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与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病危害与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其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从源头避免职业病是唯一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收集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2013 年编制的 20 份机械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由于其中 15 份报告受到项目工艺、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具有代表性,最终选择 9 份报告进行分析。
1.2方法
查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对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特点和控制措施。
2.结果
2.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基本情况
9份典型报告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涵盖了典型的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工艺,其中以焊代铆、以液压代替冲压工艺的有8项,抛丸机采用自动化、隔离操作方式的9项;落砂、清砂作业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的有 7 项。9份报告共识别2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评价了42个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其中超标的岗位有9个;6 家企业对集中超标岗位进行了实际整改。
2.2机械制造业生产工艺分析
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钻、铣、镗、车、刨、磨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焊接与气割工艺、涂装工艺和组装。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情况及超标原因分析
2.3.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有3个项目焊接车间部分岗位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 8 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范围分别为 0.21~0.22 mg/m3、6.7~12.5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车间仅采取了全面通风,未采取局部通风和净化处理装置。
2.3.2 二甲苯、环己酮。有2个项目涂装车间调漆岗位的二甲苯、环己酮超标,二甲苯、环己酮 CTWA范围分别为 50.2 ~ 78.6 mg/m3、52.6 ~ 81.6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设置的机械通风的位置高,未考虑有害物质的密度和净化处理,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不合理。
2.3.3 矽尘。有 2个项目铸造车间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矽尘(呼尘)的超限倍数 > 2,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范围为3.4~5.7 mg/m3,CTWA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其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未采取局部通风除尘设施。
2.3.4 噪声。有2个项目机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 8 h 等效声级超标,噪声强度范围为 88.2 ~90.2 dB(A),超标原因主要是机加工岗位用气枪吹干切削液产生的噪声强度过大,使用频繁,未采取隔声、消声装置。
2.4 超标岗位整改措施及效果分析
2.4.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对超标的电焊岗位设计了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有除尘手臂。
2.4.2 二甲苯、环己酮。对超标的调漆岗位的轴流风机的位置进行调整,经检测超标点的二甲苯、环己酮浓度全部合格。
2.4.3 矽尘。铸造车间的落砂、清砂处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从而降低粉尘浓度。
2.4.4 噪声。对机加工岗位用气枪进行消声、阻尼隔声后噪声强度下降了 15 dB(A),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2.5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及中毒案例特点
2.5.1 慢性职业病。粉尘类所致职业病主要为矽肺、电焊工尘肺和石棉所致的胸膜间皮瘤,矽肺常见于翻砂、清砂作业岗位,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1 年的尘肺报告”,电焊工尘肺近年有 5 年接触工龄发病的报道;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和手臂振动病,噪声聋常见于锻压、冲压操作工,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4 年的职业病报告”,近年也有数控机床作业员发生噪声聋的报道;手臂振动病则常见于清砂、造型岗位;化学毒物所致职业病主要有溶剂汽油、甲基正丁基酮中毒导致的周围神经病,苯系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慢性中毒等。
2.5.2 急性中毒。见报道的有锅炉制造、罐装容器制造刷漆岗位发生二甲苯中毒;浇注岗位由于通风不良、熔炼炉排风装置故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焊接特殊的管件(锌)发生金属烟热。
3.讨论
通过分析9份评价报告,总结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总体特点为:涉及的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铸造的矽尘、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车间的噪声,这些环节是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本次调查发现,机械行业职业病危害中铸造作业的粉尘、高温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工艺的噪声仍是机械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在防护措施方面,针对焊接工艺,可采用分层送风治理方案,在分层送风系统中,是以低速在厂房的下部分层送风,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同时在作业点采取轻便、高效的通风净化设装置。
4.结语
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原辅材料的使用及工艺方面均有了明显改进。然而,在职业病危害评价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在职业病危害评价识别中,应注重涂装使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尤其注意甲基正丁基酮等容易被忽视的化学品。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确定程序上,应从工程防护、卫生管理、个人防护的角度提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何加强涂装、电镀、锻压、铸造车间生产中化学物质、通风防毒设施的管理,受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的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以及职业卫生检查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有效控制机械制造的职业病危害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主要目标:加快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有效缓解及控制职业病频发势头。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与控制效果评价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比上年明显提高,确保全区不发生较大以上职业危害事故和群体性职业中毒事件。
一、切实做好《职业病防治法》宣贯工作。
一是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的宣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宣传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健康基本知识,增强用人单位防治职业危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职业病防治专项告知活动。向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发放“企业职业卫生事项告知书”,将《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企业职业卫生法定义务以及职业卫生监管的相关事项等作为重点内容告知企业,帮助企业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意识,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防治义务,自觉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各地、各部门年内应把“企业职业卫生事项告知书”发放到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并签收备案。三是开展《职业病防治法》专题学习培训。安监系统人员和行业监管人员必须率先学习掌握《职业病防治法》的内容和要求,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推动《职业病防治法》的落实。
