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主义的利与弊

篇1

1.1“平价”策略的利与弊网购蓬勃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优势,以虚拟网为平台,减少了实体店铺的租金、人员等费用,相对于线下的实体店,线上产品自然就有了价格上的优势。多数消费者也正是为了追求高性价比,才舍弃实体店铺而选择网购。而韩都衣舍正是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前提下价格较为亲民,并以此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目前,韩都衣舍服装品牌价格较为亲民,100~300元较多,个别品牌产品价格在500元左右,但总体来说较为“平价”。但随着中国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的追逐,中国大众“轻奢主义”开始泛滥,25~40岁之间的白领中产阶级不同于传统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化品位,也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对于韩都衣舍来说,要抓住这部分购买力极强的中产阶级,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与价格上做文章,从而迎合中产阶级的购买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1.2渠道策略的利与弊目前,韩都衣舍主要的营销渠道就是网络线上营销,拥有韩都衣舍自己的网站,并在淘宝网平台上拥有官网,网站设计精美,年轻时尚,凸显了韩风个性,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另外,网站设计功能齐全,品牌故事、会员活动、一键购物等应用尽有,使用方便快捷,官网成本较低,而且深入淘宝平台,效果较好。但有一部分的网民不接受在网上购买服装,尤其是对衣服颇有要求的女性,比起网购来,她们更喜欢逛实体店。实体店表面看来只是销售终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能强有力地树立品牌形象,因此,作为韩都衣舍来说,能否转做一部分线下销售,也是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2品牌电商运营策略的几点建议

2.1提升品牌形象内涵建设

“没空去韩国,就来韩都衣舍”的口号,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韩都衣舍,但其更多的只是韩风产品的销售,缺乏品牌内涵的建设与输出。随着“多品牌运营模式”启动,韩都衣舍如何在更多的品牌集群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核心价值观,构建品牌内涵与文化则显得至关重要。

2.1.1构建品牌形象与战略韩都衣舍品牌定位于“韩风快时尚”,品牌定位虽然明确,但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与代言广告等,虽然韩都衣舍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但缺乏直观的品牌形象领导者,品牌发展受限。近日,有传言说韩都衣舍已经邀请到全智贤代言产品,无疑韩国明星的代言与强大的影响力,将迅速提升品牌地位,在韩粉影响力中迅速提升。同时,也加快了韩都衣舍由二三线品牌向一线品牌迈进的步伐。

2.1.2打造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品牌不仅是品牌形象与代言人,品牌真正屹立不倒的根基是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众所周知,Prada代表一个绝对强悍的女人,安娜苏则代表一个温柔如水的公主。韩都衣舍代表的是一种时尚的、简约的、小资的生活方式。但是韩都衣舍的境界却显得不够,缺乏一种尊贵的感觉。因此,韩都衣舍品牌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与文化积淀,提升品牌尊贵感,强调品牌低端价格、高端个性以及高傲的尊贵感。

2.2线上+线下,O2O多元营销

秋水伊人凭借网上的影响力迅速在线下开设实体店,线上线下同步运营,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韩都衣舍还没有开启线下模式,缺乏线下实体品牌形象展示,实际上,实体店是品牌实力与个性最好的展示平台,给予消费者最强有力的暗示。繁华的地段、时尚的装修、精致的布局、鲜明的品牌形象、热情周到的服务都将是展示品牌的最好手段,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更直观的感觉与暗示,从而也让消费者对网络上的展示有了直观深刻的记忆。因此,随着韩都衣舍品牌的扩展与发展,抽调一部分精力转作线下营销未尝不可,同时,是否可以尝试进行O2O模式营销,即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实体店试穿后直接拿走,减少物流环节;或消费者实体店选择,合适后手机一键支付,即方便消费者又减少线上各种环节,线上线下整合营销运营极致,将大大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2.3打造一流设计团队,注重个性与体验营销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兼职 利与弊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700万元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企业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希望雇佣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备受企业的欢迎。

面对社会的需求,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发展自身素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上了兼职的道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获得实习经验,为未来的就业积累宝贵的经验。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兼职,而这也成为了大学校园是一项普遍现象,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着做兼职的经历。同时,关于大学生兼职的各种问题也相继出现,逐渐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不少问题还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随着大学生兼职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由大学生兼职引发的问题将会受到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的关注。因此,如何平衡大学生的兼职的利与弊,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保持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事项。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普遍,本文将以上海金融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的兼职经验,设计相应的问卷及访谈提纲,研究上海金融学校大学生的兼职现状,了解兼职的好处与坏处,并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获得优异的兼职经验,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本文的研究将为研究大学生的兼职现状提供一手资料,能够让研究者深入研究目前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并且根据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帮助大学生从兼职获得最大的收益。

