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常见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常见心理现象

篇1

情境:专题一心理健康导论

目的要求:认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

重点和难点: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

教具:多媒体

授课周次

授课班级

环节

内容和方法

时间

课程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作本课程的简要介绍。

5

分钟

第一章阳光照进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案例导读 有两个年轻人到远方去寻找梦想,他们希望寻找一个地方停下流浪的脚步。

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着不同的结果?

第一节:走进心理的世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

一、什么是心理

所有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意志、人格等都是我们作为人所经常发生的心理活动,又称为心理现象,简称为心理。

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二)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

(三)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

(五)智力接近顶峰但发展未成熟

(六)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第二节:为你的心灵“把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心”观念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0分钟

第 页

第三节:谁动了我的心弦——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二、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情绪失衡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内心封闭

四、情感问题

爱的困惑、友情问题、亲情问题

五、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压力

六、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自理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第四节:守护心灵的家园——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介绍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

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婚姻、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的人群。

三、心理咨询的分类

播放电影《心灵捕手》片段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理解与支持、积极心态培养、时间限定、来访者自愿、感情限定、重大决定延期

40分钟

巩固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授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知识。

5

分钟

布置作业

分钟

篇2

第一,改革传统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增设更为全面的主修心理学课程以供学生按兴趣选择。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才便于教师开展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心理学课教学改革要以师范大学生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教育能力来调整公共心理学课的内容,要以培养师范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帮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帮助师范大学生掌握分析未来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适当增加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的学分和课时数。授课者应是从事过心理辅导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结合案例把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原则和某些方法纳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以便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技巧,帮助师范生树立心理教育意识,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有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辅修专业课程,培养师范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虽然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的教师培育在教学课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时因所考取的中高级教师资格证书不同而学习不同的心理课程,并没有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的心理课程进行专门的设置,因而师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没有针对性。师范院校要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学生能够根据将来所要面临的教学对象来选择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以开设其他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不单是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学的基石。

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并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增强师范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师范大学生亲临教学实践现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渗透和实践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心理教育知识,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认识。师范院校平时还要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疏导,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师范大学生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与测评,传播心理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培养中学教师良好的职前心理素质,还需要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外界大众环境。对于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方面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专业著作、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其他大众传媒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学教师在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修养,正确认识、评价、有效地激励、调控、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学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去影响他们的学生。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身心极易受外界诱惑,并开始逐渐有着自己的主见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师针对青少年的行为处理稍有不慎,孩子便会肆无忌惮、难以管教、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成功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师职前心理教育,教师在面临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上的负担、社会所给予的过高期望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时,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迎接属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作者:李娅 成云 康有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篇3

2010年,通过对笔者学院的1029名毕业生进行SCL-90测试,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恐怖五大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且存在着显著差异,达到了0.05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压力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的岗位,担心自己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等。可以说,中等强度的焦虑不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但焦虑水平过高,就会使人萎靡不振,影响职业的选择,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抑郁心理

个别大学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无门,屡遭挫折,导致情绪低落,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感到前途渺茫,终日郁郁寡欢,严重抑郁者求职意向下降,甚至自杀。

3.自卑心理

自卑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难免会有面试失败的经历,难免会在工作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产生退缩行为。

4.恐惧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就业难的现状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就业恐惧心理。过度的恐惧会导致人精神萎靡不振、社会功能受损,对自我失去信心。

三、调整就业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单纯讲授如何就业向传授职业生涯理念转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分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

2.调整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毕业生求职时必须认清形势,充分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期望值。在求职时,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不能盲目追求专业对口。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与个案咨询,解决由于就业带来的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心理问题,交给他们应对压力与调控情绪的方法,指导他们调整就业心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扰。

4.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较高的综合素养是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形成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只有具有了这样的综合素质,才会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特别是要及时消除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这样才会为自己多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玉文,孙梅.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6).