二、全面落实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的主体责任。
督促企业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监管人员,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性制度和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车间、重点班组、重点工种、重点岗位的全员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建设,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台帐,严格执行职业危害建设项目“三同时”、职业危害申报、检测、评价等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职工培训,做好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切实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护意识,维护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权益。
三、积极推进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职业危害申报数据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大申报工作力度,凡是涉及《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做到应报尽报。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将申报工作与专项整治、执法检查、行政许可、检测评价等工作结合起来,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申报工作,通过申报,摸清底数。同时进一步规范申报内容,促进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危害检测。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申报率达90%以上,专项整治企业要100%申报。
四、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
要以职业危害治理作为推进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明确的重点行业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同时,结合我区实际,将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作为治理重点,突出抓好粉尘、高毒物质、重金属等职业危害治理,明确治理的目标任务、内容范围和方法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治理工作。根据近年来我区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件以及调研检测的情况,今年全面开展铅酸蓄电池制造业企业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在开展职业卫生检测调研,全面掌握其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及职业病危害防治基础上,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开展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通过整治,使企业职业健康工作做到“八个到位”,即申报到位、检测到位、体检到位、现场防护设施运转到位、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并正确使用到位、现场警示标识及危害公示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台帐建立到位、企业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培训到位。推动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达不到治理要求的铅酸蓄电池制造等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依法提请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实现“治理一家,带动一批,规范一行”的整治效果。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电子产品制造、皮革箱包和制鞋、水泥生产等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治理。
五、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验收工作。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加强与发改、经信、住建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建设项目审批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加强企业依法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确保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六、抓好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安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加强教师职业健康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安全培训机构聘请或培养业务能力强、专业对口的职业健康人才,充实师资力量;指导做好职业健康监管人员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监管人员尽快熟悉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和标准规程。同时,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明确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上的作业人员实行强制培训,不断提高和强化用人单位管理层的守法观念和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意识,全面推动职业危害严重行业(领域)的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七、切实加强监督执法工作。
加大对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力度。在抓好监管人员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学习、执法程序掌握、执法能力提高前提下,加大职业危害事故的查处力度。依靠检测评价单位和专家队伍,对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对企业的职业危害申报、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使用、防治制度落实等方面抓好日常监察、专项监察,重点监察、定期监察,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用人单位,严肃查处,严格责任追究,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八、稳步推进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许可证试点工作。
按照《省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督促指导木制家具制造第一批试点企业,抓紧开展职业卫生现状评价,加快防尘排毒设施改造,严格许可条件和程序,力争第一季度完成试点企业申报发证工作。同时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做好许可扩面工作,尽快开展其他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许可证发放相关工作,成熟一家申请一家。通过宣传发动和指导,力争2012年年底前全区木制家具制造企业全面展开许可证申报发证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木制家具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
篇3
近年来,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我国估计有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到不同职业病危害,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3万余例,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成分的厂矿企业日益增多,特别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临时务工人员等,面临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局面。农民工多数集中在民营中小企业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病防治措施难以有效保证,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顾不上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致使职业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职业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1 徐州市职业病危害现状
