重视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问题,就会导致学生们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也使学生们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最后导致学生们理论学不精、操作技能不过硬的结果。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学校不合理的课程安排,繁杂的专业课程就会使学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2 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善于引导细心点拨,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大量的资料表明,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知识,并经常参与各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会变成一种负担。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够避免他们产生厌学的现象。让学生们置身在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活动中,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特点,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感与所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对遇到的问题敢于疑问、大胆动手、不怕出丑,让学生们勇于发现,鼓励学生们探索科学技术,这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在机械加工的每一个工序中,总是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因此会产生误差。在工艺系统之中,机械设备上的器件运行都是通过调整机床的工件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整体结构构造,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操作机械设备更加的熟练。

2.2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原则

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善与优化。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应该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就业优势。

2.2.1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了不断地加强学生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时。为了提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理论基础的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等方式,达到巩固学生们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目的。此外,增加学生们的实验课程时间,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们的基本专业技能。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突破传统的方式,总结出适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措施。

2.2.2 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实训来完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除了应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2.2.3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制图技术。在课程的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课程模块中,应该适当的增加自设性教学内容,针对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设计总体方案,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2.3 重视实训课堂教学,把握关键环节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用良好的师德与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外,教师还应该要注意把握好实践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授课技巧,这样才能够使理论知识真正的为实践服务。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们需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与掌握知识点,使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机械加工实践的环节应该要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实际效果更佳。

2.3.1 实训课题的选择

机械实训课题的选择需要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对学生机械加工过程的工序安排、尺寸精度要求、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要求,都应该满足课本的相应规范与内容。在进行实验时,方法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3.2 实践练习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与趣味性,在设计练习课题时应该根据课本的内容设计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实践练习题,并且课题设计不能难度过大。虽然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能保证他们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3 实训课程的考核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对学生进行实训课程考核,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时更加的认真,学习知识时速度更快、效益更高,能积极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 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各个高校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我国教育部门的工作会议也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加工实习课程上,老师指导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浅析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8).

篇4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农民的土地得以增加,但是由于前往城市打工的农民不断增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强。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能够为农民提供农机化技术的指导、咨询等服务,是农民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提升生产效率。

1 基层一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现状

1.1 认识的局限性

一些人对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认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仅仅是一种商品推广行为,没有看到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益之处。基层一线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要求保障农民利益,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零配件保障等服务,是一项不同于商品推广的、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公益性活动。

1.2 售后服务质量不高

现阶段的销售模式主要采取找点分销,并且这些营销网点基本上都是私人门市,十分注重经济利益,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重视。这些营销网点一般只有一两个销售人员,人手不足,工作拖沓现象严重[1]。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其日常维修保养工作越发重要,而售后服务的缺乏,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给操作人员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信息交流不畅

基层一线的农机推广信息渠道相对闭塞,上下级部门的信息交流并不畅通,难以了解基层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再加上上级推广部门对基层需求的调查不够,因此,很难准确掌握基层需求,推广工作仅仅依靠以往经验,难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1.4 经费短缺

缺乏农机推广经费。基层一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具有很多环节,并且,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培训经费;培训经费的不足,使很多技术人员的知识机构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新理论、新技术难以得到补充;缺乏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缺乏使农机化新技术实验和示范无法全面实施,导致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并不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推广机构通过实验、示范,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2 基层一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改善策略

2.1 提高认识程度

通过媒体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宣传,利用电视中的科普节目向农民传递相关知识,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加强政府自身的作用,时刻进行农机精神的弘扬,为农机发展树立良好形象[2]。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积极与农民进行交流沟通,并利用补贴或是上门培训等手段激发农民对农机化的积极性。

2.2 健全农机推广信息网络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基层一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应积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农机推广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机产品供求信息、新技术信息、发展形势预测信息等。不断完善农机信息管理制度、制度,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安装农机化信息终端[3]。

2.3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定期安排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安排专业人员外出考察,拓展视野,满足新时展对专业人员的工作要求。要求相关专家前来进行技术讲解,利用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前来工作,以提升专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新技术上门培训的活动,提高农民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机从业人员。

2.4 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与各经销网点积极沟通,争取在各乡镇建立相应的售后服务点,或是与实力较强的维修网点共同合作,一同承担维修业务。相关部门在选择经销网点时,必须选择具有一定维修技能的经销点,以保证农机维修售后服务能够切实实现“三包”的承诺。

2.5 加大财政投入

在推广工作中,上级部门要积极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保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行。并能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使农机用户能够得到技能上的学习,传授维修技能,减少农业机械的故障发生率,保障农户的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

篇5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现状; 实训教学

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校教学特色,提高中职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现状