[2]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3]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篇4

关键词:赛前心理,自我效能,唤醒水平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过程的千变万化以及许多不可预测因素作用的魅力。大学生足球联赛同样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和着迷。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专项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重要。。而赛前情绪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1]。

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高,职业经验比赛越丰富,心理方面的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越强[2]。而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足球专项技能都比不上专业足球运动员,但大学生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很大。而心理训练追求迁移的效果,即不但使运动员对某个具体的处理和调节能力提高,而且对其他问题的应对能力也得到增强;不但使自己的足球生涯中收益,而且使他们在今后从事其他工作中同样收益[3]。

1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4]。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在培养和提高良好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各种心理焦虑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3号楼624室 甘肃兰州 730070.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Gansu Lanzhou 730070

2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心理现象分析

2.1自我效能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特定的成绩,那么他就会受到激励,从而奋发努力,去争取预期的成绩[5]。因此自我效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认为他能够使将要进行的比赛取得胜利,他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训练。因此一个有自我效能的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就是一个被激励的运动员。下面是发展自我效能的四个基本成分:

2.1.1成功体验

为了建立自我效能,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必须有成功的体验。而在任务特别艰巨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就不太现实了。因此教练就要主动降低比赛难度来保证运动员成功。在集训初期找一些水平相对比较低的球队打比赛,让队员品尝赢球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否则运动员就会丧失信心。

2.1.2感应性实验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有的已经是参加过很多比赛场的老运动员,而有一些是新补充的队员,甚至还没参加过正式的比赛。他们都可以通过运用模型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学生足球运动员也都需要有一个模仿的模板或模型。这可以通过去观看关于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表现的录像获得。这一点对激励新队员很有帮助。成功的感应式经验将会为真正比赛中的成功体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5]。

2.1.3言语说服及自我暗示

言语说服通常来自学校领导、教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队友的鼓励。有益的话语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像告诉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意义重大和你能力很强一定能取得的好成绩什么的。也可以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的形式,这种方式也可称作自我暗示,在赛前训练感到非常疲劳时,可以通过暗示自己“坚持、顶住、超越自己”,来增强意志力,从而度过难关。

2.1.4情绪唤醒

情绪的唤醒对赛前的训练也很重要。大学生足球运动员一般在赛前的唤醒水平都比较高,一般一支大学生队队员规定18人,毕竟能参加足球队的学生很少很少,特别对一些刚进入球队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很兴奋的一件事了。但教练员或老师应该掌握好运动员的唤醒水平,因为运动表现和唤醒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醒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6]。

2.2 身体焦虑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的身体焦虑和好多其他项目不同级别的运动员都有着共同特点。赛前的身体焦虑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常常超负荷工作,汗多,呼吸紧张,心跳过快,经常伴有低烧,甚至影响睡眠。高校足球比赛一般情况下分成两个组,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的运动员比业余组的运动员运动专业技能和心理技能相对比较高,赛前身体焦虑也相对较弱。

2.3 个人失败焦虑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赛前对失败的焦虑有他们位置上的区别。比如,前锋队员害怕他们无法进球,甚至怕遭到对方后卫的粗野的拼抢。后卫队员又害怕他们的防守不到位被对方进球。而守门员害怕自己犯低级失误。特别是以前受过上的运动员又害怕比赛再次受伤等等。个体的失败焦虑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焦虑,教练或老师一定要及时的对运动员加强引导和加强运动员对比赛的理解。

2.4社会期待焦虑

大学生足球比赛不仅仅是代表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代表着整个集体。比如说学校、班级、整个球队、甚至是家庭。不同的个性特征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也不同。自卑、自信性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运动员其竞赛特质和竞赛焦虑状态均高于性格活泼、开朗、豪爽的运动员[7]。前者往往害怕辜负学校,辜负班级,辜负家人和教练对他的期望,他或他们更会表现出焦虑状态。教练和家人甚至是学校的领导都要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比如赛前的动员大会,还有一些教练和家长的言语“只要你勤奋训练,认真比赛,能打出你自己的水平,输赢不是真正的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综上所述,赛前心里训练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队员的心理训练不是孤立的,它应与队员其它的各项训练同相结合,如身体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和智力训练,且更要注重赛前的心理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与比赛中。

3.2 建议

建议让队员多参加高水平比赛,掌握队员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心理训练的作用,调动和发挥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重视对队员的心理训练,提高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据队员个人情况不同,采取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 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M]. 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1.1.