我市为江苏省重工业城市和能源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厂矿企业3012家,直接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90000余人。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以粉尘、噪声及毒物(苯系物、黄磷等)为主,分布在采石、煤矿、水泥、纺织、建材、化工等行业。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市现有职业病人4293人,在全省占有较大比例。职业病以煤工尘肺、矽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水泥尘肺为主。上述职业病例仅为报告人数,而非真实的发病人数,据专家估计,职业病发病数在报告数的10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和有毒有害物质违禁使用事故时有发生。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2.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企业主法制意识淡薄。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职业病是一种缓慢发病的过程,不像重大工伤安全事故那样血淋淋的触目惊心,因而难以引起用人单位、部门领导及社会的普遍重视。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专门设立了“重点保护单位”、“领导挂牌单位”,无形中给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也可利用这一招牌推诿监督检查。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对职业病危害给劳动者造成的健康危害认识不足的问题。部分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淡漠,只抓经济效益,而不注重加强职工劳动保护,甚以牺牲劳动者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企业的高额利润。
2.2 职业病防治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职业病防治涉及到用人单位、工会、卫生、安全监督、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承担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病防治各具体工作环节中存在互动和联合机制不够、职能分离,各自为阵,职业病人的权益保障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上没有实行任务目标和责任管理制度,往往忽视治理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等法定行为。
2.3 职业病的防治经费长期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市地方各级财政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无专项投入和经费保障。面对我市众多的厂矿企业和要开展的更加深层次的技术性工作,现有的职业病防治专业技术和设备陈旧、老化,效率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保证,严重影响多个项目的监测和科学数据的索取,有碍于更好地指导厂矿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地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增强防护设施,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现在的技能和设施,只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调查、监测、体检等工作上,远远落后于现代工矿企业发展的需要。
2.4 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形同虚设。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源头上控制引发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这是减少发病的关键所在。为此,《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对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监管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从生产工艺流程,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审查和改进,把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控制在孕育之中。
3 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提高防护意识。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大的宣传贯彻力度,建议列入各级人大执法检查计划,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把《职业病防治法》的学习和宣传纳入全民普法计划,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法人代表、管理人员以及劳动者的学习和培训,督促用人单位要依法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不能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3.2 强化政府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建立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可以比照食品安全监管,成立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形成由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卫生局、安全监督局、财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向人大述职的内容之一,从整体上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水平。在此框架内,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与安全评价、职业病诊断治疗与职业病社会保障、职业中毒处置与检测评价、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相互交叉的工作关系,整体推进我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联合监管的各项措施,建立信息联通机制,依法落实职业病防治的前期预防工作,建设项目未提交职业病危害评价、未经监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发改委不予以办理该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在竣工验收前,未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未经监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发改、经委、建设、安监部门不予通过竣工验收及核发相应许可证,力争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
3.3 建立职业病危害保险基金。当前,企业对从事职业病危害岗位的职工, 采取给予岗位津贴或提高工资的方法予以补偿,但随着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就业岗位转换频率加大,外来从业人员的增加,短期接触或多次接触不同的有害因素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可能会导致这部分人员潜在性职业病危害,一旦发生职业病,很难确定导致职业危害的来源; 随之而产生的治疗、补偿等费用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建议参照养老保险的方法,凡从事职业病危害岗位的职工,在就业期间,企业和职工本人均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 建立职业病危害保险基金,一旦日后发生职业病, 可以从此基金中得到一定补偿。
3.4 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全国职业病防治信息采集标准和相应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规范,依托已有信息传输网络,及时收集、分析相关动态信息,逐步实现职业病防治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规范管理,为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有效地提高职业卫生管理的效率。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推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强化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二、目的意义
目前,我市大多数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已进行了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开料、加工、打磨工序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涂胶、喷漆、晾漆工序因使用有机溶剂会散发大量化学毒物,例如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等高毒物质,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各级安监部门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木质家具和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加大对粉尘及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的监督执法力度,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三、整治内容
(一)重点危害因素: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
(二)重点整治行业: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
(三)重点人群: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