1.1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师的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中,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师有相当部分自身没有接受过机械加专业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部分教师大多从机械、电子、物理等相近学科或专业转行而来,他们缺乏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操作工作经验,而少部分有企业实际操作工作经历的教师又大多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师资培训。中职学校多数机械加工专业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学校设备条件、生源状况的限制,教学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实施方式以照本宣科为主,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技能不完善,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效果,现有的师资培训形式与市场和实际脱节,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实训指导教师明显短缺,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比例不当,使现有的指导教师从理念到实践能力均存在局限性,从而难以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1.2实训教材课题设置不适应学生和现代企业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教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都沿用原技工学校教材,该教材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专业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优势非常突出。该教材特别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做基本技能训练,但对一些相关技能和知识重视不够。由于教材过分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开设的课题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厌学,有的学生甚至中途要求更换专业。教师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也不好。以我校钳工专业为例:实训教学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划线、锯削、锉配等基本训练上。现代企业是尽可能追求高效率,能够用机器加工的绝不会用手工去加工,这个道理我们都能理解。钳工加工一个零件若需六小时,而若采用铣削加工可能只需半小时就可完成。传统的普通钳工在现代工厂很难立足,而需求较多的却是维修钳工、装配钳工、模具钳工,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实训课题几乎为零,矛盾非常突出。

1.3学校现有条件制约着实训教学的发展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如使用教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提高,增强感性认识,与教材适时的、科学的安排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机械加工行业中,由于普通车工需求量很大,所以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在我校占据主导地位,每届的学生约占60%左右。由于每台车床比较昂贵,学校购置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不多,上机时间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企业实际,这些问题制约了实训技能课教学的效果。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中等职校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对策

2.1强化机械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的建设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所有学科教学中,老师都是占主地位,老师的专业素质对这门学科有这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机械这个应用型学科来说,老师的专业文化素养更是重要。作为机械课的老师不仅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超凡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更要求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机械课的教师只有把上面的内容化作自己的东西,才能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作为机械老师,真正的工作实践能力,应是从工厂的生产实践中获得。对于刚毕业的老师,最重要最应该备的课是进入企业的生产车间,去寻找实战经验,去体会机械在生产第一线的运用,就是备好操作这一个新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结合获得的直接经验给学生讲课,这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让自己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比参加多少名目繁多的培训要重要。这样,老师才能适应这个学科教学的需要,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职高教育的需要,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2.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想象力

机械加工课程这门学科特殊性就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而中职的学生缺点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差。这个矛盾不能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绊脚石,而要移开这个绊脚石就必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想力。如教师在安排教学时,故意布置一引起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意去培想象力,如在下棋时,在落子之前尽可能在头脑中多考虑几步,尽量多地考虑一些变化,要设想自己是对方的话会怎么下,如果对方这么下了话,我又该如何对付,如此这般多想几个来回。同样,进行对抗性游戏比如乒乓球时,也要在头脑中模拟双方你来我往的场景,反复地在头脑中进行技战术演练。发达的想象力可以使自己的棋力或竞技水平大幅提高,胜率自然也会大为增加,这反过来又会鼓励自己更愿意发展想象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去引导他们把样的想象力迁移到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当中去,久而久之机械的空间想象力就会有了大的提高。

2.3制作录像,组织教学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活泼好动。而现场录像,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很容易把青少年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而且可以把动静结合,它可以很完美地把一个机械的运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比如,蜗杆传动不是在―个平面上运动的,蜗杆与蜗轮的轴线相互垂直交错,它们的运动是在两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别进行,而且只能由蜗杆带动蜗轮运动。录像教学将机床上蜗杆蜗轮机构的运动录下来再放映,让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又如,讲述键联接时,学生不能直接看到“键”的具体构造和工作过程。教师可以将其录像放映,并采用特写镜头,将键工作的瞬间慢镜头重放、定格,让学生在动与静的配合中理解掌握。

2.4深入车间,与生产实际结合

篇6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科学的宏观调控,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机械工业的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三、整改问题的主要对策

结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新,确保当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主攻高端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2、创新驱动战略

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在很多时候采取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路线,不仅缺少本土技术,更导致发展规模和产品效益受制与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的机械工业发展,导致很多机械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止步不前。为此,“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强化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性产品的开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主机与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两化融合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产物和需求。“两化融合战略”要求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机械产品向发展速度,提升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增强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有效性。通过建立促进机械工业深入发展的崭新理念,促进机械产品的研究发明提升产品水平、扩大市场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机械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篇7

【关键词】机械工业;国民经济;机械制造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来自机械工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机械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它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存在着生产能力不高、总体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机械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振兴我国的机械工业行业。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

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四、结语

中国机械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机械工业必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履行“装备中国”的使命,不断融入世界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和重组,加快行业的国际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辛杨.新经济增长点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篇8