本文的研究能够指导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能够事先了解兼职的好处与坏处,更加理性地对待兼职,在选择兼职时更有选择性,对未来的求学与就业提供一定的参与与借鉴作用。

三、大学生兼职现状

(一)大学生兼职现象普遍,目的多元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兼职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的经历,而且每个人兼职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根据调查问卷得出调查结论得知,66%的被调查大学生至少从事过兼职,34%的被调查大学生从未从事过兼职。可以说,兼职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大学生做兼职的目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做兼职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增加社会经验(20%)、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16%)、减轻家庭负担(15%)、受周围人影响(15%)、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4%)、丰富人际关系(12%)、打发时间(1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多种多样。

从与部分被调查人的访谈中可知,选择不做兼职的原因是怕影响学习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虽然大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但是其学业也非常繁重,每个学期有期末考试,还有各种考证和考级,准备考研,因此不少学生怕兼职分散精力,耽误学习,而不会选择做兼职。另有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兼职工作,由于大学生知识储备和技能不足,无法找到符合本专业、或者有助于未来就业的工作,大多数工作是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否定了大学生的价值。此外,没有多余时间、担心受骗、父母不同意、怕工作太辛苦、工资低不稳定,也是影响大学生不选择做兼职的原因。

(二)大学生兼职工作种类多,技术含量低

从大学生兼职的工作种类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主要从事工作有促销员(22%)、家教(19%)、服务员(15%)、培训机构老师(13%)、家政服务(10%)、导游(11%)和技能服务(10%)。从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兼职工作种类多,技术含量低。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完备,可从事的兼职工作不多,而且时间不充裕,可选择的兼职种类也不多,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做促销员、家教和服务员,这类兼职的时间通常在晚上和周末,符合大学生的空余时间,不影响学业,对技能要求也低,这也就是成为大学生兼职的首选。其他兼职,如培训机构老师、导游、家政服务都是对技术含量要求低的工作,只需要大学生有着热情和干劲儿,一般都能胜任。除了极少数兼职,如翻译、会计和计算机对人员技能要求高。

(三)大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渠道狭窄

我们调查得知,大学生寻找兼职的途径狭窄,主要集中于网站(32%)、同学朋友介绍(29%)、中介机构(27%)和海报或宣传单(12%)。目前,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大学生在找兼职时,会第一时间借助网络,寻找合适的兼职,其效率与效果都比比较好。其次,大学生会选择通过同学和朋友的介绍,通过熟人介绍,对兼职的时间、要求和薪资都有着比较准确的了解,更容易成功。目前,中介机构也是大学生主要寻找兼职的渠道,需交一部分钱,才能帮助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最后,海报或宣传单覆盖人群面窄,通过这种途径寻找兼职的学生较少。但是,在大学生获取兼职渠道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没有发挥学校和家长的作用,为其找一份合适的兼职,这能够促进大学生从事更有意义的兼职。

(四)兼职中受到的权益侵害

由我们调查可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受到过权益侵害,主要集中在无故延长工作时间(19%)、中介机构的陷阱(17%)、拖欠工资(16%)、虚假招聘(14%)、性别歧视(11%)、性骚扰(11%)、人格受到侮辱(11%)。

大学生在求职中属于弱势群体,在兼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权益侵害,而且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很容易忽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最常见的权益侵害就是延长工作时间、拖欠工资,这是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压榨,违法劳动法相关条文。不少大学生因为求职心切,遭遇中介机构的陷阱、虚假招聘,骗取了大学生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但是没有为其找到兼职工作,而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取证相对较难,大学生在受到侵害时,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此外,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种种歧视,如性别歧视、性骚扰、人格受到侮辱,这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大学生兼职对策研究

(一)社会方面

1.完善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大学生兼职的专门法律条文,但是大学生兼职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服务,就构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到《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但是有些用人单位以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主体不合格,兼职工作关系既不属于全日制工作,也不属于非全日制工作为由,不适用劳动法,因而在侵犯兼职大学生权益时,为自己找借口开脱。因此,针对我国关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条文的空白,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当确定相应的立法,确定大学生兼职的性质,劳动主体,劳动关系,确保大学生兼职在保护自身权益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保障自身权益。同时,国家应当开展相应的法律服务,兼职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可以请求相应的法律援助,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遇到的法律问题。

2.打击非法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作为求职市场上起到连接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掌握了大量用工信息,能够为用人单位推荐符合要求的应聘者,为应聘者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了招聘的效率,在一定阶段,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招聘者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而中介机构的作用受到影响,于是,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赚钱,无照经营,虚假用工信息,以各种费用为由收取求职者大量金钱,骗取求职者的金钱,一些求职者求职心切,为了更快地找到工作而上当受骗。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缺乏防范意识,因而上当受骗。非法中介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要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非法中集的打击力度,肃清市场秩序,让大学生在找兼职的过程中,减少陷入黑中介的陷阱,避免有关损失。