(四)重点检查内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严重职业危害岗位警示标识;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急性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等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5月11日-5月20日)。市局根据《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市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并下发各镇(街道、园区)。
(二)实施阶段(5月21日-9月20日)。依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市安监局及各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的相关企业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认真填写检查表(见附件1)。依托网格化监管系统,将检查情况通过管理网排查治理模块的专项检查进行录入,做到日查日清。为配合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市安监局将组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我市部分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进行检测调研,掌握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行业职业危害真实情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1.宣传发动(5月21日-6月10日)。各镇(街道、园区)下发方案到所有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根据方案要求,对照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表(见附件1)组织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同时填写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登记表(见附件2),6月5日前将附件2电子版报市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
2.集中执法(6月11日-6月30日)。市局组织五个执法科室(大队、中心)分组到所有木质家具、人造板制造企业集中执法检查,并对企业主要环节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整改提高(7-8月份)。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整改提高。
4.复查验收(9月1日-9月20日)。市局组织人员对集中执法阶段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复查验收。
(三)总结阶段(9月21日-9月30日)。9月下旬,各镇(街道、园区)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材料于9月30日前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市局将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危害治理是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街道、园区)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力求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整治工作中,要突出对喷漆环节的治理,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喷漆间,设置通风排毒设施,使用水帘(水幕)降毒措施,保证作业场所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于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不落实,作业场所无防护设施或达不到防护要求,未按规定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严重职业危害岗位无警示标识,未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逾期未进行整改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企业,责令停止作业或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篇5
关键词:香料;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治
某香料厂新建香豆素、结晶玫瑰、佳乐麝香3种香料生产线,为了解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状况,在试运行开始,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
1内容与方法
1.1卫生学调查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试运行情况、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产品、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1.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对3种产品生产使用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分析,确定本次检测项目为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粉尘、有毒物质、电焊弧光、高温、噪声、工频电场。
1.3检测方法 在生产装置满负荷运转状况下,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采样点选择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采样仪器尽可能靠近作业工人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1.4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等是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和法律依据。
2结果
2.1基本情况 香精生产厂区南北宽约516 m,东西长646 m。场区地势平坦。厂区主要以工艺流程为基准,结合生产、生活功能区的特殊要求布置。厂区西半部是原料储存区和香料生产区,东半部是成品仓储区,西部是污水处理区域;锅炉房布置在远离办公生活区的厂区西南角;生活区布置在整个厂区的北边界偏东位置;公用工程布置在各生产车间中间部位。
2.2生产工艺及流程
2.2.1香豆素生产工艺简述 首先由苯酚合成水杨醛,再与醋酐反应合成香豆素:
2.2.1.1向反应釜中投入甲醇,后搅拌升温至回流,投入镁屑,蒸馏回收多余的甲醇。加入苯酚与氯苯混合液,回流后出溶剂。釜温达到100℃以上时,加入多聚甲醛与氯苯混和液,回流保温0.5 h,停汽降温至~20℃快速加入盐酸,保温1 h,静置分层。将下层废酸水放入酸水萃取釜,上层物料放入水洗釜。水洗釜中物料加入一次洗料水和适量碳酸氢钠洗至水溶液呈中性,静置后将废水打回一次洗料水罐,再加入二次洗料水搅拌约0.5 h后静置分层,下层废水打回二次洗料水罐,上层物料去静置罐待精馏并记录得量。
2.2.1.2将醋酸钾、水杨醛、醋酐投入反应塔。加热控制温度190~200℃,生成醋酸常压不断蒸出,反应产物从塔底经降温后转入过滤机,有机相减压蒸馏得香豆素粗品。将香豆素粗品投入结晶釜,用乙醇结晶。结晶后甩干,结晶母液通过蒸馏回收乙醇,蒸馏釜残液回减压蒸馏。固体转入烘干箱烘干得成品香豆素。减压蒸馏有釜残,焚烧。烘干箱排气口的废气乙醇捕集回用。
2.2.2结晶玫瑰生产工艺简述及反应原理 把苯甲醛、氯仿和氢氧化钾投入反应釜内搅拌,控制温度40~50℃,反应2~3 h后水洗两次,把水洗好的料液转入冲蒸釜,回收苯甲醛。然后向料液中加入醋酐和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温度控制100~110℃。反应完后降温静置,分离出催化剂,重复使用。将料液转入结晶釜,加入乙醇结晶。结晶母液通过蒸馏回收乙醇,釜底料提取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釜残焚烧。固体转入烘干箱得产品结晶玫瑰。烘干箱排气口的废气乙醇捕集回用。
2.2.3佳乐麝香生产工艺简述及反应原理 向反应釜中投入乙二醇、十三碳二元酸,开始慢慢升温搅拌至有水出为止,温度控制在180℃±2℃,常压反应,直到没有水生成,缓慢蒸出过量的乙二醇,向物料中加解聚催化剂,开真空泵开始解聚,持续升温到200℃,控制一定的真空度,反应持续4 h左右,直到没有液体溜出为止。溜出液进入精馏工段精馏,得产品。精馏前段提取乙二醇回用,尾子焚烧。
2.3职业卫生调查 本项目成立了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明确了生产及相关部门的职业卫生管理职责,同时也制定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点,制订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确定了应急组织机构,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
本项目产生粉尘的岗位主要是反应釜加料位、产品出料口、锅炉房输煤系统、机修车间焊接打磨等岗位。在产品出料口设有吸尘罩口;反应釜加料工作位所在车间设有轴流风机;主生产装置采用厂房框架结构布置,车间各层设有轴流风机;贮罐采用露天布置;主要设备管道保持密闭状态。将产生噪声强度大的循环泵、制冷机等设备设于单独房间内,室内采取基础加减振垫等措施。机修车间单独设置,与分噪声车间分离。控制室建筑上采用吸声、隔声处理。
2.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与建议 对本项目产生粉尘的各岗位进行了检测,对接触粉尘的工人进行了个体长时间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锅炉房破碎机巡检位的煤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其他岗位及工人长时间接触的粉尘浓度均未超标。
结果分析:在锅炉设备刚运转时,燃料煤较干燥,造成煤尘浓度超标,随着设备运转并向燃料煤加水降尘,破碎机工作位的粉尘浓度逐渐降低,可以控制在国家限值以内。
本次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有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合成车间二楼加料釜工作位的甲醛超标,其他岗位的有毒物质均未超标。