英文名称:Electric Age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53X

国内刊号:11-1244/TM

邮发代号:2-1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9

关键词:人造板;机械工业;发展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或其它植物纤维资源、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林产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木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快速发展。从研究、开发、生产、检验到销售,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人造板机械生产大国。资料表明,国产人造板成套设备的产能已占到了80%以上。在人造板成套设备的总生产能力上,国产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总体看,我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不够大,机械创新设计和工艺研究开发能力不强,尤其是主机设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够,长期处于追踪和模仿的水平,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监控服务和环保手段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恶性竞争自主研发能力差 目前我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存在“有力仿制,无力创新,小而全,全而散”的经营模式,国内原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造板生产线需要维护和技术更新。但由于价格之争,利润低,人造板机械制造厂之间恶性竞争,单机在低水平上徘徊;而经济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也造成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技术水平降低,很难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1.2自动化、数控化程度低 当前人造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国产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由于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起点水平较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无法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更难以实现精准化工艺和生产,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从而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机械设备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1.3“小零件”发生“大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机电基础件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跑、冒、漏”现象严重,尤其是液压、气动元件,电气元器件,阀门、管接头,自动控制一次、二次仪表,减速、变速机等机电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已不同程度影响了国产人造板机械的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人造板行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档次的提高。

2 我国人造板机械又好又快地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应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密切追踪世界人造板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把引进技术设备作为自主创新的新起点,结合国情培育我国人造板机械的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1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要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市场融资能力,巩固国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要把老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到重要位置,通过对老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加强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提升产品质量并保持盈利;对产品要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壮大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以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改变并致力于对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以解决,生产出高水准的名牌精品。

2.2坚持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加强与世界先进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的意识与能力,使国产人造板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监测服务、能源利用和环保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坚持科技进步,强化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数控化的水平,实现精准化生产,提高人造板机械产品档次,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研究开发和大力推广节能型设备及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和高效除尘装置,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机械工业;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80-02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机械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使用,该技术的诞生、普及应用为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架构和管理方式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目前,机械工业生产应用已经从原来的“机械电气化”发展到了“机电一体化”。

1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为机械电子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科学技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具备自身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内容还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从系统观点出发,机电一体技术有机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编程技术等诸多技术学科,其针对机械工业各个功能单元进行合理配置,以优化系统功能为基本目标,实现了高质量、低能耗和可靠性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机械本体技术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讲,其本体技术是机械技术,其核心是采用高新技术对机械技术进行概念更新,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机统一。机械本体技术从减轻质量、改善性能、提高精度等方面入手,有效实现材料、性能的变更,从而真正实现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刚精度提高和性能完善等要求。机械本体的重量减轻是驱动系统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为改进控制功能提供保障,不仅有效提高功率,而且帮助减少能量的消耗。

1.2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应用普及以及微电子学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只有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分时处理的输出入可靠性和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妥善解决标准化和抗干扰问题,提升处理速度,才能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1.3 传感技术

传感器存在有待提高精确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多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方法。而就外部信息感应器而言,大多使用非接触型的检测技术。

1.4 驱动技术

作为驱动机构,电机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它在效率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避免其缺点,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和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正在被研发和推广中。

1.5 软件技术

软硬件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力推行软件标准化、陈旭模块化、程序标准化、软件工程等,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维修效率,减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1.6 接口技术

数据传输格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和计算机通信的基础。接口规格的统一为信息的传输和维修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了有效解决光耦器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和光导纤维的标准化、大容量化、小型化等问题,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发高速串行、成本较低的接口。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方向也是机电一体化和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得机械工业产品模拟人类的思维,实现逻辑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的系统功能。智能化是指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集成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运筹学和模糊数学以及混沌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实现高效的机械工业控制。随着诸多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工业的大脑——自动控制微机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处理速度高速提升,传感器系统也更加集成化和智能化,因此,其已经为机械工业的嵌入智能控制算法编程创造力更加有力的条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更加突出和明显。

2.2 微型化

微型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微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效结合了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和微机械技术等高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能耗低,体积小,移动方便灵活,其可以在微型空间内进行精细化操作,目前,微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向着微米、纳米的方向发展。

2.3 系统化

系统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和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灵活组装,同时可以实现多个子系统之间的综合管理和协调控制。二是系统的通信功能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远程系统通信。机电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们的使用感知度,结合人体自身需要,向智能化、情感化和人性等多元角度发展,注重生物系统化发展。

2.4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随之兴起,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各种远程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系统中,可以基于网络技术控制各种终端设备。局域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为家用电器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的实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而与此同时,质量可靠,功能齐全、独特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经研发和销售,便大受欢迎。由此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模块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又一发展方向是模块化,它非常复杂、重要,它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机电一体化生产制造商非常多,生产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标准,无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统一的机械电器等接口。为了保证各个单元和部件的匹配,需要制定一整套的标准,加之企业间的利益冲突,近期内很难完成标准的制定,但是可以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逐渐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毫无疑问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必将非常有利于机电一体化企业的发展。

2.6 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受此影响,绿色产品呼之欲出。产品绿色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目标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是指生产使用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报废后可以回收利用。

3 结 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技术相互促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科技力量高速发展的产物。在使用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了机械工业快速实现战略性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机械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因此,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需求,而且可以快速推动机械产品向新领域迈进。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机电一体化相关核心技术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必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 左武峰.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