(二)学校方面

1.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建立各种奖助学金

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经济问题,赚钱生活费、学费、零花钱,购买各种学习、生活用品。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家庭很艰难地筹集学费,生活费只能靠业务时间打工赚取,这不仅使得贫困大学生过早地背负生活的压力,而且也影响了学业的完成,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不因为贫困而失学。学校应当树立起积极的学习风气,让大学生了解到学业的重要性,好的学习成绩能够获得奖学金,足以支付生活费,这样贫困大学生就可以安心学习,不必为生活费而发愁,兼职打工虽然赚取了生活费,对学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2.成立兼职指导机构

学校在现有条件下,扩展勤工助学中心的职责,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各类兼职的同时,可以开展一定的兼职指导活动,让兼职大学生认识到兼职的利与弊,学会如何规避伤害与风险。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可以与周边的用人单位达成合作关系,定期向他们输大学生,这样既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其次,应当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审核,确保的信息真实,避免大学生上当。最重要的是,开展兼职指导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在兼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伤害,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在学生受到权益侵害时,可以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学生自身方面

1.加强法律意识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朝着民主法制的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发达国家的法律环境,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栋梁,应当树立起法律意识,时刻以法律武装自己,尤其是在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而学校仅开设了一门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学习法律是根本不够的,大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还应当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法律讲座与报告,利用各种途径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当遇到违法行为或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诉诸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看待事物价值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根本性、重大问题的态度。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格战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成家立业,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兼职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更好地树立价值观,感受到家长挣钱的艰辛,体谅父母,在学习上更应加倍努力,拼搏向上,奋发进取。兼职活动会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制各种诱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符合国家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让大学生懂得获取金钱的艰辛,更加懂得爱惜钱,将钱用在正途上,而不是挥霍浪费,提早进行理财规划,为日后发展积累更多资本。

篇3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策略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4

【关键词】初中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灵魂与生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需要把握分寸,保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政治素养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不论是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还是思想政治课这样的附属课程,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当前教育局都在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应当把思想道德课程的改革放到首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广大学生生活得更加健康积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教学

很多心理学的书本上都告诉广大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同学,教师都要关心他们在学校里的各项情况,并加以针对和教育,从而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才。例如,在班级里,有某个女生,因为从小失去了妈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母爱,长时间就会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在班级活动中也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在班上也没有朋友,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对于该同学这样的不良心态,教师若是不带领她及时地改正,今后步入社会,将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班级里多鼓励学生去帮助她,多与她进行交往。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在课余时间里,多与该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驱赶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比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时,对于该同学,教师要特别适当地说一下,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她还会有关系她的老师和同学,她其实也是非常幸福的人。如此一来,该生的内心将会得到极大地安慰。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学会一切以学生为主,告诫学生想要学好知识,首先应当学会做人。对于班级里的同学,教师既要肯定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但是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加以改正。例如:在教学《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上请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于网络的看法和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或者,教师可以事先安排班级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支持使用网络,另一方拒绝网络,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从而展开激烈的辩论活动,学生们通过之前准备的各种资料,再加上课上唇枪舌剑的辩论,自然而然就将互联网的利与弊了解透彻了。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上台来,为这场辩论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要肯定互联网对于人类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网瘾少年因为上网走上了不归路的真实故事,告诫学生要适度上网。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

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保证贴合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思想品德课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们最近比较熟悉和谈论的话题,例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出国问题”以及“超前消费”等话题,教师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带大家分析分析,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带领学生们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一步的流程都檠生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上思想品德课,不是一昧地对着书本死记硬背,更不是一门给你洗脑的课程。而是一门切实帮助学生解答生活难题,为学生们的人生做合理规划的课程。再例如,在学习有关十六大报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最近估计上的报道以及我国最近有什么新的突破性成果和建设,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大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他们更加爱国。

四、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做真人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会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技能。很多学生虽然思想品德这门课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生活上似乎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却没有尽可能地去使用。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很多考点难点脱口而出,但是一旦走向社会,走出学校就会感到手忙脚乱,不知所云,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教之无用”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状态,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们起来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放到课堂上来供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有效的答案,供学生们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难题。再例如,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或是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得出答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处于一个成长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来对他们的人生进行指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人格健全,从而做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白玛次仁.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J]. 快乐阅读,2015(24).

[2] 李文兰.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 [J]. 学苑教育,2015(19).