结果分析:本项目车间内设有通风设备,并自然通风良好,装置物料为密闭管道运输,正常情况下有毒物质可以得到控制。检测结果显示的合成车间二楼加料釜工作位的甲醛超标,因为在检测期间正在加料,釜顶设置的通风口较远,造成有毒物质不能及时外排。
对本项目存在噪声的岗位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机修车间的定点噪声和个体噪声测量结果大部分超标;其他存在噪声的岗位和个体噪声测量结果均未超标。焊接面罩内的电焊弧光、本项目的工频电场、高温均未超标。
结果分析:机修车间内工作主要为焊接、打磨、切割等高噪声工作,造成噪声超标;焊接面罩内测量结果符合标准限值要求,说明本项目的焊接面罩符合防护要求。
建议: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增强个体防护意识。对各车间风机预留口设置轴流风机,并保持风机正常运转;降低反应釜上方的吸风口,保证有毒物质能够随吸风口排出车间;加强机修车间的全面通风,保证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毒物质及时排出;将产生噪声强度大的循环泵、制冷机等设备设于单独房间内,室内采取基础加减振垫等措施。机修车间单独设置,与分噪声车间分离。控制室建筑上采用吸声、隔声处理。
参考文献:
篇6
大庆市红岗区某企业工人被确诊患矽肺以来,红岗区卫生局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为此,红岗区卫生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区职业卫生专项行动,掌握全区企业职业危害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减少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全区范围生产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的化学因素(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噪声、放射性物质、高频、微波)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为电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机械、电力、电镀、水泥制造、印刷、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等行业。
2.调查方法。区卫生局发文,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要求各街道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依照“先大后小,先普查后梳理,先高毒后一般”的要求,由街道牵头,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卫生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调查。期间相关部门和卫生部门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共抽查了区6个重点企业和各街道1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
二、基本情况
卫生局《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有关单位都把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作为一项重点性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力求做到全区范围生产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都填报调查表,以反映全区职业卫生的基本状况。在调查中,全区共有133户企业接受了调查,填写了调查表。在133户企业中,石粉加工2户,水泥制造1户,玻璃加工21户,金属冶炼8户,塑料加工19户,家具制造2户,机械制造27,化工类7户,建材32户,电子元件14户。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企业领导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严重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和相关部门对伤亡事故十分重视,而对职业病对职工、企业、社会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职业病的潜在危害更大,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的痛苦、危害和影响比伤亡事故还要大。由于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中无职业卫生指标,职业卫生工作优劣不影响晋职、晋级、评先、评优,因此出现职业卫生工作可抓可不抓的局面,导致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企业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及时、如实地向卫生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主动申报的企业只有17户,仅占12.8%;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项目1个,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项目1个,均占应评价的0.8%。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再加上职业卫生培训跟不上,致使职工不知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扩大了职业危害的影响范围。
大部分企业没有依法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档案不健全,职业防护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在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中,只有60户成立了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组织,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5%;有49户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占38%;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卫生防护设施的有31户,占23.3%;部分设置防护设施的有70户,占53%。给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的有17户,占12.9%;配备部分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的有69户,占51.9%。在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企业中,有的防护用品不合规范,不符合标准,有的企业干脆只发放简单的口罩和手套,不能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失去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均未达到法定要求。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中,建立职工健康检查制度并组织职工进行健康检查的企业27户,仅占20.3%,其岗前体检率、在岗体检率和离岗体检率分别为37%、35.7%、19.9%,绝大部分企业未开展离岗体检工作;1 655名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只有448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27.07%;也只为398人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24.05%。
另外,不少企业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不落实,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不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有的甚至不惜对劳动者采取轮换的方式来掩盖本单位职业病危害情况,离岗后发病的劳动者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其后果只能独自承担,可见其社会危害性是巨大和深远的。
3.劳动者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转变为工人,由于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职业卫生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有些人明知工种有危害因素也照样上班,为多赚点钱拼命加班;有的职工为了方便提高工效,甚至将其防护设施拆毁,自我导致生产岗位有害因素超标;更有一些人明知所处之地含毒气,但带口罩嫌麻烦,窗也懒得开,甚至吃饭都不洗手。绝大部分都发放了个人防护用品,但现场发现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佩戴防护用品,有的佩戴不规范,起不到防护作用,有的是见到检查人员后才匆匆忙忙戴上,更有甚者检查人员提示了仍不佩戴。
4.职业卫生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执法装备缺乏。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检验设备来支撑。目前我们区人员已经十分紧张,职业卫生专业人才和技术可以说是空白,且没有任何粉尘、毒物、噪声等监测检验设备,很难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四、对策思考
1.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职业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职工及其后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从科学发展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职业卫生工作规划纳入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一是要紧紧围绕“尊重生命,保护劳动者健康”这个主题,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二是要举办多层次法律培训班。重点是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督促履行法律职责,监督用人单位落实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对典型违法案例进行专题报道和追踪报道。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职业卫生违法行为举报的职工群众进行奖励,运用激励机制将各类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