[2] 韩音.我国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J]. 体育与科学.1999(1):49.

[3] 麻雪田,王崇喜. 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

[4] 张力为. 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

[5](美)理查德·考克斯。张力为,张禹,牛曼漪,江晓梅译. 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季浏.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8.

[7] 谢耿芳. 对高校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人格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assumehighexpectationsofthesocietyandtheirparentsandtheythemselvesareeagertobesuccessfulaswell.Meanwhile,thesocietyproposesstrictrequirementsforthem.Allthesefactorsmakeuniversitystudentsconfrontedwithmuchpsychologicalpressure,andasaresultharbormuchpsychologicalconfusion.Thispaper,afteranalyzing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universitystudentsinemployment,putsforwardapproachestoadjustingthepsychologicalobstaclesinemployment,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persona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ir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obstacle;psychologicaladjustment;personality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篇6

活动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801教室

活动负责人:王金尤

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09-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会逐渐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当中,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充足的时光。

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丛内容、目的、方法、坏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以及应对来自学习方面得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前我们已经交了好多朋友,在一个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单纯、随意。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为了更好的增强班级的凝集力、巩固友谊,我们公共事务管理09-1班举行了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增进彼此的感情。

活动目的:大学同窗好友的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同学身上,通过大家的参与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认识彼此,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帮助别人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把笑脸带给每个人。

活动内容: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主持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心理活动的主题,活动背景以及活动流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彼此进行优点的点评,对大学生几个心理问题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活动感想进行总结环节。

1、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

本坏节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际交往中解决人际冲突等策略的内容“人际交往时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才会有正常的心理坏境所以进行这场教育是必要的,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2、彼此进行优点点评坏节

本次活动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学坐在同学中间接受大家的点评,通过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原来自己子别人心中的位置。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

为了紧扣心理活动主题,主要由同学进行了分组讨论主要的心理问题。

4、游戏互动

本坏节由主持人向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一个命题,让每个同学进行复分析后进行角色扮演。

5、活动感想环节

主持人谈了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认识,至此活动给了大家一个很深的启迪,我个人认为在生活中使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乐趣,具备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时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与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

篇7

要变灌输为引导。德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德育是影响不是支配,德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德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不能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要有平等的态度、和谐的关系,心灵沟通,感情交融,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既讲理又动情,达到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要靠人文关怀、道德情感,靠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务。要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惑结合起来,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

要变被动为主动。网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上网人数目前是100万,其中90%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要有主动抢占阵地意识。网络是一个大战场,我们的主流声音不强,很快就会被杂音淹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条件、有机会、有资格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但是,它又使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社会结构脆弱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它考验每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讲,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环境。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5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众,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受众心理现象,常见的主要有认知心理、威权心理、从众心理、移情心理等。大学生上网行为类型多样,表现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虚拟性、自发性、开发性、多样性。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共识。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先进传播技术,主动打造德育新平台。

要提升功能。高校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要加强整合,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网络社区,建立学生与名牌教师的网上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学生使用。要建立主题教育网站,使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实现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有机互补。