篇5

关键词:理清;实际;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45-02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多、时间少,而且还担负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要做到育人和考试任务的双重实现。为了适应中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程重知识传授、重道德思维发展、重情感价值观形成,而知识掌握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更好完成考试任务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快速牢固掌握知识、更好地完成考试任务呢?笔者认为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本文就此谈谈几个观点:

一、理清思路

课程通常按what—why—how—mining四个环节安排知识,what指是什么,why指为什么,how指怎样做,mining指这样做的意义。有时只安排某个或某些环节。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维护正义》这一节,就按照什么是正义——为什么维护正义——如何维护正义这样的思路和环节安排教材的。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课,第一节《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主要介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什么,第二节《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第三节《做个成熟的消费者》讲解了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如何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掌握和理清教材中的思路,自然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二、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指把书本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把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实际当中,用书本理论知识诠释现实生活问题,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统一。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节教学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时。笔者联系这样事实:据报道,2011年12月10日上午,日本冲绳县石垣市两名议员强行登上了附属岛屿南小岛。他们于9日坐渔船从石垣岛出港,当日晚间抵达间阁附近并停泊。10日上午8:50分,两人从渔船游到了附属岛屿南小岛并登岛,在岛上停留了约40分钟。此前,日方曾多次对进行所谓“空中视察”、“实地视察”。中方就此多次向日方表明严正立场,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国内一些人企图通过非法的“视察”损害中国领土,破坏中日关系,他们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而后问学生针对这一事实你有何感想?学生众说纷纭、议论纷纷,积极性得到提高,态度得到端正,情感得到提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激起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书本基础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找出关键字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主要途径,特别是考试任务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有限的时间来完成,把握关键字至关重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很多题目是很困难的,这必须要抓住关键字,通过关键字快速、正确地掌握题意,才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任务。

1.做选择题抓住关键字、词。如:我国《消防法》、《枪支管理办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主要是为了( )

A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

B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C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D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抓住消防、枪支、民用爆炸物品几个关键字,而它们主要表达安全问题,掌握这一点无疑选D。

2.做材料分析题抓住关键字。如材料:小波对网络十分感兴趣,上网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贴吧发一些污言秽语侮辱他人的帖子,家长、班主任多次耐心地教育他,他却认为上网是自己的爱好,发帖是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别人管不着。请你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评析小波的观点。

很多学生不会审题,不能抓住关键字,漫无目的地随意评析小波的观点,很多学生回答了上网的利与弊,更多学生在那儿毫无根据的“乱扯”。如果我们抓住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几个关键字,那么做这一题就不难了。参考答案如下: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互为条件,互为依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小波有上网发帖的自由和权利,但在行使权利时还要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法律义务,小波承认相应权利而忽略应遵守相应义务。

四、理清步骤与层次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拜读了许多参考书籍,尤其是练习方面的书籍,只有讲练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牢固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但许多参考书籍所给参考答案只是把知识点简单罗列,不讲究方法与步骤,不利于学生完整的回答问题,不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自然不利于学生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因此最终完成不了教学目标。这里就拿辨析题来说谈谈做题技巧,尤其当辨析题观点是片面时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篇6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地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传媒方式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在建筑业中呈现出来,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先进技术成果和理念,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来思潮的冲击也使得我国建筑本土化创作处于失语状态。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使我国的建筑设计既达到国际标准,又能创作出展现多元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建筑,是我国建筑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建筑本土化”的认识

首先,从文化层面出发。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动力不足,面对经济发达,文化强势的西方,我们只能跟随他们的潮流。我们的劣势不是文化背景不够深厚,而是在于文化的延续性不够强大。尤其是单就建筑文化来说,多年来建筑理论体系缺乏深入思考,推动建筑实践的理论断裂,我们不得不选择走西方道路,或重返传统。

其次,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飞快,迅速膨胀的城市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式的建设状态自然容易导致设计过程程式化,缺乏思考深度。实践环节上的草率影响了理论的发展,理论的断裂则无法指导实践,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无论是文化的弱势,还是大规模建设的现状,它们都是客观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需要主动地独立思考,在不断的积累中产生新思路,加以总结,我们的文化自然会以新的面貌组织起新的认同感。

当代建筑本土化应立足“此时,此地,此人”。“此时”就是顺应时代,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需求开始,探索本土化的可能性;“此地”是指对场地的分析,分析不应笼统的回归到项目所在地的大背景下,这样去挖掘文脉,很容易空泛,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建筑基地,研究基地的特殊性;“此人”一方面是指使用者,另一方面是指设计者。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去发现使用者旧的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联系。以神塑形,营造氛围,重在体验,弱化图像性本土化信息;针对设计者来说,应该强调个体独创性,用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创造独特的建筑。

“此时,此地,此人”的建筑强调因地制宜所形成的独特性。立足于本土背景下进行现代建筑创作,注重建筑本质的研究,提高建筑品质,长期的研究积累将形成我国现代建筑的本土化知识体系。