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与此相关的卫生、安监、劳动、建设、经贸、发展改革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平时各司其职,定期集中联合行动。关键是把好建设项目“三同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防护设施的落实、加强有毒化学品生产和流通以及使用的管理关。要形成各个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局面。
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的事故,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一)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包括10人)以下的;
(二)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包括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包括5人)以下,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包括5人)以下的;
(三)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第四条市卫生局对全市的职业病报告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区(县)卫生局对辖区内的职业病报告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的职业病报告管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的职业病报告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每季度交换职业病报告及其监督管理信息。
第五条用人单位、职业病诊断机构和接诊遭受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医疗机构是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报告单位。
第六条职业病报告单位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应填报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的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按卫生部规定执行。
第七条下列人员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应当列入报告范围:
(一)直接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同岗位辅助工或同一作业场所的其他劳动者;
(三)在作业场所内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与一般作业岗位交叉或混杂布局的,应该包括在该作业场所内从事工作的所有劳动者;
(四)其他急性职业中毒人员。
第八条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应当向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病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其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并告知患者本人。
职业病诊断机构发现第七条所列的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对象时,属本市范围内的,应当向患者工作单位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病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应当告知用人单位和患者本人;用人单位在外省市的,应当向患者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填报职业病报告卡。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第七条所列的职业病疑似对象时,属本市范围内的,应当向患者工作单位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诊断单位报告并填报疑似职业病报告卡。
第九条用人单位因事故或其他原因发生急性职业病或疑似急性职业病时,应当在发现事故后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部门。
最初接诊急性职业病或疑似急性职业病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向病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诊断单位电话报告。
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职业病危害特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应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部门,报告时限为发现事故后2小时。
第十条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重、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告知区(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区县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同级政府、市卫生局和卫生部。特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报告时限为接到报告后2小时。一般事故的报告时限为接到报告后6小时。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重、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告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第十一条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区(县)卫生监督所组成联合调查组赴现场调查和处理;接到重、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当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赴现场进行调查。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重大或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成联合调查组赴现场调查和处理。
第十二条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完成后,一般事故调查报告,由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4小时内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重大或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报告,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方案》进行网络直报。
第十三条慢性职业病由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后15日内进行职业病报告。
用人单位收到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慢性职业病的诊断证明或鉴定证明和获悉尘肺病人死亡后,应在5日内向所在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病报告。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季度结束后5日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慢性职业病报告。
第十四条职业病诊断单位、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更正职业病诊断或进行职业病晋期诊断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病更正报告或职业病晋期报告,同时附有关更正诊断的材料。
篇8
1影响职业健康检查的因素
1.1用人单位方面
1.1.1生产工艺不详细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工艺不详细,不能有效地分析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存在或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导致检查机构在制定检查项目时存在缺项现象。
1.1.2提供的岗位定员不准确有时用人单位在提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各工种定员时,为了减少体检费用或担心影响效益,隐瞒用工人数,有时提供的参检人员数还达不到实际人数的50%,导致体检报告对该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程度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状况的分析不具有代表性。
1.1.3用人单位及作业人员不重视用人单位对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不重视,缺乏职业危害告知,导致员工对职业危害认识不够,在体检过程中不能真实填写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还有的作业人员认为体检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或体检是个人的私事或私隐,故拒绝体检[1]。