要变统一为差异。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潜能范围内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种差异还体现在递进要求上。中小学德育传授的是基本知识,具有非系统的特点。而大学德育要上升为综合性、理论性、系统性,而且要有思维的纵深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小学德育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启蒙教育,强化对教育内容的感知和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德育则要着眼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善于进行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选择。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高职院校学生既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又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殊性,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尚在少数。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高层次、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除了呈现与普通院校学生在诸如适应、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1.1学习压力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有两种,一是高考生,二是中职生。他们的共同点是基础教育阶段成绩不理想,或是考试时发挥失常而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我基础差学习不好的刻板印象,表现出学习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心理阴影。(2)焦虑心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出现用功但不出成绩的结果,在大学里成绩的好坏与就业、奖学金、评优、入党密切相关,过于看重这些,就会造成紧张的心理,产生焦虑情绪。(3)缺乏自控力。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对周围变化敏感,看待问题片面,容易钻“牛角尖”,一点小事就会造成情绪波动,心理受挫,无法稳定自己。

1.2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处境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对未来充满恐惧和迷茫,产生难以把握自己的感觉。还有部分学生择业观陈旧,认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毕业后不会有好的工作岗位,产生自卑甚至自厌情绪;有的则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工作地点,薪酬待遇等,对工作设想过于理想化;有的过于依赖父母,认为好的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关系等。

1.3情感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平均年龄是18至22岁,心理学上将之称为少年后期或青年初期,正是对异性渴望接近,对爱情兴奋憧憬的关键时期。由于情感本身的冲动性和迷惑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情感困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嫉妒心理。恋爱过程中嫉妒与排他情绪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这种情绪变得极端,比如一旦发现恋人与别的异性稍有接触就会产生怨恨或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成为行为,就会制造谣言、设置障碍、挑拨离间、寻机报复,以求从另一个角度上去击败对方,达到心理上的心安理得,实际上他们自己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就经常处于恐惧、愤怒、抑郁、焦虑、消沉、憎恨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中。(2)抑郁心理。在恋爱遇到挫折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找不到好的倾诉途径,就容易形成抑郁情绪。压抑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消除,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严重者有自杀倾向或行为。

1.4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远离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本身性格存在缺陷或某些问题处理方法不当,容易形成异常心理情绪。例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能坚持平等、尊重、诚信的原则,不为对方考虑,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自卑或自闭,害怕与他人交往,遇到交往障碍时选择逃避甚至隔绝交往。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政策

2.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好预防性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在预防,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1)举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2)张贴布置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3)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宣传途径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高职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发展性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尚未步入正轨,存在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规划专门教材,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该课程的建设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其发挥应有的实效性。

2.3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做好补救性教育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交谈、探讨、协商、解释,帮助来访者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寻求摆脱困境与解决问题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助人自助。高职院校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更好地为在适应、情绪、交往、恋爱、学习、择业、自我等方面存在暂时性困难的学生服务。学生可以通过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函咨询等各种方式排解心中存在的疑难与困惑。

参考文献:

[1]王佳利.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2]陈菲.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9.

[3]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篇9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 键 词】就业挫折 大学生 抗挫折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挫折对于不同的个体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大学毕业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愤怒、痛苦、恐慌、悲伤,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挫折后,一般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种:

1.焦虑心理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面对就业的时候意气风发,而投身现实中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当投了几份简历没有回音或经历几次面试没有结果时,他们大多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择业受到挫折后,他们会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对自己十来年的寒窗苦读产生怀疑。曾经心比天高,而如今大学毕业,自己却连个谋生的地方都没有,大学毕业生感觉自己曾经的努力都白费,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的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心里产生恐慌、焦急、忧虑、烦躁和不安等。这种焦虑状态,严重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接下来的就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排解,那么这种焦虑心理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大学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主要是由于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引起的一种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且就此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威胁或假想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平时也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会相对顺利地拿到面试机会或较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看到这些同学比自己有优势时,就会产生羡慕、敌意、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有部分学生对这种情绪把握不住,就会不时就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恶意中伤、造谣等。这将破坏大学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使自己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冷淡。

3.自卑

自卑是由于遇到挫折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偏冷或者自己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或者个人理想职位与个人能力之间不匹配而屡遭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时候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跃跃欲试,往往是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中,但是,当遭遇严峻的现实时,他们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发现自己就业还不如职校的学生,更甚至不如农民工,他们就会痛感自己的渺小和浅陋。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压抑自怨,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逐渐引起深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人的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主导,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今后就业的成败,而且还会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4.冷漠