2 本土化建筑创作方向

2.1场地分析

安藤忠雄在《空间构成与自然》中讲到 “建筑是人们对大地意义的一种回应,建筑应该被视为是对场地的一种紧密而又灵活的控制”。这段话描述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就是在建筑创作中,要对场地进行深入分析,把建筑自然地寓于基地中,形成与场地的生长关系。对场地的分析是对建筑本质的关注;我们在研究现代建筑本土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通过高品质建筑设计积累先进的建筑理论,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

2.2本土化思维与国际化高度

吴良镛先生在“当代乡土建筑――现代化的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的报告,他谈到要立足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要注重生活和技术要求的变化,不仅仅把建筑的未来寄托在本土建筑的因袭。结合现代技术表现传统文化的实例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些设计用大屋顶、罗马柱等传统符号结合现代建筑结构实现现代建筑本土化,手法过于图像化。我们需要对本土化的思维背景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以批判与发展的眼光看待本土化建筑。

2.3重感受轻形式

从使用者的体会出发,唤醒他们对传统的记忆。类似的做法在张永和的二分宅、崔恺的德胜尚城中均有体现。这两个作品都没有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设计师利用空间的组织,启发人们回想起传统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中国建筑的味道。

3结语

现代建筑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宏观上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建筑设计本身而言,建筑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筑理论的完善都是必要条件。建筑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探索,这些积累才会形成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些实践的参考,建筑师个体独特性的发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爱德华・丹尼森.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篇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得到完善,而电力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作出调整,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而其中电价政策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经济运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需要根据电价政策不断调整电力企业的经济运行管理策略,从而不断推动电力企业运行发展。

一、电价政策给电力经济运行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指导电力经济运行管理的方向

电价政策是结合电力实际的供需情况来进行变化的,而这也是电力经济运行管理模式调整的一个基础,电价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的,因而电力经济运行管理也是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政府只有给出合理的电价政策,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力经济运行管理策略才是正确合理的,因而电价政策能够为电力经济运行管理指导方向,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而如果政府给出的电价政策不合理,那么所建立起来的电力经济运行管理方向也是正确,就会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电价市场出现紊乱,严重会影响电力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在制定电价政策的时候,政府应该充分做好电力市场的调研,分析电力运行数据,掌握运行管理过程中电力经济发生的动态变化,从而制定出合理电价政策指导电力经济运行管理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电力经济运行管理推动电价政策制定

虽然电价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电力经济运行管理对于电价政策的影响比较小,但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电力市场的竞争压力比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越?碓酵晟疲?电价政策在制定的时候更需要符合电力经济市场情况,根据实际用电需求来对电价政策进行制定和调整。在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电价会随着电力市场发生一定的变化,而电力市场变化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相应的电力市场结构,所以需要根据电力市场竞争的变化情况来对电价政策进行制定。

二、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策略调整

(一)不断完善电价政策

电价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和用户用电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对当前的电价政策不断进行完善,而这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电价政策进行分析完善,并且结合当前店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从而增强电价政策的最佳效果。一是可以从当前电价政策入手进行协调分析,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从当前的电力企业市场发展出发,制定出有差别的电价政策来。二是结合当前目录电价存在的情况使差别电价和目录电价结合起来,对用电主体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对高耗能的企业用电进行分析,对电价政策进行强化,并且对高耗能的企业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实现系统备用容量标准,这样来不断强化经济运行管理。

(二)形成市场定价制度

电力资源产品本身与其他的消费品不同,因而在定价机制上和电力市场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偏离,因而在电价政策在制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行政决策,而且还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成本进行考虑,突出电力经济运营本身的特点,并且结合市场机制的需求情况来对电价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再者,随着当前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定价机制也成为电力市场必然的发展方向,从电力企业能够完成电能生产到产品客户端,应该对整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电力企业成本进行考虑,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电价水平所存在的差异,使得电价政策能够达到一个资源配置效用的目标,实现在不同的时段当中,电价政策都能够和相应的配套制度进行兼容,从而不断推进电力经济运营管理水平提升,使得电价政策能够实现一个多重效益的效果,从而能够让电价水平模式得到一个转变。

(三)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电力产品是电力企业当中的重点,在新的经济形势当中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很多都开始从软实力上进行强化和改进,这种方式是当前电力企业当中的一种主流形势,也是营销管理策略当中的一个重点。电力企业当中的电力资源销售,管理层应该充分考虑到电力资源的安全性、多样化和便捷性,这样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安全、方便的电能,从而使得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再者,人工服务目前也是电力企业营销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客户角度出发对业务进行简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

(四)技术推广策略转变

技术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技术推广是电力营销管理当中重要部分,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电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对人才进行更新,在电力营销管理策略则是需要有技术的强化策略支持,只有不断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电力技术产品才能够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市场。因而,电力企业主要是从技术水平提升、基础设备建设,对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不断提升电力企业在数据采集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技术的可靠性,从而为电力企业制定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篇8