1.1.4职业健康体检不全面或不真实很多用人单位,重视在岗期间的体检,而对上岗前和离岗时的体检工作通常不进行,导致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工作,对一些拟离岗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还有用人单位未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不了解职业健康管理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具备职业健康资质的机构进行体检导致以一般健康体检代替职业健康体检。
1.2体检机构方面
1.2.1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控制不落实参加职业健康的体检人员未经过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培训,或从事职业健康体检时间短,部分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存在超范围、超类别体检现象[2]。检测技术缺乏、仪器、设备不全,另外,质量控制体系未能对体检项目的选择、体检过程、体检报告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直接影响职业健康监护的质量。
1.2.2体检项目的选择不全对用人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研究不透,对生产过程中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的不全面,或对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了解不深,导致对用人单位提供体检项目有漏项现象。还有个别体检机构恶意压价竞争,在取得体检任务后,为了能有所效益,在体检项目、仪器试剂的选择上大打折扣。
1.2.3报告不完善、不确切体检机构部分人员对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不够熟悉,职业健康检查后,书写检查报告时,对疑似职业病及有职业禁忌的员工处置、复查等同于一般的健康体检异常,未及时为用人单位提出合理的处理建议,对有其他疾病的劳动者出示的体检报告,对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分析不全面、不具体、不确切。
2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应采取的措施
2.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体检机构依法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的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在完善、执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有关内容进行指导和培训,维护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资质、工作人员的资格及培训情况、职业健康检查行为定期进行审查、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恶意竞争的不良行为,维护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良性发展。
2.2用人单位方面
2.2.1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单位劳动者从事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情况,加强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认识到职业危害对人体所产生的损害,积极、自觉的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2.2.2制定年度健康检查计划根据相关职业卫生法规要求,用人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在岗劳动者、招工中涉及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年度计划,计划应包括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与接触人数,应实施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检查的目标及检查项目,拟检查时间[3],并有充足的预算资金。
2.2.3选好体检机构用人单位应选择有资质、技术力量雄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出年度职业健康检查申请并签定委托协议书,明确双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2.4提供详实的相关资料用人单位委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本单位从事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进行检查时,应为检查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资料,包括:本单位的基本情况,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和种类,接触的人数,人员花名册,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相关资料,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及检查机构要求的其他相关资料,以方便体检机构了解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为选择适宜的体检项目提供依据。
2.3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方面
2.3.1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技能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医师和主检医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各项业务技能培训和本单位的业务训练,使其能符合条件,能认真履行好职责,实行主检医师负责制,主检医师应当具备中级以上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任职资格,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培训并考试合格。
2.3.2现场调查,了解情况检查机构接到用人单位的申请后,应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深入作业现场,了解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及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2.3.3确立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及职业危害因素所导致的疾和用人单位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接触的劳动者人数,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要求,确立检查项目和检查的周期。
2.3.4认真实施检查①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依据确立的检查项目,制定好检查计划,调试好相关设备、仪器,选调好参检人员;②如是现场体检和用人单位共同选好体检场地,要相对宽松,各项目之间互不影响;③指导劳动者如实填写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④严密组织,从询问病史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和其他仪器检查都要按照项目要求如实完成,并详细记录,字迹清晰不得涂改,检查过程中要核对被检者的身份证防冒名顶替,导致结果不真实,使用人单位和体检机构在经济和声誉上受到损害。
2.3.5完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按照委托协议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用人单位提交检查报告和体检结果报告。总结报告要按要求对受检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危害因素及种类,应检人数、受检人数、检查时间和地点,发现的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症和其他疾病的人数和汇总名单、处理建议。完善每个受检对象的体检表,由主检医师审阅后按照要求填写结论并签名,体检中发现的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症、其他疾病的劳动者及需要复查者要出具体检报告,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接触有害因素名称,检查异常所见、结论、建议等[4]。注重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保护其个人隐私,有书面告知材料等。
3小结
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5]。用人单位通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劳动者的健康损害以及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时的健康状况,以分清健康损害的责任,及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目的在于发现疾病或身体缺陷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因此,规范化的职业健康检查,能为用人单位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及职业危害、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2]茅蓉.基层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职业医,2008,35(5):443-444.
篇9