冷漠是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对付焦虑等的一种防御手段,在大学生中也较为常见。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感觉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用人单位就是不会选择录用他,于是开始自我逃避的心理,变得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对市场上的就业信息漠不关心、对老师提供的求职机会无动于衷,不愿意再为自己的就业而做任何的努力和竞争。这种自我逃避的心理,将使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将妨碍他就业,而且冷漠的心理将阻隔他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人际关系的发展。

5.攻击心理

米勒和多拉德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的经验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对应的关系,攻击行为时个体遭受挫折所引起,并宣称“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大学毕业生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一般会遭遇这样与那样的挫折,这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激动,而当这种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与控制,那么很可能会发生攻击。比如有些大学生觉得用人单位凭什么不要他,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而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父母的社会关系不够,于是对父母发怒,在家里踢打、摔东西等;另外甚者觉得自己无能等原因发生自杀等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专业和自我职业定位不匹配产生的挫折

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而调剂到现在自己的所学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期间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深入学习,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由于觉得自己学的不是这个,也没有花时间去钻研,存在着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困惑,因此在就业方面往往存在被动心理。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身的专业素养之间存在着矛盾,他们理想中的职业,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知识,而自己所学专业的又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以至于错失机会,如此种种,都使得大学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

2.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产生的挫折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追求。但是他们的“摘月目光”、“兔子胆量”、“蛋壳心态”、“刺猬社交”、“豆腐体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目标过高,“想摘天上的月亮”;又缺乏刻苦的磨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兔子一样只会躲避;外表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外形完整的鸡蛋壳;在人际关系上不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要求又很高,像刺猬一样遇到不如意就发脾气、埋怨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差。种种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屡屡受挫,产生挫折心理。

3.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产生的挫折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希望人人平等,但是,我国就业市场建立时间不久,还在不断完善之中,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改革还在不断变化,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就业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如有的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对名校和普通院校、对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等的区别对待。另外,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难免有“走后门”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父母社会关系网的比拼。另外,一些招聘组织受利益驱使,盲目组织大型招聘会,而毕业生焦急的心理让他们疲于赶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深感受挫。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只是为了就业率,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不到位,一味强调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以及搜集和职位信息,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以及求职礼仪、技巧等,使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遵守一定的职场礼仪、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这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及时排解,抗挫折能力下降。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应对策略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代大学生将是我们21世纪竞技场上的主角,中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不被击倒并昂立于世界东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现在大学生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大学生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这本来就是一个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的过程,加上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心理让大学生身心健康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挫折应对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1.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大一开始做起,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也要从大一就开始。大一新生刚摆脱了高考结束填鸭式教育,离开了父母,就像刚脱缰的野马,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大一新生就做好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刚进大学的迷茫状态,从大一就开始确立明确的目标,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积累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减少碰壁。

2.重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调适能力的表现,调适能力强的人,也就是对挫折有心理准备、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作客观评价的人。高校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存在性教育。让大学生知道,生活并非“万事如意”,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人总是在跨越这些坎坷之后才蜕变成长。其次,磨练大学生意志。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过意志教育,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当的挫折情境,让那些“天之骄子”碰碰钉子,在碰钉子的过程中吸取教训,训练他们的良好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既不盲从也不武断,在实践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引导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越来越普遍。学校应给予积极的疏导,使大学生顺利走出困境,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应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去完善自我认识,正确评估自己的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其次,完善毕业生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预防机制,尤其班级“挫折信息员”反馈队伍的建设。“挫折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可以及时发现就业受挫的同学,反馈给相关人员给予疏导。

参考文献:

[1]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兆静.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及其疏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应跃鹏.大学生受挫心理分析及耐挫折教育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3(11)

[4]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