“活动课教学”是开放性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课本基础知识的认知活动为突破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形式为载体,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内显思维活动的相互结合,重视知识认知与情感升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实现教学效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破。基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课教学”应该广泛开展,并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1.“活动课教学”应该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基本特点。其中“实践性”强调的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来看,特别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发展,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应该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学生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要求。

2.“活动课教学”应该充分考虑让学生的活动和情感的升华

“活动课教学”的核心是活动,即以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以课堂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堂活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有效的“活动课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比如在七年级《学会沟通与交流,走出闭锁心理》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10个人,10个同学围成一个圈,看清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是谁,然后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走动,接下来抓住刚刚在自己左右两边的同学的手。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结,这个节不容易解开,几个人来回多次调整,在手不允许松开的情况下,最终解开了“手结”。在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中,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懂得我们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手结”,也会产生“心结”,手结好打开,心结也可以打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情感。

因此,思品活动课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发动、维持、调节作用,还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3.“活动课教学”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

传统的德育侧重于“道德教育”,这种德育只重视书本上的说教,不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往往使学生感觉思品课、道德教育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或者给学生的感觉是“我在评价别人的事情,别人的事情解决与否与我无关”,因此,学生认为书上的道德要求和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是两回事,使得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受阻。

公民教育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初中思品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在思品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践行,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好公民。在这里,活动课则是让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道德学习的有效载体。在苏人版九年级《保护文化遗产》一课中,学生仅仅知道身边有文化遗产,对“我们文化遗产是什么、文化遗产的哪些方面需要保护”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结合生活在“洪泽湖”边上的地理优势,设计了一个《保护洪泽湖——我们在行动》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洪泽湖的历史、调查洪泽湖现状,洪泽湖的环境保护的现状,课上将自己的调查和同学们分享、展示。在很多班级,同学们为了完成这项作业都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查找,这提高了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情感体验,力争做合格的公民。“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学生,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提高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4.“活动课教学”应该与思想品德知识传授课相结合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苏人版教材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教材呈现形式生动活泼,扬弃了传统的德育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新的呈现方式。

篇9

关键词:单位犯罪 刑事责任 刑事处罚

1.单位犯罪的认定及其刑事责任本质

1.1单位犯罪的认定

对于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从这一法律条文中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到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到什么是单位犯罪。然而对于单位犯罪的概念学术界的争论一直的存在。有观点认为单位犯罪是指法定代表人或人根据法人权力机构的授权或批准,以法人的名义实施了侵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行为1。有观点认为单位犯罪就是指以单位自身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有观点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以单位名义并为单位谋取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3。笔者通过总结以上不同观点结合自己已有的观点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组织为了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的或者单位疏于管理、违反法定义务的,由单位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规定且应为刑法否定的行为。

我国刑法条文中对单位犯罪的主体的规定存在着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对机关这个主体能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目前学界主要存在着两只观点:肯定说认为从我国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案件看,机关参与犯罪的案件数量不在少数,影响恶劣,危害很大,应予以处罚。否定说认为,机关代表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如果将其作为犯罪主体, 将会影响其正常职能的发挥, 影响其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对于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国家机关,只处罚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同样可以达到处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因此, 机关不宜作为犯罪的主体4。

笔者认为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目的是惩罚或预防犯罪,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然而将国家机关作为犯罪的主体存在利与弊的辩证关系。其利就是通过对少数参与违法犯罪的国家机关给予刑事处罚,可以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象, 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其弊在于对国家机关给予刑事处罚,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

有关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学界一直在探讨中,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笔者归纳了一下主要存在下列观点:1.企业组织体责任论,此观点认为从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到最底层从业人员的所有成员的行为, 只要客观上存在业务关联性,就都可以认为是单位自身的行为,应该有组织承担责任。2.从自然人方面寻求单位责任的观点,认为自然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本身是应该选择有利于社会的或者不损害社会来进行活动,但是其却选择了有害于社会或者不履行其相应的义务进而被社会给予否定的评价,被国家认定为犯罪5。3.独立责任说,认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应该是独立责任, 并且这种责任是单位独立的责任, 不是对单位成员行为的替代责任。对于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机构的单位所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理当由单位自身承担刑事责任, 而不能将责任转移到其成员身上6。

笔者对于以上的各个观点存在不同的认识意在寻求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特征。适用刑法对法人行为进行规制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以法人内部成员的行为为媒介来追究法人刑事责任。二是不以法人内部成员的行为为媒介而直接追究法人刑事责任。而后一种方法的出现, 意味着人们已开始探索法人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固有的刑事责任。法人自身被赋予了一定的守法或回避危险发生的义务,当违反这种义务时,就可以认定法人自身的犯罪,即法人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在于法人违反了守法义务或回避危险的义务。真正的刑事责任应当以道义责任论为出发点。一方面,单位刑事责任的设定受到了对自然人的道义谴责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单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道义问题, 如商业道德,这些道义要求多数已为法律所制度化7。综上所述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是国家对单位自身危害社会行为的否定和谴责,具有独立性。