关键词: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病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及职业危害、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其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是由卫生行政、卫生监督、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多方面参加的系统项目。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管理。是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影响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的因素
(一)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意识。自《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大多数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宣传贯彻实施,认真制定职业健康监护规划和干预措施,但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将其作为经常性、长期性工作来抓,有的用人单位强调经济效益差,不重视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有的用人单位领导对作业工作健康的重视和关心不到位,缺乏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计划,有的用人单位由于健康教育不到位,作业工人不了解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有哪些,不了解作业场所有哪些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意识淡薄,不积极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致使有的用人单位的体检率达不到100%,不能充分反应被检用人单位作业工人健康情况的真实性。
(二)体检工作量。职业人群的体检比较集中,用人单位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产,要求体检单位在短时间内完成健康检查,通常每天要完成100到200人的体检,造成体检医生超负荷工作,体检设备超负荷运行,从而影响体检质量。
(三)必检项缺失,检查结果质量较差。《职业健康监护规范》中所规定的必检项目,一方面是了解受检员工身体健康基本状况;另一方面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性损伤、职业禁忌症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必检项目的缺失,会影响体检员工失去预防的意义,失去治疗、处置的最佳时机,失去诊断职业病的重要依据。
1)企业把关不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多数没有职业健康专业背景,不熟悉《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对体检机构过于依赖,对必须项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商榷检查项目时把关不严。2)体检机构追求利润。体检机构确定检查项目时,依据所能支付的体检费用确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依据额定的职业检查单价,偏重选择利润高的项目,利润低,不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的必检项目被排除,损害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3)员工随意放弃。员工不了解必检项目的意义,在主观或客观原因下,将强检的要求人为自愿化,随意放弃部分必检项目,甚至不参加检查。
(四)问诊不到位,遗漏信息。1)体检机构重诊疗,轻问诊。问诊人员职业健康知识欠缺,问诊过程马虎。问诊时,未能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危害的靶器官,有重点地询问各系统的主要临床症状,致使重要的信息缺失,延误了禁忌证、职业损伤的发现。2)受检员工隐瞒病史。病史是检查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的受检者抱着“考核”体检医生水平,或是怕丢了岗位的心理,而故意隐瞒。
(五)安排不合理,降低检查质量。1)超负荷的日检人数,漏诊目标疾病。体检机构安排每日体检人员时,存在满负荷、超负荷的体检现象,加上职业健康体检本身为集中体检,存在一哄而上、或是长队等候现象,给体检医生造成心理压力和暗示,不能对每位员工给予充分的检查时间,降低了体检效果,造成目标疾病的漏诊。2)不合理的场所布局,影响检查情绪。有的体检场所存在空间小、拥堵、喧哗、导医不明确、科别之间布局分散等现象,影响了体检医师与受检员工的情绪,引发消极应付的行为,降低了体检质量。
(六)员工不配合,走形式交差事。受检员工对职业健康检查缺乏了解,对自己所从事危害因素的岗位知识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认为检查就是走形式,应付差事,从而不配合职业健康检查。
(七)准备不适当,假阳性率增加。受检员工体检前未能依据相关标准做好相应准备,造成检查结果假阳性率增加,如检查前醉酒、服药、劳累等,影响相关生化指标;噪声岗人员未能脱离噪声作业环境12-48h进行听力筛选测试,暂时性阈移影响其听力测试结果等。
(八)评价不规范,弱化指导作用。1)评价过程不规范。例如:评价噪声性听力损伤不结合疾病史、职业史;计算双耳高频、单耳语频平均听阈时不进行年龄修正。2)评价用语较随意。没有按照《职业健康监护规范》要求,确定个人评价结论,如有的体检机构所有异常结果,均评价为“定期复查”,未能明确该项结果的异常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3)报告中错误明显。例如:《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书》的疑似职业病或复查者名单中,有些受检人的异常结果与其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存在明显不一致,降低了职业健康检查的可信度,弱化了报告的指导意义。
二、建议
(一)企业自我提高,严格监督把关。1)提高员工职业健康的认知水平。一方面加强宣教,提高员工的认知能力,促进员工了解职业健康检查的相关知识,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强化管理与考核,制约员工随意行为,促进员工自觉接受职业健康检查。2)提高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是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直接组织、参与者,要克服对体检机构的盲从或依赖心理,依据规范统筹部署全局,把握重点环节,积极主动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①完善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应详实、周全,协议书的执行应严格、有力;②确定检查项目时,遵循必检项目优先、全覆盖原则;③依据规范相关要求,向体检机构及时如实提供齐全的资料;④在收集个人职业健康检查表时,对每一份检查表的必检项逐项把关,杜绝漏检,对必检项漏检的员工做好补检工作;⑤验收体检机构出具的报告,查看个人检查报告与评价报告是否缺少重要要素,对导致争议的错误应要求体检机构予以修正。
(二)体检机构加强自律,强化规范管理。1)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①促成参检医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意识、过硬的专业知识、耐心热情的态度、忙而不乱的作风,以增强受检者的安全感;②促成参检医生具备职业病防治能力,了解作业现场,熟悉《职业病防治法》相关条款,掌握《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并落实到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增强体检者的信任感。2)提升体检工作安排的合理性。①确定检查项目时,在确保必检项目优先时、全覆盖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选检项目或其他项目;②确定体检场所时,合理布局各检查科室,并做到明显标识,尽可能人性化服务,做到体贴、方便受检员工;③确定每天的职业健康检查最多人员,以保证每一位受检员工享有必要的检查时间;④确定多合一方案时,要多方兼顾,优化方案,职业健康检查的问诊与体检场所、体检医生应相对固定,并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篇10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中心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召开站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由***同志分管此项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由***同志具体负责实施。
二、教育内容
1、《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各种卫生法律法规;
2、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性病、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3、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常识,如何正确选购食品和参与社会卫生活动等;
三、教育方式
2、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街道、学校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不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加强本中心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教育全中心职工自觉维护和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业务知识自学,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认真开展基层防保人员的健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工作水平、业务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保障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常开展。
四、组织实施