2.对单位刑事责任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可见,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采取的是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原则。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这种单一的处罚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对单位犯罪处罚的刑罚体系应当进行适当的改进,刑种全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刑罚梯度,这样才有利于打击日益猖獗的单位犯罪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可以参照国外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进行法律移植,建设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罚体系。

我国现存的双罚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刑罚种类单一,我国刑法处罚犯罪单位只有罚金刑,没有其他种类的刑罚,这必定会影响和妨碍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实现刑罚目的,对犯罪单位仅仅处以罚金刑是不足以威慑和预防单位犯罪的。而对于营利性的单位,犯罪单位可以将受到罚金处罚的财产损失通过市场的作用再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8。二、罚金刑数额规定不合理,我国刑法规定罚金主要有三种处罚形式:1.倍比罚金制。2.限额罚金制。3.无限额罚金制。但是对于犯罪单位,我国仅仅采用无限罚金制。我国刑法只是笼统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判处罚金,但是没有对罚金的数额做出相应的规定,在很多的司法实践中只有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单位进行处罚。这样势必会造成司法腐败、徇私枉法等弊端。与我国司法公正公平的原则相悖9。

为了更好的发挥刑法在单位犯罪中的作用,我们应该重新的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让社会上出现的单位犯罪的现象的都相应的得到控制。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法完善我国处罚单位犯罪的不足。

2.1增加处罚方法的种类

司法实践表明,罚金作为我国处罚犯罪单位的唯一法定刑不能很好的起到惩罚和预防的效果,要弥补这种不足,必须增加处罚方法,形成科学的、多元化的、系统的单位犯罪刑罚体系,从而保证刑法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刑罚目的的顺利实现。首先,引入资格刑的制度。此处的资格刑是适用于犯罪单位的,与自然人的资格刑有所区别,主要是剥夺或限制犯罪单位的某些权利,但是,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由于其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能使用这种刑罚。现行《法国刑法典》就为法人设置了专门的刑罚制度,规定了“适用法人之刑罚”,其次,增加服务义务。强制规定犯罪单位履行一定的服务义务。这种服务可以补偿由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10。最后,强制公布犯罪单位的罪行。指由犯罪单位出资,通过媒体公布犯罪单位的罪行,将单位信誉和其罪行进行挂钩11。这种处罚方式比罚金刑更能起到惩罚和威慑作用。

2.2明确规定单位犯罪的罚金数额

现行刑法对罚金没有规定具体数额,造成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对罚金判处较低,罚金的力度与单位犯罪的实际危害性不对称,对于国家造成数千万损失的单位犯罪往往只处罚数万元。对执行收缴方面也没有完善的执行措施。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应对单位犯罪的罚金规定具体的数额标准,修改无限额罚金和参照自然人罚金数额处罚的规定。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犯罪,可直接以违法所得或犯罪数额为基准,实行倍比罚金或比例罚金。过失单位犯罪,可参照故意犯罪的罚金数额计算,或根据其危害程度处罚,另设具体的罚金数额标准。建立具体的罚金收缴措施和执行保障机制。

3.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国在单位犯罪方面的法律制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相对于其他单位犯罪规定完善的国家来说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在新形势下,单位犯罪的主体不断的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我国应该抓紧时间弥补这方面的漏洞。从单位犯罪的主体到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形成理论体系,并且用于指导司法实践。让国民更多的参与到对单位犯罪的监督之中,建成全面、完善的惩罚与预防教育的体系。

注 释:

1.高西江主编《刑法的修订与适用》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0页。

2.委云生《法人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3.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84-585页,第601-608页。

4.王鹏祥:《单位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法学杂志》2009年第5期。

5.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上编)》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

6.舒洪水,董雄伟《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独立性》,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高诚刚《论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本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8.王良顺《单位犯罪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缪忠明《对单位犯罪处罚金刑的思考和建议》,法制与社会,2010年4月(下)。

篇10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文化 复兴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LIU Ziyu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As a worldwid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globalization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ropagation and integration; it also brought a rare opportunity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formed the severe challenge. Correctly analyz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t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lp to create new brilli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renaissance

复兴,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因此,所谓“中华文化复兴”也就是中华文化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中华文化曾经兴盛,并在适合的历史条件下,炎黄子孙愿意为自己的文化重新兴盛努力以赴,共襄善举。今日的中国并非过去的中国,今日的世界也不同于过去的世界。因此,今天理解中华文化复兴,必须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复兴”就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复兴,是在包容、吸收、弘扬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复兴,是基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上的整合、创新与发展,复兴的本质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对中华文化复兴形成的强烈冲击的全球化面前,中华文化必须要紧紧抓住机遇,同时也要勇于迎接这一挑战。

1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复兴的机遇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给各国的文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全球化时代,各国在加强和扩大经济交往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商品流通,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各国在观念、法律制度、文化及其他管理方面获得更广泛的交流。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已把全球变成一个不可分离、紧密联系的信息系统,为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所提倡的、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持续改进,不断深入,使世界各国也逐渐兴起了研究中华文化的热潮。全球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世界舞台。

1.2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全球化导致了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互碰撞,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的自由流动,在全球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将从根本上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产业的涌入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并利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强中华文化产业的实力,必须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全新的动力

全球化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特有的民族性格。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使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时产生落差,这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全球化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成为可能,为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自我改造提供了参照体系,特别是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完善中华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尤其是文化上的开放,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也陆续传入中国,给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2 文化殖民和竞争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冷遇:中华文化复兴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流入,使全球化在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华文化复兴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1 文化殖民走向强势

文化殖民主义是以一种强势文化压制、排挤,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在全球强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殖民策略。以前的殖民主义是依靠政治、军事等硬实力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主义则是通过媒体、投资,甚至国际文化传播等软实力,以无形的、温和的表现形式,使其他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全球化中,无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凭借其在经济上的优势及政治上的强势地位,利用电影、书籍、饮食等文化包装的手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力图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上的单一文化,或者永远居于支配地位。从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相比,呈现的是一种弱势状态。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殖民主义,大肆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和扩张,使中华文化复兴面临许多困难。

2.2 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与互动,已由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而作为比政治与经济更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则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部分。虽然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因此在对外文化竞争与交流中中华文化仍处于弱势。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强势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袭,还有来自新兴的东亚各国的挑战。以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日本为传播日本文化,在全球增设“日语学习中心”;印度宝莱坞生产的电影、唱片在全球推广,为印度改善和提升国家形象带来深远影响。在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2.3 传统文化遭受冷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在长期积淀中保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内涵和精神。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传播手段,使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日渐盛行和泛滥,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贪婪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导致艰苦朴素、团结友善、先义后利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意识日益淡化,国人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奢华香水营造的氛围中,相反对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弃之不顾,崇洋之风盛行,社会责任感淡化,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冷遇。面对来自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威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积极在全球推广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强国人优良传统道德意识,截击西方文化的冲击已迫在眉睫。

3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中华文化复兴的总体策略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冲突更加频繁,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复兴中华文化,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是当前文化领域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3.1 坚持和而不同、谋求多元发展,抵制文化殖民主义

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强势的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代表弱势的非西方国家的非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即表现为文化殖民主义。然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全球文化的同一化。面对来自文化殖民主义的消极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措施,坚决抵制,保护各国的文化和资源。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国既要有效地保护和光大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又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奠定物质基础,积极防御和自觉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的侵袭,不断适应全球化大潮,打破保守和自我封闭,走向世界,适应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交流、吸收和融合的趋势,坚持多元文化互补和共同繁荣,维护中华文化的安全,以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真正的独立自主。

3.2 促进产业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

固然拥有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但如果没有用先进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去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也不会转变为现代人所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就是要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传播,得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具有接触、消费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会。在世界各地,文化产业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国,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仅要抓住全球化这个机遇,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推进中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扩大中华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华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创作、生产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竞争奠定基础。

3.3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历经沧海桑田,一些历史建筑已被岁月风蚀,一些民俗民风已断代消失,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瓦解,甚至消失。为此,我们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公益讲座等媒介,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恢复、保护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强和维护遭受破坏和威胁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根系,从而避免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潮面前不堪重负,在面对西方文化侵袭时,不知所措。同时,又要升华中华文化之精华,排除中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更新中华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宏伟目标,力争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既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4 加强文化交流、构建话语体系,增强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要和谐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不能决然分开,而应不断推动中外文化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进行交流发展,使中华文化以开放的、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国外文化,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壮大,宣扬中国,实施西化战略,在这种形势下,除了加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以外,我们也急切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是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用恰当的话语和方式在国际上表达中国的观点和立场,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与不同文明合作交流,增强中国特色的创造力和感召力,展现我们为推动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大国形象,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发展状况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让全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从而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目前,全球化使全世界的联系得更加紧密,尽管全球化的诸多负面因素影响着中华文化,给中华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是,全球化也使中华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中西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中华文化需要以更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适应大浪淘沙的世界潮流,使一个更加和谐、富强的东方大国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2] 张岱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0-10-17.

[3] 朱永新.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树立“新文化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